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

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

时间:2023-10-07 15:5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

第1篇

关键词:民俗特色;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大国,民族文化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要在保护融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当地特色文化旅游事业,探索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旨在弘扬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高旅游效益。而如何利用开发民俗资源来发展旅游事业则关系到国家、地区旅游事业有无吸引力、有无民俗特色等问题,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开发利用民俗特色发展民俗特色旅游事业的重要性,但对民俗的开发与利用还缺少科学性、实践性与规划性。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中渐渐形成并且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内容,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俗、习俗等。

1、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具有集体性,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即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文化的产生与传承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语言、行为等。

(2)民俗具有类型性,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类型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民俗在形式或者内容上的大同小异也是造成民俗类型性的原因之一。

(3)民俗具有传承性,民俗文化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延伸与发展。

(4)民俗的变异性与稳定性共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进步,民俗文化也会随之有着不同的变化与发展,虽然民俗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演变,但归根结底还是具有稳定性,根本不会改变。

2、民俗旅游的主旨

民俗旅游通常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陌生的地域领略异域风情的行为,主要以欣赏游玩为主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现在的民俗旅游已经和自然风光、山水古迹融合到一起构成了具有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

二、民俗旅游的范围与价值

1、民俗旅游的范围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产,其价值呈现出了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旅游将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传统现代、观赏体会更好地结合起来,反映出民俗地域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民俗区域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民俗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性质的旅游,民俗旅游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俗活动等为旅游资源,其在形式上有突出的民族性,能在视觉上与心灵上满足游客的需求。

2、民俗旅游的价值

由于现在人们过度关注民俗旅游的形式,常导致民俗文化精神的丧失,源源不断出现一些大量的伪民俗,打破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和谐型,导致旅游地的民俗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民俗文化独有的特色被外来文化同化甚至渐渐消失。民俗旅游是建立在丰厚的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理论上讲应该是利于弘扬传承民间文化的,但是现在,在许多地方,民俗旅游的开发反倒使民间文化受到了侵害,致使民族文化只剩表面形式,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也逐渐被商业价值所取代。

还有许多学者专家认为中国当代文化巨变的显著特点在物质文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两极化发展,也就是说,一边在物质生活方式上飞速超越符合国情的消费,或错误地效仿西方文化信仰等,一边在民族习俗等行为观念上不加以区分地全面追求古旧宗法礼俗等。

三、民俗旅游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民俗旅游虽然日渐成为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但我国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原因有:第一,开发深度不够,对民俗旅游产品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刻,虽然我国民俗旅游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但是目前为止,没能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比皆是。第二,具有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地区具有思想观念的局限性,这些地区的居民通常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比较保守,不能充分意识到资源的可开发性。

四、如何进行民俗旅游的开发

1、丰富民俗旅游的内涵

社会上现有的旅游方式多以民俗陈列馆、民俗设施等为主导,例如满族风情民俗馆等都属于以静态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项目。这类文化陈列馆的优势在于可以向游客充分地展示当地民俗的文化价值,让游客大饱眼福,也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人为破坏。但是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单纯只具备观赏性的旅游已经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所以,动静相结合的、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游览方式则更受游客的追捧,这种动静结合的游览方式则更可以让游客身临其中,更好地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满足与愉悦自身,大幅提升了民俗旅游的趣味性。

2、注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景相结合

民俗本身还具有可移动性,民俗活动除了在当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外,还可以转移到自然风景区,与其他旅游风景区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还可以利用民俗旅游拉动民间特色工艺。

3、进行原地浓缩、原生自然式改革

第2篇

关键词中国;影视剧;象征性民俗元素

近年来,我国的影视作品飞速增长,很多都含有一定的民俗元素,这些元素的运用使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都市文明的冲击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匮乏,使民俗元素也在影视剧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研究象征性民俗元素在影视剧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本文将主要采用案例的方式来具体分析。

一、象征性民俗元素在影视剧中的表现形式

(一)物质民俗的表现

物质民俗指的是人们创造的财物、具有模式性的活动或者这种活动带来的产品形式,包括生产、饮食、服饰和建筑等。[1]生产民俗是与生产活动有关的民俗文化,涉及的面比较广,如农业的生产实践、畜牧业的养殖实践等。这些物质民俗在影视剧的叙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突出当地的生产情况和物质情况。以《黄土地》为例,其在描述顾青与翠巧在田地里犁地,体现的就是农业的民俗文化,而《黄土地》表达的也是农民身上发生的事情,通过将生产民俗与影视剧的融合,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影视剧的内涵。同样,饮食民俗也是影视剧中象征性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饮食是影视作品中不可避免的镜头和表现形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文化也是五花八门,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这种民俗文化表现得更加鲜明。例如,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主要讲述的是云南地区的民俗,展示了百家宴饮食文化,显示出人们的热情。服饰民俗文化同样是影视剧中主要的民俗元素表现形式,同时服饰民俗也对影视剧的情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服饰也都各具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民族逐渐褪去了自己的服装,但是在重大的节日中还是会换上自己的民族服饰。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秋菊穿的棉袄、带的头巾以及手插袖子的方式表现的都是陕西妇女的形象;《黄土地》中男人穿的黑裤、头上戴的白手巾体现的则是陕北农村男人的形象。

(二)社会民俗的表现

社会民俗指的是社会组织和制度的民俗,是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惯制,其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涵盖国家、民族、社会和家庭等不同层级。社会民俗包括社会制度、节日、民间娱乐等民俗。我国的影视剧也引入了很多社会民俗,比如电影《菊豆》中,对宗族的族规以及入族的仪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表现,杨天青的私生子在族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取名“天”字辈,所以杨天青只能与儿子保持兄弟关系。社会民俗中,民间音乐也是影视剧中主要的民族表现形式。通过长期的发展,民间音乐可以分为民间歌舞、说唱、戏曲和器乐等。民间音乐的表演,能够为影视剧营造出所要表达的氛围,如在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中,十三钗弹琵琶吟唱的《秦淮景》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秦淮的民俗,也渲染了遗憾、惋惜和悲愤的情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精神民俗的表现

精神民俗是在物质、制度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形式的民俗,是人们在社会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经验和心理习惯。例如,我国很多地区非常看重血脉的传承,所以很多影视剧体现了这种精神民俗文化,以《秋菊打官司》为例,这场官司的导火索就是一句“断子绝孙”,万庆来的这句话,使得村长对他实施了报复,进而引发了这场官司。村长会报复,就是因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延绵子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传承,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安慰,也是很多地区的民俗语言禁忌。这种精神民俗的展现,不仅能使影视剧的叙事更加合理,也能为我们展示出民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中国影视民俗化的发展趋势和对策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民俗元素的表现手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影视拍摄中就开始加入高科技的元素,特别是好莱坞已经将高科技作为电影拍摄的主要手段之一,比如深受国际好评的《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通过对国外影视拍摄的借鉴,我国也开始在影视拍摄中引入高科技。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商业大片开始登上舞台,接着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冯小刚导演的《夜宴》等影视作品相继问世,我国电影的拍摄中越来越重视对高科技元素的引入。同时,我国的电视剧也开始应用高科技手段,如付玮导演的《潜伏》。这些高科技元素的加入,使观众的视听方面受到了震撼,在影视作品的观赏中,也恰似在欣赏一部视觉大餐。随着我国古装、武打等作品的展示,这种高科技的运用更加广泛。但是,高科技的出现并没有对民俗文化产生冲击,反而使民俗文化的表现更加鲜明,例如,《史记》虽然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但是荆轲刺秦的民俗文化并没有被淹没。《英雄》中,围棋、古剑阵以及山水亭台等建筑同样也是对民俗文化的体现,而通过高科技的应用后,这些场景更加逼真,通过这种完美的声画配合,使我国民俗文化的意境更加突出。

(二)利用多元化的影视思潮拓展民俗文化的表现空间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地域特色、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同时这些多元化的思潮也为中国影视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3]比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等,所表现的都是与现代文明相隔甚远的民俗故事,它们都是通过影视艺术的加工和民族艺术的深化来展示的。以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为例,其主要是以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以及京剧艺人的生活为主要的叙述线索,从而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影射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再比如我国的边缘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长大成人》等,对情节进行了淡化处理,主要体现的是骚动和喧哗中的生存,真实地还原了中国民俗文化。所以,在影视民俗化的发展中,中国还需要利用多元化的影视思潮,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表现空间。

(三)影视的全球化和民俗化发展为民

俗文化提供了更具潜力的舞台全球化的发展,使民俗文化更广泛地走进了我国的影视剧作品,使中国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同时也使世界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影视剧作品是一种传播文化的渠道,也是文化精神和民族形象的载体,因此影视剧作品不仅承担着其应有的商业价值,还承担着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西方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美国的影片主要以西部片为主,这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影视类型,影片主要的选材为美国西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4]在美国的西部影片中,最强的符号就是情节和人物的处理都比较模式化。在影片中,人物要戴宽檐帽,挎左轮手枪,同时还要有正义的牛仔和邪恶的歹徒。同时在影视的场景中,荒野与小镇是不可缺少的,在影片的结局正义会与邪恶进行一场决斗,而最后都以正义的一方获胜。可以说,美国的西部影片是美国历史的再现,是一种理想精神和道德的表现,能够凸显美国的精神和性格。而我国在影视作品的拍摄中,也有很多是模仿美国西部的模式进行拍摄的,比如最典型的《双旗镇刀客》、姜文的《让子弹飞》等,都是西部影片的展现形式。我国的这些西部影片形式都是借鉴美国的影片,主要是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以征服西部为主要的题材。而我国西部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西部风情,在影片的拍摄中也是以个体的生命价值为主要的表现,体现的是一种现实主义。例如,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所表现的就是西部戈壁和丝绸之路,体现的也是我国的民俗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影视剧的发展,影视作品的增多,象征性民俗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大。民俗元素的引入有利于影视剧作品情节的推动和文化内涵的展示,随着影视剧的热播,还会起到传承民俗文化的作用。因此,在拍摄中,我国影视剧还需要结合现代的社会发展形式和科技手段等,不断完善民俗文化元素的植入效果,促进我国文化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欢.湘西影视剧中的民俗影像[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白鸽.从《乔家大院》看影视艺术的民俗化处理[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3,(7):54-55.

[3]王卫波.河南题材影视剧中的民俗表现[J].电影评介,2015,(16):91-94.

第3篇

摘 要 以国家振兴赣南苏区的发展目标为契机,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的融合开发,突显其丰富内涵与商业价值,打造出提升苏区精神、乐心康体、发展经济建设与传承民俗文化并重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 红色旅游 民俗体育 商业开发 赣南苏区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批复,这标志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赣南苏区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旅游发展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从而振兴全区乃至全省经济。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发展,是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健身、娱乐等多重含义的一项创新举措,对构建和谐社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革命老区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都具有深刻意义。

一、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商业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红色旅游的商业开发

自2005年开始,江西省已连续举办8届“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2010年,江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326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327亿元人民币,占全省旅游收入的40%,相当于全省GDP的3.47%;红色旅游直接吸纳就业人数18万人,间接就业90万人。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国家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与兄弟省份的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江西省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的省份,可从总体收入到实际盈利项目比重都可以看出,我省在挖掘自身潜力、拓展旅游项目资源等方面已经落后了。

(二)民俗体育的商业开发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姓氏宗族、民居、饮食、服饰、民间文艺等诸多民风民俗,其中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民俗传统体育在当地十分活跃。民俗体育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彩灯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还有竹马、踩高桥、大刀舞、踩马灯、抢花炮、射礼、傩舞、肩膀戏、舞草龙、舞狮、竹竿舞等民俗活动。

(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的商业开发

在赣南苏区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70%的游客是自费旅游,其中60%以上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有“70后、80后、90后”,他们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的生力军,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角度及对红色旅游的要求明显不同。许多年轻游客表示,除参观游览革命遗址外,更愿意体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战争时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和战斗经历[1]。而且,只要旅游项目更具趣味性、更有新意,游客愿意承担相关费用;78%的中老年人也表示想要观看红色表演和参与适当的体育活动。由此可见,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互动发展已势在必行,并作为红色文化的亮点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赣南苏区红色旅游和民俗体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有点无面,未能形成区域优势

在调查中得知,游客对“赣南苏区”的了解远不如井冈山、庐山等这些成名已久的老牌景区,江西省内游客只有61%曾经到过瑞金、兴国等二、三处景点,而且各处游览时间不超过1天,这主要是因为赣南红色旅游一直未能形成“大赣南”旅游格局,没有统一的旅游品牌。

(二)有市场无产业,运营模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任何一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都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于不可再生性资源尤其如此。在景区实地调查走访获悉,赣南苏区的大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欠佳,革命遗址年久失修。尚属开发初期的景点盲目开发,不仅造成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而且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专项资金的巨大浪费,还大大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民俗体育活动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参与形式单一,收费不合理,且存在卫生状况和器材安全、专项服务人才缺乏等问题

景区内游客参与的民俗体育项目收费过高,表演类节目亦单独收费,严重影响游客参与和观赏积极性;景区内导游和工作人员多为旅游专业毕业生及当地农民,介绍景区情况及维持日常工作可以胜任,但涉及到民俗文化推广、体育运动专业知识、紧急救护常识等专业性较强的专项技能,就显得力不从心,知识、能力储备明显不足。

三、赣南苏区红色民俗体育旅游商业开发对策

(一)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打破地区经济壁垒,消除区域障碍,为实现旅游资源和市场信息共享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从各县市独自发展,提高到由省里统一规划,全市甚至全省一盘棋发展,把每一个点都做大做强,形成一批赣南苏区精品红色旅游区,打造整体规划的赣南红色旅游区,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在旅游中有整体观念,景区内的每处景点都不想遗漏错过[2]。

(二)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加强宣传促销

扩大客源和拓宽消费层,不仅要加强全国范围内的媒体宣传力度,更重要的是利用游客的良好口碑。

(三)规范统筹景区内民俗体育收费,加强工作人员专业化培训

第4篇

舞香火龙本称“龙舞”,流传于粤北南雄市百顺镇一带,至今有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该活动的起源,据当地老艺人介绍:康熙年间,百顺一带有一年大旱,瘟疫流行,蝗虫肆虐。某日,村里一老者梦到村边响水塘的一块地方有两条金龙飞起,四处游走,金龙到过的地方,灾害尽除。第二天,老人带人去响水塘地方察看,看见那地方堆着两堆干稻草。老人想,莫不是梦中的两条金龙就是这两堆干稻草幻化成的?于是,老人让村民用稻草扎了两条龙,还在草龙身上插满了燃香,叫村里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打着香火龙四处转悠,以此来驱灾祈福。没过多久,天就降雨了,旱情解决了,疫害也没有了。为此,每年的初二到元宵节都要组织舞龙活动,一直流传至今[2]。从1986开始,舞香火龙民间艺术表演队在南雄市成立,该表演队除了每年春节期间在巷道、田间游走祈福外,还多次参加了省级、国家级的艺术节。2009年,中国文化部组织有关专家评议了全国申报的3136个项目,表示粤北南雄传统舞蹈舞香火龙的独特造型,是民间艺术文化精髓的充分体现,也是岭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3]。

2南雄舞香火龙的社会价值

2.1历史价值

舞香火龙经过几百年历史的发展、衍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间舞龙艺术,现在已深深的根植于粤北大地。可以认为,粤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缩影就是舞香火龙的发展史。这既褒扬了舞香火龙,还能看出舞香火龙这一民俗体育活动已经融入了粤北人民的生活,成为粤北人民的精神寄托。另外,舞香火龙的功能还体现在娱神和祈福上,内涵了中华民族向往太平盛世,欢快热闹的生活理念和民族文化,并且伴随着很多的传说与故事,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粤北客家文化,拾遗补缺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作用。

2.2文化价值

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要有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又要有丰富的精神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社会是不完整的社会。民俗体育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的民俗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舞香火龙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表现如下:首先,舞香火龙的队员通过刚柔相济的表演动作体现出了粤北人民拼搏向上的时代精神;其次,通过参与舞香火龙的表演以及观赏活动,可以提高村民的文化修养,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从而对农村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商业价值

舞香火龙与粤北人民的生活联系紧密,乡土气息浓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游客求异、求奇的心理,如今全国都在加大对地方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发力度,力求通过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现阶段,舞香火龙运动正以其巨大的商业影响力不光推动着粤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成为了当地城市文化名片的代言词。

2.4社会和谐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和谐与稳定已成为了当前党和政府要实现的首要目标之一。舞香火龙是粤北地方民俗文化与身体运动的结合,融合了粤北人民的聪明才智。粤北地区每逢节庆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舞香火龙,观看此类表演使人们得以从繁忙的日常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加强了沟通,进而身心得以愉悦。另外,民俗体育活动又是一种可以超越语言的障碍,克服生活中的不平等来进行平等竞争的活动,通过民俗体育的宣泄,可以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是一条解决社会问题有效的途径。

3南雄舞香火龙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3.1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挤压了舞香火龙的生存空间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城镇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全球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广大农村地区进入了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道路[5]。城镇化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而这当中,文化领域是矛盾问题的多发地带,民俗体育文化又首当其冲:首先,随着人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向城市聚集,舞香火龙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空间;其次,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民俗体育中信仰成分减少,新娱乐方式进入,也为舞香火龙的生存提出了很多问题。

3.2后备人才缺乏,传承人出现断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就叫民俗[6]。可以认为,传承和保护民俗体育文化的首要环节就是传承人。通过对南雄市的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舞香火龙的传承方式虽然有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群体传承等多种途径,但这几种途径都面临着严重的继承人问题,很多没有从小受家庭熏陶的年轻人对这类民俗体育活动不感兴趣,舞香火龙活动练习者的子女中很多都没有练习这种民俗体育活动。主要原因如下:选择率最高的是没时间,其次是子女年龄太小,排在第三位的是对民俗体育活动没兴趣。很多舞香火龙练习者的子女和他们自身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担负家庭生计的责任,经常需要加班,难以保证参加民俗体育的练习时间,因此没时间成了阻碍舞香火龙练习者子女参与并传承该民俗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另外,通过深入分析上述三种传承方式,我们还了解到大部分技艺性很强的舞香火龙技巧动作都是通过家庭传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就师徒传承方式来说,大多数的只是传授一些基础性的技艺给徒弟,不会传授精髓性的技艺的,最终导致传承人的越发式微。

3.3经费短缺是制约舞香火龙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经费的支撑,农村经济基础长期处于相对薄弱的水平,这是舞香火龙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大多数农村的经济收入较为单一,多数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通过走访了解到,南雄市专项的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与保护经费目前几乎没有,随着三农政策的实施,该村的体育文化建设有了初步的开展,但是经济建设仍然是重点,只有很少一部分经费用在了舞香火龙上。再加上目前为达到舞香火龙的艺术效果,需花费大量的经费来更新以及购买道具、乐器和服装,此外还有队员的表演费用等,因此,要真正使南雄舞香火龙真正发展壮大起来还任重道远。

4南雄舞香火龙传承与发展的思路

4.1静态传承

首先,收集并整理舞香火龙的有关资料,并建立档案。作为粤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代表,舞香火龙参加了多次国家级的大型比赛和表演,也取得很好的成绩。要完整记录和保存舞香火龙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可以通过现代影像与数字技术将这些比赛和表演的过程记录下来,制作成光碟、影片,这样既利于长期保存,又可以向更多的人群进行展示。其次,建立舞香火龙表演的相关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建立理论体系对于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成立一个由政府牵头,教育学者、民俗专家、民俗体育主要传承人参与其中的编撰小组。这样既可以保证编撰小组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为丰富相关理论体系内涵与外延扩展提供支持。最后,各级政府需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和完善,为传承与发展舞香火龙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保护,以发挥法律法规在保护、挽救、传承民俗体育工作中的作用。另外,相关的体育部门还应积极协助和参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立法工作,切实提高传统体育保护的立法层次与水平。

4.2动态传承

第5篇

关键词 楚风 传统图形 视觉传达 书籍装帧

1楚文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意义

“楚风”传统图案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图案,是一种装饰性的表现形式。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寓意,浪漫主义的内涵和善美的理想,是我们荆楚地带名族文化的象征。传统的“楚风”图形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体现了荆楚文化的地理特征、风俗民情、审美情怀与文化习惯。并且反映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人们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与启发。“楚风”传统图形在楚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表现荆楚民族历史的艺术表现形式。

弘扬和发展“楚风”传统图形文化的艺术魅力,加强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联系,使人们更加重视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贴合人类从物质向精神需求逐渐转换的生活态度,使人们感受“楚风”传统图形艺术所带来的文化魅力。加深对楚文化的喜爱和了解。使其深入人心;这是一项集传统文化继承和现代书籍设计发展于一体的课题研究,具有原始的创新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瞻性。

2对于楚风文化的研究观点

本课题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除了图形符号学、艺术设计学、美学等研究方法外,基于“楚风”传统图形文化产生的缘由和发展,还将结合相关周边学科和横断学科的方法,进行交叉、整合、系统地研究,如信息传播学、地域文化等的研究。通过理论和实地考察分析法调研,发现从出土的楚文物来看,楚文化大部分特殊突出反映在物件的造型,图案,色彩方面,多用于弧线曲线表达出物件的柔和美,较少用直线折现图案,整体流动感强,给人轻松活、活泼、飘逸的自然美感,舒适感强。并且楚文化的图案有很强的实用性又不缺装饰,并且有较高的美学研究价值,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度研究学习的。

我们通过走访湖北省博物馆,重点通过走访其中的楚文化馆,由于其馆内阵容强大,浓缩了楚国几百年间的辉煌成就;所以我们重点考察了建筑、冶金、丝绸、漆器等内容。楚文化的鼎盛时期其b饰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凤纹的流行,楚人都把浪漫美好的特征和性格都赋予凤,所以大都以凤的形象作为装饰图形。其中我们见到了虎座鸟架鼓,鼓架以凤和虎为造型,两只虎为座,昂首卷尾,背向而据,外形雄浑敦厚,匍匐负重;两只凤在上,各立一只腿昂首引吭,背向而立,高大俊拔。虎凤对比,凸显出凤鸟的图腾意义。楚人描绘的凤,造型夸张独具特色。还有凤鱼纹漆盂,内底绘两条游鱼与一只单足伫立的凤鸟,形态优美,颜色搭配极具特色。

通过小组的讨论和研究将传统图案与书籍设计相结合,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对“楚风”文化的提炼和思索,赋予楚文化传统图形元素的神韵,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填充等想法推陈出新。并我们将根据探究结果,对“楚风”的传统图案在书籍设计中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及尚需完善的地方做出进一步探讨,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上说明:

(1)当今设计中关于“楚风”传统图案的应用所体现的艺术价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中包含文化艺术价值、社会历史价值、传承利用价值的观点,以现代人发展的眼光,来看“楚风”传统图案在将来会以什么新的形式和形态出现,在此我们以书籍设计为主,激发了对楚文化的喜爱,同时增加了民众对楚艺术的了解,推动了楚风在视觉设计领域的应用发展。

(2)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楚风”传统图案文化。将“楚风”作为传统图案在文化艺术形式方面的重点研究,这将作为一个非常良好的平台,作为对楚文化中传统图案的一个应用研究,从而很好的体现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在视觉设计上的传承,慢慢从肤浅的认识进入了深层次的研究,推陈出新。

(3)达到一个既能呼吁人们关注“楚风”传统文化,又能在书籍设计中得到创新的效果。以楚文化元素的物象表现和艺术涵义为主进行切入,提取纹饰图样等典型元素符号,通过对其艺术形态的解析,对楚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将楚文化符号引入图形设计创作中,使其具有极高的设计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

3“楚风”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方法应用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大量的楚风楚风工艺品和民间传统文化,包括社会礼仪习俗、宗教巫术民俗,活劳动民俗、节日节气民间、民俗文化可以总结出相应的艺术风格与楚风和设计要素的特点,以现代视觉艺术设计提供了各种设计步骤支持的影响。楚风文化的传统因素对于视觉设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1精神上的支持

以浪漫为主的传统楚风民俗文化的精神内容,强烈的浪漫情感在楚风文化各个艺术形式和品类都有体现,总体特点就是浪漫主义风格为主,“楚风”传统图形蕴含有特定的神话以及民俗民风,并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代表性。图形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这个民族审美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图形作为民族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无处不在,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楚文化中“楚风”传统图形以及楚国文化都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研究的。它们的形象并未通过实物表现,而是在浪漫艺术创造出来楚风文化中,提供可供设计参考的题材,包括设计的思想以及情感,这些多元化的方面,都是影响视觉设计的重要分子。

3.2形象上的支持

楚风的传统民间文化创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形象一千年的生活感兴趣的图像是由劳动人民所接受,并成为经典,也代表着具体内涵在古典意象的现代视觉设计的发展,不仅可以找到结合点和传统文化之间,也能得到观众的认同感,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应用,直接是指图像的使用主体直接添加到视觉设计工作中,不是民间影像的虚拟化,或只有轻微的修改,间接的方法根据传统民俗的形象为原型设计的使用,在不脱离传统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这些主题和形象,对现代视觉设计工作构建的作品进行诠释,这种方法是最易于能理解和接受,也是最简单的方式给予更广泛的受众。

楚风的民间文化为纯粹的情感和精神,很多设计者通过对这一希望的表达,他们设计了很多吉祥、辟邪命运的主题形象,并通过象征、谐音寓意,艺术手法,比如给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一个象征性的内涵和意蕴两,例如,楚风的凤凰的形象,凤凰鸟是楚人的精神图腾,代表着楚风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漆器、青铜雕像、彩绘雏凤民间刺绣图案可以看到很多在两个起重机和马蹄莲,龟凤鸟形象,财富和好运和其他杰出的图像,可以成为现代视觉设计材料的主题。图像在借这些学科的现代视觉设计中,可以得到高度提炼和概括处理,保留和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模型,运用夸张、变形、突出的特点,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让传统的图像融合自然与现代视觉设计中。

4“楚风”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元素应用

基于对书籍设计的不完整理解,导致书籍设计的封面有些局限,往往只注重书籍设计上的一种外在“面子”。这种意识随着设计水平的提高而受到影响。和书籍设计楚风文化类型等方面的设计思想,设计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新,使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4.1色彩上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设计意念上,在最能代表楚文化为基调的颜色,以黑色和红色的特点为基调,以红、黄、黑、白、蓝五种原色,是楚风的民间色彩的代表,意义在于,它象征了中国的传统的吉祥寓意,色彩浓重,主要用红色和黑色的双色,用对比强烈的色彩,艺术气质和典雅富丽,楚风民俗色彩在许多现代人的观念中是主观图像色彩,色彩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可以提取楚风的民间传统色彩元素,搭配使用在现代视觉设计,突出个性这壁画的艺术形式组合,联赛现代包装设计形式的运用在书籍的设计中,使整个书籍设计的整体范围扩大,视觉冲击力强。

4.2反复中有变化

“楚风”作为设计的灵魂,在设计上强调无处不在。楚风民间艺术表演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线,尤其是曲线,代表浪漫的线条,漆器和的设计在魅力的楚风民俗组成的曲线上看出,在主图案的各种云纹、变形组合的动物图案,线条粗细不同的显示图像和虚实关系的描绘人物、动物、景物的主次关系,精致细腻,曲线易于使用、作为整体水平的一个独特的功能,充分的自由空间,与从理性和简单的功能完全不同,是浪漫与激情的艺术。

在现代视觉艺术设计中,如何把握民间文化传统楚风的传承关系,充分利用所有的设计元素,其中包含的构成形式、形状特征、颜色特征、思维方式等,对现代视觉设计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创作的源泉,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是设计师需要研究在现代设计师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基于发展楚风的民间传统文化,当代视觉设计的追求和发展传统楚风文化关注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

4.3设计与高技术的精巧结合

现代书籍设计的完成,不仅是设计师个人的事情,更是设计师和出版商、作者、编辑、印刷和装订工作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熟悉工艺流程,设计时,巧妙运用先进的电脑技术,色彩上从上到下色彩渐浅,准确而有层次感。营造出凝重而不平淡、神秘浪漫的基调。此外,大胆的文物在图形设计摄影和绘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由现代工艺完成的印刷效果贯穿古今,使设计具有楚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心理特征,很好的体现了现代技术的印刷和装订的优雅美。高技术为设计者最大限度地拓展表达媒介,保证了设计效果的实现。

5结语

楚风的传统民间文化,是历史和文化一千年的孕育和沉淀,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这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民间文化所没有的,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悠久,成就x煌。通过对楚风文化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研究,让我们感受“楚风”文化、楚风传统图形艺术所带来的文化魅力,极为丰富的内容,形式,是中国和世界所共有的宝贵财富。传统的楚风图形,丰富的民间文化哲学、美学等内涵,这些都是设计必要的思想基础。作为一个区域性民间文化,可以结合现代视觉设计平台,放在国际,不仅在传统和地区,成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风格和现代设计风格,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要素,为现代视觉艺术设计和国家设计水平优势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灵感,在今天的国际时代,传统的楚风,民俗文化如何作为民间地域特色的代表,如何激发现代视觉艺术设计走向世界,依然值得我们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M.楚文化特色图案的探析[J].湖北工学院学报,2011(9).

[2] 彭建祥.湘楚艺术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启迪[J].上海包装,2006(12).

第6篇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现状与危机;传播与发展

皮影,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艺术保护遗产与民间艺术珍品,千百年来深受百姓欢迎。目前。皮影这种有着悠久历史和民间基础的珍奇艺术可以说已经处于一种濒临“灭绝”的艺术状态。

一、皮影艺术传承和生存危机的主要表现

四川大学民俗学家江玉祥在《中国影戏》一书中说:“中国皮影从陕西发展,首先沿黄河流域传播……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靖康二年四月,金人俘钦徽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以及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去,其中包括‘弄影戏’等倡优伎艺150余家,影戏随金兵北传。”可见,皮影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皮影艺术却在逐渐消失,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首先,政府支持的皮影剧团难以生存并逐渐减少。《绵阳日报》报导。1991年,已是花甲之年的赵永生,以乡老年协会为主体,组织了8位川剧爱好者为成员。在周围各地演出了200多场皮影戏。赵永生在晚年收集整理的124集皮影剧本,有连场11集,70%属失传剧目。赵永生老人拿出他用心血整理的手写剧本,十分无奈地望着记者说:“哪儿才是它们的家呀?”上世纪B0年代原有的大多数省区及地县级皮影剧团到今天已经销声匿迹了,从事皮影艺术演出的人寥寥可数。目前,还存在的皮影剧团有北京皮影剧团、上海皮影剧团、湖南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四川木偶皮影艺术剧院,而真正纯粹意义上的“皮影”剧团仅存几家,还保持比较活跃的皮影剧团只有河北唐山皮影剧团。

其次,民间皮影剧团经济困顿并风雨飘摇。中国地方的皮影剧团如河北昌黎向东皮影剧团、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剧团、广东省陆丰皮影剧团实质已经属于“承包”的民间文化艺术剧团,政府的补贴非常微薄,自负盈亏,入不敷出。据《成都商报》2007年2月初报道,四川全省皮影至今只有一个年迈70岁的老师傅在继续巡回演出,几乎难以维持生计。

再次,皮影传承后继无人。一方面,皮影艺人日渐稀少,过去的皮影大师、皮影师傅和皮影艺人都已年迈,渴望把精粹的技术教授给现代的年轻人,但是,即使皮影世家的后生们也多数拒绝学习继承皮影艺术,经济收入普遍较低,一个戏班演出一场所得收入在50至100元之间,每人报酬不过一二十元,仅仅靠戏难以养家糊口,所以年轻人宁愿去打工也不愿意学戏。

第四,皮影受众和爱好者寥寥无几。由于对皮影的宣传不够和传播力度的缺乏,了解皮影的普通观众并不多,皮影的“影迷”非常有限。作为一种接近动画的艺术,应该得到少年儿童的喜欢和热爱,但我们中、小学生了解皮影的人非常少,有些人从来没听说过皮影。没有观众的艺术,即使非常优秀和经典,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会逐渐被淘汰,皮影的存亡已经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那么,怎样去挽救日益濒临灭绝的皮影艺术呢?必须突破传统的对皮影纯粹的学术研究。传统的研究注重皮影历史研究,如一些史学家、民俗学家、博物馆文史专家、美术家和皮影艺术家根据我国古代史书典籍和出土文物如《墨经》《汉书》《史记》《韩非子》《宋书》及甘肃、山西考古文物等去考证我国古代皮影最早兴起与流传;同时要突破对皮影传统制作方法的研究,如对地方皮影艺术表现特色如场景、细节、表情、神态进行了分析研究,或者从皮影的制作和分类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如对制皮、镂刻、敷彩、缀结皮影的制作分类研究;对头茬、身段夹子、马与马斩、仙场、妖场、辅助夹子等人物造型研究。解决皮影最关键的问题是皮影现代传播问题。

拯救皮影及其他非物质文化艺术,最重要的是结合现代社会审美心理特点及文化语境。对皮影的研究突破本体性的美学研究。过去对皮影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皮影历史发展的考证和清理,皮影剧目、曲目、地方风格及流派、皮影制作方法等表层层面的研究。在网络与媒介为主流的现代传播社会里,研究皮影及其他非物质文化艺术与传媒的关系,研究皮影的市场开发,研究皮影艺术的现代化数字化艺术创新,可以让皮影艺术和其他民间、民俗珍奇艺术品得到保护、发展、创新,并满足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艺术审美需求。

首先,现代传媒可以推广皮影及其他非物质文化艺术。通过各种媒介对皮影的现代传播和宣传促使人们自觉接受皮影艺术,并增加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自豪。综观今天内地艺术的发展,凡是取得显著绩效的艺术作品都是借助现代媒介传播而赢得了自身的位置。文学、电影、电视、流行歌曲、明星、绘画、字画、古董、先锋艺术、行为艺术……在现代媒介的推动下,一些作品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并因此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与商业价值。一本《论语》在“百家讲坛”后,全国掀起前所未有的研读《论语》热潮,发行量半年之内超过千万册。易中天评《三国》、刘心武谈《红楼》、张艺谋、冯小刚……都同样取得了媒体最大效应。皮影作为民间国宝级价值,如果通过现代媒介的强力传播和推广,让其价值达到最大的认同和发挥,那么,皮影及其他民间文化艺术的当代价值意义和地位就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凸显。通过电视、电影、网络及户外宣传媒体,让皮影艺术的形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们自觉接受皮影艺术。如果将CCTV、电子网络及其他媒介对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宣传作用发挥出来,在庞大的13亿人口中可以培养出无数的皮影迷、动画迷、戏曲迷……因此,现代媒介的参与是皮影和其他民俗艺术推广的最佳途径,也是拉动皮影和其他民俗文化产业的“营销”渠道。其次。通过对皮影艺术的现代传播研究,推动皮影艺术本身进行改良与创新,满足现代人的欣赏心理。

其次,加强皮影艺术产业的开发可以“艺术养艺术”。通过皮影艺术的市场运作与产业发展研究,促进皮影艺术的市场开发与皮影产业的发展勃兴。皮影艺术在中国当展中,从业人员曾经达到10万多人,制作和销售皮影企业曾非常可观。当年走街串巷都能看到表演皮影的艺人,皮影剧团之间竞争也非常厉害。但是,今天的皮影存在经济不足,无法保证皮影艺术人才的起码生存,年轻人不再愿意把皮影作为自己的艺术职业追求。因此,如果加强对皮影市场的开发,让皮影能够像动画、漫画和艺术小品一样得到市场的认可;让皮影作为古老的艺术珍品被收藏家喜欢并收藏;让皮影艺术可以在国内大、中、小学及各地剧团普及演出;让皮影剧目走向国际,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欢和认可;让皮影与各个地方文化文物遗产保护、地 方旅游事业结合起来,引资招商,创造出一条皮影艺术和其他民俗艺术发展的产业路子,使之完全走向市场,为皮影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第三,保护“原生态”与皮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现代创新。传统皮影是“原生态”的手工技艺产品,在今天如此发达的科技时代,如果为了“原生态”而不求进取,则背离了时展的方向。因此,要具体研究科技发展给皮影艺术及其他民间艺术带来的发展契机。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给皮影艺术创作和传播带来了一场革命;网络化技术给皮影艺术的传播环境带来了质的飞跃,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潮流,推动皮影艺术及其他民俗文化艺术的现代创新和发展。如对皮影的皮革原料的加工、影像造型、灯光装饰及故事本身等进行现代元素的构造和补充,以使更多的人去接受皮影艺术的现代魅力。现代传播也可以促使皮影在制作技术、造型技术和色彩涂染方面更加新颖、生动和幽默,并且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如动漫、现代舞蹈和其他视觉艺术相互结合。皮影艺术本身的革新和改革是皮影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血液循环,是皮影未来生命力的保证。皮影艺术的发展必须要以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现代传播可以促进皮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如在皮影剧目的内容上可以加入现代生活元素,表现现代人生活欲望、欢乐、幸福、痛苦和不幸,适合现代人欣赏口味。

第四,要培养皮影的受众和挖掘潜在受众。皮影来自于民间,曾经有千年的民间基础,其存在的土壤是广大民间群众,有着无数的观众和皮影爱好者。但是,今天的皮影观众十分稀少,由于大工业和现代工业的冲击,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喜欢的是现代娱乐消遣方式,而皮影及其他传统民间艺术怎样适合现代观众的要求?怎样培育自己的观众和潜在观众?从什么角度去激发当代观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和自觉欣赏?怎样去把握当代观众对皮影及传统民间艺术的欣赏心理、品位情趣和审美愿望?皮影要发展,必须要对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予以研究。今天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校园里,人文素质教育严重不足,少有对传统文化艺术做出必修的决定。学校流行的是通识音乐、通识美术,并且以现代流行艺术元素为主要内容,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听到或看到过皮影,所以必须加强皮影艺术及其他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教育普及,加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我们必须研究皮影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探索并开发出一些具体的关于皮影和其他民俗艺术的教学软件为皮影培养大量的爱好者和未来观众。

第7篇

时至今日,以反映中国优美传统文化的优秀电影作品仍然凤毛麟角。本文中谈到的“西方”主要是以美欧文化主的国家,电影本源自于西方,技术与理论都很深厚,成为宣扬西方文化的重要手段。美国电影中融入了美国文化人的精神视野,展示了他们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全球化的视野和资源决定了美国电影的一个文化主流现状,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为广大观众所津津乐道,美好的爱情与温厚的亲情的是永恒的主旋律,强烈的科技主义文化,这些既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价值观,也是吸引全球的一个主流题材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如今中西合作越来越密切,西方的数字化,高科技电影兴起,合拍片盛行,商业价值有所体现,中西文化也互相有一定渗透,但引起一些形式化大片跟风潮,民族文化难以体现,在全球化语境下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进度缓慢,我们的影视作品还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消费者的认可,还属于弱势文化。

中国进入世贸之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交流更加频繁,文化的差异凸显,融合加快。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需要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华民族的形象,优秀的电影作品必然能在奖项与票房中鱼与熊掌兼得,取得奖项算是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同时也能提高知名度,推广电影,进而传播文化,因此,得到国际大奖对于很多业内人士来讲就等同于得到国际上技术与艺术的肯定。而国内的奖项,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华语电影三大奖项及其文化导向

金像奖成立于1982年,由于香港经济的起飞和相关政策的宽松,当时正处于香港电影蓬勃发展时期。金像奖有浓烈的本土电影保护主义,我们所熟悉的金像奖得奖电影或者影帝影后,多为香港制造,香港的电影可以说是华语片的先驱,在80,90年代达到顶峰,具有极大商业价值,但纯港片由于经济发展的停滞,人才的流失,内地,台湾电影的兴起,好莱坞的强势插入,呈衰败之势,合拍片也越来越多,大家都看到的内地市场的潜力。香港制造开始走向中国制造,武侠动作片曾是香港电影红极一时的题材,可是,仅仅靠炫目的打斗,没有实际的内涵,缺乏文化的积淀,注定会走向一个衰败。

台湾金马奖是华人地区最早设立的奖励机制的电影盛会,创办时间为1962年。较强调导演的拍摄风格,注重台湾历史,并且常以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得到政府和民间组织的资助。

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百花奖合称中国电影双奖,80年代初设立,金鸡奖是专家奖,百花奖是观众奖,华表奖是政府奖。

这三大奖项都见证着华语电影的成长,关注着这些商业与艺术并重的电影,体现着华语电影的价值和审美取向,指导着市场的一个正确电影文化的走向。同时,华人导演在国际上的成绩,我们也有目共睹。

三、华语电影在国际奖项上的审美目光

华语电影作为华人文化的一种展示,能够获得国际上的大奖,不仅是对华语电影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华人文化的一种认可。目前主要有三大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被全球认可,地位最高,分别为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而奥斯卡金像奖则被全世界推崇为电影界的最高荣誉奖项。

获得过这三大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华人导演有侯孝贤、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姜文、王小帅、王全安、谢飞、顾长卫、林正胜、蔡明亮、李安,而被我们熟知的获奖电影并不多,国内的票房也并不乐观,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严肃的题材与批判的口吻是主要基调。

2001年的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是《卧虎藏龙》李安的全胜,获得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电影配乐/原创音乐,另外还有5项提名,令中外震惊在。2006年的第七十八届奥斯卡上,李安凭《断背山》获得了导演生涯的最高殊荣,最佳导演奖,华人执导的英文电影获奖,令全球看到了华人导演的更多可能。此外本片还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令华人导演更受鼓舞的是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获得了2013年第八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配乐4项奖项和11项提名。李安是唯一进入奥斯卡的华人导演,此外也仅有摄影、音乐类的获奖华人。

的电影,都成功的跻身到国际舞台当中过,中国的文化也得到过一定的传播和认可,而华人导演,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分量,然而,在获得业内成功的同时,市场又是如何呢?

第8篇

关键词名片式打造产品附加值内涵开发锦里民俗街

食、住、行、游、购、娱,这六个要素组合在一起,使旅游业成了拉动性极强的产业。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六个要素一起推动着旅游业的收入,特别是旅游购物,已经达到旅游收入的74%,世界平均水平为40%,国内平均水平为20%。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许多地区的经济支撑产业。显然,这20%和中国旅游大国的身份是不相符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国内旅游纪念商品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商业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其内涵和品牌影响力却往往被人忽视。在许多旅游景区,旅游商品的作用还仅仅停留在增加一些地方旅游收入这样较低的层面上,而如何将旅游商品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开发出有特色,有品位的名片式旅游纪念商品,是目前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对国内旅游纪念商品行业进行了调查和了解,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旅游商品种类繁多,但大多较为雷同,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笔者曾多次到峨眉山、乐山大佛这样的世界遗产级旅游景区参观。在景区的旅游纪念品销售区,商品琳琅满目。从各式的玉器、玛瑙配饰到印有景区图案的服饰;从茶叶、野味这样的副食品到灵芝、当归这样的滋补品,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真正静下心来,想从中挑选几件有意义的纪念商品时,却有些茫然。对于很多游客,特别是外地的游客,有些景区可能一生就去一次,所以,他们当然希望购买的旅游纪念商品是独特的,能代表这个地区的特色,而非到处都可以买到的同类品。此外,许多商品缺乏人文历史的内涵,或者只是形式上的简单造作,也很难吸引游客。中国很多的名胜古迹有上千年的历史,并流传了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只要加以开发,就可以赋予这些旅游商品很好的内涵,从而形成景区最好的名片。

2.缺乏品牌和营销推广手段,产品档次不高,类型单一

由于很多景区的旅游商品都是以“小作坊”式的个体生产为主,缺乏一定的规模式生产,更谈不上品牌的塑造,也就造成了商品档次不高。质量也千差万别。笔者曾在以盛产宣纸而闻名的四川省夹江县进行过长时间的考察。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盛产青竹,造纸业历史非常悠久,所生产的宣纸因备受张大千先生的赞誉而得名“大千纸”。应该说,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加以推广和挖掘,是能够为该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丰厚的收益的。但由于生产者多以私营为主,各自为战,缺乏规模式的生产,造成了成品类型单一,质量各异。无法发挥出品牌效应。而在营销推广上定位不准,方式死板。没有运用好旅游业这一强有力的载体,即使在该地区最著名的“千佛岩”景区,也看不到和“大干纸”相关的旅游纪念商品,更谈不上竹类产品了。诸多因素也就造成了该地区的造纸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在近年逐渐衰落。而造纸业的衰落又对旅游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的例子在还有很多,究其原因。还是对固有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不够,产品缺乏品牌力度,更谈不上名片效应了。

3.商品功能单一,实用性较差。

在传统的定义中,旅游商品首先是一种工艺品,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观赏。目前的旅游商品市场中,也多以工艺类的品种居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样单一功能的商品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笔者就曾在一些销售根雕工艺品的旅游景区看到,单纯的观赏型根雕作品由于实用性不强,体积较大,价格偏高,从而造成销量不佳。反而是一些利用根雕元素制作的木碗、木杯这一类的商品,由于既有工艺性,又兼具一定的使用价值,同时方便携带,价格合理,反而赢得了许多游客的青睐。

综上所述,旅游纪念商品的名片式打造已是刻不容缓,我们不能指望那些遍地都能买到,仅仅印上几个“旅游纪念”字样的商品来作为我们旅游纪念商品的名片。而应陔去开发那些和当地的人文历史相结合,有一定的品味,能赢得消费者青睐的旅游纪念商品。

二、如何打造名片式的旅游纪念商品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业市场的延伸,并作为潜在的高附加值产业,无疑更要重视市场开发这一环节。

旅游纪念品,应根据纪念品类型特征选择造型样式并估计到市场的接受程度,形成设计上的卖点。旅游纪念品设计对于市场开发有重要的作用:设计具有市场定向作用,没计师要从模糊的市场需求中把握方向,为市场开拓提供明确日标。其次,设计师要不断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以便利用科技进步所取得的成果并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再有,设计师要通过提高产品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提升产品价值,从而创造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传统旅游纪念品,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在于设计师要善于通过纪念品的差别化和细分化,寻找满足人的需要的新的契合点,从而主动地开拓市场。还要注意其精神功能,以及更为人性化的考虑。比如使旅游纪念品的包装更精良,携带更便利等;不仅要重视对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轨迹的研究,从而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新的使用方式。还要密切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只有依靠新的科技成果,才能取得新的工作原理、新的结构方式、新的材料替代更新的造型能力,从而适应旅游业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和普遍的大众审美取向。此外,在产品开发中,艺术设计的审美创造是实现差别化和品牌特色的重要方面。旅游纪念品一定要通过审美创造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满足人们审美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扩大市场效应。这对于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旅游纪念品研制开发的主导思想。因从以下的方面进行思考

1、紧紧同绕旅游购物者的要求进行开发,同时考虑到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拉开旅游商品的档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以纪念性为开发的侧重点,以创新为主流,以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为灵魂,从旅游纪念儡的性能、功能、造型、色彩、工艺、款式、包装等方面寻找创新开发的突破口,注重结合地方资源特色,生产高品位、高质量、价廉物美、小巧精致的旅游商品着手,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旅游商品体系。

2、凭借资源特色优势,注重风格特色、地力特色、民俗特色、创新特色、艺术特色,充分地体现旅游纪念品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纪念价值、地位价值、实用价值。

3、考虑纪念品的耐用性,小巧化,观赏性,注重品牌标志,特殊处理包装,并具商品的个性化形象。以便游客旅途携带方便,多一份旅游的纪念,多一份旅游的宣传,实现通过旅游商品达到旅游宣传的目的。

4、在研制开发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创新改造,更新换代,创出一批能代表我区旅游精品的作品及拳头产品。逐步完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一条尼的服务管理体系,将其旅游商品开发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具体的做法:

1、大力支持和扶持并指导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研制工作。广纳贤才,吸引外资,鼓励私营经济投资办厂,大力推进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2、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征集旅游纪念品创作作品,组织参加各种旅游作品有奖评比活动。重奖创作精品选手,将获奖作品及说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媒体等向社会公布,我区开发、生产旅游纪念品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吸引商家。

3、在各大景区设立旅游纪念品定点专卖店。合理地安排旅游购物中心,在游客中心、交通运输站点、门票站点、游客集中休息、用餐的地方设立旅游纪念品专卖店,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科学地安排和鼓励个体工商户经营找区自己开发的旅游纪念品。

4、积极引进外地工艺和先进技术。积极鼓励旅游开发商、个体经营者,带着自行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参加国际、国内旅交会及旅游商品展示、展销会,取长补短,学有所用,提高旅游纪念品整体开发水平和质量。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主题是依托本地的资源及文化内涵的开发,原材料成本不高,供给可保障,部分材料属变废为有利价值的物品。工艺制作大部分属密集型的手_上业生产,附加值较高,其产品极具民族特色,深受游客的青睐,加之,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投资不多,风险又小,如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一定很可观,一般的经济利润都在50%以上,而且可有利地带动社会就业,丰富市场。为此,加快旅游纪念品的研制、开发势在必行。

三、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对成都锦里旅游纪念商品行业的调查研究

成都锦里民俗休闲街,毗邻中外闻名的武侯祠,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街区全长350米,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一条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不仅是人们怀旧寻梦的好去处,其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更值得细细回昧。成都锦里民俗文化街已逐步被打造成了成都旅游文化的名片,是西南地区旅游界在近期涌现出来的一颗新星,作为一个了解四川文化的窗口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来锦里参观的游客流量很大,许多的中外游客都是幕名前来。因为在锦里不仅能较为集中地看到川西古建筑,了解到巴蜀民风和三国文化,还能品尝到正宗的四川小吃,购买到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

而锦里的旅游商品如何定位,在众多具有巴蜀特色的旅游商品中如何进行选择,如何让进入锦里的旅游商品既能代表巴蜀文化的特色又能具有时代气息,同时又要和锦里的整体建筑风格和人文气息相符合,是极富挑战性的问题:而在实际的操作中,锦里给出了我们一个较为圆满的答案,其成功的经验值得许多同类型的景区学习和借鉴。

特点一:商铺设置与景区建筑风格统一,购物与观景融为一体。

武侯祠旁边有个高约7米的门楼,这就是锦里的入口。锦里主要依托成都武侯祠,北邻锦江,东望彩虹桥,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古老的祠堂又注入了新的活力。锦里古街目前主要包括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等几大部分。走人锦里民俗街。从玩的、看的、住的、买的,所有的东西都体现着三国文化与川西文化。在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各种出售旅游纪念商品的商铺非常整齐地排列在街区两侧,所有店面的建筑风格都是以清代川西建筑为主,与锦里民俗街的整体建筑风格相统一,非常的协调,使得商业店面的感觉被弱化。即使是在街边设置的独立摊位,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用了许多具有四川特色的建筑元素。可以说,这些出售旅游纪念商品的店铺不仅没有破坏锦里民俗街的整体氛围,反而相得益彰,为古街增色不少。

经验总结:弱化购物的商业环境,而将其巧妙地融人整个景区环境中,让购物也真正成为游览的一部分。

特点二:旅游纪念商品地方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可以让游客实现。‘一站式”购齐。

锦里的建筑在视觉上给人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烈的,而丰富齐全的巴蜀传统物品同样也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从剪纸、灯笼、草鞋、布鞋、绣花鞋、丝绸、蜀绣,还有三国的漆器、枕头、文房四宝,女孩的手绢、木梳、香包。大墙脚下,小商小贩或捏泥人、或摆糖画。还有小时玩耍的铁环、不浪鼓,蔡不住让人想起天真浪漫的童年时光。这些种类繁多的旅游商品,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不用四处奔波就能集中的将四川的特色商品“一站式”购齐。实际效果非常的好,许多游客都把在锦里购物作为第一选择。

经验总结:虽然商品的种类很多,但所有的商品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都把其巴蜀特色提炼出来了。锦里打的是整个巴蜀文化的牌,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种类不同的商品又有了一个共同点——“四川味”。只有像这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才会赢得游客的亲睐。

特点三:着力对商品的内涵进行开发,注重商品营销宣传中的文化和理念推广,打造名片式的旅游纪念商品。

锦里街中段有一处开阔地,开阔地上有一个古老式样的戏台。古戏台上定期上演川剧的经典剧目。但游人更多的是喜欢看锦里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传统艺术,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手工艺人的精心裁剪和点缀,小小的皮影活灵活现地演绎着历史的风云。锦里的皮影摊前每天都围满了看皮影的游客,尤其是一些外国游客,他们对皮影格外感兴趣。而锦里的管理者也适时地发现了这个商机,将手工制作的皮影旅游纪念商品引人进来。这些皮影工艺品在外观的制作上非常的精致,同时还加入了蜀绣这样的巴蜀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在皮影的操控上也进行了简化。即保留了传统皮影的特色又更方便普通人操控。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已经成为了锦里旅游纪念商品中的明星。在锦里,像这样的具有名片式效应的商品还有很多,像张飞牛肉、诸葛连弩等等不胜枚举。而在对这些名片式商品的宣传和推广上,除了传统的营销手段,锦里的管理者还借助大学生旅游艺术设计大赛、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的平台,将一些设计创意转化为物质商品,在推动旅游商品出新意的同时,也赋予了商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第9篇

(一)机遇

1.高速发展的经济机遇。营口开发区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域,多项经济指标位列辽宁56个城区的前十名,高速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环境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潜力巨大的市场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日不断增多、人们出游去体验异质文化、放松身心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营口开发区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机遇。

(二)威胁

1.同类资源的替代竞争威胁。营口开发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威胁主要来自于大连、沈阳等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另外,周边城市的温泉、滨海、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节庆文化旅游都有较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营口开发区文化旅游客源。

2.旅游文化产业化程度低。营口开发区旅游产业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旅游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

3.缺乏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营口开发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观念相对落后,服务人才欠缺,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都不能适应旅游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需求。

二、营口开发区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

根据营口开发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整理成SWOT分析的策略矩阵,得出4种内外匹配的交叉组合策略。

(一)增长策略

1.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形象。整合资源打造文化产业,用文化提升旅游业的品质,让“渤海明珠鲅鱼圈、中国北方新地标”这张营口开发区旅游名片更加亮眼。

2.深入发掘旅游文化资源。开放思路、突出特色、体现品位,培育和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滨海生态休闲游、森林度假休闲游、温泉美容健康游、历史文化寻根游、绿色农业观光游、出海捕鱼休闲游、户外运动健身游、海鲜饮食文化游、城市观光会展游等,形成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结构较为完备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多层面的需求。开发独具地方乡土特色的饮食文化、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形成具有营口开发区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3.大力发掘旅游文化的地方特点。组织有关专家从营口开发区厚重悠久的历史、交相辉映的山海林泉、一年四季的丰富物产、淳朴的民俗民风和杰出的人物中挖掘地方旅游文化积淀,提升营口开发区旅游业的历史厚重感,为旅游业发展增加深刻的历史内涵。

(二)调整策略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山、海、林、泉”资源,实施大旅游开发战略,扩张服务业规模,重点建设高端金融商贸、高档酒店等项目,为开发区旅游服务业后续发展积蓄能量。

2.大力开发具有营口开发区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加强创意、就地取材,大力开发具有营口开发区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努力增强旅游商品的纪念性、艺术性和实用性,让游客买到既有纪念意义,又物有所值的特色旅游商品。

3.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旅游文化宣传促销。积极开展旅游文化宣传推介,通过媒体、网络、会展、节庆、广告及参加国内外各种促销活动和旅游交易会,全面介绍营口开发区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和经典线路,扩大旅游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防御策略

1.搞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打造具有营口开发区风格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互协调,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处理好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在商业价值和文明价值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实现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

2.整合资源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整合营口开发区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集温泉疗养、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冰雪体验等为一体的系列旅游文化产品,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体现旅游文化资源各自的价值,满足旅游者的多样性需求,产生1+1>2的效应。

3.促进营口开发区旅游资源地缘区位优势互补。营口开发区旅游业发展与辽宁中部旅游区(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辽东半岛旅游区(大连为龙头,丹东、营口为两翼)和辽西走廊旅游区(锦州、葫芦岛、盘锦为前沿,阜新、朝阳为腹地)旅游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优势互补,挖掘特色,促使营口开发区成为大东北地区海滨温泉、商务会展、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和环渤海地区自驾游、组团游的重要集散地。

(四)生存策略

1.提升旅游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行业规范,推进标准化管理,制定旅行社、导游、景区(点)和旅游宾馆饭店等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强化导游等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2.拓展淡季旅游市场。一要大力宣传推销“滨城四季有美景”的旅游品牌,挖掘、宣传、推销四季旅游产品,提升淡季旅游市场的人气;二要开发冰雪温泉旅游项目,激活冬季旅游市场;三要开发建设一批适应游客晚间和冬季旅游需求的项目,做足室内旅游文章;四要开发诠释营口开发区历史文明与自然生态美景的常态化旅游文艺演出,打造文艺演出品牌;五要组织评选特色美食、特色小吃,培育地方特色餐饮品牌;六要结合本地民俗风情,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旅游大餐等。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点)管理、行业管理、宣传促销等方面工作,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目标。

第10篇

【关键词】旧城改造;拆迁;改造方案

1 南川东街片区旧城改造项目规划背景

1.1 规划背景

1.1.1 区位特点

南川地处渝黔渝湘经济带交汇点,是连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与渝东南的区域中心城市。南川东街旧城片区坐落在南川区中心地段,西北侧毗邻南川政府广场,形成极具商业价值的城市核心区;北边紧邻重庆市重点中学-南川中学;东城为花山公园,半溪河从东街旧城片区西南角流过,自然景观资源优越。

1.1.2 经济背景

南川东街片区自古是南川的旧城区,是南川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宗教、整治核心片区。这里曾是城区里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小商业店铺、批发市场、手工业作坊及一些传统老字号店铺密布于此,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及文化经济的潜力。

1.1.3 社会背景

对于东街片区的改造,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看待,应该更看重其社会效益。东街旧城区的衰败现状已明显制约了南川区城市中心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该片区的合理布局规划与有效开发已是刻不容缓。这不仅仅是从该片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同时对提升南川区的整体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改造范围

南川东街旧城区是老南川的核心片区,规划面积约为33公顷。片区四周分别由东环路—南大街—半溪河—新民路—新华路—城北路—公园路环绕围合,形成以解放路为中心,大小“鱼骨”状次级街巷相互连通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结合商铺、单位和其他功能结合的旧城片区。

2 东街旧城片区改造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2.1 整体保护原则

老东街传统尺度街巷主要分布于老东街两侧,多建于解放前,历史悠久,多为商住混合的低层建筑,呈鱼骨型放射排列,低层高密度,小面宽大进深,空间由“街”到“巷”到“院”有序展开,渗透感良好尺度亲切,骑楼大量存在,空间丰富,老东街街巷空间除了有民居、巷道、环境等“显性”要素,更离不开社会文化、民风民俗等“隐性”因素。因此,整体性保护原则就是将这些所有体现街巷空间形象的特质要素都纳入保护内容中,这些内容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人工的,既包括外在的也包括内在的,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涵盖精神文化方面的。

2.2 传承发展原则

东街片区过去是南川的旧城区,是南川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文化、宗教、整治核心片区,现在秉承“传承发展原则”,从城市功能、城市交通、城市景观等多方面整体思考,合理衔接,使东街片区继续成为南川城区社会经济的“动力核心”,并使整个片区成为城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规划理念应有创新,吸取国际国内旧城改造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在尊重街区历史、保持原有风貌和历史氛围的前提下,进行更新和发展;注重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调整生产、经济结构、提高片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2.4 传统商业模式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的原则

南川区是重庆市旅游重点区,将新兴旅游产业与旧城区商业开发紧密结合,有机联系是发展片区经济,吸引外来游客,创造多种产业结合新型模式的重要手段。

3 东街现状问题

3.1 建筑衰败现象严重

3.1.1 建筑年久失修

老东街两侧的大量低层建筑主要是以砖木结构为主,由于年久失修,其结构和设施均超过使用年限,破损、腐朽严重,部分建筑面临倒塌的危险。

3.1.2 安全隐患严重

街区内的建筑鳞次栉比,街巷宽度3米左右,最窄处仅为1.5米,既无法通行消防车,也不能满足最小防火安全距离,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3.1.3 内部设施状况

内部设施陈旧、简陋,功能再乱,户型不成套,私密性差。部分原生居民或单位住宅在外部自行搭建了砖混或其他结构厨房、阳台等,通风、采光较差,卫生条件也不能满足现代生活要求,居民感到诸多不便。

3.1.4 违章建筑众多

由于历史原因,片区内居民自建违章建筑较多,很多住宅之间间距达不到重庆市城乡管理技术规定的正常采光间距,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3.2 建筑风貌受到破环

传统居住环境与特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与居民的现代话生活需求存在巨大矛盾,特别是基础设施(水、电、气等)和环境卫生设施(厕所、垃圾集运)等严重滞后,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并由此而导致居民乱搭、乱建、乱架(电力、电讯线)、乱堆(垃圾)等自发行为,破坏了传统的空间环境特色。

东街片区虽然传统风貌犹存,但近年一些新插建的建筑没有在高度和格调上与传统建筑取得一致,已严重威胁到传统风貌的完整性。周边的大部分建筑均系七十年代左右的多层砖混建筑,严重影响了街区的风貌。东街南口处有一水果批发市场,紧邻天主教堂,与历史街区视觉冲击较强。

3.3 沿街商铺密集、缺乏统一规划

东街片区传统街巷空间层次丰富,建筑沿街面较长,底层沿街商铺较多。但商铺缺乏基本得的分区规划,难以形成有规模的成型的商业分区,缺乏吸引力,大多以小规模餐饮及小商品零售为主,大多居民仅以商铺维持基本生活开支,在城市中心区这样的地段没有产生应有的商业价值。

3.4 交通系统无组织

规划区内交通设施缺乏,基本没有社会停车场用地,区内车辆多在路边随意停放,且停放空间有限,道路断头路、“丁”字路口较多,交通组织彼此分离,缺少合理的环路联系,成网率低,交通组织无序,人车混行,布局不合理。

3.5 缺乏公共配套设施

东街片区大多居民仍使用液化气、蜂窝煤作为热源。片区内仅设有1处公厕。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居住人数众多的片区也缺乏幼儿园、小学等配套设施。

3.6 公共活动空间匮乏

片区内部传统街巷尺度较小,建筑密度大,且不断有居民进行扩建或加建,使原本就显得局促的公共活动空间日益匮乏。片区内没有成片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居民无法开展健身、晨练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3.7 景观绿化缺乏与周边景观的联系

片区内单位和民房较多,景观绿化分布零散,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场地周边的景观节点没有呼应,与场地东侧的花山公园更是缺乏联系。优质生态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4 项目规划与方案提议

4.1 东街片区旧城改造业态

(1)东街片区作为南川城市发源地和近代革命集中地,具有较高的历史纪念价值,建议将老东街保留下来,将其打造成为南川的“宽窄巷子”。通过对老东街现有建筑保护、改造、复原、新建、迁建等措施,使老东街成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展现老南川原生民居形态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集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的南川特色商业、文化礼仪、民风民俗、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南川市民参与和体验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变现南川人民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活”的城市博物馆。

(2)东城片区位于南川的核心地带,具有极高的商业区域价值,加之目前南川区缺乏大型规模的商业综合措施,在旧城改造规划中,充分利用该片区的地理优势,避免重复性建设,应将该片区打造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商业中心。

(3)东城片区内原有批发市场两座,然而这两个市场设施简单,规模较小,功能单一,交通不便,未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且批发市场位于住在之间,对周围居民有不良影响,建议将批发市场搬迁并重新整合,以实现其真正经济价值。

(4)东城片区作为城市中心金融商业旅游区,应当具有相应级别的星级酒店和特色旅游酒店。

(5)项目用的内部原有北街农贸市场即将被拆迁。在重庆市政府对各区农贸市场环境集中整治的大背景下,建立一座环境好、规模大、配套完善的农贸市场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规划选址中应结合商业开发模式,考虑周边住户的需求。

(6)其他产业业态分布应考虑集中成片的原则。

4.2 交通布局

尊重东街旧城片区原有交通系统和道路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形成合理的路网体系,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求。

4.3 主要步行系统及公共空间

应解决现状用地内人车混行的步行交通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充分利用场地高差,实现人车分流;充分结合场地周边现状,设计市民公共活动空间。

4.4 城市景观绿化系统

东城片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建立场地内绿化体系与场地周边优质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联系。

4.5 基础设施改善

改善基础设施是片区改造的重要内容,旨在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条件,提高居住质量。应利用建筑更新改造增加片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如老年活动设施、青少年活动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在整治片区环境的同时尽量开辟一些公共空间,增加街道绿化,增设环卫设施;根据城镇建设规划的要求,整治片区的上下水管线、电力电信线。

4.6 开发思路与旅游规划

4.6.1 开发思路

市场导向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本方案的关键所在,借地产之便,营文化之实,将地理、历史、文化、宗教、建筑、旅游、教育等各种资源融于一炉,提供中国特质的文化资源,成熟一个开发一个,以精品取胜,兼容并包,形式多样,最终以强大完备的文化设施和源源不断的思想,通过各种现身说法的活动来吸引人群。

大手笔,细耕作;重整体,放局部;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基本配套设施以及核心区自主开发,鼓励业主或经营者提前介入,根据各自需求参与设计,已提高物业使用的针对性,在大格局和谐的基础上鼓励个体建筑风格的发挥,以丰富片区风貌。

4.6.2 旅游规划的具体措施

(1)纳入区域旅游体系

街区应与周边旅游资源相结合,融入南川乃至重庆大旅游圈中,形成整体优势,从区域中获取信息、资源,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南川周边旅游景点除了南川本地的金佛山、神龙峡,还有武隆的仙女山、万盛的黑山谷,目前这些都是重庆周边游的热点地区,东街片区旅游规划与前面景点不重复、不重样,可与这些旅游区联成一体,吸引周边景区的游客游玩之后到这里消遣,所以可以纳入重庆周边2-4日游。

(2)旅游产品开发

1)充分挖掘宗教、民俗、美食、建筑文化

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如果能在培育他们的历史环境中提供给旅游者,则可大大加强历史文化城镇趣味。挖掘宗教文化,恢复天主教堂钟塔等历史价值比较高的宗教建筑,并开展礼拜活动,让人可以在其中真正体验宗教生活;在老东街上很多店铺里的美食是让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修缮这些店铺并在里面摆放一些南川特有生活用品,这样就可以让你在品尝美食同时还能欣赏南川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东街的建筑肌理和传统建筑,让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在这里放慢自己的脚步并细细品味这些细小的差别。

2)古树的保护利用

古建筑和古树共同构成历史氛围和景观风貌,缺一不可,首先要以环境保护为根本,保护古树周围的环境不受破坏,其次给予古树编号命名的保护方法,实行统一管理。

(3)旅游设施建设

风貌特色街区(老东街片区)有利于旅游产业的集中打造,街区内部的服务设施功能应主要以酒吧、茶馆、私家院落、小客栈、高级会馆、手工作坊为主。

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要以人为本,以主要旅游线路为主,进行布局建设。建设不在于盲目追求现代,重点放在具有地方独特建筑风格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上。结合山水、地形,创新树异,融入环境,形成较强的文化氛围。

4.7 招商引资措施

长期以来阻碍东街片区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招商问题。近几年来也陆陆续续的有开发商对这片热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可是这些开发商基本都是同样的原因而最终放弃,困扰这些开发商的问题就是拆迁问题。

首先是人为因素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涌现出了越来越多拆迁户,社会上的传闻也就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越来越离谱,使人们形成拆迁能致富的观念,还出现了一些名词“拆二代”来形容拆迁带来的利益。这些观点就会造成更多的“钉子户”,有的人知道如果自己不搬迁,整个项目会无法启动,这些人提出的要求越来越离谱、不切实际,很多居民都要求拆一赔一,原址还建;其次就是旧街区建筑密度高,沿街商铺又多,总面积比较大,如按旧城正常规划容积率计算,旧区改造拆迁后原址还建难度极大。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在拆迁问题上做好已下工作:(1)拆迁安置将采取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两种方式;(2)成立拆迁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相关事务,专门负责接待被拆迁户咨询、协调有关拆迁争议。所有涉及本次拆迁的相关政策,都将在拆迁现场办公点张贴公示,供被拆迁人详细了解和掌握;(3)及时做好宣传动员;(4)制定补偿安置优惠政策,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5)及时化解和处理拆迁矛盾。除了以上对被拆迁户的工作,在招商引资的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对存在的问题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旧街区拆迁量大,开发商赔付这个问题上,政府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针对东街问题,应该适当地提高该片区的容积率,解决了这些后顾之忧以后,我们更应该注重做好东街片区项目的包装。

第11篇

关键词 文化生态区 舟山海洋文化 海岛 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生态区的概念来源于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提出的"文化生态学"理念。它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舟山海洋文化的丰富性和完整性,造就了舟山海洋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纵观全市,海岛民间风俗大同小异,基本相通,均有一定的古民居遗存在区域内。

一、在打造海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具体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几项原则

1、开放性原则。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广泛,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它的建设将为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最佳保障。

2、发展性原则。作为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是昨天的实录,是今天的现实,也是明天的预示。把它固化在昨天,或者锁定在今天,都是不恰当的,也是办不到的。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非物质文化。当然,如何把握其正确的、合乎民众意愿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发展方向,是一件并不容易看清和办到的事情。

3、主体性原则。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民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只有在民众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是生活在保护区内的广大民众,动力来自于民众,目的也是为了民众,只有一切从民众长远和根本的文化利益出发,文化生态保护的目的才能达到,文化生态的保护才能持久。

4、民主性原则。要特别尊重寓于非文化遗产中的广大民众的价值观,这是保护文化生态的核心要务,也是这项事业成功的关键,更是真正贯彻民众主体性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讲话中指出,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是构建和调适文化生态保护区各种关系的主体。因此,尊重民众对文化权益的诉求,是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的基础。

5、科学性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原生态、原真性保护,坚持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遵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经济、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新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二、打造海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几种做法

打造文化生态保护区,就要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作出准确可靠解读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并注意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区域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个性;努力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忠实地维护生态文化,以固化区域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保护并利用好古民居

传统民居建筑群,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但要科学地保护,同时要整合和合法合理地利用好,使其得到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

古民居要存活下去,需要政府重视、地方努力、群众支持,从上到下形成保护气氛,更需要创新思路。要开发利用好大量“屋大人少”或已成“空巢”的传统民居。与其弃用闲置,在风吹、雨淋、日晒、腐朽、虫蛀等侵害中自然损毁,日渐变成残垣断壁,最终成为废墟而兴叹,不如及早规划、及早行动。根据自身实际和人文特色,作为文化生态示范区“延伸”的景点,既守护又开拓地加以利用。

2、做好生产性方式保护及利用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往往遗留着大量的传统手工技艺,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自身价值,可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如定海区白泉镇金山社区创建的“以文养文”方式为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新的经验。

3、合理开发相关旅游资源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集自然生态环境、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于一体的文化形态,是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科学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优良土壤,更是反映地域特色的极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名号无疑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旅游业的介入将不可避免。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结果有可能造就一个个以传统文化为卖点的新兴旅游区,进而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和现代化。若保护得好、开发利用得当,无疑将会为我市的旅游业增添无尽的魅力和效益。

所以,应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和合法合理地科学利用人文历史资源,有选择地将典型集中、且具有一定代表性、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突出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内涵的文化原生态区域,在保护的前提下,先行建立示范区,取得经验,以点带面,即以文化生态区保护区示范点为主,形成各有特色、遥相互应的保护网络和文化旅游网络。

4、重视和扶持非遗传承人

对传承人的重视和扶持,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根本保护。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

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他们的地位要得到尊重,政府要给予奖励和生活津贴为他们排忧解难。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平台,让他们施展才干。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

②充分调动民间文化艺术、民间收藏等协会组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的积极性,因为是他们占领和坚守着大片的业余文化阵地。不应漠视这些队伍中的人才与藏品。

5、全面发动人力保障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时间跨度长,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但需要大量专业的工作人员,要开展保护实验区范围的保护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所以,各级文化部门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保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主动与有关院校合作,在有条件的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实际工作中往往还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需要当地干部群众的觉悟与配合、理解和支持,以长远的眼光看护自己的家园。所以,还要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

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适合本地情况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路子,使之真正成为“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示范区,从而使具有独特价值的舟山海洋文化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为建设和谐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文化生态保护区可行吗?》作者:吴效群

第12篇

【关键词】秦皇岛 民间文化 产业化

民间文化就是以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为主体,在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文化传统,包括生产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之丰富庞杂、形式之多种多样、价值之无限可能等,无法一一列举。秦皇岛作为蜚声中外的滨海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镶嵌在渤海沿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有着优越的旅游地理环境,而且也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其辖区内的昌黎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抚宁县是“中国吹歌之乡”、“中国吹歌研究基地”,千年古镇卢龙县是“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山海关是“中国长城文化之乡”;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抚宁鼓吹乐、山海关孟姜女传说等4项民间文化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宁太平鼓、青龙猴打棒、卢龙抬皇杠等19项民间文化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秦皇岛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政府及秦皇岛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秦皇岛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并推动其实现产业化,使得秦皇岛内的民间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但不可否认,在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某些民间文化资源的市场分析及定位还不够准确,未能实现民间文化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民间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实质是民间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经济的腾飞可以带动民间文化的发展,而传统民间文化的发扬光大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因此,开发、运用宝贵的民间文化财富,并对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实现文化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秦皇岛市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虽已得到了开发利用,有的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一些文化资源的市场需求分析及市场定位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如市场定位不准确,开发的文化产品单一、未形成规模,在对传统的继承上缺乏创新和现代意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影响了文化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例如,秦皇岛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故事的城市,美丽、丰富的历史故事对当今社会人们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如何分析及拓展历史传说故事的市场定位并使之形成产业化规模,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对秦皇岛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继承与持续性发展等还不够和谐统一,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与保护机制,以致民间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损毁或流失。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中加强保护。在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时,要防止开发中的低品位和庸俗化倾向;防止对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为达经济效益不合理使用、歪用、滥用文化资源;防止开发过程中的损毁或流失现象的发生等。当前,秦皇岛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很强,大部分民间传统文化几乎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保护,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仍存在着“短视”眼光,不够注重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对秦皇岛乃至河北省内某些历史古迹、古文化遗址的开发,很多地方都只注重其商业价值,而忽视了其文化价值的传承与维护。随着秦皇岛游客的增多,秦皇岛的环境保护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化的焦点问题之一。

第三,秦皇岛近年来的发展不管是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呈现出走低态势,它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同时开放的其他13个沿海开放城市,甚至比某些内陆城市发展还要缓慢,特别是在民间文化教育以及传承发扬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据一项调查显示,秦皇岛当地居民对秦皇岛的历史文化了解程度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大致情况如下:在所参与调查的人员中,26%的人对当地历史文化了解的很多,69%的人多少了解一点,5%的人一点也不了解;66%的老年人了解非常多,32%的老年人多少了解一点,2%的老年人一点也不了解;39%的中年人了解很多,55%的中年人多少了解一点,6%的中年人一点也不了解;2%的青年人了解很多,83%的青年人多少了解一点,15%的青年人一点也不了解;45%的少年儿童了解一点,55%的少年儿童一点也不了解,非常了解秦皇岛历史文化的少年儿童没有。其中,不同年龄阶层的人对民间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历越高的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越高,学历越低的人对历史文化了解的越少。当前,秦皇岛对当地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除了政府倾注资金开发的主要项目之外,民间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足,这与当地居民对本地民间历史文化认识了解不足是分不开的。

第四,秦皇岛的民间文化资源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间性特征,这不仅是一种优势,同时也是一种局限。当前,秦皇岛一些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仪式等由于受地域和人们的接受程度影响,只能在当地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而未能走出地域限制。尤其是存在于乡村的民风民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的已经逐渐消失。

秦皇岛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策略探索

秦皇岛的民间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可以被开发利用并形成产业化规模的方面也比较多,如何将这些丰富的民间文化转化成经济效益,并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与发扬,较好地发挥这些民间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第一,应对民间历史文化进行资源整合,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中的精华所在,在此基础上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宣传的力度,使之形成以品牌带动其他相关文化资源发展的产业链。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间文化,并融入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审美眼光,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文化艺术的审美性、参与性及精神娱乐性。秦皇岛的乡村民间文化艺术比较富有地方特色,如昌黎县的秧歌、吹歌、民歌、皮影等,抚宁县的太平鼓、吹歌等,这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是这些乡镇文化的灵魂所在,是秦皇岛世世代代的乡村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因此,以这些乡村民间文化艺术中的精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展村落文化旅游经济,是秦皇岛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的一个较佳途径。

秦皇岛发展村落文化产业的潜力很大,但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科学策划,找准市场定位和开发切入点。开发乡村民间文化资源,原生态、自然式、尽量展现当地的历史和特色自是较佳选择,但在内容、格调、造型、色彩、形式上既要保持原有的古朴性、泥土味又要有所创新,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休闲需求,以文化资源开发为龙头,带动饮食、住宿、购物、文化工艺品等产业的发展。

第二,加强民间文化艺术教育宣传力度,让每一个秦皇岛人都了解或感知本土民间文化的魅力,吸收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开发运营中。秦皇岛人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绝大多数人都多少了解一点,特别是对孟姜女哭长城、秦始皇求仙入海等典型的历史文化了解得更多一些,但是真正懂秦皇岛民间历史文化的人却很少,而且人们对秦皇岛民间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受年龄、学历和成长环境影响,这样就导致民间资本倾注于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发扬方面较为缺乏。只有让民间发现民间艺术的价值所在,民间资本才会流向民间文化,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但是在向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教育人们不要只图眼前利益,掠夺性地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因为这样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提倡环保旅游、绿色旅游,民间文化资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三,从宏观出发,系统规划,开拓多种开发途径,真正实现民间文化旅游市场产业化的规模效应。系统规划要注意开发与保护并重、继承与创新同步、传统与现代兼容,分门别类,于差异中寻找共同点,于同类中发现差别处,多角度、多渠道开拓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使之形成产业化,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历史价值与现代传承的和谐统一。比如在农村,有着不同文化资源的村镇可以联合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将民间艺人的绝活技艺、民间艺术家的音乐舞蹈、民间手工作坊的展示、民风民俗的表演等科学合理地集合起来,把静态的自然景观与动态的人文景观相交融,使之形成系统的、相互和谐促进的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本投入的最小化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又如,把当代动漫科技融入民间文化资源当中,利用民间文化的传统教育价值开发有利于儿童教育的动漫角色和影视娱乐相关产品等,都是使民间文化资源形成产业规模的较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