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58: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微课程;视频编辑;教学设计
0引言
2017年1月由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到,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过去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教育部门,用多媒体课室的录播系统来录制的“课堂实录”视频教学资源,由于其大而全、单调冗长的问题,导致在移动学习中难以有效学习。而如今微课程即将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精华部分录制下来合成的教学视频,不仅短小精悍,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利用率高。因此,微课程成为了当今时代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1微课程的现状
1.1微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兼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创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理念,他的微课程被称作“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国内最早从事微课程研究的胡铁生(2013)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国内微课领航人李玉平(2006)认为微课程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2]。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2013)则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min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笔者认为,微课程是简短精炼,问题指向性明确的在线网络小课程。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和容量小等特点,恰好满足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在家里、在校园里、在图书馆以及在地铁上等场所都能进行学习,实现“随时随地,触手可学”的学习愿景。
1.2微课程开发的流程与团队
通常微课程开发的流程包括课程设计、素材整理、视频拍摄与剪辑和网络平台更新等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上一个环节完成的质量好坏决定了下一个环节的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从下一个环节的完成的质量好坏情况来决定上一个环节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适当修改。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开发者对教学原理,摄影摄像技术,图片处理和非线性编辑等知识和技术的运用,并且往往运用的熟练程度将会对整个微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通常在微课程开发的背后,不单单只有中小学教师一个人在制作,而是由一个专门的微课程开发团队在分工合作,包括电影组、策略组、故事组和学科知识组等,一边研讨交流,一边创作开发。在微课程开发方面,国内有一大批出色的微课程团队,如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带领的团队,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带领的团队,西北师范大学郭邵青教授带领的团队等,各支优秀的团队都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宝贵的资源能够促进中小学教师微课程效果的提升。
2微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前期设计阶段
2.1.1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微课程应当具有教育性、艺术性、技术性等特性,这就考验中小学教师对微课程的开发素养是否扎实,如果能将各种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融汇贯通到设计中来,这些特性就能从微课程中得到充分展现,而如果缺乏对某方面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微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学科背景、教学年龄、风格色彩等因素,特别是每位教师的信息素养,这种综合能力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微课程设计的质量,如果在开发微课程之前没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将导致整个开发工作事倍功半。
2.1.2复制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有的中小学教师在课堂设计时,由于思维定势,在微课程中复制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编写的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框架设计等方面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大纲、课堂讲授方案,在视频中没有设置交互功能,也未添加课外阅读资料链接。例如一些中小学教师在制作视频时,没有改变教学模式和创新知识呈现方式,只是将传统课堂课程进行复制、粘贴[4]。微课程设计思路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不同之处在于,中小学教师不会实时面对面地站在学习者面前教学辅导,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都是时空分离的。因此,教师无法从学习者的面部表情,以及行为反应来判断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2.2后期开发阶段
2.2.1团队成员缺乏必要交流
部分中小学教师未在意系统性开发的重要性,往往教师与技术人员各行其职,相互交流太少,认为只用完成分镜头撰写、录制视频、后期编辑生成视频等任务,而像网络平台的搭建、插图的选择、色彩的构成等工作就全盘交给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实现。多数情况下,教师没有请教技术人员关于色彩选择,功能实现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技术人员也不太过问教师关于微课程需要表达的意图等知识层面的问题,所以在整个微课程中,存在着像视频与平台的色彩搭配不佳,平台上缺乏支持视频呈现的功能等消极影响,抑制了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兴趣。
微课程中的视频和音频组合需要遵循视频编导中的声画组合原则,即综合整理将要呈现的画面和发出的声音,使画面和声音既要表现出各自具有的特征,又要达到声画协调、高度统一的状态,课程视频要达到相对完美的视听综合效果。但是,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设计文字稿本时,大脑中并没有同步设想出配套的画面。在完成旁白撰写之后,没有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只是逐句地添加对应的图片、动画或视频等素材,将素材与旁白简单地拼凑在一起。声画不同步不仅耽误了教师宝贵的时间,而且也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视频质量差强人意。
3微课程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3.1教师主观因素分析
3.1.1对微课程建设认识肤浅
微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考验综合能力的工程,微课程融合了课程理论、信息技术、美术设计、电视编导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5]。因此,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而且还需要具备常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但很少有教师能面面俱到,如果单靠对微课程开发的一知半解,就投入到微课程的建设之中,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建设的微课程教学效果还很一般,既会打击自己的信心,又可能会让会对微课程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这是微课程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
3.1.2教师教龄制约教学设计思维的转变
中小学教师在微课程前期设计的阶段中,首先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思维,而教师年龄则是影响思维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年轻化程度依次递增,年龄结构不均匀的程度也依次递增,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构成都朝着“更老”的方向发展[6]。对于人数比例较少的这部分年轻中小学教师来说,尚未形成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因此他们更容易掌握网络教学设计流程,积极解决在网络教学设计中遇到的困难;而对于人数比例较大且教龄较长的教师来说已经形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因此相比年轻教师对于网络教学设计转变的效率会比较延缓,有可能产生消极情绪,生搬硬套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3.2其它客观因素分析
3.2.1割裂的任务分工方式
微课程主要包含了课程视频与网络平台,对于一门微课程的建设来说,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担当课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而且还应充当网络平台的协助建设者,其权限涉及到窗口栏目布局、UI界面设计、导航功能设置等方面。但通常情况下,教师与网络平台负责人各行其职,中小学教师只是负责将开发完成的课程视频提交给网络平台的负责人就算完成了任务,而从前期的网络平台设计到后期的管理方面,全权由网络平台负责人来负责。像这种割裂的任务分工模式,往往就是网络平台与课程视频风格的不统一,整体设计感不强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2.2缺少对画面联想的过程
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文笔功夫可谓妙笔生花,能比较轻松地写出语意清晰的讲解白。但由于缺乏微课程建设的经验,中小学教师只是单纯地在斟酌文字稿本的内容,而头脑中并没有闪现出对应的画面,即忽略了联想画面的过程。当文字稿本写完之后,未对文字稿本中的画面做出可行性分析,便直接进入分镜头稿本创作阶段,单一地按照每个句子来找到对应的素材,也没有对素材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的思考,导致整个微课程的画面感不尽人意。
4微课程建设的建议
我国的网络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微课程的建设需要积极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促进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建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微课程。
4.1前期设计阶段
4.1.1邀请专家团队开展培训辅导
网络教育模式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技术手段,正如南国农教授所说的“依靠两支翅膀,一支是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支是现代教育思想,靠一支翅膀,飞不起来,双翼才能腾飞”[7]。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离不开教学设计理论,电视编导技术,UI界面设计等知识与方法。因此,教育部门应邀请一些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信息技术专家,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关于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培训讲座;优秀的在线教育课程开发团队来进行技术辅导,这对中小学教师的微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4.1.2从优秀作品中激发思维
俗语说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偶尔会感到头脑空白、缺乏灵感,此时广泛阅览国内外优秀的作品与教学设计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我国,每年都在大大小小的微课程比赛结束以后,活动方挑选出最优秀的微课程和教学设计共享在官网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微课程大赛网,网站上不但有优秀的案例展示,还有制课培训视频,为中小学教师建设微课程提供了非常到位的资源。中小学教师需要在阅览这些优秀的作品时,记录下符合自己教学设计思路的设计要点,并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来激发思维,争取设计出既能彰显知识要点,又能吸引学习者眼球的课程大纲。
4.2后期开发阶段
4.2.1每位成员都是系统化课程开发者
所谓“系统化开发”就是开发人员要清楚知道对象之间的关系,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系统化开发思想,除了发挥精湛的教学眼光,参与课程大纲撰写、教学方案设计、练习题库的建设之外,还应考虑到网络平台的界面布局、功能设置、风格选取等方面;而网络平台负责人也要对教学大纲,分镜头稿本进行充分了解。只有每位团队成员参与到微课程构成的各个部分建设之中,大家才会在分工上相互理解,设计与开发思想上达成一致。
4.2.2养成画面联想的习惯
中小学教师在文字撰写的同时,需要拥有足够的画面感,以便能更有效地挑选出合适的素材。中小学教师需要一边斟酌文字内容,一边能在头脑中生成对应的画面,并且要思考画面与画面之间是否有联系,分析画面的获取途径等方面,这是审查文字稿本时务必要进行的步骤。接着,分镜头稿本的必须达到声画同步的效果,即教师当为讲解旁白配上合适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素材之后,一边读出讲稿内容,一边浏览素材,分析文字意思与素材效果是否能搭配,如果产生了声画对立或声画歧义的效果,那就需要从文字和素材中找出原因并做出对应的调整,这是保证微课程内容无歧义的重要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黎加厚.如何科学设计微课?[N].中国教育报,2014-09-03.
[4]崔哲洙.论微课程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
[5]李康.微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6]曾晓东.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初高中教师年轻化[EB/OL].
摘 要:MOOC作为网络课程的最新模式,适应了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化教育的需求,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MOOC课程的设计
>> 基于知识地图的MOOC课程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OOC的《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开发探究 MOOC课程中的媒体设计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MOOC教学设计与开发研究 MOOC与传统课程的比较研究 基于MOOC平台的《草坪建植与养护》课程设计与建设探索 基于MOOC的教师教育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面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MOOC培训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基于MOOC理念下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MOOC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转变 基于MOOC环境的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MOOC环境的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 基于MOOC的仓储管理课程设计 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MOOC教学模式的探讨 基于MOOC的“导游实务”课程设计探索 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节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微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制作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Hug T, Lindner M, Bruck P. Microlearning: Emerging concepts,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after e-Learning[M]. Innsbruck, Austria: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 2006, 9-11.
[6]Siemens G. Knowing knowledge[M]. , 2006, 4-5.
[7]Rodriguez O. The concept of openness behind c and x-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 Open Praxis, 2013, 5(1): 67-73.
[8]张家年,李怀龙,李晓岩.伦理学视野中的网络教育伦理初探[J].开放教育研究,2011,17(4):53-59.
[9]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OOC) 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4:67-75.
[10]Koehler M, Mishra P. What i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9, 9(1): 60-70.
[11]Molenda M. In search of the elusive ADDIE model[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2003, 42(5): 34-37.
[12]Davies R S, Dean D L, Ball N. Flipping the classroom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a college-level information systems spreadsheet course[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3, 61(4): 563-580.
关键词: 微课程 国际贸易专业 设计与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微信、微电影的盛行,我们的学习进入“微”时代。可汗学院的反转课堂和TEDed在线微课程的出现与发展,掀起了教育领域的微课潮流。目前,微课程的研究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研究热点,许多一线教师对此展开了较多研究。但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理念和前景阐述层面,对微课程的实践设计层面的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本文首先对微课程的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然后以国际贸易专业微课程为例,从实践层面对微课程的设计开发进行了研究,最后基于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思想进行反思与展望。
一、微课程的概念
对于微课程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定义。自20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国家已着手开发“微型课程”(Mini-Lesson或Micro-curriculum),即集中针对某一主题设计与实施的小规模短时课程。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理念,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在国内,胡铁生(2011)可视为提出“微课”概念的第一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产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①。本文研究的微课程主要是以视频为载体,教师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设计的时长约10分钟的小课程。
二、微课程的研究现状
“微课程”最终的起源地是在美国,之后国外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微课程”的研究与设计。从国外“微课程”的演变历程看,主要经历了Mini course,Micro lesson,Micro lecture,最后到MOOC四个阶段。在国外微视频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方面,其典型案例如下图所示:
图1 国外微视频应用典型案例
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快速应用和移动学习的盛行,国内学者对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程的设计、微课程的开发、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的管理、微课程的评价,具体文献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微课程研究现状汇总
从表中看出,近两年研究微课程的文献增多,并且集中在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领域。研究者主要以佛山教育局胡铁生(2011)、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为代表,国内的实践案例以广东佛山市微课、华南师范大学“凤凰微课”为主。无论是文献研究还是实践案例,都对微课程的概念、设计及应用模式进行了研究。
三、国际贸易专业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国际贸易实务》微课程框架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操作国际货物买卖的实际能力。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也是以教材理论知识为主,大多数学生对传统的面授课程感到枯燥,他们希望能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提高动手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流程性、操作较强的课程,本文将国际货物买卖操作流程分成若干个环节,将每个环节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微课程设计,每个微课程10―15钟,有利于短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并结合各种新技术和媒体,在微课程设计上,突出微课程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的课程框架设计如下。
表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框架设计
(二)《国际贸易实务》微课个案设计
本文从《国际贸易实务》微课程中选取了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了个案设计。国际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非常核心的一部分内容,本文选取其中一个常用的贸易术语,按照“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情境对话―总结贸易术语买卖双方义务―知识要点自测”进行微课设计。
表3 FOB贸易术语个案设计
四、反思和展望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资源,微课程已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微课程的定义和设计开发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系统化,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深入地进行微课程实践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更好地促进改革。
注释:
①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参考文献:
[1]Harald Weinreich, Hartmut Obendorf,Eelco Herder,and Matthias Mayer. Not Quite the Average: An Empirical Study of Web Use[J]. ACM Transactions on the Web,2008,2(1).
[2]Gavin Bennett, Nasreen Jessani. THE KNOWLEDGE TRANSLATION TOOLKIT-Bridging the Know-Do Gap; A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M]. SageIndia: IDRC,2011.
[3]刘名卓,赵娜.网络教学设计样式的研究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3(6):79-86.
[4]赵健,裴新宁,郑太年,叶莹.适应性设计(AD)面向真实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研究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4.
[5]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9-11.
[6]苏岩.微视频发展历史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1):33-35.
[7]沈夏林,周跃良.论开放课程视频的学习交互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2(02):84-87.
[8]胡铁生,焦建利.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18.
[9]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10]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14.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课程设计;计算机专业
课程设计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授课结束后继而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是所授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计算机专业是强调以应用和工程为导向的工科专业,需要充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设有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来实现特定的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实现个人发展及满足就业需求。然而,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各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解与实施的力度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充分利用这个环节受到专业、系统的实践与训练。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与探讨[2]。目前,如何安排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差距,是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山东交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长期以来一致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着如何将校企合作深度融入到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进一步加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计算机类的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等方向,目前这些方向都开设了一些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高级语言(JAVA、C++等)课程设计、web应用程序开发、综合实训等。经过对国内多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调研,结合该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面临着课程设计设置缺少衔接、与相关企业实际运作项目脱离、教学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3-5]。
1.1课程设置缺少衔接
课程设计之间相互独立,缺少应有的衔接和关联,设置混乱。目前高校在安排课程设计任务时,都是将各门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个体,单独安排指导教师,各门课程设计都是由不同的指导教师来负责,这样在制定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计划和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时,指导教师往往只从自己所负责的课程设计出发,无法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参加过的课程设计和以后要参加的课程设计,忽略了课程设计之间应有的衔接和关联。实际上,计算机专业多门课程设计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和数据库课程设计是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的基础,如果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种关联,将数据库课程设计安排在了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的后面,没有将它们恰当的衔接起来,会出现在进行高级语言课程设计时,还要补习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在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时,这些知识又重复了一遍,浪费了时间,从而导致两门课程设计的效果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2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用性不强,与相关企业实际运作项目脱离,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校企合作是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都重视校企合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大部分高校的做法为:学生在校学习3年,去相应的企业实践锻炼1年或者学生毕业后,经过培训机构的实训,然后再去企业工作。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和企业也建立了桥梁,但是没有将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企业人员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同样,国内高校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上,部分高校采用由学校教师单独指导的方式,教师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在机房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教师随时指导和答疑,这种方式会带来下面一系列的问题。(1)缺乏项目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虽然本校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也会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项目团队里面也会进行分工,但是事实证明,这种项目团队很多时候趋于形式,反而存在一定的弊端,项目团队的任务往往由项目组中的能力强的同学来完成,项目组其他同学参与的成分较少,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如果课程设计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则会导致课程设计只注重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团队协作的优势,而这点是与企业实际的软件开发模式不相符的。(2)往往只注重编码,缺乏软件开发规范等其余重要相关知识的培养。计算机类企业为了提高软件开发质量,降低开发周期,增强代码的可重用性和易读性,企业内部的开发是要严格遵循一系列的开发规范,其中包括命名规范、代码规范、开发文档的编写、测试等,这些往往要占据整个开发工作的70%以上,但是在高校课程设计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企业对招聘过去的应届毕业生,要重新进行软件开发规范相关知识的培训,这样一来,企业和学校的工作就重复做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在学校进行过学习,学生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企业进行的相关培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除了该校教师指导课程设计外,部分高校的课程设计由培训机构来参与指导。计算机专业培训机构伴随着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前国内计算机专业培训教育机构尚处在一个由发展起步阶段向爆发性成长期转型的过渡阶段,为了打开市场,培训机构会主动和各高校取得联系,请求参与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由于培训机构的出发点是吸引学生去自己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所以在课程设计期间会加入一定的企业宣传,其次,培训机构的教师在参与指导课程设计时,往往只教学生怎么做,不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虽然课程设计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一些模块或者功能,但是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为什么这么做,从而造成了理论知识的缺乏,这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1.3教学方式单一
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国内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学时,基本上采用在课程设计期间将学生安排在机房做任务,课程设计的时间都是以周为单位的,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一般是1周,Java或者C++课程设计一般是2周,学生长时间待在机房里面对着电脑,难免会产生厌倦。另外,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多元性,目前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是按照班级分班进行的,有些学生在做课程设计任务时,觉得老师布置的题目很难,无从下手,索性去玩游戏或者做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则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实验或者课程设计的题目,剩余的时间也浪费掉了,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的自身能力参差不齐造成的,教师在下达课程设计题目时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多元性。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高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努力探索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山东交通学院2013年获批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是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首批试点院校。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长期以来一致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着如何将校企合作融入到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2.1基于校企联动和体系化视角的教学方案的制定
针对各个课程设计之间缺少应有的关联以及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的问题,该校计算机类的专业将整个课程设计作为一个体系,采用基于校企融合的组合方式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在制定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时,学校组成一个课程设计教学团队,企业组成一个课程设计教学团队,校企双方的两个团队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的设置以及课程设计内容的制定,在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差距的同时,也注重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实现“校企融合,构建生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最终目标。目前国内本科高校学制四年,共分八个学期。校企双方的课程设计人员在设置课程设计课程时,将本科四年所有的课程设计看成一个体系,按照“注重衔接,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原则,注重各个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其他课程设计的基础,应提前安排,所以将C语言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二学期,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三学期,JAVA课程设计是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前提,Java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必须以其他课程设计为基础,只有其他课程设计进行完毕,才能进行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所以将竞赛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第七学期进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从而解决了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课程设计的设置上忽视衔接设置混乱的问题。此外,校企双方在制定课程设计的内容时,围绕着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向提升,兼顾校企双方,实现就业”为核心目标进行设计,教师和企业人员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研发出兼顾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课程设计题目,同时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和覆盖,例如在JAVA课程设计中通常会涉及到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编码,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和各种sql语句、触发器、存储过程等内容就需要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涉及,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所涉及的web应用程序开发、高级语言语法等知识点在相应的课程设计内容中应涉及到。
2.2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程设计的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1)将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基本上都采用集中型,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的周期为1周,这1周的时间学生集中呆在机房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单一,针对这种情况,校企双方的课程设计指导老师根据各个课程设计的性质,灵活组织课程设计,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周期较短,具体实施时采用集中型;对于周期较长的竞赛实训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学生自己找地方进行课程设计的任务,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定期集中进行指导和检查;对于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课程设计的地点选在企业的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与企业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较早的了解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和环境。(2)增强针对性,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在课程设计中,打破传统分班进行的教学方式,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该课程的期末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中的上机成绩,对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分为难题、一般题目、较容易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设计的题目。这种方案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设计的时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保证了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的深入普及,对传统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教育作为国之根本,也已经感受到在线课堂、微课等最新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设计的知识点、难点等制作成慕课、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灵活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资源,节约成本。目前,该校计算机专业已经拥有专门的慕课、微课录播室和工作室,将制作成的慕课、微课以各个课程设计的名字存档,并根据情况不断对慕课库、微课库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或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学习,而且由于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基本保持不变,拍成微课,可以在多年级中重复利用。
2.3教学管理
创新管理模式,严格的教务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该校计算机专业采用“一校双师”驻点式管理方法,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全程跟踪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结束后,通过与学生座谈、填写课程设计回访表的形式对进行完毕的课程设计进行分析总结,集思广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的教学。
3结语
近几年来,该校计算机专业一直坚持走校企合作路线,不断改进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与国内多个知名软件开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国家重点软件企业上海启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启明基地;与济南凌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凌佳基地;与国内最早从事IT外包业务的柯莱特公司成立了柯莱特基地;与大连华信成立了华信基地;与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了东忠基地;与NEC软件(济南)有限公司成立了NEC基地;与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了微创基地;与济南元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元成基地;与中讯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中讯基地等等,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9%,先后多次在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会议、省科技工作会议、软件工作会议上获得表彰或做交流发言,获得了“企校人才对接工程优秀院校”、“山东省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当然,该校计算机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取得的这些成果离不开政府的强力主导,以及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积极支持和引导。相信通过各级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住机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庞希愚 王成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成,庞希愚.新形势下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109-110.
[2]毛艳,韩利凯.探索校企结合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4):31-33.
[3]庞希愚,王成.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9-10.
【关键词】微课程 设计 开发 应用研究 中小学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69-02
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乏味,面对新时代的教学要求,积极的改革和变化是能够促进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添加微课程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中小学课程当中添加微课程方式,是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适应特殊时期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微课程教学的概念分析,以及对微课程教学的特征探讨,深入的研究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以及应用研究,希望能够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微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微课程的英文名称是microlecture,微课程是根据新课标的改革要求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微课程以传统教学为基础,在实践的过程中添加小视频教学方法。增加微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概念和节点的分析。微课程的方式更加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良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中小学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微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体现多媒体技术的科学应用,在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中添加小视频,小视频的内容要求简单精密,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中小学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微课程还具备传统教学方式所没有的其他优势。比如,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很难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规划,利用微课堂方式可以精确的提炼知识结构和关键知识点。利用微课堂教学方式还能够优化课程教案,让教师定期内总结教学方法,进行良好的教学反思。
微课程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特征,首先,微课程的教学实践比较精短,一般在十分钟之内结束教程,这样有利于集中中小学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微课程更加关注教学难点,精准的找到教学突破口。再次,由于微课程的教学时间短,适合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最后,微课程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创造力和学习热情的提升[1]。
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十分复杂,需要有完善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持,并且通过严谨的实践操作得到精确的应用系统。在微课程的设计开展过程中,根据微课程的特征,可以提取两种开发方式。其中一种开发方式是在原本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进行加工,全面的改革原本的教学模式。另外一种模式,是进行创新的操作,实现对微课程的新方式开创。加工的方式将中小学教学方式中本身具有的科教软件进行重新的整理和编辑,满足当下教学需求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另外利用创新技术进行教学数据的整理,将原本的课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实现对教学软件的制作,教学软件中的资料是最新的数据分析成果,添加了记录和复习的程序,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在微课程设计的初期,要进行前期的充分准本,设计的前提是满足知识点的设定,能够考量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满足教学的内容传递。设计的时长作为重点参考对象,课程内容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进一步分析发现课程难点,参考难点系数确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内容的设计要满足细节的划分,以单元为单位,成功的将中小学知识点进行分解,通过重复性的学习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程度。关注微课程的内容设计,要考量到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激发学生热情为主要努力方向,再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学生的创造能力,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要求。进行深度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前期设计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满足软件针对广泛应用人群的作用性。开发的重点是关注教学济源的试用,能够考虑到教学之后的复习和思考[2]。
三、中小学微课程的应用研究
针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中一方面,是微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是通过小视频讲解文化课程知识点,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引导中小学学生认识到所要学习的事物。比如在小学的科学课中添加小视频,向学生讲解水、雾、雨、冰的来源和形成方式,促进了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了生动的画面,满足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应用微课程的方式就是在课堂开始之前,让学生通过视频软件提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再采取相互交流的方式,进一步的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教学活跃改革的重要性。
微课程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之下,进行严谨的设计和精密的开发,实现了提升教学质量的工作职能体现。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满足教学优势的提升,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培养个性化人才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也为提升教学水平开展了新的路径,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满足了教学相长的重要目标实现[3]。
四、结语
在中小学学生的课堂中,适当的使用微课程教学,可以缩短教学时间,并且提升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良好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为培养高素质学生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计算机互联网络已经普遍的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力发展教学事业,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才的全面培养,实现了对教师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通过微课程的整体设计和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知识结构的总结能力提升,进而完成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65-73.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济南 山东250200)
【摘要】微课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主要以短视频为呈现方式。借助微课程可以进行移动学习,有助于形成新的学习理念。文章从移动学习的角度梳理了微课程的概念,针对微课程的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教学应用模式 。
关键词 微课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地铁上、候车时、和旅途中学习的现象。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随时随地进行智能化学习成为可能。由此可见,人们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已从连续、固定、封闭走向灵活、开放、多元,学习呈现出碎片化和移动化趋势,实现方式的自主性与个性化;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则趋于交互性与及时性;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则是体现在信息容量微型化和碎片化,注意力保持要求较低的学习资源。微视频课程是将正常课程按照知识点、知识模块按正常的教学设计和学习者需求进行分解,通过拍摄制作成大量的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等特点。它能让学习者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满足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如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和网络播放观看视频的需求,通过点播学习一个个小知识模块,实现随时随地在“移动”的状态中利用“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微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在这个多媒体融合的时代,满足了人们在移动学习角度下获取资源的需求。因此,微课程成为了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中强调指出,在新时期理念创新应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的先导力量,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学习环境趋于信息化,创新的核心在于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为核心。2012年9月,教育部开始重视微课程体系,并征集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程作品;2012年12月,教育部又面向全国高职院校高校举行了微课程教学比赛,掀起了一股关于微课研讨的热潮。与此同时,高校与媒体平台迅速合作,比如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合作开发了“凤凰微课”,内容覆盖面广,极大地满足了大众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各种微课网站也迅速出现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选课网等。当前,在教育部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甚至是大学逐步推开,微型学习这个话题已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教研部门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微课程释义
关于微课程的定义,本文认为微课程就是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下,主要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或者是重点、难点、疑点,抑或某个具体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展的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
关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发轫于国外的教学研究。最早提出微课程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从2008年秋一经提出就引起很大反响,戴维·彭罗斯更是把微课程这个新发现戏称为“知识脉冲”[1]。按照他的理论,微课程是充分运用建构主义,以互联网在线学习或移动互联网学习为手段的实际教学方式。而微课程的“知识脉冲”影响到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应用研究,即在45分钟的课堂之上,主要围绕讲授核心知识点展开。胡铁生提出要根据认知科学规律,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比如学生保持注意力时间短、有效学习时间短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应该在教学中将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成片断的、微型的的视频点播资源,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的实现。
“微课程”在国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由冗长到短小、由封闭到开放、由零散化到体系化的过程,微课程完成了从 Mini course 发展到 Micro lesson,再到 Micro lecture,最后到 MOOC 的演变过程。目前国内微课程在设计方面的文献较多,主要分为理论综述、现状发展、设计方案三个部分,其中理论综述类的文献在设计方面所占比例最大,但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流程和标准,各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微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2011 年,胡铁生基于区域资源建设经验,提出了区域“微课”开发的四个步骤和两个途径[2]。梁乐明提出了基于国内外三个微课程平台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流程和设计模式[3]。李小刚等人从认知负荷的角度提出了微课设计的原则,并探讨内容、媒体和可用性三个方面的设计[4]。张琛等人总结了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原则[5]。陈怡提出了基于学习的反转课堂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6]。李焕亮提出了移动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7]。
目前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虽呈上升趋势,但在设计、开发与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和充足,基于移动学习角度提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较少。本文试图从移动学习的角度梳理了微课程的概念,针对微课程的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教学应用模式。
三、微课程的特征与设计
微视频是一种新媒体,在行业和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虽然对于微课程的定义未能统一,但其特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微视频一般是时长 30秒—20分钟,内容广泛,形态多样的视频短片[8]。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理解的缺失,加上始终未能跳出传统课程的框架,大多数的微课程成了网络视频版的“微格教学”或是把传统的视频切割为很多短小的组合,目的用以观摩教师教学而并非真正的服务于学生。笔者认为,微课不应该成为教师自娱自乐的手段,教是应该为学而设计,微课程与传统课程最根本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先对比一下微视频课程与传统视频课程的区别,见表1。
(一)微课程的特征
与传统视频课程特点不同,微课程视频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微课程主题非常突出,教学目标具体而细致。如何设计和创建微课程,应该以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某道学科难题、某个定义理解等为依据的。例如,教学中的疑惑点、重难点、容易理解片面的内容部分等。传统课堂需要完成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实现数个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两相比较,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单一和聚焦,一般只要求一到两个知识点即可。微课程聚焦和放大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是通过合理的解构对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切割,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微目标的达成,实现知识不断积累目的。
2.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目前,微课程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除此之外,微课程的其他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脚本、教学辅助资源、师生对课程各环节的反馈与评价、素材资源清单、教学反思记录、微课程评价量表等多种资源。这些文件内容结构紧凑,类型也相对丰富。同时,这些资源会随着教学实际需求和应用资源的外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并随之不断地变化和充实[5]。相比之下,传统课堂录制的教学视频,其资源结构紧密,固化封闭,难以修改。
3.短小精悍,使用灵活。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人的注意力可以保持15分钟左右。一般而言,微课程的持续时间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课堂讲授“满堂灌”,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更能迎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习者而言,他们有利于保持更高的注意力,能更有效的利用短时间进行微课程的知识建构。由于微课时间较短,所以视频资源容量一般在百兆以内,其视频格式也一般为流媒体格式,支持网络点播等功能,如MP4、avi、f lv等。教师在开发微课时,技术难度也比较小,且灵活多变,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策略。
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而言,微课程并不是微不足道,而是微言大义、时短高效,这一特点更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视听呈现方式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体验,符合“微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趋势。
(二)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步骤
一般而言,微课程的制作包括选题、设计、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上传到平台6个步骤,如图1所示。
四、微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与其他学习资源类似,微课程的设计也需要从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以及评价和反馈学习结果、选择教学媒体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目标。笔者根据微课程的特点,主要从设计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技术支持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用需求。
(一)明确的设计对象
关于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首要的就是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从而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习者需求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特点的分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一般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新鲜、带有刺激性的事物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知识微课程时,应尽量保证微课程时间短、重点突出且具有创新性。其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分析。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层次较低,他们很难吸收哲理性较强的知识,故微课程的设计语言应该通俗易懂,知识点的设计应该遵守直观性原则。 最后,学习需要分析。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性的设计微课程,如在考试临近之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提供考点归纳一类的微课程。
(二)合理的内容设计
要制作微课程的视频,首先需要对知识内容进行规划和设计,按照微课程授课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重新合理的切割,尤其是对知识点进行微型化处理。
1.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避免大而全,必须主题鲜明,不追求内容的全面和系统化,重点选择小而精的知识点。要做到一个微视频能独立承担完整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能够、但不必需与其相邻近的知识点松散组合[7]。
2.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教学内容的分割上,尽量将课程分成若干小知识点,或者为学习者提供单一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方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完成学习任务。具体操作中,可以对教学知识点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进行切割处理:另一种方案是将传统教学中原本完整的教学内容,划成三部分,即“主题—话题—学习对象”,视频设计与制作的重点,落在第三模块即学习对象上。其中,一个学习对象对应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制作视频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对象进行适当的组合。
(三)合理的教学形式
分析近年来全国和各地市级微课大赛获奖的微课视频,其获奖者都是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进行充分的分析后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形式。有的老师讲解的是导游英语相关的知识点,其录制视频的地点就选在了景点;讲解机械制造的老师就选在了厂房;还有的老师运用纸片和卡片,没有授课者的出镜,这种新颖的形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相应的技术支持
微课程能否顺利的录制技术,技术因素也是重要的因素。除了相应的录制设备如摄像机、智能手机、微单、平板电脑等,后期的视频处理软件如Snagit,Camtsia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以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微课程,将学习单元、习题测试、学生反馈以及教学反思等内容整合起来,对视频片段来说,借鉴翻转课堂理论体系,或者说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对微课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简而言之就是将教学内容制成视频,并提前安排学生课前观看,等到了课堂上,则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讨论和作业辅导等活动。而微课程所提倡的“针对具体问题、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以及微课程自身的结构特点、微课程的视频资源等,都为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是关键。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学习者必须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视频资源自主学习。这个环节实际应该是作为实施翻转课堂或者微课程体系的必备环节,是正式课堂的扩展与延伸,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微课程的开发是基础和前提,教师充分分析学习者和学习需求,按照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制作。学习者需树立微学习目标,熟知学习内容,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微课程视频。在看完教学视频之后,还应该配合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或者测试,用来巩固所学,同时检测学习者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合理设计。
【关键词】移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一、引言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移动学习,人们通过手机、PAD等移动设备查阅信息、观看视频、记忆单词,随时随地获取处理信息,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高级商务办公》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发设计移动微课程,来探索移动微课程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衔接。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平台,再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手段,设计并开发出满足高职学生需要的《高级商务办公》移动微课程,利用微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达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有效结合。《高级商务办公》是高职院校经济贸易、文秘等文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商务办公能力,掌握基本办公软件设备的使用,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工作。目前,该课程教学大多数教学内容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为主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差异,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要,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教学目标的实施。学生课堂自主活动缺失,压制了学生质疑、批判、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翻转课堂是目前微课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传递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内。学生通过微课程平台,利用碎片化时间,在车站、机场或某一个特定等待的场合进行知识的传递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重复学习,非常有效地满足个性化需求。课内以答疑、讨论问题为主,能有效地带动课堂学习积极性。
二、基于移动微课程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
移动微课程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包括三步:课程微信公众号的建立,微课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包括平台的开通、平台的关注以及平台优化三个方面内容。其中开通平台:填写关于平台信息与课程资料,引导学习者进行微型移动课程的学习。平台的关注:在学生中宣传微课程平台,通过查看公众账号或是扫二维码的方式关注,学生关注量要达到1,000以上。平台优化:包括平台菜单的导航设计、课程内容的排版修改、界面人性化设计等。移动微型课程的设计过程以传统教学设计为基础,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区别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差异性,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差异性。将《高级商务办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隔设计每一次的“短小精悍”、“碎片化”、“轻松愉悦”等特点的微课程教学内容。选材、组织材料、编辑制作、上传、推送形成每一次微课程教学内容。其内容包括视频、图像、文本等教学内容的制作。以ADDIE教学设计模式为基础,构建适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首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将移动微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前学习,课堂内以解决学习问题为主。
三、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
本文以《高级商务办公》课程中“颈肩乐按摩器使用说明书制作”一课为例,说明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级商务办公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
(一)课前教学微视频的制作。教师通过文本推送布置“说明书制作”具体要求,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再根据说明书制作过程中所设计到的word2010知识点,根据微课程设计思路,分解课程内容,制作3段5~8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分别是word2010页面设计、字体特效、图片裁剪与定位。通过建立的移动微课程平台任务要求及相关视频的推送,并根据后天的数据统计学习效果分析。
(二)学生在课下通过微视频的自主学习后。学生如存在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疑问,教师需及时追踪学生在线自测的反馈情况并收集学生的疑惑,在课堂上预先讲解难点疑惑。释疑解惑后,教师可采取“同济互助”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以带领组员讨论互动。通过学生在翻转课堂上频繁的练习,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升,提高学生word综合运用能力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基于移动微课程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的分解小目标,每个视频实现一个小目标,视频要短至5~8分钟,但是要包含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要保证视频质量及吸引力;二是保证课前推送的课程任务及课程视频,学生认真自主学习了,这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学生在移动微课程上反馈信息告知教师;三是教师要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准备,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讨论课程的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1]汪琼.翻转课堂教学法.
【关键词】录屏技术;微课;资源
一、研究背景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微”潮迭起,“微课”概念炙手可热,它们对教学方式、资源建设等方面将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系统研究当今时代的教育“新宠”――微课程,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助力个性化学习,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模式的转换,开辟新的路径。在教学理念日益先进的今天,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教育界不断追求和探索的。
微课的定义是以视频为主要手段,展示教师讲解某个知识点或进行精炼的浓缩的教学活动。本文提出的微课制作方式,是主要借助于视频录制编辑软件自带的非线性课件编辑加工能力、流媒体采集功能、音视频合成功能,能够制作高质量课程视频为目的,并可以通过与校园网的对接搭建流媒体服务器。
二、微课资源要素组成
基于学习者角度的微课,就是要建设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并提供由任务单、教学课件及习题测验等多种资源构成的教学环境,微课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教学设计:明确微课教学任务,展示具体教学过程的安排。
(2)微课任务单:任务单,一一列出课前需要完成的所有任务和必须达到的目标,并附上任务要求和评分细则,引导微课学习,提高微课学习有效性。
(3)微视频:针对某一知识点的讲解及拓宽思路。
(4)微练习:巩固微课学习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微课学习内容。
(5)微课件:与微课相配套的课程内容,如讲义、PPT等。
(6)微测验:针对一段微课的学习通过小测验来检验掌握情况。
三、《动漫软件基础》微课资源开发
《动漫软件基础》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主要为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学习资源短缺的矛盾,接下来,就以此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1.开发步骤
《动漫软件基础》微课开发分成前期设计、中期制作、后期三大环节,其中:前期设计包括确定课题,课程设计,脚本撰写等具体内容。在这个环节,课程的构思最为重要,其次根据内容安排脚本的写。
中期制作包括微课资源素材准备,视频的录制及拍摄制作等具体内容。
后期包括微课视频的后期合成编辑与输出等具体内容。在此环节,前期的录制可以在后期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
2.课程结构
整个《动漫软件基础》课程以Photoshop软件操作为主,课程设计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绘画基础;第二部分是图像修饰调整;第三部分是后期调整;第四部分为升级提高。每个微课又可分为微视频、微练习、微任务、微拓展、微交流等。
照片后期处理是Photoshop软件中的重要环节,比如在其中一个视频就节选了一个实例:“变废为宝――照片后期处理”,该微课通过“引入―提问题―修改问题―指明方向”的思路设计,旨在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其中慢慢思考和领悟。
3.资源开发
当课程的开发步骤和课程结构都搭建完成之后,课程资源建设就逐步开始进行。
《动漫软件基础》课程资源构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微脚本――与教学环节配套的教学设计的详细策划文稿;微视频――核心资源;微素材――辅助教学的素材课件;微练习――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微点评――教学点评;微反馈――教学反馈。
在这些构成资源中,微脚本、微素材、微练习是固定的静态的提前设计生成的。而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是动态的,后续生成的,可扩充修改。
四、微课预期成效
《动漫软件基础》微课开发完成之后,在应用中有如下的预期成效:
(1)微课视频有助于实现学生对碎片化时间的应用,学有余力的学生渴望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利用视频微课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有效地掌握学习的重难点,让学优生能基于兴趣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相关技能,利用技术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也有助于实现分层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
(2)视频微课的应用有助于推广优质教学资源,一个10-15分钟左右的微课,讲解的是一个具体的小知识点,充分体现出微课灵活易用的特点。
(3)录屏的微课有助于提高教师水平,实现了教师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由于大部分教师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无法拍摄专业性太强,制作太复杂的视频。而教师利用简单的屏幕录制软件,轻松讲解一个小知识点,降低了课程视频制作的门槛,最终以技术推进的形式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五、结束语
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之后的应用,在深入应用过程中再促进进一步建设,在不停的“建设―应用―建设”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思考微课学习如何建立评价机制纳入日常学习考核中,督促学生更好地利用微课开展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1.微课程教学资源不丰富
作为以建构式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微课程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上的,但当前远程教育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情况和理解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沿袭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课程模式。第一,微课程的设计思想单一,在课程设计中偏重于展示课程内容,忽视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二,对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特点及个体特征分析不足,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远程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它实现了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因此,教育者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在教学中应坚持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导向。第三,微课程学习内容设计单一,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资源匮乏(包括内容和形式)。在远程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究实践能力,而在目前的微课程设计中不仅学习内容不能把控学习者的学习要求,资源中交互活动设计也不到位。第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滞后,微课程的呈现方式呆板。微课程的呈现方式不仅和制作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关,还与个人的信息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由于微课程的制作是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的,所以,对一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不足的教师来说,微课程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视频挪移。设计方案与实践制作不能有机统一,导致微课内容枯燥乏味甚至不能完整体现课程的结构和内涵,致使学生在微课程学习时缺乏清晰的学习思路,不能有目的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规划、监督与评价,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甚至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资源配置不合理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保障前提是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目前在我国远程教育中由于教育资源建设经费、技术开发、人力资源配备等方面不够合理,导致微课程资源建设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第一,财力保障无法到位。微课程的开发建设无论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设施的提升都需要大量财力保障。就目前远程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来看,虽然在购置硬件设施上投入较大,但僧多粥少,难以兼顾,在软建设的投入上也无法顾全,例如对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不能及时到位。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资源的顺利建设,既不能保障教师专业提升,也不利于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第二,教学技术平台建设不同步,不能适应需求。教学技术平台硬件设施的建设是远程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微课程的教学需要生动的教学方式、需要传输大量音视频多媒体资料,这对教学技术平台的设置要求很高,比如对压缩编码技术水平、网络传输稳定性及速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此外,远程教育微课程制作过程中需要的多媒体资源素材整合(包括各种图像、视频、声音等采集到计算机里面变成数字格式等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的远程教育机构无论是信息检索量还是硬件处理系统均不能满足需求。第三,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和技术服务人员协同合作,但在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从课程设计到制作往往只有课程负责教师独立完成。这样从教学资源的品质上,一方面,不能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网络知识及以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无法运用技术实现课程设计的初衷从而影响微课程的教学效果。
3.管理机制不规范
首先,课程资源管理不到位。比如对微课程的制作仅仅停留在表象上的微课(时间短、内容少),缺少学习评价与反馈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其次,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监管不到位。目前微课程教学只是将制作好的课程课件直接挂在远程教学平台上,对学生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化程度等后续教学管理缺失。再次,基于远程开放教育微课程的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没有形成协作与共享的运行机制,导致各类远程教育机构的资源独成体系,致使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出现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
4.学习支持服务不到位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导学保障,目前,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地运作仅是人力导学,缺乏信息系统导学环节。在远程教育实际教学实践中,当人力导学不及时时,很多学生因不能主动利用学习支持服务项目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进程。这种课程内容与后续学习支持服务相分离的学习状况,破坏了微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提升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梳理远程教育微课程理念,建立科学的认识
首先,要将微课程作为一个课程来看待,要保证课程的完整性,既要有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又要有课程的实施和运用。这就要求微课程教师在微课程的时间、内容、结构甚至语言的组织上有全面统一的认识和规划,在微课程短、小、精的特点上实现微课程的系列化,确保微课程的整体性。其次,要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开放式的学习理念。远程教育开放式的学习特点要求微课程资源在建设中从设计到制作均要以学习者学习特点为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做到设计合理、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生成包含声、像、音因素的生动视频,激发学习者以极大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充分实现学习者学习自主性。再次,要认识到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开放式社会资源。远程教育模式会逐渐成为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主要渠道,微课程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会进一步拓展,逐步由学校向社区教育、培训等领域拓展,要重视对各类教育资源的设计和整合,以满足微课程资源建设需求,要建立大众化的微课程建设理念。
2.建立微课程资源开发机制
(1)政府教育部门应重视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制度的完善制度的完善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标准、技术的统一和规范课程建设流程,以相关的规章制度支持和引导网络课程建设,鼓励不同教育机构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避免盲目开发、低水平开发课程资源。推广技术化标准有利于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促进我国远程教育标准化、规范化,致力于提高远程教育微课程总体质量。
(2)经费保障制度的建立一是要保障远程教育微课程开放的硬件投入,二是要保证微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政府需建立微课程技术平台建设与人力资源培训的经费制度并保障对相关经费的预算和支付落实。
(3)建立交互性学习,完善评价标准,健全评价体系远程教育师生分离的特性不仅使师生教学互动缺失而且使教学信息反馈迟缓和失真,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所以,在远程教育微课程的资源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与学生互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建立交互性学习支持平台。远程教育中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须注重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征求学习者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意见,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改、补充从而完善教学资源的内容,保障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质量。因此,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体系需要完善规范,在交互性学习理念支持下,建立效果反馈评价机制,健全评价体系。对评价机构的确立可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所开发课程进行督导,改善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水平。
3.加强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业务技术培训
远程教育微课程地研发需要制作者既要有教育理论基础也要具有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师资建设状况来看,专业的远程教师培养刚刚起步,对远程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网络传输技术的掌握欠缺,应当加大在职教师远程教育信息网络技术的提高培训。可以采取在岗、脱岗的技术短期培训或者换岗到技术建设一线中实践培训。
4.重视微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技术研发
传统教材的开发需要教师、专家、编辑共同参与,但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作为教材编写人员,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和风格;专家作为审稿人员,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意见,并对教材进行审定,以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策划编辑作为教材的策划人员,对教材编写提出相关要求,保证教材的编写符合出版的要求。在教材的写作过程中,由主编的教师与策划编辑协商并确定教材模式、格式体例、章节结构以后,教师可以自主开展写作,自主性很强。
数字教材的开发要比传统教材开发难度大。数字教材开发的突出特点有二:首先,数字教材开发需要不同角色人员的互相配合。数字教材开发,需要开发多种媒体资源,因此需要一个开发团队来完成。其次,数字教材开发是教材出版和软件开发的结合。数字教材既是教材,也是一款教学软件。因此,开发数字教材,既要坚持图书出版的“三审制”,又要实施软件开发的质量控制,经过严格的测试、试用、用户反馈、修改完善等流程,才能保证产品获得用户的认可。
二、数字教材开发的流程
数字教材的开发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其开发流程大致包括:教学内容探讨、课程设计、确定主题和表现形式、资料搜集和整理、脚本设计、交互设计、美术设计、资源开发、素材制作、技术实现、测试反馈、修改完善、定稿。这里重点介绍数字教材开发流程中的四个阶段。
1.课程设计阶段
课程设计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微观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即:专业(职业)设计、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架构设计、课时设计、微课设计。
(1)专业(职业)设计。如果开发的不是一门独立的数字课程,而是一个专业的系列数字课程,就需要针对专业(或职业)进行设计。这项任务往往由学科带头人承担。首先,要由专人搜集、整理该学科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布的专业教学指导性文件、职业标准、鉴定考核要求等。然后,由学科带头人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地或本校教学实际、数字课程的要求,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专业实习、实训场所,实践方案、计划等。在这些专业教学和培训指导性文件的开发中,努力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对接。
(2)课程整体设计。从宏观层面来看,教师和专家要设计的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要点、教学对象、课程教学指导文件等。
课程简介:介绍课程特点、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重要性,对于知识掌握、职业能力养成的意义等。
教学条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描述教学条件,可以分项描述。
教学方法:描述教学活动、教学组织方式等。
教学内容:描述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分模块进行。也可以用图示的形式,勾勒出课程内容结构,以及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列出课程的教学要点,包括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教学或培训对象:描述教学或培训对象的特点,应采取的针对性教学措施。
课程教学指导文件:包括教学计划和大纲、学时安排、考核方式等。
(3)课程架构设计。依据课程整体设计中明确的相关内容,可以进一步对课程架构进行设计。课程由多个教学或培训课时构成,每一个课时又由相应的教学内容(知识点或技能点)组成,从上到下进行分解,即可得到课程的架构。也可以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列出该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得到教学内容列表(或知识考核、技能考核细目表,也是与微课对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有关联关系的教学内容可以组合成一个课时,在一个教学时段内完成教学或培训。
(4)课时设计。一门课程由多个课时构成。每一个课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从该课时的课程引入开始,就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案例导入,或情景剧导入,或背景知识导入,使得该课时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引人入胜。要明确每一个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并针对每一个课时提供复习、练习和测试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微课设计。从微观层面来看,每一个课时由数个微课(一般3~5个)构成,每一个微课对应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技能点。课程设计的重点在每一个微课的设计上。由于每一个微课对应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技能点,其教学目标明确,可以针对其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教师和专家要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教学环节、教学效果评测等。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平板电脑的交互特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丰富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的设计主要由教师进行,视频编导、制作人员配合。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一是类似于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编写。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编写出教学材料,作为数字教材的基本材料。二是视频和动画脚本的编写。对在数字教材中使用的视频、动画进行设计,并围绕视频拍摄、动画制作编写资源开发脚本。三是教材中需要的图片资料。明确哪些需要收集,哪些需要绘制,哪些需要拍摄。如果需要拍摄,明确拍摄时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设备、人员。
2.交互设计阶段
交互是数字教材区别于传统教材的本质物征。基于平板电脑的数字教材的交互,一方面表现为多媒体素材的集成,用户操作对象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或静态的图片,从多媒体素材的播放、停止、重播中获得一定的交互体验;另一方面表现为交互操作,如触摸、点击、滑动/移动、旋转/放大/缩小,甚至声音控制等,从而引起页面内容的动作,即页面根据用户的行为做出反馈,从而给用户带来深层次的交互体验。
在交互设计阶段,APP制作人员需要与教师深入配合。制作人员的优势是,了解平板电脑的特点,明白软硬件能够提供哪些交互方式,但他们不了解教学特点,不了解如何将这些交互方式应用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师的优势在于了解教学内容,了解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但他们不了解技术,不知道如何从技术上实现。教师可能有好的想法,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实现。
因此,在交互设计阶段,两方面人员应共同探讨,充分交流。可以由教师先描述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如何开展教学;制作人员提供交互设计思路和方案,并与教师协商;教师再根据现有方案,提出新的要求或完善意见;制作开发人员根据教师反馈,考虑实现的可行性。最后,两方面人员共同确定交互设计的方案。
由于教学内容不同,交互设计不仅要适合内容表现的要求,还要求从多媒体资源开发到技术制作都切实可行。
3.资源开发阶段
资源开发是数字教材开发的重要内容,离开了多媒体资源的支持,数字教材将与传统教材无异,无法体现数字教材的特点和优势。多媒体资源开发任务由相应的专业开发人员承担,教师辅助。资源开发要围绕课程设计、交互设计以及确定的资源开发说明书来进行,为最终的教材制作做好资源上的准备。优质的资源是数字教材制作的基础。需要开发的资源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
(1)图片开发。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收集到的图片进行统一处理,使之风格统一、特点明晰;二是根据教师的要求组织专业人员绘画制作;三是组织专业人员拍摄。
数字教材不仅要求图片清晰,还要求色彩分明。由于平板电脑可以充分发挥高清、彩色的特点,数字教材对图片的要求远比传统教材高。传统教材中的图片以黑白为主,往往达不到数字教材的使用要求。传统教材的图片要使用到数字教材中,一般都需要经过加工处理。
(2)声音和音乐开发。音频处理人员对页面中的声音元素进行处理,例如,可以添加背景音乐,也可以对某些对象添加声音,从而丰富数字教材的表现形式。声音应由专业的播音人员协助录制。为数字教材专门录制音乐的情况较少,大多从曲目库中选择。音乐的选择不仅要符合用户特点,还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选择音乐时还需要注意版权问题。
(3)视频开发。数字教材中使用的视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学讲解视频,一类是表演或技能演示视频。视频拍摄要根据教师编写的脚本进行,拍摄人员要吃透脚本,了解拍摄内容,方可进行拍摄。
教学讲解视频可以在演播室进行拍摄。它要求有统一的大屏幕,教师提前制作好精美的、适合拍摄的PPT。拍摄时,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例如着装风格、讲解速度、普通话、屏幕与教师的位置等。一般单机位拍摄即可,后期加工工作量较小,视情况决定是否配音或加字幕。
表演或技能演示类视频需要在舞台或实习车间进行拍摄。为了展现细节,一般要求双机位或多机位拍摄。后期加工工作量大,一般除了镜头切换外,还需要加特效、配音或加背景音乐、加字幕等。
数字教材需要高清视频,因此,拍摄设备和编辑加工要保证视频质量达到高清水平。
(4)动画开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动画表现形式,使用相应的开发工具进行制作。
4.教材制作阶段
数字教材制作所需要的资源到位后,就进入制作阶段。数字教材制作有两部分内容,一是数字教材内容的版面编排,一般熟悉排版工作的人员都可以承担;二是互动效果的实现,即在版面编排的基础上实现多种多样的交互效果,实现设计阶段的互动思路、想法。
数字教材制作一般在专业的APP制作工具中进行,可以实现多种常见的交互效果。如果需要设计特殊的交互效果,例如,数据库的多方面应用,或播放苹果设备不支持的Flas,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支持。
关键词:微课程;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应用研究
“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视频教学资源。“微课程”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关联,录制成简短的视频资料,供学生通过网络和终端进行学习,从而实现“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高度融合趋势的发展,微课程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青睐,本文笔者将从微课程分析、设计、开发应用和实践中,利用网络平台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树立自信、在快乐中接受体育教育。
一、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顾名思义体现在课程的“微”上,以短小精悍、重点突出为基本特色,从学科知识的个性学习上来实现对传统知识的补充和拓展,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将远程学习、在线学习进一步延伸,以此来实现课程教学视频与师生交互问答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田秋华教授对“微课程”的内涵概括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资源,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
二、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心理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特别是对于规范动作的展示上,借助于“微课程”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中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如对体操分解动作及技巧的训练和掌握,对武术传统体育活动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意义进行领会,从中拓展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学习。特别是室外体育活动中,结合相应体育运动规则和要求,需要反复讲解和示范,而从微课程资源的整合和筛选中,将优秀的体育视频资源进行关联,从选题上针对学生的需要来组织内容,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目标,增强自身对体育活动的正确认识。
在应用微课程来改进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在引入微课程之前,要加大对微课程教学要求的理解,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尝试,从体育与健康知识点的学习中来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重要认识,并通过体育微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基本的动作技能和技巧上来发现自身的潜力,如对轮滑课程的学习,从中增强身体协调能力,提高战胜自我的勇气;二是要注重利用微课程加大对关键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微课程从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精炼讲解,从容易存在的认识误区上用形象生动的音画资料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学习,利用现行的终端载体,从知识点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中最大化发挥微课程的作用;三是借助于微课程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纪律的转变,由于学生还处于成长期,其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微课程将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了优化,并从提问和思考中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善课堂教学纪律,营造了积极、主动学习的环境氛围。
三、对微课程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反思及建议
作为新生事物,微课程从课程教学方式创新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从其与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的融合上,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微课程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关联上,以及如何从体育学科知识传递中来实现体育教育目标,更需要从长期的微课程应用和探索中来总结。一方面从微课程设计与开发上,其形式较为单一,很多微课程资料还停留在“课堂实录”基础上,未能从教学案例综合评价中凸显知识点的精悍性;另一方面在微课程选题上普遍偏大,脱离了对碎片化知识点的透彻讲解。为此在推进微课程与体育课程实际融合的进程中,需要从以下几点来改进:一是注重对现实课题学生需求的分析和提炼,将学生需求作为微课程应用的关键点,优化课程设计、整合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二是从微课程教学模式上完善教学设计,从微课程的特点及要求上凸显在线同步、异步交流需要,以避免学生迷失于零散的知识点中;三是从微课程推广和应用中明确课程设计目标,引入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参与到微课程的研究与应用实践中,并从微课程的观摩、学习、评价、反思、研讨中,推进教育工作者的学习与应用。
四、结语
微课程作为未来教育应用实践中的重要创新,在突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更加注重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上来查漏补缺、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从体育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微课程中更快、更好的掌握复杂的运动技巧,从而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微课程;实践
伴随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也在加快进程,目前教育领域的个性化建设是改革教学形式的主要方向,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设也就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形式,主要将信息资源呈现的方式就是主题化、碎片化、微型化,这种呈现方式也受到教育者们的认可。微课程主要是将微视频作为传播教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将老师在课堂上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演示记录下来,为所需要的使用者提供知识服务。
一、计算机技术对微课程开发中的价值
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将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片段录制下来,制作成微型视频。在微视频中包含了素材课件、知识点分析、操作步骤讲解、学生反馈等内容的辅助教学资料。
微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单一的形式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又是在传统教学上拓展和创新出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程创设的核心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是否能够熟练、有效的使用计算机技术也能反映出微课程的建设水平,也能够检测出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使用效益。微视频最为微课程的核心关键,它的质量自然和微课程的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微视频的制作质量是依靠于计算机技术的。比如对于课堂教学的拍摄、软件的制作合成和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混合处理的技术方面,都是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视频的制作处理优势。
微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快、精、准。我们在制作微视频时,要考虑它的容量问题,力求在内容的处理上实现最大的效果和价值,从而能够满足微课程使用对象的各种需求。
要实现这种和使用对象良好的互动的效果,也是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和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的,比如,电脑、视频播放器等。微课程在时间上较短,一般是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的,信息量不大,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对教学的研究反思。
二、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实践
1.微课程设计中对计算机的应用
微课程的开发核心内容就是微视频的设计。计算机技术在这一环节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微课程实施方案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二是制作和设计微课程的开发模式,采用计算机数据技术。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时,要结合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这个设计过程中一般要坚持一下几个基本原则:
(1)要重视微课程设计的教育性,课程的内容是一种在线形式的教学信息,主要是帮助学习者解决在课堂上遇到的困惑和不解。
(2)要注重设计上的趣味性,一般学者都对具有趣味性的知识具有探索的欲望,所以提高微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很好的发挥微课程的教学效果。
(3)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在微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者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在对微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中,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一是分析微课程建设的需要,根据建设的需要发挥多媒体技术、信息统计技术等方面的作用,对微课程的使用对象、使用特点、使用科目做到充分的了解。比如以声乐发声教学为例,教学目的是让使用对象掌握到发声的原理,如何调节气息,怎样咬字等内容,这也就是使用对象在微课程中所需要的知识。
二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微课程的开发平台,进行微课程的设计。
2.微课程制作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在微课程的制作当中,需要按照基本的制作步骤进行操作,一般包含了七个制作环节:选题设计、教案编写、搜索教学材料和设计任务练习、制作课件、实施课堂教学并进行拍摄、对拍摄的视频进行后期处理等,在微课程的制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选题设计、准备拍摄所需要的工具、录制视频。
首先来看选题设计,在课程的选择上需要利用计算机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建立丰富的教学题目库,方便对课程题目进行选择。对教学题目库中的每项内容进行说明,涉及到的知识点必须足够细致,方便微课程制作时的使用。
其次就是在拍摄时,会利用计算机的拍摄软件,在拍摄这个环节中包括了对微课程主题的设计,根据现在所有的教学资源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知识点的需要还要设计出相应的PPT。
然后在利用拍摄工具对整个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在录制完之后对视频进行简单处理,筛选出需要的教学内容。
3.微课程后期制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在微课程的录制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相关软件的重要功能,发挥电脑上录像软件的作用,将PPT、word和手写输入软件等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并进行录制。
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还可以配合标记工具尽量让教学过程变的具有趣味性。完成以上工作后,就需要对录制好的视频进行后期处理和制作,一般后期制作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录制好的视频导入出来。
(2)把视频文件添加到时间轴上,进行画中画、画中音等内容上面的处理以及进行变焦调整。
(3)对视频的大小进行调节,在变焦轴上进行调整,防止视频显示出来的区域大小不同。
(4)对画中画在视频中的位置进行处理。
(5)根据视频的时间,将时间轴上的滑块拖放到适当的位置,然后进行剪辑,完成视频的后期制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微课程的开发设计中计算机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微课程教学在对传统教方式进行创新改革上也去的一定实践效果,但是,微课程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也才是初步发展阶段,对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发设计也还是探索期。
在微课程之后的发展中还是需要以及课程资源的特点为依据,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应用平台,开发设计出将网络技术和对媒体技术结合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中的利用价值,不断拓展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王吉,邱海斌.计算机技术在微课领域的应用浅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