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5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的生涯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59号)对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要求,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涯教育,制定科学的指导规划和工作方案,把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目前,浙江省各普通高中已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
一、高中生生涯规划辅导
1. 内涵
生涯规划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职业辅导领域,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尽最大的努力来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的前提下,结合对外界的探索,摆正自己的目标,及时调整为之努力的路径。
高中生生涯规划辅导旨在促使学生认识自我条件,发现自我兴趣及特长,明确自我发展方向,从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三年学习,并为下一阶段学习、生活与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理想和成人成才。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高中阶段进行生涯规划辅导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 现状
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日趋吻合,逐渐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涯规划辅导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浙江省缺少生涯规划的专业教师,高中学校普遍由心理健康教师来承担生涯辅导工作。
二、心理教练技术与心理咨询区分
教练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体育界,90年代,“教练技术”引起一批心理学学者的兴趣,心理学NLP(神经语言程式学)权威人士Tim Hallbom,Jan Elfline等人运用心理学知识对教练技术不断丰富,通过多年的发展,心理教练技术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和专业。它除了应用于企业管理外,还广泛应用于个人成长及家庭、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帮助人们改善工作学习或解决问题。
心理教练技术探寻的是改变的根本动因,即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层次的信念。其实就是在心理教练与被教练者之间展开的一种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教练作为支持者、陪伴者、唤醒者,通过帮助被训练者发现自身的盲点、厘清目标来调整心态,激励精神,开发潜能,帮助被教练者实现人生目标。
心理教练技术是通过建立信任、明确目标、确定问题、选择路径、制定计划,使被教练者认识自我、发挥潜能、实现目标的过程。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教练技术重在团队训练,多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发挥教练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咨询则依求助者的需求而定。心理教练技术强调训练过程的活动、互动,发挥教练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咨询则多采用语言对话、沟通。心理咨询师会认为心理患者是有问题的,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在心理教练技术中,心理教练认为被教练者本身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是协助被教练者发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完成目标。
三、心理教练技术在高中生生涯规划辅导上的应用
生涯规划辅导就是针对学生进行有关生涯规划内容的辅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探索职业、作出抉择、明确生涯发展方向和路径。这与心理教练技术的内涵完全吻合。
1. 发现盲点,厘清目标
部分高中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内心真正的追求,经常在外界的驱动下追求表面的东西,并且把它当成自己的目标,高中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深造,但对于将来的职业却并无规划,只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考大学”,至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没有想过。学习过程中也很少反观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这种需求一直被埋藏在内心深处。众所周知,目标的设定是生涯规划的核心。心理教练技术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帮助被教练者挖掘潜在的需求,并以此设定目标。
2. 确定问题,突破局限
态度决定行为,理清目标后,还需要探寻深层次的态度,改变影响行为的态度或心智模式。在这一阶段,教练者作为学生的支持者、陪伴者、唤醒者采取积极的发问和回应技巧。譬如,“换一个角度,你看看还能做些什么呢?”帮助学生客观、冷静地分析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觉察自己的状态,使学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
3. 挖掘潜能,促成行动
心理教练可以利用逻辑层次来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制定计划,促成行动。因为任何目标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行动:①我的目标是什么?②我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是否有助于达成目标?③什么东西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价值观)?④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具备什么能力?⑤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采取什么行动?⑥在此过程中,客观世界有什么资源可以帮助自己?
由于缺乏行动力和有效约束,很多学生的计划往往停留在纸上,根本无法获得预期的成果。心理教练技术可以通过“跟进和检视”技术,在来访者碰到困难或出现气馁的时候,利用逻辑层次挖掘潜能,进一步将更强的信心注入行动之中。
四、感悟与思考
1. 心理教练技术在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心理教练的信念是“被教练者已经拥有所需的能力,包括发掘和运用这些能力的力量”。心理教练通过积极的开放性问题及适当的回应,让被教练者跳出自己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打开被教练者的思维,让其发现自己的盲点,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使其善用所有资源,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教练的角色定位既不像一般教师,也不像心理咨询师,可以和学生形成更信任、亲密的关系。被教练者可以通过发掘自己的潜力、利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高中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思考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如何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大都设了相关的课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指导,但由于高中课程设置、升学考试压力等原因,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对滞后,而高中生在高二年级面临文理分科,高三毕业面临填报志愿和进入大学,对职业生涯的指导对高中生而言,是有着迫切的需要。因此,如何做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了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两个问题
通过对我校2012届新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关心自己的未来,关心自己能否考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只有68.5%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规划。通过调查了解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了可喜的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就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两个问题,即高中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对自我认知的指导,缺乏对环境认知的指导;高中职业生涯规划重视“职业指导”,缺乏“生涯指导”,谈谈自己的两点思考。
二、指导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两点思考
(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两个维度
对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我认为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要重视学生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两个维度的指导。
1.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包括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四个基本方面,他们是成功职业生涯(升学就业指导)规划的基石。
学生的性格特点会在今后的职业当中最明显地体现出来。例如,支配性较高的学生,乐于在组织中充当领导者,乐于用言语说服他人、影响他人。有了对自己性格的透彻认识,才能清晰定位自己在什么样的组织中适合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也可以努力改变自身性格,为未来目标职业做好准备。
能力决定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能做什么和做得怎样。一定的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较强的能力是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要有意去培养自身的能力。
不同的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同,因而对具体职业和岗位的选择也就不同。如有人喜欢同人打交道的职业,有人喜欢同物打交道的职业,有人喜欢充满挑战的职业,有人喜欢安全平稳的职业等等。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职业,正是职业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认真分析和了解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对正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的意义。
2.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环境认知
一是社会环境认知,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才等各方面的发展环境,属于宏观层面的职业环境探索,主要目的是引导高中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能够顺应环境,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二是职业环境认知,在进行选择职业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该行业的发展状况,行业的整体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高中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分析自己所选择的行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及问题,发展前景、重大事件对行业的影响等。
社会在进步,在变革,作为当代的高中学生,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这就需要做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等。对这些社会发展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几个阶段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连续而又系统的工作,高中生的职业生涯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高中三年甚至高中后,结合普通高中的特点,我认为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各个阶段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1.高一:职业认知期
经过调查发现,高一学生在职业认知方面不足,调查显示,有37%的高一学生的职业目标是“考上理想大学”,而非具体职业。这直接导致高一学生普遍自我目标缺失,绝大多学生都认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升官,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学生顾及不到自己的需要。
对高一学生应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学生的大半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引导学生对职业进行再认知,走进职业,加强对对职业的深入认知。可以开展“目标职业人物访谈”调查活动。活动内容可设计如下: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方向,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然后选择出一个职业寻找3位以上的在职成功人士,作为目标职业人物进行访谈,从而了解职业需求、未来工作环境等,从而强化高一学生的职业认知。
高一学生对目标职业有了一定的认知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自己所向往的目标职业去培养自己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兴趣,塑造性格,发展能力。
2.高二:职业导向期
调查表明,高二学生在学习科目偏爱方面出现了分化,其实质是学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个性、价值观、能力。高二学生面临着的一个重要抉择,文理分科,何去何从不少高二学生困惑不已。文理分科的抉择,是学生奠定未来职业的基本方向。
老师可以对高二学生强化一个意识:文理分科的目标要着眼于规划职业生涯,在选择文理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在“文理”之间做选择,还是在“学习和不想学习”之间做选择。如果为了逃避文科或者理科中一些东西的学习,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可能还会出问题。老师要教育学生文理科选择关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选择,慎重地选择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职业和人生。
3.高三:职业设计期
高考结束后,高三学生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抉择之一,学生、家长、老师都很重视,学生对自己和职业都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这为高考志愿的填报(职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高中阶段 生涯规划教育 建议
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智趋于成熟,他们渴望自己所学的知识能与兴趣相吻合,以便将来能够找到一份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学生在高中阶段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也必须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高考,抑或是就业。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有义务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并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为达到人生目标做好充足的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
“生涯(career)”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职业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萨帕(Super)在1976年提出[1]。萨帕认为,生涯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他提出,“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其中探索阶段又可细分为三个时期:15―17岁为试验期,18―21岁为过渡期,22―24岁为尝试期。同时,他也指出,各级学校都应针对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和辅导。根据萨帕的理论,一个人从15岁开始,即进入高中阶段前就应该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这必将为他进入大学之后进行较为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生涯规划教育:我国的现状及外国的实践
目前,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出现在大学,即“就业指导”,而且一般只面向毕业生,普及程度并不高。虽然就业指导能为求职的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但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过程来看,未免显得有些应急和过于功利。我国的中、小学几乎不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生涯规划指导,大多数家长和老师还是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进入大学深造,讨论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大学毕业时的事情。忽视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使大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责任感,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往往依赖父母选择学习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一旦进入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缺乏兴趣或者不能胜任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丧失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相比之下,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向来十分重视中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
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现代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日后工作、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的能力。教育者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征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并指导学生选择那些有助于实现职业目标的课程,从而将个人的教育目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2]。
美国的中学生往往被要求问自己三个问题,即“我是谁”,“我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和“我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才能实现我的目标”,从而加强自我认识,确立职业目标,并进行初步的生涯规划。美国中学还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测验与鉴定阶段、信息服务阶段、咨询阶段及安置阶段,使生涯规划教育更加细化、更为有效。
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在英国的中学里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的英国中学都设有职业方向指导课,配有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以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3]。职业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各种职业,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与学生的交谈,引导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日本提出职业指导始于1915年[4]。在日本的中学里,职业指导课与其他必修课程享有同等的地位,而且学校强调职业指导要通过整个教育活动来进行,指导内容从关于对职业知识的理解,发展到对人生设计、生活方式和自我实现的指导。
发达国家的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和实践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同时,这些理念和实践都有力地说明了在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呼唤生涯规划指导
我国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将高中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了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上。新课程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鼓励学生发展兴趣、挖掘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规划人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正符合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通过生涯规划,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特性和优势,从而确定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确立了奋斗目标之后,学习和生活会变得更有激情、更有效率。
其次,高中学生面临着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生涯规划也能使他们在高考和就业二者之间做出从容的选择。对于大多数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生涯规划指导能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为大学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生涯规划能使高中生提前感受就业的压力,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提高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高中是一个充满机遇和风险的阶段,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能使他们更有信心地进入大学学习,或者满怀理想地在其他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要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生涯规划。
三、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可分为三步[5]:
第一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通过各种形式的测验,学生能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心理能力及兴趣爱好所在,并准确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结合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初步实现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知道“我适合做什么”。
第二步:指导学生制定目标。在学生确定职业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帮助他们制定短期的目标来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让学生明白“我应该做什么”。
第三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挖掘潜力。要使学生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挖掘并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让学生理解“我为什么这么做”。
对于我国的大部分中学生来说,“生涯规划”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样措施,使学生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使生涯规划教育真正成为中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对学校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普及“生涯规划”理念
这是全面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前提。在我国的中学,生涯规划还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学生,甚至教师来说,需要一个从了解、熟悉到接受的过程。学校可以先通过举办一系列讲座,向学生介绍生涯规划的涵义和相关理论,以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从而使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人生目标,尝试人生规划。
(二)开设“生涯规划”课程
这是实施生涯规划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高中三个年级每学期三到四个课时,由学校邀请校外从事生涯规划研究的专家执教。
课程首先对学生的心理能力、个人兴趣、能力倾向与个性特征进行测验,使学生形成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职业的信息及就业市场的形势,使学生逐步形成对未来的设想,确定将来的职业目标。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是从高一到高三、循序渐进的课程,学生在高一时形成自我认识,在高二时掌握各类信息,到高三时初步进行人生规划。
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开设与学生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使生涯规划教育不断得到延伸,也使学生在选课时真正体现自己的意愿,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这些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社会礼仪教育、交际能力培养、创业知识介绍等。
(三)将“生涯规划”融入教育教学活动
这是巩固并推广生涯规划教育成果的保障。学校应加强对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等德育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承担起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责任,并号召全体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生涯规划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学校也可以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习机会,邀请各界人士参与学生的活动,使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指导相结合,让学生提前体验职业、了解社会。
参考文献:
[1]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6).
[2]曹磊.美国中学职业指导教育简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8).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去向和未来感到迷茫。这既折射出高校专业设置与现实市场需求的脱轨,又反映了我国教育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缺失。职业成就感与人的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有很高的相关性,一个人的职业目标与生活目标越是一致,往往就越感到幸福。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针对这一情况,许多高校专门开设了有关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课程,但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是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已经选择专业,经过四年的学习与历练,很难再去转入其他专业。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最好提前到中学阶段,在中学阶段使学生树立起职业规划意识。目前,国内有条件的高中已逐步开展相关的显性或隐性的职业规划课程,这对于学生将来作出合理的专业选择及职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高中教育实践中,由于职业规划并不与高考直接关联,因而学生的参与性不高,自我探索的积极性不强,对职业的认识过于片面。另外,职业规划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指导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也较为普遍。而这些现象在生源有限的普通高中相比于生源质量较好的重点高中,表现尤为明显。究其原因,现行的职业生涯指导偏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在此过程中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没有积极的体验,自然参与度也不会很高。
针对这一现状,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相关原理引入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同时也能将快乐积极的人生观传递给他们,这将成为职业生涯规划中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本质东西。
一、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专业方向基本确定,规划指导工作主要针对社会实际需要;而大多数高中生对将来的专业选择没有进行科学的定向,对未来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学业,缺乏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未来,这时候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使其对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定向有个基本的认识。与在大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相比,在高中进行这一指导具有明显的优势。高中相对于大学具体的指导性有所降低,但更适合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品质。另外,普通高中与重点高中相比,学生靠文化课分数较难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掘学生的优势与特长,这就需要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
二、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普通高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有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普遍性特征,又有这一特殊群体所具备的独特性。
普遍性主要涉及现阶段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一切主客观影响因素,如社会背景、微环境影响(学校、家庭、同伴群体)、个人特点,等等。
从社会层面来说,一个人未来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就需要人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清楚的把握和规划,能积极地应对职业变换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从微环境层面来说,个体所处的环境对于个人的职业规划及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些父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感受,使孩子陷入两难的境地;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指导形式过于单一,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内容以及方式方法仍需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提高;此外,同伴的观点对青春期学生的职业定向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个人层面来说,教育年限的延长导致个体心理成熟延迟。部分学生从小依赖父母,缺乏自我决策的能力,面对职业抉择时比较迷茫,无法将自己的兴趣以及职业定向的关系理顺,对职业的了解也仅停留在表面。还有部分学生虽然有目标,却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实现自己的目标。
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在:他们没有骄人的学习成绩,缺乏学习兴趣和目标;与父母关系紧张,师生关系不融洽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学业失败的经历导致他们的自信心明显不足,对未来丧失憧憬。这就需要在教育中渗透阳光,鼓励他们思考未来,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不仅关乎学生今后的职业定位,而且关乎学生未来生涯的整体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对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1.激发学生的积极体验,发挥教育的影响力
现阶段的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比如职业生涯的定义、内容、步骤等。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课程形式毫无兴趣,教育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不以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块璞玉,需要耐心认真的打磨才能发出玉的光彩。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将这种理念渗透到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就能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起自信心。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也能迸发出更多的奇思妙想,更有自信,心中怀有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
2.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培养应对职业风险的心理弹性
积极心理学的自决理论探讨了三种相关的人类需要,即胜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就会幸福。在职业生涯的选择定向阶段,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决定,相信他们能胜任选择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任务,即使认为学生的想法有些不妥,也应在尊重的前提下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会自己作出决定。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自主意识,也能让其学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一生只从事一份职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未来极有可能面临各种职业风险。在失业面前,低落情绪有可能将人的斗志淹没,这时候就需要内在品质的支撑,如心理耐受力等。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中不单要有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拥有积极的品质,能够应付以后人生道路上的风险与变换而不失去信心,这也是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主要目标。
3.构建成长的积极机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对其职业定向影响较大的微环境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讨论和探索职业生涯的支持性环境,给孩子提供所需要的职业生涯信息,同时教给孩子积极的价值观,教育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只是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在关于未来职业发展方面与孩子缺少有效的沟通。普遍认为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别的都无所谓,甚至有部分家长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仅不利于孩子清醒自主地思考未来,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无形的巨大压力。父母应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乐于与父母沟通。即使意见相左,也可以以温和的方式引导孩子权衡利弊,最终作出合理的职业抉择。
学校作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环境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职业定向作系统的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已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辅导,如社团、成功人士讲座、创业讲堂等,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也能使其对职业规划有更直接、更实际的认识;再者,学校可以通过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在实践中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社会也应以一种关怀、积极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未来的主人,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通过构建学生职业发展的积极环境,使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资源达到最优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成长空间,让他们的能力、情绪情感、兴趣得到和谐发展,树立自主意识,培养自决品质,理智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四、结语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即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教育,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上大学不仅拿到文凭,而且为今后从事一个自己喜欢的、并愿意为之付出的职业奠定基础。
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学生个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因素,为自己确立高中在校三年的学习、生活以及为适应今后的社会,培养一些基本能力的计划和打算,使学生在丰富知识学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同时,增强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高中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确定人生目标,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并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分析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选择适当的策略,提高将来考入大学及专业选择的满意度,实现个人兴趣、能力、价值、事业、就业单位及家庭的多赢。
几年来,我校在高中阶段开展了生涯规划教育,对高中生起到了人生导航的作用。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1)自我目标的缺失,认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很少考虑自己的个体需要。(2)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价值观认识不清。(3)认为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是家长的事。(4)自我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填报志愿时关注更多的是收入和待遇问题,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放在首位。(5)缺乏学习目标和计划。
基于过去的经验和现有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我校确立了生涯规划工作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帮助学生恰当地进行生涯规划为目标,促进高中教育与学生未来发展的良好对接。具体措施是: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多渠道、多层面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力求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辅导。
立足学生实际,多渠道、多层面实施生涯规划教育
我校生涯规划借助主题教育、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导师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多渠道推进,主要是从思想和实践层面入手,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力求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个性辅导。
1.“如何认识自我”的主题培训――基于自身构建成长规划
高中学生面临的困惑往往来自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而自我认识是科学地进行人生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自我是成功进行人生规划的必要条件。通常来讲,自我认识主要是指正确地、客观地评估与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智商、情商等,即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我能够做什么。
第一,基于学生成长的阶段规划。
学校引导学生结合四个内容进行规划:希望过怎样的高中生活;做人和做学问要达到的目标;你具备怎样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优点和缺点);打算如何扬长补短。学校结合近几年学生此方面常出现的实例和典型的成功与失败人士的例子,激励学生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为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
第二,借助测评工具对自我进行科学评估。
学校组织各班学生进行了国家级课题学习优势项目组关于“潜在学习优势”的测评。“学习优势”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和表达新的或难的知识时,所采用的是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对于不同感觉通道优势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策略。发挥优势,努力使自己的非优势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从而得以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学生在网上完成了90道测试题,学校将经过专家统计分析后的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对测评结果进行自我分析。教师通过科学、客观的测量手段可以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优势分布以及个体差异,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评价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从而能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第三,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志愿选择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拐点,对学生整个生涯发展的影响很大。
规划的关键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来正确选择文理科,确定未来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潜力,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生命的价值。高一开设讲座,讲解文理科的学习特点,工作的类型,讲解不同的兴趣、能力所适合的职业,让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能力,还需要哪些能力,从而确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外请心理测评机构做了专题为职业生涯的讲座,以中外事业成功人士为例,让学生明确要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对成就事业有巨大的作用,并介绍了文理学科的特点及发展方向。部分学生参与了文理方向测试,详细的测试报告帮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个人爱好正确地进行方向选择起了积极作用。
2.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校开设了近20门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希望学习的专业进行选择。有的学生选择艺术类、文化类的课程,有的选择语言类、实验类课程,有的选择活动类课程。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理财观、情感观和文化观,学校开发了“中国周边的安全与形势”“生活中的经济学”“国学研讨”“跨文化礼仪”“英汉初级笔译”“街舞”等课程。校本课程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其创造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不管学生选取哪类课程,都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初衷。
以促进学生的人生规划实践为目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中阶段,学生要完成3个研学课题,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挖掘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具有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或结合学科知识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既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又拓宽了视野。一些教育专家建议借鉴国外做法,在高中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和对行业的认识,并通过社会考察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明晰自己的职业选择,提高适应能力。
学校规定必选“我理想的大学”这一课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未来的大学生活及职业规划。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利用周末或假期去大学考察、采访大学生等,对自己心仪的大学有了更多的了解,拉近了与学生生涯规划的距离。
3.德育导师制――力求全方位指导
高中生面临很多问题与困惑,学习问题、心理问题、交友问题等。如今学生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学习不自主、缺少方法,仅按老师说的做,缺乏学习计划及执行力成为了学生的普遍问题。因此,从高一起,学校就给每个学生确定一位导师,导师以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宗旨,定期与指导的学生交流,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帮其规划个性化的近期、中期、远期的学习目标并督促实施。不少学生和家长在面临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甚至高考志愿选择时,会主动寻求导师帮助,提高了“导”的实效性。这一制度对实现学生的生涯规划发挥了良好作用。
4.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育者的学生观由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指标到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学生的评价手段也呈现多元化。很多事例证明学生未来所选择的职业方向和其事业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关注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使其中的优势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借助北京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和我校开发的测评工具――基于网络的同伴评价系统,实现了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与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关注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能动作用的发挥,关注其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及个性特长,使评价适应各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互评内容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实践能力、身体健康、艺术素养、个性发展六方面。学校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帮助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全面认识自我,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评价方式实现了评价的诊断性和导向性原则,对学生全面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成长导航
【关键词】高中;职业生涯;实施;信息技术
大学中,学生申请转专业屡见不鲜,大部分人认为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或是对这个专业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不喜欢等,这又直接造成许多学生厌学、就业未果。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难逃其咎。中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成长和探索时期,是职业生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能直接帮助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正确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笔者主要通过文献法、比较法等收集、整理资料,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大陆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及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与意义。本文在借鉴了国外的生涯教育实施经验及理论的基础上,根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现状及其学生的身心特征,着重就职业生涯教育在我现阶段高中实施的困境、课程设置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建议,并对信息技术下的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做了展望。
一、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解目前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现状,笔者编制了两份问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和《高中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随机对浙江省的部分大学生和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下数据皆来源于此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分析。
由表1-1可知,只有约31.7%的大学生满意目前所学的专业。从表1-2,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所选专业不满意的原因,即盲目填报高考志愿。而在表1-4中,假设给他们再次选择高考志愿,排除分数等因素,只有16%的人会再次选择现今其所学专业。表1-3显示了大学生的迷茫与困惑,很多人由于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与基本素养,对其未来很无奈、无力,导致了许多人转专业或出现厌学现象。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分析。
由表2-1可知,在接受调查的98名高中生中有近60%的学生认为在高中很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表2-2显示只有44.9%的学生认为高中生也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虽然高中生知道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这种意识不足或者说认识错误,导致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学习好,考上大学就一切无忧。目前的高中,基本上没有开设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没有类似的讲座,也只有少部分的家庭会在平时谈论孩子的职业发展。这导致有近71%的学生认为在填报志愿时很需要指导。很多学生在高考选专业时很茫然,不知该怎样选择。由表2-4可知,现今高中忽视对高中毕业未能升学者的关注和引导,升学无望者毕业便结束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毫无准备地走向社会,此时的他们升学无望,就业无门。
通过以上两份问卷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中对职业生涯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不仅对高考志愿填报及专业认知有不利影响,还会将这种影响延续至大学甚至学习者的一生。在高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能促使青年学生对其自身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这些现象的出现与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缺失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开展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及困境
在国外,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教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一种常态教育。一些国家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大学阶段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并提供相关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全面认识自己,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样到了大学毕业时,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定位,何去何从早已心中有数[1]。许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不仅起步早,而且其“生计教育”涉及的范围下至幼儿园,上至高等教育,加之完善的法律制度,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强大的资金保障等,很好的解决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并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逐渐转向个人的生计与未来发展。
而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起步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及举措,例如1994年9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其明确规定了“职业指导是普通中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纲要》还规定了职业指导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管理等,为职业指导的实施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但为何我国普高的职业生涯教育现状依旧不乐观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影响。欧美国家更多的是奉行人本主义,即更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价值,关注人的发展。而我国职业生涯教育更多的提倡社会本位。在实践探讨上,其着眼点仍旧落在最大化的实现就业,以稳定社会的发展,所以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政策教育,倾向于为国家输送人才,较少关注学生个人的需要。这导致国家虽有政策但学校重视不足,学校不重视造成家长不重视,而社会本位又让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我意识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强烈这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2.相关的法律及制度不完善。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支持,更不能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国政府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支持大都以文件、通知、纲要等形式体现如《职业指导办法》、《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上升为法律的还较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就会出现地方教育行政、学校对职业生涯教育停留于口头,实际行动敷衍塞责,导致中学职业生涯教育根本得不到实施或者流于形式。
3.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现今高中教育实质是升学教育和选拔教育,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升。因此在现行教育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职业生涯教育就会一直处于夹缝求生的状态。
4.师资力量欠缺,经费投入不足。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在普高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投入微乎其微。有关的调查表明,由于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有限,加之缺乏专职指导人员和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普通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普遍流于形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2]。没有专业的从业人员及师资力量,不仅造成高中生出现生涯规划方面的迷茫时,求助无门,还造成了科学的教材、课程开发力度不足,使得职业生涯课程质量无法保证。
三、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实施
1.课程目标。台湾教育部在1999年公布《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中确定“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为国民四大基本能力之一。同年10月17日,教育部召开“九年一贯课程分科纲要小组召集联席会”,在增加的发展生涯议题中确认自我觉察、生涯觉察、与生涯发展教育为三大重点[3]。
在1994年我国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发《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是加深有关知识传授,属职业指导的提高阶段。指导重点上引导学生广泛了解专业或职业,进一步了解和剖析自己,正确处理选择专业或职业的主客观因素,提高选择志愿的决策能力。”鉴于我国大陆目前的基本教育制度和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普通高中设置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目标应根基于纲要并可借鉴台湾。现阶段的普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能让学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的实际出发,不仅要对文理分科、高考志愿填报做出理性抉择,更要为自己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能随着社会的变化,学会微调,使其更符合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
2.课程性质及形式。尽管目前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性质定位尚未成型,但通过问卷分析结果看,只有大约17.3%的学生希望以主课形式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而希望以社会实践及老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等选修课的形式的占到了绝大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将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定位为选修课是比较合理的。选修课只上课不考试,重在给予学生相关指导,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这不仅能有效处理高中课业压力大的现实问题,而且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使课程能在如此严峻的课业压力下尽量做到个性化、人性化。此外,开课形式则应灵活、多样。尽管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保证这一工作系统化进行的主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有关职业生涯的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之相关文件规定我国普通中学应该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做到的学校却微乎其微[4]。因此学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可以综合利用各种班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家长会等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尤其应该多鼓励开发本土化的校本课程。由于各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这些差异往往影响师生及家长的职业观、价值观,使得职业规划教育更具挑战性。正所谓众口难调,编写制定统一的教材,往往无法满足各地各学校的需求和观念。而基于本土的校本课程,不仅内容形式活泼多样,极具有亲和力,还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得课程实施具有便利性和灵活性。此外,学校还可以借鉴美国的职业日,利用校园电台和广播台等,定期地邀请家长、前辈及具有职业代表性的社会各界人士来讲讲他们的职业发展及职业体验,用他们的切身经验来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
3.课程设置及实施。根据《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可知高中阶段职业指导的内容:①广泛了解专业或职业;②进一步了解自己,发展潜能;③正确处理选择志愿的主客观因素;而美国生涯教育内容可归纳为:一是学习如何生活;二是学习如何学习;三是学习如何谋生;四是学习如何爱。在借鉴美国生涯教育的基础上,我国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内容应该包括三部分:学生生涯意识的唤醒;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规划的辅导;生涯决策(包括文理分科、升学就业)能力的培养[5]。
鉴于生涯具有独特性、调适性、社会性、发展性、整体性等特征,笔者认为我国普高设置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应采取分阶段设置课程,同时又应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在对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发现,认为在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课程的合理学期是高一和高二的分别占42.9%和40.8%,笔者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及综合分析初步制定了如下表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实施安排:
年级 指导内容及目标 课程形式及学时
高一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指导;树立人生理想;学习职业规划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培养。
初步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帮助学生对文理分科做出正确的选择。 高一时间相对是最宽裕的,是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适应时期,所以该阶段的课程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学外,还可进行一些需要一定量时间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的活动。大约每学期15学时。
高二 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如何科学的制定各科的复习计划表;各种职业及专业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引导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或专业; 课堂教学、职业规划相关网站学习、讲座、个别咨询等,安排学时大约每学期15学时。
高三 升学教育,升学指导。包括如何选择适合于学生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要向学生介绍高等学校的主要情况如学校的名称、所在区域和位置、历史现状和前景、在国内外以及某些领域的影响与地位、性质、招生政策、招生专业以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等,指导学生填写高考志愿。此外还应关注无法继续升学者的就业去向问题。 高三阶段学业紧张,要采取高效率、高压缩率的形式,如请相关专家来校进行专业报考等的讲座。这个阶段也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沟通。课程形式等可借鉴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
4.课程展望。尽管目前生涯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在现今教育框架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逐渐深入,从高中逐步向小学及幼儿教育推行职业生涯教育势在必行。更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教育和移动学习等的兴起,也为探索和寻找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教育形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远程教育相信大家早已陌生,而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M-learning)做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正快速成长起来。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和无线通信技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并以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为学习工具,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来传递教学信息,能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随身的学习。虽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对其研究还十分有限。然而随着移动学习逐渐进入商业推广应用阶段,学习型手机等移动终端相继出现。移动终端学习的研究的教育和商业价值不断显现出来,逐渐成为了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趋势和热点。时下广受关注和欢迎的苹果公司在本年度推出了iBooks 2,它不仅能支持电子教科书、音频和视频等。在会上,苹果公司还演示了3D模式的生物教科书等。这向世界展示了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数字学习的可能性及其学习资源开发的前景。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可以为高中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一些启示。随着远程教育和移动学习的深入研究及不断尝试开发应用,在移动终端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的同时,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开发和设计也必不可少。而笔者相信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职业生涯教育自然是有识之士不容忽视的一个潜在的开发领域。
《2006中国IT品牌网络调查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用户已有5.48亿。“手机的高度普及,其便利性、开放性、个性化以及随身特性,让它成为一个最理想的融合平台”[6]。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设计开发出一个基于手机、PDA等的应用平台,学校在上面为师生、家长提供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那么就可以有效的克服生涯教育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如果学校可以像诸如利用校讯通一样为家长实时提供一些职业规划教育的资讯,如招考信息、专业介绍、自我认识等,那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生涯的自我学习和教育,还能高度普及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能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涯教育氛围,全面提高整个社会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关注度,也有助于生涯教育的真正落实。
当然,远程教育和移动学习等在促进职业生涯教育的同时,对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老师的素养要求必然会有所提高。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外,还要有对移动终端、网络等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老师更要担负起职业生涯教育相关学习平台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任。因此在这种要求下的教师,如果能具有一定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知识和能力,将对信息化、数字化环境下的职业生涯教育起到相当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方敏.国外职业生涯教育与我国国民职业意识的培养[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赵艳忠.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及其网站建设[D].河南大学,2010.
[3][5]梁淑琴.我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研究[D].山西大学,2007.
[4]卓念.中美两国普通中学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6]王颖.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D].天津师范大学,2009.
一、 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中对高三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和升学指导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此项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下面我将从高中就业指导工作的角度,来谈一下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1 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安排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高中,在最后一个学期匆忙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也仅仅局限于对大学、专业的介绍。这种指导主要是提高填报志愿的技巧,让高中生了解各个大学、专业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对提高毕业生未来择业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等重要方面,几乎没有帮助。我们的高中教育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却忽视了更为实际的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同学们当面临着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等与未来职业息息相关的人生选择时,常常迷茫与困惑。
2 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单调
目前许多高中的人生规划教育类似于思想政治教育,限于空洞的讲解,多采用授课等形式进行。这种做法很难适应高中生的需求。职业规划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包含了职场信息收集、职业发展判断、人力资源测评等等一系列活动。虽然高中生没有必要进行具体的职业规划,但是他们应当学会其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传统的授课教育只能传授知识,但却不能给予高中生实践的机会。这就使得职业规划教育流于形式。
3 师资力量的缺乏
虽然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意识到,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年来才刚刚引入我国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它建立在心理学和人力资源学的研究基础之上的。目前还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许多学校也都是临时找到一位有经验老师,来为学生讲一堂课。但是,我们的现状是老师本身都没有经过在职业生规划的系统培训,并且也没有相关的社会经验。那么,他们又如何能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深刻的认识呢?
二、 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我们把在高中阶段实施的职业意识培养与择业技能训练看成是青少年人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让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高中时代开始,不仅可以弥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脱节的缺点,也可以为高中生迈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探索职业规划模式,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在对职业规划理论分析以及实践状况的探寻后,结合教育现状,针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1 教育手段专业化
我们必须明确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工作,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一种人力资源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早日具备职业意识,拥有择业技能。学校应当制定指导计划、明确实施管理,了解和理解职业指导的影响因素、明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
2 教学方式多样化
职业规划教育以学生个体特性为基础,因此,它的教育方式不必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讲授法和讨论法结合的方法;班主任在日常与学生谈话中就可引导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校还可以专门配备一到两名熟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专业老师,通过设立专门的咨询室,鼓励同学们前来咨询,并一对一地帮助同学制定职业规划。无论是课堂教育、班主任引导还是咨询辅导都可以成为职业规划教育的形式。
3 教育活动全程化
职业规划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应当针对不同阶段的高中生开展不同侧重的教育。例如,刚刚入学的高中生应当接受侧重于人生规划的教育而即将迈入大学的高中生则应接受侧重于就业的教育。教育工作者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当制定明确可行的全程教育计划,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推行不同的职业规划的教学目标。
4 教育评估科学化
关键词:中职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才竞争尤为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在人一生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择业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促使学生走向成功的途径之一,有助于学生制定职业目标,培养学生择业技巧,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目标。中职学生在校期间还不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引能使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现实情况,确定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职业生涯总体目标。
其次,可以培养学生择业观念及择业技巧。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工作的选择将势必会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及择业技巧,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能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是在长期实践积累过程中得来的,简单的理论学习无法完成职业能力的积累。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践指导,可以提高中职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二、中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匮乏。西方国家早已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渗透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而我国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的时间不长。许多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讲座也主要依托传统课堂宣讲模式进行。中职学校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严重匮乏。
2.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明确。由于学生接受职业技能训练较多,学生已被“专业角色”定位。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靠教师的引导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训,自己缺乏主见和想法。学生认为毕业之后找到专业相关的工作就行,并且学生对自己的潜能和未来发展缺乏自信。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存在“考高中,上大学”的传统心结,沉沦于自己学业失败的悲观意识之中,对学习和工作方面的动力不足,这样也造成了对未来规划目标的摇摆和不确定。
3.缺少社会实践机会。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规划只是提供一个实现的方向,实践才真正起作用。目前中职学校受校企合作运营效益、人员管理、经费等条件制约,难以开展具体的工作实践,学生由于不了解未来的工作信息,仅在理论的指导下,无法完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完整性的解决途径
由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寻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就十分重要。
1.普及职业生涯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中职学生所处的环境和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了解程度,必须使“学生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准备,最终把握就业的主动权”。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运用具体实例填充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邀请知名校友、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规划讲座、咨询、讨论会,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2.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定位学生就业方向
中职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还处在迷茫阶段,教师的讲授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专业视角对社会进行剖析,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快速认识社会的过程。科学地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合理地为学生进行职业方向定位是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中之重。
3.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实践中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是职业教育的要求。学生一方面要通过课程内容把握自身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验证专业知识,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过程,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该积极调研,在“校厂对接”“校企对接”“订单培养”等模式中主动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实习过程中的学生感悟“职业角色”“个人发展目标”,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愿景”的“未来员工”,获得企业青睐。
4.强化教师指导业务,提高学生就业率
对中职学校而言,学生在专业发展上的潜力,除了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之外,还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要厘清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的盲目、多变、虚无等问题,就需要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业务水平,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中。
5.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刚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如何及时进行角色转化,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是他们马上需要去做的。帮助大一新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要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上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尽可能的提前是非常有必要的。
1大学新生入学后存在的问题
1.1角色转换慢,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及管理模式
对于刚经历高考来到大学的新生们,从被父母照顾老师督促的高中生转化成一切都要靠自己来完成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很多人是很难适应的。大学不同于高中的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无法适应,对大学学习失去信心。在大学,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甚至是课后作业都不是老师强制要求去做的事情。没有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很多大一新生觉得大学学习很轻松,他们一下子从紧张的高考备战状态中放松下来,在学习上很容易失去方向。
1.2没有职业目标,大学生活学习缺少动力
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高考。当进入大学,很多学生突然失去了目标,即使一些学生希望通过大学学习将来能够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但他们也认为这应该是毕业前才要去考虑的事情。大学生缺少学习目标,让他们茫然没有动力,这也是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3对所学专业认识较少,对未来发展茫然不知
根据调查,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更重视的是学校的选择,而忽视专业上的选择,很多学生的专业都是根据家长建议填报的,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较少。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专业发展前景、就业领域、专业对口岗位的能力需求等都不清楚,甚至很多学生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专业适合发展的领域有哪些。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认识不清,导致对未来发展茫然不知。
2新生入学教育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2.1传统入学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要
目前,各高校对于大一新生都会进行入学教学,但大部分教育仅限于安全教育、校史教育、校纪校规等基础信息及规定的普及和教育,这些教育基本以讲座的方式进行,形式单一且时间较短。新生教育中缺少有关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树立职业目标的必要性等相关内容,这些对于大一新生角色的转化并有效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应该增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帮助大一新生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2学生需要尽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一新生入校后,很多学生认为求职、就业离他们很遥远,因此大一新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的太早。可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能等同于找工作,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自己的各种规划,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是很重要的。
2.3学生需要了解所学专业、认识自我,尽早树立职业目标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不知道与专业对口的就业范围,不具备企业需要的求职能力,这些都是导致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而对于新生入学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对于他们的大学学习及毕业求职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让他们一进校就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主动自觉地学习自我认识的方法,积极了解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明白尽早树立职业目标的重要性。
3增强新生入学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3.1延长入学教育时间,杜绝教育内容形式化
学校从根本上要重视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杜绝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化。很多学校对于新生的入学教育时间都限制在半个月内,甚至更短,有关内容只能进行一次讲座,新生入学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延长职业生涯规化入学教育的时间,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让大一新生一入校就知晓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学习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3.2增强教育内容的个体性、专业性
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上是大班讲座式的授课模式,这导致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个性化指导不够。因此,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讲授内容,增加专业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度。除此之外,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分析,一入学就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帮助他们一入校就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有初步了解,为将来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打好基础。
3.3创新教育模式,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吸引力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就业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广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会越来越严峻。于是,对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讨论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正渐成为各个高校院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说,我们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辅导工作,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人生理想的合理设计、学习目标的设计、生活目标的设计、职业生涯的设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懂得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学会在求职的过程中准确选择判断,最终达到职业生涯的成熟,这将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内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未来的人生追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大学生活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实施途径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目的是为四年后的就业及继续求学打好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始于大学阶段,主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正确认识所学专业,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培养职业发展所需能力,跟踪检验实施效果,不断完善生涯规划蓝图,引领人生正确航向。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是检验大学生涯规划是否科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成为深化大学生涯规划,进一步完善人生规划的必然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中面临的问题很多,可以说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个性特征。共同特征主要与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有关;个性特征主要是与个人的成长模式和家庭环境的差异形成的。第一,如生活习惯的变化――由于没有父母在生活上的监管,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的生活管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特别是对于跨地区入学的新生,则要面临水土差异、饮食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诸多的问题,这样就往往是产生消极的情绪。再如在学习上。学习模式的改变――大学学习更强调自主性,而新生主要习惯了高中的辅助式学习,一旦进入大学,往往会使部分学生迷失了学习的导向,不懂得学习方法。最后如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高中学生阶段,生活圈子小,人际关系也相对单一,主要有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这几种。除了以上的共同问题,许多学生也会有自身的适应困难。首先,外地学生对于学校和地区要有双重的适应性,一些学生融人新环境的进程要一些,而另外一些学生融入将显得比较慢。其次,是经济条件问题的影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导致学生对生活水平的认识度不同,一些贫困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而城市学生则显得自信一些。再次就是性格因素,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容易将不愉快情绪埋在心里,而外向的学生,往往会较快地适应环境与社会打成一片。
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知道,在西方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研究与实践活动开展得都比较早,目前这项工作在国外发展相对成熟,且有比较完善系统的理论支撑。如在美国,学校不仅在中学阶段就对学生开展一些生涯规划与辅导,并且建立了《生涯规划内容和目标的指南》的基地,使这项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就为学生日后的成长与专业的学习选择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虽然还是个比较新的概念,没有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需要我们大力去完善,但这项工作的开展却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首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竞争日益加剧,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关系到科技水平的抗衡,而最基础的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其次,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研究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八成大学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对全方位多角度生涯规划指导是多么的渴求。
再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高校育人的需要。我们知道,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育人的三大基础功能,从这个层面上讲,大学需要培养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文明素养的学生,需要具有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意识的能力。
四、为加强对大学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进行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职业目标,选择既定职业,制定相应计划并采取积极行动以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首先,需要提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据调查,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的状况,因此,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需要及早确立发展培养目标。大学生在学习安排、兴趣发展、知识强化上都应朝着目标去努力,提升自己以后的职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素养。一旦确立发展目标后,应制定自己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再次,要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内容很多,如大学生自我的形成、与他人互动的技巧、认识到教育成就对生涯机会的利益、认识到学习与工作间的关系、了解与使用生涯信息的技巧、生活角色相互间关系的知识、对不同职业与改变男、女性角色的知识、了解生涯规划的历程等。
最后,要大力加强职业生涯队伍建设。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涉及到生涯咨询理论技术、个体与团体咨询技巧、生涯测评技术、生涯辅导的方案设计、信息及相关资料的使用、辅导与咨询能力、相关理论议题等等,工作涉及到思想教育、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业,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使从业教师掌握开展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必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才能把所作的工作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是对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需要我们给以更高的重视,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成熟。
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进校就应当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制定职业生涯策划,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激发内在潜能,培养锻炼职业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学生努力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同时进步,使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为日后求职成功打好基础。
通过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个性、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有清楚的认知,认识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后,选择职业有目标的学习培养该职业所需技能,并帮助大学生确立发展目标,促进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习者做好准备迎接日益复杂的社会挑战,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切实的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可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 除需要当代大学生自身努力外, 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合作。要建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需要我们去作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桥、葛海燕,大学生涯与职业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17
[2] 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05) .
[3] 杨平.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 (03) .
[4] 周涛.论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引导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0, (07) .
[5] 尹玉斌,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
关键词: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心理健康;职业规划
职业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科学的方法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技术过硬的新时代技术人才。通过政治课教学,要对学生开展理想、道德、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以更好的综合素养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由于职业高中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高中更应该加强政治课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我认为职业高中的政治课教学非常重要。
一、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随着社会上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及生源的自然缩减,职业高中不得不想方设法降低招生门槛来保证生源,因此近年来职业高中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由于职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是一些在初中时就辍学在家和因升学无望的弱势群体,他们倍受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冷落和漠视,很多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或丧失,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下降,行为习惯不好,思想素质差,甚至走上了“精神空虚―思想素质差―违反规章制度―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差―退学或走上犯罪道路”的恶性怪圈,综合素质日益下降,再加上学校专业技能的训练环节缺失或薄弱,使得学生道德无知,是非模糊,行为失范,技能缺失,能力偏低,增加了学校育人的难度。因此,我认为政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生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人生内容充实着哲学。《哲学与人生》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结合中职学生的身体结构、心理特点和思维、认知发展规律,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引导学生做好人、走好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在飞速发展,职业高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他们对什么事情都似懂非懂、模棱两可,思想、认知和情绪处于“心理断乳期”,有什么事情都憋在肚子里,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谈沟通,他们的心理或多或少存在着诸多问题:人际交往缺乏经验;学习方法不对,不刻苦,成绩不好;自信心不足;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反感;对学校的管理方式不满;对前途充满恐惧和担忧,担心今后考不上大学、就不了业等,情绪上的紧张、焦虑和低迷以及对一些事情的困惑等,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职业高中的政治课教学能够适应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方面教师可以审时度势地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学习观、教育观、学生观,了解学生的心理,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职业高中政治课的设置,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使学生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了解职业道德与法律,让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做人生的主人,使他们懂法律、知礼仪、有道德、守规矩。从而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高尚人格,也能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
三、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学校阶段需要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做好准备、做好规划。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但目前,部分中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他们学习成绩差,职业自卑感强,普遍存在消极心态和失落感。认为自己今后没有发展潜力,只不过是各行各业的一线劳动者,地位低,收入少。对职业的迁移心理,使很多学生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就业前途失去信心,部分学生得过且过,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不爱学习,不思进取,理想和目标模糊,没有真正地将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没有真正地将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也没有真正认真地执行过规划,而是简单规划,应付了事,把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置之脑后。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主渠道的德育必修课使用教材,以学生职业观念、职业理想为重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未来、关注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职业素养,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它可以帮助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所学专业的角度,了解即将从事的职业,了解今后所走的道路;从发展的角度,了解职业对自己综合素养的要求,了解就业、创业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从职高学生的角度,了解怎样为自己打好基础,怎样珍惜时间为自己添加未来的筹码,去争取美好的未来。
总之,职业高中的政治课教学,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学生的发展。它必将为提高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7.
[2]焦洪昌,扈文华.职业道德与法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6.
[3]沈越,张可君.经济政治与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7.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能力;职业生涯规划
一、大学新生存在的典型问题
初入大学,新生面临的问题很多,可以说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共性特征与12年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及独生子女的养育模式有关;个性特征是个人的成长模式和家庭环境的差异形成的。第一,生活上。生活习惯的改变――没有父母在生活上的监管,也很容易产生倦怠的生活状态。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特别是对于跨地区入学的新生,则要面临水土差异、饮食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更多的问题。生活习惯的问题,往往是产生消极情绪的主要原因。第二,学习上。学习模式的改变――大学学习更强调自主性,习惯了高中的辅助式学习,往往会使部分学生迷失了学习的导向,不懂得学习方法。第三,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高中阶段,生活圈子小,人际关系较单一,主要有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这几种。大学阶段接触人的广度加大,层面也更深。学会与不同层次的人接触,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技能。除了以上的共性问题,许多学生也会有自身的适应困难。首先外地学生对于学校和地区要有双重的适应,因此融人新环境的进程更缓慢一些。其次是经济条件问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导致学生的生活水平不同,会让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再次是性格因素,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容易将不愉快情绪埋在心里,而外向的学生,往往会较快的适应环境。
二、提升新生适应能力的方法
(1)由紧张到放松,新生在心理上要适应。迈入大学的门槛,很多大学生以为大学学习很轻松,对学习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毫无思想准备。一些一心想进大学喘口气的同学,由于自身心态的原因一下子适应不了,加上大学学习方法的变化,顿感学习压力很大,甚至不堪重负,情绪一落千丈,整个生活变得灰暗起来。同时依赖与渴望独立的心里在大学生心里互相撞击。要独立,但不习惯一下子失去依赖。(2)从中学到大学,新生在认知上要适应。中学阶段,许多同学都是佼佼者,大都习惯于领先和胜利,然而,进入大学后,由于比较的参照系发生了变化,原有的自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同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一方面充满激情、自信和好奇,但青春期的特点又使他们内心很敏感和细腻,结果造成很多新生内心愿望多,实际行动少,浪费大学的宝贵时光,没有打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石。(3)重新树立集体荣誉感。新生入学后,应更多的加入集体组织,让新生体会“家”的感觉。一是可以利用军训的机会,从执行纪律的高度来改变生活方式,逐步摆脱家庭中的娇生惯养的生活习惯;二是要维护班级成员的平等性,尊重与自己各方面有差异的同学,让自己真正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三是可以在学校或者校际范围多参加比赛,通过集体参与,在竞争中凝聚新生自己的集体荣誉感。(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新生大学生活的愉悦性,冲淡对陌生环境的抵触。
三、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方法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客观认识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职业目标,选择既定职业,制定相应计划并采取积极行动以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需要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根据英才网的调查,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的状况。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教育讲座,逐渐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进入职业角色,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2)及早确立发展目标。在学习安排、兴趣发展、技能强化上都朝着目标去努力,提升自己以后的职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素养。(3)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制定和反馈。在确立发展目标后,应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新生的个人规划应详尽,确定总目标和子目标,使计划一步步实现,做到有的放矢。高校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新生自己要提升自身能力,加强职业规划意识之外,学校也应想新生所想,及时化解新生中的矛盾和困难,新生的进步成长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各个方面的共同推进。
参 考 文 献
[1]梁结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之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8)
[2]齐铭鑫.从提高适应能力到大学生涯规划[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6):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