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态势分析

经济态势分析

时间:2023-10-08 10:2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态势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态势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运行;问题对策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大同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重点扶持培育“1+3”项目为抓手,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农业农村经济克服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不利影响,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运行特点

2015年上半年,大同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8.91×108元,增加值15.52×108元,分别增长4.22%和4.0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88元,增幅9.3%,高出山西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前8个月,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0.9×108元,同比增长98.9%,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主要呈现六个特点:

1.1粮食生产稳中趋好

春耕备耕抢前抓早,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降,播期和作物生长前期降雨适时,粮食生产开局良好。一是粮食面积稳中有增。农作物总播面积32.81×104hm2,同比增长2.3%,其中粮食作物28.43×104hm2,同比增长1.8%;二是增产措施落实到位。旱作农业和玉米丰产方地膜覆盖项目投入5140×104元,同比增长32%,实施部级“粮食高产创建万亩(1亩=0.067hm2,下同)示范片”17个,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工程0.9×104hm2,创建农技试验示范基地45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7项,农民科技培训达10×104人次;三是着力应对灾害性天气。播期采取了多策保墒、增雨保温等措施,积极应对风冻低温和局部干旱;在6月和8月全力抗旱夺丰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墒指导,落实抗旱措施,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控,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随着9月多次较大降雨过程,旱情得到根本解除。预计初霜冻可能发生在9月下旬,较常年略偏晚,对粮食生产较为有利。

1.2畜牧业生产逆势上扬

面对年初全国生猪、鸡蛋、羊肉、牛奶价格全面下滑,市场低迷的困境,按照2014年在大同市召开的第二次山西省畜牧业大会部署,围绕畜牧业“三个翻番”,大力培育10个畜牧标杆园区,加快提质增效步伐,畜牧业实现稳定增长。在2014年底累计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795个基础上,2015年新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97个,在建小区103个,建设重点从过去相对单一的规模扩量为主向科技兴牧、规模经营、产业链条延伸三线并重提升。奶牛、肉牛和生猪规模场实现人工授精技术全覆盖,规模牛场全株青贮和TMR机使用率均达100%,全面启动了羊人工授精、全株青贮、TMR机技术集成和推广。牛、猪和家禽饲养量分别达36.2×104头、172×104头和700.9×104只,同比分别增长5.1%、2.8%和8.3%,奶牛存栏8.5×104头,同比增长4.8%;羊饲养量达399×104只,同比增长16.1%。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10.5×104t、11.6×104t和11×104t,分别增长8.6%、1.3%和8.1%。

1.3农业产业化经营提档升级

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围绕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促进提档升级。大同市政府拿出1500×104元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多次召开银企对接会,面对面解决企业融资难,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继2014年纠偏古膳要道食品在上海Q板挂牌后,大同绿苑饮品有限公司和上皇庄岗酒厂2015年也成功登陆,实现与资本市场对接。大同新发地冷链物流市场项目主要工程基本完工,配套设施加速推进,经营商户招租全面展开。新荣伊磊牧业、广灵雁飞食用菌,大同县恒升奶牛、周士庄“双百万”蛋鸡基地各养殖场等成长型龙头企业也在持续建设,加快达产达效。前8个月,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51.7×108元,同比增长11.8%。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协会,依托新发地营销网络优势,重点推广“一亩田、贡天下”等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多种电商发展模式,打造农产品电商龙头企业。“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深入推进,新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44个,优选“一县一业”项目25个,共获省级补助2852×104元,总数累计分别达751个和71个,促进了农业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1.4“1+3”重点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百园立农工程自2013年启动实施以来,市级累计安排1.35×108元进行扶持,三年来共完成投资69×108元,已建成以土地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技术集约、空间叠加为特征的规模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六大类园区102个,2015年在建园区30个。同时,市里从各类新建、改扩建园区中优选出种养加各10个标杆园区予以重点扶持,涌现出一大批标准高、规模大、发展快、势头强、效益好的新园区。全年计划投资23.95×108元,截至8月底完成投资18.8×108元,占计划的78.5%。

1.5设施农业转型发展

继续保持热度不减、力度不减、投入不减的强劲势头,市政府拿出3500×104元进行扶持,连续6年以每年0.2×104hm2的规模推进。截至8月底,新发展设施农业0.1×104hm2,累计达到1.57×104hm2。全市蔬菜播种3.52×104hm2,总产量72.1×104t,实现产值14.4×108元。在设施农业生产上,更加注重由扩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突出了棚内栽培品种的优化,由大路菜为主逐步向冬枣、蓝莓、樱桃、油桃、瓜果、菌类生产大幅调整。

1.6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保质保量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市委常委会先后两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分别召开了现场推进会和多次工作推进会,7月初完成全部航拍作业,1∶2000正射影像图按期交付各县(区)使用。截至8月底,共落实确权经费6858.7×104元,培训人员1.85×104人次,清查村939个、农户18×104户、耕地17.33×104hm2,分别占任务的99%、91%和88%,解决矛盾纠纷174起,通过公开招投标县(区)聘用测绘公司35家,各项工作进展有序。二是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培训人员6693人次,有1962个村在深入清查的基础上,正在全面整改;阳高等3个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县区积极启动相关工作。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农民合作社446个,总数达5439个,带动农户14.8×104户,占农户总数的22%,累计培育国家级示范社39家、省级示范社142家、市级示范社254家;新增家庭农场75个,总数发展到546个。四是科学编制“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

1.7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

年初制定了《2015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采取按月调度通报、实地督查、现场推动、财政奖补等措施,扎实推进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建设。全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计划投资34.8×108元,截至8月底完成投资11.74×108元,占计划的33.7%。按照山西省的统一部署,7月初召开了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现场推进会,实地观摩了阳高县大泉山、镇边堡,天镇县新平等示范村,对50个示范村支部书记和乡镇干部进行了专题培训,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涌现出南郊区杨家窑,灵丘县车河,阳高县大泉山、镇边堡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工矿一体、生态休闲、历史文化名村,保留了乡村记忆,彰显了农村特色。

2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

尽管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形势较好,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但在除了8月旱情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之外,接下来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生鲜乳市场低迷仍未根本好转。当前,生猪养殖已进入高盈利区间(全国猪粮比价9月初已升至7.78∶1),头均收益在500元左右,预计年内猪肉价格仍可能高位运行;羊肉市场回暖,一般养殖场每只收益在100~200元之间;蛋鸡养殖也已盈利,每只收益为15~20元,但是卖奶难的困扰还在持续,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愈加频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这些都可能对畜牧业发展造成冲击。二是现代农业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困难,投入不足较为普遍。三是农民增收压力增大。受经济下行影响,农民外出务工渠道收窄,劳务收入下降;同时,尽管全市农民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梯队,但与兄弟市在绝对数上有着明显差距。为此,下一步要重点落实6方面举措:

2.1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继续抢抓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扶持牛羊肉生产、粮经作物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建设和全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农业项目扶持增量资金;同时,盘活用好市级扶持现代农业建设存量资金,突出全程跟踪和精细化管理,增强扶持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持续放大政策效应。

2.2深入推进“1+3”重点工程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和按月调度,开展实地督查及考核,优化政府服务,深入开展农业系统五位一体帮扶,扶持园区、基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辐射带动农民增收。实施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项目建设,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2.3着力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

坚持量为基础、质为关键、效为核心,着力抓好畜牧养殖“五项技术”(人工授精、全株青储、TMR机应用、科学免疫、分群饲养)、“两个模式”(广灵彤阳合作社为代表的规模场科学精细养殖模式和以新荣忠立合作社为代表的分娩隔离技术和大型农用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推广示范,带动畜牧业提质增效。

2.4谋划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文章

按照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建设北方奶都、全球马铃薯基地、北方肉业生产中心、长城金三角区域反季节蔬菜交易中心,京津地区的后花园、菜篮子和生态屏障”的规划,全面建设地理标志性特色农业、雁门关生态畜牧养殖、绿色、有机设施农业,小杂粮生产、京津特色米袋子和绿色菜篮子供应五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做好“中国小杂粮之乡”申报,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电商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2.5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强化“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推进产权交易平台体系建设,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三农”金融服务。

3政策建议

3.1制定专项用地保障政策,破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瓶颈

如受征占地选址、补偿安置、用地指标等影响,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安置项目大部分还在开展前期准备,这也是全省的共性问题。建议:为了很好地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项目,省里统一研究出台相应的用地保障政策,预留一定建设用地指标专门用于相关项目实施,并划拨使用。

3.2作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重点市,建议将大同列入国家和省粮草兼顾型农业试点

第2篇

关键词:转轨国家;经济发展;后危机时期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2009709

自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重创全球经济,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陷入深度衰退,一些转轨国家甚至同时出现了货币危机、股市危机、债务危机、实体经济危机、经济增长危机以及政治危机。面对这些危机及其所导致的金融动荡、经济下滑、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状况,转轨国家纷纷实施经济刺激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实体经济,维持金融业稳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对失业人口的救助以减轻危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一些国家还获得了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的经济援助。这些举措对转轨国家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恢复经济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逐步走出危机阴影的转轨国家经济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逐渐复苏,全球经济逐步摆脱危机,加之转轨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奏效,绝大多数转轨国家的经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有的转轨国家甚至较快恢复了经济增长。

(一)较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国经济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经济刺激方案。而且,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是转轨国家中规模最大的,对于2009年经济的恢复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表1反映了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额的12%)用于实施财政经济刺激措施的情况。

由于4万亿元巨额投资的拉动和其他的相关措施,使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率先实现了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这种态势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得以较快扭转。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8.7%(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6.2%,一路上行至二季度的7.9%、三季度的9.1%、四季度的10.7%)。二是主要物价指数触底回升。2009年CPI连续下降9个月后,11月转为上涨,12月上涨1.9%;PPI连续12个月下降后,12月首次转为上涨1.7%。三是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明显。2009年,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实际增长35.2%,全年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16.9%。四是外贸出口快速恢复。2009年12月,外贸出口增速由负

增长转为较快增长,出口规模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最高水平的96%。五是金融领域形势明显向好。主要表现在:宏观金融环境稳定宽松,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6%。同时,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及存款增速较快,12月末分别同比增长31.74%和28.21%。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3 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9%[1]。

(二)缓慢复苏的俄罗斯经济

俄罗斯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转轨国家之一。受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历经9年增长的俄罗斯经济陷入深度衰退,金融市场也由动荡演变成为一场金融危机。俄罗斯的经济和金融体系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表2反映了俄罗斯2008―2009年的经济状况。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及由此造成的深度经济衰退,俄罗斯采取了若干救助和刺激经济的措施:一是对银行系统注资,以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并确保金融体系和本国货币的稳定。二是大力扶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大型企业(也包括一些中小企业)采取重点扶持措施。三是对一些重要经济部门采取特殊保护措施,根据不同行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救助计划。四是维持社会稳定,关注民生,加强国家社会保障,大幅度提高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减少失业并增加就业,从而兑现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所有承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俄罗斯刺激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占GDP比重分别达到4.1%和1.3%。表3显示的是俄罗斯反危机措施的相关情况。

上述措施的实施使俄罗斯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了复苏迹象:其一,2009年卢布先贬值后升值,全年未出现大幅贬值现象,从而避免了重大损失。根据俄央行的资料,2009年1―12月,卢布实际有效汇率下跌了3.8%[2]。其二,俄罗斯银行部门保持了整体稳定,没有出现一些专家预测的“第二波危机”。俄罗斯政府和央行的干预措施增强了储户对银行业的信心,居民存款在2009年增长了27%,提高了银行业的稳定性。其三,实体经济虽然在2009年上半年出现严重下滑,但在下半年由于政府支出的增长推动了国内需求回升,使产出逐渐恢复。从表2可见,俄罗斯2009年GDP下滑了7.9%,略低于预计。2009年第4季度GDP只下滑了3.2%,经济恢复要好于预期。同时,经过季节性调整的数字表明,俄罗斯经济在2009年第3季度开始了微弱复苏,在第4季度出现了加速的趋势。其四,俄联邦财政状况也要好于预期。2009年,由于石油出口收入的增长,预算赤字占国内总产值的5.9%,没有超过占GDP 7%的警戒线[3]。进入2010年后,俄罗斯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2010年第1季度,GDP同比增长了2.9%,扭转了2009年第4季度-3.8%的下降趋势。根据俄联邦统计局截至2010年4月的数据,俄罗斯经济形势继续好转,失业率由3月的8.6%降至4月的8.2%,为4个月以来的最低;零售贸易总额同比增长4.2%,实现了连续4个月增长;实际工资上涨了6%,为2008年10月以来的最大增幅,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7%;卢布兑美元汇率连续第4个月升值;4月工业生产指数继3月上升5.7%之后再次上升10.4%;固定资本投资增长2.3%,也是2008年10月以来的最大涨幅[4]。

(三)触底反弹的东欧国家经济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东欧转轨国家经济在2009年大幅下滑,表4反映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

另有资料显示,到2009年第2季度,克罗地亚、哈萨克斯坦、波兰、塞尔维亚和乌克兰等国的工业产出已转为正增长。波兰国内需求相对较强,而且GDP保持了正增长。图1反映了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工业产出增长情况。

图1 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工业产出增长率

资料来源:World Bank.Russian Economic Report[R].No.21,March 2010.

一方面,由于国际需求改善,再加上货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东欧转轨国家的外贸出口。从2008年中期至2009年中期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期间,外贸促进了波兰GDP增长3.2%,捷克增长0.5%,斯洛伐克增长1.6%,匈牙利增长7.3%(但其国内需求下降了10.5%)[5]。特别是2009年第4季度,全球经济的复苏推动了东欧一些转轨国家出口的增长。

图2 部分转轨国家出口情况增长率

资料来源:UniCredit.CEE Quarterly,2010Q2.

另一方面,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银行体系没有出现系统性的破产倒闭,存款者也没有普遍丧失信心。虽然如此,由于经济恢复缓慢,贷款违约率上升,银行不得不削减对私有部门的贷款以修复资产负债表,从而影响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无法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图3表明了转轨国家银行对私有部门的贷款情况(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历经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转轨国家经济之所以能够逐步摆脱危机的严重影响,出现经济向好态势,主要得益于转轨国家果断实施了经济刺激和救助计划,特别是采取措施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并稳定金融业,千方百计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对失业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救助。转轨国家的实践表明,这些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是较为明显的。

二、后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广泛采取刺激经济和其他干预措施,不仅使各国经济也使全球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特别是亚洲经济的有力增长以及美国个人消费需求的复苏对全球

资料来源:UniCredit,CEE Quarterly 2010Q2.

经济增长产生了推动作用。鉴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调高了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在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IMF将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4.2%上调至4.6%。世界银行也认为全球经济正显现稳步复苏迹象。据世界银行最新的经济预测,2010―2011年全球GDP增幅将在2.9%―3.3%之间。然而全球金融市场仍然很脆弱,而且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和可能升级又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不仅会拖累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也会拖全球经济的后腿,延缓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世界银行指出,如果任何陷入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发生债务违约或市场信心危机的状况加剧,贸易萎缩及信贷枯竭将不可避免地严重抑制全球的GDP增速,从而也就无法排除部分国家陷入二度衰退的可能[6]。后危机时期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正是面临着全球经济形势总体趋好但不确定性和变数增加这样一种发展态势。

(一)近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以及后危机时期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IMF 2010年7月27日报告称,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采取的“迅速、果断、有效的”政策措施减轻了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并确保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该报告认为,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养老、医疗、教育等的支出力度,调低了税率。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下调了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取消了对信贷增幅的限制,促使银行信贷大幅增加。在多重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自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加速回升,而且有望今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同时,中国经济复苏对本地区乃至全球经济都会产生“显著且积极的”溢出效应[7]。IMF预测,作为领头羊的中国经济2010年的增长有望达到10.5%,这得益于出口的强劲反弹和富有活力的内需。2011年的增长预期为9.6%。除IMF外,世界银行预测2010年中国GDP同比增长9.5%,2011年增长8.7%,仍将保持稳健增长[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前景进行了预测,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在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的作用下,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2011年虽有所减缓,也会达到9.7%。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和国内需求依然强劲,2010年经常账户盈余可能会继续下降,约占GDP的2.75%,然后在2011年升至3.4%[9]。

无论是IMF还是世界银行和OECD,其对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评价和前景预测,是基于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所采取的刺激经济的有效政策措施以及后危机时期经济刺激计划所带动的强劲经济复苏。中国政府至2010年投入的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额12%),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全球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从今后一个时期看,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效应还会进一步显现,加之中国政府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政策目标和相继采取的其他若干重要措施,对今后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今后中国经济不仅会继续呈现向好态势,而且将逐步进入扩张和快速发展期。

1.中国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做出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目标的有效调整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于2008年12月8―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和政策目标。其中,保增长成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这一中心,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扩大内需的“国十条”,安排4万亿元投资;连续多次降息,并部署金融“国九条”;解决中小企业困难,等等。当时将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可见,“保增长”是一条主线,“扩内需、调结构”是实现“保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2009年“保增长”目标实现以后(GDP增长了8.7%),后危机时期特别是2010年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与任务成为关注的焦点。2009年12月5―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扩内需、促消费”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2010年6月5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G20会议发言时也重申,中国2010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重点,着力扩大内需,调整优化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0]。因此,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201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目标的重点。基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乐观预测中国经济2010年将增长10.5%、9.5%和11%,2011年也将分别增长9.6%、8.7%和9.7%。与此同时,有的经济学家甚至担心中国会出现经济过热,易宪容认为,在三驾马车的拉动下,2010年中国经济不必担心完成不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控制目标,更无须担心2010年下半年出现经济增长下行的风险,所担心的应是2010年的经济增长不要过高而超过12%,出现经济过热[11]。

2.投资与出口会对经济产生双拉动效应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拉动2009年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3%,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国外需求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44.8%,下拉GDP增长负3.9个百分点。出口负增长甚至是两位数的下滑,这在近几十年来尚属首次。而2010年投资与出口都会对经济产生拉动效应。从投资看,中国致力于激发市场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200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0年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特别是2010年5月,中央政府以“新36条”的形式再次鼓励民间资本积极投资经济中的绝大多数行业,尤其是基础设施等一些垄断性行业。有人认为这可能成为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从出口看,2010年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不仅会由负转正,而且贡献加大,出口将成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出口大幅反弹也将2009年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投资与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成为主旋律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因而也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中长期内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200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和主旋律。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凸显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进一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巩固和发展后危机时期经济增长良好势头的需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保证中国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措施。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结构调整的转折点,可以说是正逐步转向一个新的增长动力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的:一是推动经济增长由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三是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这些措施是保证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与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近期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俄罗斯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有所好转,自2010年第1季度起逐步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4月份的一份报告中预测,2010年俄罗斯经济将增长4%,2011年将增长3.3%。而据世界银行预测,2010年俄罗斯真实GDP将增长5%―5.5%,2011年将增长3.5%。表5反映了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和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预测情况。

俄罗斯中央银行副行长乌柳卡耶夫预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2010年俄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出口产品的价格会上涨。2010年石油价格将会比每桶58美元的官方预测高10―15美元,反映市场供需平衡的价格约在每桶70―80美元。由于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使俄罗斯经济能够增长4%―5%。俄罗斯央行预测,2010年俄罗斯仍将保持贸易顺差,接近2009年1 100亿美元的水平。卢布将逐步向浮动汇率过渡,2010年俄罗斯信贷将增长20%[12]。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部长纳比乌琳娜宣布,截至2010年5月底,俄罗斯经济增长率为5.8%,失业率下降到7.5%。如果从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两个因素来看,俄罗斯已经摆脱危机。

另据最新资料,俄罗斯政府总理普京2010年6月透露,俄罗斯经济几乎达到了危机前的发展速度,约为2008年的99.1%,发展趋势良好(而世界银行预测,只有到2012年底俄罗斯实际GDP才有可能达到危机前的水平)。当然,2010年俄罗斯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主要依赖于石油价格的有利变化、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银行信贷紧缩缓解、就业增加和居民消费增长等多种因素。

综合起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俄罗斯经济会继续呈现向好的积极态势,这是因为:

第一,俄罗斯中央银行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银行增加对实体部门的贷款。由于俄罗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改善流动性,银行部门的系统性风险得以大大降低。而且,为刺激经济复苏,俄罗斯央行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13次小幅下调再融资利率,2010年四次降息。俄罗斯总理普京2010年5月21日指出,目前俄罗斯央行再融资利率位于8%的历史低位(实际上自2010年6月1日,俄罗斯央行确定的再融资利率为每年7.75%),主要利率水平已从金融危机时期的高达25%降至11%―12%,次级贷款利率降至13%―14%,2010年银行贷款预计增长5%―10%(而俄罗斯央行行长伊格纳季耶夫则预测2010年俄罗斯银行业贷款将增长15%)。普京相信,俄罗斯银行目前不存在流动性问题[13]。他表示,俄罗斯银行系统已经摆脱了危机风险,各大银行已经开始扩大对经济领域的贷款规模,目前几乎所有银行都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支持贷款的增长。有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6月,俄罗斯银行持有2万亿卢布(约合640亿美元)的流动性资产,其中一半是以中央银行债券形式持有的。俄央行表示,自2010年6月以来,俄罗斯银行业的投资积极性显著增长,对实体部门的贷款增长趋势明显。

第二,俄罗斯经济能够摆脱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理的财政预算政策。普京于2010年4月20日在国家杜马就2009年的政府工作作报告时表示,政府采取的财政预算政策帮助经济较为平稳地度过了经济危机最危险的阶段,摆脱了经济衰退,同时政府也成功地避免了财政崩溃,而且这是在预算开支增加27.4%、收入减少29%的情况下做到的。目前政府正在逐步取消应急措施,并提高财政预算支出的效果。俄罗斯稳定财政预算的重要措施是缩减预算赤字。2009年11月2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三度最终通过了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联邦预算。2010年联邦预算赤字将达到2.9万亿卢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6.8%。2011年赤字计划缩减到1.9万亿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而2012年赤字减至1.6万亿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

第三,后金融危机时期,俄罗斯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政策。俄罗斯政府总理普京于2010年2月底表示,减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为时尚早,俄罗斯不会放弃必要的反危机计划,但应该把反危机计划更多地与技术革新和结构改革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未来几年俄罗斯扶持实体经济和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及主要任务是:一是刺激内需,首先是刺激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需求,落实现有的住房建设计划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拓展经济增长基础,实现经济和出口多元化。三是实行稳健的货币信贷政策,减少预算赤字,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四是为大型企业提供国家担保,实施系统性措施加强银行业的资源基础,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借贷力度。作为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的措施之一,2010年俄罗斯政府拨款1 076亿卢布支持农业生产。俄还拨出335亿卢布支持本国汽车工业,政府承诺在2020年前将划拨超过1万亿卢布的直接援助资金来扶持汽车工业的发展[14]。俄罗斯政府表示,今后还会重点支持1 500家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的企业。

第四,根据俄罗斯政府已批准的2011年前创新型经济发展方案,近一两年创新型经济在俄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应从5.8%增加到6.7%。而按照俄罗斯至2020年的政府构想,俄罗斯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应保证主要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5倍,降低生产的能耗量1.6―1.7倍。GDP中高新技术部门所占比重的增幅达17%―20%(2007年为10%―11%),用于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的费用增加2.5%―3%(2007年为1.1%)。据预测,实现技术创新工业企业的比重到2020年要提高到40%―50%(2007年仅为8.5%),生产总量中的创新产品比重增加到25%―35%(2007年仅为5.5%)。由此,人均GDP指标应超过3万美元(2007年为1.4万美元)[15]。

第五,俄罗斯财长库德林表示,为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俄罗斯政府已制定未来几年的行动计划,正努力使俄罗斯重新成为对外国投资具有吸引力的国家。按照政府的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俄罗斯须将外国直接投资额恢复到600―700亿美元的水平。

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克列帕奇预测,2010年俄经济增长有望达到3%―3.5%。而且他认为,如果控制得好,能延续2009年第3和第4季度的发展势头,2010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水平甚至可以达到6%。在未来3年内,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有望达到4%―4.5%[16]。

至于东欧国家,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使欧盟经济恢复出现变数,因而对东欧国家今后的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性。因为从贸易渠道看,许多东欧国家的出口依赖于西欧;从资本渠道看,东欧国家大量依赖外国直接投资,而且银行业多数主要由西欧银行主导,因而欧元走弱势必会影响东欧国家的出口。同时,资本大量流出也会加剧东欧国家的资金短缺和信贷紧缩,拖累经济的恢复。当然,东欧国家中也有发展态势较好的,如波兰就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是欧洲和中亚地区24个发展中国家中为数不多的产出没有萎缩的国家之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波兰经济增长率在2010年能够达到2.75%,2011年可达到3%。乌克兰2010年上半年GDP增长约为6%,这与2009年GDP狂降15.9%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7]。像波兰、乌克兰和捷克这样的东欧转轨国家,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向好趋势是较为明显的。

三、总结性评述

国际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冲击。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转轨国家纷纷采取多种救助措施,主要包括为金融部门提供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缓解危机给居民带来的不利社会影响等。但各国采取的措施既有相同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与各国在危机前的初始经济金融条件有密切关系。初始条件较好且危机前有着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可能有更多的空间来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初始条件较差的国家可能需要大幅度的财政调整,难以实施有效的财政刺激和救助计划。

中国政府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额12%)的财政刺激措施是转轨国家中规模最大的,这一庞大的财政刺激措施也带动了全球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俄罗斯拥有低水平的公共债务、庞大的财政盈余,2009年其经济刺激方案在20国集团中也是最大的,用于反危机计划的资金达到2万亿卢布。2009年6月俄罗斯出台了2009年政府反危机措施计划,该计划规定了俄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的七大优先方向,包括:履行国家对民众的社会义务;进一步发展工业和科学技术;刺激内需以恢复经济增长;发展创新领域并转变经济结构;完善市场机制;为企业经营活动消除壁垒;创建强大的金融系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强国内外投资者信心等内容。首要的措施是稳定金融业,其次是强化社会保障措施,再则是对交通、汽车、农业和国防等特定部门的支持。减税也是刺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18]。另据专家估计,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俄罗斯反危机措施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约2.1―2.5万亿卢布的资源。

相比之下,大部分东欧国家财政刺激措施规模较小,有的国家甚至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以纠正宏观经济的不平衡。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波黑、匈牙利、拉脱维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乌克兰等8个国家接受IMF援助贷款,当局努力减少财政支出,改善财政状况。爱沙尼亚也实施了紧缩的财政政策。捷克、波兰、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则采取了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波兰有着相对较为健康的公共财政。捷克银行系统较强大,债务水平也较低。而且在危机前,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家的出口较多,减少了外币债务,并实施了更严格的财政政策,这些为应对危机、实施财政刺激提供了一定空间。当然,东欧一些国家应对危机的举措如财政减税、增加支出等,不仅力度较小,而且往往受制于不断上升的政府赤字,因而效果并不明显。

还应当指出,转轨国家采取不同的反危机措施和刺激经济方案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中国2009年以来实施的包括4万亿元投资在内的一揽子计划和经济刺激政策已取得成效,为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已基本形成。正如总理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表讲话所指出的:“实施一揽子计划的成效,不仅在于保持了当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现代化进程没有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19]因此,总体上看,2010年后中国经济将逐步进入扩张和快速发展期。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由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外部需求的扩张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而扩大投资拉动国内需求,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这一态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当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之时,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经济迅速回稳和保持较快增长,极大地增强了世界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强劲增长动力。”[19]因此,作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之一,中国扩大内需来拉动并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经济转轨大国俄罗斯的情况与中国有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虽然俄罗斯反危机措施和刺激经济方案的力度没有中国大,但好于大多数东欧转轨国家。据欧盟委员会预测,未来两年俄罗斯经济将出现增长,失业率将下降。2008年俄罗斯经济增长5.6%,2009年下降7.9%。预计2010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为3.7%,2011年将达4%[20]。而且,俄罗斯将发展创新经济作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为发展创新经济,俄罗斯增加了国家担保资金的拨款。2010―2012年国家财政预算修正案将担保资金发放总额增至5 380亿卢布,其中,2 670亿卢布用于发展纳米技术、国防工业、飞机制造以及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等,2 710亿卢布用于政府计划扶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俄罗斯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库德林表示,未来2―3年内俄罗斯小额信贷市场的容量估计达1 000―1 500亿卢布,主要用于支持小型企业。此外,根据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指示,俄罗斯正在起草关于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计划。而且,为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俄罗斯政府决定在2010年6月1日前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成立由俄罗斯及境外金融机构专家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以全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总之,后金融危机时期,转轨国家在危机前若干年内曾保持的增长动力强劲、出口快速增长、资本大量流入、商品价格高企、国内消费需求旺盛的局面难以很快恢复。金融业仍然面临着不良资产上升、资本水平不足的风险,难以有效发挥中介作用,推动经济增长。而且持续攀升的失业率和扩大的财政赤字也给经济恢复与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今后一个时期,转轨国家不仅要应对经济增长缓慢和失业率上升的可能趋势,并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而且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使之建立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R].北京:2010.

[2] 俄罗斯央行.2009年卢布实际有效汇率下跌3.8%[DB/OL].省略/eguoxinwen/eluosi_caijing/2010-01-14.

[3] 俄罗斯财长.2009年预算赤字占国内总产值的5.9%[DB/OL].省略/xinwentoushi/2010-01-21.

[4] Maria, E.,Paul,A.Russian Economy Expanded 2% Last Month,Fastest Pace Since November 2008[DB/OL].http://省略/news/2010-06-04/.

[5] The World Bank.EU10 Regular Economic Report[R].April 2010.

[6] 严际飞.中国贸易增长提振市场信心[N].环球时报,2010-06-11.

[7] 严际飞:《中国贸易增长提振市场信心》,《环球时报》2010年6月11日。

[7] 徐启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赞我应对金融危机举措[N].光明日报,2010-07-29.

[9] 《IMF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增长10.5%》,《参考消息》2010年7月9日。

[8] 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R].2010.

[9] OECD.Economice Outlook 87 database[DB/OL].http://省略/document/31/.

[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作重要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省略,2009年12月7日。

[10] 谢旭人.中国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N].京华时报,2010-06-07.

[11] 易宪容.下半年需小心经济过热[N].环球时报,2010-06-18.省略/cj/Financial/2010-02-03。

[12] 俄罗斯央行.经济乐观向好将收紧反危机措施[DB/OL].省略/xinwentoushi/2010-01-21/.

[17] 《俄经济已接近危机前增长率》,《远东经贸导报》,2010年7月6日。

[13] 朱辉英.俄罗斯总理普京称俄罗斯银行目前不存在流动性问题[DB/OL].http://content.省略/2010-05-22.省略/xinwentoushi/2010-04-21/。

[20] 《俄国家杜马通过近3年的联邦预算》,俄新网http://,2009-11-20。

[14] [俄]A.科贝洛夫.危机时期俄罗斯汽车工业扶持政策探讨[N].远东经贸导报,2010-07-06.

[15] В.Кудров.Экономика России:сущностъ и видимостъ[R].МЭМО,2009,№2,с.48.

[23] 《俄罗斯财政部长说俄将努力吸引外资》,新华网:http://news.省略/fortune/2010-02-03/。

[16] 佚名.俄罗斯预计2010年经济增长3%―3.5%[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5):60.

[17] 宋宗利.亚努科维奇:从煤工到乌克兰总统[N].参考消息,2010-09-02.

[18] IMF.Fiscal Implications of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R].June 9,2009.

[19] .巩固向好势头 推动持续增长――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0-09-14.

第3篇

一、工业增速下滑,全省经济增速明显减缓

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 67422亿元,同比增长9.5%,比上年同期增速略有下降。吉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1229.68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比东(不含辽宁)、中(不含吉林和黑龙江)、西部分别低4.5、3.8和 3.6个百分点;在东北地区,低于辽宁4.3个百分点,低于黑龙江2.1个百分点。

工业增速下滑。是吉林省经济增速减缓的主要因素。在经济总量的产业构成中,农业保持较快增长,一产实现增加值 100.22亿元,同比增长6.5%,居全国第7位;三产增速平稳,实现增加值458.51亿元,同比增长10%,位居全国第14位;二产增速下滑,同比增长7.6%,比上年同期降低11.7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569.6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7.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

工业增速下降主要是受重工业的影响。上半年,吉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1%,受其影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同比下降了16%。重工业增加值仅增长4.4%,同比降低21.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5个百分点。虽然上半年吉林省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但也弥补不了占工业增加值79.9%的重工业增速下降所带来的影响。

二、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农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消费

消费需求增速趋缓。上半年,吉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64.1亿元,居全国第16位。同比增长12.8%,在全国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吉林省回落3个百分点。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比东、中、西部分别低1.7、1.3和1个百分点;在东北地区低于辽宁0.4个百分点,高于黑龙江0.4个百分点。增速位次后移15位,居全国第22位。

农村消费快速增长。从消费支出构成看,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3271.48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 36.1%,同比提高23.9个百分点。增速由去年同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个百分点,上升为今年高22.9个百分点。在城乡消费中,农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达到25.9%。

三、投资迅猛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

投资需求增速加快。上半年,吉林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79.86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达到1.7%。增速同比提高25.6个百分点,达到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0.9个百分点;比东、中、西部分别高14.8、 4.5和7.7个百分点;在东北地区,高于黑龙江17.6个百分点,低于辽宁3.3个百分点。位次居全国第5位。

大项目带动作用强劲。上半年,新开工项目同比增加571个,比黑龙江多487个,比辽宁少596个。新开工项目总投资完成 775.4亿元,位次前移3位,居全国第15位;占全国新开工项目总投资的比重为 2.6%,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39.7%,位次前移8位,居第11位。大项目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263.22亿元,占城镇以上投资的54.6%,对投资增长贡献率达 71.7%。

投资向工业倾斜。上半年,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8.7%,比上年同期提高44.5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6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2个百分点、高于辽宁4.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向支柱优势及特色产业集中,支柱优势及特色产业增长45.8%,高于全省投资7.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9%,石油化工业投资增长30.3%,特别是食品工业(不含饮料和烟草业)和医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 128.8%和50.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7.7个百分点和32.2个百分点。

利用国内外资金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吉林省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9个百分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引进外省实际到位资金84.22亿元,同比增长83.9%,比上年同期提高67.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7.6%,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持续活跃。吉林省城镇投资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6.7%,高于黑龙江 8.8个和辽宁2.6个百分点;实现263.3亿元,比重达到54.9%,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比重高于黑龙江22.9个百分点,低于辽宁0.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的持续较快增长是保证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四、出口强劲增长,进口快速下滑

进出口总值明显下降。上半年,吉林省出口增长45%,在全国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3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提高了58.1个百分点;分别比东、中、西部高13.2、11.5和 10.6个百分点;但在东北地区,低于辽宁 5.9个百分点、低于黑龙江14.4个百分点。增速位次前移23位,居全国第8位。进口同比下降34.3%,居全国第29位。由于进口大幅下降,导致进出口总值仅为30.12亿美元,同比下降17%,增速回落39.7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回落幅度23.8个百分点。增速位次后移2位,居全国第30位。

出口产品结构继续优先。上半年,吉林省工业制成出口同比增长4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5个百分点;比同期初级产品出口增速高9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 4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出口加速发展。上半年,吉林省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72.2%,比去年同期提高57.4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2个百分点、高于辽宁31.8个百分点、高于黑龙江26.8个百分点;高于一般贸易增速35.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 21.3%,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3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其他企业出口均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吉林省国有企业出口在去年同期下降31.3%的基础上,实现恢复性增长,增速达38.7%,同比提高70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3个百分点,但低于辽宁10.5个百分点、黑龙江11.9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同比增长 41%,比去年同期提高28.3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黑龙江1个百分点,低于辽宁0.6个百分点。其他企业在去年增长114.8%的基础上,增速又达到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6个百分点、黑龙江17个百分点,低于辽宁14.5个百分点。

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趋缓,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提高

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上半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4293.74元,位次后移3位,居全国第24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80.3元。

吉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60.4元,居全国第10位;由去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12.3元上升为674.3元;增长36.4%,高于辽宁14个百分点、低于黑龙江11.6个百分点。位次前移5位,居全国第2位。

第4篇

摘要: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对于认识旅游经济单元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借鉴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的基础上,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从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两项旅游经济发展核心指标,研究分析了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业发展状态和趋势。

关键词:生态位;旅游业;发展态势;安徽省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大背景下,安徽作为全国旅游大省,提出建设“旅游强省”发展战略,计划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推动安徽省旅游业从“高速旅游增长”向“优质旅游发展”转变。而过去的旅游研究和管理实践表明,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政策、措施需要充分了解旅游业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引入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从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两项旅游业发展核心指标,研究分析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态势,以期为区域旅游管理机构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二、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原用来表示某一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1]。由于旅游经济单元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于生物种群的竞合行为,所以生态位理论也适用于旅游研究领域。由此形成了“旅游生态位”的概念,即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各旅游经济单元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地位、状况和功能作用。旅游生态位包含态、势两个部分,所谓“态”是指旅游经济单元的生存发展状态和发展情况,如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数等;“势”是指旅游经济单元在整个区域旅游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如旅游收入增长量、旅游接待人数增长量等。两者结合体现了一个旅游经济单元在区域旅游业的地位与作用,及对其它旅游经济单元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式中:i,j=1,2,3…n;Ni为旅游经济单元i的生态位;Si、Pi是旅游经济单元i的态和势;Sj、Pj是旅游经济单元j的态和势;Ai和Aj为量纲转化系数。据此公式测算出的旅游生态位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并且数值越大,越接近1,说明研究对象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地位越高、作用越大,具有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也越强。同时,在内在潜力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一定时间内旅游经济单元的态、势会发生相应的增减变化。如果旅游经济单元实现良性发展,则其生态位的态、势会相应增加,表现出旅游生态位的扩充;反之,则表现出旅游生态位的收缩。因此,旅游生态位扩充理论反映了旅游经济单元的发展趋势,旅游管理机构可以根据旅游生态位变化情况适度调整发展策略,努力保持旅游生态位的扩充,实现旅游经济单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2]。旅游生态位扩充程度的计算公式为:式中:T为旅游经济单元生态位扩充的程度大小,P表示旅游经济单元的势;S为旅游经济单元的态。当T0,表示旅游经济单元的发展趋势越好,且其数值越大,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越强;相反,当T0,表示旅游经济单元的发展受挫,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正在萎缩。

三、安徽省地市旅游生态位态势定量分析

为研究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本文选取安徽省各地市2014-2018年“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两项关键旅游业发展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依据生态位计算公式,将2018年的现状数据作为“态”的度量指标,将年平均增长量为“势”的度量指标,以1年为时间周期。使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得到安徽省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生态位数值和生态位扩充程度(表1)。通过分析表1中的国内旅游收入生态位、国内旅游接待人数生态位数值大小,发现安徽省地市旅游业发展状态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等级特征。综合来看,排在第一等级是合肥,第二等级是芜湖、安庆、池州、黄山;第三等级为宣城、蚌埠、马鞍山、六安;第四等级为滁州、亳州、阜阳、淮南、铜陵、宿州;排在最后的是淮北。其中合肥发展态势最好,作为安徽省经济、政治和交通商贸中心,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高,工商业企业众多,庞大的内需旅游市场和外地商务游客共同推动了合肥旅游业的发展;排名第二的芜湖拥有众多旅游主题公园,每年吸引大量青年与亲子家庭游客前往体验;黄山、安庆、池州则以其数量众多,高品味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见长,每年吸引大量的观光休闲游客前往游览体验。按地域来看,皖北各地市的旅游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分析原因在于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旅游产品项目少、吸引力弱,市场营销不足,未来需要在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营销方面加大投入。此外,笔者将两项生态位数值对比时发现,淮南、蚌埠、安庆、池州的旅游收入生态位排名低于国内旅游接待人数生态位排名,说明这四市在游客人均旅游消费方面存在不足,旅游供给侧亟需转型升级,尤其要加大中高端度假型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尽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想方设法提升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通过分析表1中的两项指标生态位扩充程度,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业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T值均大于0),其中铜陵、淮南、芜湖、亳州、宣城、蚌埠两项指标的生态位扩充程度最高,表明上述地市在2014-2018年这五年的旅游发展势头非常强劲。而黄山、淮北、安庆和池州四地市的生态位扩充程度较低,说明它们相较省内其他地市,其旅游业增长幅度偏小。令人颇感意外的是除了淮北以外,其他三市均为安徽省旅游发展的重点地市,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它们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基数较大,发展后劲相对其他城市来说偏弱,旅游业实现快速扩张增长的难度较大。

四、结语

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客观分析了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本研究表明生态位理论适用于区域旅游业发展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对区域旅游管理机构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5篇

关键词:2010;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地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89-01

201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体环境逐渐变好,通过多方努力,我国2010年进出口贸易较2009年都有恢复性增长态势。

一、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上升

2010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1]

2010年我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千方百计稳定外需。同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增加进口。随着经济逐步回稳,稳外需、扩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大幅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

二、贸易地理结构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2010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美元

由图可以看出,尽管欧盟、美国、日本仍然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与东盟、印度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往来越发密切,对新兴经济体进出口的比重提高。这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落实较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的比重提高,对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依赖程度正在下降。[2]

三、贸易商品结构

2010年,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投资与消费有所回暖。与此同时,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大宗商品进口呈现量价齐升的走势。在出口的主要商品中,除了煤的出口量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呈现上升态势,尤其钢材等资源型产品以及机电产品增长幅度大。谷物、大豆、煤等大宗产品不仅数量增加,金额也有所增加,这些都是因为市场价格增长引起的。对于出口,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扬。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增长30.7%。[3]

四、贸易方式

贸易方式是指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所采用的各种交易的具体做法。

由图,一般贸易占比过半,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长期以来,我国出台鼓励措施,努力增加一般贸易的比重,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一般贸易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特点。近年来,一般贸易出口逐步成为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的重要平台。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通过分析2010年对外贸易情况,我们看到,2010年对外贸易较2009年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回升,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曲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首先,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更加明显,但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其发展。一是失业劳动力和闲置资本重新跨部门配置需要较长时间,必然制约消费和投资需求。二是全球债务风险加大。部分国家债务危机还在发展。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日趋明显。其次,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但动力不足、保护主义加剧。在融资条件改善、投资和消费回升刺激下,今年来国际贸易迅速恢复。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存在着不确定性,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需求出现全面持续大幅回升的动力不足。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第三,扩大内需可以带动进口,但增加进口仍面临许多制约。2011年,中国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保持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较快增长。但是,在流动性严重过剩、通胀预期上升的带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呈上行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进口。

总体上看,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继续改善,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要继续落实好稳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保持出口回升态势,努力实现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作者简介:张妍(1989― ),籍贯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08级本科生,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王婷(1990― ),籍贯山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08级本科生,专业:金融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网站.

第6篇

两个信号显示市场机制作用增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因素都呈现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7%,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保持了近几年来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势头;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升。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8%,增幅提高6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形势明显好于预期。针对外贸外资形势中的困难,中央及时采取了加快出口退税等应对措施,再加上第二季度国际贸易形势开始好转等有利因素,我国外贸外资状况得到改善。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3%,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9.4%,且增速逐月有所加快,实现贸易顺差200亿美元,同比增加66亿美元。前三季度实现利用外资396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字串5

在上述各种因素拉动宏观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考察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两个明显的信号尤为值得关注。

其一,民间投资明显改变了往年缓慢增长的状态,表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目前,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规模几乎与国有经济投资规模等量齐观。与此同时,全社会投资增长对政府直接投资等刺激政策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步降低。从今年前三季度投资的资金来源看,即使国债投资保持零增长,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仍会高于去年。上述现象一方面说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民间自发的、更具市场经济色彩的投资力量,将在来年经济增长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二,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对今年宏观经济供给层面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住宅、汽车、电信等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产业部门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增长。今年上半年,汽车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2.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均超过14%,居工业各行业之首;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取得了明显的快速增长。与此相应,前三季度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工业产销率为97.6%,同比提高0.4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效益的提高,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正在加速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字串4

上述两个信号从需求与供给两个层面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经济增长中来自市场的动力在逐步增强。这是推动今年宏观经济稳步向好的一个重要力量。相信伴随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市场化进程加速带来的机遇,来自市场的增长机制将成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个问题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需逐步化解

在经济增长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困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对这些突出问题尤其需要重视。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有关部门估算,21302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增加8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2001年末失业人员和国企下岗人员各有600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而有关分析显示,2002年城市所增加的就业岗位很难超过800万个。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就业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突出了。这一方面由于结构调整加快,资金、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产业吸纳就业的数量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竞争的加剧、改革的深化,企业不断裁员,就业总量的增长进一步放缓。由此看来,就业问题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通货紧缩趋势仍未止住。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从未来一二年的情况看,技术进步导致的产品性价比的提高,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走低趋势、收入相对不足和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经济运行中货币供应不足等因素,将促使价格进一步走低。虽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某些原材料产品的价格出现较快上涨,某些垄断性产品和被管制的服务行业有提高价格的倾向,但从短期看,通货紧缩的趋势仍有延续的可能。

字串5

农民增收仍然缓慢。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字串9

[1][2]字串7

1721元,实际增长5.3%。有关分析表明,农民收入增长的70%来自非农产业,30%来自减轻负担、退耕还林等政策措施。总体来看,农民负担过重、增收缓慢,一些农业区的农民收入出现停滞、甚至下降。

财政收入增幅回落,收支矛盾加大。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9%,增幅回落13.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7.6%,增幅仅回落3.8个百分点。收入增长放缓,支出钢性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考虑到以往几年打击走私、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在增加税收上的功效难以长时间持续,以及当前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税赋水平和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宜提高过快等因素,今年财政收入增幅的回落有其必然性。同样基于上述原因,未来一个时期内,财政收入增幅难有大幅攀升,如能保持略高于GDP增长率的水平,应当视为合理。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短期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更根本的影响仍然是来自过去中长期积淀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缺陷。其中一些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可能制约宏观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甚至可能成为社会不稳的隐患。

第7篇

【关键词】 清真食品 九要素模型 竞争态势 宁夏回族自治区

1 清真食品国际竞争态势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清真食品竞争态势研究较少,例如: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杨海娟等(2015年)人对马来西亚清真食品产业国际化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研究[1];《经济学人》杂志(2009年)在《Halalfood: Cut-throat competition》一文中介绍到,欧洲清真食品行业贸易竞争相当激烈,但是,在欧洲各国间清真食品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2]。

国内关于清真食品竞争态势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1)依据钻石模型分析清真食品竞争态势;(2)从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研清真食品竞争优劣势;(3)研究清真食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 Cho的九要素模型理论概述

有学者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并不适合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竞争力问题。由此,韩国学者Cho Dong―Sung构造了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九要素模型”。在此模型中,Cho将竞争力的资源要素分成了两大类,即“物质”要素和“人力”要素。其中,人的要素包括工人、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企业家、专业经理和专业工程师等。九要素国家竞争力模型如图1所示。

因此,“九要素模型”更适合分析中国清真食品国际竞争态势。本文以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基于“九要素模型”分析我国清真食品国际竞争态势人力要素。

3 “九要素模型”视角下清真食品产业人力要素竞争力分析

(1)清真食品产业工人要素现状分析。人力资源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成本的高低,还体现在人力资源构成中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等这些隐性要素的作用[3]。因此,从事清真食品的人力资源优势突出。但是,随着清真食品的国际化进程加速,对从事清真食品的人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清真食品产业企业家要素现状分析。企业家不同于普通的商人,他们甘冒风险去开拓新的商业领域。企业家要素对任何国家都很重要,企业家将通过减少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来增强围家竞争力。宁夏清真食品加工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食品骨干企业,目前宁夏在银川市和吴忠市都已经形成了一些食品加工基地。

(3)清真食品产业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要素现状分析。Cho指出当国际竞争需要削减价格和增强服务时,只有冒险精神是不够的,需要职业经理人来完成降低生产成本等工作来增强竞争力。宁夏聚集了大量回族学专家、学者以及伊斯兰教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都有专人研究清真食品、伊斯兰用品及其开发管理,为清真食品产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撑。

4 讨论

“人力”要素通过创造(creating)、促进(motivating)、控制(con―trolling)“物质”要素,驱动国家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我国清真食品产业人力要素的分析,本人认为要提升我国清真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培育高素质工人,助推清真食品产业升级。首先,企业发展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建立良好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工人培训机制,实行等级差别化培训。对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培训期间,尽可能提供补贴。其次,政府应动员社会教育机构参与技术工人培训,建立庞大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储备,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及企业效益,以适应我国清真食品产业向世界工厂角色的转变。

(2)充分发挥薪酬制度作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由于宁夏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还处在较低水平。但是,随着宁夏清真食品产业国际化市场的打开,宁夏劳动力价格上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应加大对清真食品行业普通员工收入的力度,通过调整薪酬结构、提供具有公平性和竞争力的薪酬、实现薪酬与绩效挂钩、实行薪酬透明化和及时发放薪酬。

(3)政府加大对清真食品龙头企业扶持,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走品牌化道路。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民的集团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最终形成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模式;政府要将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清真食品产业化的突破口来抓,集中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清真食品加工业,走品牌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海娟,Francois,黄立军.马来西亚清真食品产业国际化发展经验与启示[J].中国穆斯林,2015(03).

第8篇

[关键词] 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统计数据 遗传算法 经济演化模型 经济预测

一、引言

利用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历史统计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借助计量经济学工具和遗传算法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演化规律的形式的某些方面,建立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演化的一个计算机仿真模型,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本文是这一工作的一部分。

二、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经济演化模型

据文献,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普及和深入而高速增长。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和遗传算法,我们对1978年~2006年的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先进行数据截取:1978年至2006年的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演化数据作为模型创建样本;用以预测2008年~2030年的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主要指标取值。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然后对主要经济指标系例数据作出散点图(图1中的圆圈表示)。

3.据数据散点图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函数形式的设定:由于给定结构的经济系统常态增长具有最大可能值(经济系统的最大负荷)和对负荷的一定的占据速率(经济增长速率),所以回归函数有可能具有如下的形式:

首先确定各参数的粗略估计值。L是曲线最大极限值即经济系统的负荷, b与逻辑斯蒂曲线的增长速率正相关即与经济系统对其负荷的本征侵占速率正相关,a近似与曲线的缩小因子即经济系统内在的交易费用等耗散因素的作用强度正相关。据这三个参数的意义其估计值可近似由统计数据的演化态势进行估计。我们取为:L=20000,a=40,b=0.15。

在此基础上,借助遗传算法,对统计数据回归函数的参数进行优化估计,得出精确的统计数据回归函数完备表达式。最后得出的优化参数值是:L=18208,a=33,b=0.12473,残差值为4889327。

于是,我们得到农村居民纯收入演化的数学模型(单位:元):

作为比较,我们得到湖北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演化模型:

4.据回归曲线进行主要经济指标在未来20年~30年(取2008年至2030年作为预测区间)的取值预测(图1中的加号表示)。

5.据回归曲线进行经济系统演化态势分析:回归曲线的相变点(回归曲线的拐点即经济增长相变点)位于z=L/2=9104元附近;饱和值约为18208元;由仿真曲线可以看出,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加速增长期目前正越过其相变点;仿真曲线显示,未来20年仍然是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的高速增长期(一直延伸到2030年以后);接近极限点的时间(约2030年),就是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结构的变革期开始的时间;经过结构调整,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将开始新一轮逻辑斯蒂演化。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海农村居民纯收入总体态势目前处于越过相变点的高速增长时期,并且还将持续高速增长20年,开始渐渐接近其饱和值。认清这一基本态势,从各个方面规划和协调上海农村政策和农业政策,促进上海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高速增长,应该是未来20年上海农村政策和农业政策的基调。

四、结论

农村居民纯收入系统是一个稳健的、沿逻辑斯蒂路径运行良好的、功能强大的复杂自适应演化系统,农村居民纯收入值将在不发生世界大战或或严重自然灾害的条件下,持续高速增长20年,到2030年开始渐渐接近其饱和值18208元,进入经济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结构调整期。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潜在增长率;增长因素分析法;贸易顺差

中图分类号:F124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呈现增速持续下滑、通胀率逐步走低、国际收支顺差增加的格局。但进入四季度后,经济呈现了企稳回升的态势。针对目前学者们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讨论,结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发的先行指数课题,对于中国经济形势做下文的分析判断。文章分为四部分。一是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讨论;二是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理论与证据;三是对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四是对2013年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一、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讨论

关于2013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仍有很大争议。最主要的争议围绕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判断。2012年经济增长率在前三季度走低,四季度有所回升,但未必能够回到8%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判断存较大分歧。根据前些年国内外分析资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国内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在9%~10%,有的研究报告甚至认为2001-2007年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有可能在11%左右。如果根据以往的经验,7%的增速明显偏低。但现在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中国潜在增长率是否已出现明显下降,归纳起来看国内有几派的观点。

一是以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未来20年,中国还具备保持8%以上的增长可能性。二是复旦大学韦森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出现明显下降,中国经济增速在未来能够保持5%~7%就不错了,与他观点类似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蔡昉教授认为,2011-2015年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降到7.2%左右,2016-2020年期间只有6.1%,跟他观点类似的还有卡内基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佩蒂斯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将会下降到3%~3.5%。中信出版社的《大拐点》一书,从几个方面判断中国可能已经非常接近于经济上的大型拐点。蔡昉教授也提到这方面的情况。

二、经济增长率是否偏低的理论与证据

对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研究。 根据国际经验,把不同的国家发生经济增长速度转折的时间段归纳总结,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以此判断中国是否会出现类似的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转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艾臣格林和两位韩国学者根据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数据进行了总结,在最新的报告里,他们认为,以2005年为基准的国际价格水平来测算,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水平在达到10000~11000国际元和达到15000~16000国际元这两个时段中,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速有可能出现下降的两个风险时段。过去的研究认为只有15000~16000一个风险时段,近期的研究分为两个风险时段。

对于中国来说,按照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购买力评价,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7146国际元,按照近两年中国经济和人口增速,我们估计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500国际元。按照近期中国的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人均GDP可能达到10000国际元,这是购买力评价测算,以2005年购买力评价为基准的国际元水平。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5000国际元左右。按照这样的经济分析,2015年前后是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第一风险时段。2020年前后是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第二个风险时段。这个分析和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增长因素分析法所提供的一些分析结论、论据大体上是一致的。

增长因素分析法由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罗、以及后来美国的经济学家丹尼森等开发应用。2012年,亚洲开发银行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撰写了《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报告,认为2010-2020年期间中国的年均增长速度是8%,2020-2030年期间年均增长是6%。国内其他的研究报告分析结果也与之比较类似。例如,2012年3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曾经联合的报告一些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分析也比较相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报告中使用增长因素分析法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做出了判断。认为在近阶段,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应该还在8%以上。采用“菲利普斯曲线”方法也可佐证该判断。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缺口与通胀之间有关联关系,当总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水平的时候,价格水平将上涨,当总产出增长率持续高于潜在增长率,尤其是增长率大幅度增加时,价格上涨率压力增大,将会提高。

2009年底至今,中国经济出现了接近于一个周期的演变过程。2009年底至2011年初,我国石油价格上涨压力较大,2011年以来价格上涨幅度走低,对照这样的运行过程,应该说中国现在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还在8%以上。否则,对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略微低于8%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幅度和价格上涨率持续走低的现象就不好解释了。还需注意的是2012年中国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的购进价格都是同比下降的。

追溯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情况,工业品的出厂价格(现称为生产价格)、生产者的购进价格在1998年前后出现一次下降情况,2002年、2008年、2009年均出现过同比下降的情况。这是统计数据可查的四次同比下降。同时,消费价格的涨幅在不断走低,工业品价格同比出现了长时间持续下降。对于反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低于潜在增长速度具有说服力。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不到8%,可能还是低于目前这个阶段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文章开篇提到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偏低,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了答案。低于8%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低于潜在增长速度的。因此,2012年放松货币政策、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基于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判断。

除了从经济增长、价格对判断形势的论据外,还有另外一些方面的论据。如在2012年全球经济较低迷的情况下,中国贸易顺差比2011年明显增大。2012年的顺差比2011年实际上增加了700多亿,增长幅度接近50%。在整个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顺差较2011年同期有明显扩大,反过来也只能说明国内需求扩张的步伐和放缓的势头比较严重,这也是能够支持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偏低的结论。

可能还有一些指标能够支持这样的判断。如财政收入明显减速,货币供应量较2011年同期大幅下降,发电量和用电量指标争论特别激烈。发电量曾经出现过零增长,年终用电量指标稍微有些增长。最近已有好转。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速比2011年同期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出现了负利润。

以上分析说明,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并非如有些经济学者所言,纯粹是长期性、结构性因素导致的经济增速偏低;中国经济增长到了换挡期等。虽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主要因素还是来自周期性方面的,因需求不足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确实应当适度放松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需求,提升经济增长。

当然,经济低迷的原因是有共识的,如内外需都在放缓,外需放缓主要是因为国际经济形势不佳,内需放缓是因为整个国内投资都在放缓。体现在:2012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出现了负增长。这与2012年抑制通胀,货币政策收紧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发的中国经济综合动向指数也表明,尽管进入2012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但与经济比较低迷时候的状况仍较一致的。这也支持了前文提出的中国经济实际上还处于周期性低谷的判断。

三、2013年中国经济预测

2012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反弹,但仍处于低谷阶段,未来将会是怎样的情况。学者们的主要分歧是经济反弹会持续到什么时间。借鉴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开发的先行指数,下文将进行一些分析判断。

(一)出口形势的预测

出口形势的分析判断有一定的难度。2012年5、6月份以来,出口增速月度之间波动非常大,10月是1%左右,12月变成14%左右。这也许与我国出口订单短期化的趋势有关。总的来看,2012年整个出口的形势走低,到现在出口形势应该说还是很严峻的。笔者判断2013年会有一个小幅反弹,最主要的是国际经济形势会有一定幅度的好转。

目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应该说还是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没有找到很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这样的背景,美国、欧洲国家、日本近期纷纷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发展中国家也放松货币政策等。在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好转。欧元区三大经济体德、意、法三家著名的研究机构做了一个预测,认为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欧洲经济还有可能持续下降。2013年一季度有可能持平,同比下降的。2013年二季度环比有可能出现轻微正增长,扭转目前连续环比下降的状况。

据美国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预测,2012年四季度,美国受财政悬崖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跌至1%以下。2013年上半年两个季度也将处于低迷状态,预计在1.5%以下。但2013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将上升至2%以上。整体来看,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因受财政悬崖的影响,速度会有所放慢。

日本证券机构判断2013年的增长速度有可能与2012年大体持平。总的来说,随着欧洲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美国经济在2013年下半年也有可能出现好转,再加上随着政策效能的发挥,新兴经济体可能未来也会有一些好转的情况。

因此,整个中国的出口的外部需求将受到一些正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仍需考虑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总的来看,认为中国出口仍然比较低迷,但增长速度总体来看可能与2012年持平,有可能会有略微好转,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出口增速有可能会有轻微加快的情况。

(二)投资形势的预测

中国经济最主要的拉动力量除了外需,内需主要还是投资方面的情况。2013年投资的反弹态势有望延续。材料表明,一方面中国近期投资增速有一些小幅反弹,尽管幅度不大。2012年以来基础设施项目增速均在反弹,原因是新开工项目增加,如高铁项目原来停止,而年终前后恢复施工,整个投资项目资金到位的情况有所改善。房地产方面,2012年下半年房地产成交有所活跃,预售房和售房所获得的资金使整个资金状况有所改善,成交活跃对于促进投资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说,整个投资增速有可能将目前这种小幅反弹的情况持续下去。不太有利的因素来自保障房建设。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保障房的开工增速比较快,但是按照整个保障房计划来看,2013年之后保障房开工和建设规模都有可能较2012年有所下降,这可能对整个房地产和整个投资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由于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在房地产投资和整个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够大,如果下降的幅度不那么大,还不会影响到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反弹的趋势。

因此,2013上半年整个宏观经济渴望继续保持反弹的势头,全年的GDP增速应该高于2012年,预计 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实现略微超过8%的增速。

(三)消费形势的预测

从消费价格来看,2013年CPI较上年上涨2.5%。当然国家统计局解释,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但随着需求扩张步伐的加快,加之国际因素,如美欧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价格的影响,国内工业品和原材料价格2012年持续同比下降的情况会逐步得到扭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形势变化对此影响较大。

前文提到外贸形势可能会出现一些好转,但反复波动的态势有可能会延续。外贸顺差随着国内需求扩张步伐的加快,国际变化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外贸顺差较2012年会有所下降。国经中心研究开发的先行指数现在处于持续反弹的态势,一致指数也出现了反弹。根据两者之间有一个超前滞后的时差,我们判断目前这种经济增速反弹的态势会至少延续到年终。直到2013年三季度,这种经济增速反弹的态势都会延续下去,到四季度增速反弹的态势有可能会停止下来。

2013年价格上涨的态势有可能会有所加强,考虑到国内需求扩张步伐加快,以及国际上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大的因素,判断2013年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有可能比2012年要快一些,但应该还在可控的范围内,估计在3%~4%的范围内。

国内外工业品和原材料的价格联动关系比较明显。中国工业品的价格和国际上的变化同步性比较好,幅度上有时有一些差异。2012年,中国的工业品价格以及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都是下降的。比如美国、欧洲的经济那么不景气,也没有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一开始我们把这两类价格指数下降作为佐证中国经济比较低迷与潜在增长速度差距较大的一个证明,同时也参考了国际上一些价格变化的情况。随着2013年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这种下降的态势有可能会出现扭转,CPI价格指数、中国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同步性比较强的情况,给我们做出判断提供了一些支持。如,中国和美国的PPI的走势比较一致,2013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还持续下去的话,美元有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至少不会出现原来因受风险因素影响,短期曾经走高的情况。随着全球经济风险减弱,加上美国的量化宽松的影响,美元汇率有可能走软,对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推高的作用,对中国经济也会有一些影响。量化宽松对美国的货币供应业会有一些影响,同时通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传导到国内。

四、政策建议

第一,财政政策方面。要继续落实2012年初提出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为了保障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2013年在安排财政收支目标的时,就应考虑这方面的因素。由于没有考虑到要实行结构性减税这方面的需求,对2012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一些偏差,把财政收入的目标制定得偏高,财政支出有时跟不上收入变化的步伐,财政政策未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2013年财政政策的力度应该加大一点,财政赤字的规模适当扩大。

第二,货币政策方面,2013年国际形势比较复杂,美、欧、日都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2012年中国为了稳增长,也放松了货币政策。2013年是否继续放松,恐怕要保持灵活审慎的态度,监测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形势运行的态势。必要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大货币政策的力度。如降低准备金率,在价格上涨幅度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降低基准利率,但是这个可能性相对会小一些。

第三,出口政策方面,要稳定出口的政策,2012年国务院提出了稳定出口的一系列政策,重要的是把稳定出口的政策落实好。

第四,稳定投资的增速。目前整个投资增速仍快于投资资金来源的增速。说明投资的资金来源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因仍赶不上投资增速,所以资金方面还需要把这方面的工作落实好,能够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好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索洛(R.M.Solow),等.经济增长理论[M]. 胡汝根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2](美) 迈克尔·佩蒂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国家资本结构陷阱与金融危机[M]沈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亚洲开发银行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R].2012-10-27.

[4]袁剑.大拐点[M].中信出版社,2012.

第10篇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中美贸易

一、2000年~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分析

(一)汇率改革之前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

在2005年中国施行“汇改”之前,由于人民币汇率仍然施行“钉住美元”的政策, 因此,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汇率水平呈一条水平直线。

(二)开始施行浮动汇率制度

随着贸易顺差不断积累,和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加大, 国民经济外部失衡日趋严重。2005年7月21日起,为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和国民经济外部失衡压力,在实行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从,中国再度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重大调整,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迅速升值。从2006年初开始,汇率出现明显下跌趋势。

(三)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2008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演化为金融危机,其影响未扩散到中国,主要表现在对于美国国内经济的冲击上,同期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高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在加速下降。

但随后的下半年内次贷危机演化到实体经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汇率增值态势下降,此时美联储为了应对危机四次降息,再加上我国通胀还未缓解,仍在实施“控制通胀”的宏观政策,综合以上种种因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呈现下降态势。

08年后期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加剧,国际游资涌入中国,人民币汇率停止上升开始回落,人民币升值速度开始呈现放缓态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起大落,波动很明显。约2008年10月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

截止到2010年12月16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6635,人民币目前正保持幅度不大的升值态势。这种情况下,随着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解除,中美之间的通货膨胀率之差逐步缩小, 美国次贷危机所掀起的全球金融海啸引起的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 虽然目前世界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很高,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将在长期内趋于稳定。

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与中美贸易的关系

(一)中美贸易状况分析

中美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往来发展迅猛,统计资料显示,自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至2006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105 倍,中国加入WTO后,双边贸易额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2005-2006年更是达到了25%的增长速度。随着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规模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额已经从1979年的贸易赤字上升到2006年的1442.6亿美元,即使汇改之后,中美贸易顺差仍居高不下,从总量上分析,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基于中美贸易顺差对于两国各自的效果,分析其客观必然性

1.从美国角度分析的三个认识误区

由于中美连续数十年贸易顺差规模的扩大,在美国国内, 充斥着以下三种观点:

(1)美方认为中美贸易顺差是造成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决定性因素;

(2)美方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是造成中美贸易顺差规模扩大的决定性因素;

(3)美方认为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的持续扩大是造成美国高失业率的主要因素。

以此为由美国政府高层有一部分人,甚至要求美国政府改变对中国的贸易政策, 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产品出口美国的限制, 减少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优惠, 同时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美国一直把自己严重的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问题归咎到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又把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强加到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上,与其用这种错上加错的推理对人民币汇率施压。

2.美国若想解决自身问题更应该尊重两点事实

(1)美国严重的失业率和财政赤字是由于消费结构和模式问题,巨额的减税计划和无度的为消费融资,才是加剧美国人储蓄率低,政府入不敷出的罪魁祸首。

(2)即使美国不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它仍会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商品,本质上没差别,而且,贸易逆差并不是导致美国严重的失业率和财政赤字的原因,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为历史最大值,而2009年的贸易逆差仅为2006年的一半,失业率却为高出了06年4个百分点,升到9%。

3.中美贸易顺差对美国来说不吃亏

(1)大量廉价的中国产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国内相关产业的不足,提高了国内的总有效供给, 弥补了消费缺口, 抑制了通货膨胀发生,为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宽松的经济环境。

第11篇

从经济运行层面看,4月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一方面,PMI指数未延续3月份的反弹势头出现反季节回落,显示制造业总体虽处于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而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回落更进一步释放出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使得市场对经济下行担忧的预期升温。另一方面,投资和消费环比增速保持稳中略升,显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依旧较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投资积极性较高,投资动力趋强。去年下半年持续回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目前有所回升。表明消费意愿和信心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之后,目前有所恢复和稳定,消费需求继续大幅向下波动的空间相对有限。

证券时报发表华泰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崔红霞的文章表示,整体看,随着前期持续的政策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二季度经济虽有适度回调的风险,但预计调整幅度相对有限。从宏观先行指数的表现看,连续11个月下行的先行指数今年2、3月份小幅回升。数据显示,宏观先行指数自去年3月份开始连续11个月向下调整,今年2月份先行指数结束下跌态势,比1月份上升0.3点,3月份继续延续小幅回升之势。虽然先行指数止跌回升的持续性尚待进一步观察,但其下跌回稳的走势表明前期持续下行的态势已经有一定趋稳的迹象。

文章分析,从政策面看,二季度以来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已经相继出手,货币政策的调控仍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两个月加一次息、一个月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节奏。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政策调控的步伐在二季度仍不会停止。5月份存款准备金率的再度上调,对冲外汇流入投放的新增流动性是主因。由于目前促使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一些触发条件仍在,如外汇占款规模预计仍将居高难下,对冲压力并未减轻,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上调的步伐仍会继续。另外,从物价形势看,虽然4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涨幅较上月均有一定程度的回落,显示物价上行势头有所放缓,但通胀压力尚未实质性缓解,二季度通胀继续上行的风险仍在。从5月份的CPI涨幅看,我们预计仍将在5.3%左右的高位徘徊,通胀压力依旧高企。从PPI看,虽然4月份同比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至6.8%,但环比仍上升了0.5%,考虑到翘尾因素的回落,5月份PPI涨幅预计仍将呈现出高位回落态势,但6、7月份仍有可能继续攀升,目前还难以轻言PPI的高点就此已过。为此,考虑到通胀压力仍未显著缓解和消除,稳定物价和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力度目前仍不会轻易放松,利率工具在管理通胀预期中仍将会有继续发挥的空间,4月初加息之后,二季度仍有继续加息的连续性,时间点关注6月份。

文章还指出,虽然调控空间犹在,但进一步调控在节奏和力度的把握上管理层会更趋慎重。在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21%的历史高位上,继续向上调整带来的累计效应的发酵不容忽视。截至3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1.5%的低位,后续持续的政策调控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将越发明显。公开市场操作中3年期央票的复出,也传递出央行正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来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思路。另外,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要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这实质上就是强调要把握好政策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提高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抑制通胀的同时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经济增长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从这一角度看,在前期持续密集的政策调控之后,进一步的调控举措在节奏和频率上或有适度的微调。

第12篇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工业;增加值;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49-02

1 分析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是根据各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他通过数列的可比性、可近性分析系统内部主要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定量刻画系统内部之间的联系,是对系统内部各事物之间的量化比较分析。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过分要求,不要求典型的分布规律。

每一行表示不同参考因素对同一比较因素的关联度,可根据各行与各列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比较。由关联矩阵各元素间的关系对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进行分析。

2 计算与分析

2003年2~7月份工业增加比上年同期增长的百分比为:

上述情况表明,工业增加值受股份制企业企影响最大,其次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受国有控股企业的影响最小。这说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在工业增加值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活力,我们还进一步加大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力度,以使国有控股企业的增幅加大。尽管如此,上述情况是与我国制定的企业政策是相一致的,从整体上看,国务院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3 结束语

因素分析的基本方法过去采用的主要是统计的方法,如回归分析,但回归分析大都只用于少因素的、线性的,且要求大量数据。关联分析实质上是以各因素曲线几何形状的差别,即与曲线间差值的大小,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不会出现关联度的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不一致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宝瑜. 国民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2]邓聚龙. 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