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经济研究

林业经济研究

时间:2023-10-08 10:2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业经济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业经济研究

第1篇

一、现代林业建设的含义

早在1996年,著名林业经济学家张建国先生就将现代林业界定为“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林业”[1]。随着林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现代林业的定义又拓展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2]。在近10余年中,屡有学者对现代林业进行再定义,有的侧重于现代林业的功能,有的侧重于以生产力水平和发展方式来界定,有的侧重于以生态理念为指导[3]。

基于上述关于现代林业的界定,并结合林业发展的长期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笔者将现代林业定义为:随着社会对森林演进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基于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现代科技保护、生产、经营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以显著提升林地的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以及提升社会公众的森林生态文明认知;并建立科学的林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追求通过森林多功能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

与传统林业相比较,在现代林业的建设中,物质产出、社会支撑和环境服务等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现代林业具有特殊性[4],具体表现为林业的功能和地位、林业的经营思想、林业发展的驱动力、林业的发展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

第一,林业功能和地位的变化。森林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生态服务、解决生态危机、保障木材供给、促进区域发展和减少贫困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广泛认知,现代林业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林业经营思想的变化。现代林业经营思想以尊重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将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主体从资源所有者拓展到社会各层面,促使经营目标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经营手段更加现代化、经营客体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更加公平化。

第三,林业发展驱动力的变化。科技发展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成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森林多功能需求间矛盾的最重要手段,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进而使得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判定标准之一[5]。

第四,现代林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文明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同时,森林对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真正得到认识,林业已从资源、产业等物质形态上升到文化、文明等精神层面。林业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林业认识的发展,都使现代林业的发展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也使现代林业的建设更容易汇集社会资源。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也更需要创建新的社会参与机制,更加注重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实现。

当前,现代林业建设在国家决策中已得到体现,并成为调整我国林业工作基本思路的指导思想[6]。基于此,我国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是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科学研究领域方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以林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相关科学所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涵盖了林业经济、林业管理和林业政策3大领域。其中,林业经济学是林业经济管理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从一般经济理论的角度解释林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一直被划为林学学科或管理学科,这导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理论基础、方法体系、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构建存在不足,影响了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制约了学科服务林业实践的成效。

现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为经济问题,或是具有经济属性的问题,已经从林业资源配置拓展为林业经济发展规律与问题的探索以及林业发展政策研究,且研究命题多着眼于探寻经济规律。

第二,其学科领域中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源于经济学科的相关科学,如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第三,近年来,一些国家把林业经济研究归类为资源经济学研究的特定领域,从而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的范畴。第四,就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实践而言,主要命题大多属于应用经济学研究领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以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为研究对象或出发点[7]。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科,在微观上主要研究林业的市场经济行为、资源在市场价格或价值杠杆作用下的最佳配置问题;在宏观上主要研究林业发展中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以探寻现代林业建设中的经济规律,并指导现代林业建设的顺利推进。由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不仅涵盖科研工作,还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等,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着眼于培养能运用经济学和林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解释林业经济活动现状背后的经济规律并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以提高林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推动林业多重功能完好实现的专门人才。因此,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定位为应用经济学学科的范畴符合学科规律,也符合国际和我国的林业实践。

当前,我国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归于管理门类的农林经济一级学科,主要着眼于学科管理;而在进行具体的学科建设时,应从基于应用经济学科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构建学科的理论体系。

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正确地认识林业对把握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非常重要[7]。建设现代林业不仅拓展了林业经济活动的范畴,也转变了林业经济活动的方式,使林业经济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进而也推动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

(一)林业经济研究领域的拓展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边界的延伸赋予了林业经济研究更广阔的空间。现代林业经济活动已从传统的以木材等森林资源为主的营林和加工制造活动不断拓展至非木材林产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林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文明等新领域;相关研究呈现出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的趋势,并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政府行为的重要领域。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寻求视角选择的创新,实现学科领域的拓展。

不仅如此,从价值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而言,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还体现在森林和林业价值内涵的拓展以及价值实现形式的变化上。当前,森林及林业的价值形态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公益价值上,基于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和非市场的价值实现形式成为林业资源配置的双重机制,从而导致林业收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现代林业利益分配中,从生态补偿、政策性利益倾斜、资源权属及权益的制度性改革和调整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二)林业经济研究视角的丰富

现代林业经济活动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使得林业经济研究的视角更加丰富,并要求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加速融合。现代林业经济活动的主体已从资源的所有者、生产经营者等“经济人”主体,拓展到林业的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国际行为。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活动主体范围的延伸及性质的多元化使现代林业的发展更具整体性、系统性、社会性,并促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展到森林资源的价值属性、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林业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政府和社会在林业发展中的责任等方面。

与此同时,现代林业的发展使林业经济活动的客体从森林资源及其他林业生产资料拓展到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层面,并延伸到生态文化产品供给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层面。林业经济活动客体的拓展和变化,特别是公益性经济活动的增加和政府行为的广泛介入,使林业经济学对林业经济活动规律及问题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从客观上要求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应更多地引入相关的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与传统林业经济学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快。

(三)林业经济研究命题的多样化

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命题更为多样化。林业经济活动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生产经营者为主体,以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基础,诸如国有林业企业(国有森林工业企业)、国有林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体林业经营组织、以林农为主体的私有林经营组织、基于各类承包和股份合作的经营组织等。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产权清晰、经营主体明确为特征的林业企业组织形式更加完善,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林业管理事业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经济活动组织的属性。此外,越来越多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到林业经济活动中,进一步丰富了林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林业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变化,既体现了社会林业责任体系和利益体系的变化,也必然对林业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及相关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要求。因此,从林业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必须加强林业管理体制、林业经济活动参与机制的研究,并发展其相关理论。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学科本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学科需要寻求理论创新,为在新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对新领域的持续关注和研究,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完善。此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拓展对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及其保障体系的建设

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导致林业经济活动的内涵、形式和过程发生变化,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更具紧迫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工作应具有侧重点,并通过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一)学科建设的重点

为了促使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

根据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的培养主要为培养研究生奠定基础。因此,要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2.加强理论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以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8]。

3.加强实证研究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同时,可根据各高等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既各有特色又整体协调的研究格局。

4.加强队伍建设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增加经济学类人才的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一批在国内和国际层面有一定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层面,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加强与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重视引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保障体系的建设

第2篇

关键词:居民感知;城市森林;游憩系统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森林游憩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城市森林游憩系统的结构

主体与客体、支持系统与媒介系统是城市森林游憩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1.城市森林游憩系统的主体与客体。对城市森林来说,城市居民是主要的游憩者,他们与少数外来游客一同构成了城市森林游憩的主体。由城市森林及其环境以及区域文化组成的游憩资源则是城市森林游憩的客体,主要分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两大类(如表一所示)。

表一城市森林游憩资源

2.城市森林游憩系统的媒介与支持系统。(1)媒介系统。媒介系统是连接城市森林游憩系统中主体与客体的中介与载体,游憩地域以及交通是其两大组成部分。其中交通的通达性是衡量游憩质量的最主要的标准。(2)支持系统。为保障游憩活动的顺利完成,还需要支持系统对城市森林游憩系统进行完善。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了游憩设施(如亭榭、座椅等坐憩设施,游乐场等游乐设施,咨询中心、商店等服务设施以及路灯与指示牌等支持设施)、法规政策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等。完善的支持系统可吸引大量的客源。

(二)城市森林游憩系统的功能

改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以及带动相应产业发展是城市森林游憩系统三大功能,其中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是最核心功能,而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都有利于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就城市森林的功能而言,城市森林游憩需求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型,详见表二。

表二城市森林游憩活动列表

二、基于居民感知的城市森林游憩系统的优化

(一)城市森林游憩存在的问题分析

1.自然景观的建设力度不强。目前,城市森林游憩系统建设中,过分注重人文景观的建设,而忽视自然景观的发展。由于过多的人文景观的建设,导致植被建设被忽略,不仅加大了管理难度,同时还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作用,因此,在城市森林游憩系统的优化中,要兼顾人文景观与森林的绿化。

2.游憩空间分布缺乏合理性。城市市区绿地分布面积小且集中,而市郊森林绿地分布广且品质高是目前城市森林游憩空间分布现状。这种不均衡的分布,导致节假日时,城市中心人满为患,而且还削弱了城市森林的利用率。因此,在优化过程中,要整体把握城市森林游憩空间,使其空间分布均衡化。

3.游憩设施比较单一。目前,多数地区的游憩设施偏少,且比较落后,游憩设施缺乏专人管理与维修、安全性较低,从而使居民在游憩过程中,践踏草坪或发生事故等问题经常发生。总之,当前的城市森林游憩设施还比较单调,满足不了居民的游憩需求。

(二)基于居民感知的城市森林游憩系统的优化模式

城市森林资源、游憩设施以及游憩空间布局是城市森林游憩系统的客体、支持系统以及媒介系统的典型代表,且是影响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城市森林资源系统优化的过程中,应以这三方面内容为主要的优化内容。本文在居民感知的前提下,在对游憩主体的需求深入挖掘的基础上,重点对系统的客体、媒介与支持系统进行了优化,初步构建了基于居民感知的城市森林游憩系统的优化模式。

1.充分挖掘居民游憩感知需求,优化游憩项目设计。城市森林游憩系统优化的依据与基础即为居民的游憩感知需求。因此,系统优化的前提就是要充分挖掘居民感知需求。性别、职业、个性等人口特征,社会与自然环境等环境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等是影响居民游憩感知需求的最主要的因素(如图一所示)。

图一居民游憩感知需求的影响因素

由图一可知,居民游憩感知是游憩需求与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在具体优化过程中,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居民游憩感知行为的动机与特征、游憩活动偏好、游憩设施的需求,这样才能深刻挖掘居民潜在需求,并将居民游憩需求、游憩资源以及各种有利条件有效地结合,将其转化现实需求,优化游憩项目设计。

2.优化游憩空间布局,构建游憩空间的网络体系。(1)发展点状的森林游憩空间。城区内部的城市森林多以街旁绿地、小区居民绿地等小面积的森林分布为主,然而城区内人口众多,这就降低了人均绿地的拥有量。因此,在优化过程中,可适当跳过地价因素,并在许可的条件下,联合周围邻近绿地,或在现有绿地基础上进行小面积森林斑块的拓展,从而使城区绿化面积增加,以及人均绿化率提高。(2)构建环城森林游憩系统。一方面,通过加长或拓宽现有行道树,或建立植被廊道等方式,充分利用生态廊道、水体以及道路,建立城市森林游憩廊通道,加强各点状森林斑块之间的连接,实现其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从而保障有充足的带状游憩空间。另一方面,加强城区森林与城市森林的互补,在现有的风景名胜区以及森林公园的基础上,对城市潜在的森林资源进行挖掘,从而构建起环城市的森林游憩带。

3.优化森林游憩资源与设施,提升游憩的品质。(1)森林游憩资源的优化。一方面,适当提高乔木的比重。现目前,城市森林的树种选择较为单一,过分重视草坪绿化,而生态效益良好的乔木的种植被严重忽略。因此,在资源的优化过程中,要合理调整绿化草坪与乔木等的结构,适当增高乔木的比例(保证在70%以上),并选择多类型树木,形成草、灌、乔三者结合的复层混交林,使生态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栽植方法,营造效果良好的植物景观。此外,对于不同游憩空间的树种,要进行合理的选择。(2)森林游憩设施的优化。游憩设施是影响居民感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城市森林游憩系统的优化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游憩设施。一方面,要加大对游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游憩设施多元化发展,并凸显各类服务设施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游憩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保证其具有一定的承载力,提升其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城市森林游憩系统的优化过程中,要以居民感知为基础,并明确重点优化对象,从整体上进行优化与布局,从而使城市森林游憩系统功能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沈芝琴.基于居民感知的城市森林游憩系统优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2]吴国清,李天娟,李文苗.基于职业分异的城市森林游憩者的消费需求——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1,(02):64-69.

[3]邓颖,钱益春.长沙市居民城市森林游憩需求特征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35-138.

[4]梅燕.城市森林游憩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28): 27-28.

第3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转型,发展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下,林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积极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林业经济的循环发展。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现代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必须转变观念,开扩视野,争取林业的经济、政治、人文发展空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林情、人情、地情、天情,走出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林战略。

一、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

传统林业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局限越来越凸显在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一是经济领域。林业经济属于资源性的产业经济,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的相互联系。林业经济只搞森林培育、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利用,主要是木材生产,而其他产业都处在副业层次;林区由于单一发展“独木支撑”的林业经济,导致了可采森林资源消耗过快,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加剧。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目前森林资源匮乏,木材生产任务逐年削减,主产业生产已不能满足林业局发展的需要,随着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林区“十二五”经济转型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指针,林业在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对森林各种功能认识的提高和需要的转变,对林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行业性质上,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二是在林业定位上,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三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如果林区再继续发展单一的林业经济,继续对计划经济形成的“大一统”体制和产业产品结构等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创新,或者消极“等靠要”,必然贻误历史机遇,继续拉大与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于全方位、多元化、大战略、快发展,推动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使得天独厚的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应有的经济竞争优势。要使失衡的产业结构向多业并举的优化结构、均衡发展的复合型经济结构转变。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并求转变。把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业的理念,按照实现森林、土地等资源最优配置和森林土地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利用森林和土地,走资源节约型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为可持续发展储备资源。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必须由忽视资源环境与长远利益的资源依赖型、资金依赖型及管理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循环经济转变,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带动经营管理和制度安排等理念创新。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1)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努力抓好“林药”、“林菌”、“林禽”等一系列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树立典型样板。(2)多元投入,加强资金扶持。通过补助、金融扶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3)加工配套,强化龙头带动。积极鼓励、扶持职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通过牵线搭桥,帮助林下经济经营者与林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品购销关系,扩大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卖难”问题,全面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壮大。

三、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究其原因,除了森工企业历史遗留形成的典型企业办社会体制,富裕人员多,技术改造欠账等客观原因外,主观上管理粗放,内部流失严重也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 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总之,企业通过改制更新,建立起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足鼎立的法人治理和经营机构,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和依赖性问题,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机制。充分体现按照市场规则运行优胜劣汰的规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利益分配机制。以联股、联利、联心为纽带,将责、权、利、险联为一体,形成新的利益和分配关系, 使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进入市场的自由度,向生产经营型,经营开放型转变。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开发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研究制定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开发条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科技投入和产业化主体。

参考文献:

[1]黄森慰,张春霞.闽台林业要素差异比较与合作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5).

[2]丁慧媛.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3]蔡新民.加快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的问题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6(2).

第4篇

1.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1.2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1.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2.1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2.2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2.3学科互补性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够将这些学科进行分割研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作为核心内容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林业;机遇;挑战

1绿色经济背景

1989年,“绿色经济”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的《绿色经济报告》中,对绿色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从长期上来看,能够改善人类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时不会使后代面临生态稀缺性和环境风险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绿色经济指的是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除了环保产业之外,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进入,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一些绿色制度和行为[1]。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绿色经济行动。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实现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尤其是生态共有资源或自然资本的增益,而且还会在今后一段时期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出台规划开展行动。英国在倡导低碳、低排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美国以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主题,制定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欧盟制定了“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印度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韩国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日本在逐步扩大“环境产业”市场规模[2]。

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的第九次大会在探讨“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时提出,林业对构建绿色经济的潜力巨大,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林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领域。

2.1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对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给出定义: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林业发展为全球近10亿人口提供了生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

2.2林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在“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业发展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对绿色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就已经被认识。同时,林业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绿色经济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从事林业基础产业的人口往往与贫困人口相重合,因而发展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依靠其生存的人们摆脱贫困。随着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行动,林业在固碳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林业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汇、稳定全球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同时保存了遗传资源。经济估值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别是在调节气候服务和存在价值”。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贡献已经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

3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初步开始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林业发展战略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三次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1998年至今,中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累计投入2886亿元。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对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林木良种等提供公共财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三是增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注重森林面积的增加到重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强,中央财政对森林抚育提供财政补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进绿色就业。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林业从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同时,逐步增加绿色就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改革。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益,不断提升林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

3.1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

由于林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很多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绿色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将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政治问题,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林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减轻贫困、改善生计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土地竞争引起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压力并不会消除。同时,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内部化还不能完全实现,林业被边缘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压力面前,必然会面临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带来的压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就业统计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林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等,也都会对绿色经济中的林业产业发展产生挑战。

4中国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展望

4.1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强大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林业所具有的减污、减排、消纳废弃物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绿色融资机制将更多、更好地挖掘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潜力;林业产业提供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绿色就业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森林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也会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管理、绿色融资机制建立和绿色产业发展,将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倍数”放大;林业的三大效益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4.3林业发展资金将更加充裕,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为降低生态稀缺性,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公共财政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森林将成为一种新的有较高收益的经济资产,社会融资能力将明显提高。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坚持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兴林富民的发展宗旨,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和林业生产者受益的目标,完成初步绿色转型。中国的经验表明,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在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就业和改善贫困,促进社会进步。未来,中国林业将继续积极推进林业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5):73-76.

[2]刘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3(2):22-27.

[3]刘东升.中国林业与绿色经济[J].林业经济,2012(1):12-15.

[4]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5):23-27.

[5]杨亚军,李伟.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9):184.

[6]张升,戴广翠.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4(5):20-25.

[7]郎晓娟,沈若萌,刘珉.林业与绿色经济研究[J].林业经济,2013(1):36-41.

第6篇

关键词:林产工业;经济发展;生态化;优化对策

林业资源有目的性的开采与利用,并经过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加工,制作成新的木制品,提高木材的利用价值。林产工业规模正在逐渐扩展,并得到社会的支持,这也使得林业采伐量不断增长,而在重用轻种的状态下,林业资源很快就面临短缺的局面,这并不利于林产工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提出相对有效的办法,从培育管理到栽种技术等方面都在不断优化与改进,从国民经济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整改。

一、发挥林下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1、积极完善林下经济市场建设,政策优化林下产业

林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应政策的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因此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务必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资金整合,为林下资本市场建设提供支持。其一,充分利用国家资金贷款及银行贷款,以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措施三大政策为发展点,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及扶持政策,同时结合当地地域优势,搭配建设国际和国内各项基础投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其二,注重引导林农进行合作社或者家庭经营主体的自筹资金融入,积极进行市场拓展与技术投入,对林农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林合作社建设,努力加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为林农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在政策上也应当积极向林农倾斜,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其三,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生产企业,利用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生产技术,发展本地林业市场,提升农产品的技术水平与深加工力度,创立各类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

2、注重农副产品加工,加快林业产业工业化进程

林下产业是基于林业发展的新兴产业,是依托于森林食品、化并产业、森林旅游等产业的新型产业综合体,林下产业的相关衍生品不断增多,林下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发展。我国的食品产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特征,这样可以有效形成规模优势,促进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其一,围绕当地合作加工企I的需求,确定林下产业的范围与方向,解决当地加工企业原材料问题,积极发展为外地加工商的原材料生产地,林下产业生产基地;其二,积极加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体化的生产加工产业链,将承包户、基地、加工、物流与市场等市场元素统一整合,形成大带小、企带大的产业特征,努力调动全员范围内的市场化运作,从而形成当地区域的林下产业化优势,走企业产业与集群化发展道路。

二、改进人员结构,大力实施人才引进策略

人才是林产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力量,而就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林产工业经济管理人才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地区在林业建设中相关的资金支持比较短缺,所以要针对这些经济条件一般或者较差的地区进行人才政策研究,以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等多个角度为研究方向,以更好的人才引进策略来实现人才的充足,进而实现林产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出台配套的人才专项政策

留住人才首先需要发展当地配套设施及配套人才建设,将其放在人才发展的首位,针对当地卫生及教育人才的大量缺失,应当积极打破收入及待遇壁垒。一方面,可以适当放宽人才技术职称评定壁垒,保证教育及医疗行业有更多的中高级职称人才,调动骨干人群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一些有着杰出贡献的学科人才配套专项资金支持。

2、积极培养当地人才

很多青年才子都比较喜欢进入大城市工作、发展、定居,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的经济条件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青年才子的物质欲望,对于林产工业经济发展来说,人才的短缺无疑会让该发展方向难以实现。所以转变人们的旧时思想很关键,加强林产工业经济管理的制度,实现薪金与激励制度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提高留住人才的作用,并联合相关的教育机构,加强林产工业经济学的专门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专业人才,并定期组织各项技术与管理知识的培训活动,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性。

3、积极引入稀缺人才

在林业产业发展的部分领域的一些高精尖人才还需要单纯依靠外部引进解决,特别是林业产业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等。针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野生药材的种植等特点,转变人才引入方式,吸纳一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与省内行业专家或者院校建立畅通的人才交流方式,通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吸纳可用人才;与外地学校建立一些基地建设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及设施,吸引更多林业方面的专家人才在当地开展各类科研活动。

三、加强林产工业产业区建设,实现发展模式的升级

目前,林产工业的发展短期内难摆脱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推动力的主导地位,伴随政府及社会大众对林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逐步重视,以单纯的林木采伐量增长来支撑林产工业粗放式、过渡式的经济长的模式难以为继,以循环经济思想为导引、秉承“三民”的基本原则,对林业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化再造和集约运行是当前切实提高林产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着力点。

1、生态化林业工业体系的建立

按照“三民”原则建立生态化的林产工业体系(包括森林采伐、木材运输和木材胆存业,纤维、复合、胶合等人造板制造业,小木制品和家具制造业等),保证清洁生产,尽量降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风险。

2、发展林副产业

重点发展林副产品培育与加工业,森林中草药、特色林果与菌类、特色动物含品等林副产品具有广阔的商业化前景,林产工业的发展应从适度与集约驯养、规模与现代化培植、提高食品与药品标准、系统的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入手,纯天然、高质量的绿色品牌形象迅速占领逐步增大的绿色药品与食品需求市场,提高辽宁省林产工业森林农副产品培育与加工业的市场规模与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1.林业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关注。其产生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并且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苦果。伴随着人们对公平和效率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和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解决更难的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被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

目前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观。免费论文。有着重从发展的社会属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有着重从发展的经济属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有着重从发展的资源属性理解可持续发展,也有从生态环境属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可能单从某一方面的可持续而实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而必须是各子系统的互动促进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是在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林区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既包涵经济的发展,也包括了林区社会的发展和保持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包含着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数量的增长是有限度的,依靠内涵的增长实现林区经济、社会、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生态环境等的综合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中,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谋求林区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目的。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不仅是林区社会和生态问题,而是形成的林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互动运行的综合复杂系统的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林业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某一项(或几项)经济活动永远进行下去,而是要根据发展的要求,通过不断地进行林业系统内外部的变革,使林业发展在不断提升的层次上进行。林业可持续发展还是一个追求公平的概念。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林业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时间的公平(时间维),也就是不同时间段的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尤其是满足当代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不能损坏后代对其需求满足的能力;二是空间的公平(空间维),是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对资源与环境需求满足的公平;三是活动间的公平(活动维),是指林业系统内部以及林业与其他行业间的公平。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观是以社会、经济、生态、资源发展为核心,以时间、空间、活动所形成的三维复合系统为动态运行轨迹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林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在时间、空间、活动三维系统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进行全面改造。林业产业化是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林业经营模式,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林业产业化的目标是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且以森林资源产业和环境产业发展为基础,以高经济效益的发挥为前提,实现林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产业化的目标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林业产业化将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各环节相互连接、相互拉动或推动,带动了整个林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林业产业链的相互补充,分散了林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可大大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必然导致资源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壮大和改善。同时林业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产前和产后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林区社会的全面繁荣与进步。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林业产业化的基础是森林资源,没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会有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林业产业化通过建立各环节的利益互惠机制,克服各经营主体的短期行为,促使各经营主体经济行为的目标具有连续性和时间上的长期性。

第四,林业产业化实行的是区域化布局,各区域根据自身的特色,构筑林业产业链条,同时各区域间又有密切的协作与互补。免费论文。这样,可以实现各区域在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免费论文。

第五,林业产业化是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与高度开放化。它己跳出了部门经营的界限,将林业生产经营置入整个社会经营系统之中。同时,借助社会信息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和组织形式,产业大部类之间及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不断细化,部门间的协作不断加强,使相关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融合与渗透于林业产业化经营之中,实现了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

3.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林业产业化

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这是以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前提的。林业产业化必须以林业综合效益的有效发挥和不断强化为目标,以生态环境效益保证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生态效益的实现。

林业产业化经营要以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不断改善,才有林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也才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杀鸡取卵、竭择而渔。即使是商品林或营造的速生丰产林,也必须从资源的可持续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视角进行合理利用,以保证森林资源的长期经营。

林业产业化经营无论是龙头企业的布局,还是资源基地的建设,都必须从区域林业可持续的角度做出科学安排。合理区域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区域间密切协作和互补,共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产业化经营要有其他产业部门或中介组织的参与,但这些部门或组织可能会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自身短期利润最大化,或因为林业产业化经营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而使得这些部门或组织无法进入产业化经营过程。这就要求林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将立足点放在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上,提高林业抗风险的能力,提高自我积累的能力,以吸引相关部门的参与。同时,根据公平的原则,理顺利益分配机制,调整组织模式,使各活动主体都能在长期经营中满足效益最大化的要求。

林业产业化要实现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必须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走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化、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高技术水平化、生产经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引入,并发挥其对林业各产业活动的扩散、辐射和长入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鸣骥.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对策[J]财政研究, 2000,(10) .

[2] 夏自谦,滕秀玲. 世界森林资源现状及前景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

[3] 李庆,宋志辉,孙业堂,杜文峰,张鹏. 威海市封山育林及其发展措施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 2003,(03) .

[4] 李然,严立冬. 我国林权改革制度窥见[J]当代经济,2005,(02) .

[5] 窦芳. 三北地区封山育林成效、问题及建议[J]防护林科技, 2000,(04) .

[6]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财政政策模式及“九·五”的政策重点选择[J]财贸经济, 1996,(02) .

[7] 顾凯平,刘音. 用系统论指导我国林业政策体系的建立[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2) .

[8] 弓孟谦. 我国社会林业的若干经济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 2005,(04) .

[9] 陈晓倩. 可持续生态林业融资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

[10] 杨学云,邵丹. 退耕还林工程区经济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林业资源管理, 2005,(03) .

第8篇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林业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一、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特点

(一)丰富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在全国总量中青藏高原林业面积的比例是23.7%,活立木蓄积量比例是38.4%,有林地面积为2514.98万hm2。虽然没有东北地区资源丰富,蓄积量却高于东北地区,位列全国区域资源首位,通过实际调查分析,森林资源缺乏均匀的空间分布。

(二)丰富多样的生物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同时也是我国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植物种类的区域之一,其具有繁多的林内种类,结构较为复杂。林下灌木与草本等种类也十分丰富,总而言之,本地区林业形成了多样丰富的物种。

(三)资源可及率不高、质量一般

通过相关地质资料分析可知,本地区森林很多都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区分布,平均可及率在2%。成、过熟林的活立木蓄积量达到了39%,幼龄林的蓄积量仅是16.4%,这样的林龄结构阻碍了永续利用森林资源的实现。

(四)消耗森林资源现状

通过调查资料可知,近些年来整个地区森林资源总消耗量是7822.25万m3。可是净生长量却是9456.13万m3,森林资源年消耗量和生长量基本上维持平衡,年生长量要大于消耗量,还出现了盈余,可是有些省已经出现了森林资源赤字,应当给予充分重视。

二、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

在我国青藏高原是一个拥有丰富林业资源的森林区域,虽然拥有超过40%的活力木蓄积量,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迅速,正在持续增加对树木的需求量,破坏了青藏高原的森林植被,很多地区森林覆盖率降低到12%,甚至部分地区由于伐牧过度形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肥沃的土壤与丰富的矿产资源被河水带走,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没有食物和栖息地,进而迁移到森林深处,生物链出现断裂,稀有物种正在迅速消亡。破坏青藏高原植被的结果不仅减少了稀有物种,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住的人群,改道河流、浑浊的水质不能为人提供饮用,逐渐浑浊的生活空气,荒山引起的沙尘暴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制约。

(二)薪材耗量巨大,严重消耗了森林资源

藏高原的煤炭储量极少,很多居民的燃料都是木材。例如,昌都区的六县,年薪材消耗量达到了22.6万m3,云南与四川也出现了较大的消耗量,并且云南森林资源已经产生了赤字。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烧,并且很多都是珍贵木材。可见浪费资源的严重性。

(三)建设苗圃落后,造林更新任务艰巨

由于森林经营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收益,采取了只采不育、只造不管的经营模式,从前经营兴旺的林业局已经采完附近地区的森林,遗留了大面积的采伐痕迹,部分痕迹由于天然更新效果不理想已经成为牧地。此外,整个区域苗圃仅仅是0.76万hm2,这么少的苗圃根本不能达到更新造林对苗木的需求。

(四)经济林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力量十分薄弱

大量木区经济出现了盲目引进、技术力量薄弱以及生产粗放等问题,导致很多果树种类产量低下、质量不良。另外,经济林苗圃缺乏,苗木不足,尤其是严重缺少优良品种的苗木,也对发展规模造成了影响。

(五)开发利用林副产品程度低,经济效益不佳

本地区形成了种类丰富的林副产品,品种繁多,品质名贵,松茸就是体现当地特点的产品,市场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初步产生了拳头产品。但是很多是出售原料,经济效益较低,此外,在采收产品初期,缺乏保护性的掠夺式征收,对本地生境条件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奠定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地位

若想实现青藏高原地区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积极重视林业经营环境。在科学先进技术的前提下,与市场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进一步分析林业资源的培养树木技术、种植方法,进而实现对产业格局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完成树种多元化经营,利用合理的协调和平衡对策,保证有序开展林业种植和生产工作。此外,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必须明确森林生态环境的主体地位,将经济效益作为辅助手段,不但保证不能滥砍乱伐森林资源,也要保持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科学处理资源和经济之间的联系。

(二)建立林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在青藏高原地区推行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结合时间、空间和活动,全面、有效的开展可持续发展,对传统林业经营模式积极改造,进而产生完整的产业体系,推动各个环节的连接和互动,进一步推动整个林业地区的资源发展。此外,林业产业链之间也能够充分发挥资源补充功能,进而对发展林业资源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有效分散,努力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水平,对生态环境积极改善,充分保证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改革林业技术的步伐

在发展知识经济时代,青藏高原地区除了需要不断加快林业科技进步水平之外,还对科技成果有效拓展,转化科学技术为强大的生产力,提升林业资源发展水平,最大程度发挥林业附加价值。此外,发展知识经济不能脱离人才的支撑,鼓励林业科技人员利用转化、承包技术或者联合开发等模式,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

(四)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林业发展情况可知,森林资源的整体效益始终比较高,但是直接效益一直存在着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采取政府宏观调控、资金保证以及社会公众的踊跃参与等方式,为建设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保障。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人们逐渐提升了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在强化综合利用森林资源效率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今后还需要加强林政管理,进而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

(五)坚持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基本原则

要想推动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林业经营环境充分重视,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前提下,对于市场需求,积极调整林业资源中培育和种植树木的方法,通过对产业产品结构的转变,深入开展多种树木经营和增加产品种类。利用科学,有序发展种植,实现协调发展林业种植。在发展整个林业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还要确保顺利开展区域经济,处理好培育开发森林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实现有机结合。

四、结束语

联系目前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真实情况,要想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关部门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措施,并且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在防止乱采滥伐的过程中,还必须紧密结合林业资源和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保证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人民政府)

[作者简介:张芯,女,青海大通人,大专,林业助理工程师。]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现状;竞争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3402

1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后,云南省林业发展基础已经越来越牢固,林业产业无论是在规模档次上还是在产业效益上都有明显提升。截止到2012年,中央和省级专门投入用于林业建设的专项资金累计达356亿元,在2002年时,林业建设投资资金仅为14.7亿元,到2012年已经增长到了54.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4%,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在这10年里增长了近60倍,国家在林业建设上投入林业贴息贷款额连续3个年度,均超过了10亿元,同时,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水平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2012年底贷款余额一举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达到114.6亿元,创全国之最。2012年云南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就达321户,相关从业人数已经超过了8万,带动发展的农户早已突破300万户。目前,全省已经拥有超过260万hm2的人工用材林基地,为全国供应的商品木材累计达3442万m3,同时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到400万hm2,要比2002年翻几番,林业种植产品产量也增加了3倍多,从2002年的153万t达到了2012年的560万t,总产值已经达到了400亿元以上;林业养殖业和林业产品采集加工在近些年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总产值已经超过20亿元;石斛的种植面积很早就已超6600 hm2,年产量逾8 000 t,石斛产值高达10亿元,各种草果种植面积也将近7万hm2,产量高达2.4万t,产值更是逾8.5亿元。我省木本油料种植面积也增加到2012年的280万hm2,比2002年的60万hm2翻了近5番,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木本油料产业基地。2012年竹藤基地种植面积已经高达46.67万hm2,当年实现产值6.87亿元。2012年,松香产量和松节油产量分别达到了22万t和3.2万t,并与桉叶油以及紫胶一道共同成为云南省大宗出口创汇产品,在国外市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2林业竞争力培育所面临的问题

2.1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在全国范围都是比较丰富的,实现林业产业发展,在资源、气候以及地理区位上都存在明显优势,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云南地区开始进行林业产业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观赏性强以及那些具有特色势树种尚处于培育起步阶段,很少有经人工培育的大中型苗木,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还没有完成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要靠政府的引导,林业产业发展也是如此,在实际调研中可以看出,云南地区各级政府尽管针对观赏林业产业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也确实采取了一些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扶持仍然只是局部,同时扶持政策都过于零散,很难取得政策预期效果。在这期间,尽管国家与云南省都在不断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专门针对林木砍伐以及林木种植等给予了政策支撑,比如观赏苗木移栽政策、林业贴息贷款政策等,珍贵树种的运输政策等,但是在很多地区都存在配套扶持政策不健全的问题,长期政策机制保障尚未形成。

2.2产业发展缺乏平衡性,林业产业科技支撑不足

当前,云南省的林业产业发展缺乏平衡,主要在滇中经济圈,以省会昆明最为明显,一方面,在产业基地数量、规模以及产值都要比其他州市高的多,另一方面,在其他州市,无论是气候、土地还是树种资源,自身特色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州市间以及县之间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产业发展呈现出极其不平衡。同时,云南省林业产业科技支撑也存在明显不足,科技基础仍然很薄弱,技术研发能力较弱,还缺乏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也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科技教育培训和推广体系。正因为这样,导致本土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整个云南地区基本上很少有很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竞争日趋激烈的林业产业发展环境了,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苗木培育工作,基地圃容圃面貌交叉,所培育的苗木质量比较差,完全谈不上如何充分体现观赏价值。

3林业竞争力培育的发展对策

3.1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一是加快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把提质增效作为林业建设发展的重点,积极建设木本油料基地建设。二是适当缩小云南省核桃产业基地建设的规模,调增核桃基地建设补助额度,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努力做好抚育管理工作,促进林业建设质量的提升。三是云南省出台促进澳洲坚果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制定并完善坚果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尽快落实扶持资金,促进其发展。四是加快油茶产业布局优化,在适宜油茶种植的区域优先进行集中种植,这样有助于提高油茶的种植效益。五是紧紧抓住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依托该省林地范围广泛,种植资源丰富以及气候多样性的优势,从而获得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从云南省实际出发,编制完善的林下资源发展规划,并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方向,从而争取到专项资金对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加大对林农专业合作社或者种植大户等的扶持力度,也可以通过示范点或示范基地建设等渠道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3.2加快完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为了加快林业深化改革,及时调整林业发展方式,突出产业特色,形成产业化培育集群,加快完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注重加快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彻底摆脱过去林业产品单一,粗放式发展的格局,对重点企业加强扶持,加快技术创新,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促进产品附加值提升,并不断进行产业链延伸。同时,还可以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国家公园等生态景观,发展生态旅游或者建立森林庄园,带动林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和扶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将其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并致力于打造云南知名林产业,并加强对林业产品保护和宣传,以促进知名品牌示范作用的发挥。

3.3强化林业科技支撑

现如今,不论哪个企业或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不断强化科技支撑,相类似地,要促进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同样需要走科技驱动型道路,强化科技支撑。对于林业产业而言,要想实现不断发展壮大,往往需要提高林业生产力,而要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提高,又需要依靠在资源利用率、林业生长以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林业科技成果。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新技术和成果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定期组织林业技术教育培训,开展林业技术交流等活动,比如,针对果树栽培、低产低效林改造以及林业病虫鼠害防治等内容开展教育培训班,或邀请相关林业专家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同时,相关部门还应不断增加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林业发展坚定走“林科教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道路。换言之,就是要在科研机构、企业以及高校三者间建立互通有无的科技开发机制。另外还要通过多方鼓励和引导等措施,帮助林业产业技术研发吸引到各种资本投入,对于那些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都应给予奖励,或给予精神表彰。

3.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林业产业发展制度

一是扩大对外开放。牢牢抓住“森林云南”以及“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等所带来的机遇,通过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其他省区以及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合作交流。二是深化林业改革。一方面,在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放林业生产力,并强化林权管理,不断完善林权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服账平提升。另一方面,注重与省统计局协调合作,建立健全林业统计标准体系,及时和更新林业产业统计数据,以客观统计数据反映云南省林产业工作所取得的实效,这将有助于促进该省林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艳红,肖艳琼,申绍林,等.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家科技旬刊,2016(10).

[2]王学花.云南省观赏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3,38(2):94~96.

[3]麦强盛,吕秀芬.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动态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4(1):5~9.

第10篇

关键词:六库镇;农户;林下经济;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6502

1引言

六库镇位于云南省怒江州与泸水县的政府所在地,林地面积超过2万 hm2,全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6 %,其中的活立木蓄积达量近百万立方米,拥有多种动植物,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目前,六库镇林下经济的改造低效林、造林补贴等配套项目,农户是直接的项目实施者,政府部门只负责宣传落实,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六库镇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依旧面临农户思想认识不高、参与意识不强、缺乏政策与资金支持等问题,亟待解决。

2[JP3]农户视角下发展林下经济的原则及意义[JP]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森林旅游业等,不仅包括林下产业,也涵盖林中产业、林上产业。因此,六库镇发展林下经济应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通过对林下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实现林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坚持政府的引导与规划,确保林下经济发展策略与六库镇实际情况相符,通过示范引导提高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从而确保农户广泛参与,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对六库镇的农户而言,发展林下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在六库镇现有的条件下,传统农作物单产所提升的空间很有限,农民几乎无法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业大幅度提高收入,所以只有充分利用闲置的、丰富的林地资源,将农村的多种经营项目尽早转移到林下,以不新增占地为前提,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为农户开辟新的增收渠道[1]。总之,发展林下经济对六库镇林业经济周期的缩短、林业附加值的增加、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户增收渠道的开辟、生态建设成果的巩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终确保六库镇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在富民中兴林、在兴林中富民的目的。

3农户视角下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建议

3.1深化林权改革,明晰产权

首先,政府要加强林权改革的宣传及教育。从当前的情况看,六库镇的农户普遍不具备林业资源权属意识,虽然林权改革的主体任务在政府的引导下已初步完成,但大多数农户对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方案、资源权属都尚不清楚。所以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林权改革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下乡宣讲等途径,广泛传播林权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方法,使六库镇的农户能真正意识到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加农户的森林资源权属意识。其次,六库镇要进一步明晰林业产权。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包括改革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农户获得这些权利都要以产权的明晰为基础,所以需将林权切实移交到农户手中,不能继续任由林权被村集体统一控制或落入村小组,避免因产权明晰度不足、经营不规范等问题的出现而造成林下经济发展受阻[2]。因而六库镇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林权制度改革中对权属进行合理的分配,以进一步明晰林业产权,提高农户从事林下经济发展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2引导林权流转,促进交易

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林权流转、促进林权交易,六库镇首先应积极针对林权要素建立交易市场。林下经济是典型的小农经济之一,能有效促进经济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而六库镇通过完善建立交易林权要素的市场,就能有效解决当前发展林下经济时面临的缺林少地、交易成本高、经营分散、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所以政府应加大主导力度,进一步规范建设交易林权要素的市场,通过吸收农户在内的林下经济经营者,完善建立交易市场,并按照六库镇森林资源及其交易的现状,形成多层面交易市场,为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与规模化的程度等提供基础保障。

与此同时,交易林权的规则也应得到完善,要及时建立交易支撑体系。在六库镇建设与完善交易林权要素市场的过程中,须综合考虑市场机制,逐步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确保林下经济的经营者之间能实现对林权的有效流转,促进六库镇林下经济健康发展。当然,还须建立林下经济信息的机制或平台,使林业产权交易、生产要素交易等中介服务组织得到广泛发展,将林下经济生产经营大户对普通农户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效促进林权的流转与市场交易。

3.3加强农户合作,参与带动

如今,六库镇林区的部分农户依旧认为林下经济是一项新鲜事物,普通的农户想法不多,即使是有想法,也因会忧担风险而不敢尝试。但六库镇推进发展林下经济的关键就是要让农户看到实惠,只要在建设示范基地的引导及能人的带动下让农户看到、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看到同乡人成功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致富的鲜活案例,就会让摒弃保守思想的、大胆尝试的农户越来越多,从而逐渐走上林下经济经营的道路。

在该过程中,六库镇农户合作社等组织对农户思想的统一、林业意识的增强以及示范基地建设的促进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六库镇农户选择合作模式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长期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合作社的产生、发展等都需要时机以及值得信赖的、有能力的人才,需在当地选择合适的产业来发展,并具备较强的市场带动能力。所以六库镇应大力扶持企业、能人等积极建立农户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户纷纷进入发展林下经济的队伍,真正实现对农户的参与带动,为提高林下经济发展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有利条件。

3.4加强金融支持,实现共赢

面对六库镇农户在发展林下经济中缺乏政策资金支持的问题,需要加大政策性的金融支持力度,发挥相关政策性银行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的导向作用。①针对林下经济开展政策性贷款活动,通过六库镇农信社的参与,为农户办理经营林下经济的委托贷款;②针对活立木储备开展政策性信贷活动,引导农信社等银行积极为农户提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为农户参与经营林下经济办理贷款;③针对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经营林下经济开展政策性贷款活动,通过扶持合作经营,促进农户与企业共同增收,实现农户、企业与银行的共赢。

同时,六库镇应加大创新商业金融的力度,增加农户经营林下经济的金融供给[3]。一是完善建立商业金融支持体系,为林下经济的经营主体提供支持;二是为农户提供担保、森林保险等金融服务,通过林业适度金融市场的建立来放宽六库镇金融准入标准,允许信贷记录良好的、实际存在的小额贷款组织进入六库镇的林下经济信贷市场,并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为农户经营林下经济提供可靠的政策资金支持。

4结语

林下经济的创新是影响深远的一项经济结构变革,是观念与体制的不断创新,对六库镇而言意义重大。在实践过程中,六库镇应充分认识到农户视角下发展林下经济的原则及意义,并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连刚,支玲,王见.林下经济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3(6):562~567.

第11篇

关键字:城市林业环境问题目标对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食物供应不足等重大问题,虽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不尽相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乃至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都在深刻的影响着生物界的动态变化。城市作为人类最集中的聚居地应该建立人与生物界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和谐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城市园林绿地便是其载体,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1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城市林业起源于北美洲,它的产生是人类对环境危机积极思索的产物。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态美学的追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所决定的。

2城市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2.1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而城市林业则又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世纪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其任务实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等。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校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2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它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市城郊一体化,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炼与升华。目前,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主要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等。

2.3城市森林的功能与作用

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

调解和改善小气候;

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有害气体;

减菌、杀菌,减弱和消除噪声;

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涵养水源、防止土蚀;

维护生物多样性;

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城市林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森林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噪音、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4我国城市林业的问题及目标

4.1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从全国城市绿化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属于不发达水平。目前,我国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仅为21%,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5.3平方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联合国要求的力争世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0平方米,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50%的绿化覆盖率。

我国城市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公共绿地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3)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发挥三大效益。

(4)由于认识和技术上滞后,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脆弱。尤其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权、经营管理权属的划分等,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5)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不足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认识,这是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6)对城市林业的宣传、教育不够,到目前为止,除了我国台湾大学高清教授在1984年撰写了《都是森林》外;我国大陆还没有一本城市林业方面的专著,各农、林等院校也还未开设城市林业的课程。

4.2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城市林业的发展应当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1世纪初,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到21世纪中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50平方米。为此,应该采取的行动和对策是:

(1)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让公众全面了解城市林业的重要作用和多种功能,提高权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2)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理顺管理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建立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并积极开展城市林业科学研究,建立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同时,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实施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制订统一的城市林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政策,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开展城市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行清洁卫生生产,提高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城市森林旅游业。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校阅,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培养一支既具有古典园林和传统林业科学技术,又掌握现代园林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城市林业设计、管理队伍。

(6)广筹资金,增加城市林业投入建立保护城市森林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制定以政府为导向,全社会为基础,银行信贷为补充的投资政策。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并建立相应得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7)完善和定制城市林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执法体系,并不断提高执法力度和能力,保证城市林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5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可这样来衡量,大家可以想象“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形成要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地球从诞生到环境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年限,是以‘百亿年’来作单位计算的”。局部的改善虽能对整体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因此,环境的改善是项长期的工作,突破点就是人口聚集的城市,而城市林业就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参考文献:

[1]张鼎华《城市林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0

[2]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园林1992.8

[3]舒雪痕陈自新《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中国园林1998.1

第12篇

关键词 林业国企 职工 劳动 积极性 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一、影响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因素

(一)影响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外部因素。

1、用人制度因素。在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有些国企仍然未充分掌握经营自,没有建立起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用人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企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在我们林业系统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个别林业部门尚未建立人员选拔、聘用机制,重要人员选用依旧由上级部门统一安排,而不能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自主任用;其二,人员选用难以做到公平、公正,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还很守旧,甚至存在任人唯亲等现象,使一些有能力的职工没有发挥其潜能的平台和机会;其三,职位提升没有标准,部分林业部门没有按照职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单纯依靠人际关系来决定职工职位的升降。在这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下,对职工的劳动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薪酬体系因素。完善薪酬体系是国企激励职工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但是当前有部分林业国企尚未对传统的内部平均分配机制下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从而导致薪酬的激励作用被弱化。从林业国企职工的薪酬结构上看,基本工资收入所占薪酬比重低,各种与职工工龄相关的医疗、补贴、住房等扣款占比重高,这使得一些年纪大、技术职称低、体质弱的职工不愿意离开企业,而一部分年轻职工则因为薪酬所得较少,纷纷出现跳槽或出外兼职的情况。此外,部分林业国企的薪酬分配没有与劳动力市场接轨,使得职工工资收入与当前劳动力所体现的价值相脱节,导致许多职工出现了消极怠工的工作情绪,形成了“干好干坏薪酬一样”的工作思想。

3、人力资源管理因素。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是职工增强敬业精神和归属感的重要依据,而人力资源管理正是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得以充分展现的有效管理措施。在现代林业国企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岗位技术培训、业务学习等职工后续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的工作技术和技能,进而提高了绿化工作质量。但是,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部分林业国企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持续投入与培养,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忽视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职工在绿化工作中难以保持持久的劳动积极性。

4、绩效考核因素。绩效考核是评价职工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职工优缺点,并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通过绩效考核可以激发职工劳动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职工提高劳动效率。但是,由于部分林业国企对职工绩效考核不规范,使得绩效考核制处于形同虚设的境地。林业国企存在绩效考核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甚至有些领导仅凭主观印象和感觉,对职工进行评价,使得职工极易受到个人偏见和情绪的影响,打击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二)影响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内在因素。

1、职工的失衡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消极腐败和分配不公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和滋长对广大林业国企职工的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其存在严重的失衡感。不少林业国企职工在对比同行业之间的分配差距时,形成了心态失衡,觉得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劳动报酬难以满足其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劳动的积极性。

2、职工的失重感。部分林业国企职工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企业经营活动、政治活动淡漠的态度,导致其企业主人翁的意识淡化,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加之,一些林业国企领导对职工劳动成果采取主观评判的方式,并简单地实施奖惩措施,忽视了职工民主管理企业的权益,加深了职工在企业管理和政治地位中的失重感。

3、职工的失落感。在加大林业国企改革力度的过程中,部分职工在改革中实际所获取的实惠与其期望实惠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对于工作量日益加重的绿化工作而言,由于职工经常会处于条件艰苦的作业环境中工作,如到矿区植树种草等,所以使得职工错误地认为自身的工作性质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都在下降,久而久之对工作产生了失落感。

二、提高职工劳动积极性的建议

林业国企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重点,充分发挥职工在推动国企健康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首先,林业国企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统一企业职工的思想,尊重和信赖职工,满足职工自尊感、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帮助职工树立进取意识,为其提供实现职业规划目标和人生价值的机会,充分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其次,建立公平、公开的竞争激励机制,遵循“竞争上岗、定岗定薪”的原则,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薪酬体系,落实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措施,激发职工的潜能,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工作目标,使考核内容尽可能量化,选取合理的考核指标,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全面。同时,还要加强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利用,激励职工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最后,重视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帮助职工摒除陈旧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绿化工作的重要性,端正工作态度。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林业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