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及社会效益

经济及社会效益

时间:2023-10-08 10:23: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及社会效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及社会效益

第1篇

【关键词】科技馆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经营管理

科技馆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基础区域,主要是通过向公众展示、讲解或培训等方式,完成对社会公众的科普活动,是推动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科技馆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科技馆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非营利公益机构。而为了衡量科技馆是否成功,可以通过对科技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其进行衡量。基于此,本文对科技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展开分析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分析

根据科技馆的基本属性,得到科技馆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非营利公益机构,其社会效益是决定科技馆价值的重要体现。

(一)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

科技馆内部具有较多的展项,并通过相关参观、参与和讲座等内容,使得科技馆的参观人员能够切实的参与到科技馆中,从而将部分客观事实和自然现象,能够充分的展示在参观者的面前,使得参观者可以懂得些科学原理,培养观众的创造力。科普教育是全面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

(二)拉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普及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创造力。要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归根到底依于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尤其靠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科技馆通过其特有的科学技术传播方式,对培养社会公众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得到更新,进而使得社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对提升劳动者对先进设备等进行合理利用。进而有效的推动劳动的效率提升,进而积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三)展示科技前沿,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技馆展示科技前沿研究取得成果,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应用前景,探计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介绍当前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未来发展走向是为了让公众更好地理解推动科技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并引发思想共鸣,增强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外,借由科技馆的人才培养能力,激发青年人群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为科学技术进步奠定基础。

(四)更好地传播科学精神

通过参与科技馆科学实验,其一培养青年执着的探索精神,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其二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其三敏锐的洞察精神,对偶然的科学现象有敏锐反应,深入探索背后的科学奥秘的专注精神。其四虚心的继承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旨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五怀疑精神,不盲目迷信已有的结论,敢于通过思考和实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六创新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二、科技馆的经济效益

科技馆在为社会做出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可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科技馆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使得科技馆经济效益的计算方式就存在差异,不能按照传统企业的经济效益计算方式,需要按照其具体的特点展开分析和理解。

(一)间接性

科技馆主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得社会公众的生产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有效的带动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馆的间接经济效益可以得到实现。

(二)迟效性

科技馆的经济效益不能立刻得到显示,由于教育存在一段时间的,科技馆通过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生产能力提升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不会立刻得到展示。故此,科技馆经济效益存在一定的延时性。

(三)长期性

由于科技馆是长期完成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和教育工作,且教育和服务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在得到间接的经济效益时,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会始终持续进行,使得科技馆可以获得持续性的间接经济效益。另外,某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均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而掌握且利用这一科学成果也将为社会和科技馆带来长期的效益。

三、科技馆效益的提升措施

针对科技馆效益情况,科技馆需要不断寻求有效的效益提升途径,促使科技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得到综合体验,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基础。

(一)丰富的科技馆活动

科技馆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通过丰富的科技馆活动,促使科技馆参观者可以得到体验式、参与式等培训活动。例如:科技馆采取构建兴趣实验班方式,以青少年为主要的培训和服务对象,使得青少年在具体参与兴趣班的同时,通过动手动脑,激发观众发散思维。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引起探究与思考。

(二)多元化的服务理念

结合科技馆现有的条件,根据不同层次的参观者给予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例如,增加4D影院的影片,增加放影场次。在展开科普的同时,需要重视相关配套服务的构建,使得参观者在享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可以得到多元化的服务,进一步推动科技馆的教育职能的发射。

(三)人性化科技馆

为了提升科技馆的效益,科技馆需要对不同参观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并建立在参观者为本的理念下,构建适宜的服务,合理对无障碍设施和老年设施进行应用。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科技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科技馆的基本情况,并选择适宜的提升科技馆效益提升方式,积极推动科技馆的功能性和服务性发挥,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陈江艳.科技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J].中外企业家, 2014(21):35-35.

[2]李永保.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J].科技风, 2011(10):9-9.

第2篇

【关键词】耿村煤矿;自动化工作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在矿井的生产过程中,采煤工艺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矿井的生产能力,因此,要尽量选用先进的采煤工艺,从而达到矿井高产高效的目的。由于煤矿是高危行业,提高综机设备自身的安全可靠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最大限度的减少用人,是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因此煤矿综合自动化有力推动了企业安全高效、又好又快发展。

1 地质概况

耿村煤矿综合自动化13160工作面位于东三采区(2-3)煤轨道延伸西翼。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式布置,下巷标高+81.914~+101.718m ,上巷标高+115.520~+142.344m ,工作面切眼长206m ,走向长753m ,煤层倾角8°~12°煤层储量利用厚度13.5m。地质构造条件较简单,煤层整体呈一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煤层结构较复杂,局部层理紊乱煤层松软。

从以上两个表格对比可以看出,综合自动化放顶煤工作面与普通工作面相比,虽然前期在资金、设备上投入较大(大约多投入3700万元),但自动化综放工作面每月原煤产量增加7万吨,按照每吨450元的售价,价值3150万元,也就是说自动化工作面多投入的3700万元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全收回了。煤炭作为我国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供求的不平衡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经济发展,自动化采煤工作面相比普通工作面每年可以增加84万吨原煤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环节供需矛盾,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2)资源回收利用率比较:

①电液支架护帮板结构以及立柱自动补压功能,能给工作面顶板和煤壁提供了必要的支护,减轻了顶板和煤壁的破碎程度,基本上杜绝了片帮冒顶的发生,因此在后部放煤时容易将顶煤放净,并能保证煤矸分离提高煤质。根据统计化验,煤质较原来提高50—70大卡/公斤。

②13160工作面电液支架的放煤过程分为两部,先是程序控制自动放煤80%以上,然后由人工结合每架的具体情况进行放煤,见矸关门,达到甚至超过了人工放煤的效果,保证了后部顶煤的完全放落和回收。与普通综放工作面相比,综合自动化放顶煤工作面的回采率可提高2个百分点,每年多生产原煤7万吨,直接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③排头支架选用ZFC9600型液压端头架,支护高度由2.8m增加到3.5m,工作阻力有7000KN增加到9600KN,加上SAC系统的自动补压功能,使上下端头支护能力得到了加强,上下巷17架ZT2×4000型超前支护液压巷道支架的配套使用,使得上下端头的支护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就加大了端头支架的放煤量,相比普通放顶煤工作面每放一排煤可增加70吨产量,一个工作面可多出10多万吨煤,原煤回采率可达95% ,回采率提高3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矿井的服务年限。

(3)节能方面: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自动化采煤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在合理利用煤炭资源、节能降耗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效果显著。

①变频智能型乳化液泵站,自动启动或闭合设备及调配功率输出,达到节能省电,一班可节约用电 680度,一天节约2000度 ,按这样计算,一年可节约用电72万度,价值约45万元。

②泵站的自动配液功能,使乳化液浓度达到科学合理,即满足了电液系统的使用要求,又降低了阀组、大立柱及各种千斤顶的损坏,一个月可降低材料费5万元。

③与1140V供电相比,电缆投入减少50%,节约资金80多万元,同时电耗下降近11%。

4 社会效益分析:

(1)自动化采煤技术为打造本质安全型工作面,保障职工群众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①上下巷安全出口使用了巷道支架进行支护,解决了上下端头支护难题,杜绝了上下端头片帮冒顶事故的发生,改善了职工工作环境。SAC型电液系统的成组动作控制功能、支架跟随采煤机自动控制功能以及安全操作功能等,实现了无人操作或远距离操作,极大程度的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支架立柱自动补压功能和护帮板结构保证了支架对顶板和煤墙有效支护,杜绝了工作面片帮冒顶事故的发生。

②自动化设备的实时工况监控、智能故障诊断、工作面矿压监测等实用功能,让井上下都能随时掌握关键部位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设备故障,杜绝了设备事故的发生,极大的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提高了设备开机率。

(2)耿村矿通过对13160工作面对自动化采煤技术的实践和探索,将促进和带动集团公司以及煤炭行业的科技进步,全面提高集团公司及我矿综采技术装备水平。

自动化工作面科技含量高主要体现在:

①集中控制:将采煤机电控系统(随采煤机成套)、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工作面三机通信控制系统、泵站控制系统及供电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并接入矿井自动化系统的以太网,实现综采工作面设备的集中控制、保护、闭锁、沿线通讯等功能,确保各设备协调、连续、高效、安全运行。

②信息网络化:实现数据上传,在地面调度指挥中心实现对综采工作面设备的远程监控以及各种数据实时显示等功能,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共享,实现生产管理的信息化。这是普通综采工作面所不具备的。

③大量新设备的投入使用:SAC电液控制系统、变频控制开关、集中控制系统、乳化液泵站自动配液、软化水装置等,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提高了井下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很好的促进了安全生产。达到了“多上设备少上人”的目的,诠释了“人的生命至关无上”的意义,为集团公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通过对自动化工作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科技的采煤装备不仅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达到了本质安全,而且使企业效益大幅度增加,职工收入明显提高,因此,综合自动化采煤技术应大力推广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自动化程度。

第3篇

关键词:出版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6日

长期以来,出版社作为事业单位,主要以公益为目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大部分国有出版单位已完成转企改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公司制企业。而企业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转变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后,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成为摆在出版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论述,明确了今后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转制后的出版企业属于公司制企业,必然要遵守公司法,从而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出版企业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又要承担社会责任。出版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论述。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人们的思考,为转制后的出版企业提供理论指导。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经济效益对于企业来讲主要是经济利益,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利润。这一点在学界及实务界基本上有共同的认识,本文对此不作赘述。但对于社会效益,人们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社会效益的解释是:“各种经济活动及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等在社会上产生的非经济性效果和利益”。按此解释,效益分两种,一种是经济效益,一种是社会效益,两者是相对的。本文认为这一概念的表述是比较科学的。我们以此为基础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

经济效益虽然和社会效益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但两者却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有些情况下,企业追求社会效益,会减少经济效益,但很多情况下企业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汶川地震中,王老吉捐款1亿元,因而成为很多网友心目中的偶像。借助汶川大地震,王老吉在产品上市的推广上做足了功夫。“怕上火、喝王老吉”一时间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广告词。王老吉因此不但赢得了品牌推广,还赢得了2008年营利120亿元,比2007年超营30亿元;另一方面,企业只有在获得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很难想象,一个连年亏损,发不出工资,自身难保的单位怎么会去创造社会效益。当然,不乏有些盈利较好的企业为富不仁,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完全不顾社会效益的创造,但这样的企业不会有大的作为,不会成为百年企业。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不是对立的,两者虽然在有些时候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当从长远来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1、企业社会责任概述。英国学者奥利弗・谢尔顿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与其经营者满足企业内外各类人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企业社会责任包含道德因素。自此之后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以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代表,也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他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一个组织里的相关利益者是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人、职工、上下游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和政府等。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不同形式的投资或承担不同的风险。企业不应仅仅追求维护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对职工、社会、政府等的利益也要维护,此即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虽然饱受争议,但他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国际标准。这一标准虽然没有体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他的理论基础正是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因此,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对投资人、职工、上下游供应商、消费者、社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做应负的责任。这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属于广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更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现在通常人们提及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狭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对投资人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本文遵循现在人们的常用提法,所讨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狭义上的社会责任。

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出版企业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那么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就是维护了职工、消费者的利益,也就是承担起了对社会和政府所应负的责任,最终会产生社会效益。如果一个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就一定不会产生社会效益。如果企业了创造社会效益,那就意味着企业履行了对职工、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如果企业没有创造社会效益,那他一定没有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会产生社会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履行社会责任。结合前述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短期内可能会减少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会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出版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其实就是作为出版企业首先要履行社会责任,产出社会效益,同时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那么,对于出版企业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三、如何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后,其生产的文化产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用于交换的商品,但文化产品又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文化产品与其他商品不同,其品质与经济效益之间并不完全具备正相关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化产品越好,群众就越欢迎,经济效益就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大众商品。但有些水平高雅、格调上乘、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作品,社会效益很高,但由于其观众和读者并不多,其经济效益显然很低,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高雅作品。有些作品思想性差,审美价值低,其社会效益很不好,反而有害,但经济效益却很好,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粗俗作品。

出版企业有别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企业,是精神传播与物质生产的统一,其产品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精神产品,由此其承担的社会责任除了一般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之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特殊责任。对于一般企业应承担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益捐赠等社会责任,人们的研究(相关文献)较多,本文不作探讨。出版单位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承担着政治导向责任、文化建设责任以及社会伦理建设责任。其生产的产品首先要担当起精神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创造社会效益。

首先,出版企业不能“一切向钱看”,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出版低级庸俗、内容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这是出版企业不能碰的红线,也是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前提。

其次,在转企改制的今天,出版企业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也可以毫不避讳,毕竟在当今权威部门组织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经济指标占所有评选指标的50%以上。出版企业应在把握社会主旋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市场,把握群众消费心理,多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产品,即人们常说的畅销书、常销书,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出版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环境,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盈利模式,开展多元化经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出版企业要始终不忘承担政治导向,弘扬主旋律,挖掘祖国优秀文化,传承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责任。出版企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高扬主旋律,做好主题出版;出版企业要坚持深入挖掘祖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担负起积累文化、传承文明的文化使命。出版企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先进知识,引导社会伦理,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排头兵。然而,出版企业在承担这些社会责任的时候,常常因为销量小而经济效益不好。但作为企业,又必须考虑经济利益,此时就会遇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国家设立了包括“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在内的多项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实施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等多项出版工程。国家为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出版企业对于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差的出版产品,要积极申报申请资金支持,补偿出版成本。出版企业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不损失经济利益,但却创造了社会效益,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培育了企业良好的形象,增强了消费者的认可度,从而带动企业出版产品销售量的增加,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何乐而不为呢?可见,出版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也就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第4篇

[关键词] 坚持;文化发展;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中图分类号】 G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62-2

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以此为前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层文化馆、站,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组织、引导群众自娱自乐,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其他文化类型所难以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它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面向市场,努力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不断扩展发展空间,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利益,坚持把文化发展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放在首位,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普及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内容,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只有在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才能实现。甘南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社会、经济、文化相对处于较落后状态,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即传统社会文化是与低下的生产力,与封闭式的、低层次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其文化因素难以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文化是经济的一个内在的、深刻的促进或者制约因素。与现代化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便可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便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

因此,如何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换,提升未来小康社会的文化品格,为经济和政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西部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基层文化馆、站面临的历史使命。文化馆、站在坚持文化发展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方面的主导作用是多方面的。大力抢救和保存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文化馆、站的主要任务之一。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活历史的生动写照,又是一个民族存在身份的标记和展示。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端,这里自古就是内地通往藏区的主要通道,是内地与藏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成为安多藏区的政治文化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我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孕育了广泛流传在民间的藏族文学、音乐、舞蹈、神话、戏剧、曲艺、诗歌、故事、绘画、雕塑等特色文化瑰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甘南藏族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铸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境内有大量名胜景地和文物古迹,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都曾驻足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活动,造就了州内丰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在宣传甘南,推介资源,招商引资,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加快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注重挖掘整理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但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现代化生活浪潮不断冲击传统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下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在历史文化不断消亡的严峻现实面前,我们只有及时抢救和保存民族的精神财富,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只有凭借自身优势,充分展示民族和地域文化风情,推出富有民族特色和充满时代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才能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品格和主体地位。

体现文化发展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的精神因素,充分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工作争创一流”的“甘南精神”,是我们在建设甘南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和弘扬的精神动力,是甘南各族人民立足高原、不断进取、无私奉献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的美德,为建设先进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发展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还体现在发掘文化资源优势、开拓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品方面。甘南地处高原,秀丽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民族歌舞,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多样化的民俗、民情,民族节庆文化等,是发展甘南民族文化的优势资源,并且潜藏着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保护和发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提升特色文化的品位,扩大民族文化发展规模,既能够丰富和满足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可以有效地增加地区经济的文化含金量,推动经济发展,从而使文化馆、站真正实现以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使“文化的经济功能”与“经济的文化取向”形成互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促进整个社会的综合发展。

发掘、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加强民族艺术创作活动,繁荣文化公益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必须首先坚持和服从于社会效益。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味追求经济收入,而让那些污染社会精神环境、毒害人们灵魂的文化垃圾充斥市场,必将造成极为不良的后果。在文化资源的区分和选择上,看它是否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是否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对那些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东西要严加限制和剔除,文化馆(站)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的桥梁,必须在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渗透和毒害方面作出示范。

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最终必须落实在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上来,具体到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上来,从而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因此,积极推动地区群众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方位、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坚持文化发展突出社会效益的关键。

针对甘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现实,应当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要,把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发展和壮大群众性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中去,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抓好普及工作,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把发展群众性文化事业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坚持以地方民族特色为主,通过普及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广泛开辟文化宣传场所,建立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传播健康文化艺术发展活力,推动文化艺术创新。

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人民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具有宣传教化、普及知识、凝聚人心等社会功能。因此,加强文化场所建设,突出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既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群众文化艺术修养、加强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需要。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让更广泛的社会成员参与其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和引导,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大环境,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文化市场,把巨大的精神力量转变为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物质力量。

总之,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大力发展文化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馆、站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健全制度建设,推动文化创新,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努力推进文化艺术精品工程,不断开拓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李族放.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职业时空,2011,(8).

[2]郭宾,秦德智.对国家文化安全观点的再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韩冰.回望文化发展三十载[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6).

第5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社会效益 模糊物元 熵权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是以政府资金为支柱,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集中,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其最根本的目标在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生态改善、社会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不仅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显著的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投资决策目标将由单一的经济效益向综合的社会效益目标延伸。因此,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社会效益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传统的折现现金流评价方法(DCF)主要针对的是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具有显著社会效益项目仅仅停留在理想的社会价格的基础上。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难以定量处理;另一方面是农业项目社会效益影响是多因素的。因此,在现行的项目评价体系中没有把社会效益纳入其中,只是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项目做单项的定量或定性分析。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评价项目社会效益的有效方法。本文试图以熵值理论和模糊物元理论为指导,构建基于熵权评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模糊物元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五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社会效益综合评价实践。

一、基于熵权模糊物元法的引入

由于农业项目社会效益包涵的内容广泛,有社会保障效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效益、农民素质提高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等,同时表现出多目标、多因素、不相容、难计量、模糊性。因此,必须采用综合系统评价方法,将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社会效益评价准确而全面。为此,本文引入了模糊物元法和信息论中的熵值理论,并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特点对其改进,实现定量评价。

物元分析是由我国学者蔡文于1983年提出的一门研究不相容问题的科学,通过描述事物的可变性,把是与非的定性描述发展为定量描述,并通过建立多指标评估模型来完整评价事物,从而为解决事物评估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由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所涉及的指标较多,而且互不相容,直接利用评价标准难以做出准确判断,物元理论则恰好解决了不相容问题。此外,考虑到社会效益中不少指标具有模糊性,利用模糊物元分析能较好地对农业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1.模糊物元模型

(1) 模糊物元与复合模糊物元

在物元分析中所描述的事物M及其特征C和量值X组成物元R=(M,C,X)或R=(M,C,C(M))。如果其中量值X具有模糊性,便称其为模糊物元。事物M有n个特征C1,C2,…,Cn及其相应的量值 ,,则称R为n维模糊物元。M个事物的n维物元组合在一起便构成m个事物的n维复合模糊物Rmn,即:

式中,Rmn为m个事物的n个模糊特征的复合物元;Mi为第i个事物(i=1,2, …,m);Cj为j个特征(j=1,2, …,n);为第i个事物的第j个特征对应的模糊量值。

(2) 计算从优隶属度

各单项评价指标相应的模糊量值,从属于标准样本各对应评价指标相应的模糊量值隶属程度,称为从优隶属度。由此建立的原则称为从优隶属原则,可采用下式计算:

越大越优型: (1) 越小越优型:(i=l,2,…,n;) (2)

(3)建立标准模糊物元和差平方模糊物元

标准模糊物元R0n是由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Rmn中各评价指标的从优隶属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加以确定。若以(i=l,2,…,n;j=l,2,…,m)表示标准模糊物元R0n与复合模糊物元Rmn中对应各项差的平方,则组成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R为:

(4) 欧氏贴近度评价

欧氏贴近度表示被评价样本与标准样本两者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值越大表示两者越接近。反之则相离较远。计算方法有很多,考虑本研究是依据众多指标定量描述农业项目社会效益,拟采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单元欧氏贴近度 。

(j=1,2, …,m;i=1,2, …,n)(3)

式中:表示第m个评价单元与标准复合物元之间的贴近度,其值越大,两者越接近,表明单元质量越好,级别越高;反之,单元质量越差,级别越低。

2. 熵值权重系数确定

在信息论中,熵是信息量的度量,人们在评估决策中所获得信息的多少,是评估精度和可靠性的决定因素之一。某项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的权重也应越大,反之亦然。把熵权引入到评价指标权重求解中,充分利用决策矩阵提供的信息来修正决策者主观判断权重,可以减少决策中的主观随意性,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第i项评价指标的熵权为:

(4); (5); (6);

(7) ;(8) 。

式中:为熵权;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熵;为同一评价指标下不同事物中最满意者或最不满意者,本文采用前者。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与社会的互相影响,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按照目标层、指标层进行指标体系设计和指标提取(详细见表2)。

入选评价指标解释: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能表现社会效益的指标数据,利用SPSS16.0对选定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剔除因子载荷小于0.7的指标,确保每个潜变量都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量表结构具有良好的效度后,得出12个重要指标(见表2标示C),并对其进行解释。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社会效益模糊物元评价

依据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类型,结合社会效益的普遍性,将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分为下列五类: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农产品储销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科技培训项目。这五类项目大体上覆盖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且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同时,这五类项目均已投入生产运营并产生了实际效果。

1.数据来源

本文基础数据均来自正在生产运行中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具体有:

(1)种植、养殖类:杨凌双孢菇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M1)和靖边优质肉羊高效养殖产业化建设项目(M2);

(2)加工类:陕北靖边县万吨黄芥籽精加工项目(M3)和陕北延川县红枣产业化建设项目(M4);

(3)生态类:3211生态林果牧循环经济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M5)和榆林市沙地生态农业科技园区项目(M6);

(4)科技培训类:陕西省农业科技培训项目(M7)和杨凌示范区新型农民培训项目(M8);

(5)流通类:陕西省杨凌农业科技大市场建设项目(M9)和杨凌粮油及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项目(M10)。

2.建立评价模型

(1)构建复合模糊物元。本文选定1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2个社会效益指标。得出模糊物元Rmn如下:

(2)确定定量指标相对优属度矩阵并构建差幂复合模糊物元。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值均表现为越大越好,所以采用越大越优模型即取各指标的最大隶属度值确定标准模糊物元,依据(1)得出优隶属度模糊物元,并计算差平方模糊物元R。

(3)确定熵值权重。依据(4)、(5)、(6)、(7)确定权重,见表3。

3.评价结果分析

(1)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五类项目欧氏贴近度的排名与社会效益的高低排序是一致的,说明模糊物元熵权评估方法适合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社会效益综合评价。

(2)本文对选定的12个指标进行权重确定,最大权重项为农业增收(0.1162),最小权重项为人均收入增加值(0.0453),说明社会效益重在整体农业增收,而不是农民个人增收。权重的确定客观化,脱离以往的主观思路,使得评价更准确。

(3)在选定的五类项目中,生态类(M5、M6)社会效益最高,贴近度也好;流通类(M9、M10)次之;种植、养殖类(M1 、M2)最低。其原因是:生态类涉及面广,农业增收效益显著,就业人数较多,就业效果明显,指标权重大。

(4)能够实际计算出各项目的标准化效益值,如杨凌双孢菇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值为 。不单纯停留在比较各项目方案的优劣性,本文虽说未能折合成一个统一的货币形式,但通过标准化处理能确切计算出指定项目的标准化社会效益(见表5),易比较各项目之间的单项效益和总体效益,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5)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国家要实现增加社会效益的目的,就可优先选择生态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要最大增加农民就业,就可优选科技培训类,因这类项目投入不多,对实现最大就业。

(6)本文提供了一个评价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社会效益的方法,此方法从理论上是优化的,由于实证的数量较少,有待于更深层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白潇:因子分析法在医院社会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7,(5)

[2]蔡成果:京津塘高速公路社会效益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曹利军.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常庆墙 冯立孝 李岗: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方法初探[M].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5.13(2):5―7

[4]陈国良.黄土高原区域治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黄土高原区域治理评价[c].北京:科学出版社

[5]陈星 潘世虎 罗秀卿: 一种小水电社会效益的评价方法[J].小水电,2004,(6)

[6]范莉莉 王晓刚:铁路运输高新技术装备社会效益评价的研究[J]. 系统工程学报,2005,(1)关坪主.环境保护管理与污染治理.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7]国家科委星火办公室、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乡镇企业工业项目评估》,清华大学出版社.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8]郝志平:高速公路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研究[J]. 辽宁交通科技,2004,(7)

[9]何有华 孙浩蜂:县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效益评价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17(7):31―14

[10]洪名勇 骆心权 陈卓:贵州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估探索[J].农业技术经济,2000,6:45―47

[11]蒋同初:投资项目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12]江西省邮政储汇局课题组. 邮政储蓄社会效益的评估[J]. 金融与经济,2005,(S1)

[13]李庆瑞:基于多层模糊分析模型的高速公路社会效益评价方法研究[J].中外公路,2005,(3)李淑琴,刘志新. 高速公路项目后评价方法初探[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S2).

[14]李颖:高速公路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探讨[J]. 辽宁交通科技,2005,(10)

[15]刘丽敏编:农业投资项目监测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者指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16]马 王健伟 杨铭:公路计重收费项目经济及社会效益评价[J]. 公路,2004,(2)

[17]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版

[18]迈克尔•M•塞尼编著:把人放在首位――投资项目社会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版

[19]牟涛 袁蕴: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评价研究[J]. 财会月刊,2007,(27)

[20]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东莞市水资源规划宏观经济社会效益评价[J]. 珠江现代建设,2006,(6)

[21]张荣 刘斌 张慧 徐国强: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体系研究及实证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3:96―100

第6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效益;途径

一、引言

“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立医院的最终财务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让病人享受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同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即当医学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发生冲突时,公立医院要坚持医学人道主义第一的原则。

为更好地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目的,加强财务管理就成了公立医院财务工作的核心。由于政府对卫生资源的成本投入较少,医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要对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承担责任,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又不得不面临自负盈亏并实现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佳保障。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医院应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坚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服务模式。

二、途径

(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真实反映财务状况

医院预算是各科室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协调工具、控制标准、考核依据,对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编制预算的起点必须有各科室各部门的参与,否则会造成预算的随意性很大以致形同虚设、无法执行,降低了医院资金的运营效率。编制预算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根据单位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事业发展计划,科学合理地编制年度预算,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

医院预算是控制日常业务、经济活动的依据。在规范的流程控制下,医院要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并将预算逐级分解落实到科室以及责任人。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比分析,发现偏差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及时调整,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

全面科学的实行预算管理,利用预算对医院各科室和各部门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分析、调整以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单位的经营活动,促进医院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落实,进而防范和监控医院财务风险,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医院的运行效益,完成既定的目标。

(二)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成本

由于医院承担着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影响着政府在公众中的社会公益形象,因此加强医院财务收支管理是保证公立医院履行社会公益职能和创造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1.对医院收入的管理

强化刚性的收入预算管理,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医院预算要在强调综合绩效的前提下确定各部门的医疗收入预算,对一般临床科室要鼓励通过提高服务和技术质量扩大病源,提高收入;对特色科室要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吸引病人,提高收入水平。同时逐渐降低药品、检查收入预算的比重,并明确降低的幅度标准,将其纳入综合绩效考核.。

加强对医院收入的控制,实现收入的全过程控制。对于大型设备检查和特殊用药,要求科室必须严格把控,并征得病人或家属同意,避免滥检查、滥用药。

寻找扩大业务收入的合理途径,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医院要增加业务收入,充分挖掘医院内部潜力,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条件,扩大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对医院支出的管理

实行支出预算管理,保证费用总量监控。支出预算的编制应本着既要保证医疗业务正常运行,又要合理节约的精神,合理确定资金比例。

加强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医院。合理控制人力成本,减少冗员成本支出,并制定相应综合绩效指标考核。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建立优质、高效、低耗的后勤管理系统。

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医院应制定资金收支审批制度,并严格按审批程序办理审批手续。资金的使用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讲究经济效益。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医院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堵塞管理漏洞,消除隐患,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健全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医院实现经营目标,降低医疗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减少医院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预防经济犯罪,规范会计行为,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到医院内部的各个部门,贯穿于各项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依据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而制定的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的机制是依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施行财务管理而采用一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预算、收入、支出、货币资金、药品及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债权债务、财务电子信息化等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检查。

财务部门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和实施部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涵盖了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因此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加强制约和监督,并辅以信息技术为根本推动力的网络经济提升内部会计控制的技术手段,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经济管理,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实施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所有制;运营绩效

Abstract:In China,because of different ownership structures,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may have diversities in operate.This paper will analyze firstly the ownership structure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and then set index to the competitiveness,economic effection,social effection of a bank which will be finally used to assess and to compare the operating effection between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ownership structure,operating effection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50-04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划分标准,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大类。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指的是国家独资或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指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因为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导致银行的经营目标、运营机制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如国有商业银行有时会更多地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而这种职能的实现,常常和普通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悖,最终这种股权所有结构方面的差别会影响到其运营绩效。本文试图通过实证比较研究股权结构不同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划分标准,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大类。这两类银行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有制结构不相同,而且伴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程,这一区别表现为商业银行股东性质的差异。以10家商业银行的股权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见图1。

图1显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绝大部分由国家即国务院通过下属的汇金公司及财政部控制,没有或仅有少量的无限售条件的股权,性质上属于国有范畴。例如,工商银行70.7%的股份由国家控制,无限售条件的股份仅占4.2%。另一方面,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虽然部分由国有企业掌握,会受到政府的间接影响,但由于有大部分无限售条件的股权,并且股权分布较分散,因此其所有制结构已接近于私有化。比如,招商银行有67.37%的无限售条件股,32.63%的股份由十多家国有企业控制,国家持股为零。

所有制结构的不同使得两类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更多的表现出国家的意志,会根据政策的需要调整经营策略;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依照董事会的决策行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其结果必然表现为不同的运营绩效。在这里,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全部结果,包括银行规模的扩大、盈利能力的提高和银行对社会的贡献力(简称社会效益)。通过对运营绩效设置指标并进行评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比较国有制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中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

笔者认为,可以将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分解为竞争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部分进行评价。已有学者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行过分析,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商业银行整体运营绩效的评价研究,而且对社会效益的研究目前也只处于定性分析的阶段。本文将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形成对运营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估两类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比较国有制与股份制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一)运营效益的指标体系

本文从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考察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指银行在金融市场角逐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是银行运营的基础;经济效益是指商业银行自身财富的增长,是银行经营活动产生的内部效益;社会效益则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为社会持续发展所作的贡献。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银行的竞争力越强,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越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效率与公平并重。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认为可以将运营绩效、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变量的关系概括为:运营绩效= 竞争力×(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这是用来评估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总公式,以下分别设置三方面的计量指标:

1.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资产、设施等资源条件入手。这里选择的指标包括:(1)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是银行的资本总额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率,即资本总额/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是用来考察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数据。资产规模越大,银行的实力和信誉才越有保证。银行间经常发生的收购、重组案例就是商业银行为提升其资产规模进而提高竞争力的鲜明例证。(2)机构分布水平。机构分布水平是银行的分支机构数与中国县级行政区数的比率,即分支机构数/县级行政区数。分支机构的分布情况关系到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难易程度,机构分布广泛可以成为银行经营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储蓄率高的国家来说显得更为重要。(3)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是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和吸收一定量的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充足率目标标准比率为8%。

由此建立的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公式为:竞争力=(资产规模+ 机构分布水平 + 资本充足率)/3

2. 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对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从银行经营的利润方面考虑。这方面的指标比较容易获得,这里只选取两个,以避免重复:(1)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是利润总额占资本总额的百分比,是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金的获利能力的指标。资本金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使用资本创造的利润越多,资本的利用效率越高。(2)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银行运用自由资本效率的指标,其值越高,说明给股东带来的收益越大。这里采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以衡量银行在固定时点的效率。

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就是:经济效益=(资本金利润率 + 净资产收益率)/2

3. 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要衡量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可以从银行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员工的福利水平三个方面设立指标:(1)人均缴税水平。人均缴税水平是银行上缴的所得税额与银行员工人数的比率,用来衡量银行中的劳动者对社会做出经济贡献的能力。银行的人均缴税水平越高,劳动者在该银行中为社会做出的经济贡献就越大。(2)就业水平。就业水平是银行的员工人数与分支机构数的比率,用来衡量银行为社会创造就业的能力。就业水平越高,银行的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3)平均福利水平。平均福利水平是银行对员工的支付总额与员工人数的比率。平均福利水平用来衡量银行中的劳动者获得的平均收益,其值越高,说明劳动者的劳动获得的回报越大,银行对员工的关注程度越高。三项指标的平均数就是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人均缴税水平+ 就业水平 + 平均福利水平)/3

(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分析

建立了指标体系,下一步就是要对两类商业银行实际的运营绩效进行比较,评价采取不同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结果。

1. 原始数据。本文采用中国10家商业银行2003至2008年6年的年度报告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国有商业银行4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由于数据较多,以下仅列出对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后的结果,见表1。

为防止银行在特殊年份出现极端值而影响最终比较结果的公平,可以对各银行6年的平均指标进行比较。利用前面设计好的计算公式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商业银行2003至2008年6年间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运营绩效的平均水平,结果见表2。

下面分别对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结果进行分析。

2. 竞争力分析。将表2中银行竞争力的数据做成柱状图的形式,见图2。

观察图2可以发现:以6年数据平均值计算,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竞争力最弱的农业银行指标水平为8.63,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最强的招商银行4.20的水平高出一倍多。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主要是由于国家作为最大的股东在资本规模和机构设置方面给予的有力支持。

3. 经济效益分析。将表2中经济效益列的数据做成图形进行比较,见图3①。通过观察图表可以发现:除建设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均低于股份制银行的水平②;国有银行经济效益的平均水平为6.32,小于股份制银行8.62的平均水平;在4大国有银行中,国家持股比例最小的建设银行超过了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注意到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于2005年和2004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可以通过分别计算两家银行6年的经济效益指数,以判断股份制改革对银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见表3及图4。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发现,与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时间相对应,工商银行的经济效益在2004至2005年间有大幅度提升,中国银行的经济效益则在2003至2004年间产生了飞跃。

4. 社会效益分析。将表2中银行社会效益的指标做成柱状图,结果见图5。

图5显示,6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在对社会的经济贡献方面、创造就业的能力方面和员工福利水平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具有明显优势。

5. 运营绩效分析。最后,将表2中银行运营绩效的指标做成柱状图,结果见图6。图6显示了对中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评估的最终结果:根据6年的表现判断,除农业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均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运营绩效的平均水平为177,高于股份制银行109的平均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设计指标并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资金实力与机构规模均大大超越股份制银行的水平;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总体水平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这表明在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股份制对银行自身的发展起到了更有力的作用;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带来了银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同样表明了股份制对银行经济效益提高产生了推动作用;第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方面比国有银行发挥了更大作用。换句话说,股份制银行比国有制银行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更大。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总体水平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主要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更强的规模经济。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结论,本文认为: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暗中迎合了全球范围内银行间强强联合的趋势,既保存了国有银行改革前的竞争优势,又使股份制结构发挥了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应当继续推行并且不断深化,在保存规模优势的前提下,促进股东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资金。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通过收购与重组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竞争力,这样才能使股份制结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势得到更有效地发挥。

注:

①光大银行由于改革重组导致数据异常。

②剔除光大银行后的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巩云华.外资银行进入对转轨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东欧五国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

第8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林;林种;优化;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S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16-01

在林业生态建设中,不同林种的选择和配置比例往往是区域水土保持林建设的重要依据。然而不同林种的优先顺序与比例的确定往往难以量化,给林业工作者带来一定的不便。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在林业科研中一些定量化的评价多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1-2]。由于在优先权排序中涉及众多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而层次分析法能够提供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因而该文尝试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宁南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不同林种的配置及优先顺序进行量化,从而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3-4]。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生态防护和立地条件的需要,宁南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包含坡面水土保持林、沟道防护林、地埂林、饲料林、经济林、薪炭林、庭院道路防护林几种类型。上述各种林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各不相同。在林分结构配置时,应综合考虑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依据其综合效益进行林分层次结构优化[5-6]。根据多年造林实践和多位专家的意见,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林种结构配置优化评价体系。

2判断矩阵的构建

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就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构建了A-B、B-C的判断矩阵并计算其权重值Wi,如表1~4所示。可以看出,在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中生态效益是所占权重最大(权重0.539 6);其次为经济效益(权重0.297 0),社会效益所占权重较小(0.163 4),这也符合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的实际。在生态效益评价中,坡面水土保持林权重值最高,表明其生态效益最好,其次为沟道防护林,也具有较好的防护效益;其后依次为薪炭林、饲料林、地埂林、经济林、道路庭院林。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经济林经济效益权重最大,其经济效益最好,其次为坡面水土保持林,其也有一定的林果经济收入,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他林种经济效益都较差。在社会效益评价中,坡面水土保持林权重最大,社会效益最好,这主要是由于坡面水土保持林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林草结合模式有利于发展林业产业和草畜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贡献;其次为经济林,也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其他林种的社会效益都较差。

计算7种主要水土保持林林种的复合权重值,并对其结果进行排序,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各林种综合效益排序为坡面水土保持林、沟道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饲料林、地埂林、道路庭园林。因此,该区域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中,以水土保持功能较好的坡面水土保持林和沟道防护林在整个水土保持林体系中所占比重要大,分别为40.69%和16.50%,其他类型的水土保持林所占比重略小。

3结果与分析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是依据各个林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所构建,不同林种的综合效益就决定其权重值。依据上述3个评价指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水土保持林综合效益的各个方面,也是水土保持林建设所要实现的的主要目的,依据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评价各个林种的优先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依据3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显然生态效益权重值最大,占50%以上,其次是经济效益权重(29%),最后是社会效益,权重为16%。可见宁南山区水土保持林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生态恢复、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综合效益评价中涉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评价中各指标的权重值各不相同,由此确定林种的优先顺序才具有科学性。

由林种优化结果可以看出,在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中,坡面水土保持林在7个林种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沟道防护林,其他5个林种的权重值均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各林种的功能不同所致,坡面水土保持林的主要功能是恢复生态、防治水土流失,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也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因此,其是山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最需优先考虑的树种。沟道防护林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但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显著,因而处于次优先地位。其他林种生态效益均不及坡面水土保持林,所以排序靠后。因此,在山区水土保持林建设中,要综合考虑不同林种和树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次确定优选树种。在林种和树种优选中,层次分析法能够提供一个量化的评价方法。

4参考文献

[1] 李苗裔,李渊.层次分析法在防护林林种结构优化评价中的应用――以官司河流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800-5802,5845.

[2] 邹建文,曾志新,廖菊阳,等.层次分析法在湘北地区林种结构调整中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2004,31(4):34-37.

[3] 黄家荣.用层次分析法调整三都县林种树种结构[J].四川林勘设计,1999(4):24-26,35.

[4] 李卫忠,李玉明.AHP法在区域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8(4):18-23.

第9篇

随着医疗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公立医院从全部依靠政府拨款,转向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医疗服务收入,资源配置在很多方面实现市场化,医院资产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公立医院必须通过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收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公立医院要以优质、高效、低耗的服务赢得医疗市场份额。通过分析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和不足,建立科学的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公立医院;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152-03

医院是卫生系统的主体,也是实施医疗救治、保证人身体健康的主要载体。我国现有几十万个医疗机构,在医疗保障体系中承担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控制医疗费用的双重责任。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公立医院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需要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对公立医院绩效进行评估是医疗体系改革的客观需要,能否取得改革的成功,也需要量化指标的确立。因此,尽快建立比较完整、科学、先进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引导医院朝着改革总体目标前进,量化评价改革的进度和成果,是医药卫生改革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医院管理者和学者开展了医院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本涵盖了各级、各类医院及内部管理的各个层面,初步建立起医院、科室、岗位三级评价体系,但目前尚未形成普遍公认的理论及方法体系。我国应用最广泛的评价体系是198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试行草案)》,这是由政府主导的以外力推动医院质量提升的有效办法,对改善医院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卫生部又颁布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包括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医疗安全、医院服务、医院绩效、部分统计指标和三级医院指标参考值7个部分。

从评价指南来看,工作效率和经济运行状态的考核都有具体的指标来评价,而对于社会效益方面却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衡量指标,这也暴露了我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不足。其存在的主要缺失包括:

一是直接反映医院经济效益的财务指标被隐性化,仅有财务管理方面的指标;二是缺乏患者及属地居民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三是缺乏横向比较性即市场占有率指标;四是对医院绩效评价考核的主体单一化,一般只有政府认定,没有或少有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认定;五是对于社会效益,没有具体的指标,不能进行全面的量化评价。

上述缺陷的存在说明现有的医院绩效评估指标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而且导致了医院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只对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对患者及属地居民责任淡化。因而从目前情况看,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尚没有形成统一的简单易行的医院整体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同时由于公立医疗机构资产所有者缺位,代表出资者的政府部门名义上拥有公立医院的所有权,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和使用权,导致了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上的长期低效率,具体表现在代表出资者的政府部门与医院院长之间职责不清,相互越权,不能很好协调。

二、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医院绩效是指医院经营管理的效益,可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社会效益是综合性的概念,是从全社会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考虑的全面的社会效益及总体利益;经济效益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是指以较少的劳动耗费提供较好的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两个效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医院绩效评价要把两个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一系列指标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对医院做出客观、公正、全面、正确的评价。初步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绩效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两个效益原则。下文选取其中重要的一些指标进行分析说明。

1经济效益

(1)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反映了公立医院的资金周转状况,对此进行考察可以了解医院的经营状况及管理水平。资金周转状况好,说明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高,资金利用率高。结合医院营运的特殊性,增加了百元专业设备医疗收入和每床位业务收入两个指标,可衡量医院专业设备和床位的使用效率。这两个指标一般来讲,越高越好。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平均存货为药品、库存物资等科目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的平均值)。该指标是评价医院从取得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投入医疗服务等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指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存货资金的占用是否合理。该式中销售成本指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所产生的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等的成本支出。其评价标准为:优秀,2;良好,15;平均,12;较低,1;较差,08。

(2)收益能力

收益能力是指医院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是医院的重要经营目标,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虽然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获取利润,但适当获取利润是保障其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物质基础。

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资产平均额,该指标反映医院全部经济资源的获利能力,与资产结构、医院管理水平、资产利用效率相关,比值越高,则获利能力越强,它是医院经营效率的综合反映。提高该指标一方面要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业务收入,减少成本支出。其评价标准为:优秀,3%;良好,2%;平均,1%;较低,0;较差,-1%。

(3)发展能力

医院不仅要维持正常的运营,在获得效益的同时应该注重长远发展。净资产增长率和医疗收入增长率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个方面考察医院的发展状况。所以发展能力也是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之一。

净资产增长率=本年净资产增长额/年初净资产*100%,该指标反映了医院净资产的增值情况,是医院健康发展的标志,展示了医院发展的潜力。该指标若为负值则表明医院的净资产受到侵蚀,应引起重视。其评价标准为:优秀,6%;良好,4%;平均,2%;较低,0%;较差,-2%。

2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指标缺失是目前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不足之一,如何将抽象的社会效益转换为量化的指标是目前构建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点。可以根据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将社会效益分解成以下指标:

(1)医疗质量

提高医疗质量无疑是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运营目标,医疗质量可以从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两方面来考察。医疗工作质量一般可以从治愈好转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院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衡量,服务质量可以从医院每年调查的病人满意度、每百床年医疗纠纷案件等方面衡量。

当然这些指标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治愈好转率并未说明病情治愈的难易程度,例如感冒和肝癌。因此,在治愈好转率上,应该根据病情分等级,不同难易程度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

(2)医疗效率

医疗效率反映了治疗一个病患的成本和产出质量。提高医疗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是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

其中,对于公立医院而言,社会效益永远高于经济效益。反映社会效益的重要一点就是医疗费用。解决看病贵问题是医疗改革的重点之一,与之相关的是医疗费用问题,如何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是考核医院绩效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应该从门诊费用、住院费用、药品费用三个方面来考察,与之对应的指标即为人均门、急诊人次费用、人均住院费用、药品收入占医药收入百分比。

人均门、急诊人次费用=(门、急诊医疗收入+门、急诊药品收入)/门、急诊人次。该指标在同级医院中进行比较,反映医院社会效益及社会责任。其评价标准为:优秀,100元;良好,110元;平均,120元;较低,130元;较差:140元。

医疗服务效率也是衡量医疗效率的重要根据。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是现在医院的普遍现象。通常用平均住院率、病床使用率、每职工平均门、急诊人次数、每职工平均住院人次数等指标来衡量。

其中,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反映医院的病床使用效率和资源的有效使用情况。一般要求在90%~95%。其评价标准为:优秀,95%;良好,93%;平均,91%;较低,89%;较差,87%。

(3)科研能力

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组织,也是社会性的公益组织。在确保医疗服务之外,有必要开展一定的科研项目,以不断提高医疗水平,科研能力作为考评标准之一也显得尤为重要。从科研项目数、专业论文数、科研成果数三个方面着手衡量医院的科研能力。

从表1可以看出,对比现行的绩效管理办法,在指标化的运营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社会效益,并在医疗质量、医疗效率、医疗费用控制、科研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细分,用量化指标衡量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从而更加完整地评价公立医院的综合效益。

目前尚未在大范围内形成绩效考核与财政补贴挂钩的政策模式,只是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工作。例如,2009年9月15日颁布《北京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后,北京公立中医院开始实行绩效考核,考核成绩85分以上工资由市各级财政全额拨款。全市实施绩效考核的中医院共有20家左右,涉及数千人。考核结果经公示无异议的,由财政部门按照考核结果确定得分等级,考核成绩85分以上的,按照100%比例负担人员基本工资、国家规定范围内的津贴;考核成绩在70~85分之间,负担80%;考核成绩60~70分,负担70%;考核成绩60分以下的,按50%比例负担。目前,这种绩效考核模式正在逐步进行全国性的推广,医院绩效考核的现实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是各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公立医院应努力开创以质量取胜、绩效优先的局面,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对医院绩效评估的研究,尽快制定出科学、实用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更好地创造社会效益,为大众提供更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汪孔亮公立医院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概念框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0(8)

[2]刘玉松建立我国医疗机构绩效评价系统的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 2010(2)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理论;林业会计核算;成本;意义与价值

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为基础,用系统工程理论优化林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集约经营、立体开发、综合利用、以短养长,达到多层次、高效率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并用控制理论调控其生态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多种效能,实现永续利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生态经济型林业。生态林业系统是一生态经济系统。它包括林业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三大系统是有机地优化组合,以发挥生态林业系统最大整体效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3种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是一门新学科,也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在多学科交叉渗透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根据生态林业的概念及特点,可把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控制论等方面的理论作为生态林业的理论基础。

1 现阶段林业会计核算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所造成的后果

1.1 林业会计核算对象不完善,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

现行林业会计没有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导致了林业企业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导致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首先,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补偿。其次,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最后,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

1.2 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补偿

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成木材成本,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补偿。目前森林资源再生产的资金循环一方面采取森林培育成本从销售收入中收回,另一方面对因时间因素导致不足的部分以简化的办法按一定比例从销售收入中提取育林基金(或林价),以维持林业的简单再生产,而目前对于育林基金的提取来自于各林业单位的销售收入,但在使用时却采用统筹安排的方式,集中由地方财政安排使用。育林基金是维持林业简单再生产资金,却在提取后由财政统一安排使用的办法无形中导致林业经营单位无法维护简单再生产,也就无法实现资本保全。

1.3 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

现行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很好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

1.4 没有统一的林业会计制度

林业经营单位现行的一套会计核算制度,是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事业会计制度和基建会计制度分别设计的,分别适用于不同经济业务,强调专款专用,分别设置账户,分别归集费用和计算成本,分别编制会计报表,从而使林业经营单位需分为基本业务、天保经费和公益林项目等3个方面独立核算,分别形成不同的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和报表体系,造成一个会计主体、多种会计核算方法并存的局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林业会计制度,森工企业之间核算的差异性较大,表现为会计科目名称不一致,会计处理方法不一致,会计报表口径不一致,造成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和会计报告体系在不同林业企业之间不统一、不可比。

综上所述林业会计核算在生产实践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第一,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一方面由于资源无价使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成本虚低,利润虚增;另一方面用于弥补森林资源消耗的客观性成本补偿却要向国家寻求财政扶助得以解决。一端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虚假增长,另一端是森林资源的持续减少。这实质上是混淆了作为补偿的物质消耗与新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它导致了林业部门收益分配领域的紊乱,也导致了国家在宏观价格、财政、税收政策上的失误。第二,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不计成本。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只着眼于木材利用为中心的物质财富的生产,而忽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自然力的更广泛生产,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

必然对经济效益低而生态社会效益高的营林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问题无意顾及,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一系列环境生态灾害的出现,导致社会一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 从生态林业理论角度,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几个建议

2.1 健全林业会计核算内容

建议林业会计应增加的核算内容包括: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含对林地资产、林木资产、林区野生动植物资产等的核算)、环境成本(含对环境支出成本、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等的核算)、环境收益(含对育林收入、环保奖励、环保损害补偿收入等的核算)、环境利润等。

2.2 将森林资源从宏观上划分为两大类:商品林和公益林

这2类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会计核算上应根据林资源的不同特点分别核算。商品林主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其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商品林在采伐前同样具有生态、社会功能价值,根据“生态利用”原则,商品林经营单位必须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地供给木材等林产品,因为在世界林业发展史上和现实中,因商品林经营不当造成的生态性灾难并不鲜见。这样对商品林的会计核算除了计量其产品货币收益、经济成本外,还应将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计入木材产品成本,同时计量森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而其生态环境成本集中表现在环境破坏的损失上。公益林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其产品属于社会公共商品,并且产品以无形的生态、社会功能服务于社会。因此,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新修改的《森林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因此对生态公益林在会计核算上重点要求反映其生态、社会功能价值,同时计量经营单位对生态环境的发展、维护成本,为其进行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补偿提供依据。

2.3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弥补传统林业会计核算的缺陷

传统林业会计核算计量收益时,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但是对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没有得到反映,对林业的外部经济性不予以考虑。

2.4以林业生态为首要林业会计核算目标

由于林业生态效益远远高于经济效益,更加凸显林业会计核算需要从生态理论角度考虑。而林业发展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3者统一和协调,就要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因为只有林业生态是健康的,提供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不流失等方面功能,才能保障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林业生态不健康,处于资源枯竭状况,那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无从谈起,因此对于林业生态方面的开支都应该计入林业会计核算。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时期。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从生态林业理论角度来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是充分考虑到生产实际情况和需要,也是避免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弊端,抑或是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弥补。通过逐步完善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以充分发挥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金德凌.关于林业会计“绿色化”基本理论与内容的探索[j].林业财务与会计,2010(10)

2 金德凌,陈小琴. 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林业财务与会计,1998(9)

第11篇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将经济学资源有效配置引入会计研究,以资源优化配置论为目标,分析社会责任会计功能,从而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社会责任会计;资源有效配置;会计功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057-01

随着中国逐步成为全球资本流向的热点地区,中国会计也在世界浪潮中飞速追赶着世界会计文明的足音。但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员下岗失业等。作为当代社会的细胞,企业并非存在于真空中,它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本质要求,即企业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注重社会效益,使两者辩证统一。在一个健全的市场制度下,企业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基本一致的,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从整个社会利益的角度,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更侧重以资源配置优化论为会计目标,对企业外部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进行深入核算,为有效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而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对此经济学和会计界有着十分宽厚的理论研究基础。

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辩证关系:从短期看,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时存在矛盾性,即为了提供社会效益,不得不放弃短期的企业效益;如企业必须严格自律遵守政府出台的废气污水排放指标,这可能使企业的短期效益受损。但是从长期看,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协调统一性,具体表现在:企业效益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等,从而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增加职工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等也会提高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企业效益。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正是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会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由此可见,社会责任会计以资源配置优化论为目标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功能

社会责任会计是对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后果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着重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对社会所造成的外部经济或者外部不经济,并且对外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在经济市场中流通,引导资金的流向,从而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作用。

1.基于自然资源配置角度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功能

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从外部性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为了解决企业行为的外部性问题。早在1912年,庇古发表的《财富与福利》中曾提出“外部效应”一词,外部效应会使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点,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为此,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社会成本理论,即“假定市场交易为零,则只要初始权利界定清晰,资源配置即可通过市场交易达到最优”。

为有效解决自然环境的外部性问题,需要把斯科定理的产权界定引入制度改良的范畴,即在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把握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安排、运作及重新安排的内在逻辑,从而实现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目标,这就需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从社会的角度发挥会计功能,从宏观的角度计量和反映企业目标的执行情况,使企业在客观上解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社会制度的改良提供依据。

2.基于社会资源配置角度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功能

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资本市场在此机制中起到核心的作用。社会责任会计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功能可以从两方面考虑:第一,促进社会资源的第一层优化配置:在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中,社会责任会计是联结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的关节点,是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下引导资金流向的广告,即以会计信息为载体,通过资本市场促进社会资源在微观单位的优化配置。第二,促进社会资源的第二层优化配置:从企业管理当局的角度看,可以根据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例如企业高管通过会计信息分析提品或劳务的盈利,兼顾企业内部和社会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来确定生产。

综上,可以看到社会责任会计更宏观的蓝图:在一个健全的市场制度、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下,社会责任更具可核性,企业行为与社会价值协调统一,市场机制和利润机制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更好实现这一蓝图,一方面,需要不断探索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构建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另一方面,在企业责任会计的基础上,需要搞对价格制度,搞活激励机制。

三、结语

社会责任会计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成功地将会计的作用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以资源优化配置论为目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促进功能,为制度设计奠定基础,从而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有效解决我国近年来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会计界需要将经济学资源有效配置引入会计研究,推行社会责任会计。通过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经济学研究,搭起宏观和微观间的桥梁,对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起很好的指导作用,使社会制度得以不断的完善,从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22-03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 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目的性与科学性;2) 统一性;3) 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20位专家的专家征询意见表(共20份)来确定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根据模糊运算规则,(其中i=行,j=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0.576。

4结论与建议

1) 以社会效益为重点来评价竞技体育可以充分显示竞技体育的实际效用。2) 将有关的社会效益、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更客观地体现出竞技体育项目的效益,相应体系的建立便于进行不同项目的横向比较,从而为决策管理层提供参考依据。3) 应建立相应完善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与已有的技术及经济评价相结合,可以从客观、系统、科学、全面的角度分析评价竞技体育。

参考文献:

[1] 王五英.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8.

[2] 金敏求.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探讨[J].投资与信息研究,1999(2).

[3] 张理海.社会评价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4] 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 王琳.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3年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6] 李艳翎.论社会评价与体育的社会评价[J].体育科学,2002(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