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经济管理

林业经济管理

时间:2023-10-08 10:2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业经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业经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新时代;林业经济;管理

林业是实现森林综合利用的基础产业,具有生长周期长、经营风险高、效用多样的特点,涉及到人类生存环境、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经济作物及农产品供给等多个方面。

1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林业经济管理意识不强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各项技术飞速发展,但林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与产业链[1]。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及林农对森林及利用尚未形成规范,部分地区缺乏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意识,对本地区林业的优势及缺陷认识不足,与新时期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轨,未能通过林业经济管理有效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

1.2林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

林产品主要是木材及其副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木材及各种木材加工制品,另一类是经济林及森林副产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对于林业经济效益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伐树卖钱”或木材加工层面,只是通过增加销售林木或木材加工制品数量提升经济效益,既不利于森林发挥改善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职能,同时也限制了林业的经济发展,无法为林区群众提供脱贫致富的途径。

1.3林业经济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先进的林业经济管理离不开林业经济专业技术人才。一个行业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不断创新,因此林业经济管理人才对于行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与国外的行业水平相差较大。随着林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地大物博,但林业经济专业人员较少,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2实现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林业经济意识和管理水平

新时期,实现林业经济高效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的发展,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森林对于人类的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才能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林业经济的自然性、技术性与经济性进行有机结合,对林业生产、经营、建设的相应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监督和管理,并对现今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及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分析及比较,不断完善林业经济管理制度,在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有效提高林业经济管理水平。我国林业经济管理需要大量林业经济专业人才,为缓解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的局面,应突破系统、部门、地区界限,实现人才共享,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在引进人才、保持原有身份与利益状况下,充分激发人才潜能,使之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引入现代化技术系统打造人才库,搭建人才信息网络,积极发展数字林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合理统筹全局,整合人才资源,进而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与智力支撑。

2.2应用先进经营管理策略,完善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体系

传统的林业经济管理制度已经无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应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策略,完善新时代林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实现新时期林业经济有效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明确林地的性质与产权归属,在保护农户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完善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依法把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利用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商品林;把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公益林。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林地承包经营人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主动投身于林业经济工作中,进而带动林业经济改革与发展,促进林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优化林产品结构,构建完整的林业产业链体系。在抓好传统木材及各种木材加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林及森林副产品,培植林业龙头企业,推动林产品精深加工,实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走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道路。例如,浙江省将人工板材、制浆、造纸、纸制品产业与林业发展相结合,构成了从木材出发,到纸制品结束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带动了当地林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了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之一;黑龙江省积极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因地制宜扶持林区内贫困户生产木耳,并形成产业,增加收益,实现了当地林农精准脱贫。再次,坚持生态生计有机结合,创造林业经济管理新模式。在脱贫攻坚的大形势下,林业不仅要着力打造绿水青山,还承担着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任。以山西北部地区为例,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要想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就要发展、壮大林业经济。但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简单概括为“品种单一、种植分散、管理落后,产业化规模不够”。近年来,当地政府按照“企业投资引领,政策适当倾斜,农民入股参与,利益共同分享”的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贫困县为重点,培育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整合生产要素,解决群众无力经营、分散经营的难题,精心培育、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林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品牌,努力引导各类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向贫困地区,在拉动群众增收的基础上,为林业产业发展铺路搭桥,形成从育苗到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第2篇

1.1强化林业执法力度

林业执法力度的加强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监督管理。依法对木材流通领域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木材采伐和使用管理,坚决杜绝超证或无证运输等违法现象的发生;第二,加强木材砍伐管理。对于滥砍乱伐、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盗伐林木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进行管理和处罚,避免出现超限额砍伐、无证或缺证采伐林木森林的情况;第三,提高专项打击整治力度。以打击预防相结合、重在治本、标本兼治为方针开展专项整治和打击行动,不断加大打击整理力度和范围,严厉打击所有破坏林业及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行为;第四,强化林业管理力度。严格按照《森林法》等相关林业经济管理法律执行,严厉打击毁林开垦行为,如毁林开垦已经发生,要限定期限实现还林,对于违反法律或不按照法律进行执行而继续毁林开垦的,按照相关法律严查并处理。

1.2改革林业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明确的林业产权制度和林业管理制度,提高林业建设积极性,激发劳动者对社会集体物资利益的关心,充分体现个人与团体利益的结合。强化林业分类制度改革的操作性,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林业效益补偿制度;建立管理机制、制度和机构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将管理机制融合在管理制度中以确保管理机构正常运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进行林业经济管理机构的改革,建立高效林业管理体系,重视林业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协调,但要注意政府职能转变要依赖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及林业市场经济体系,这样才能实现平衡状态;林业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林业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其他体系的林业监督与管理,为林业发展做贡献。

1.3走可持续性发展的林业经济产业化道路

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不够深入,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产业链也不够完整,对林业发展有阻碍作用。可持续发展是以长远发展为核心,能够满足当地人需求且不影响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其目的是实现发展经济,又能保护好海洋、大气、森林和土地等自然环境与资源。林业资源是我国重要且很宝贵的资源,虽然具有可再生性,但由于开采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就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曾经的黄土高原也是浓密的森林,也是由于过度开采而变成如今荒漠之地。因此,我国林业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以可持续性为核心建立合理资源使用模式,才能促进林业经济产业化的更好发展。

2新时代林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最近几十年内,林业问题已经成为地球可持续发展话题中的核心问题。林业生态化发展是社会民众支持的,是指以社会接受、经济可行并以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为原则的进行林业经济发展。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满足人需求且不影响后代人发展,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林业经济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基本原则。

3结语

第3篇

1林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

1.1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内部关系问题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一味追求林业资源的增长,而忽视了合理的利用。片面地认为只要林业资源足够多,那么林业经济就能迅速得到发展。

1.2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依靠林业政策的调节,林业政策主要包括管理部分和资金部分。政府在林业政策方面并未进行有效持续的制定与完善,这给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同时,资金的不到位,分配的不均匀,也给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1.3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

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仍旧是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传统的模式对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来说可能有短期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并未能产生长久的效益,甚至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反作用。

2林业经济管理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从解决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关系、加强林业政策的引导、改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林业科技经济等方面,加强林业经济管理。

2.1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内部关系的措施

林业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之间通常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需要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结合科学的数据分析得到最有效的协调途径,提出合理化改善建议,将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方式。

2.2解决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影响的措施

通常林业政策能够指导林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林业政策时,需要对整体的林业发展情况和林业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政策本就是帮助人们协调林业经济发展的,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全面考虑。例如,在管理方面,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与体系;在资金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无论政策还是资金都适度向林业经济管理方面倾斜,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

2.3解决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的措施

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的科技研究工作,改变林业的体制结构,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将科学的发展模式融入到林业经济发展实践中,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推广新型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重组。

2.4发展林业科技经济

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依靠科技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保护我国林业资源。重视林业研究,不论是基础性的还是应用性的,并要注重培养专业的人才来引领我国林业的发展,真正从整体上改善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现状,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进行林业改革的关键,依靠科技发展林业经济,才能逐渐步入正轨,找到正确的发展方法和途径。

3结语

第4篇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战略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有所加重。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问题得到了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上来看,林产品以及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从管理层面、社会层面、生态层面、环境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等多个角度入手,在满足社会各行业领域对林产品以及木材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生态安全对林业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将优势学科充分凸显出来,使本学科建设能够体现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前沿成果与水平。同时,在学科研究中,需要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使本学科能够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3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林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现代林业建设为林业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研究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根源,找准本学科的发展战略与方向,已成为构建新时期林业经济理论体系的重中之重。本文围绕林业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重视与关注。

作者:梁邁 单位:桐梓县新站镇林业站

第5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也比较有限。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难以避免。而作为该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林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协同开设该学科的高校,在充分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尽快提高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水平。

1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1.1 学科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要

无论什么样的学科,其建设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同样,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也不例外,它是为了发展日益迅速的林业经济而建设。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经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植下,从微不足道的经济体迅速地成长为了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经济部门。特别在新的发展时期,在林业经济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林业经济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了支撑国民经济的一根强有力的支柱。因此,林业经济部门迫切需要林业经济管理人才。但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却出现了明显地滞后性,其具体表现在:学科建设的许多方面还流于形式,深层次的学科改革和基础性的学科建设还滞后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学科的定位、学科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学科的理论体系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明确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相关人才的培养越来越不能满足林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1.2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存在重大缺陷

一个学科的出现,需要研究人员的灵感和创造。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则离不开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而言,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其发展和建设就成了无根之水。然而,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发展起点也比较低,发展时间也比较短,使得学科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例如,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比较零碎,形不成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体系。而且,由于不同的理论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研究出的成果难以被有效地被整合起来,自然也就形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很多研究者在开展学科研究工作时,基本上是处于缺乏理论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较高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理论研究系统性缺乏造成研究视角狭窄,成果难以实际应用,很多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使得理论体系长期得不到完善。

1.3 学科研究方法不够先进

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研究方法越先进,研究手段越丰富,越可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体系的整体建设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并不注重与国外先进研究团体进行经验交流,而专注于闭门造车。这不仅导致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长期得不到提升,也造成研究成果缺乏时效性,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比较低。总而言之,学科研究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普遍不高,多数研究难于与国际接轨,也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一些复杂问题研究难以进行。

2 加快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的一些建议探讨

2.1 强化学科和学术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是本学科点的的林业经济管理核心。也就是说,加快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强化学科和学术研究队伍是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一些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队伍,更应该把师资力量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才能够将学科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上。总而言之,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本学科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例如启动培养一批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影响的中青年专家人才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尖子,将部分人发展为为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等。

2.2 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

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学科研究水平的关键。首先,国内林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协同各高校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上到学科建设的战略层次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科的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相关人才;其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革新培养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故而,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代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因此要积极革新培养理念,将培养的重点由理论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上来;最后,学科人才还要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在提高我国研究人才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我国学科学术的综合竞争能力。

2.3 学科研究要突出重点和热点

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林业经济管理人才。这就需要我国在短时间内将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提升上去。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从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着手,才能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因此,学科研究机构要及时了解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并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尽快提上总体研究水平。综合来说,针对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与政策、区域通过学科建设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成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等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加强森林资源核算,使学科的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与政策、森林资源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4 建设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是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也是开展研究必备的物质条件。针对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缺乏实验室的情况,国家主管部门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快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实验室建设成高水平的现代化实验室。

3 结束语

为了给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主管部门也应当加快实习基地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寒艳.浅析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及意义[J].现代园艺,2011年11期.

第6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进入新时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已经应用到了计算机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及新型材料技术,林业管理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林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在生态环境建设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公众对林业各个方面有了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众所周知,林业正在向着现在化林业方向迈进,进入迅猛的发展阶段。因此,为林业实践输入新的血液,满足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需求,增强理论方向创新指导,从而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林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意义

作为资源、生态和环境与经济科学交叉学科的典型代表,林业经济和资源环境等学科近年来的进展飞速,佐证了经济和管理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大众普遍认可并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世界科学发展也有向这个方向发展的的趋势。所以,这一类学科也在拓展传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林业经济管理作为该学科领域的核心关键,需要进一步致力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有助于学科发展,提升总体学术水平,并且对现今形势下的国家生态环境和林业起推动作用。同时可以增强该学科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国家声望。

我国现今倡导可持续发展政策,但事实上林业经济方面极度缺少对实践方面的理论指导建议。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环境中,需要林业和生物环境建设的理论科学来和谐发展与资源和环境,实现两者的协调。从该角度考虑,建设加强经济管理学科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现实意义重大。

二、当前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

近年来由于我国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进行的改革,以及在学科上的调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布局变化很大,一些高等院校已经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和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减弱了整体力量,并且也对相关的科研试验与学科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当前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理论体系建设迟缓。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时期并不利于当时该学科的孕育成长,于计划经济时代出身就决定了它的先天不足,不利于后期的发展壮大。传统上我们把学科大体分为关注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和林业政策学三大部分,核心研究内容有森林资源的最佳利用、林产品市场与贸易、经济因素对林业经济影响。可是现在,它还涉及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与林业相关的大多数研究领域,学科边界愈发模糊,造成了其“交叉学科”特征更加明显。不单单是这样,对宏观和政策方面问题的关注也变得愈发重要,甚至对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按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主导,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建立起来的林业经济模型有着严重的不足,因此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就需要把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综合运用起来。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构建工作跟林业经济实践相比,存在着滞后问题,这样在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等工作进行展开时,缺少系统理论的支持。

2.缺乏国际参与意识。造成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世界学术领域处于不利地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我国不重视林业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在世界上竞争力不足等。

3.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责任。为林业经济决策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保障。而实际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学生对本专业并不认可,林业领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和实践工作发生偏离,学生学习的知识并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林业领域,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

4.科学研究不适应社会实践。在林业相关领域上,林业 经济管理学科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学科的影响力有待提高。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是为我国林业政策、规范法规等提出建议,评定林业管理部门的发展及收益,管理林业生产经营方式方法等。目前的科学研究往往忽视了林权改革的目标与实质,导致现有的科研成果不能作为林业政策、规范法规的科学依据。

三、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建议

1.学科和学术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的建设是学科点的核心。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使本学科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培养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启动人才工程,主要任务就是要引进和培养一些学术骨干,重点发展一些尖子,使他们成为学科界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头人;制定鼓励制度,鼓励科学研究,努力建设和发展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2.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学科稳定并长期发展的主要责任,要运用多种方法和各种途径,使人才培养的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让本学科点早日成为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以培养既精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又强,并且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对人才培养进行整合并且使之优化,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优化软硬条件,对实验室进行重点关注,采购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软硬件的改善两手都抓。3.科学研究。针对目前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热门领域,应强化森林生态的建设发展与政策、区域林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重视森林资源的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等研究方向,将森林资源的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将林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及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将森林资源经济、现代高科技技术运用在林业上来。4.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建设实习基地的方式,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技术基础。应用高科技技术,建设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实习基地,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学科稳定、健康、高效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科发展,应该建设高素质学术团队,重视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选择、学科理论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符的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

参考文献:

[1]孙荣江.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民营科技,2011(08).

第7篇

论文摘要:根据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提出了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对象主要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业经营者3种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基础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以及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课程模块。另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应该偏重经济理论课程的设置,而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资源与环境理论课程的设置。

当前,中国正面临的是一个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快速变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速度与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对此,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在教学领域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第一强调就是“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为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林业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层面上的改革作了许多有益探索。这些研究大多是将农林业作为一个产业看待,多侧重于微观管理方面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进行探讨。尽管有的考虑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将农林业作为一个公益事业部门的角度来考虑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但没有将农林业自身的特点、农业与林业的差异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有的没有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有的没有将所提出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有的则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相关的课程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加以设置,没有能够突出农林业在改善和优化环境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试从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性这一角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作些粗浅的探讨。

1改革的依据

1.1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

伴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林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国林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围绕着农林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林业经营格局正发生着显着的变化。具体而言:首先,在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开放的和实现产供销、林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尽管还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显端倪。其次,林业经营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部分地实现了市场调节,仍带有很强计划经济色彩的林地和林木这2个主要的生产要素正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人将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具有一定规模的微观林业经济组织的形成正方兴未艾。第三,无论是林业物质性产品,还是林业公益性产品,尽管都还是供应短缺条件下的数量型林业,但社会对公益性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四,林业生产结构仍然是以木材产品为主,非木材产品的比重不大。尽管在现行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的多功能价值许多还难以得到补偿,但国家对其价值再现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业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土地、气候等自然力、劳力、资金等物质要素为主,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的贡献偏低。第六,林业发展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是,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约束和挑战,市场竞争将愈趋激烈。第七,林业从为工业作贡献转向工业反哺林业,物质技术装备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林业综合实力将不断加强。

林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及其规模化经营将是今后林业经济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而言:首先,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型国有林业企业将转制于民营、私营及合作经营等。其次,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自主经营意识的提高和各种社会力量对林业经营的参人,他们根据各自拥有的生产要素及资源优势、个人特长及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与寻求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及经营门路,从而使原来基本类同的生产经营农户或其他从业者,逐渐发生了从业分离,专业分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或各有侧重的户营经济或小型风险企业。诸如造林大户、果园大户、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药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类养殖大户、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户、木材及林产品流通大户、服务大户等各种类型专业大户的出现,同时又带动了其他农户的从业分化。把在这一形势下涌现出来的下乡创业者或规模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中介组织的经营者(经纪人)、林产品的流通业者等专业性人才称之为新型林业经营者。他们与以家庭承包责任地和自留地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劳动产品及其劳动力的输出为主要收人,以传统经验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以简单再生产维持家庭生活为主要经营目标等传统的林业经营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再者,随着石化资源等非再生性资源的锐减和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以植物性资源为主的绿色产品、可再生资源的规模性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将成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这一新兴领域的风险企业将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意识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这些新型行业的经营者将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培养对象之一。 转贴于

1. 2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的客观要求

与工业等其它行业相比,农林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际使用的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响和空间条件的约束,生产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农林业的大规模集中决策、集中生产和集中交易,难以形成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和定量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营林业不可能像工业一样做到精确的企业化的管理。在现实中,农林复合经营仍是农户经营的主流,微观经济组织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赁经营为主要手段而展开的。因此,对农林业的经营组织的管理应该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一般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基础经济理论和专业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主,侧重于经济知识方面的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林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性,作为高等林业院校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业的生产周期比农业更长。农作物一年可产出2 —3茬,甚至可连续产出,投人能及时得到回报;而林木生长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长达四五十年,付出的劳动一般要几年或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到收益。农地的收获主要反映投人的劳动,而林地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地租。二是与农业相比,林业在资源使用和产权交易上具有更强的经济外部性。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农业和林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农业相同,林业的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森林的生态功能是农作物所远不能及的。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生态效益基本上不能实现内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致使林业生产经营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按现行的国家政策,流转后的农地可以在大农业的范畴内进行多用途变换,受限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而商品林地却只能进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质不能改变;至于生态公益林还有更为严格的林种和树种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许抚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与农业相比,林业生产更需要一定的生产经营面积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林业生产活动也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积以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这既有经济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业生产经营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坏容易,恢复难,农作物1茬失败可在第2茬恢复,而林木则要花一个轮伐期的时间,而且难于看护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则林地森林植被难以恢复或永久不能恢复,这就要求高等林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设置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课程。另外,在目前农林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农户的农林复合经营这一状况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但是,林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仅仅是为改善其自身生活为主的行为,而非其主业。对此,与高等农业院校相比,高等林业院校的林业经济课程更侧重于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而农业经济课程应侧重于农户经济和农户经营管理上。

2培养目标的确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 1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显着的变化。对此,社会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需要应该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业经营者等3种人才。具体而言: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熟知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行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练掌握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专门型人才。新型林业经营者主要是指掌握经济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农林业关联企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和农林业关联企业的创业者。 转贴于

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设定为:以森林培育专业为依托,着重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接受调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农林企业、工商企业、非营利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政策研究、区域发展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做一个粗略的划分,即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分为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和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模块。其中,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和企业经营这3大模块是与所培养的3类人才相对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具体而言: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模块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与信贷,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博弈论,经济法等。农林业经济理论模块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政策学及农林业政策,农户经济学等;资源与环境模块包括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与管理学,环境经济与管理学,生态系统管理,林业与环境法学等;企业经营模块包括创业学,财务管理,农户经营学,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农林学概论,森林经理学,财经应用文写作,社会经济调查,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等。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学生必须了解农林业的一般技术和生产过程,应以农林业技术概论教授为主,加大实习的比重,使学生掌握农林业的基础技术知识。其次,对于一些不成熟的课程的教学(如农林业企业的创业学),可通过一些影像、照片、案例等教学手段来实现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目前各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普遍减少,许多只招收一个专业班级,建议本科生试行导师制,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

3结语

第8篇

在对林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看到发展的潜力同时也见到林业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强大约束力。由于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这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致使林业资源不断的退化。这种退化逐渐的演变成了林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②林业企业产权关系不顺,政企职责不分。由于林业企业制度适应计划紧急体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导致林业企业基本没有经营的自,成了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在所有制形式上企业资产归全民所有国家经营,国家对企业负有无限连带责任,企业既无权也无责,致使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不顺,企业的财产经营权也不顺。由于国家是财产所有权为宜主体,尽管资产所有权分散于各个行政机构,但他们都不是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在这种制度下,谁都是财产的支配者,而谁都不对国有资产负责,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③企业经营方式单一,创新能力偏低。大多数林业企业采取的是单一的经营方式,即国有的经营方式,对许多生产活动无法实现充分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林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多样行的特征,各种生产活动的性质有明显的差异,既有直接从事土地经营的应林业和种植业,有养殖业,还有各种林产品采集业和加工业。这种多样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就要求有多种经营方式与之相适应。同时,由于多样性的林业生产其劳动强苏和分散性不一,管理的幅度和资金循环方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要求林业企业的经营方式不能采取一种模式。

2对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构建林业经济的发展

对于人类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因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涉及到林业资源的量、生态环境、经济状况、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想要确定林业资源的多功能作用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对现存的林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善。由以往的靠资源发展逐渐转变为林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充分的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保证林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生物系统的稳定及生物的多样性等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创新工作较为复杂,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实现林业经济管理有法可依。其次还要加强林业环保监测。在进行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做好环保监测工作,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资源利用或者是开发不会出现过度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在具体的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会出现边开发边污染的状况。对于一些对林业资源产生威胁的因素要进行及时处理,例如: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火灾隐患都要进行及时的排查和处理,以确保事故隐患零存在。此外,加大林业经济税的征收力度,加快林业经济亏损的恢复度。

2.2加强林业经济产业的优化

从云南林业经济管理的长期发展来看,对与林业经济相关的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将是未来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点。但是想要实现产品的深加工就不得不做到技术的革新,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现有技术的改善将是林业经济发展中工作人员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必须要政府部门做到对林业资源整合,发展核心技术以保障林业经济产业化水平的上升。至于林业经济产业化管理的实现需要将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将科学技术作为主导的模式。以市场效益获得为中心实现以实现林业经济生产化和生态化。同时不仅要做到林业经济在国内的良好发展,还要保障其在国际中的地位,实现林业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大力推行林业经济的进出口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

2.3转变林业经济管理方式

实现林业科技管理的创新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将推动生产的规范化以提高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目标。林业经济要想突破当前发展状况较差的局面就必须要加强企业核心形象的树立,不断的带动相关林户的发展,为其提供合适的生产计划,实现产业化生产,从而不断的拓展林业增效的途径。

3林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形式

3.1重视林业管理知识的创新

在科学技术急需发展的今天,知识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性日益凸现出来,有知识本身所演变出的附加产物的价值也在日渐上升,成为产业经营的重要战略。由此可知,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经济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的管理者需要加强自我管理,提升管理理念,改变管理的方法、方式,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林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创新做出应用的贡献。

3.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应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狭隘性,从广义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其作为主体。这种思想和实际操作的转变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这要求人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去挖掘优秀的人才,实现人才的有效汲取。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战经验,在应用中不断的优化理论知识结构。对队伍进行不断的优化,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充分发挥高技术人才和知识生产力的作用,提升全体林业经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3.3强化制度创新

在管理创新中的基础位置林业经济想要在管理和发展上实现创新和超越就需要强化其制度的创新。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保证,只有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下,人们才有可能实现其他职能的创新,制度创新和完善是基础,是客观的保证。林业经济制度要创新就要现在生产权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因为林业经济承担着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作用。故而,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制度创新的必然趋势。

4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9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林业企业发展的唯一途径。许多成功的企业,已将自主创新写入企业文化的信念中,无论是管理创新、业务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在加快脚步。唯有不断创新,林业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1.创新管理方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1.1管理创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信息技术超快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对森林资源、环境、森林灾害监测和林业辅助决策等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林业工程和森林资源建设、森林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专题数据库,进而建立起管理网络系统,实现林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和现代化。现代企业只有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形式,适时作出管理变革、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1.2创新管理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是社会的主体,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即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当中的社会人,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到创造人类需要的其它物质资料,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因此只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有可能。

1.3林业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要提高经济效益,林业要从传统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科学管理、注重实效的现代林业,即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这些转变又表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是生产技术从“高耗型”向“节约型”转变;二是生产方式从“分散性、单向性、传统性”向“规模化、多元化、标准化”转变。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化机制来实现,而深化改革进一步要求和更加激活管理创新。

2.创新管理方式是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管理创新的现实表现形式有多种,但是,对林业企业创新来讲,最重要的有三种形式:

2.1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现实基础,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在高新技术激烈竞争的今天,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品的更新,企业就难以发展。对林业发展而言,尤为重要。林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林业技术创新是在特定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林业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林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要有体制、管理两个方面的保障,通过创新培育林业企业的核心能力,使林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林区职工的生活水平。

2.2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宏观基础,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微观运行

林业发展进行制度创新首先要完善产权制度,进行产权创新。林业企业肩负营林、提供林产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任务,根据具体任务,运用现代化企业制度,对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组,经济成份上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转化。这完全是和人才的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功能创造思维的引进是同步进行和同步实施的。

3.结束语

随着新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及林业快速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开启,如何结合相关科学发展,特别是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构建和发展新的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现代林业发展已成为林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肖洪安,傅新红,杨锦秀,等.面向21世纪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 : 43-46.

[2]黎东升,苏亚琴.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约束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J].中国农业教育, 2002(4): 36-37.

[3]于战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3, 10 (12): 21-23.

[4]张建国.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探索[J].林业经济问题, 2004, 24 (3): 129-131.

第10篇

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样式,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其他教育内容、课程及内容的组织及实践中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一级学科,重点解决农林领域的管理活动,目前已在我国54所本科院校开设。近二十年专业改革仅限于内部框架调整,并未依据市场需求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模式。为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和重要课题。本文从“教学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梳理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对专业建设的建议。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1.1 教学模式

1.1.1 理论教学

王雅鹏(2004)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依据社会需求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专业层次和水平,开拓区域经济学、农林产品比较优势等研究领域。奚祥华等(2007)提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创新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策略,建议增加基础学科课程,删减重复过时的课程,开设生态环境科学、现代农林技术等课程以及热点问题的专业讲座及发展动态课程。柯水发等(2011)对北京林业大学240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课程设置”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农林类课程较少,建议压缩基础专业课程,增设农林经济地理学、专业论文写作等课程。

彭艳等(2008)以29名学生4年所学部分课程成绩为原始数据,①基于因子分析得出农林经济类相关课程对学生专业素质影响较大,建议加强“宽专业”教育,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颜华(2009)具体提出农林院校可采取主修与辅修制度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罗攀柱等(2008)依据我国农林业生产特殊性及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划分为5个模块,②建议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生态和环境意识较强的人才。刘强等(2009)依据市场需求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平衡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比例,增加实务类课程,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务”的教学效果。李红(2008)进一步提出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准确定位,突出学科特色,力争与其他同类院校有所区别。

徐辉等(2010)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案例选取难,缺乏专业的案例编辑,导致理论教学与讨论教学学时分配困难,学生自主性难以调动。建议教师通过业内交流、校际交流、发动学生调查编写等方式增加案例讨论环节,避免单一的理论教学。

综上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核心课程较少,缺乏时代感;(2)重复性课程较多,学生知识面普遍较窄;(3)授课方式单一,讨论教学欠缺。在未来课程设置上,应重点培养新学科,增设农林经济学课程,以专业讲座带动课程教学,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1.1.2 实践教学

赵锦域(2002)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改革为例,提出全面调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实验项目,完善实验室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课的实验学时达到总学时的30%。

黎东升等(2002)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提高教学实践现代化程度,建立以多媒体为中心的现代电子教学系统和以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系统。其后研究发现传统办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建议开展专业知识准备性教学、随堂性实践教学、阶段性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通过参观和专业生产劳动等方式深化人才能力培养。颜华等(2011)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实践比例过低,建议形成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重点,社会实践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郑炎成等(2007)结合教学经验发现,实习经费难以落实阻碍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开展的首要因素,此外,实践对象及接收单位选择也是影响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据此并结合先生社会学理论提出“就近选点,解剖麻雀”的实践方式,建议在院校周边选择行政村,开展具体连续性调查,节省经费和时间同时保证实践效果显著。

综上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不足:(1)实验室现代化建设不完善;(2)实践教学比例较低,与理论教学及社会需求结合度不高;(3)实践经费及对象落实困难。在未来实践教学建设上,应重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外基地建设,选择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单位。

1.2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林产业建设快速发展,扭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社会认同度较低的现状。

转贴于

杨根宝等(2005)结合21世纪我国农林经济背景及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提出开发学生潜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厚基础与宽发展兼顾。郭翔宇等(2009)借鉴部分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经验,提出学校应设计个性化发展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和职业发展需求。

徐辉等(2010)总结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敢于创新的精神、付诸创新行动等素质,提出“创立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创议探究式教学”、“创新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和“专业认知—实景模拟—见习顶岗”等五种实践模式。王玉芳等(2011)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原创能力的调查发现,学生知识陈旧、缺乏课题研究能力是制约原创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提出重视学生原创能力培养、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务实基础知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议。

杨香合等(2010)基于河北省农业发展,提出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高地,从教育管理、办学机制、教育结构、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创新,以学术带头人为引导,培养本科学术创新人才。胡云等(2010)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立足于应用型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阶梯状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个中心、③三个层次、④三种形式⑤”的实践教学模型。

刘惠琴(2007)运用访谈研究、模型构建、量表设计、实证研究等方法对86个高校学科团队进行调研,总结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创新氛围浓厚是提高中国高校学科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题研究较多的特点,应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先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创新型科研团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铺设平台。

综上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重在机制的构建,农林院校应打破传统的理论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开发原创思维能力并付诸实践,上述激励措施比教师单方向从事科研更具有效率。

2 结论与建议

学科建设状况从根本上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应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支撑区域农林产业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进度较慢,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未来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应集中于如何塑造创新型人才、如何突出学科特色、如何提升社会认同度等方面。农林院校应结合实际,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突出专业的比较优势。针对该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笔者建议如下:

(1)创建以本科生为主,教师队伍为辅的初级科研平台。以基础项目为资源,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科研热情,为培养后续人才奠定基础。

(2)鼓励学生参与学科建设。学生视角能真实反映学科发展中的缺陷,建议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科研讨会,依据学生的意见合理改革,使学科发展更符合学生要求。

(3)建立院校间学科交流平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缓慢反映了学科建设理念的局限,校际间交流平台能够为学科建设提供新思路。建议定期举办农林院校学科研讨会,互通先进理念。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种类较多、细化程度高、相关实习及科研项目丰富,这为其他农林院校提供借鉴。

(4)适当增加与农林类相关的专业课程,减少关联度较低的课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通过课程设置突出学科特色,将经济、管理与技术三者结合,注重实用性,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避免出现“宽而不精”的学习效果。

(5)强化专业实践。建议将“大一学年起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专业实习”纳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内容由浅入深,倡导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对专业应用的认知,有助于减少学生在就业方向选择上出现偏差的可能。

第11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考试时间

020219 电力市场营销

(专科) 6142 多种经营管理 2009年7月5日下午

090608 林业生态环境管理(专科) 3167 林业生态环境评价 2009年7月5日上午

020107 保险(专科) 0081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学 2009年7月5日上午

090601 农业经济管理

(专科) 2541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2009年7月4日上午

020231 劳动和社会保障

(专科) 3313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2009年7月5日上午

点考报名条件:仅限电力市场营销(专科)、林业生态环境管理(专科)、保险(专科)、农业经济管理(专科)、劳动和社会保障(专科)的考生报考。

报名截止时间:2009年5月28日

考生须在指定报名时间内,将填写完整的点考申请表寄达福建省自学考试办公室考务科(郭老师收)。5月28日前将报名费汇入指定账户内。点考报名费:80元/门。

点考申请表下载地址:福建自考网 fjzk.com.cn

账户名称:福建省自学考试办公室自学指导中心

账号:1402023209600001648 开户行:工商银行鼓楼支行

第12篇

1.当前实行的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经济属性,林业的科学发展是林业经济走出困境的要求,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的林业政策根本不能够适应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会极大地制约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2.林业部门的管理相对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有关部门的管理缺乏有效性;第二,林业部门对私人经营林业的控制力度不够,不能按国家的可持续要求进行经营。

3.林业经济的发展不能很好的符合可持续性战略,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林区又大多分布经济最贫困的山区。所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各地不惜对树木进行破坏性和掠夺式的采伐,仍然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林业经济的科学管理

1.要制定更为科学的林业经济管理政策。政府制定有关的林业经济发展政策时,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调查,在确定该政策具有可行性后才可以出台。制定政策时,还要更关注林业经营者的立场,以便实现林业政策的双赢甚至多赢,使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能够在合理的政策下进行,实现林业的经济利益和效益。

2.重视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定要加强科技创新,全面地支持建立林业产品的示范基地及园区,以便提高林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要实现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就一定要从仅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向追求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不断转变,只有使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才能够不断改善林区的生态状况、实现林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如果要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要重视对林业中龙头企业的培养与支持,通过这些龙头企业来提高林业的发展水平。

3.引导林业的发展由关注经济利益向重视生态效益转化。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可以对林业经营企业给予减税及补贴的优惠,以鼓励和支持各个林业企业从只重视经济逐步向关注公益转变,这对于实现林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提高林业产品的质量,遵守WTO相关的规则。(1)逐步建立起林业产品质量的有关监测网络,各个地区要加大对林业产品科研的推广力度,配备科研的设备、定期培训业务人员、完善林业质量监督机构,加强对林业环境的检测及对林业产品检验等;(2)要不断地完善林业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制定林业产品质量的标准化规则,加强对产品生产整个过程的控制及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3)严格地遵守WTO的相关规则,积极建立林业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创出名牌林业产品,提高企业的信誉,以使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5.优化林业经济的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优化林业经济的结构,不断促进新经济林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新型林业产品的研发,推进林业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同时,促进具有特色的林业经济的发展,以培育出新的林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比如,开展有关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能够充分地利用林业的特色产品,比如,开展林产品绿色加工。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才能实现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引发新兴的产业,实现林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6.经营者同样要为林业经济的科学管理做出贡献。各林业经营者在经营时既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经营观,科学地经营好自己的林地,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不仅要通过经营取得收益,同时,也必须要尽力实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和谐发展。

三、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实现林业经济的科学、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1.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变阶段,也就是林业经济的战略转变阶段,具体来说:从生产木材为主逐步向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从天然林为主逐步向人工林为主转变、从毁林开荒为主逐步向退耕还林为主转变、从无偿使用为主逐步向有偿使用为主转变、从部门性林业逐步向全社会性林业转变。

2.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当前,林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适应世界趋势,从世界林业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说,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全面的、科学的管理时期。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下列发展趋势:(1)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且重视和保护林业资源及生态环境已经取得了国际的共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有了相关的发展准则;(2)对林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更加全面的、规范化的管理;(3)强化了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科研力度,建立起了林业经济的会计核算体系;(4)林业产品市场上的供求发生了很大改变,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从供给量的制约逐渐转向受到市场与资源的共同约束,科学地开发及利用森林资源已经成为促进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5)林业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不断提高,国际和区域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这适应了国际一体化的发展,为调节林业经济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