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的开始

生命的开始

时间:2023-10-08 10:2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的开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命的开始

第1篇

春天,你的脚步是那样轻盈,你悄悄地来到草地上、大树上,你为大地穿上新衣;你让小朋友们脱下笨重的大衣,让尘封已久的风筝张开了翅膀!

你来到田野,用春风吹绿了小草,它们弯着腰,好像在说:“谢谢你使我变得美丽!春天!”

你来到公园,染绿了柳树,把冻僵的河流叫醒了,它们也在唱着歌,跟小朋友唱的一模一样“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你来到大街,给小树焕发了新生命,让小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儿;让人们更加坚信: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有用之材。

你刚刚来到大地,燕子和迎春花便大声地念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你知道吗?它们那是在向人们汇报着你来了呢!

人们常说你是生命的使者,你让世界变得生机勃勃,在我的梦里,在你无私的奉献下,小草、小树、小河……一切都已被你渲染出生命的绿色!

春天不但表现在风景上,还表现在孩子们的心里。你瞧!风筝飞的多高,小花们百花齐放,迎接着你的到来!

春天,你是生命的开始,没有你就没有生命的又一轮开始,你是大地众生的一盏希望灯,我爱你!春天!(指导教师 刘红宇)

第2篇

“一个完全被拉离生命本身的人,是无法以生命的方式面对孩子的。”

我在幼儿园的门厅见到这个小女孩时,她正被妈妈抱着,当看到我时,她就把头脸埋进了妈妈的怀里。刚开始,她悄悄地露出一只眼睛,好奇地观察我这个陌生人。又过了一会儿,她开始扭过头来观察我,最后,她开始直起身体正面地观察我。观察结束后,她把注意力放回到妈妈的身上,不断亲吻着妈妈的颈项,双手捧着妈妈的脸,表达着对妈妈的爱。她的生命是何等的柔软和全然的开放,尽管她让妈妈帮她挡了一阵子。

她的爸爸对我说:“过去我对孩子是理性的,现在我完全改变了,现在我开始了解孩子,知道什么是爱和自由。改变之后,有天女儿对我说‘爸爸,你不是个坏人!’我太震惊了……”这位爸爸看上去明朗而斯文,过去,他可能总是按社会的需求要求自己的孩子,按一个社会化的,规范化的公民行为约束她。

离开这家人的一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两岁的孩子是不具备通过形象来识别“好人”或是“坏人”的经验的,而“坏人”的复杂心理和社会性思维,她更不可能明白。但究竟是什么,让小女孩高度概括并做出了“爸爸不是一个坏人”的判断呢?

生命的智慧可以透过身体来完成,感觉帮助孩子整合和思考。由于婴儿是从生命中走出来的,天然带着生命的特质,在成长过程中,必将把生命转化成一个可触摸,可应对外在物化世界的“自我”。但是,在她尚未完成这个过程的历程中,她依然会依靠生命本身来判断她之外的事物。生命给了她一个分界线,这个分界线的一边是爱的、柔软的、温暖的、喜悦的、流动的,另一边是冰冷的、可触摸的、分离的,这大概是儿童最早分辨世界的方式,当她爸爸回归到生命中的时候,她使用了一个社会化的语言:爸爸不是个坏人。实际上,她想说的是:爸爸开始有生命了。

一个正常人的世界应该是以生命的状态面对自身生命之外的世界。当我们面对自身生命之外的生命时,我们就使用生命的方式;当我们面对无生命的事物时,我们可能更多地使用理性和头脑。一个完全被拉离生命本身的人,是无法以生命的方式面对孩子的。

实际上,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对自身生命的管理和掌控的过程。

第3篇

生命一代一代延续着,新生的生命代表着希望,年老的生命代表着对生命最后的总结。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生命的意义。生命的长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生命的长短不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对于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爱人,我们的友人,我们希望他们幸福,他们长寿,但是这些都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而已,同样的,我们自己的生命也被他们所祝福着,祈愿着。

然而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对于自己所珍惜的,自己所注重的,总是会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当拥有的这些失去的时候,我们会怀疑拥有时的意义。我们会责备上苍,既然你要夺走这一切,为什么当初让我拥有?所以越是我们珍惜的东西越会患得患失。

如果不是我们所珍惜的,我们会为它的流逝感到痛心嘛?就好像我们不会为了那些死有余辜的人流眼泪一样,我们希望好人长命,我们希望坏人不要存在,但是如果纯粹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再怎么坏的人,那也是一条命啊,我们会难过吗?我想很多人是不会的,但是也有人会的!那就是其家人,关心他的人!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呢?我们因为生命的存在而活着,我们也为了爱我们的人关心我们的人而活着,也是为了我们爱的人和我们所关心的人!所以爱心可以拯救生命,为什么可以呢?因为我们用爱筑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用爱填充了生命的空白,我们用爱丰富了生命的意义。

不要去怀疑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应该去庆幸我们有活着的机会!不是吗?很多人,在没有生下来,就丧失了生活的机会,很多人,还没开始感知自身的存在,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也有很多人带着遗憾离开,有很多人带着众人的牵挂离开。我想其实他们也不愿意离开,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亲人,爱人,友人,但是他们没得选择。毕竟生,老,病,死是循环着的,是无法改变的。

我们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就得尝试去接受,去面对。我们可以不去掌握生死的长短,但是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丰富生命的内涵,不论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是长还是短,至少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不愧来世上走了一遭。我来了,享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情,我走了,我带走了众人的牵挂,但是我不悔我来过,我付出过,我感受过!

基于这一点,我特别佩服那些珍惜生命,那些敢于为自己的生命而奋斗而努力的人们!尽管他们可能比常人要有更多的危险,尽管他们可能随时会失去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为活着的每一天而努力着,为拥有的每一个日出日落而努力着,他们这么辛苦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什么他们不去想死亡是一种解脱呢,那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努力,他们不想那么轻易的放弃生命,不想就这么让自己逃避现实,因为他们知道,活着就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要付出太大的代价,但是至少他们努力过!我们难道能不去敬畏这种生命的力量吗?

同理地,我最轻视那些轻易放弃自己生命的人。那些为了一点点小事情,或者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而轻易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因为他们自私,他们懦弱,他们选择让自己解脱,选择把痛苦留给活着的人!其实我们都知道,地球不会因为少了谁而停止转动的,相对的,那些选择自我毁灭的人,除了他们的家人,关心他们的人,会真正为他们痛以外,谁还会为他们的死亡而痛呢?所以,我看不起他们,他们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却把痛苦留给爱他们关心他们的人,甚至让他们的父母亲人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又是人世间怎样的一种痛呢?

我们会为了无辜生命的死亡而伤感,而难过,更何况是我们注重的人呢?我想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痛,那是怎样的一种悲,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哀伤呢?然而,当一切都成定局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悲伤也换不回生命的流逝。我们只能在悲伤中体会失去的痛苦。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失去的事实,为什么我们不去珍惜拥有时的每个机会呢?

我想,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好好珍惜自己活着的每一天,好好珍惜所以你关心和关心你的人,那么即使你失去了,我们也可以少了很多遗憾,毕竟我们曾经拥有过,我们曾经努力过,我们曾经深深的付出过。“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应该也是人生一大遗憾,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到亲不待的时候才想到去养呢?为什么不能在他们在的时候好好的对待他们呢?

很多遗憾我们是可以避免的,只是我们有没有做到呢?我们会在失去的时候去感慨,去悲伤,却不知道我们在悲伤的时候忘记了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命是需要珍惜的,而不需要用遗憾陪伴我们每一天!

第4篇

但是,课堂中师生的“快乐指数”如何?繁华的课堂表面是否也具有丰厚的内涵?这样的课堂能否禁得起细细推敲?走进语文课堂,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与新课改不太和谐的音符:文本的生命化还很粗糙,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文本表面的意义,对于其与社会、与生活有机交融仍较少;教学的生命力仍不强,课堂较多的是在语言文字上的打转转,表面理解感悟多,联通生活体验少;学生的生命感较缺乏,更多的是虚拟的主体地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并未形成,全面发展还仅仅局限于条块状的“三维”;教师的使命在于成就学生,也在于成全自己,但语文教师的生命价值的实现还很不够……

种种问题的存在与缺失,昭示着语文改革路途仍任重道远。是什么造成了诸多问题的存在,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可以探讨的呢?是语文,是生命,是生命的语文,是语文的生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是语文的生命本真……总而言之,一句话,让生命鲜活——语文教学面临的新考题。

选择题——生命,语文,谁才是课堂的主角要实现具有生命意义课堂的建构,就必须对语文课堂中的“主角”进行追问,追问语文的本义,追问语文的价值,追问语文的灵魂……通过追问,了解语文的外延,明晰语文的内涵,并以此为出发点增强语文的生命活力,在追问中实现有效地求解。

语文,它姓语,字、词、句、段是它的肌体,语、修、逻、文是它的血脉,而工具性则是它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这种工具性,是由其工具性决定的。语言,是人类自身具有的工具,是适应全民交际的工具,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的工具,是表达交流思想感情、传递继承科学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要学会使用语言,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牢牢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为高效率的生产和高品质的生活服务。

但语文也姓文,生活予以它灵气,生命予以它灵魂。“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语文教育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确实,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促进人发展的过程,成为完善和完美人生的过程。学生学语文,即是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学生的精神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教语文,即是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在服务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可以说,语文是生命的语文,是教师、学生生命成长历程的语文。

填空题——生命语文,本质是什么生命语文,联通生活。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家园,语文教育是生命化的教育。所谓的人文性,如果离开了现实的生活,无异于"空中楼阁"。语文所表达的是对人间生活的肯定,诸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是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同时语文又是对日常平淡的生活的一种抛弃和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创造,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辉煌。

生命语文,聚集生命。聚集学生生命,生命语文的教育目标不再是单单指向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更强调生命性的感悟与表达,具有个体丰富生命的内涵,为师生展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聚集教师生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爱心与奉献去引导学生,而必须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去教育与影响学生,让教学过程成为是师生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相融,充满生命活力和生命光彩的教育旅程。

思考题——让生命鲜活,从哪里开始让生命鲜活,从构建和谐的课堂生态开始。只有和谐相融,生命才有不竭之源。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师生关系是伙伴型的关系。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把握学生知识的生成点,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让生命鲜活,从挖掘语文中的生命素材开始。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充分利用人文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利用社会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社会基础;利用自然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利用环境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与环境的互动与丰富的可能性,通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凡事征询他们的意见,请求他们的同意。要让学生将这样的态度转而对待他人,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生命是有价值且被人尊重的。要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体验生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保持着坚毅的心情、旷达的气度和庄严的胸襟,超越自我,将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真正地享受生命。

让生命鲜活,从关注学生生命意义开始。在语文教育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与生成,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价值的提升。要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关注学生生命存在的意义,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要用语文丰富生命内涵,让学生接触各种情感体验,启迪心智,形成健全人格和拥有丰富情感的内心世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把学习当成自己生命的一段历程;在活动中体验,通过参与活动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体验,在拓展现实生活空间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学生在多彩的生命体验中提升生命内涵。

第5篇

这是时光的节奏,

这是生命的速度,

这是结束的开头。

嘀嗒!

时光之钟开始敲响,

世界开始有了血色,

生命即将开始。

嘀嗒!

一个个小生命飘到了地球上,

而你这个生命,

也在时光的催促下,

学会了数星星。

嘀嗒!

你年轻时,

遇到不少压力,

但它们也有艺术感,

也有“嘀嗒嘀嗒”的时光。

嘀嗒!

你老了。

时光没老,

嘀嗒嘀嗒地唱着歌,

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嘀嗒!

你已经进入天堂,

而时光依然唱歌,

生命依然散步,

终止依然停留。

嘀嗒!嘀嗒!

这是时光的节奏,

第6篇

生命的历程,到底有多长?

一粒小小的种子,静静地埋在泥土的深处,等到来年的春天,当春雨滋润大地,这颗小种子便开始了它生命的历程。从发芽,长叶,到开花结果,这个过程便是它的一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越显出它的美丽。但是一朵花开的时间,仅仅是几天而已,甚至几个小时,还来不及向世人展现它的娇艳,就已开始凋零,枯萎的花瓣,再返回大地,为大地提供养料,这便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命的历程,就是一个花开的历程,花开花落。现在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期,我们开出一个个小花蕾,受尽各种营养,就是为了明天能开出美丽的花。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有些人现在不努力学习,只是一味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他们的人生不会开出灿烂的花,永远只会是一株无人问津的野草,当没有营养提供,他们便就此枯萎。

一朵花与一株草相比,你更愿做哪一个?当然,你会肯定地回答说做一朵花,可是,要做一朵美丽盛放的花,就要从现在起发奋学习,长大创出一番辉煌的事业,这样你便完成了你的使命,也就无怨无悔了。

生命的历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争取未来开出灿烂的鲜花吧。

第7篇

开始让我越来越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没有了年少的轻狂

在逝水年华之后

更多的是追求生活的平淡和对命运的感慨

现在的我,已经习惯并坦然的接受生命赐予我的每一天

不再有孩童时的科学梦和作家梦----------那离我太远

不再有年少时的所谓张扬与个性-----------那并不真实

当一切的一切开始趋于平淡的时候

背后却是我对生命莫大的敬仰

“狂雨偏打孤单燕独留红袖泣苍天”

一个孤单的生命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

因为除了感慨以外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生命是脆弱的

从唐山到汶川

震痛过13亿生命的神经

这一路曾经凋落了多少美丽的生命?

我从此不再相信“人定胜天”

我不再相信人的狂妄自大

留给我的却是仅仅对于生命的感触

站在生命的面前

我们只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我们只是生命的虔诚者

只是大海中的一页孤舟

任何的风风吹雨打都可能将我们覆没在苍茫中

我们是如此的弱不禁风

很多人总是在烦恼着每一天的繁琐

却忘记了应该对于生命赐予的知足

于是我们总看到的是不开心,不快乐

以为这就是生命

但是我们都错了

因为在生命里,我们都是一样的忙碌者,我们并不卑微

而站在生命的面前

我们都是卑微者

快乐和烦恼就好比是鲜花和野草

无论我们怎样精心的去呵护一朵娇嫩的花

它都可能在不经意间黯然凋落

无论我们怎样努力的去铲除一片地的杂草

它都一定会肆无忌惮的再次蔓延生长起来

看透了生命--------它是我们最依赖的信仰

看多了烦恼--------它只不过是我们的影子

仅此而已!

第8篇

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但要靠自己去实现它的价值。

新生儿的生命是真实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死亡是沉重的。

我们不愿意看到亲人的离别,不愿看到生命的逝去。但,人总有一死。

生命的脆弱在于不知道下一秒是死是亡,一切都是未知。

人生从血淋淋开始,就应从干干净净离去;人生从哭啼开始,就应从微笑离去。生命是如此真实并充实着。

生命不是写小说,还能有续集。生命就是写小说,伴随着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生命:新生、命运。生命的色彩由你而定,走的是灰暗色系,亦或者是炫彩色系,都由你的生活方式而定。快乐的过也是一天,悲伤的过也是一天。所以,倒不如以微笑面对生活,用快乐战胜今天。

生命是一曲优美的歌,让我们沉浸在舒适的世界。生命是一个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我们的世界里,化茧成蝶,翩翩起舞。

灵山县陆屋中学初二:龚翠婷

第9篇

一、平等民主,构建生命化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于孩子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情感是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点上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学中我们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既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关键,又是其内容和任务。在平等关系中,教师身上所承载的知识经验,不是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分享。课堂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系统”,在这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创造与快乐。老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课堂也才会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情趣、平等和谐的课堂。

二、合作探究,构建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课标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凭借自己经验进行建构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学习情感、价值观是有差异的,他需要的是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去复制模仿别人。只有从自己的现实出发,建立起来的充满个性和活力的学习方式,才是生命化的学习方式。也只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有效的、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弘扬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开放性,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最终达到有效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也真正阐释生命化的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价值。

三、善待生成,构建生命化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及意义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和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其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而,给定内容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生命化的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作为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学生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生成,结合本学科的特性、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关注在成长中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都应使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

四、尊重差异,构建生命化的发展空间。

生命化教育背后是一个“大爱”的生命观,即“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因此,生命化教育“应从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作为教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上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习方法的出现,充分给予其展示自我空间,让每个生命个体在课堂学习生中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

五、关注发展,构建生命化的评价体系。

生命化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整体性和生命的成长、发展现实。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评价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迎合学生的期待,用欣赏点燃学生的自信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建立一个多维、开放、发展的评价机制。

1.学生期盼被肯定,教师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的几句赞美的话会形成无形的力量,使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继而获得前进的动力。

2.生命课堂是生成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不经意出现的一些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成全学生学习的提升,让其在课堂中开启心智,激发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

第10篇

时下有种误解,好像“安乐死”是在鼓励放弃生命。安乐死一词源出希腊文Euthanasia,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原意是指在人类主观外力的作用下安然告别人世。安乐死的对象应该是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其使命是完成一个没有或尽量减少痛苦的死亡形式并赋予终极的死亡以尊严和安详。这里,“死亡”被理解为逐渐从量变到质变的丧失蜕变过程。因此,安乐死是在痛苦的死亡已经发生、生命的价值基本丧失的情形下卫护生命的尊严而不是相反。

哲人云: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安乐死理论承认生命有灿烂、也有平实和衰败。死亡的尊严是生命尊严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命的尊严体现在: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有自由、欢乐和价值,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从人权的角度说,生命的自由就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生命自主和自决的权利。

当生命的意义逐步丧失、生命的尊严受到践踏、生命死亡进入倒计时,安乐死在这最后的时刻以积极的态度成全了人类对生命尊严的信念。所以,安乐死并不是生与死之择,而是在严峻的约束条件下安乐地死亡还是痛苦地死亡这样的方式选择。显然,安乐死主张的根本是出于对生命自决权的尊重(如患者本人有理性的思考、真诚的请求和明确的委托),是提前终结死亡的仁慈行动。没有牵挂、痛苦和恐惧的死亡使安乐死别具意蕴。

显然,安乐死的意义和重点不在人为地加速死亡,而是如何利用人类对生命的觉悟和文化的力量来控制死亡的过程,使之达到某种良好甚至优雅的状态,过程缩短,痛苦减少,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死亡这一生命过程的应有尊严。安乐死传递了这样的生死观:生亦快乐,死亦安乐。安乐死将在生命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做到对生命尊严的卫护,因而成为“给生命以尊严、给时间以意义”的制度保障。所以,安乐死严格了生的意义,凸现了生的价值,是正向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它保证了人口足够健康的力量。

安乐死不仅在伦理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在经济学上也可得到完美的诠释。安乐死是阻止成本无限扩张的有效方式。当死亡的过程逐渐展开时,生存的成本逐渐放大―――从经济成本到机会成本再到心理成本,从个人成本到家庭成本再到社会成本―――但支付成本的同时却不见任何效益。安乐死是对坚持痛苦地活这种文化压力和病魔对生命的不断吞噬夹击下这种强制性成本支出的明智终结。安乐死使公共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减少了毫无意义的浪费。不过,对那些尚可拯救只因经济困难而寻求安乐一死的贫困者,的确存在一个社会道义问题。

有人拿联合国国际公约来反对安乐死,却作了不恰当的解读。首先,国际人权公约只是一般性、指导性原则,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要根据各国国情有所修正。其次,不能死抠条文而不重精神实质。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人权公约第一条明确指出:“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所有人民得为他们自己的目的自由处置他们的天然财富和资源,……应在符合联合国规定的条件下,促进自决权的实现,并尊重这种权利。”毫无疑问,生命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天然财富”。第六条又指出:“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生命权就是生命的自有权、自和自决权。与安乐死更接近的是第十条:“所有被剥夺自由的人应给予人道及尊重其固有的人格尊严的待遇。”被病魔折磨濒临死亡的人实际是被剥夺了自由的人。结合上述三个条款,国际人权公约已经包含了这样的含义:在生命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人人都有天赋的自主决定放弃肉体生命的权利。

为什么在中国安乐死支持者呼声日高而立法上却举步维艰?在文化根源上,就是中国人重视生命的长度而不是生命的尊严,重视活的本身却忽视了活的意义。文化的变革常常需要时日。荷兰1968年开始讨论安乐死问题,却在32年之后(2000年)立法通过“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安乐死法案》。按这样乐观的时间表,中国也要在2020年以后才可能享受到死亡权利的法律保障(我国有专家1988年就开始讨论这个话题)。当安乐死的个体选择同时成为社会选择的时候,余下的就不是要不要认可安乐死而是如何实践安乐死的问题了。我相信,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使安乐死的正面价值更加凸现而为人们所重视。

第11篇

终点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意味着重新开始。

——题记

花儿会凋零,但来年会再吐新芽;生命会逝去,但同时也有新生命的降临;比赛会结束,但终点,是下一个起点。

奥运会上刘翔的背影给了我们太多的落寞与伤感,没有太多的解释,他就这样带着伤痛离开,走向了这次奥运会的终点。但重点亦是他的起点,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重新开始接受身体的磨难与考验,开始踏上下一届奥运会的道路,开始越过伤痛,走向未来。

然而只有比赛中才有终点么?不,生命的旅程中,同样有着终点。

荧幕上的武打巨星李小龙曾被黄皮小子暗算,变成了瘫痪,多少人为他惋惜,多少人以为,轮椅会是他武术生涯的重点。但是他没有放弃,他不相信所谓的医学权威,他用他顽强执着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轮椅,成了他新生活的起点。是的,一切都必须重来,只有经过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磨难,他才能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但这也使他更有勇气与毅力,去面对未来的一次次不经意的考验。

我想,这样的“终点”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一次失败,都是一个“终点”。

校运会上百米赛跑的惨败,让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决堤的泪水诠释着我无奈的心情。赛场上的终点线诉说着别人的成功,我的失败。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不住地哭泣。但哭泣是我唯一能做的吗?不,不是。我可以从终点,跑向下一次校运会的起点!

终点并不意味结束,而意味着重新开始。让我们以终点为端点,延续我们未完的梦!

第12篇

《小猪教室》观后感--生命的意义

王茜予

“小猪教室”这个略有幽默的影片名,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许多观众就是因这两个平凡词组成的不平凡的影片名而被吸引的。

这个故事是一个新上任的星老师及六年级二班的热情的同学们开始。星老师带了一头小猪来上课,并提出了“养大后吃掉”的新奇意见。孩子们马上干了起来,他们为P酱准备了一个小屋,同学们轮流照顾这只小猪,有的还带着p酱出去散步,p酱和同学们感情深了,有时,小猪p酱会和同学们一起踢球,过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晚上,下起了大暴雨,各自在家的同学们都担心着小猪p酱,便纷纷来到学校……孩子们对小猪p酱像伙伴一样关心、照顾。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时光飞跑而去。同学们到了毕业的时候了,但最担心的还是p酱的处理问题。孩子们已和小猪成为了最好的伙伴,他们会选择把小猪吃掉,还是让低年级的同学继续养呢?两个班分别站成两派,却迟迟没有下决定。

在辩论会上,孩子们不论泪水滴落着,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辩论会,孩子们的每句话都是令人深思的。

我们不能保证生命的绝对平等,但是连生命都不懂得的人,那么你凭什么活着呢?我么不能主宰别人的生命,你凭什么要主宰他们呢,你为何不先主宰好你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生与死的区别在于生命的价值性,如果你只是因生命的权利而活着的,那么你凭什么拥有这个权利呢?珍爱生命的人,是理所当然有权利活着的。

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影片中,你可以找到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东西,善待生命吧,太过平凡的生命,是不平凡的另一种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