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学与读心术

心理学与读心术

时间:2023-10-08 10:2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学与读心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学与读心术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疾病;读心术;四诊法

中图分类号:G625.1

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的变革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来说,诸如自卑、焦虑、失落、恐惧、消极、逆反等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1、名落孙山的自卑心理

据调查,中职生中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将近占了一半以上。目前,虽然教育一再进行了改革,社会用人制度也有了一些变化,但是仍然未能走出“应试”的束缚,用人制度也未能完全打破“唯文凭”的观念,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志还是升入重点、名牌学校的人数。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仍很强烈,许多家长双双在外打工,深知无文凭之苦,所以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加之社会对职业学校的不公正评价,有的人甚至将中职学校比喻成“垃圾收购站”。可以说,绝大部分中职生均是不得已而选择中职学校。学生进校后,英语人际关系和课程结构的变化,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前途的信心烟消云散,有的学生甚至整日陷入自卑与郁闷之中。

2、前途迷茫的消极心理。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从而造成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紧张。竞争的日益强烈致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分配两极化等因素,对于中职生来说就更难适应,所以不少学生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认为学好与不学一个样,反正毕业后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对前景感到迷茫、忧郁甚至恐惧,对学习毫无兴趣,有的甚至厌学、逃课甚至离家出走。部分学生则是坐等学校给找一份工作,认为学校总应该想办法,不学无术、消极逆反。

3、寻求解脱的虚伪心理。

在经受了中考的失利和对前途的无望之后,许多学生内心空洞,再加上身心的日益成熟,许多学生便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寻求一种精神的解脱,于是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对异性的追求,谈情说爱,整日在无聊中打发时光,有的甚至把此当作一种乐趣和游戏,几天之后又去寻求新的对象,从而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惹出是非。部分学生则迷恋于“网络世界”,网上游戏玩得天昏地转,网上聊天以致网恋,有的通宵达旦白天精神不振,有的经常旷课逃学,甚至离家出走。

4、缺乏沟通的孤独心理。

我校学生70%来自农村家庭,许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家中只有年迈体衰的爷爷婆婆,“隔代教育”便成为新时期农村的典型现象,因为生活方式和思想的“代沟”致使两代人之间很难沟通,而现在农村多为“单家独户”缺乏邻里交往,许多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这些学生一旦走进中职学校的大门,加上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和自身对前途的迷茫,从而更加深了这种心理,部分学生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有问题和困难从不向老师和同学吐露,也不听从老师和他人意见,一意孤行,人际关系冷淡,难以沟通。

5、不能吃苦的懒惰心理。

对于中职生来说,基本上都是初中学校的差生,但是绝大部分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差,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意志薄弱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特别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留守家庭”普遍存在,从小就在家中受到宠爱和娇惯,有的甚至上初中时连碗筷都不想洗,被子都不会折,更不说扫地和劳动了,再学习上自然也不能吃苦,意志不坚定,缺乏耐挫力,作业交差了事,有的甚至请别人帮忙,一进校就等学校给找一份工作,而走进工作岗位也是挑三拣四、拈轻怕重,总认为自己不应该干苦活,在一个厂呆不了几天就想走,

针对中职生存在的心理疾病,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必须用“读心术”和“四诊法”诊断、治疗学生心理疾病,使中职学生成为人格、身心健全的人。

班主任工作懂“读心术”和会“四诊法”的必要性

吉普赛人流行有一种游戏叫做“读心术”,任意选择一个两位数(或者说,从10~99之间任意选择一个数),把这个数的十位与个位相加,再把任意选择的数减去这个和。例如:你选的数是23,然后2+3=5,然后23-5=18。在图表中找出与最后得出的数所相应的图形,并把这个图形牢记心中,然后点击水晶球。你会发现,水晶球所显示出来的图形就是你刚刚心里记下的那个图形。”吉普赛人祖传的神奇读心术.它能测算出人的内心感应。

近几年来美国科学家研究出一种能够“阅读”大脑的技术。在利用大脑扫描仪进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能够准确猜测出参与者脑中所想的事物,准确率高达80%左右。据悉,这项有关读心术的研究目的就是证明扫描能够揭示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笔者怀疑“读心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还是希望真的有“读心术”。我个人也觉得需要读心术,希望自己会读心术。当老师,特别是当班主任老师更需要懂点读心术。

当老师有时需要细致,有时需要糊涂。不过,这种糊涂是假糊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生难得糊涂。看清了才糊涂,绝不是是稀里糊涂。在教育学上有门专门的课程,叫做“教育心理学”,那就应该是老师的读心术

要作好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就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就无法实施全面的教育。可是要及时准确全面了解所有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是不容易的。尤其对中职生,他们对教师已失去初中那种圣洁的崇拜,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种闭锁心理,心里的话愿意说给同学听,却不愿对老师吐露半句。在言谈举止上常带有掩饰、隐蔽、内倾的特点,所以对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了解就很困难。

如何全面了解并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呢?

了解学生的心理,要从学生的表面现象入手,全面细致的观察学生,明察秋毫,善于分析,从片段知全部,从所见知所不见,从静态知动态,从外部透视内心。笔者形象的总结了一套方法,叫“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即外在的观察学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日常情况下(课堂、课间、课外以及活动中)学生的衣着、打扮、情绪、交往、行动、神色的特点及前后变化,分析学生对外界及自身的态度和反映,对其心理作出判断和推理。

闻,随机搜集学生的口语信息,侧面的、间接的了解学生。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词汇、腔调、语气了解学生对外界及自身的评价。

问,通过有目的、有准备的谈话主动的询问有关情况。可以向学生本人提问,也可以向其他学生提问,目的是听取学生对外界及自身的语言评价。

切,检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深入的了解学生。通过作业、作文、试卷及各种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现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决定老师有的时候必须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调理者。从这个角度上看班主任工作方式确实是和中医及读心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有的行为继承是无意识的,但实际上是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展现。在有目的的谈话之前,老师应该已经是掌握了足够的信息,才能在“问”的阶段取得主动的地位,才能看透学生内心世界,如此谈话才能行之有效。这就要求老师平时从细节入手,捕捉个性化的材料,把握学生的特点,同时积累材料,掌握信息,从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及前后变化推断学生心理规律,预知学生的思想动向。

同时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生活的小团体大环境,朋友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动态也是不能忽视的方面,多方面观察全方位认识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生活动态。

第2篇

于咏琳,不拘泥于大家怎么介绍她。演员、美女、性感、硕士、董事长……这些词于她来说都很随意。在盛产美女和演员的时代里,她坚信好演员太少。在渴望成名的机会面前她选择读书求学,在追求利益的忙碌面前她宁愿去做慈善。为了这三个愿望她乐此不疲。

BM=BIZMODE

Y=于咏琳

BM:你最近在做些什么?

Y:刚拍完了一部公益电影《古路》,在这给这部电影做宣传。还有上海电影节的宣传。

BM:零片酬?

Y:,基本上已经是零片酬了,包括电影最后的票房也都是要捐献的。我演一个去乡村支教的大学生。去农村体验生活非常好,虽然很苦,但是一次特别好的锻炼。还有就是我演的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纸婚》也会很快播出,非常推荐这部电视剧。

BM:你现在还在学校里读书吗?

Y:,大概还有一年就可以毕业了。

BM:当初为什么选择心理学专业?

Y:因为学音乐、跳舞学了,本科学表演,后来准备考表演系的研究生,就买了很多参考书,其中一本《表演心理学》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区别于斯坦尼的理论,我了解到很多生理变化与表演之间的联系。后来也是阴差阳错地遇到了我现在的导师彭凯平,他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终身教授。面试的时候导师就我的演员工作很感兴趣,我当时也分享了一个故事,就是2009年演一个吸毒的女孩,从开始主动地抽搐到最后我全身心去表演毒瘾发作的那一场戏。我体会到了心理上自我的暗示和表演之间有非常大的关系,以至于结束那场戏了我都还在不由自主地抽搐、流鼻涕。后来彭老师当即决定一定要收我这个学生,哈哈!

BM:学习心理学给你带来的收获是什么?

Y:收获太大了,很多事物都是相通的。在西方大学的学科里面心理学永远是排名前列的。演员的天性就是喜欢观察生活,模仿别人体验别人的生活,塑造人物。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从病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问题并且感同身受。

BM:这些相同之处用到生活中也屡试不爽?

Y:的。比如我学了心理学之后才知道男人与女人的大脑分区构造不一样。比如男人的兴奋点是靠视觉神经去刺激的,女人则是靠听觉神经去刺激,单纯这点就会让男人和女人产生很大分歧。所以说你在男人面前说一万句甜言蜜语也比不过穿一套性感的内衣给他的刺激更直观。相反,女人则更喜欢花言巧语,因为她们是靠听觉神经来刺激的。

BM:所以你在打破男人生性好色的理论?

Y:这个是事实,就算是男人好色大部分也是由生理特点决定的。所以当一情侣走在街上,面来一个身材火辣的美女的时候,男人一定会去看,但是这个记忆在他的脑子里最多存留3小时。而女性就会一直到晚上还耿耿于怀怀疑男人是否好色的问题。所以不了解这些就会制造出很多矛盾。

BM:的确很有趣。

Y:之前美国人就做过实验,找100个人来听新闻。一个男播音员,一个穿着低胸上衣的美女播音员。男女播音员交替出来播新闻,播完所有的新闻之后来测试观众。最后大部分的人都只能记住男播音员播报的新闻,女播音员说的是什么大家都没留下太多印象,只能说她好像是金色的头发,身材很火辣等等。这些实验非常有意思。

BM:在恋爱上你的心理妙招一定更得心应手。

Y:,我是希望能从生理和心理上去真正地了解男人。哈哈!

第3篇

我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城市、大自然给这个城市赋予了一个名字、临泽、它位于甘肃省的张掖市境内、河西走廊的中部、

本是一个平凡的自我、但是由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自己的所作所为、为自己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生命添加了自己生命独一的色彩、如果把每个女孩都比做一朵花、那么我愿意做一朵黑色的荆棘、如果要将这朵花选择生活环境、那么我希望生活在酷寒的冰山底下、哪怕受尽严寒、我也是一朵骄傲的、独一无二的荆棘、也许是自己太过于自命不凡吧、总是不喜欢与别人相提并论、假设是读者、看到这篇问、是想不明白作者是如何的一位女子、所谓女子、妖

太过于自命不凡的人可能总是以一种凄惨悲凉的生活而告终的吧、不过我呢、还是有一点点自知之明的吧、筱卟、也是一个妖妖的女子那、嘻嘻

在城中初二十五班呢、有筱卟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位置、在这个班级当中、有我最最敬爱的老曹、老曹是我们的班主任、大名叫曹新圣、在筱卟的心里、老曹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嗯、从心里是很佩服老曹的、但是在老曹的心里筱卟是一个很坏的学生、他应该是看不起我吧、老曹从来不知道筱卟心里的所想、他总是认为筱卟……唉、不说了、不过、告诉亲们一个秘密、自命不凡这个词语还是老曹同志教我的呢、看到这里、读者们会不会也想知道老曹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呵呵、你们会不会说、呵、我才不想知道呢、我管老曹是哪根葱?唉、亲们、你们刚开始和我所想的一样呢、

筱卟长着一头长长的头发、不过、我因为讨厌头发在后面绕来绕去的、所以将它饶了起来、然后呢、脸的两旁有长长的鬓发、总是喜欢骂人不带脏字 跌个说出来、亲们可不要取笑我呢、

艳色、是我的一大爱好、我喜欢色彩斑斓的衣服、因为筱卟觉得色彩是大自然界武装自己最有力的武器、在素素的生活中、一切都会变的没滋没味、生活麽、就是让人来品尝的、像15岁的孩子、总是喜欢在色彩的耀眼下来遮蔽自己内心的世界、不过、筱卟的读心术很厉害、总是可以彩头对方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应该可以当心理学家了吧、呵呵

生活中的事物自己不会排斥的、作者常会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虽然掩饰不知在内心的一种凄美、但自己会很开心的去接受自己所拥有的无知、善良、也许吧、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总会是一种摸不透的人、呵呵、对自己笑着说说、筱卟、要开心啊、幸福吧!

是我付出的太少、还是奢望太多、

——筱卟

第4篇

虽然你不太可能像CIA那样消息灵通,但是在信息化的社会里,管理者仍然大有可为。我曾经采访过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总结出五种方法来提升领导力,帮助你成为有高级特工范儿的领导者。

1.与消息灵通人士保持联系。无论是在间谍或者商业活动中,信息都很重要。特工的专业能力就在于能从别人手里挖掘情报,同样,管理者也需要建立一个“线人”名单,消息网络织得越密,你所获取的价值就越高。

找到你与这些“线人”的利益共通点,建立战略层面的合作关系,而最牢固的联系往往来自于共同的目标和全局视角,告诉他们帮助你就等于帮助自己实现理想。

2.学会读心术。强大的观察能力帮助间谍们辨别出危险和机会,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尤为重要。在开会或者对话时,管理者需要通过他人的动作和表情等信号来作出判断,注意那些意味着肯定的信号:身体前倾眼、睛睁大、手肘抬起、轻轻点头或者微笑,这些动作都表明你已经切中了要害,说到他们心坎儿上了。

同时也要注意那些负面的信号,如身体后仰,眯起眼睛,鼻子抽动或者下颚向前探出等等。

3.保持冷静和专注。对间谍来说,淡定功夫是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作为管理者也是一样,无论压力多大,你的团队都在看着你的表现,决不能乱了方寸,否则整个团队都会跟着你一起乱掉。

如果压力太大,注意调整呼吸节奏,短促的气息会加重紧张情绪,而绵长的呼吸方式则有助于放松心情。同时,一些下意识的小动作也会透露你的紧—拿钢笔在桌上敲、在桌下抖腿、身体前后晃动等等,而自信往往与镇定的程度直接相关,平顺的呼吸和冷静的表现会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觉得安心。

4.走出“舒适区”,开始新的历险。特工们常常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在任何情境中都如鱼得水。

管理者需要同样灵活的头脑和手腕。走出日常生活的范围,做些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可以帮助你获取新的灵感来解决问题,拓展你的能力极限。比如,去上舞蹈课,(特工们都是探戈高手对不?),加入一些社交组织,玩玩跳伞,总之要离开所谓的“舒适区”,新的体验可以帮你重新认识自己。下次再来一记难缠的曲线球,你就能应对自如了。

5.锻炼记忆力。记住更多的细节信息非常重要。现在,可能一张小小的芯片就对组织运行有巨大的影响,对于管理者来说,只记得住硬盘的密码虽然也能工作,但是大脑中的信息存储仍然不可或缺。记住人名、每个人的能力特点、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能帮助你把事业做得更好。

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生 社会现状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新的挑战。这其中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非常必要。

一、心理学的社会现状

心理学,这三个字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人们往往会跟“读心术”、“催眠”这些词语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实际上,这些理解大大扭曲了心理学真实的样子。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和技术,诞生在100年前的西方。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并且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等各个方面。

然而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却还很短,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在,虽然心理学已经发展的很快,但离咱们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很远。大家只知道生病去看医生,但对于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人们还是不习惯去做心理治疗。一提到 “心理治疗”,大家普遍会简单的认为是精神病。

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和培训,我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这段时间学习也使我明白了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还是不够的。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说都是间接的由这些来自社会各方的因素导致的。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职学校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一般都在14-18岁之间,这个时期是身心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城市生源的学生与农村生源学生在心理特点上又有一定的不同,这些都增加了中职教育的难度。主要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点: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

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易冲动、缺乏理智。在日常 生 活 中,不少学生情绪躁动不安,动不动就想哭 。也有学生与同学、朋友争 论起来面红耳赤,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或斗殴。这也是为什么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容易犯罪的原因之一。还有另一个极端现象就是不少情感冷漠的中职学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所有的人和事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更是冷眼旁观、置身事外,把自己封闭在自己内心的空间里。

2、个性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部分学生没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主要表现为:缺乏青少年应有的那份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追求,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学习上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生活上自由散漫、随遇而安。在中职学校课堂上,不管多好的老师,多好的课件,气氛永远是死气沉沉。原因一大部分是中职学生人格尊严受到过严重损害。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中职学生普遍受到社会、老师、家长的忽视轻视甚至鄙视不少中职学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

3、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普遍存在着自觉性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足。在学校,抱着应付老师和欺瞒家长的态度挥霍着、浪费着自己的青春。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或课程的学习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据调查,有的学生甚至在初中阶段就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4、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问题。

绝大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存在自我评价不当的现象。他们表现为一方面自卑自贱,另一方面又自私自利。一部分学生曾经较长时间处在被瞧不起的状态,听到的多是指责和不满,看到的多是歧视或鄙夷的眼光,以致惯性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是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也往往轻易放弃。自卑自贱、自暴自弃现象严重。而另一部分独生子女或家里骄纵惯的学生又过度的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很少尊重他人;一味的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却不愿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地帮助他人和关心集体。这部分学生往往不合群。

5、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我校的学生在就业择业上普遍存在依赖性心理、焦虑心理。虽然现在学校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但大多数中职学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的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在招生的时候,这一点表现最明显。学校承诺推荐就业的那些专业,往往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追捧。这也说明不少中职学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于是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了许多学生的“心病”。

6、性心理问题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天下哪个倜傥少男不善钟情?天下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但是,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尚处在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的阶段,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常见的有恋爱受挫能力差。比如失恋导致一些心理脆弱的女生轻生,男生打架等等。再有一方面是性心理不健康,缺乏性责任和性道德。比如部分女生偷食禁果,结果付出身心健康、学业、名誉为代价。还有一方面是恋爱交友不当,导致犯罪。我曾经带的一届学生中就有这么一个案例,班里的一个女生跟社会上一个“小混混”恋爱,一次她返校时间晚了,学生会的干部多说了她几句,谁知周末她让她男友集结一帮人校外拦着学生会的学生打群架,被110带走,学校开除。

三、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和班主任工作经验,对以上所述的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导致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学校教育因素

虽然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很长时间,但是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还是处于应试阶段。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基本都是中考落选者。由于他们初中阶段或许就已经被家长或老师贴上了“差等生”的标签,于是造成他们总感觉低人一等。进入职校后他们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表现为没有上进心,没有求知欲,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中考也算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一部分学生初中成绩还不错,害怕面对自己中考的成败,怕面对家人的失望觉得愧疚苦恼。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自己中考失利产生了挫折感。还有一部分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明明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呆在学校学习,结果整天处于烦躁无助中,导致精神创伤或行为偏差。比如上课捣乱、与老师闹对抗、拖交或欠交作业、更甚者逃课等等。如此一来,成绩不好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两种极端:自卑和“破罐破摔”。

2、家庭教育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来自多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一样。就我所在的学校而言,大部分问题学生都处于一种“留守”状态。所谓“留守”状态分两种:一种是真正的留守在家,只有爷爷奶奶看管的,父母只负责交学费,孩子常年见不到父母的人。另一种虽然跟父母在一块儿,但是父母二人多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不闻不问。这些留守学生长时间与上上辈生活在一起,由于是隔代教育,老一辈对这些孩子相对比较溺爱,教育得不够严。导致这些孩子的纪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是非观念不强的等一系列坏习惯。隔代教育还会导致这些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自己犯了错,常常总是埋怨对方、指责老师、批评学校。稍有不如意就对家长、对老师和学校抱有对立和敌视态度。从心理学层面上来看,是因为这些孩子长期的心理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他们就会通过上述那些过激的行为比如:捣乱课堂、违反纪律等等来寻求大家的关注,得到他们内心一种畸形的归属感或安全感,而且,事情的发展往往会与他们想要结果的相背离。

3、社会教育因素

随着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大融合,社会的不良风气也渐长。这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起着某种反面的“社会导向”作用。甚至,有的学生家长自己本身就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他们自身的恶习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深远。比如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在遇到需要反复或重复的事情时缺乏耐心等。

还有一部分中职学生来到学校是迫于无奈。就我校实际来看,无奈的学生有两种:一是年龄太小,不足15周岁,如果参加工作,家长不放心;如果上学,成绩不好或经常捣蛋。二是已经参加工作几年的大龄青年,年龄偏大,知道了学历的重要性。前者来校后,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将来干什么,志向不明,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甚至把学校当成收容所、逃避站。他们打着读书的旗号想方设法找父辈要钱,在学校不用为穿衣吃饭着急,更不需要自己去挣钱养活自己。你问起来,他们的回答更是奇葩:“我爸(我妈)就是让我来混个毕业证…”。这两类学生说白了,就是来混日子的。

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教育的不足,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的是我们的下一代。这需要我们家长、学校、全社会共同努力。

第6篇

一、叙事与亚里士多德

早在亚里士多德就描绘出故事的诸多元素,但是仅仅止步于描绘,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问题远远超过了他回答的问题。文学理论是对文学本质上的研究而不是具体对文学的批判,就像奥斯汀?沃伦指出的那样,它是一种“方法上的原则”[1]。

所以,叙事来源于文学理论,此刻用在电影中不得不提出电影符号学这一概念,电影符号学在开始就走向两个分支,第一个是走向精神分析学,而第二个方向则是电影叙事学,经过长时间的碰撞与糅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通常在运用叙事学研究一部电影时,使用“故事”与“话语”双重元素进行分析,“故事”就是在电影文本中的内容和事件的线条,而话语就是表达内容的方式。

在以叙事学的角度研究一部电影的时候,要摒弃外在环境与社会规律以及意识形态导向,进一步发掘电影内部的叙事规律和方法,这种研究方式与探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要摒弃电影周边杂质,从而去观察那种纯视听情景给人内心情感的震撼,而叙事学对电影的研究手段则是对电影故事文本的结构进行肢解,继而进行形式分析。

二、非视觉的能指因素――语言

由字面意思可得出,抛弃对视觉感知,影响电影画面依旧存在许多重要元素,比如音乐、音响、语言等,在这里将语言元素作为论述的中心,众所周知,语言是电影的“陈述”方式,一方面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同人物所设计的不同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剖析人物性格,在电影中运用语言的不同指示符号的不同手段可以使电影叙得异常灵活。

语言用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自然语言也是我们在日常中表达思维的方式,曹保平导演的作品《追凶者也》在陈述剧情的发展时对白采用云南方言,方言作为本土语言的沟通方式,一方面即使观众大部分并不是云南当地人民,但是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能够让观众尽快融入到电影故事链条上,另一方面这种方言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贴切了电影黑色幽默类型的表达。

在影片方块式叙事下人物出场时,分别使用了“憨包”“小烂屎”“土贼”三个人物的形象词汇,并且用通用语言词汇标注了三个形容词的意思。这种人物介绍的方式首先让观众对即将出场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也就是在剧作模式中的第一层人物性格,这样能够让观众带着辩证的思?S去观看电影,通过第一层性格的脉络对人物性格一步步深入了解,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十分取巧的剧作技巧,首先缓解了叙事的复杂性以便于接受角色所做出的一系列行动,在另一方面回归《追凶者也》,该影片的目的就是削弱故事内容发展的难度,重点在于创造讲故事的时空关系。

三、延迟暴露目的――发展的延宕

延宕发生于文学创作,旨在表述人物追逐欲望或者目的,在其中一个关节点上的停滞,引发含蓄的艺术效果,尤其是给读者留下情节点与情节点之间的想象空间,造成一个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延宕身为叙事的方式之一广泛地运用到电影表述中,在影片《追凶者也》中不少情节都有着延宕的艺术特征,比如在电影的开头,宋老二(刘烨饰)在车底修车,旁边人在和他聊天,画面中出现手机震动的声音,伴随着宋老二对白的声音,震动的声音渐渐变大,摄像机作为隐形的参与者慢慢将镜头转向发声源,给了手机一个特写,手机与宋老二有一定的距离,联系到电影开头的杀人事件,这时观众心里开始联想这个杀人事件与宋老二到底有没有关系?电话是谁打来的?这个电话是否意味着宋老二即将卷入一个凶杀案的漩涡中?这一系列猜想的原因就是延宕效果的作用,这种叙事手段不仅在画面中营造了一个悬念,而且在观众观影过程中造成了一种急切想要知道答案却又无可奈何的观影体验。

四、常识心理学下电影人物与观众印象

当叙事学逐渐形成一个体系时,在视野开阔的语境下,学科之间必定会有交叉,需要从各种理论下找到它们之间的共鸣,于是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散发叙事的轮廓,常识心理学就是人处在社会的层面上从心理的角度去认知事物的发展,却不是社会规律,而从观众的视野下去认识电影中的角色也是叙事方法论之一。

在常识心理学的角度下,“社会读心术”和“非逻辑理想思维”便在电影中起到了分析人物的作用,社会情景语境要求我们形成一套自我保护的措施或者潜意识的沟通体系,在观影过程中,我们往往秉持着“信念保持”这一概念,意思是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第一印象,在《追凶者也》中也把观众带入到一个认知错误的导向中。

“土贼(张译饰)”是以一个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形象进入到观众的认知体系里,当修车的弄脏了他的衣服,在他的表情中透露着些许不愉快,但是通过表演让我们感知到他是一个善于忍耐的人,通过面部表情、行为动作、姿势等,通过叙事将其带到我们面前,就像观众参与了电影画面一样,到影片揭示他是一个杀手并且杀死了电影开头的悬念人物的时候,观众才认识到是他们的第一印象出现了偏差,导致人物的认知走向了错误的道路,虽然在短暂的十几分钟之内我们对一个人物的把握出现偏差,但是这就意味着常识心理学渗透在电影中。

五、叙事内在聚合和视觉置换

电影影响永远不可能说出来,只能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动作或者景物的描写来推动剧情发展,这时候容易把叙事起点和视觉进行混淆,通过故事文本转化为电影语言融入到电影中发生置换关系,这种聚合方式只能作为“外部聚合”,而影像内在聚合则是体现在电影的镜头中。

电影《追凶者也》中,宋老二在一条巷道中行走,感觉到后面好像有人在跟踪他,这时视点切换到主观视角,晃动的镜头直接把观众带入到电影银幕里,紧接着结束5秒的主观视角切换到客观视角,在文本上表述:“宋老二回头看了一下后面的黑色木质大门。”转换到了画面中客观镜头展现宋老二回头看身后,发现身后只有一个黑色木质的大门。这一段叙事就展现了镜头内在聚合和文本与电影叙事的转换(外部聚合)。

这种置换方式解决了叙事中什么是说出来的,什么是看到的。回归电影本体,这种视觉转换关系在一方面能加强叙事节奏的紧张感,能够对观众激发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灵感受,在另一方面能够在影像本身构建出一个悬念的色彩,化身为“自觉的叙事者”,同时叙事中添加了导演的“缺席”并不意味着画面掌控力的消失,只是换了一个角色参与到画面的叙事中。

六、结语

第7篇

动物不会说人的语言,但它们却会听懂人的语言。经过训练的狗,会服从主人的指令,比如:“坐下”、“趴下”、“等”、“跳”……狗狗喜欢你赞它:“好孩子”、“乖孩子”,你不断赞它鼓励它,它越乐意服从你的指令。

你看着狗狗的眼睛,跟它们说话,它们会露出一副好像听懂的样子。

你温柔跟猫咪说话,它们会温柔回应你,你凶它们,它们也会跟你闹情绪。

有些人觉得,狗狗和猫咪对主人的反应,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你总是用同样方法训练它,它就会给你相应反应。

但你相信吗?你下达指令要狗狗“坐”,它在坐下来的时候,心中可能在想:“‘把拔'很烦,每天都要我坐。”

其实,动物有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想法,它服从你的指令,只不过是给你“面子”,不代表它一定喜欢,只是它们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但是,有一种人,他们可以跟动物有心电感应,通过视觉、听觉、感觉和直觉,接收动物传递的讯息,他们被称为动物沟通师。他们有的是天生就有这种特异能力,有的是经由后天训练。据称,这些动物沟通师们不只能够面对面跟动物交流,还能通过照片、骨灰,跟离世的动物交流。

天赋异能,人和动物沟通桥梁

桑妮雅・费兹派崔克是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以能跟动物沟通交流闻名全球。她于1940年出生在英国中部一个小农庄,天生听障,直到11岁才学会说话。她活在没有声音的世界,没有学会唇语之前,很难跟人类沟通,却可以跟动物心灵沟通。而她一直都以为,所有人都跟她一样,可以明白动物的心灵。

直到她9岁那年,父亲送了她三只幼鹅,她每天喂它们吃东西,跟它们玩耍,没想到9个月后,这三位好朋友,却成为他们一家的圣诞大餐。

她心灵受创,却也因而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跟动物交流,像她一样把动物当成朋友。自此,她封闭了自己与动物的心灵感应管道,为了避免自己就算明白动物的心声,也不能改变它们的命运,她不再接受任何来自动物的心声。

一直到1990年代,她移居美国,英国老家的狗反常攻击家里的猫,为了明白因由,她重新开启和动物心灵沟通的管道。她的能力,帮助很多朋友更了解自己的动物伴侣,解决了他们跟动物相处的问题。后来,她索性成为专业动物沟通师,协助许多饲主解决他们动物伴侣的疑难杂症。

除了主持跟动物有关的电视节目,桑妮雅・费兹派崔克还开办课程,训练大家跟动物沟通。她也是著名的动物维权分子,援救和协助过许多走失、弃养和生病的动物。

未卜先知,多数动物有预知能力

加拿大的克劳迪亚・海尔,除了是位狗狗心理学家、动物顺势疗法专家,还是一位动物沟通师。

大概三四岁时,海尔陪母亲一起散步到商店时,发现自己可以知道途中遇到的猫狗在想什么。有时候,她看到猫或狗被虐待,她会很难过,几天无法进食。只有她的姐姐知道她可以跟动物沟通,看到她的情况,劝她不能继续这样下去。

那之后,她试着跟动物保持距离,可是却觉得很难受,像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后来她还是决定跟动物在一起,所以到动物收容所工作。她参加美国著名动物沟通师史密斯女士的研讨会,又重新能够接收到动物的思想和感受。

她不只能跟在世的动物沟通,还能接收往生动物、植物、矿物,世间万物的讯息。她还跟章鱼保罗谈过话。是的,就是南非世界杯时,成功预测德国所有比赛成绩,并成功预测西班牙赢得世界杯冠军的章鱼保罗。

当时,海尔问章鱼保罗:“你为什么知道谁会赢?”章鱼保罗觉得这很正常,它认识的大部分动物都有这种能力,当它知道人类没有预知能力时,感到很震惊。

后天训练,7步骤与动物沟通

桑妮雅・费兹派崔克和克劳迪亚・海尔跟动物心灵沟通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就算天生无法跟动物心灵沟通的人,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听懂动物语言。

桑妮雅・费兹派崔克提供了七个步骤,一般人只要通过练习,也可以跟动物心灵沟通。

所有的“我开玩笑的”都一定带着一点点认真;所有的“我不懂”其实还是有一点懂。

是你的,就是你的。越是紧握,越容易失去。我们努力了,珍惜了,问心无愧。其它的,交给命运。

这七个步骤包括:

1.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心平静下来,保持详和心情。

2.心里呼唤目标动物的名字,引起它的注意。

3.想像它的样子。

4.发出讯息给它。

5.询问它,可以为它做什么,想像它送出答案给你,感受这个答案。

6.相信并感谢你接收到的任何答案或影像。

7.以同样方法询问其他问题,相信自己接收的任何答案或影像。

欧美国家、日本、台湾、香港等都有动物沟通师,俱有跟动物交流的能力。动物心灵沟通课程近年也越来越普遍,有兴趣的人甚至可以自己参加训练课程,学习动物读心术,跟身边的动物沟通。

心电感应,透过脑电波发挥本能

据说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也可以互相沟通,当然,它们不是靠语言,而是通过心电感应。不管人类还是动物的脑,都有神经细胞在活动,这些细胞活动时会发出电磁波,也就是我们说的脑电波。只要调整到吻合的频率,就能接收到对方的频道,这跟用收音机接收不同频道电台的原理一样。

有一种说法,人类跟自然界其他动物,本来就有通过脑电波沟通的本能。只是人类内在有太多噪音,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活在未来,或者活在自己的头脑里,就算有人用人类的语言跟我们说什么,我们都未必听到,更不用说动物心里的话。所以人类逐渐失去这种本能,而那些总是能够活在当下的动物,却能保留这种天性。

第8篇

关键词:隐喻复合理论;隐喻理解;在线言语处理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21-02

《隐喻复合理论: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一书是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英美语言学系的学者Markus Tendahl的著作,2009年由纽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出版。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关于隐喻理解和在线言语处理模式的一种新的复合理论。这个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上下文异形隐喻,而且在没有预知隐喻的任何特殊的或被标记处理情况下,可以详细解释特别概念产生机制。这本著作共分为六个部分,下面对各个部分内容作简要介绍和简评。

一、内容简介

该书第一部分是本书的简介。在简介中,作者指出这本书创作的目的是为隐喻研究做新的贡献。作者认为在标准的语用学隐喻模式中,把推理和讲话者的意图作为隐喻理解的关键,但是其忽略字面意义处理和隐喻语言之间的区别。而隐喻的关联理论弥补了这一不足,被认为是隐喻研究的进步。通过简洁阐述的方式,Tendahl介绍了隐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意义,从而确保他自己和读者之间互明的充分程度。

本书第二部分是作者对隐喻的语用学理论的评论。关联理论模式重新定义交际为明示推理交际,交际中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之间不变的协调能帮助听者在读心术和上下文中寻找最佳关联。作者通过批判性的评论得出了一个结论:对于交际的认知解释,我们语境的本体论只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事物的认识论(P. 21)。

作者总结出作为交际前提,相互认知语境的建立依靠其他人认知语境合理假设的形成。由于讲话者有代表性的公开想法证据不足,人们只有通过直接处理最佳关联信息来减少付出的努力。结合新信息和存在的假设,可推论的语境效果可引起先前假设的增强或消除。

Tendahl定义了构成隐喻复合理论的以下四种基本假设:第一是推断非字面解释之前,字面命题不必推断;第二是言语理解应该在线分析,而且在成分的基础上;第三是我们的心理词汇是个网络,由于很多原因,词条相互编织,比如嵌入、共现等逻辑关系; 第四是上下文和决定连接其他词条的语境被激活。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特定情况下人们对隐喻尤其警惕,丰富的背景能帮助理解隐喻。作者用心理语言学相关的文献中证实了这个观点。为了使关联理论的预言与相关期望值相符,句子生成了认知效果,比如明显的假设之间的强化或矛盾。隐喻的复合理论一项重要的发现就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隐喻解释不是可选择的,而是出现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实验的结果表明在处理隐喻句子上,语境比常规的比喻解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丰富的背景下,隐喻能被直接理解,并不需要字面理解的前两个步骤。

作者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如何处理隐喻句子中的概念,就是Carston(1996,2002)的“特别概念”。这就引出了一个结论:字面意义和比喻义的区别只停留在成分层面上。Tendahl的结论是字面意义的判断是以解码的语言学意义和特别概念有序的字符串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这个结论虽然揭示了本质上隐喻不是主要的命题,但是表明了意象主义的性质常常忽视隐喻关联理论解释。

第三部分作者陈述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复合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根本上是想法和行动,只是衍生出了语言。在对这两个熟悉的模式的评论中,Tendahl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变性假说的断定只局限于喻体中隐喻映像生成的结构中,而不强加限制跨域映像转换的元素。作者认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的改进,因为它提供了为什么有些元素会被投射的原因,而其他理论仍然根据相关预期来抑制元素实体化。作者准确地解释了在喻体阻止元素实体化的能力中隐形的循环性,这意味着我们依照本体拓扑结构保存的要求,而没有按照本体和喻体之间本体论一致性的要求,理解了一些它的结构和重新解释了不变性假说,然后完整的不变性假说将在隐喻映像作为概念化喻体唯一的方法的情况下起作用。当我们已经有一个喻体的独立的结构概念化,而且喻体因为某些原因表现为隐喻,改进的版本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在后者情况下,隐喻导致替代喻体结构是不常见的。

作者通过概念复合理论,寻找一个更动态的模式来适应所有关于理解隐喻的上下文敏感度的问题。复合理论能够解释非现在时刻在任何输入空间意外发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的本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复合过程中不是单向的,而是允许新的结构出现,不仅仅是修改现有的结构。作者认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复合理论在结构上是互补的,它们的结合提供了一个似乎合理的后台认知操作模式,而这种后台认知操作是由隐喻表达创造的。

在第四部分中这两个理论的联合发现是和关联理论并列的。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第一个区别在于前者关注理解隐喻句子的研究,而没有把隐喻构思或隐喻使用作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Tendahl得出:对人类认知来说,隐喻构思的存在是关联理论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理论的第二点不同在于隐喻构思或语言中隐喻等级的判断,不论是约定俗成的还是新奇的隐喻。关联理论研究的不是常规的隐喻,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正是常规隐喻。

对于如何在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阐述隐喻意义,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关联理论以命题的形式描绘隐喻。而认知语言学主张大部分隐喻以意向图式为基础。二者都认同用标准的语义学模式来解释如何在线处理隐喻是不完善的。关联理论解释了在隐喻和字面句子解释中等级的不同,这些不同建立在“特别的概念”的概念上,而关联在线构建以放松或紧缩为基础。认知语言学另一方面不提供任何明确的在线隐喻理解的程序上的解释,但是在心理映像关系结构方面心理语言学有建议的优势,而且推理模式从一个本体映射到一个喻体。

两种结构并列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隐喻的习得问题。在关联理论中,隐喻的习得与儿童元表征能力和思想理论的发展有关。在认知语言学中,早期的隐喻发展起源于具体的经验。

第五部分Tendahl陈述了他的隐喻复合理论,包含了前面几个部分所有的基本观点。这个理论以词汇处理开始,这个处理涉及言语理解。单词定义为一个为进入概念领域而产生的指导性提示。它以作为词汇概念的可确认的不变语境部分和包含空位的上下文相关部分为特征,而且这些空位能用外面的知识结构填满。在关于上下文已调的特别概念的创造方面,没有语用学修改作为交流关键,就没有词条能活动。隐喻概念只是特殊种类的特别概念,并没有不同的本质,不要求特别的解释和理解过程。单词或许与词汇概念有关,或许与特别的概念有关,而后者关于特殊语境的更稳定的概念域是自发的修改。外部的知识结构可以是概念域、隐喻、转喻、意式图示或脚本。概念域是直接关联交流的结构。关联分类过程决定了概念域的哪一部分知识保持在详尽的特殊概念里。准备好的上下文关联的思虑决定外部知识结构的哪一元素将被映射到概念域的空位上。

在这样的框架下,当一个单词详尽的特别概念被规律地描绘成已知的知识结构,而且这个已知的知识结构可能成为这个词概念域的本质时,多义词就产生了。随后这个单词指向新的概念域,即多义词后面的认知机制。而基本上外部知识结构的补充在特别概念里是最佳的,它是隐喻性看法的必要先决条件。频繁循环的外部知识引起了元素从词汇概念到外部知识结构的转变。当一个到关联概念隐喻的环节丢失时,语境通常提供一个外部知识结构来反对描绘概念的东西。句子结构中,词条的结合用复合理论的分析工具来解释,比如心理空间的联网模式适合捕捉到语言学和语境信息相互作用的动力。词汇处理和句子处理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以至于经常一个特别概念的性能分析的完成,只能在句子已经获得了随后的词条提供的更多明显信息之后。通过分析内在知识结构,分析外在概念域,和经过外部知识结构与活动的空位获得巨大的充实,描绘的模式足够强大来辨别普通的特别概念加工,修改范畴隐喻和跨范畴隐喻。

最后第六部分,作者简要的总结了本书,并说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研究应该关注在不同的语境中,特别概念在相同的概念域怎样加工和加工什么。而另外一个研究重点是测试什么程度的语境和关联预期能指导句子理解。

二、简评

《隐喻的复合理论》这本书不但对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这两个领域的大部分著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评论,而且还论述了隐喻处复合理论。这个理论不仅是心理事实,而且与现阶段心理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学所研究的重大发现相一致。Markus Tendahl能够明确地表达许多认知语言学潜在的或假定的观点,与交流的明示推论模式建立联系。

然而这本书也有不少问题,首先有一些印刷上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阻碍读者的理解。比如在72页中写到“讲话者首先发觉错误和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在语境中,异常的发现取决于听话者。文中对讲话者认知努力行为的描述严重阻碍了读者的理解。或许由于交流是个共同的活动,听者承担了大部分理解活动,这是个严重的歪曲。另外,在第98页,作者再次在比喻句处理中,赋予认知努力的责任交给了说话者,“当说话者假定刻意的成分组成了句子,他们将愿意赋予……”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概念是不可区分的,它们的任意使用对初学者有很大的迷惑性。

另外一句有争议的话是102页的“甚至新奇隐喻不排除在外用于特殊原因”。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的区别更含糊。毕竟“隐喻是很重要的,因为它的功能包括解释、说明、描绘、表达、评价和娱乐。在会话和写作中我们有很多原因使用隐喻,因为有时没有其他词来指代一件特殊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隐喻来表达我们想说的,对事物的感觉,解释特别的事情,用更有趣的方法表达意义等等”(Knowles and Moon 2006: 3)。

除了以上印刷问题,我还有其他一些看法。复合理论中句子理解的关键性假设在于句子理解是逐渐增强的,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神经学或心理语言学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论点,这个观点没有被充分地证明和很好地讨论。

尽管有一些次要的错误,《隐喻的复合理论》一书揭示了作者如何合并关联理论模式和隐喻的认知心理学处理。在概念整合过程中,通过概念隐喻和特别概念构建之间强大的相互作用,Markus Tendahl展示了普通交流中貌似合理的隐喻结构。

三、结语

总之Markus Tendahl建造了连接语言、认知的不同理论和思想之间的桥梁,创造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语言研究模式,这是现代语言研究发展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通过这本书读者学习到了在线交流中研究充分、令人信服和切实可行的隐喻理解理论。

参考文献:

第9篇

写作心理转换理论指出:“写作是学生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它是一个“象一意一言”的多级转换过程。而这一系列的转换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积极心理的介入,它是学生乐写、想写、愿写的原动力。

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习作原动力,引导学生在写作心理转换的过程中快乐体验、快乐感受、快乐思考、快乐表达,是促成学生写作心理转换的关键所在。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力图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策略驱动,使学生的表达原动力得以迸发。

一、增加鲜活元素,激活原动力

小学阶段是儿童“注意、记忆、思维”发展的高峰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认知过渡。学生找不到感兴趣的习作内容,其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对鲜活元素的关注。生活是丰富绚丽的,只是需要我们善于去发现,而这些都是学生习作表达的绝佳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对这些生活元素的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习作教学便能走出枯燥乏味的泥淖,成为一场快乐的游戏。

(一)吊吊学生的胃口

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首先需要考虑的便是让写作对象与学生的“胃口”形成对接,其关键在于教师展现或放大写作对象的吸引力,进而引起学生的情意冲突。

从内容层面来说,新鲜的事物往往对学生有无形的吸引力,在习作教学中引入学生“对胃口”的写作对象是引发学生情意冲突的关键:从方法层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吊起学生的胃口”,造成关注与表达的期待是引意冲突的关键。

【案例1】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为例本次习作是让学生练写说明性的文章,教材内容是:“你可以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分析习作目标,无非是“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何不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呢?于是,我们便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将“写熟悉的事物”换成了“写陌生的事物”,最终选定了“写指猴”。

首先,教师板书“指猴”二字,请学生猜猜这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一下子便来了兴趣,纷纷述说自己的猜测。教师一一否定,这便吊起了学生的胃口。

紧接着,教师呈现指猴的图片,学生一看到这种手指般大小的猴子便乐了教师请他们说说自己最想了解关于指猴的哪些知识课堂上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一环节,顺利地达成了“从哪些方面介绍事物”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自然是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重组资料、这些原本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枯燥的事,可正因为有了兴趣的驱动便成为一件乐事。

最后教师安排学生将课堂上了解的有关指猴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上幼儿班的弟弟、妹妹听,“说明方法”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在这堂课上,正因为引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陌生事物,并将这一事物的特征进行了充分的放大,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热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生注意角度、注意过程、注意质量的全程监控与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升格为了有意注意,便使习作过程不再显得呆板而枯燥。

(二)找找生活的乐子

学生的生活中不缺少“乐子”,一场活力四射的游戏、一个忍俊不禁的意外……那些鲜活的生活场景,经历的时候大家笑声连连,但当作文时,学生却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浑然不觉。

如何让学生发现、关注这些生活之乐,并能展开思维编码的唤醒与对接呢?

【案例2】

不妨以一堂四年级的习作课《校园游戏大比拼》为例来看校园游戏可以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对于这样的游戏如数家珍,可是在习作中展示的却极少。如果教师能开启学生交流的大门,这便成了绝佳的习作素材。

这节课,教师事先录了一段“贴鼻子”的活动视频。课堂上,教师以此为引子,学生欣赏着自己的傻样,调侃着同学的傻笑,课堂上情真意切,兴味盎然。

在学生言说视频场景的过程中,教师无痕地点化着“有序”“有趣”的表达要求,为接下来的教学推进做好了铺垫。

课堂后半程,教师以“有序”“有趣”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写写自己玩过的或者伙伴们自创的小游戏。这便有效地唤醒了学生原有的记忆,一幕幕丰富的场景得以闪现,学生的习作思路便打开了。

生活中的乐子何止游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将生活中鲜活的场景通过猜测、交流、演示、视频等手段在课堂上重现,将让学生在幸福的回味中畅所欲言。

(三)聊聊新鲜的八卦

生活中的乐子,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也可以是“遥远的八卦”。“八卦新闻”因其遥远而神秘感顿生,因其新鲜而吸引力愈强,因其模糊而想象空间更大。于是,教师将吸引学生眼球的、具有想象空间的、无害于学生身心的“新鲜八卦”搬上课堂,往往能激活学生的习作动力,从而引发习作表达的强烈欲望。

【案例3】

以五年级的一堂习作课《马路中央的燕子》为例。教师通过一则网络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学生引入了一个富有磁力的习作表达场。

课始,教师以一幅“躺在地上的燕子”的照片引入:这只燕子怎么了?它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它静静地躺在冰冷的地上?有了照片的支持,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大家各说各的,说法在情在理,不少同学还不忘从图中的燕子身上找一些证据论证自己的说法。一幅照片,在学生的头脑里幻化成了一个个场景,让他们的思绪飘到了那个现场,与自己原有的认知形成了对接。

接着,教师出示了另外四幅具有连续故事情节的照片(大致描写了另一只燕子在死去的燕子身边哀号、扑救、拖拽等情景)。借助连续性的图片引入,学生进一步展开了想象,对故事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揣摩,情真意切。再让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成文字自然变得轻松了,读来更是感人肺腑。

正是这样一则简单的网络新闻,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于是文思便静静地流淌开来了。

二、调动表达内需,激活原动力

写作心理的转换过程离不开有效的动机驱动,习作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内需,才能促成内部言语的对接、过滤、重组。

董蓓菲教授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书面语言本身并没有什么作用,只有作为各种交际活动的工具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各种交际活动,书面语言就失去了意义。”这样说似乎有些绝对,但却道出了书面表达作为实用交际工具的重要性。

审视他国的母语教学也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如美国的作文教学“不拘泥于文体划分的规定,而是从儿童生活需要和社会交际需要来命名写作文体”“重视作文的实用价值。从各年级写作文体的安排看,其作文训练比较注重应用文体的写作”。德国、日本的作文教学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虽然各国母语教学各有特色,但是许多国家将习作与生活、生存、生命等现实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审视其共性,不得不引发一些思考。

根据上述思考,或许让习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赋予习作以现实的意义,强化习作的交际功能,是激活习作原动力的良方。

(一)交流成为需要

不可否认,表达的目的在于与人交流,书面表达同样具有这样的特性。这便是“读者意识”这一概念的意义所在。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需要弱化“习”的训练味儿,让他们感受到习作不过是跟伙伴、跟社会、跟自然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这有助于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受到分享的愉悦感、交流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言语表达的意义。

【案例4】

比如有不少家长爱抽烟,不少同学爱玩电脑游戏,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知识,组织了一堂《劝戒烟》《劝网虫》的习作课,并真正付诸实施,看看谁的办法好;再如遇到有家长以影响学习为由,不愿让孩子参加表演、比赛,或者不想让孩子当小干部等问题时,便安排《不能只吃读书一碗“饭”》的习作课,让大家写写演说稿,并尝试与家长沟通;当自己被老师、同学误解,却又难以面对面进行沟通时,就不如静下心来写写书信……

因为有现实生活的需要,学生的习作便少了许多言不由衷、天马行空。习作以交流为平台,关键在于教师要真正将这个平台搭建起来,并且即时跟进交流的评价。只有当交流成为学生书面言语体现价值的场所的时候,才能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其中。

(二)交流成为自然

学生作为习作主体,不单可以与人交流,同样可以与己交流,我们姑且称之为“主体意识”。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习作意识,它需要学生能静下心来,将记忆转化为回味,将自己分化为两个不同意识的个体,展开交流。然而,“主体意识”的介入,有助于学生真正基于自己的内心展开表达,倾吐“独特的感受”,从而感受到表达后的。

自我倾诉是“我手写我心”的主体意识的体现,是学生自我认同、自我排解的方式。有不少教师让学生写写“心情日记”,这便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当然“心情日记”可以有很多有趣的写法。

【案例5】

笔者在班级里假想了一位具有读心术的隐形人,并让学生以隐形人的视角审视自己,将自己作为交流的对象、观察的对象展开言说。有同学在放学时丢了水杯,她便以隐身人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传递出了自己的伤心;有同学以隐身人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在作文比赛中总是写错字的小始娘,表达了对自己粗心大意的懊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在他们的文章中流露出了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真切感受,而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涉,自由自在,因为大家的喜爱,班级里便以习作接龙的形式,将这一写作方式传递了下去。

搭建平台,敞开心扉,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享受自然倾吐的,习作便少了桎梏,多了情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有神通”,其原则不外乎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感受倾吐的快乐,而非直白的要求。这正如心理干预一般,只有当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放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交流成为权利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一分子,基于生活现实而自由言说本就是每个人的权利。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同时也是习作的应用场。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文章能对生活造成积极的影响,便能充分地激发他们习作表达的欲望。因此,在习作教学之前或之中,我们都可以针对生活现象尝试安排一些有意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既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是促进语言运用的有效手段。

【案例6】

当下各地雾霾猖狂,学生深受其害。不但晨练常受影响,甚至好不容易等到的体育课、活动课,有时也会因为重度污染而取消。于是,我们在六年级安排了“雾霾的自述”这一习作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大谈雾霾带来的危害,还将各地因雾霾而带来的诸多负面报道一一呈现,一时激起了学生对雾霾的同仇敌忾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家长访谈、资料收集等手段,引导学生将雾霾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并以“剪报”的形式进行了展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雾霾的视角进行“自述”,自傲型雾霾、委屈型雾霾、狂暴型雾霾、忏悔型雾霾纷纷上台亮相,学生畅所欲言,自得其乐。

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以任务、志趣等驱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学生的习作是具有推动作用的。精心设计的习作任务,能漾起层层涟漪,诱发“蝴蝶效应”。习作教学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需要,才能保证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充分介入,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习作指导的关注,从而保证其言语与思维的全程合一。

三、创设习作情境,激活原动力

情境有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关注和体验景、物、人、事,从而诱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习作表达的磁场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因为少了压力,多了情味,其表达才能打开禁锢,更加自由。

情境按其形式分,一般可以分为“现实情境”“模拟情境”与“虚幻情境”。“现实情境”即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见可察的真实存在的情境;“模拟情境”指的是通过媒体辅助、现场演示等手段,模拟现实生活场景的情境;“幻想情境”则是指基于学生的想象,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又高于现实生活的想象性情境。

无论是“现实情境”也好,“模拟情境”也好,“虚幻情境”也好,因其在课堂上的可感性,学生都愿意观察,乐意表达。

(一)在实境中畅谈

写实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绕不开的槛。写实作文基于观察,重在陈述。然而,小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却是相对较弱的,往往当时情绪激昂,过后“烟消云散”。因此,教师在学生习作过程中给予现实情境的支持,并突显关键内容便显得非常有必要。

“现实情境”的支持,组织“课堂活动”、引导“有意观察”、再现“故事情境”等都是屡试不爽的好办法。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并对他们的感知、体验、观察过程进行有效的干预,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外部思维向内部语言的转换。“即时观察”则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事物展开有序的、全面的感知,从而使习作素材的提取更具实效。而“再现情境”则能让学生对记忆图式进行反刍,从而完善补充内部语言,提升对情境体察的敏感性。以上方式使学生有了即时的、鲜活的情境支持,习作表达自然轻松愉悦。

【案例7】

以五上年级的《吹硬币》一课教学为例。

在这节课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上台挑战吹、台下尝试吹、比赛表演吹等形式,展开了十分热烈的活动。但是由于学生在吹时的投入,削弱了对同学的观察到了写吹硬币的片断时,出现了问题:不少同学所写的吹硬币过程十分“精炼”,缺少了必要的细节,言语读来少了情味。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安排由一个学生读片断,而教师自己则根据学生的表述表演当时的过程。当学生读到:某同学来到台上,使出吃奶的劲用力一吹……教师随即表演挺直身子,用力朝天空吹的动作这时学生可坐不住了,纷纷说老师的动作不对。于是,教师让学生再读语句,请大家分辨老师的动作是否违背了他的意思。这样相当于在学生的心头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一时之间大家各抒己见,表示应该如何进行修改

从这个课例来看,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安排了一个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乐于交流。其次安排了一个“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对游戏进行反刍,强化了观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感知、有体验、有观察,表达自然大有提升。

(二)在拟境中畅写

“模拟情境”因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区别,于是便能激起学生对“模拟情境”的关注,而“模拟情境”的新奇、创意则又能对学生的心智产生影响,点亮他们的思维灵光。

“模拟情境”可以通过“情境创造”实现。如一段时间,“新概念作文”风靡一时,几个简单的图形便能创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故事情境。引入这种方式模拟生活情境,便能激起学生习作的热情。“模拟情境”还可以通过“情境嫁接”实现,即把生活中的“此情境”嫁接在“彼情境”上,产生情趣性、哲理性等效果。当我们将“平凡”的事物相互结合的时候,却能让“平凡”的事物焕发耀眼的光辉。

【案例8】

如一位教师上过一节《我会拼图》的习作专项训练课二教师出示了六幅简单的几何拼图,有小金鱼、小花、小乌龟、太阳、汽车、闹钟。学生一看到这些图形便有了兴致。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图形,拼一拼,说一说,这便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两个来说几句话,水平高的学生甚至可以将六个图形全用上来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有的说:“一大早,小乌龟去拜访小金鱼,可走到了下午还没到。”有的说:“太阳当空照,有个人开车去上班,路上看到乌龟过马路,便等它过了马路再开车”。

通过这种模拟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感觉习作的困难,反而体验到了习作过程的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