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时间:2023-10-08 10:2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节日文化比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第1篇

关键词:节日文化;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一般意义上,每一门外语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其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和学习。就拿现在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来说,其中很多试题不乏有反映英美当地风土人情、、艺术追求、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等文化方面的考点。然而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却严重缺乏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始终穿插这些知识点的传授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1 西方节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力来源于喜爱和兴趣,学习热情的长久保持离不开学习兴趣的培养。英语这门异国语言,它与西方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来源于生活意境,学生通过感受生活,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英语对他们来说所包含的意义,只有身临其境学生才能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异国文化的憧憬和新奇是在所难免的,学习文化背景是学习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国人”纷纷崇尚和迷恋国际潮流,西方节日备受“国人”追捧,然而我国本土传统节日却越来越“低迷”。[1] 在我国充斥了各色各样、形式各异的中西节日。据我国社会调研所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年轻人中,大约有90%的人表明今年有过圣诞节的意愿,有近40%的人表示每到12月份就开始筹备圣诞节的相关事宜,与筹备元旦和春节几乎没有两样。此项调查共选取了1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等,采取电话访问的方式,其中受访者大约有两千余人,而且大部分受访者都是年轻人[2]。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方式逐渐西方化,西方节日在我国也日渐流行和风靡,节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很多西方节日深受我国国人的追捧和热爱,像圣诞节、愚人节等。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西方节日表现出了痴迷和热衷。西方节日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西方人的民族信仰、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和精神意志[3]。通过中西方节日的传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乏是一个上上之策。

2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可以加强学生求知欲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一样的习俗,它同各个国家、民族以及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及宗教等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中西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英语这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节日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是不可避免的都存在着共性,那就是都和宗教、庆典以及聚会等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大多数节日都会伴随着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或传说,同时也会通过不同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中国元宵节的元宵、春节的春联、中秋节的月饼等。中国传统节日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大多数都具有家庭团圆、和睦、纪念先祖等意义,比如春节和中秋节的内涵就是家人团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西方人和中国人的过节方法存在着差异性,他们过节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身心。他们或者是和全家人一起过节享受团圆所带来的乐趣;或者是独自外出旅游,追求个人身体和心灵上的解脱,对于西方人来说节日等同于开心和快乐。西方文化的构成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节日和纪念日,人们的文化情感需要节日和纪念日这些寄托载体。虽然中西方节日的主题存在着差异,但是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每一个节日都为家人或朋友的团聚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传达了相互间美好的祝福

求知欲是对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的渴望,是促使学生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学习的助推力,对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求知欲同学生在学习期间所产生的趣味性或者是所学对象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它能够使学生将学习看做是一件有趣的活动,而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只有对所学对象产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才会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的让学生通过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不同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只有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利用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来吸引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一定的兴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3 节日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利用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成功引起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后,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对所学对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从而达到学生以学习为主的目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节日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利用熟悉的诗词歌赋对所掌握的节日文化内涵进行巩固,然后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文化进行了解,通过比较来发掘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性。老师可以通过三步走计划即由“听说中学”发展到“活动中学”最终实现“探究中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了解西方国家的节日文化,比如互联网搜索、文献查询等。英语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教学成效,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图像欣赏。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对不同国家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习俗和不同节日文化所具有的不同内涵的探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 结论

总而言之,在进行英语教育时穿插中西方节日文化内容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彰显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完美结合。同时,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在注重在英语教学中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凸显节日的魅力瑰宝,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体会节日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敏.浅谈中国的西方节日热[J].改革与开放,2009(6):15-16.

[2]陈科峰.西方节日的文化底蕴与跨文化交际[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45-46.

第2篇

关键词: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美传统节日是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发展起来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将对中美传统节日进行了比较,以此对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一、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

1.1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共性

中美主要传统节日中的某些食品都具有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首先,纪念意义,或纪念某些事,或纪念某些人。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为国而死的屈原。在美国,感恩节吃火鸡是为了纪念先民勇于开拓的精神。其次,具有象征意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的月饼香又甜”。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人们边赏月品尝月饼,边思念亲人,圆圆的月饼在中国人的心里就成了中秋节的象征,也是家庭合乐,美满团圆的象征。在美国,2月14日是美国的情人节,一提到情人节,人们自然会想到巧克力。在这一天,不论是恩爱的夫妻,甜蜜的恋人,还是亲朋好友,都会赠送巧克力,表示关怀。于是在美国人们的心里,巧克力当之无愧地就成为了幸福美满、温暖甜蜜的象征。

1.2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饮食所占比重不同。“民以食为天”的古语反映出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特别是节日的饮食,更是重中之重。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小年要吃灶糖等。饮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很大比重。在美国传统节日中,庆祝、纪念的活动占比重较大,饮食习俗所占比例就小得多。相比较吃什么食物,圣诞节时,圣诞树、圣诞老人和圣诞贺卡则更具代表性;感恩节时,举行游行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二,合餐制和分餐制。中国人庆祝节日时,大家喜欢围坐在一起用餐,而美国人庆祝节日时,常常采取分餐和自助式。第三,节日食品反映的内容不同。在我国,传统的节日食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除夕夜吃饺子,意为财源广进;南方人过年吃年糕,意为年年高;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招财进宝等。而在美国,节日食品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节日通过庆祝的方式表达信仰,交流感情。

二、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比较

2.1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共性

第一,进行前期准备。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来临之前,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们都会提前进行购,准备好所需的食品。第二,庆祝活动。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人们都会在节日期间进行户外庆祝活动,如中国的舞龙、舞狮、闹花灯、猜灯谜等等,美国的复活节游行等。第三,聚会。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不论是中国春节的年夜饭,还是美国万圣节的化妆舞会,人们都喜欢用聚会的方式来庆祝节日,以此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2.2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庆祝节日的活动方式上,中美两国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人在庆祝节日时,往往表现的更为含蓄和内敛,如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中秋节赏月以寄相思,重阳节登高望远等等。与美国人全民狂欢的活动方式不同,中国人更喜欢用静态的方式来庆祝节日,表达美好的愿望。其次,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庆祝节日,重视家的概念,讲究阖家团聚。特别是像春节和中秋节这样重要的节日,很少会邀请外人参加,大都是家庭内部成员,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佳节。然而,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价值。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通常会把节日活动看作是是发泄情绪、缓解压力的最好平台。在节日期间,人们会打破社会的束缚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不分长幼,不论贫富,尽情狂欢。

三、中美传统节日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3.1集体主义和个性张扬

中国几千年来都处于封建农耕社会,而农耕劳动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而且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儒家思想的统治之下,推崇社会有序和谐,提倡个人要对群体忠诚,因此形成了注重血缘和家庭、强调团圆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当中国的春节来临,人们不管离家多远,都会想方设法地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与中国不同,美国的节日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个人贡献,崇尚和追求个体的价值。他们推崇“人性”和“自然”,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主义。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人们无所顾忌地疯狂唱歌、游行、跳舞,充分张扬自我,毫不在乎他人是否感同身受。

3.2 农耕思想与宗教思想

中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因此直接决定农业生产状况的岁时节令自然格外受到重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土壤。例如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来源于岁时节令。同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便把希望寄托于神灵,逐渐形成了祭天、祭祖等节日活动,例如春节前的祭灶神;中秋节的祭月神等等。而美国的传统节日透露出一种浓浓的宗教文化色彩。无论是节日的饮食还是节日的活动,无不带有浓浓的宗教色彩。例如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复活节是耶稣受难后重生的日子。人们在复活节互赠彩蛋,因为彩蛋象征着耶稣的重生。而复活节吃烤羊肉是为了纪念和感谢耶稣为洗刷人类的罪恶而奉献自己的生命。

3.3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现代思潮的显现

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节日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传统的烙印。虽经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节日的传统性有所减小,但节日的骨血里仍然强调宗法、家族和集体等传统观念。“亲情”和“团圆”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永恒的主题。相反,在美国,现代思潮则是影响美国节日的重要因素。由于没有经过漫长的传统社会,人本主义对美国人民的影响较深。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多地体现了现代思潮的特征,更注重挖掘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追求个性的张扬。“浪漫”、“狂欢”和“个性张扬”是美国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体现了现代思潮对美国节日影响。

四、总结

中美两国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内容和社会传统方面的不同,使得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异。节日文化作为中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中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能帮助中美两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友谊和建立互信。

参考文献:

[1]于桂敏,贺丽励.中美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深层文化内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2)

[1]李子银.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J],科教文汇.2007(4)

第3篇

中美节日 习俗 内涵

一、节日的概念和作用

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除了传统的庆祝活动外,节日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作为文化的载体,节日的庆祝方式和内涵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悄悄变化,而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和交流,也因为节日而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

二、清明节和万圣节的起源、习俗及意义

1.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清明节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都在此时远离冬日的寒浊,迎来温暖的春日。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习俗非常的丰富有趣。在这一天,人们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墓,表达对祖先和已故亲人的缅怀之情。同时,因为清明节也被称为“寒食节”,所以这一天要禁火,为了减少寒食冷餐对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大家还要一起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清明节通过对祖先和亡人的追思和缅怀,教育人们要珍视和尊重生命,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又充满了踏青游玩的欢笑之声,强健体魄,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正是这特殊的形式和重要的意义,使得清明节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特色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2.万圣节

万圣夜,英文称之为“Halloween”,为“All Hallow Eve”的缩写,是指万圣节的前夜。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节日提前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原因。

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由以前的逐鬼驱魔变得积极快乐。“死魂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以卡通形象出现,变得友善而滑稽。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则极尽所能地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让鬼节变得妙趣横生,而万圣节也成了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

三、清明节与万圣节的主要差异

1.习俗差异

清明节和万圣节在习俗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清明节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时至今日,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它更是重要的祭祀日。清明节当天,亲人们要结伴而行,携带纸钱、果品、酒食等到墓地,首先,为祖先的墓地“打扫”,如擦洗墓碑,拔除野草、添加新土;其次,陈设果品美食,点燃香烛为他们“送钱”“送食”,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健康。通过祭祖扫墓,人们主要表达的是对祖先及亲人的哀思。而且在举行扫墓仪式时,往往气氛严肃,步骤繁复。全程需双膝跪地,表达对祖先的敬畏。仪式结束后叩头行礼,并共同将剩余的酒食吃完,意为与祖先共同进餐,然后回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的万圣节仅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习俗,原有的祭祀仪式逐渐被人们所忘却,节日的宗教色彩也逐渐变淡,并不断向着奇特、怪诞和狂欢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天,小孩子们提着南瓜灯挨家挨户地要糖,成年人也举行各种各样的狂欢活动,戴着鬼神面具,成群结队,“装神弄鬼”相互恐吓,他们游行在大街小巷之中,在稍显恐怖的气氛中,尽情寻找和创造着欢乐。“鬼节”在美国成了一年之中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万圣节成了一年一度真正意义上的狂欢节。

2.内涵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手工劳动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劳作方式和经济来源。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劳力的多少往往会决定一个家庭兴旺与否。而在祭祖扫墓之时,家人要全员参与,能增强人们的家族观念,同时提醒家人“人丁兴旺”的重要性,体现了封建社会浓厚的宗族血缘关系。

与拥有悠久历史和封建传统的中国不同,独立战争之前的美国深受欧洲资本主义推崇的自由、民主、平等观念以及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相信,只要足够虔诚,就会与上帝建立联系。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之分,也无贵贱之别,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因此,在万圣节来临之时,几乎所有人都戴起面具加入狂欢,尽情释放,展现和张扬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其传统的祭祀仪式已难觅踪迹。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及美国的传统节日万圣节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在节日文化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国的节日文化,并与本国的节日文化进行对比,使我们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弘扬本国节日文化,同时为吸纳他国节日文化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盖国梁.节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陶德政.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字:节日文化;西方节日;学校教育;传统文化

西方节日在我国的盛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节日文化不可避免涌入我国。在这种背景下,西方节日文化给我国当今的传统节日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中影响更为广泛。

一、节日文化概述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现象的节日有着特定的含义: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路线形成的固定的或者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①。节日是民族历史和文明的产物和象征,它以独特的内涵融汇成民族之魂和民族精神,并化为集体意识渗入民族血液之中,潜移默化的规范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二、西方节日文化

西方节日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而且每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生产性、生活性和宗教性三大特征,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或让位于宗教性节日;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传统的生产性节日仅仅具有地域性特征。敬奉土地和祈求丰收是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和传统习俗,在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时代尤其如此。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西方国家,失去了特定经济生存形态基础的敬土祈年习俗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消亡,仅仅遗存于极少数一些仍然保留着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地区。

与生产性和生活性节日的衰微相对照,西方国家节日的宗教性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西方节日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现代大学生消费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节日消费是大学生校园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过节而支出的费用,一般包括节日期间的餐饮费、活动费以及互赠礼物的费用。在这些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的学生中,往往要用一笔钱和朋友聚餐,购置节日物品,参加节日活动和互赠礼物。其中餐饮费和购置礼品的费用加起来花费不少,对于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大学生在过西方节日时的消费虚荣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高消费行为的确在校园中存在。虽然消费观是由个人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以及消费常识等因素综合决定,但是西方节日客观上为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观。

(二)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西方节日在校园的流行的确给大学生节日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西方节日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生存的土壤。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现在很多人在不信仰基督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浑然不觉地加整理入到狂欢行列。这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异国他乡,好比无源之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大众认同、沟通、交流、凝聚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大众共同娱乐、游戏的重要方式。每个节日都有历史根源,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文、民族色彩来展示民族的人情世故、忠奸善恶、民族伦理、民族风格及强烈的民族意识。青年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养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三)大学生过度的迷恋西方节日,将影响中国的文化安全

"现在的国际竞争和国家较量不是攻城掠地,而在于信息和文化的竞争和争夺"。大学生盛行过西方节日,在传统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沉沦的表现。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我们如果没有了包括春节在内的节日文化,就意味着在文化发展中被淘汰。西方国家,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与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交往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在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中,已赫然将维护和推动其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性统治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②。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我国大学生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现代化的建设中,不要被别人"化"掉。西方文明有它的魅力,我们当然可以接受,但是,我们更应该坚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尊严。

四、西方节日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分析

西方节日在我国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日趋流行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西方节日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方面,我们应该端正态度,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大学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作用

1、首先,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对待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应该扬长避短。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目如母亲节、父亲节等,则可以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2、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大力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要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了解节日及节日文化的深刻背景。其次,弘扬节日文化,要引导大学生过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再次,学校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日常科研活动之中,深入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3、学校教育要通过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加合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庆祝活动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避免单一化,样本化。除晚会外,还可以采取知识竞赛,义务宣传,影片欣赏,热点座谈等形式,对重点宣传对象,应该深挖掘,给予大范围,高密度的曝光率。可以把庆祝活动分解细化。在大型活动的同时应该以学院、专业、班级甚至寝室为单位举行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可以把工作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组织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要与社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

转贴于

4、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节日消费的火爆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援"。学校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节俭好学,慎过西方节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从大学生的修养出发,把消费观教育视为大学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文化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府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

当前中国当代大学生热衷西方节日,冷淡中国传统节日,与政府一段时间以来忽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有很大关系。政府对传统节日文化忽视宣传、缺乏变革导致,传统节日的影响逐步萎缩,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下降。近些年以来,传统节日在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特殊位置及其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为社会所认识和重视。

1、政府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传统节日的保护是对大学生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对其精神利益的维护。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大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时机,是他们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人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不断通过节日习俗表达出来。这些理想和追求有丰收富裕、健康长寿、欢乐吉庆、平安和顺等。保护了传统节日文化,也就减少了大学生群体通过西方节日来寻求情感寄托的途径。其次,保护传统节日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心。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享的文化。在同一个日子过同样的节日,使我们体会到属于同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感。当人们处于本土的文化环境中时,这种感觉还不明显。但是在异文化环境,一个族群同样的节日习俗就成为文化认同的显著标志。共同的节日习俗会使他们之间产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把他们凝聚在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社群之内。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可使各地的大学生拥有更为和谐一致的文化空间。

2、以政府为主导,创新传统节日文化

在新的全球一体化日趋紧密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碰撞产生某些文化趋同现象,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西方节日,这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节日的侵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的,但是西方节日盛行并不整理可怕,可怕的是传统节日的衰落。综观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不难发现,很多都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有着农耕时代的烙印,由于它存在的基础已经在逐步的弱化和解体,很难与当今的时代特征明显的联系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会使节日变得神圣而沉重,交得不受欢迎,给入一种麻烦的感觉,有时使过节变成一种受罪。所以我们需要用创新来变,嫁接一些西方节日的气氛,改掉一些传统习惯的陋习,这样才能真正的将传统节日文化延续下去。我们若能在西方节日的热闹中汲取和借鉴一些营养和经验,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但应以政府为主导,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管理与服务功能,提供节日文化资源,创造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们建立正确的节日观和行为参与方式。

在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大学校园的冲击的确已经成为事实,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而对西方节日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大大超出了对待本国传统节日的热情。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更好的继承和创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和吸取西方节日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要使大学生树立起一种健康的节日文化观和消费观,使他们既能够理性的对待各种西方节日,又能够充分享受到西方节日给校园生活所带来的欢乐。

注释:

①〈日〉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54页

②梅孜编译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M]. 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文献:

[1] 绫部恒雄.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2] 王嵘. 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26-27

[3] 陶柳清、陈淦添.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09,(4):220-222

[4] 梅孜编译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M]. 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第5篇

摘 要 传统学徒制是以师带徒强化技能传承、技术创新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中西方传统学徒制在生成背景、管理主体、制

>> 中德现代学徒制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建筑比较 中西方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中西方绘画之比较研究 中西方现代建筑比较研究 中西方园林风格比较研究 中西方休闲观念比较研究 中西方决策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方课堂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方戏剧音乐比较研究 中西方代议制的比较 中西方传统数学思想比较研究及对数学教育的思考 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浅略比较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比较与探讨 中西方传统自由思想的比较探析 中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比较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1][12]截至2015年全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501万人比2010年提高57%[EB/OL].[2016-08-2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urther Reflection on Cultivation of High-skilled Talents in China

Zhao Xueyao, Yu Ping, Lin Ruoxin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is a kind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which provides an internship with skilled masters and emphasizes on the skills inherita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There exist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in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the one hand, it shows sorts of differences such as formation background, management entity, institutional nature, driving forces, apprenticeship qualifications, apprenticeship, etc.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four kinds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unific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ducing process, the choice of individual instruction as the main educational pattern, etc. The cultivation of high-skilled talents in China made great progress at present, but it still remains several problems such as total quantity insufficiency and insufficient social support, etc. A good way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skilled talents is to draw successful lessons from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in China and western society. Exactly speaking, it should be made efforts as follows: play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on the whole, guiding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actively, and exploring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which focus on setting up several master studios an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raining apprentices by masters.

Key words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high-skilled talents; skills inheritance

Author Zhao Xueyao, research assista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Guangzhou Baiyun Technical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Guangzhou 510450); Yu Ping, senior lecturer of Yantai Technician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Lin Ruoxin, Guangdong Baiyun College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习俗文化 差异 影响

一、中西社会习俗差异

礼仪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一直以来都是秉承着严以律己而尊敬他人的方式去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的美誉立足世界,许多国人在国际上的礼仪表现也让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遍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这就使得各国的习俗差异出现在交流当中,然而这种由文化和习俗所造成的误会何影响并没有得到重视,如果长此以往的任其发展不去加强对西方礼仪文化和传统习惯的理解和肯定,那么就可能引起双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误会,进而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难以继续下去。因为影响着各地区文化习俗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就是可能存异,造成了不同宗教的人们各自遵循所信仰胡宗教礼仪。这一因素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中国的礼仪进程也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统一过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在西方的文化习俗发展期间,其教育,科技 新思想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才形成了如今的区域性文化习俗。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中西方跨国交际也愈加频繁,但其参杂其中的差异也日渐明显,因此,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怎么去兼顾中西两国间的问题俨然成为了主要问题。

1.1会面礼仪差异

1.1.1问候礼仪

在当今社会当中,见面互相问候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社交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问候不仅能拉近心灵距离,消除陌生隔阂,也成为了与亲朋好友寒喧的一个重要手段。问候对方这一礼仪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素养的标准之一。见面亲切友好的问候不仅仅体现其良好的修养,道德水平的高低,也体现了其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中国,一般的问候语都诸如此类“到那儿溜Q了?”“干嘛去了?”“去哪儿啊?”我们用这种方式和问候来传达出对对方的关心,这种“唠家常”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但如若是在西方国家,你的这种问候很可能已经触及到对方的底线。因为国外根本没有此类言语,外国友人很注重自己的隐私,他人无权干涉,也不希望他人过于干涉自己的私事。一般他们的问候都是“hello”或者“how is the weather?”他们把这种当作纯粹的生活礼仪,并不把它当作认识的手段,所以当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当中有人向你说“what a beautiful day!”的时候,你应当给予回应来表现你的友好态度。

1.1.2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他传达出的是个人修养和其社会生产力的反展程度,经济发展的速度与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和社会需求。但由于中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了许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称呼差异。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在下”用“您”来称呼他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方可“直呼其名”而西方国家则用“you”来称呼对方。家中成员也不分年长年幼,一般都以姓名或者昵称来称呼,但在中国这是不可行的,必须尊卑有序,尊老爱幼,不然就会被当作不礼貌。

1.2餐饮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在地理位置上又相对处于中间位置。所以这便造就了区域所特有的饮食习俗。从“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就可以看出,饮食在国人心中所占有的比重。人们经常都会将重要的事宜和决定都放在一场别开生面的隆重的美食宴上面。但有时候却不会去过度地追求菜的口感,他们所追求的是在一起的氛围和许久不见的寒暄。在中国,以左为尊的礼仪相传已久,招待贵宾,贵客都要坐在左上,但在西方则恰恰相反,入座的时候男士为了男士示以尊重,会为女士打点好一切。在中国,酒在宴会上必不可少的,人们认为喝酒能够减少尴尬,活跃气氛,便于进一步的认识了解。而西方对于酒文化则截然不同,他们不提倡过度饮酒,认为只要尽兴就行。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

2.1传统节日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具有重要作用,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地点有着重要的联系,它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感情世界,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每个民族的节日,能还原出其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文化习俗的影响多么深远。

2.1.1 为何当今社会,中国的节日越来越不受到国人的喜爱,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淡,而相比其他国家的节日却在国内流行起来。首先我觉得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而西方由于受宗教影响时间较长,所以其节日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比如复活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人们心中有,那么节日便会被传承。加之中国的节日庆祝大多以家庭为中心,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突出集体性和互动性,他们倡导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张扬的性格,这便是为何在西方的经典著作当中,个人英雄主义成为了社会意识主流,人们喜欢互相交流,群体参加又体现出了人人平等,自由地表现自我的特点。从用餐时的桌子就不难看出,中国人喜欢用圆桌来营造一种团结,和气的气氛,这是一种传统,西方人习惯用方桌,他们的重点并不在于食物,而是在于个体之间的交流。所以,中式体现的是全体共享式,西方宴会体现的是个体交流式。当然,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不仅仅只有这些,还跟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将会面对更多的陌生文化,风格迥异的行为习惯,也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所以,我们必须在发扬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的时候熟悉新的文化。

总结:在保持住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其他风俗文化,首先是要去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然后再了解地域性文化。因为只有理解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减少误会的发生,礼仪也是一种意识流的软文化,只要是文化就肯定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比较,一个缺乏礼仪的国家肯定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一个礼仪不标准统一的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礼仪是首要的,现今的中国无论在物质,精神,文化上面都需要进行改变,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集百家之长。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国人的价值观,方能塑造当代中国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9-1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 包凡一.外国人这样看中国[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9

[5] 谢艳明.西方文化与风俗指南[M].河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第7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高中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文化比较和文化交际等方面组织跨文化交际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以此培养高中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文化空间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任务设置中体现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引导学生寻找中西文化差异。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到“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estivals.”的文化差异提示。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进行任务设置,让学生列出4个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原因。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就在各国文化交际方面出现了错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将中国传统节日用英语表述。有的同学将端午节表述为“Dragon Boat Festival”、将清明节表述为“Tomb-sweeping Day”或者“Pour Bright-ness Festival”。针对这样的表述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解,要知道在汉语中的“龙”与“Dragon”是不能对应的,从英语表述上来看,端午节成了龙舟节,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曲解。清明节的翻译表述也存在一样的错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语言体系中,文化内涵不是对等的,由于这些节日均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英语语言系统中很难找到相适应的词汇进行相关表达,要让学生掌握音译的有效处理方法。

二、在文化比较中加强学生文化空间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有关“Festivals”(节日)与“Celebrations”(庆典)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节日、相关人物、季节以及事件等关系的介绍,初步诠释了世界各国节日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满足跨文化交际教学需求,在进行文章讲解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亲自去进行相关节日的了解。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3个以上英语国家的节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这些节日中的相关人物和节日起源进行了解和学习,然后思考中西方节日的差异有哪些。在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因为很多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日都较为熟悉,比如像Valentine’s Day、Christmas Day、All Saints’ Day等等,但是在学生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的时候,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国家节日与宗教有较多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则与自然变化有关系,比如我们国家的“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节日都是与相应的季节有关;而且西方国家的节日与中国传y节日注重家人团聚不同,他们更为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释放。要知道学生提出的这些观点已经上升到价值观、哲学观的层面,学生在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讨论的过程中,能对相关文化背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空间意识。

三、在文化交际模拟中进行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能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初步培养,教师可以在利用“Festivals”(节日)与“Celebrations”(庆典)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跨文化交际,通过为外籍教师写春节邀请函,邀请教师在到自己家里过春节。在学生的邀请函中,教师可以从称谓与日期书写格式、礼貌用语的使用以及邀请理由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考察。在学生的邀请函写作中,大部分学生出现了礼貌用语的错误使用,出现“please”祈使语气,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英语表达思维;也有同学在邀请教师除夕到家里做客,用了“party”这样的词汇,这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内涵的曲解,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认识错误。所以教师要在加强对学生中西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语言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交际。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德理.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华章,2014,(18):274-274.

[2]朱艳艳.伦理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体系研究[J].学周刊,2015,(24):61.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语言文化

每种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含了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得体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学实践证明,渗透背景文化,可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语言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加深理解,应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一、渗透背景文化,提高应用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也是渗透背景文化的主要场所。教学可以从生活用语中,提高文化背景意识。中国是礼仪之邦,维系在儒家思想下,重视尊卑、长幼关系,而英语国家和我们截然不同。比如,英美国家的长辈与晚辈、学生与老师之间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表示亲切,这在我们国家会被认为不礼貌。语言习惯受文化的影响。英美国家在见面打招呼时的常用问候语有“Hi”、“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这是英语的语言习惯。中国打招呼是“您上哪儿啊?”和“您吃了吗?”等等。遇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时,可选取几组国外亲人、好朋友见面打招呼的视频在课堂上反复播放,让学生观察、讨论、思考。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认识英语国家的一些有关个人的话题如“Where are you going?”会被视为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而“Have you eaten yet?”则会被误以为你要邀请对方吃饭。学生了解后对英语问候的习惯和句式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What’s your name?”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英美国家的习惯,是用“I’m…”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名字。问及姓名,一般也只说“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对方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在应答“Your English is very well.”时,西方人擅于表现,面对赞美会欣然接受说:“Thank you .”而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往往会被误解为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使对方不悦。了解了英语国家的口语习惯,在交际中学生就比较容易地表达出“纯正、地道”的英语。

二、渗透风俗文化,开阔学生视野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英语》教材Book4 Lesson25 My Favorite Colour中有些既是姓氏又是颜色的单词,如:“White”(怀特/白色)、“Black”(布莱克/黑色)、“Brown”(布朗/棕色)、“Green”(格林/绿色)等,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不同的国家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而在美国,红色代表着暴力、危险。中国,有白色月亮的中秋,是征伐不义和处死犯人的季节。而英语国家白色象征着高雅纯洁,于是就有了white wedding clothes(婚礼服), white men(高尚的人)。这些风俗习惯也是学生所渴望了解的,不同的文化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可开阔学生视野。

文化包含着宗教,同时宗教也影响着文化,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小学英语》教材Book4 Lesson10 First,Second,Third在拓展环节,可增加以下内容:“星期一在中国是一周的开始,而英语中周日是星期的第一天”,学生感到很好奇。这时教师可告诉学生,中国受传统数字文化的影响,把‘一’视为开始;而西方属于宗教文化,耶稣在周日复活,这一天对基督徒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他们把周日定为一周的开始。“Sunday”这天做礼拜,有神圣、欢乐之意,所以最漂亮的衣服可以说成“Sunday”或“Sunday best”,而星期五“Friday”是耶稣受难日,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愁眉苦),“Black Friday”(灾难的一天)。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三、渗透“节日文化”,提高文化意识

每个节日背后都有不同的历史典故,包涵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教师组织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节日文化”主题活动中感受西方文化。宗教在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英语国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中西文化间的深层交流,节日也作为“舶来品”涌入彼此的国家,如“感恩节”、“圣诞节”。

中国孩子对外国节日并不陌生,但对背后的故事却知之甚少。教学可以增加以下节日文化:《小学英语》教材Book7 Lesson25~31介绍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这是人们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传说这天圣诞老人会坐着载满礼品的雪橇到各家,把礼品装进孩子们挂在床头上的袜子里,给人们送来温暖和祝福。通过圣诞节背景故事的渗透学生的情感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在唱《圣诞颂歌》时,深切体会到了节日的宁静与祥和,唱着《铃儿响叮当》,感受到了亲情和友情。

第9篇

学生在万圣节活动的精彩演讲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正确看待西方节日》。

今天是10月31日,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也叫鬼节,所以先给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万圣节。

万圣节起源于公元前500年。生活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人们相信,死者会在10月31日回到他们居住的地方,在活人中寻找活物,以获得重生的机会。人们担心鬼魂夺走自己的生命,所以当10月31日到来时,人们会把所有的灯熄灭,这样鬼魂就找不到活人了,人们会装扮成怪物把鬼魂吓跑。万圣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因为每个家庭都会升起南瓜灯笼,给孩子们分发糖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圣节的意义逐渐变得喜庆。因此,象征万圣节的怪物和图片变得可爱而奇怪,如南瓜怪物和女巫。爱发挥创造力的美国人,在这一天会竭尽全力装扮成鬼,让鬼节有趣多了。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新奇有趣的西方节日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五彩缤纷,等等。可以看出,许多中国人热衷于西方节日,纷纷庆祝外国节日。

那么,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呢?

第一,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是自然的,自然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时代随之而来。西方文化也迅速渗透到我国,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

第二,了解节日的内涵,学习西方文化。我记得鲁迅先生的“取其所用”原则:开动脑筋,放出眼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己取!

这应该是我们对待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

我们不盲目崇拜,一切依序接受,或者全盘否定,我们是刀枪不入的。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有明显宗教色彩的,比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我们是“随你便”。对于那些既有浓厚的西方浪漫主义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要大力倡导和推广,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第三,要尊重西方节日,弘扬中国节日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许多传统节日文化积累了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老少咸宜,团团圆圆,走亲访友,相互祝福;清明节,散步,扫墓,缅怀先烈,寄托哀思;中秋节,赏菊,吃月饼,孝敬长辈,玩得开心,在天堂!

我们中学生不能对外国节日大惊小怪,忘记弘扬民族节日的文化传统,迷失在盲目的崇拜中。学生们让我们记住,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支撑。

学生在万圣节活动的精彩演讲

师生: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演讲的主题是“兴趣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兴趣越广泛,他的生活就会越丰富多彩。我们可能只是普通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追求自己喜欢的兴趣。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的学习,而忽略了兴趣的重要性,那他只会成为一个书呆子。我们不妨打羽毛球,踢足球,看课外书等等。如果你长期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它会成为你的特长,你可能会成为一名著名的书法家和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为什么不呢?也许你会说,“成绩也很重要?”的确,成绩很重要,但不要总是专注于学习,适当放松自己,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大家都知道10月31日是万圣节。万圣节,也称为鬼节,是西方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用食物祭拜祖先和神灵,乔装打扮,制作南瓜灯笼来祈求和平和抵御严寒。我们可以在这一天装扮我们的教室,举行几次活动来庆祝节日,活跃气氛,放松自己。

总之,兴趣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愉悦。所以,如果你想拥有美好的人生,那就追求自己的兴趣吧!我的话说完了,谢谢大家。

学生在万圣节活动的精彩演讲

公元1世纪初,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的那一天,要举行弥撒仪式。相传自公元前500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

相传每年的这一天,所有死去的人的亡魂都会来找到活人,并把自己的灵魂寄生到他们身上,以获得新生,这是他们唯一能重生的方法。活人们当然不会把这个机会给那些亡魂。所以,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每到这个节日,他们就打扮成妖魔鬼怪,以此来吓走那些亡魂。

现在的万圣节,完全没什么恐怖的气氛,而是充满了欢乐。小孩子们会穿着恐怖的服装,挨家挨户的喊出Trick or treat来向别人讨要糖吃。如果不给的话,他们就会惩罚不给糖的人,直到别人肯给糖为止。

关于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是源于古代的爱尔兰。故事讲的是一个叫 JACK 的人,是个醉汉而且爱恶作剧。一天他把恶魔骗上了树,又马上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架,吓唬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与恶魔约定,让它答应施法,“让自己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JACK死后,他的灵魂既不能上天堂也不能下地狱。

既然讲到了万圣节,就不得不提起中国的鬼节——中元节。

中国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 “中元节”, 也称“盂兰盆节”。在这一天,人们无论贫富都要用下酒菜、烧纸钱来祭奠(jidian)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烧纸钱的最好时机。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是为了把纸钱烧在圈儿里,让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这些就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了。之后,亡人们又要回去了。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第10篇

关键字:文化渗透; 初中英语;应对措施

一、充分利用教材,渗透文化意识

每个国家有各自风俗习惯,这些习惯形成跟一个国家发展历史相关,这也正是该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时常体现在问候、称呼以及习惯用语用语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这一过程,在课堂学习时,有意识的渗透一些简单用语。举个例子:英语组成的英文名字时,一般由前三个部分组成,像:surname、firstname以及family name等等。一般而言,人们习惯使用firstname,在姓氏之后加上family name。而我国却相反,姓氏放置在首位,名字跟随在后。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时,时常分辨不出姓和名,时常出错。又例如,在我国两个熟悉的人碰面,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是问对方:你吃了吗?而西方国家他们更倾向问天气,这也是文化差异导致。

在我国,到别人家做客时,总会在餐桌中留下一些盘中餐表示礼貌,而西方国家更倾向吃完,表示称赞主人准备的食物很美味。在餐桌上,当别人询问是否还要吃时,西方国家会回答some,而不会使用any。当有人询问“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时,更希望获得肯定回答,因此该句子时会使用some肯定句,回答该提问时,应该用肯定态度说“Yes,please”,如果不需要就回答“No,thanks”。在我国进行回答时,会比较含蓄,时常表现出委婉拒绝,这展现出我国含蓄、内敛的文化。教师进行教学时,要使用灵活的方式解读其中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提升文化敏感度,从而在往后学习中培养出文化意识。能够自觉主动学习西方文化知识,能够走进新环境中学习更多知识。教师着重在谈论、打招呼、感谢等等方面展现出差异性,让其融入英语教学中。

二、多样教学方式,学习西方文化知识

西方国家传统节日也是初中英语教学关键之一,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挖掘出西方节日同我国节日之间的差异,解析节日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积极性。学生熟悉我国传统节日,但是对于西方国家圣诞节、万圣节以及感恩节等等比较模糊,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图片或者影像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更能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初中教材中一个单元都是在讲解西方节日,教师进行教学时,将其分解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第二部分国家性节日,儿童节、劳动节以及元旦节。第三部分是西方传统节日,复活节、圣诞节、万圣节。教师给学生展示这些节日喜庆照片,通过口语练习让学生对节日有些把握。初中学生对节日的读音,写法比较了解。但是对节日的来源,学生不太了解。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课堂中,教师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到台上表演,深入感受西方节日魅力。该方式让学生对西方节日了解更加深刻,学习也比较轻松。在初中学习期间,教师进行课堂学习时,适当结合西方文化背景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学生学习西方文化时,拥有新鲜感,逐渐提升英语学习兴趣。

三、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渗透课堂英语教学

一般而言,英语中有大量的典故、成语、谚语等等,教师要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介绍。例如:“black tea”意思为红茶,并非是人们理解中的红茶。而 “a white lie”指的是一些纯真的孩子,这些孩子时常说一些童言无忌的话语。学生学习该单词时,会惯性理解该单词,像 “a black sheep”,学生一看该单词,会误解释为一只黑色的羊,如果借助语境去解释,学生更容易理解,会猜出其中的含义,这指的是败家子。在语言背景差异下,人们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意思,很难猜出其中真实含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要不断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帮助学生了解真实含义。

结束语

教师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文化内容,给学生传输西方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交流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空白。进行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教材中,将其和教材内容结合在一起,达到教学目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金露露,史天冠.文化渗透,任重道远——关于“东北方言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研究”的调研报告动动画世界[J].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4期

[2]潘和梅.点滴浸润,渗透生活——对高中阶段如何渗透英语文化的思考[J]. 学园:教育科研,2012年3期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跨文化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89-02

一 问题的提出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学实践中,英语课只注重学生的单词和句型学习,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较少注意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只是在意孩子学习单词和句型的数量,并简单地以此来判断孩子的学习效果,忽略了语言学习是最终为了使用的学习目的。加之有些教师没有注意在语言学习中对一些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并大力提倡一些文化精华,导致出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分离现象。例如,有些家长抱怨现在孩子的感恩教育不够,其实,倘若每个英语老师注意“thanks”这个基本词汇的文化教学,感恩教育问题也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加强跨文化交际教学效果,笔者针对市区的一些小学进行了专题的调研并希望能以此引起广大同仁的重视。

二 调查方法与对象

1.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以泉州市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泉州实小和泉州第三实验小学的高年级114名学生和这两所学校的20名中青年英语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2.调查问卷的设置

为了做好本次的调查工作,笔者针对学生和教师设置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针对学生的问卷共20题,分四个方面(政治文化、日常文化、社会文化和物质文化基础知识)进行调查;针对教师的问卷共15题,分三个方面(跨文化交际的认识、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跨文化能力培养)进行调查。同时为了更好地保证调研质量,还组织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当面访谈,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3.测试与数据处理

本次测试在泉州实验小学和泉州第三实验小学部分教师的配合下,共发放学生问卷114份,教师问卷20份。回收率100%,全部问卷均为有效问卷。笔者认真核对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仔细处理。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概述

表1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结果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简述

政治文化基础知识 对于政治文化知识部分,85.1%的学生全部回答正确。关于美国国旗和英国首都这两道题纯属基本知识题。

日常文化基础知识 本部分涉及隐私、问候和礼仪三个方面。调查中45.6%的学生对隐私的理解不够;72.1%的学生对打招呼受传统影响较大;70%的学生对于礼仪文化差异了解不够。部分学生答题受传统教育影响明显。

社会文化基础知识 本部分主要是调查学生对节假日、建筑和文体活动方面的调查。69%的学生对西方节日比较了解;8.8%的学生对西方建筑了解;48.2%的学生对西方的红茶不了解。

物质文化基础知识 对于食物文化,62.8%的学生比较了解。但对于部分节日的特殊食物文化,学生仍了解不够。

表2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概述

跨文化

交际认识 100%的教师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有必要的,75%的教师对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文化意识的培养了解不够;45%的教师认为跨文化知识对本国语言文化影响不大。

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 80%的教师几乎很少和外国人进行交流;45%的教师害怕因为思维、价值观的不同影响交际;35%的教师担心词汇和语法不足;65%的教师认为自身跨文化知识掌握不够。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95%的教师采用课堂讲解渗透方式讲文化;70%的教师把文化培养重点放在课前背景介绍和词汇讲解;75%的教师对文化课外读物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30%的教师采用过文化对比教学的方式。

2.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通过对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结果分析,从学生的具体答题和访谈了解中可发现几个明显的问题:(1)学生对英语课内知识掌握牢固,但对课外知识了解较少。调查中,针对英国首都问题的调查回答正确率高达86%;在对美国星条旗有几个星星的问题正确率仅为8.6%。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前者是书本的知识内容,而后者则属于课外知识,需要平时多一些关注和做题时的思考。反映了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识记方面能力很强而课外阅读很少的现状。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英语学科学习中,在其他学科亦是如此,属于很有特色的中国式小学教育。(2)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对于西方文化学习没有真正了解。调查中反映很明显。关于隐私问题的调查,有45.6%的学生没有注意到隐私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别;有72.1%的学生对于中西方的问候文化不甚了解;71.9%的学生不懂在接电话时要先自我介绍;有71%的学生对接受礼物表示感谢的文化不是很理解。这反映了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念对当代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以至于学生尽管在学习了英语之后还是固守传统文化,对一些外来文化还是不求甚解甚至根本不理解。(3)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仅限于表面,对深层文化内涵学习不够。69%的学生对西方的节日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仅限于节日的一些基本概况,如时间和典型食物等,对于节日的来源和具体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等则基本不清楚。在调查中,通过与一些教师的访谈也得知、包括一些节日活动的组织者也明确表示他们对西式节日文化认识不清楚。在调查中,得知当前小学经常在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重大节日组织全校性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组织者多为外教,本国教师害怕组织这类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不理解。

第二,在关于教师跨文化教学方面,笔者也通过问卷调查和具体访谈的方式了解到当前在教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教师对《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学习不够,对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认识不够,教学中不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小学英语教学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调查中,尽管100%的教师意识到跨文化知识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45%的教师认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不大,有75%的教师对《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了解,这从总体上反映了教师自身认识上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2)教师跨文化知识掌握不够,文化自信不够,跨文化教学能力有限。调查中有80%的教师只是偶尔或几乎没与外国人进行过接触;有65%的人认为自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不敢交流;有35%的教师认为自身词汇和语法知识不过关不敢交流;有45%的教师认为思维和价值观不同不敢进行交流。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教师在交际上的本族文化自信严重欠缺且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仍不够。(3)教师文化教学方式单一,文化教学效果不好。调查中,85%的学生对文化教学表示感兴趣,但在学生调查中效果并不佳;100%的教师只是在课文中渗透讲解文化知识点;85%的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文化知识点;55%的教师把文化教学的重点放在介绍背景知识上;仅有30%的教师利用文化差异对比开展文化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文化教学方式几乎可以概括为背景知识介绍和课堂穿插讲解,这样就典型地表现为填鸭式的讲授而不是把文化和语言的学习贯穿于学习和操练的始终,导致文化的学习脱离了实际训练。

四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1.研究的结论

小学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教学能力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被试教师拥有全日制本科文凭,这样的师资队伍在当前小学英语教育师资中已属于较好的水平,而教师在调查中却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表现出明显的不自信,且当前的教学教法单一枯燥等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与难题。

小学生英语文化学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国当代学生只是一味地注重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拓宽视野,被限于传统文化视阈内,缺乏世界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只是纸上谈兵。当前学生的文化学习仅限于知识层面的了解,脱离社会实践,无法参与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更不用说培养交际能力了。

2.研究的建议

小学英语教师应成为坚定的文化学习者。要想成为一名跨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其首先必须是优秀的文化学习者。为此,建议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师应主动地去体验文化差异,通过有效的书籍阅读和实际经历丰富自身的文化体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水平。同时,也可通过各类相关的培训等方式使自己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教师应加强有效文化教学策略的探索。运用有效的文化教学手段是提高文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应致力于研究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西式思维思考看待问题,钻研并激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并通过文化差异对比等活动切实做好文化教学工作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只有如此,学生才可能不仅知其然更理解其所以然。

寓文化教学于日常生活与活动中。不为文化教学而教学,文化并非独立存在,必须将其渗透到生活中。当前一些学校很是重视开展“英语文化节”之类的活动,显然,这类活动是宣传文化知识的一种很好的手段,但这类活动局限于某一阶段、局限于某一些重大节假日庆祝活动等。教师应将涉及的风俗、习惯、饮食、礼仪等诸多的文化现象渗透到平时的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如在平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守时、节约、平等等意识,将文化真正内化。

参考文献

[1]孙颖.刍议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融合与文化意识的渗透[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5)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72-01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了解操着语言的人所在国家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的介绍与诠释。有针对性地介绍西方文化和人文历史。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范围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习俗文化和自然概况等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念。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对于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来说,价值观念最初来自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随后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逐渐树立。由于中西方人所生活的家庭、时代等背景不同,其价值观念就不尽相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

比如,美国人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终生为之奋斗,且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碰到“American Dream”时才不会仅仅从字面上将其解释为“美国梦”,而能够准确理解其文化内涵,即一种广为接受的信仰,认为在美国只要努力奋斗,任何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这是美国人的立国精神,体现了他们追求人人平等、拼搏向上的精神。

2、习俗文化

习俗文化是指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文化,它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

事实上,不同的价值观念也正是通过具体的习俗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西方人对隐私极为重视,这也反映在中西方不同的问候习俗中。中国人见面时会问:“吃了吗?”“你到哪儿去啊?”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人们并不真想知道别人是否吃过饭,也不真想知道别人去哪里。如果我们把这些直译为“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作为与外国人打招呼的用语,就会产生误解。前者外国人会误认为你想请他吃饭,后者他会误认为你在打听他的私人事务,让他很反感,他会认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3、自然概况

这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状况等,下面试举一例。从生存环境来看,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中国人则在亚洲大陆繁衍生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在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二、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1、充分利用民俗活动培养文化意识

如今Thanksgiving(感恩节),Father's Day(父亲节)和Mother's Day(母亲节)等等西方节日成了社会上的一种时尚。我们不妨顺水推舟,在庆贺节日的同时,让学生们感受一下中西方的节日文化。例如教学中提到圣诞节来临之际,给学生们讲讲圣诞故事和圣诞习俗,同时不妨再将之与中国的春节比较一下。当Father's Day(父亲节)和Mother's Day(母亲节)到来时,我们鼓励学生替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向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2、利用教材,全面渗透文化意识

新改版的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很多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每一种方法都能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教材中的那些涉及跨文化内容的语篇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素材,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英语以及其它民族的文化知识。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等,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使他们对英语中的这些语言现象赋予“real English”的意义。

3、利用电脑,电视等媒体,感受文化气息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