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课程教学设计

历史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08 15:4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课程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策略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任课要求也有了很大变化,因此,一些习惯传统授课模式的教师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完善教学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历史任课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摸索最符合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历史知识、文化、素养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成为贯彻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新要求[1]。因此,教师如何在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学理念、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历史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2]。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2.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理性反思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高校纷纷为教师配备计算机设备,应用多媒体、幻灯片等进行教学。这的确为教师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时减少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教师只需按照幻灯片所准备的课程教学即可。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的抽象性,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模糊,不能建立良好的历史时间框架,导致教师的历史授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之借助多媒体的有限性,教师只是将幻灯片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充分发挥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导致学生对课本知识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反思自己,一味应用这种“高科技”设备授课,能否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否会有所提高?不言而喻,历史这门课程,本该借助相关历史事件、历史背景活跃课堂活动氛围,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依赖多媒体这种教学模式,就必然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单方面授课,只能达到完成课堂任务的目的,而学生却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得不到良好吸收,更达不到新课改对历史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如何避免学生及家长对历史课程的忽视,熟知历史是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自身的性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前提,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因此,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高中历史教学对策的合理构建

(1)改变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添加新元素辅助教学。新时代的历史教学不仅仅要应用多媒体教学,更要呈现出教学方式内容的多样化、科学化:体现在不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接受、吸收和反馈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我接受―我学习―我喜欢”的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平台,发挥其自主想象力,激发学生自由探讨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培养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谈谈对历史事件的基本看法,并根据课堂需要进行辩论,将一些历史事件、社会热点、人文素养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参与、自我讨论的过程中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参加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特别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资源极度发达,只要教师正确指导,每位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中发掘更多的教学资源;提供更多与历史课程相关的信息、文化及背景环境,让每位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投入历史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关注历史事件,总结各大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并结合新时代的人文素养,教育学生理国。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引起他们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授课效率。

4.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设计

如今历史教材的编排,多因版本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编排顺序,而有些历史教科书并不是根据历史事件发生前后的顺序排版的。因此,如果教师仅仅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就不会灵活变通地进行授课,不仅会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及事件变化的理解难度,更不利于增强授课效果,达不到新课改对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可斟酌自己的授课内容,灵活安排自己的授课顺序,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扩展和补充。为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提供一个适宜的框架结构,让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地了解、学习历史事件,从而以有背景、有顺序、有根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接受并热爱学习高中历史课程。

5.结语

总之,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改要求下的历史授课目标及更好地发扬新课改下的教学精神,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必须不断要求教师改进其授课方法,去粗取精,发挥其自身的任课技巧,从而在满足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同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设计;出发点和归宿;预设与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82-01

作为一名历史课教师,应该把课堂内容讲解得更加生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

下面就如何进行历史课有效教学设计,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应考虑:在教学之前,学生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给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全面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还要考虑目标是否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的经验和发展需求;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是否能反映学生学习结果。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可测评的、具体明确的和可以实际操作的,然后确定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历史》新课程,它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教材和多种课程内容的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理解。

《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向增强课程的分析理解功能转变,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构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会正确地判断和合理地选择,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注重给予学生必要的认知工具,扩展和更新信息资源;用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路径,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体验知识进而感悟人生的意义,提高社会历史判断、选择、践行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最佳结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利用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积极主动地构建富有个性且符合课程标准及课程目标的新型的教学设计。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为学生所熟悉、能理解的、可挖掘的学习材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教学本身是围绕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应该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这可以说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着力点。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以体现课堂教学开放和引导性的特点。

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开拓学生思路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进行创造性思考,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教师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学会判断自己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教学行为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情况和因素是无法事先“设定”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无法想象到的新情况。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学情做必要的情境化的调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互动都可能生成新的教育教学内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充分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现实情境的基础上,将可实施的课程转变为学生习得的课程的过程。所以,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既为自己的“教”,更为学生的“学”,以便教师可以适时调整策略,满足新的情境和学生新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11

课标的实施已将近十年,在这些年里,各学科在新课改上面都有着不同层次的变化和发展。无论是从教材的设计和使用,还是从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师来说,正确把握教材和历史教学的脉络,科学地设计历史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重要保证。采用恰当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跟进和实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下面,笔者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设计进行详细分析。

1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1 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高中的历史学习而言,需要学生能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历史教材具有抽象性,很容易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因为课程的枯燥出现厌学的现象。比如,教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战争、或者王朝的建立,往往通过几个数字、几段文字来进行描述,但是几个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很好的连贯和贯穿,学生听起来很模糊,对其兴味索然,使学生很快地出现厌学心理,老师的传授解惑并没有影响和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教师只是单纯的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这就失去了新课标的目的和改革的意义了。

1.2 教师对历史教学讲解不够系统化

由于高中的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课和教学设计时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于历史事件安排比较分散,同时受历史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修养的局限和影响,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不能合理运用教材,不能清晰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分析历史现象的共性与个性,也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技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讲授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觉得没有逻辑性,分不清具体事件和现象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无法认识到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也就没法正确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2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设计

2.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理念提出,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秦始皇大一统时,根据大一统实现的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以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虽然形式上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实际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并没有达到充分吸收和熟练运用。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讲解秦一统天下的背景、时间,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的措施,并结合秦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由学生挖掘出实现大一统的条件。这样,不仅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建立的条件,对日后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2 合理安排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理解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引导下,高中的历史教师更应当合理安排历史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脉络的把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成绩,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比如,高三的老师在讲科举制时,可以联系时下的高考,讲述古代的科举制。其教学设计没必要采用一个朝代一个朝代那样硬性模式的讲解,而是可以采用“穿线”的模式,列出科举制从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样一个历史脉络,介绍科举制建立、发展、成熟到取消的过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每个朝代在科举制的实施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和影响有哪些。这种“穿线”的方法,就是运用单元间的联系与共性总结出来的方法。看得出来,总体的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一知识的要领。利用单元和事件间的联系去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安排,可以突破了教学上出现的壁垒和障碍,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历史兴趣,对其进行有效性学习提供不少帮助。

2.3 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该单元的特点后,才能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之后才是整个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课程具体设计。教师需要细致地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思路,进行三个维度的把握,分析出教学目标,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

3 总结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近十年来,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总体来讲,可取之处还是大于其弊端的。作为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当前时代和教学的背景下,切实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设计。转变教学中师生以往的角色,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自身对知识的挖掘创新,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克服历史学习中的障碍;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借鉴成功教学经验,探索和创新教学设计,结合自身教学的情况寻找到适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通行.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党史文苑,2010,(6).

[2]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历史教学,2006,(6).

第4篇

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的教育国策。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把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功能特点注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为切入点,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对自主探究很有效

历史自主探究活动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历史因其不可复原性,其特点比较适合自主探究活动。历史教学的自主探究,就是把历史教学中一些历史疑点、焦点、热点等问题,以较多小主题的任务和形式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让学生3―5人自由组合成各个小组,并根据本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探究主题,选题尽量避免重复。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搜集相关主题资料,并要求各小组将自己研究的成果制成专题网页或多媒体课件。当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某小组研究的相关问题时,就让选择这个主题的小组学生代表来当主讲人,用自己做的课件,给学生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事前教师把学生感兴趣的、有不同争议的历史话题适时抛向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知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通过事前设计好的评价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活动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评价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实现融教学、学习和评价于一体的新课程评价体系。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对评价反馈很有效

评价是考核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创新评价的方法,调整传统课各栏目评分细则,增删评价的内容,评价后的信息反馈、课后辅导也要跟踪到位。历史教学有效性评价一般分两个层次,一是学生对历史老师有效性教学的评价。对历史教师有效性教学的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使其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老师对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情况评价。历史老师对学生有效性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定期的历史考试来获得的。针对河南历史高考,我们历史教师加重了历史选择题的训练,对于历史选择题的答题分析与反馈,我们一般采用阅读器OMR,它数据分析功能强大,可输出普通教师所需要的平均分、得分率、学生错误情况排行榜、各小题区分度等一系列测试结果信息,对一线教师非常有用,可对错误较多的选择试题加以关注和考情分析,能极大地提高历史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阅卷结束后,历史老师能立马得知本学校的历史均分、与兄弟学校的差距、主观题每一大题和每一小题的得分情况,本校内各班历史主观题的得分情况,让历史老师明白自己所授班级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哪一本历史教材复习掌握不扎实,需要补救,哪一部分、哪一种题型需要引起今后教学的重视。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对反思成长很有效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耳熟能详的“高频词”了,教科书、课堂教学、教学对象学生、教学设计是课程资源,相关的社会历史资源是课程资源,历史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登录

第5篇

关键词: 学生资源 课堂教学效益 历史教学质量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发生转变,因此,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为此,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撑,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成果。因而,当前中小学都在开展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但是一般提起课程资源,往往只谈及教学环境、教科书、教具学具、电教媒体、文献资料、实验器材、专用教室等固定资源,却忽视了学校教育教学中时时刻刻存在着的学生活动这一鲜活的课程资源。同时,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是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资源密切相关。大量成功的教学经验已证明,开发和利用存在于学生活动中学生的资源,并能适时地将学生的自身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必将实现高效的课堂。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资源的价值、研究学生资源的特点、加强学生资源的建设,并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有效运用。

二、课程资源、学生资源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一)课程资源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和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①

(二)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是在课堂中突发的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等。广义的学生资源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等凡可被教师利用的课内外表现出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三)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三、历史教学如何加强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②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要摒弃传统狭隘的课程观念;要实现由书本知识拓展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注重理性知识发展为关注感悟世界,由服务应试教育到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面对这巨大的转变,需要教师在充分遵循课程研制的基本要求上,重新确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并达成课程开发的共识,人人动手并善于挖掘一切可利用的学生资源来为新课程教学,为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一)学生身上有什么资源可以发掘?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很多教师都意识到新课程实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都在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但都普遍存在对课堂教学中蕴涵的丰富的学生资源缺乏认识,忽视对学生资源的捕捉、利用与开发,导致大量的学生资源流失。学生身上有教学资源可以发掘吗?学生在学校学习活动中积累沉淀下来的知识体系、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都是我们在设计历史课堂教学时必须重视和依靠的基础条件,是学生为我们课堂教学提供的资源准备。③学生资源是一种最活跃的人力资源,不仅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自身的智慧和生活体验,还包括学生认识、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综合构建的学习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原始资源”、认知性资源和实践性资源。

1.学生的“原始资源”:学生在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包括学生的作业、搜集的资料、学科成绩评价、各种日常表现、现有的知识基础、经验、行为习惯、爱好特长等。掌握学生的“原始资源”,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拉近师生距离,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例如:在进行“时尚中国”教学时,我就要求班级里的几个特别关注“时尚”的女同学,结合自身的研究与特长谈谈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这几个同学从时装、语言、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生动的介绍并结合多媒体演示。课后,同学们都普遍反映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已经充分理解和把握了这一知识点,更是受到了“时尚的洗礼”。

2.学生的认知性资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储备、学习能力、智慧和生活体验验,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并提出的问题等;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情绪、行为语言和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认识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例如我在进行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教学设计时,就安排班级里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学生饶有兴趣地学讲一句方言,请其他同学指出这些发言所表达的意思。一分半钟的交流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书同文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活动至此,“书同文字”的重要性难道还须教师再费口舌吗?

3.学生的实践性资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探究,通过动手和动脑搜集到的各种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历史学信息,特别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进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案和交流与合作等。例如:在讲到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时,让学生收集家中的照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生活的变化,书写心中的感受,编辑《话说家乡》改革开放纪念板报,供大家分享。学生对活动的热情、认真和创造性即刻表现了出来,在课堂上完全成为主角,对改革开放政策有直接、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信念,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二)如何发掘学生资源,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应走好三步:第一步,课前要抓好学生资源的开发;第二步,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三步,课后反思以进一步加强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课前备课时,要备学生资源,根据学生资源进行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标准……”,因此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资源预设教学环节,比如让学生演讲、辩论、讨论等,甚至可以完全由学生担当老师的角色。比如在学习“梨园春秋”时,就充分利用班级学生特长资源,开展有效教学。

【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原始资源”可以使学生劲头很足,课堂效果很好。为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处处留意身边的学生资源,充分掌握可以利用的学生“原始资源”。其途径主要有:

(1)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的世界,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才能真切地感知学生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当然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应当仅仅是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手段,更应当是目的。教师与学生交流应当是心灵的沟通,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只有本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高中生已经学会掩饰自己,如果教师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停留在浅层的交往,那么所获得的学生资源往往是不全面,甚至是不真实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课堂教学能取得良好效果。

(2)教师还应从班主任、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处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教育是连续的、完整的,我们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把握学生资源。如我从语文教师处了解到某一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较高,因此在讲到中国古代史时,就安排这位同学结合文言材料向同学介绍阅读和理解历史文言史料的方法、技巧等。因为该同学是从作为学生的视角解读文言史料的,所以同学们接受起来非常容易,使班级同学文言文材料的解读能力有很大提高。

2.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资源激活历史课堂教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追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因此,课前备课环节开发学生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是重要的,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更改教学设计,以便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激活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因此不可能在课前完全预设好,完美的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没有课堂生成的教学,往往没有师生、生生真正的互动和交流。巴西教育家佛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和教师、同学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激活学生资源,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做到: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活泼、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这是利用学生资源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

在活泼、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身心舒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心灵放飞、智慧激扬、展现真我,产生真实有效的学生资源。为此,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大胆交流;二要提供自主、宽松的学习时空,使学生有机会交流;三要发挥表扬和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交流。

(2)创设情境,实施对话教学,促进学生互动合作学习,这是利用学生资源激活历史课堂的基础。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促进学生的互动合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3.课后反思,进一步加强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累经验资料。经课堂实践后,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学生资源情况及时反思和总结,并记入教学设计,为以后的教学实践积累有用的资料。

(1)对课堂上已利用的学生资源进行反思。通过教师的反思和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学生当时的想法、对老师的做法是否满意、自己有什么感受等,反思利用是否恰当、是否有效、是否“物尽其用”……

(2)对课堂上未利用的学生资源进行反思。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有一些学生资源如学生的困惑、创意或不良表现在上课时未能及时利用,教师必须对它们进行整理归纳和思考,使之成为教师新的资源,从而在新一轮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否则,学生提供的这些资源就有可能被埋没。例如在讲解历史评论时,有些学生往往会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受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观点都在课堂上展开。下课后我马上和没有能够在课堂上展开表明观点的同学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及时调整思路,并注意将其带有共性的问题引入设计,在后面班级的授课中充分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使答题思路更清晰、逻辑更严密。

四、结语

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身就是最丰富、最优质的课程资源。整合学生资源,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构建者,从而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利用学生资源不能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损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并非所有的学生资源都能开发和利用。教师要慎重处理,区别对待;要本着有利于学生发展,适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去选择、加工处理学生资源,切忌随意使用,否则会弄巧成拙。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发、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是当前贯彻实施新课改精神的一项有效措施,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灵活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个性解放、全面发展。

注释: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一版):32.

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一版):32.

第6篇

2.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对策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郑书欣

3.新形势下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卢宝玲

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学改革杜东升

5.中学历史教学中民族文化意识培养初探朱国庆

6.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刍议马晓田

7.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郭方

8.家庭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黄珍

9.如何重塑课堂文化陈世庚

10.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历史事物评价标准的教学王晓燕

11.问题解决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易辉芸

1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谈中学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缪小云

13.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中的应用郭志强

14.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张敏

15.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朱建武

16.论中学人格教育的学科归属及实践方式陆振红

17.浅谈迁移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赵琴

18.由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看世界遗产的保护张海洪

19.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浅议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性质杨梅怡

20.从长远发展角度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方萍

21.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王红霞

22.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孟玉

2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保渗透教育拓正文

24.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意识袁玉玲

25.试论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哲学孙克菊

26.高中哲学教学中"举例"应把握好三个"度"陈小丽

27.浅谈《生活与哲学》新课导入方式刘福平

28.如何将德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高爱国

29.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与人生观丁青林

30.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法律部分案例教学的优势与方法卢毅

31.在历史教学中感悟生活教育理论许丽君

32.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教学见解贾学龙

33.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历史情境的几点思考王文祥

34.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陈阳

35.例谈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吴小梅

3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判别方法徐晓梅

37.昼夜更替周期的图形释解王庆良

38.古罗马竞技场

1.浅谈在高中政治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李天宝

2.合理运用史料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单冬旺

3.思想品德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马威

4.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姚国华

5.新课改下如何构建思想政治课高效优质课堂刘春丽

6.怎样攻克高考选择题难题颜明秀

7.高三历史复习与应试的基本思路丁仕武

8.如何上好思想品德复习课李铁山

9.易学时区李秀松

10.巧用"听、说、读、写、思",学好思想品德课司朝华

11.2010年高考文综安徽卷地理试卷分析张忠梅

12.浅析歌曲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杨铭

13.以"空"引思以"白"激思——浅谈空白艺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薛维红

14.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人格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李洁

1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历史复习教学的一点感悟陈素叶

16.合作学习——让地理课堂"活"起来尹银昌

17.活化地理课堂教学初探马骥

18.优化课堂教学展现历史魅力展艳

19.素质教育下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赵琴

20.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奇超

2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陈冬菊

22.浅谈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孙旭红

23.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方法探究韦海方

24.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一节高效的政治复习课李静

25.对一节课活动单导学设计及教学的研究与反思张小丽

26.浅论跨学科知识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姚淑慧

27.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朱新田

28.对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新思考张友军hHTTp://

29.如何开展乡土历史自主探究活动课钟良锦

30.参与式教学实施初探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郭俊娟

31.浅谈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赵华

32.历史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王云峰,杨平凤

33.在教学反思中成长梁珂菱

34.浅谈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丁连增

35.解读新课标理念季彩红

36.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学案教学袁顺

37.试论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败荆景云

38.试论东林学派的济世情怀陈莹

39.《灿烂的文明之花》教学设计金华

1.新课程理念的参悟:教学相长谢玉强

2.中招思想品德开卷考试仍需把好记忆关姚淑慧

3.践行课改理念打造"低碳课堂"张一丁

4.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焕发活力的探讨于海通

5.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模式探究丁群生

6.把握新教材特点搞好政治课教学——以高一《经济生活》为例刘平平

7.《经济生活》中渗透的"诚信教育"张从艳

8.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探索陈宜芬

9.让爱国主义荣辱观在政治课中绽放赵昀

10.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体会薛茵

11.例谈历史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高飞

12.初中历史课堂导入设计初探唐乐平

13.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的探索赵祖平

14.历史课教学艺术新探王兴军

15.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吕治付

16.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探索张旭

17.浅谈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潘鸿飞

18.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贡献者刘海燕

19.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张玲

20.优化地理教学,深化中学素质教育白献菊

21.新形势下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思考郭杰

22.中国的"蓝色宝库"——南海魏晓敏

2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荆景云

24.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以教导学变教为学张同秀

25.变"教"为"导",培养学生地理兴趣陈建芬

26.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点滴反思刘文红

27.建构思想品德课"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反思郭汴霞

28.在探究学习中建构初中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唐冰清

29.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韦雪梅

30.地理教学中应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赵学竹

31.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的价值初探肖茹

32.浅谈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焦朝军

第7篇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情境化

“有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从理论上说建构有自己特色的有效课堂模式,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有效地研读文本,有效地研究学情现状,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学习活动,有效地选择教辅用具,有效地设计练习”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带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借助一些语言技巧与角色转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运用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反思自己的教学。

下面从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究。

一、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1.有效地备课标,完整、准确地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因为课标是水平考试、高考命题的基石,也是我们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参考标准。因此,只有完整、准确、深入地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才能明确教学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的内容及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对其解读,对教材内容大胆取舍、重新整合,确定教学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学习问题,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系统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

2.吃透教材,整合知识

在准确地把握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仔细地研读教科书,要读懂,吃透。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每课时、每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确定其主次内容,在此基础上把两者有效地整合成一个教学课程方案,可以说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中心环节。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

实施有效教学方式,是指对传统教学方式加以改进,创造出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方式,并且各种教学方式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使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独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尊重,教师的引导性、推动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性、表演性得到充分展示;使历史课堂气氛更为融洽,节奏更为明晰,教学效率得到保证和提升。现就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方式进行初步的探索。

幽默化教学方式、问题探究化教学方式、情境化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化教学方式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方式,也是在历史课堂中非常适用的教学方式。这对于调动学生主动性,发挥教师主导性,提高教学效率性,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实施幽默化教学方式

幽默,是调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的一味良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应用幽默,在幽默中融入教学内容,或在幽默中包含教学启示,必定能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问题探究化教学方式

问题探究是调动思维的有效方式,有效历史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具备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就必须在问题设计上掌握技巧,设计出发散式或辐射式等不同类型的问题。

3.创设情境化教学方式

创设教学情境,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情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情景和氛围中感知历史,从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情感和思绪的腾飞。同时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动手,为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就成为值得我们一线历史教师研究的问题了。利用图片、地图或实物直观展示静态情境,利用投影机、电脑、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影等多媒体形式再现动态情境。

4.设计学生参与化教学方式

实现有效教学,学生的实践参与无比重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允许下,亲自去参与一项或多项实践活动,不管是独立完成还是分工合作,只要他们用心去摸索、去探究,就一定会品尝到胜利的果实,还会有很强的成就感,无形中又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获得了相应的知识,逐渐培养出历史学科思维方法来。这和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也是现行教学改革中需要大力提倡的。那么,历史教学中可以设计出哪些不同类型的活动,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探索和总结的。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历史知识辩论赛、历史知识竞赛、历史知识抢答或扮演历史角色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中我们接触最多的问题就是关于“新课改”,在教学实践过程和交流学习中,我很快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也从课堂教学方面不断去尝试和实践;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采取的任何教学手段和方式,目的都是为教学服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如何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夯实双基,培养能力,培养人生观,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关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并求教于同行。

一、紧扣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设计好每一节课

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历史教师备课要以课程内容标准作为依据,教学设计要真正落实“三维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材,以学生的眼光阅读、分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例如九年纪上册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教学设计,内容重点放在文化交流上,并注重是东西方之间进行的,我设计两个问题:假如你是阿拉伯的一个商人,准备到西方做买卖,你想去那些国家?你准备带哪些货物去西方,又希望带哪些商品回国呢?接着为了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我进行情景再现――“集市贸易表演”来了解阿拉伯人传播文化的过程与影响。通过这些环节的设计学生更容易了解阿拉伯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和认识他们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我知道教学目标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合理、有机的设计就可以。

二、注重问题的设计,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个成功的问题设置可以很快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把问题教学做为中心内容,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理解、掌握、应用,来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积极思考的快乐。如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中古欧洲社会》,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教皇为拿破仑加冕》,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欧洲当时的社会现状是什么样的?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是怎么形成的?根据你的理解罗马教廷的地位是什么样的?基督教性质是怎样变化的?什么人是社会最底层?学生对图片的兴趣在我的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当然,教师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联系教学内容把握好最恰当的知识切入口,要考虑到: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反映?学生现有知识是否能解决这一问题?能否更深入地学习、思考历史?如果学生课堂上对问题积极思考,就说明问题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教师只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循序渐进,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思考的快乐,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大大提高。

三、讲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使历史教学变“活”

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来源于生活。很显然,将筛选过的历史时事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穿梭在时空的走廊里;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可以了解当今社会的新闻时事;还让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这样教学内容就“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现实生活中密切相关的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如八年级上册第21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介绍中国近代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差近百年,但教师只要引导恰当,学生很快就会和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做比较、找不同点、相同点、谈自己的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所以,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把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去,让枯燥乏味的书本因为有了生命、生活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教学方式有许多种,如讲授法、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展示等。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迁移、情境设置、问题拓展、练习设计等多个环节上,一直处于内容鲜活化、问题探究化、思考多样化的优良状态。如学习七年级上册历史《灿烂的青铜文明》课堂上展示了夏商周时期青铜文物的图片,及部分成都“三星堆”的文物模型,增强了学生对历史文物的真实感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或者运用影视片将历史重现,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历史《》时,放映《黄海大战》的影片片段,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感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优化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探索的对象,对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的行为再次审视;进行判断、和思考。教学是一项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精心设计好的一堂课,在教学中,可能会有灵感出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点,也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调整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就能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片段拾起重新记录,可以成为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养料。所以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道路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学反思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教学习惯,只要在教学中多多反思,多从学生角度思考,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研究教学规律,就能超越自己、不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项有艺术的技术活,有着丰富的内涵,充满了挑战,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组织教学,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做好教学的每个环节,追求每节课的效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愉快地学习历史,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我将努力思考,认真实践,尝试着不断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秩勇、《理解与实践历史新课程》――与历史教师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师生互动 教学

一、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授课形式单调,以教师讲课为主

目前我国初中历史课程的授课方式是非常刻板、单调的,绝大多数教师依然遵循着以讲述为主,学生负责记录知识点,并对教师强调的重点进行背诵,在课堂上很少出现师生互动的环节,学生对一切历史知识的掌握都通过教师的讲述来获取。

(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普遍偏低

由于历史知识本身就比较单调、乏味,没有灵活多变的东西来吸引学生,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使学生无法积极学习历史学科,甚至会对历史产生厌恶感,大多数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则是通过考试即可。

(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掌握性低

受传统的历史授课模式影响,学生只会对固定的知识点进行背诵,而不会去发掘知识。笔者通过对部分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可以对固定的历史事件时间、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背诵,但是如果将同一历史事件转换角度,学生就感觉很陌生,甚至是无法回答。

以上种种现状表明,目前我国初中历史学科的授课方式并不利于我国素质教师的实行,因此,加强师生互动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举措。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历史课程内容本身而言,是非常枯燥的,加上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使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不会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在历史课上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就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讨论,会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使学生对课程的学生产生兴趣,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教师只是将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灌输,只会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越来越枯燥,同时,学生不会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只是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机械记忆就可以了,这违背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加强师生互动,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就自己的想法和教师进行沟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历史教师的讲述来了解每一课的知识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划出本课重点,进行背诵,在考试的时候将答案填在固定的位置就算是通过了考试,而事实上,就很多历史事件而言,学生对事件发展的具体原因、背景等都没有很清晰的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暂时记住了答案,也不能永久保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师生互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三、加强初中历史课堂师生互动的可行性措施

(一)教师端正态度,转变观念

大多数教师认为课堂就应该是严肃的,教师有义务并且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就应该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方面,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到课堂师生互动对学生能力提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历史课堂上用正确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

(二)积极为学生创造互动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上做到教师互动,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不停地讲述,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互动,因此,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可以就某一具体历史事件向学生展开互动讨论,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时候,如果光靠口头讲述,让学生记住措施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引发学生积极互动,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让几个学生分别饰演秦始皇和大臣,通过幽默诙谐的表演把措施给引出来,在课堂重现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古代的生活气息,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背景,这样远远比死记硬背更能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三)鼓励为主,激发互动主动性

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起师生互动,也可以充分鼓励学生参与互动,例如在学习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时候,书上对于武则天的描述非常客观,而且都是有关政纪上的举措,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武则天到底是因为能力还是因为耍手段当上皇帝的?”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并以此展开互动,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把电视中的情节拿出来说,有的同学根据书上的史实来说,最后得出结论:武则天是有一定能力的,因为她提出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做法,通过一些措施使其统治期间的社会和谐而安定,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更通过互动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课本知识。

【参考资料】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自主学习;历史;角色

在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以“学科”和“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活动课程逐渐走入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渗透文化底蕴的一个突破口。新颖多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自然融入教学过程,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乐学乐教”;历史知识的融入、相应技能的实践,使学生个性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审美、立美”的能力。历史活动课程教学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能,创造“乐美陶冶,相生相长,人人成功”的生态学习生活方式,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养。笔者拟以我校参与的全国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优质学校教育发展策略的研究》的子课题《优质教育与“乐美”学校文化的研究》为平台,结合山区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际情况,谈谈对教师角色转型的几点看法。

1 “乐美”历史活动课程课型特点

第一:活动形式新颖形象。历史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那么首先教师组织设计的“活动”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因此,“活动”必须形式新颖且十分形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才能引人入胜,达到“乐”的效果。

第二:知识能力与活动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没有完全脱离“学科”的活动课程。中学历史活动课程是建立在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基础之上的活动课程。脱离历史知识与能力,活动课程将空洞苍白,失去其学科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将活动内容涉及贴近历史知识,以活动的形式开发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美”的境界。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与多元评价相结合。在历史活动课程中,学生无疑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课本知识和结论的生成并非单一说教就能取得效果。活动课程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重点体现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历史素养的养成上。历史活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开放的视野来思考问题,在思维碰撞的情况下,自我收集资料、自我思考的活动训练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最终获得“成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能力评价与知识评价相结合,多在细节上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成功”感。

2 “乐美”历史活动课程教师角色转型

(一)、教育观念转型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历史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符合活动课程要求,历史教师应及时调整应试教育观念,培养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思想和能力,根据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开创性的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将教育观念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二)、教学地位转型

历史学习是一个以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新课标明确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开发者。因此,教师要有合作意识,要以“平等”形象出现;要相信学生,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尊重学生意见;要勇于分享个人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等。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类型多样,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特点,因此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弹性加大,为教师开阔了广泛的空间,教师应该更为大胆地开拓思路,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探索中开创别具山区特色的历史活动课程。

(三)、教学内容转型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用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3]新课标在教学总体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克服课程教学中的以“教”代“学”的现象,把重点放在方法引导上,放在探寻知识形成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况――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实现史为今用。

(四)、教学技能的转型

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技能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学生和社会需求,反而产生出视觉和心理上疲劳,无法引领教学双方生成求知共鸣。因此,学习一些新教学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乐美”教学效果。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学科整合能力、多媒体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能力、组织主持历史活动的能力、平等沟通交流的能力等等。

(五)、教学评价转型

“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在活动课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独到见解,应更多地侧重过程评价、情感评价,让所有有潜能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赏识,使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评价结果也可采用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如评语、等级评分等。

(六)师生关系转型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居高临下,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地位和心理距离,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开发。历史活动课程就是要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学习、探索的环境,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互动互学,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交流,彼此之间成为学业合作伙伴,学习的共同体。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活动课才能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过程,才能有利于“创造性教育合力”的开发。

历史活动课程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历史教师在初步明确历史活动课的基本理论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明确角色的正确定位,才能促使活动课程的运行更加顺利和完善,实现“乐美陶冶,相生相长,人人成功”的生态学习生活方式,真正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凤辉. 中学历史活动课的现状和实践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9] 时湘云. 中学历史活动课设计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8] 张莹. 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 史艳金.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现状与实施策略[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第11篇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高中历史教学优秀案例,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探讨了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创新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程 教学方式 创新

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在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学会创新,学会思考,才能在课程改革中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提出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高中生来说似乎是遥远与陌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里,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带领学生以现在的角色融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走进历史,去感受那段有血有肉的人类的故事。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且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在大脑兴奋状态下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把教育科学和艺术熔为一炉的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文字法、图像法、故事法等方法。其中利用图像创设情境,是比较直观有效的一种情境教学法。图像史料指可视史料、影视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及遗址遗迹、碑刻、建筑、图画、票证、邮票、明信片、宣传画等实物和纪录片、影视片等。历史学习中,图像史料是学生感受历史的基本信息,是教师历史教学的重要材料。在教学中,我们常用于设置历史情境的图像史料有影音、地图与各种图片。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回归生活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需要加强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历史必修课的学习“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生动有效的历史课堂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历史教师不仅要求自己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保持敏锐和灵活的头脑,还有责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关注社会实际。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善于发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有意识地注重联系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用鲜活的生活题材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知道现在所学与将来发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案 例:

师讲述真实的故事:2007年9月在佛山发生了一起玩具厂老板因负债而自杀的事件。他的工厂属于外向型来样加工企业,主要为美国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商美泰公司生产供应玩具。事业发展本来蒸蒸日上,恰遇“中国制造”在海外遭遇信任危机和中美贸易风波,美国借口该厂生产的玩具涂料的含铅量超标而不再接受供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也做出暂停该厂产品出口的处罚。对于依靠外贸的玩具产商来说,产品无法出口就等于断了生命线,所以老板因绝望而自杀。

师提问:通过阅读以上材料,我们得出怎样的认识?

生1: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生2: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也有不利的影响。

师再问:中国如何应时全球化,如何在全球化中获得最大利益?

生1: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工人工资低,因此“中国制造”才因价廉而有竞争力,但在生产过程中却付出了过度透支人力和土地、破坏环境的代价,是不足取的。

生2:政府应该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改革并完善相应的制度,为保障人民的生活和国家利益承担一定责任,比如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政治战中保护本国的小个体企业的命运等等。

以上案例来自张雪萍老师所讲授的必修二专题八第三课《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张老师所引用的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张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社会,并成功地让学生理解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程标(实验)》中指出,“凡是对实现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可见,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老师扮演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应该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新课程鼓励历史教师发挥创造力,释放创新的智慧和潜能,适时适地地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12篇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1

  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一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高一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2

  20xx届历史备课组是一个和谐的备课组,主要成员有曹军、黄凤燕、邱萍、范俊、陈义红,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团结协作,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这是一个能打硬仗的备课组:在20xx届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现就备课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进度。

  在进度的安排上,坚持做到教与学紧密结合,安排好课本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节数、讲评练习的节数以及合理地安排考试加强巩固复习。做到”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此外,新课程教学需要适当的训练,更需要大量源于学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象的、形式多样的其他材料,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中都 能有所收获。

  二、加强集体备课。

  备课组每周四下午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注重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此外,能够做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 和教学质量。

  三、积极参加全市高一教研活动。

  高一教研组积极承担公开课的开设,受到与会老师的高度评价,对与会老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教研活动中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强教学经验交流;聆听本市高一知名老师解答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 题及困惑;积极创设教改交流平台,交流教学心得,经验成果。

  四、积极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探讨可操作情境式教学,实施新课程理念。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坚持以学 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五、积极组织听课评课。

  本组内部教师之间也加强了相互交流和相互探讨;抓牢并监督教学过程中诸环节的落实,促使本组教师在以前所取得成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抓课堂45分 钟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学法指导。

  六、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倡导”做学生愿做的事,做学生该做的事”,探讨解决活动德育与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问题,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元智慧与潜能。在教学中,我们不停留于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对教材进行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知识,生活中能碰到的事件、时事新闻等都引入课堂,创设一系列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转化课本中较为枯燥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 理解。

  总之,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精细管理,求真务实,质量至上”的原则,重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主,致力于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

  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努力钻研教材、切实抓好学科基础教学,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将一如既往勤勉、务实地工作,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

  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

  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