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课程设计的自我评价

对课程设计的自我评价

时间:2023-10-08 15:4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课程设计的自我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课程设计的自我评价

第1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于一所工科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构建便捷实用的教学质量全程性评价体系,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除了可以促进地方乃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之外,对学校自身的发展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评价主体、评价环节、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应用型大学工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评价主体

评价活动由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构成,通常分别称之为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评价客体已明确为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确立既要有较广泛的参与性,同时也应具备真实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笔者选用学生、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和教师自我四因素为评价主体。

1.学生

教学质量是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之和,因此学生自然是重要的评价主体,但其评价有以下弊端:

数据量大。同一课程有多个教学环节,而高等院校的选课制度导致不同教学环节的学生可能不一样,即使针对同一个教学环节,参与评价的学生数量也比较庞大,从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的数据量将会是庞大的。

差异性大。学生在评价教学质量时,受外界干扰少,评价最为客观,但对教学目标不清晰,评价认识不到位,即便对于同一教师的同一教学环节,也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随机性大。较多学生认为自己个人的评价无法影响最终评价结果,或是认为课程已结束,评价与否对自己没有意义,对参与评价的环节不在意,即使教务系统设定要先评教后查分,许多学生仍然是疲于应付,根本未看各项具体评价内容,部分学生甚至为求快乱打分。因此,学生的评价中有许多失真的数据,且目前还无法具体识别失真评价,导致最终结果的客观性有很大的随机成分。

为解决以上不足,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时,评价指标仅设置为一级;其二,评价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直接分为五个等级让学生选择评价等级;其三,学生个体评价的权重与其自身学习成绩相关联。

2.教学督导

教学督导组应由多名同专业的教学专家和少数非专业行政人员组成,其中应包括评价客体所在系的教研室或实验室主任。教学督导的评价相对于学生评价更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评价时更注重教学的一般规律。但是,教学督导组的评价次数一般不是太多,因此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教学督导组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进行随机抽查,数量可为该教学环节总课时的5%左右,其评价等级也分为五个等级。

3.同行教师

对同一课程,可有多名教师承担,这些教师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同行教师评价对授课内容和教学要求比较熟悉,相互之间便于直接交流,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从事同一教学任务的教师常常数量有限,且评价受非教学因素影响过多,导致评价的随机性和主观性成分增大。

因此,同行教师评价时,将评价主体的范围扩大为整个系或者工作室、实验室,评价等级亦分为五个等级。

4.教师自我

教师对课程的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形式。理论上来说,自己是对自己工作最了解的人,所以教师自我也应是自己教学环节的评价主体。教师自我评价、自我反省,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但自我评价的主观性较强,需谨慎此项评价的权重。同前述评价主体一样,评价等级亦分为五个等级。

二、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即为教学环节,工科专业的较多具体课程可分解为多种多样的教学环节。以土木工程为例,除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外,还有野外实习、课程设计、室内外试验等。

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作为学时最长、内容最多的环节,是评价体系里的最主要内容。在本文的评价方式中,不针对理论教学中的某个细节单独评价,而是针对该环节整体直接评价。

2.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具有几个特点:第一,单个课程实习次数有限、总课时少,但是有其自身的重要性;第二,野外实习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安全问题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第三,过程参与者的层次不全面,主要是学生与教师,其他人员参与的可能性较小;第四,野外实习考核通常以学生的实习报告为主,其不一定能较好的反映教师在野外实习过程中的水平,结果与教学过程的相关性较小,因此其权重的最终结果需注意,不能过大。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作为工科专业众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独有环节,其重要性不亚于课堂理论教学。该教学环节的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学生运用理论的实践,虽然课时不多,但学生工作量一般较大,教师的指导负担也较重。与野外实习不同的是,课程设计主要在室内完成,安全隐患小,且成果质量与教师指导情况相关性较大。

但是,课程设计是教学督导评价的瓶颈,由于课程设计往往学生分散工作,教师指导时间也不宜定时,因此课程设计过程不容易被监督,只能通过结果来片面反映,使得教学督导在这一环节评价的权威性降低。

4.室内外试验

室内外试验通常是理论课程中的一部分,但是也有大型的系列试验单独开设课程。室内外试验与野外实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难以单从成果判断该环节的教学表现,且其相关性比野外实习更小,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候要注意找到关键因素。

三、评价方法

使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方法尽可能地剔除主观成分,利用科学的定量手段刻画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定性问题,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到较好的融合,合理确定教学质量最终分数。

式(2)中, 为评价环节权向量,设单一评价环节所占权重为 ( ,代表评价环节,分别为理论教学、野外实习、课程设计、室内外试验); 为评判模糊矩阵,由单一评价主体针对各个评价环节先进行分级评价,而后统计各个评价环节在每个等级的频率所得,其中学生评价的频率结果硬根据评价学生的自身成绩作出相应处理,即将某一分数段学生评价的频数结果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倍再计算频率; 为评判集,根据规定的评价等级量化构建。

评价环节权重 和评价主体权重 的确定方法一致,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现两种权重统一用 表示。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将评价体系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为简化计算,认为评价环节相对于不同评价主体的权重相同。由于本文中评价主体和评价环节的评价指标数均为4,由此可得出判断矩阵 ,采用和法计算

在计算后用模糊数学中的方法进行一致性检验:当一致性比率

四、总结与展望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多元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启发、改进、创造的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多样化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重视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与写字、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是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非认知领域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的态度,写作兴趣,与人合作态度,文明礼仪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评价标准多样性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优化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

能提前达标的学生,教师以此为基础,为他们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发展特长。不能按时达到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改进,实行延迟评价,使他们在接受评价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

我们要尊重差异,并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有助于每一层次的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和提高。

(三)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

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测评题目上不要拘泥于知识的记忆,应该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对某个问题发表独到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是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如何使教师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去努力:

(一)实施分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全面正确的差异观,立足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课堂中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分层测试题中注重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知识的记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二)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

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师生间的口头评价交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它与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的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书面评价时,尽量注意语言的运用,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不是表扬,是批评也要注意用语的委婉。

(三)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倡导教学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等,使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愿,让家长参与评价,使他们能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不足,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共同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要让让学生参与评价,培养学生评价的意识与能力。1.自我评价,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自己找准今后的努力方向。2.同伴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了解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3.教师评价,教师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4.家长评价,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业水平,并配合学校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从评价重围中跳出,站在评价的制高点上,关注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减轻教师负担的可行方式,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第3篇

一、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导游业务与技巧”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必修课,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一门指导导游工作,培养高素质导游岗位的职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在学习“旅游学概论”“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礼仪礼节”等前续课程的基础之上,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两门课程有机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主要支撑性课程。

通过学习,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如下:第一,职业知识目标,指学生能掌握导游服务性质和内容、服务规范与程序,学会处理导游带团的问题;第二,职业能力目标,指学生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导游讲解、带团服务、生活服务、具备良好协调能力和处理分析问题能力;第三,职业素质目标,指学生能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成为旅游业的文明传播者。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全课程设计过程中,以现代导游职业能力调查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开发和“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了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力,模拟与全真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实行以能力为中本文由收集整理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为评价机制的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详细解构导游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地陪服务技能、全陪服务技能、领队服务技能、导游讲解技能、处理突然事故技能等,再对其各项典型工作任务过程进行描述,对相关知识、技能、素质等按照工作过程进行重新整合与编排,设计符合导游岗位用人需求的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一项工作任务的实施将其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突出导游服务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由于其学习情境是根据工作任务设计,因此,学生学与做的过程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基本上一致,这就为今后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其适应岗位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

以实际导游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完成任务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与服务能力为课程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五个典型的导游工作任务,分别为地陪导游服务程序、全程导游服务程序、处理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满足个性化需求、导游带团职业技能。根据五个典型的导游工作任务,设计了具体学习情境与学习单元,见表1。

同时根据导游的岗位技能与职业素质要求,设计了“导游业务与技巧”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见147页表2。

四、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1.教学组织与实施。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主要采用三大实训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导游业务技能。三大实训方式具体是指课堂模拟训练、3d微格实训室模拟训练、景点实训。课堂模拟实训主要强调紧紧围绕导游基础素质需要,切实落实“厚、宽、广”的知识功底及基本能力的掌握。根据基础课程理论性强、知识设计面宽的特点,聚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多媒体技术运用、仿真操作、小组学习、知识宣讲等。3d微格实训室模拟训练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3d微格实训室,依据导游工作流程,逐一组织学生进行项目任务实训,使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全面指向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和提升。景点实训是指由教师带领学生驱车前往任务中的各个景点,由学生实践带团讲解,教师全程录制拍摄并及时指导。同时,还针对学生可从事英文导游的需求,在课程中嵌入双语教学法,引入英文讲解资料和有关欧美客源的英文信息,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英文讲解及带团用语,帮助他们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资源的选用。为配合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目前使

用的是旅游局统一印发的考证系列教材,使学生掌握导游服务技能的同时,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高考证过关率。同时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专职教师利用挂职、培训的机会,收集导游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工作资料,如接待计划表、日程安排表、客人意见表等,为学生学习带来一手资料。最后,根据设置的五个典型的导游工作任务,专门编写了实训教学大纲,将情境教学与实际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3.师资要求。本课程针对实践教学需要,加强了双师素质队伍建设。课程组成员中4位主讲教师都曾在旅行社挂职或带团实践,有3 位主讲教师有导游资格证书,其中1位还具有出国领队资格证书;2位兼职教师具有旅行社企业经理任职资格证书,辅导教学的3位教师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旅游课题研究,整个教师队伍具备“双师”素质,体现了高职教学特色。

4.实训场地、设施要求。目前校内已建成了功能较齐备、设施较完善、能满足导游教学需要的3d微格实训室、校内实作场所、多媒体教室等。同时已与21个校外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包括10家旅行社、4家导游服务公司和多处旅游景点,使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基地变成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多赢的产学研结合基地。

五、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导游服务实践工作能力考核为重点考核点,将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以实际操作作为考核的主要方式,实施“多维”立体化考核体系。

具体而言,在考核的过程中,进行两方面的结合,即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式评价相结合,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主要考核内容包括资料收集、编写导游词、策划线路、导游词讲解等几个方面。先由学生自我评价,然后是小组间互评,最后由教师评估。通过实施“多维”立体化考核体系,评判学生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一过程,从而实现多方位对教学任务和学生完成情况的考核与评价。

六、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1.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导游综合素养。对“导游业务与技巧”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为学生铺筑了扎实的导游知识功底,构建了良好的导游能力平台,为学生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提供了有力保证。近三年来,我系学生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平均过级率在60%以上,远远高于重庆市30%的水平,在同类高校中,过级率位居前列。

第4篇

课程是进行一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连接宏观的教育理念与微观的教学实践的纽带。《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定义为“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广义的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的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本文所指的课程设计,使用的是具体层面的含义,主要是指对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确定,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资源、教学组织等多方面的设计,从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本文以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旅游英语课程是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旅游英语服务领域中所需的的专业英语交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旅游基础理论素养,使学生能适应导游、旅游管理、餐饮服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需要。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是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引入课程的改革中,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的过程,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知识点、技能点与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形成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排序既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又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体现由简单到复杂工作过程。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将学习情境分解成若干学习任务,并进一步设计实施步骤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二、课程的总体设计

(一)学习情境设计根据上述课程设计的思路,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和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了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工作岗位为“导游员”,总结出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旅游业务接待服务”、“旅游景区解说服务”、“带团导游”、“旅游组织与协调”、“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按照典型工作岗位的要求,将旅游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点、技能点与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形成“机场旅游英语服务”、旅行社旅游英语服务”、“导游员旅游英语服务”“、酒店旅游英语服务”“、旅游文化推介”等5个学习情境。

(二)教学内容设计将教学内容分解在5个学习情境中,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难度逐渐递增。对于每一个学习情境,在设计时需明确工作情境描述、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流程、对学生基础和教师能力要求。将设计出的5个学习情境分别分解为对应的学习任务,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学习任务列表。在教学活动中以5个学习情境为导向,以分解出的学习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学生在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后,即可完成5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

(三)教学实施过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要在进行某个具体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成果,重点在于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我负责。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首先应明确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次基础上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具体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估、检查六个教学步骤,如图3所示。下面以“旅行社旅游英语服务”学习情境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的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在该学习情境中学生应达到的知识目标是了解成功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了解处理客户咨询及投诉的不同方法;能力目标是能对一个熟悉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分析、提交一份对该旅游目的地特点逐一进行分析的报告、制作客户的旅游预定登记表、以书面形式列出处理投诉的程序;素质目标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与多方面进行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教学实施步骤。

(四)考核方案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必须对学生在该学习领域所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达标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评价,旨在考核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旅游英语知识和旅游服务技巧以及是否养成了旅游英语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在设计考核方案时应体现高职高专“教、学、做”结合的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平时学习表现、课业考核相结合,概念理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三结合考核模式,突出过程性考核和能力考核。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60%)加总结性考核(40%)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以学习情境为单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3个部分。教师评价是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在完成每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情况作出的综合评价;学生自评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在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作出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则是每个学习小组对每个组员的具体表现作出的评价。

总结性考核是通过课业考核的方式进行。学生每完成一个学习情境,按照所学内容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相应的课业任务,任务的形式有报告、表格、宣传单、汇总表等形式,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总共完成10个课业任务。每个任务按照优秀、良好、通过三个等级进行考核,学期末将10个课业任务的成绩进行汇总。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体现了职业教育要求对应的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它倡导通过行动学习,以工作过程的任务贯穿全部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能力,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可以营造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职业能力训练的效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5篇

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只是口号喊得响亮,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形成一个成熟的考核评价体系更是重视不够。采取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没有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加无法考核评价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及教育教学质量。很多数高职院校制定了学生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实习手册、实践教学操作规程等制度,重要的是缺少实践教学技能的考核评价方面的制度规范。

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主体仍然是学校的任课教师,缺乏社会、企业及自我评价,很难真实的反映实践教学的效果。对学生时间教学质量的考核内容为实习日志、总结、鉴定等项目,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缺少对学生顶岗实习及工作适应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考核。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价的成绩多为优秀、良好、合格及不合格,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指标体系,难以准确表达考核评价质量的准确差异性。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信息采取简单的传统的表格式管理,缺乏高效的软件分析平台,难以全面掌控成绩,存在信息沟通迟缓、不畅,也存在实践教学监管困难的问题。

二、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的运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应当考虑以下原则:系统全面性、评价多元性、可行性。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是一个全面性的系统工程,在制定指标体系、操作程序时要全面、多层次考虑设计、组织、管理等环节,结合人才培养计划、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全面反映实践教学质量;实行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校管理评价和企业考核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自我评价可以评价自我实践技能效果和学校与企业对实践技能的组织与管理效果;学校评价重点考核学生实习表现、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实践效果;企业评价侧重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专业能力等;考核评价指标要简单、易操作,指标数量合适,方法明确,数据获取容易,管理方便。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是由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也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理念,利用各种教学环境,通过课程与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并做出适当评价的过程。例如,提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素质;选择和编写优秀的实践教学教材;进行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与管理; 完善和使用模拟、仿真软件及系统,打造确实有效的专业发展的模拟、仿真软件平台等等。

三、实践教学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一)构建并整合实践教学项目课程。结合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能力培养需求,把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基本模式分为技能素养训练、任务分解实训、项目开发实训、岗位能力实训。分析各类项目的特点及相互的关系,综合利用各种实训模式的特点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从课程章节的基本技能要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报告等方面去探索。

(二)优化实践教学的外部环境。建议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的企业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优惠,并且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耗损和现场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调动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指导与考核评价中来。

(三)设立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机构。学校应当与其他合作单位建立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例如,可以在学校校企合作处下设立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由学院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和检查工作;院系和实习企业、班组等共建考核工作小组,具体的考核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企业工作人员承担。

(四)学校与企业共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制度和相应文档。学校和企业要根据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标准,明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中的工作职责和项目任务,做好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的相应记录,确保公正客观。

第6篇

【关键词】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现状;改革探讨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Discussion of the Course Design for Pump and Pumping Station

LIU Hai-fang LIU Yue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Energy&Environment,Zhengzhou Henan 450007,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pump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design and some existing problem are analyzed,combining with to the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ump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desig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design of pump and pumping station,the reform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from design plan and assessment method.

【Key words】Pump and Pumping Station;Course Design;Present Situation;Reform discussion

泵c泵站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设计是与该课程配套的一个重要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1-3]。泵与泵站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泵与泵站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给排水泵站的工艺设计步骤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所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加以系统化,整体化,以便于巩固和扩大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夯实的基础[4]。因此,为了提高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满足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对其目前所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透析以及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传统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传统课程设计的现状

传统泵与泵站课程设计一般是在《泵与泵站》课程结束,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后的2周内进行,一般由指导老师指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学生根据设计任务和给定数据,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规范,进行水力计算,机组和管道布置,泵房尺寸确定,附属设备选择,图纸绘制等工作。课程设计的评价方法是指导老师将学生课程设计期间的平时表现和图纸及其设计说明书纸质材料综合起来,给出最终成绩。

1.2 传统课程设计存在问题

1.2.1 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定的数据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分成十组,每组的设计任务和给定参考数据多年不变,学生只要按设计任务书中给定的数据、规定的泵站工艺设计步骤和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这就导致了相互抄袭的后果,特别是每组的同学,水泵及电机型号选择方法和结果一样,水力计算步骤和结果也都是相同的,分不出优、良、中、差的档次。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

1.2.2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上1.1所述的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图纸、设计说明书等纸质材料只能从表面上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很难评判学生是否抄袭,这样不断助长了懒惰学生抄袭的不良风气,影响了勤奋好学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课程设计任务结束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缺乏,课程设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课程设计到底哪里存在问题,看到自己成绩合格了,就以为万事大吉,不再关心自己的课程设计是否存在问题并给予改正,严重违背了课程设计教学的初衷。

2 改革方法和建议

针对目前泵与泵站课程设计时间短促、设计任务书给定的数据单一、考核方式不科学等现象,提出一些改革方法和建议,以提高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2.1 将课任务书数据进行扩展,激发学生设计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设置课程设计任务书时,采用多题目、多数据。如:取水泵站工艺设计、送水泵站工艺设计、污水泵站工艺设计等,数据可以把传统的给定的某一输水量改为不确定的输水量,如:近期设计水量250000m3/d,要求远期发展到400000m3/d,改成为近期设计水量(150000+2000×学号后两位×班级)m3/d,要求远期发展到(300000+2000×学号后两位×班级)m3/d的形式,每人一组数据,即使题目相同,但数据不同,可以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独立计算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设计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2.2 将自评、互评列为课程设计考核依据

“自评”是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后,自己检查图纸和设计说明书纸质材料,整理出存在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互评”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合作,通过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对方的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评阅,找出设计说明书和图纸中存在的缺陷。在自评、互评之前,指导教师用表格的形式给出评审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分值和得分。学生根据评审指标体系进行自查、互查,然后给出成绩。

泵与泵站课程设计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不够科学的考核方式,除了1.1的评价方法外,要将自评、互评成绩作为考核依据,约占总成绩的20%。

将自评、互评机制引入课程设计成绩考核,既体现了指导老师的引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合作、监督的能力,这样不仅课程设计完成了考核,实践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3 结束语

总之,为了提高泵与泵站教学质量,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在不断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鲁群.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课程教学,2013(8):106-108.

[2]张亚宁.《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J].价值工程,2012(8):211.

第7篇

随着新型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和用户规模的扩大,尤其是近年来B2C、团购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出现,互联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目前仍没有在发展和盈利中找到好的平衡方式。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电子商务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能全面而准确地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因此,有效地融合电子商务、网络、样式表的课程就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了。

平面构建和页面构建,主要用于实现对学生的多种类元素综合构成训练,特别是CSS+DIV盒子模型。课程主要讲授设计过程中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的使用知识,属于专业核心能力模块。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版式设计的学习中初步了解设计的规律和技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需求调查

页面的设计需求五花八门,城里城外、网页、广告、产品等都囊括其中。在信息化时代,盒子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实现了用盒子包装美化页面,进而达到智能换页的目的。

课程设计

1.教学目标

学生可以完成表面页面版式设计,能够制作简单、简洁、完整的网页页面。

2.内容组织形式

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需要专业教师、实习教师、指导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可以主教与辅教的形式开展。

3.设备需求

硬件为计算机(有联网计算机更佳),软件为Windows操作系统、Dreamweaver网页设计软件以及其他辅助设计软件。

4.课程设计

(1)学习情境,项目设计(如下页表1)。

(2)学生学习表设计(如下页表2)。

(3)学生自我评价表(如下页表3)。

(4)教学评价与测评表(如下页表4、表5)。

应用习题与案例呈现

案例:应用样式表建立一个页面框架,再通过CSS格式化与美化,要求CSS有四种美化形式(多页面自动化代换美化),能体现出页面美化的智能换页。

页面头部

第8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化;室内设计;核心职业能力;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侯志杰(1969-),男,山东省青州市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室内与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3dsmax环境艺术设计》建设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57-02

随着国内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居住生活条件的改善愿景日益剧增,经济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也空前高涨。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的骨干核心职业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是直接面向就业的课程,培养的是从事室内设计、施工、管理的高素质综合性应用人才。因此,为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对室内设计课程内容体系重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革新迫在眉睫,避免教育教学资源浪费,尽量少出“次品”、“废品”,是相关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所以对人才培养规格、原有课程改造、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等深层次问题探讨和研究重构是很有必要的。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从学科课程体系向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的转变,理顺教学关系,使室内设计课程更加适用于高职教学实际,特从室内设计课程的开发设计、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课程学习情境设置等方面对其加以阐述。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开发理念

全面深刻领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6号文件精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涵建设。课程设计注重职业核心能力打造,基于工作过程化的课程开发设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岗位需求为目标,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跟踪前沿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创建基于工作过程化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工学结合理念。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按照装饰装修企业真实项目的生产岗位要求,以任务驱使、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实践教学项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工作情境。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突出了“项目驱动”教学法,将自主策划、任务分解、“教-学-做”和总结有机结合,采用“教师布置真实或虚拟项目学生自主策划设计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讲解学生设计改进客户评价定稿出图指导施工总结反馈”的流程模式。

强化专业自学能力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逐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培养其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堂、实训地点一体化理念。实现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工作室、计算机机房、装饰模拟公司,校外室内设计公司、装饰公司、测量现场、装修工地,由校内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实训项目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现场教学。此外,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至少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专职指导老师指导。

打造核心职业与非职业能力理念。既重视强化专业能力,又重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每一项工作,来打造核心职业竞争能力和非职业素质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化系统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以高职生智力能力特点为课程内容进行序化的依据;以室内专业知识和设计技术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培育为课程目标。

(二)课程设计的原则。依据室内设计员(师)职业资格标准,以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构建教学内容,按照客户订单这一典型工作任务组织学生完成整个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经历,即从“项目承接—工地测量—初步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绘制—技术交底—施工指导—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实际工作流程,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企业要求接轨,实现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教学编排上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章节概念,以室内虚拟或真实设计项目为载体,以室内设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将学科体系课程转变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学习中没有“章节”内容,只有“学习工作任务和项目”,学生通过每个实训任务、项目,掌握室内设计岗位的各个环节;并以企业活动流程来设计课程教学流程,以设计工作流程来设计实训流程。

教学模式上采用工学结合模式,将学生的“学习”与设计企业、公司、室内设计工作室“工作”相结合,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两者有机结合,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校内成立了亿佳模拟装饰公司,完全仿照真实装饰公司布局,让学生担任公司工作人员,接待校内外真实客户,洽谈交流接单、施工设计、工程监督管理,这样很快就使学生适应将来的就业工作岗位。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使用网络课程资源。通过网上课件、实训项目、视频教程、教学录像,引导、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第9篇

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智力的优势领域。我们的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担负起激活、培养人的多种智能力并发展每一个人个性的任务。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发展他们的优势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呢?

一、了解学生的智力特征

要想使数学教学符合学生的智力特点,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我们一般可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智力特征:

1.观察:通过学生在校时间的言行举止、作业以及课堂反映来了解智力类型、强项、弱项及发展倾向。

2.交流:同学、家长和其他任科教师都对学生有不同侧面的了解,多与他们交流不失为一种确认学生智力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好方法。

3.调查:进行调查问卷,让学生自己反映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

对以上途径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应即时记录、归类、分析,对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和班级整体的智力倾向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智力特点的教学过程。

二、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案

1.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科学探究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探究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学生之间需要进行相互的合作,来共同完成探究过程,这就为学生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环境。例如在讲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的时候,设计如下活动:(1)观察用钢锯切割钢管的过程,抽象成几何图形间的位置关系。(2)展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它描述了黄昏日落时分塞外特有的景象。果我们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地平线看成一条直线,那你能根据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想像一下,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吗?活动的设计中让学生用运动的观点观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利于学生把实际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也便于学生观察直线和圆公共点个数的变化,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从而顺利地达到了原来活动设计的目的,得出结论。

2.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学实践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智能特点,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从不同侧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项智能。

3.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正处于发展变化的高速期,客观、公正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要针对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目标,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帮助学生成长。

新课程可要求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有课堂讲授、有实验课、有探究性学习等等,与学习活动的多样性相对应,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者或者是教师、或者是学生家长、或者是学生本人、或者是活动小组的其他同学、或者是与学生活动相关的企业、社区的有关人员、或者是查阅资料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等等。教师作为所有参与评价者的核心和最主要的评价者,应该全面的收集多方信息,并进行整理总结和向学生反馈。

自我评价就是学生以自己本身作为评价的主体,根据自身学习特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依据学习目标实施具体的学习活动,通过对照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而对自我进行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除了能提供教师改善指导所需要的信息之外,自我评价能够由学生的内省而获得自我肯定的意识,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欲望有重要意义;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我认识过程的再认识,能不断发展学生的超认知能力。

相互评价是学生在集体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合作、相互观察、相互认识,积极发现评价伙伴的优点,并以不一定的方式表达,以达到相互促进之目的的评价方法。相互评价能起到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提高的目的,一方面通过评价伙伴的优长来促进自己优长的发展,从中反省自己改善的方面;另一方面通过评价伙伴改善的方面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自己应该改善的目标。

三、加强跨学科教师间的合作

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课程设计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本身也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与弱势领域,要个人单独设计出涵盖丰富智力元素的课堂教学方案无疑困难重重,因此要加强教师间的团队合作,它具有以下优点:

(1)产生新想法--同时是交流教学信息和激发教学灵感的巨大源泉。

(2)示范合作--展示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在教师倡导合作有益时,教师自己也在力行其所倡导的信念。

(3)汲取力量--集体智慧创作可以收到比个人努力更好的效果,同时又能有人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

(4)减少工作负担--通过分享计划和资料,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第10篇

一、教师有效评价――尊重个体,促其发展

教师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主体,这些主体都有独特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因为自主是成功的基石,激励是成才的催化剂。

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作为低年级数学科任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用盖印章的方式来代替文字上的激励,每天给表现好的学生盖上他们感兴趣的图案,给做得不够好的学生盖上“加油”图案,学生表现非常踊跃,有的还把自己喜欢的图案从家里带回来,让老师给自己盖上去。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可以制订几个不同的术语来表示学生不同的表现,如表现特别好我们用“你是老师的骄傲”;表现比较好的用“你真棒”;表现一般的用“有进步了,还需努力”;表现不够好的用“加油啊!你可以做得更好”等等。通过不同年龄段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产生“我要学,我要进步”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家长有效评价――家校互动,促其发展

在学校网络上每个学生都建有一页学习情况反馈,里面包括每日表现一栏,我充分利用它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在学习情况反馈上把学生当天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根据老师反馈的情况,对孩子提出希望。比如,某个学生在单元测验成绩不够理想,老师是这样说的:“不要灰心!其实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加油啊!”家长是这样说的:“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希望你吸取教训,争取进步!”同样,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在家的表现,比如点滴进步或不足之处,在学习表中进行评价,老师根据家长的反馈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动态。以此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进步和不足,从而督促孩子完善自己的学习。

三、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促进发展

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学习过程,总结成功经验;从自己不太满意的学习过程中反思,领悟改进的方法。学生吴××是属于那种“口不择言”的孩子,有一次我问:“173+428+27+72=(173+27)+(428+72)这个等式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吴××脱口而出“加法的结合律”,说完很得意,我先表扬了他,接着我又问:“你再仔细观察一下,除此之外,还有吗?”他想了想说:“哦,这里有的加数的位置也改变了,还用了加法交换律。”像这样的学生,教师只需要给予时间让他反思,一定会进步。

四、学生相互评价――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新课标中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于学生全面提高数学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下面一事就很好地说明合作互评定会相得益彰的道理。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我请小伍同学小结积的变化规律。小伍说:“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我看到平时发言积极的斯×一脸沉默,肯定有什么想法,我就让他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他说:“不对呀,应该只有另一个乘数不变时,这个规律才成立。如果另一个乘数也乘了别的数,积就不是这样的。”这说明他的思考很全面。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进步。还有一次,平时不发言的刘××被推选为小组的发言代表,我奇怪地问小组的其他成员,有人说:“我很想听到她的声音。”另一个学生竟冒出了一句广告词:“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这一句话既激励了别人,也激励了自己,真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当然,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互相结合的,但评价的目的只有一个:“检验和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而言之,不管我们采取的是哪种方式的发展性评价,我们都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着眼学生的未来;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与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挖掘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从而学会学习,全面高效地发展。

第11篇

一、两种幼儿园课程设计模式

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两种典型模式,我国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以目标模式为主,它以是泰勒的课程原理为基础,强调制定课程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资源并评价课程。目标模式注重教学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教学结束后儿童表现出的具体行为为依据。虽然目标模式也关注制定目标的科学性、灵活性等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具有较大的控制性,往往以教师的预设束缚儿童的生动发展。过程模式的代表者斯腾豪斯反对目标对学习结果的规定,认为教师要根据儿童学习的具体状况来安排内容、学习进程和方法。虽然过程模式也涉及到目标的讨论,因为目标是课程设计无法绕开的,而且它正是在判断目标模式的目标观中表达了自己“过程性目标”的主张。可以看出,过程模式注重的是教学过程本身,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与其周围环境是否达到一种整体性,共生性以及动态平衡性等(主要表现为教育要求、幼儿学习实际状况、教师的教育机智之间的关系),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应该是较为典型的过程模式。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课程设计中的过程模式更加关注孩子的发展和需要,更具生态化。现今幼儿教学活动中大多为目标模式而不是过程模式,一则是因为传统习惯的力量,再则这和过程模式对教师的较高要求也不无关系。目标模式以幼儿的外显行为作为评价依据,可操作性强,而过程模式更加自由和开放,教师很难把握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变化。教师要深入理解这两种课程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用合乎儿童需要的、更加具有生态意蕴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与评价的生态化

注重活动前期教学目标弹性化、教学过程中依据幼儿需要和发展即时调整和创生是一个很好的生态化思路。制定弹性目标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反思实践经验,能够大体知道班级幼儿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教师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它反映出当前我国大部分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预期发展水平。教师要充分研读《指南》,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特点进行目标制定。理论是行为的导向,教学活动设计者只有理论生态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体现生态性。

生态化教学评价表现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教学结束后教师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种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给予必要的帮助,及时开展幼幼互评和师幼互评。教师自评需要教师能够根据自己预设的活动目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视预期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如何,情绪情感如何变化,幼儿对哪些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何改进以更好促进下一次的教学。他评是其他教师或教研组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一种形式,与自评相比,他评对教师的影响更大。不管是教师自评还是他评都要在观念上将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教学评价相互融合,以生态化评价促进教学活动水平的提高。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与过程的生态化

虽然整合式、渗透式课程类型呈现出丰富的学习内容,但教师如果单一选用这些教学内容,其局限性亦显而易见,即忽视了幼儿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忽略实际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点,因此园本化课程开发与利用就是适应生态性的做法。教师首先要“教的对”,它既说明儿童的学习内容具有科学性,也说明这些学习内容具有适宜性。教师需要在《指南》的指引下充分掌握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确定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幼儿在一日生活和平日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点和需要,理解他们的经验;将幼儿生活情境中的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

教师在“教的对”的基础上还要追求优质的教学过程,即“教的好”。首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化的体现。因为游戏顺应了儿童的发展,教学强调以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促进儿童的发展。只有将教学和游戏相互结合才能使儿童既顺应了自己天性的发展又符合了社会要求的发展轨道,所以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值得推崇。其次,生态化要求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幼儿、教材、环境相互作用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自然和谐的状态,所以亦就没有僵化的实施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进行组织,如情境导入、讲故事、听音乐、变魔术等。导入形式多样,能够积极调动孩子的兴趣和参与度是关键,这需要教师平时注重积累相关素材,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减少自己的权威意识,真诚关注孩子的问题并给予积极回应,抓住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机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让自己真正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第12篇

针对机床电气与PLC课程设计教学情况,结合项目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改进该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改进后的内容包括题目选择、需求分析、方案选定、流程图设计以及电气原理图设计等步骤,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实践表明,改进的项目教学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想学要学的动力,使学生在“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课程设计;机床电气与PLC;实践与探索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结合实验室可用资源,以项目的形式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给出设计方案,最终方案先经过小组讨论,后与指导教师讨论确定,最后由学生完成整个设计过程[1]。项目教学法根据每组学生能力的差异与特长合理分工,让所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都能参与,都有收获,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些成绩稍差的学生对自己有信心。项目教学法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完成项目的过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的能力。项目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3]: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南京工程学院在多门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从实践中总结项目教学法的方法和规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制定大纲、管理模式等方面对项目教学法进行研究[4-6],对其中几门课实施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检验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效果[7-9]。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继而在机床电气与PLC课程设计中开展项目教学法,并不断改进。实践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机床电气与PLC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机床电气与PLC课程分机床电气控制和PLC两部分,课内实验完成机床电气控制,包括认识基本低压电器、画电路图、接线和调试等,PLC部分主要是熟悉并会运用一些基本指令。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则主要是对PLC指令的综合运用。按照所用的指导书内容,5~8名学生为一组,教师每组分配两个题目,学生在两周时间内完成任务分析、画图、连接元器件、调试、写报告等工作,在难度和任务量上已经足够学生去做。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量有些大,学生往往能完整地做好一个,第二个只能做部分。还有一个现象是有些学生对书上的题目或教师分配的题目不感兴趣,没有动力去做,导致这个组只有2~3人做,其余的学生没有达到实践的目的。基于以上的问题改进了课程设计。

3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改进

项目教学不是把指导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而是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努力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并提高各种能力。基于这个理念,我们对机床电气与PLC课程设计进行改进。在选题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1~2天的时间查阅资料,学生初定题目后,与指导教师讨论题目的可行性,确定最终题目。每组学生一起进行需求分析和方案选定,分工合作完成设计任务。任务分解为:画流程图、画电路图、元器件选型和画梯形图等,每个人都有任务。对需求分析、方案选定、流程图设计、元器件选型和梯形图这几个环节,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讨论和考核。学生选定题目后,教师根据查阅的资料,在讨论的时候对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项目完成后,学生做PPT进行整个项目的讲解并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并打分,至此,整个课程设计结束。以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D数加工111班的机床电气与PLC课程设计为例,该课程设计为期三周,由于设备套数的限制,每组8人,共6组。选的题目分别是:交通灯协调控制系统设计、停车场控制系统设计、节能电梯控制系统设计、喷泉控制系统设计、密码锁以及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讨论积极,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指导教师请教,在检查时各自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课程设计结束时每组都能讲解PPT,报告写得详细完整、质量高。根据D数加工111班的机床电气与PLC课程设计的实践结果,改进的项目教学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效果明显,同时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4结束语

针对我校工业中心机床电气与PLC课程设计的现状,对该课程设计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改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选题、编程和调试等过程完成项目教学的全过程。期间,每个学生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想学要学的兴趣,特别是让成绩稍差的学生对自己有了肯定的评价。实践表明,改进后的项目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张瑶 刘树青 贾茜 陈荷燕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

参考文献

[1]罗运虎,邢丽冬,王勤,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6):14-15.

[2]曹德跃.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01-103.

[3]胡力勤,马福军.以项目教学法为导向的实训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119-120.

[4]宗亚妹,封世新,汪木兰.系列化探究式项目教学的管理模式与方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13-15.

[5]宗亚妹,李建启.系列化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3(11):44-46.

[6]汪木兰,周明虎,张艳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系列化探究式项目教学的设计原则[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9-12.

[7]周明虎,汪木兰,封世新.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典型案例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