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4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手术室接台手术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临床手术室常见护理隐患
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的好坏,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大影响。当前,一些手术室医护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隐患,这些隐患很有可能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甚至给患者留下终生遗憾。当前手术室护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隐患:
1.1护理人员自身隐患 护理人员由于工作量大,强度高,容易降低精神集中力,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容易促使护理事故的发生。 护理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导致护理差错, 约束力差疏忽大意而出现医疗事故,专业技术不熟练而对仪器无法正确操作,知识面窄对新问题应对能力差,缺乏创造性思维,对护理记录的书写不规范,出现漏写、漏签、错写,与其他记录不符合等问题。接待患者查对错误或者发生接错患者或将患者错放手术间等综合的人为隐患。
1.2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的隐患 手术后对遗留器械、物品清点有误,造成手术时间的不适当延长。或者未按规定进行查对、放置,导致异物遗留。手术中护理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手术操作过程中不严谨,洗手消毒穿衣不严格, 造成对患者的伤口污染甚至感染,而且没有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污染标本及器械未放于指定盆内造成的污染。器械护士未经主刀医生同意丢弃标本或者术后标本未及时贴上标签,导致患者的标本混淆。或者术后的标本未及时送检影响了诊断结果。甚至送检标本错误影响了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室较其他医疗场所具有更多潜在的法律问题,更易产生医疗纠纷。
1.3与患者沟通不当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患者面对各种手术器械心理很容易出现恐惧,不安,心理产生波动。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手术室护理工作节奏快和乏味,致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造成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较低。当患者向医护人员提问时,医护人员往往语气生硬,让患者的恐惧心理更加严重,使其情绪波动更大。另外手术室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手术室护理工作对护理技术的专业技术要求高并且需要全面的技术,就沟通技巧来说很多医务人员还需要加强。
1.4制度不健全 合理的制度是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的前提,医护人员按照制度进行护理工作, 随着卫生部新制度的出台,宣告以前的一些旧的制度需要及时修订或添加制度,这给手术室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适应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新规章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充分,造成了护理事故的发生。
2 防范对策
对手术室护理风险的防范能够有效的保障患者在手术中不发生认为的不必要的意外。本着对患者负责,对医护人员负责的态度对手术室护理中寻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强化各项规章制度 落实健全的制度是保障手术室护理安全的前提。要及时的防止出现事故,提高手术室的护理安全性,需要及时修改和添加各种新的规定制度,吸取从实践中发现和得到的经验教训,如标本管理、物品清点、交接班制度、手术室安全制度等容易出现差错的各种制度和工作细节, 并且由专门人员负责进行定期检查工作的落实情况,出台各种奖罚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抓好制度落实情况,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手术室的护理工作的安全。 加强医患沟通,树立职业的神圣感,增强自信心。建立手术室管理手册,手术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而且对于新护士来说是工作行动准则,每个人都必须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遵循操作规程。 对管理者来讲遵守管理手册,是处理各项工作的准则是评价工作质量的依据,是消灭护理事故的重要措施[4]。
2.2建立手术室护理人员 绩效考核制度。医院应该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管理,以不断的提高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对于医院各项规章和制度的敬畏感,使其不敢轻易犯错;医院还应该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资水平、晋升、奖金以及职称的评定等与手术室的护理安全事件相联系,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各种规章,以促进手术室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此外,医院还应该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术中巡视工作,使所有的护理人员都能够意识到术中巡视的重要作用。在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特别要重视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各项原始记录项的考核,研究显示,相当多的手术室安全事件的发生均与手术室护理人员操作步骤的遗漏具有较为明显的关系。
2.3制定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的关系最为直接,然而,这种护理安全事件发生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问题,相关制度的缺乏以及实施力度等是导致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关键原因。明确、清晰、无争议、科学、客观、具有较强可行性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止手术室护理人员侥幸和惰性心理的产生,更加有助于手术室护理人员遵章行事习惯的养成,对于降低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如下的几个主要方面:①患者手术之前的确认制度: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之前必须要详细的检查手术的安排单,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台次、手术时间以及术式进行再次确认,并确认患者物品器械和药品等是否准备妥当;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手术之后对本台手术的器械、物品以及药品等资源进行清点;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防止医疗器械、物品以及药品等准备不全或者患者手术之后器械、敷料等遗留在其体内等现象的出现;②手术室的复核管理制度;手术室应该建立患者手术前、术中以及手术后的关键指标的双人复合制度,以确保手术室护理的安全,防止关键步骤出错;③手术患者的交接制度:患者在手术前以及手术后均应该严格的执行交接制度,护理人员应该详细的向交接者交代患者手术之前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具体状况,从而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科学依据;④患者手术标本的科学管理制度:在患者手术之后,主刀医师应该和器械护士、巡回护士共同签字确认,以保障手术标本管理的安全;此外,手术室的防感染制度、患者原记录的填写和管理制度以及安全事件的处理制度等均是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所医院内部均有相应的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然而,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 其诊疗项目、设备仪器以及人员等均不断的发生改变,而如果手术室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仍然一成不变的话,则很难适应手术室变化与发展的需要,势必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所以,作为医院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部门 - 手术室,其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也应该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以保障手术室护理的安全。
2.4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职业有害因素对护理人员人身安全的侵袭,为手术室护理人员配备好各种防护用品,以有效的防止体液和器械等对护理人员的侵害等也是降低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方式。医院还应该积极的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不断丰富护理人员的业余生活,给予其必要的关心、尊重与理解,最大限度的减轻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
2.5术前疏导 在患者手术之前,护理人员应适当与患者进行交流,向患者说明手术过程及所达到的疗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嘱咐患者正确配合手术的进行,鼓励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也要提高职业化沟通技巧,运用语言艺术,把握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语言的严谨性,努力营造轻松、信任的氛围,为手术的成功创造条件。
2.6加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人员配置 医院的手术室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场所,故而,对于在手术室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而言,均应该是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经过科学、合理配置且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在选择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时,应该严格要求,不仅要选择正式编制的护理人员,其应该具备身体健康、吃苦耐劳、性格开朗、思维敏捷、动作迅速等优点,还要重视对手术室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手术室的具体工作应该科学、合理的进行排班,并本着以老带新的工作原则做好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带教工作,以不断为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注入新鲜的 " 血液 ",提高手术室的临床护理质量。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鼓励其进行钻研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3 结论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和预防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工作, 手术室作为一个高危险的医疗场所, 任何护理的疏忽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完善的手术室的管理制度,科学的人员配置,高素质和专业能力强的护理团队是手术室安全的重要条件。 所以为确保手术室的安全,需要及时的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对手术过程中的每一细节都要仔细的检查,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尽最大可能的杜绝护理事故的发生。 对手术室中存在的隐患要及时的发现和及时处理,为患者的手术创造和谐的手术室环境,提供安全和满意的护理。
参考文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眼科手术患者600例。其中男287例,女313例;年龄5~67岁,平均年龄(65.5±10.2)岁;338例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22例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31例患者行视网膜脱离修复术,27例患者行斜视矫正术,60例患者行抗青光眼术,43例患者行眼外伤手术,79例患者行其他眼科手术。
1.2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对手术期间发生的不良安全事件,查找护理安全隐患,优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1.3观察指标
手术期间出现的不良安全事件对发生率。
2结果
600例患者在手术期间共出现14例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33%,见表1。
3讨论
3.1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①医疗制度:未能及时修订和优化旧的医疗制度,如标本管理制度、术中医嘱执行制度、手术患者交接和接送制度、消毒灭菌制度等,存在护理安全隐患。②管理方面:1)手术室人员缺乏相互监督意识:对于眼科手术室来讲,眼睛的生理功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解剖比较复杂[3],所以就需要相互监督严格执行规范非常重要。部分医护人员对他人的正确意见不能有效接受,容易产生造成安全隐患。2)后勤保障问题:术后运送人员有时不及时到位,病人等候送去过程存在不安全的隐患;设备仪器的保养人员的联络与定期检查制度的落实存在安全隐患。③护理人员方面:1)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专业知识不扎实:部分新入科、轮科护士眼科专科理论不熟悉,工作经验不足,主要是被动执行医嘱,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及操作设备仪器不熟练。眼科患者主要为老年人,常常伴各种基础疾病,部分患者常常因为不良情绪而出现胸闷、高血压、心率加快等症状[4],所以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合并症的正确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3)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眼科手术室的手术量比较大,手术时间不长,精密、贵重仪器的种类较多,因此就应相对固定护理人员,对手术流程和手术器械比较熟悉,眼科专业知识较强[5]。随着学科发展,手术量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人流控制、手术准备、手术咨询等工作无法实现专人负责,存在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
3.2针对以上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优化眼科手术规范化管理制度
①优化已有制度制度,增订部分新制度: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和相关的医疗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应在实际工作中对不足和缺陷进行及时发现,并及时调整和完善,保证相关职责有证可循,让护理安全隐患有效减少[6]。眼科手术患者常常存在一定程度的视力损伤,而且患者主要为老年人,感觉、运动以及听力等功能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连台手术时发生混淆排号、错答错应等现象的几率较高,重新调整工作流程制度,加强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落实。②优化护理安全管理:首选不断强化手术室护理安全监督的力度,制定科学和合理的奖惩制度,让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其次应对后勤保障力度进行强化,眼科手术室的管理者应加强和其他部门的交流沟通,对后勤监督和巡查力度进行强化,让手术相关机械供给有效满足,让医疗器械的运行保证安全和平稳,让手术的开展更加顺序;与运送部门反馈问题,调整流程,确保运送安全,减少不满情绪或纠纷的发生率。③优化护理管理制度:根据现代眼科手术室的安全管理要求,调整人员工作职责与不合理的流程,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体力、眼力和反应力进行综合培养,让患者的护理安全得以有效保证。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的新技术、新业务培训,以适应现代眼科技术的进步的要求。
作者:黄冬荷 李追 何连爱 王贺先 曾秀 单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参考文献
[1]刘耀梅.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0):111-112.
[2]张丽,方乐,李盼盼,等.眼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与防范策略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4):2819.
[3]纪平.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2):486.
[4]蔡兆阳,汪静.眼科手术室护理隐患与防范措施[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3):404-405.DOI:10.3969/j.issn.1008-6633.2010.03.093.
关键词: 确认制度 安全管理 临床应用
手术室安全管理是手术顺利完成重要保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是提出高效护理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患者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关于双侧器官开错部位情况时有发生。为了确实保障患者安全,做到患者安全识别并且要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的错误的发生,为了做好护理安全,防止在执行护理操作技术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差错、事故等问题。结合我院手术室实际情况,我院于2005年5月1日起对于手术患者实施手术患者确认制度。该制度实施至今效果满意,取得了手术患者及家属,手术医生的一致好评,现介绍如下:
1、实施方法
1.1制定手术病人的访视制度 术前一日由该手术巡回护士根据手术通知单认真填写术前访视单内容包括手术患者科室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内容,携带该访视单到病房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并让患者签字。
1.2制定手术病人的交接制度 设立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术前由专职人员认真填术病人交接单内容,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间号,根据交接单到病房接手术患者术中所需物品(如x光片、术中用药等)入手术室,并和病房护士认真核对无误后由双方互相签字确认。
1.3手术患者入室后巡回护士根据病历,患者腕带和询问患者再次进行核对科室、姓名、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核对无误后由患者签字确认。
1.4手术医生刷手前再次与巡回护士、麻醉医生三方共同核对无误后并在交接记录单上签字确认。
2、效果
本院实施手术患者确认制度以来未发生1列患者差错部位差错、术式差错的发生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3、讨论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杜绝事故减少差错,确保患者手术安全[1]。要保证护理质量就必须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完善系统的规章制度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是消灭差错事故的重要措施。我院制定的手术患者确认制度由手术室访视制度和手术病人交接制度两部分组成,从手术相关科室通知手术室决定手术后,手术室先制定了完善的术前患者访视制度和手术当日手术患者交接制度,层层把关,并由病房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患者共同参与核对患者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无误后并签字确认,从根本杜绝了差错及事故的发生,[2]在实施本制度的过程中,该制度的优点在于有书面文字的记载,避免了以往只履行口头查对制度,防止病人在术前紧张或应用镇静剂后容易回答错误,而该制度是要患者亲自确认签字,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3]。
随着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医疗纠纷、差错事故处理已进入到法律轨道,人们更多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正当权益[4]。加强手术室安全管理,将安全护理运用于手术室工作中,我们在防范上,下功夫,减少和杜绝因护理工作缺陷而造成的医源性问题发生。要保证护理质量就必须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其次要注意护士专业技术素质的提高和新护士的岗位培训及带教工作。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事故发生,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完善,更好地为社会、为患者服务,最终得到患者的满意。尽最大努力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严格控制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医院协会,CHA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暨主要措施[J],中国医院,2007;11(1):29.
[2]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第二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75.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83-01
由于骨科手术的专用器械种类繁多、结构体系复杂、价格昂贵,一般医院不作为常规配备,而是使用由器械公司提供的专用配套器械(即外来器械),同时派技术人员(即外来跟台人员)对骨科专用器械的使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以降低医院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但是随着骨科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量不断增加,这种方式也给医院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许多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医院感染方面的隐患,更值得医院管理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1存在问题
1.1外来跟台人员的准入、培训方面。国家没有统一的法规或条例作为对外来跟台人员规范管理的依据,而医院也不重视外来跟台人员的准入管理,未把对外来跟台人员的管理纳入医院的监管流程,同时也没有对外来跟台人员进行资质考证和相关知识、技能的考核。部分外来跟台人员不具备医护执业资格,人员流动性大,纪律松散,不利于监管。有资料表明器械供应商的从业人员具有行医资格证的仅占50%,其中受过清洗培训的人员寥寥无几[1]。
器械公司派驻的跟台人员知识不全面,部分人员没有通过系统的培训,对骨科器械的使用、保管和维护不熟悉,经常发生配套的骨科器械准备不全、性能不良而延误手术。对骨科器械的运送、清洗、消毒和灭菌的要求不清楚,在医院感染方面给手术患者带来极大的隐患。对手术室的规章制度、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知识未掌握,加之有些跟台人员责任心不强,将导致影响骨科手术的效果。
1.2外来器械的产品质量方面。器械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在不同的医院甚至在不同的区域使用同一套器械,使用频率高,加之器械商对器械的管理不规范,保存不科学,导致器械容易变形、损坏。骨科手术使用的专科器械和内固定材料,一般在术前1天根据医生的手术通知单,由设备科采购人员通知器械公司送货至手术室,由手术室护士和器械公司送货人员共同清点验收。但是如果护士责任心不强,或对外来器械的基本性能不熟悉,会导致进入手术室的器械数量和质量不合格,影响手术效果。有时器械商为了提高使用率,送达时间延误而影响器械的正常检查、清洗、打包及消毒灭菌,导致手术无法按时进行。
1.3外来器械的清洗、消毒方面。外来器械在不同医院频繁流动,给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带来很大的难题,特别是清洗及灭菌效果的可靠性。手术室的所有器械都必须经过去污、清洗、烘干、上油、包装、高压灭菌的程序,特殊感染手术后器械还需经过特殊感染处理。外来器械由于使用频率高,周转快,常在各个医院之间转,洗涤时间不固定,很难按上述步骤进行处理。骨科器械关节多,腔隙多,结构复杂,公司人员不能按标准的清洗程序清洗器械、保养器械,使器械经常有污渍、血迹、锈斑等,不能有效地保证灭菌质量。
1.4手术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器械归属于器械商,流动性大,手术室管理者对器械的管理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管理脱节或者无人管理。手术室器械管理者责任心不强, 与器械商交接器械时数目不清,不能认真检查器械的性能、清洁度等而影响手术。洗手护士对院外骨科器械的性能不熟,不能熟练准确地配合手术。
2管理对策
医院应重视对骨科手术外来跟台人员和器械的管理,因为管理的好坏影响到医院
工作的正常秩序、医院感染的控制、手术的效果及预后等。我们应从制订和落实骨科手术外来跟台人员和器械的管理制度、规范各种操作流程着手,并在管理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2.1建立和落实外来跟台人员准入、培训、考核制度。首先建立外来跟台人员的资格审核和准入制度:要求进入手术室的跟台人员必须具有医生或护士执业证书,取得其所在器械公司的上岗证,然后向本院医务处申请,进行资格审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岗前培训。通过准入制度以提高外来跟台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使其相对固定,便于管理。
由护理部组织对外来跟台人员进行集中岗前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手术室规章制度及相关的工作流程等,并根据实际工作要求,逐步完善外来人员集中培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通过课堂提问、互动教学、多媒体播放、书面答题等多种学习形式,促进其牢固掌握手术室规范和制度,经考核合格发放手术室准入证。此后涉及理论更新或流程变动随时培训,并定期梳理存在问题,总结经验,予以警示和提醒。每年进行上述培训内容的理论和操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能否准入的依据和器械公司能否成为合格供应商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而督促供应商和外来跟台人员重视和配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2.2规范外来器械的验收清点、运送清洗、消毒灭菌流程。手术室设立专科器械护士负责外来器械的管理。术前一天手术医生开出手术通知单,一设二份,一份送手术室,一份送设备科,由设备科通知已经查验资质和证件合格的器械供应商送货,规定器械公司必须在手术前日15:00前将器械送到手术室,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外来器械的验收清点、运送清洗、消毒灭菌流程。手术室建立外来器械清点、验收、登记制度,由专门的专科器械护士检查外来器械的数量、规格型号,是否合格,能满足手术需求等,并做好相应的登记,并建立器械公司送货员和手术室护士双签名制度。清点验收结束后送供应室按规范流程统一清洗、消毒、灭菌,手术室严禁直接使用外来器械。同时应做好器械灭菌时的生物监测,即使是急诊的骨科手术,其外来手术器械也应按规范做好快速生物监测,以确保灭菌效果,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3加强手术室管理。在手术室的管理中,除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外,还应加强护士对专科知识的培训。由于骨科器械不属于手术室常备器械,且器械种类多、复杂,不同手术和不同器械公司均不相同,如果性能不熟悉,既不能做好外来器械的管理,手术配合难度也较大。因此骨科手术的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应相对固定,同时作为专科护士参与外来跟台人员的培训和外来器械的管理,使其更加熟悉器械的特殊性能和使用要求。也可请器械公司专业人员就特殊器械的使用、骨科手术的新进展进行讲课。通过手术护士和器械公司人员的互动交流和学习,解决存在问题,完善工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改进手术效果。
骨科手术外来跟台人员和手术器械的综合管理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管理的好坏对手术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应重视骨科手术外来跟台人员和手术器械的综合管理,其次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最后我们还应不断学习,在管理中精益求精,使骨科手术外来跟台人员和手术器械的综合管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关键词] 确认制度;围术期病人;安全管理;作用
手术室是为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或紧急抢救的重要场所。由于每天的手术量大,工作流程重复性强,工作人员极易产生疲劳感。仅靠强调责任心而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差错事故仍有可能在手术过程中产生[1]。手术病人的围术期安全管理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是提出高效护理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患者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关于双侧器官开错部位情况时有发生。为了确实保障患者安全,做到患者安全识别并且要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的错误的发生,为了做好护理安全,防止在执行护理操作技术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差错、事故等问题。结合我院手术室实际情况,我院于2009年12月1日起对于手术患者实施手术患者确认制度。该制度实施至今效果满意,取得了手术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现介绍如下:
1.实施方法
1.1制定手术病人的访视制度 术前一日由该手术巡回护士根据手术通知单认真填写术前访视单内容包括手术患者科室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内容,携带该访视单到病房结合病历内容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
1.2制定手术病人的交接制度 设立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术前由病区护士认真填术病人交接单内容,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前患者禁食及皮肤准备情况,手术患者术中所需物品(如x光片、术中用药)等,入手术室前,病房护士和手术室护士共同认真核对无误后由双方签字确认。
1.3制定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识别标识制度 手术患者在离开病区到手术室前,经治医生必须在即将手术的患者身体切口位置用记号笔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标示,并与患者或家属共同确认及核对。手术室工作人员到病区接患者时必须查看即将手术患者的身体切口位置是否有记号笔标示,若无标示,禁止将患者接到手术室。
1.4制定手术病人的查对制度 手术患者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根据病历首页,患者腕带和询问患者再次进行核对科室、床号、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药物过敏史、血型等。
1.5制定手术病人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三方严格按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确认无误后并认真完成《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的内容并签名。
2.效果
本院实施手术患者确认制度以来未发生1列患者差错部位差错、术式差错的发生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3.讨论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杜绝事故减少差错,确保患者手术安全[2]。要保证护理质量就必须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完善系统的规章制度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是消灭差错事故的重要措施。我院制定的手术患者确认制度由手术室访视制度,手术病人交接制度,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识别标识制度,手术病人的查对制度和手术病人的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五部分组成,从手术相关科室通知手术室决定手术后,手术室通过以上制定的这些制度层层把关,并由病房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患者共同参与核对患者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无误后并签字确认,从根本杜绝了差错及事故的发生,[3]在实施本制度的过程中,该制度的优点在于有书面文字的记载,避免了以往只履行口头查对制度,防止病人在术前紧张或应用镇静剂后容易回答错误,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4]。
随着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医疗纠纷、差错事故处理已进入到法律轨道,人们更多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正当权益[5]。加强围术期手术患者的安全管理,将安全护理运用于手术室工作中,我们在防范上,下功夫,减少和杜绝因护理工作缺陷而造成的医源性问题发生。要保证护理质量就必须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其次要注意护士专业技术素质的提高和新护士的岗位培训及带教工作。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事故发生,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完善,更好地为社会、为患者服务,最终得到患者的满意。
参考文献:
[1]彭金来,戴红霞,李翠媚.加强手术病人安全防护的实施方法.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54-55.
[2]中国医院协会.CHA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暨主要措施[J].中国医院,2007,11(1):29.
[3]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第二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75.
【关键词】器械清洗;手术室;中心供应室;一体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70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51-02
手术器械种类随着手术方式和数量的增进而不断提升,手术室内对手术器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严格制定手术器械灭菌标准。手术器械清洗和灭菌情况直接关系到手术质量和手术室护理工作者的工作负担。但是在器械清洗和交接过程中,常出现多种问题,管理制度落实性较差,不能满足器械灭菌要求,管理衔接工作较差,出现丢失、清洗不满意等矛盾[1]。为合理管理器械清洗,制定科学、规范化管理流程是手术室工作需要。本文探讨手术室和中心供应室一体化消毒对手术室器械清洗程度的影响,现将具体情况做出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集260件手术器械,用于各种手术,其中包括110件止血钳、100件持针钳、其他器械。按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组间器械种类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清洗方法
1.2.1对照组按传统模式进行管理,手术后由手术室护理工作者收集手术器械,并进行初步清洗表面血液和残留物,然后浸泡消毒,整理打包。送到中心手术供应室,由中心供应室进行彻底消毒灭菌,完成后由手术室护理工作者取回存放备用。
1.2.2实验组按手术室-中心供应室一体化模式进行管理,手术后护理工作者仅作初步清洗,清点手术器械数量和种类后进行核对,放置密封箱。接下来一系列清洗工作均由中心供应室处理完成。①供应室工作者在术后1小时内与手术室护理工作者进行器械交接工作,掌握器械清单,由专门运输污染品的运输车经专门通道回收。回收后严格按照杀菌消毒流程进行工作,达到理想清洁和灭菌标准。②增强供应室管理员对器械灭菌工作的重视程度,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面对工作任务。同时强化供应室管理员工作能力,通过培训等方法使供应室人员充分掌握器械回收至消毒的工作流程,掌握消毒要求,熟练进行清洁操作,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者对手术器械名称、性能、材料等认知度,合理进行器械分类,再根据不同清洗要求和方法分别进行清洗。掌握包装和保养需求,核对器械清单,完成包装,并顺利送回手术室保管。提升手术器械从清洗-包装-消毒过程工作质量。③工作进行过程中,合理搭配工作人员,使供应室内器械清洁工作顺利完成,与手术室内工作紧密衔接,促进手术室内工作进程,避免延误手术开始时间,为手术做充分铺垫。
1.3清洗和消毒效果评定[2]
1.3.1清洗效果评定采用目测和无菌擦拭方法,合格标准为器械表面以及齿槽等部位无污点或血渍,整体光亮洁净,无菌白纱布擦拭无杂质。
1.3.2灭菌效果评定合格标准为清洗器械包的外包装密实、整洁,并且未发现湿包。经化学指示胶带变色合格。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测计量资料(χ±s,P
2结果
2.1清洗器械清洗和灭菌效果观察实验组器械128件清洗合格,合格率为98.5%(128130,127件灭菌合格,合格率为97.7%(127130,明显高于对照组器械清洗合格率81.5%(106130和灭菌合格率78.5%(10213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对于手术室器械清洗采用手术室和中心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模式必要性。随着手术要求不断提高,为进一步顺应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要求,对手术室器械清洗情况逐渐受到手术室内重视,成为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必须良好落实,确保手术室器械清洁度和无菌状态。传统管理模式将此项工作重任划到手术室护理工作者的工作范围内,增加护理工作者非护理工作量,加重工作负担,严重降低其他护理工作的落实,降低护理工作效率。传统清洗管理模式简单,存在多种漏洞,落实情况不理想。传统清洗器械方法和工具落后,耗时长,不能有效确保器械准时完成清洗,并不能确保清洗和杀菌程度,不仅延误手术时间,一定程度上阻碍手术进程,同时加重术后感染可能性。为进一步节约手术室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从实践中证实将手术室和中心供应室连接起来,充分配合发挥工作价值,明显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降低手术室安全隐患,是值得临床采取的方案。一体化模式将器械清洗过程规范化、科学化,易于落实,并确保消毒灭菌工作严格按供应室要求完成,使工作效率高效化,工作质量具有保障性。
3.2传统手术室和供应室对器械清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管理模式存在很多漏洞,阻碍器械清洗工作进度,衔接工作差,工作流程不能顺利完成,主要体现在:①器械交接时间过于集中,导致清洗工作量分配不均,一段时间内清洗工作耗时过长,延误手术器械的使用,阻碍手术进程。②手术室内护理工作者工作量大,不仅需要做好手术相关护理工作,手术结束后又要整理清洁器械,降低手术室护理质量。护理工作者清点器械时精神疲惫、松懈,重视度不够,导致整理工作容易出错,加大清点过程中错误率,造成不良影响。③手术室和供应室护士交接工作较差,不能保证工作衔接性,降低工作效率。器械清洗消毒时间不固定,次数较少,导致每次清洗量较大,延误接台手术进展过程。另外,交接工作时工作者态度不认真,容易忽略细微手术配件,造成多种安全隐患。④供应室内工作者对手术器械认知较差,相关器械知识掌握不足,不能准确进行器械分类,未掌握器械性能和灭菌要求,使用错误方法消毒,损伤手术器械。或者工作者未达到手术器械包装、保养要求,降低手术器械使用寿命。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科学性、规范化管理是手术室内器械管理必然要求,有效解决相关矛盾的关键所在。
3.3手术室和中心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模式效果①一体化管理后,强化器械管理制度,是整个器械清洗过程和保养过程更专业、更有秩序的保证措施,对器械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同时使器械灭菌程度有效提升,更符合手术无菌要求,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可能性,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性。本研究中,实验组器械128件清洗合格,合格率为98.5%(128130,127件灭菌合格,合格率为97.7%(127130,明显高于对照组器械清洗合格率81.5%(106130和灭菌合格率78.5%(10213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因此,通过一体化模式管理手术器械,加强规范化操作流程,可有效解决器械清洗工作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器械清洗和灭菌质量。一体化模式管理手术器械不仅受益于手术室和供应室护理工作者,使其从繁忙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受益于广大手术患者,进一步确保手术安全性,临床意义显著,应广泛普及到基层医院中,充分发挥其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泌外手术的相关内容
1.1腔镜手术的配套仪器及器械
专科手术室拥有OLYM—PUS、st0rs、Wof、ACMI等多种品牌的泌尿腔镜系统,包括多套膀胱镜检、膀胱肿瘤、前列腺电切镜、输尿管镜、肾镜、腹腔镜等。治疗设备包括气压弹道超声联合碎石机、强生超声刀及半导体激光刀。每种仪器的系统及设备都有不同的特性,对器械的使用及仪器的操作配合尤为重要。
1.2仪器设备的专科特点
①种类多,小件器械比较多,螺丝帽及密封垫片多,比较精细,清洗使用时易混易丢失。②电切的操作内鞘器械前端有绝缘瓷,艾丽克是玻璃制品,清洗消毒时易碰撞损坏。③超声弹头器械长而精细,内径直径仅几毫米,出现清洗消毒不彻底现象,流程中易折弯折断等。④所用的多根导光束、转换镜及超声刀的发生器连接线均属于昂贵精密的设备。保存要有足够的空间,不可拥挤堆放。
1.3泌外腔镜手术特点
手术患者多数要在麻醉后变换,常采取的有截石位、俯卧位、45.侧卧位、9o.侧卧位。
在开台前对各种连线的摆放位置,固定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术后为了快速稳妥的收回各种连线,要求巡回洗手护士明确责任,默契配合。
2、制定制度及具体实施措施
2.1专科护士负责制
配备具有经验丰富的并经泌尿外科微创诊疗护理专门进修培训、业务能力强的专科手术室护理人员担任组长,在科护士长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泌尿专科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对仪器入室培训、使用登记、保管检修制定了详尽的登记制度。每月由专人对仪器、器械检查清点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处理过程作为每月定期的学习内容。每台手术要求术者及巡回护士共同签名登记。明确责任人,形成规范化的管理。
2.2人员培训
首先必须强化手术室工作的慎独精神和基本素质教育,包括爱岗敬业教育,专业手术室需要的耐心、细致与敏锐观察力的培养,以及预见性能力的培养,对更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其次,在专科技能方面,包括专科进修、专业学习班的培训、工程师协助下的培训、科内业务学习及手术护理配合的示教与带教。由护士长统一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泌外腔镜专业护理人员,培训内容贯穿于手术室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规范,专科腔镜手术护理的各个层面的操作流程中。最后,对新设备、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在护士长的统一安排下,邀请厂商工程师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及规范操作方法,剖析使用中的重点防范点。增加医护新知识的交流,针对新设备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和解决,使护理人员能尽快适应新业务的发展。
2.3常规备各类手术器械识别卡
将各类器械分类放置,并注明名称及运用于哪些手术。以卡片形式写出器械的清洗、消毒步骤及保养方法,特别注明在流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尤其在清洗环节,对非金属的易损坏器械用红色特别注明,警示其重点防范。超声弹头的内径细长,配专用的等长或较长的软毛刷擦拭内径,把好源头的清洗质量关。
2.4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手术配合步骤
根据工程师对各类仪器及器械的专业化培训,对器械清点、清洗、消毒保养等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流程。重点突出的问题有明显标记。针对每例腔镜手术,建立手术配合工作流程,手术的要求,仪器的放置要求,各手术医生的特殊要求。
2.5仪器设备的使用登记制度
建立仪器的使用登记制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设有各种仪器的操作流程及保养维修制度,尤其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仪器故障及处理过程详细记录。手术结束后须确保设备使用功能的完整性,以保证再次手术的顺利进行。每台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认真做好清洁、检查工作。每月进行总结整理统计,根据故障,查找原因,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手术配合的主动性和准确性。
2.6故障的应急处理流程
器械在使用中出现故障,应首先按照常规的工作流程检查处理,且不可盲从,使每一步操作都有依据可查。确认故障非人为操作不当引起,且处理不了,方可联系设备科专业人士检查修理,提出意见并记录。
3、手术配合要点
3.1不同种类冲洗液的使用
腔内泌尿手术也属于电外科手术,但电切手术需在灌注液中操作完成。在手术配合中,要根据不同的手术选择不同的灌注液。等渗冲洗液即生理盐水,适用于各类碎石手术;5%甘露醇液不导电,适用于TUEVP等电外科手术;低渗冲洗液即灭菌注射用水,适用于Tu—EV、TUEV—BT和腔内检查,可使肿瘤细胞蛋白水解变性,起到一定得治疗作用。术中应保持冲洗液过程的连续性,根据手术需要调节灌注压力,一般在距耻骨联合60~80em之间].过低术野不清;过高易水吸收,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
3.2泌外内窥镜器械的清洗
清洗是消毒和灭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清洗能去除器械90%以上的病原体。依泌外腔内器械细长、内径小、部分为玻璃和瓷器制品的特点,清洗时防止碰、撞、压。金属与非金属分开。手术完毕先用流水擦洗器械外表污物,高压水冲洗腔道,拆卸器械至最小单位,超声弹头用配套软毛刷反复擦拭内径,以两端见刷头为准,达到彻底清洗。将擦干后的器械置于多酶超声清洗机中5~8min.再次用流动水及高压水冲洗各部件,高压吹干腔内。镜子不可用多酶超声机清洗,防止进水致镜头模糊,损毁镜子。可用流动水反复冲洗,较湿的酒精软布擦拭,自然挥发干燥。
3.3泌外内窥镜器械的灭菌
我院泌外腔内手术量大,器械种类多,为了能及时的满足手术需要,常采用多种灭菌方法。
①高压蒸汽灭菌法,对于耐高温高压的腔镜器械,术前1d采用此法灭菌备用。不影响次日第一台手术。②医用内镜灭菌机常用于不能耐高温高压的器械及当日的接台手术,灭菌全过程仅需30min,解决 了连台手术问题。③环氧乙烷灭菌法此法灭菌有效期可长达两年。对不常用的特殊腔镜器械,可独立包装用此法灭菌,以备急用。④低温等离子灭菌机,常用于碰撞易碎的器械,可平铺放置在专用的灭菌盒里。也可用于接台手术的腔镜器械的灭菌,灭菌时间1h,灭菌有效期3个月。
3.4术中安全防范
手术室地面应保持干燥,仪器的触发脚控开关用厚质的塑料袋保护,置于术者能触及的安全范围,术中导光束、转换镜行径应保证安全,防止损伤光纤导致漏光及视野不清。术中安全使用高频电发生器,注意电极板的电外科安全操作。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护理纠纷
【中图分类号】R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312-02
手术室易发生差错事故及护理缺陷的环节很多。一旦发生错误轻者影响患者的治疗,延误手术时间给患者造成痛苦;重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加大职业风险。如何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加大手术安全系数,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护理质量及手术室护士的法律意识等,对防止有关的护理缺陷的发生,使因护理过失导致的医疗纠纷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1手术室护理风险的常见原因
1.1 接错患者: 患者入室前,麻醉师和护士执行病员查对制度不严,术前未做访视,医患、护患沟通不良,患者情绪紧张、焦虑状态未得到缓解,致使回答问题答非所问,含糊其辞,易发生接错或错入手术间。
1.2言语不当:手术室护士的语言、行为、举止不当造成患者对手术存在有恐惧、焦虑心理,若护士语言生硬,行动举止粗俗;或是在手术室内大声喧哗,护士操作不规范,与其他人员窃窃私语,泄漏患者隐私。这样会使患者对护理人员失去信任,加重恐惧焦虑的心理,严重的可致患者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意识不清。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若术后患者恢复不良,就容易引起纠纷。
1.3 手术安置不当: 手术患者的肢体和躯干部骨突出处,若因放置不当,局部长期受压,易致压疮发生;约束带过紧,两上肢过度向外伸展易致神经损伤,出现肢体瘫痪;头颈项衬垫不当影响患者呼吸循环,重者心跳呼吸骤停。
1.4 器械准备不完善: 手术器械包、布类包的准备,其用物与手术所需不符,器械性能不佳,吸引器负压过低,自动撑开器螺帽滑丝等,均使手术难以顺利进行,进而风险系数加大,安全系数缩小。
1.5 术前物品清点有误: 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在关闭体腔前后,清点器械、敷料、缝针等数量不符,或因操作不慎致缝针脱落,方向不明,寻找困难,使手术患者历经术中风险时间延长。
1.6 手术仪器未处于功能状态: 术中所用仪器在用前未试机,是否处于功能状态未得到肯定就盲目使用,其故障发生率增加。电刀负极板固定不牢,造成脱落和污染甚或患者皮肤灼伤。
1.7 术中用药执行有误: 手术室、急救药、常用药摆放无序,静脉与输液药标志不清,紧急状态下执行口头医嘱后其用药安瓿保存不当或丢失。
1.8 标本的保管:手术中取下的标本、活体组织千万不能随意丢弃,必须及时送到病理科做诊断,其结果是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2护理失误的原因分析
2.1 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凝聚力:个别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爱耍小聪明,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处事不恭,工作中粗枝大叶,或护理人员间协作精神差,矛盾纷争出现人为的设置障碍。
2.2 技术能力欠缺,缺乏执行力:年资低的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新业务、新技术掌握不全面,如PICC置管不能;巡回护士对术中突发的病情变化不能做出正确判断,而未能及时准确地向医生、麻醉师报告,导致错失抢救良机。年资高的护理人员不安于岗位工作,不善于总结观察,仪器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排除。
2.3 身心疲惫,缺乏战斗力:手术连台,夜间急诊手术使护理人员总处在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这时最易出现失误。据报道:护理人员在大脑过度紧张阶段操作失误的发生率占10%,而大脑经过松弛后的清晰阶段,操作失误的发生率在万分之一以下。护理人员的思维方法不当,容易丧失警惕性,思维惯性容易在不经意中发生低级失误。
2.4 越职行为:是指超越本人职权范围而产生的行为。手术室应明确各班护士的岗位职责,护士应严格遵守,按职上岗,杜绝越职行为的产生。
2.5 执行口头医嘱:输错血或用药错误,术中输血紧急、用量大,一些麻醉用药瞬间内即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手术室护士要严格执行“六查十二对”。(1)对口头医嘱,巡回护士应复述一遍,医生认可后方能执行;(2)用药前必须严格执行“六查十二对”;(3)体腔内用药须由器械护士与手术医生核对无误方可使用。台上用两种以上药物时应做好标记,严防用错;(4)使用易过敏的药物,必须查看皮试结果;(5)局麻药加肾上腺素时,先查看病例,如血压过高,应请示手术医生;(6)输血前须由巡回护士与麻醉师两人共同查对,无误后方可使用,严格执行输血制度。
3 防范措施
手术室任何一个工作环节都要求突出一个“严”字,做到一个“细”字,使工作流程化。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执行防范风险的措施,从而降低护理失误。
3.1 接送病人制度:到病房接患者时,应持手术单核对病房、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时间,询问是否禁食、大小便、是否用过术前药,清点所带物品,X线片等;患者接入手术室,送入安排好的手术间,巡回护士持手术单与患者、病历逐一核对一遍;麻醉前,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师、巡回护士、手术医师再次核对。
3.2 查对制度:术前做到六查:病人进手术间查、麻醉前查、手术开始查、关闭体腔前、后查;十二对: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间、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所需药品、物品、药物过敏情况,无菌器械、敷料是否合格、用物是否齐全适用;四到位:急救药品、吸引器、氧气、电凝止血器。
3.3 清点制度:手术开始前由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一起认真清点所有手术台上器械辅料,并准确记录,签名;手术过程中任何人不得将纱布带入手术间,防止与台上混淆;术上增加或减少任何器械或敷料应及时记录;术中器械护士密切观察手术进程,随时查点器械、敷料,做到心中有数;手术结束前,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认真查对所有器械、敷料,确定无误方可缝合切口,如有疑问,术者必须认真检查刀口,必要时X线检查协助查找,并记录备案。
3.4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手术过程中,有时麻醉师会对巡回护士说:“你帮我看着病人,我出去一下。”如果护士答应了,潜在的医疗差错事故就有可能发生,若最后归结到事故的责任时,则是麻醉师离岗,护士越职干涉医疗。所以护士要做好护理本职工作,不能超越职责工作,避免好心办错事。
4 小结
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实践性、连续性强,风险程度高。手术患者病情的错综复杂,手术种类的繁多别样,手术方式的改良进化,手术医生对护理人员配合的标准要求不尽统一,这些均给手术室护理带来了诸多问题,提出了挑战。因此,手术室护士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专业修养。高度的责任心是对手术室每个护理人员最起码的要求。手术医生、麻醉师、护理人员共同的目标是通过手术而保存生命,恢复健康的患者,这里的工作系着患者的安危,与患者性命生死攸关。强化技术操作训练,加强专科护理知识的学习,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应对手术新项目的能力。
【关键词】 手术室;供应室;器械交接;问题
消毒灭菌工作是医院质量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灭菌消毒手术器械的质量是降低院内感染的重要保证。随着手术量的增加、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的增大、整体化护理的开展和洁净手术室环境的需要,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模式从分散式转变为集中式管理后,手供一体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规范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统一管理,控制医院感染,对于手术器械的处理也成为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重点。但在手术室与供应室之间进行器械交接时容易出现各类问题,现笔者就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中,手术器械交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浅议相关策略。
1 存在的问题
1.1 供应室人员配置不合理 一直以来,消毒供应室始终处于医院管理中的死角,其重要职能也被淡化,而在人员配备上,供应室也一度成为老弱职工的聚集地。这就导致供应室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及责任意识,忽视供应室相关工作技能的学习,甚至认为供应室只是简单的洗刷工作,技术难度低,而尤其对手术器械了解不够,只单纯的计算交接数量,而忽视了对器械的保养和检查。
1.2 手术器械相关记录不完善 在供应室,手术室器械无清洗锅次的详细记录,只记录消毒日期。手术后的器械在与供应室进行交接时,缺少相关记录,如漏填器械包数量或者填错器械名称等,这样都会影响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进度,影响了灭菌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进而降低了器械周转率,不利于临床工作的正常开展。
1.3 器械交接流程不完善 在手术即将结束时,配台护士容易将部分器械遗忘在手术台上,而未及时对术中器械进行清点,导致器械丢失现象的发生。还有医护人员不了解手术器械预处理的重要性,对器械在交接过程中清点不及时,出现如脑科头架中头钉丢失、胸骨锯锯条被误当作一次性物品丢失等情况的发生。预处理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剪刀咬合不全、器械损坏等。以及供应室工作人员对手术的安排次序和所需器械包类型和数量不了解,不能根据手术室需要来制定工作计划,造成供应不及时现象。
1.4 器械包装方法不当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器械包装时轻重不分,将锐利、精细器械与普通器械混放,在运送过程中,器械之间相互碰撞,极易导致器械发生损坏,增加了医疗成本,也给手术的正常进行带来了困难。
1.5 交接器械时夹带异物 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重心主要在手术配合上,所以,护士将大部分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手术配合方面,在高度集中的手术后,体力消耗较大,精神容易松懈,往往忽略了术后器械的处理问题。因此,就容易将一些一次性用品,尖锐针头,废弃物,人体组织等异物夹杂在器械内送往供应室。这样,不但增加了供应室人员的工作量及职业危险性,也加重了器械的污染。
2 改进策略
2.1 加强供应室人员的合理配置 充分利用科室现有工作人员,适当引进高学历、低年龄的优质人才,改善供应室的人员结构和综合素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合理的工作分工,做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特长。同时,要注重加强科室内业务知识培训,充分理解手术室供应是一体化意义,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详尽的交接流程及质量控制标准。此外,也要加强对各类手术器械的认知和了解,定期进行考核,强化科室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能力,提高个人业务水平。
2.2 不断完善手术室器械交接流程 向手术室护士深化手术器械预处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细节问题。在手术器械包内放置消毒清单,在器械交接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仔细核对器械交接卡,认真清点器械数量及状况。针对感染手术患者的器械应当予以标识,供应室人员也应当做好自身防护。所有器械要登记在案包括日期、器械名称、数量、清洗人、包装人、备注等,对于贵重器械要特别注明,以引起工作人员重视,以免引起器械损坏。
2.3 加强手术室与供应室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手术室与供应室的联系,加强相互的信任。科室工作中,手术室和供应室之间也要相互协调,遇到问题随时进行沟通解决,正确处理和建立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工作模式,明确各自分工协作关系,重视相互之间信息交流,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3 结论
随着各手术学科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及医院感染控制要求的提高,对手术室、供应室质量管理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设备器械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手术质量和病人的安全。手术室与供应室的护士应不断加强学习,掌握各类手术器械的使用性能,保养方式,发挥先进医疗设备的良好效率和作用。供应室在与手术室贵重器械交接工作中,体现了消毒供应中心每个环节的重要性,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吸取教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并提高处理业务的能力,也加强对专科及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巩固,以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符合消毒灭菌的要求,又可以提高手术室供应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能够加强对手术器械的管理和保养,合理应用卫生资源。
手供一体化一方面需要一支过硬的团队,团队的培养需要通过人才结构调整和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使每位员工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具备严谨认真地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从而适应现代医疗、护理形势的发展,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爱护员工,使员工更乐于奉献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规范,使每位员工有章可循,从而使手供一体化的运行更趋于规范化,制度化。为医疗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更好的体现消毒供应中心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手术室的工作宗旨。
参考文献
[1] 谢淑凤,窦艳玲.手术室与供应室器械交接运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2,04(11):171-172.
1.1一般资料
选择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无层流手术间两间,面积35m2,高度3m,室温22~24℃,湿度55%~70%。选择40例接台Ⅰ类切口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第一台手术结束清洁手术间后,空气消毒机消毒20min后接台。对照组第一台手术结束清洁手术间后不做任何处理20min后接台。连续两台手术时间均在2~3h择期无菌手术为对象,采用平板沉降法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空气采样。两组的手术种类和参加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手术室采样物品与方法
采用平板沉降法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相对处于静止洁净状态下和连台手术间隙,空气消毒前后的手术间进行空气采样。空气中细菌总数检测方法:测定空气中动态监测下的细菌总数。采用平板暴露法:房间30m2以上,于东、西、南、北(距墙1米处)、中五点,高度均在1.5米处采样,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9cm直径)按上述采样点和高度布放,暴露5min后送检培养。标本取样均为观察日第一台手术清晨接入患者前20min、手术结束后与第二台手术开始取样,采样人员由同一固定人员执行。
1.3检验科细菌学检测仪器、试剂与检验方法
采样后将标本及时送往检验科,平板置于37℃恒温箱48h,以国家制定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菌落计数。即细菌总数cfu/m3=50000N/AT,其中N为平均每个平板的菌落数、A为平板面积、T暴露时间,检验操作由同一固定人员完成。
1.4评判指标
实验日第一台手术清晨接患者前20min、第一台手术结束后、第二台手术开始时空气中细菌总数检测。
1.5评判标准
WHO规定普通手术室空气中菌落数<200cfu/m3为合格。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第一台手术清晨接患者前20min、手术结束后相对静止洁净状态下,观察组空气细菌含量为(115.400±22.626)cfu/m3,对照组空气细菌含量为(116.600±28.638)cfu/m3(WHO规定标准为<200cfu/m3)。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台手术开始取样,观察组空气细菌含量为(15.150±12.495)cfu/m3,对照组空气细菌含量为(438.550±97.484)cfu/m3,两组空气细菌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动态细菌学监测连台手术空气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
手术室是一个对空气质量有着特殊要求的高危场所,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手术室院内感染的控制水平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医院医疗质量和护理水平高低的金标准。因此,扎扎实实控制好手术室的空气质量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每月进行空气微生物监测,无菌手术间的空气细菌数≤200cfu/m3,如超过标准应及时分析原因,改进消毒方法及措施。当前形势下,手术室接送病人的推车既去病房又进手术房间,医生和护士的频繁出入造成污染机会增加。第一台手术消毒比较彻底,而连台手术术中空气多长时间再次消毒,目前尚无明确规定。
3.2动态细菌学监测连台手术空气污染的结果及处理方法
动态细菌学监测连台手术空气污染的结果表明,第一台手术结束后未进行二次消毒处理,接台手术开始时空气细菌学指标(438.550±97.484)cfu/m3,超过WHO规定标准的水平。有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浮游菌总数达700~1800cfu/m3时,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增加,若降至180cfu/m3以下,感染的危险性大为降低。本研究发现未进行二次消毒处理时空气细菌学指标为(438.550±97.484)cfu/m3,感染的机率有增加的风险。采用空气消毒机在第一台手术结束后在连台手术间隙消毒20min后,第二台手术开始取样监测结果为(15.150±12.495)cfu/m3,可使空气中细菌控制达到手术室卫生学标准,远远低于WHO规定标准的水平,在连台手术间隙进行空气消毒可以减少手术感染率。接台手术未进行二次消毒处理,细菌菌落增多的原因是第一台手术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以及术后整理用物造成气流紊乱,使手术间空气菌落数增多,手术间的洁净度下降,连台手术时细菌菌落由于重力作用,落入刀口机会增加,容易引起刀口感染。减少感染因素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手术中开关门时轻拉轻关,减少室内人员流动,以减少空气互相流通污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准备工作和术后整理时动作要轻柔、适度。空气消毒机消毒20min后接台都可以减少连台手术间的空气污染程度。
3.3动态细菌学监测连台手术空气污染的临床应用价值
影响空气中细菌增多的因素较多,细菌在手术进行到4~5小时左右繁殖较多。动态细菌学监测连台手术空气污染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于可制定完善的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如严格遵循先Ⅰ类切口手术,再Ⅱ类切口手术,次Ⅲ类切口手术的安排顺序,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术前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措施,保证消毒的时间,提升消毒的效果,严格执行科学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等,对进行的接台手术登记准确,有可追溯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地配合检验科进行动态细菌学监测,从而不断完善接台手术的管理,以保证在符合国家对普通手术室的要求标准的情况下完成手术,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4结语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防范措施
近年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增强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手术是一项需要临床医生、护士、麻醉师等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临床工作,在手术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手术的顺利完成。因此,为了避免在手术中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对患者的安全护理极其重要。本研究在此对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加以分析,让全体护理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在护理工作中增强职业责任感,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1手术室常见的安全护理问题
1.1接错患者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患者术前过度紧张或者使用镇静剂以后,无法正确回答医护人员提出的问题,就很容易造成护士接错患者或者放错手术间的情况。
1.2将患者碰伤或者摔伤 在出入房门时没有对患者头部及手足部位加以保护,要将患者移到手术台或者平车时,要由他人帮忙,在保证车床安全情况下才能放置,避免碰伤或者摔伤患者。
1.3患者放置不合理 患者放置不合理会造成患者压褥,或者约束带太紧导致神经受压,血循环受阻,衬垫不合给患者循环呼吸带来影响等[1]。
1.4物品清点发生错误 在术前或者关闭体腔前后,器械、缝针或者敷料等发生清点错误,不合理操作造成缝针弹出,方向不明确不易寻找,器械螺丝等没有仔细检查。
1.5器械使用不当 使用前没有进行试机,出现临时故障,电刀、电极没有紧固,导致脱落、污染,或者患者皮肤和升降台直接碰触,导致患者被电烫伤或者灼伤。
1.6没有仔细检查器械 所准备的器械和手术需要的不符,器械性能差、钳端陈旧、刀剪不利或者结扎线不牢。
1.7出现用药错误 在输液输血时没有仔细核对,药物摆放不合理,没有标识清楚,这些原因都容易造成用药错误,或者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出现差错。
1.8术中用热毯时不小心烫伤患者皮肤。
1.9患者护送不当 在护送患者过程中,出现管道以及引流管脱落,发生患者坠床、术后患者拍片等重要资料、患者标本或者移植物丢失等情况。
1.10在抢救患者时没有及时、完整地记录各种资料。
1.11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中没有严格无菌操作,消毒隔离不规范造成切口感染。
2事故原因分析
发生手术室护理差错事故的主要原因和护理人员职业责任心有着紧密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2.1护理人员操作技术还有待提高 对仪器使用不够熟练,不能完全胜任手术操作,对于重症、急症无法抢救到位,从而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2]。
2.2缺乏沟通能力 护理人员缺乏沟通能力,没有和患者进行良好沟通,患者在缺乏关心、理解和心理支持的情况下,不能很好配合护理工作。
2.3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法律观念不强,一旦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都有可能带来医疗纠纷。
2.4安全意识不强 很多护理人员在面对患者时,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对患者的情况和需要没有足够重视和了解,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2.5护理质量还要进一步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服务必将走向国际化、规范化,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变。
3防范措施
3.1手术室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规章制度 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有效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手术室要严格执行医护人员洗手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清洁卫生制度、安全护送患者制度、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考勤制度。
3.2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在手术前,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包括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其中六查包括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查对、在患者进入手术间进行再次核对、麻醉前的检查、皮肤消毒前检查、执手术刀时的检查以及关闭体腔前的检查;十二对包括: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间号、手术部位、所需要的物品、药物、患者的药物反应情况、灭菌器械敷料;四到位包括:要将吸氧器、急救药物、氧气以及电凝止血器全部准备到位。对患者的安全管理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项问题:
3.2.1避免患者发生碰伤、摔伤或者坠床等情况发生 手术床或者推车在出入房门时要注意保护好头部和手足,不可将肢体往外露,防止患者碰伤,移动推车时要非常小心,不可靠近窗户,护士不可离开患者,尤其是对于神志模糊患者还要采用约束带进行固定。
3.2.2在护理操作时,要避免灼伤、烫伤或者压伤患者皮肤,在使用电切或者电热毯时要进行详细检查,看看是否漏电,用保温杯时要注意水温不可过高,不可和皮肤直接接触,避免烫伤。
3.2.3护士要仔细、正确地填写患者的各项记录,这是避免日后产生护患纠纷的重要依据。
3.2.4器械护士要不可随意丢弃标本,要做好保管工作,使用移植物时要先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浸泡,截肢的残肢要交上停尸房火化,还要通知患者家属,冰冻切片结果由负责医生接听,以免出错。
3.3严格执行清点制度 在术中要严格执行三人三数制度,也就是主刀医生、洗手以及巡回护士要在手术前后一起做好器械敷料等物品的清点工作,同时做好记录并签名;还要执行三不交接制度:即值班护士物品不齐不交接、巡回护士器械和敷料没点清时不交接、洗手护士手术结束前不交接[3]。
3.4增强护士法制观念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知识,了解患者在就诊时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这样在护理过程中才能运用法律手段更好地维护自身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综述,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只要护理人员加强防范,做好护理操作每个环节,将可能出现的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护理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患者着想,时刻保持沉着、冷静、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邱鑫水.手术室护理安全的探讨与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2.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质量管理
所谓的护理不良事件也即是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一些事件,也被称作是护理差错亦或者护理事故[1]。对于手术护理工作环节多、操作繁杂、交接种类多、技术要求高、时间连续性强等[2],笔者研究造成我院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为接下来护理不良事件降低而总结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2~2006年4年时间中,我院总计完成了手术为4765台次,由11名护士协助完成,每人每年平均参与了86164台次。按照第一原因对于手术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发生27台次,占到0.57%。
1.2方法 对27台次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结合第一原因、护龄以及职称等展开统计分析。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年度构成情况 2002~2006年度我院手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次以及发生率呈现出总体逐年下降的明显趋势。
2.2护理不良事件人员构成情况 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护理人员当中护龄≤2年的有7人,出现不良事件21台次共33例次(占80.49%);护龄在2~4年的有2人,出现不良事件5台次共7例次(占17.07%);护龄>4年的有2人,出现不良事件1台次1例次(占21.44%)。
3讨论
3.1发生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3.1.1工作责任心不强 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了手术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也有关系,比如在手术中对于用物清点失职,结束后实物以及记录有偏差;接送过程中,患者关心少,造成摔伤、跌伤以及撞伤;接患者时对于核对基本情况以及手术间安排上存在问题,造成接错患者、送错手术间;对于口头医嘱不复述,造成药物、剂量以及用法出现差错等等。对工作责任心弱的,展开规章制度方面的学习以及职业道德层面的教育,突出法制观念,做好自我保护;健全手术室的管理制度,分工明确;引进积分制将其直接关系年度考评、晋级晋职,突出责任意识。
3.1.2业务不熟 业务不熟出现手术护理不良事件一般是新手术的开展以及新来院护士独立值班这个时间段。主要是仪器操作不熟练;手术安置出错;对于解剖层次以及器械名称模糊,配合滞后等。考虑到低年资的护士业务知识不足、工作经验欠缺、技术能力有限低,科室学习计划落实存在问题、培训缺位,造成其针对新技术以及新仪器设备的应用不熟练,因此应当制定他特定的培训计划,鼓励专科医生或专业组长主动讲课,定期展开,对新护士突出个别指导,尝试一帮一制度。
3.1.3器械准备不充分 器械准备缺漏造成手术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术前对于患者的诊断了解不足,这和手术医生的沟通不足关系密切。表示术前准备工作不足,供应物品不及时以及配合工主动性欠缺,注意力分散,导致供非所用,拖后手术进程。防范措施:确保术前访视,及时评估患者;了解手术步骤、要领以及手术所需的物品,积极主动的配合手术的展开;结合开展手术的现实需求,获取新器械装配手术器械包,对于打包方法进行新的尝试,确保手术能够顺利的进行。
3.1.4对医生操作习惯不熟悉 对医生习惯了解不够,造成手术护理不良事件出现在新来院护士以及腔镜手术配合过程当中。所以,在开展大、难、新手术的时候参加术前的讨论,与手术医生强化沟通,了解不同医生所具有的习惯,积极配合医生的手术。
3.1.5手消毒不合格 手消毒不合格实际上是因为未严格遵守外科洗手流程及指甲修剪不彻底等等。防范措施:借助晨会事件反复组织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外科洗手的流程;强化手术室洗手操作流程监控以及在消毒效果方面的监测;洗手前要求医生修剪指甲并及时的清洁双手,手消毒合格率务必做到100%。
3.2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龄的关系 本文得出护龄≤2年的护士造成手术护理不良事件达到了80.49%。可见低年资护士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水平比较高,而高职称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表现的比较小[3]。此外,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护士资历、经验关系密切,职称有差别的护士护理不良事件产生存在差异,伴随职称的提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年轻护士缺乏工作经验,条理性及计划性不足够,还未产生良好习惯。护理管理者需要在管理环节加大监管,出现预防护理的不良事件相关预案,扶持年轻护士成长。定期面向年轻护士展开技能培训考核以及防范意识方面的教育;关注新老护士进行搭配;一旦开展新手术亦或者使用新的仪器、药物的时候,事先组织护士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以及技能;构建起手术护理的不良事件登记、讨论本,每月展开总结以及分析,记录事件的性质以及处理的相关结果,避免出现类似事件产生的方法等,确保护士能够阅读、借鉴,安排晨会宣读3 d,确保护士能够知晓并且签字,强化护理人员针对手术护理缺陷的预见性,避免出现类似事件。
3.3体会 去除护理不安全因素应当是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进一步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应当杜绝发生手术护理不良事件,首先应当强化手术室护士的组织管理,提升手术室护士整体的素质;强化护士长的"五查"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应当及时的处理,尽可能的将护理不良事件控制于事件的萌芽当中;强化新手术开展前的学习以及新护士所需要的岗位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宣传"移情"服务的相关理念,突出塑造护士责任心;合理引进选择"奖、惩"方法,突出护士积极的控制护理不良事件所具有的积极性;积极构建护理不良事件登记制度,积极的收集相关信息;吸取相关教训,并得出经验,对当事人进一步使用"治病救人"的相关教育方法,但应当从可能造成的恶劣结果进行分析问题;科内组建起质量控制相关的小组,面对一些护理安全隐患进行组织讨论,及时的进行评估,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初夏,在科内积极预防,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刘玮琳,叶文琴.加拿大Mcgill大学对护理差错的认识和处[J].南方护理学报,2003,4(1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