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

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

时间:2023-10-08 15:4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 创新 教育

绪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和体制的完善,我国教育事业也处于蒸蒸日上的主导地位。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的新时期,高校的整体体制建设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也都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日常管理机制。然而高校在重视教学改革和学校体制建设的同时,日常管理工作和理念却不能与之发展相适应。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和完善新时期下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发展趋势,我们应着重关心大学生日常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动态,努力探索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新思维,创新理念从而进行人性化的和谐管理。下面我将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1.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社会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普及为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但在学习娱乐的同时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生活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元化,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上也更加开阔自由、敏捷灵活,知识面和探索欲更加宽广。这给大学生日常管理带来了新的难度和挑战。但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对高等教育的的意义却是重要非凡的,他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素质、价值定位,也对人格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塑成作用。日常管理的完善有利于大学生适应时代的需求;有利于实现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对高校教学任务完成的优劣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及学风,是能否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的关键。

2.当前我国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现状与问题

2.1缺乏自我管理

新时期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来到大学校园前大部分缺乏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也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薄弱、过于自我不合群等问题。当面对困难时也往往缺乏独立面对和调整自我的能力;面对学习生活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律性较差。这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管理要适应的新特点。

其次大学生心理尚不够成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但缺乏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做到细致全面,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拦截式的硬性管理方式,根据学生特点和时代变化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和方式方法的变革。

2.2管理方式落后

许多日常管理工作依然在依靠导员进行,但是大学生在校内人数庞大,导员并不能做到全面关心。这时我们就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管理体制,例如建立班级委员职能工作小组,让共同生活学习的同学、班级干部来了解班级同学动态。还可以开展一些“寝室氛围大赛”、“大学生艺术节”、“寝室文化节”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也可以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定位。

另外,日常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大学生是网络技术应用的主流军,作为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学习和利用网络,来寻找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创新方式,使得管理方式方法和形式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成长特点、兴趣爱好等,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可以利用班级群、聊天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传递,让学生获得健康积极的信息;辅导员也要重视网络媒体对思想观念的影响,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并利用网络得到新的启迪和升华,获得积极、健康、优质的网络思想文化。

3.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创新策略研究

3.1实行自我创新管理模式

(1) 大学生是成年人,应该具备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因此高效管理并不是一味的禁止,更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自我创新管理模式就是将师生、管理部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独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成熟的心智以及自我学习突破的能力,并意识到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创新要从自我管理创新开始,在导师和管理部门的配合下确定自我目标、履行自我责任、坚持自我监督。培养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以往的“被管理”模式发展成自我管理的新模式。此外要学会增加自我激励,和面对困难和失败时不服输的精神和意志力,通过对自身惰性的积极克服,来实现自我的日常管理,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以此完成自己的梦想和计划。

(2) 在快速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将管理模式转换成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型管理模式,要实现高校教育观念及管理观念的转变。并在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实践,增大感情投资, 拉进学生与管理者的情感关系。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感受,还是教学、教育、后勤服务都要进行人性化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增进师生感情,避免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有利于完成大学生日常管理创新模式的建立。

3.2主动探索,理念创新

在创新管理思想实践过程中,教育部门也应该积极配合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实施新的条例办法和规章制度,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理念创新进行有序实施。管理制度也促使大学生日常管理能够得到有序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大学生日常管理机制的完善,亦保证了日常管理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校以及管理者对自己的用心良苦。

另外,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主旋律是学生,为了更好对新时期教育、管理改革进行建设和完善,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生活的机制。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既要井然有序又要具有鲜明特点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以此来促使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4.结语

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管理创新工作较为复杂和繁琐,对于日常管理者来说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时刻把握住社会发展创新的命脉,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努力培养自我监督、自我学习、行为自律、决策独立、品德高尚、心智成熟、情感自强的,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袁云刚.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管理理念创新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1):235-236.

[2]高婷婷,刘慧卿.浅读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艺术[J].世纪桥,2010,(13).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日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4701

1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主教育管理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有必要以学生为核心来开展,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社会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改变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从单一的要求技能转变为要求学生心理健康、个性、知识层次、能力层次等,所以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挖掘。而通过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主教育管理能力,不仅是推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及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作为被管理者学生同时也是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参与者,所以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应当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适当放权,将工作注意力转移到学生组织和学生团体的建设中,通过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修养、素质以及科研水平来对学生做出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并且能够增强大学生凝聚力的日常教育管理方法;其次,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明确学生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从而对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行培养。大学生是高职院校日常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优化首先应当对学生所拥有的自和参与权进行尊重,从而对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进行调动。虽然在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反叛心理且具有散漫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但是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这种心理、思想以及行为习惯仅仅是基础教育中其主体性缺失导致的,并且他们希望能够在高职院校中提高以及完善自我,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各种规章不应当对大学生的自主创造、自主发挥造成阻碍。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与部门不仅要对大学生参与日常教育管理以及自主管理的“度”进行合理把控,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具有发张个性的空间。

2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以人为本理念与行为规范原则

首先,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的以人文本原则主要体现为以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包含很多要素,如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人始终是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所以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将推动学生素质的提升、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目标是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其次,行为规范原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当前我国各个地区中的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方面的准则、规章以及规范中都存在操作性欠缺的问题,如果贯彻以人文本是从软要素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创新,那么遵循行为规范原则则是从硬保障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创新。在每一个高职院校中,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在统一的制度下开展学习、生活以及工作,而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其行为规范制度应当体现出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共同的利益和意志,让学生在具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对的义务,这种制度所具有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基础和依托,所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制定符合时展、符合学生特点、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且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质量的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对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做出合理安排。

3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制度作出创新

3.1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可以分为管理方法的创新和管理技术的创新两个方面。在管理方法的创新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到人性化、规范化以及差异化。人性化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功利工作应当体现出多层面、个体化、强调双向互动与交流的指导方式,不仅要重视通过直接的教育管理来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同时要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来实现隐形教育。规范化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利用学校内部的制度规章以及学校外部的法律和道德来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实现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差异化要求高职院校能够以学生资质与条件的差异对学生开展分类别、分层管理;在教育管理技术的创新方面,高职院校要重视使用现代化教育管理技术来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对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以及应用来推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成效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包括学生后勤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综合素质评测系统等。

3.2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团队的打造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团队的打造中,不仅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同时要强化学生管理干部的参与,从而体现出学生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要认识到辅导员自身的能力水平对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对于辅导员队伍应当从人员的聘用、使用和辞退三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在聘用中,有必要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包括学历要求、从业资质要求、基本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等。其中基本素质要求应当体现出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重要地位。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并强化辅导员队伍的学习意识,从而推动辅导员队伍以及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肯定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同时对学生干部所具有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强化,让学生干部发挥出模范作用。另外,干部选拔制度以及干部培训制度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通过树立教师监督制度和学生监督制度来对学生干部行为以及工作作为做出评价,从而推动学生干部在参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

3.3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评价体系应当遵循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不仅要重视对结果的考核,同时也要重视对过程的考核,不仅要重视对集体的考核,同时要重视对个体的考核。同时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在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方面,高职院校应当明确相关指标,如学生的基本素质情况、综合素质情况、思想政治素质情况以及学生对管理者和管理过程的满意度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在学生群体中开展调研来总结。对于学生的考核则包括学习成绩、纪律、考勤、宿舍等方面,同时有必要在明确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明确考核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大学生本身的自律意识。在教师考评方面,可以以学期和年为单位来进行统一开展,而对学生的考评方面,由于其内容涉及到许多日常细节,所以应当做到随时随地严格要求,也可以开展不定期的检查来了解学生状态以及情况。

参考文献

[1]刘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农家科技,2011,(03).

[2]姚冰,姚蓉.试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应该转型[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1).

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探索

一、引言

新形势 教育管理高校办学的三件大事是专业课教学、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行机制日益僵化,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加之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整体素质的明显下降,都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工作任务量大大增加,为了完善学校管理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背景以及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取得的进步高职教育在我国广泛兴起于20世纪9O年代。伴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到内涵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

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为共识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对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其核心内容表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尽量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引导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不断地亲身实践。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不到位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是国家的栋梁,因此学校应该把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融会贯通到管理制度中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但现在学校往往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不到位,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由此导致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他们不仅不自觉遵守,反而故意去破坏。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服务学生的角度去“管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为学生着想。

2.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依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括动、辅导员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脱节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我们应该把这个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1.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良好的环境。在高职院校,首先要注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如可以举办一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讲座等让广大同学参加,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以避免他们因为校园生活的单调乏味经常到学校周围的网吧打发时间。其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再次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括环境。

2.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广泛,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辅导员担当不起管理学生的重任,那么学校将不能达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目的。首先合格的辅导员应该具有较高的管理、领导才能,这样他才能胜任对班级的管理 其次合格的辅导员要有爱心和善于把情感交给学生的能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能从辅导员中充分感受到爱;再次合格的辅导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观察力,平时多关心学生的动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学校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丰富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同时也是激励学生的依据,不能让管理制度成为约束学生的枷锁,管理制度的作用既要使学生受到约束,又要让学生在约束下有充分的自由,二者应该均衡发展,不能偏顾任何一方。实施教育管理学分制度,一些高职院校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形成各学期主题鲜明、相互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辅导员三心相随,情感渗透辅导员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措施得到实施,要充分做好“三心”工作,即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学生贴心;责任心,作为辅导员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是不行的。要传道,要授业,还要解惑,每一方面都要付出心血,丝毫马虎不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足见树人之不易,学生管理是繁杂的工作,涉及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急不躁、不愠不火的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3.运用“赏识教育”管理学生所谓赏识教育也就是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承队差异、允许失败。这种教育方法能够使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能,最终鼓励学生走向成功。

通过上述工作,高职院校可以形成教育引领管理,教育融于管理,管理促进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教育与管理互动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烈强.对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00,(1).

第4篇

关键词:宿舍文化;管理制度;文化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据了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前半部分,在这其中宿舍生活成为学校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人是环境的产物,宿舍生活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占据着绝大部分时间,如何利用宿舍这一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影响学生,以此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随着大学生在宿舍管理中由管理对象变为服务对象,做好宿舍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为学生的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文化的氛围,还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一、做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高校生活中,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不但要面临来自学业上的适应期,而且更多的是增加了与宿舍成员之间的相处时间,往往在新生群体中会出现以宿舍为主的群体进行活动的现象,大学三、四年时间的相处,宿舍成员之间越来越了解,同时宿舍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不同的成长背景、人际朋友圈以及价值观的交织、宿舍的风气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如果在这其中不重视宿舍文化建设的话,就可能使宿舍的风气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宿舍文化,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就是依附于宿舍这一载体来反映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它不仅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是由宿舍成员在长期的宿舍生活中形成的。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

大学生的高校生活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就是课上学习和宿舍生活,因此,宿舍成为大学生除教室、图书馆之外的重要学习场所。宿舍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生课下回宿舍后对于新的理论知识进行谈论,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巩固知识点,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与心得,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宿舍成员之间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发挥思想导向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宿舍成为每位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场所,学生就每天获得的知识进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再加上宿舍就像是一个小团体,在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宿舍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成员之间的包容力,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3.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宿舍环境

大学生宿舍就是一个小团体,每个成员都希望共建一个美好和谐的宿舍环境,做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还能够构建和谐的宿舍环境。

二、做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做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高校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那么,如何做好高校宿舍的文化建设呢?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够让宿舍成员在正确的指导下做出符合规定的行为。因此,在每个宿舍中都必须重视宿舍管理制度的建立,在建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手册上的要求,结合本宿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适合本宿舍成员的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方法就是进行自我管理,为宿舍文化建设奠定稳固的基础。

2.发挥宿舍长的作用

做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不能忽视宿舍长的作用,在以往的宿舍管理中宿舍长只是起到挂名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管理宿舍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管理中,集中对宿舍长进行培训,加大对宿舍长的培养力度,建设好这一支队伍,与此同时,班干部要加强与宿舍长之间的交流,打破宿舍与宿舍之间的隔阂,将班级里最新决定的事项告知宿舍长,让其告知自己宿舍里的成员,这样不仅可以使班级里的决定更好地传达,而且使得学生之间相处得更加愉快。

3.开展宿舍文化活动

定期开展宿舍文化活动也是做好高校宿舍文化的关键步骤,不仅可以丰富宿舍的生活,还能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促进良好氛围的形成。比如由班长举办,每次选择一个主题,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比赛,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要对其加大关注力度,做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宿舍文化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高校教育管理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1.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创新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思政教育为突破口,侧重于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政教育两大方面,对学生关注度不足且不能适应学生自由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而采取相应措施,自主性与独立性明显不足,常常忽视了学生的具体感受,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整体教育管理模式也会受到很多学生的反感,从而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1.2教职工服务意识不强

现阶段很多高校教职工在服务意识方面有待提升,很多教职工更是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方面上,对于教学工作则是提不起兴趣,更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感受,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1.3学生管理的部门间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较高系统性与复杂性的工作,其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各个部门数量较多,因此在一些实际问题上,缺乏对各个部门的统一管理,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导致部门出于自身发展考虑常常会出现相互推诿等情况,使管理效率大幅度降低、管理质量得不到保障,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校发展来说尤为不利。

1.4学生社团独立性较差

现阶段很多高校都设有学生会等学生社团,但是这些学生会这类社团组织并没有起到学生会应有的作用,其价值也体现不出来,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内的学生会大多不是大学生联系学校的纽带,而是学校控制大学生工具。学生社团本身就属于学校管理部门的下属团体,其要受到学校管理部门的制约,在根本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诉求,一些高校的学生会更是成了教职工控制学生的有效工具,再加上高校教师与管理工作者掌握着学生成绩或能否毕业等问题,这种不对等的地位与不科学的状态导致学校社团独立性较差,并且更不可能主动向校方提出有实质性的改革意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措施

2.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内部作为一个社区,其中最多就是学生,其具备公民特性,所以享有主体地位,由此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学生教育管理也要的具备公共管理性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消费观念的完善,现阶段也更加重视服务质量,而高校要及时转变角色与状态,发挥好服务功能,本着“服务至上”的原则,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学生在学校内部事宜上的民主参与度,听学生的感受如何。

2.2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服务体系

学生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成长服务体系尤为重要,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如相关规章制度的确定、实施与修改,教育管理部门的结构框架与职能分工等。只有通过体系进行引导才能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也更加方便我们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在,为寻找解决方法提供原始资料,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有效看到学生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有预见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帮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创造服务平台,让全体教职工参与进来,一起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助力。

2.3改革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是高校开展管理工作基础,而现阶段的学校管理制度的修订往往是高校领导层所决定的,侧重点在于学校秩序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乏有些教育工作者会说:“学校管理学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学生自己不知道怎样规范自己的在校行为,所以我们才需要用强硬手段进行管理。”这种观念是尤为错误的,这种强压式的管理模式,不仅会给学生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更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更有甚者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逐渐导致三观扭曲等问题,严重影响人才综合素质与思想品格。由此高校学生教育的管理制度的确立应借鉴公共管理中的有关制度,如采用听证制度为学生提供表达意见机会与平台;通过新闻制度保证与维护学生的知情权;运用领导接待日制度,让学生与学校领导进行交流,提高高校服务效能的同时,对一些教职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完善举报制度,接受学生举报,实名举报的应严格保障学生身份信息,在接到学生举报后要快速进行处理,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对被举报人进行调查,改善校园风气。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公共管理中的很多理念与方法都可以运用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来,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校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婉.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D].西北大学,2010.

[2]樊美勤.论高等教育民主化建设——兼论如何推进高校民主管理与教育教学民主化进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5-29.

[3]杨英洵,徐钦桂.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学分制学生教育管理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13-14.

第6篇

关键词:依法治校;高校;学生管理;思考

一、引言

依法治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人才素质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方式。

二、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侵权行为与原因

《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应该享有教育权、名誉权、受奖励的权利、公正评价权、学业(学位)证书权、申诉权、诉讼权等。[1]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存在许多不合乎法律的行为,如,有的学校以罚代管,在学校规章制度中有惩罚性条款:学生迟到一次罚款2元,旷课一次罚款4元,吸烟喝酒一次罚款5元,等等。这些所谓“校规”无疑超越了学校权限,侵犯学生财产权,有越俎代庖之嫌疑。[2]学校固然具有监督、管理和惩罚学生的权利,但动辄对学生的错误施以罚款既是学校逃避责任的行为,也违反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类似违法行为还有很多:考试作弊开除学籍、男女生同居开除学籍就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学校处分文件中使用“道德败坏”等侮辱性词语就侵犯了学生的名誉权;学校曝光学生拥吻、拥抱的照片就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和恋爱权。高校学生管理之所以出现上述行为既与学校管理机制有关系,也与中国高校管理法律缺失或者不完善有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较少,现有的也存在法律位阶较低的问题。当前,中国已经颁布《学位条例》、《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高等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位阶低,导致执行性较差。以处分学生为例,上位法不足导致学生处分权等转移至高校,立法上的“空白性授权”使高校只能笼统地以“情节严重”、“重大损失”等词语模糊定性学生违纪行为,常常导致执法幅度过大,主观性太强。[3]再者,在高校,学生无论在话语权方面还是在维权途径方面都捉襟见肘,属于弱者。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技巧、法律途径都缺乏,一旦遇到侵权事件就会茫然无助。因此,法律救济在帮助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止学生情绪无法释放,利益无法表达而引起悲剧事件发生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缺乏法律救济渠道既不符合依法治校要求,也不利于学生法律素养形成。

三、建立系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和体系

第一,高校要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支持系统。制度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制度既是学生管理的标准又能引导学生日常行为。[4]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使自身工作有序高效,因此,高校要建立符合本校情况的规章制度,如学位管理制度、社团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和活动管理制度等。学校制度建设不能与有关法律冲突,符合与支持有关法律规定。例如,有的高校校规关于禁止学生结婚的条目就与《婚姻法》婚姻自由条款冲突,类似内容应予删除。只有学校规章制度制定与执行遵规守纪和流程有效才能够为学生树立遵纪守法榜样。高校制度建设与执行也要重视学生的知情权和申诉权。例如,奖学金评定未按照事前告知、事后公示要求进行;再如处分学生未为学生提供申辩机会。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如果没有有效执行也可导致管理权不受约束。第二,高校要建立高效多层的执行支持系统。高校学生管理除了依法依规,还要建立高效多层的执行支持系统。高校执行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三个层次。首先,学校对学生管理系统中学校要发展非教师专业管理人员,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如充当学生顾问、职业咨询等。其次,高校教师作为学生学业的教授者,对于学生品德、生活也应该负有指引的责任,如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状态、与学生共同制订学习计划等。第三,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参与管理,使其充当管理员、顾问、辅导,参加学生会等。高校学生管理执行系统应重视多层级管理设置,通过分层管理保证学生管理精细化与全面性,既保证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指导性、院系在学生管理中的直接性和学生参与管理的自主性。第三,高校要建设和谐友善的学生管理保障系统。高等学校除了制定符合法律法规的制度,在日常管理中依法治校之外,其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也必不可少。毕竟,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其并非法学、法律相关专业,法律知识和技能欠缺,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也是当代大学教育目标之一。因此,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要完善法律救济渠道,通过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促进高校管理水平。高校可以开展法律普及讲座、法律展览,通过这些形式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校园内享有的权利及应该承担的责任。高校还可以建立法律救济组织,一旦学生权益受到侵害,这些团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维权等帮助。除了法律咨询之外,高校还要建立就业咨询、心理咨询、情感咨询等学生管理保障系统。高校还要建立自己的申诉制度,学生也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教育仲裁、行政诉讼表达自己意愿,维护自身权益。

参考文献:

[1]邹芳芳.论依法治校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9):43-45.

[2]王平.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制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0):131-132.

[3]华芸.依法治校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50-53.

第7篇

【关键词】高职学校教育 素质养成及学风建设 学生管理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认知结构、生活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外文化思想的交汇,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张扬,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创新和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手段,重视学生的全面及个性发展,是现代化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新时期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结合现代教育的新形势,针对我院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提出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探究与思考。

一、我院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1. 高职学生都拥有为高考拼搏的机会,最后结果却不甚理想,高考分数偏低,因此内心深处自卑感强,缺乏明显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2. 受各种社会因素制约及就业压力的影响,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落差很大,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学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思维认知的独立性、善变性明显增强,人生价值观念多样化。

3. 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存在着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比例失衡,管理人员素质落差和时间精力的限制等,也会一定程度上局限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落实。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及素质养成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除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指导以外,还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大学校园生活这个载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坚持“服务为本、育人为魂”的原则,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在与学生交流谈心、解决困惑的时候,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以及为学生个人前途负责的一种坚定态度。

我院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及学风建设,落实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阵地。

从学生进校开始,就要引导他们树立一个坚持不懈的信念。对学生早操的严格要求坚持不懈,从严格监督学生早晚自习出勤开始,到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监控作用,再到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并适应早晚自习,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此外,还可以与负责教学的科任老师达成共识,将大部分课堂练习的时间,延伸到早晚自习,让学生自习期间有事可做。学生课堂的管理需要辅导员与科任老师共同配合,让学生在思想上不能松懈,让学生重视课堂。

对学生寝室的管理,既要重视寝室内务卫生,也要重视寝室文化建设与和谐。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做好内务卫生不光是为了检查,更多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健康的生活空间。在每周学院内务检查和内务随即抽查的基础上,做到学生量化考核的细化。寝室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间寝室是否和谐,能够直接反映寝室里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学生身上出现了一些特点,那就是独立、自我、缺乏团队意识、缺乏忍耐力和与人正确相处的方法。这些特点,会直接导致居住在同一间寝室的八名学生,从进校开始的大团体,逐渐分裂、磨合成小团体,多少会有一些误解甚至矛盾,随着相处时间的加长,这些矛盾随时会因为一件芝麻绿豆般大的事件而一触即发,最终导致寝室纠纷的产生。平时要多留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尤其是学生的一些反常表现,将寝室纠纷扼杀在摇篮中,避免它的产生,才是最好的方法。

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宏观上,重视集体性的安全教育,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局势,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定期专题安全教育,让学生头脑中逐渐形成安全意识,重视安全问题。微观上,要从学生寝室入手、从学生干部入手,发挥细胞工程的作用,制定严格的寝室管理制度和分级汇报制度,让学生信任管理者,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

三、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创新

从我院的实情出发,积极拓展有利资源,创新学生管理的手段与方法,提升高职学生管理水平。

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这是高职学生管理的基本前提。新形势下,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生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实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创业教育,切实提高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素质。

转变高职学生的管理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科学引导学生将个人成才目标与学院教学理念统一结合,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加大管理体系的服务力度,加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第8篇

关键词:礼仪教育 意义 实施策略

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领会十精神,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里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而传统美德是中国礼仪文化的核心内容,礼仪教育即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可见,新形势下,礼仪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是中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公民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应该承担起“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历史重任。

一、普及礼仪教育的历史意义

“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教育在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礼仪教育还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礼仪的核心是尊敬,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弘扬真善美,维护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构建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因此,新形势下普及礼仪教育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大学生头脑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简单的说教起不到作用,只有采取深入人心的教育方式才能被人接受,从而在大学生思想中树立起坚不可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证明,礼仪教育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起效快、传播速度快、学生运用得快。故而,通过礼仪教育这个载体,可以有效地将“文明、和谐、公正、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种在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受各种思潮的影响,目前大学生价值观存在不明确、不正确的现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大学生思想中是大学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普及礼仪教育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法治国”固然重要,“以德治国”也必不可少。中国经济近三十年虽然快速发展,但公民道德却出现了滑坡现象,譬如诚信的缺失、美丑的颠倒、不守秩序、廉耻观念淡薄等;“飞机上群殴事件”“大学生毒害同学”屡屡曝出;“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泛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宁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成为女大学生的口头禅;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公共秩序被扰乱的现象屡见不鲜;国民言谈举止缺乏修养、国民国际形象不佳的事实存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提出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贬斥假丑恶……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礼仪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德育教育,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教会公民为人处世的文明行为规范和高尚道德标准。礼仪的核心是“敬”,如果相互交往中以尊重为前提,人人和睦相处,事事顺畅而行,社会必然和谐安定。通过普及礼仪教育,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美德,养成文明习惯,必将大大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修养,从而实现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国家文明程度。

(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公设月制礼”,中国产生礼仪文化。礼仪的产生让人们有了“廉耻荣辱”之分,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进一步弘扬发展了礼仪文化,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礼仪文化的传承一度遭到破坏,导致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西方文化,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他们对西方节日的礼仪文化耳熟能详,却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礼仪文化。丢弃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导致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中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存在国家,是与中国很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大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群体,普及礼仪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使“礼仪之邦”的美誉代代相传。

十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赋予了礼仪教育新的使命,普及礼仪教育是构建传承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既然普及礼仪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如何普及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普及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5%的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礼仪课程,88%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培训,96.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非常有必要开设礼仪课。调查结果证明,现在高职院校还没有把礼仪教育提上日程,而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可见,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既然新形势下礼仪教育有着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成为当下德育教育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扩大礼仪课程开设范围,完善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修养的弊端。调查显示,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只是作为选修课或只在某个专业开设,无法实现普及的目的。若要普及礼仪教育,必须扩大开设礼仪课程的范围,就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样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且对学生的礼仪修养进行量化达标考核,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制度,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礼仪修养,把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评价大学生的参照之一,考核结果直接与学生的评优与毕业挂钩,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二)丰富礼仪教育形式,营造礼仪文化氛围

传统礼仪教育普遍局限于课堂,由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弱,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高职学生。因此,礼仪教育应该是理实结合,注重实践。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应通过讲座、仪式、环境文化宣传来营造一个大礼仪文化氛围。

“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单纯的课堂教学避免不了流于枯燥的说教,只有灵活多样的形式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聘请礼仪专家定期为大学生开展礼仪专题讲座,不但可以让学生吸收礼仪大家的思想精华,而且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与不足。此外,学校可以在不同阶段为学生举办一些大型的仪式,如 “军训阅兵式”“开学典礼”“成人礼”“毕业典礼”“庆典仪式”“颁奖仪式”“升旗仪式”“捐赠仪式”等,让学生在仪式中学习礼仪文化,感受仪式的庄严感。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的方式践行礼仪规范,如形象礼仪比赛、职场礼仪大赛、礼仪文化沙龙等,这样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以强化礼仪教育的实践环节,活跃礼仪学习氛围。学校还可以通过礼仪素养测试,如“乘车礼仪”“服饰礼仪”“行进礼仪”“乘坐电梯礼仪”“拜访礼仪”“接待礼仪”“交换名片礼仪”“西餐礼仪”等,强化学生的礼仪修养。除此之外,学校可通过墙体标语、橱窗、校园网来宣传礼仪文化,营造时时礼仪、处处礼仪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浓郁的礼仪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知礼、重礼的理念。

(三)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途径。古代礼仪教育渗透到了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话要“穆穆皇皇”,即语言的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仪态方面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缓揭帘,勿有声”;仪表方面要“衣贵洁,不贵华,冠必正,纽必结”;卫生方面要“晨必浴,兼漱口”。此外,古代礼仪还主张对儿童要“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礼,爱亲,敬长,尊师,亲友之道”。这些优良的传统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并且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

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应该把礼仪教育融入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中。礼仪教育的难点不是掌握礼仪规范,而是将礼仪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尽管开设礼仪课,学生也明白礼仪规范,但生活中仍有学生说话不讲文明、对人不讲礼貌、行为缺乏教养,这与学校日常管理缺乏引导有关。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手册里大部分强调的是纪律,而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缺乏有力的监督。对于学校来说,纪律固然重要,制定文明礼仪管理制度同样不可忽视。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来抓,并且落到实处,必然对养成学生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科技兴国离不开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是学生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普及礼仪教育的力度,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从而推动“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宏伟目标的实现。

课题编号:SZ123074。

参考文献:

[1]杨狄.社交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柳建营,熊诗华,张明如.大学礼仪教程.学苑出版社出版,2005.

第9篇

1、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是我院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其中,分团委学生会队伍是核心部分。学生会队伍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全院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会队伍成为广大学生愿意加入的组织。

我院学生会干部队伍选拔实行全院竞选制度。竞选成员来自三部分:现任学生会干事、各班推荐适合进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学生(各班被推荐出来的学生,必须要参加竞选)、自愿报名参加竞选的学生。每名参加竞选的学生必须要填写竞选表,分团委备案。竞选的评委有两大部分:现任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各班推荐的2位代表。竞选时,要求各班班委必须列席。竞选成员每人5分钟的竞选演讲,现场投票,现场唱票。由此产生新一届学生会干部队伍。至于各部门的干事,交由各部门负责人完成。

为规范学生会干部队伍的活动,我院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如例会制度、活动策划制度、工作汇报制度、执委会制度等。其中,例会中,要求每位部门负责人必须要发言,并提交一份表格,表格分三部分:前段时间的工作、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目前工作的建议与意见。执委会要求各班班长、书记与学生会主席团一起参加,并有每次会议记录表,商讨学院学生工作动态,听取班级基层工作意见。

更重要的是,我院对各班级干部有一套管理制度。学生会各部门分别对应班级各相应的班委。要求学生会部门制定班委考核条例,这样,保证学生会工作与班级工作的对接。

2、日常管理工作

日常工作是学生工作基础,没有扎实的日常工作,一切工作都是飘渺的。我院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力争让每位学生不虚度时光,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

日常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信息畅通。为了使全体同学及时得到各类信息,我院创造了班级学生干部每日签到制。具体做法是:每日10点整(此时是下课时间),各班一名干部到办公室的《学生工作日志》上签到,阅读每日事项,然后把信息带回到班级。同时,要求学生会各部门负责人也一起签到,这样便于工作的衔接。

其次,我院对涉及到学生日常学习与工作的事项都有具体的制度。比如周日晚点名制度、早操制度、听讲座制度、寝室卫生制度、包干区制度等。同时,为了让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我院各班要求有各类管理规定,规定要求全班大部分同学通过。这些制度中,关键在于落实。比如,我院周日晚点名制度中,为了规范晚点名,要求各班晚点名不得少于30分钟,并对迟到、未到、请假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求各班在点名完成后必须要组织班会,纪检部对各班班会予以检查,打分,周一公布结果。同时,要求各班周一上交《晚点名记录表》表格中必须有班主任签字,便于掌握具体情况。这样的结果是:晚点名成为了班级全体学生交流与学习的舞台。关于这一点,曾经有许多学生与我激烈的辩论,我院也对此不断完善,但一直坚持了下来。

另外,对于各项制度,我院力争让其形成一个系统,不单独割裂看待每一项要求。比如,寝室检查排名,把班会集体活动未到者考虑进去,把听讲座未到者情况考虑进去,把平时检查于日常抽查考虑进去,把资助考虑进去,把入党考虑进去,这样,寝室卫生就成了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再是走形式。这些要求的落实,是学院学风的保证。也正是因为如此,我院的寝室卫生、包干区卫生、团组织生活会等的学期综合排名,在全校一直是第一名。而我本人,一直是这些活动幕后的观察着,对各部门的工作予以足够的支持。

3、学生社团建设

我在北京大学的学生论坛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大学文化的繁荣,一定离不开学生社团的百花齐放。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学生社团是有相同爱好与追求的学生的组织,是他们成长的根据地。因此,我在学院成立一系列团队。

第一支团队是阳光学社。这个团队已经运行了3年,主要以服务于武汉市883城市社区建设计划,学社任务有三: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该团队连续两次或获团省委表彰,去年还接受了声民政厅一项课题并成功结题。学社运转情况良好,目前的队员来自学校各个学院,并有一阵套比较成熟的运行机制。我相信,这群有志青年会不断的创造奇迹。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探讨

自我管理,即自己对自己、同学之间在提高自我的思想觉悟和自制能力的前提下,让大学生进 行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满足社会对个人综合素质日益发展的要求,因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利用及整合自身资源,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学习与自我开发等的活动。大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中,所运用的具体方法、方式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已经起到有明显的作用

(1)能够更好地锻炼大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而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 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大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他们主动参加管 理, 同时又要自己的管理,进一步强调主体是学生。

(2)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独立性品质。“自我管理”的实质是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在校纪校规的监督下,锻炼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及独立能力,加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别人负责, 对自己负责, 对社会负责。

(3) 能够帮助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是软性管理的一种,大学生在校纪校规的约束下,能够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对自身的不足能有效进行弥补,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

(4)能够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行大学生自我管理,他们开展校园活的积极更强,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提高大学生 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

二、怎样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呢

当前90后的大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性,不太成熟。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缺失有以下几个方面:对辅导员依赖性强;难以解决心理困惑;不能控制自己的经济;自制能力培养也缺位;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90后大学生的今后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他们会广泛进行学习,主动吸收自己有用的知识,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所以,高校应根据我国教育环境及学生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提高认识,完善自我,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在独立意识、团队精神和大局观念确立后,就会积极主动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 才能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感;才能认真细致做事、有条不紊;才会 有自己对事物的主见、分析及判断,才能果断的作出判决; 增强的自我管理能力。90后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才能主宰自己。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是科学的管理方法。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学习。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问题,正确把握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目标,找到适应自己发展道路。还应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大学生们在制定理财计划、规划作息时间时,还应自我对照,在学习、生活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不断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其次、要充分放权,让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要改变以辅导员为主的“保姆式”管理,实行抓大放小,将管理重心下移,让学生干部主动、大胆去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大学的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要重点抓好学生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学习,规划职业生涯。因此要解脱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相信学生干部,最大限度的自给学生干部。

(1)改变“辅导员包揽”的做法,将管理重心下移给学生干部。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思想和行为不同,辅导员是无法一个人完全掌握的。需要对学生分层次、类别进行管理,自主管理的核心是班委会和团支部,做到统筹全局,掌控班级整体的动态。辅导员主要是指导,掌握主要方向。

(2)要培养大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能力。他们从学生到学生干部的转变,也是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转变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意识提高的过程。学生干部跟班级学生整天呆在一起,他们清楚班上同学的实际情况,往往可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其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管理者特别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3)要制订符合实际的学生干部选拔、组织、培训、激励及考核的制度。90后大学生的管理要控制和把握住学生的主要发展方向,健全学生干部的管理制度是给学生干部放权的先决条件,“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是学生工作者对学生干部的管理的基本原则。

最后,转变观念,教育大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理念。

(1)转变学生管理中观念,将“命令式服从”改变为“互动融合”,使学生能科学民主参与。高校应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发掘潜能,达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目的。不要将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和方式仅仅当作是管理者实现教育管理的一种手段。

(2)对学校来说管理的主体是90后的学生。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会限制。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不够重视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90后大学生日常管理更不利于需要改革,理论够用就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发展意识得到满足。教育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理念,利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力,发挥自我管理意识、潜能。

总之,要想充分地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 需要搞高认识、充分放权及转变观变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及相关制度的约束下,挖掘大学生的潜力,“以人为本”、“以学治学”,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第11篇

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高校管理工作高校毕业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即是在校生,需要接受正常的本科教育,同时又处于社会化准备期,面临实习、毕业、考研、择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需要特定的指导和教育。高校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的集中和强化环节,即决定着高校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又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高校毕业生工作任务重、内容多、难度大、管理对象复杂,且存在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高校毕业生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毕业生学习松懈、纪律松散,教育管理难度大

毕业生虽然是在校学生,但是高校考虑到学生临近毕业,面临考研、求职、实习等很多实际问题,尽量调整教学计划,在大四这一学年往往安排课程较少,毕业生课业负担减轻。毕业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松懈了,学习自觉性减弱、课堂出勤率低、考试应付,导致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下降。同时部分学生觉得即将毕业,因此组织纪律观念逐渐淡化,他们无视学校的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对布置的工作敷衍应付,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集体的凝聚力下降,违规违纪现象增多,大大增加了学生日常管理难度。

(二)毕业教育内容存在偏失,思想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毕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又是毕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压力增大的前提下,高校往往忽略了毕业生思想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就业指导工作上,只重视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反馈、职业规划的辅导、就业技巧的培训等事务性工作,淡薄了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纪律、道德观念、责任感的思想辅导。这种重服务轻教育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很难保证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毕业教育形式、方法僵化,无法与社会教育对接

毕业生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肩负着高校日常教育,同时又因其特殊的教育职能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使他们的思想、行为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学校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采取讲授灌输的方式,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形式的僵化还导致一群“书呆子”的出现,他们只会考试,不能学以致用,不具备应有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在走出校园后,很难融入社会,实现自我成长。

二、改进毕业生思想教育及管理的措施

(一)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态,加强正面引导教育

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是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大四这一年,毕业生从开始考虑考研、就业问题到毕业离校,这一过程要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方面的影响,其思想活动非常复杂,还常常会出现曲折和反复。所以,我们在进行调查研究够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手段,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态。对毕业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成长状况、性格特征、特长爱好、思想基础以及求职意向和发展目标等,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并做发展的、动态的调查研究,步步深入,贯穿在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在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思想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积极、正面的引导教育。同时还有注重思想教育过程的连续性、系统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认真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把生动的教育内容与灵活的教育形式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融汇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保证毕业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保证毕业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规范毕业生日常管理,强化校风、学风建设

毕业在即,学生却要面临很多的实际问题,如求职面试、备战考研、实习、做毕业设计等。为此一些高校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方便,实行粗放式管理,导致学生学习松懈、纪律涣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毕业生教育虽然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但是绝不能放松对学生的管理。要建立健全毕业生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把严格管理与解决毕业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在管理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在工作方法上注重情感交流,在管理形式上做到粗中有细。要坚持毕业生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在管理中与其他年级学生一视同仁,保证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真正执行。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党团组织作用,增加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保障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三)加强自我认知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态,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基本条件。我们要为毕业生在择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提供充分的帮助,积极开展自我认知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和精神上的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自我认知教育是帮助毕业生对自身有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价。通过自我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所学的专业、学习成绩、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身体素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工作特长以及家庭实际状况等方面,认识职业特点,调整就业期望值,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性质或工作类型,摆好自己在社会需求的大坐标中的位置。它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功择业、就业的前提条件。而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则应放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方面。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树立自信和竞争意识,增强耐受力和抗挫折能力,缓解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使其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各种挑战。

(四)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

应聘和求职对毕业生来讲,是一次素质和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检验。在此过程中,企业不光通过求职者的言谈举止直观地了其基本情况,还会通过笔试和面试,深入考察毕业生的的综合素质。对于毕业生来讲,只有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对于高校来讲,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和教育,激励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加强高尚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广博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抓住机遇,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社会适应性教育,主要是指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前,对他们进行某些必要的思想、知识教育,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使他们的思想、行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从合格大学生向合格员工转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培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即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以致用,实现知识与素质、能力的融合。其次,团队协作能力。教会学生收敛自己的个性,树立团队意识,掌握良好的交沟通技巧,寻求与合作人的最佳结合点,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再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引导毕业生重视自己的信誉,增强责任感,培养“与公司共命运”的意识,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人。

(五)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能力,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除了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大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才能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很快融合到团队和社会中去,更好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这对即将离开校门、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这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为此,在毕业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者在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要尊重和肯定毕业生的主体性,增强他们在各项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性,拓宽教育管理者与学生相互联系的渠道,增强教育管理的活力。同时创设一个宽松的自我管理环境空间,加强自我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健全毕业生自我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积极借助学生组织的载体作用,挖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发展。高校还要在毕业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干预和指导,建立健全毕业生自我管理的监督和评价体系,达到从管到不管的境界。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教育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延续,这一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同时影响着毕业生未来的成长。抓好毕业生教育及管理工作,是实现本科教育总体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整个高校学生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总结以往工作中经验和教训,开拓新的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将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在管理过程中实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管理,实现大学的最终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昕.对高等学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文学,2011,(07):238-239.

\[2\]任永平,韩平,郭艳丽.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1):255-256.

\[3\]刘金玉.高校毕业生适应性教育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09):57-60.

第12篇

随着更多的90后步入大学,他们对待事情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得宿舍管理迎来更大的挑战。所以,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好宿舍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宿舍存在主要问题

(一)安全问题。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宿舍管理中存在的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是宿舍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功率及违禁电器的使用是造成火灾的首要隐患,由于学生宿舍的宫殿线路和设备是按照普通照明用电设计的,在人员密集区使用大功率电器,使本来设计负荷小的线路承载着超大负荷,易引起线路设备的着火,另外在使用大功率电器时,由于通电后遗忘或放置不得当等原因,也很容易造成火灾。高校校园普遍面积较大,校园周边环境复杂,许多外来人员随意在园内进出,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便利。加之某些学生不顾及个人承受能力,盲目攀比,导致手头拮据,萌发偷盗想法,也为学生的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人身安全的危害主要来自人为侵害,如打架斗殴、饮食不卫生、疾病等。

(二)内务问题。目前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务基本上都由家长包办,家长也以他们考上一所好大学为终极目标,对他们听之任之。专业素质提高了,竞争意识增强了,但自理能力却下降了,部分同学对学校要求搞卫生存在逆反心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搞不搞卫生是自己个人的事情,甚至有的学生背着学校,悄悄地请钟点工或者从家里带来保姆帮忙打扫卫生、洗衣服。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大学生宿舍内务一塌糊涂,以男生宿舍为例主要表现为:被子不叠,鞋袜到处乱放,脏衣服不及时清洗,地面不扫,走廊垃圾遍地……这与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形象格格不入,也严重影响了学院和学校的形象。

(三)不良思想对宿舍的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在学生宿舍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也更加复杂。社会上的一些思想意识,也不时地影响着学生宿舍文化,表现较为突出的有三点:一是表现在宿舍内学生谈论的内容,最多的当数敏感的社会现象,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对国情了解不够,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知之甚少,因此看问题难免偏激,只能凭借各种传媒、舆论去分析和判断,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这种未经有效引导和控制的谈论容易走偏方向,成为宿舍的一种病态文化现象。二是个性发展的随意性,容易使学生在追求个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显示个人至上的恶性膨胀,普遍地存在着价值导向混乱的现象。三是个人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也极大地影响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舍员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如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上网,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影响着宿舍内其他同学的作息,同时也影响了舍友之间的和睦关系。

二、新形势下的宿舍管理。

(一)思想工作是宿舍管理的重要基础。

宿舍管理工作是集后勤服务、窗口服务、学生思想教育等于一体的边缘交叉工作。宿舍管理部门应同学校的其他部门联合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各种规章制度,并自觉地遵守。要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认识到理解自己是宿舍的一份子,切实树立“宿舍是我家”的思想,发扬主人公精神,齐心协力搞好宿舍的文明建设。

(二)发挥学生会工作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要做好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做好学生会的工作,学生会是教师在管理学生宿舍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力助手,他们的作用是教师不能替代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性、自主性以及独立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学生宿舍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目的,加强对宿舍管理的理解和提高思想认识,从而做到培养出有知识、有纪律、道德的新一代大学生。学生会成员应由党员、表现优秀并有奉献精神的学生组成。他们与广大同学同吃、同住、同生活,经常在一起沟通和交流,对同学们的生活、思想状况有充分的了解,能准确地发现和掌握学生当中的各种信息和思想状态,并可及时将各种信息汇报给管理教师,以便管理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这样,一方面可多了解和掌握一些学生信息,以便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可指导学生会的同学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工作,带领和帮助学生会进一步做好工作。

(三)加强宿舍文化的内涵建设。

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可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宿舍氛围,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我们面对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活动,如“宿舍文化装饰大赛”、劳动技能大赛,都能体现宿舍同学的智慧结晶和团结友爱精神,同时也能体现同学们的个性化表现能力。作为大学生主要载体的学生宿舍,不仅仅是宿舍环境美的问题,更能体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道德水准,社会公德的内在表现,突出了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如我校开展“宿舍文化装饰大赛”活动中,我们对好的宿舍进行了图片展,一时间“宿舍文化装饰大赛”成为同学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话题多了大家对宿舍就有了一种特殊情感,人人都能主动自觉地打扫宿舍卫生,劳动的意识也增强了,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广大同学及领导的好评。

(四)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卫生大检查,推动学生宿舍内务卫生管理工作。

在宿舍管理过程中,以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为依托是比较关键的。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宿舍管理的效率,同时提高宿管工作在学生当中的威信力。另外长期进行卫生大检查也是搞好宿舍卫生的手段之一,由公寓管理部门牵头,会同学生会及各学院学生会干部组成卫生检查团,对学生宿舍进行卫生大检查。制定统一评分标准,做到公平、公正,并及时向有关单位通报检查结果。在大检查的同时应结合平时的学生内务卫生,也可以由公寓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或楼层长组成的检查小组,深入宿舍随机检查,定期通报,这样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年终综合检查的分数,进行综合评选。评出若干文明宿舍,并召开大会予以表彰,颁发锦旗、奖状、奖金、并在综合测评加分,这种评比、表彰办法更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宿舍内务卫生管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宿舍管理和服务育人的功能。

学生宿舍管理人员这支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宿舍的管理水平。首先应把好用人关,所录用的宿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热爱学生工作,能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其次应重视对宿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可以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辅导班等形式,开设现代心理学、教育学、道德修养、现代管理等课题,就学生日常起居、生活秩序、自身管理、心理问题,请专家授课指导;还可以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将好方法、好措施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使自己的管理符合客观实际,少走弯路。同时宿管人员要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听取广大大学生的意见,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和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