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4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园区规划的设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桥隧时代”、“地铁时代”为四方区送来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东风:四方拥有环胶州湾5.83公里海岸线,众多科研院所、国家级实验室,独一无二的陆海空交通优势,以及动漫传奇海、橡胶谷等一批符合蓝色经济产业的好项目、大项目,完全有条件打造成青岛蓝色经济先行区。作为青岛市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转型发展的排头兵、拥湾发展的新都心,四方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展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按照“同城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四方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出了“组团发展、两翼带动、轴线集聚、园区支撑”的空间发展战略。其中,“园区支撑”是四方区空间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全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大背景下,四方区大批老工业企业纷纷外迁,旧城旧村改造加快实施,为避免城市产业的空心化,必须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另外,由于四方区拥有丰富的高校及科研资源,比如科技大学的新材料技术、软控集团的橡胶产品研发、理工大学的建筑学科等等,这些资源特色鲜明、相对成熟、具备转化能力,为四方区打造现代产业园区提供了可能和支撑;
据悉,为加快推进产业园区的发展,四方区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每个园区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安排专门工作人员靠上推进,目前橡胶谷、建筑创意产业园、工业设计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事实上,产业园区主导下的四方区城市化进程,确实带来了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大转身。
橡胶谷:位于青岛科技大学周边,总占地约3000亩,主要是依托青岛科技大学橡胶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规划建设集科研教育、创业孵化、会展商务、信息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围绕橡胶谷建设,四方区政府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青岛科技大学、青岛软控签订了四方共建协议。该项目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已上升到了青岛市级层面的发展战略。四方区政府还与美国橡胶城一阿克隆市签署了建立友好合作城区关系协议,并组织举办了中国橡胶工业年会和中国橡胶谷发展战略说明会,面向全球进行宣传推介。目前橡胶谷核心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准,德国朗盛研发中心、软控橡胶装备技术研发中心等十余家企业已经入驻,国际橡胶交易中心一期即将启用,发展势头十分良好。建筑创意产业园:位于青岛理工大学周边,占地约750亩,主要是依托青岛理工大学的建筑学科和人才优势,借鉴同济大学周边赤峰路特色街的发展模式,打造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艺术创意、地理信息为一体的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目前园区内中景设计创意中心已建成运营,青岛地理信息大厦已经主体封顶,银华广场正在主体施工,宏业广场、裕龙商务城正在准备土地招拍挂;鞍山路北片城市综合体正在完善规划设计方案。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青岛城市规划研究院等十佘家规划设计单位已确定入驻,下一步必将吸引更多规划设计企业和高端人才在此聚集。
工业设计产业园:我市培育的工业设计专业科技园区,主要是依托四方机车厂工业设计产业基础,借助青岛市工业设计协会力量,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目前,国家快速成型技术中心青岛基地、英国PGI业设计公司等三十余家工业设计企业已经落户园区,市工业设计协会在四方机厂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列入了市经信委十二五规划。
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团:主要是依托央企中航集团的优势,在原前哨精密机械公司厂区,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承接中航集团及其旗下转移项目,目前四方区政府已经与中航集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新孵化基地已经改造完成,百灵科技等二十余家企业已入驻园区。
汽车贸易服务园:四方区汽车贸易产业占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十二五”期间,计划在原有重庆南路汽车贸易大道的基础上,狠抓现有产业的提档升级,重点引进高端品牌和汽车贸易总部,并将现有产业链条延伸为集汽车销售、展示、服务、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产业园区。目前正在编制园区产业升级规划方案,美昌(汽车)集团投资建设的大昌雷克萨斯汽车品牌综合体项目已奠基启动。
青岛现代纺织产业园:主要是依托纺织工业传统和青纺联集团的优势,大力发展纺织研发、销售采购及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相关服务业态,实现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已经与青岛纺联控股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家多组份差别化纱线坯布开发基地”和“中国多组份纱布精品基地”两大“国字号”基地也正式在园区挂牌。
现代物流商务园:利用四方区中心区位交通优势,依托中外运等现有物流企业,打造服务于主城区居民生活的商贸物流业,同时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及物联网技术。目前园区已完成了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引进了新华书店集团、中外运等物流总部项目,海信环湾大厦奠基,笑蕾“梦幻工厂”体验园、百洋医药科技园按计划顺利推进。
生物科技产业园:主要是依托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及其控股的易邦生物工程公司的力量,搭建国际化生物技术研发平台,吸引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相关企业进驻。目前已经与动卫中心、海川集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编制完成了园区概念规划方案,正在开展园区土地整理及收储工作。
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以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先行区”为目标,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经都产业园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
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项目总体规划面积4.01万亩,其中,2011~2013年开发1.3万亩,2014~2016年开发1.25万亩,2017~2020年开发1.46万亩。园区规划设置经编织造、后整理配套、轻工制造、延伸产业配套等产品生产加工区域。以及仓储物流、生态居住、行政商业用地等商贸配套区域和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热电联产、天然气等配套设施。
为提高园区内土地利用率,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本着“合理布局、集约节约”的原则,认真抓好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的编制,在今年2月19日安徽省发改委会主任沈卫国视察调研和2月22日安徽省发改委委托省工程咨询研究院组织专家实地踏勘基础上,2月28日至3月1日,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在合肥通过专家评审论证。
3月23日,宣城市水务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基地供水工程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进行了审查,对项目区域水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保障程度及建设项目用水合理性、对其它用水户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证论,下发了水政[2011]64号文件同意实施。目前,取水许可及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
2011年7月15日,安徽省发改委正式下文皖发改产业[2011]811号《关于郎溪经都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批复》,同意经都产业基地总体规划、产业规划,项目总投资554亿元,规划面积4.01万亩,其中,近中期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到2020年,基地规模以上企业将达300余家,实现年产值1200亿元。
基础工程配套同步
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围绕“七通一平”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道路和水、电、汽等配套设施,做到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交付,为企业早入园、早开工、早投厂提供强实保障。
在土地平整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上,去年12月起,以土地平整、道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目前推平的土方约350万方:15公里长的7条道路及雨污水管理建设到位,进入沥青路面浇制阶段;净水厂、污水厂、热电联厂等规划中的配套设施即将启动建设;燃气管网道路基础预埋、供气管网正有序推进;11万伏变电所已竣工,一台5万千伏的变压器已安装完毕,7条道路沿线的10千伏供电线路正在架设,进入并网输电调试阶段。此外,启动区规划的第八条道路――经都二十路已于十字镇政府搭成合建协议,即将动工建设。
在水、电、汽等配套工程建设方面,热电联厂、水处理中心两个配套项目分别于3月27日、4月22日签订合作协议。其中热电联厂项目计划总投资4.5亿元,征地面积约201亩,预计在2012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在投资运营前,安装快装锅炉解决企业供电供热需求;水处理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4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 2亿元,占地面积约300亩,项目设计供水规模4万吨/天,其中工业用水2万吨/天,生活用水2万吨/天;项目污水处理规模3万吨/天;中水回用规模1万吨/天。预计工业用水、生活用水2012年1日建成投入运营;污水处理项目2012年3月建成投入运营。
8月17日,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水处理中心项目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评审组表示,净水厂初步设计方案供水规模基本合理,数据分析清楚,工艺流程符合用水要求,对滤池形式进行深入论证后可以作为施工设计依据。关于污水厂和中水厂初步设计,评审组肯定了两套设计方案的各自优点,并指出不足之处,建议两设计院按照“低投资、低运转费用、少用地、减少污泥排放量”的原则进行修改完善。这次专家评审为经都产业基地水处理项目下一步上报审查作了充分的前提准备,为推动经都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性支撑。招商引资态势良好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编产业转移的承接地,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在产业转移和组团投资运作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产业园按照“体制多元化、机制灵活化、运作市场化”和“背靠政府、面向市场”的新思路,采用“政府搭台、大企业牵头、小企业抱团”的新模式,由郎溪县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合作成立。其中,郎溪县政府负责行政管理及审批等工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的支撑方负责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支撑及产业链拓展等工作;鸿翔控股集团作为园区最主要的投资方,注册成立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土地平整、园区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
今年以来,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紧扣发展主题,不断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狠抓责任落实,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形成了上下议招商、想招商、积极从事招商工作的良好局面,招商引资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招商引资的新成效。
“以‘基础建设’为第一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以‘争取指标’为第一要务,满足企业需求;以‘服务环境’为第一品牌,提升园区形象;以‘办事效率’为第一竞争力,推行‘一站式’服务。郎溪经都产业园通过这‘四个第一’举措改善投资环境。”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
通过紧张有序的工作,目前,经都产业园道路、水、电、气等“硬件”配套环境已基本满足企业开工建设必备条件。
今年以来,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加大了与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环保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土地、COD排放等各类指标。共争取COD排放指标为864T/年、S02排放指标为518T/年,水资源论证报告已通过宣城水务局等相关部门及专家评审通过。在积极争取用地指标方面,结合入园企业用地需求量、道路基础建设等用地,计划用地指标3066亩,其中道路建设用地指标729亩,净水厂、污水厂和热电联厂用地指标474亩(单独选址),标准厂房和第一批正式签约入园企业用地指标1041亩,第二批即将入园企业用地指标822亩。目前,郎溪县国土部门正组织对基地用地指标进行勘测定界,在此基础上,十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将用地指标逐
级上报,把国有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基本能够满足入园企业用地指标、环境容量需求。
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服务品牌,提升园区整体形象,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以改善服务环境为主导,建立接待服务、参观考察、洽谈交流为一体和集声、光、电技术与基地模型相结合的现代化展示接待和服务中心,客商可以“足不出门”,就能在展示厅内通过观看“三维宣传片”、园区模型展示、宣传展板和接待解说员的讲解,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地了解经都产业园的整体情况,还可以在幽稚、温馨的接待室内洽谈、交流合作意向。创建了郎溪经都产业园网站(cwarpjd.corn)、《经都》月刊报纸等宣传服务平台,利用固定广告、杂志、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经都产业园,知晓投资环境、投资政策、服务环境,增强投资信心。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基于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传媒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建设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文章从传媒产业中文化资源的定义出发,归纳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从合理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形成独特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等方面入手,以期加强传媒产业园的建设。
关键词:
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设计
1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体现
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媒产业园区域内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以及地方发展史成就了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涵盖地方特色的习俗和当地市民日常生活特点。因此,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这两者作为重要标准,也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和设备等。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应将着力点放在文化资源链上,实现区域化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优势的文化内涵,同时,传媒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着土地价值的增加,通过所获利润平均分配到子区域,以此改善城市环境,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2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广泛、丰富等特点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文化资源包括环境、人文以及人力资源等自然元素,也涵盖经改造开发后的人为元素。因此,高效率将文化资源置于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是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如:影视文化基地--浙江横店,它已成为浙江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传媒产业园中文化资源体现。但当前国内也存在者很多“变味”的传媒产业园区,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2.1泛滥化开发利用
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各区域使出诸如“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元素,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开采自身文化资源库,让“文化”这一定义泛滥化。同时,观念滞后、创意缺失以及落后技术手段等因素导致文化产品附加值降低,只能获得较小经济效益。泛滥化开发利用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绝大部分具有潜质的文化资源,甚至失去二次开发利用的机会。
2.2缺乏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从某种程度上属于投资见效慢且资金周转周期长的产业。文化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的特点导致能够用于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不多。当前传媒产业园文化资源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只有部分企业会有少许资金投入。若在短时间内未获得相应利润,便撤掉资金投入,从而导致文化资源不能完整开发利用。此外,不完善的文化产业融资体系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开发资金的获取。
2.3零散分布的文化资源
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零散性特点打乱整体规划布局,未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并且未能注重对文化生态环境的把握。在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的大环境下,部分区域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全面评估与盘点。同样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盲目规划设计项目,最终却得不偿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竞争力分散等因素导致文化产业不能全面发展。
2.4缺乏文化创意
某一区域文化的成功为其他区域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效仿机会。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产业园景观设计中呈现严重的文化资源同质化现象,不具当地特色。比如横店发展起来后,国内各大城市都构建很多影视文化基地,如安源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在未实地调研的情况下,只注重数量,造成大多数景观趋向泛滥化。文化景观的同质化现象分散了文化资源,再加上本身不具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光,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
2.5缺乏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传媒文化产业园严重缺乏专业并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文化部门缺乏专业文化管理经营人才的配备,同时缺乏当代企业管理领导班底参与。专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文化资源滞后不前。
3解决对策
随着新型创意产业对中国文化的显著影响,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加强其文化资源建设是更好建设景观设计的主要路径。针对当前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合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
合理挖掘文化资源是当前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获取可从多渠道入手,如对具备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完备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具品牌优势的文化产品的挖掘,从本质上与其他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划分。同时,更新观念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此获取更具潜质的文化资源,实现二次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应把握其全面性,对规划有序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计真正具备前景的文化项目,合理资源配置,集中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2形成独特优势的文化资源
传媒产业园应在现代企业相关领导精英的培养下,形成一支具备专业、创新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推动文化资源的快步前进。相关管理团队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制定独特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方案,组建实地调研项目组,重质重量,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优势的文化景观。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不仅集中公共区域的文化资源,也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目光,为产业园带来经济效益。
3.3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
在传媒产业园充足并开敞公共空间内设立具有人文关怀的产业园,此空间内包括:广场、休闲区、公共绿地等。由于传媒产业园的主要使用群体是青年工作者以及部分办公人员和外来参观游客。因此,园区公共空间应该以主要群体需求为核心,进行人性化设计,凸显出人文关怀。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高层面原则即是人文关怀,它是理性和感性的双向融合。所以,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空间是至关重要的。打造具有人文关怀产业园是文化资源在传媒产业园景观设计中的最好体现,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传媒产业园的景观设计。
4结束语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文化资源上。各区域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利用各自特色发展文化资源,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作者:张越衡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恩样.大力发展文化产业[J].新,2005,(1).
[2]邓晓辉.新工艺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6.
[5]鲍繁.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的现状、借鉴与思考[M].北京:中国传媒科技,2012.
关键词:生物制药;园区建设;环评要点
1引言
随着国内生物制药产业近20年的不断发展,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200家。但是大多规模较小,生物制药占整个制药产业比重仅为7.36%。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生物制药为科技中长期发展和战略新兴领域产业。《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预计“十二五”末生物产业产值达4万亿元,其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3.6万亿元。在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下,生物制药及相应的现代化规模化新型生物产业园区势必成为发展趋势和追逐热点,但该类项目对环境污染重,研究其环评十分必要。
现代生物制药企业园区一般分为实验研发区、生产区、中试试验区、生产辅助区、行政-生活区及污染处理区,并对各分区的分布有严格要求。本文所举示例项目位于市郊,为生物制药类企业园区建筑群及配套设施建设。园区规划引入企业包括现代生物制药公司、创新化学药物类公司、生物农业类公司、生物环保类公司等类型企业。
本文以西部某生物制药园区新建项目为例,从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规范标准、项目组成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技术等方面入手,试分析此类项目环评的技术要点及工作思路[1~3]。
2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分析
项目必须符合相应政策和规划才能获批建设,环评应调查并分析与生物制药相关的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对生物制药园区建设逐一分析其符合性,并给出结论和项目立项文件。
2.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工信部《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指出:“应推动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管理规范、环境友好、产业关联度高、专业配套齐的医药产业聚集区”,《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和鼓励医药企业向符合规划要求的工业园区集聚”,《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求“制药行业应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和鼓励医药企业向符合规划要求的工业园区集聚”,故新改建生物制药项目应落户于专业规范的产业园区,该示例项目符合要求。此外,环评应提出针对引入企业的要求:首先,企业类型应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第一类 鼓励类,第十三条、医药”的项目;其次,该示例项目园区因位于西部地区,需分析是否与《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符合;若为外商投资,则应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修订)》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十一)医药制造业”或《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8年修订)》对应。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要求不得入驻。
2.2规划符合性分析
在环评报告中,须提供相关依据,如立项文件、开发区用地意向文件、规划审批部门的意见[4]。生物制药应符合《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及《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要求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医药产业;因地制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该示例项目所在地药材资源丰富,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条件,符合国家行业规划。亦须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三、四级实验室须获得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从事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并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新改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该示例项目已通过当地有关部门审核并立项,符合规定及地区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环保等规划。
3项目选址及外环境合理性分析
建设项目选址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应符合地区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和环境功能区划,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敏感区域的方位,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表1)。
考虑到生物风险性,除环保要求外,选址还需多方征求意见,尤其是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微生物等方面专家的意见,确保项目选址科学、合理[5],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应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承担实验室设立和运行的技术咨询工作。
该示例项目位于市郊,园区规划范围周边为居民区,不符合三、四级实验室对周围建筑距离的要求,环评明确要求其不可引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4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平面布置合理性关键在于能否保障药品研发及生产的环境需求,若能则同时可满足环保对各污染源分布要求。国家相关规范已设定了明确的技术参数及要求,评价时只需对应参照即可。
由表2可知,产生污染的建筑应按污染由轻至重顺序沿风向分布,减轻干扰。针对该示例项目,环评分析了产污区与非污染区、产污区与居民区相对位置合理性并提出:辅助区、行政-生活区应与实验研发区及生产区相呼应,便于生产管理,与生产部分要有通道相连,并布置在车间上风向,减小对周边环境及园区内活动的不利影响;建议中试放大置于多能车间内进行,按GMP标准化建设,视为小规模生产区域,既保障生产安全,也便于污染治理。
5环境污染因素及治理措施
环评重点是评估污染物来源、传播途径并提出治理措施。园区设计方案虽符合建筑规范,但很难全面考虑污染防治要求。环评目的是为真正做到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故其核心在于分析污染源及治理方案,评估设计施工是否为入驻企业预留了污染收集治理设施的布设空间。
5.1大气环境
5.1.1实验研发区域
实验研发区域大气污染物产生及治理途径见表3。
表3实验区大气污染及治理措施
污染源污染物处理途径最终处置 (实验室排风系统)实验室内部空气气溶胶、熏蒸消毒挥发消毒剂经负压排风进入实验室排风系统动物负压隔离设备、动物独立通风饲养设备(IVC)排气带菌、带毒气溶胶及恶臭气体经设备高效空气过滤器及过滤器外侧安装的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进入实验室排风系统负压通风柜、生物安全柜排气生物气溶胶与化学废气经高效空气过滤器处理后,均进入实验室排风系统干/湿热消毒灭菌器、离心机排风罩尾气可能未灭活病菌经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后局部排风污水处理房及污水处理仪器尾气可能未灭活病菌排气管中安置高效过滤器和活性炭吸附装置[4]排风系统(清洗消毒间、淋浴室和卫生间单独设置)设置高效空气过滤器(四级实验室在排风口设两道B类以上过滤器)及废气净化装置(设在排风机负压段),通风系统内部采用化学熏蒸消毒,尾气经内设废气净化装置处理,排风经楼顶2m高以上排口入大气
5.1.2生产区域废气收集治理
(1)有组织排放。车间内废气(含微生物及病毒)经由排风系统高效空气过滤器(最多设置2级)和消毒排风装置处理;含尘废气通过净化空气调节系统负压段的除尘器捕集;溶剂经蒸馏塔进行回收,并作为生产工艺主要部分,不能回收的燃烧法处理;发酵尾气通过活性炭吸附、喷淋法、活性氧化法和生物法进行臭气处理;酸、碱废气采用吸收处理。
(2)无组织排放。一般通过操作的规范避免。如容器的敞口操作,易挥发物质密封储存等。
5.1.3污染治理区域废气收集治理
污水处理厂建于封闭房间内,设置废气收集和吸收措施,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送排风,沼气脱硫后用于锅炉供热,恶臭经收集后用碱吸收、化学吸收或生物吸收等方法处理消除二次污染。焚烧炉废气经排烟管道的烟气吸收或吸附净化装置处理后排空。
5.2水环境
5.2.1实验研发区废水收集治理方案
(1)含病原微生物的污水治理。废液与废水先在实验室进行化学或物理消毒,然后排至专用特种灭菌罐(分间歇式、连续式两种,见图1、图2[6])灭菌,再排至室外污水管网至本单位专设的综合污水处理站进一步处理。大型实验动物设施粪便量大,含病原微生物多,需单独设置化粪池集中处理。若实验活动产生低放射性污水应采用衰变池处理。
图1间歇式活毒废水处理流程
图2连续式活毒废水处理流程
(2)含重金属污染物污水治理。单独收集,在实验室内采用膜分离法、吸附法、化学沉淀技术、离子交换法、电化学方法等方法处理达标后,再排入下水系统[7,8]。
(3)普通污水治理。同处理后的含病原微生物、含重金属废水一道排入综合污水处理站,经集中处理达标合格后排入城市下水道或水体。综合污水采用“二级生化+消毒”工艺处理。
5.2.2生产区废水收集治理方案
生化制药产生废水主要分为:生产工艺废水,辅助废水,冲洗废水,制药用水制备产生的高盐废水,回收残液等。废水应分类收集处理:含病毒细菌的工艺废水经灭菌、灭活后采用“二级生化-消毒”组合工艺处理(发酵废液经灭活、灭菌处理后作为危险废物处置)。有毒难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应预处理。高浓度废水经厌氧处理后与低浓度废水混合,好氧生化处理达行业排放标准后,排至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不得设置排水沟收集实验室及车间废水,排水管道必须为明管以便于检修和消毒。
2014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5.2.3消毒灭菌技术
常用的技术方法是热力消毒灭菌(物理法)和化学药剂消毒灭菌(化学法)。热力消毒灭菌法通过加热使废水温度达到或超过有害微生物存活最高极限以灭菌。化学药剂消毒灭菌法利用化学药剂对有害微生物杀菌消毒,常用的有臭氧、消毒、氯酸钠、二氧化氯、甲醛、碱消毒等。
5.3声环境
生物园区项目的噪声包括生产设备、实验设备、公用设备(如冷却塔、水泵、空调机组)产生的噪声[5]。在产生强噪声车间与非噪声车间及居民区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或防护带。对局部噪声源采用消声、隔声、隔振等装置[9]。产生严重噪声的设备,通常将其放置于地下室,或独立的房间隔音。
5.4固体废弃物处置及利用
三、四级实验室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固体废物在实验室内彻底消毒灭菌处理,并达到微生物指标零排放后,移出实验室彻底焚烧,或根据就近集中处置原则交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资质的单位处置,操作应符合《医疗废弃物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要求。
制药生产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废物包括:高浓度釜残液、生产母液、菌丝废渣、过期原料、报废药品、废吸附剂和过滤器、废催化剂和溶剂、沾染危险废物的包装材料等,应按危险废物处置。废活性炭应回收再生利用,不能回收按危险废物处置。动物尸体作为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药渣做有机肥料或燃料利用。除尘捕集的药尘作为危废处置。焚烧炉炉灰安全填埋。污泥在清掏前进行消毒处理,再送至专门的处置场所。
根据生物制药各分区污染特征及处置技术,环评逐一对照分析该示例园区原设计施工方案,并结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提出了修改建议。
一、突出重点,推进园区工作
(一)健全组织推进机制
今年初,我按照党委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工业区的组织机构,明确了人员分工。组织架构上条块结合、条线结合,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在认真调研、深入思考、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开放型经济、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基础设施投入、拆迁、集中居住等园区重点工作下达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工业区工作形成了组织有保障、工作有目标、心中有方向、干活有奔头的良好局面。
(二)扎实推进重点工作
1.编制了东西部工业区控制性详规和产业布局规划
园区规划是合理开发建设园区的重要依据,科学的园区规划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和区域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实现产业集约、工业集聚、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我始终把做好园区规划作为园区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今年来,在原有粗线条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聘请南京村镇规划咨询公司和如皋规划设计院对东西部园区控制性详规进行了修改完善。根据园区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适时调整了产业布局规划,已完成风电产业园、新材料工业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太阳能产业园、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等专业园区规划的修编工作。
2.重大项目建设按序时完成
今年来,我与园区、条线的同志齐心协力,组织推进了一批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为园区能级的提升和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努力。
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方面,兆丰置业商务花园一期工程已结束,二期正准备开工;九鼎双回线项目和力星钢球电力扩容项目9月份已运行;兴源大道北延工程已完成设计、拆迁摸底等前期准备工作;西区大桥项目已完成90%的工程量,预计年底竣工通车;城西大道北延工程雨污管网及路基灰土层施工已结束;西区大桥东西连线工程已开始砼路面浇灌;国茂路延线工程已开工建设;大殷、十里、新民安置区建设已全面启动;东西部园区各增设变电站一座的设计方案已确定。
工业项目推进方面,九鼎纺织玻璃纤维深加工、增强复合材料生产线、风力钢球、元升扩建等重点项目已投产运行;神马三期扩建项目4.5万平方米厂房已基本竣工,下一阶段继续分三期南扩,着力打造千亩神马电力科技园;英田集团技术改造项目已正式投产,兼并原如皋客车厂的工作已完成;力威高铁架桥、天南特高压电力金具等项目厂房主体已封顶,12月试运行;昌昇整体搬迁项目已正式启动;昌升书刊机械、恒泉机械、永航物流等超千万元项目均已竣工投产。
3.瓶颈制约有效破解
资金问题一直是限制园区发展的瓶颈,今年来,我们加强了与金融部门的合作,与中行、建行、江苏银行、信用合作联社等银行部门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借贷关系,筹措了部分建设资金,同时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开发项目,获得收益用于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目前约克小镇二期土地市场化运作项目投资主体已确定,土地即将挂牌,西部工业区拟开发的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正在争取土地指标,确定投资主体。通过运用土地挂钩增减指标政策,积极争取国土、建设部门的支持,筹措了近亿元的建设资金。
二、尽心尽责,服务经济建设
工业经济是我镇的主体经济,工业项目投入是推动发展的第一抓手,作为分管负责人,我始终把服务大项目、服务大企业,解决项目投入中的矛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放在首位,全年为九鼎、英田、钢球、神马、力威、天南等大企业解决了大量的棘手矛盾。从项目规划、审批到用地、拆迁,只要企业提出服务要求,总是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地去解决问题,保证了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我镇工业企业发展较早,积累性矛盾很多,特别是今年因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订单骤减,城镇职工工资停发,社会矛盾激发。面对到市镇上访的职工,我始终是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一厂一策,分类指导,从根本上解决了多个企业的矛盾和问题,巩固了改制成果,维护了社会稳定。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镇工作任务特别繁重,本人作为班子一员,不管份内份外,不管难度大小,都能顾全大局,主动和同志们一起到一线解决问题,哪怕是其他条线的工作。今年来,我直接参与和组织了体育健身中心、人民医院、红十四军纪念馆等项目用地的拆迁交地工作,使一些长时间困扰我镇的矛盾和问题得到解决。
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本人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能自觉执行镇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处处以一个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履行《廉政准则》,从不向服务对象伸手,从不接受影响集体利益的礼品、礼金和宴请。做到讲政治、讲正气,自觉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平时与人为善,团结同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搞小团体,不搞小动作,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职称:总图运输工程师,从事工作:总图运输设计与管理 。
1.前言
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段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品和活动场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
山地、丘陵占我国三分之二的陆地面积,而沙漠、戈壁、冰川、永久积雪、石地和高寒荒漠等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难以利用的土地,总计占全国面积的22%,给土地利用带来很大不便。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原则──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优先开发缓坡丘陵地、盐碱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和废弃地,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地上、地下发展,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2.工程场地概况
项目场址经前期的论证及决策工作定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金江片区的南部、金沙江右岸的钒钛产业园区内。园区距攀枝花火车站约5km,距攀枝花飞机场约10km,距市中心约25km。正在建设的成昆高速公路从园区通过,并在园区留有出入口,金江片区是攀枝花的东大门,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地区,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场地位于金沙江右岸河谷坡地,总体地形走势西高东低,倾向金沙江河谷。场址规划红线内地块面积为1181亩(约787720m2)。地块西接园区3号路(建设中),沿线长约1.2km,道路设计标高大致为1245m~1218m;北靠园区架空输电通廊,沿线宽约670m,地面标高为1235m~1125m;东侧两端接友邻单位用地,中部接园区2号道路,沿线长约300m,路面标高为1118m~1122m;南端接园区联络道路及山谷冲沟,地面标高为1200m~1150m。
3.原总图用地规划概要
原主工艺设计方完成的总图用地规划如下图。
该用地规划方案依据设计方所在国的相关政策及规范完成,其进厂道路从场地南侧园区一、二号道路规划联络线接引;功能分区清晰合理、物流路径简洁明确;采用大平台竖向布置,可充分配置生产作业及检修场地,利于本类工程项目的改、扩建。
建设方经过前期评估及审查后,提出相关问题有:厂区用地指标较大,达到50 m2/t,不符合我国土地利用政策;未结合山地地形,有效利用山地高差;土石方工程量巨大、竖向连接设施施工难度大、可行性较小,难以达到工程预期的工期要求;进厂道路未有效依托现有园区2号路及规划(在建)3号路,未结合考虑施工进厂便道。
4.优化总图用地规划
经过多次现场踏勘,反复论证各种可行性,切实保证工艺流畅、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并统筹考虑攀钢十一五钒钛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完成布置于地块北部占地约480亩(东西宽510m、南北长620m),由西向东(从高至低高差约60m)依次布置原料分区(2个台阶:原料卸车平台、原料准备平台)、主生产分区(3个主工序台阶)、辅助生产分区(1个台阶);厂内干道与场地东、西侧园区2、3号道路连通,每个台阶均有干道贯通连接,可形成环形道路系统,确保满足厂区的消防、道路运输及检修需要的总体用地方案。确定。如下图。
4.1细化功能分区,优化布置形式,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与业主方等相关工艺人员密切配合,熟悉、掌握各工序间的相互关系及协同方式,合理采用联合布置形式,细化功能分区(单元模块化),在确保工艺功能及需求的前提下,大致确定各分区用地框架尺寸。
4.2根据山区场地的自然条件、工艺物料流程等优化竖向设计
搜集、熟悉场地自然条件相关资料,根据详实地形图分析地形、地貌,优化组成员通过多次场地踏勘建立对场地的直观认识,初步酝酿场地总体土地利用竖向设计方案。依据主体工艺流程及物料流程对功能分区进行竖向布置基础序列拟定,尽量使物料运输流向沿工艺流程由高至低进行。根据基础序列,对细化的功能分区进行平面布置合理组合,力求平面组合外形规则,以节约用地。与地质勘察人员深入交流,熟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初勘资料,掌握相关重要参数。将功能分区平面布置组合代入场地地形图,在规划红线内选择适宜的布置区域,其基本原则为:节约土地并利于场地内其余土地近、远期的充分利用(项目扩建、配套及相关产业集约化建设);便于先期施工及土石方就近调配。综合统筹相关因素后,选定规划红线内北部区域,毗邻园区架空输电通廊。综合初步总体土地利用竖向设计方案思路、区域等高线走向及地质情况确定厂区竖向分阶轴线。按分阶轴线方向绘制特征位置地形断面图,用功能分区平面布置组合框架尺寸在最直观的方式下推敲场地台阶的设置。统筹分析工序高差配合、通道配置、干道系统构成、地质条件、建筑基础需求、台阶竖向连接方式、排洪要求、厂区景观等,反复调整台阶的划分、各平台宽度及标高、平面布置组合。通过相关技术经济评价过滤出各要素协调平衡、与山区环境和谐相处并能有效降低生产运营中的物流成本、性价比优良的竖向设计及相应的平面布置。
4.3完善厂内干道系统
厂内干道系统在竖向设计及平面布置的确定过程中雏形已形成,依据生产过程中物料运输、检修及人员对道路的需求理顺厂内干道系统,力求便捷、顺畅,必要时形成环状路网。充分利用边角土地,以对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不造成阻碍并提供依托为原则进行道路展线克服高差连接各平台并接入园区道路网,结合施工道路力求短捷。西侧利用红线内边角地展线,克服高差12m与规划园区3号路接口,作为原料主进厂路径;东侧跨越高差50m接通至现有园区2号路,满足前期施工进场需求、完善厂区道路运输环境并为后续土地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条件。
5.优化效果
总图用地规划经优化后节约土地约700亩、节约土石方工程量上百万立方米,可有效推进工程实施进度,得到工程业主方、各设计协同方、工业园区管理方的一致认可并采纳实施。
6.结语
“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将竖向设计作为山区土地利用的灵魂”是本次优化的指导思想。随着工程的实施推进,大量珍贵的经验教训需要我们总结吸收。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建设“园林式园区、花园式工厂”的工作思路,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创建花园式工厂与发展生态化工业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培育和谐发展能力,改善综合配套环境,促使园区向园林化的方向规范有序地发展。
二、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原则。结合园区的总体规划、环评报告、产业定位、企业特点和环境条件,充分考虑企业与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制定的《****工业园区景观规划》为基础,为入园企业设计效果图提供参考,做到厂区内外统筹兼顾,景观协调悦目。
(二)社会参与原则。硬件环境建设要做到“三个突出”:突出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和企业投资为主、园区统筹监管的建设模式;突出企业绿化美化、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突出园区配套景观工程项目实施。同时加强软环境建设,包括构建园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能源和水综合利用协调服务体系,推行企业清洁化生产。
三、园林化园区总体目标
到2010年年底,建成花园式工厂数量达到园区企业总数的50%,企业总体绿化率达到25%以上(新建企业当年绿化率达到10%),企业环评通过率占总数的65%,基本完成嘉东、嘉北、双泉工业园的绿化景观工程,进一步转变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服务模式,大幅降低园区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实现园区整体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花园式工厂建设标准
(一)企业重视绿化工作,有年度及阶段性规划,企业领导层及职工对绿化工作态度积极,按照规划投入资金有保障。
(二)绿地规划面积占单位用地面积的比率达到25%以上;绿化完成面积占绿地规划面积的比率达到100%。
(三)厂区苗木栽种不少于具体要求中的数量;乔、灌、花、草相结合,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绿化养护管理到位,厂容整洁,花草树木生长繁茂,景观和绿荫效果俱佳。
(四)按照方案要求完成厂区周边硬化及透空围栏建设,厂区建筑物外墙粉刷色彩协调统一;同时做好厂区及周边环境整治,做到环境干净整洁,不留死角,不堆垃圾。
(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合理布局厂房及辅助设施,重视仓储用房建设,做到厂区原料、成品入库,不露天堆放。
五、具体要求
(一)生态环境建设
1、企业厂区绿化。(1)各企业厂区种植乔木、灌木、花卉的总数,按规划面积大小,绿化水平达到以下指标:在1万平方米以下的,不少于200株;1万平方米(含1万平方米)—3万平方米的,不少于400株;3平方米(含3万平方米)—8万平方米的,不少于600株;8万平方米及以上的,不少于2000株;厂区总体绿化率不低于25%。(2)各企业绿化区域灌溉采用滴灌或喷灌方式,达到节水目的。(3)各企业可参考以下绿化模式:厂区道路两侧间隔种植乔木和长青灌木,并种植花卉对地表进行覆盖;专用绿化区域种植灌木或花卉植物;围墙内侧种植树冠高大的乔木,并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办公区周边种植花卉或草坪,室内摆放盆栽花卉。
2、企业厂区及周边硬化。(1)各企业厂区内露天场地(除绿化用地外),由企业自行实施硬化,总体达到覆盖全面、统一美观的效果。(2)各企业厂区围墙外侧至园区道路绿化带之间区域的硬化工作由企业投资实施,硬化方式按照具体情况由园区办统一规定。
3、透空围墙建设。(1)沿道路有围墙的企业,新建的必须建设透空式围墙,已建成封闭式围墙的要进行改造,达到开墙透绿,绿化共享的目的;因生产因素确需挡土墙且已经建成的,在围墙内种植攀援植物进行立体绿化。(2)各企业建设或改造后的透空围墙,需与周边已建成的透空围墙协调一致。
4、厂区及房屋建设。(1)企业准备建设未进行设计的,在设计阶段必须与园区办沟通衔接,设计方案参考园区办编制的《****工业园区绿地景观规划》,做到单体建筑与整体规划设计的和谐统一。(2)已完成设计的,开工前必须将厂区及建筑物效果图报送市规划局和园区办进行审核。(3)厂区房屋除办公、生活用房外,生产用房要求建设标准化厂房(钢结构彩板,白墙蓝顶)。(4)2008年7月30日以前已动工的,参照《****工业园区绿地景观规划》进行外部装修。
5、选烧焦类、制造加工类、食品加工类企业相关建设要求见附件。
6、园区公共区域绿化美化。(1)园区内预留的专用绿化区域,按照《****工业园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案,突出绿网结构、组团隔离、绿线控制和节点景观,由园区办分年度组织实施绿化及美化建设;各种零星空地,按照节约成本、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思路,结合重点绿化景观工程的实施逐年完善。(2)按照《****工业园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绿化结构和目标,重点实施嘉东工业园创业大道和金港路、嘉北不锈钢产业园及双泉工业园部分道路和区域的绿化,基本构筑园区绿地系统框架,总体上形成布局合理、景观雅致的优美环境。
(二)环境保护
1、新建企业必须在入园建设前完成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已建成的企业在2008年年底前补充完善环评手续,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改造、使用力度,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2、各企业在厂区内必须安装废水净化设备,中水回收用于绿化,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工业废渣实现梯级利用,气体、烟尘经回收利用后排放必须达标。
3、各企业产生的不可再利用的工业废渣,运送至市建筑垃圾场进行集中处理,不得在厂区内堆积,不得随意倾倒。
六、实施阶段和重点工作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
1、宣传摸底:将此方案下发至各企业,对业主进行花园式工厂建设的宣传,适时召开园区与企业联席会议。
2、调查摸底:采取边宣传边摸底的方式,园区办各部室按照分管区域和职责,在做好宣传的同时对各企业绿化完成量、绿化预留面积、硬化面积、废渣排放量、围墙建设等现状做好调查和数据统计,并造册登记。
3、上报方案:按照此方案要求,各企业编制花园式工厂建设方案(主要包括厂区总体规划图、效果图,绿化、硬化实施方案等),在2008年12月31日前报送园区办。
(二)全面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9月
1、加强督促落实力度。按方案要求,对各企业开展花园式工厂创建的工作进行督促落实,重点抓好企业硬化、绿化、美化、围墙改造、房屋建设等工作,并对各企业具体情况进行统计汇总,查找在创建花园式工厂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2、实施园区绿景工程。按《****工业园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开始实施园区内主要道路、办公区及其他区域的绿化、硬化、亮化工程和零星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
3、实施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环境标志认证和环境管理国际标准ISO14000认证等。
到2009年年底年,建成花园式工厂数量达到园区企业总数的10%,企业总体绿化率达到15%,企业环评通过率占总数的50%。到2010年9月底,基本实现方案制定的总体目标,完成花园式工厂建设的各项工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1、在2009、2010年的10月—12月,由园区办对企业建设花园式工厂进行检查验收。
2、在检查验收的基础上,由园区办在2009年、2010年对各企业创建花园式工厂工作进行评比,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促进交流。充分发挥园区办多年来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的作用,围绕创建花园式工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业主及社会各方面对生态工业园的认识,扩大花园式工厂建设的社会影响,带动企业踊跃参与。
(二)出台政策、以资鼓励。出台具体的激励政策,以提高企业创建花园式工厂的积极性,对建成的花园式工厂示范性企业进行挂牌、奖励、重点支持等方式,推动各企业创建花园式工厂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附:1、选烧焦类企业建设要求
2、制造加工类企业建设要求
3、食品加工类企业建设要求
附1:
选烧焦类企业建设要求
一、厂区规划建设
1、园区内原则上不再新建选烧焦类项目。
2、已建成的企业,办公区、生活区和作业区要进一步规范,各功能区要有明显的绿化隔离带。
3、办公区、生活区按照《方案》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作业区可保留实体围墙作挡土墙。
4、作业区内原料、成品、废渣等堆放有序,堆放高度不得超过挡土墙。
二、绿化、硬化
1、功能区之间的的绿化隔离带采用乔、灌木密集带(侧柏带、小叶榆带等)与高大乔木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良好的绿化、吸尘、隔音效果;实体围墙内侧种植攀援植物和高大乔木,达到立体绿化效果。
3、办公区、生活区内除必须硬化的场地(如道路、停车点等)进行硬化外,其余用地用于绿化;作业区内除绿化用地外实现全覆盖式硬化。
三、环保设施
1、企业已建成且配套环保设施的,生产期间必须全程开启;未配套环保设施的,在2009年3月31日前必须配套到位。
2、企业必须配套建设废水净化设备和绿化滴(喷)灌设备,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附2:
制造加工类企业建设要求
一、厂区规划建设
1、根据生产工艺及生产线要求,合理布局办公、生活和生产区域,生产用房必须建设标准化厂房。
2、生产区内建设仓储用房,各类原料、成品入库,不得露天堆放。
3、新建企业必须按照《方案》要求,建设透空式围墙;已建成企业沿街围墙必须进行改造。
二、环保设施
1、企业已建成且配套环保设施的,生产期间必须全程开启;未配套环保设施的,在2009年3月31日前必须配套到位。
2、企业必须配套建设废水净化设备和绿化滴(喷)灌设备,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附3:
食品加工类企业建设要求
一、厂区规划建设
1、根据生产工艺及生产线要求,合理布局办公、生活和生产区域;生产用房按照行业标准进行建设,无特殊要求的建设标准化厂房。
2、生产区内建设仓储用房,各类原料、成品、废料实现全密闭式存放和管理。
3、新建企业必须按照《方案》要求,建设透空式围墙;已建成企业沿街围墙必须进行改造。
三、环保设施
本文通过对两个投标方案: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设计方案;杭州通信产业园研发中心建筑设计方案的介绍和分析,试图探讨我国当前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建筑设计手法及思路。
并依此归纳出五点设计方法:1、城市区域功能的混合和多样性:2、城市文脉和独特文化的延续性:3、生态化的城市及建筑;4、城市街区的小型化,人性化;5、城市密度的张弛有度,
关键词:城镇化 建筑设计 和谐的城市 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8)11-0078-06
绪论
20世纪90年代至今,绝大多数的中国城市都在发生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正在普遍经受一场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表象,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宏大过程,其速度之快强度之猛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新城镇快速涌现,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截至2007年底,我国城镇人口5v94亿人,城镇化水平44.9%,比1982年的21.1%提高23.8个百分点,25年间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年~15年,我国城镇化仍将保持年均0.8~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有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县级城市369个。
在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至2003年,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49个,50万至100万人的大城市从27个增加到78个,20万至50万人的中等城市从59个增加到213个,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个数从115个发展到320个。
在这场超高速度和超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面前,城市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变得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难以控制,城市建设的急剧发展与建筑设计的冲突变得愈发不可避免,在一些城市中,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比十年前几乎翻了一倍。一种超越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的过度现代化正在蔓延,狂热而急躁。
为了实现这种爆发式的发展,更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城市的“旧貌换新颜”,使得有限的地方财政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场运动表现出十分显著的特点:地方政府在原有城市周边征用大片农业用地,建设“新城”、“新区”。在付出少量的耕地征用费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费、使土地达到“七通一平”后,便开始招商引资。为了聚拢人气和表达决心,往往最先建设的是由政府拨款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大型公共建筑。
这种方式既绕开了旧城改造中令人棘手的拆迁安置及基础设施改造问题,又能实现“当年出形象,二年见雏形,三年成规模,五年基本建成”的城市发展目标。方整的地块,整齐的路网,宽松的规划条件,以及“五十年不落后”的现代化目标,使得这种建设所受束缚少之又少,从而造成今天的中国城市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千城一面”,地域性和特有文化的识别变得愈发匮乏。
案例分析
毋庸讳言,如何在这种“缺少限制”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如何创作富有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成了今天中国建筑师面对的首要问题。过去的两年,笔者参与设计的两个投标项目,都尖锐地反应出这个问题: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是在城市新区的中心结合现有行政中心进行建设;杭州通信产业园研发中心则完全脱离开老城进行建设。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试图探索出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适宜的设计方法。
1、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设计方案(附图一)
(1)城市背景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
惠州在20世纪90年代曾有过较大的发展,当时有“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的说法,但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碎,城市建设速度减缓。目前的城市虽然山环水绕,但是建筑缺乏特色,缺乏对城市人文和对自然环境的有机延续,与惠州丰富的自然、文化底蕴难以相称。
拟建的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位于惠州市江北区的核心区域,是惠州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三座建筑分列市民广场两侧,与已建成的市政府共同构成惠州的行政中心。惠州市民广场是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诸多新建市政广场的一个典型实例,约300m×500m大小,硬质铺地为主,巨大而空旷。
(2)设计构思
文化艺术中心与博物馆、科技馆隔市民广场相望,红线间距超过360m,为充分形成对广场的围合,尽量摒弃周围杂乱环境的影响,设计强调形成沿广场方向的整齐界面,强化南北向的城市轴线。
方案中将博物馆和科技馆作为群体建筑加以考虑,成双“L”形围合,“L”形外侧为简洁的建筑界面,内部为丰富的体型和空间。同时将两馆的内部庭院组织成纵向的水院及绿化体系,形成平行于城市行政轴线的绿色轴线。这样,两个建筑作为整体强化了城市的界面,以群体设计融入城市环境。
文化艺术中心用地是城市的重要交通及景观节点,设计充分考虑沿各个街道的形象,尽量避免过大体量对城市的压迫感和尺度的破坏。艺术中心面向广场方向为简洁、完整的实体立面,与两馆遥相呼应,形成对广场的围合。沿建筑周边布置绿化和水面,创造亲民的小环境。
(3)设计思想
通过对惠州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的深入研究,我们提炼出“水、石、山、院落、文脉”等五大主题,建筑单体设计紧紧围绕其展开,丰富多样,各有不同,统一中求变化。
山:惠州城周围群山绵绵,山环水绕。在设计中我们引入“山”的概念,强调不同体量、不同材料、不同虚实之间的错落有致、有机组合。每个建筑都化整为零,创造“山峦起伏”的建筑意向。
水:惠州城内的“西湖”、“东江”等为惠州的“水”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宝藏。循着“山水文化――山水城市――山水建筑――山水意境”的层层梳理,我们选择了多种尺度及形态的水面,水、竹、桥、粉墙等多种元素以现代的手法刻画出传统文化的意境。
石:我们在惠州的海边见到了许多巨大的石块,在辽阔海天的映衬下,充满了自然的力量。设计中强调体快的穿插和棱角分明的建筑造型,巨大的城市广场仿佛是清澈的水面,建筑则是散落在水面的大大小小的石块,轻松而随意。
院落:中国古典建筑注重院落空间,院落是中国人自我放松的领地,是与自然对话的场所。院落亦能使建筑内部获得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调节建筑的小环境。设计中,我们运用了多种形态的院落空间。在优化建筑内部生态环境、降低日常运行费用的同
时,强化了力图寻求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主题。
文脉:城市街道和建筑的布局往往寄托了很多的故事,有些地方规则,有些地方又莫名地充满变化,小巷、街道、院落、广场、集市、庙宇等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趣味十足。我们将惠州老城的空间布局经过抽象和简化,应用到建筑的平面,立面设计上,使建筑的肌理与城市的文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设计小结
惠州项目的设计是在城市的新区延续地域文化的一种尝试,设计中力图使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来表达传统文化的意境,以求“神似”。其中庭院的设置、小环境的创造、传统纹样的运用,水体和绿化的添加都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思维。
2、杭州通信产业园研发中心建筑设计方案(附图二)
(1)项目概况
杭州通信产业园研发中心项目位于浙江杭州国家产业园,北临滨安路,东为长河路。占地79358m2,可建设用地59920m2,区域内地势平坦,适于建设。功能包括办公、研发、展厅、食堂、生产及试验。
按照总体规划,通信产业园被纵横交错的主次干道划分为整齐的方形建设用地,每块用地约300m见方。目前新城主干道已经基本建成,部分产业用房正在建设之中。
(2)“方圆之涧”概念的引入
方:理性、正直、制度:
圆:感性、灵活、自由;
高科技产业研发是一个创作过程,既需要理性推理和判断,更需要感性的灵感和启发,“方”与“圆”同样重要,不可或缺。
涧:两山之间的水沟。作为杭州西湖著名胜景,九溪十八涧代表了杭州的景观特色。
我们希望把著名的西湖特色山水景观引入园区,为员工营造一个有地域特色、如诗如画的办公环境。
设计中,我们将办公研发建筑与生产试验厂房以方整的矩形柱网展开,布置在基地的南北两侧,强调其高效与实用。椭圆形体量的展厅和员工餐厅,布置在用地东西两侧,柔化矩形体量对视线的冲击,以此形成“方,圆”的对比统一。同时,在“方、圆”之间辅以自然化的景观布局,以涧水潺潺激活中心景观。
(3)设计构思
①总体布局
将高层的办公和研发部分沿北侧滨安路展开,以减少对用地内阳光的遮挡,同时在滨安路形成富有气势的城市景观;厂房部分位于用地的南端,最大程度减少对城市主干道的影响;展厅沿长河路置于办公楼和厂房之间,成为项目的视觉中心,也是主要的人行入口;食堂位于用地东侧,与展厅在空间上形成一条中轴线;在园区中央布置自然化的中心景观,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憩空间。
②平面功能
整体平面布局强调实用、高效,又不失灵活、自由,张弛有度。
办公、研发部分的交通核靠近北侧,在南侧形成大尺度的办公空间,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展厅流线围绕中部交通核和采光天井展开,周围是静静的水面和草坪,使来宾如在青山绿水之间感受企业文化。食堂布置在研发和厂房之间,方便不同人流的使用;厨房部分结合后勤广场布置,方便运送货物;餐厅部分面对中心景观,使员工在休闲轻松的环境中享受就餐的快乐。厂房的生产和试验区域采用了12m×10m的柱网,方便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分割空间。
③立面造型
造型设计强调整体感,突出建筑“方”和“圆”的体量,其中工作空间(办公、研发、生产、实验)为“方”形,严谨高效;辅助空间(展厅、食堂)为“圆”形,轻松活泼,整体造型简洁、大方。
设计上追求简洁但不乏细部,突出品位和文化性,用变异的体量和材质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肌理;在形体处理上追求严整的对位关系。使建筑典雅朴素、卓尔不群。
④景观设计
作为复合多种功能的城市集群建筑,其建筑形态应该做到丰富而统一,多样而不杂乱。景观设计充分尊重科技园区的行业特点,从“方圆之涧”的概念入手,为园区营造各种不同氛围的外部空间:理性思考空间和感性休憩空间,创造生态健康、张驰有道的室外环境。
(4)设计小结
由于远离老城区和主要人文景观,杭州通信产业园研发中心项目是在几乎空如白纸的城市新区进行设计。由于缺少外部城市环境的限制,设计者必须从杭州的“山水文化”及项目本身发掘设计灵感,并更多地为项目开发的经济性和后续的使用及运营精心考虑。
设计方法探讨
以上两个实例几乎可以看作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它们都是在城市新区内进行建设,惠州项目作为政府工程,更多地承担了彰显政绩的功效,而杭州项目则是当地招商引资的重要举措。设计过程中,有些问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我: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有活力的、生机勃勃的城市?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合适的,仿佛城市中与生俱来的建筑?
作为一名建筑师,从事了建筑设计职业十余年,又走过了许多的国内外城市,我有一个略显偏颇的结论:那就是在中国,称得上建筑学意义上的城市是凤毛麟角的,大量的中国城市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痕迹。这直接导致中国城市建设经验的严重匮乏。对比西方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难发现我们今天的建设与很多成功的经验背道而驰,甚至在重蹈覆辙。
以下五点设计方法,是自己这些年工作和学习中体会颇深之处,也是我们的城市和建筑设计中常常忽略的地方。
1、城市区域功能的混合和多样性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千差万别的人聚集在城市里。所以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Diversity is nature to big cities)。
反观我们的城市和建筑,处处都在强调功能分区,CBD、金融街、通州居住区,望京居住区……功能单一到近乎刻板,于是人们早上如潮水般涌入城内,晚上再退潮般疲惫不堪地回家,城市设施不堪重负,效率低下。写字楼的职员每天都为午餐发愁,居住区的人们要购物就不得不杀进城去。我们缺少对城市功能混合和多样性的有机融合,缺少对生活丰富性的人性化思考。
2、城市文脉和特有文化的延续
文化对于一个城市就像DNA之于人体一样,是渗透到每个毛孔的独特性,是关于“我是谁”的回答。细数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代城镇、村落,每组建筑背后都有一套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如丽江的纳西文化、平遥的晋商文化,文化为城市注入了生命,赋予建筑以生生不息的活力。
可惜的是,今天,在“发展经济”的大旗下,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老房子被迫不及待地拆除,一片片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古城镇、古村落消失了,代之以崭新而平庸的现代建筑,甚至是俗艳无比的假古董,千城一面。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如果不是地名的标识,我们甚至很难区分自己身在何处。
3、生态化的城市及建筑
21世纪的今天,能源的日益紧缺、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得生态和节能在建筑设计中变得愈发重要,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筑的设计原则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2006年7月1日,建设部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实行,按照该标准的要求,“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50%”。为了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建筑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4、城市街区的小型化、人性化
中国的新城建设往往从宽阔的马路、巨大的广场和望不到边的绿地开始,道路围合出一个个整齐划一的地块,新建项目就在这些地块中顺次进行。
按照欧洲的城市规划理论,街道是由建筑所界定的,建筑沿着街道形成连续的界面,街区内部自然围合成庭院空间。沿街建筑有着统一的高度,统一的立面处理手法。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接近1:1,每个街区的大小约100m×100m~150m。
反观我们目前的新城规划,道路变宽了,路网的密度却降低了。地块尺度巨大,甚至超过400m×400m,行走其间,感觉生硬而枯燥,极度缺少人性化的城市尺度。
5、城市密度的张弛有度
每当我们开始一个新的设计,都会先拿到一张城市规划部门批示的规划设计意见书,上面明确规定了建筑的高度、容积率、绿化率、建筑退线、建筑密度等,设计工作就在这些规定的指标中展开。由于一定地区的规划条件基本相同,不同地块的建筑体量和高度往往是单调而缺少变化,于是又一种乏味就产生了。
其实,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该像中国画一样,要“密不透风、疏能跑马”。中央商务区由于是财富和资源最集中的地方,土地价值最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就应适当提高,充分挖掘土地的使用价值,此时再强调过高的绿化率就不合时宜了。而在城市的以居住为主的地块,就应该强调高绿化率、低容积率的现代舒适生活理念,满足人们的生活享受。
全县“转型发展我们怎么转”大讨论活动动员会讲话稿【1】
xx县按照“主业突出、定位准确、布局清晰、招商定向”原则,以转型谋发展,以转型促发展,努力实现“四个转变”,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在发展观念上,必须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转变。针对部分干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我们怎么转”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全县形成转型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合力。
二是在发展形态上,必须实现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变。坚持做优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稳定夏粮、调减秋粮、扩大果蔬,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做大工业。紧抓陶瓷、康复设备、新能源电动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加快集聚,扩大体量,提升二产占比。坚持做活三产。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和实体经济,培育发展第三产业,健全服务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发展。
三是在发展内容上,必须实现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适度发展陶瓷原则,通过升级能源、建设市场、完善配套等举措,加快陶瓷博览城、贝利泰二期等项目建设,推进陶瓷产业实现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由燃煤向燃气转变,由内销向外销转变。加快新型产业培育。依托国际健康城、安派电动车等重点项目,吸引关联配套项目入驻,进一步扩大体量、完善链条,着力打造康复设备产业基地和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基地。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以果蔬城销售平台、农业科技博览园技术推广平台、农产品质检中心检测平台和温棚产业基地“三平台一基地”为切入点,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坚持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推进“两校、两园、两馆、两河”等项目,加快“两站、六通道”建设,补齐城镇化建设短板,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业配套和基础配套。
四是在发展布局上,必须实现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坚持走园区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围绕产业发展基础,合理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了农产品精深加工、陶瓷、康复设备、新能源电动车等产业园区,推动企业由分散布局向园区集中、由个体企业向集群集聚转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全县“转型发展我们怎么转”大讨论活动动员会讲话稿【2】
今年以来,xx县紧紧抓住区域调整带来的新机遇,突出转型发展这一主题,着力推进产业结构重构和高端产业发展。
一是以“五个示范”为统揽,构建三次产业新格局。围绕建设高端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产城融合的示范、城市发展的示范、对外合作的示范、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确立了“打造产业新高地、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方向,在空间上规划了三个功能区。核心区定位是xx县新县城和xx市城市副中心,布局以党政机关为主的行政中心、以高铁站为中心的商务中心、以学校和文化园区为主的教育文化中心;拓展区定位是高端制造业园区,主要布局工业企业和新项目;特色区搞特色现代农业。
二是以打造产业新高地为重点,引领转型发展新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建项目3个,总投资40亿元的合众新能源汽车项目年底前整车下线,总投资10亿元的蓝时新能源汽车项目7月底整车下线,正在推进陕汽新能源汽车、沃特玛创新联盟项目2个签约项目,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组建了xx东飞航空运动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了总投资30亿元的xx国际航空运动城项目规划设计方案,9个子项目麦收后开工建设,贯辰通航、美国航空运动协会等5家企业签约入驻。规划了占地24平方公里的机器人小镇,开工建设了总投资30亿元的奥特瑞工业机器人等项目,投资1.2亿元的武汉翼飞无人机项目、投资1.8亿元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xx)国际制造谷项目已签约。
一、认真把握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原则
当前,我县正处在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建设活动日益增加,点多面广,对规范规划管理秩序提出了迫切要求。首先要把握好建设工作的集中取向和价值追求,在工作中必须着重突出“五项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的原则,实现城市建设科学规划,使城市整体布局更加合理;坚持“适度超前、城建带动”的原则,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共进,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适度超前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坚持“量质兼顾、建管并重”的原则,在城市建设上既要大手笔规划拉大城市框架,同时又要注重规划建设质量的把握,提升城市建设的水平;坚持“城乡统筹、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注重城区规划建设,又要全面把握县域规划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规范报建审批程序,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1、推行网络化审批,规范项目的报建和管理程序。凡土地出让、项目报建、项目管理、验收结算等有条件的一律通过县工程项目协同办公和电子监察系统办理。除特别批准外,不使用县工程项目协同办公和电子监察系统办理的,县政府将不予受理,招投标中心不予办理招投标手续。信息中心应抓好网络的维护,保证运行顺畅。县监察局要加强监督工作,推动网上办理、流程管理和限时办结,查处违规办理行为。各单位要确保办公网络系统随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要及时办理协同事项,急件随到随办。未能及时处理造成工作延误的,县委、县政府将对责任领导、责任人员进行绩效问责。
2、加大协同规范项目选址和项目审批程序。建设工程项目选址、审批和土地出让,必须严格按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加强建设用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定办发〔2010〕29号)要求执行,控制审批流程,跟踪审批进度和状态,并按照文件中规定的用地分类管理范围和《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来安排建设项目,做到项目选址与县城规划总体布局相一致,与县城区域建筑风格要求相协调,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宜居城市要求相符合。在项目选址审批上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权限办理,科学把握项目选址安排。
3、分责管理,完善项目的规划审批程序。城区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分市政、公共设施规划、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产业园区内企业建设项目规划和私人建房规划四类进行管理。
(1)市政、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方案审批。市政、公共设施由业主单位聘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设计。设计方案提交县规划部门审核把关后,由规划部门召集国土、房管、城管、消防、水利、环保、水保、交通等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会审,送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审阅;重大项目经向县四套班子会议征求意见后,提交县规划委员会审议,最后由设计单位形成正式设计成果,由县规划部门提交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批。
(2)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批。由土地受让人委托有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严格按土地出让时的规划设计条件和县城区域建筑风格规划要求设计。设计方案交由县规划部门审核把关后,由规划部门召集国土、房管、城管、消防、水利等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会审,送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审阅后,提交县规划委员会审议,最后由设计单位形成正式设计成果,由县规划部门提交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批。
(3)产业园区内企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审批。由企业业主聘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设计方案交由园区规划建设分局初审,园区管委会审查,并报县规划部门审核后,由园区管委会报县委、县政府分管园区和城市建设的领导审批。重大项目在审批前,应提交县规划委员会审议。
(4)城区私人建房规划设计方案审批。县城规划区内原则上不予批准私人建房。城区安置地、危房改造、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等私人建房,要按照规定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规范设计,建筑层高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立面效果必须符合县城城区区域建筑风格要求。设计方案由县规划部门审核并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
4、提升监管,深化施工许可证制度。所有建设工程项目均必须办理施工许可及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建设单位凭土地使用证明、规划许可证明和相关报建材料到县规划建设部门办理施工许可和质量、安全监督手续。为强化建筑市场的管理,实行建设工程许可联合验证制度,凡报建手续完备的项目由规划建设部门发给施工许可证或施工许可证明,作为施工过程中余土搬运、水电安装、建筑材料供应的前置条件。
三、规范公建工程招投标程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1、严格招投标审批程序。凡经县委、县政府集中研究决定并行文的财政性资金投资工程,由建设单位凭县委、县政府文件到县发改委直接立项,由县级批准的,县发改委必须在2个工作日内给予批复。项目批复后,由建设单位到县招投标中心从已入围的招标中选择招标。招标做出工程预算后,报县财政部门审核,根据项目情况所涉及的设计、勘察及施工费用逐步予以审核,县财政部门必须在规定的工作日审定批复。勘察、设计或施工预算费用在30万元以内(不含30万元)的项目和国家规定不需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的项目,由建设单位研究并经项目分管县领导同意后,可以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或直接发包方式。凡实行直接发包方式的,工程施工造价须按财政审核后的预算价下浮12%后进行发包,并到县招投标中心办理发包手续。勘察、设计或施工预算费用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项目和不允许邀请招标及直接发包的项目,一律进行公开招投标确定中标单位。项目开始实施后,财政支出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按合同约定和实际进度向县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县财政部门按照财政管理程序核拨款项;非财政支出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申请,项目负责县领导审核同意后核拨。为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公开招投标的工程项目,可根据项目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压缩招标时限,时间为3-5天,编制标书时间为7-15天,公示中标结果时间为2天。新增加项目,一律凭县政府批准文件并按上述规定程序操作。
2、严格工程量变更管理。工程量有变更的,参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监管严格控制工程增量暂行办法的通知》(定府办发[2011]5号)要求进行管理。工程增量累计在3万元以内的,由建设单位(责任单位)向县监察局申报,监察局会同相关部门现场签证认可;工程累计增量超过3万元,但不超过中标价的10%,且小于30万元的,由建设单位(项目责任单位)向县监察部门书面请示,监察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审查核准;超过中标价的10%或大于30万元(含30万元)的,由建设单位(项目责任单位)先行报县政府批准。
3、严格控制BT工程的实施。慎重使用该方式进行项目建设,从严控制和减少政府负债。凡采用BT模式建设的,均列入“三重一大”范围严格管理,由县委、政府按程序集体决策。未按程序审批的,不得进行规划设计审批、预算审核、项目招投标和工程报建。批准的BT建设项目应实行公开招标,并明确变更工程量的条件和计算方式,约定材料价格风险范围及调整办法。
4、强化责任追究。工程项目建设和设计、监理、招标等参建单位必须认真履职,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克服和减少工程量变更的产生。凡因监管失责(包括遗漏应同时建设的工程内容、工程设计的缺失、选用建筑材料明显失误等)造成工程造价增量超过中标造价10%(不含10%)和同一项目出现三次及以上增加工程造价的一律对建设单位(项目责任单位)予以问责,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工作失责责任;对负责审批工程规划设计的部门和责任人予以问责;同时,对建设单位(项目责任单位)和规划设计审批部门处合同造价额一定比例的经济处罚。因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存在缺陷或错误造成工程预算增加的,建设单位对设计单位按合同约定追究违约责任。因监理单位监理不到位造成工程预算增加的,建设单位对监理单位按监理合同规定追究违约责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从监理费中扣除。
四、规范公建工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1、强化对建设单位的监督管理。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不得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建设工程质量,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
2、强化对施工单位的监督管理。施工单位应当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不得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或者以其他施工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不得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工程,不得转包或者违法分包工程。为加强对施工单位建造师及“五大员”(即施工员、质检员、专职安全员、造价员、材料员)的管理,行业招标办应即时督促中标单位将建造师及“五大员”的证件原件交县招投标中心保存,待工程竣工验收后凭验收备案表到招投标中心领取。凡政府投资50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对施工单位的建造师和“五大员”实行每月指纹机考勤扣分制度,考勤结果作为工程结算时奖惩及列入招标办“黑名单”的依据。
3、强化对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担工程监理业务,不得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工程监理单位的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不得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不得转让工程监理业务。业主单位应即时督促监理单位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将监理员资质证书原件交县招标投标中心押证,待工程验收后凭验收备案表到县招投标中心领取。为确保工程质量,监理工程师须对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进行审验,审验合格后,施工单位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4、强化对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管理。为确保工程实体质量,实行工程验收委托中介机构检测制度。凡政府投资100万元以上(含BT工程项目)的房建、道路、公路工程必须委托中介机构抽样检测并出具验收报告,审计结算须依据检测报告进行结算。房建工程主体结构中间验收前、道路公路工程完工一个星期内,由建设单位牵头,组织监察、审计、财政、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委托有资质的检测部门进行随机取样检测验收。房建工程主要抽检框架柱、剪力墙、主梁及楼板,每层各取3-5个样,抽检层数为总建筑层数的30%;道路、公路工程采取随机取芯检测,每公里单幅路面取4-7个样。
5、强化对参建单位的社会监督。为加强工程建设的诚信度和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施工阶段公示及竣工后公示的双公示制度。工程开工后,在项目建设地点醒目位置以公告牌的形式,将项目建设立项批准机关、建设规模、合同造价、招标方式、工期及质量要求,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督机构等单位及其项目责任人,项目建造师、“五大员”、监理人员的身份证、执业证、联系方式和监督举报电话等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工程竣工后,在项目建设地以永久标志碑(或标示牌)形式,将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督机构等单位法人代表及其项目责任人等向社会公示。
五、强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批后监督管理
1、严格建设时序管理。对有明确规定单位工程施工时序的,严格按照规划审批时规定的先后顺序进行建设。
2、严格建筑外立面管理。为达到统一县城区域建筑风格要求,外立面须严格按照规划审批时明确的效果图实施,使用的涂料、墙瓷、门窗等材料、构件在使用前需先送样品到县规划部门审核备案。
3、严格建筑节能实施管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节能与节水、节地、节材并举,严格按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实施屋面、外墙及门窗的建筑节能,建筑节能专项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竣工验收。
4、严格分户验收质量管理。为确保每户房屋工程质量,防止渗水、裂缝等质量通病的存在,须先进行分户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竣工验收。
5、严格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为提升我县住宅小区的建设品味,凡涉及项目内的公共设施,须按照规划审批时的要求实施到位。
六、加强违法违章建筑的整治,维护建筑市场正常秩序
1、加大力度,严格执法。对未经批准或以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对擅自开垦林地的、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各种违法违规建筑行为,由相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查处。该整改的整改,该拆除的拆除,该罚款的罚款,该没收的没收。对难以执行的,申请县法院强制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城市管理与服务指挥中心是打击和查处违法违章建筑行为的协调机构。县国土部门要加大土地监察执法力度,负责对非法占用土地,特别是对非法占用耕地和已收储用地行为的查处。县林业部门负责对滥伐林木,非法开挖林地的查处。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要充分发挥执法队的作用,加强巡查,及时掌握和通报巡查情况,并负责对未批先建、少批多建和未按规划建设现象的查处。县城管部门负责对城区侵占城市道路、公共设施乱搭滥建行为的查处。县房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住宅小区的物业企业管理,负责对已建成住宅小区违法搭建行为的查处。历市镇政府牵头会同规划建设、国土、林业等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中心城区外违章建筑行为和“城中村”改造点、安置地非法建筑行为的查处。城区街道办、各园区管委会要加大对本辖区范围内建筑行为的监管力度,共同做好违章建筑行为的查处工作。
3、加强建设工程供水、供电监管。供水、供电部门在受理临时施工用水、用电和正式申报用水、用电安装手续时,广播电视、电信、燃气安装等单位在办理安装申请时,均要先查验申请人是否持有规划建设部门颁发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或出具的准予施工证明,没有证件的一律不予安装。供水、供电部门要加强查处私拉乱接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密切配合,严格把握,认真执行,对审验把关情况,县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不定期地进行专项检查,对执行不力、把关不严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通报批评,对责任单位和监管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进行问责。
七、强化河道、山体、城区街道保护,维护县城优美环境
加强城区河道保护和城市建设活动中的水土保持。所有涉及河道的建设项目报建时,必须符合河道保护的相关规定和技术要求,由水利部门前置审批。提倡依山就势建设,严格限制山体开挖,防止水土流失。实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和护坡复绿治理保证金制度。水土保持设施,由水土保护工程在报建中实行前置审批,并根据护坡复绿治理工程量收取相当数量的治理保证金。建设单位应将水土保护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验收。建设单位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建设护坡复绿设施的,由水保部门用保证金进行建设。凡涉及城区道路开挖的工程项目,均应到县城管局进行申请,县城管局依据县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意见进行审批,批准后才可施工,县城管局负责全程跟踪管理,尽快督促施工单位按要求恢复原貌。
八、规范农村建房审批程序,推进农民新村建设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要十分重视农村农民建房的审批管理。
1、科学规划选址。要大力推行联村联组建新社区,在规划选址时要坚持“三不选”原则,即联户少于5户处不选,山边有塌方危险处不选,河道有洪水隐患处不选。
2、严格建房审批。农村村民向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逐级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小组同意,报村委会审核。由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转送所在镇规划管理所。由镇规划管理所牵头组织国土所、村委会、村小组的相关人员进行审核,并提出初审意见报镇政府。经镇政府审核后,由县规划建设局审查并出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8月19日,首届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大会在丰台国际汽车露营公园开幕,该汽车露营公园同时投入试运营,最多时将可容3000人进园体验。
露营公园位于南四环与南五环之间的丰台区南苑村,是目前本市最大的汽车公园。据园区负责人介绍,公园利用原有的600亩混植林地,在保持林地原生态的基础上,增植不同精品林木,搭建活动车房而形成。目前,园内栽有树木13万株,最大的草场面积约113万平方米。有5片水塘,面积约3万平方米。公园建成开放后,预计可以解决南苑村150人左右的就业问题。同时,公园预计每年的收益可以达到300万元以上,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还将以分红的形式,分给村民。
园区划分为房车时尚体验区、体育运动区、娱乐体验区、休闲养生区、公共服务区5大体验式活动区域。目前50辆固定放置的房车,面积大都在40至60平方米之间,可住4至6人。车内设备精致紧凑,左首是一间摆放着双人床的房间,右首是客厅,中间是一个摆放着两张单人床的房间,还有浴室、卫生间和厨房,电视、冰箱、餐桌、沙发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在现有房车中,不乏世界顶级的房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美国的五轴拖挂房车。这辆房车像变形金刚一般,部分可以伸缩,行驶时可将房车部分压缩至2,2米,而滑出后可伸展至4到5米,车内卧室、卫生间、厨房、酒吧样样俱全。
今后,公园还将陆续引进50多辆顶级房车,最终设置300辆房车,可同时容纳3000人、500个家庭露营。此外,营地还提供露营帐篷营位,可同时容纳150:~200顶帐篷及吊床。
据了解,在该园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大会将持续至10月7日。大会期间,除陆续举办露营项目经贸洽谈会等行业内专业活动外,还安排了一系列露营发烧友参与的活动,内容涉及房车DIY大赛、露营厨艺大赛、营地寻宝大赛、北欧式行走、汽车保龄球大赛等十余个项目。
门头沟区:第二届山地徒步大会将举办
近日,门头沟区政府消息,第二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9月10日将在门头沟区斋堂镇举办。届时,大会将启用IIMS指挥管理系统实现现场指挥调度,这在国际国内山地徒步活动中尚属首次。
据了解,本届大会徒步路线多,共设5条路线,包括9月10日举行的100公里极限挑战路线、30公里原始生态路线和20公里古道古村落路线,9月11日举行的20公里水库风情路线和10公里红色之旅路线。同时,徒步线路长、落差大、挑战性高,100公里路线是目前国内线路最长、路况最复杂、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徒步路线;30公里路线海拔最高处为1188米,海拔落差达到了近700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此外,本届大会群众参与度广,届时,将有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15000人齐聚门头沟区斋堂镇。针对这样的特点,大会首次采取了IIMS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赛事指挥管理系统进行现场调度和应急处理,确保大会安全、顺利进行。
房山区:2011长阳音乐节打造“北京范儿”
8月26日至28日在长阳半岛举办的2011年长阳音乐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歌星及乐队组合的流行、爵士、摇滚等多种风格的精彩表演,现场以“北京范儿”为主题开展了多项互动体验活动。
音乐节活动总指挥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佳琛表示,本届音乐节主打“北京范儿”,即通过音乐节,将北京的精神、北京的文化体现出来。自今年起,“北京范儿”将作为音乐节的持续主题延续下去,今后将在长阳至少连续举办十年。
据活动的创意者介绍,“外来文化”与“京味儿文化”的交融碰撞,使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有了很强的文化包容性。在多元文化的滋养下,“北京范儿”可理解为“各有各的范儿”。
被称为户外音乐节风向标的长阳音乐节,由房山区CSD管委会主办,本届音乐节旨在为热爱生活、喜爱音乐的人们带来最有“范儿”的音乐盛宴。被称为“音乐才子”的汪峰受聘出任了长阳音乐节音乐大使,并和李健、周晓欧、赵传、苏芮、张震岳、张悬等歌手坐阵为期三天的音乐节。
2011长阳音乐节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音乐节,按照“嘉年华”模式打造的非音乐现场汇集了游乐区、餐饮区、售卖区、创意市集、超级秀场、户外露营等数十种精彩纷呈的趣味活动区以及企业展示区、公益展示区、汽车展示区、老北京传统工艺展示区四大展示区。
国际房车露营展会诠释“现代生态休闲新城”
8月4日,以“玩房车,感受爱”为主题的2011北京国际房车露营展览会在房山区长阳镇大宁山庄北京房车博览中心举行。
此次房车露营大会有来自国内21个省市、80辆房车以及50辆汽车参加,北京国际房车露营展览会有60个厂家,100辆房车以及摩托艇、ATV、直升飞机等近千种户外露营装备与户外用品参展亮相,中外知名房车企业、款式多样的房车联袂上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本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档次最高的国际性房车展览会,众多的厂家在这里对各自的新款房车进行了首发仪式,给来自全国的露营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买房车、选房车、选择露营方式的良好平台。
本届大会暨展览会为期4天,期间举行了中国房车露营旅游发展论坛、中国房车露营大会沙龙、中国房车露营大会多彩之夜等活动。其中,中国房车露营大会以房车旅行、户外露营两大新兴旅游方式为主体,以房车车友、房车爱好者、露营爱好者娱乐交流为主要内容,旨在为房车车友搭建交流平台,丰富车友房车露营生活。而展览会则以展示、交易为主要内容,以房车生产、销售企业,露营用品相关企业,露营地、景区、景点为主要参与者,集展示、探讨、合作于一体。展览会与大会同期举行旨在让人们对房车、户外相关概念形成清晰印象,提高房车露营、户外产业的社会认知度,增加社会影响力,以促进产业内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房车露营产业快速稳健的发展。
通州区:北京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城市景观方案年内出台
8月10日,通州区政府与北京市规划委联合向国内外征集北京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城市景观方案。据了解,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公司、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德国SBA公司3家设计单位参加应征。经专家评审出的最终设计方案,将于两个月后出台。
北京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位于通州区台湖镇,是通州国际新城建设的重要区域,是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桥头堡”和战略性节点,未来将建设成为服务于国家经济第三增长极的高端商务新城。
基地作为通州新城“一核五区”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韩国SK、央视产业园、联东U谷、深圳天安数码等项目在洽谈入驻事宜。基地规划用地17.21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720万平方米,分为核心商务区、总部基地园区、绿色生活区、城市景观轴线、城市湿地等区域。其中,城市景观轴线贯穿总部基地中心地带。
北京市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面向国际公开征集总部基地城市景观轴线设计方案,将按照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总部基地回归自然的主题。
数说
6.5,小时8月19-20日,东城区国家级城市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接受考核验收专家评审。通过两年时间的标准体系建设,东城区的城市管理已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新阶段,其中,城市管理问题办理结案平均时间由过去的一周提高到现在的6 5小时,每月平均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3000件,是过去的6倍。
50家 在8月19日西城区举办的“中华老字号高峰论坛”上,50家中华老字号企业表示,将在五年内进驻大栅栏,形成包括特色文化演艺、四合院酒店、创意设计、特色餐饮、中华老字号在内的多主题深度体验消费区。
13个 在日前大兴区召开的2011年秋季招商项目信息会上,大兴区共推出新城核心区、军民结合产业园、南海子公园、生物医药东配套区、新媒体产业基地、地铁亦庄线旧宫东站3号地六大招商项目,共13个地块,吸引了包括中国国际品牌服装创意产业中心、中英合作同济堂医药有限公司等在内的6家企业现场签约,投资总额达到了220.2亿元。
对于违章违法建设,查处态度坚决固然重要,但持之以恒的工作机制更重要。
――8月8日。朝阳区区长程连元在政府常务会上指出,整治违章违法建设的核心一条就是要确保基层把查处,控制,遏制违法违章建设落确实处,
关键词:李渡;新城;现状;研究
1 涪陵李渡新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实地调研分析,笔者认为涪陵区在新城规划建设的理念、体制机制、要素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条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加以重视。
(1)规划的引领作用未有效发挥。一是新城规划总体滞后。涪陵区新获批的城市总规修改对李渡新城规划的调整较大,原规划用地35.8km2扩大到60.87km2,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渝涪高速公路以北,但该区域控制性详规和城市设计还未编制报批,导致该区域无规划指导,项目无法落地。二是城市布局不尽合理。由于历史原因,新城发展定位经历多轮调整,原有的城市布局与新城规划形成冲突,严重影响新城形象和开发建设。三是现有规划留有遗憾。新城主干道不够宽敞,绿化带普遍狭窄、缺乏层次感,两旁的建筑体量较小、缺乏厚重感,新城总体不够大气。
(2)功能配套不完善。总体上看,新城各项城市功能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和居民均感觉很不方便,吃住行娱乐购物以及教育等基本需求还很难满足,市政设施和商务环境等配套功能跟不上。一是交通滞后。对外:工业园区对外通道不足,园区运输车辆仍需穿城而过,影响新城交通和城市形象。对内:新城南部路网主骨架基本搭建,但主次干道仍需完善,新城北部路网建设尚未起步,将影响开发进度。二是市政建设滞后。受道路建设滞后影响,供排水、通讯、电力、天然气等管网建设跟不上开发步伐,部分楼盘因此不能入住,污水收集率不高,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公厕、垃圾站等环卫设施也严重不足,脏乱差现象不可避免。三是教育资源薄弱。新城中小学校建设速度太慢,优质教育资源奇缺,工业园区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对此反映强烈。四是商贸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商业设施建设滞后,政策引导不够,缺乏上档次的购物娱乐餐饮住宿服务,新城生活单调乏味。
(3)开发环境有待优化。一是要素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资金紧缺、用地矛盾突出。年度用地指标吃紧,征地拆迁矛盾多、难度大,往往造成项目迟迟落不了地。二是市容环境亟待改善。“门厅不整洁”,进出新城路口以及新老城区连接道路视觉效果太差,绿化效果不佳,施工环境问题突出,市政管理亟待加强,新城市容环境给人的整体效果不佳。三是新城开发与大环境的互动性较差,对各类资源的统筹利用不足。首先,新区管委会与区级部门的互动较差。缺少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李渡新区建设事实上成了封闭式运行,各为其政。其次,对新城开发各类要素资源的统筹力度不够。
(4)城市营销的理念不够。当前的李渡新城,还缺乏独特的吸引力,外界找不到兴奋点,投资、消费和人口很难请进来、留得住。一是宣传造势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潜在入驻居民和企业的信心。新城的宣传标语和图片广告还没有把新城建设者的豪迈气势展示出来,李渡新区长期被当作工业园区看待,更重要的是区内外媒体对新城的宣传严重不足,外界对新城的规划建设缺乏了解,对工业园区和新城区的概念含混不清,对新城发展的潜力估计不足,信心从何而来。二是城市个性定位不鲜明。新城未来吸引什么人来居住,没有明确的定位,城市发展的主题仅用“现代”一词来概括,不能较好地彰显气质和风格,缺少独特的文化元素,恐又将回到千城一面的老路。三是精品的缺乏,外界对李渡新城还没有找到兴奋点。从可以预期的环境宜居和舒适度上与江南老城没有本质上的超越,与市内外的先进地区比尚有一定差距;从文化上看,现有居民以就地转户农民为主,城市的文化内涵亟待培育。
1.2 原因分析
(1)城市自身发展的承载能力弱。一是住房建设不足。目前,新区户籍人口7.4万人,加上长江师范学院、第三卫校、职教中心、涪陵高中等师生,常住人口约10万人,与2015年聚集30万人口目标尚差20万人,按人均居住35 m2计算,尚差住宅700万m2,除去现在已建、在建和近期待建商品住宅共约150万m2,尚差住宅约550万m2,按最基本的商住比20%计算,还需同步配建商业建筑约110万m2,并在2012~2015年间全部开建方能实现。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按照以上的房建面积要求和地块布局,尚需构建城市次干道约80km,用地面积约4500亩,并需同步完善管网建设。三是人气不旺。学校、医院、商业、餐饮、交通、金融、娱乐等配套设施还很薄弱,配套设施建设任务尤为繁重。
(2)城市空间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不足。按照2011年225亿元工业产值这个基数,要在2016年实现1500亿元的目标,4年时间的平均增速要达到50%以上。从企业投入产出的关系上看,目前现有的75家企业协议投入229亿元,达产产能1014亿元,截至2011年底,累计投入183亿元,已完成协议投入的80%,实际产能225亿元,仅占达产产能22%。此组数据反映出产能释放的速度和效果较预期存在较大的差异,要实现50%以上的产值增速,还需要在现有企业产能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和扩充企业增量,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
(3)城市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2012~2016年,正是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的加速期,同时也是新区前期建设贷款偿还的高峰期,两种因素叠加,资金压力很大。就2013年而言,全年预计资金需求约61亿元(其中,偿还银行贷款8亿元),计划融资16.5亿元,加上本级财政可支配财力15亿元,合计可支配资金约31.5亿元,较全年资金需求61亿元尚有29.5亿元资金缺口。目前,新城已无可供抵押的抵押物,再增贷款额度难度很大。
(4)土地指标有限影响城市的扩张。一是用地指标紧缺与用地需求增大的矛盾日益突出。2012年,新城建设约需用地指标8000余亩,由于宏观用地政策调整,用地指标日益趋紧,用地指标争取越来越困难。二是征地拆迁补偿政策与征地拆迁户期望差距越来越大,无理要求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带有抵触情绪,“钉子户”现象比较突出,给征地拆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 现代李渡新城发展思路、目标、功能定位
2.1 李渡新城的发展思路
加快李渡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十精神为指导,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统筹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打造重要工业基地、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枢纽作用、增强人口集聚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集中优势、加快发展”的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举全涪陵之力,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李渡新城建设发展,努力把李渡新城建设成为涪陵的现代产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前沿重地、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富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城区。
2.2 李渡新城的发展目标
李渡新城要建成区域城市中心、制造业中心、物流中心、三峡生态经济带发展中心。到2020年,李渡新城要构建起幅员面积60km2的城市发展骨架,集聚人口80万人;涪陵工业园区A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建设成为重庆市重要的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光伏电子、新型材料、物流基地。到2025年,李渡新城要基本建成幅员面积80km2的现代化城市,集聚人口100万人;涪陵工业园区A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李渡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达到40%~50%。
2.3 李渡新城的功能定位
(1)重庆市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涪陵李渡沿乌江辐射武隆、彭水、酉阳及贵州的沿河、道真等县,沿长江辐射丰都、石柱、忠县等县,通过渝怀铁路辐射长寿、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等县,通过涪南公路辐射南川、万盛等市、区,通过涪垫公路辐射垫江县。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定位为——重庆市中部工业优势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生态投资环境良好、社会法治文明、人民生活殷实祥和、集聚辐射力强的大中心城市。以火车北站站前大道、太白大道和长江二桥为城市发展主轴,构建行政服务、商业商务、文教三大中心和李渡城市森林公园、朱家沟生态公园、东宝寨古遗址历史文化公园的三大绿核,形成李渡新城骨架。
(2)三峡库区制造业核心区。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涪陵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渝委发〔2010〕37号]中提出,要把涪陵打造为江南万亿元工业走廊的核心区,并明确了涪陵“326”工业发展战略,即:发展涪陵工业园区、白涛化工园区、再生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园等三大工业园区,建设船舶制造和能源保障两大基地,培育装备制造、重要材料、化工化纤、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六大支柱产业。工业园区分为A、B区。A区位于涪陵新城区李渡新区,是涪陵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新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电子、材料、食品医药产业,规划面积20km2;B区位于龙桥街道,与A区隔江相望,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PTA及下游(PE、化纤纺、服装)、现代物流产业,规划面积15km2。
(3)长江流域和乌江流域物流中心。李渡新城是长江和乌江这两条发展轴的枢纽,居两翼与重庆主城的中间地带。枢纽城市的经济价值和经济表现,就是商贸物流中心。李渡新城必须优化环境,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商贸市场的繁荣发达;促进贸易公司、物流企业发展。利用李渡港口优势,发展进出口贸易、报关报检、货代、仓储、运输、分销配送等业务。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文化、旅游业和科教文卫事业,进一步改善涪陵环境,提高涪陵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吸纳更多的外地人来涪陵工作、学习、休闲、观光、度假、购物和居住。只有这样,才能聚人气、旺商气,振兴涪陵的商贸物流业。
(4)三峡生态经济带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我国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和内河航运干线地区,在促进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区、生态经济区、经济开发区。确立涪陵区李渡新城企业生产扩散区区域为经济开发区,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经济增长极。在此背景下,涪陵李渡构建天然气化工产业链,构建中医药及生物医药产业链,构建长江中上游水质保护及水处理产业。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5)重庆市职业教育基地。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的建立,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涪陵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418”战略部署以及李渡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等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和形成了需求性动力。在长江师范学院、职教中心、第三卫校等迁进李渡新城后,李渡新城可以打造成重庆市职业教育基地。
3 打造现代李渡新城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李渡新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借鉴适合涪陵情况的外地经验,并结合实际,笔者特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3.1 强化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品位
项规划编制。尽快完善新区控制性详规和部分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注意考虑原有城市布局的影响,避免形成新的“城中村”、“城中厂”;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留足绿化用地,保护河流、水体资源,扩大工业园区与新城的绿地隔离;注重交通系统的完善,建议在南北快速通道与其他主次干道连接上合理采用立交方式,真正使新城的主动脉快速畅通起来。
(2)精心搞好城市设计。一要突破园林绿化的传统模式,努力做到用战略的眼光高起点构思,精心搞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对一些重要节点、地段的设计方案,请一些知名单位设计,吸纳多种设计理念,努力提升设计水准。同时,严格设计方案评审,通过专家评审,使园林设计更具时代性和艺术性,体现广大市民的精神追求,体现现代化园林城市的风貌。二要高度重视主干道的城市风貌设计,提高城市品位和文化内涵,注重绿化和建筑色彩的搭配,形成“一街一景”,建议南北快速干道的建筑风格以大气浑厚为主,精心打造一条体现新城现代风貌的景观大道。
(3)增强规划执行的刚性。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避免追求短期效益、频繁调整。以适度弹性的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刚性,要加强各组团规划的研究,理清各组团的关系,在坚持大的结构框架和组团内关键节点不变的前提下,允许适度调整组团内的规划,以适应长期变化。同时,要强化规划设计管理,建立并严格执行城市绿化的“绿线管制”制度。凡城市规划区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园林部门从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植物配置等方面审验其附属绿化工程规划方案,审查合格的加盖“绿色图章”,审查不合格的坚决不准开工建设,从源头上杜绝绿量不达标的问题。
3.2 完善城市功能,集聚城市人气
加快交通、教育、市政、商贸服务等关键功能的配套,力争在短时间内达到基本的人口入住需求。
(1)坚持交通先行。加快工业园区对外通道建设,尽快建成长涪高速公路水磨滩互通立交,规划建设园区过江大桥。加强新老城区的连接通道建设,尽快延伸江南滨江路至长江二桥,缓解聚云山隧道、石龙隧道的交通压力,适时规划新增一条连接隧道。加快新城路网的完善,尽快启动新城拓展区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议由区财政投入促进新城公交上档升级,加密新城至老城的公交线路和班次,双向延长早晚营运时间,提高公交档次,积极发展新城出租车,加强新城公交场站建设,发展长途客运。
(2)完善市政设施。随着道路建设的同时,同步完善供排水、通讯、电力、天然气等管网,协调公共事业单位及时提供服务。完善公厕、垃圾收运系统,提高市政装备水平。
(3)加快优质教育和卫生资源布局。树立教育兴城的理念,以教育吸引人口集聚。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引导江南乃至区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打造一批知名教育品牌。着力建设职教基地,大力引进市内外高校来新城办学。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4)提速商贸服务业发展。加快中央商务区和社区配套商业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吸引一批中高档酒店、大型超市、餐饮娱乐、现代物流、中介等生活性生产商进入,尽快聚拢新城“商气”。
3.3 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潜力
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开发商的思维推动新城开发,提高城市整体运作水平。
(1)坚持环境先行。璧山等地区和金科等知名开发商的经验表明,要造城,先造景,使环境成为新城开发的第一吸引力。建议尽快补齐新城在绿化、景观以及市容环境上的短板,全力打造宜居新城,与老城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应尽快整治好进出新城路口以及新老城区连接道路的环境问题,打造整洁亮丽的“门厅”;加强新城绿化建设和管护,尽快启动公园、绿地和滨河景观带的打造;提高市政管理水平,加强施工环境问题治理;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尽快启动化工公司环保搬迁,严格控制龙桥园区南岸浦片区工业发展。
(2)强化要素保障。着力做好资金和土地两篇文章。资金方面: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大力推进债券、股权等直接融资;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涉及新城建设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投资、中央投资等有利于形成有效资产的投资应尽量安排给新区开发集团公司;做好“土地财政”的文章,注意把握好土地出让的节奏和时机,利用好环境改善促进土地升值的潜力。土地方面:要加强土地的节约利用,建议对拟搬迁但尚未实质性开工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容积率过低的应收回土地,重新进行统筹规划,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长期闲置、久拖不建的开发用地,应加大执法力度,坚决予以收回。
(3)加强新城开发与大环境的互动。考虑新区专业人才缺乏,建议对新区管理权限进行适度调整,部分专业性强或与新城建设关系不大的管理事务交由区级部门承担,同时建立区级部门合力支持新区建设的机制,扩大区级部门在新区建设中的参与度,形成区内各项政策、资源全面向李渡倾斜的局面。处理好市容环境打造、基础设施投入、商贸服务业发展、房地产开发、土地出让以及潜在人口入住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节奏和时序,并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吸引投资、消费及人口集聚,发挥各类资源统筹的最佳效果。
3.4 加强城市营销,加快要素增长
当今中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正全面走向市场化,全国各地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要素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在几乎同质化的城市化竞赛中,没有兴奋点、没有独特的营销手段,很难吸引外来的投资、消费和人口,就连本地的要素资源也可能“孔雀东南飞”,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城市营销。
(1)找准城市定位。在城市规划、项目策划、政策制定、文化宣传、舆论引导上烘托主题,提升城市内涵,塑造城市品牌,建设个性化新城,努力将新城建设成为在西部乃至国内有代表性的城市,形成该区在城市化竞赛中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宣传造势。走出去,请进来,利用区内外媒体和名人效应,广泛发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在区内外经常性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把各种会议、赛事、群团活动尽可能地与新城开发结合起来,加强与房地产开发、商贸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把李渡新城打造成各方关注的焦点。
(3)努力塑造城市精品。充分挖掘和开发城市资源,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精心打造一两个在区内外有影响力的城市景观精品、建筑精品、文化娱乐精品和旅游精品,使之成为李渡新城的名片。
参考文献:
[1] 李迅雷.城镇化的思考:城镇化不应行政造城[N].经济参考报,2013-02-25.
[2] 吕贤军.“两型社会”视角下的大都市周边地区城乡统筹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