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学课程总结

管理学课程总结

时间:2023-10-08 15:4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学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 管理学 创新

[作者简介]刘斯琴高娃(1971-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公共管理。(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47-02

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用性强、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影响力较大的课程。在管理学课程中,经过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方法,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发现一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为以后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研究管理方法和技能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案例分析法始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学院,是一种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将学过的理论与现实管理实践中的案例有机结合。通过案例与理论的结合,学生可以更直观、具体、实际、生动地领会所学的基本理论,同时还能学到更多的应用性知识和技巧。

一、在管理学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管理学的学科特点要求进行案例教学。管理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要求其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处理各种问题,结合现实情况灵活弹性地选择各种管理方式。当前的管理学教学过于抽象和空洞,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理论与实践结合正是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案例教学法通过模拟逼真的管理情境,最大限度地拉近教学与实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现实的管理过程。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通过情境模拟接触真实的案例与事件,经过思考、讨论慢慢感受和体验实际的管理工作,体会管理工作的广泛性,并且逐渐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处理相关的管理问题。

2.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前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适应,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案例教学,师生互动讨论,教师融入学生,学生可以围绕讨论的案例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分析问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合作精神,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管理学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探索,是管理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采用问答、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查询文献资料、分析和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案例的讨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应变创新能力等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课前认真准备,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教学的资料和内容;课外广泛查阅和搜集相关的案例资料,并对搜集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加工和整理,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1.案例材料的筛选和准备。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本科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及教学对象,精心挑选案例,确保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案例的难度要适中,典型性及呈现形式要适应教学对象。可利用媒体挑选和自编等途径,将搜集、整理、分类的案例进行汇编,利用不同的媒介方式来呈现。有时还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编织成案例,用于课堂讨论。

2.案例教学的合理组织。案例教学过程必须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教师提前一个星期将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同时列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案例,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分组。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推荐或选出每一小组的负责人和记录员,负责人组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记录员如实记录小组讨论中各成员的不同观点和建议,并加工整理,本组在课堂上发言。第三阶段,讨论。教师要穿针引线、画龙点睛式地引导学生热烈地发表不同的建议和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发掘更深层次的原理和方法。

3.总结提升。案例教学完成后,都应进行评估和总结。第一,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本次案例教学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第二,在教师引导下集体总结每个小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第三,特别注意每位学生的得分,从中评选出解决问题最得当的综合性和单项方案,重点分析案例教学的不足,并讨论出原因、对策及改进的方法。

三、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面临的问题

第2篇

管理实践教学的作用与机理

管理实践教学过程是管理理论密切联系管理实际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企业和社会实践等,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管理业务实际操作训练为主,以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称。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由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为传授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而开展的一切实践教学活动,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强化和拓展。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是系统、科学和长期的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产性、研究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最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管理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教学过程。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研究,是根据管理学科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构成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创建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搭建管理实践教学平台,创新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法,形成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逐步完善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过程,最终实现学生管理理念、管理实务和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只有基于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来探讨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方法,并且通过课程实验、生产实习、工科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情景模拟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等实践教学过程,才能创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创新管理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强以下研究:①创建符合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考评体系,优化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课程结构;②提出并创建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实施细则,使之成为指导高等学校管理学科实践性教学过程的科学方法;③建立管理学科各门实践教学课程的实践技能培养标准和成绩考核规范,为评价学生管理技能、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提供管理规范和考核标准;④创新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管理技能实训法、研究性学习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和管理实务仿真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法,促进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施;⑤创建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教学平台、管理技能实训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项目驱动教学平台和管理实务仿真平台,完成管理实践教学过程。

管理实践教学的构成要素

(一)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从管理实践教学功能角度,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实践(具体分为课程作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模拟实践、社会调查等)、专业实践(具体分为毕业实习、专业调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综合创新实践(具体分为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等)三个模块。管理学科课程实践的主要功能则是强化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教学,它是通过模仿性学习和演练,如管理情景演示、验证性动手操作、现场参与和操作等情境化与过程化的教学过程来显现管理实践的外部环境因素,以便使学生加深对管理学科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更好地进行综合应用,目的是培养与管理学科相关知识紧密相关的管理技能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管理学科专业实践的主要功能是强化管理专业知识与综合管理能力教学,它是通过管理知识和管理技术集成性学习和训练,如企业经营管理咨询、管理实务运作、管理方案制定等专题化和综合化的教学过程来显现企业内外部管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广泛性,以便使学生对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管理实务的综合应用得到训练和强化,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将管理知识与管理技术应用于企业经营的管理过程和决策过程;管理学科综合创新实践的主要功能是强化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创新的教学过程,它是通过管理知识综合与管理理念创新的应用性学习和事件,如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管理项目分析、管理技术创新等方法创新或者应用创新的教学过程来显现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以便使学生对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集成创新得到训练和提升,目的是培养学生管理创新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二)管理实践教学的形式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平时作业和课程实践。管理学科平时作业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学科知识内化,获得管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模仿性学习,通常为管理学科知识的简单应用,课程作业的目的是巩固管理学科知识,一般是在每个章节讲授内容之后进行;课程实践可以根据管理类课程教学具体情况来设计其内涵和数量,一般课程实践设在课程结束的期末进行;专业实践属于集中性管理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在大三初期集中进行。管理实践教学方式分为集中性实践学习、分组协作实践学习、个体化实践学习、多样化实践学习四种不同形式。集中性实践学习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其优点是易于同学间可以相互观摩和借鉴,整体效果较好;个体化实践学习则比较重视学生的自身差异和主观能动性,管理实践教学活动呈现着分散性、个体性和差异性;分组协作实践学习既是集中性实践学习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个体化实践学习的重要补充形式,它既可为集中性实践学习引入个体化实践学习的自身差异和主观能动性,又可为个体化实践学习引入学生间交往因素,可兼有两种实践教学的优点。多样化实践学习是对集中性实践学习、分组协作实践学习、个体化实践学习的综合应用,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加以区别具体教学环境所选择处理的综合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方法分为示范实践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创意实践教学法、研究性实践教学法、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法等形式,在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协调发展和综合应用。(三)管理实践教学的环境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环境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实验室实践环境和企业实践环境三种。课堂实践教学环境的特点是易于组织教学过程,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密切接触和信息交流,进而具有暂时封闭性和内部循环性的特征,比较适合于课程作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模拟演练等实践过程;实验室实践环境是通过运用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软件系统进行管理实务模拟训练,它使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得到时空方面的自由延伸,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实验室实践环境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单项或者综合实验而获取感性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的有效实践教学模式;企业实践环境是以企业为实践基地来完成采购、生产、销售、品保、财务管理、管理流程优化等工作过程的观摩、学习、体验和操作,它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为将来的管理实务操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创建管理实践教学环境,不仅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处理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并且通过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可以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外部信息和企业实际,自觉地参与企业管理过程而培养和提升学生与综合素质,实现从理论知识—方案研究—实践应用—经验总结的最有实效和最为重要的一种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管理实践教学的组织与运用

(一)管理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应用既是管理学科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此,管理实践教学过程将包括以下工作内容:①将各项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进行总体设计和研究,彻底改变以前注重管理理论教学而轻视管理实践教学,以及管理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晰、管理实践教学方法比较简单的不足,建立以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技能精湛、管理能力全面的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和考评体系;②确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结构及基本要求,制定每个学期管理实践教学任务、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模式和实施步骤,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来强化课堂实践教学,运用专业实习、课程实验、管理实训和社会实践来强化管理实务实践教学,运用研究性学习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法来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利用实习基地和管理实务仿真教学法来强化管理应用能力实践教学;③根据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构成,创建综合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过程,构思和创建案例分析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管理技能实训法、研究性学习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和管理实务仿真教学法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平台和实施细则,编写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管理实训和管理实务仿真等实践教学教程与课件;④构思和创建与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考评体系,规范管理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及其实施细则;⑤根据管理实践各个教学环节特点,创新和构建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教学平台、管理技能实训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项目驱动教学平台和管理实务仿真平台。(二)管理实践教学的运用1.从实践能力需求出发,精选和编写管理实践案例脚本。管理实践教学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管理实践案例脚本,管理实践案例脚本的精选和编写应该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揭示和反映管理实践能力所需要的管理理念、管理技能和管理方法。管理实践案例脚本不仅要包含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思维,而且要强化管理实践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构成管理实践知识的结构体系,这是精选和编写管理实践案例脚本的基础。同时,精选和编写管理实践案例脚本既要有与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成功案例素材,也要有经营管理失误甚至失败的典型案例素材,使学生寓教哲理于管理实践之中。2.管理实践情景描述与案例脚本介绍。管理实践情景的描述,是将管理实践过程编写成案例脚本,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完整的管理实践过程,从企业经营管理情景的文字叙述,到企业管理过程中相关的数据资料,使学生在阅读案例脚本之后对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有清楚而具体的认识。为了加强对企业管理实践情景的全面认识,还应该辅以幻灯、录像片等视听资料。而对于综合性管理实践案例脚本,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阅读,通过充分阅读学习管理实践案例的脚本,抓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提炼管理理论,分析管理实践案例脚本。在学生阅读管理实践案例脚本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找出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和措施,进而总结归纳出管理实践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管理实践案例脚本过程中,教师依据案例脚本的内容特点,应该精心设计企业经营过程中隐含的待解决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能够由浅入深逐层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设计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的决策方案。此分析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管理实践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过程给予恰当的评价,以保证此次管理实践能够沿着预定的目标进行,逐步实现管理实践的教学目的。4.应用管理理论,审视和总结管理实践过程。该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本次管理实践进行理论升华,使学生站在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和分析管理实践过程,特别是在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及其案例脚本过程中,提出和实施决策方案的成功之处,或者所提方案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在重新改变企业经营管理的状况下,探讨管理实践可能出现的另外其他结果。由此,使学生得到从理论到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验证理论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通过管理实践情景模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应用过程和应用条件,让学生提炼和总结出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理念,进一步调动其思维活动,增强管理理论的应用能力。5.总结归纳,形成管理实践体系。管理案例和情景模拟教学起始于管理实践,每一项管理实践过程所验证或者得出的管理理论可能仅限于某一方面。因此,在每次管理实践教学之后,教师必须归纳总结和启发引导,将不同的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管理实践体系,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管理实务内容和管理能力框架。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以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管理实务操作能力为主线来设计管理学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通过创建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低到高的层次,循序渐进地探讨和应用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法,进而将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科目、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管理实践的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最终,能够成为胜任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尹子民 张丹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4日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被安排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一年级开设,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普通知识和一般原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人才的培养标准也越来越高,以及独立学院办学的特殊性和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如今大一学生大多是90后,授课对象的特性在发生变化,使得《管理学原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明显落后,教学效果显著不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故而一方面在学习前人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展的需求。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传统化、单一化,缺乏实践教学。大多独立学院在讲授本门课程时,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把握,讲解《管理学原理》时,主要以黑板和粉笔为媒体,以课堂面授为主,由于教学条件较差,未引入诸如多媒体、视频、场景模拟等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以抽象理论为主,缺少必要的启发式教育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根据学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全面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传统的仅仅是高分多证的学生。然而,这门课过于偏重于理论讲授,结合理论的校内外实践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在课程考核方法上形式单一,有的学校全部是闭卷考核学生,部分学校采用闭卷笔试和平时成绩的形式考核学生。在闭卷考试内容上缺乏创意,好多高校的考试题目中仍然以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等抽象而缺乏活力的题目为主,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最终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作为高校教师,讲授课程是其重要的工作,了解授课对象也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只有了解授课对象,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现今90后是大学的主力军,其有着80后大学生的共性,但是也有着其独特的个性。凸显为:第一,追求个性。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造就了这一代人敢于释放个性的一面,他们思维活跃,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并乐于表现;第二,学习观务实。90后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主要是基于现如今的社会现实,学习的目标也相对务实,他们把学习的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也是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性,促使他们对与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学手段感兴趣;第三,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高,90后学生习惯于一遇到问题,不动脑筋思考,直接去网络上寻找答案,这些学生往往感到离开了网络很多事情都无从下手。还有一些学生则不喜欢看书,满足于了解网络上面的一些知识片段,不重视系统知识结构的构建及高效学习方法的养成。所以,网络一方面可能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禁锢了他们的创新,削弱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独立学院填补了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两种办学类型之间的应用型本科层次高校的空缺,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就应努力在这种“挡”之中找寻答案。这样看来,独立学院应该敏锐地捕捉到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相对弱势,而这种弱势恰恰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在这种定位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上注重管理学基础概念、原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较为抽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应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

作为基础课程,这门课通常安排在大一上,这门课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的特点,即学生从高中对管理专业课一无所知的状态过渡到熟悉了解的阶段,尤其需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传统授课模式上如何突出“应用型”就显得尤为关键。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新思路

传统教授管理学课程是老师从理论角度教授书本知识,后期案例教学引入管理学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引入后就被广泛推广,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真正按照案例教学法的要求组织教学,存在许多困难,如教学资源不足,案例讨论不充分,学生对案例理解不充分、参与度不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使得案例教学有时候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故而在尝试着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尝试过的方法,并且也是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管理游戏。管理游戏是企业培训和管理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采取参与互动的方式进行。将管理游戏运用于教学中,使它成为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教学,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男女互动的环节,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自我探索,最后自我总结,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运用时,教师需要创设管理情景和模拟的管理环境,将参与的学生按照团队分成若干个“竞争企业”,通过学生模拟一系列的管理经营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用常用的教学方法时,加入管理游戏元素,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强理论学习的实践体会,深化理论本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如,在讲授“领导”与“沟通”内容时,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进行传球游戏,教学效果较好。传球游戏可以在教室讲台进行,大约5~7人一组,每组传一只小球。要求小球在小组内传递,球不能传给自己相邻的组员,每个组员至少一次接到球,球最后传回发球者手中,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的小组获胜。小组中需要有一个人领导团队讨论商量,并指挥协作,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其目的是考察学生的领导、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围绕任务展开游戏时,对领导、沟通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会“三思而后行”,并不急于动手,而是结合游戏规则,根据队员的人数,确定最佳传球方案,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接受领导指挥,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取得竞赛的好成绩。而对该部分内容理解不够的学生,往往手忙脚乱,各自为阵,竞赛时处于下风。竞赛后,需要教师巧妙地总结,使完成较好的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同时激发完成不好的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更用心地学习。

总之,通过学生间这种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相关内容。

(二)分享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它是一种双向沟通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就要讨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经常讨论还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的灵活性。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与90后学生渴望交流的特点相契合的。但在讨论之前,选好讨论的主题是很关键的。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过渡性特点,笔者选择的讨论主题主要包括这样的两类:一是经验分享类的主题,这类主题主要用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即首先让学生分享一些实际经验,然后让他们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引导他们对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比如,笔者在讲决策过程的时候,先让几个学生来分享一下自己印象深刻的或重大的决策事件,然后让他们总结出这几个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共同点。在讲到领导者特质的时候,笔者让学生们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领导,及为什么喜欢他,以引导他们对优秀领导者特质的总结;二是在将知识向纵深引申时,让学生开动脑筋分享一下自己的分析思路,讨论一下其可行性。比如,在讲到激励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讨论企业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和临时工。在采用这种方法时,笔者认为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在学生发言时,要求教师和其他同学能专注倾听,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引导他们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简要复述讨论过的观点,把争论的本质问题理清楚,以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这两种方法应用后,教学效果良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学生对管理学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主动学习关于管理类方面的书籍,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启东.四川省工科院校“90后”大学生学习观的调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4篇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0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51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是如今高职院校中比较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的运作中,为了能够做完一件事而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它是动态的,并且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管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适用于许多专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于抽象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一门课程时不仅要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管理学》课程的具体使用方法。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为了保重《管理学》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开创新型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做出一定改革。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作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所指的是在企业的运作中,为了能够做完一件事而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它是动态的,并且有较为稳定的结构。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更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高职院校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引用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改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加深课程教学的深度,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这一门课程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门课程,国家与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也正是因为这样,高职院校才提高了对《管理学》这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综合性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课程,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许多较为复杂的情况,又因为管理的对象不是同一的,这也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二)非独立性

在企业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是一个企业中必不可少的硬件实力,而管理则是企业中的软件实力。如果能够科学的管理运用不同的资源,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因为管理本身是不能直接产生价值的,它一定要依附于一定的事物,并且由他们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通过科学的管理所创造出的价值并不能被单独区分,人们很难明确说出管理到底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多少具体的价值。管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并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慢慢体现它的价值,这与企业生产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实践性

会对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多种,许多因素是没有办法控制与预测的,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一成不变的,管理者面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管理者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不同的应对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在学校中所不会教授的,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掌握。

三、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对象与要求

(一)?ο?

《管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所面临的授课对象较为广泛,不论是对于专科生来说还是本科生,都是需要掌握的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这也体现出了各个院校对于《管理学》的重视程度。在高职院校中,《管理学》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专科生,但是有开设《管理学》这一课程的专业并不仅仅局限于工商管理等专业。因为《管理学》的教学对象较为广泛,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上都应该要体现出专业性,根据专业的不同做出区分。《管理学》的教师应该要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是什么专业,再根据专业所具有的特性与需求来制定《管理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要求

《管理学》是一门极具应用型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应该要注意几点问题。第一,《管理学》在制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时应该要与实际接轨,致力于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第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要能够反映在当前社会条件中的具体目的,应该要能够体现使用者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特色;第三;《管理学》教学要学习欧美先进国家的科学教学方法,管理是人类在生活工作管理中所必定会使用到的一种方式,欧美先进国家的管理方式与理论虽然有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标杆。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结合目前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制定《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时应该要与具体的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对于《管理学》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也应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设立的专业大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上也会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管理学》的授课对象较为广泛,涉及到多个专业,因此,《管理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就应该要以专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需要更多适应性较强、能够真正了解管理的意义并且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应该要与不同的专业相适应,辅佐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且专业知识过硬的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这样他们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也能够较快解决。《管理学》这一门课程应该要设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管理学》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教学首先就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让二者共同成为教学的主要部分,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为了能够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师应该要不断学习并整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管理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方案,将其整理成为案例教授给学生,对《管理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做出相应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感受到难易程度的循序渐进,让知识点都相互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也会更加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在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过程都应该有明确的实践描述与实践总结,让学生能够对实践过程有更加深刻的记忆与了解。

(三)创建教学情境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来给学生教授相应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的主题,把不同环节的工作内容当做教学的单元,并以此来建立起教学情景,让所有的知识点都连接在一起,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并在教学中增加在实际管理中会使用到的相应设备,使校内的教学实训设备更加完整,同时也保证了《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该要保证《管理学》的教学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流程概念,有利于未来的就业。

(四)加强实践教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应该要加强实践教学所占比重,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到社会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工作中了解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以实践为基础来不断修改实践的具体内容,让管理教学与实际管理工作更加接近。不仅如此,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应该要以实际中的管理工作流程为基础,不断调整授课中的?序,并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不断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的顺序与内容,让其变得与实际中的管理工作更加接近,让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具体管理工作过程,便于日后就业。

第5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teach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ingle case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comparative teaching based on cases and its meaning from the aspect of training practical and creative talents.

关键词: 管理学教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实施过程

Key words: management teaching;comparative teaching based on cases;practice process

0引言

案例教学法已被证明是管理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过程,提高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然而,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研究者们发现一个至今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很难选择出与管理理论有效匹配的高质量案例,这在国内管理学教学的本土化案例的选取上表现更为突出,影响了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践表明,基于案例的对比式教学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案例教学法主要突出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突出案例的选择、组织、评价与反馈。史孝志(2006)指出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1]。张奎香(2007)从观念、课堂教学方法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阐述了管理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和程序[2]。秦立栓(2008)从高质量案例编制的角度,提出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必须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刘芳(2008)基于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特点,阐述了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相关应用问题[4]。案例教学的研究及其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显著地提升了管理学的教和学的水平,但始终面对经典案例和本土代表性案例缺乏的难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基于案例的对比式教学法,这不但可以弥补单个案例教学的不足,而且体现了"管理活动 管理思想 管理理论"的孪生发展过程。其突出意义表现为两点:(1)弥补个案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强调案例对比的启发性和思考性;(2)体现和突出管理理论应用的有效性、差异性、环境性和探索性,避免"管理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错误观点。

1案例教学法面临的不足

案例教学起源于1925年美国的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实践过程中,研究者们发现选取与管理理论有效匹配的高质量案例很难。主要表现为:

1.1 案例选择的质量不高。管理学的授课对象既无经济管理的知识储备又无工作经验或感性认识,自然提高了对所选取案例的质量要求。目前,管理学案例存在短小或过大问题,短小到类似于简单故事,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要求,过大到包罗万象,不能突出教学重点,结果是学生理解不深或模糊;案例存在过于简单或陈旧,简单到一看就明白,缺乏讨论性和启发性,陈旧到与现实经济环境不符,缺乏现实性;案例存在拿来主义,直接引用案例,特别是国外案例,淡化了本土色彩。

1.2 教师的实践与教学能力缺乏。案例教学本身是一种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能融会贯通,而且还能将管理理论与所选择的案例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高校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难于对案例进行深入地点评,缺乏启发性,案例的效果难以凸现,案例教学只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简单补充或调节。

1.3 案例渠道狭窄。本土性案例的缺失一直是管理学案例教学面临的难题,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一问题有所改善,但仍然满足不了普通本科教育的要求。诚然,国外案例的引用确实有助于学生对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但由于国情不同,经济环境不一样,影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目前,本土案例已大量进入课堂,最为重要的,也是难于解决的,就是经典案例本身就缺乏,选择与教学匹配的案例就更难。

1.4 理论与实践相匹配的案例不多。管理学的教学总体上是按照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五大职能展开,这就要求课堂必须引入与之匹配的教学案例,但实质上存在的问题是,要么案例过小不能满足相应教学内容的要求,要么过大不能突出相应的教学重点;要么是国内或国外案例,不能形成对比,降低学生的鉴别力。如果论及案例的经典性,这一问题就更加凸现,适用案例特别稀缺。

1.5 案例教学时间偏少。管理课程不能忽视案例教学,特别是案例教学的时间投入,这不但达不到管理学的教学效果,而且与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也不符。目前,部分高校,受教学总学时的限制,逐步压缩管理学教学和实践的学时,导致案例教学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多数案例列为考试的一种题型,并没有有效的用在课堂或实践教学上。同时,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惯性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理论应用。

2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基于管理学课程的内容及其更新遵循"管理活动 管理思想 管理理论"的循环互动过程,本文提出基于案例的对比式教学法弥补个体案例教学法的不足。此教学法突出围绕教学内容的案例对比,强化案例的思考性、讨论性和启发性;突出国外案例和本土案例的对比,强化感知性和应用性;突出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比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实施过程的特殊性,结合教学实践,简述如下:

2.1 课前准备

2.1.1 教学准备。教师的课堂教学备课是进行案例对比教学的首要前提。在选择教学案例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选择适宜的组合案例,体现案例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比性。根据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研讨方案、组织形式及对可预知结果的预案准备。

2.1.2 学生准备。在教学开始初,授课教师应阐述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下发课堂教学案例,每一教学内容应至少配备两个以上对比性强的特色或经典案例,并列明所要讨论的内容,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做好预习,提交各自预习内容和效果;同时,提示案例的分析角度、思考方法和基本思路。

2.1.3 教室和教学设备的准备。对比式案例教学突出师生互动,主要以多向交流的形式出现。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如投影设备、电脑、网络、话筒等,并提前检查故障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排除,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

2.2 课堂讨论、归纳与总结

2.2.1 科学分组、明确讨论提纲。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自身特点,按照优势互补、重点突出的原则,按6-8人的标准将班级学生分组,并确定正负组长。各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案例制定讨论纲要及讨论重点,并分发至各组员。

2.2.2 讨论、总结与交流。在规定时间内,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案例分析、讨论,自由地阐述个人观点。期间,教师应积极地巡回于各组之间,了解各组讨论进展,适时予以鼓励、引导与启发,特别当同学们的讨论进入思维误区和陷于僵局时,要参与其中,保证讨论正确、有效进行。讨论时间一到,各组立即停止讨论,组长代表本组阐述讨论情况,阐述案例背景,突出案例中所涉及的管理职能、不同案例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讨论中的思考与启发。期间,教师应尽可能地记录下同学们的讨论情况,特别是闪光点与不足。

2.2.3 点评与延伸。点评是对比式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讨论训练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观察力、鉴别力和想象力。点评起到升华和延伸作用,一要从案例出发,回答案例所要回答的问题,阐述其隐含的管理思想,特别是案例对比下的思考和启迪。二要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实质性总结,注重突出优点,鼓励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善于想象,特别是讨论智慧的撞击;诚然,各组讨论的情况肯定存在差异,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讨论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小组,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原因,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不足,起到循序渐进的引导作用。最后,基于点评,延伸案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布置课后阅读和作业,作业中应体现自我设计部分。

2.3 课后总结与实践课后,学生不仅要按时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特别是基于所学内容和案例的讨论,要求学生从事后角度补充和完善案例中的不足之处,设计研究对象的发展与未来。同时,可安排部分学生到本校的专业实习基地考察和了解,加深对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的理解与掌握。

3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效果

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弥补了个案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以对比鉴别的形式,通过情景模拟开拓思维、启发思考,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孪生互动过程。

3.1 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只不过是当时背景下一种管理活动的描述,阐述了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它具有借鉴和模拟的功能,是过去情景的再现,但不能代替未来。案例对比,特别是同一国度不同背景下的案例和不同国度下案例的对比,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2 增强学习主动性、达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导的统一。案例教学,特别是对比式案例教学,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再现了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的生动场面,使学生处于问题分析与决策的主角角色,教师起到导演的角色,整个过程是情景再现,生动活泼,学生用"心"去学习管理理论,用"智"去实践,结果不言而喻。

3.3 有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模拟的衔接。理论学习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没有理论的科学指导,难以运用正确的方法面对实际进行创造性思考并提出创造性建议;能力培养是理论教学的目标,是检验理论教学的重要衡量标准,这势必要求我们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模拟的衔接。

3.4 实现教学的拟真性。用于对比式教学的案例大多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具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和时间顺序,很多案例还对事件主人公进行心理活动描写,这有助于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高度拟真的场景,也让学生在将来工作中更快、更好的适用不同的工作环境。

4结束语

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基于案例的对比式教学法以案例对比为载体,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实际情景,阐述了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的实践与发展过程;弥补了个案案例教学法,特别是经典案例和本土案例稀缺的不足;突出了案例时效性和背景性的差异。本文从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了案例对比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旨在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史孝志.管理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考[J]. 理论观察,2006,(3):132-133.

[2]张奎香.管理学案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1):144-146.

第6篇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专业应用;教学改革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培养的是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识、理念,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要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特点,特别是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实际情况,将基本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具体实际管理工作要求紧密结合,从而确保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程度与实践需要不相符。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综合性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必要手段。其“计划、组织、领导、沟通、控制”等五大职能,对所有的专业技能的具体实践都适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各院校虽然在思想认识上要求必须开设该门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予以重视。比如,将该门课列为公共基础课,课时不多,没有专门的实践课,具体教学比较随意,没有统一的对教师、学生的考核要求,没有和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相结合等。

(二)师资普遍缺乏实践管理经历。高职院校大多由各地方中职学校整合升级而成,或新筹备成立,办学时间均不长。管理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临时安排非管理专业的文科类教师、各本科院校毕业生授课,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无企事业单位管理实践经历。没有实践管理的认识、体会、总结,课程授课停留在课本的理论讲授、事例的苍白援引上,整个课程失去了富有生命力的情感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地方企事业管理的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当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本科院校的管理学教材,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操作性,与高职学生的工作实际和岗位需求有较大距离,适合高职院校教学实践需要的教材,特别是适合高职院校需要的特定经济发展地区的教材不多。教学内容没有能更好地体现当地或本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形态。

(四)教学方法难以摆脱固有模式。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而管理学原理课程偏重在概念、定义、原理等理论层面,实践操作的因素少。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按教材的安排上课,只求完成全部教材内容的授课任务,与专业结合不够。教学中使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时,仍然以“讲”为主,没有能体现学生“学与做”的主体地位。而且该门课程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生只能在面上粗浅地了解一般性的教材内容,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五)实践教学工作比较薄弱。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授课为主,难以专门建立适应本门课程教学实践要求的实训室(基地)。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同时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性,是该门课程的难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必须立足两个基础:一是学生自身素质的基础,二是学生所在专业的实践应用基础。只有将知识的学习与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形成学用合一的环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形成以专业为基础的管理学教学理念与管理机制。具体如下:1.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经过学习,培养、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其他技能型学徒的区别所在。管理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管理架构以及运作的机制、本专业岗位在企业生产运行中的作用,为自己更好地理解并完成企业生产目标打好基础,从而可以进一步明确将来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方向,为逐步晋级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中,要合理、科学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同时安排,同步授课。2.建立管理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的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参与专业人才教学教研的机制,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及其教研活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的学习相结合打好基础。二是建立管理学课程的教案预审核机制和听课检查机制,重点审核教案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度、课堂授课与专业课程的配合度。三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参与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工作机制,管理学课程教学要充分吸纳专业课教师的意见,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3.要提升相对固定的管理学师资队伍能力。首先要培养相对固定的管理学授课教师团队,做好相关教师向管理学课程方向的转型、培训、考核工作,切实改变临时抓差授课的局面。其次,建立管理学教师到一线管理岗位实践锻炼机制。规定管理学教师必须到本校的职能管理部门、校外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接受一定的行政、生产管理任务。具体实施时,带着相关课题或具体的工作目标,比如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促进所在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等,确保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

(二)编写针对专业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切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一方面能进一步丰富增加教师的管理学知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并能使之将管理学教学目标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能突出本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得到保障。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做到:一是专业的针对性,比如针对物流专业的管理学教材、针对汽车营销专业的管理学教材等。二是学习的形象性。抽象理论以案例形象化,广泛引入专业案例来诠释管理的普遍理论,易于学生理解和使用。三是案例的地域性。教材引用的案例以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为主,学生在实习前就通过管理学基本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模式。四是编写人员的广泛性。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更高次高职院校以及本校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到校本教材的编写、审核、评价、修订等工作。五是重点突出管理学的实践性,特别是在设计相应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符合其专业实际的实践操作。高职院校在组织管理学教材编写工作起步之时会比较艰难,但是经过三至五年的教材编写以及反复的修订、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的整体能力水平肯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必定能得到大幅度改观。

(三)遵从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从认识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更需要先从学生对管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开始,着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1.重构课堂授课内容顺序。一是重构授课内容顺序。以管理的载体“组织”为切入点,首先讲授,然后是“领导”、“沟通”、“计划”、“控制”,最后是“管理的升华”。二是从现象引出管理工作的规律。如笔者对2013年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时,使用了2012年丰田汽车全球召回740万辆汽车的案例,让学生根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组织、控制等角度去分析此一事件,领会管理学的普遍理论知识。三是对概念、定义、发展史等方面要侧重于理解,淡化机械的背诵。2.抓好关键知识点,创设情境,以点带面,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运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已成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基本常态。运用各类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关键知识点,并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各类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理解层次,通过创设情境式,以点带面,帮助学生领会管理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比如,笔者在2011年以物流专业的班做教学尝试。在“组织职能”这个部分的教学前,先概括点讲管理的要点。然后,让同学们组建一个“物流公司”的组织作为管理载体,以学生们对物流管理工作的初步理解,然后设置总经理等领导岗位、收件部等中层部门,进行“组织机构的设计”;由班上的同学担任相应的岗位职务,开展“人员配备”,然后围绕这家“物流公司”,虚构各类物流业务,进行“组织机构的运行”,从而构建出了“物流公司”的管理情景。在备课时,笔者针对管理幅度与层次等关键问题,准备了相当丰富的案例,在具体实施过程时,逐一激发同学们去拓展学习的知识点和面。从尝试的情况看,学生的兴趣点很高,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应用赏识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呵护他们合理的思想萌芽,提升其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兵无常势,管无常法,这也是管理学强大的实践性精髓所在。

(四)构建与本专业技能学习相融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管理学的实践性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以具体的管理事务来体现。因此,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必须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班级管理等日常工作相融通,解决学生的实际管理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个管理学课程难点问题。1.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为可实践的技能。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可实践化。比如计划能力的实践教学,就要求学生能列出整个组织架构、部门的职责,召开会议开展商讨沟通、比较本计划与当前的本行业的异同与新旧、形成决策的支撑材料,然后形成纸质的计划方案。这样进行具体操作的实训后,管理学的知识点才转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2.将管理学课程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管理学课程要开展实践教学,必然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实施。管理学课程可以利用已建立的会计实训室、物流实训室等专业技能实训室开展管理学的基本技能实训工作。一是与校内的技能实训相结合。如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师作为管理者,宣布工作目标(企业愿景)后,由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根据工作目标,按照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制订工作计划、配备人员,做好沟通等,然后开展实训。二是与企业顶岗实习的技能实习相结合。以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实践教学基地,以所在专业的某一项技能实践学习为基础,通过以管理学知识对专业技能的实训进行管理,以此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到企业后,在担负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要参与相关部门、车间、工段、班组的生产计划的制订、人员以及生产任务安排、管理控制过程等工作,对工作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等,以此检验管理学课程的综合学习效果。3.以班级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的组织体系,讨论制订班级的每学期、学年,甚至三年的计划,提出班级评选自治区优秀班集体、“双证率”的目标等组织愿景等,解决班级评优的选拔等问题。学期末组织该班级结合管理学的具体技能进行总结、评析,提升管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

(五)改革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工作。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要与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深度结合,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考核管理学书本理论知识的方式,加入说、做等考核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管理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物流专业为例,考核前,可以预先拟出如“快递件的损坏和丢失”等若干个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或自己根据情况另行拟定,然后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从计划、控制等多个方面和管理者、被管理者多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一个纸质的方案;教师批阅方案后,由学生以课件展示等进行约五分钟的演说。教师要制订出一定的评价标准,比如点出学生在方案、演说中运用到管理学技能点的多寡,作为计分的标准;组织学生以若干小组、优秀方案评选等办法,对方案进行评价,以考核学生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开展实践性的考核方式要注意:一是不要求全面地运用,只考核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管理学的若干个知识点或若干个技能;二是不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三是不在概念、定义、管理意义等方面纠缠,重在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四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区别对待不同素质的学生;五是沿承平时成绩、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做法。实践表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师资教学水平,创新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推进了校企的深度合作,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素质。但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亟待通过教学改革而加以健全完善。管理学课程教师应当在其教学之中更加灵活地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怎样进一步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成效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元瑞.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点探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董贵胜.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企业导报,2012(12)

[3]寇改红.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河南农业,2013(10)

[4]朱晓红.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谈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18)

[5]袁桂英.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

[6]魏晓龙.管理学原理[J].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实践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学原理”中嵌入思政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实施中对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让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步,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带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一、树立正确育人目标,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让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从而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长效育人机制。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应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目标应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领导、控制、组织协调及创新能力;情感目标指“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实施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掌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树立现代管理的市场观念,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深入挖掘与探索,创新“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

一方面是于基础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技能的传授中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此基础上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于基础专业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内容主要是在讲解管理活动具体方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社会政治环境、现有的技术条件、当前的经济状态让学生学会以发展的思维去制定战略、决策、编制计划,做好人员配备[2],进行创新管理。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例如讲解环境分析时,应重点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时代态势,将其与企业目标管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明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并思考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改善举措。学生根据现场环境、时局态势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提高管理效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将学科前沿热点引入知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发展挑战。再如教师在讲解管理控制时,可以增加现实生活中某些企业因控制失误、不当,甚至恶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将前沿热点信息、具体案例融入教学中,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管理学原理”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创新者应有的品质素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管理精髓的传授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管理学原理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对学生的思维启迪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格局、技术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只有审时度势,基于发展的眼光寻求自身的发展,制定新型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根本性的发展。对于学生同样如此。知识的学习应与自身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相结合,使得自身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在讲授管理活动的全球化时代背景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将个体发展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创新者。教师在讲解管理计划时,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展示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细化到学期学习计划、月度学习计划、周学习计划等,让学生不断分解学习目标,并确保学习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讲解人员配备知识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朝着全方面的方向发展,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进取,不断归纳总结,最终问鼎成功[4-5];在内容的变革创新中,也应着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建构出管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后,能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管理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基于学到的知识进行社团管理,进行活动的策划和人员的部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也应当清楚地看到“管理学原理”以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为主线,这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密切,蕴含的思政元素较丰富,主要表现在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管理智慧、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教师可借助特定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讲授如何塑造组织文化时,可借助全民公祭日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以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情景和庄重氛围,衬托和彰显课程主题。

三、积极创新与调整,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开设,而第一学年高校学生正处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适应期,过多的理论课程讲解对高校学生来说接受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着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做好课程优化设计,给予学生正确的课程学习指导。“管理学原理”本身涉及大量的管理理论、管理观点,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讲解知识点时尽可能地列举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例子,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以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新鲜感、趣味感。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华为、海尔、蒙牛等品牌发展案例,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来诠释管理学的精髓,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6],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教师可使用讨论教学法,提前发给学生案例,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分组探讨、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内部交流、课堂思辨,于学生的交流思辨中去矫正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原理”相关知识,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主题,采取任务驱动型的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完成管理任务。以组织文化章节教学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学组织文化的结构内容,搜集中国的文化内容,以点带面地展示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民族企业,研究其具体的文化核心内容,思考其文化形成路径,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师生互相点评。这种教学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思考、总结。再如采用教师可以专题参观与讲座的教学模式,邀请本地知名企业家或优秀的管理者亲临学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探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原理”中相关的管理学知识、规律技巧,也可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企业参观定岗实践,让学生知行意统一,扩展学习视野,加深对课堂内所学知识理解。此外,教师可引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让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原理”课程,以理论思想为引领,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优秀组织管理经验等内容,将思政元素贯穿课程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来说,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分为课前预习(线上)、课中融入(线下)、课后作业(线上)三个阶段。上课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利用雨课堂线上预习任务,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播放视频、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另外,将每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实施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完成课中、课后实践任务,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课后通过雨课堂布置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中的意义[7]。

四、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并加强培训学习

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定期地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党性教育,参与社会调研,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使得自身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敏感性,并自觉地将思政教育贯穿到“管理学原理”教学全过程中。学校方面也应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如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行课程教育结对制度[8],聘任邀请学院思政教师指导“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由专业思政教师指引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日常思政讲堂、交流探讨活动,以真正做到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管理思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尊重历史,关注传统优秀文化。在讲解人性假设范式变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不同人性假设下不同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能基于现代化管理理念做好管理工作。在讲解管理决策的影响要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思考价值观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从而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在讲解激励理论之公平理论时,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让学生保持公平公正观。在讲解领导权力的来源时,可以让学生分析领导者的自我修养对于组织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在讲解管理沟通技巧时,教师应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诚信、自信。“管理学原理”课程任课教师必须统一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共同备课商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就课程思政案例的选择达成统一意见,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吸取其他教师、专家的意见,做好专业课思政教育质量的把关;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定期地上传有关哲学、国家历史、人物故事等相关的素材,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的全过程育人。

五、结语

当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实现思政教育全过程育人具有现实必要性,“管理学原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关注专业知识讲述的同时,也应关注思政教育。教师应挖掘“管理学原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增加与之相关的思政教育案例,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育人机制的调整,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正确的道德理念去做好管理工作,解决实际的管理难题。让题“管理学原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跨界融合,才能带来“管理学原理”更理想的教学预期,培养发展更全面、素质更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芳.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途径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02):149-153.

[2]彭芳.应用型转型建设背景下“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10):162-163.

[3]张海燕,张银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4):158-160.

[4]陈幼红.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2020(05):149-150.

[5]薛维峰.职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策略分析———以“管理学原理”为例[J].大科技,2021(16):46-47.

[6]禹玉环.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4):108-109.

[7]樊艳丽.浅谈“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9):157.

第8篇

关键词:转型背景;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融合

管理学是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交融的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对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发展过程和管理职能的学习,使学生们更好的树立起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伴随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常态,我国普通高校未来的发展将逐渐向“注重自身专业特色的建设和加强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来,培养时展需要的人才成为高校转型的重点。

一、转型发展背景促进管理学教学“再改革”

管理学课程在高校教学设置中的对象是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这些学生由于进入大学前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和课堂中度过,鲜少参与社会实践,很难将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进行结合。教师单纯依靠传统口头语言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大多数学生都会呈现实践经历较少、理性思考能力较差、缺少应变能力等特征,在对抽象的管理理论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解不够全面、概括能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1]由于社会、高校与家庭之间关于职业教育长久以来的片面性认识,使得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制度不相协调的问题更加凸显,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人才难得”与“学难致用”的矛盾。教育部相关人士在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就指出:“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将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国家提出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高校管理学教育如何帮助学生从课堂学习者向掌握基本管理知识的初级管理者的转变,如何将学生从课堂的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对知识的探寻,是高校管理学教学“再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管理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进入新千年,“全球资源匮乏”和“人口相对过剩”成为地球千年发展的又一难题,专家学者给管理赋予了“就是生产力”的新内涵。此时,国内普通高校管理学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重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并未得到改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管理学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不适应社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内高校使用的管理学教材多是翻译国外早期管理学的相关著作而来,该类著作大多理论性过强,实用性、操作性较差。部分著作中虽也注重穿插案例等内容,但是书籍整体框架仍然过于理论化、条理化,生动活泼的图案不多、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偏少。书籍整体版面设计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程章节设置多而冗长,语言过于学术化、不够通俗易懂,难以吸引学生深入阅读。在国外,从事管理学相关课程讲授的专家学者,大多都有在企业和政府相关部分从业的经历,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国内大多高校教师基本都是从校门出再到校门进,大学毕业后或是获得相关学位后就走入了讲台,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践经验,许多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缺乏实际问题构建、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从而导致给予学生启发的角度比较单一,实践教学不够深人、全面,进而影响管理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管理学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动力不足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我们看到人类真正的管理困惑的解决不是通过研究那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道理”的学术价值来实现,而是如何把这些“大道理”通过现实生活的演绎,最后朴实无华的表达出来。[2]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果继续沿用旧有的“仓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过于偏重管理知识的数量性、完整性和继承性,似乎显得越来越无实际价值和意义。受国内重点高校普遍扩招和高考生源不足之间的矛盾等因素的影响,众多普通本科院校所招录的学生大多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学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课堂纪律较差、缺乏思辨能力等问题。由此看来,在国内外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下,我们应该重点阐明管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获取的思路、方法,把已有的案例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涂鸦式教学法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敢于发言的自信能力、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吸引学生参与到方法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思考,教授学生“获取知识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学会学习和思考。[3]

(三)管理学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教学功能比较单一

高校管理学教学中,现行的教学模式由于过多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没有把管理实践放在导向地位来组织教学,课程内容纷繁芜杂、覆盖面广,但没有突出重点,缺少一定的深度。在实际教学中,管理学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将课时平均分配,无法有重点地选择,这就必然出现很多讲过的内容学生工作后用不上,而需要的内容又相对不足。许多高校的管理学教学中并没有设定实训课,即便是设置了实训课,实训课与理论课间的信息交换不顺畅、理论讲授和实践相脱节。实训课的开设本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但是由于教师对实训课的内容与教学目的认识不足,实训课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反而使许多学生认为是增加了负担。

三、完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发展,现代社会中教师己经越来越少地以传递知识为主,更多地是以激励思考为主要职责,除了教师自身的正式职能之外,他还将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4]为了更好的践行这一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著作中的重要理念,我们需要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使用一些方法和措施,注重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曾经的阶层关系为民主教育关系。

(一)注重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学习

管理学的课堂教学理论仍然是当前教学的重要方面,要增加教材外的教学信息量,注重更新一些与管理学相关的实事信息。在精简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重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的演示,给学生传达更多实践教学的内容。课堂之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实践性,可以和一些企业联合,加强校企之间的专业合作,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相关岗位实习、实训以便获得实际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为学生授课或做有关管理学知识方面的讲座,把管理者多年管理实践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而且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管理实践作为案例,融入到课堂中,组织学生探讨并加以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各种学习方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融合作用

以课堂为依托,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管理原理方法实验。以理论直接联系实际,带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过程,以集中其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参与式教学法,以提高管理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布置案例分析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注意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精神,并引入团队竞争机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需要根据管理不同章节的需要,选取适合该章节讲解过程中教学方法,发挥各章节之间的融合作用。

(三)注重教学团队建设,适时更新教学模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提高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也掌握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的同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5]面对信息更新速度的不断提升,我们应该注重教学模式的动态稳定,适时为其注入有助于管理学教学发展的新鲜能量。同时,还需要注重以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为基准,进一步梳理课程的教学结构,完善和增补各类教学资料,总结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经验,注重管理学教学团队建设和优秀教师的培养。逐步实现给低年级学生配以导师的目标,导师能够和学生充分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满足学生的相关要求,利用掌握的信息适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思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学的教学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学生是我们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对象,经常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加强与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沟通,紧紧抓住本科教学的特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不断开拓进取,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萍平,许莹,等.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型本科管理学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07.

[2]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2.

[3]袁渊,陈戟“.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37-3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108.

第9篇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培养目标相矛盾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院始建起重点建设的专业,该专业特色明显,管理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性质是一门专业选修课,但在国际贸易高职的毕业生多年的就业调研中发现,实习、就业后因为工作能力突出,选拔到管理岗位的人数比较多,这种“专”而优则“管”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在大学期间从事各种社交活动,特别是专业类的项目管理活动,个人的管理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因此,从实际来看,就管理学课程性质而言,对于学生今后就业的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管理学》项目化教学的改革思路

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顺应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新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六大关键能力:企业环境分析能力、目标管理与计划能力、决策与分析能力、组织设计与文化建设能力、领导激励与沟通能力、控制与评价能力。按照此条综合管理技能主线和六大关键能力,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或项目。

三、《管理学》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与效果

1.教学试验总结与反馈。将项目教学法法引入到《管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后,特别是管理学的实用性在课程学习中得到了求证,学生对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和教师教学方法的认可度有了明显的提高,重要的是课堂的教学效果非常理想。通过任务引领,学生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管理人员,他在模拟的公司管理情境中遇到实际的问题出现迷茫,迫切需要管理的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激发出来。通过老师有意引领,管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与方法生动地体现出来。让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力性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发挥,课堂中真正的实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体,双向交流与反馈,课堂“活”起来。

2.考核方式的改革,改革期末考试考核模式。调置模拟企业招聘流程项目、调查处理公司机密泄露事件、应对企业产品质量问题致使企业形象受损公关、接待客户来访与业务洽谈(会务准备、商务谈判)等项目结合当前媒体报道的企业热点问题。要求每个组员必须在其中有角色和任务,要合理分工,任务落实到个人,组员的个人表现影响团队成绩,团队成绩取决于任务的完成的质量和团队配合度。要求团队成员至少提前一周上交角色分配名单、考核案例发生发展及结果文本、案例涉及到的每个人物的台词等一系列文本,经教师审核后,当面询问简要的处理要点。

3.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利用团队成员的人脉资源,采访当地有代表性的外向型企业管理层人员,采集企业经营管理中经典的问题及处理方式事例,比较筛选的信息经整合,编写完整的企业案例并附上小组、个人评述,做为课程期末考核内容递交给指导教师。一是将社会实践与课程考核有效结合,提供学生更多的机会了解并接触企业真实经营现状。学以致用,以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分析真实的管理案例,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增加分析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二是促使学生加强团队合作,配置资源,达到资源优化。同时防止案例雷同化,要求细分市场,差异化增加各组间的竞争性,做好保密工作同时还要观察其他组的进展,真实地模拟再现职场较为残酷的竞争。

作者:叶飞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活动;管理学;开拓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198-02

近年来,我国各个高等院校都积极地展开了一系列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的适应社会,但是高校的实践活动也存在走形式、疲于应付、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象。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找到了实践活动与管理学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立体的感知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效果,从而使高校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和社会联系的桥梁。

一、郑州W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活动与管理学课程的现状

(一)郑州W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概况

郑州W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包括非师范教育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本着服务社会,打造郑州经济管理人才的目的,于在2012年9月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成立之初,领导就提出打造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让学生走出去,整合一切资源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

(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管理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笔者在2014年2―6月,选择了郑州W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级投资学、管理科学、物业管理班、投资理财班的部分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实际发放试卷212份,有效回收198份,有效回收率93.4%。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狭窄。高校现有社会实践类型有社会认知实践、专业认知类实践和专业研究类实践三种。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学生中有79.3%参加过社会认知类实践,只有13.2%的学生参加过专业认知类实践和7.5%的学生参加过专业研究类实践。这说明郑州W学院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感受”社会,而不是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没有真正做到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专业认知,进而提高专业水平。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多由院系团委组织,而专业教师参与较少。专业认知类实践和专业研究类实践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并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实践的内容应该由专业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和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果高校的实践仅仅停留在社会认知实践,无疑是对大学生时间的浪费和高校资源的浪费,根本无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准。

2.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单一。郑州W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课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三种。通过调查发现,经济管理学院有81.3%的专业课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可是讲授法已远远无法满足经管类专业课的教学。以管理学教学为例,管理学作为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一方面理论性较强,学生将来考研,它是专业必考课,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帮助学生夯实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管理学需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学科课程历史悠久,是课程最基本的组织形态,至今仍处于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可是在目前高校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言堂”、“满堂灌”、“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台上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多数老师认为,老师的职能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理论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其实,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传授和学生认真听讲、提炼消化并反复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和管理学课程相结合的实施方法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与管理学课程相结合的实施背景

在以前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现代学生渴望深刻了解所学专业和深刻了解社会的愿望。尤其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都是应用型专业,只有让学生走出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才能帮助学生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所以在2014年6月,笔者得知要担任两个班级(2013级投资理财班和物业管理班)“管理学”和“社会实践”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时,就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将《管理学》专业课的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实施目的

作为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业发展,最重要的职责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又体现在作为教师是否能帮助学生顺利的走进社会,融入社会,进而能推动社会前进。笔者希望学生在学习这两门课程之后,能够通过管理学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钟爱所学专业,精通所学专业,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性人才。

(三)实施方法

1.社会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在专业课《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课本所学内容与计划参加社会实践的企业信息进行链接。在参加企业实践活动之前,先由教师针对性的布置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收获回学校,最后形成内容翔实的实践报告。以宇通客车的实践活动为例。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出发:宇通客车的企业背景是什么?宇通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宇通的标准化体现在哪里?宇通的人性化体现在哪里?宇通的利润率大概有多少?要想成为宇通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从接待我们的中层管理人员中,你能发现他们所具备哪些良好的管理素质?宇通的目标管理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带着问题去实践,可以消除学生的盲目性,防止实践结束了,仍不明白实践的目的。教师所选的这些问题,应紧扣教材,与《管理学》这门专业课的内容息息相关。

2.专业课教学的改革。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在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中,留出时间让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讲出在宇通客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到的问题答案和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获得的答案。通过小组代表在课堂中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内涵。同时通过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一方面使学生能尽快地积累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厚积薄发,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自信心。

在学生上台展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时,教师把每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学生自主为小组起名字、决定小组口号、确定成员。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讨论、充分酝酿、各抒己见。然后由各个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进行演说、辩论和竞争。若想增加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阐述某一学术论点的不同观点或者看法,创设一个具有争论性的情景,使学生参与热烈的讨论之中。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教学的趣味性不是单纯地激起学生的喜悦之情,博得学生的一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引起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或者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喜悦心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研究结论

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虽然仅仅历时半年,只是针对郑州W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进行了实验、探索和总结。但是崭新的教学模式,已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充分认可,同时也总结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相关课程相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仅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世界还是我们的大学中,变革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同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学院和大学的主体就是多样化和扩张”一样,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主题一定也是多样化的。只有多样化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要求具备‘实用性’的知识;知识越成为生产力,高等教育越被期望能培养更多有价值的人才。”这充分意味着,以前的大学课堂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注定要成为历史,而新的教学方法一定会更广泛的进入人们的视野中,被人们所接受。

(二)学生观念的悄然变化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与相关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十分支持。虽然其中有少数学生表示开始适应时有些困难,但是也表示了正在慢慢的适应,并越来越喜欢此种教学模式。同时大家一致发现了这种教学模式对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上的优势。

(三)实践活动的带队指导老师和地点的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确定实践活动的带队指导老师时,首先应该本着从本学期教授相关专业课的教师中选择。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一定要结合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相互兼顾,相互渗透,这样才能大大提升专业课和实践活动课这两门课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实践活动强化理论教学效果

学生首先通过课堂和书本感知管理学的知识,再通过实践活动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把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创造性的能力知识。因此,教师要想尽快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离不开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同时课堂教学本身的局限性也可以在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加以克服。大学生正是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达到由量变到质变,才能把书本知识上升为能力。

总之,大学生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夯实基础知识,提升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学会交流,拓宽了知识面,拉近了理论与实践、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为广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大学教师教学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第11篇

1•概念、性质与特点

药事管理学科(TheDisciplineofPharmacyAdministration)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其独特的学科性质。从其概念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药事管理学科是运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药学事业进行科学管理的科学;是研究现代药学事业各部分活动及其管理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总结药事管理活动的规律,指导药学事业健康发展的科学;是研究药学事业中的人、经济、法律、信息、机构和制度的相互关系,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药学事业的影响,探索药物研制、生产、流通、使用、评价等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及药学事业的管理的科学规律和管理方法以保证药物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维护人类健康,并促进药学事业的发展[1]。可见,药事管理学具有社会科学及应用科学的性质,具有专业性、政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2•研究内容与方法

药事管理学科研究的内容与药学科学知识范畴的划分有关,与其自身内部专业划分有关。其研究范围很广,包括药事组织、药事法规、药品质量管理、药学经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药房管理、新药管理及行为科学在药学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从药事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入手,便形成了其具体的研究方法。药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其它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用历史的、描述的、发展的、状况或范畴的、相互联系的,原因比较的、实验性的、模拟实验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等具体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即通过对药事管理学科基本指导思想的研究。相应地采用历史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发展性研究法、状况和范畴研究法、实验性研究法、分析和比较研究法及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来开展。

二、药事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科学的分支学科,是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行为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边缘学科,是药学科学与药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对药品从研制、生产、流通、价格、广告乃至使用等各项活动有关事项的全方位管理,是对与人民生命息息相关的药品质量施加的控制与监督。随着药学科学与实践的发展而形成的药事管理学,同时也推动和促进着药学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和进步,通过立法把整个药学事业置于严格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科学管理之中,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对药品采取的管理手段。与之相对应,在药学教育领域培养现代药事管理学科带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总体上看,药事管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涉及到药学事业的各个层面,与药学活动有紧密的联系,缺乏药事管理的约束,药学活动就不能有秩序、有规律、公平合法地进行[3],因此药事管理学从宏观上指导着整个药学事业的发展,是药学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三、国内外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情况比较

1•课程设置

药事管理学科的应用性很强,再加上其综合性强的特点,各国药学院校开设的课程按其基本内容的性质划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类:(1)药事法学和伦理学类:基本内容是本国的法律体系机构、药品法、药师法,控制物品管制国际公约及本国法规、医疗卫生有关法规,以及药师职业道德规范。(2)管理学类:主要有药房管理学、医药企业管理、药事组织、药品质量管理等。(3)经济学类:主要研究药品及药物的经济活动,包括药物市场学、药物经济学。(4)社会和行为科学类:主要研究药学实践环境、人(药师、病人、其他医务人员)与药物治疗合理性关系的规律,包括药学概论、药学交流学、卫生保健系统与药房、卫生保健组织、药学实践的社会经济、健康和疾病中的行为因素等课程。(5)方法学和信息学类:主要有药学社会研究方法、药品信息评价方法、医药品情报学等课程[4]。

2•美国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情况

美国是国外高等药学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这里笔者就以美国为代表谈谈国外的药事管理学科的教育情况。通过网上检索,笔者搜索到多所美国药学专业大学,查询相应网页,总结发现美国该类院校普遍设有药事管理学本科、硕士、博士三级招生点,现以费城科学大学(UniversityoftheSciencesinPhiladelphia),基督山北卡罗林纳药科大学(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SchoolofPharmacy),新墨西哥大学卫生科学中心药学院(CollegeofPharmacyoftheUNMHealthSciencesCenter),密西西比大学药事管理系(DepartmentofPharmacyAdministrationofUniversityofMississippi)等院校为例,简要介绍美国药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情况。首先,各个学校对药事管理专业描述如下:本专业学习强调社会、心理、政治、法律、历史及经济等因素对正确使用、不使用及滥用药物的影响,强调人的行为对疾病、文化、卫生服务系统结构、财政及经济的影响;指出具备一定药学专业技术的个人能够检查患者、药师及其他相关实践人员所组成的社会系统内部人员的相互作用和行为以及提供的服务及受教育的情况,他们不仅需要将人类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文化、心理、生物特性的整体,也同样需要考虑到卫生服务体系对人、经济、药学服务的干预和影响。经过该专业训练的个人将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并能评价和处理药物体系流通中存在的问题,能将行为学、社会学相互贯通的理论运用到药学实践领域中去。其次,提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安排是由其具体从事的研究的目的而特别设计的。学生除了全面的理论学习外,必须参加大量的研究、教学及社会培训,学校将提供其与制药企业或咨询行业等接触的实践机会。再来看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本科阶段除了基本的药学基础专业课外,普遍设置的课程包括:药事管理学、财经管理学、卫生社会学、药物行为与社会学、卫生法学与法令、国际制药业经济学与行为学等;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则包括:统计学、卫生与药物经济学、社会与行为卫生学、卫生服务与政策、高等社会行为学、卫生保健技术的经济评价、药学服务研究方法、药学分配经济学、药物开发与营销、药事管理学研究方法、医疗系统管理学、药物使用、滥用及误用调查、药品营销技术、高等药品市场研究、高等消费者行为研究、高等营销概念及运用、统计推断原则、美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组织与财政等。从以上课程设置可以分析出,被世界公认的发达医药大国美国对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从本科阶段就已将其独立设置为一专业,并且逐步将专业教育提升级别,同时,这些课程的确已涵盖药事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各个学科领域,从法学、管理学直至行为学与经济学。该学科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能从事指导、管理整个药学事业活动、行为的全方面人才。在这些院校中,从事该学科的教师人数与药化、药剂、药理等学科的基本相同。

3•我国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现状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状况就显得薄弱多了。在我国的十几所重点高等药学院校中,一直无一所院校将药事管理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大多只是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程中设置了《药事管理学》、《药品监督管理》此类课程;值得庆贺的是2004年6月中国药科大学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已设立了药事管理专业本科招生点,首批招生32人,学制4年,课程设置除基本药学专业课外,设有现代医学、国外药事法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药物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法、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卫生事业管理、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卫生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等与药事管理相关的课程。此外,设置硕士研究生招生点的学校也屈指可数,有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社会与管理药学系,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专业药事管理方向等;药事管理专业博士招生点目前仅中国药科大学及沈阳药科大学两所大学设有,中国药科大学专业方向包括:“药学教育与科研”、“中外医药政策的比较研究”、“中药现代化政策与发展策略研究”、“医药政策研究与对策”,共有导师四名。沈阳药科大学专业方向包括“医药经济与管理”、“医药技术进步与创新、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社会药学”、“药事管理与药史文献”,共有四名导师。因此,药事管理学本科阶段还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科发展严重不足;研究生阶段虽然已成为一个确定的研究方向,但是一些学校尚将其挂靠在其他相关专业之上而并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此阶段并没有设置合理的、深层次的课程供学生学习,学生大多是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和翻译外国药事法规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在各大药学院校中,从事药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比例则非常小,在含本专业的大学中,平均每所学校拥有教师不超过4名。除了正常的课程学习外,我国在药事管理学科高等教育过程中还缺乏应有的课外实践与培训课程,学生普遍缺少实践能力与工作经验,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难以适应学科自身发展与药学事业整体发展的要求。综观全国范围内各大药学院校,可以说中国药科大学已形成了完整的药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体系,虽然其中不乏不足之处,但对于培养药事管理学高等人才对促进国家药学事业的发展将做出很大贡献。其他药学院校也应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与力度,共同为我国药事管理学科发展努力。

四、差距存在的原因及改进的建议

1•差距存在的原因

(1)我国药事管理学科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最早涉及此学科是在1906~1949年间,并且发展十分缓慢;而美国早在1821年费城药学院建立时就已形成药事管理学科的萌芽,并且发展迅速,从1950年代后就已将其设为硕士、博士学位的专业;前苏联则是在1924年开始将药事组织列为药学教育的基本课程。

(2)学科课程设置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形成继续教育中的“断层”,非独立的学科更使其地位受到忽视。从本科专业仅一所院校设置到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少数设置直至博士研究生阶段的个别设置,致使学科教育不能达到“程度逐步提高”的高等教育目标。

(3)学科性质界定不明确,由此导致的研究方法的不确定,必然阻碍学科发展与建设。

(4)所设置的课程不符合学科的性质。药事管理学属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的内容广而多,国内设置的课程远达不到学科教育目标,同时,学生缺乏各类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起不到良好的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5)人员认识度不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除了从事药事管理学科教学与学习的教师与学生以外,大多数的教师与学生普遍对本学科了解甚少,只是浅显地认为是“搞管理”、“搞理论”,甚至还存在一些偏见。这就造成学生对本学科的求知欲下降,学科知识普及不开等状况的出现,学生生源严重不足。

2•建议

(1)我国应积极向先进国家(如美国)学习,学习它们对药事管理学科教育的整体思路,学习其从教育入手,学习其学科设置、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全面性及能从发展的长远性考虑,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我国对该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目标与教育规划不相符合的局面。

(2)明确确立学科属性,规范学科研究方法和内容,合理布局学科教育体系,完善整个学科建设,加快将“药事管理”独立设置为本科生专业的步伐,从基础阶段入手,为学科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12篇

关键词:管理学;工作过程;教学方式和考核

《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创新的实践考核体系,发挥其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基础课的作用。

1 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1 一条主线

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1.2 两大基础

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1.3 四大关键能力

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2.1 头脑风暴法

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2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2.3 角色扮演法

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2.4 实地走访法

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2.5 管理游戏法

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3 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史孝志.管理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3):132-133.

[2]张奎香.管理学案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1):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