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时间:2023-10-08 15:4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

第1篇

【关键字】柳州市;景观风貌体系;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总是处于多元冲突和特定的地理文化圈中,有着不同的地域文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不同的地理文化圈促进形成多样化的城市景观风貌。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建设是城市文化的一个侧面。良好的城市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空间的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90年代规划建设寄希望城市设计,但全市层面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基本上束之高阁。关键是实际管理中难以发挥作用。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历史已经步入一个全球城市化和城市全球化的时代。同世界各国一样,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已成为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主题。

制定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体系,对城市风貌要素提出全面规划控制要求与建议,加强规划与实践的联系,在规划管理上求突破,进行新尝试,是柳州建设景观风貌特色规划及实践的思路。

柳州作为广西工业中心,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柳州形成了以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工业城市,与工业之强交相辉映的是柳州的山水之美,唐代柳宗元曾用“越绝孤城千万峰”,“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诗句来描绘这种美丽的城市。近年来,柳州市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拓展,尤其新区得到快速发展,如何结合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环境特点,发展自身特色、风格,提高城市整体景观环境质量,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柳州市景观风貌研究思路

(一)首先应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规划体系。城市景观风貌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特征,其自身变化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规划体系,将城市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及历史景观要素协调配合,以满足人们的活动要求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其工作范围应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定位、城市景观风貌系统控制与分区指引、近期重点地区建设导引三个层面,对整个城市的风貌、景观格局予以有效控制。

(二)其次,通过公众参与挖掘寻找柳州市景观风貌特征。柳州市建成区面积为1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105万(2010年数据)万人。市区内山环水绕,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市区周围群山环抱,市内孤峰耸立,被柳江蜿蜒穿城而过,宛如一条玉带,呈现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独特景观。柳州市景观风貌规划借鉴了先进的实践方法和内容,在现状分析、相关规划分析和公众调查的基础上建构的。为使规划体系更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更加全面,通过问卷的形式对200位在柳州工作的城市规划相关专业人士、700位柳州市民和350位旅游者进行了调查。总回收率达到73.9%。通过对924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研究,我们对公众心目中柳州的景观风貌形象有了基本认识。

柳州介于山脉绿野的围合之中,东、西、北三片起伏丘陵成为城市自然大背景;历史上曾作为城市峰屏的鱼峰、马鞍、灯台、蟠龙、鹅山、鹊儿山、驾鹤七峰如今与其他大小峰峦一起变成城市中最大的特色与场景;柳江及其支流、湖塘、池沼等水体介质穿插在城野之间,成为山城交融的中间要素,自然山水是柳州最为显著的景观风貌特征柳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建设生态山水型城市。

对柳州来说,山、水、城三大要素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对形成城市特色起重要作用。因此,保护并延续“大城大山水”景观格局将成为本次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重中之重。

(三)再次,通过对柳州现状景观要素的研究,是把复杂景观规划系统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子系统,再逐一解决,便于景观系统的全面驾驭。规划提炼出城市开敞空间、城市建筑风格与色彩、城市建筑高度、城市道路与门户、城市夜景、城市标志物共六大系统。规划充分结合柳州城市特点与景观现状,对上述内容进行整合归类,使新形成的六大系统具有“精、准、全”的特点,足以完整概括柳州景观风貌,切实控制城市景观建设。城市景观风貌问题涉及要素多,

二、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管理与实施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城市景观规划管理作为政府职能的地位还比较脆弱,相当多的地区城市景观规划管理行政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政府缺乏对城市景观应有的综合调控能力。其次,城市景观规划管理没有纳入正常法定管理程序,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文件。在现行规划管理中.规划要点确定后,即做建筑设计,建筑师只考虑红线范围内的建筑设计,对用地周围的景观、功能和用途缺乏系统研究,使城市空间和建筑体量之间缺乏整体协调性。没有具有法定效力的管理导则来支撑“规划设计要点”,对景观规划的管理软弱无力。再次,景观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较低,专家参与规划决策和公众参与的机制尚未建立。景观规划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1. 尊重用户与公众提高认识,动员公众参与。柳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根据国家和广西区的部署,在加快柳州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努力建设一个社会稳定、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居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具有综合功能的开放型的现代化城市而奋斗,将建设环境优美、独具个性特色,可持续发展,正式纳入了《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同时也将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建设作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柳州市在21世纪城市规划建设的长远目标长抓不懈。

在建设柳州市独特的山水城市风貌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工业山水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的意义、条件、难度、方案选择和对策措施等整套内容向社会进行广泛持久的系列宣传教育,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建设山水城市风貌特色的目标深入人心,增强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的"山水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意识,以求全社会的关注和广泛参与,这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如近期我市围绕百里柳江进行了多项群众活动,如千人钓鱼大赛、百里柳江摄影大赛的通过这些活动使山水景观风貌的理念深入人心。

2.分解目标、编制下一阶段专项规划。鉴于建设山水景观风貌特色城市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实现在规划期内建成山水景观风貌特色城市的目标,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必须根据本研究课题选择的方案构思加以审定之后,就山水景观风貌特色城市和风貌特色建设中,关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市域城镇体系建立和完善、城市工业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城市布局结构的保护、市域大环境绿化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名城保护与发展以及城市景观、城市形象建设等诸多内容,通过政令方式,将建设的总目标分解到城市政府的经济、建设、文化、环保、林业和园林等有关职能部门。

3.尊重环境、加强城市设计。城市中天赋的自然环境和融汇古今的人文环境,是建设山水城市的依托和基础条件。尊重、保护和强化城市自然形态特征,使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统一,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

第2篇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在市人大、市政协关心支持下,坚持规划引领、努力塑造特色,提升服务意识、加强效能建设,注重过程监督、推进项目实施,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扎实推进城乡规划各项工作,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了部门工作新局面。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围绕目标任务,加强规划编研,全力保障重点项目。

1、城乡规划编研工作。一是报请省住建厅组织召开了xx城市总体规划与xx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协调论证会,并形成最终意见,《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30年)》将在《xx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XX-2030)》完成公示、市人大审议等法定程序后,一并报省政府审批。二是积极对接《xx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XX-2030)》和《xx市承接产业集中示范园区总体规划》,并组织了多轮技术论证。三是开展多项专题规划编制及研究,《xx市城市绿道建设总体规划》已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评审;《xx市xx区域发展规划研究》、《xx市主城区户外广告设施专项规划》、《xx市城市风貌规划》等均已编制完成,并组织了技术论证;编制完成了《xx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通则》(初稿),出台了《xx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设置标准与准则》等。

2、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规划服务工作。一是积极配合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招商、融资和建设工作,提供了启动区及协调区拆迁红线图,出具了启动区待建设地块用地红线图及规划条件。二是完成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长岗安置点二期和孔井安置点b区规划方案审查。三是开展了启动区待搬迁项目的异地选址工作。

3、天堂湖低碳生态示范区规划服务工作。一是积极引智,聘请了同济、清华的教授作为专家顾问指导《天堂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二是配合站前区编制完成了《天堂湖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同时组织对区内安置点进行选址和设计。三是按照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要求,会同站前区启动了天堂湖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指标体系和技术导则的编研工作。

(二)围绕经济发展,加强规划服务,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1、服务项目建设。上半年共组织召开市规划委会议7次,审查项目58项;分管市长规划审查会议7次,审查项目88项;局技术审查会和专家审查会13次,审查项目123项;拟定规划设计条件48份,提供红线图27份,出具答复函64份。共发放《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1份、135.8㎡,《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4份、157.5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8份、271万㎡,《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合格证》32份、79万㎡,建筑开工放线总面积92.3万㎡,建筑竣工测量总面积57.2万㎡。

2、服务市政和民生工程建设。一是完成了市政干道路口渠化设计方案、主城区百牙路和清风路改造方案、主城区xx区东片城市改造(棚户区)方案、xx区公租房三期等项目的规划审查审批。二是编制了城市湿地公园莲花台配套服务设施规划方案和九华小区、杏村小区环境整治规划。三是拟订了未来三年老城区棚户区改造计划,划定改造红线范围、用地及征迁规模。四是配合主城区标准化社区建设,从规划层面规范和督促社区管理用房建设。

3、服务地块招商。发挥规划职能,采取多种形式开展xx市及xx集中区项目招商;认真制订15个地产用地的出让方案,参加了市政府组织的合肥推介会,现场宣讲xx市城市规划和重点发展区域情况,取得较好效果。

4、服务园区和县区发展。一是积极与石台、东至、青阳、xx规划建设部门联系,密切关注工业园区、县城、乡镇规划,指导和参与有关规划编制。二是采取放权和授权方式,支持xx集中区、站前区、开发区和贵池区规划分局主动工作,积极为园区项目提供便捷服务。三是赴青阳县朱备镇就镇域总体规划、重大项目规划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协调和帮助解决规划建设中的难题。四是赴石台县指导县城城市设计,从视觉通廊、开敞空间、特色风貌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五是提请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市域重点区域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扩展城乡规划服务范围,加强对市域重要地段的规划管理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技术指导。六是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xx产业集中区建设发展决策,xx集中区规划分局正式挂牌。七是积极探索历史遗存保护与发展的合理路径,邀请专家赴东至县开展历史城镇和历史街区保护专题讲座,为我市推进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智力支撑。八是积极参加优美乡村项目规划审查工作,联合市住建委做好列入省第一批试点村的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审查,指导重点村的整治建设。

第3篇

年村镇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围绕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展现田园城市特征。按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城乡形态,推进城市群走廊及其重点镇建设;按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县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重点镇综合城镇化水平,推进一般城镇改造和特色城镇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按“四性”理念,实施农村居住区建设,同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业,提升农村居住区建设水平和服务功能;将传统农居风貌与现代居住条件相结合,开展传统聚居林盘整治和农房改造,强化特色的田园景观,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一)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发展,形成组团式城市走廊带。

按照田园式城市形态,全域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群串珠走廊带布局的要求,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发展。

1、以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升县城建设水平。加强县城建设发展的研究,各县城要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和田园城市“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特征,优化县城的城市布局形态;快速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质量,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以高端化发展为方向,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的服务和指导,形成主导产业明确、各具特色、高端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其中二圈层的六个县城,按都市区“一主四副(四大新城)”的发展思路,按照都市区串珠式组团化的布局关系,凡与中心城区直接对接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安排,市和区县二级按分工责任共同实施,实现都市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统筹;加大都市区城市公建配套设施的统筹力度,指导相关区县建立公建配套设施统筹机制,实现城市公建配套设施的规范化管理。

2、统筹推进“198”战略功能区建设。“198”区域是市级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依托区内的建设用地,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文博旅游、总部经济为主的高端现代服务业。“198”区域涉及11个区县,建设部门根据分工职责,负责“198”功能区生态建设、新型社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年要按规划基本完成外环路两侧200米范围内的拆迁,基本实现外环路两侧各50米固定防护林带的贯通。重点抓好建筑密集区段和相对滞后的区(县)的拆迁;各区县结合本区产业项目和实际情况,优化和完善本区“198”区域新型社区实施方案,拟定计划推进社区建设,推进农民多种方式集中;完善“198”功能区路网规划。市、区(县)两级整合资源,明确实施主体责任,结合土地开发利用、生态功能建设、新型社区等项目,加大统筹力度,同步实施配套设施建设。

3、以提高综合城镇化水平为引导,大力推进重点镇建设发展。重点镇是全域城市群的组团,需要按田园城市组团化形态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各重点镇立足打破区域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发挥带动作用,按照田园城市的形态优化城市规划,优化发展空间,壮大主导产业,实现“三化联动”发展;充分运用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统筹城乡资源、多元化筹集资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功能和承载力;运用政策扶持措施,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加强城镇和农村社区管理,提升城镇化质量。其中:优先镇要着力提高综合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扩大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并对城乡统筹发展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多出经验,快速提高综合城镇化水平;重点镇着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城市化管理体制,加快城市配套设施建设。

(二)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形式高水平推进农村居住区建设。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我市农村四大基础工程之一,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综合性项目,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推广运用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强化统筹配合,同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1、建立和运用好农房建筑设计方案图集库,提高农房建筑设计水平。我市灾后农村住房重建在总结多年农村聚居点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很多设计方案具有参考借鉴和推广价值,市建委组织力量汇集整理、筛选,建库,提供全市选用。拟年入库600个农村居住区项目方案,300个农房建筑单体方案。各地可利用这些成果,结合本地实际按“四性”理念再提炼选择、深化,形成当地的参考图集,指导当地农村新型社区、聚居点建设和农房改造项目的具体设计。

2、按照《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管理力量。落实“市级行政督导,区(市)县延伸管理,镇乡依法履职,村组社会监督”的四级管理监督体制。强化县、镇两级村镇建设职能机构和力量,协助乡镇政府建立村组社会监督制度和机制,确保农村居住区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化。

3、加强项目的设计指导和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管,确保“四性”的落实。各郊区(市)县建设局进一步加强和稳定村镇建设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并针对性工作需要提高协管员素质,充分发挥协管员队伍的作用,坚持长期为农村建设服务。

4、强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入住后的服务和监管。一是加强农村居住区(点)内新建建(构)筑物的管理,维护居住社区的形象和整体效果。各地要按照《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建立村级社会监督制度,区(市)县相关监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各司其职,对已建成入住的农村居住区(点)加强巡察,及时发现和纠正屋顶加层、房前屋后搭建等现象。

二是同步配套生产设施。各地要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对群众有发展庭院经济和养殖业的意愿、条件允许的农村居住区(点),以不破坏环境,不污染水源为前提,充分考虑集中居住后的生产耕作半径,在居住区项目规划时统一布置必要的生产设施,由群众出资出劳,修建相对集中养殖设施、农具房,满足生产需要。

三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立村民自治机制,规范社区管理。各地要指导和协助乡村组织多种形式的村民会议,按照相关程序制定村规民约、社区管理规则,通过制度建设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培育村民的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意识和习惯,实现对居住区日常生产生活的规范化管理,共建共享和谐美好家园。

(三)增强川西林盘保护和整治利用力度,充分展现田园城市的特色。

按照田园城市的形态特征,调整工作思路和机制,积极主动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在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线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内,依托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组织开展林盘整治利用的试点示范,通过聚居林盘配套设施和环境整治、农房改造,改善林盘居住方式的人居环境,引导农民多种形式集中,传承和突出特色。

1、优化林盘保护点布局规划。建设田园城市是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对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增强特色。各地应根据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以及城镇周边,以“边线成片,聚点成群”的思路,优化川西林盘保护点布局。使全市14万个林盘的30%的到有效保护,其中3000--5000个逐步整治为林盘聚居点。构建全域的田园之中生态、业态、景观形态和居住生活形态有机融合,产业有支撑、服务功能全、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浓厚的林盘聚居群落。各区(市)县应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林盘保护点布局规划的优化调整,按专项规划审批程序报审。

2、按“四性”理念做好林盘整治建设规划设计。依托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筛选确定今年的林盘整治利用试点示范点,今年启动的示范点的林盘整治建设规划,遵循“四性”原则,按照《市林盘整治建设技术导则》的要求,依据产业形态确定整治利用方式,进行规划和设计,达到修建性详规的要求,其中新建和改造的农房设计方案,突出多样性和相融性。

3、加强林盘示范项目的指导和支持。按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进度,以“边线成片,聚点成群”的思路,选定今年启动的林盘整治示范点。各地在组织林盘整治建设规划设计的同时,编制年度林盘整治和农房改造项目计划,按要求申报试点示范项目,市建委将组织专业人员现场踏勘审查,对规划设计进行指导,筛选项目编制年度林盘示范项目补助专项计划,报市政府审定,予以资金支持。

(四)完善城乡体系结构,全面有序推进一般场镇改造。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需要实现“全域”的各类小城镇按照区域分工职能均衡发展。在全市已开展一般场镇改造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制定政策措施,以特色城镇为发展方向全面启动、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一般场镇改造。

1、统筹谋划分类指导一般场镇发展。为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按照市政府《关于全面开展一般场镇改造的实施意见》提出的任务和改造建设方式,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全市一般场镇改造。有产业支撑和经济职能的场镇,按新市镇的发展要求,形成有特色生态产业支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管理体系健全,人居环境优良,城镇风貌鲜明的小城镇。利用场镇存量资源,结合产业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改造建设,带动农村发展。不承担经济职能的一般乡镇和已撤销建制的旧场镇,结合土地综合整治改造旧场镇,改善人居环境、集约化利用场镇土地资源,建设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各地对区域内的一般场镇全面分析论证,拟定县域一般场镇改造的总体思路和实施办法,以及五年实施计划,上报市建委。

2、分步有序推进一般场镇改造。全面开展一般场镇改造不是所有场镇同时启动,而是在田园城市建设进程中对所有场镇分步有序地全面实施改造。年首先抓好场镇现状形象和功能太差的、位于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内的一般场镇改造建设。各地尽快筛选急需改造的场镇,拟定年度改造建设项目计划,制定改造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及时报市建委,将在此基础上编制年度计划、拟定和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3、加强已启动改造的场镇的指导,确保改造建设质量。一般场镇改造建设具有综合性,不只是单个项目建设,全市已启动改造的一般场镇,各地要纳入全面改造的统一计划内统筹安排,进一步加大力度,继续按照“四性”理念优化城镇规划和设计,挖掘本地资源和区位特点,走特色城镇发展之路,强化项目建设,深化场镇改造和开发。

(五)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统筹天府古镇和风景旅游城镇建设。

加强古镇的保护,利用天府古镇的资源优势,统筹推进龙门山、龙泉山“两带”风景旅游城镇建设和发展,在现代田园城市中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特色。

1、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当前集中力量发展8个古镇(黄龙溪、安仁、洛带、平乐、新场、街子、五凤、唐昌)和2个古村(花楸、尚合),将镇区的古街坊和镇外的风景名胜、田园风光融为整体,扩大古镇利用空间。灾损严重的历史文化名镇小鱼洞、白鹿,尊重历史格局恢复重建;灾后10多个整体重建的城镇,加大对文化古镇的古街区、古建筑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和恢复利用。

2、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各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申报工作和宣传推介,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掘古镇古村资源,有条件的整理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村);非历史文化名镇尚存的古街坊古建筑和遗迹,加强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对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的作用。

3、加强指导和监管,健康发展。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性整治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的指导和控制,进一步提升天府古镇的发展水平。

(六)进一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年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点》深入开展城镇环境和镇容镇貌治理,完善新居工程、新型社区配套设施,统筹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1、县城和重点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清理整治道路两侧和重要节点的广告、商招店招,实现“三化”;完善城市化管理体制,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和清扫保洁工作。县城和优先发展重点镇进一步加强特色风貌商业街建设,各完善1—2条特色风貌街;重点镇完善城市风貌设计,均启动特色风貌街建设,有条件的应建成一条特色风貌街。

2、一般场镇。重点整治场镇“脏、乱、差”现象,做到街面整洁、市场规范、摊点到位、道路畅通,改造农村版城镇。

第4篇

“詹天佑奖”即行业惯称的“詹天佑大奖”,全称为“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是以弘扬科技创新精神,表彰奖励在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中成绩显著的工程项目为宗旨的奖项。申报本奖项的工程需整体达到国内同类工程领先水平、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代表性,该奖已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最高奖项。“住宅小区金奖”即“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是参选“詹天佑奖”的先决条件。

一、全国首例历史街区及建筑保护类获奖项目的创新亮点

2006年,天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并划定14片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名城保护。2012年,五大道等14片历史风貌街区保护规划获得市政府批复。至2015年,天津共认定877幢历史风貌建筑,其中住宅建筑675幢。在14片历史风貌街区中,包括6片社区生活型街区,其中以五大道风貌街区最具代表性。

《天津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项目就是以天津市五大道历史风貌街区等项目作为主要案例,包含津城静园、庆王府、故居、先农大院等具代表性的重点项目,从规划设计、建筑单体、街区环境、课题研究及修缮技术等方面,集中展示了天津对历史风貌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使这些具有宝贵价值的历史风貌街区和建筑承续了其历史与文化,并使之融入当代的生活并为当代生活助力、接续发展。

《天津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项目从历史风貌建筑的规划和研究的方法与理念、技术的传承与开发应用、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等多个领域展开工作,在保护规划、整修技术和保护利用三个方面已有多项创新成果应用于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各项工作中。

在科技创新方面,为确保建筑物安全、可持续,同时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天津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项目将先进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形成安全适用的技术集成,多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大大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与使用功能。例如,碳纤维布加固技术,利用碳素纤维布和专用结构胶对建筑构件进行加固处理;“火眼”视频图像火灾探测系统,实时探测摄像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火焰或烟雾,并发出报警信号;一体化密闭式污水提升装置,改造建筑排污系统,改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节水效能;外檐墙面清洗技术,清除墙体表面污垢,实现建筑外檐的统一协调;特别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微损防潮层化学修复方法”,成功解决了老建筑墙体受潮、酥碱等棘手问题,具有不破坏建筑结构、对外檐影响小等特点。这些先进技术均已在天津市庆王府、先农大院等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中得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不仅有效延长了建筑使用年限,同时大大提升地区整体环境,也成为了该项目的创新亮点。

二、十年磨一剑――形成独特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模式

《天津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项目,是十年来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事业的缩影。天津是我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城市之一,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文化成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天津这些历史风貌建筑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不仅是一座难得的建筑艺术宝库,还是一部凝缩的中国近现代史,蕴含着极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天津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城市资源。

2005 年,《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后,天津形成了独特的保护利用模式,有效保护了天津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实现了建筑“应保尽保”、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和合理利用的高度结合,使历史风貌建筑成为城市重要的人文地标和文化载体。

多年来,天津市对此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树立具有指导性的保护利用理念

历史风貌建筑作为兼具使用功能和利用价值的活化遗产,保护是第一位的。因此,天津市提出了十六字的保护理念――“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为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明确了方向。

(二)构筑全方位多层面的保护利用体系

1.依法行政保护体系

依据《条例》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市、区两级管理队伍,实施了最严格的监管,严格执行装饰装修审批。十年来, 做到了巡查率100%,案件查处率100%。几年来共有248件违法案件被查处。

2.管理咨询监督体系

建立了完整的保护监管体系,包括议事协调机构---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日常管理机构――天津市保护风貌建筑办公室,咨询机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整理机构――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社会监督机制――历史风貌建筑社会监督员。

3.科研技术体系

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契证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档案,编制了修缮技术规程、保护图则、保护要求、外檐导则使全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具有高效便捷的工作平台。同时,不断挖掘建筑修缮传统工艺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课题研究,为历史风貌建筑“修旧如故”提供了科学、适用的技术支撑。

4.资金保障体系

建立了政府引领、市场运作、单位自筹等多渠道资金保障体系。管理部门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推动外国语大学办公楼、前线司令部旧址等建筑的加固工程;风貌整理公司、金融城公司、天泰公司等整理机构,通过财政先期投入资金撬动金融贷款的模式,开展了静园、原法国工部局、原美国兵营等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新华中学、三源电力公司等产权单位通过自筹资金对原圣功女子中学、颜惠庆旧宅等建筑进行了修缮。

(三)健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保护管理机制

1.政府引导,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的保护机制

按照《条例》规定,重要历史风貌建筑项目整修前,主管部门均邀请专家、公众代表参与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确保决策科学合理。

2.多部门共同协作的保护机制

多年来,相关职能部门精诚协作、合力共管,逐步摸索出一套高效便捷的保护新机制,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工作格局。规划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文物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国土房管部门负责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部门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协调合作,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强大保护合力。

3.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的保护机制

通过媒体宣传报道、专业性学术会议、出版书籍、“历史风貌建筑走进校园”科普活动、开通网站、公益短信及政务微信、建设旅游配套系统等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的全覆盖。

(四)有效彰显历史风貌建筑的综合价值

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一批显著的保护成果。十年来,一大批历史风貌建筑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修缮,确保了历史风貌建筑安全,凸显了城市风貌特色。

十年保护整修后的街区及建筑,有的成为历史文化展示场所,有的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研基地,更多的是恢复或保留了原有的功能,大部分居住建筑解决了功能不全、安全性能差的问题,成为人们继续生活的场所,也成为“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旅游亮点和人文地标,发挥出巨大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天津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项目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卓有成效的实际运作,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对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也有借鉴作用。

三、特色建筑项目选粹

此次主要报奖单位之一的风貌整理公司是天津市政府出资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承担着天津历史风貌建筑资源的文化整合、整理修缮、建设营运和品牌打造任务,是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走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主要投融资平台和营运平台。自2005年10月注册成立以来,风貌整理公司已对百余幢历史风貌建筑实施了整理修缮和建设运营,使历史街区的社会综合价值得到有效提升,推动了历史街区在当代社会的整合与振兴。其中,津城静园、庆王府、先农大院、民园西里等已成为风貌整理公司整理运营的城市特色项目。

(一)津城静园

津城静园位于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70号,先后于1981年、2005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也是首个按照《条例》进行整理的历史风貌建筑。

静园始建于1921年,1929年7月至1931年11月期间,末代皇帝溥仪携皇后婉容、淑妃文绣在此居住。之后,静园几番易主,历经变迁,至本世纪初,静园已住有居民45户,院内搭建违章建筑500余平方米,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空间状况十分拥挤,建筑局部多处进行过改造,建筑形象已不完整。经房屋安全部门鉴定,属于危险房屋,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

2005年,风貌整理公司对静园开展了腾迁整修工作,45户居民在腾迁中得到妥善安置,提高了居住水平。在整修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通过查勘和安全鉴定,甄选出最具实效的方法。例如,针对主楼东南角塌陷严重,修复工程中进行了重新砌筑,在现有基础下浇筑混凝土底座;主楼墙面反碱防潮层已破坏,掏碱施工后,采用化学灌浆法对裂缝进行填充,并在两侧增加钢质网格夹板;由于屋架损坏严重,导致受力体系发生变化,在修复过程中采用了钢筋插入、钢板或箍筋加固、碳纤维布加固的技术,同时用相同材质填充破损部位,不仅使屋架恢复了原貌, 其荷载能力也提高了50% 以上。

2007年7月,整修一新的静园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正式开放,先后获得“中国旅游品牌魅力景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4起,由静园搭建的交流平台“洋楼故事”讲堂,以“分享城市人文生活”为理念,定期举办讲座、展览、体验活动,展现洋楼背后的文化故事,其中包括“老照片里的天津”“原日租界建筑的背后”、老屋插花等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公众逐渐认识和深度了解天津近代历史和文化内涵。

(二)庆王府

庆王府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代“铁帽子庆亲王”载振的府邸,地处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重庆道55号,特殊保护级别历史风貌建筑。与之毗邻的山益里,由33幢始建于1937年的庭院式联排别墅构成。

2010年6月,风貌整理公司开始了历时2年的庆王府及山益里的整修工作,强调真实、完整、可逆、可识别和最小干预,严格保护建筑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建筑修缮过程中力求“应保尽保”,不仅完整保留了原有外檐风貌,院落植被和景观,室内的珍贵木雕、水磨石地面、木地板、木门、原有金属和木构件、中式琉璃柱、油画、彩色玻璃、葡萄吊灯、掐丝玻璃等历史元素也得到了妥善保护。

修复过程中还恢复了王府原有的东西两扇大门,使王府私密庄重的外檐风貌得以再现。室内被覆盖多年的珍贵壁画和彩绘,通过数十次剔、擦和清洗工艺,得以部分珍贵保留。水刷石外檐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砂岩清洗注射法进行清理,破损部分严格按照材料配比表进行修补,使修缮后的墙面不但显现出原有的肌理色彩而且达到了高度的协调统一。同时,在整修过程中针对小五金、部分木构件等缺失和无法修复的部分进行了适度添配。

在精心修复后,庆王府的建筑安全性能得到全面提升,建筑外貌、布局及精美的建筑装饰全部保留,在使用上恢复了餐饮、会客、多功能厅等历史功能,同时增加了文化展示、建筑展示、商务会议和游客服务等功能。如今庆王府和山益里酒店作为精品文化酒店区发挥着历史风貌建筑的现代使用功能。

(三)先农大院

先农大院始建于1925年,坐落在五大道核心区域,规划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是五大道建成最早的建筑群之一。街区内建筑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陆续建成。在整理修复前,先农大院曾由130户居民和5个单位共同使用,建筑存在不同程度受损,配套设施老化,院落里曾经布满了居民的违章建筑和企业的材料厂。

2006年,风貌整理公司启动了先农大院的整理工作,整修过程中,根据现代使用功能增设采暖、空调系统并配合建筑物墙体、屋顶内侧增设保温层及仿古中空门窗,整体提升了建筑的节能等级。整体提升了消防安全系统,增强了建筑的安全防护功能,防止因各种突发事故而造成建筑物寿命的缩减。同时采用多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自主研发应用了专利技术。例如,采用“微损防潮层化学修复方法”,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及红外光谱方法检测完全能够满足要求,此项技术对于建筑物墙体扰动极小并且可以完全不损伤建筑物外檐墙体原真性,施工周期仅为传统的物理隔离工艺的10%。

整修工作不仅使街区恢复了红砖坡顶的原貌,更完整展现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将该区域打造为集餐饮娱乐、时尚购物、文博展览等于一体的体验式综合社区。作为五大道之上的公共艺术广场,如今的先农大院架起了艺术家与观众的桥梁,展现着先农公共艺术广场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精神与价值,用艺术点亮城市生活。

2015年,先农大院创办良品生活市集――“简良集”,以“倡导简单生活”为理念,是一个倾听匠人心声,展示优质良品的多元平台。市集上既有优质产品的展示和售卖,更有互动体验课堂,传达简单的生活态度与乐活的生活理念,成为五大道上的市民与游客观光旅游的新选择。

(四)民园西里

民园西里位于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常德道29-39号,始建于1939年,由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沈理源设计,为当时天津知名房地产商济安公司建造。

历经岁月变迁,整修前,民园西里的建筑整体形象和部分细部特点虽保留着原有特征,但由于居民混合使用,加之上世纪七十年代地震的破坏,建筑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原有配套设施也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第5篇

一、中城院CUI观点

旧城改造(也称市区重建或城市更新)是当代城市发展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许多城市没有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用一般的城市旧城拆迁改造的方式,使得很大一批历史街区和特色建筑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受到破坏。另一方面,由于旧区的居民居住的房屋多数年久失修,基本生活设施不配套,周边环境质量较差。多数居民有着较迫切的旧城拆迁改造的要求。

在旧城改造方面,CUI认为:文化是灵魂,创意是灵魂,旧城改造以文化论输赢。

1、旧城改造是如何使旧城“重生”的系统工程

新时期旧城更新改造已不是局部性问题,它决不仅仅是拆除几栋旧房子,拓宽几条旧马路的事情,而是使旧城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使旧城机能得以完善,强调中心区的综合功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做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旧城改造要从总体上对旧城区进行全面的研究

要制定一个系统的旧城更新改造规划,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旧城更新改造进行规划控制,要有明确的评价体系,目标体系及控制体系作支撑,要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这样才能避免因规划控制不力而造成的混乱和矛盾。

3、旧城更新改造要树立经济观念

城市土地价值和土地收益已成为旧城更新改造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旧城更新改造实行上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因此,在制定旧城更新改造规划时应着手对城市土地进行评估和地价分级、并对城市土地增值、土地市场进行测算,使旧城更新改造规划建立在可靠的现实基础上,但也不能经济利益唯上,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

4、旧城更新改造应坚持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原则

要将城市设计思想渗透到旧城更新改造中。城市历史文化环境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更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而且对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5、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还应注重广大市民的参与

人民城市人民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体启动旧城更新改造。对于旧城改造出现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交通压力、市政设施、居住环境等问题,专业人士和城市市民要多发表意见,旧城区更新改造应是个透明、多方吸取民意的过程。

二、服务内容

旧城改造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改造项目现状调研分析

2、功能组团分布设计及开发建议

3、旧城改造中的文化问题研究

4、旧城改造政策研究

5、旧城改造环境评估

6、改造模式个案研究

7、整体定位及规划建议

8、经济效益分析与预测

三、协作团队

1、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城市经营中心

2、深圳市城市化研究会

四、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一:深圳蛇口片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简介

图:蛇口明华轮

2004年4月至7月,城市经营中心接受深圳市南山区建设局委托,和中国规划设计院深圳分院共同开展蛇口老镇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在深圳城市空间尺度不断扩张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的今天,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蛇口时,无论是蛇口老镇还是蛇口工业区,昔日风生水起的“蛇口”确实在它24年的历史尾端强弩之末地蜷伏着,沉默,并且孤独。同样,今天的蛇口面临着众多的发展机会,CEPA、珠港澳大桥、西部通道、迪斯尼等都将为蛇口明天的发展带来机遇。

蛇口城市更新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它包含城中村、产业、历史文化、城市活力和城市景观特征等内容,也包含着与招商工业区共荣的内容。此次研究的蛇口片区面积为8.5平方公里,蛇口老镇为3.4平方公里。

研究的结论主要有:

招商局、蛇口老镇、华侨城都同处在深圳滨海景观休闲带上,与其他两者不同的是,老镇尚保存着一些东方文化、渔农文化的风华。渔港,现代都市中不可替代的资源,是蛇口“风情”的所在。因此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首先抓住了一个字“渔”。蛇口的城市更新应该从“渔”字入手。最后我们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蛇口城市更新的四大品牌目标、五个项目组合、一个突破点,和政府把握此次城市更新的若干政策建议。

四大品牌目标为:

海洋门户——打开深圳海上旅游的大门;

风情渔港——海上观光低成本低点;

创意半岛——工业升级与旅游休闲相结合;

博物群落——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相结合。

五大项目组合包括海洋门户、风情渔港、创意半岛、博物群落和城市客厅。

一个突破点就是要考虑到城市更新往往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建立一个类似波士顿重建局、英国LDDC的机构来统筹各方利益,以城市顾客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取向,寻求最优解,以城市设计导则来控制城市风貌,体现蛇口的“东方风情”,最终整合一系列蛇口城市更新项目,引导城市价值的提升。在蛇口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更新时序的问题。

关于我们的研究方法,除了常用的规划、经济等研究方法以外,我们更多的是采用了社会学的田野作业研究方法,多次深入股份公司、居委会、街道办、街巷、渔港、蛇口广场调查。最后研究结论中的几大项目组合在空间上的布局结构也是通过我们用脚量出来的。(课题负责人:李津逵)

经典案例二:创意产业为青岛旧城改造提供新思路

青岛市人民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青岛要发展创意经济。创意经济、创意产业因其附加值高,融合性强,能够将技术、商业、创造和文化融为一体,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环境,将城市由制造型过渡到创造型,全面提升城市形象,而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知和重视。

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新领域

创意产业不仅是一种产业类别与经济范畴,更重要的,它是一种20世纪后末期孕育、新世纪更清晰的新思维、新工作生活方式以及新的产业结构链;它的生存与发展,是对一国一城制度优劣、城市利便、科技水准、政府能力、教育创新、文化魅力与传统价值的超前性检测与考验。

1997年,英国政府率先给出了创意产业的解释及13个相关行业,认为人、组织或企业在广告、建筑、艺术与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音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脑服务业、电视与广播十三类行业中,利用“那些源自个人创意、技能与才干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行为,都可称为“创意产业”。

自此,在相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引发了以“创意产业”或“文化产业”为国家或城市发展战略的新一轮竞争规划。

当英国宣布2001年其创意产业产值为1125亿英镑,占GDP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时,其2003年“创意英国”的全球巡展活动,更表达了一个充满创造性与革新精神的新英国形象。当美国人在1998年确认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和创意为本的经济时,他们发出“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来临”的预言,而比尔·盖茨则宣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与商业奇迹。”

新世纪初,日本人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从GDP到GNC(“全民幸福总值”)的国家战略转型,要以创意产业开始150年以来的第三次伟大转折之路。韩国在2003年宣称自己已是五大世界文化产业国之一。澳大利亚早在1994年了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国家、城市、企业与新知识者,都把目光转向了新世纪的这块新高地。创意产业,一个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一个充分调动人的想象、个性、思想和技艺的身心体验型经济形态,一个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文化化新兴都市产业,一个体现国家与城市国民幸福总值及文化软实力的新经济领域,将成为国家战略、城市实力、企业经营与个人选择的财富新天地。

麦岛创意文化街———创新改造新思路

业内人士分析,创意经济、创意产业将为青岛的旧城改造提供新思路。负责开发建设我市城建史上面积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的鲁能置业青岛公司,是鲁能置业集团公司旗下的六大区域公司之一,在青岛先后开发建设了海情花园、舱口港业主码头、海风花园、鲁能领寓等优质地产项目。该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创造生活”的价值理念,在做好企业文化各个方面的建设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学习创新型团队的打造。

针对麦岛居住区旧村改造项目,早在2004年,鲁能置业青岛公司即以敏锐的触觉和国际领先的研发能力,预测到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在未来城市经济和发展中承担重要作用。并将创意产业的新思维作为重要的元素引入规划设计麦岛居住区旧村改造项目中来,项目策划公司要求坚持“创意文化”这一概念标志,重新整合麦岛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在规划方案中设置了麦岛创意文化街。

第6篇

正是这些理念,让我们的城市得以发展,文明得以延续。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忽视了水与水环境的价值。城市河湖水面萎缩、河道水质污染,水环境恶化,人水之间变得不再那么和谐, 而“生态文明建设”又让人们重新怀念起那“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水相依”的生活画卷。一些省市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城市水环境治理,开展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打造出许多人、水、城和谐发展的新“水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亮点。本期“1+6议事厅”将就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展开深入讨论。

重视生态用水,凸显水景观利用的公益性

主持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任务艰巨、系统复杂。请各位嘉宾谈谈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怎样认识的?

尹长友( 临沂市副市长)

我们临沂是山东省政府命名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在十多年的依水建城、以水兴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建设城市水生态文明,就是要以尊重水的自然规律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把以水为魂的生态建设与文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城市建设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维护好水生态环境的健康循环,形成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

近几年临沂市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围绕着水生态、水环境建设这一核心要求,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城市面貌与城市宜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结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我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要完善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城市防洪、供水、排涝安全,避免水带来的灾害;二是要完善城市水生态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亲水需求;三是要提高水环境质量,解决好影响市民健康的环境问题;四是要形成文明的用水方式,将对水资源的需求控制在最低限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资源的扰动。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 )

在2012年11月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后,2013年初水利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中便指出,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这也正是本期话题“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提出背景。

我认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基于此,我理解城市水生态文明应该包括四个内容,即水自然生态、水经济生态、水社会生态和水文化生态。

水自然生态指的是水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原生态的保护、污染的治理、治理后的维护和人工性水自然生态的建设,以恢复、构建水生态系统平衡为最高判断标准。目前国内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如河北秦皇岛汤河公园,以最少的设计保留了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将城乡结合部的一条脏、乱、差的河流,改造成一处魅力无穷的城市休

憩地。

水经济生态指的是对水经济性开发的适度性,比如发电、灌溉、渔业、旅游等,如大家熟知的休渔期、饮用水保护等。水经济生态平衡水景观、水环境的公益性与商业性。

水社会生态指的是人类与水环境相互作用的和谐状态,如广东有不少滨江、滨海、环湖绿道,在不破坏水体的情况下,满足了人的亲水性休闲需求。

水文化生态指的是水文化的良性继承,包括水利工程文化、水系文化、水文化和水资源所属地的地域文化,四者共同构成水文化体系。

陈田(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地理室主任)

我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内涵,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及其设施建设问题。水资源与水环境是城市发展基础,如何保障水资源安全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应该成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也是体现用水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节水措施推广和节水理念宣传,达到民众用水文明行为的普及,而且要在水资源利用结构方面,扭转重眼前的生产生活用水,轻看不见的自然生态用水和地下补水。将生态、自然生态用水需求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高度来认识。

另外是对水资源、水环境价值的认识与综合利用。在尊重水生态、水环境自然形成规律前提下,如何发挥水环境与水景观在改善、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体现人水和谐,发挥水与水生态的景观综合价值,服务于宜居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凸显水景观利用的公益性,让更多的民众能够自由地享受亲水环境的福利。

最后是用水治水理念的公众化普及与提升。如果说前三点可以在短期内提升上去,那么让大众的水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升并成为自觉行动,也将是一项更为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

水生态文明“进城”,老百姓获益

主持人:在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水污染、用水结构不合理、水环境景观利用不文明等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将水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城市建设有什么现实意义?

刘昌雪(苏州市民)

前些年,在我们苏南地区,由于忽视水环境保护,很多城镇的河湖水系污染严重,亲水环境丧失,古诗词中所描述的苏南水乡景色画卷,已是过眼烟云,甚者连我们的饮用水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觉得,国家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让居民的日常饮用水质能得到保障,首先是实惠我们普通老百姓。

我的家乡苏州是个水城,许多居民都是临河而居,一直以来河水就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如果将河水污染解决了,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许多游客来苏州就是为了感受江南水乡的特色,像苏州山塘河,每天接待很多游客。如果游客坐船游览的时候闻到阵阵恶臭,一定会失望而回,那整个苏州的城市形象和品味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水环境的优劣不仅对苏州,对于任何一个城市建设都很重要。我觉得将水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城市建设,真正服务到人民,才是文明的精髓所在。

詹卫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构成了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城市概念的提出,严格来说是对工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式进行自觉反思的结果。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就必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改造。而生态文明恰恰就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彻底反省的一种理论结果。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洪安全、排涝安全、工程设施安全;有利于优化城市水资源配置,统筹保障工业用水、居民用水、城乡用水和生态用水;有利于营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谐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风光带;有利于挖掘、弘扬厚重的水文化、现代水利科技知识;有利于建立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与水资源相匹配的城市产业布局和规划建设发展构架,可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亲水、近水、滨水而居的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

尹长友(临沂市副市长)

当前,许多城市在建设中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过度热衷挖河造湖,水环境建设工程性痕迹过于明显,城市防洪除涝能力建设滞后等等。应该说,临沂市在近年来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较好地避免了这些问题。请名家高手,对城市水环境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设计;城市水系整治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并采取了生态护岸的方式;把保障城市水安全作为基本任务,将防洪能力提高到了50年一遇,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了38万立方米。

面对一系列问题,将水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城市建设,我觉得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重新审视水资源、水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从长远角度进行规划,实现城市水环境建设的良性发展;二是有利于在城市水利建设中贯彻生态治理理念,推动形成生态、文明的治水、用水方式,形成人水和谐局面,让城市居住者享受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三是有利于在城市建设中彰显地方水文化,突出城市的特色品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城市健康、持续、科学地发展。

落实细节,“硬”的“软”的一起来

主持人: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在城市水系的硬件方面应该做哪些努力?软件方面又需要哪些政策及标准的支撑和设计?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

要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从实施上来讲就得加强城市水系的软硬件建设,水系的表现形态不同,对城市的功能不同,软硬件配备也会有很大差异。水系对城市主要有四大功能,即生态功能、生产生活、休闲游憩和军事作用。另外,城市水系的区位通常也是影响城市水系功能进而影响软硬件配备的重要因素之一,城中水系更多承担市民日常滨水休闲的功能,城郊水系多为周末休闲度假,远郊水系多为生态保育、饮用水库、工业用水等,其硬件配备自然不同。

以塞纳河为例,塞纳河是巴黎的城中水系,巴黎是在塞纳河的主要渡口上建立起来的,塞纳河对巴黎的形成、发展乃至景色都起着特殊的作用,其硬件建设配备也比较综合,包括码头、堤岸、桥梁、绿道、两岸绿化、建筑美化、铺地、灯光、截污及水面清捞垃圾设施配置、河心岛建设、水坝、水库、发电站、快车道、人行道和滨河公园等设施。

软件配备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立法,保护水生态。比如2001年法国重新修订了《国家卫生法》,对排污进行更加严格的规定;二是政府重视,规划指导。巴黎市历任市长对塞纳河都高度重视,分别出台有《塞纳河长期利用》、《历史核心区塞纳河堤整建协议》、《土地分区使用规划》,《巴黎市区塞纳河美化计划》等,对沿河的功能、业态、布局、建筑风貌等都进行了规划和控制,将防洪、治污、治岸、交通、景观和城市开发建设融为一体,造就河两岸的和谐风光;三是沿岸各级政府群策群力,各自管理好自己的河段;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河段管理。先是政府预算拨款,再就是将部分土地划拨给管理机构――巴黎港务局使用,利用土地直接建设使用或租赁,产生的经济效益用于该局的正常开支和对塞纳河的管理,还采取沿河收取管理费办法以弥补资金来源的不足。

我国在进行城市水系软件配备的时候,还需考虑水文物保护法的出台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以丰富和完善软件体系。

詹卫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探索建立“以评促建、建管结合”的体制机制,启动国家级和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完善实施方案,明确申报范围、标准和条件,规范审批流程,强化动态监管;组织编制和颁布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编制导则》等系列规范标准,突出水资源体系评价与水生态体系评价,强化规划编制审批,并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利规划,与有关规划相衔接,逐步建立起涵盖水生态文明城市申报、评价、审批、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全过程的制度标准体系。要注重与《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城市水系规划导则》等现有国家政策规章制度标准的衔接。推动水利制度标准的制修定过程中统筹考虑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

陈田(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地理室主任)

我在这里想强调一点,要将维护城市水系和水生态环境构建作为城市的一个子系统来考虑,并将其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去。特别是在城市新区开发、成片旧城改造过程中,将水系统、水景观与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有机融合;将城市水利工程设施与居民休闲旅游功能有机结合。其中疏通自然水系,利用低洼地形,恢复水系统,构建城市水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环节。

同时,要将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的科普,将用水与治水理念、文化的宣传推广融入到景区和社区。

没有“万金油”,模式要强调个性

主持人:我国城市的地域自然、经济与文化差异很大,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应该如何考虑自然与文化地域差异的影响?在发展模式上应该如何具体体现?

李文(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委会名誉主任)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10年前,水利部提出来要转变治水模式,应该赋予它旅游的功能,现在他们在全国做了518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风景区升华的结果就是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打造肯定不能套用一个模式,要充分挖掘水生态文明城市具有的环境条件和人文条件。一般来说,河流受气候、水文和地貌的影响,这些规律如何反映到水生态文明的建设上,更牵扯到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我跟着水利部去山东考察过水生态文明城市,我觉得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自然、社会、技术的综合体。再加上目前城市多头管理的现状,又有很多利益集团在参与,所以要真正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会碰到很多复杂的问题。

从目前试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标准来看,尽管山东省提了5个方面,国家提了6个方面,但我个人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是否有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水质和水量,这也就决定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规律性。从这几条标准就可以看得出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水量不一样,水资源存在的形态不一样,但是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

陈田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地理室主任)

我赞同李文老师的说法。在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背景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遵循其共性规律,但更需要体现个性特征,这就要充分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因此,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标准应该包含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个性指标的选择,是由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差异所决定的。一个能够充分体现自然与人文环境差异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可能是更具魅力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体现因地制宜,我觉得至少应该从两方面来着眼。首先是体现水资源、水系与水生态地域特征及其孕育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如西北与东南的水分条件不一样,西南山区与华北平原水系形态不一样等等,因此,在相应的建设指标上应该有所差异;其次是长期人文发展历史所沉淀下来的传统人水和谐的治水用水理念与文化精髓,如何传承与创新地运用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标准中来。

突破体制的痼疾,学习临沂好榜样

主持人:您认为就目前中国城市水利建设、水与水环境管理和发展现状来看,将水生态文明引入城市建设的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应该如何着手解决?

詹卫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

水利部除城市供水、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外,城市河湖的水资源保护与优化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整治、水景观打造也越来越成为城市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成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领导协调机构,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水利部门具体承办,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强力推动创建工作。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建设、卫生、环保、林业、国土资源、交通、旅游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作配合,形成合力。

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仍处于初期阶段。要选取部分省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加强指导,完善制度,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山东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已经进入评审阶段,并且纳入山东生态水利“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即依托第一阶段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发展,重点推进第二阶段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人、水、城和谐发展,为第三阶段有序推进水生态文明市(县、区)创建和实现城乡水利一体化、生态化发展创造条件,措施得力,势头良好。

尹长友( 临沂市副市长)

我认为将水生态文明引入城市建设,主要应该考虑水生态文明理念与城市水利建设、水环境管理的融合问题。水生态文明城市要求打造水景观,在堤防和闸坝等水利工程在满足防洪供水的基本前提下,要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并融为一体,要美观,要自然,要生态,要代表并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要做到这一点,水生态文明城市要科学规划,要把城市水利建设与城市建设统一起来,城和水成为一体,一并规划,一并建设。

最根本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要保证水量,更要保证水质,要通过工程措施和制度措施,使一年四季长流水,流清水。延伸开来,要有丰富的水上游乐项目,水上竞技项目,水上演艺项目;还要发展水经济,涉水旅游,涉水餐饮,涉水市场,涉水居住,使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动力,成为有效缓解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

李文(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委会名誉主任)

我认为,陈田主任总结的水污染严重、忽视生态用水、水利设施利用率低、缺失优秀水文化等八点问题,是目前城市水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但是最大的问题还应该是城市管理体制的问题。现在城市治理和建设是多头领导,这就给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打造带来了很多协调上的矛盾,多部门的不协调,相互制衡,规划执行的不延续性,影响理念的实现。而临沂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体制的突破,临沂在做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曾经换过三届领导,可喜的是,这三届领导都在做同一个规划,所以在临沂,水利部的治水方针得到了彻底的贯彻。

多为山区的临沂是一个缺水的地方,人均水资源处于劣势,但是他们把水重复利用,而且水利资源的景观化和生态化做得非常好。原来我们看到的水利工程都是傻大黑粗,临沂制定了高规格的规划,把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现在这个城市可以用美来形容。

从临沂成功的经验来看,就是要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各部门之间一定要有高度协调和宽容的心态,作为牵头部门水利部门更应该有舍己为民,吃亏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真正能搞起来。

借市场之手,有限制性地引入市场资本

主持人:引入市场资本可以有效缓解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您认为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有效地与市场接轨?在引入市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院院长)

要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通常需要巨额资金注入, 何种建设项目引入市场资本,引入多少,取决于建设项目的性质,即公益性还是商业性。公益性项目由政府主导,一般由财政拨款完成,不足之处可以吸纳社会公益资本,以提高市民福利和尊重公民公共资源享有权;对于某些公益性项目投资过大,在适度范围内可以考虑公益性项目的商业性开发,以期实现以项目养项目的目的。商业性项目尽可能完全交由市场运作,引入市场资本,减小政府设施建设资金压力。对于兼具公益性与商业性的项目,可以进行制度设计合理分配权责利,以保证在市场资本介入情况下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在引入市场资本过程中,政府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水文物保护法》、《污水排放指标体系》等,对企业的介入范围、一切有可能违背水生态文明的各种活动等进行规范和约束,违者重罚。

二是有完善的各种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片区控规、详规等,对每个建设项目的高度、风格、功能、建筑面积、绿地面积、排污功能、城市风貌等均有详细的规定,使市场资本在符合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下发挥作用。

三是尽快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降低市场资本介入的风险,鼓励市场资本积极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四是成立专门组织,由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府部门和所有市场资本资方构成,实现政府与市场资本的良好对接,共同致力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詹卫华(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景区规划建设处处长)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水利部景区办注重借鉴有关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发展事业的经验,倡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的模式,使市场机制在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如西安“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就是在政府主导下,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资源换资产而打造出来的。原先这地方只是一个仅100多万立方米的小水库,但由于保护不够,变成了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污水区,群众反应强烈。西安搬迁了4个村、14户企业,腾出了3000亩土地,用2000亩土地建设风景区,用1000亩土地拍卖建设商住区,不仅使风景区开发以及拆迁的资金得到落实,而且使这一地方成为西安市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近几年,一些民营企业出于利益的追求或者是回报社会的心态,也纷纷参与或介入打造水利风景区。西安灞产业园区,同样由一个企业通过政府批准,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打造的一个“长安码头”水利风景区。山东潍坊市一个企业,通过政府批准,在城区浞河边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打造了一个浞河水利风景区。该风景区完全是敞开式管理,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引导市民参与,重视发挥NGO的作用

主持人:建设水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市民广泛参与进来?在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对市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应该怎么开展?

刘昌雪(苏州市民)

我觉得首先是要让市民了解水生态文明是和我们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现在苏州许多沿河居民仍然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里面去,他们一方面抱怨水质差,一方面却还在污染河水,这说明自身的意识还不够。所以要对市民多进行宣传和教育,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水环境的队伍中来。

其次也要看到,产生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沿河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没有专门的排污管道,居民为了方便就直接把污水排到河水中,所以为了让市民自觉保护水环境,就要先解决市民日常污水排放问题。像苏州集中为居民进行改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活污水的乱排放问题,环境好了,人心也顺了。

另外,我建议可以在电视等媒体上加大宣传,像在新闻联播结束后如果可以增加一个固定的小栏目,每天教一些节水护水的小知识,市民节水意识也会更加强,而且还增加了趣味性。

李文(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委会名誉主任)

我去了两次台湾,台湾国家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大批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除了专业知识水平很高之外,待人接物服务的水平也很高。这些人原来可能是老师,医生,护士,售货员等不同职业,他们都喜欢把台湾介绍给更多人,在景区讲解、导游和做科普,从他们身上可以体会到和谐社会的理念。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NGO的作用,管理者一定要有让NGO组织介入的意识,因为NGO的目标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志愿者的精神也会去感染观众,感染游客。

尹长友( 临沂市副市长)

我认为,加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最重要的是要不断丰富市民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渠道。比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演示活动,如文艺演出、演讲比赛、水景摄影、美术、书法等;开展游泳、垂钓、龙舟赛、泼水节、水上旅游、水上观夜景等休闲健身项目,丰富和充实水文化活动,使民众充分分享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通过规律性地举办水文化研究会、研讨会、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深入探讨、挖掘城市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内涵。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宣传工作,要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城市规划展览馆以较大的展馆面积展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规划建设成果;报纸、网络等媒体也积极常态化地报道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的各项进展;在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城市繁华区段布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宣传标语;教育部门还须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就送进课堂。结合城市的水文化历史和水环境建设特色,深入开展水文化讲座、水文化培训班、水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注入发展旅游的理念,打造差异化产品

主持人:水生态文明城市必然包括良好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和其他环境优美的水文化、水生态及水利景区,在您看来城市应该如何依托水生态文明的这些成果来发展旅游?这些水利旅游应该如何纳入当地旅游业总体发展之中?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院院长)

我认为,在水利工程规划之初就要进行旅游规划设计。如美国胡佛大坝水电站在水电站枢纽设计阶段,就考虑到除了满足水电站的各项功能外,还要顾及景观设计,预留适当的位置当作观景点,方便游客。

根据规划,对水利风景区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对于生态功能为首要特点的水利景区,根据需要配套基本交通(荒野小道、公路等)和/或绿色游憩活动(观鸟、绿道等);对于生产功能为首要特点的水利景区,可进行工业旅游、渔业旅游等基础设施配套;对于休闲游憩为主的水利风景区,围绕休闲游憩产品展开基础设施的配套,更加多样化,如水上运动游乐设施、山地运动游乐设施、林地休闲养生设施等。

水利风景区大都借助崇山峻岭高山峡谷,形成湖光山色与山清水秀的怡人风光,充分满足了旅游者滨水休闲游憩度假的需求,因此许多水利工程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产品也丰富多样。借助水开展的水体产品有游泳、划船、垂钓、漂流、游艇、水上飞机、潜水等几十种水上项目,借助山体可以开展攀岩、探险、山地户外极限运动、野外生存、高山滑雪、穿越、野营等几十种项目,借助周边的林地、森林、草原等也可以开展多种休闲游憩活动,此外还可以开发水利工业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旅游等。

陈田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旅游地理室主任)

我国正在步入全民休闲旅游时代,休闲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需求对旅游资源的要求有很大不同。优良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亲水环境对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更具吸引力。因此,依托众多的水利工程所形成的山水风景与亲水环境,在保障水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开发多样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潜力是巨大的。

目前,除部分水利风景区外,大部分水利风景区和水利旅游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建设与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宣传推广的力度也亟待加强。

从规划设计上看,除在景区层面加大硬软件建设力度、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彰显景区特色外,更重要的是将水利风景区、水利旅游发展纳入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成为区域旅游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依托水利工程开发水利旅游产品,还应该跳出水利看水利工程建设,将旅游功能要求主动纳入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水工建筑设计标准、参数、投资以及后续运营的综合管理,体现旅游元素和发挥旅游功能的要求。

第三按照生态旅游理念与生态旅游产品的要求,开发水利旅游产品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将水资源/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科普教育、鼓励库区居民参与贯穿到水利旅游的各个环节。在提升水利风景区品位的同时,实现由工程水利、民生水利向生态水利、文化水利转变,最终实现和谐水利的目标。

从死水到活水,国外城市治水有高招

主持人: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与水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案例很多,这些案例能为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罗冬波(北京天创智业城市规划院院长)

国外有许多城市因水而名,但是几乎全部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最终实现城市与水的和谐发展,成为国内外游客、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比如日本琵琶湖、英国泰晤士河、法国塞纳河、韩国清溪川,还包括不少跨越多个行政区域乃至国家的水系,如莱茵河、多瑙河、北美五大湖等。虽然上述水系在污染最严重时接近或已经成为死水系,鱼虾绝迹恶臭难闻,但是最后均实现了城市的水生态文明,这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归纳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以流域为范围成立权威机构,赋予更大权力,加强区域与部门协调和合作,有效进行水系流域综合管理。如莱茵河流域保护国际委员会、美加两国沿湖10个州共同参与组成的管理小组和意大利波河流域委员会等。

二是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整体规划,注重流域水环境的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关系,尤其强调水污染的控制和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如莱茵河、多瑙河、五大湖、塞纳河、泰晤士河都对向河里排放的污水净化指标进行严格限制,杜绝污染源,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整体规划,凡涉及流域开发和管理的重大举措都得有相关法律支持。

三是政府政策向环保倾斜。完善与水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约束鼓励企业的环保行为,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重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四是加大对环保资金投入。众多受污染河流为恢复从前的生态,均投入不少资金,如韩国清溪川总投资9000亿韩元、日本琵琶湖投入180亿美元花了30年治理污染、泰晤士河花了20多年艰苦整治,未来还要投资20亿英镑到2020年在伦敦地下建一条污水水道以进一步改善泰晤士河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