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4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景观设计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地域性;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34-3
景观设计是一门兼融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技术、艺术、社会、文化等属性。景观设计师需兼备人文综合素养,它既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技术性,同时还需兼备广博的社会及人文知识,如今,景观设计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西安世博会等大型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景观设计专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这也促进了我国景观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前景广阔,在各高校都得到了重视。
景观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的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能够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多种要求之间的潜在矛盾,并通过某种形式来满足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环境需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由于传统、资历条件、教学定位的差别,其相应的景观设计教学水平是不平衡的。而民族地方院校由于教学的资历较浅、师资队伍不足、师生比例失调、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的反映速度过慢,还与其他高校景观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了本校教育的有序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民族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以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为平台,努力探索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之路,创造性地建立、发展及完善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探索景观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培养新型景观设计方向的人才,这项任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也作了尝试性的改革,在学校的支持鼓励下,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在逐步的构建,为将来实现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现状分析
1.1 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现状
总体看国外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非常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包括生态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人类文化学、行为心理学等人文科学,最重要的是景观设计的基础知识。这种综合性进一步推进了学科发展的多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缘化:景观设计是在自然和人工两大范畴边缘诞生的,因此它的专业知识也处于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
(2)开放性:持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3)综合性:学科专业的综合性。
(4)完整性: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管理到心理行为、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5)体系性:这些多学科知识基本都统一在环境规划设计这一总纲下。景观设计自身也应有完整的学科体系。
1.2 国内景观教育需求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对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景观设计教育事业却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城乡环境建设的保护和发展。从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仍是只注重知识讲授而弱化了实践能力。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主要是在建筑类、农林类和综合性高校,还有一部分是在艺术类高校中。由于设置景观设计专业的高校的学术背景不同,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会有所差异。
1.3 我校景观教育的现状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成立于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依托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于2006年招收第一届学生,2011年3月与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共同合并成立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包括200多名本科生,现已有两届毕业生。景观设计课程于2006年开设,是本校景观教育的开端。2010年《环艺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校级教学(教改)研究项目立项,而我院景观设计方向的设立是势在必得的,因此做好课程建设和培养计划,更会使得下一步的申报工作事半功倍。
2 地域性的课程内容
《景观设计》是环艺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程,共56学时,针对学校的地域性特征,我们在整体办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地域性特色的课程建设,有针对性的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包括三部分内容: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12学时讲授)、城市景观环境认知环节(12学时调研辅导)、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环节(32学时设计辅导),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介绍。
2.1 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
在这部分内容中,结合地域性特征,我们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包头市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草原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等,以期从地域景观和技术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结合相关理论讲解,布置作业《包头印象》(图1、图2),通过这个小作业,让学生在学习景观课程之初理解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思考社会与文化背景对景观的意义,并展示在景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个人经历的作用。学生从个人感知的角度认识包头景观的特点和原因,分析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开始尝试分析小块地段的景观,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来表达所在城市生活环境的景观要素和肌理。
景观设计基础知识还涉及地形、植物、水景、道路与场地等具体的景观设计要素,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解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设计过程及设计方法,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活方式、城市公园、构成设计、德国景观风格
作为一个设计者,不经意间发现一有趣的城市现象,(图1),此方案为上世纪80年代作品,虽后经修修补补,但大的设计框架没变,专业角度推其设计理念师出于中国传统造园之法。其路径设计方案,人们常有好好的路不走,却走旁边或直接穿越而过,其地面的草坪、植物,或小品等,皆人为损毁。思之有年,悟非人为之祸,吾等设计者理念之误。
于是联想起风景园林教育的停办,与景观学教育的兴起与设立,从另方面说明了我国园林景观教育的困惑与思考。今天我国景观学教育迫切地需要包容并举的理顺与建立新的景观设计理论,特别是城市景观“路径”的设计原理、设计手法是问题的核心之一,驱使我们在设计与教学把这些疑惑能说清,讲明。从而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从更高的角度思考其定位与不同情况的方法尺度的把握。
1 ‘’的消失―-包括老人,城市的老人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也被打包拉上了“城市快速干道”
英国一项研究称,世界都在进入“快生活”,全球城市人走路速度比10年前平均加快了10%。排名前几名的大多是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城市,而中国居民步伐最快的城市是广州,世界排名第四。对中国人的“快生活”方式,BBC曾略带调侃地说,请人吃饭,中国人爱说“您慢用”;吃完饭送客,会说“您慢走”。现在,这些话成了单纯的客套。
从“漠视时间的民族”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速度,曾经的‘’已成为奢望,这个词似乎代表一种悠闲的生活。国人学会了日本人生活中的“三快”:吃饭快、大小便快、走路快。一环套一环的“快”成为中国人现代生活标志。
紧张的“快”生活是中国这代人避免不了的命运,就像正在快速成长的青少年,“中国人现在成了世界上最急躁、最没有耐性的地球人。随着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城市人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有压力就有期望,不光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心理需求改变也被强烈的提出。快餐式的工作与生活带来快餐式的精神消费,不玩高深与记忆,只求痛快淋漓的宣泄(如同网络中的闪文化)。
城市人直接快速的精神消费方式的变化,使景观设计理应顺应时代的变化成为自然;同时“快”这一生活理念也融入了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中,直白的景观相对于含蓄的传统中国园林,最终成为一种城市景观的新设计模式。
2 惯性思维误区――用“私园”的设计手法造“公园”
,
此处私园相对公园而言,指中国古代在城市中,为享受田园与野趣所创造的东方园林,其理论与所创造的园林实例都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下,及处于较封闭的状态下,为极少部分人服务,既不对大众服务(阶层),又不能面向大量人群(数量);另外,除皇家园林外,小的苏州园林面积都不大,设计者常为在不大面积里,为创造出移步移景的新意与惊喜,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路径的设计,常常是不大的范围中九转十八弯,七上八下,绝不“直接”、“一目了然”。
城市公园(apublicpark):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的休息游玩的公共区域。可以说,公园相对私园是公开的,人流数量大,不限阶层的公开区域,同时公众意识、集会、广场的概念的加入从而使公园的设计理论上,特别是路径的处理方式上(图2),城市路径的导向性与流畅性受人流量的影响,公开而直接,从而使景观设计有了根本的不同。达到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目的:直白的视觉表达,休闲自己疲惫的身心。
3 理念的转变――现代建筑教育的基础:构成设计
笔者认为,80年代之前因意识形态的原因,形式主义或造型方式一直在国内被当时社会意识主体所刻意的忽略,只有简单的“社会主义形式”(如建国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等)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复兴形式(如中山陵等)。
80年代后十年,如吴良镛,彭一刚等老一辈大师还奋战于建筑教育的第一线,从今天看来,这些执牛耳的大师,其受教于梁思成等大师,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功底深厚,参与并制定了传统建筑资料的整理与古建筑设计思想体系的建立。其对传统建筑理念的思考深度与广度,对我国传统建筑教育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如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彭一刚《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书常作为教材必读使用,是其弟子膜拜之导师。从而使中国建筑界由于受其时代局限的影响,园林设计以传统文化的中国古典园林为准绳。形成一种“慢”的生活模式。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渐开,国人眼界大开。特别是90年代以后,建筑设计理念经过十年的变化与更新,因70年代末中国的构成基础教育的引入,构成教育作为众多与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中不可缺的一环的地位,逐渐得到国内的设计体系的认可(图3)。设计理念的多元化,建筑构成手法的多样化,这种设计思维的反复认识促进了我国整体建筑设计能力的提高,现今已完全与国际接轨。
但也出现了一丝不可避免的不协调之处,因历史原因和中西方文化基因的差异与缺失,构成设计基础是外来户,对于我国的本土文化意识来说是入侵,使国人在接受上有天然的心理抗拒。大建筑体系中的现代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还好说,设计师们没有多少传统的负担。传统民居与园林设计思维与方法在我国的知识界、设计界中依然在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抗与交融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一定成就,经济具有了一定的实力;80年代后培养起来的新一代建筑师已经成长起来,更加理性的看待东西方思想的碰撞,兼容并取,从人、社会、建筑理论着手建立了新的城市景观设计理论。
4 现代城市景观路径的趋势之一――德国式的景观设计为例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工程应用性科学。它包括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三个重要元素。视觉景观形象是大家所最熟悉的,它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以艺术设计方法为基础,根据美学规则,利用空间实体景物,应急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作为多年建筑基础教育者,本人偏好德国式城市景观风格。德国之所以在当展出自己独特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方式,是从包豪斯就开始确立的一整套构成基础教育体系分不开的。刚改革开放,国民了解德国是从德国制造的工业用品开始的,如西门子。人们的视觉印象是现代,带着一种冷峻的、精密的几何化图案化,如“大巧若拙”的容克贵族。
今天的德国景观设计师从本源构成学角度来阐述一种超凡脱俗的现代德国城市景观风格,把构成设计原理发展到极致。(图4)不用多么复杂而高深的理念,在设计空间上,通过一系列由点、线、面叠加的构筑物、道路、场所创造了一个与传统公园截然不同的公共开放空间,充分尊重当前时代中人的精神需求,用材料精密的加工创造出简洁丰富的作品,让人充分感觉到德国文化理念中钢性中不失柔和与弹性的一面。
在路径设计上,简洁而直接,能用直线绝不曲线,提供一种现代人所需求的直白而快捷的现代休闲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大巧不工”德国城市景观风格;情感热烈深沉而不矫饰喧嚣,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
21世纪,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观设计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对此,我们设计师要紧跟时代中人的精神需求,思考与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设计,同时学习国外经验,与我国传统园林手法形成互补,促进东方园林与近现代构成设计原理的有效融合,建立一套我国特色的新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季.论现代景观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发展趋势[J].科教文汇,2011,(7)
[2]王向荣、林箐.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景观设计是现代社会设计中基于点、线、面、体的视觉中一项系统性设计,景观设计是关于区域地理局部系统的设计,它展示的是一个区域色的人文体系和艺术。城市环境艺术的设计需要结合城市景观的特点和文化,所以,现代景观设计也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来进行。但是,一个环境艺术体系为主的设计往往减弱了景观设计的渲染力度,区域景观设计水平的高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区域的综合实力。所以,在现代化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景观设计课程所服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现代化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是每一位景观设计教师必须要肩负的责任。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的自主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认知空间和对形态的把握,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学生景观设计的专业程度。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在景观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如何掌握好信息技术手段为景观设计服务?成为了许多景观设计师和教育专业家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简述了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况,以及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并且为推进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景观设计课程的基本概况
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上学期通常会开设一门课程――景观设计。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是在建筑装饰公司负责施工管理、工程预算、建筑装饰设计或者其他相关的工作。在负责室内设计的工作中,业主常常会要求室内设计师把写字楼的中庭、屋顶和庭院一起设计,所以,为了满足这些业主和社会的需要,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经常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设景观设计的课程。景观设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设计范围较广,包括:公园设计、住房设计、道路路绿化设计等等,此外,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手绘技术,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仅为一学期的课程,所以授课教师不能完整的讲解所有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自身需要和特点,以及未来就业的方向,将内容进行了删减。景观设计课程主要讲授了屋顶花园、庭院设计等,在植物设计中教师改变了以往园林植物学科属性的系统分类的教学方式,主要要求学生在配置树种的过程中掌握园林植物方面的知识。
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数字化信息技术传播知识具有时效性,极大的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了景观设计的构想性和交互性,极大的提升了设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所以,它受到了很多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其中,数字化软件是景观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1. 数字化信息技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的积极性
创新对于设计工作者来说极为重要。景观设计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核心。在景观设计课程的课堂中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将自己对景观设计构想、风格、设计过程、构建方式以及对材料使用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只会打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盲目学习的状况和抵触学习的心理。
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在制定设计方向的时候往往会犹豫不决,经常在创作设计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单一的从平面到剖立面、到空间效果设计,缺少对设计场地状况和空间的感受,最终达到的设计效果也往往是缺乏主体性和创新性的。但是,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弊端,数字化信息技术依靠自身强大的数据库和具有强烈设计感的系统界面,对学生产生视觉上强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景观设计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库,里面蕴含许多有关景观设计的资料和模型,包括:典型的景观工程、景观材料、设施和景观植物等。学生能够利用这个信息库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已有的景观材料和技术,以便于自己时刻审视自己的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研究逐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其提供了一个直观、可靠和操作简单的沟通平台。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个信息技术平台使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具时效性,打破了以往单一依靠图纸交流的模式。在景观设计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设计场地的模型,学生通过对这个模型的理解产生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主题,在借助这个设计场地模型在设计场地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展示空间概况常常会使用到动态漫游的方式,学生利用计算机数据展现出空间展示的有关数据,教师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及时和掌握每一位学生设计的方案和进程,更加有利于对学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而提升学生对设计过程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的时候也是可以借助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有一个可视化的功能,学生的每一个设计方案都可以通过这个技术一一展现出来,使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更为方便和直观,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时效性,改变了过去单一无味的交流模式。
3.增强学生设计的专业性
景观设计的根本属性是艺术性,它的设计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就是通过设计打造出的景观艺术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景观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图纸上。但是在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前期,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时间集中和单一、课堂教学先后顺序不合适以及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师和学生影响较大等种种原因,使很多学生对设计缺少一定的严谨性。学生往往缺乏对使用材料、工程管理和造价等方面的了解,使自己设计的方案缺少了多种方面的研究和考虑。所以,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将教学大纲设计的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才能打造出专业性更强的景观设计者。景观设计工程的完成涉及到诸多的方面,需要诸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所以需要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模拟施工的过程,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作出最优化处理,确保景观工程顺利展开,达到理想的质量和效果。
推动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景观设计,所以,教师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去,目前我国跟多高校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已经应用到了数字化信息技术,但是还是处于一个不够成熟的阶段,为了更好的强化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景观设计课堂教学服务,还需要高校逐步推进。
1.全面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数字化虚拟技术是新型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它的使用范围很广,它最大的应用功效就是能够将多种的学科技术合成一体,通过这种信息技术,学生能够体验到更为真实的景观设计环境。当前,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有,virtools、quest3d、VRP等。为了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为了解到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教师有必要在景观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展示有关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完成景观设计工程,向同学们展示出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实际设计中的成效。这也是讲解和宣传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过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使学生对数字化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系统和完整的介绍之后,这个时候教师经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建立强大的信息库,并且以其自身设计感十足的的系统界面使学生产生了视觉上的共感,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到信息技术具有传统图纸所不具备的效果,学生经常使用到的SKTECH UP 、3DMAX软件制作山河、水流和建筑等场景和模型的时候能够极大的缩短制作时间,并且使场景的画面变得栩栩如生。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展示信息技术强大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
3.让学生们掌握对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在景观设计的课堂中应该教会学生对Lumion软件的操作和使用,Lumion是当前十分流行的一个软件,它能够实现视图的3D性能,为学生展示出真实的演示成效,高水平的图画,并将其高效的结合在一起。Lumion软件能够使学生创造出虚拟实际的真实效果,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惊人的建筑设计成果。在景观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好Lumion软件的操作方法,实现对设计命令、界面和信息库的建立,这样学生才能使用这个软件为景观设计服务。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将SKTECH UP 、3DMAX软件教授给学生,强化学生对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和景观设计学科的逐步发展,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好,为了满足社会对景观设计更多样化的需求,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信息技术对景观设计课堂教学的服务。
[摘要]本文笔者对我国景观设计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做了整体概括,通过对未来景观设计中要坚持的设计原则的阐发,提出景观设计要遵循以下设计发展方向:功能发展方向、大众审美发展方向、景观艺术设计的独创与时空发展方向等。
[关键词]设计环境艺术景观发展方向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家居环境、生活环境品位的提升,使得全国各地都兴起了景观设计的热潮。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下,如何在设计规划上提出新的,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协调诸多矛盾的规划观念,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景观设计战略思想。
二、当前我国环境艺术的设计现状
在各种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竞赛中,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许多投标设计成果的设计说明中,都在玄乎其神地试图说明他们的设计概念是如何寓意深刻,而又极具艺术性、科学性、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性等等,无一不竭尽宣扬之能事,大肆鼓吹。但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却发现设计概念与设计成果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联系,或者说,即使有联系也可能仅仅是牵强附会。他们的设计概念成为包装设计中“皇帝的新衣”。“有概念、没手法”已成为景观设计界的一种普遍公害,西方的一些景观设计形式被盲目地移植到中华大地,“欧陆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白宫”加“故宫”的景观设计,让人啼笑皆非。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寻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更令人发指的是,自目抄袭和模仿的形式化设计几乎司空见惯,这些设计打着种种时髦的风格标牌而无视起码的对场所和功能的关怀,也亵渎了专业设计师对艺术追求的渴望。现代景观设计正面临着被似是而非,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对现代景观形式语言进行创新,已迫在眉睫。而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和探索的滞后,已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呈现可怕的“千城一面”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真正既能从宏观上进行探索性研究,又能在微观上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已不多见,理论不幸沦落为各种学术演讲的噱头和身份的标签。设计师热衷于提出唬人的概念,而不脚踏实地研究一些问题也是当今浮躁社会的一种普遍问题。他们的概念往往是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却又不通俗。他们的景观设计概念脱离了知觉,成为抽象的空气而不是用能感知的形象来表达。
三、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瓶颈
1.利益至上的毒害
在买方市场、经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景观设计师对形式的探究趋向于一种更“经济”和“便捷”的拿来主义,普遍缺少对景观设计语言的深层探究。20世纪末的我国现代景观设计,附庸了许多含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理念逻辑,从而以某种更为“成熟”和“平面化”的消解深度的姿态,投入到商业大潮的经济建设之中。因此批判与整合的能力明显地衰退,景观设计出现了“失语”的现象,景观设计语言也变成了一种“病毒式的泛滥”。在新的景观理论创新的潮流中,理论研究出现了“概念大膨胀”,微观而具体的概念物化的形式似乎已成为普遍解决了的问题。路易斯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设计教条框架中,形式的研究成为功能探究后顺便提及的“小儿科”。形式语言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一种表面化的“深层”模式上,从而未能同景观概念加以很好的粘接。
2.艺术教育的错位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知识化的素质教育和“审美娱情式”的人生修养教育,这使我们在对艺术的认识上首先就将其置于一个纯艺术的位置。景观艺术的教育成为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效果图表现技术训练,或者干脆就成为阳春白雪似的高雅德行。在这种知识结构的支配下,景观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看似很近,实则相去甚远。艺术在景观设计中成为各理性逻辑之后的形式美化,和以各种雕塑小品、壁画的形式成为标榜景观设计师艺术素养的点缀。似乎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多少更为有利的构思逻辑。这种理解下的艺术,也只是停留在扩大了外延的“传统纯艺术”,艺术的功能只是审美娱乐。而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宝库的现代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浪费和误读了,艺术的功能存在被弱化和表面化的现象。
四、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方向
新的文化模式即将到来,然而在这种新的文化模式中,我国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是如何一番面貌——这一问题等待着当代的景观设计者们去解答。
1.功能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为大众服务的,功能发展方向占首位,它不只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物体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如果它的形象很适合于它的工作,它的本质就能被人看的清楚明确。一件东西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同它的目的性相配合,就是说,在实际上能完成它的功能,是可用的,可信赖的,甚至可以说是便宜的。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优劣,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是其是否首先解决了功能的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等。景观规划的使用功能存在于各类景观设施自身,它直接向人提供便利、安全、保护、信息等服务。它是景观设计外在的、首先为人感知的因素,因此也是第一功能。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偏重景观形式的新异怪诞、色彩的眩目夸张和某些象征意义含混的符号构成,而忽略了其技术含量和对功能的合理阐释;人们容易把某种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甚至不无浪漫、理想主义的设计理念寄托在形式之上,而忽略了功能的完美和景观对人的良好服务才是美的真正源头。事实上,形式也只有和功能密切结合,才具有理性的根基。城市景观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也只有在功能与形式的相互协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艺术审美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的艺术审美发展方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而且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没有停止过对审美性的追求,因此将审美原则作为景观设计的原则之一是有重要意义的。大众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决策者,人民大众的审美观念将直接投射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同时一代、民族、地域的人,不同社会地位、年龄的人,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的人,在审美情趣上都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不管这些审美习惯在感觉上多么不同,在它们的深层总有一种相同的东西,因为,人们的审美习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总是时代文化思潮的一部分,总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特征。因此,新的文化艺术模式的形成,必然带来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型与革新,既将体现为以下三类趋势作为新世纪景观审美的基本类型模式:
(1)村落田园审美观:童雯闲适、麦香稻花、田园风光、桑麻之乐是农业文明时代典型的景观特色,这类景观特色并不会随着农业文明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自然景观结晶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当中。
(2)极简主义审美观:工业文明的标志则是机器美学的兴起,一切事物在工业文明时代变的那么富有规律,简洁,经济功能的原则是一切人类创造物变得简洁而富有想象空间。
(3)景观生态审美观:景观生态审美则是整体综合的审美观念,它不以单纯的视觉形式为审美原则,也不以生活生态为主要内容,而是这些诸多要素的集合,其核心内容是生物物种的生境和谐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考虑一定意义上的人性空间,但绝不仅仅是完全以人为本的景观空间,而是宜人生态生境与人性空间的交融、整合。
3.独创发展方向
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是设计的内涵。在景观设计中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尊重民族文化,体现历史文脉,传达场地精神三个方面。中国园林最伟大的特征就在与她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髓,体现了民族美学思想与民族性格。中国园林又分为北方园林、南方园林与岭南园林三个派系,她们都分别表现了当地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这就是中国园林能够自成体系的重要原因,我们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要继承这种文化精神,在现代文化艺术的根基下追寻新的创造力。
关键词:高职 景观设计 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景观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设计市场对景观设计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各地高职院校开设了与景观相关的专业或课程,教学重点和特点各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景观设计》课程更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在近年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能力有着实质性的提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有问题出现。本文拟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及景观设计的市场走向,提出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历程: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称谓最早是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提出的。1900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地位。
20世纪20年代,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就开设过各园林专业的课程,这就是景观设计专业的雏形。5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曾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标志着我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形成。此后,一些高等院校相继设置了园林专业,我国的园林景观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领域,以前称之为“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后来又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称为“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较为混乱。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和美术学院具有相对完整的景观专业学科体系,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亦有待改革,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现状
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目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前期知识铺垫不够。《景观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但是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少进行前期教学内容铺垫,学生一进入该门课程,就直奔主题,直接讲授相关理论重点,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较为缓慢,理解不够透彻,直接造成在接下来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对方案设计的思路不够完善,方案无新意,设计理念不强等缺点,学生接受难度较大。
二.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招收以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主,因此,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也偏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多以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景观设计专业水平。这种课程教学目标和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艺术性只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更侧重其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追求景观中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因此,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不能单一化,要紧密结合社会审美需求及社会实际应用。
三.学生综合知识和自学能力有待提高。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大多数学生已经从小养成了灌输式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主学生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多吸收课外知识,改变自身的学习方法。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的,明确课程定位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少难以理解的空洞理论,增加实践训练的课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懂得景观设计的规律及方法,能够设计出完整的方案,绘制出相应的图纸,流畅的表达设计要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方案的设计。明确课程定位,确定教学目的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因此,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决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的关键。应该针对景观设计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景观漫游动画等,在展示的同时,边分析边讲授,加强学生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实地考察教学法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案例考察,考察的范围包括所在地区的各城市景观,在考察过程中,由教师实地讲解分析,分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考察后要求学生进行整合分析,形成汇报PPT,在课堂中进行分析汇报。
3.项目教学法
由教师给出相应实际地块,并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后,给出相应的设计条件,由学生完成该地块的景观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前期考察后对该地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现状分析,对周边环境了解较为透彻,对人文要素,设计要素都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容易上手,方案设计容易深入,不浮于表面。
4.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三.课程内容的筛选与精简
选择各种类型的景观设计,进行系统教学,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教学。教学专题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庭院景观设计;2.居住区景观设计;3.广场景观设计;4.村落景观设计。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协作设计,自主创新。
经过以上对教学改革发面的思考,本人已经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实践检验,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反思。深化高职教学改革,需要各高职院校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实实在在进行实践教学,总结经验,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丁绍刚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 《科学教育家》 2008 06
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上学期通常会开设一门课程——景观设计。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是在建筑装饰公司负责施工管理、工程预算、建筑装饰设计或者其他相关的工作。在负责室内设计的工作中,业主常常会要求室内设计师把写字楼的中庭、屋顶和庭院一起设计,所以,为了满足这些业主和社会的需要,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经常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设景观设计的课程。景观设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设计范围较广,包括:公园设计、住房设计、道路路绿化设计等等,此外,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手绘技术,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仅为一学期的课程,所以授课教师不能完整的讲解所有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自身需要和特点,以及未来就业的方向,将内容进行了删减。景观设计课程主要讲授了屋顶花园、庭院设计等,在植物设计中教师改变了以往园林植物学科属性的系统分类的教学方式,主要要求学生在配置树种的过程中掌握园林植物方面的知识。
二、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数字化信息技术传播知识具有时效性,极大的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了景观设计的构想性和交互性,极大的提升了设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所以,它受到了很多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其中,数字化软件是景观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1.数字化信息技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的积极性
创新对于设计工作者来说极为重要。景观设计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核心。在景观设计课程的课堂中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将自己对景观设计构想、风格、设计过程、构建方式以及对材料使用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只会打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盲目学习的状况和抵触学习的心理。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在制定设计方向的时候往往会犹豫不决,经常在创作设计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单一的从平面到剖立面、到空间效果设计,缺少对设计场地状况和空间的感受,最终达到的设计效果也往往是缺乏主体性和创新性的。但是,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弊端,数字化信息技术依靠自身强大的数据库和具有强烈设计感的系统界面,对学生产生视觉上强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景观设计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库,里面蕴含许多有关景观设计的资料和模型,包括:典型的景观工程、景观材料、设施和景观植物等。学生能够利用这个信息库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已有的景观材料和技术,以便于自己时刻审视自己的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研究逐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其提供了一个直观、可靠和操作简单的沟通平台。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个信息技术平台使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具时效性,打破了以往单一依靠图纸交流的模式。在景观设计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设计场地的模型,学生通过对这个模型的理解产生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主题,在借助这个设计场地模型在设计场地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展示空间概况常常会使用到动态漫游的方式,学生利用计算机数据展现出空间展示的有关数据,教师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及时和掌握每一位学生设计的方案和进程,更加有利于对学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而提升学生对设计过程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的时候也是可以借助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有一个可视化的功能,学生的每一个设计方案都可以通过这个技术一一展现出来,使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更为方便和直观,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时效性,改变了过去单一无味的交流模式。
3.增强学生设计的专业性
景观设计的根本属性是艺术性,它的设计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就是通过设计打造出的景观艺术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景观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图纸上。但是在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前期,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时间集中和单一、课堂教学先后顺序不合适以及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师和学生影响较大等种种原因,使很多学生对设计缺少一定的严谨性。学生往往缺乏对使用材料、工程管理和造价等方面的了解,使自己设计的方案缺少了多种方面的研究和考虑。所以,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将教学大纲设计的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才能打造出专业性更强的景观设计者。景观设计工程的完成涉及到诸多的方面,需要诸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所以需要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模拟施工的过程,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作出最优化处理,确保景观工程顺利展开,达到理想的质量和效果。
三、推动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景观设计,所以,教师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去,目前我国跟多高校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已经应用到了数字化信息技术,但是还是处于一个不够成熟的阶段,为了更好的强化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景观设计课堂教学服务,还需要高校逐步推进。
1.全面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数字化虚拟技术是新型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它的使用范围很广,它最大的应用功效就是能够将多种的学科技术合成一体,通过这种信息技术,学生能够体验到更为真实的景观设计环境。当前,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有,virtools、quest3d、VRP等。为了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为了解到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教师有必要在景观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展示有关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完成景观设计工程,向同学们展示出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实际设计中的成效。这也是讲解和宣传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过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使学生对数字化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系统和完整的介绍之后,这个时候教师经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建立强大的信息库,并且以其自身设计感十足的的系统界面使学生产生了视觉上的共感,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到信息技术具有传统图纸所不具备的效果,学生经常使用到的SKTECHUP、3DMAX软件制作山河、水流和建筑等场景和模型的时候能够极大的缩短制作时间,并且使场景的画面变得栩栩如生。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向同学们展示信息技术强大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
3.让学生们掌握对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在景观设计的课堂中应该教会学生对Lumion软件的操作和使用,Lumion是当前十分流行的一个软件,它能够实现视图的3D性能,为学生展示出真实的演示成效,高水平的图画,并将其高效的结合在一起。Lumion软件能够使学生创造出虚拟实际的真实效果,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惊人的建筑设计成果。在景观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好Lumion软件的操作方法,实现对设计命令、界面和信息库的建立,这样学生才能使用这个软件为景观设计服务。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将SKTECHUP、3DMAX软件教授给学生,强化学生对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四、总结
关键词:教学平台;景观设计教学;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Abstract: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art and design major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the article analyse the exploring and reforming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that based on the teaching platform. It in-depth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ought, structure and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platform. And in end of article, it also bring out the positiv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about futur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hich based on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It will provide meaningful enlightenments and references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as well as the personal training in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the teaching platform;the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person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113-02
1 前言
学科内部分工的细化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是当前高等教育呈现出的主要态势,这一点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表现得非常鲜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建筑、美术、园林、人体工程、生态、材料、心理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环境艺术专业主要包含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两个层面范畴,这决定了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风景园林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着彼此覆盖的部分。目前它主要在综合院校、艺术院校以及建筑(工科)院校下开设,并且依据开设院校的学科背景不同体现出不同方向的偏重与教学特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该专业的教学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多新的目标与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当下行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以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近年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所展开的有益探索与改革进行回顾与思考,以期为该专业的发展完善以及其他院校教学提出积极的建议与启示。
2 教学目标与要求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下设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环境艺术设计3个专业方向。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于2002年,是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基础之上向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拓展。本专业强调与建筑空间和城市设计的衔接和不同,旨在解决城市景观与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整体的生态观念和景观设计的创造性。在学校整体办学思想指导下,我们重视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专业教育与景观设计师基础知识结构挂钩,强调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初步具备作为未来环境艺术设计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
3 教学平台的建构探索
基于学院学科的基础与特色,在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以及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注重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合理搭建的教学平台,强调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终教学目标与要求。
景观设计课程是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学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因其多层次多目标的特性决定了教学系统的完善需要与各交叉学科互相补充和协调。而在建筑(工科)教学背景院校下开展相关教学则使之具备了农林和艺术类院校所不及的资源与优势。建筑、规划、景观3个学科都属于设计类学科,而景观设计又是一门关于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专业,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三个学科之间有着完全相同的基本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基础,存在着一种专业上的通识,因此构成了三个学科能够共同根植于一个综合公共教学平台的前提条件,而搭建合理科学的公共教学平台又将为后期的专业教学奠定坚实广博的基础和积极的铺垫引导。
3.1公共教学平台的构成
对于公共教学平台的建构我们强调将知识与基础技能的整体化和综合化作为教育重点,既要保证必要的知识广度,又致力于加强专业间的渗透与联系,使得学生具有相对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多角度思考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公共教学平台结构主要包含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共享模块以及课程群3个层面:学科基础平台是针对3个专业的低年级基础专业的通识教育,下设建筑初步、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画法几何、美术基础以及色彩实习、古建测绘实习等主要课程。专业共享模块开设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景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与环境、专业外语以及室内设计原理等课程;课程群则是在进入景观专业教学训练后同步开展的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建筑结构选型、历史遗产规划与保护、中外美术名作欣赏、鉴赏与批评等相关课程,起到加强基础、学生进入系统专业学习的过渡衔接作用。教学平台及模块的建构规划了系统全面的课程设置体系,涵盖了景观设计教学中关于尺度、类型、内容、理论、方法等相关内容,支持了专业知识、技能、实践以及艺术修养四个层面能力的培养(如图1)。
3.2专业教学平台的组织
专业教学平台是针对学生将来从事职业而进行的教育教学组织,因此专业教学平台下的课程体系强调针对不同能力的主体性训练,以概念设计为导向,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目前我们从二年级下半学期介入专业设计学习,主要以4门景观设计课程以及包含毕业设计在内的3门实习课程为主。专业设计课程涵盖了小庭院(小花园)、城市公共绿地(街旁绿地、城市公园、道路绿化)、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等主要类型。由于专业教学时间的局限,课程设计不可能囊括景观设计的所有的类型模式,所以我们强调甄选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的课程选题,采用实题虚做或实题实做两种方式展开教学,以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现场勘察情况展开设计训练,并要求通过设计练习去解决景观设计中关于生态、功能、空间、文化等共性问题。
实习课程包括工程实习、认知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均集中在四年级阶段。工程实习、认知实习两门课程旨在增加学生接触设计行业,参与实际项目实践,获得真实实际工程的感受,了解实际工程流程,为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变起到过渡作用。而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的总结,侧重最大限度的训练培养学生调查分析、技术处理以及创新设计等综合性设计研究能力。
总之公共教学与专业教学两级平台贯穿本科教育始终,且互通结合、相辅相成。
4 教学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4.1优势与积极作用
结合近年各教学阶段结果以及毕业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公共教学与专业教学平台的合理搭建对本专业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具体反映在学生知识结构面广: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课程涵盖景观设计中关于空间、功能、生态、文化四个基础方面,同时初步建立起了较好的整体环境意识与规划思维方式,为后续的专业学习的方法、深度、广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技术能力基础扎实:技能培养过程中我们不仅强调空间的塑造与认知,还注重引导学生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的不同尺度上认识空间与环境,建立内外空间的多元视角。与艺术类和农林类院校相比,学生在空间设计组织以及表达上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与优势。再次,学生思路视野得到有效拓展:在景观设计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只是强调基于景观功能、形式、技术、生态等与设计相关的方式方法,还注重不同类型空间下的场所行为、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拘泥于思维框架,发散与逻辑推理互补,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性的思维。最后,学生普遍具备良好的艺术文化修养与素质,为今后自身的综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整合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结构,发挥3个学科的整体力量,合理构建教学大平台,并充分利用其优势,有效借助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学科基础与师资力量,对环境艺术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2教学短板
短板理论告诉我们要想提高木桶容量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克服“短板”的过程其实就是找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薄弱环节,并加以克服,使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
目前在环境艺术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景观专业课时和内容相对不足;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学生对生态、植物知识结构的掌握运用能力相对薄弱;对场地尺度的把握能力还需进一步训练提高等。学生整体的理论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与技术能力还有待进一步进行充分有效的训练与发展。
这促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进行教学的反馈与总结,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合理编排设计课程以形成目标明确、专业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教学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使景观设计的综合性与专业性、实践性与理论性、学术性与应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和支持,满足对学生多线整合能力的要求。
5 立足于“卓越计划”的教学思考与建议
郑州大学是第一批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 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思路应注重更新与发展,并基于“卓越计划”中关于人才培养原则与要求,从学科与行业的特点角度出发,及时的调整符合面向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以及培养模式。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5.1立足于综合性院校的学科优势和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注重从培养理念、知识体系、课程组织以及实践练习等方面来统筹环境艺术专业的风景设计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条件,进一步强调基本素质与特色素质培养相结合,形成自己突出的专业教学特色。
5.2遵循“卓越计划”培养工程人才的特点,坚持对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强调,继续探索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景观设计教学思路及实践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全局性的认知专业内涵和发展方向,在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效的训练其实践能力,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5.3积极尝试多元化教学手段以突出专题研究、扩大设计视野、培养合作能力、加强技术支撑等教学目标。通过调研、实习、专题讲座、评图、汇报等教学形式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之更系统的掌握和运用设计方法,同时,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锻炼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以及分工协调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满足培养具有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要求。
参考文献:
[1]傅娅,谷学治,从职业需求看我国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育[J].中国园林,2010.
[2] 张炜,艺术院校背景下的风景园林课程教学思考[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320-323.
关键词:园林景观;本土植物;影响;建设
从广义上讲,本土植物又被称做乡土植物。具体是指经过长年累月的物种演替和自然选择之后,已经能够适应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植物区系。我们这里所说的乡土植物,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景观绿化特征,有较为突出的观赏性,可与当地大气候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植物群体。在景观设计中,本土植物以其得天独厚的优点和独具魅力的特性独占鳌头。本土植物具有繁多的种类,不仅拥有抗病虫害、耐贫瘠、抗旱、抗寒及抗逆性的优点,还可进一步节约城市的绿化成本。本土植物可表现故土情怀,对地方特色园林景观的营造,需要与当地环境特征相结合,并对当地自然景观充分了解,采用生态设计的手段,利用乡土植物,对地方特色文化予以表现,营造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结构群落,与当地的生长环境相适应。在园林景观中,将植物作为构成的基本要素,创作一个美好清新的园林环境,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能充分感受植物所营造的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
1 本土植物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1,1观赏价值极强
我国疆土辽阔,由于风格各异的地域特征,使在各地区分布的植物都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独特的地域性。本土植物由于各具形态、各有风貌,而带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随着季节的变化,各个地区的本土植物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四季景观各异。本土植物由于具有众多的观赏性,如观枝、观果、观叶和观花等,而形成了独具地方风韵、别具一格的景观。
1.2促进地方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由生物群落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该整体既可自我调节,又可自我组织,通过天长日久的磨合和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如果有新品种引进,可能会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不适应,或者是生长因子不受限制而肆意生长,对其它物种的安全造成威胁,导致地域生态失衡。
作为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植物由于能够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相适应,有着相对旺盛的生长势,和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若当地的土地和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则可凸显本土植物种植的优势。本土植物的平衡,可对当地的群落演替和植物生存起到一定的维系作用,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由于加大了应用力度,降低了生态景观被破坏的危险,同时还将本土生态环境遭到外来生物入侵的危险降到最低。
1.3更能展现地方历史和文化风貌
植物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与其它门类文化相互融合、补充和影响,所形成的与植物有关的文化信息的总和,被称为是植物文化。它可对传统的文化心态、审美情趣、哲学意识、价值观念真实的体现。由于地方传统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特征,而使本土植物所衍生的植物文化也更加丰富多彩。园林景观的文化性,可通过造林手法来表现。而园林景观中,植物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并在地方文化上扎根和演变,其历史根基和群众基础非常牢固,所以由本土植物所营造的城市园林景观也极具风韵和地方特色。
1.4提升绿化效果,便于管理和养护
由于本土植物有着较低的造价成本,其在当地繁育和栽培的基础良好,有着较为便利的取材和较为低廉的价格,所以可使运费节省,并使管理成本和栽培成本降低,节省了人力、物力开支。本土植物还便于养护和管理,由于本土植物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具有很强的耐受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应用本土植物,可有良好的生长发育态势,同时使苗木成活率增加,并使苗木养护管理的强度和难度降低,和外来植物相比,便于养护,既提升绿化效果,还使工作量降低。
2 本土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2.1研究和选育方面
随着园林景观在城市建设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也开始逐渐重视本土植物的应用。目前不断深入挖掘乡土植物资源,关于本土植物繁殖技术和生态习性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并在市场上大力应用和推广。因为园林苗木具有较大的投资和较长的培养周期,所以很难满足与日俱增的苗木需求量。针对本土资源,必须加大调查力度,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大力保护和利用、开发本土资源,为了与当地的城市环境相适应,对合适的乡土苗木繁育基地进行选择,满足苗木需求量,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2.2应用和设计方面
目前对于本土植物的科普宣传还不到位,同时由于园林建设的设计方和出资方在审美情趣和知识层次的不一致,同时有着不同的园林项目建设利益出发点,没有充分认识本土植物的重要性。一些施工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忽视了植物的生态习性,管理不到位,私自简化施工程序,没有科学地配置本土植物,使质量和规格降低,造成了植物资源的浪费。无法充分发挥本土树种的作用和效果,绿化设计没有产生较高的观赏价值,缺乏一定的创作新意,使城市植物群落赖以存在的生物基础被动摇,面临着潜在的风险,生态系统时刻会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和破坏。所以我们应该从多方渠道宣传本土植物的科普知识,让人们对本土植物能够更深的了解和喜爱,通过在园林专业课程中增设讲座和相关的教学课程,帮助本专业的学生学会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本土植物。
3 利用本土植物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途径
走本土特色道路,依据造景原则,摒弃标准化模式,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途径,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挖掘自然资源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应来源于当地的自然风景资源,而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植被资源、矿产资源、水文资源和地貌资源等等。原生植被在特定的地貌和地形中,通过岁月的冲刷和检验,可对其成长环境特点进行充分的展现。通过在园林场地中,对植物的原生环境进行改造、利用和模拟,在城市园林中建立稳固的结构群落。
3.2改造植物群落
通过对原生植被群落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查,趋利避害,同时对植物彼此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合适的植物进行选择,并对原生植被群落进行改造和借鉴,形成独具魅力的本土特色。
3.3构建特色植物景观
地方性植物具体是指那些具有较强观赏性的、经过驯化之后,生长态势良好的野生植物和被广泛使用的本土植物。选用当地的植物品种,由于与当地的生长环境相适应,所以很容易创作出具有一定规模的植物群落,不仅经济可靠,而且景观效果极佳。通过营造本土特色的群落结构,表现风格迥异的区域景观特征。
3.4展示地方文化内涵
植物的象征性和自然特征,是园林植物所重点表现的。通过配置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植物,来表现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提升植物景观的欣赏价值和艺术灵气,使景观形象焕发出蓬勃的活力和生机。
关键词 后工业时期;景观设计;人工合成;自然环境
第一次看到施瓦兹的这个设计作品时觉得很新颖,原来花园可以做成这样的啊。可是,就在后来的景观设计课上我又一次的接触了它,对它有了进一步新的认识。
随着对专业的逐步了解,自己越来越觉得,想理解一个设计作品,首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是很重要的。
60年代世界开始进入后工业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革: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链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和审美,刺激市场追求时尚化、艺术化、通俗化的设计品位。科技的高速发展带动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高科技成为消费者追求和爱好的一类主题,建筑也采用融合科技的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更舒适、方便、个性化、智能化的环境。现代材料、尤其是金属合金、塑料材料的发展变化很快,为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高科技风格、解构主义等等。这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1977年的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1982年设计的波特兰市公共服务中心等等(摘自《外国建筑简史》)。这时期人们被工业文明带来的恶果敲响了警钟,这时的设计更加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文的叠接花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者介绍:玛莎施瓦兹,1973年,玛莎施瓦兹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专业,之后就改行了。在1974-1976年间,她获得景观建筑专业硕士学位,于1976-1977年在哈弗大学设计研究生学院进修景观课程。
自1983年以来,她和彼得沃克都是竭力要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倡但失败了的建设质量观点带入景观建筑的中间分子。当时,有许多由所谓的崇尚“自然”而产生的毫无意义的设计。像勒诺特里寻求按自己的意愿扭曲自然和福兰特盖里寻求用客户认为不是艺术的人工合成材料代替天然材料一样,而施瓦兹和沃克也喜欢具有人工合成性质的设计方案,而不遵循自然的或所谓的自然的标准。(摘自《景观大师作品集 ①》)
叠接花园是施瓦兹与1986年为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生物医学研究所设计的,它位于研究所的第九层楼顶上。在当时这件作品被职责为憎恨自然,花园的主要材料由人造草皮、塑料植物加彩色砂石和钢板构成。花园风格独特,它同时兼有古典的法国园林的意味和日本禅宗花园的宁静。从内部看,仿佛是一种新奇的生物形式。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争议……
首先在这里我们先谈一些它的优点。
材质上看,值得肯定的是她那独特的设计,设计师用人造草皮、塑料植物加彩色砂石和钢板等经久耐用的材料制作出了一个花园,从内部看,仿佛是一种新奇的生物形式,同时适宜地衬托了在这里进行的高科技研究。而且采用的这些材料,克服了顶层无法承受的土壤和植物等的重量。
形式上看,同样的独特,他将古典的法国园林与日本的“枯山水”结合在了同一个设计中,让观看者联想翩翩。这样的设计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由我们来设计一个小景观时,如果能够将前人已有的一些设计元素结合在一起,就像这个叠接花园一样,那么融合之后的设计将会是我们新的作品,那样不会显得重复、单调、没有设计感,反而,会成为一种风格,会很有趣味,很有创意,让观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其次,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叠接花园不仅有其好的一面,同时也会有它缺乏的一面。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认为,人是离不开自然的,但是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忙碌,忙着生活、工作、家庭…… 社会属性越来越强,可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是不会改变的――人离不开自然。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的接触自然。景观设计的元素有很多,如:水景、石景、植物、地坪、台阶、围墙、街景、装饰雕塑…… 下面就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做一下简要描述:
“水景(Waterscape)
人类天生便拥有一种亲水的特性,亲近水令人们感觉到愉悦、健康与舒适。
都市空间的水景设计包括水道、喷泉、水池、瀑布等等。水景多变化的丰富面貌,带给人们新的活力与想象,也为庸俗的都市景观增添许多趣味。因着人们的亲水特性,拥有水景规划的都市空间通常也是人们最喜欢聚集的地点。因此,水景的塑造也成为规划都市人性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石景(stonescape)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粗犷厚重的石材,令人联想到大自然中宏伟陡峭的山峦,将人们的思维引领至自然山林的想象之中,有助于沉静都会生活的焦躁,同时也创造出方寸之间的乾坤世界。
植物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阑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绿色植栽是都市空间中令人健康、愉悦的重要因素。成荫的巨木以及绿色的垂藤,可以让紧张的都市人在其中得到喘息与宁静;花圃中鲜艳多彩的花卉,可以让上班族从中得到大自然的灵感与创意;四季分明的植物变化,将唤醒都市人们内心蛰伏已久的自然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能量。”(摘自《世界园林和城市景观集萃》)
我认为这样的景观更能让人们蛰伏与它,但在这个作品中,有象形的水、石、植物,但是毕竟那是由生硬的人工合成材料制作而成,处于其中很难让人们有滨临自然的感觉,更不会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阑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畅然。
所以,我认为人工合成的空中花园是不能与真实的自然环境相比拟的。人工合成的景观是不真实的,冷漠的。 以上便是学生对于玛莎施瓦兹叠接花园优劣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景观大师作品集 ①》;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切沃编著,姬文桂 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2)装饰雕塑》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包括城市标志性雕塑(圆雕)、园林景观雕塑(圆雕)、建筑装饰雕塑(浮雕)室内装饰雕塑(浮雕、小件雕塑饰品)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是景观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所应该了解掌握的专业技能。
该课程可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深化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利用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由此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欲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就必须和国际接轨,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树立具有设计、制作、展示为一体的先进教学理念,而该课程的设立便是对以上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二)教改思路
1.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方式,以装饰雕塑的实训、实践为主,理论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2.“工作室制”以认识材料的不同艺术效果,并采取命题设计的教学法开展教学任务。
3.拟定“工作室制”的教学管理体制,与国际艺术院校和国内先进的兄弟院校接轨。
4.引导学生把装饰雕塑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环境、景观领域,提高其设计素养。
二、教改课程实施目标
“工作室制”是为更好地深入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不同装饰技法,装饰雕塑是通过一个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对不同材料的运用,引导学生通过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空间的过程,促进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正确理解和掌握,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同时也为今后就业选择提供更多的了就业机会。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装饰雕塑的作用、功能、特点、材料,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
(2)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所要求的“具备空间造型知识、电脑效果图方法”的职业标准;
(3)了解不同材料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的知识:
(2)用不同材料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立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制作过程;
(3)能够独立构思、创作。
[素质目标]
(1)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做到眼、脑、手的协调一致,使装饰雕塑的表现真正成为立体形象思维、艺术设计构思与表现的最直接的工具。
(2)要求对装饰雕塑理论和实际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扩大知识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艺术设计服务。
(3)具备一定的专业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方法;正确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扩大知识面,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为艺术设计服务。
(4)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能准确讲解、表述图纸内容,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所要求的“能够为用户讲解设计方案”的职业标准。
三、改革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建议:围绕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依托进行教学(比如:引进城市景观项目或室内装饰小品实战训练),教学方法建议: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装饰雕塑)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评价
通过对各教学环节中知识点的分析、实训与总结,以及观察、启发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从平面到立体操作实际项目的能力,通过教师作业点评和对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分析和总结,同时可开展小型的作品汇报展来吸收专业人士的宝贵意见。
考核方法:课程作业、步骤与技法的掌握应用程度。
成绩构成:符合课题技法训练要求80分+创意分20分。
成绩评定:期评成绩=平时成绩(30%)+学习态度(10%)+课程作业成绩(60%)。
(三)选择当代优秀教材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学参考书:中外雕塑相关网站装饰雕塑资料、PPT课件。
2.教学设备、实验(训)室利用:多媒体设备、模型工作室。
3.校外实训(习)基地利用等方面:课余时间考察校外实训基地,雕塑工厂;考察雕塑实际项目的操作方法与流程。
4.实训指导手册:编写《装饰雕塑艺术案例分析实训指导书》,明确技能考核内容和要求。
(五)其它说明
本课程教学主要要求学生理解装饰雕塑的制作流程和材料的类别、功能、特点,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同时,要思考如何很好的运用到社会实践项目当中去。
五、教学项目设计
项目1:景观装饰雕塑效果图设计练习(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命题构思、草图、手绘效果图、电脑出图(利用设计软件)模型制作
工作任务
1.虚拟雕塑项目命题设计方案:要求构思巧妙新颖(4课时)、设计1-2件草图(版面不限)设计说明100字以内。
2.电脑制图(12课时)效果图要求彩色打印(A4版面)一张并装裱。要按照正确的工作流程完成作业。
活动设计
根据命题实施“从平面到立体”的训练,使学生了解实际项目操作中装饰雕塑功能与作用,以及操作的基本流程:
1.虚拟环境空间设计项目:为学生下达命题设计任务(例如;校园景观雕塑设计)、按草图的方式体现,(即时辅导、讲评)。学生自己要介绍构思意图(如;寓意、选用的材料等),鼓励学生的自我语言表达能力。
2.虚拟项目效果图实训:根据雕塑环境平面图、立面图以及相关实际尺度,通过雕塑设计草稿进行电脑彩绘效果图设计制作(教师即时辅导、讲评)。重点强调效果图版面设计的效果是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相关知识
素描基础、浮雕、圆雕、现代装置雕塑、电脑制图软件。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以景观小品为主)
2.设计雕塑方案并绘制效果图。
项目2:装饰雕塑模型制作练习(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运用各种雕塑材料训练,掌握不同材质的特性、表现力。方法与技巧。
工作任务
1.要求把效果图的设计方案用立体造型方式体现(12课时)。
2.项目流程要正确,表现技法熟练并突出表达设计意图的模型(20-30公分大小、材料不限)。
活动设计
提供城市景观空间,如广场、社区、校区景观雕塑等,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流程训练,强化学生技能,重点强调创意、规范雕塑设计流程及效果图技法的表现(4课时)。
1.优秀作品欣赏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效果图绘制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以景观小品为主)。
2.构思草图练习
项目3:综合材料的运用和后期作品效果处理(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材料的特性、表现力及雕塑制作的步骤、程序,方法与技巧。最终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做不同目的构思的作品效果。
工作任务
要求掌握不同材料的应用(比如;金属、石材、木材、或综合材料),完成作品后期的艺术效处理(12课时)。
活动设计
带学生去户外参观材料市场,搜集材料图片素材,以动手能力训练为主导,强调技法的同时,更强调设计的重要性,用实材表现设计方案(4课时)。
1.拍摄、收集材料照片(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效果图绘制、模型制作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程总结
1.优秀作品欣赏(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雕塑效果图绘制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雕塑模型制作实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4.对本课程环节的学习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课后练习与任务
关键词:工程测量;环境艺术设计;引用;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87-02
在城市规划和行政管理、工程建筑设计和土地管理等工作中,都需要地形信息,而地形信息的基本元素是一系列点位的空间位置及其属性。地形测量是地形点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的采集、计算和整理,其主要成果就是地形图[1]。建筑师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建筑方案的构思与设计,进行建筑平面和空间的布局,解决建筑的功能使用问题,处理建筑空间及造型艺术问题及建筑构造问题等。近年来所兴起的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正是越出单栋建筑,从对单体建筑艺术表现力的重视,如:它的空间组合、外观形象和装饰细节等,扩大到对建筑群体组合,建筑外部空间艺术、街道、园林和城市景观艺术的全面营造,是建筑师在长期实践中认识上的提高,也是人们对建筑艺术领域的拓展,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探讨[2]。环境艺术设计是实现环境中各元素间多样和谐统一、创造优美环境的过程。
一、测绘学的概述
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测绘学按照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采用技术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若干个分支学科,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最为密切的属工程测量学的研究范畴。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工程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中,在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各个阶段进行的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地籍测绘、施工放样、设备安装、变形观测及分析与预报等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3]。工程测量为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方面的开发与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测绘学知识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子全站仪、GPS-RTK技术等先进测量仪器和技术的广泛应用,测绘科学技术不论是在国民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建设,其勘测、设计、施工、竣工及运营等阶段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其他科学研究方面也有成功应用的案例,诸如航天技术、气象预报、环境保护、土地管理、资源调查等[4];在设计领域引用最为普遍的属工程建设和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地形勘测、施工放样、变形观测等,园林测量学是学科交叉发展的成功产物,它属于测量学中普通测量学和工程测量学的范畴,是测绘学科中一个小的分支学科,主要学习高程、角度、距离的基本测定方法、平面控制测量、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及误差分析和施工放样等知识,通过对以上测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熟悉常见仪器的正确操作方法,掌握小范围内地形信息的采集与应用、平面图的测绘及工程设计的施工放样等技能[5,6]。园林测量通过在测图、读图、用图和施工放样等方面的配合与运用,它被广泛应用与城市规划设计、小区绿化的设计与施工,景观工程的放样与施工,植物配置放样,挖湖堆山及园林建筑小品的测绘与施工放样等;同时也是进行后期变形观测、检查和保护的依据[7,8]。随着园林测量学科的日趋成熟和独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人们对设计水平要求的日趋提高,测绘知识与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实践中的引用越来越必要。
二、测绘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环境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空间范围,一定地域内的气候状况、材料资源、地形地貌等对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优美环境的过程,是对环境影响因素在空间和平面上的再分配和组合,它既是艺术创作,又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在创造和表现艺术美的同时,更好的体现实用性和功能性的统一。一个好的设计作品,不但要在真实全面掌握环境中各个元素间的布局上开始,更要在读懂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上产生,设计作品的体现和展示也离不开在现场对各个设计元素的精确定位和安排。可以说,任何一份成功设计作品的创作、形成到展现与运用都离不开测绘学知识的支撑,都体现测绘知识的理性因素。能否真实全面的获得和理解一定区域内的各种因素,就成了环境艺术设计成败的关键,测绘学正是实现这一关键环节的主要手段。
三、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引用测绘学的必要性
(一)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空间布局和环境规划设计理论素养,掌握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的毕业生能从事室内空间布局与环境装饰、室外景观设计、庭院设计、道路绿化及相关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从事区域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游憩与旅游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实用性是这一专业的突出特点,培养实用型人才需要多学科共同作用,熟悉或掌握测绘学知识是其他学科知识和设计成果得以展现的基本保证。
(二)专业系统性的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是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来完成的。当前,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重设计轻应用、重艺术性轻功能性、重新颖性轻实用性等误区,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较多学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衍生专业,更多是体现艺术设计的特长和特色。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由于课程安排存在系统性的弊端,把更多的课时投入到专业技巧课上,注重学生设计灵感及设计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导致缺少实践性和可行性等理性元素锻炼,造成大部分设计作品只能是作品,而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得以运用。
(三)科学设计的需要
科学设计既是行业规范的要求,又是国家规定的基本原则。科学设计就是设计应当根据现场勘测成果文件而进行设计,勘测文件要运用科学测绘手段并真实反映现实情况。不能单纯的把环境艺术设计看作是艺术创作,经济性、实用性和可行性都是其突出的特点。针对每一个设计区域或空间,利用测绘技术获取现场全面真实的勘测资料,或读懂勘测资料是开始设计的前提、是创造优秀设计作品的基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交叉、边缘的系统学科,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目前,我国环境艺术方面建设的层面主要是在室内设计与装饰、装修和室外微环境设计等内容上,环境艺术教育也侧重于此。但随着时展与社会需求的转变,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也将更加广阔,单纯的规划与设计已不能满足行业和对象的需求,建设以建筑学为依托,以设计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建筑内环境设计与布局、建筑外环境设计与配置、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与经营的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展现艺术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要充分强调现状基础上,尊重创造性和实用功能性的特点,系统引入测绘学、结构力学等理科知识,树立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以改善实际环境问题为目标的理性设计教育思想,培养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实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孝烈,鲍峰,程效军.测量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1-2.
[2]田学哲.建筑初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1-70.
[3]国家测绘局人事司、国家测绘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测量基础[M].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7:1-3.
[4]徐忠阳.全站仪原理与应用[M].北京:出版社,2003:2-7.
[5]王文斗.园林测量[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
[6]张远智.园林工程测量[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2-5.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天津商业大学和天津摩根教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制四年。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是以管理学、经济学和艺术学为主,兼有工学、文学的多科性独立学院。目前,设有国际工商管理系、涉外经济贸易系、外国语言文学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和艺术设计系,共有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旅游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英语、日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等19个本科专业,已有在校生7000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43 %,并且还聘请了多位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优秀外籍专家、教师授课。
学院座落在天津市第三高教区,与天津城建大学相邻,毗邻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这座现代化、花园式的校园中,拥有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宝德书院、运动场、学生公寓及品类齐全的生活服务设施,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院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学院严格的教学管理、严谨的教学作风、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艺术设计系概况
我院艺术设计系结合国际艺术教育的发展动态和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特点,聘请知名教授进行学科建设及授课,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理论功底,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艺术人才。
艺术设计系拥有平面设计工作室、定格动画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摄影工作室、摄像工作室、材料构造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照明设计实验室、数控雕刻实验室、建筑漫游实验室、模型展示实验室、服装制版与扎染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等,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2014年12月,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被天津市教委评为“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
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外设计艺术史、艺术概论、造型基础、色彩、装饰基础、设计基础(三大构成)、图形创意、字体设计与编排、字体设计、平面设计与印刷制作、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企业识别设计(VIS)等。
毕业去向: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出版社等相关企业从事平面设计、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印刷设计、展示设计等相关工作;艺术设计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环境设计
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关注国际环境设计的前沿信息,着眼于环境的生态环保建设的发展,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相关工作,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环境艺术概论、中外环境设计史、中外工艺美术史、造型基础、构成(平面、色彩、立体构成)、建筑设计与装饰、建筑模型与表达、制图与透视、人体工程学、效果图、住宅室内设计、公共室内设计、主题概念设计、园林设计、社区景观设计、植物造景、城市景观设计等。
毕业去向:在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环境设计公司、展示设计公司等从事城市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居住空间设计以及展示设计等相关设计工作;艺术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
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进行流行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型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外服饰史论、三大构成、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画技法、服饰图案、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与制作、立体裁剪、创意服装设计、服装材料学、人物形象设计、服装商品企划、服装表演编导与策划等。
毕业去向:在服装服饰设计公司、服装厂、服装进出口公司、大型商场等相关企业进行服装服饰设计、服装生产管理、服装销售展示设计、服装品牌管理等相关工作;艺术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动画
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创作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队、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动画概论、动画造型基础、动画原理、动画原画、计算机辅助设计、动画剧本写作、动画设定、定格动画、平面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动画后期合成、动画周边产品设计、影视特效、影视非线性编辑等。
毕业去向:在电视台、动画公司、影视公司、游戏公司、网络公司、互动媒体设计公司等相关企业从事动画原画创作、动画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影视特效制作、软件界面设计等相关工作;艺术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师资介绍
庞黎明艺术设计系主任
教授 硕士生导师原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天津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包装协会委员、中国第五届广告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教委专家委员会专家、天津市包装协会副主任、天津市图形协会理事、天津市河北区美协主席。长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80年代留学日本,曾多次赴日、韩和欧洲进行专业教学考察,主持完成多项大型展示设计项目,其中设计作品和绘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获奖五次,市级奖八次,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多篇论文。2003年被授予天津市名师称号,2005年主讲《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评为市级精品课,是知名度颇高的设计家和艺术家。
郝玉明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