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象设计课程内容

形象设计课程内容

时间:2023-10-08 15:4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形象设计课程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形象设计课程内容

第1篇

本文主要由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当中的实践经验当作前提条件,研究出采集竞赛信息,竞赛和教学结合,以及任务实施的竞赛教学方式和基本的思路,从而给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当中的长期发展提供便利,促进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方面的整改。

关键词:

竞赛教学;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实践

以往企业形象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获得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但是,和市场对于视觉传递艺术设计对于人才方面提出的要求作比较,发现其还比较落后,没有办法达到企业以及市场的真实需要。教学过程中使用竞赛这种教学模式,拥有比赛特有的竞争性,和生产实际集合起来的极高的密切性,和市场需要统一的适应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适应市场要求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在竞争的过程中的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一、实践目的

要求做到真题真做,不要做哪些虚拟化的题目,引领学生贴近市场和品牌,使用创新的设计凸显品牌的核心,推荐设计新人,提高教师和学生视觉设计教学以及设计创新方面的能力。

二、实践的具体内容

1、采集竞赛相关的信息

让学生学习企业形象设计的根本理念知识,构建并且塑造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让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采集有关竞赛的信息,其内容必须和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企业和各种类型机构征集标志以及吉祥物还有卡通形象的设计等。采集竞赛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专业期刊,教师要把采集到的信息分成几种类型整理出来,并且,把竞赛的内容依次设置到对应的章节当中。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详细的比赛要求和题目的种类,同时在开始比赛之前要审核题目,对于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开展比赛。

2、比赛与教学结合

在授课过程中,把CI设计实例导入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中,提高学生的兴趣,经过分解案例,让学生开拓思维,经过设计内容当中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流程,掌握必要的理论方面的知识,提高整体教学的质量。在实践过程中导入竞赛,重点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培养其随机应变和统筹规划,还有团体合作的能力,这个过程必须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有关领域的阅读量。对于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将其整理出来,使用探究方式学习课程的内筒。针对比赛的规定选择本地或者外地的龙头企业,有纪律的进行调研,熟悉环境,然后,明确是要做总体规划或者是简单的形象设计。基于此,再在意念上进行延伸变化。整个设计的要求,必须要凸显出形象,具有创新性,其色彩方面的搭配必须符合企业设计方面的要求,风格没有特别的限制。

三、任务实践

教师必须要重视总体设计过程,要求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必要的知道,在课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qq群或者是微信群的方式,和学生之间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互动,以便能够及时的给学生设计方面提供宝贵的意见,相互探讨设计的体会。例如,在参加2014CtripDoodle设计比赛的时候,比赛核心内容就是对于企业所的品牌标志进行延伸设计,企业想要得到具有创新性的设计,将携程或者是Ctrip当作基本条件,加入节日或者季节等特色元素,应用到携程今后的宣传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当中。第一,必须要让学生知道Doodle这个词是源于德语,那个时候这个词的意思是傻瓜。直到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这个词才获得了新的意思也就是涂鸦。目前说到Doodle这个词,大部分值得是门户网站标识创意,属于其网站标识艺术的再现,能够有效提高品牌形象。大部分网站把自身标识跟随时令和节日制作为艺术涂鸦,并且采取形象窗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比赛的规定,将携程或者是Ctrip当作根本,融入旅游元素并对其进行创新,结合节日等相关联。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主要讲解设计的方式,并且针对比赛的具体内容,将百度的Doodle当作例子进行分析和欣赏。要求学生学会最根本的标志设计方式,之后让其做好设计的草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再对其进行完善,学生应该尽可能的发现自身的主动性,在设计上进行创新,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逐渐完善学生的设计。最后,教师需要核对作品提交条件等,从而保证作品能够符合比赛的规定按期提交。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的实践与分析,使我们了解到采集竞赛信息,竞赛和教学结合,以及任务实施的竞赛教学方式和基本的思路,从而给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当中的长期发展提供便利。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竞赛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应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何佳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要]开发并构建“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是解决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不够、定位不清晰、过分追求全面等问题的重要路径。要与行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相衔接,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切实需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形成工作岗位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要针对有关证书的鉴定考核内容设计教学任务,使课程教学与相应岗位资格的要求相一致。

[

关键词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 岗位能力 课程体系 构建

[作者简介]朱琴(1979-),女,江苏扬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 01 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2SJD880049)和201 3年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基于活动课程理论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编号:CDG22 013 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96-03

党的十以来,现代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现代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原则也成为高职教育界重点关注与改革探索的热点。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虽然办学历史较短,但却是特色鲜明的一个专业。如何转变观念和思路,使本专业课程体系走向“岗课证”融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是一个崭新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改革课题。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将各个课程要素动态安排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进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末,办学历史较短,主要针对经济文化发达的时尚大都市的影视、舞台形象造型设计的小众就业市场。受当时行业市场发展进程的影响,相关国际企业尚未进入国内市场,行业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化,专业名称在设立之初各高职院间便各不相同,2004年教育部出台全国高职高专专业指导目录,才将名称规范为人物形象设计,并纳入到艺术设计传媒大类中招生,专业代码统一为670105,但仍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1.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不够。早期阶段,由于本科院校未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师资主要以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大多到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接受短期培训后转型而来,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参考国内一些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如美容、化妆培训机构的短期培训课程设置,未进行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性设计。虽然在十多年的专业建设中,该专业已从早期的类似零星短期培训的课程逐渐发展到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但受历史原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目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与艺术设计类其他成熟专业相比仍差距较大。

2.课程体系定位不清晰,过分追求全面。长期以来,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将美容、发型、化妆、服饰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四个同等比例部分,力求培养真正全面的人才。但是,一方面教学硬件设施、师资条件、实训实习模式等并不能完全达到对应要求;另一方面,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从早期的美容美发行业到现在的时尚产业、婚庆产业,乃至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市场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与整合中,且不同区域间的格局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化妆品制造与销售份额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浙江省的影视基地带动影视形象设计产业链独具特色.江苏省的婚庆产业市场成为全国第二大市场。忽略行业的区域发展差异性,统一设置的“一把抓”和培养“面面俱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全符合市场的具体情形。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内涵与意义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涉及三个重要元素,“‘岗’指本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课’指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证’指获取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即三个重要元素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即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将本专业课程内容与所要求取得的资格证书内容相结合,三元素相互协调且互为贯通的课程体系。在整合该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设置各课程门类时,必须结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岗位需要以及相关等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要求,实现三元素之间的有效对接和全面融通,使相关岗位职责和岗位任务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设计中,最终让学生在结束专业课程的学习后,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具备职业岗位能力,积累经验,提高就业能力。“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十分契合国务院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改革原则,是切实“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

1.建立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以行业市场需求为调节机制的课程开发体系。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行业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且差异性十分明显。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贴行业市场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统筹开发和就业渠道相吻合的课程体系。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办学初期借鉴了北京、四川等地的化妆学校的课程,主要设置了美容护肤、发型设计、新娘化妆、影视化妆等,但由于常州乃至江苏省与北京、四川的行业市场差异十分巨大,主要是民用市场,而不是影视、明星的特定形象设计,一方面学校无法提供学生影视化妆等课程工学结合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在本区域经济圈就业后,所学影视化妆等课程的内容几乎无用武之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近年来,我校重新审视常州市乃至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增速在全国位居前列的优势,对区域婚庆、美容市场进行调研论证,与省、市婚庆行业协会、美发美容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瞄准行业市场,紧贴婚纱影楼、化妆品公司、美容机构对化妆师以及美容导师的旺盛需求,开发与企业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使得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相衔接,更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麦可思公司针对我校2009届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对口率达85%.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到92.3%,且该专业的就业对口率与就业竞争力指数均位居学院30多个专业之首。

2.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新课程体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相关岗位工作中,设计和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一对一进行,以人作为设计呈现的载体,服务性与实践性是其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区别于其他设计类专业的最大特点。核心岗位化妆师和形象设计师不仅需要较强的设计与操作专业技能,还需要有严格的个人仪表、服务礼仪与动作规范、安全卫生处理等详细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要求。因此,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建立在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以岗位技能的培养为核心,针对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和相关技术要求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培养能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的一线人才。具体而言,应该根据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领域对应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来设置课程的内容与结构,从而形成工作岗位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及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3.以职业资格认证为载体,建立课证融合的新课程体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发展初期,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仅美容师、美发师,而受当时行业发展的影响,这两种职业由于社会准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较低,加之其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局限在美容、发型方面,无法代表和体现人物形象设计涵盖的确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方面遇到障碍,无法深入推进。近年来,随着行业市场发展进程不断规模化与国际化,行业形象快速转型与提升,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推出的“时尚创意会”“时尚中国”等系列化妆与形象设计师电视大奖赛,使得化妆师、形象设计师、色彩咨询诊断师等新兴时尚职业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认可。从职业资格认证的规范与质量提升层面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的大力推动也使得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相关的新兴职业工种成为具有含金量和竞争力的就业砝码,得到了市场的宠爱。基于这样的发展转变,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要跟进发展,参照新兴的形象设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其相关要求内容融人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一边完成学历学习,还可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将岗位需求的化妆师、形象设计师、色彩咨询诊断师等核心职业资格证书的全部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中,充分考虑课程与这些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关联度,针对有关证书的鉴定考核内容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与具体的岗位资格要求相一致,以考取该职业资格证书代替课程考核,实现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相认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使学生真正具备就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江苏省在2010年出台了新兴职业工种——化妆师的职业资格鉴定统考标准以及要求,同年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即在江苏省率先进行了化妆师职业资格的鉴定,参考一次性通过率达905。根据我校对企业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化妆师职业资格证书社会认可度高,持有该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更富有就业竞争优势,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经历初级阶段的个别院校的开创性时期、中级阶段的探索性成长,目前已进入理性思考时期。到2014年,全国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已达110所,专业方向也从最初的美容美发,扩展到化妆造型、形象策划等多个方向。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满足行业现有市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行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动力,势必要求课程体系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性。构建“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岗、课、证”三元素共融贯通,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14]19号)[Z ].2014-05-02.

第3篇

关键词 企业VI课程 建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企业VI设计”是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一门技能型课程,属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整合了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注重设计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整体性,需要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锻炼,独立思考,完成企业形象的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塑造艺术气质;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树立基本的标志和VI设计理念,熟悉为企业进行标志设计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流程和基本方法。完成企业形象中的标志设计、标准字设计、标准色搭配、办公用品设计、旗帜设计、车体设计、包装礼品设计、手册封面设计、手册版式设计等知识;能够独立进行VI的创作。

一、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建设理念。

1、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的教学内容开发。引进企业项目设计任务或经典案例、掌握项目设计工作任务与设计流程,筛选教学内容。

2、以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为核心,在企业导师和校内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在工作室进行项目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现“教、学、做”一体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项目设计掌握信息收集能力、分析与策划能力、设计能力,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3、以项目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以项目设计的工作流程为课程教学主线,由学校、企业指导教师采取“1+1结对”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建设思路。

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深度合作进行项目开发、以工作室为平台实施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项目设计任务,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1、基于地区产业、行业、企业特征,归纳VI设计类别。泸州市的经济发展推动主力是白酒企业,企业数量很多,经营规模参差不齐。由于企业规模、经营范围和企业特征的不一,对企业的经营理念、文化内涵、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要求是不同的,我们根据VI设计范围、项目任务的不同,对企业VI设计类别归纳为门店类、品牌类、连锁类。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选取典型工作任务。

组织VI设计行业的行家和资深学者对VI设计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形象策划、设计与制作能力,也能独立完成小型企业、门店类形象设计,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中大企业形象设计。通过与设计师进行反复讨论,深入分析企业经典案例和设计的任务和步骤,归纳总结出不同企业形象设计的基本步骤是:准备与策划、设计与反馈、展示与评价。选取一些实用的企业形象设计作为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个体完成到团体合作完成来设计教学项目,以其通过不同类别形象设计,让学生接触到多种多样的企业形象设计项目,并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完全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实施教学。

3、基于项目设计流程,序化学习性任务。根据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设计工作步骤,遵循以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充分考虑项目教学载体的典型性、实用性、普适性和可拓展性等因素,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合理分配知识点和技能点,考虑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按项目设计流程序化课程学习性任务。

4、以工作室为平台,实施课程项目教学。为了实施项目教学,营造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 “项目任务—创意设计—图文输出—后期制作”的工作流程,布局工作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工作室为教学平台,我们将企业典型案例虚拟化成教学项目,同时将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和从社会上承接的实际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促进教学项目生产化。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大胆打破长期以来按教材上课的模式,根据VI设计的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分析,重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案例化情景化教学,边教边学,边学边做。本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总课时为114课时。教学内容分两个模块,具体安排如下:

模块一:企业VI基础知识(94课时)

第一章 CIS基础 2课时

第二章 基础系统设计 42课时

2.1标志设计 24课时

案例一:标志的汉字表现形式 (2+4课时)

案例二:标志的字母表现形式 (2+4课时)

案例三:标志的图形表现形式 (2+4课时)

案例四:标志的图文表现形式 (2+4课时)

2.2标准字标准色设计 (2+4课时)

2.3辅助纹样设计 (2+4课时)

2.4吉祥物设计 (2+4课时)

第三章 应用系统设计 36课时

3.1 办公用品篇 12课时

案例一:信封信纸、文件夹、资料袋、传真纸类 (2+4课时)

案例二:名片、请柬、卡片、证件类 (2+4课时)

3.2 户外媒体篇 (2+4课时)

3.3 车体篇

3.4 包装礼品篇 (2+4课时)

3.5 综合篇 (2+4课时)

第四章 手册编制 8课时

4.1 手册封面设计 (2+2课时)

4.2 手册版式设计 (2+2课时)

模块二:企业VI综合实训(30)

任务一:企业调研及方案设计 4课时

任务二:标志设计 6课时

任务三:基础系统设计 6课时

任务四:应用系统设计 8课时

任务五:VI手册定制 6课时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全程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不同的项目进行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案例也已经由虚拟项目过渡到了真实的项目。学习基本知识技能阶段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巩固知识技能阶段采用项目化教学,岗位塑造阶段采用情景化教,由学生分组分岗位完成客户的项目。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整合课程内容,将标志设计与VI设计合在一起,使课程内容更具拓展性。针对目前专业现市场的需求,开展相关行业调研,修订课程标准,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内容与新技术接轨,使用最新最流行的软件开发平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技术实用性与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2、探索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采用“赏、教、学、作、创”的教学思路,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新技术综合应用的能力,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3、全案例化教学,真实项目分解到各章节进行案例教学和实验,最后在综合实训阶段进行组合,由“做中学”回归“学中做”,循环递增,能力阶梯提高,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与软件应用技能,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实施模拟企业的VI视觉识别设计开发制作流程展开,以培养VI设计人员为目标,通过角色分配、团队合作,以及内容规范要求等,在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强化职业规范教育。

4、搭建多个师生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系部网站、信息系计算机中心服务器、QQ群、论坛等资源,收集学生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可以在课外对学生进行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同时创建教学资料下载中心、学生作业提交中心,学生可以在课外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将自己的创作,供老师同学欣赏和评价。

5、在本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平面设计师资料认证考试,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升专业能力。

四、结束语

进过两年的建设,在两个年级进行实践,企业VI设计精品课程已经在学生能力培养、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够独立完成小型企业的VI设计。

参考文献:

[1]雷璐屹,向东文.企业VI标志中文字设计的技巧.大众文艺,2010(8)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服务业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就业总量呈迅猛的发展,而我国职业教育业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服务类职业教育正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

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专业作为我院的特色专业,对我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航空服务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民航客票销售、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民航安检几大方向的高技能服务人员,拓展方向主要包括机场地面服务中心的问询员、民航VIP旅客服务员、民航贵宾服务员等,该专业目前有专职教师5名,兼职教师9名,学生400余名;空中乘务专业主要培养空中乘务员、空中安保员,拓展岗位包括机场地面服务人员、酒店服务及管理、高铁等高端服务,现有专职教师4名,兼职教师3名,学生共100余名。目前,这两个专业师资和学生比例不均衡,教育资源比较有限,如何合理的设置课程,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得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同属于服务类专业,在服务技能的基础方面,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合理设置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这两个服务类的专业基础课,使其有效的服务于专业教学,使得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二、调研分析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与服务行业发展联系是否紧密,其主要标志是两个:一是专业设置是否能适应服务行业发展;二是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果教育结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就业,不能为单位所用,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影响用人单位的利益获取,导致学校声誉下降,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要解决这一问题,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科专业结构要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实现按需培养。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服务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作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

为此,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专业在认真细致地做好航空服务类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与预测分析,前往西部机场集团、西安迅邦达贵宾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幸福航空公司、西安民航凯亚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航旅票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民航企业进行调研,明确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目标定位,相关企业指出,目前,根据各民航企业在我院招聘的优秀学员及实习生的表现,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基本比较符合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但在基本的职业素养方面,还是有待改进及加强,包括基本的服务礼仪、形象塑造、服务意识、服务语言、交流沟通等方面,还是有些欠缺,因此需要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方面做好调整,使培养的学生能更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同时,也能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主干课程。

三、课程改革

通过调研,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两个专业对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结合企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确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较高的职业素养。

目前,这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服务礼仪》、《形象设计》、《普通话训练》、《英语口语与视听》基础课程,还包括《民航服务沟通》、《中外民俗风情》、《航空医疗常识》专业拓展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意识、沟通能力、职业形象塑造能力。两个专业在课程的课时、内容及设置顺序上还有所不同。

航空服务和空中乘务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民航的高端服务技能人才,在服务的职业素养基础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点,而目前,两个专业的师资、实训条件和学生人数比例不协调。因此,为了更好的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的符合企业的要求,对这些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进行了一下改革:

1.课程确定因前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得到了民航企业的大力支持,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的确定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课程名称及总数保持不变。

2.课程内容的设置《服务礼仪》,前期的课程内容更多的偏向整体的服务礼仪,忽略了民航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定方面,更多的遵循民航旅客对服务要求程度更高的特点,侧重讲述民航服务的礼仪,并且增加一定的实训课时,保证学生能学以致用,课程设置48课时。

《形象设计》,员工的职业形象代表了企业的形象,也代表了员工的精神风貌,因此,形象的设计对于服务人员来说也是至关重要,鉴于服务类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行业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主要以工作妆的设计为主,课程设置32课时。

《普通话训练》,民航服务岗位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在和旅客的交流方面,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方可能全面的为旅客服务。设置该门课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普通话的使用,并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可参加普通话的资格考试,课程设置32课时。

《英语口语与视听》,民航服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表达及读写能力,方便在工作中能快速阅读一些国际民航运输资料并能为一些外国旅客服务快速准确的办理相关服务的能力,课程设置136课时。

《民航服务沟通》,民航服务是服务行业中最高层次的服务,它是一项以旅客满意为出发点的工作。为旅客提供服务,实际上除了满足旅客最基本的需求外,还要给旅客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要给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需要和旅客有更好的沟通,课程设置136课时。

《中外民俗风情》,民航这个行业,除了接受本国的旅客,还要为其他国家的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很多国家的风俗和中国是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了解并掌握这些不同的风俗,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旅客,课程设置32课时。

3.课程的设置顺序课程的安排应该符合服务技能的培养层次,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顺序上,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

《服务礼仪》、《形象设计》、《普通话训练》这三门课程,作为服务类专业的基本素养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因此开课学期为大一第一学期,通过这几门基本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普通话有一定的提高,能塑造符合岗位的工作形象,具备规范的岗位服务礼仪;《英语口语与视听》,口语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分三学期(大一第二学期,大二学年)开设,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民航服务沟通》属于专业拓展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主要岗位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服务沟通能力,设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课,更好的为岗位能力服务;《中外民俗风情》属于拓展课程,设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课。

4.课程教材改革专业基础课程在教材选取方面,应遵循够用的原则,教材应结合一定的案例练习,确保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围绕具体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展开教学的实施。

5.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这几门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要选择适合课程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职业素养的完整培养。《服务礼仪》、《形象设计》、《普通话训练》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倡导以一体化教学法为主,在教中学,做中教,边学边练;《英语口语与试听》注重口语的实际表达,应主要以案例教学法为主,保证学生的口语表达与练习;《民航服务沟通》和《中午民俗风情》主要以情景教学为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实施效果

目前,2011级航空服务、空中乘务专业的教学已经完全展开,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改革,在教学实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果:

1.教学资源的有限利用

2011级航空服务、空中乘务共有学生263人,开设有7个班,通过基础课程的改革设置研究,在课程开设方面,以合班为主,课程内容及课时的一致保证了合班上课的可行性,节省了师资及实训室等教学资源。

2.学习效果显著

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91-02

[作者简介]顾梅玲(1977―),女,江苏扬州人,本科,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教师,一级教师。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基于大教育学原理,针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和日新月异的知识技术,为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能力而开发的一门学科。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是一门知识跨度大、学习内容广、实践探究多的学科,这对小学综合实践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有效应对综合实践课程知识多元、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充分整合资源,从课程内容跨度大、联系广为切入点,有效整合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以“生动”激“趣味”,用“已知”促“未知”,借“平台”促“实践”,有效转化教学难题、提升教学效率,更好地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于此,笔者就资源整合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有效应用进行实践策略探究,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整合信息资源,增强学生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身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对于心理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而言,兴趣就像一块神奇磁铁,能够将学生牢牢吸引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课堂学习。小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对象大致是9至13岁儿童,这阶段的儿童的兴趣特征呈现明显的求异性和贴近性,即对于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对身边发生的事物感兴趣。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和兴趣特征,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将符合学生认知期待的各类奇闻轶事、奇特现象、趣味故事等信息整合起来,融入到小学综合实践的课程教学中,作为课程“引子”,将有利于促进知识导入,增强学生兴趣。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堂上整合信息资源,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两方面:一是所整合的信息必须要精挑细选,信息内容不仅要符合学生兴趣,也要健康、积极向上,不可一味追求趣味而偏离教学的基本原则;二是在进行信息整合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转化,信息来源五花八门,语言不一定适合小学生,教师要巧妙转化,使所整合信息更易令学生接受和喜爱。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自我形象设计》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为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这一时尚信息资源整合到课程中来。笔者将第一季中Kimi的形象展现到大屏幕上,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Kimi的形象好吗?”很多女生都齐声喊道:“好!”“为什么觉得好呢?”笔者问,“因为长得帅啊,穿得很时尚啊。”学生回答。笔者发现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回应,便继续问:“有不同意见吗?”“有,我们都觉得Kimi的形象不太好。”一名男生回答道,笔者让他们阐述原因,该生回答:“因为Kimi在节目中老是哭,不够坚强勇敢。”两种不同意见一碰撞,教室立刻热闹起来,笔者压手示意安静,接着导入:“看来好的形象不仅仅包括穿着打扮,还包括言行举止,内心世界等。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学习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打造一个最好的自己。”通过信息资源整合之后,教学氛围更加浓郁,学生兴趣大大增加,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

二、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学生理解

知识的正迁移又称为“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类学习将对于另一类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知识正迁移,将有效提高学生知识理解速度和知识掌握牢固程度。小学综合实践知识牵涉范围广、多元性强,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非常优越的知识正迁移的条件。有效整合学科资源,发挥相关学科的知识正迁移作用,将有利于降低综合实践课程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知识理解速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如何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有效整合学科资源,发挥正迁移作用,笔者认为有三招:第一招,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作恰当的分析解释,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第二招,与其他学科知识练习活动相结合,将综合实践课程知识内容融入其中,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第三招,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比较复习,分析异同,促进学生掌握提升。

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小学综合实践《奇妙的网络世界》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就将课程内容与小学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例如教学设计中有一部分是让学生学用新浪邮箱收发邮件,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如何收发邮件及浏览器的使用了,学生还不了解的是如何注册新浪账号,因此笔者直接简略教学。“同学们,我们现在要到新浪网注册一个账号,大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过,进入新浪网有几种方法呢?”“地址栏登入。”“搜索引擎搜索登入。”“导航网站登入。”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答案。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注册账号,登录邮箱,并让学生根据之前掌握的知识进行邮箱收发。像这样通过整合学科资源,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化繁为简,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提升教学效率。

三、整合生活资源,推动学生实践

实践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重要途径。当前小学综合实践存在实践范围较窄、实践平台匮乏、实践主题干涩等问题,学生大多数实践活动都局限在课堂上,实践效果不理想,学生探究潜力挖掘不明显。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处处充满着机会和可能,整合生活资源,将综合实践课程融入生活之中,依托生活开展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的平台,促进学生展现自己、探究创造。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整合生活资源要重视两点:一是重视利用生活平台,将实践内容引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二是重视利用生活问题,为学生创造应用性实践环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第6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 项目化 课程改革 Photoshop 图形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175-02

Photoshop是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的主流软件,它广泛应用于数码照片处理、广告设计、效果图处理、着色、包装设计、网站维护、网页设计、宣传画设计、家装等工作领域[1],社会对于能够胜任这些工作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需求是较大的[2],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仍以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进行,虽然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对所有工具的使用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但是依然没有学会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工具来自主设计,甚至在需要创新制作时还会无从下手。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只具有模仿能力,不具有创造能力[3]。要想使学生真正具备自主创意、自主设计的工作能力,可以根据高职《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性、创意性、艺术性和就业导向性较强等特点,对课程进行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1 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项目化教学,是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这些项目来组织和开展教学,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4]。

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是将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分解为若干阶段的并行或串行的教学任务,把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转化为若干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即通过完成每一个教学项目对应的全部教学任务来驱动教学项目的完成,最终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2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标准的制定

通常,有两个因素会对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项目的确定;另一个是教学任务的分解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在《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明确相关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明确课程内容应以应用性知识为主、理论性知识为辅,并依据适度够用的原则获取课程内容。课程所应涵盖的知识主要包括:图像的变换与对齐、画布的旋转、滤镜、图像的填充与描边、图层混合模式、色彩和色调的调整、“历史记录”类工具、裁剪工具、自定义图案和画笔、“选区”类工具和命令、“辅助”类工具和命令、“文字”类工具、“路径”类工具、“形状”类工具、图层样式、图层蒙版、模糊工具、锐化工具、涂抹工具、减淡工具、加深工具、海绵工具、“橡皮擦”类工具、渐变工具、素材的导入、图像的输出、图层、通道、切片工具、网页的、“画笔”类工具、调整图层与填充图层。

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项目,根据课程的知识要求、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将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将课程的知识体系解构到各教学项目中,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序化,完成教学任务的分解,并以教学项目和教学任务为基础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使课程的内容真正满足以就业为导向,以操作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 教学项目的确定

通过与广告公司、影楼、动画公司、平面设计公司、印刷公司、网络公司、媒体公司、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依据岗位性、情境性、典型性和技术性的原则,确定了以下3项教学项目:创意设计、形象设计和界面设计。

4 教学任务的分解

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情境性、多样性和技术性的原则,对已经确定的教学项目做并行的教学任务分解,具体如下。

(1)将“创意设计”教学项目分解为“广告、海报及招贴画设计”“数码照片后期处理”、“创意特效设计”和“图案设计”4个教学任务。

(2)将“形象设计”教学项目分解为“产品包装设计”、“书籍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和“卡片设计”4个教学任务。

(3)将“界面设计”教学项目分解为“产品界面设计”和“网页设计”2个教学任务。

5 项目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导向”的基本教学理念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教学主体知识与技能的自我构建。

以Photoshop软件为载体,以每一个教学任务为基本教学单元,根据工作情境将每一个教学任务演化为引导模块、应用模块、实践模块三部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工具使用能力、设计技巧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积累职业工作经验。

教师首先要对教学任务进行完整的描述,使学生明确教学任务的设计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于教学项目所关联的理论性知识,教师可以事先做简单必要的讲解。对于应用性知识,如需专门讲解(如用钢笔工具绘制路径、路径的调整等)可事先作案例讲解,否则可以融入到引导模块中讲解。

引导模块,是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案例,主要由教师演示和讲解设计的全过程,特别是工具的使用、设计的技巧以及创意的来源和演化过程等。

应用模块,是与引导模块的工作案例非常类似的另一个工作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提供案例说明、素材、参考效果图以及关键的设计步骤和技巧。通过学生自主完成工作案例,使学生领会并掌握教学任务关联的知识、工具、方法和技巧,实现教学任务所涵盖知识、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构建。

实践模块,是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工作任务,但只提供任务要求、必要的素材和参考效果图,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实践模块强化的学生对工具的使用、对设计技巧的运用和独立的思维创意能力,为学生构建了必要的职业技能。

6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既然课程的教学过程已经采用了非传统的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式,那么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方式也应不再采用传统方式,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改革和创新。

学生成绩的构成应改为三部分:平时学习表现成绩(占10%)、应用模块和实践模块完成情况成绩(占40%)、上机实操考核成绩(占50%)。成绩的构成和分值比例充分体现了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控制、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平时学习表现成绩主要由出勤情况和课堂互动表现情况构成,强调了过程控制。

应用模块和实践模块完成情况成绩由学生上交的应用模块和实践模块作品情况构成,强调了过程控制和实践性。

上机实操考核成绩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现场上机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作品的成绩构成,强调了实践性和职业性。

7 结语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项目化课程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确定教学项目,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情境性、多样性和技术性的原则分解教学任务,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将教学任务演化为引导、应用、实践三个模块,完成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构建。通过强调过程控制、实践性和职业性的三部分成绩来完成教学评价方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常淑凤,郭领艳.《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190-191.

[2] 吴进.高职学生Photoshop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98-113.

第7篇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分析

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策划、创意、文案撰写能力,艺术审美修养,协同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来看,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设计制作能力逐渐向设计创意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迁移。通过对以上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梳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从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武汉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面向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制作、电子商务平台、媒体、影楼等,适应于广告设计与制作、创意策划与推广、影像处理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适用社会岗位的动手技能(能力),能进行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多层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强调“高、职”特色,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基于以上对于武汉地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专业课程内容必须跟随市场的需求更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也应从市场、行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按照“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梳理,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三大学习环节,将工作过程导向这一主线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中,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在“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中,本着与“市”俱进,“纳新去陈”的原则对本专业原有课程进行整体梳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理论课程以“够用”为度进行精简,以培养职业素养为主,强调基础加运用;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将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实践课程中,优化整合原有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实训、设计比赛、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等形式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本课程体系的“基础”环节中,打破传统单一课程设置方式,尝试整合重组。如:将构成类、绘画类、史论类课程进行精简整合,确立“造型基础”、“构成设计”课程,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弱化三维立体构成,适当引入包装设计知识;将图形创意与图案课程整合为“图形语言与设计应用”课程,强调应用设计;同时在“基础”环节,纳入“字体设计”课程,整合“字体设计”和“POP广告”,强调字体的创新设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技能”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设置课程有:PHOTOSHOP、CORELDRAW、广告设备实训(含排版输出软件、雕刻机使用)、摄影。这些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在学习中将真实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课程内容中,强调应用能力。如:针对影楼和电商岗位需求,PHOTOSHOP结合摄影课程,侧重图片的艺术化处理、图像后期美化,与淘宝美工、照片后期岗位零对接。

“学习领域”环节打破传统分科课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任务的工作过程对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归纳、整合、重构,创新性整合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等,并将这些工作任务转化为多个学习领域:单页设计与制作、招贴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站整体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策划与推广、毕业设计与展示推广、顶岗实习。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可以支撑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循环往复的学习领域训练,在不同层面或不同领域教学中,贯穿“应用”这一主旨,融和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一个整体,体现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特点。

三、依托企业,健全工作室制度,借助线上线下产学研创平台推进课程实施

在现有“广告设计实训中心”、“逗号工作室”、“雕刻打印制作中心”等实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室制度。充分利用工作室与实训中心的资源,与雅士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武汉创智广告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亿彩科技有限公司等成立校企联盟,将全面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支持,依托公司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等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创立“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并成立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的产学研创平台,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供支撑。通过对“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品牌形象的设计推广、研发中心系列产品的策划推广、摄影、照片后期、包装、网店装修设计、销售等一系列实际项目的训练,将“设计———制作———拍摄———宣传———展示———售卖”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贯穿于整个学习领域,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市场的全面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激情。通过毕业展览、以赛促学等形式推进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提升。在第七届教育部高职委艺术设计年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评选中学生毕业作品获银奖,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学生作品以省一等奖选送全国参展,获教育部优秀美术作品二等奖,在中国权威设计网站———视觉中国举办的“2013年艺术院校毕业展”活动中,学生毕业作品高居人气作品榜首。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门的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资格认证等,在训考结合、训赛结合过程中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四、总结

从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迹象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课程体系从市场、行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三大学习环节,将工作过程导向这一主线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中,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作者:孙莹莹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第8篇

国内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表现出不断迈进的态势,步入新媒体与三维时代,拓宽了动漫设计与制作技术的应用范围,高新技术引领下,步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在众多行业领域,动漫产业表现出较大发展潜力。所以,要求从业人员务必关注数字媒体艺术,凸显其巨大优势,逐步提升动漫设计与制作水平,迎合社会对高素质动漫人才的需求。

数字媒体艺术对动漫设计的重要影响

1.促使动漫设计步入全新发展时代数字媒体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融入了各项内容,如,影视剧结合了数字媒体艺术,产生了手机电影等一些形式,数字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在大众传播上产生了质的突破。传统信息业与通信产业融合在一起,使大众传媒朝向小众方向发展,传播效率较好。动漫产业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应用,凭借其优势,获得了发展。2.拓宽作品内容表现空间传统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空间与材料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作品发展空间。计算机技术应用下,拓宽了艺术创作的空间。借助各种计算机软件,使虚拟环境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此外,可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画面进行制作,如,对电影制作而,若想复原古代场景,需受场地布置的限制,且投入的物力与人力资源较多。计算机软件应用下,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创作者可添加进一些材料或融入自己的创作想象,创作、表达画面内容。3.极大提升创作效率动漫设计与制作利用多媒体艺术,较好地缩短了创作时间,极大提升了创作效率,与传统创作过程相比,表现出显著优势。此外,计算机操作技术逐步健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动漫创作效率。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动漫设计与制作中,使制作流程更加简捷,无论是作品的宣传,还是作品的推广,均表现出高效的流通性,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受到大众普遍认可。应重视一点,数字艺术在提升创作效率同时,也让创作者产生了概念的混淆,如,把艺术创作认为是商品生产,并没重视到艺术作品的根本价值。

动漫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应用

1.动漫设计二维动画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和传统设计艺术比起来,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动漫设计二维动画制作中,表现出明显优势,这表现在下述两个层面:其一,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动漫作品创作中,使动漫色彩更加合理,借助技术,给设计形象着色,操作高效且便捷,自动处理技术结合了操作系统,有助于图片处理,获得了较高的质量。其二,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动漫作品设计中,需要呈现出关键帧的特点,也就是在构建好的关键帧基础上,通过设备自动生成动漫作品中的中间画面,在任务形象设计上,表现出灵敏的动作,以此体现良好的流畅性,画面十分清楚。2.动漫设计三维动画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化艺术的产生与应用,促使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间差别更为明显。二维动画制作利用简单的线条来描设计形象,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三维动画中,营造了逼真视觉效果,更加震撼,无论光线,还是背景等的设计全部达到了较高的技术层次。此外,三维动画设计制作过程复杂化,在各个环节,如,人物形象设计与动画生成上均体现出先进的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的基础上,三维动画的制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早期制作的《骇客帝国》及后续制作的《复仇者联盟》、《阿凡达》,均是在三维技术基础上产生而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技术层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性较强,要求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在实际操作方面达到较高能力。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动漫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严格遵照要求。所以,处在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中,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要逐步完善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内容,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以迎合动漫产业发展。动漫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价值数字媒体艺术很大程度上影响动漫领域,由计算机技术提供支持,剪辑方式变成了数字化非线险剪辑,不再是以往动漫的“时空连续性”,改变了时间流向与速度。数字艺术应用到动漫设计时间上,让时间在任何点出现,将动画中的物理时间与主观时间通过真实的画面展现出来,此外,可随意改变时间点方式。借助回闪与重复利用等手段,表现真实的心理活动画面。计算机数字技术应用在动漫没计中,表现出另一方面的应用价值。能够表现出所有动漫不能表达出的效果,以数字艺术表现人们所能想到的动作特效与视觉画面,突破了以往“画面现实性”的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并非使用的科技手段越多越好,要切合表意功能最大化规律。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为广大动漫设计师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机会。所以,动漫设计要多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满足动漫创造基本要求,基于此项技术,凭借数字媒体艺术,凸显创作作品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武春沅

第9篇

关键词:服装教学;课程衔接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开始尝试在借鉴国外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结构体系。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使得这个起步较晚的专业渐渐步入了规模化的阶段。面对市场急速扩张的人才需求和服装行业品牌意识的迅速提升,作为艺术院校的服装专业教学工作者,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学生综合审美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日益严格。传统的服装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突显出专业教学的深度和特色,对课程之间关联性的探讨无疑是改革试验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服装专业主干课程的类型和关联性分析

服装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对技术的把握以及对市场的认识这三个重要方面的能力。而对技术的把握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传授设计思维方法的设计理论类课程、提升设计表达能力的手绘及电脑技法课程、从设计向制作过渡的结构制图课程、和掌握一定实际制作能力的工艺类课程等。目前许多国内的服装专业院校在设计思维方法论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而在其他类型课程的教学模式突破方面则稍嫌滞后。例如工艺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且与设计理论课程的前沿性缺乏呼应等。此类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源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源于课程之间关联性结构关系的不完善。首先服装专业教学中的技术环节知识内容应该依照设计工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即服装艺术设计在前、服装工程制图居中、服装工艺制作在后,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形成高效率的习惯性思维模式,适应了市场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应使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期,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进行穿插结合,通过专项、专题设计任务的安排使三者不断渗透,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融为一体。

二、服装专业设计技术类课程衔接的教学尝试及成果

笔者一直希望能在自己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对以往课程知识的有效利用和针对以后课程知识的开放性、延续性作业设置。以女装设计课程为例,首先是确定一个统一的课题内容并与接下来的制版、工艺课程的核心内容保持一致。在女装设计课程中,除了常规的知识讲授之外,学生将完成该课题调研阶段和设计阶段任务;而在接下来的女装专业制图课程中,除了常规的基本造型结构制图和一些原理知识的讲授之外,学生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款式制版;在最后的女装工艺课程中,学生就可以完成服装的制作,并在此过程中修正设计阶段的不足总结出整个流程中的关键问题。这种连贯的实践课题将使学生体会到想像与实际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建立起基于对服装生产实践理解上的设计思考方法。

此外,对该课题任务要求的细化则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运用已有知识和技术,推动设计部分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设计基础课程中为学生解决了如何展开调研和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问题,而这些技术方法在该课程的作业内容中将有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要求,比如以工作日志的方式记录调研步骤和信息收集内容,并最终整合成展板的形式上交。这得以让老师轻松掌握学生在此前课程中积累的能力水平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引导的内容,同时使学生完成了从欣赏借鉴到独立构思的跨越式转变。课程结束阶段的设计完善期,不仅巩固前期服装效果图课程掌握的基本技法,还使学生不得不从实际款式的结构比例和装饰手法设计角度深入和精细的完善服装正反款式图。这使学生从效果图课程中天马行空的艺术性表现思路逐步加入更多理性的专业结构和工艺理解。

女装设计课学生上交的作业内容,前后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1)调研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以展板的形式呈现),这部分内容反映出学生现阶段艺术审美水平、对设计元素挖掘的思维水平、对构成形式美的把握等。尤其是通过服装造型设计部分的调研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设计的方法论部分理论内容的理解深度,通过色彩调研部分内容则可以看出学生对色彩构成学中各种搭配及采集重构手法的应用现状。(2)设计草图册及效果图、款式图展板,从完成情况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在手绘技法方面的不足和优势。款式图的部分则体现出学生对局部造型的比例关系认识和细节创新设计能力。(3)平面结构图或立裁的样衣片,这部分内容看似脱离了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但却能给学生在下一门工艺课程提供延续的基础。随着对结构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工艺流程及细节差异性的学习,学生将逐渐得以打通设计构思和完成作品之间的重重阻碍。在此基础上快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并避免在以后的设计中出现不计后果、无法实现的造型结构。

在接下来的女装制图与工艺课程中,学生除了完成基础的版型设计和原理知识学习及样衣制作之外,还需要继续完成上一门课程延续的课题。作业内容包括:(1)女装设计课程中上交的结构图的修正图、以及标识修正原因和所有数据的1:5结构比例图。这部分内容将在专业结构老师的一对一指导下完成,再次使学生明确数据关系对服装造形视觉效果的影响。(2)上交最终样衣成品。学生的实际制作水平将面临巨大挑战,包括对面料表面的装饰再造也再次检验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3)拍摄样衣的平面宣传照,并利用电脑排版制作成海报形式上交。与学生的摄影课程直接衔接,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利用形象设计课程中所学知识发挥创意和个性,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在类似游戏的状态下结束全部课题内容。

总体来看,这种连贯型的课题设置有效检验了学生目前的综合技能水平。包括: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服装设计方法论知识、材料性能的理解和二次改造、服装结构制图及立裁运用、服装工艺流程及细节设计、服装摄影技法、形象设计、电脑软件应用等等。这种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迫使学生必须运用原创性思维,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自己不断面对和挑战自己的劣势,同时激发学生发挥个性化优势。在课题结束时,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就会成为学生今后课程学习中的主要动力和压力。

三、关于此次课程衔接方法实践的反思

此次教学方法的实验历经两门课程共8周时间,总学时数为112。在以往教学内容基本不被删减的基础上,相对增加了学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在设计调整阶段和工艺制作阶段的工作量和压力较大,这也使得部分基础弱、心态不够稳定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最忙碌的阶段就需要老师不仅要从技术上给予指导,还要关心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在学生面临瓶颈无法突破时,应该多以肯定和引导为主,避免打击和过多的比较,帮助其及早调整状态找出解决方案。另外,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相关课程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和合作。无论是对课题的筛选研究、对学生进度的及时反馈和对一些课题专业问题的讨论。

通过本次课程内容的改革实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思路和成绩,也由衷体会到教学方法创新所带来的显著效果。无论从知识内容的融合和灵活运用角度还是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角度来看,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呼应都是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尝试。在当前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作为教育者更应该主动地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和模式,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颂阳.论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6).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岗位需求

 

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职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职礼仪教育无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开设了礼仪课程。然而,当前礼仪课程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是作为一般的通识课程,负责对学生进行基本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将特定专业相应的“岗位需求”作为导向,从而导致了当前高职礼仪课程因与专业契合度不高而被学生轻视的尴尬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依据《纲要》指示精神,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理论探索,我们认为高职礼仪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设计思路的创新。而创新高职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必须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对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体现“三个注重”。

一 深化对高职礼仪课程重要地位的认识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人”培养有着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修养是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高职教育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人才,需要较多与人打交道,因此,如果将高职生的专业能力比作“硬实力”,那么其礼仪修养就是“软实力”。有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教育学论文,结果显示: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技能等“硬实力”指标逐渐退居二线,而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等“软实力”指标成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因为“软实力”才是毕业生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可持续发展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稳定的职业能力,也是他在就业岗位上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②]因此,作为提高学生礼仪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课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职业形象与礼仪》是一门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职业形象是学生展示其专业能力的 “橱窗”。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形象魅力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产生正向的首因效应,在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相反,糟糕的个人形象却会产生“扫帚星效应”,使得交往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作为一名“准职业人”,高职学生只有多了解一些礼仪常识,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开启展示自身专业能力的“橱窗”,进而产生“晕轮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专长,拥有强大的个人职场竞争力。

(三)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期刊网。

以文秘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可以归纳为“办文、办事、办会”等“三办技能”以及协调沟通能力,而这些能力均离不开礼仪素养的支撑作用。同样地,在市场营销、物业管理、会展策划、国际贸易及物流管理等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 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应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实际上,《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设计思路正是在研究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

(一)为谁教――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

作为公共课程,《职业形象与礼仪》要面向市场营销、文秘、物业管理、会展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的高职学生。“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去的是职业人”。经过三年的培养,在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之后,他们将被打造成一个个“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优势品质与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③]这既是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纲领性目标。

作为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及相关技能的实训,引导其塑造富有魅力的个人形象,形成彬彬有礼的交际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场沟通技巧及待人接物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其职场竞争力。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总目标是由几个主要的分目标支撑起来的。它们分别是: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现彬彬有礼的社交风度;掌握得体娴熟的职业场合礼仪。

继续细分下去,每一个分目标下面又有若干个子目标,即单元教学目标。例如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这一分目标是由职业人士的仪容礼仪、职业人士的服饰礼仪及职业仪态礼仪等几个单元教学来实现的。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又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各单元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不仅要有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教育学论文,还要有品质目标,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什么――教学内容的取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再加上由于现代交往日益扩大引进的国际礼仪,礼仪知识可谓是浩瀚的海洋。《职业形象与礼仪》应当怎样来做内容的取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的专业就是工作岗位。和本科教育讲究知识的系统性不同,高职教育“职业人”的培养讲究的是针对性。因此,我们要依据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科学灵动地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既要有各个专业基本通用的内容模块,又要有依据专业岗位需求进行了差异化处理的内容模块。

例如在文秘专业的《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针对文秘岗位办文、办事、办会等核心能力的要求,进行了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增加了会务礼仪、办公室日常事务礼仪、沟通与协调礼仪技巧、公关交际礼仪技巧等几个方面的比重,通过礼仪的训练,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相应地,在物业管理专业《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针对其专业岗位对市场竞争能力及业主服务能力的要求,则强化了职业化形象设计、社交礼仪常识及沟通技巧的教学内容。

(三)怎么教――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课程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

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逐步摒弃了传统的礼仪课教学以讲授礼仪常识为主、强化知识认知的做法,进而构建了强调技能掌握及行为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实务课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特点和岗位(群)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要求,对工作情境进行项目细分,构建讲训一体的教学模块,提供合适的教学场所,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素质。

新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课堂的互动,尤其是学习与将来工作的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育学论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也特别注重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从而将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求职面试礼仪的教学中,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招聘。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把教室布置成招聘面试的场景,并要求参与的学生提前做好面试的各项准备,在仿真的场景下完成面试的流程,使得求职面试各个环节的礼仪得到直观的强化。

三 高职礼仪课程设计应体现“三个注重”

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悉心研究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还应特别体现“三个注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期刊网。

(一)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整合教学模块、序化教学任务,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实际需要突出技能点训练。我们通过对各专业岗位(群)能力及品质需要的分析研究,把课程模块整合为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及职场礼仪三大模块,进而提炼出支撑每个模块的具体单元项目和若干个关键技能点。

不可忽略的是,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求职技巧等,这些能力都是学生未来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我们还通过教学内容的巧妙安排与教学过程中的训练体验,提升学生的这些职业能力。比如我们在进行日常交谈礼仪单元教学时,匠心独具地设置了“荒岛逃生”的游戏,学生踊跃参与,既锻炼了自己听与说两方面的能力及礼仪修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注重学生品质素养的提升

高职教育强调砺技修德。90年前,教育先驱黄炎培在他撰写的《教育大辞典》中这样定义职业教育:“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在注重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还设立了品质培养目标,关心学生情商、逆商的提升及诚信守时等优良品质的塑造,关爱他们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教书与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例如在进行职业人士的仪容礼仪单元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认识几种基本的脸型,并判断自己属于哪种脸型教育学论文,进而为自己设计合适的发型。鉴于有些学生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片面关注自身的不足之处,因而产生消极自卑心理的状况,我们在教学别设置了“我们是否应该自我悦纳”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观点交锋中达成“自我悦纳很重要”的共识,强化了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意识,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仪容魅力。

(三)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教学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就相当于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课程三大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中,职场人士的个人形象礼仪和日常交往礼仪大体保持一致,只做具体技能点上的区分;而“职场礼仪”模块则采用开放式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灵动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这种课程内容上的开放性和弹性制,很好地解决了《职业形象与礼仪》作为公共的专业技术实务课程与生俱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

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形象与礼仪》职场礼仪模块的教学中,加入商务文书礼仪、网络及手机等通讯工具的使用礼仪等内容;而在国际贸易及应用英语等专业相应模块的教学中,则涉及一些涉外礼仪的知识和技能。

当然,《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紧跟行业和岗位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在不断的自我扬弃中,日益趋于合理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洪致平.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2]马乐.高职高专礼仪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第3期

第11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化教育越来越多地被大众关注。在职业院校兴起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学校要求老师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本文以建筑设计课程为例,通过教学设计和改革,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希望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设计;项目化教学;实践指导

1课程教学与任务

1.1课程的基本信息建筑设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环境艺术与城乡规划专业2年级的学生。课时有98节,学分有6个。先修课程有基础绘画课和表现技法课;后续课有综合实训、顶岗实习。1.2课程定位建筑设计课程是专业核心课,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旅游规划设计师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其中城市规划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有:①认知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胜任相关工作;②思维表达能力——提升将设计创意用图样文字表达出来的能力,完成条理清晰的汇报演讲;③沟通能力——能与甲方和施工单位进行沟通,解决现场问题;④协调能力——能协调各方面因素,组织团队协作,实现题;④协调能力——能协调各方面因素,组织团队协作,实现优化管理的能力。其中认知能力对应的岗位是设计师助理,思维表达能力对应的是主创设计师,沟通能力对应的是项目经理,协调能力对应的是设计总监。1.3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建筑平面功能布局、立面空间形态、空间透视形象的设计方法和技巧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实训练习,达到能独立完成小型建筑的方案设计,并能制作展示性文件。素质目标: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演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模式的创新性和沟通表达能力。1.4课程结构与内容整个建筑设计课程分为设计原理和设计实训两大部分。设计原理包括如何正确认识建筑、建筑的表现技巧、建筑的设计方法。设计实训包括建筑的单独模块练习(平面功能布局、立面形象设计、整体效果图表现)、不同类型建筑的综合训练(咖啡厅、幼儿园建筑综合训练)、实践项目的综合训练(常德墓园殡仪馆建筑设计),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和规范要求。整个建筑设计课程通过结合课程实训练习和校外考察,让学生掌握各类建筑相关知识和设计内容。整个课程理论与实践设计相结合,通过在实践案例中加入岗位相关知识和设计规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形成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实现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接轨。1.5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不同场地的功能分析和布局、建筑方案的特色空间设计、如何进行方案创意和艺术表现、方案设计的流程和效果把握以及设计内涵与外在表现的结合。教学难点: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场地环境和风格等要求来完成设计,实现建筑功能和艺术特色的结合,并能举一反三。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下,学生通过学习能快速提升设计和表现能力。

2课程教学设计

2.1课程设计思路笔者以学生认知水平、职业技能标准、岗位需求和行业标准4个方面为基础和导向来开展课程。同时,笔者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将课程分成引导项目、主导项目、提高项目和综合项目4个项目进行内容教学。课程内容需要包含的知识体系,如表1所示。根据学生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将课程分3个阶段开展实施,分别是入门阶段进行理论认知、提高阶段进行实训练习和综合阶段进行项目模拟。2.2教学手段笔者依据新理念和新教法,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分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临摹、讲评、现场演示、参与式互动评价、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同时,笔者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引入学习任务,合理地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做到“做中学、做中教、边做边学”,切实做到寓教于学。同时,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翻转课堂、碎片式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新型手段和方式,实现多样化、同步化、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感性和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设计能力。此外,笔者根据课程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在毕业后对建筑设计的运用程度和相关要求,从易到难进行推进。

3课程教学实施

3.1课前准备(1)教学手段推送。老师利用大学城空间平台、QQ聊天群、QQ空间、微博、微信群和网络云盘等移动网络平台推送相关教学信息。(2)相关知识储备。学生带着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提出疑问并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3)答疑问题准备。学生利用课前对上课内容所需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和筛选,准备现场答疑问题,在上课后进行集体沟通讨论。3.2课堂实施课堂实施以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为主,包括角色定位(教师、学生进行分工协作)、业务洽谈(甲方、招标公司、设计公司的三方联动)、总监指导(总监介绍、解读、分析、规范实现“四位一体”的指导)和总体评价(多方位评价体系)4个环节。其中,课后评价是课堂实施的进一步延伸,主要包括学生优秀作品线下展示、网上大学城空间建设、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企业考核评价4方面的内容3.3课后提升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电视媒体、网络论坛、在线学习、电子书、微课、公开课和APP应用等方式拓宽知识面。此外,学生要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拓宽知识面,并完成殡仪馆模型制作。

4课程建设规划

4.1课程特色整个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岗位为向导、以现代手段为依托”的原则,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化教学特色。4.2建设目标整个课程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品牌专业,提升笔者所在单位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为建设目标。4.3教师的自我提升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提升也非常重要,包括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关注行业动态、坚持社会实践和全面提升理念。

作者:张玲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 上海市;双证融通;课程改革;教学变革;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7-0033-04

收稿日期:2014-05-06

作者简介:范心忆(1988- ),女,江苏吴江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双证融通旨在帮助学生同时获得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上海市从2012年5月开始双证融通改革探索,选取本市10所中职校共6类专业作为试点,并组织实施。截至2013年底,完成4类专业13门双证课程考核。各试点校是如何实施改革的,改革对各试点校有哪些影响,改革成效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可为下阶段改革实施提供反馈,也可为其他省市开展双证融通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以访谈法。结合上海市双证融通实施现状,选取已完成部分双证课程考核的5所试点校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双证融通试点班学生、双证课程教师、试点专业负责人。共发放问卷172份(学生152份、教师2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学生136份、教师20分),问卷发放覆盖率为83.33%。

二、结果分析

双证融通实施首先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融通。这种融通不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之外增加某门考证课程,也不是将考证内容全部散入相关课程。上海市的做法是立足课程,在融合两类证书内容的前提下设置双证课程,组织双证课堂教学。因此,双证融通将促使试点校改进原有课程与教学,改善教学条件,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一)双证融通引发的课程改革

1.课程设置调整

双证融通的重大突破是双证课程的设置。所谓双证课程,即在任务引领型课改理念下,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知识点、技能点融入学校教育内容的专业非理论课程。本调查所涉及的双证课程主要有汽车总成拆装、洗护发、烫发、染发、基础修剪造型等12门课程,横跨电气运行与控制、汽车运用与维修、美发与形象设计、西餐烹饪等4类专业。

双证课程命名直接体现工作内容的命名方式便于学生理解本课程所学内容。双证课程设置出于专业实际特点及操作便利性考虑,通常以4~6门为宜,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共设置了《汽车发动机系统拆装与维护》《汽车发动机系统诊断与检修》《汽车底盘系统拆装与维护》《汽车底盘系统诊断与维修》《汽车电气系统拆装与维护》《汽车电气系统诊断与检修》6门双证课程。

2.课程内容整合效果

课程内容整合主要是指双证课程内容既包含中职校教育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又包含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中的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养要求。整合后的课程内容不能仅局限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而是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有机统一体。课程内容整合是改革的重心,直接影响教学,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是课程内容的接受者与受益者,对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效果最具发言权。25.74%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双证课程内容很实用,42.65%的学生认为比较实用,30.15%的学生认为一般,1.47%的学生认为不实用。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68.39%)认为双证课程内容是实用的,说明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二)双证融通引发的教学变革

1.双证课程授课形式

双证课程内容融学历教育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于一体,强调技能训练,呈现理实一体化特征。上述课程内容的实现形式直接呈现在授课形式中,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必然改变原有“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授课形式,使其朝着“理论知识讲授结合动手操作”、“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授课形式发展,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转变,见图1。

授课形式转变又会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双证课程理实一体化的内容组织与授课形式,迫使教师在合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实现自身教学方法的及时更新。双证课程实施中常用教学法主要有讲授-演示法(29.8%)、项目教学法(26.3%)、小组合作法(24.6%)、案例教学法(19.3%)等。这些常用教学法不同于以往内涵单一、使用范围明确的教学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内涵十分丰富。因此,随着改革的继续,双证课程教学法可能会随着课程内容的理实一体化而朝着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

2.双证课程课堂技能训练情况

理实一体化的双证课程内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技能训练,这主要通过计算学生在双证课程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操作时间(以一堂课45分钟计)体现。虽然双证课程设计中并没对学生课堂动手操作时间的长度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大部分试点校在双证教学中均给予学生一定量的操作时间:50%的学生表示其在课堂中的操作时间已达半堂课以上,25%表示已达半堂课左右;17.65%表示已达1/3课堂时间,5.88%表示少于1/3课堂时间,另有1.47%表示鲜有操作机会。总体而言,75%的学生表示用于动手操作的时间占据半堂课甚至以上,充分说明了双证教学对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视。

课堂操作时间的增加,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的兴起,使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面临挑战。在被调查学生群体中,55.15%的学生学习方式因改革实施而发生变化,另有25%处于不确定中,仅有19.85%的学生表示没受到改革影响。考虑到改革可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更,因此,加强学生的适应性学习与训练尤为重要。总之,改革所催生的新学习方式需要经历一个与学生原有学习习惯、学习方式、认知基础等相互磨合的阶段。

(三)双证融通引发的教学条件更新

1.任职资格双师型

教师是实施双证融通的主力军,是开发双证课程的参与者,是组织双证教学的主体。教师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双证教学实施效果,成为衡量双证课程教师任职资格的基准之一。

就试点校部分双证课程教师目前的能力结构而言,52.94%的学生表示其既擅长理论知识讲授,又擅长动手操作;23.53%表示实践能力强,动手操作娴熟、精准;8.82%表示知识渊博,擅长滔滔不绝的理论知识讲授;13.97%表示以上描述均不符合。学生对双证课程任课教师能力的评价结果说明,即使在开展双证教学的试点学校,仍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尚不具备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因此,继续推行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期目标之一,更是双证教学的现实需要。

2.设备配置科学化

理实一体化授课需要借助实训中心实现,因此,实训中心设备配置直接影响双证教学效果。根据对教师群体的调查结果得知,80%的教师反映本校实训中心设备齐全,工位数足以开展技能鉴定,20%反映实训中心设备基本上能满足实训需求。这主要得益于各试点校均为上海市技能鉴定站(所)这一优势。因此,其设备配置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的双证教学。

实训中心开放化程度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而言,根据对学生群体的调查发现:81.82%的学生反映学校实训中心经常开放,8.82%反映偶尔开放,分别有1.47%与2.94%反映很少开放和基本上不开放,5.15%甚至不知道开放时间。由此可见,调查结果证实了试点校实训中心开放化程度很高。实训中心设备配置与开放程度都是衡量实训中心建设的重要指标,是实施双证融通需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3.教材使用针对化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媒介与工具。课程设置与内容的调整,课堂教学变革都要求开发与编制适应双证课程标准、满足双证教学的双证教材。调查发现,双证教材是制约双证课程实施的重大障碍。图2显示,教师在教学中所用媒介,按照从高到低的使用频率依次为自编讲义、配套教材、考证教材、几本教材的综合、其他;学生则为考证教材、配套教材、几本教材综合、自编讲义、没教材、其他。截至本调查结束,各试点校尚未开发严格意义上的、与双证课程标准配套的双证教材,师生对配套教材的理解可能仅局限于正在使用的教材。因此,开发并使用针对性强的双证教材是保障双证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有助于推动双证融通的顺利实施。

(四)双证融通实施阶段性成效

1.师生对双证融通的反响

师生支持是双证融通顺利实施的催化剂,是推动改革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关注师生群体对改革所持的态度尤为重要。从图3可知,师生群体对改革实施必要性所持态度在具体比例上略显差异,但总趋势是一致的:85%的教师与55.8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推广,均超过了一半。

2.双证课程考核结果

双证融通实施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为双证课程考核结果。本调查涉及的12门课程考核结果如表1所示。各试点校双证课程考核合格率最低为82.83%,最高为100%,每门双证课程的合格率平均为93.61%,这其中还不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合格、技能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访谈得知,改革前文科类专业的考证合格率为80%左右,理工科类为50%~60%(均指一次性通过率)。改革后的考证合格率虽然目前还无法得知,但是将原先综合性的理论考试与多项目的技能鉴定分解成若干门双证课程考核,学完一门考一门的做法减轻了学生负担,降低了考证难度,使双证课程考核获得较高合格率,而双证课程的高合格率意味高获证率。因此,预计改革后的获证率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三、结论

(一)课程改革是实施双证融通的着力点

课程是双证融通深入实践发挥作用的载体。虽然英国、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十分先进,但其实施载体仍是基于证书的模块单元,没有与正规学校课程相融合。上海以双证课程作为改革实施的切入口与创新点,使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一教双证”。课改为双证融通实施提供有力抓手,为教师提供教学框架与依据,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二)课堂教学是践行并检验双证融通的平台

课程是教学的设计阶段,教学是课程的实施环节。课堂教学为双证融通提供实践平台,双证教学在课改的指导性框架下,通过教与学践行双证融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也充分说明了在遵循双证融通改革总体方向的前提下,课改的各项措施必须付诸实践,在双证教学中接受师生共同检验才能实现自身的不断调整与完善。

(三)教学条件完善是推动双证融通高效运转的动力

双证教学重视学生技能训练,融入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对学校的教学条件与资源配置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双证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方向与媒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双证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推动改革有效运行;设备配置齐全的实训中心是双证教学的主阵地,为学生技能形成提供抓手。

Status Survey on Reform Experimentation of 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 am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Shanghai

FAN Xin-yi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