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的特征

时间:2023-10-09 10:5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农业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农业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特征;必要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72-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潮流,政府也很重视及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因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1-3]。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研究及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了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入WTO之后,面对环境全球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全球农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考验,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生态农业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自然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与组织适宜的综合性农业生态体系。

1.2 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农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把生物工程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4]。

2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淡水资源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从而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路线,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其次,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和制成品得到国外绿色认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最后,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概况

3.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征

一是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生态调节与循环作用;二是采用节能、节水的保护性技术措施,提高生态效益,增强生产创收;三是在方法上,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体制保障相互配合,合理组织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3.2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主要内容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发展生态技术,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取其精华构成具有系统综合性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农业资源保护与农业生产自净增值技术;水土流失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开发等技术;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立体种植与庭院相结合的综合利用开发技术;资源多层分级与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生态工程技术;农村能源互补型综合建设;能源副产品循环再利用技术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技术。

3.3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原则

尽管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结构有繁有简,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项基本原则:地域性、层次性、战略性、高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整体与协调性等,以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产品数量稳定增长,产品高质量,经济上高效益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4 生态农业的技术

4.1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

生态农业接口技术是指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连接技术。它主要包含:饲料接口技术、贮藏工程技术、肥料接口技术和加工工程技术。

4.2 庭院生态农业技术

庭院生态农业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产物,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农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设施、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从事适宜的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该技术包括庭院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这样可以改善小范围内的人类生活环境,如净化空气、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声等功能。

4.3 高效立体种养技术

高效立体农业是相对于单一种植或养殖的平面农业而言的,是指在单位面积上,一定的区域或不同海拔高度内,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充分利用温、光、水、气、土等条件和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投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其特征是能实现生物种群间的最佳结合,充分发挥生物间的相生相克作用;实现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生物产品的多层次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持土壤肥力的永久使用。

4.4 农业水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供水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节水农业是以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目标,以各种工程和非工程的措施为手段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本质是提高应用于农业的单方水的经济产出效益,包含工程节水技术、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等多种节水技术。

4.5 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农村资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下,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节约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尽最大地可能开发和利用的洁净能源替代含碳量高的矿物燃料,这是我国能源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政府有关部门目前高度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地适宜地积极发展秸秆气化、风能和太阳能的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5]。

5 结语

生态农业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整理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找出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出现的技术类型,总结成功的经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行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使生态农业产业化走向好的发展道路。

6 参考文献

[1] 黄海滨.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36-3653.

[2] 章力建,朱立志,蔡典雄.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与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2005(3):2-5.

[3] 彦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5(1):7-10.

第2篇

一、生态农业及生态农业模式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 。

二、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和目标

1.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

我国目前共有1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依靠农业。同时,农业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战略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对农业发展产生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大力加强技术变革,进行机制改革,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维护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完全改变原来的粮食安全状况,协调各相关行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收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根据当前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提出的,完全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现代化农业。从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来看,它具有以下特点:

2.1综合性特点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生态系统基础之上,协调发展系统整体功能的现代农业,是将大农业发展作为出发点,进行全面规划,协调优化农业结构,确保各相关行业的综合发展的现代农业。

2.2多样性特点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的吸收力度,结合现代农业科技,通过创建多种生态模式与生态工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装备现代农业,确保各个地区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及区位优势,协调各产业都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协调发展。

2.3可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农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相结合,不但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要,而且还可以不断促进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

1.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协调模式

所谓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协调模式,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地域范围内,认真分析该空间和地域范围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严格按照农产品的生长特征,将农林牧副渔等各类生产项目,在一定的平面或者立体范围内完成科学的搭配,并进行合理的布局,从而确保土地资源在使用方向上达到最大化,并保证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农作物生产的载体,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按照种植、养殖等发展目标,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协调模式又可以分为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养殖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种植模式和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种养殖模式等,其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生活特性以及互利共生关系,建立多层次空间、多序列时间的产业结构,并通过这种产业结构获取远高于种养殖模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利用模式

生物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特征。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利用模式就是按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按照生物的季节性特征,使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恰当利用自然因素中的时间和季节变化,从而在时间上对生物进行合理搭配,从而确保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利用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模式:时间结合模式。该模式是将不同的生物或者不同的生物品种,按照各自不同的生长发育时间进行合理搭配,确保前后茬紧密结合,从而保证多季度多次数地生产产品,从而充分发挥土地的效能。时间轮换模式。该模式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生物生长的季节性特征,多次轮换种植多种生物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土壤快速获得休养生息,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人工环境调控模式。该模式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人工调控生物的生长环境,创造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从而满足人们在不同的季节或者时期对生物的不同需求。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在自然条件无法满足生物生长的条件下保证生物的生长,并且能够增加生物的产出量,保证市场的需求。

3.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是根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原理设计的,这种模式可以实现系统内外的各种物质与能量转化,保证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主要包括种植业的生物链循环、养殖业内部的生物链循环和种养殖业内部的生物链循环等三种模式。其中种植业的生物链循环是指在农作物和食用菌在整个循环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往复循环流动;养殖业内部的生物链循环是利用一些动物养殖中的废弃物(包括粪便),作为另外一些动物养殖的饲料,这样可以形成废物利用的良性循环。种养殖业内部的生物链循环是发生在种植和养殖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废物利用,实现废物利用循环。

4.生态农业发展的要素集约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的要素集约模式主要是在综合考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等各要素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发展能力,促进生态的高效发展,努力提高生态农业的多元化水平。

5.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拓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拓展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农业的生产、生态以及生活功能之上的一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产品经营的多样化,农产品市场日益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即要求扩大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维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农业生产的功能不断拓展。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的功能拓展模式最主要的方式是依托原来就存在的现代化的农业园区以及高效生态生产基地等优美的自然空间,增设旅游、观光等休闲娱乐设施,开发各种游乐活动,在满足人们兴趣的基础上,提供各种休闲娱乐服务。

尽管我们划分出来那么多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但模式的划分并不是有绝对的标准,而是人们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的方向和目标而设置的标准,同时,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也不是固定而单一的,它是以每一种或者几种模式为主要组成,其他模式相辅助的多种模式,并且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我国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农业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群生 卞有生.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信息报.2008.01.18.

[2]程渭山.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推进机制.政策隙望2006.03.

[3]李传华 王宜强 黄跃东.福建省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以建阳市为例.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09.

第3篇

生态农业旅游是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旅游学等原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模式及技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农业资源帮助农业实现升级转型,增加经济效益,缓解因过度开发旅游资源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新兴产业。生态农业旅游和农业经济发展联合研究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地区旅游经济,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严贤春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生态农业旅游》是部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生态农业旅游理论和实践的专著。

其内容涉及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民技术、生态农业的基本知识,着重阐述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理论,生态农业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分害食品的生产以及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废弃物利用、水土保持、土壤污染的防止与修得技术、农民的培养,产业化经营和效果评价等相关内容。另外,本书还针对丘陵地貌特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垂直景观生态规模”。本书对研究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可作为农业、林业、环境保护和旅游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和国家的高度支持,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呈现一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大部分的农业旅游产品相似,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其次是缺乏合理规划,开发者与政府对生态农业旅游认识不到位,盲目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还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农业环境和当地农民的正常生活。生态农业经济也存在缺乏合理规划、规模小、市场信息发展不成熟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进度。为改善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和推进其发展进度。

第一、开发者和政府应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内涵,宏观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应该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深入调查、记录并研究现代旅游者消费需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结合现代管理技术,优化其产业结构,扩大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市场,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发者和政府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内涵、规律,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宏观规划、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风土人情和农业特点等因素,研究及符合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又能满足旅游者消费要求的创新型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使该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最大利用化、产业结构优化,产品新颖的发展目标,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二、加大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建立专业的农业旅游经济管理机构。农村、农业资源的开发力度是建立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上,譬如:交通、投融机制以及建设治理能力等,而这些只能由国家和政府机构的帮扶和支持下才能实现的建设目标。因此,加大生态农业的投资力度,在实现公共服务建设基础上,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和评价标准。作用在于设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原则、卫生标准、质量标准、从业资格以及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该产业能够形成一个科学、系统且全面的产业开发利用管理系统和标准。

第三、提升农民自身发展意识,优化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劳动,想要发展生态农业,首先提高农民发展政策的接受程度,提高其发展意识,使其积极响应并践行生态农业发展指标。农民是生态农业发展的践行者,帮助农民理解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是实现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可以参考书中“农民培训”“产品开发”以及生态农业规划与实施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农民发展意识,优化生态农业结构结构,开拓其经济市场,规划产业生产规模,有利于实现生态农业旅游和经济发展目标。

《生态农业旅游》内容的编写,对研究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环境以及生态农业经济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生态农业旅游应充分融合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特点,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管理手段和地区资源特征,打造新型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营模式,集观赏、体验、环保、度假以及购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形态,为实现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和新型绿色的旅游开发目标奠定基础。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推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4篇

[摘要]作为世所公认的当代最先进的农业模式,中药生态农业在中药农业这一领域全面推行是需要商榷的。该文首先分析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区别和联系,指出生态农业并非不需要常规农业的投入。然后介绍了世界各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生态农业与化学农业的区别及其特点,针对化学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指出生态农业必将替代化学农业。最后,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和问题,从中药材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中药农业生产中独特的生境要求,以及中药农业具有独特的应用及市场特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药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提出生态农业是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生态农业; 中药材; 种植; 化学农业; 可持续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uture of agriculture for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GUO Lanping1, WANG Tielin1, YANG Wanzhen1, ZHOU Liangyun1,2, CHEN Naifu3, HAN Bangxing3, HUANG Luqi1*

(1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Daodi Herbs,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Infinitus China, Guangzhou 529100, China;

3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cring, West Anhui V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Abstract]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as the most advanced agricultural mode. However, it′s still a doubt whethe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ld be widely applied in TCM agriculture. In this study, we first analyze both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logical and organic agriculture, which suggesting tha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oes not need all the inputs as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fter introducing the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rom all across the world, we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ecological and chemical agricultures. Considered with the big challenge caused by chemical agriculture, we pointed out tha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ld definitely replace chemical agricultur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agriculture, we analyze the distinctive advantages of TCM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rom 3 aspects as its uniqu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its unique habitat requirements in production and its unique application an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the straight way of TCM agriculture.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ecoagriculture);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ultivation; chemical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一百多年恚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及灌溉上,其特征是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对化学投入品高度敏感。为提高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是农业耕作的重要途径[1]。我国耕地不到美国的一半,但目前所用化肥、农药、激素的单位数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的数倍,成为世界上施用化肥数量最大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化学农业,也称工业农业[23]。2013年,我国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为5 9119万t,比2000年增长423%,比2010年增长63%。在工业农业系统中,生产与过去同样多的食物,用水几乎是传统农业的10倍[1]。目前,我国75%的土壤已经失去了肥力,并且正在向沙漠化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与食品供应遭遇了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和水资源危机的三重危机[45]。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发展障碍探讨

前言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种植技术;种植结构;立体栽培

利用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不仅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龙利用,而且能够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节约农业资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1.1生态农业的内涵

在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已经出现了四十年,生态农业的出现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农业主要依靠先进的农业生产理论和农业技术发展起来的。对生态农业的概念进行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保证国家粮食的安全和维护人们的健康。第二,利用现代的技术对农业生产中好的部分进行继承和发展。第三,利用资金和技术发展密集型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第四,确保对资源进行保护和维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第五,保证农民的收入能够稳定的增长。第六,对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不断促进农村农业向着集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第七,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1.2生态农业的特征

和传统的农业相比较,生态农业有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生态农业实现和多学科和多专业的结合,生态农业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第二,生态农业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重视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三,生态农业不是对传统农业的抛弃,而是在继承传统农业的基础之上吸收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论基础,实现技术的完善和发展。第四,在生态农业的管理方面更加重视微观和宏观的结合,同时管理模式也更加先进和灵活,而且更加重视各个部分之间的沟通。第五,生态农业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而且资源能够实现循环利用,能更很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六,生态农业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比较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生态技术不仅在我国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在外国的发展比较好。

2立体栽培的种植结构分析

生态农业理念的要求就是在生产中应该对农业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进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采取立体种植是比较好的措施之一。采取立体栽培技术时,不同的地区种植结构是不一样的,而且采取的种植方式也是不同的,可以采取间种、混种和套种的方式进行,不同的农作物之间进行配合和作用,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升,而且能够提高种植的效率,立体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2.1利用农作生长的空间特点,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

因为生长习性的不同,不同的农作物在栽培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空间也是不一样的。应该利用这种特性,将不同的农作物进行混搭种植,相互配合。如将植株比较高同时喜欢阳光的农作物和比较矮的喜欢阴凉的农作物进行混搭配合,经过合理的搭配之后实现对土地和土壤的合理使用,对生态空间进行合理使用。另外,有的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气体,这些气体能够起到预防害虫的作用,能够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能够保证农作物的质量,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保证,实现和生态农业的目标相一致。

2.2利用农作物生长期的不同,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

不同的农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长期,如果是单一作物的话,能够收到作物生长期的局限性的影响,对劳动时间不能很好的利用,对生态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在农作物种植之后产生的一些秸秆、叶和秧等常常被处理或者被丢掉,不能够很好的利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一定的生态污染等。依据土壤肥力的不同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不同的农作物进行混种有很大的好处,不仅能够提升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而且将生长周期比较短的作物收获之后的秧、叶和秸秆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作为天然的肥料,为其他的作物提供必要的养分,能够较少在作物的种植中产生的浪费情况,有效节约了资源,对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利用。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现代农业技术和其他的技术进行结合,如何养殖技术进行结合,利用沼气池的作用,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清洁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将农作物进行加工之后成为饲料,对动物产生的粪便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也可以将粪便经过处理之后产生沼气,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生活能源,也能为牲畜提供保暖的功能。这种环环相扣的模式有效的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农村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生态农业技术在中国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利用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不仅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能够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节约农业资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国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生态农业的使用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适应,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动我国农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发展使中国农业发展必选坚持的道路。

作者:李海珀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种子管理站

第7篇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第8篇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第9篇

    (一)扶持范围

    三峡库区的种植、养殖等生态农业项目及农产品加工和配套储藏、批发等流通设施项目,只要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都应该属于国家投资扶持的范围。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果园、蔬菜、食用菌、苗木、茶叶、花椒、胡椒、药材等种植类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生猪、鸡、牛、羊、鱼类等养殖类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生态观光、立体种养等综合类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以及以上各种农产品的加工、储藏、批发等配套建设项目。

    (二)扶持对象

    国家投资扶持对象主要包括:第一是三峡库区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我们的调研发现,三峡库区每个县市目前都已经培育了数十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促进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业龙头企业还存在生产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国家投资的大力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从而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定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共同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组织。三峡库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8亩,如果由农户独立组织生产销售,不仅成本高、产量低,而且市场风险特别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统一组织生产资料的采购,统一组织科技培训,统一进行市场开拓,就可以大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量,显着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第三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的农民。生态农业园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同,国家投资扶持的对象就会有所不同。在“公司+农户”模式下,园区农户已将土地租赁给龙头企业,部分人外出务工,部分人成为龙头企业的雇工,生态农业园完全由龙头企业投资,并由龙头企业承担全部的经营风险,国家投资扶持的对象就是龙头企业;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一般是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务,他们会向基地的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提供良种等部分生产资料,并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基地主要还是由农户自主投资、自主经营并承担经营风险,那么龙头企业和农户都应该是投资扶持的对象;在“农村经纪人+农户”模式下,生态农业园由农户投资建设并自主经营,农村经纪人主要通过农产品的购销业务获取利润,并没有参与农业园的投资,只有农户才应该享受投资扶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成立的互助组织,他们服务于全体社员,统一购置农业生产资料,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组织产品销售,对农户的增收致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国家投资扶持主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对象。

    二、中央财政投资扶持的内容

    国家资金应该主要用来扶持农业园区具有社会公益性或社会正效应的项目和部分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项目,因为农业园的经营者往往不愿意或无力投资这些项目。根据这一原则,国家对农业园的投资扶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的道路交通、土地整治、农田水利设施、电网改造、农业技术推广设施、气象服务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农作物种子、种畜禽、牧草种子、食用菌菌种、兽药、农机及零配件、蔬菜大棚、高科技杀虫设备、水产苗种、渔药、农机渔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置;三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池、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配套设施建设、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等建设、环境监测设施等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四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农业技术推广、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粮油储存设施、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植保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渔政渔港、保护性耕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三、中央财政投资扶持的方式和条件

    (一)扶持方式

    目前,国家财政资金对农业投资的扶持方式主要采取国家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奖励四种方式,而《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明确规定,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以贷款贴息为主。根据三峡库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特征和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发展的要求,国家财政资金对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建设发展的扶持,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分别采取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四种方式。

    1.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运用国家资金投资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具有广泛公益性而且没有财务收益的项目。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区的道路交通、土地整治、农田水利设施、电网改造、农业技术推广设施、气象服务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和环境监测设施等部分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单个农业园业主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本不愿意也无力投资建设,而这些项目的建设完善对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只有依靠国家资金的无偿投资去完成。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三峡库区大部分县市的生态屏障区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农业园的经营者普遍反映道路交通、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是阻碍他们生产经营活动的最主要的难题。

    2.投资补助

    投资补助就是为调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资金压力,按照他们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或一定金额给予现金补助的投资扶持方式。这种扶持方式在前期的帮扶过程中采用得比较多,效果也比较好。在后期的帮扶过程中,应该继续对生态农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投入给予投资补助。

    3.贷款贴息

    贷款贴息的主要扶持对象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是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弱质产业,农业龙头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收购农副产品等生产经营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申请金融机构贷款是解决自有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高额的贷款利息成本会吞噬企业微薄的利润。通过贷款贴息方式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提高其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从而让更多的资金需求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又可以降低农业龙头企业的投资成本。

    4.奖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园的发展要想实现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应用,所以应该对生态农业园的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给予相应程度的奖励,对采用新的生产技术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业园也给予奖励,以调动农业园经营者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的积极性。

    (二)扶持的条件

    1.预期效益良好

    生态农业园的运营效益可以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来评价,申请国家投资扶持的生态农业园应该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生态效益是首位的。在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园,首要的目标就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面源污染,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生态农业园正常运营后园区的生态环境必须比建园前有所改善,也就是生态农业园的生态效益必须为正效益才能获得国家的投资扶持。

    2.具有一定的规模

    受制于中国的农地集体所有制,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单个家庭的农地面积一般都在10亩以下。不论是从生态效益角度还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模式都无法发挥大规模集中经营的规模效益。建设生态农业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推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国家资金对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投资的扶持应该鼓励或者引导这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才给予投资扶持。但是,鉴于三峡库区的经济基础和地形地貌特征,这个规模标准不宜过高。而且可以制定多个规模等级,对不同规模等级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的扶持力度不同。

    3.享受国家投资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是农民自发的组织,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机构。

    4.接受国家投资扶持的生态农业园应该符合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园的相关建设标准。

    5.接受国家投资扶持的生态农业园应该有最低经营年限约束,未达最低经营年限停止经营的生态农业园,要根据未满年限的长短补偿国家投资。

    6.接受国家投资扶持的生态农业园应该建立合理的移民收益保障机制,以确保生态农业园的发展能带动移民增收致富。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对策

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明显增多,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业发达。近年来南阳市开始逐渐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已无法真正满足当前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1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

1.1需要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当前南阳市有些地区还在进行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气候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要想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合理开发运用气候资源,指导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好气候论证,进行科学调度。

1.2需要丰富专门为生态农业提供气象服务的产品

南阳市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情况,对于生态农业展开相关调研工作,实地了解生态农业对于气象服务的真正需求,形成调研报告。并针对报告做好分析、研讨、锤炼,以开发制作出专门为生态农业服务的产品。不断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在继续做好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其他特色专项气象服务,使预报服务产品多元化、专业化。

1.3需要拓宽农业气象传播途径

现阶段,南阳市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广播、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虽然,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大部分的农民朋友获取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依然是借助于电视机。再加上南阳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水平落后,有些地方通讯不发达,信息相对闭塞,致使农民气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气象信息无法及时顺利传达到农民手中,如果突然发生灾害性天气,天气预报信息如果无法在第一时间送达,势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1.4需要提高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生态农业对天气预报的精准度要求比较高,而影响天气变化的原因比较多,不仅仅受大气运动的影响,还会受到地形作用、太阳活动以及植被分布等多种原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就会导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受到不利影响。再加上气象预报用语还不够细致,单凭借晴雨表述不可以真正展现天气的各种变化,这会让农民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发生歧义,所以,还迫切需要提高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2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对策

2.1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管理机制

要结合南阳市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思路,逐步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气象业务岗位职责,做好气象服务的合理分工,使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管理向规划方向运行。同时,要加大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从各方面提升生态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全面促进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加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对产业结构进行指导并调整,趋利避害,使产业能够取得最大效益。尤其是在引进新的优良品种及新的农业技术等项目方面,需要提供详细的气候分析资料。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也要结合气候条件采取相关措施。气象部门要熟悉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指导农户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切实使生态农业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2.3大力拓展气象信息渠道

充分凭借电视、广播、12121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各种移动媒体、互联网、气象信息员和气象信息服务站等多种形式,实现气象信息在全市各县各乡镇的全覆盖;至少要保证有一种方式手段在5min以内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到90%以上的行政村,在这里就需要做好农村地区村民手机号码的统计、录入、联网工作,如此便能够借助于手机短信及时实时气象信息,确保农民朋友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天气预报信息,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利的气象信息指导。

2.4积极开展生态农业专题气象服务

针对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及时制定气象服务方案,细化服务内容,积极运用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制作服务产品,或利用省局下发的业务指导产品,进行解释应用或订正,制作农用天气预报,提出针对性农事生产建议,服务生态农业生产。加强对可能给生态农业造成影响的大风倒伏、干热风、冰雹、暴雨等极端灾害天气的动态监测、记录工作,同时还要针对这些极端天气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工作,并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农民有效防灾减灾。

2.5加强生态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部门应结合农事活动、发育期、作物长势、产量结构等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深入研究气象服务产品,可以研究开发农田生态灾害天气预报、洪涝、低温冷害、干热风、干旱指数预报等产品,推广有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6大类型生态模式,将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进行精细化开展。加强气象信息的宣传和科普力度,凭借多样性及专业性产品切实为南阳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及指导作用。

2.6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和能力

气象部门需要加强科技研究,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将精细化预报评价指标与效果有机结合,积极面向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把握气象现代化发展方向,以生态农业需求为牵引,充分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业务技术的进步和成果转化,努力提高气象现代化、精细化预报水平和能力,使其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特点,完成气象服务生态农业的重点任务。

2.7加强同农业部门沟通合作

气象部门需要加强同农业部门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推动农业气象信息与资源的资料共享。在关键农事季节和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进行会商,加大农情和气候趋势性分析和判断的工作力度。双方联合对农业重大气象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土壤墒情等开展小气候区域监测,探索和扩大农业生产重大情况的预报、追踪和反馈渠道,指导农民搞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2.8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将气象服务人才的需求列入本部门的人才战略规划,同时,要不断充实南阳市各地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要求信息员覆盖全市各乡镇、农村,确保达到100%。同时,要安装使用气象信息员管理系统,对气象信息员履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生态农业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气象服务技术骨干,不断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尽量更好的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最佳的指导。

3结语

生态农业气象服务是一项复杂、繁琐的艰巨工程,其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气象部门需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合理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精细化的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切实为构建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作者:贾成刚 单位:南阳市气象局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农业若干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生态农业研究学报,2001,(2).

第12篇

    1.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3]。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循环经济中,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遵循“3R”的基本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较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是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农业系统。农业循环经济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开展经济活动,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有机废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去,从而达到生态平衡与经济协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农业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农业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涉及农业清洁生产、农业产业内部物能互换、农业产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等方面[4]。

    1.2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随着农业的高速增长,农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发展仍然走的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发展道路,这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1.2.1农业资源匮乏,浪费严重

    我国农业人均资源量十分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为0.083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草地面积虽然是耕地面积的3倍,但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年降雨量小于400mm的10个边远省(区),自然条件差,25%的土地不易利用[5]。我国对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非常严重,如1公顷耕地用水1.2万立方米,是发达国家节水农业的4倍以上,工业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很低,只有40%,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60年代的水平。农村的生活用能主要以生物质直接燃烧为主,利用率仅为10%~30%。

    1.2.2农村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的生活用能大多数仍以传统的生物质(柴、秸秆等)为主,占农村生活用能的61%。虽然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有效缓解了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但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能源供应仍然十分紧张。由于农村能源的短缺,一方面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森林大量被砍伐,草场过度放牧,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河流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的破坏又进一步加剧了能源的短缺,最终进入一种“能源短缺—过度砍伐—生态破坏—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目前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2.3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正在遭受来自工业的“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化肥农药的污染。为了使农作物增产而在农业上投入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但是大量化肥投入换来的增产十分微小,施用大量化肥后,土壤板结加剧,有机质含量逐步下降。为了防治病虫害而大量喷施农药,也造成了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还导致了大量害虫的抗药性,使农作物减产,农作物的品质下降。面对上述严峻的形势,农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和生态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的统一。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推行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基于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2.1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依据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质分解、转化、富集、循环再生等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的循环经济模式。随着我国沼气技术的不断提高,以沼气为纽带,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区特点建立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如以大棚、蔬菜种植、养猪和沼气池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北方沼气生态模式,以“猪—沼—果”为特色的南方农村生态经济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可获得显着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

    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强调的是一种“资源一农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2.2.1综合性

    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发挥农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在该模式系统内部,以沼气发酵为纽带,实现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有机地结合,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2.2多样性

    该模式可以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以沼气发酵为纽带,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区特点建立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南方的“猪—沼—果”农村生态经济模式。

    2.2.3高效性

    此模式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经济增值,降低农业成本。同时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2.2.4持续性

    该模式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最能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成为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3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分析

    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给农民带来了增收效果,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3.1经济效益

    沼气发酵以后的沼液既可以喂猪、养鱼,也可以浸种,减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本;沼气发酵残留物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将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同时还对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沼气可用沼气作燃料和生活照明,将减少农民的生活成本。建一座8m3“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气300m3,基本满足3~5口之家全年生活用能,年提供沼肥30t左右,相当尿素300kg、磷肥500kg、钾肥200kg。农户每年可节省燃料费和电费250元~3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25%左右,节支150元~200元,利用沼液喂猪可节约饲料15%,施用沼肥后粮食产量可提高25%左右,种养业可增效300元左右。沼气池给农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在1000元左右,两年就可收回成本,使用年限按20年计算,每年分摊的成本不到100元,可使每户人均增收200元~300元。

    2.3.2环境效益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一方面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减少,降低农田径流污染和空气污染;另一方面将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2.3.3社会效益

    该模式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农户使用沼气灶,结束了烟熏火燎的历史,粪便入池发酵,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也在池内得到杀灭,减少疾病传染,提高卫生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解放农村妇女生产力,从繁重的砍柴割草中解放出来,通过对农户进行沼气及其综合利用的技术培训、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既系统经营、规模经营,又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