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59: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班级管理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个班级能否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能否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人人称赞的集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模范带头作用。因此,班干部对于一个班级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一、当前班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是一门艺术,学生管理工作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技巧性。学生管理工作的合理性、技巧性往往关系到管理效果的好坏。可以说,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管理方法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大部分都有过当学生干部的经历,但真正当好一名学生干部的同学并不多。原因大致有三个不到位:1、对学生干部的认识不到位; 2、学生干部素质或能力不到位; 3、学生干部努力的程度与方向不到位。
二、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爱国、爱校、爱集体,爱自己的工作,有一颗极度负责的工作心;品学兼优,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校共同发展;明确作为学生干部本身必须承担的责任;加强自身的学习,培养自己判断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学会全面锻炼自己的能力;有一种奉献精神,有时甚至必须牺牲自我;有一种团结意识,在同学中做到互帮互助,整个班级要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三、班干部在学生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1.了解班上学生的情况和要求,能及时把同学"民意"反映给学校领导,为学校、年级制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及时沟通了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把学校的想法和学生的想法,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并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在共同基础上逐步统一起来,有利于开展学校、年级各方面的。
(二)起骨干示范作用
1.班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具有较好的素质,代表积极向上因素,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大影响。
2.班干部, 首先要做到学习刻苦,工作积极,模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在学生中起着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
(三)起助手的作用
1.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很多工作任务都要班干部去协助完成,大量的具体的事务工作要放手给学生干部去组织开展。
2.特别在学生管理中,要放手让班干部施展自己的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3.班干部真正成为班主任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左右手",积极发挥着助手作用。
(四)“闹钟”的作用
为了确保班内各项工作的落实,班长要心中有计划,多在关键时刻提醒大家,谁负责的工作,谁落实,没完成的工作抓紧做。
(五)“显微镜”的作用
1.注意发现班内同学的长处、闪光点,相互取长补短。
2.发挥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也要注意发现班内的问题和隐患,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六)“扳手”的作用
扳手是调整螺丝的工具。当好一个班干部要经常观察分析班内的情况,处理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调整好同学们学与玩的情绪,安排好班里轻重缓急的事务。
论文摘要:从4方面论述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其内涵、方法和途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意义
1.1存在的问题
(1)违背人性化的“管制”。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形成管天管地、管头管尾的习惯,“守则”“规范”里充满着“严禁”“不许”“不准”之类的词。有些班主任把学生因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导致的行为,统统视为“违纪”,加以指责或惩罚。有时候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明明是个体心理问题,需要予以理解和治疗,却被认为是思想道德问题,加以批评和惩罚;明明是学生天性和潜能的自然表现,应予以引导和鼓励,却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加以阻止、压抑;明明是幼稚性的错误和偶发的失误,应予以教育和宽容,却被认为是恶习不改,加以指责……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过多的“量化”管理。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举措,但是制度的制订与实施需要因班而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养成,而不是以检查、纠偏、惩罚为目的。教育一旦数字化,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为了文明班级评比能够多一点分数,有的班主任默许学生弄虚作假,好人好事造假,这实际上是损害学生的心灵。过分强调管理科学,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学生,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管理本质上是一种非人性的管理,是见物不见人的表现。太多、太明显的监督气氛使学生有不受尊重的不悦之感,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释放个性潜能。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迫在眉睫。
1.2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意义
(1)时代要求。以人为本,已成为这个时代各项工作的要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学校也不能被排除。况且家长、学生也会以此来衡量学校、班级的管理质量。
(2)管理科学的要求。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符合管理科学的要求。首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木原因,在教育中只有关注学生心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班主任和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然而共同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良好的教育策略。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监护人与严厉的执法者。
然而现实中不少学校的班级管理受各种因素(如应试教育、评价标准、班主任水平不高等)的影响,远离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失去了个人精神、情感、行为等自由,个性被压抑。
2班级管理及其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内涵
人本主义是西方现代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它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独特个性的人。这种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人本主义教育学生观认为,应当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都十分有益。
人本主义强调既要看到人的本能,更要看到人的潜能;提倡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从整体上理解人的认识和个性,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主张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对方的价值和需要,从而共同创建理想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来促进人类潜能的发挥。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也就是管理以学生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为适应终身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具体做法是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创造一种和谐的班级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班主任要明确: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班级管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就是把每一位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破除“保姆式”“裁判式”管理方式,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增强民主参与意识。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人本化班级管理追求的正是把学生放在发展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班级管理走向人格化、人性化,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3.1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
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可能性。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高举弘扬人文精神、培育健全人格的大旗。
3.2培养得力助手
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班级的各项制度等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学生先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表决。具体做法:在班、团干部的选拔上实行选举制和监督制,即通过全班选举产生班、团干部。班、团干部应该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和支柱,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作风正派、心理状态佳、学习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能搞好群众关系的积极分子。监督制即全班学生监督班、团干部职权的行使,每2周在班上公布情况,经过班级学生民主评议,等级不及格的班、团干部要自动退职,以便班、团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班干部负责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团干部负责班级团务工作,制订轮流值日制度,记载班级日志。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一员参与班级活动并给予指导。评先评优,要经全班民主选举产生。这样就使学生人人都参与班级管理,学会换位思考,人人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3.3民主决策,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决策是现代教育组织及其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要运用教育决策,对班级实施有效管理。民主决策是人人参与的决策,借助班级这一组织及组织内外的人共同参与,把决策权交给全班学生。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实事、好事。如开学初组织学生开展“几个一”活动: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课外集体活动的好方案,每人给任课教师提一条好建议等。此外,诸如班级的出勤、纪律、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班规的制订等权利都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为根本依据。然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订班规,具体可分为学习、课堂纪律、行为规范、日常规范、劳动等几个方面,对不同性格、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将班内事务安排给每一位学生,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如热水壶、录音机、扫帚等都由专人管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其管理能力,实行每周一小记、每月一评比的综合考评制度。如月评中被评为优秀者,在重精神轻物质的宗旨下给予一定的奖励,还可与操行分挂钩,在公示栏内张榜。同时还可成立有教师参与的督察小组,对各项管理情况随时抽查,通过教师意见箱或周记向教师反映情况,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最准确的信息,形成层层管理体制。
3.4开展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为了充实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增强集体凝聚力,可以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一些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趋向、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交流会、学习兴趣小组、系列讲座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会、辩论赛和体育竞技比赛。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扩展知识面,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增强体质,形成团队精神,减少违纪行为,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3.5根据学生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管理
班级管理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践证明,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人才。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童年学习成绩不好,也不是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智慧的班级教育和管理,不只是改变、塑造、训练学生,而应是通过班主任营造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领域,唤醒学生自身的自然沉睡的力量,开发其潜能,引发灵魂深处的变化。任何个体优异成绩的取得和个性的充分发展,除了勤奋外还要有灵感(一种情致的指引),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个体心灵的舒展、开放、和谐。可事实上,班主任往往袒护优等生,漠视和歧视成绩不好、表现不好的学生,斥责他们不积极、不进步等。
这是因为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中的学生个体,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智力、性格、反应能力、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原有基础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因此,班主任开展工作,必须尊重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首先,要有个别差异的意识;其次,要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程度和情形,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管理目标和要求;再次,应允许学生在达到管理目标和管理要求的时间上有先后、程度水平上有高低;最后,应努力做到对学生不偏激、不歧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空间。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每一位学生都有某方面的潜能,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维护其尊严,关注他们的成长。
3.6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本主义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自我实现,就有机会发挥最佳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予以表扬。在日常管理中,不要放过任何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使他们发觉自己被关怀,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继续努力。渐进法、及时信息反馈和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主要方法。对于学生,精神奖励是主要的,应及时对他们进行表彰和奖励。
3.7启发学生自我教育,培养班级自觉纪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只有启发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以制度管理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培养班级自觉纪律。自觉纪律是指班级成员在履行纪律规范、规则方面的自觉,不仅指学生对纪律的认识,还包括学生执行纪律的积极体验及遵守纪律的行动意向。表现为对纪律的认识和行为的统一,对纪律信念和正确的外部表现的统一,这应是班级管理不懈的理想与追求。自觉纪律的形成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经历过渡阶段,第一阶段是纪律教育。纪律实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在落实、严格要求,学生受纪律的约束也处于较为被动、勉强的状态,这是最困难的阶段。班主任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纪律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防止产生消极、怠慢心理。前面的“民主决策”“全面参与”都是为了启发学生自觉性。接下来是学生比较习惯纪律约束的阶段,也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学习引导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把搞好学习和遵守纪律联系起来,认识到遵守纪律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特别要防止学生表面遵守的两面态度。第二阶段是纪律向班级健康舆论和作风发展阶段,此时班主任要抓好时机,不断予以支持、鼓励,保证班级自觉纪律形成。
最好的班级管理不是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而是学生从一个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从不自觉到形成自觉的习惯。自我管理的主要形式是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引导他们不仅学会做学校、班级的主人,还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分有一定工作,承担一定责任。
3.8探索以人为本的多元评价方法
人的素质及其发展是有差异性和多元化的。应试教育更看重学生的分数而忽略其他方面,这是不科学的评价方法,严重扭曲了价值导向。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因此,在对班级成员综合评价时,要倡导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学生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多元评价制度。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特长,评出学生自信,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评价的主体和受益者,引导其成才。
在对学生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客观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纵向比较的方式,努力发现学生的个体进步和长处,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舞台各展其能、各显其才,充分体验成功的决乐,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从而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4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处理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还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亦师亦友、充满信任的和睦关系。作为班主任必须统揽全局,为班级的发展制定必要的规划和目标,任课教师的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班级发展。班主任应该做好任课教师的工作,使其有归属感,真正把自己当成班级一员。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融洽,学生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会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反之,若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师生关系,则会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其内心烦躁、恐惧,教育效果差。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策,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饰,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严师”的感觉,还要善于做学生的朋友,关怀和爱护学生,平等相待。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并从师长的角度给予他们关怀和引导。让学生把教师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学生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对教师以人为本班级管理理念的实现也起到重要作用。
4.2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班主任素质的提高
班级管理的总设计师是班主任,班主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成败。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注重提高班主任素质。
(1)班主任的个体发展关键是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以及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人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重视班主任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其内容首先应包括职业道德,驾驭课堂、管理学生的方法,教育法规等;其次是转变观念,形成具有前瞻性的新教育理念;再次通过外出学习、参加讲座,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等,如计算机技能。
(2)学校要为班主任提供教育科研平台,建立激励科研的机制。要为班主任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总结先进典型经验,肯定其劳动成果和工作业绩。学校要建立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让班主任充分认识自我潜能和价值,以发展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模式 班级 树状 网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63-01
高职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教育阶段,它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具有高等教育的特色。换而言之,高等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想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考察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能够做好高职教育,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
现在的高职教育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模式,从班级管理为切入点,提供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才是做好高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给班级进行目标管理,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事实上,选择班级管理模式,是因为高职教育的大多数课程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换而言之,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
1 班级管理目标的设定
班级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高职院校一共三年,在此期间,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一名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性人才。想要完成这一点,必须要注意高职院校在教育上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教育目标必须要有层次性,有远景、中景和近景之分。为了方便理解在高职教育中如何保持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某高职院校要培养导游人才,一年级的管理目标就是“培养专业知识,打好专业基础”,二年级的管理目标就是“巩固专业素养,培养导游能力”,三年级的管理目标就是“树立职业理想,走向导游岗位”。那么,目标管理具体有哪些意义呢?
2 班级管理的两种模式
前面讲了这么多班级需要管理的内容,那么选取什么管理模式呢?目前阶段,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供试探。
2.1树状管理模式
树状模式就是以辅导员为最高领导的管理模式。事实上,辅导员并不直接对学生负责,他是在通过班干部的力量实施班级管理。班干部成为 班级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他们是学校,系管理精神的传达者和监督者。这就像一棵树,树干占据主要位置,对其它分支负责,因此称为树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层次分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展现个人能力的平台。缺点就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缺乏机动灵活的反馈渠道,而且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决定着管理质量的高低。
2.2网状管理模式
网状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班级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辅导员是主要的管理力量,直接对每个学生负责。辅导员事必躬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形成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网络模式管理关系。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辅导员度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力量,利用班干部的力量,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网状模式是一种动态模式。比如说学校开展运动会,辅导员就会找一些具有体育才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就能够成为管理者。学校开展辩论会,辅导员能挑选出一些能言善辩的学生去参加。可以说,网状模式,能尽最大可能给每个学生发挥优势的机会。当然,由于每个人都不免主观,这种模式要求辅导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对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具体了解,知己知彼,因材施教,才能够做好班级管理。
当然,上面列举的这两种模式还只在试探阶段,想要知道这些模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还有待实践的考验。
3 目标管理对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意义
从心理学上讲,目标管理激发人的心理期待,增强人们做事的动力,因此广泛应用于管理方面。我们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对症下药,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目标管理教育,借以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人才。通常来讲,实施目标管理对高职院班级的管理具有如下意义:
3.1目标管理有利于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
首先,目标管理有利于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简单来讲,通过目标管理,一则可以让把班级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二则,把班级的评定成果和每个学生的个人表现如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等评定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具有奋发图强。这也有助于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辅导员、班干部和每个学生个体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一件的各种问题。通常来讲,目标管理是一种成果管理,成果越大,说明班级的目标管理效果越好,这对于班级形成良好风气的作用越大。
3.2目标管理有利于班级规范化管理
班级是一个共同的群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让班级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遵守纪律。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直接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班级班规。对于学生违法乱纪的行为予以纠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监护人。事实上,班级是高职院校学生共同生活的重要平台,通过班级管理,对实现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形成崇高理想和职业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3.3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标管理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心理学上讲,目标管理对责任、成就、创造具有激励作用。班级目标管理正是利用人具有进取心理,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此能够集中班集体的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施其职,各谋其政,围绕班级管理目标,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通过这种激励作用,学生完成班级总体目标的同时,也能够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这也就真真正正地实现了班级管理的目的,让每一个高职院校学生成为人才。
4 总结
总而言之,在进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无论采取哪种模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这是班级管理模式的目标,也是我们进行班级管理模式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肖炎根.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J].文献资料中旬刊),2006(20).
关键词:现代学生班级管理 效能 以人为本 制度建设
现代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眼前来说,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从远期效应来讲,学生管理工作还会对国家教育事业产生影响,而学生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集体,班级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从一定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正因此,现代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入分析和探讨提高现代学生班级管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想现实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
正如果把每一个学校比做一个花园,那么班级管理就是这个花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班级管理之花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花园美丽与否。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与管理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学生发展,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班级非理性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除了发挥严密的组织机构、计划和规章制度等理性管理的作用外,要在人本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将班级成员的非理性因素作为管理的内容之一,运用各种非理性管理的原则和策略,对班级舆论、人际关系、班级成员的情绪、感情、意志等心态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班级成员潜在的自信、自强、自尊、自控、的意识,通过群体的共感和共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一一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且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根据这一特点,我在班级管理上进行了大胆探索,总结了一些管理方法和管理理验,下面就班级管理谈点个人的看法:提高现代班级管理效能的方向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现代学生班级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是一项具有教育特色的系统性工程。对于班级管理者来说,需要掌握与班级教育管理相关的各方面的理论,例如,学生心理学以及教育管理学基本理论等,并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观念的更新,现代学生具有更加强烈的自主观念和民主意识,结合这一现实情况,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也要相应的有所调整,第一,现代班级管理工作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管理学生,也不是简单的维护班级秩序即可,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将学生真正是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中心,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一切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需求,并时刻保持创新精神,探索班级管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不但是学生的管理者,更要使学生的引导者;不能一味的追求学生听话守纪律,而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素养,这才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正确方式。
2做好制度建设
搞好制度建设工作是现代学生管理效能提高的基础。现代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民主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级管理者要在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将重点集中在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但是要想达到自主管理的预期效果,少不了一套完善的制度的支持和保障。现代班级管理者要以发展的眼观审视教育形势,对现有的班级管理制度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并注意要宽严适宜、有奖有罚。现代班级管理制度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大致来说,可以划分为会议制度、参与制度、考评制度、骨干选拔制度以及行为规范等类型。优化班级管理制度要始终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明确提倡、禁止、限制的内容,使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做社么,不能做什么,从而可以充分的发挥引导作用,这对于扭转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管束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在班级管理制度制定好之后,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项学习,并切实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
3实现科学管理
提高现代班级管理效能的核心内容就是优化班级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班级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方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但是却存在一定的规律,具体的说,现代班级管理模式要具有三大系统:第一,计划系统,在制定班级管理计划时要从时间、空间以及事件三方面入手,班级管理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个时间点和时间段的工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防止在出现
突发事件时没有有效的应对机制;第二,监督检查系统,主要指的是班干部根据各自职责进行检查、学生进行自我检查以及相互之间检查等,班级管理人员还要不定期的进行抽查;第三,反馈系统,班级管理者要随时向学生传达相关信息,以便学生可以随时了解相关信息,此外,还要将学生的意见和好的建议及时反馈给学校的相关部门和领导,帮助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赢取学生的信任和配合。
4把握时机
促进现代学生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是抓住有利时机。对于任何事情来说,准确把握时机十分关键,在现代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中,教育预期效果的取得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所实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另一方面,就是现代学生班级管理者对有利教育时机的把握。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进行引导的最有利时机是学生入学时,因为此时学生对新环境充满了好奇和陌生感,教师的引导作用最为有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向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现代学生班级管理效能的提高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班级管理者要对制度建设、管理理念、科学管理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以促进现代班级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贺菲.教学效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发表时间:2008-06-01
[2] 董永哲.用新课程理念提升班级管理的效能——新课程实施中班主任角色的转变.考试周刊,2009年 第26期
[3] 陆奇英.爱信勤细恒——浅谈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五大法宝.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 第19期
1.1家校共育,更新班级管理理念
魏书生说过:“管理是集体的骨架。”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作为学校的一个小集体,那么同样也离不开管理,好的班级管理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锻炼学生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而坏的班级管理将会导致班级专断,缺乏民主观念;各自为政,缺乏应有的尊重,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在我国,中小学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和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以及班主任自身素质的欠缺,导致目前中小学班级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班级管理理念陈旧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封闭性管理,轻开放性管理;重经验性管理,轻科学性管理;管理者单一。而家校共育作为一种平等的、互动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家校沟通就提供了一个和谐、自由、畅通的交流平台。
1.1.1家校共育体现开放管理思想
班级管理的封闭性主要体现在班级管理局限在小小的班级内部,与学校、社会、家庭关系不大,使得班级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班级借鉴、吸收有益经验和寻求外界支持的机会减少。“家校共育”主张“家校携手”,那么加强家校沟通也是其题中之义。正是在家校的平等互动、交流中引发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启迪、心灵与心灵沟通。学校、家庭、社会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构建出开放而活力的班级管理模式。
1.1.2家校共育体现科学管理思想
目前的班级管理中,部分班级管理者过分凭借经验、凭借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采用“管、卡、压”等简单管理手段,往往忽视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科学的班级管理,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也需要有效的管理行为支撑。家校共育不仅是一种班级管理行为,更是一种班级管理理念:平等的、民主的、多元的、开放的理念。家校共育主张、家校联系,全面了解学生,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科学的班级管理正需要这种思想的渗透。只有科学的教育才能紧跟时代脉搏、顺应时展的要求,从而减小班级管理阻碍,保障班级管理顺利、有效的实施。
1.1.3家校共育,体现民主管理思想
传统的班级管理,班主任往往是唯一的管理者,也是最高的统治者。学生只属于管理对象、家长也不闻不问。而民主管理就是要淡化班主任的权利意识,调动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让老师、家长、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家校共育,即把班级管理的权利下放给了学生、转移到了家长手中,让民主管理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就班级管理现状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老师得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家长不仅可以就自己的实际能力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老师得尊重家长的参与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同时增强老师、家长、学生的归属感。让班级管理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唤醒他们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最终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1.2家校共育,扫清班级管理障碍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障碍:第一,教师管理负担重(教学压力、升学压力、生活压力、班级管理压力、学习压力)。第二,教师管理与家庭管理不一致。(让孩子在不同的教育观念中迷失。而家长、教师的言行却是最具有教育的力量。)。第三,家长对教师缺乏信任,教师不敢管。而家校共育的优势正好能弥补其不足。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使家长具有知情权、评议权的同时,拥有参与权,参与班队主题活动的策划与开展,如元旦庆祝会、六一庆祝会、动动会等,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减轻教师过重的班级管理负担。另外,利用家访、QQ、家校练习本等形式,为家校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使家校双方育思想,步调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相互信任,教师才能放心大胆、无后顾之忧地进行管理班级。除此之外,家校共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家校共育渠道,也支持、配合着学校班级管理,提高着班级管理的效率。
1.3家校共育,因材施教,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班级管理是人们寻求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个性、独特和多样性,既是班级管理的重要资源,又是班级管理追求的目标。而这样的班级管理目标,往往要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但目前,我国教育所采用班级授课制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这种目标的实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固有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课表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扩大了教学规模,有利于获得系统性的知识,但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加上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教师也无法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全貌,对班级管理产生了极大的阻碍。而家校共育打破了过去家庭与学校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局面,密切了家校之间的联系,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也逐渐改变着教师用一种方式教育几十个孩子的班级管理现状。其实,在几千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们都说,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尊重孩子的差异,了解不同生命个体的需求,应该是班级管理中急需倡导的一种方法。将家校共育切实落实实处,充分发挥出其作用,也是目前急待正视的一个问题。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但当今的教育体制却让我们无力改变这一现状。不得不说,这正是我们教育的一种缺失。也正因如此,家校共育也显得尤为必要。家校共育尽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家校共育对班级管理的意义已经日益凸显。随着教师、家长观念的更新、教育技术的不断提高,家校共育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家校共育方式在不断的创新,家校共育内容在不断的丰富,家校共育频率在不断的提高,总之,家校共育正以新的姿态影响着班级管理。
2家校共育的现状
摘 要:精细化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孩子的智力获得最佳发展,意志品格得到锤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对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有着现实意义。下面就详细分析精细化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班级管理;精细化管理;师生关系 一、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班风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在小学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班级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都受班级建设质量的直接影响。因此,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有力保障就是抓好班级建设。所以,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以及科学系统、全面可行的《班级管理办法》都是小学班级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还可避免班级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班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首先,要对班级管理制度进行细化,为实施班级量化管理打下基础。在班级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定量化、精细化的实施班级管理,是一种内在需求,也是班级文化再走上不断更新的必然道路。从而在行动上真正落实“精细化”就成为重中之重,在班级的醒目位置,拟定一系列规则和规定,督促教师的日常行为,使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力度及有效针对性得到了良好保障。同时,对检查反馈制度进行完善,对班级各方面的工作应欢迎校领导随时进行检查,普通教职工也可对班级开展的各方面工作进行监督,这样的相互监督以及规章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高效优质的运行。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爱和温暖。爱会让学生感到身心无限的满足和安全。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般的爱,因为双方不存在任何血缘关系,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为真心的爱去感化学生,才能保证和孩子心灵相通。每个孩子教师都应用亲切的态度和笑容对待,从一点一滴做起,有时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如用手抚摸孩子的头,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温馨。和孩子在对话时,弯下腰或蹲下来对聆听孩子的要求和疑问,会
让孩子感到平等。善于和孩子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要从小事入手,不管是在针对学生的学习教育,还是日常的生活照顾,每个环节都要力求精细、环环相扣。班级管理不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完成的事情,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付出较大的耐心和毅力,
不断地学习、探索和总结,这些都对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 问题 措施
班级往往是学生接触到的最初的社会群体,它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采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每一个班主任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管理素质不高
目前,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往往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并且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所具有的专业管理知识远远不够。很多教师的管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水平。
2.管理过程缺乏学生的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和班级管理的执行者。很多教师往往认为在班级管理中不需要学生的参与,这就剥夺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使得学生成为了被动的被管理者,造成了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3.社会、学校与班级管理缺乏协调性
学校教育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同样,班级作为学校的组成部分,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要想管理好班级,就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协调。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
现如今“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是不是也可以引入“以人为本”的概念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所谓“以人为本”事实上就是“人本性”思想的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教育的完整对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说来,“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科学研究表明,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属于智力正常的范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这就意味着没有什么所谓的好坏学生之分,而每个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分数的差异也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表现而已。
2.切实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素质
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利用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再教育”,这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然而,专门针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培训现在却做得不是很到位,很多班主任甚至根本就没有参加过专门的班主任培训就走马上任了,这势必会影响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水平。
3.大胆地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也会不断增强,在班级管理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对老师管理不满的情绪,这主要还是缺乏民主所造成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每个学生都对班级管理工作献计献策,这就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于班级的责任感。
4.努力协调班级管理与学校、社会管理工作的一致性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机构,而学校又是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这三者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要想使得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展开,必定需要学校和社会的配合,毕竟学校的文化和社会风气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班级是每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舞台,班级管理工作做得好坏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学习上,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包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仅是每个班主任的责任,更是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l]周鸿辉,马甫波.《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集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1.1
[2]魏茂盛.《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1.1
关键词:班级管理;重要性;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279-02
长期以来,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只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忽略德、美、体、劳等方面的培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等,这些问题都对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在对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着力加强小学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多样性的特色集体教育活动,来实现班级对学生的集体教育职能。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要研究小学生班级管理的策略,首先要弄明白班级管理的概念。那什么是班级管理呢?关于班级管理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权威的学术定义。班级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但从教育上说,班级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学校教育。
综合上述学者们对班级管理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针对小学班级管理对象的特点,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班级组织内的一切活动,以实现预定的班级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
二、班级管理工作的意义和方法
(一)班级管理的意义
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学校教育工作主要通过班级管理工作落实和具体实践。可以说,一个学校的所有教育工作,都要基于班级,源于班级。班级管理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班级管理的效果如何,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更为高效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班级管理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班级环境中,班级气氛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班级气氛对学生学习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气氛,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喜爱班级生活。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老师能与学生建立互相理解、信任的真挚情感和友谊,那么老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老师时时给学生以热情关怀,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那么学生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对他们所提出的要求。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把每一个同学看成是班主任的助手,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代表,是班级的主人翁,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班级的管理工作就好干。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人翁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班集体就越热爱越关心。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班级管理的专业理论指导
班级授课制的历史已有几百年,班级管理的实践也同时存在了几百年。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并没有以班级管理的研究与学习作为从事班级管理的基础,更不用说作为从事班级管理的条件了。如今,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赖于他们从事教师工作多年的经验。当然,人们不禁会问:“新入职的菜鸟老师,怎样进行班级管理呢?”尽管这些新老师之前学习了有关的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但很少会真正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事实上,他们更多的是向老教师学习所谓的“班级管理秘籍”。
(二)教师严重忽视小学生们心理发展规律
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经常可见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这种班级管理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虽然应该按照儿童心理机能的成熟度进行,离开了这一出发点,教学就无法进行,但它只是最低教学界限,如果教学只迁就这个界限是不利于发展的,发展取决于教学能否激发、启动那些正待成熟的心理机能,即“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
(三)小学生普遍缺乏集体观念
现在教育中听得最多的是“个性张扬”。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张扬其个性特长,成了学校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点。事物就是这样的一分为二,你重视了个性,就很容易忽略了共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没有什么不好,但也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个性的张扬,而忽视集体意识的形成。
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现今独生子女的情况较为普遍。学生因为在家被父母长辈纵容养成骄横不讲理的毛病,这些不好的毛病被带到学校中,也就导致了小学生集体观念的下降,影响了整个班级管理效果。同时,这对于班主任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也是非常不利的。但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只要教师抓住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意识教育,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应对班级管理常见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多种管理方式,优化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方式的单一化,一直以来都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难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以常规管理和平行管理为主,尤其是常规管理。常规管理、平行管理、目标管理和民主管理应该根据班级管理的需要采用。在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运用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在常规管理中也可以运用民主管理,如何同学共同制定班规。教师应该更多地运用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高段学生对班级管理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在一定标准和目标的约束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管理班级。教师也要反对极端民主化,把班级管理权和学生参与管理活动统一起来。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的言行对低年级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在班级管理的实际活动中,管理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能力、学识、人品。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是艺术的创作者也是艺术的传递者。因此,要搞好班级管理,教师必须同步进行自我管理,按照社会、教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期待,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修养,通过自己素养和影响力的提高,又不断改进班级管理。
(三)多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童心世界,多考虑他们的感受
小学生是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教育对象,诸多教育对象中又存在着差异。为了使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小学班主任教师要先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小学班主任老师要全方位地呵护、关心我们的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尤其是纪律、学习等都不怎么优秀的孩子,尤其需要我们去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只有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确是在关心自己,他们就不会再对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或惩罚手段等方面产生抵触情绪,并且从内心深处接受老师任何的批评教育。如此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就会更加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教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善的效果。”可见,学校教育不是单独发挥育人功能的,必须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班级管理活动并不仅限于班级的范围,因为学生在班级中的行为还受到他的家庭生活的影响,要有效地管理班级中学生的行为,还必须借助家庭的力量。家长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助手。班级管理要向家庭延伸,要依靠家长的协助,使家长能够支持孩子在学校班级中学得的行为。小学生行为的可塑性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班级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共同协作,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庞国彬,赵小青,陈莉欣.小学班级管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海洋.浅谈小学班级管理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
[3]倪绍兵.目前我国小学班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对策探究[J].文教资料,2010,(34).
The Primary School Class Management of Shallow Strategy
CHEN Li-xin,DU Meng-ya
(Normal College,Dali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622,China)
一、理论综述
(一)胜任力
美国学者戴维•麦克利兰(1973)正式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特征,这种特征将同种类工作中的优秀者和合格者相区别并体现个体的绩效,具体包括:价值观、动机、专业知识、认知力和行为能力等。斯班瑟认为:胜任力是与工作中的相关绩效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人的内在特征[2]。弗莱彻认为:胜任力是个体可以胜任工作的外显行为的集合,这些行为具有具体化、可测量、可观察等特征。本研究认为胜任力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说,胜任力是具体职位胜任力、一般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集合。而从狭义上来看,胜任力是在指某个组织中的具体工作岗位上,绩效优秀的个体所表现出的可客观评价的个体特征和有助于实现高绩效的行为能力。本研究中所指的“胜任力”是指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学生所需具备的知识、技巧和素质特征。这些行为、技能和素质特征必须是可衡量的、可观察的、可指导的。
(二)团队胜任力
团队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由知识结构合理,能力水平相近,行动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胜任力是以团队成员个人的胜任力为基础,是成员个人知识储备、各项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但个体胜任力与团队胜任力这两个概念不同,团队胜任力主要侧重团队成员之间的灵活性与整体性、差异性与互补性,以及协调统一,以团队为整体考虑,强调成员个人的胜任力应统一于团队整体的胜任力[3]。团队胜任力包括团队完成绩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和能力以及团队的意志和信念。
(三)团队胜任力模型
团队胜任力的构建是通过团队胜任力模型来实现的,团队胜任力模型是某个团队完成特定目标所需的各项胜任力的组合,反映团队所含胜任力的一种结构关系[4],为构建高效胜任力团队提供理论依据。
二、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意义
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团队完成高校分派的学习任务,并根据团队内部成员及班级内部成员所处年级的变化带来的思想方面的变化以及不同年级的学习要求,有侧重的、灵活有效的组织活动、监督管理和营造班级文化。构建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可以条理清晰的将团队胜任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因此,构建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对高校班级管理团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建立的原则
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既要考虑高校班级管理的特点和班级当时的实际,又要遵循结构精简、容易区分和便于理解等原则[5]。既要与班级所在的系或学院的领导、辅导员以及管理专家进行研讨,提高团队胜任力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要与班级所有成员进行交流和沟通,提升团队胜任力模型的可行性。1.系统化原则。美国籍印度学者普拉哈拉德率先关注团队胜任力,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1990)中指出团队胜任力的本质是团队的竞争力,团队胜任力的构建应围绕组织进入潜在市场的能力、对产品的积极贡献和难以模仿的优势等三个方面,注重系统性。因此,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从自我管理能力、对班级成员成长的贡献和其他班级难以模仿的特色出发,系统构建本班级管理团队的胜任力。2.关键性原则。在高校班级管理团队中,管理团队精神、管理团队个体的成长和学习工作的效率并不是稳定的,作为班级管理团队的管理者,应及时发现团队的细微变化,并相应调整团队工作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构建班级管理团队时,把握管理团队胜任力的关键因素,搭好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的骨架。3.全面化原则。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是在特定环境下,能够达到优秀绩效的、能够被准确测量的团队特征的集合。但整个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中包含很多因素,应尽可能的将团队胜任力的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降低团队胜任力因素的片面性,以保证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建立的流程
1.收集数据阶段。主要采用专家小组的方法,辅以事件访谈法,并参照企业或其他组织管理团队的胜任力模型,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通过对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系主任和班级的学生辅导员进行访谈,了解班级现行情况、管理结构和主要方向。同时讨论班级管理团队中成员的主要职责和管理活动等。2.模型构建阶段。在前一阶段收集的数据基础上,与班级成员进行交流,收集补充相关信息,进行进一步整理分析。与院系领导、专家和辅导员举行座谈会进行研讨,确保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模型测评阶段。在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设计完成后,聘请相关专家、辅导员和高年级的班级管理团队成员在理论上对胜任力模型进行验证。测评的重点是管理团队内部不同级别成员之间胜任力指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同级别中的胜任力指标是否属于同一水平[6]。4.模型调整阶段。在对模型测评后,管理专家、辅导员以及班级管理团队的成员运用各种手段,测评管理团队成员个人的胜任力水平。根据确定的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和大学班级管理团队的自身特点,通过情景模仿,描述班级管理团队成员应有的实际行为,对成型的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进行调整。5.模型应用阶段。邀请受过测评专业训练和测评经验的人员,对班级管理团队的成员进行跟踪调查,并根据成员的行为表现编写成员个人的胜任力分析报告,帮助团队成员了解自己的胜任力,以及未来需要调整和发展的方向[7]。邀请专业人士汇总班级管理团队所涉及成员的分析报告,形成系统性综合报告分析,与事前所要求的成员胜任力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比对,再次进行人员选拔和调整。
(四)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现有高校管理团队模式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以班级干部管理团队为研究对象,对管理团队能力模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炼出高效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对于高效班级建设来讲,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高效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包括基本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五个部分的内生潜变量,依据已有研究,并结合现实情况下对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能力的需求,将内生潜变量再次进行细分。
三、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构建
(一)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意义1.通过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可以调动大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不仅可以参与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而且通过对管理团队成员胜任力的测评,使得每个人都有
机会参与并监督班级管理团队。因此,班级成员不仅是被管理者,而且是监督者和潜在的管理者。2.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敢于质疑,强调个性,对于科学、民主和平等的诉求不断增强,通过班级管理团队对班级的重大事情进行决策,能将全班的意见反应到管理团队中,充分体现了对全班同学的认可与尊重。3.有利于班级成员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通过班级管理团队,为班级的每位同学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有助于激发班级成员的潜能,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增强集体意识等。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班级成员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大幅提升。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通过构建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管理团队的成员是通过模型选的,由自身的能力决定,避免了班干部选举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工作中,团队成员间积极配合主动帮助,有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构成
根据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高效班级管理团队。班级管理团队应依据团队胜任力模型围绕学生工作,引导大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为他们的发展服务。班级管理团队应是“实干队伍”,每个人都是“精兵强将”,因此,在构成上不超过7人。班长是管理团队的负责人,是整个班级管理团队的核心,代表管理团队向整个班级负责;团支部书记是班长的得力助手,负责全班的团员思想工作的开展。
四、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实践
(一)制定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
在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同时,根据管理团队所在班级的情况,制定管理团队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团队内的成员和班级同学都有章可循。管理团队的制度应尽量涵盖班级管理的所有方面,包括:班级纪律、学习任务和要求、班级财务制度、班级内部事务以及宿舍事务管理和各项活动的规章等。对于班级管理团队规章制度的制定,辅导员主要起辅助作用,为管理团队提供引导、指导和帮助。而班级管理团队应是规章制度制定的主体,管理团队的成员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并负责监督团队成员和班级同学对规章制度的履行情况。
(二)确立全班认同的发展目标
由于班级管理团队成员个人的知识背景、个人能力、行为习惯和看问题的视角的不同,对于管理团队的目标和期望会存在差异。管理团队成员应主动了解班级同学的需要,帮助班内同学认同管理团队确立的目标,并将自己的目标与管理团队确立的整个班级的目标相统一。此外,班级管理团队应从本班级的情况出发确立发展远景和实施计划,并将班级的发展目标分解成若干阶段性目标,以增强全班的凝聚力和管理团队内部的凝聚力。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班级管理团队应将班级的目标或计划进行量化,不仅使管理团队的管理有的放矢,也便于班级全体成员为实现班级目标共同努力。这些量化的指标可以包括:全班考试课的通过率;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通过率;学院评优中本班同学占的比例;全部得到奖学金的情况;班级是否被评为先进集体或先进团支部等。
(三)营造团结奋进的班级文化
为实现班级目标,增强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整个班级的向心力,管理团队应做好班级文化的营造。辅导员和管理团队应努力营造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虽然班级文化需要长时间的累积,但应从平常的班级管理中的小事着手,如:奖惩分明,做到有凭有据;评优评奖,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对于在学习和工作中成绩优秀者,应积极推荐入党;班级的荣誉全班共享,班级的困难全班分担;在班会和党支部会议上,应鼓励班级同学积极发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班级的成长献言献策;在生活中,班级管理团队成员应多与同学交流和沟通,鼓励和激发同学奋进,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努力营造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氛围。
(四)不断提高良好的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Class Management Model Construction Under Education Trust Vision
LIU Liping, ZHANG Saidong
(Education Colleg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Education trust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rom bo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explanation of education trus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of middle school ""network type " management,aims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s for our middle school class management.
Key wordseducation truncation; middle school "network type"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1 教育信任的内涵
“教育信任是教育主体对教育世界及其人事的可信性的肯定性反应”。本文所探讨的教育主体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就从事教育实践的教师而言,教育信任是智慧,更是动力,对学生的信任和对工作的高度认可,可以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在教育领域里创造出可观的职业价值;对学生而言,教育信任更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保障,教师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语,都可能让学生内心产生莫大的波动,好的趋向是会增加学生学习动力与激情,反之,学生会焦虑不安,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可见,对教育信任的把握在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教育信任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实践意义
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有了自己的思考与看法,处于成长期的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对自己的认可与信任。教育信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符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仅可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更能使班级体现出活力与弹性,达到合理高效的管理效果,具体包括:
2.1 将班级管理进一步间接化
在课堂管理中,老师应将管理重点放在适度监督与指导上,而非事事躬亲。教师基于对学生的信任,可以将班级管理中一些常规事务交予学生去处理,学生可以针对具体事宜,构建出一套自己处理事务的方法,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所用方法更能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避免了诸多教师常用的“老一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将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短程化
一般来说,长程管理涉及的管理层面较多,管理范围也较大,从而管理周期也长。与之相比,短程管理的优势就都得以凸显,只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心存信任,就可以节省很多的管理成本,例如收集信息,教师没必要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咨询,问那些可信任的学生即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收集信息的工作量。同样,其他班级常规工作也会因教育信任得以有效的开展。
2.3 将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原则化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很容易被班级管理工作的细节所困扰,事无巨细,事事“较真”,管理成本无疑会大大的增加。教育信任的存在,可以达到删减管理细节的效果,从而专向原则化管理。学生在得到老师的信任后,一般已将这些具体的管理准则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原则,即使在班级管理中出现突发状况,师生之间也完全可以本着信任的原则予以沟通解决。教育信任不仅能将管理原则化为学生的内在行为原则,而且能及时传递关键信息,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达到师为生想,生为师想的理想效果。
3 中学“网络型”班级管理模式
3.1 “网络型”班级管理模式特征
教育信任的存在,一方面它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师生的道德素养,以致实现师生的人际吸引力的大大加强。基于教育信任,“网络型”班级管理模式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首先该模式可以凸显师生关系的多元性,而情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符合师生之间在感情上相互需要的管理特征,更能营造出一种较为和谐的班级氛围;其次,该模式体现出管理的多向性,比如在班级互动方面,它可以在任何一个同学上聚焦,亦可以向周围扩散,在教师的适度监督与指导下,加之学生干部的带动,进而能形成一种多层级的网络秩序型管理模式。
3.2 “网络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具体运作
(1)班级管理规范构建原则。一般来说,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因此班级管理规范的构建不可能很简单,但是如果师生之间的教育信任程度较高的话,复杂的班级管理工作会变的相对简单,具体来讲,在班级管理中应本着以下原则:首先,师生之间的信任应出自本性。对教师而言,应该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相信学生,坚持用沟通的方(下转第217页)(上接第177页)式去处理班级中的事物,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拥戴。同样,学生应该本着善意的原则相信老师所作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这样班级管理中就会充满了“人情味”。其次,师生之间应互相着想,换位思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应该本着坦诚的原则去接受交换自己的想法,这对师生之间认可度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最后,班级管理的规范应内化为教育主体的行为准则。班级管理规范与准则的有效性在于教师和学生能够自觉遵守,从心理上去接受这些规范与准则才是管理的核心所在。
(2)教师权利的运作。教师用权的方式可以反映出其对权力的理解,而学生对教师用权方式的认可,更能折射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所以在“网络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敢于放权。一般来说,权力与信任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学生越是信任的教师,越敢于放权。不信任学生的教师,必然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同样其权力就变的毫无意义,丧失了应有的威慑力。比如,在班级纪律方面,教师用一套苛刻管理方式,利用自己的地位与权力,动不动就惩罚学生,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勇敢”的学生敢于同老师唱反调。可以想象,这样的班级氛围不仅紧张,而且很有可能陷入一种“敌对”的状态。教师应把握好信任与权力的界限。教师过度的使用权力会让学生处于一种低谷状态;同样,教师的权力完全交给学生,放任自流,学生也会成为一盘散沙。所以对信任与权力界限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型”班级管理模式对教师权力的定位是适度的监督与指导。适度监督与指导的具体方法就是与学生协商沟通,坦诚相待。对于好的趋向应予以支持鼓励,反之应制止或引导。
(3)班级冲突的应对。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班级冲突与教育信任,二者是对立且又统一的。对立体现在信任一般很难与冲突联系在一起。通常,信任意味着一种和谐、亲密的状态。统一是指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目标与需要一致的情况下,冲突可以转化为新的信任。基于此,“网络型”班级管理模式中,班级冲突的应对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寻求共同的目标。二是给予坦诚的机会。当班集体里某个成员犯错时,他的信任度会受到一定的挑战,甚至会演变成为一种冲突。这时候的关键在于在帮助他认识到错误的同时并给予坦诚的机会,让他从内心得到反省,在实践中重新得到集体的信任。最后基于教育信任,实现集体的共同成长。
教育信任给了师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创造才能得到尽情的发挥,信任激发师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协商对话,可以带来“不落俗套的首创精神”,带来“直言不讳” 、“合乎心意”的沟通和交流,是教育创新的重要资本。而基于此的“网络型”班级管理模式,更能使班级体管理工作的效果在实践中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417.
[2]霍恩比著.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石孝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96.
[关键词]高中;教育;情商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74-01
在中国,高中教育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以及“准义务教育”的影响,高中应试教育的痕迹越来越淡化,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在高中不断深入。另一方面,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居于主导地位,高考竞争和应试压力仍影响着广大师生。在@两难的冲突中,高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加强情商教育,是应对这一挑战、找到二者平衡的重要途径。
一、什么是“情商教育”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与智商(IQ)相对应的概念。情商反映的是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情绪、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承受外界压力、不断激励自己和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范畴。一般来说,情商主要由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五方面的能力构成。情商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二、情商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意义
1.情商教育对于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学的测验和考察证明,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最终能不能成为出色的人、有成就的人、幸福的人,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商,也取决于情商。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如:自卑、懒惰、悲观、粗心、鲁莽、易焦虑、胆怯、自我中心、神经衰弱等。情商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伦理道德、心理素质、人文素养,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2.情商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开展情商教育,不仅有利于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成绩也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从班级管理来说,情商培育“不但有助于培养孩子克制冲动、表达感受与解决冲突的能力,也让孩子了解,除了惩罚以外还有更好的管教方式。”一群情商较高的学生,当然懂得维护良好的班级公共秩序,更会很好地配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而不是破坏和挑战。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情商教育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能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如正确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正确对待名次进退、自我激励,增强恒心、耐心和学习的毅力等,而这往往是当代很多高中生所缺乏的。
三、在班级管理中加强情商教育的途径
1.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良好的班级文化如同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使学生的情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高中是一个走向成人的关键阶段,作为高中班主任,应该把符合高中生认知的班级文化建设放在首位,让高中生在正确的引导中不断成长成熟,以陶冶情操、构建健康人格、全面提高素质。
2.积极开好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学生思想、情感、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群体效应,对于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通过班会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创建节约型校园”“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爱校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提高高中生的情商,特别要注意通过思辨化的班会创造高中生思想上的飞跃。
3.注重生活中的案例教育
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随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案例,如学生成绩退步、学生之间的矛盾、早恋问题、各种违纪事件、好人好事等。班主任应该重视这些发生在准成人身上的案例,通过个别谈话、家访、晨会等形式,开展案例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学会正确对待。
4.开展活动与社会实践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学路径
小学阶段作为对学生个性品质、性格进行培养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从微观角度讲,能够实现班级的有序管理,从宏观角度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本文以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学渗透的意义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学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学渗透的意义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学的渗透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很多小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应通过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心理障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来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断和评价。第二,保证班级的正常运转。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大,教师应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预防心理问题出现,有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保证班级的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第三,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知,有效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将自己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第四,促进教师心理素养的提升。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担,而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有效促进了其自身心理素养的提高。
二、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学的有效路径
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心理学渗透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具体内容如下: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心理学有效渗透的重要前提。作为师生关系建立的主导者,教师应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等的位置,关心和爱护学生,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的重大因素。学生在和教师的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和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因此,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了良好的提出,促进了他们与人合作能力的提升,而这种能力正是体现学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二)教师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引航灯,教师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会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心理素质较高的教师才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在对教师行为的效仿中,形成良好的性格,同时,优秀的品质得到了培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效仿榜样。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学科的实际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堂作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智能培养以及心理发展都是在这个空间完成的,教师应加以充分利用。而教材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达成净化心灵的目标。
三、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学的渗透具体措施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活动中去,比如,类似于《让心灵飞翔》这类主题活动展开。其次,积极建立班级的心理健康驿站,当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较大时,或者感到困惑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驿站的建立,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清楚掌握,同时,还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关工作的展开,使自己的心理教育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让他们能够实现快乐健康地发展。最后,教师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对板报的利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有效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学的渗透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学生逐渐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学生还能够积极投身到班级的管理中去,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班级的整体性发展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蕾.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2]任亮宝.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