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能源科学工程

新能源科学工程

时间:2023-10-09 10:5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能源科学工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能源科学工程

第1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新能源科学工程 专业建设 光伏技术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120324;J1203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47-02

引言

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发展,培养新能源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1-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1批准的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属于交叉学科,涉及物理、能源与动力工程等多个学科。目前国内对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专业定位、培养方向模糊;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不成体系;缺乏合理的实践、实训体系等诸多问题。如何依托众多的所属学科,明确准确的培养人才定位,构建可操作性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以地方产业背景为引导,明确培养方向定位

围绕长三角地区光伏产业背景,依据学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理念,提炼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专业特色。

为适应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创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做、创并举”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引领方向。围绕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产业背景,尤其是光伏产业,确定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光伏技术为培养方向,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技术开发与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做、创并举”的教学理念,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实现专业知识覆盖到“新能源材料开发”、“新能源器件制备”、“新能源应用系统设计”等整个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纵向以“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各种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适应新能源技术学科特点,涵盖新能源材料开发技术、新能源器件制备技术、新能源系统设计与应用等三大系列的“模块化、系列化”完整的课程体系。横向按知识体系与认知能力模块化专业课程,以“机电基础”与“理化基础”为两个专业基础模块、以“光伏技术”为专业主导线、“测试技术”为专业副主线、“各种新能源技术”为专业支撑线,“能源管理”为专业特色线四个专业模块,共六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范围内,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完善教学大纲,科学合理的设置各个系列各门课程的“多样化”内容。

3.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实践主线,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训练体系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实践主线,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训练体系,如图2所示。纵横之间通过综合实训、课程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机联系,协调运作,有效解决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依附于理论课程进行划分,模块之间关联度小,知识体系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的问题,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培训、参加科研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各种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全程化”。注重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大部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来自于各类科研项目,科研反哺教学,使学生受到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体现“工程化”。针对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上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不搞“一刀切”体现 “多元化”。

4.结语

紧密围绕长江三角洲地方光伏产业背景,确定常州工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光伏技术为培养方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能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主线”构建纵横协同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实践主线,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训练体系;探索出与产业背景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带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培养多层次的光伏方向的专业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5-6

[2]王彦辉、齐威娜,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54

[3]王永、张渊、刘浩、程超,长三角地区高职光伏专业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31-32

[4]刘学东、邵理堂、孟春站、宋祥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利用方向)人才培养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育论坛),2010.(8).46-47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能源化学工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1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产生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能源问题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基本问题。长远来看,在全世界范围内,一次能源仍将占主要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能源逐渐消耗殆尽,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含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具有清洁、低碳、可再生等优势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能源化学工程(EnergyChemicalEngineering)作为一个全新的专业应运而生。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根据自身化学工程与工艺(煤化工方向)专业优势,仅仅依托煤化工,但又不局限于煤化工,涵盖燃料电池、生物质能、电化学、生物柴油、环境化工等丰富内容,于2011年新增加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关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建构、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2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能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是掌握煤炭综合利用,了解非煤矿物能源,普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知识、实现能源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基础。它利用化学与化工的理论与技术来解决能量转换、能量储存及能量传输问题,以更好地为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服务。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能源的使用实质就是能量形式发生转化的过程。能源化学因其化学反应直接或者通过化学制备材料技术间接实现能量的转换与储存[2-8]。能源化学工程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之前仅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里涵盖过一点,主要关注怎么利用能源、对大自然造成较少的伤害。主要研究方向:能源清洁转化、煤化工、环境催化、绿色合成、新能源利用与化学转化环境化工。如今上升到一个全新的专业独立出来,可见其重要程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建立在对专业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并结合国情、校情,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不例外[9-10]。考虑到安徽省淮南市是历史悠久的煤炭城市,再结合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专业的办学特色,考虑专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客观、合理的要求。我们在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强调“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11-12]。学生具有了扎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知识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知识就能够快速适应涉及化学、化工、传统和新能源加工等领域的相关工作。具备在煤炭行业、电力行业、石油石化行业、生物质转化利用行业从事低碳能源清洁化、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能源高效转化、化工用能评价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生产设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工作领域包括:煤化工行业、天然气化工行业、电厂化工综合利用行业、生物质能源化工行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行业、石油加工行业、石油化工行业、催化剂生产和研发行业。可以在这些行业从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等工作或继续深造[13-16]。

3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必修课程,立足能源城淮南市,依托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的特色开设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如,能源化工导论、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煤化学、工业催化I、能源化工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过程控制、化工设计基础)以及特色专业任选课(如,煤气化工艺学、煤基合成燃料、生物质能源及化工、燃烧工程、燃料电池、现代仪器分析、电化学工程、膜科学技术过程与原理、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化工、化工专业英语)。此外专业实践模块本系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实验-《煤化学及工艺学实验》,包含实验项目:煤样的制备、煤样的粒度分析、煤样堆积密度的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产率的测定及固定碳的计算;煤中硫元素的测定;煤的发热量测定;煤中碳氢元素的分析;煤气成分分析;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烟煤奥亚膨胀度的测定;煤的粘结性指数的测定;煤灰熔融性的测定。这些实验项目以煤化工为特色,厚基础理论,意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开设的专业实验-《能源化工专业实验》,包含实验项目:煤样的XRD分析;煤的热重分析;水煤浆的制备和性能评价;油品的常压蒸馏;生物柴油制备及性能评价;石油产品的性能测定1;石油产品的性能测定2;电化学-燃料电池电化学性质的测定;电化学-质子交换膜电化学性质的测定。这些实验项目不限于煤化工,设计生物柴油,电化学,燃料电池等,重在拓展知识面,培养宽专业,高素质人才。

4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根据自身化学工程与工艺(煤化工方向)专业优势,开设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摸索,至今已有一届毕业生,通过学生反馈,在专业建设上仍有一些不足:

(1)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改善。就当前现状来看,本专业实验条件还相对落后,缺少大型分析仪器和设备,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现有实验器材台数还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要求。

(2)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本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专业结构也不近合理,一批青年教师还需逐渐成长,缺乏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教学研究成果。

(3)部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同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课的先后顺序还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对于新开设的课程,有的授课教师对内容不太熟练,有必要加强教师的授课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走出去,加强与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现有实习基地以煤化工企业为主,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强调的“宽专业”背景还有一定差距[17]。以煤化工行业为背景的院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开设该专业时仍需明确方向,吸收、借鉴相关院校办学经验,不断摸索、改进、完善专业建设。不仅要办出自身专业特色,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截止到目前为止,安徽理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经费陆续到位,新进大型设备招投标已完成,等待供货、安装调试。专业教师也正忙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领导带领专业教师通过广泛调研,集众家之长,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也逐步落实到位。相信安徽理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明天会更加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刘淑芝,王宝辉,陈彦广,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06):209-210.

[2]韩军,何选明,王世杰,等.《能源化学》教学团队多导师制的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9):72-73.

[3]龚启迪.浅析我国能源化学发展模式[J].化工管理,2015(24):4.

[4]2013年贵州大学新增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OL].高中频道-中国教育在线,gaozhong.eol,2013.

[5]2013年东北电力大学新增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OL].高中频道-中国教育在线,gaozhong.eol,2013.

[6]《能源化学》[OL].重庆创业资讯共享平台-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www.cqibi.cn.

[7]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百度文库[OL].wenku.baidu.c,2012.

[8]能源化学工程-百度文库[OL].wenku.baidu.c,2012.

[9]孟广波,毕孝国,付洪亮.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3):145-146.

[10]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05):11-14.

[11]徐美玲,李风海.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山东化工,2015,44(17):150-151.

[12]高庆宇,吕小丽,蒋荣立,等.能源化学化工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26(02):20-23.

[13]陈彦广,韩洪晶,陈颖,等.基于国际化、工程化能源化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及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24-225.

[14]陈彦广,韩洪晶,杨金保,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228-229.

[15]王淑勤,郭天祥,汪黎东.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初探[J].山东化工,2015,44(19):116-117.

[16]走进奇妙的“化学反应”中-历数化工制药类专业[J].考试与招生,2012(5):42-43.

第3篇

关键词:电力行业;能源与动力;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13-02

能源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支柱之一,能源类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制订与修订过程中,与能源相关的专业随着学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调整。本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应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和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原则,与能源相关的专业从第二版的“热能核能类”中的四个专业经历第三版中的“能源动力类”的两个专业后,发展到2012年第四版“能源动力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一个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过程中的专业调整,不仅为我们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专业建设的新任务。

我校创建于1951年,1985年开始本科生教育工作,是一所电力行业为背景、特色鲜明的行业类院校。“热自”专业(即现在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设置于学校创立之初,是学校的老牌专业。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尽管专业名称经历了“热能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变化,但是专业建设始终本着为电力行业服务的宗旨,努力打造“电力工程师的摇篮”,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侧重于培养电力行业内的能源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电力工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实施,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此为契机,在专业建设方面,结合自身专业的背景情况,深入思考,在专业建设的某些方面又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专业方向的设定

2012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第四版中能源动力类二级学科门类下列的专业仅存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一个专业,使得该专业转型成了一个“大能源”范畴 内的专业。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规律来说,在拓宽专业面的同时,还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直以为电力行业培养人才为主,是侧重于电厂的热能动力,这个主线条不应改变。但同时考虑到即便是电力行业内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之中也要“术业有专攻”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既不能过于宽泛,又不能过于单一,培养方案最好能够体现在一定行业领域的多元化培养。

人才的培养源于社会的需求,专业的培养方案应以满足社会人才的需要为首要目标。多年来,我校教师与电力行业企业紧密接触,及时掌握人才需求的发展动向,同时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一定的跟踪,在掌握一定信息的情况下了解到,电力行业内所需要的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人才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从以往传统的电厂运行人员为主,已经悄然衍生出污染物控制、清洁能源、节能、能源管理等多种人才的细化。

综合前面专业设置变化和人才需求细化两种情况,我们结合学校多年来对电力行业内“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经验,发挥自身专业特点和优势,以专业方向的多元化设置为切入点,在培养方案中,通过课程的设置,凝练和体现出三个专业方向:电厂热能动力、洁净发电技术和节能与能源管理。“电厂热能动力”方向继续秉承和发挥学校的专业特色,旨在培养电力生产运行、检修方面的人才;“洁净发电技术”方向紧跟我国的能源和环保的发展趋势,侧重于培养学生在污染物控制和新能源方面的素养;“节能与能源管理”方向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展节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培养有节能意识、熟悉节能管理、掌握一定节能技术的能源计量与管理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决定着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直接关系到人才的知识储备,课程体系中课程的配置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即要形成较为完成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又要能体现出的专业方向的设置。

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学科,所涉及的课程较多,为了合理配置课程,我们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拓展选修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在这四个模块中除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本身的直接关联度不大外,其他三个模块都与专业关系密切。

考虑到“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工程燃烧学”、“锅炉原理”、“汽轮机技术”、“热力发电厂”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我校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的传统课程,这些课程的知识是无论哪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应该掌握和具备的知识,在课程体系中,将这些课程设置在必修的专业领域课程模块中,以确保每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这些课程。

而在体现我校“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专业方向的多元化方面,我们在灵活性较大的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动足脑筋,在满足学校课程学分设置的前提下,在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精选课程,使得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课程都与各自的专业方向相契合,比如“电厂热能动力”专业方向设置“单元机组及集控运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参数机组”等与电厂实际联系紧密的7门课程,“洁净发电技术”专业方向设置“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等与清洁发电有关的8门课程,“节能与能源管理”专业方向设置“能源管理与审计”、“节能技术概论”等能源管理类的8门课程。与此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对拓展专业视野的需求,又将拓展选修课中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相互打通,允许学生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使得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课程的选修灵活性更强。

在集中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设置中,继续秉承“重传统,拓方向”的思想,无论哪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要求参加下电厂的专业实习、仿真实习和“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和“热力发电厂”三大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以保证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电力特色。此外,对三个专业方向又各自设立了自己的实践教学环节:“电厂热能动力工程课程设计”、“洁净发电技术课程设计”、“节能与能源管理课程设计”,来体现专业方向侧重的不同。同样也允许学生跨专业多选其他专业方向的实践环节。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是培养方案的执行者,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设师资队伍。

首先,我们从外面引进高水平人才来补充新专业建设所需的专业教师扩充我们的师资队伍。近几年,我们有针对性地从国外引进上海市“东方学者”两名,提升了师资队伍在分布式能源与制冷领域的专业水准;从电力行业的研究所和一线企业引进了经验丰富的高职称人才和实验人员,增加了有工程经验的师资力量。

其次,我们从培养自身教师入手,通过进修学习、产学研合作、“双师计划”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程水平。近几年,我们选送了1名优秀教师赴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风能发电方面的学习交流;先后选送若干名教师去西安热工院、外高桥电厂等行业内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每年都有序地选送教师进行“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的培训。

最后,我们还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在新教师入职初期,我们要求新教师都必须参加上海市教委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在教学方面,提出“先做学生再做老师”的要求,无论新进教师在科研上有多深的造诣,规定新进教师第一学期随老教师听课、辅导,并由专人传、帮、带。第一次开课前需通过内部试讲后才能踏上讲台。

四、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培养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根据课程的内容和任务,明确出3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和3门专业主干课程。对于这几门课程先后进行主干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等几轮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的主干课程已全部成为校精品课程,4门课程为市教委重点课程,3门课程进级上海精品课程行列。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面向行业一线的热力透平类课程教学改革》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这些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培养方案更好的执行。

五、结束语

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电力特色鲜明,在多年办学经验和基础上,结合电力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如何培养具有电力特色的能源动力工程人才方面进行以一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专业建设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永远没有终点,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工作,我们还将继续积极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87年(第二版),1998年(第三版),2012年(第四版)

[2]杨晴,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9(1):66-68.

第4篇

高新技术在国外一般称之为高技术(HighTechnology),而在我国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新技术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高技术的概念,广义的高新技术,则包括“高技术”和“新技术”。

高技术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国内外目前关于高技术、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定义,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关于高技术,有以下一些代表性观点:

美国学者的定义。美国学者D.Crane指出:应用研究如果同科学有联系,那么它有时被称为高技术;如果没有联系,它就被称为低技术。美国的J.Utterback认为:高技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所指,冷藏技术、电器、汽车和航空技术,都曾是不同时期的高技术,高技术不局限于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工程、材料、激光、海洋工程等六个领域。美国《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定义高技术是: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

日本学者的定义:建立在当代尖端技术和下一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即为高技术。日本学者津曲辰一郎认为高技术是经济过程中的主导技术,他将高技术定义为下述技术的总称:①为提高现有商品功能的必要的中心技术;②具有能赋予产品以新功能的主导技术;③构成下一代产品基础的技术。

国内学者的观点。高技术是指能带来高效益、具有高增殖作用,并且能向经济和社会广泛渗透的技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涌现的新技术群的核心。王伯鲁提出枚举定义法,即当代高技术领域是指: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与机器人、生物技术(包括制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包括核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应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的高技术内涵是不同的。现代高技术应反映如下3个方面的要求:

从技术的结构看,高技术是尖端技术,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类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这一点有别于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从时间上看,高技术是新技术,是以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从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高技术是基于科学的发现而产生的技术,即高技术是Science-based技术。

因此,高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最新尖端技术。必须强调,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新技术仅仅代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技术形态,而不是技术内涵的革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是指运用当代最新科学知识和尖端技术而形成的技术群,它们构成新一代产品的基础技术和主导技术,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具高增殖作用和广泛的渗透功能。

2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

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定义:高技术产品是指每1000名职工中有25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把3.5%以上的净销售额用于研究开发而生产的新产品。

美国商务部依据某类产品销售额中R&D支出的比重和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标准确定的高技术产品为:①导弹以及航空器;②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③通讯设备;④电子元器件;⑤飞机及零部件;⑥办公设备及计算、会计仪器;⑦军械用品;⑧医药制品;⑨工业用无机化工制品;⑩专用设备及科学仪器;(11)发动机及涡轮机;(12)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合成纤维及其他人造纤维(不包括玻璃制品)。美国海关合作理事会在以往对高技术产品定义和分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定性分析,对高技术产品进一步筛选,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产品定义为高技术产品:①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②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据此所确定的技术10大领域为:①生物技术;②生命科学技术;③光电技术;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⑤电子技术;⑥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⑦材料设备技术;⑧航天技术;⑨武器技术;⑩核技术。

广东省“高技术企业统计方法研究”课题组认为:符合下述条件的①、②、③、④中的任一项及⑤、⑥两项者,即为高技术产品:①(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应用新科学原理生产的产品;②(在国内或省内)首先应用我国独创的新工艺或国际上最新工艺,并使产品质量或功能或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③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生物品种,并使质量或劳动生产率或成本或功能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④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公布的高技术产品目录;⑤符合国际标准或技术先进国家标准,若无国际标准,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符合国家、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⑥达到本年代技术先进水平。

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产品,是以高技术为主导技术而生产的具有新的用途和性能,或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

3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美国方面的研究。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定义:研究试制费和科技人员与职工总数的比例,比整个制造业高出1倍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国立科学财团的定义为:研究和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为3.5%以上,职工中每千人中有25人以上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商务部的定义为:研究开发费用在总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总职工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学者纳尔逊(R.Nelson)在《高技术政策的五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发展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美国学者戴曼斯叙(D.Dimancescu)在《高技术》杂志上指出:对高技术企业的定义,主要依据两大特点: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高;二是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的投资比例高。这两大特点又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即知识密集,这是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必要成份,也是技术持续创新的必需。美国学者杜迪(F.D.Doody)和芒塞(H.B.Muntser)认为,高技术部类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类体现出高增长率、高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高附加价值、强烈的出口导向和劳务密集(这里专指高技能的劳务)的生产技术公司。

在英国,高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一组包含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的其它技术的产业群体。

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当一种产品使用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技术产业。

在加拿大,高新技术产业被定义为是一种技术水平相对高的生产部门,这种相对高的技术水平通过劳动力的技术素质或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反映。

在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部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与科学技术人员联系紧密,产生新产品并且有科学或技术背景企业的产业。

在日本,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定义为: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技术密度高,技术革新速度快,且由于增长能力强,能在将来拥有一定水平的市场规模,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的产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R&D密集度(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将相对于其他制造业而言具有较高R&D密集度的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

《欧盟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把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R&D投入高于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科学仪器制造业等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或先导产业。

在中国,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概括法,也叫例举法,即按技术类型定义高技术产业。《中国科技产业》公布的目录包括:①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②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③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④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⑤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⑥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⑦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⑧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⑨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⑩医药科学和生物科学工程;(11)其它的新工艺、新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具有以下4项特点:

它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所用的设备、材料涉及到现代技术领域的许多尖端成果;它是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科研费用和设备投资大,产品的附加值高;它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科技开发人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人员;它的产品具有国际性和前景良好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是指由高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具有知识密集、R&D投入高、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等特征的先导型产业。

【参考文献】

1蔡莉,王新.高技术产业的划分及发展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第5篇

全球化

零和一 信息与智能社会

超级产业的国际竞争

虚拟经济

哲学革命

温特尔模式

物质能量与信息

相对论

文章简介:本文探讨新经济与全球化的关系,分别对新经济和全球化进行了定义。对于信息产业的本质,是从物质,能量,信息的差别谈的。信息的本质是以二进位(0和1的组合)来表示客观存在,可以与电的开关相一致,所以可以达到光速,因此超越了物质特性,在本质上就是全球化的。文章归纳了信息社会的12个内容,指出它不是工业革命的继续,而是未来信息与智能社会的开端。中国历史上的“易”就是二进位的组合,中国人具有发展新经济的巨大潜力。在新经济和全球化基础是的国际竞争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包括两极分化,宏观经济不稳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和主权等,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对策,不可盲目和天真。

一。作为生产方式的“新经济”:

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

1。 全球化与新经济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

的经济高速融合”(IMF)。“各国经济已不仅仅是一般地相互联系和交往,而是互相交织,互相融合,以致形成了全球经济的整体”。

狭义的“新经济”有三重含义:第一,指90年代低通货膨胀和高经济增长并存的,美国经济的特殊繁荣;第二,将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网络,“新经济”就获得以下含义: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第三,指以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全社会生产率。广义新经济包括三个层次的概念:

第一,新经济不限于生产力范围,而是生产方式的整体,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指以新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在90年代以来的新科技革命,则是以信息产业为核心,以网络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指美国所推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这样定义新经济,就与流行的所谓“新经济==信息产业(IT),加上全球化”说法相一致了。

第二,目前的“新经济”是90年代在美国首先产生,并影响全世界的。以美国的新经济为出发点,考虑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意味着更加强调“国际领导者”(目前是美国),包括美国文化,价值观念,政府和企业,在推动全球化方面的主体作用,而不仅仅把全球化看成客观过程。美国是有目的,有战略,有策略,有意识推动全球化进程的,这就使全球化带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作为霸主的美国,它的利益和战略的产物。这对于全面分析全球化的性质,新经济的性质,及其双重后果,对于我国的应对战略,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第三,新经济是一个历史概念。广义的“新经济”,应该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所谓“新”,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地域性经济,农业社会而言,可以理解为整个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数百年内,经过3次大的科技革命,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向全球扩张的过程。

2。

4次科技革命与社会形态

我们把“新经济”理解为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生产力的核心部分是新科技革命,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场大的科技革命,需要相当长的酝酿期,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以爆发的形式形成现实生产力,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下一次新科技革命又在酝酿。近代以来已经出现3次大的科技革命,目前正在出现第4次。

每一次“新经济”的大飞跃,都有一些重要的标志:

第一,作为“新经济”的生产力方面,我们强调它的科技革命基础:4次大飞跃是以4次科技革命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的酝酿期,可以追溯到地理大发现,17世纪产生于英国,在18世纪成为现实生产力,19世纪在美国形成最大规模的超级产业。第二次科技革命酝酿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发现了原子能和电子,形成了电力,航空,钢铁,汽车等超级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从二战以后开始,形成新的超级产业群。在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正在酝酿第4次科技革命。为什么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下一次新科技革命的开端,而不是上一次的延续?因为,第3次科技革命及其形成的产业群,仍旧属于工业革命范围,形成的是现代工业化社会。而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生态技术,基因技术为开端的新科技革命,代表的是21世纪“信息和智能社会”。

人类可以利用的最重要资源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农业社会中,人类把物质加工成人力工具;在工业社会,能量被转化为动力;到了信息社会,信息成为最关键的战略资源,将被转化为现代的智力工具。在信息社会中,人类将面临“智能革命”,人的智能通过智能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放大,实施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人工智能是高科技的核心。所以准确地说:未来社会应该是“信息和智能社会”。要实现智能革命,就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的大脑。21世纪的主导科学将是生命科学。90年代开始开始的基因研究,到2005年可能查清人类基因的图谱。未来的高科技是以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生态技术和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智能生产力。信息产业,可以看成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和智能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

第二,每一次新经济的飞跃,都有生产工具创新,并发现新的能源动力。第一次新科技革命,工具机是珍妮纺织机和镗床,由镗床加工出蒸汽机,才使得蒸汽成为大工业的动力;第二次新科技革命,工具机是机床,动力是电力和石油和原子能。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工具机是计算机,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发明出来。第一代计算机是用于信息处理的大型计算机,用于国防和学术研究;第二代计算机是个人计算机,用于信息的获取。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工具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结合,形成交互式网络,用于信息的传输和交流,这是第三代计算机。更为高级的计算机,是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产生智能机器人,达到人机共同思考。

第三,人类对于物质层次的认识和利用,日益深入。蒸汽机是以热力为基础的,人类对于物质的利用在从分子层次;石油的分解和提炼,是以化学为基础的,人类对于物质的利用在原子层次,物质的化合与分解,是原子结构的改变;电力的产生,是人类改变了电子的运动方向。而原子能,则是人类打破原子核的结果,质子,光子和中子,都被人类所利用,以产生新的巨大能量。

第四,人类对于外部环境的利用日益广阔,体现在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和利用。第一次新科技革命,是以牛顿的机械时空观为基础的。新大陆的发现,极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航海技术使得世界性的征服殖民地和移民成为可能,而美国铁路网的建立,才真正为大工业创造了广阔的国内市场。第二次新科技革命,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的,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换的。人类正在进入海洋和外层空间,扩大自己绝对活动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开始自觉地改变自己和空间的相对关系,即通过加快速度,缩短时间,克服空间对自己活动的限制。电子,航空,航天,电磁技术已经达到了这一点。喷气式飞机,高速公路和铁路,缩短了人类环绕地球的时间。3颗同步运行的卫星,即可以实现全球24小时不间断的通讯,使得气象观测,股票市场,都能够通过光速,全天候24小时运行。运行速度越快,时间越短,空间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就越小。有人说: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就是说新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限制,为人类社会关系的全球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技术手段。新的通讯交通工具可以“压缩时空”,使整个地球变小,人类的交往不再受到以往那样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代依靠快马传书,一天可以跑800里;汽轮船,高速列车,特别是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开始改变了这一切。使人类摆脱时空限制的根本手段,是电子通讯技术。1964年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65年出现了商用卫星。60年代末期互联网始于美国,80年代应用于军事,教育,科研和教育,90年代应用于商业。2000年有1 亿台电脑入网,用户有5 亿人。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的产值达到3。5-5万亿美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到2016年,全球有2 亿人在家里上班。是网络,把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只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关系,可以说,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提供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手段,造就了全新的,强大的生产力基础;而全球化则是资本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世纪之交世界性的全新生产方式。

第6篇

一、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主席在武汉主持召开六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讲的发展是指要把工作着力点和重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上,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走内涵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该说这是适应知识经济特点发展国有企业的唯一出路。传统工业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是单一、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造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这不能不说是技术与科学分离的悲剧。知识经济倡导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资源来取代已近枯竭的稀缺自然资源。从我国石化工业发展历史看,其成长方式是资源型,是以年均消耗1亿吨以上的石油为代价的。资源型成长存在陷阱,当商业环境发生改革时(特别是面临战略转移点时),资源型企业具有庞大的惯性难以迅速反应,往往会丧失新的机会。因此,石化工业必须彻底扭转当前的成长发展方式,实现战略转移,从节能降耗人手,走绿色发展、深加工之路。

节能降耗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在知识经济社会,这不仅是提高效益的需要,更是减少资源浪费、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集团公司一贯坚持的提“三率”降“四耗”应该说是极具战略眼光的。1998年世界石油市场风云突变,原油价格视升一倍以上,油价走高不排除国际基金炒作之嫌,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石油供需的基本面发生变化。集团公司30%以上的原油需要进口,由于油田接替原油不足,炼油开工率仅为63%。据测算,我国石油需求在未来10年内将增加10倍,我国和日本将占亚洲石油总需求的50%。现实和未来使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资源之宝贵,无米下锅之滋味。当前炼化企业的轻油收率70%左右,原油加工损失率在1%以上,乙烯收率在30%左右,工艺技术指标与世界著名的石油公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吨油加工费为例,集团公司炼化企业为216元,齐鲁石化的原油加工深度在集团公司最深,也在180元以上,比亚太地区炼油企业平均水平高出55元。1998年,雪佛龙公司销售利润率为7.4%,而石化集团公司还不到0.6%。我们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路还很长。从成本核算看,石化企业的物耗和能耗占到总成本的80%以上。加大原料从采购、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控制,对于降低成本具有重大意义。委员长曾问邯钢总经理刘汉章降成本的潜力还有多大,刘汉章回答,在现有设备不更新的情况下,潜力是有限的。但要搞技术改造,就会产生新的效益增长点。通过技术改造,达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的,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规律的。特别是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必须把降低原料消耗、提高原料利用率作为重要主攻目标。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改变,大量的一次性塑料薄膜、塑料袋、包装物抛弃在环境中,由于视觉的原因,人们将它造成的污染称之为白色污染。

塑料是一种以石油为原料、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需要上百年才能逐渐降解。白色污染物堆在地上成为蚊蝇细菌的温床,混在土中影响植物生长,落在陆地河流中被动物吞食导致死亡。废弃塑料已成为社会的公害,这不能不说是石化工业的悲剧。环境治理专家认为解决白色污染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回收,现在技术不成熟,难度较大;二是杜绝塑料的便民使用。作为原料生产者的石化工业,要么放弃塑料这块市场,要么加大技术创新,攻克塑料的易降解或回收工艺,这是关系石化工业生死存亡的事情。因此,为了石化工业的发展,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彻底解决工艺技术问题,走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制定并了近期首先开展环境标志的六项产品,车用无铅汽油榜上有名。集团公司应以此为契机,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开发绿色产品,无论是油品还是化工产品,都应以全部回收和减少污染为目标。如果从工艺上解决了这一难题,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对人类环境的保护意义重大。未来石化产品市场需求是巨大的,单从现代农业的需求来讲,就孕育着无限商机:研究开发容易腐化并被土壤吸收的新产品替代传统的塑料薄膜,彻底消灭白色污染;研究开发不破坏土壤结构,适用于不同农作物、不同土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优质化肥;根据农村机动运输工具的实际,开发多种牌号、多种形态、高能量的动力嫩料,减少车辆污染。最近有报道,马来西亚政府推出一系列环保措施,并让柴油车辆使用其它替代燃料。据称已成功利用棕搁树的果实提炼成“人造柴油”,其含硫量仅0.0075%,并产生与普通柴油相近的动力,而预计售价也与普通柴油相近。因此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提高油品及其后续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成本,已是石化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石化集团公司的石化企业基本是推销性的,未能真正从市场出发,开拓和引导市场。开发研究功能偏弱无法适应技术进步和产品品种升级换代的要求。现代企业经济性、实用性的产品开发有两个方向:一是现有水平的产品通过技术改造提高附加值,包括科技附加值(是通过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深加工度,以及降低生产中的能耗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艺术附加值(是通过对商品外观、包装及文化含量的艺术性设计而获得),营销附加值(包括由商品的名牌商标、广告等带来的促销附加值,有助于心理满足、适合社会价值观念追求的心理附加值,通过适销对路、匾乏、收藏等方面获得的市场附加值),管理附加值(通过价值工程VE、工业工程IE、全面质量管理IW等现代化管理手段,降低成本并提高功能而获得的附加值);另外一个是利用现有水平向相关产业推进,搞深加工。原料型企业的资本利润率比较低,而产品型企业则不同。石化产业的下游产品,技术密集且附加值高,中国石化工业应该形成从资源勘探开发到石油炼制、深度加工的产业链,将传统产业向新材料、精制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生物技术产品转移。杜邦公司已宣布计划将其全资能源子公司科诺科剥离,公司业务向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深人,预计生命科学业务的收人占公司总收人的30%。这应该看作是一个石化产业界跨国公司转变主营业务、开拓新市场领域的信号。

二、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

传统工业经济是以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而知识经济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人起决定作用。目前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印%。知识作为经济资源有其独特之处,显示出非消耗性、共享性、非稀缺性、易操作性的特点。对企业来讲,对资本的认识应该更新观念,关键资产不再指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资产,具体包括:使商品具有竞争性的信誉、服务、商标;体现智力劳动的资产,如专利、版权;企业内在发展的动力资产,如管理方法、企业文化;劳力资源,如员工的知识智能、工作技巧、创新合作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把握关键资产的全新概念,重视职工队伍的培养,增强品牌意识,加强专利、专有技术的管理。

品牌是体现商品或服务个性或消费者认同感,象征生产经营的信誉,被用来与其它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名称、标志、包装等符号的组合。市场经济是竞争性、开放性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墓本运行机制,是市场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企业竞争实际是商品或服务的竞争,商品竟争也就是品牌的竞争与名牌的竞争。知识经济,将使这一竞争更趋激烈。名牌是一个全优概念,它要求在质量、款式、价格、服务、信誉和市场占有方面均有优异表现,不是纯粹精神性的荣誉,它给企业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在全世界驰名品牌中,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其中的oo%,仅美国、日本就占20%。名牌在整个产品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市场份额却达4O%以上,销售额达50%,可口可乐、迪斯尼等商标价值都在百亿美元以上,壳牌公司的“弘ell’,商标也是价值连城。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内企业逐渐加大对品牌的培育,实施名牌战略。最近北京中华资产评估公司对健力宝品牌及其有关资产进行评估,品牌价值61.55亿元,这是健力宝集团在品牌运作与培育上获得的巨大成功。

石化集团作为世界5(X)强企业,原油产量、加工量、乙烯生产能力、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分别占全国的22.5%、54%、55%、71%、61%,确实是中国的龙头企业之一,但在名牌产品的推介及品牌培育上与跨国大公司相比差距很大。中国石化的“火炬SINOPEC’,仅注册为服务商标,又无充裕资金进行宜传。石化产品中唯有“长城油”被命名为国内驰名商标,这与集团公司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根本不相称的。国外大公司销售收人的5一10%用来作广告费用,直接消费品价格中的5《}一80%来自广告费用,利用大资金进行品牌培育。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石化集团”蕴含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无与伦比的。集团公司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业务、资产、债权债务、机构、人员重组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品牌的重组与融合,要重新核定火炬商标使用的范围。一是向新产品、新服务领域的延伸,二是与集团公司各直属企业有关品牌的融合,应该逐步弱化原有品牌,突出中国石化品牌的培育。树立名牌意识,生产名牌产品,这是集团公司全球性战略发展的基本需要:一是有利于加快企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名牌为龙头,组成资产一体、市场导向、多元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二是改善提高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名牌效应是市场消费需求的直观反映,是产品优胜劣汰过程的具体体现,在极具变化的市场面前,名牌产品无论在竞争上还是获得金融支持上都比其它产品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三是名牌是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激发职工创造性的重要手段,员工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品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专利作为一项工业产权,是技术、经济和法律相结合的整体。从技术上讲,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新技术方案;从经济上讲,它是发明创造者的一种无形资产;从法律上讲,专利是专利权人在法定有效期内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专利作为衡量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已被世界所公认。发明创造有了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才能流通。世界跨国石油公司特别重视专利和专有技术的管理,都有多项在石化工业界闻名的“拿手活”。比如:壳牌集团的天然气转化生产优质油品技术及上流式载塔减粘裂化SSV工艺,埃克森公司的炼油灵化裂化(FIEU)技术及灵活焦化技术。这些专利和专有技术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显示了其在石化工业的“猫主”地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时,对专利和专有技术要进行融合,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保持技术领先首先要培养一支过硬的科技队伍,这是企业在知识经济下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加人W,】I)只是在贸易形式上与国际接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发展石化工业则是一场革命性斗争。国家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旨在引导科技机构、高校和广大科技人员去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我国技术产业化进程。集团公司现有科研院所40余所,科研人员4万多。如何借鉴国家对煤碳研究院等百家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改制的经验,充分发挥科研队伍的作用,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任重而道远。

三、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

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现在全世界计算机已达1.6亿台,因特网用户0.8亿户,2(XX)年预计将有3亿用户上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日臻完善,促使资本、生产、管理、商品、劳动力、技术等跨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速度加快、数t增加、质量提高、周期缩短,世界大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日益成熟。国家、企业间的经贸、技术联系与使用加强,同时竞争趋于激烈。信息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企业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对企业结构进行重组和重建,实行网络化经营,使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的各环节、高层管理人员与员工、企业与国内外各相关联企业和用户之间都实现网络联接,提高运行效率,促进全球化进程,增加收益机会。到1997年底82%的美国企业已上网。在实现信息化同时,大刀阔斧进行结构调整,放弃旧式批量生产流程,采用适时部件运送制度,精减机构,缩小编制,实行扁平化管理与客户的互动联系,满意用户的个性需求。1998年因特网上广告收人为19亿美元,网上交易额为2印亿美元,预计2(X狡年将达到4520亿美元。1998年初,克林顿政府宜布美国电子商务为免税区。1999年9月,美国采用规范统一的数据格式推出了“电子商务模型语言”表格,极大地促进网上交易的发展。1999年WID将把制定电子商务框架协议纳人工作计划,预计这一协议将对加人世贸组织建立新的门槛。凡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国际组织如WID、WriD、ICc等竞相制定工作框架和行动计划。由于因特网的方便快捷,使全球贸易指尖操纵成为可能。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的世界统一,在无纸化贸易中企业将采购订单过程成本缩减20%左右,缩短研发销售周期。因特网将成为全球商业电子化的基础设施,所有企业都能在电脑空间找到最合适的用户和供应商。

网络给企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一是贸易形式的改变,向无纸贸易过渡,交易额大,标准化程度高,格式固定,成本低、效益高;二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组织形式向扁平化发展,中间层次减少,在生产上实现BRP资源短期预测与厂零库存相结合,实行柔性制造,满足特异需求。oo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市场策略日益把企业推向“全球化发展之路”。国际经济专家断言,企业的全球化经营将是未来发展的重头戏。埃克森、壳牌、英国皇家这些“全球味”十足的跨国石油集团,无不凭借其遍布全球的产、供、销、管、研等据点来夺取世界市场。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97年,全球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存量已达35(XX)亿美元,全球商品与服务贸易总量中约1/3是在跨国公司母公司及其海外子公司内部进行的;另外1/3是在跨国公司及其他企业之间进行的。跨国公司及其海外子公司的销售额增长速度超过全球贸易增长速度。跨国购并是目前海外投资的主要形式。1997年跨国购并总额达抖加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85%以上,其中控股购并达23印亿美元,石油化工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98年8月,英国石油公司出资550亿美元购买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组建英国阿莫科石油公司,12月,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以863亿美元收购美孚石油公司。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增长的速度放慢。1999年l一3月,我国出口总额仅为372.7美元,同比下降7.9%。

1996年底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组关于新经济的文章,指出美国经济已进人“二低一高”发展阶段,即失业率低、通胀率低、增长率高。这“二低一高”现象用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无法解释,而知识经济却很好解决了通胀率、失业率之间的矛盾,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定基础。目前,美国的因特网已连接世界近2众)个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的企业卷人经济全球化浪潮。10年前美国实行全球化经营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20%,而目前这一比例已超过75%,其出口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男)年一1997年,出口增长率为6.5%,是同期经济增长的3倍。回顾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关键是大规模制造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如果不进行技术改造必然在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全球性竞争中处于劣势。以韩国为例,经济增长是以消耗大量资源和举借巨额债务为代价的。以圈地为特征的资源占有和资源扩张的成长方式,因反应速度缓慢,创新能力弱,运作效率低等弊端,使韩国大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至1998年底,现代、大宇、三星、比、SK等五大企业集团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28.8%、354.9%、252.1%、314.5%、240.3%。1999年7月,韩国四大银行宜布接管大宇集团,使韩国经济雪上加霜。大宇集团1998年资产650亿美元,是韩国乃至世界企业界的一颗明星,其衰亡的祸根是无限度扩张。特别是卯年代提出全球化经营后展开了全球性大收购。在扩张高峰期,曾创下每3天接管一家企业的纪录,练吞了许多国家的不良资产。1998年债务为500亿美元,是其净资产的5倍。知识的作用正使得资本的价值出现不确定性,产生不稳定因素,这不能不说是一系列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逐步实现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升级己迫在眉睫,这是传统产业规避全球化战略陷阱,进行自我保护、寻求发展的唯一出路。

中国石化集团作为产、供、销一体化跨人世界500强之列的特大企业,面对全球化经营应从练内功做起。目前,世界石化工业正处于第三次重大结构调整阶段,调整目标是从资本集约向技术集约转化,从多元化经营向突出核心业务发展,从而使强者更强。国内市场,油的25%、塑料的53%、化纤和化纤原料的52%已经被进口产品占领。1998年集团公司进口原油占32%,出口总额5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只有1.6亿美元,仅占销售收人的0.5%。因此,坚持对外开放,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利用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必须作为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网INTI认NET,鼓励直属企业上因特网,这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惠普公司总裁陆普莱特说:当今与网络无关的企业只有死亡。集团公司各直属企业都有比较完备的电话网、电视网、计算机内部网,必须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资源和人才优势;二是要树立社会营销新观念,社会营销的基本精神是指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利益,促进企业与环境保护、社会效益、持续发展等的有效结合;三是解决好资源短缺的问题,像埃克森等跨国石油公司原油占有和储备都近千亿吨左右,我们可与西亚原油富裕国家采取多种合作形式,通过购买、合作炼制、合作开发换取限期使用权等方式弥补和缓解资源短缺矛盾;四是制定全球化经营的长远发展规划,实现销售全球化,供应全球化。

最近有关部门调查了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大小,1995年中国年收人3万元以上家庭人口数只有800万,只相当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和长岛两地之和,即使到么X犯年,中国的市场规模也只相当于一个德国;二是市场价格,电讯价格每年下降12%,1望翅i年,跨国公司的电力设备、电脑、家电、复印机等生产能力利用率都不到50%;二是生产成本比效,人均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低成本的优势逐渐消失。中国的消费人群分布广泛,投人的销售费用高,可口可乐在美国为每箱饮料付出的促销费用约为10美分,但在上海要达到《卜一50美分,使生产微利或亏本;四是回报率,1995年美国商务处调研结果表明,美国公司在亚洲其他主要东道国的投资回报率都高于中国,印尼为40%、马来西亚为33%,新加坡、香港、菲律宾都在20%左右,中国大陆却不到5%;五是其他问题,包括版权和专利的保护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走私猖撅等问题。结论是70%左右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经营是亏损的。从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在国际大市场的融合之下,存在极其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国企业加人从门t)后的运行环境有其变坏的一面,但是经过国内市场的磨炼,中国企业如果能紧跟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未来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是完全可以与国外大公司比高低、论伯仲的。日本一高级工业董事预计亚洲在从目前的金融危机复苏后将成为世界化学工业的主要战场。过去5年,亚洲石化需求每年增长13.2%,西方化学公司正在通过合并和其他扩张方式日益积聚力量,不断向亚洲投资,因为这是世界上唯一仍然增长的市场。1998年亚洲乙烯24(X)万吨,而美欧只占6%。如果西方继续投资,份额将上升到30%。因此,全球化竞争已逼近家门,我们必须在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唯有高举知识经济的大旗才能打燕这场生死枚关的“世纪战争”。

四、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

江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一个发现过程,是现代企业和经济活力之源。

在英语里,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一”,意思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创新成为一种理论是20世纪初的事情,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经济学赋予创新新的内涵,是指企业家向经济中引人的能给社会或消费者带来价值追加的新东西,这种东西以前未曾从商业的意义上引人经济之中。现代创新概念强调企业高层管理者对创新承担的义务及敢于接纳风险的意识,体现管理才能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作用。主席与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谈话时指出,要培养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企业家,企业家素质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Intel总裁安德葛洛夫在《惶者生存》一书中曾写道:如果一刻不创新、不琢磨市场,就会失去生存的机会。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创新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创新包括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却一直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的基本驱动力。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这对促进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创新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引人“新的组合”,包括引进新的产品、引进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供应来源和实现新工业组织等等。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界不断丰富创新理论,但其基本含义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即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是从新思想到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由此得出结论:第一,技术创新不是纯粹的科技概念,也不是一般愈义的科技发明和发现,而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第二,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某一种单项活动或一个环节;第三,技术创新强调技术开发与技术有效应用的统一,重视技术要素同其他要素的新组合;第四,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R&D)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R&D费用占销售额比重为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而占到5%,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

发达国家企业R&D的投人主要集中在大企业,据英国商工部的一项调查,1997年对R&D投资最多的全球300家大企业共投人21印亿美元,日本大企业投人占其销售额的5一8%,且其中开发新产品的应用研究占很大比例。与之相比,中国大中型企业R&D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由1夕叭)年的1.38%降至1996年的1.巧%,1998年整个石化集团公司的比重则不足1%。显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远不能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竟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