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小结

大学生综合素质小结

时间:2023-10-09 10:5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小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综合素质小结

第1篇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综合素质 提高

0 引言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均是90后,他们热情、奔放,更独立,胸怀天下,均有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这是90后大学生的优点。但是,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衣食无忧成长也比较一帆风顺,没有体会过失败与挫折,因此,他们也比较自我,承受失败的能力相对较差,社会责任心相对较弱。另外,90后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面临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更大,面对的社会诱惑更多。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90后在校大学生,如何应付来自自身和外部的不足与压力并较好的解决面临的问题?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社会,这都是一个不可避开的问题。本文认为,提高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的中流砥柱,这是解决问题的较好方法。那么,什么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专业技能素质,包括大学生课堂上学习的各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二是非专业技能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 90后在校大学生素质现状

90后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本文主要讨论90后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足的方面。

首先,90后在校大学生对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存在偏颇。大部分90后在校大学生都有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强烈愿望,而且能够努力学习。但是,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他们均只是愿意努力去学习对自己将来找工作有帮助,或者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对于一些他们认为对找工作没有直接用处,或者是他们认为没有用的知识技能,则往往不愿意学习,甚至排斥。这样的学习态度,不利于90后在校大学生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也难形成比较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也体现了90后在校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功利心太重。殊不知,现在看似没有用的知识,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祝你一臂之力,只有自己先充实了,才能抓住随时出现的机会。

其次,90后在校大学生更自我,公德意识较差,社会责任感较弱,缺乏诚信。更自我主要表现为更重视自身利益,忽视集体利益,为了自身利益会采取一些不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在学生干部竞选和奖学金评选等方面采用一些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更看重个人利益。缺乏诚信表现在考试作弊和提供虚假信息,很多同学平时不努力学习,或者是对于部分他们认为没有用的学科不努力学习,到了考试就想作弊过关,有些学校设置诚信考场,其涵义就是相信学生的诚信,不需要有人监考,而据了解,有些同学一旦知道申请诚信考场成功,连应付考试的复习也不复习了,就打算考试的时候肆无忌惮地抄袭,把美好的诚信考场变成了疯狂作弊的场所。

第三,90后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从高中早起晚睡、刻苦努力的生活模式一下进入丰富多彩且相对较宽松的大学生活方式,很多同学是晚睡晚起,足不出户,更不用说锻炼身体了。据了解,因为网络的便捷,很多同学经常玩游戏、看电视剧,到了白天上课就没了精神,或者是根本就不起床上课,熬夜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第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校大学生一般成长比较顺利,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失败,而且独生子女的比例比较高,身处顺境而且在呵护中成长的他们,面对失意、挫折可能难以接受,不能采取妥当的处理方式,经常采用极端的方式,大学生杀人案、自杀案频发,比如最近的复旦投毒案,正是90后大学生面临一些问题但是不能正确处理的有力证明。

90后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上面一些问题,这不仅影响他们将来自身的发展,也事关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2 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2.1 学校、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环境和条件

2.1.1 学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及专业课和技能课程。专业技能素质方面,在校大学生更在乎自己所学专业与课程是否能适应市场需求,毕业后能否帮助自己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学校特别应该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据调查,现在的企业越来越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很多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不缺乏,但是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学校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开设专业与专业课,加强在校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客观上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观上也能吸引学生积极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

2.1.2 学校应该重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与公德方面的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减轻、消除浮躁与不安的情绪。现在社会上的主流思想是拜金、浮躁,这也极大地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使得他们想得最多的就是毕业后如何有一份收入高、环境舒适又体面地工作。这给他们带来了压力与动力,但同时使得他们更功利与浮躁,不能真正踏实学习知识,甚至总想着拼爹拼关系。虽然每所高校都有两课教育,但是形式主义严重,没有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拨开迷雾。

2.1.3 学校应加强在校学生对社交礼仪方面的引导与教育,提升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校大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人交往中,不善于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即不是太会换位思考,也不太了解社交必须掌握的一些礼仪,不利于其与同学相处,不利于将来步入社会后的社交。为了能够提高在校大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能力,并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礼仪基础,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在社交礼仪知识的学习。社交礼仪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

2.1.4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社会的不良主流思想、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对未来的迷茫,加上顺境中成长的90后在校大学生更自我及缺乏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面临沮丧、挫败时容易采取极端手段。学生心理的健康有赖于学校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2.1.5 社会应给予在校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便利。大学生一些专业技能的提高需要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把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大学生往往经常找不到合适的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这往往限制了他们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那么,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应该尽一份力,为大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尽一份自己的社会义务。

2.2 大学生本身应该积极主动,抓住机会提升自己

2.2.1 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专业课余专业技能固然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但是,其他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能够完善知识结构,深化专业课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认真对待每一门课能锤炼自身的定力和毅力,定力与毅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不聪明的人可能成功,但是没有定力和毅力的人一定不能成功。做事的态度至关重要。

2.2.2 有针对性地积极组织、参加校内的社团活动。有针对性的组织与参加校内社团活动,可以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与动手能力,扩大自己的交往面,提高与人相处的交际能力,融洽同学关系,也能学习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与优点。

2.2.3 充分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公益活动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自身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多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不但锻炼和提升了自己,还减轻了对父母的经济依赖。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于以前的大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进步。

3 小结

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既存在以前大学生就存在的问题,也出现了与时代相关的新问题,比如沉迷网络游戏、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但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将来的前途,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因此,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社会、学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正面引导他们,要给他们的成长提供路径帮助。大学生本身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锻炼自己,认识自己,不辜负自己的大学时光。

参考文献:

[1]陈睿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模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2]李绍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现状差异、原因及对策――基于贫困生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

[3]刘敏君,刘健飞.大学生综合素质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9).

第2篇

1、综合评估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无论是新时代新形势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都给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那么,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及时调整,使之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吻合,充分反映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育管理作为一个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通过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才能建立起系统的反馈通路,把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情况与教育目标比较,检查教育目标贯彻实施的情况,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了解教育工作的综合效果、存在问题,据此提出改革的政策与措施。

目前的指标体系存在着指标体系过于陈旧,不能体现时展所要求大学生以及评估方法单一、主观性以及随意性较强等缺陷。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大学生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步入社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以及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所以把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及时编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发展的导向,将会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

2、综合评估体系概述

综合评估是对被评价对象所进行的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是素质教育效果的一种体现,它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用人单位能否获得高质量的人才。

本文首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观法与客观法结合的方式进行组合确定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值,最后引入TOPSIS方法来计算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数,进行排序。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本文的第一个重点,既要全面科学,又要具有较好的操作性,由于学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比较复杂,所以不能采用单一的并列指标,而采用递阶层次指标体系,这里一共设置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3个。

权重是综合评估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目前在评估中,指标赋权方法过于单一,主观性、片面性太强,不能客观地反映各指标的重要性。为了避免过去评估系统赋权方法的不足,这里各选取一个主观法和一个客观法进行组合赋权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可以吸取主观法和客观法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这两类方法的缺点,得到的权重更合理地反映各指标在综合评估中的重要性。

综合评估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是评估中最关键的一步。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因为学生评估体系中所有的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同时在进行评估前已经确定好了权重信息,所以在对相关评估方法进行了解和比较后,这里选择了TOPSIS方法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计算。

3、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

1)确定工作流程

一个评估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被评估的对象,因为评估对象的不同直接决定指标体系的建立,然后根据评估的群体特性建立评估指标体系,选定评估原则及建立评估模型,进行综合评估,最后输出评估结果并对其进行解释。

2)制定指标体系

遵循导向性、科学全面、可操作性等原则,采用递阶层次结构。共设置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劳动素质的一级指标5个,根据以及指标再下设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33个。

3)采用组合方式对指标体系赋权

采用德尔菲方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指标体系赋权。

德尔菲方法:主要是根据指标体系制定问卷30份,专家选择上包括从事教育事业多年的教授和辅导员以及在企业担任人事管理和专业岗位的人员。

熵值法:主要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有m个指标,有n个对象,这样构成评价指标决策矩阵R= (rij )n×m,即R=,通

过计算得到客观的权重信息。

由于系统中每个指标的客观、主观权重的侧重点可能不一样,所以在这里采取了一种通过设定系数的方式来计算最后的权重,设定主观权重系数为,则客观权重系数为1-,最终的组合权重为:

4)选取TOPSIS方法进行综合评价计算

TOPSIS法(又称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对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确定出理想中的最佳方案和最差方案,然后通过求出各被评方案与最佳方案和最差方案之间的距离,得出该方案与最佳方案的接近程度,并以此作为评价各被评对象优劣的依据。

5)开发基于B\S模式的综合评估系统

选择.net技术开发基于B\S模式的评估系统,将之上研究的理论转换为数学模型以及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功能模块如图所示。

设定系统角色为:教师、管理员、学生,专家,每个角色的权限不同,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4、小结

本文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制定了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然后引入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指标体系赋权重值,最后引入适合的评价方案进行计算,完善的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评价方法都是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必然会使学生从单一的重视成绩转变到全方位的充实自己。

2)有利于社会选拔合格人才

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的,所以就很大程度的避免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用人需求脱节,这样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有利于进行教学质量监控

评价体系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信息反馈,根据反馈的信息就可以有效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第3篇

(一)重组教学模块,使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贯通

根据教育部要求,全国范围内开设相同的课程,使用统一的教材,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规范化。但这并不代表教学内容体系的僵化不变,各学校、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上享有充分的自。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思政课应该以职业素养为导向。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编排上包括绪论、七章、结束语三大部分,可以整合成入学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四大模块,与此对应,分别融入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的内容,并依此确立“转换角色,思考职业人生”、“起航,确立职业理想”、“领悟真谛,树立职业观”、“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锤炼品德,完善职业人格”、“学法知法,做守法职业人”六个职业素养教育专题,使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实现对接和贯通。

(二)依托主课堂,使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方式相渗透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职业素养教育要融入其中,必然要依托这一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方式,方式方法得当、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中,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扮演式、研究式、任务式等多种方法正逐步取代传统的灌输式。职业素养的内容和目标完全可以蕴含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都是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很好的载体,运用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与职业行为相关的案例,突出体现人物的职业性、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表现出主人公较高的职业素养。借助榜样人物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来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

(三)拓展空间,使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政课课外实践相融合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为数不等的校内外思政课实践基地。校外开展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因受到交通、学时、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参与面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践资源。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中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该实验区包括四个基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是其中的一个,下设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和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前者以校史馆、广播站、橱窗、海报、校报等为载体,及时传播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类信息。后者包括设立思想道德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誉室,定期布展全国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先进事迹,组织学生现场参观感悟;举办思想道德类学生社团,建立情景教学实训室,开展人机游戏互动式等实践性教学。这不仅是思政课课外实践的新形式,也成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四)整合资源,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企合作过程

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使专业课教学与企业联系十分紧密。通常人们有种误解,认为思政课不是专业课,没有必要与企业合作。然而,开展合作是双方实现互赢的内在需求,而职业素养教育正是两者的对接点。思政课的优势首先在于系统的理论教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把企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精神教育等直接纳入授课内容,还可以结合案例,把企业相关内容植入到学生专题研讨和社会调查等具体学习任务之中。其次,可以安排思政课教师全程介入学生实习和顶岗工作,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思想和管理上的保障。企业的优势除了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让学生熟知职业技能、工作流程、生产规章制度,了解行业背景、专业前景,还在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以及杰出员工的榜样作用,这些对塑造学生职业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五)综合考量,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思政课评价体系

结合思政课考核改革的需要,把职业素养纳入到思政课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内容上,把日常行为、素质表现(如出勤、遵纪守法、人际相处等)和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志愿活动、专业实训、顶岗工作等)的参与程度纳入其中,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考核主体上,实行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教师是以思政课任课教师为主,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企业主管在内的评价综合体。推行证书制,进一步凸显职业素养评价的意义和地位,吸引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配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项目”实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证书”制,综合了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四方面,职业素质是其中一项,第五学期分别由思政部、团委、学工部、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和军体部共同考核,由教务处统一发放证书,并规定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小结

第4篇

1、文化墙活动。在xx县xx村举办了以“团结、互助、友爱、发展、和谐”为主题的文化墙活动。

父老乡亲们都纷纷驻足观看,并进行咨询与支持,同学们积极给予讲解,乡亲们热情高涨。

在此次活动中,我校宣传了党的十精神,以及惠农政策,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提高父老乡亲的认知层次。

2、帮助打扫卫生。我校学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为阜平县老路渠村村民尽绵薄之力,为孤寡老人清扫院落。

同学们在劳动中积极踊跃,无私奉献。

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完美的体现了大学生良好的素质与能力,突显了我校大学生助人我小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xx县xx村帮助正在上学的孩子们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并且和他们做一些游戏。

3、做家教。我们来到xx县xx村帮助正在上学的孩子们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并且和他们做一些游戏。在此次活动中,孩子们积极踊跃提出问题,我校大学生以及老师都将耐心解答,并及时和孩子家长进行沟通,提出自己对孩子以后学习方法的一些建议,孩子家长积极配合,使得活动圆满结束。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4、送温暖。从校领导进行的送温暖,送祝福活动中,看见老人独自一人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校领导和同学们纷纷上前慰问并将祝福送到家。

在此次活动中,我校弘扬了党的十精神,以及扶贫政策,彰显了我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突显了当代大学生将爱心回馈社会的义举。

5、表演节目。我们社会实践小分队为xx县xx村村民举办了一场晚会。

师生同台献艺,博得村民阵阵掌声。

在此次晚会活动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多才多艺的表演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符合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6、捐赠活动。我们社会实践小分队带着我校全体师生捐赠的图书以及文具,来到xx县xx村。

在校领导与xx县领导的见证下,捐赠仪式启动。

捐赠图书及文具,使他们感受到爱心的温暖,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知识。

第5篇

1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的投入度不高,专业指导性不强。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发挥特长,突出项目教学,以优化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质量。树立正确的指导教育意识,营造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环境,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2基于职业发展,探讨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途径

2.1观念要转变,结合职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多数要成为一线建设者,因此,具有吃苦耐劳以及勇于进取的品质十分重要。这就要求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因地制宜,开发和更新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专业性、创新性、实战性的特点,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2传播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为了能够让职业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强化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高校应当基于职业发展的角度,利用网络、讲座以及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广泛的舆论宣传。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上交流和辅导之类的工作能够唤起企业、社会和师生的关注,为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宣传提供空间,激发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热爱,有助于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2.3校企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搭建平台。通过校企联合,不仅能够搭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更能够为学生展示自身的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最终企业通过观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品德修养以及团队合作和意志品质等选择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人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对接,从而积极探索训练基地的校企新模式,由企业提供场地和参与管理,学校提供技术支持,由院校和企业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指导,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强化职业教育丰富的内容与特色。

2.4多元知识结构的兼职和专职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主导者、参与者、执行者,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培养学生,要把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看作学生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不断加强修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课程理解,改进实践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了满足一专多能的社会实践活动技能的需要,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社会实践的知识内容,从而有效的扩展和丰富知识结构,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小结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从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大意义,发挥主导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有效、深入地开展。从大学生个性与人格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关照。

作者:齐莹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第6篇

【关键词】合班 教学 方法 质量 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各大高校扩招以来,由于学校教学场地及师资力量限制,教学过程中合班教学已成普遍现象。合班教学导致上课学生人数偏多,教师对课堂控制难度增加,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质量下降。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情况,坐在后排的同学普遍感觉好像不被上课教师重视,故对教师强调的问题印象不够深刻,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次数也比坐在前排同学少很得,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和学习兴趣的下降。如何在大班教学中把握好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无论坐在离教师多远的位置都能感觉到被重视被关心,现提出几点建议。

采用小组教学方式

在合班教学中,学生人数众多,如果每次上课都点名会浪费很多时间,如果经常不点名又没办法认识每个学生,教师记住学生的名字是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前提。如果在开学就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每次上课前按组点名,然后教师也可以按组对学生进行记忆,即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目前,分组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已经被众多教师所认识。首先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课堂间的讨论,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利于学生快速准确解答问题,养成对问题全方位思考的好习惯,还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其次,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学习,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再次,各小组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相互协作,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的学习讨论,任务分工,小组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学习,正是在校大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小组学习方案示例如下表1所示。

表1 小组学习方案示例

分别提出一个团队协作方案

课堂分组抢答

将学生分成小组后,还是有的组要坐在后排,怎样让各组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能好好听课是重点,课堂分组抢答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多设置一些抢答性问题,抢答性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抢答性问题的回答不是开放性抢答,如果是开放性抢答,还是会全部被小部分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答完,这样那些不太爱学习,又坐到后排的学生的积极性依然得不到调动。所以教师要对抢答性问题设置成分组抢答,比如第一个问题由1.2组抢答,第二个问题由3.4组抢答。这样设置后,范围变小了,相当于每个问题教师只控制一小部分人,这样学生都会感觉到被重视,学习兴趣自然得到提高。课堂上还要注意选择哪些问题作为抢答性问题,很多教师觉得实际操作中很难选择这种问题。其实,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作为抢答性问题,即使是简单的提问教师说成是抢答也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那么教师只要注意随时多提一些问题始终让学生保持注意力即可,而不用拘泥于问题类型和形式。

随堂能力考核设计

学生课下学习任务布置是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必须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起来。为了提高合班教学课堂质量,除了课下作业,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随堂能力考核手册。随堂能力考核手册按照教学进度,把学生需要在课堂完成的学习任务编排好,可以按周编制、按每次课编制,也可以按学生任务模块编制。每个随堂考核的标题即可按编制方式进行设计,比如任务一随堂考试、第一周随堂考核或者第一次课随堂考核等。在随堂考核手册上可以把教师设计的拓展问题、学生能力目标要求放在首页,让学生翻开手册后对本门课的能力要求就有清晰的认识。再设计一个漂亮的封面,一个活泼的页眉,一个可爱的页脚,这样学生每次拿到手册时,都是以愉快的心情开始的。光有这些是不够的,想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在学习在听课,教师还得辛苦一下,就是要在每节要求学生上交考核手册,而且除请假等特殊情况外不得补交,收到的手册在下次课时就将成绩批改出来,如果能力考核任务量少即可随堂批改。无论学习怎样的学生都喜欢好成绩,而且当堂上交,时间比较紧,大家就没时间抄袭,自然就要努力自己去完成,自己有不会的问题即可随堂解决。

课堂手册主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为了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布置课下任务。为了提高任务完成质量,更好的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一些大型的课后任务,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小组成员要有任务分工,任务成绩的评定以各小组成员叙述自己完成情况为评定标准。对于计算类的课下任务,可以设计成计算数据各不相同的形式,即每个人需要完成的任务的数据都是不同的,这样,即使有同学想抄袭,也是要先把别人做的弄清楚后才能实现。

教师要活动到教室每个角落

现在学生手上的电子产品种类繁多,课堂上只要有一点点机会就会经不住诱惑,即使是大学生,也是孩子,所以学生的行为能够理解,但还是要想办法解决,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负责,想办法让他们在毕业时带走更多知识。对于合班教学,教师如果一直站在讲台上讲,无论花多大力气,用多大声音,都很难看到每个学生在下面的动作。那么就需要教师活动起来,在讲课过程中走下讲台边走边讲,在学生讨论问题和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中边走边看,即可以方便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问题,也是对学生的近距离监督,这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最负责任的行为之一。教师在课堂走动时如果发现学生不在听课,可以以幽默的方式提出,或者叫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如何都要正面鼓励,杜绝批评,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大学生人格已经形成,大学生活对他们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过多的批评只会把他们带入到更加叛逆的境况中,不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增加考核次数

大学里不特别强调考试,因为大学生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但学习课程后能力到底提高多少在学校阶段还是通过考核才能知道。小班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但在合班教学中因人数众多教师对学生状况的掌握需要更长时间,往往在期末发现问题时为时已晚,那么需要在合班教学中增加考核次数,一个任务一次总考核,一个模块一次总考核,或者在期末前增加一次期中考核。通过考核,促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教学进行一些调整,对成绩有问题的学生及早重视,减少期末补考重修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平时成绩的重要性

以上讲了五点关于提高合班教学课堂质量的方法,要想顺利实施这五点,要想让学生很配合老师完成这五点,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平时成绩的设定。虽然平时成绩没有像期末考试那样庄严,但平时成绩的权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同学们课堂的学习热情。平时成绩比例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自行确定,但应在开学初第一次课上和学生讲解清楚其评定方式及分值分配方式,并保证能让平时成绩体现在每一节课上。

第7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39-0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加深,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智育,很大一部分力量开始向非智力因素转移。部分高校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希望大学生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团队配合意识能力,增强沟通能力等。

一、拓展训练的定义和意义

拓展训练是以体验式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人们良好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动态教育模式,是人们通过一定的动态活动,经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过程,使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完善与发展。

拓展训练项目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对生活、工作给予启发。例如:完成项目过程中大家是如何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是以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困难的;是如何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中教练引导学员把训练当作一面镜子,看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大家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和训练中相似的点进行对照,从而得到启示。

二、拓展训练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拓展训练的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教师授课方向来看,传统教学一般以知识传授为主、有的以技能提升为主,而拓展训练以问题解决为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想各种方法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从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或者主导性来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来控制教学的过程,而拓展训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导活动的过程;从学生的学习收获来看,传统教学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拓展训练则以学生个性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从教师角色来看,传统教学多为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拓展训练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直接教授,而以引导为主;从教学过程来看,传统教学的过程一般是教师讲、学生讨论、练习,而拓展训练一般是每名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角色、进入角色、行动中学习;传统教学一般以学生最后获得知识为主,而拓展训练更看重的是学生态度、精神的转变,由消极变为积极,由错误转为正确;从学习成果类型上看,传统教学主要以学习专业课程、基础知识为主,学校也更加重视,对于人文知识、社会学知识则重视程度偏弱,教学手段落后。而拓展训练是以学生行动感悟、教师引导掌握人文知识、社会学知识和技能如执行力、领导力、沟通等为主;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上看,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较好、但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学生“高分低能”。而拓展训练作为现代教学的补充,在学生学习常规课堂上的内容外,又增加了学生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更好的符合时代需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有用之才。所以从上述过程上来看,拓展训练使学生更有有趣参加、也更加积极主动。以往教师、家长逼学生学习的状况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特别投入的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进步。

(一)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

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需求来说都渴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上课更有效是学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拓展训练的着力点在于教学内容和手段因素。拓展训练之所以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因为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

传统教学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课程教学的一般模式是:讲解——听;或者讲解——听——学生练习。但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并且需要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才能完成,所以传统素质教育课程无法满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而体验式的模式以它“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以“独善”为主的教育模式,它的一般模式是: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引导总结——提升心智——改变行为。让学生在集体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领悟做人的道理,激发想象的潜能,完善健全的人格。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自己的集体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拓展训练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

1、“镜子”原理的应用——看自己

“镜子”原理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别人看自己,把别人作为自己进步的一面镜子。在拓展训练课堂上,每个人都会成为别人的镜子,同时在别人身上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个参训者都在“事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都能在“事件”中的别人身上找到自己,同时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为别人提供素材,这样就能更直观、清晰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个人修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正是从发现自己的不足开始,通过“镜子”认识自己的缺点。

2、体验中反思——想自己

体验中反思,是指每个训练内容结束后对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考,这个过程在拓展训练中也叫“原景重现”。与课堂上传授知识不同,拓展训练课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心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更注重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尤其是反思能力。反思是进步的基础,通过反思,可以让当事者从认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开始,进而迁移到反思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类似问题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有效的修正。当一个人做了错事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反思、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不足,甚至出了问题采取归咎于外的态度,认为总是别人的错、自己做得很好,就不会取得进步、甚至会在类似的事情上重复犯错。

3、拓展训练主张“不拿别人的问题说话”——说自己

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用一些案例来阐述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许多学生认为这些案例、事件多数情况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与己无关,慢慢的过渡到不愿意关注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而在拓展训练课堂上,涉及到的主角就是参训者本人,事件则是刚刚发生过在参训者自己身上的。自己的亲身“体验”,再加上“体验”后想的、和大家分享的也是和自己相关的事,就使得参训者的兴趣更浓,同时极大的提高了训练效果,为人文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原始的、更有说服力的依据。随着一个人个人修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很自然的就会对和自己有关的事去负责。敢于去承担责任,这也是一个人人文素质提高的标志之一。由于训练中大家思考的、交流的内容都是和自己有关的事,也让大学生更生动、更直观的看到自己在团队的不足,从而得到改正和提高。

4、拓展训练的“教师”是全体参训者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过:“有形的东西越多人参与分配,每个人得到的越少;无形的东西越多人参与分配,每个人得到的越多。”拓展训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后大家坐在一起分享、交流心得来提高,而不只是教师为主体不停的灌输理论。这样的学习模式也使得大家在每次遇到问题时都能从很多个角度、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思考,“角度”多了、“老师”多了,自然能让同学们清晰的判断团队中谁做得更好,什么样的行为更能被群体、被社会所接受。

三、小结

高校拓展训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他们很好的结合起来,使他们各自的优势能很好的融合、相互促进;同时又能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做到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就业能力;重要性;方法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形式不容忽视。很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蚁族”“啃老族”等群体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之所以出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这怪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校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大学生高智低能,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要改变这种现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应提高认识,加强重视,不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端人才。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高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千方百计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是提高本校学生就业竞争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①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充分重视平时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从而努力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我。②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满意度。大多数就业难,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期望之间的不匹配,眼高手低的现象很普遍,课堂中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就是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③课堂中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与自我价值的阶梯。高校注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明确奋斗目标,为充分就业做好准备,进而达到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和谐统一。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方法

2.1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分层次教学

高校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重新审视和定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断提高认识,改革教学内容,由传统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教学转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行分层次教学。比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新生,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应该侧重于将学生的思维习惯由紧张备考转向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适应新生活,并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大二则应侧重于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如学生想从事新闻媒体行业,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到报社实习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大三应侧重于对就业政策的辅导,大四则应加强就业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招聘信息,解决学生的就业困惑,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提高求职技巧等等。

2.2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进行针对性教学

高校应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实行区别性教学,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主要有:①不断壮大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鼓励专业课教师兼任指导课教师,将就业能力培养融合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中。②注重就业实践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③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进行分专业、阶段性、全程化就业指导。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及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最新就业信息,同时努力建立就业指导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⑤个别辅导与统一辅导相结合。

2.3加强德育教育,完善个性品格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要看技能水平的高低,还对人才个性品格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中培养学生就业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职业能力及面试技巧等方面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完善学生的个性品格。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功利主义容易使人在诱惑中失去自我,高校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提供就业素质的指导、自主择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只有重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才能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出高技术水平、高业务素质、高行为品德的新型人才,为社会不断发展做贡献。

3小结

此外,高校还要强化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创新精神。总而言之,当今社会缺乏人才,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应提高重视,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就业技能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成为佼佼者,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高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08):32-34.

[2]韦天翼.基于高校就业指导课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3):32-34

[3]王风奇,黄少斌,李润钿,林晓玲.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3,(01):68-69-61

作者简介:

第9篇

1、加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断的增强演奏者的音乐感染力和表现欲望

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就算是一些演奏者自身的演奏技法存在着一些问题,哪怕是背谱方面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影响演奏者充满信心的完成整个演奏过程。这主要和和演奏者音乐感染力和音乐表现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自己的音乐,往往会被自己的音乐所打动,所以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有信心去打动别人,所以不管是演奏者在技术上出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很好的给予应对。这种心理对于演奏者自身的鼓舞是十分巨大的,这足够使得演奏者可以克服很多困难,从而全神贯注的进行演奏,获得很好的演奏效果。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进行一定的培养。对学生在进行演奏前的音乐情绪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在演奏之前深刻的领悟和体会音乐所创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在对音乐的背景进行把握的前提下,注重在不同场地发声进行必要的调整。所以对于演奏者而言要多听一些音乐会,多去体会发声问题在不同场合的调整,进而让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2、培养学生在进行演奏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演奏者临场的素质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自身思维技巧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进行演奏的时候有时会受到思想懒散的影响,因此会出现手指和大脑经常协调不一致的情况,此时的弹奏往往就成了仅仅依靠机械动作进行的弹奏,所以作为演奏者应当尽力的做到让思想走在动作的前面,这样才能演奏出发自内心的钢琴歌曲。同时老师要帮助学生临床自我暗示的习惯。在学生进行练琴的时候老师就应当要求学生认真的背诵乐谱,增强对于音乐的准备程度,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演奏自信。在演奏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放松的心态也十分的重要。比如学生在进行快速乐曲的弹奏过程中,应当让自己的呼吸尽力的放松和平稳,这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学生放缓自己的心态。另外,音乐的强弱本身也起着一种重要的调解作用,即使是同一首音乐也有欢快和平缓的时候,这可以给予演奏者内心起到一定的调解作用,从而做到松弛有度,这同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调解方式。

3、小结

音乐是不需要借助任何语言而被全人类都可以听懂的一种声音。大学生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更好的拓展自身的艺术视野,增强演奏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应当给不断的增强学生的演奏水平和演奏心理,也只有一个人越是充满自信的展现自己,他自己的演奏也就会更加的沉着冷静,得心应手。作为大学学生如果在平时的钢琴练习时注重自己的心理变化,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那么就可以很好的培养自己的演奏心理习惯,从而使得自己的演奏更加的自信。良好的自信心理一旦形成之后,学生的演奏状态就会向着良性的方向进行发展,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值得所有的钢琴教育者进行实践和思维。

作者:季春玲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篮球队;建设 ;路径;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301-1

一、引言

近几年来,大学生CUBA篮球联赛,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如火如荼的开展,各个大学纷纷组建篮球队参与进来,这些大学生联赛背后的蕴藏着巨大的宣传价值。在这一背景驱动下,吸引着如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名校纷纷组建篮球队参与进来。这些高校在篮球队伍的建设中,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篮球队伍选材、组织、管理体系。并配有良好的训练设施,经验丰富的教练队伍,充足的训练经费等等。而作为国家教育序列的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就乏善可陈。而训练高职学校篮球代表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地选材,针对性地训练,比赛中技术的发挥,是训练篮球代表队的中心。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篮球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领导的重视程度低和训练经费保障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大学生篮球队伍的组建,首先需要来自各个院校领导的支持,才能够保证教练员和学生的训练时间,还能够及时处理篮球队伍从组建、训练、比赛中遇到的各种协调问题,保证了篮球队的训练时间,并能够把学校目标和篮球队的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高职院校篮球队员的选拔限制多。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全日制普通高等综合类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篮球队伍建设体系,也没有招篮球特长生的相关政策。这也反映出高职院校篮球队员的选拔,主要是以本校学生为主,在其中挑选一些有一定篮球或者田径训练基础的学生。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篮球队在建设中,不能单独以高、快、全之类的选材标准去选拔队员,因此,高职院校篮球队整体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高。

(三)高职院校的学制特点和专业设置制约着篮球队的正常训练。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以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为前提,学制一般为2-3年,其中大部分专业有一年的实习期,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篮球队在训练时间上的缺乏,很难培养出几名篮球队员,却因为实习和毕业的原因,出现了连比赛都没有打就离校的现象。

(四)训练场地及其器材不足,师资力量较为缺乏。绝大部分没有篮球馆或塑胶篮球场,场地是水泥地,专业训练器材也不足以支撑篮球队训练的需要。篮球队训练由本校体育教师担任,这些教师既要管理球队又要训练,还要承担自身的科研任务,从而导致精力分散,训练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篮球队伍建设的建设路径分析

(一)篮球队的管理。学校篮球队从筹建到比赛,校领导应该重视起来,将球队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保障体系。处理好学生专业课和球队训练的矛盾,学校可以适当的给篮球队员们降低考试分数,优先考虑安排实习、就业等,使队员可以专心训练。此外,高职院校篮球队的水平不高决定着篮球队不能像其他大学球队一样有很大的自,也不可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这批队员要积极参与到群体活动中来,为全校的体育发展贡献力量。

(二)培养专职教练。在教练员的选择上,可以外聘有经验的教练做指导,或者把本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出去培养,学习高水平的篮球训练方法,增长临场指挥比赛的经验,并确定球队管理人员的人选,学校体育组负责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对本校老师从事篮球教练的激励机制,提供优厚的物质奖励和较大的升职空间。一个好的教练,能够把一支水平一般的球队整整提高几个档次,要重视篮球教练员的培养。

(三)篮球队伍的训练。教练员和管理人员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球队训练方案。首先,合理的篮球队伍的训练指导思想是以高职学生篮球比赛的特点来制定,根据本校和所带队伍的特点,寻找出一种特点鲜明的篮球风格与打法。其次,训练计划的制定要根据职业院校的学制、不同专业的所占课时及学生性格特点等因素,合理制定学年、月、周篮球专项训练计划,根据特定的比赛任务专门训练一批队员,制定灵活的篮球队员轮换和更新机制。第三,战术安排就以平时的训练指导思想为依托形成战术指导思想,尽量把每个人的能力都发挥出来。“走出去”打一些小型比赛,“请进来”一些有一定篮球实力的队伍来打教学赛,形成以赛促练,在实战中快速提高球队的整体素养。

四、小结

高职院校大学生篮球队的建设路径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训练体系,要善于运用科学创新的手段,使大学生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机能活动能力,熟练全面地掌握攻防技术和战术,还要善于结合意志、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培养运动员具有进行篮球比赛必备的那种精神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利生,杨乐.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与发展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Z].2005,(04).18.

[3]廖可人.荆州市独立学院院级学生篮球队建设现状浅析[J].体育,2011,(02).

[4]王军.浅析学校篮球队建设[J].搏击.体育论坛,2011,(12).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师范;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教学实践

师范教育主要是将培养中学教师作为主要的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制定教学大纲、落实教学计划也主要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开展。中学课程教学改革使得生物课程成为了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这对于物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伴随着高校扩招和中学教学的发展,生物师范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师范生的顺利就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拓宽毕业生就业的路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目前示范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下结合实践,就生物师范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示范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分析

在8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主要是源于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步形成了知识复合、思维复合、能力复合等多个层面比较完善的体系。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多个方面都着一定能力,在某个具体的领域方面能够出类拔萃的人才。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知识融合,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的生物师范生不仅仅是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适应中学教育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所谓应用型的人才主要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目前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很多用人单位的首选,同时也是师范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作为师范生自身,也应该积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为更好的提升综合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在师范教学中培养生物师范生的复合应用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主要结合自身对于生物示范生复合应用型能力的理解,探讨了生物师范生人才培养的具体思路,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师范教学中培养生物师范生综合能力的思路探讨

2.1教学计划制定中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技术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总和和结构,并对于教学活动做出全面的安排。在生物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当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计划的制定,突出对生物师范生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师范生对于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植物学》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大胆的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在教学中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时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的同时,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实践操作,进而提升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植物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针对本地的植物特色和经济情况,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中紧密联系本地的农业发展的情况,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的师资力量,以便可以更好的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鼓励师范生自己完成教学实验,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总结,这样所获得知识更加的深刻,另外也对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进行了培养。师范学校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师范生的特点,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体作用,而老师主要负责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当师范生有疑问、有困难的时候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往往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取得时效性。

2.2改革教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地区都掀起了开展素质教育的热潮,这使得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对于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求老师自身要比较高的素质,所以培养生物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必要。在针对生物师范生的教学中,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能的毕业生是师范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对于师范生综合素质的训练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身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围绕着这以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师范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在对师范生的教学中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教学的方法,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师范生在业余时间对中学生物的内容进行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讲解自己所准备的内容,其他的师范生做评委,进行轮流上台讲解,然后大家进行互相的点评,发扬长处改进不足。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培养方式,大多数的师范生对毕业之前的教育实习都会充满信心,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教育实习工作,使得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在实践中不断的改革教学的方法,师范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从而为今后走上讲台奠定很好的基础。

2.3适应师范生培养中的变化,培养复合人才

目前,很多生物专业的师范生毕业之后都转教其他的课程,一些学生甚至不会从事教师职业,这些现象比较普遍,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的适应这种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针对生物师范生的教学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新的就业出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得学生能够多掌握几种社会需要的技术,做到一专多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满意岗位。所以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突出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比如在讲授“植物的营养繁殖”这一节课程内容的时候,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将师范生带出课堂,在户外开展现场教学,老师先进行示范,学生接着进行适当的操作和练习,同时在日后的实践课中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增强,也可以使得学生提前接触到生产实际,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在未来的竞争中也就会有更多的自信。

3.小结

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新时期生物师范生的培养要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生物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要想能够很好的实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必须要对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管理和创新,从多个角度开展教学的改革,注重师范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科]

【参考文献】

[1]张兵,陈相光.师范院校非师范理工科大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7).

[2]周世兵.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与探讨[J].魅力中国,2009,(19).

第12篇

从近两年来的中考命题分析,命题已向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培养上倾斜,注意了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的比例,更重视语境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在卷面上适当减少了识记性内容,增加了语用考查的比重,突出了情景语言,在语境中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综合、运用能力。在宏观上基本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在微观上,题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一定的改动,更加突出了语用能力的考查。

因此,在复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加强读写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在初三复习中要淡化知识的讲解,注重功能项目的教学。求真务实,提高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复习时要理解和把握《大纲》和《考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课本为主线进行系统的复习,了解命题走势,理顺思路,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展开训练,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顺思路,优化设计

初中中考复习涉及面广,灵活性大。只有对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有全面的认识,并据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优化设计,科学训练,才能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是中学教学的大方向,从能力入手则是普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从能力立意的角度,把零散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对基础性知识进行梯度提升。具体地说,就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以中考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为目标,全面展开对学科知识要求及能力考查点的系统复习、能力提升和考前演练,把单纯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即由点到面,由单元到整个学科,由学科的内部综合到跨学科的交叉综合。

因此,在中考复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紧扣教学大纲进行复习,2000年颁布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把初中英语教学分成两级,中考英语复习按第二级要求复习。

2.不仅要注意复习语言知识,而且要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在复习阶段仍然要重视听说训练,注意语言的实际运用。

3.注意加强阅读训练,增大阅读量。阅读能力提高以后,不少语法和词汇题凭语感就能猜出。

4.注意概括和总结课本所学的内容。中考复习的时间短,不可能像上新课一样,逐课慢慢复习。可以采用语言知识归类(如按词法、句法等)和按题型归类的办法复习,小结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为中考作好准备。

为此,我们可以把中考复习分三大部分进行:

1.“同步辅导与训练”,通过单元知识要点指导及语言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更扎实地掌握每单元的重点、难点,巩固双基,扩展解题思路,提高“四会”能力。

2.“专项辅导与训练”,分别通过语法专项和题型专项技能辅导,旨在引导学生将分散零乱的知识内容集中起来,形成系统体系并从中接受解题能力训练,进一步加强对规律方法的掌握运用。

3.“考前指导与中考模拟训练”,对学生的复习进行查漏补缺,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应试技能的提高。

三、服务学生,重视素质

此外,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只有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才可能教好学生。在教学中不能仅抓住课堂教学,而应多管齐下。如课外活动、兴趣培养、

学习习惯培养、学法指导、学习目的教育等等。因为,只有我们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才愿意顽强地跟随我们学好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