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生命健康

化学生命健康

时间:2023-10-09 10:5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生命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生命健康

第1篇

关键词 化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室内装修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和伤害屡见不鲜,人类自身漠视生命现象的问题比比皆是,自杀、暴力、犯罪等现象频繁发生。以上诸多现象,促使人们开始重视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兼具人文学科的特点,其与生命研究息息相关,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已成为一个必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关键是形成珍惜生命的意识和关注生命的态度,这种内在的情感不能靠理论的说教,只能通过学科的渗透教育。这就需要相应的内容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而高中化学教材中隐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地将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渗透于化学教学活动中,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1.学习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在学习纯碱的性质时,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化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推动了中国化工工业的发展。科学家的这些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理想的坚毅品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提高生命价值。

2.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事件,学会珍视生命

由于媒体的迅速便捷,现在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开阔,与化学相关的社会信息作为化学教学的资源,一方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生命意识,提高生命质量。

比如重庆的氯气泄漏事件和硫化氢泄漏事件,我在课上组织学生从分析氯气、硫化氢的物理性质(密度、状态、气味、溶解度等等),讨论自救逃生,减少危险和伤害。鼓励学生作好义务宣传员,不仅为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而且为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生命质量。

3.关注化学中的人体健康知识,提高生命的质量

化学贴近人类的生活,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学生关注的人体健康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健康知识。如,学习元素在地壳、海水、人体中的分布时,向学生介绍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又如,学习氯化钠、水等化学物质时,介绍它们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这样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养成用化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认识生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从而懂得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并且通过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亲身的体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化学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根据化学教学的特点,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树立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引起人们诸多理念的变化。在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今天,我们新时代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学教育理念,从而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

2.挖掘化学课程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教师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在生命教育中的优势,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潜心钻研,挖掘出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

【教学案例1】:在讲授《配合物的应用》一课时,运用所学配合物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重金属盐中毒时,为什么往往可以灌蛋清解毒?

这是因为重金属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中的蛋白质形成配合物,导致蛋白质变性或替换酶的中心原子,使酶失去生物活性,蛋清中含有的蛋白质是自由蛋白质,结构相对松散,而人体中的蛋白质是结合态的,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要困难些,由蛋清代替人体中的蛋白质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可以解毒。 【教学案例2】:在讲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时,运用所学电离平衡知识解释现象时,学生通过学习,对自身的了解、对生命的认识,可以从容应对。

健康人血液的pH在一定范围变化(7.351-7.45),这是因为在肺、血液中存在如下平衡,医学上称之为血液酸碱平衡。试解答下列问题:

(1)在健康的人体血浆中,c(HCO3-)约为c(H2CO3)的20倍。如果c(HCO3-)/c(H2CO3)

A.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B.调节细胞的pH值

C.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D.维护细胞的正常形态

(2)不正常的呼吸可导致血液中酸碱不平衡,引起呼吸酸中毒或呼吸碱中毒。试解释太快而太深的过度呼吸会导致呼吸碱中毒,太慢而太浅的呼吸会导致呼吸酸中毒的原因。

(3)蚊虫、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常先人体血液内注入一种称为蚁酸(主要成分为HCOOH)的有机物。HCOOH是一种有机弱酸。写出HCOOH在溶液中电离的方程式。

(4)当人受到蚁虫叮咬时,皮肤上常起小疙瘩,这是因为人体血液中酸碱平衡被破坏所致,若不看医生治疗,过一段时间小疙瘩也会自行痊愈――这是由于血液中又恢复了原先的酸碱平衡。试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上述事实。

通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如地回答上述问题:太快而太深的呼吸使呼出CO2的量增大,上述平衡体系向左移动,导致c(H+)减小,pH增大,引起呼吸碱中毒。由于血液中存在如下平衡H2CO3=H++HCO3-当注入HCOOH后上述平衡体系中c(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因为HCOOH是弱电解质,H2CO3电离出的H+抑制了HCOOH的电离,故血液的pH变小后,由于H2CO3/HCO3-相互调节平衡移动,过一段时间后小疙瘩自行痊愈。

3.尊重学生,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师生生命的成长。课堂成了机器生产的工厂车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于是,课堂便演变成为学生苦读苦学的场所,为分数激烈竞争的战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被严重忽视。这种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师生生命成长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状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交流,促进彼此之间情感的培养与发展。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爱化学,热爱生活。同时,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其情感的表达和认识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及情感与教学结合起来,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震撼,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使化学课堂成为生命教育的天堂。

【教学案例3】:生命分子中的氢键――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

第2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化学教学活动 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蕴涵大生命教育资源。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不少,我们要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认识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高中化学教师要努力把生命教育与化学教学相结合,适时、适当地将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渗透于化学教学活动中,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科学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和提升生命。

一、认识化学无处不在,感受生命之多彩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都涉及化学知识,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如生活中,炒菜时,不小心把食盐撒到火上,立即呈现黄色火焰;长期用的水壶布满水垢,用食醋泡上几个小时,水垢不见了踪影;节日里五彩斑斓的焰火,带给人们无限欣喜。还有,金刚石坚硬无比,石墨却软而细滑,他们却都只由碳一种元素构成的;氧气是生命的必需,而臭氧则是生命杀手,他们完全同根,都是氧单质。再有,肥皂能去污;石灰块上洒水,能烤熟鸡蛋;结实的塑料衣架日久却变得酥脆。所有这些现象都能在化学的学习中找到根源,回答心中的为什么。如果老师抓住时机,使生活与课堂紧密结合,令同学观察到生活的多姿,体会到化学的趣味,那么他们自然会感受到生命的多彩。

动物生命体主要都是由氧、氢、碳、氮等十几种宏量元素和五十多种微量元素组成的,这里面有原始生命草履虫,有在天上飞的鸟,有在水里游的鱼,更有地球的主宰人类,它们是那么的不同。生命的进化,物种的变迁,博大而神奇,欲探索之,离不开生物化学。了解生物化学,学生更体验生命物质的存在,体会来之不易的生命,认识到自然界每个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更珍爱生命,发挥自己的潜质,将生命演绎得无限精彩。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以“生命的观点”看待具体物质。如水不仅是一种物质,而且象征生命,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没有物质,更不用谈生命甚至人类,这就将知识理解成生命实践的一部分了。再如,碳、氢、氧、氮不仅是没有生命的元素,而且将它们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就形成有生命意义的蛋白质――人工牛胰岛素,知识与生命相关,学生的震撼必然带来对生命的感悟,从而感受生命之多彩。

二、了解化学中的危险,感悟生命之宝贵

生命何其宝贵,但又如此脆弱。一场大火,一次泄漏,一次爆炸……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就此陨落。化学物质很多具有危险性,使用不当便会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更甚可造成重大伤亡及财产损失,但如果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则不仅安全,而且有利于美化生活,提高生命质量。如臭氧有强腐蚀性,却是强杀菌剂,浓度适当便可用作医疗,饮食的消毒剂,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所以化学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合理使用化学物质,教导学生珍视生命,明白生命是不可逆的、不可再生的。

安全是种意识,有了安全的意识,生命才更可宝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具有腐蚀性或毒性的物质,如果不慎接触到皮肤或误食如何处理,才能使伤害降到最低。如具有强腐蚀性的氢氧化钠不慎洒在皮肤上,如果立即用水冲洗,就可能烫伤皮肤,所以要先用抹布擦拭干净,再用弱酸硼酸冲洗,最后用净水冲洗,这样才能使伤害降到最低。

安全源自好的习惯,要引导学生习惯保护自己的安全,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接触化学药品前,首先了解药品的性质,知晓如何操作才是安全的。在做化学实验之前,牢记实验注意事项,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在闻气体气味时,教师不但要强调不可直接对着试剂瓶闻气体气味,用手在试剂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气体飘入鼻中,以闻取气味,而且要监督学生习惯于这样操作为止。

知道与行为还有一段距离,安全一定要落实在行为上。只有落实在行为上才会保护环境不被破坏,保护生命的美好。这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令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从而更珍惜生命,感悟生命之宝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传授,以使学生在危险或突发事件面前,镇定自若,从容应对,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和财产。

三、参悟化学规律,理解生命之内涵

化学是自然学科,反映了许多自然规律,我们要适时引导学生认识、领悟规律,从而为学生理解生命内涵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我们认识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核内质子数的增加,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但当非金属性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一个质子,元素则变为惰性元素,几乎不再具有金属或非金属的性质,不过再增加一个质子,则元素又变成典型金属元素,使得周期又有一个新的起点,这种现象恰似成语“物极必反”。教师在讲到这部分知识时,不妨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由量变引起质变,物极必反的例子很多。如在学习中我们经常看到某同学英语入门,某同学数学开窍了。其实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英语的入门是建立在英语单词、语句、篇章大量积累的基础上的,数学的开窍是建立在数学习题大量积累的基础上的。生活中物极必反的例子也很多,如身体缺乏Vc,适当补充对身体有益,若补多了,反而成了毒药,有害身体。

第3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三生教育;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06-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又是什么呢?化学教学过程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活动形式的师生间的动态活动过程。在初中阶段,化学到初三才开课,中考却占一百分。由于它对学生来说时间少要求高,所以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既高兴又害怕,自己学习那么差能学好吗?我们怎样才能把它学好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讲好知识,还要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我们就应将三生教育的思想灌输给学生,用该思想教育他们珍惜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为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健全的人格。所为的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由于现代的中学生厌学情绪高涨,品德下降,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的,慢慢的演变成老师头痛的坏学生,由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转变成讨厌的坏孩子。因此,现代教育应将“三生教育”纳入到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所有的教学课堂里,我们的化学课堂也必不可少。

一、“三生教育”应走入我们的化学课堂

由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着缺陷和弊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体制和制度“统治”和束缚着整个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学生家长。同时“应试教育”也造就了一大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校长,因为这关系到校长的前途和命运;同样导致了一大批心理扭曲的教师,因为“分数”关系到教师的福利待遇,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千千万万个家长对子女失去了“真爱”,因为子女可爱不可爱考取大学的才是最可爱;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分低能”的劳动者,最终使学生的生命脆弱、生活低能、生存艰难。特别是我们初三的学生,老师一味的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对低能照顾,使学生的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思想品德下滑,同时对教育失“真”了。针对“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党和国家早就提出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初三化学虽然只学一年,但这一年孩子的心理是最动荡的,有时觉的茫然,不知读书有什么用,特别是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严峻。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毕业后能够有价值地生存下去,若是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之前所做的学习和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让“三生”走进化学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理,明白学习的目的,学会做人。

二、如何将“三生教育”带入化学课堂

1、在化学学科的理论教学中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里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生前所倡导的“全面的化学教育”即是最好的佐证,他指出:“全面的化学教育就是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考虑到我们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三生”教育的内容,倡导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的全方位课程的渗透。通过 “氧气的制法和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教会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2、通过学生自己做化学实验体验生活,使生活教育触及灵魂

通过学生自己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发现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而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

3、通过化学常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生存教育的意义

对于现代的初中化学不在是只讲理论,而是理论、实践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日常生活现象联系很多,如能源、食品、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通过对化学常识的学习,如:假酒重毒;真假黄金等等,使学生开阔眼界、学以致用,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加深他们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三生教育的实施需要老师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进行“三生”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的环境。只有这样化学教育工作才能正常开展,老师和学生才能和谐相处,学习才能进步。

因此,在化学教学课堂里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应以亲近的姿态,从教育的细微处着手关注教育过程中的生命成长。本着对学生的生命、生活、生存质量与幸福人生负责,努力营造安全、和谐、幸福的化学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 朱嘉泰,李 俊,著.化学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4.

第4篇

 

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

 

现代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没有生命还有化学,没有了化学就绝对不会再有生命存在。化学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化学科学及化工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化学在给人类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的大量耗费等等。由化学工业直接引起的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有机化学品的污染危害非常突出,这些都给人类原本绿色和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了当代世界共同面临的两难选择,成了对21世纪人类最严峻的挑战,之所以人类不得不面临新的环境问题。是因为人的健康与环境有密切关系。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必须依靠近年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的化学领域——绿色化学。

 

一、"绿色化学"的提出和内涵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原子经济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同时也要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副产物、废物和产品。绿色化学的提出,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化学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为了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已有人建议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思想,呼吁中学应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中学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如果在中学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把绿色化学知识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意识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绿色化学"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美国环保局的官方文件中,以突出化学对环境的影响。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专设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推动社会各界进行化学污染预防和工业生态学研究,鼓励支持重大的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突破,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化学污染源。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绿色化学"这个名称广为传播。

 

"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原子经济性)。原子的利用率越高,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量越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小。

 

把绿色化学融合于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使绿色化学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崭新课题。

 

因为"绿色化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所以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教学。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新思想、新要求,并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状况,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对此,以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和化学实验两方面为背景进行了探索。

 

二、"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

 

(一)立足实验,培养绿色习惯。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二)立足课堂,渗透绿色知识。化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的好场所。而绿色化学要求与环境教育宗旨是高度一致的。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要向学生阐明绿色化学的观点、要求,使他们树立起防治污染、保证人类生存质量的责任感。化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内容,采取渗透的方式,在介绍某种物质或操作方法时自然地引入相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增长环保知识。

 

(三)立足课外,提高绿色素质。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课堂教育的很好补充。为了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绿色素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或者生活聚集区采集样本,并对所取得的样本进行检验分析,确定污染成分,找到污染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治理方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另外,在条件允许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有机化学品生产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绿色化学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绿色化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师在教授有机化学时,要抓住机遇,适时地、多方面地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因为绿色化学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5篇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的密切联系,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关键词:化学实验;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社会实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他是一个融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技能操作、科学方法应用、疑难问题探讨于一体的动脑动手过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化学知识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能力的最佳途径。

一、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些化学实验会产生有害气体、有害废水等有害物质,对教室、实验室等造成污染,甚至影响到师生健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对每一个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都要强调注意事项,讲解如何避免污染,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与环境有关的实验,都是一个很好的教材。环境保护无小事,环境保护从身边做起。例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稀的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硫粉的用量要尽量的少,只要不影响到实验现象即可,若实验后还有硫没有燃烧完,要及时熄灭,不能让其持续燃烧,防止二氧化硫逸散到教室中造成污染。又如:做一氧化碳还氧化铜的实验,为防止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尾气不能直接排放,要用气球收集或直接点燃,并引导学生讨论是否还有更科学的处理方法?(用导管把尾气引到氧化铜下方点燃,既可防止污染,又可节约能源)。在做酸、碱与指示剂作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时,把其中的许多反应改成微型实验,改在点滴版上做,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的产生。对实验后的废液,要求统一倒在指定的地方,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二、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环境保护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R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但是,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不仅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在化学实验中加强环保知识教育,不仅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三、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加强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

化学与工农业的生产紧密联系,为了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在教学进程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对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介绍一些具体的真实事件,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产中若只重视生产而忽略环境保护,其后果不仅是造成环境污染,甚至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例如:在空气污染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份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如:伦敦烟雾事件,大雾笼罩英国全境。致死4千多人,直到60年代才查清这次烟雾事件是由于烟雾粉尘中含有三氧化铁,促使空气中二氧化硫生成硫酸雾,吸入人体后导致死亡。又如:在爱护水资源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水休污染,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学中,让学生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摄入一定量的有害元素就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如三鹿奶粉污染事件,2008年婴幼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导致众多婴儿患有肾结石,最终确认“人为向原料乳中掺入三聚氰胺是引入到婴幼儿奶粉中的最主要途径”。其后此事件涉面及扩大,许多制造商的奶制品被揭发也含有三聚氰胺。其次是“温室效应”,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人人要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第6篇

化学教学 人文精神 必要性

化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相关的现象、规律和成因,以及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人工合成和应用等。随着化学理论及其技术的发展,化学已经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造福人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武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而且化学可以帮助人类在能源、材料、生命现象等多领域中开辟新的道路。目前,化学已开始向油页岩、生物物料、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进军;向先进的光子材料、复合材料等发起挑战。总之,化学不但使这个世界从肥料和杀虫剂中获得了养料,而且化学还见证了20世纪从拯救生命的抗生素直至现代电子学核心材料的许多很重要的突破。化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福音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化学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不少的问题: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等等。

面对化学这把双刃剑,我们从事化学研究及教学的每一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但在合理安全地发展化学事业上从我做起,而且要在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提倡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接受化学知识的同时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规避或处理好化学的副作用,使化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教学中传播人文精神,既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人文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境界,我们摸不着也看不见,但它规范着人的各种行为,影响着人的处事态度,是历史长河中长期积淀的产物,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内含和表达方式。现如今,人文精神是指人的发展和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以及人的尊严,在此基础上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一步上升为人的价值趋向、社会道德和责任感。因此,人文精神既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质量的关注,也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又是对人类未来的终极关怀,即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包括:信念、理想、人格、道德等。

一、从化学化工的副作用看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当前,化学理论及化工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时间差更短,产业化进程更快。化工技术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同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化学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关键在于研究者的人文精神素养和各级政府官员、各个公司的领导和管理人员的价值取向,化学家只关心实验室的研究和科学理论知识传授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人类幸福、人类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比研究本身更为重要。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新技术也不例外,如利用不当会造成负面效果,化学技术的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有很多方面,下面是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

1.大气的污染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层,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正常的大气层的恒定成分为氧、氮和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可变成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随地球上的位置和温度不同在很小的范围内有变动。另外空气中还有微量的氢、臭氧、氧化二氮、甲烷以及或多或少的尘埃。由于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影响,空气中的氮和氧是相对恒定的。

长期以来,化学研究及化工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尾气,由于这些尾气没有做合理的处理都排放到大气中了,造成了明显的大气污染。已查明的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有: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光化学烟雾、碳氧化物、酸雨、氟氯烃类化合物、氟溴烃类化合物,其它易挥发性有机物质(如苯系物),等等。大气中的污染物已经对地球上的生物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我们已有目共睹。人类需要呼吸空气才能生存,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直接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更严重的是,一些化学物质的吸入,会导致人体细胞发生畸变而致癌。另外,大气污染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有显著影响,如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大气降水量、酸雨、温室效应,等等。

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仍将继续,如果没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就没有自觉地减少和有效地治理大气污染的动力,大气层的污染将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2.水资源的污染

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更没有工农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严重受制于水资源的丰缺。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系中,从而严重污染了水资源,其中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中,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另外,一些难以分解的有机物、无机盐和重金属对生物具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作用,因此,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据报道,全国七大水系有一半以上的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由于水源污染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O%。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水资源,让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人类将把自己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3.食品的安全

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仅数量足、营养好,而且要求品种多、风味美。鉴于这些原因,一些化学物质便慢慢地进到了我们的食物中。比如,为了改善食品的口味,香草、薄荷、柠檬等便成了食品添加剂,如果这些添加剂是天然的成分,对人体没什么危害,但是一些不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便用化工产品代替天然的添加剂,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本来我们用来摄取能量的食物,已经被化肥和农药污染过了,还要被人为地加入形形的化学添加剂,如为了提高保质期,会加入抗生素;为提高口感,会加入膨松剂、强面筋等;为改善外观色泽,会加入苏丹红,等等。从早些年的苏丹红食品事件,到二英食品事件,再到前些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哪一件都离不了化学,可见化学及化学物质对食品安全构成的威胁之大。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来应用化学研究的成果,如果利用得当,将造福人类,否则,将危及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把植物激素用于农业生产,本来是对农业的一大贡献,但是植物激素的滥用,却给我们的带来了另一种食品污染:激素污染。一些不良商家,把对利益的追求看得比对他人健康和生存的尊重更为重要,可见人文精神的缺失。如果每一位化学工作者都能够多一点爱心、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则化学对人类健康的负效应将会大大降低。

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水和食品等,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但正如有了法律仍不能杜绝犯罪一样,具有约束性的法规仍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化学带来的污染,现实证明,用人文精神引导化学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比学科本身的研究与发展更为重要。作为对政策法规的补充,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应培养人们的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提高人们的修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渗入人文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二、从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看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其素质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融入人文思想传播,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更是教书育人精神的具体实践。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应是一个完整的人,是既具有科学素质又具有人文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人。随着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同时也诱发了功利主义倾向,从而导致了人们以追求眼前利益为价值取向,而丧失了对人类和社会终极价值的关注,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和行为:大量捕杀可以获得很高利润的珍稀动物;将化学合成技术用于海洛因的制造;用烧碱泡制海产品;在面粉中加增白剂等等。可见,在市场经济为主的今日,向钱看、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缺乏爱心等现象非常普遍,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别人。要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必须从学校做起,在教学中渗入人文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结合本专业的教学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把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地变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我们的社会要想持续和谐地发展,就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理科的课程)适时融入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的人文素养。在维护“科学自由”的基础上兴利防弊,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使化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三、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化学教学中

化学科学中有很多可以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素材,要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人文精神,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密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适时渗透人文精神,二是在化学实验中适时渗透人文精神。

化学是个古老的学科,在化学的发展史上,科学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是取之不尽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侯德榜在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后誓言“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而且要比他们办得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他所表现出来居安思危、忍辱负重、勇挑重担、变革进取、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勇攀科学高峰的高贵品质,会使年轻的心灵感到震撼,从而增强同学们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精神。又如,早在五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知道用火;公元前八千年,发明了陶器;夏商时期,巳能铸造青铜器、会酿制米酒;春秋时期能冶炼生铁;战国时期会炼钢;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木炭、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唐朝的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位发现氧气的人,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和瑞典的舍勒约早一千年;古代的湿法炼铜、造纸术、制火药等发明都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种民族自豪感是非国人所不能享受到的。另外,针对化学课的具体内容也可随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如,在配位滴定一章,主要是EDTA(乙二胺四乙酸)的滴定,而我们常用的是EDTA一种盐而不是EDTA,为什么呢?先让学生思考后再加以解释,因为这种盐易溶于水而EDTA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相比,水作溶剂,一是对人无害,二是环境友好。这样,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深的烙印。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爱心、环保意识、科学精神等,并适时给他们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比如,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首先强调“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不能让化学试剂伤害到人(包括自己);要适当安排合作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对学生的实验数据,不追求其精密度和准确度,比试验结果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坚决杜绝编造数据,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便在实验课上得到了提高;实验所产生的化学废物,不同于生活垃圾,不可随便倒入水池或垃圾桶,要全部回收处理,这样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在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环保精神的渗透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实效。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在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有利于推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身心健康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阿拉坦其其格.化学与环境保护[J]. 中国科技博览,2010,(7):3-3.

[2]余家驹. 化学还有希望吗――英国大学就化学的作用展开的辩论[J].世界科学,2005,(4):6-7.

[3]刘艳荣.生命科学教学融入人文精神的探讨[J].生命世界,2010,(7):109-111.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正确使用药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69-02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分析

本章知识与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了课程标准的第一个主题──“化学与健康”的教学任务。从内容上看,本节内容和第一节是一个整体,都是阐述化学与健康的关系。从观念上看,本节是第一节以及第一章知识的拓展和强化,在学生了解合理饮食、关注健康的同时,也知晓生病时如何使用药物,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这两章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如何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真正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二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的核心内容是按药物的来源分为两部分:人工合成药和天然药。通过实例了解阿司匹林、青霉素、抗酸药和麻黄碱成分、结构、功能、不良反应,展现药物背后的化学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最后通过滥用药物的定义和问题结尾,知道安全用药常识,树立科学用药的观念。该主题的知识体系见下图:

三 教材栏目分析

教学栏目包括:科学探究——抗酸药;科学史话——阿司匹林、青霉素的发现;资料卡片——抗酸药片的成分、的种类;图片资料——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在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的形式学习:抗酸药的成分和原理,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活动中应用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在科学史话、图片资料和资料卡片的应用下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药物研究和开发所做出的贡献,认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的危害,特别是要树立“珍爱生命,拒绝”的观念。

〖学情分析〗

高二上学期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六类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知道了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这些与本节内容有机结合,形成化学与健康的观念。同时在必修二中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了酯基、羧基等多种官能团的反应特点,这为学生了解阿司匹林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打下基础。高一学习的常见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本节探究药物的主要成分中得到复习和应用。这样,学生已有知识螺旋式上升,在设计探究实验中得到了升华,把学生从普通人的用药意识和方法提升到具有化学素质的人的正确用药的意识和方法。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庭常用药的作用种类。(2)了解阿司匹林、青霉素、抗酸药、麻黄碱的主要成分、结构和疗效。(3)掌握一般正确使用药物的思路和方法,能够用化学知识使用药物。(4)设计探究抗酸药有效成分的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交流药品说明书,建立正确用药的思路和方法,学习化学如何帮助我们正确使用药物方法。(2)通过探究抗酸药成分,掌握探究药品成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使用药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意识到医疗保健的重要性。(2)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观念,提高科学素养。(3)体会药物的两面性,认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形成科学用药、拒绝的正确价值观。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阿司匹林、青霉素、抗酸药、麻黄碱的主要成分、结构和疗效。

教学难点:探究抗酸药的成分。

三 教学过程

1.活动一

教师活动:(1)讲解:药品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2)回忆:曾经接触的药品,说出它们治疗什么疾病?(3)活动:家庭小药箱里放置哪些种类的药品,学过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完备我们家里的药箱。

学生活动:(1)讨论交流:速效感冒胶囊,板蓝根冲剂等。(2)回答:一些药品不清楚用途,家庭小药箱不知道应该装哪些药。

设计意图:回忆生活中的场景,激发兴趣,为后面教学做铺垫。

2.活动二

教师活动:(1)展示:阿司匹林说明书。(2)分析:阿司匹林主要成分、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疗效、不良反应。提问1:根据分子结构观察阿司匹林有哪些官能团,分析阿司匹林会有怎样的化学性质?提问2:胃肠环境为水溶液环境,阿司匹林不溶水,如何增加疗效。提问3:阿司匹林是怎样制备的?讲解:乙酸酐是由两个乙酸脱水形成的,以及反应的实质。提问4:该反应类型是什么?提问5: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写出水杨酸中毒反应后用碳酸氢钠的解毒的方程式。

学生活动:(1)思考阅读:阅读阿司匹林说明书,根据说明书信息回答。(2)思考回答:有酯基、羧基,可以水解、酯化、与碱反应等。讨论:可溶阿司匹林的改造方法。倾听:思考取代反应。阅读回答:胃肠道反应、水杨酸反应。

设计意图:(1)学会阅读药品说明书。(2)复习有机基础知识,根据结构推测性质。(3)应用化学知识,提高阿司匹林的疗效。复习有机反应的反应类型。(4)意识到药物的副作用,树立科学用药的观念。

3.活动三

教师活动:(1)引入:通过“科学史话”,引出青霉素,介绍青霉素属于抗生素。(2)区别:抗生素和消毒剂。(3)讲解:介绍青霉素种类,青霉素G的功效,水解产物结构。(4)提问:使用青霉素要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1)阅读:科学史话。(2)思考:联系生活。(3)倾听。(4)回答:皮肤敏感试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药物研究和开发所做出的贡献,强调皮试重要性。

4.活动四

教师活动:(1)提问1:哪些物质可作为抗酸药?提问2: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可以做抗酸药吗?提问3:写出抗酸药主要成分与胃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创设情境:有两位胃酸(盐酸)过多引起胃疼的病人,一人有胃溃疡,一人没有胃溃疡,常见的抗酸药的成分主要有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铝两种,现在有A、B两种药,你建议他服用哪种药?(3)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A、B两种抗酸药的主要成分。(4)提问:给每个病人分别用哪种药,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1)讨论,思考,解答。与盐酸反应的物质;碱性太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碱性太强不能用。(2)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3)结论:不可以给病人吃碳酸氢钠,因为产生气体增大压强,容易造成胃穿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探究合作,并且将化学知识应用在生活实际。

5.活动五

教师活动:(1)讲解:天然药物的重要性。(2)提问:麻黄碱结构疗效不良反应,通过新闻说麻黄碱是兴奋剂。(3)讲解: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区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并作答。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了解药物常识和天然药物。麻黄碱彰显了祖国中药的重要性。知道药物副作用,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6.活动六

教师活动:(1)总结:人工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的知识。(2)活动:完成家庭小药箱活动。(3)视频:介绍的危害。

第8篇

关键词: 中学体育 健康课 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顾名思义是指面对突发的状况时人所做出的应激的反应,其中包括自我的应急和保护,避免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中学体育和健康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基础性质的必修课,不仅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中学生必经的道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最终目标一直都是培养中学生的求生能力并且加大对于自己的保护力度。

一、当前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不难显示,中国学生由于意外伤害而导致死亡的概率普遍为发达国家学生由于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的3-11倍。2014年,昆明市的明通小学就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这次事故一共造成了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其原因是体育老师将教学所用的海绵垫放置在宿舍楼的过道处,学生蜂拥而出的时候,先下楼的学生跌倒在海绵垫上,后续小学生不明情况,相互积压,造成了学生的严重伤亡。这起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从侧面证明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力。

虽然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课程的改革。此时有关的教育部门才开始慢慢正视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健康课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学存在升学率的问题,生命安全教育在落实到实际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校方和老师足够的关注。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的层面,并没有提高身体素质和求生技能。可以这么说,中国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达成,但是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已经迫在眉睫,不容许我们再忽视了。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一部分,不仅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影响着中学的基础教育。但是目前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中学生本身缺乏实践的应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受年龄的限制,中学生仍然没有更好的应急性。如何更好地在体育和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我们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明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而且是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的模式。我们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的能力。学校作为特殊的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中应该将合理的疏散作为自身的必要课程。

2.加大对于师生体育与健康课的教育的重视力度

中学校方要明白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老师必须思想上有着清晰的认识,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正确面对突发事件或者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性,增强中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明白生而为人真正的价值。善于利用合法的科学的手段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的质量。要在体育课程中明确运动的危险性,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练习。

3.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导学生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如人工呼吸和紧急外伤的处理。

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并不是中学体育课的考试内容,关于逃生技巧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不重视,没有认真听。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诸如火灾、水灾、地震、食物中毒等危险,遇到这些危险时应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接着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比单纯老师说理要更深刻。

关于自救互救的方法,不能光让老师示范给学生看,教师必须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自救互救的办法,当危险来临时,学生才能很好地应对。

(2)要善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展开生存技巧的训练。

生存技巧训练包括生存训练和逃生拓展训练,经过之前的理论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各种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与选择或把学生的错误做法与选择记录下来,训练结束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通过这样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中学生在灾难中得以生存并且提高生存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相信这些求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

(3)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求生,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如果过于慌乱,就会降低应急避险能力。教师要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沉着、冷静,并且积极施救,从而降低这个突发灾难对于自身的影响,才能真正面对险情,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4.教师教学过程一定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

体育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要组织中学生井然有序地进行准备活动,并且让中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心里做到真正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味地突飞猛进,要尊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拒绝毫无意义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含义。最后,体育老师要排除器械的不确定的故障,经历从根本上克服不安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并且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5.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

近年来,由于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不到位,由此而来的相关民事诉讼大大增加。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的目的在于增强老师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真心实意地关心中学生,老师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时候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不难发现,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中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构建,还要有丰富的技能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不能仅仅做到纸上谈兵。正是基于此点,在新课改中完善生命安全教育是中国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并且责无旁贷的责任。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渗透;德育

随着近代文明的崛起,教育的领域日益拓宽,从单方位的教育逐渐演变成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多方位的教育。长时间的分科教育,使现代教育离其最初的涵义越来越远,教育越来越专业化,德育工作也越来越专职化。“把德育从教育整w中分离出来是大进步,但却蕴含着德育和整个教育、教学分离的可能。”虽然德育从教育中分离出来,但是整个教育不能丧失其最初的育人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同一的”。品德不是教而得之的,而是通过耳濡目染在周围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逐渐形成的。“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学校中每一样工作、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就是说德育是与其他教育、与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的,这决定了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

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化学教师,在重建角色的同时,面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高中生,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寓情于景,使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

一、通过化学史的讲述,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

保尔・柯察金曾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们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灵魂.促进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要让学生领悟生命的珍贵,体验生命的快乐,品味生命的幸福,做学生生命成长的领路者、促进者,和学生一起成长。

化学史讲述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中不仅仅有健康、快乐、成就、幸福等正面的人生状态,而且痛苦、挫折、寂寞、苦难等负面人生状态。一个人如果能在人生非常痛苦状态中体会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就不会轻易走向死亡。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确立诚信受益的教育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经了实物交易、货币交易、信用交易三个阶段,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信用交易为主的经济。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要牢固确立诚信受益,不诚信必受损的价值观念。在进行化实验时,要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即使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期的现象有出入,测得的数据出了偏差,也不能随意捏造事实或修改实验数据。要求学生在处理实验数据、写实验报告时实事求是。鼓励学生通过与同学、老师交流探究原因并在必要时反复重做实验以求得真实结果,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科学求实的科学思想教育。

确立在集体中求得发展的教育主题。目前,学生素质的缺陷不是知识能力,主要是缺乏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在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大背景下,个人作用越来越小,成就事业的合力在于群体的合力。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合作精神,牢固确立在集体中求得发展的价值观念。学生实验特别是在分组实验中,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在具体操作时还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

三、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使青年学生既保持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能够融人世界优秀文化之中,既有国际意识、世界眼光,又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因此,要对青年学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牢固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

教师通过对古今中外化学家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感人事迹的介绍,通过了解世界化学的新成果和世界化学化工发展的新趋势,使学生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激励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报效祖国。

四、化学课堂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

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多姿多彩,宇宙间形形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认识了这些道理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识破迷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五、环境保护教育

科学的发展创造利益的同时,带来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化学污染是危害最大、治理最难的一种污染。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室内装修引起的甲醛污染、苯污染以及近年来多起由食品添加剂造成的污染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第10篇

但是,生命科学的发展从来就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持。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生物工程系副主任屈锋教授,从这位化学背景出身的青年学者身上了解到她眼中的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和生命分析化学的未来发展之路。她开朗,幽默而时尚,在和她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她更多的特性学者的优雅、科学家的严谨、师长的智慧、年轻的活力……这位思维敏捷,谈吐直率,兴趣广泛的女教授,执着于将化学精髓溶入生命科学研究的“创新者”,正像一位手持化学缤纷彩练,在生命科学的舞台上清然挥袖的舞者。

记者:您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哪些方向进行的?您的科研理念是怎样的?

屈锋我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生物医学分析检测以及生物物质分离分析展开的。

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离不开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同样离不开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支撑,正是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形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和新兴学科。

我原来所学专业是化学,具有分析化学与环境化学的研究基础。在美国做博士后时转入生物科学,开始接触动物、组织等生物物质分析,接触到人类健康与衰老领域。现在我主要的研究思路就是要利用自身的化学背景优势,结合在生命学院的学科背景,将化学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用于生物体和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解决生命科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目前我的研究对象有细胞、微生物、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等,希望在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生物学、医学、临床检验等方面从技术和方法上有所突破,用新方法、新思路去解决其中的问题。我认为,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学科间的交叉一定要深入。各相关学科要真正融合、必须要进行学术思想、技术手段和学术人才的全方位交流。

记者:您曾主持或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多项工作,请介绍一下其中一些主要项目的相关情况好吗?

屈锋我所主持的项目具有延续性,保证了课题可以从基础到深入的研究,比如说利用毛细管电泳方法进行的相关课题研究“基于两种模式病原菌全细胞核酸适配体的毛细管电泳筛选方法研究”、“土壤有机酸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特性研究”、“有机污染物的芯片电化学检测技术”等,最初主要是从小分子方面做起,现在将这种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了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动物细胞和微生物等生物个体。目前很重要的部分工作就是围绕着生物活体进行研究,这也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比如直接将微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毛细管电泳结合,将生物学方法与分析化学方法结合就是很有特色的研究内容。我现在是生命学院的教师,周围教师和学生都是生物学专业,因而我可以更多学习,了解和接触生物学,并能带着化学专业的眼光看待生命学科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对我的研究非常有利的一种状态。

记者:您现在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物医学分析检测和生物物质分离分析方面,从专业角度出发,您是如何看待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这一问题的?

屈锋我认为好的基础研究成果应该具有产业化的潜能。首先基础研究必须要深入、透彻,这样才知道它向应用转化时的关键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应该如何克服。作为我们的方法学研究,建立的方法不仅要有技术含量,还要考虑低成本。一个有效的方法或产品如果成本过高,对于企业来说压力很大,这将阻碍其产业化的发展。在研究成果真正能为社会和经济服务时,必须考虑降低各种成本,如设备材料成本。时间成本、技术操作成本、人员培训成本等。目前我所进行的研究还没有达到投入产业化阶段,但我的所有想法和努力方向都没有脱离这个根本出发点。

记者:作为生物工程系副主任、生物技术专业本科责任教授,您主要分管哪些工作?在行政、科研和教学多种身份中,您更喜欢哪一个角色?

屈锋:目前,我主管教学方面的工作。我是做科研出身的,多年来都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在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本来就是一体的。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指导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科研内容,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并没任何矛盾。我很喜欢讲课,把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很有满足感,这是只做科研工作所得不到的乐趣。当然,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得到人生的指引。作为教师,还应担当着指导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责任。我们要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将严谨、认真,执着的学习和工作方法传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和科研素养的,能够胜任多种社会工作的合格人才。工作虽然很繁忙和辛苦,但更多的是看到学生成长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享受。

记者:在求学道路上,您涵盖了内地、香港、国外的三重教育经历,这一切在您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屈锋:不同地区的文化、管理和制度下的教育模式有一定差异。对于科研来说,多样化的教育经历和受教育模式可以开拓眼界和思维方式。对于教学,可以把不同的文化、管理和制度模式与学生分享,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上述问题。对于这种活生生的亲身经历,学生听起来会更有感触。所以我认为,对于新世纪的年轻人,一定要创造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自我提高和成长非常有益。

记者:对于学生和后起人才,您认为他们如果希望成为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的话,需要在求学时期做出怎样的积累?您在教育教学上录持的观点和原则是怎样的?

屈锋:总得来说有两步:打好基础,然后培养其兴趣。打好专业基础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多学多练。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有助于开拓科研的视野和思路。当然,还要有必要的勤奋努力,但这个勤奋并非是毫无目的地泡在实验室。虽然科研工作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但这个积累一定是有效的时间积累。学生实验做的越多就越熟练,越熟练就越有兴趣,有兴趣就不觉得“枯燥”,就能发现科研中的乐趣。有了乐趣,勤奋就是自觉行为。当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自信,就越有动力。大多数学生在科研和实验过程中都是遵循这样的成长轨迹,所以在科研和实验中的确要多做工作,当遇到困难时,也一定要坚持,就像人生中遇到坎坷一样,挺过去就是成长和进步。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教师;道德风貌;认知能力;身体素质

“从历史发展来看,教师是随社会进步而诞生的职业,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的持续进步会导致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1世纪将是一个相当重视生命与化学的时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趋明朗,人类对化学的求知欲也愈强,这种时展所带来的冲击力,提出了对化学教师的更高要求,“一个讲台,一段人生”,是讲人类的教学活动便是一步复杂的人生史,是通过教师的精神活动和实践行为来实现的。我们把人的各种发展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总和。称之为“素质”。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到底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作为化学教师,这是我们应该迫切要面对的问题。

一、高尚的道德风貌

(一)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从事一定职业的人的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随具体行业不同而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和冒险冲击着各行各业的人群,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不热爱自己职业的人,他是永远也干不好自己的工作的”,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只有当你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把你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你的工作中去,你才会成功,也因此而实现你的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曾有一位老教师这样说道:“如果我有五次生命,我愿在讲台上站三百年”,这句话把教师的全部感情和价值观都概括在里面了,那就是: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保证工作质量,对技术精益求精;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二)树立良好的美德

千百年来,社会美德就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留下过许多的话题。社会是人的“事业”与“家庭”的集合体,作为教师,在学校里要充当教师、同事、朋友等角色,在家庭又要充当父母、兄姐、儿女等角色,怎样完美的充当这些角色呢?“家有老小,尊重关心长辈,教育培养下辈,和睦共处家庭;校有学生、同事,关心爱护学生,真情相处同事朋友”,这便是一种美德。我们相信,只有在“爱事业、为事业”与“爱家、为家”的辩证统一时,才能给自己带来进步和发展。

(三)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指的是社会公共道德。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你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你的言行举止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由于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变化中的学生为工作对象,尤其是中学化学教师,其工作对象是15-18岁的青少年,这正是人生中身心变化最剧烈的年龄段,很容易接受新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思想也在相互渗透,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我们的教师要身正为范,在社会公德方面作好楷模。

二、良好的认知能力

(一)捕捉、判断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也是一门理论科学。化学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传授和掌握抽象的化学概念、基本理论。在中学教学中传播知识的途径,有93%来自课堂教学,要把化学中千变万化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中间有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一位化学教师应该把有关信息,通过“捕捉——判断——组织”后,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模型、幻灯片、录像教学带等,把知识从“分散”到“集中”地传授给学生。

作为化学教师,在捕捉、判断和组织信息时,不妨从以下几点人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机;架设知识桥梁(一股是通过化学实验):组织解决问题;重复知识训练;改组知识结构:智能创新应用。

(二)敏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1对前沿知识的敏锐感受和理解能力

“近代的化学(或为科学的化学),其奠基的时代大约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自9世纪60年代元素周期律和19世纪到本世纪20年代电子、原子核的发现及有关理论的创立,到现代化学生命时代”,在只有150年的跨度里,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改头换面的变化。在如此快的发展步子中,我们的化学教师的那种“一本教案为一辈师”的思想落伍了。所以,我们的化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仍要不停的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把这些新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去。

2对教学改革的敏锐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改革包括以下热内容:课程标准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等。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并认真、有效地执行,为把现代化学教学推向一个新台阶而努力——即实现化学教学现代化。

(三)正确把握并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只要把要讲的东西从一而终地讲完就行了,教师除了需要认真地教,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主动的学,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要相互起作用(即“双边活动”)。特别是化学课,一个化学反应规律可以引导许多的化学反应,如何在课堂中把这么多的化学反应都让学生牢牢掌握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自己的教学情境,比如说设问、比喻、演示实验等,把学生带到一种良好的氛围中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学在这方面的研究,称为“师生共振教学”,也就是说,课堂里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作用,让学生参与并“动”起来,使其身心都受到影响。

(四)广博的知识

实际上每类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的,就像自然界中由于万物之间相互作用,便有了生灵,未来社会的发展也是这样,它要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知识是包含在人的思维里的,广博的知识能开拓人的思维:“从思维角度分析,它能够促进人的描述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领悟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观察、记忆、复述、表达、演绎、归纳、类比、判断、假说、操作、分析、应变、总结、感受、理解、内化、迁移、设计、抉择等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要设计很多的情境,这就需要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学生也希望自己的老师象一部百科全书,在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1广博的化学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化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化学实验理论知识;化学史知识;化学方法论知识等。2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物理、数学、生物、地理等理科方面的知识:较高的语文水平(主要指语言表达能力):正在发展的其它学科知识——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软件程序方面的知识等。

3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主要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识。

4一定的哲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五)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能力

1教学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应该具有:准确掌握学生情况能力;对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能力等。

2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也就是说要具备开设选修课及课外活动的素质和能力。

3具有一定的业务研究的能力教育的发展进步,需要教育的革命。作为化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对当前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分析,并能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价值的论文著作或科研报告,这既促进了现代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又提高了化学教师的自身的素质。

(六)艺术教学能力

教育是一门极其深奥的艺术。古有“潜移默化”、“因材施教”,就讲到了从内容、对象、特点到施教的方法都有教育艺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去教,其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中间就在于一个教育艺术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采用审美教育和艺术熏陶的方法,会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从而诱感,产生共鸣,最后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教育艺术强调以下几点:要善于引发教育艺术审美的:要善于构制教育艺术审美的磁场;要善于选用教育艺术审美的刺激性:要善于进行教育艺术审美的哲理概括;要善于形成教育教育审美的意境:要善于促进教育艺术审美意象的延伸。这种教育艺术,直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讲授艺术上:讲授的引人入胜;典故的妙趣横生;语调的引抑扬顿挫;语言的生动幽默等。艺术教学可以使学生百听不厌,专心听讲,兴趣倍增,思路活跃:认真投入,积极思维;师生感情融洽。

三、健康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应该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除了要有强健的体魄,还应该有健全的心理。强健的体魄是完美的心理素质的载体,而人的心理在牵动人的感情时,又会影响代人的行为。作为化学教师,拥有强健的体魄,这是他胜任工作的前提,但教师既要面对自己的学生,在做“平凡人”的同时又要担任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复杂多变的行为中,对教师的心理素质也是严峻的考验。

(一)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对于一个化学教师来说,强健的身体和有益的文体活动。能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教学:充沛的精力,能为高强度的工作注入生命力:而有益的文体活动,能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交流和合作,融洽师生感情。

(二)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我们的教师不要受环境的制约,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还要有自尊,尊重自己的学生,尊重自己的职业。当有了自信和自尊,就有了责任感和事业心,它用灵魂支撑着你的工作和生活,并伴你不停地追求和进取。

(三)强的心理承受力

第12篇

关键词: 医学化学 生物化学 基础医学

在大多数的文化中,最早的医学多是根据一些经验证明有效的物质进行治疗,比如一些植物(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医学也随之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融入医学研究和教学中,如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成像、纳米医学等。秦伯益院士指出:“我国医学科学研究目前存在四个误区:一是重视明显治病因素,忽视环境治病的潜在因素;二是重视治疗,轻视预防的成果;三是重视围观(如分子生物学),轻视宏观战略问题;四是重视躯体性疾病,对精神性疾病关切不够。”刘德培院士认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战略转移有四点,其中两点是从重视诊治到重视预防,对生命全程保护;再有就是从重视机体向重环境、心理、社会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合研究转变。”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医学教学开展必要的研究与探讨。

一、注重医学发展史教育,培养医学道德

医学史多是医学类院校的第一课,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医学史的教学是必然。医学史,是又称医疗史或医药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以疾病经验及其对应手段为研究对象。二十世纪初期的医学史,大多由医生所撰写,强调医学技术的进步与突破。近期的医学史,则强调病人的经验,以及不同时代或文化对身体和疾病认知的差异。期间共经历过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社会卫生策略主要是国家制定卫生措施,研究有效疫苗,推广广泛免疫接种计划,推行消、杀、灭等综合性卫生措施,使急、慢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平均期望寿命得以延长;第二次卫生革命则是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防治对象,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性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精神病等。社会卫生策略主要是发展早期诊断技术、增强治疗效果,并不断强化疾病的监测,提倡广大市民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即不抽烟、不酗酒、不吸毒等,随之也提出了合理营养与体育锻炼等综合性的卫生措施,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为目标,社会卫生策略更加注重健康促进策略,且涵盖了决策指挥系统,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预防控制系统,执法监督系统,应急预警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后勤保障补给系统等,以合力保障社会群众的生命健康。

后医学时代(WHO言论)认为:“未来死亡率的下降是大部分靠非卫生部门的努力来实现的,防治心血管病、癌症等需要依靠社会行为措施,并树立医师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工程师的概念,从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FA),保障人人健康。”

二、重视基础性课程教育

医学教学与工作中常使用到分析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性学科,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工作的效果。医用化学作为面向非化学专业医学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教师在备课时应多参考些相关教材,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避免片面偏颇。在解释问题时,注重对知识的条理化、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物质的结构与其化学性质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其化学键的性质及其官能团的性质推测其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又如: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氯代烃、酯(油脂)、二糖、蛋白质(肽)、盐等;能被氧化的物质多为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不饱和化合物、苯的同系物、醇、醛、酚等,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双氧水、碘酒和三氯乙酸等物质。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采取精讲与粗讲互搭的方式,突出重点。精讲部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讲课时教师的思路一定要清晰,如较难理解的共轭效应,应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从回顾1,3-共轭二烯开始,并讲述共轭双键的电子云分布及轨道重叠情况,由于形成共轭二电子离域,键长、电子云密度分布平均化,电子效应导致其能发生1,4-加成,由1,3-共轭二烯再引申到含较多共轭键的卤代烯分子,讲共轭效应对其的影响,之后讲含有羰基的共轭体系,电子云密度的改变按交替方式传递至共轭链的另一端。最后讲苯环上共轭效应的传递情况,而不是简单地只讲述卤代烃的共轭。

三、培养关注医学化学新动态的热情

治学大师朱熹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罗曼·罗兰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了,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同志也曾语重心长地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学习是人们建功立业,实现远大理想的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公开秘诀。郑板桥作画“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青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学苦练,才使他的画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对医学化学发展动态的关注是保持学习热情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边缘学科。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目前,正在运用诸如光谱分析、同位素标记、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以及其他物理学、化学技术,对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进行分析,以期说明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多样的功能与它们特定的结构关系。近年来,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反应动力学及作用机制、酶活性的调节控制等是酶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生物化学的热点研究问题。再例如对一些常见病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生化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如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的电泳图谱用于诊断冠心病、转氨酶用于肝病诊断、淀粉酶用于胰腺炎诊断等。在治疗方面,磺胺药物的发现开辟了利用抗代谢物作为化疗药物的新领域,如5-氟尿嘧啶用于治疗肿瘤。青霉素的发现开创了抗生素化疗药物的新时代,再加上各种疫苗的普遍应用,使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控制或基本被消灭。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产生了医学生化的许多领域,如:研究生理功能失调与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物化学,以酶的活性、激素的作用与代谢途径为中心的生化药理学,与器官移植和疫苗研制有关的免疫生化等。

四、重视复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