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党校课程体系建设

党校课程体系建设

时间:2023-10-09 10:5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党校课程体系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党校课程体系建设

第1篇

一、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创新

党校教育定位决定了其在教学机制与教育方式上存在自身特点,党校课程的开展需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它服务于党员干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稳定发展,控制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控制教学过程。从党校质量管理方面上看,其产品就是学员,党校质量高低可通过学员学习效果反应出来,党校需要采取有效手段,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坚持高效、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教育制度。

(一)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了解党校的实际情况,管理者要具有系统管理的思维方式,并且将管理目标与管理过程结合起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坚持相应的原则,可将管理系统分为多个层次,经分层后,有利于降低管理难度。

(二)全面控制教育质量。全面控制教育质量可通过建立管理组织系统而实现,管理组织系统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其中主要有质量活动、质量环节、质量关联、组织结构等,所谓组织结构就是指设置执行结构与决策结构;质量环节就是指质量管理工作中所包含的所有流程的顺序;质量关联是指将质量活动在相关单位中落实;质量活动指的是质量管理中的活动与环节;质量信息指的是将质量管理体系转变为闭环系统,所有质量信息均可通过流程管理显示。

(三)党校课程教育改革。党校课程教育改革非常必要,教育改革要注重可实施性,可以通过建立党校信息平台、教学管理一体化等,使党课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党校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质量的评价以教育标准和教育目标为依据,利用系统对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数据信息,同时还要判断党校教育是否与现阶段的社会需要相符,对教学效果、教学流程等进行判断。党校管理者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手段与教育理论,对现阶段的教育机制进行创新。

二、党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实现党校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党校管理者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结合以往的管理制度,实现党校管理的规范化。另外,管理者要意识到自身的管理职责,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相应考核与评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党校还可组织交流会,大家各自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每个人都可以发言,讲述自己在培训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并提出自己在日后如何做才会变得更好。党校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对党员的上课情况、考核结果等进行详细记录,将党员考核成绩纳入对其的年终整体考核中,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明确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性。

(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建立一支专业的党校队伍,对党校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好实现师资网络的形成。扩展并不断完善党校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将教育途径与思想政治资源结合在一起,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实现党校课程的系统化教育。党校还可以从校外聘请专家进校授课,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懂的问题,还可踊跃提问。

(三)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党校可以适度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参与活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党校老师进行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既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也可亲身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党员干部感受到自身价值,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到党校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对党校课程培训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另外,党校还可组织党员参观革命先烈的纪念馆,参加义务劳动,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让他们了解基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党校老师可以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增强其对基层人民的了解,党员干部了解基层人民生活后,他们便能够及时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方案,并设置相应的目标,以这种形式开展党校教育,让党校课堂不再局限于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得到实践,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群众的生活环境,增进对基层人民生活的了解,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第2篇

服务效能提升管理的内涵

为适应电力公司快速发展对人员素质能力提升的需要,培训中心以实现优质高效服务为目的,从变革内部培训组织入手,形成培训管理、培训业务、培训服务及相关部门协助配合的“四位一体”的培训组织模式,并推行培训项目制和班主任制,助力分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功能;针对培训中心的管理现状,完善培训管理制度,编制培训指导手册,细化业务流程,明确作业标准,强化效果评估,全方面开展绩效管理,实现“管理有制度,工作有标准,操作有流程,评价有依据”。

主要做法介绍

变革培训管理组织结构

(1)整合机构职能,实现四位一体运作。培训中心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按照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的新要求,整合二级机构,设置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资产部、后勤保障部、培训管理部、技能鉴定部、管理人员培训部、技术培训部8个职能部门,突出中心培训功能,形成“大组织、大运行、大协作、大安排”的大培训管理格局。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快速、高效,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更好更快的协调培训中心内部的资源,根据管理扁平化的要求,培训中心成立了培训管理部、培训业务部门、培训服务中心、相关科室的“四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培训服务中心负责后勤保障,综合、后勤职能部门协助配合,搭建了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大培训组织管理体系。培训组织工作职能逐步向各专业培训部门转移,培训管理部和党校办公室两部门工作重心定位是计划管理、统筹协调、监督管理,彻底扭转了原先培训管理职能部门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被动局面。

(2)推行项目管理,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培训中心培训业务全面推行项目制管理。组织重大集训或竞赛调考项目,中心在“四位一体”模式下,成立项目办公室。项目办公室下设8个工作小组,如图1所示,涵盖教练、班主任、体能、心理等各个方面。教练组负责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班主任负责学员管理和工作协调,体能训练组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心理调适等做好学员的心理调适,后勤安保组负责水、电保障和环境保洁和安保卫,财物组负责采购物资和费用结算,宣传信息组负责摄像、宣传报道和网络保障,生服组负责教练、学员的吃住安排。项目办公室以培训中心制定的《竞赛、调考、持证上岗考试组织实施管理办法》为依据,坚持精细化管理,流程化操作,标准化评估,为培训学员提供最优质的培训服务。

(3)实行班主任制,实施全过程管理。培训中心在培训组织管理中引入学历教育的班主任制度,为每个培训班和集训队配备了班主任,全过程管理服务培训班和集训的学员。班主任主要负责集训班日常管理、集训班后勤服务、协助集训班教学沟通。

(4)助力分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江西电力公司在九江、赣西、吉安3家地市公司设立了培训中心分中心,培训中心除了负责对各分中心培训业务的统一管理、指导和检查评估,还结合各培训单位资源状况,统筹地市公司、县公司的培训资源,强化补充地市公司培训资源,助力县级公司培训基地建设,实现管理标准、培训计划、培训课程、考试要求的五个统一管理,协调、组织各分中心共同完成江西电力的培训任务和目标。

优化服务效能管理体系

(1)完善制度体系,实现集约管理。培训中心梳理完善了一系列培训管理制度,编制了《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竞赛调考集训指导手册》,集训组织按照统一工作标准、统一工作流程、统一评估行为的“三个统一”要求有序开展。

(2)细化工作标准,实现规范管理。培训中心根据工作标准,细化了每项业务的关键工作流程,并据此制定了相关业务的详细作业指导书,以增强每项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同时,培训中心根据ISO9001质量标准及ISO10015企业培训指南,制定了《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质量管理标准》,按照培训业务价值链的思路,将培训业务细分为培训项目需求调查,培训项目策划与开发、培训组织实施、培训服务效果评估等四大基本程序,将培训管理行为分解为31项基本作业动作,为每项作业动作编制了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明确了具体工作流程,培训业务管理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

(3)编制关键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培训中心根据培训闭环管理,编制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图,如: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流程、培训项目策划工作流程、竞赛调考组织工作流程等。

(4)丰富评价体系,确保效果达标。培训中心把ISO10015国际培训标准纳入培训考核体系制定了《培训效果评估实施细则》,在组织实施各项培训业务时,把培训服务评估工作作为培训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参考江西电力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在培训业务的各个关键环节均设置了评估项目。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全方位的绩效管理,制定了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考核办法涵盖了每个员工,每项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个月。考核结果与奖金、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培训深造、挂钩,与员工岗位续聘、缓聘、解聘挂钩,强化员工参与培训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合理配置各类培训软硬件

(1)完善实训设施,理论实操互补。培训中心建设了6大类共40余个实训室,包括电力营销仿真培训中心、变电站运行仿真中心、600MW发电机组集控运行仿真中心、输配电线路实训场、变电检修基地、继电保护基地、员工体能训练和心理调适中心等实训平台,基本满足了各工种各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其中部分实训设施及功能在国内大型企业培训中心中处于先进水平。

针对农网配电项目培训需求的特点,培训中心在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的输配电线路工艺实训室、10/0.4kV模拟配电线路实训场、典型客户配电实训室、输配电线路运检实训室的基础上,添加了低压配电综合实训装置,模拟生产现场进行训练和学习。在江西电力公司统筹安排下,培训中心统筹建设新实训基地,重新修缮改造学员宿舍和餐厅,扩展了培训服务容量。

(2)配置信息化平台,丰富培训手段。培训中心建成了省内首家全自动音视频录播系统,并投入培训教学,实现了理论培训网络化,培训教学一体化。

培训全过程自动录制。系统依据动作、声音等,自动完成教师、学员、黑板和多媒体设备等多场景切换,完成自动切换录制和自动编辑,丰富了培训教学资源储备。

培训教学网络直播。开发了网上教师培训、网上教研和远程会议功能,为员工提供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课堂教学直播,各联网视频终端都可实时收看。突破了传统培训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实现分时、分地的远程培训,优秀的精品培训课程实现了全员即时共享,实现了培训资源最大化。

视频资源有序管理。该系统对视频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名师专辑,提供实时点播、关键字搜索等视频服务,学员通过快速查找教学视频资源库中的相关信息,收藏点评感兴趣的视频资料,充分应用和共享优秀的培训教学资源。

优化师资力量构建课程体系

(1)内外师资联动,建设精良师资队伍。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充实专职培训师队伍。2010年培训中心从江西电力所属院校抽调94名优秀教师充实专职培训师队伍。专职培训师以培训教学工作、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项目开发、培训教材开发、培训课件开发、实训设施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培训业务实现了管理专业、目标明确、分工清晰、责任到人。

②推进教师队伍转型。培训中心积极推进教师转型以适应江西电力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安排教师到企业培训、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练、到专业机构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内部办培训班、师带徒,安排培训师直接参与培训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培训项目的分析和研究等,促进教师的成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转型升级培训,参培人数达332人,并对培训开展考试考核,效果良好。

③建立兼职培训师队伍。培训中心对兼职教师进行严格筛选和录用,形成兼职教师师资库,包括有社会、高校的高水平师资,有企业内的管理者和专家。江西电力也大力给予支持,江西电力人才库里的专家和系统一线技能人才作为培训中心固定的兼职培训师,经常到培训中心授课。

(2)优化课程设计,实现人员分类培养。培训中心从保证培训取得实效出发,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科学开展课程设计,构建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并从三方面进行优化课程设计。

①组织实施培训项目开发和课程设计。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要求,培训中心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34个工种的职业能力培训规范以及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相应工种的职业能力要求,初步建立起各个工种的职业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类人员的培训课程要点、大纲及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课程框架、内容。

②对原有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培训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对原有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根据公司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开发新课程。

③组织师资开发标准化课程包。以“够用”和“实用”为原则,对相关工种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生产技能进行整理和分类,初步形成该工种的培训课程体系。并组织专家和优秀技能人才对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并通过培训过程中的不断修订,形成标准化的课程体系、课程包。

(3)以实训代课培,保证课程动态更新。培训中心密切关注电力员工的培训需求,并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设计。

构建全省在线网络培训平台

培训中心构建了完整的在线学习中心,实现线下线上互动,课堂授课与线上学习互补,集中与分散学习呼应等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异地培训难度大、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实现了培训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并且该平台还可以不断扩充,在时间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顺利建设江西电力的网上企业大学,实现培训中心上接战略、下接执行的功能定位。

(1)建设三级网络培训中心。现代企业培训的核心在于建设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平台,做到实体机构和虚拟培训中心互相补充。江西电力的网络培训中心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采用虚拟技术、多媒体、现代数字仿真等,将实体培训中心虚拟化,通过“BS+CS”模式内容呈现。平台涵盖了培训安排、专题培训等13个一级模块,每个一级模块下设立3-5个共44个二级模块。平台覆盖系统内省、市、县三级客户终端,实现三维实景仿真培训空间,为拓展培训服务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2)实现员工灵活在线学习。网络培训系统建有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库和仿真培训资源库。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库涵盖电网所有专业工种,平台开发了变电运行、变电检修仿真系统等20多项仿真培训系统,包括精品培训课件、标准化作业示范教学片、网上培训课堂等。员工实名登录后,展开以“任务”为主线的培训学习,自主选择相应公共模块,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自由练习,利用平台的职业能力诊断和考试子系统,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自我测试、评估,通过考试检测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实现工学兼顾、自我培训。

(3)实现异地同步远程考试。网络考试系统实现了各市、县公司员工在本单位考场参考,完成考试人员名单和题库的导入、考试信息的勘误、远程考场的分配和视频监控、考试成绩的分析及导出等一系列功能。培训中心建有网络考试视频监控中心,考试组织方可远程监控各地考场情况,也可通过网络考试平台的视频录像、拍照、声音、回放等功能即时指导和处理各个考点的考务工作,督查各考点的考试流程、考试纪律等。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考试系统和竞赛管理子系统,已在市、县公司二、三级应用推广。

实施效果

培训服务效能提升,整体满意度逐年提高

(1)培训管理更加规范,服务质量更加优质。通过服务效能提升探索,培训中心共制定了培训业务管理作业指导书27项、质量记录66项;培训生活服务作业指导书3项、质量记录3项;培训项目效果评估作业指导书2项、质量记录3项,包含了项目需求收集、培训项目开发设计、培训项目实施、培训项目管理、培训项目评估反馈等全过程,培训管理更加规范,统计结果表明整体满意度高并逐年提升。

(2)培训形式虚实结合,工学矛盾得到缓解。网络培训中心考试平台在不占用员工正常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仅1年零3个月就提供了169期次、17252人次、涉及58个专业(方面)的调考、普考及职业能力测试、测评、职称考试等,题库资源总量为72964题。而以前同样的工作量,则需要省公司、地市公司各相关部门、参训学员专门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利用3-4年的时间方可以完成,工学矛盾得到了极大缓解。

培训质量逐年提高,人才培养快速发展

(1)人才当量密度提升,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近三年来,培训中心共计为江西电力系统培养高级技师307名,技师3844名,高级工8337名,江西电力人才当量密度从0.7716上升为0.8702,增幅达到12.78%,基本实现江西电力省公司“十二五”开局之年所提到的员工素质提升目标。

第3篇

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回顾“十一五”时期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北京市档案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有较大发展,健全了档案教育培训的规划、制度,开展了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档案人员在职培训,初步建立了“北京市档案工作者教育培训网”。档案教育培训工作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与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干部的需要还有差距,主要存在着:

1 档案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没有分层次、分类进行培训,培训人数能够一定规模就开办一个班,无论受训人是机关的、企业的或是档案馆工作的,培训的内容是一个,针对性不强。一些岗位培训削减培训内容,压缩培训时间,使受训者培训后仍不能胜任本单位的档案工作。

2 档案工作深层次内容培训不够。一些专题培训只停留在表面常识性知识中,只是一般性的扫盲,如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接收等内容的培训只是一些定义、原则性的理论知识,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受训人不解渴。

3 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岗位培训的师资往往是在档案工作一线的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一些区县档案局的师资中,他们非档案专业毕业生,对档案学理论知识把握理解不够,因此,其教学水平有限,教学质量不高。

4 国际视野不够。在职培训中到国外培训或请国外学者来讲学是严重缺失的。当然这里有语言障碍、经费等问题的制约,但是缺乏国际视野这是一个公认的问题。

同时现有档案干部队伍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表现在:档案干部队伍不稳定、档案人员的业务实力不强,缺乏创新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档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制约了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

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极大地提升了北京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的提出又开启了北京城市建设的新篇章。北京市委对“十二五”时期档案工作的总要求是,档案馆的设施和服务水平要达到世界水平。

面对首都发展大局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以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任务会更加艰巨,要想做好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应结合北京市档案干部队伍的特点,应遵循以下要求:

1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目标,高起点谋划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任务开展档案教育培训工作,使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始终服务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在新的起点上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2 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档案教育培训应遵循成人学习培训规律和特点,要激发档案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自身潜能,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档案干部对档案教育培训的不同需求开展培训工作,坚持知行统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训”什么,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自身需求有机结合,使档案教育培训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形成科学有序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同时要适应现代教育培训发展趋势,以开展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综合培训为主,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 注重能力,全员培训。结合档案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看待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档案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做到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档案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大幅度提高档案干部素质。

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应以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能力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培训质量为重点,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方式,针对档案工作者的不同需求,组织多类型、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全面提高档案干部的专业素质。

1 针对局、馆、室业务人员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专题培训。根据局、馆、室业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渴望参加岗位工作所要求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规则的培训需要,重点围绕三个体系建设,总结交流档案工作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做法,研究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需要的能力培训。“十二五”时期重点组织信息化建设、档案接收、档案价值鉴定、档案开发利用、档案安全与保护等内容的专题培训。

2 针对档案专业人才开展境外培训。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档案人才,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档案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档案在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要积极争取国(境)外培训项目,组织业务骨干到国(境)外学习考察与培训,邀请国(境)外档案管理专家来京讲学,了解国外档案的前沿理论,吸收、借鉴国(境)外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培训、考察、工作交流等方式方法,加强北京市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3 针对档案部门领导开展培训。组织区县档案局(馆)和市属单位档案部门领导培训班。采取与市委党校联合办班的形式,重点安排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档案工作发展趋势、档案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解决问题思路等内容,着力开阔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视野,切实提升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让领导们了解、掌握档案事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新时期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其开拓创新、驾驭全局、依法履职、科学决策等方面的能力等。

4 针对具有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开展高级研修。组织具有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参加高级研修班。研修班围绕档案工作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国内外档案工作前沿问题组织专家培训、学员研究问题,更新知识、开阔眼界,针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形成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集体研修成果。

5 针对中青年业务骨干开展培训。组织有发展潜力中青年业务骨干进行培训。采取学员阐述观点、专家点评,案例教学,外出考察等形式,对其论文的撰写、语言表达、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参训学员的专业学术研究能力、业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得到提升。

6 针对有学历深造要求的人员开展专业学历教育。根据一部分具有大学学历的档案干部经过几年的工作锻炼,需要充电的要求,与在京的各高校合作,联合举办档案学研究生班,为这些年轻同志创造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学习到档案管理的新理念,新知识,在档案专业上得到进一步深造,学历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以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水平。

7 针对新上岗的档案工作者开展岗位培训。采取面授培训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对新上岗的档案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使其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基本知识、概念和理论,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和各项实务工作的操作技能和方法,熟悉档案工作的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达到上岗要求。

8 针对未能参加面授培训的人员开展网络培训。对未能参加面授培训的人员,建立了北京市档案工作者教育培训网,让他们在网上开展自学,解决工学矛盾,提高学习效率。要加大档案教育培训网的课程体系建设,逐步丰富学习内容,满足档案干部个性化、差别化的学习培训需求。

加强管理,确保实施

1 深化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与培训。进一步完善岗位培训兼职教师人才库,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实行优胜劣汰。北京市档案局决定每年组织一至二期培训班,重点组织档案理论知识课程的系统培训。采取教学研修、面授培训、学术交流、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快兼职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五年内,对所有岗位培训兼职教师进行一遍轮训。

2 整合利用首都优质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丰富,高校、科研院所众多,跨国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文化创意基地集中等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档案干部培训。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班,把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创新的成果带给档案干部,使其成为档案教育培训中重要的师资力量,还可以采取委托、招标或评审等形式,组织课件开发和教材编制等工作,以提升档案教育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