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59: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旱灾的防治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分析春小麦种植面积锐减的原因除了春小麦退出保护价收购等政策因素以外,春小麦生产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利的自然灾害和致使产量降低,不同年际间、不同地域间小麦产量波动较大也是限制黑龙江省春小麦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了稳步增加黑龙江省春小麦的种植面积、提高小麦单产,抗灾减灾已经成为春小麦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就不同灾害对春小麦生产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预防、补救措施,以避开或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实现黑龙江省春小麦的高产、稳产。
1 旱灾
旱灾是黑龙江省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也是目前制约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的瓶颈。黑龙江省小麦产区传统的播种时间为4月初,这样,出苗后至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小麦都处于干旱环境中,由于土壤干旱或大气干旱,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难以补偿蒸腾的消耗,使植株体内水分收支平衡失调,引起小麦生育异常,小麦穗分化不良,穗小、穗粒数减少,并最终导致减产和品质降低,"卡脖旱"成为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
为了克服干旱对小麦的影响,在生产主要采取:选择抗旱性品种、灌溉和小麦晚播技术。如遇春旱,在小麦3叶期至分蘖期灌水一次。每公顷从总肥量中拿出7.5kg氮肥随水灌施,效果很好。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推迟小麦的播种时间,采取小麦晚播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小麦播种时间可以推迟到5月末。
2 除草剂残留药害
黑龙江省是麦豆主产区,小麦多与大豆进行轮作,种植大豆过程中咪草烟、异恶草松、氟磺氨草醚等长残效除草剂应用量较大、应用年限较长,后茬种植小麦药害比较严重。
生产上常见除草剂药害有异恶草松(广灭灵)使小麦褪绿,白化;咪草烟(普施特)致小麦生长发育受阻,生长缓慢,叶尖、根尖发黄;氟磺氨草醚致小麦叶片扭曲、开裂、致死等。
防治措施:小麦出苗后,农户要经常到田间查看麦苗长势,发现受药害症状及早进行防治,主要方法是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尿素或者腐植酸类叶面肥混合喷施。根据药害发生程度喷施1-3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 倒伏
小麦倒伏分根倒伏和茎倒伏。
倒伏防治措施:1、选用抗倒伏品种,如龙麦33、龙辐麦17等。2、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每公顷播种量300―350公斤,公顷保苗600―700万株。3、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三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稀效唑和吨田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起到促进小麦基部第一节、第二节节间缩短、茎秆增粗,防止倒伏。4、压青苗。小麦3叶期压青苗,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用镇压器镇压1-2次。采用顺垄压法,禁止高速作业。压青苗能提高幼苗素质,既能起到壮秆、促进分蘖的作用,同时还能增强抗旱能力。5、喷施叶面肥。为了提高粒重和改善品质,抽穗期和扬花前,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2.25kg,加5kg氮肥,加适量粉锈宁,对水喷施。喷施磷酸二氢钾还有使小麦茎秆强壮,防止倒伏的作用。
4 防病虫
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常发生的病虫害有粘虫、根腐病、赤霉病、腥(散)黑穗病,其中以黑穗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4.1 粘虫
小麦田每平方米有粘虫30头时,在幼虫3-4龄期,喷施菊酯类杀虫剂每公顷300~450ml对水喷施。在每百穗有800头蚜虫时,用吡虫啉防治。
4.2 赤霉病
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从小麦的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
药剂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由于种植品种不同,播种期也有差异,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也有不同,所以,施药时间和次数,要因小麦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每亩用50%的多菌灵100克,对水喷施,间隔5――7天再喷一次。最好用超微粉和胶悬剂,效果比可湿性粉剂好。
4.3 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对小麦品质影响极大,一般减产10~30%,严重高达30~70%。
防治措施:针对小麦根腐、黑穗病采用种子处理技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采用6%戊唑醇(主防所有黑穗,兼防根腐病)可湿粉或含有戊唑醇的麦类种衣剂拌种,6%戊唑醇可湿粉用量是种子重量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四。也可采用50%福美双(防治散黑穗无效)拌种,用量是种子重量0.3%或采用40%拌种双拌种用量是种子重量的0.2~0.3%,注意不能随拌随播。
4.4 小麦黑穗病
1.我国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
1.1原因
我国是不仅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易被侵蚀。除此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的季风气候,雨季降水量常常能达到年降水量的60%~80%。这两个条件便构成了我国易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除了自然条件外,许多人为因素也很大方面促进了我国的水土流失。一方面,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人类开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以提高生产力水平,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这些都加剧了我国的水土流失。
1.2危害
1.2.1毁坏耕地,导致土地退化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以至于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约100万亩。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本来就很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剧了这一矛盾。
1.2.2贫困加剧,生存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而且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恶化,“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 的情况在不少山丘都很普遍。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往往也是最贫困地区,因为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
1.2.3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增加
水土流失造成植被破坏,水旱灾害出现频率加大。1800~1949年,境内水灾40年次,旱灾28年次,出现频率分别为3.7年一次,5.3年一次。大灾出现机率分别为6年一遇和5年一遇。
2.我国水土流失防治中所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在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建设上走了一些弯路。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有的地方在植被建设时忽视了地带性规律。有些地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无灌溉条件下种植乔木,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有的甚至造成新的人为破坏;还有些地方在人工种草时草种选择不当,耗水过度,最后导致几年后土地就严重沙化。
(2)一些地方在措施配置时忽视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在生态建设中,就生态论生态,不注重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烧柴等基本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一些生态工程忽视基本农田建设,出现了反弹。还有一些地方,虽然注意了与当地经济的结合,但规模小、品种杂,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不理想,水土保持的成果也难以巩固。
(3)一些地方在生态建设中忽视利用生态自然修复能力,主要依靠人工治理,这样既加大了成本,又影响了生态恢复的效果和进度。实际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态自然修复是一条多快好省的途径,它不仅能快速促进植被恢复,而且能形成真正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的、稳定的生态群落。
3.我国水土流失的建议及防治措施
3.1建议
3.1.1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各类生产建设活动将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为此,应当加强预防保护工作。一是加强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资源保护。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需要严格控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有特殊情况必须建设的,应充分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切实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二是依法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对扰动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应当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加强跟踪检查,做好验收把关,保证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能够落到实处。三是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的社会监督。采取政府组织、舆论导向、教育介入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同时不断强化群众监督,唤起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大力营造防治水土流失人人有责、自觉维护、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氛围。四是需要尽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对于水土流失区的水电、采矿等工业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山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
3.1.2减少人工干预,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对于一些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地区,封育保护、封山禁牧、轮封轮牧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水土流失。沼气池、以电代柴、以煤代柴、以气代柴等人工辅助措施也可以促进大范围生态恢复和改善。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应用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
3.1.3政府加强领导
水土流失是一个综合的自然与社会经济问题,水土保持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政府层面确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落实防治责任,研究防治的重大问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综合防治当地的水土流失。
3.2具体措施
3.2.1修建防护林,改善林带结构,提高防护效果和经济效益
3.2.2实施封禁措施,在水土流失区划定封禁范围,雇用管护人员严格看管
对无树木的荒山和疏林地,要结合造林或补植林木,以快速增加其覆盖度,提高经济效益。
3.2.3在水土流失严重,面积集中,无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蚀区强化造林治理
对流失严重,坡度过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辅以培地埂,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等工程强化措施。
3.2.4在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裕,25°以下的缓坡侵蚀地实施开发性治理
3.2.5筑鱼鳞坑,即在侵蚀坡面的浅沟中或石头山的空隙地,挖长约2米、宽1.3~1.4米、深70厘米的半园形土坑,坑内挖出的土用于筑坑的外缘埂之用,坑在坡面的分布呈品字形排列
3.2.6在土层较深、石头少的山头应用水平沟
即在坡面沿水平等高方向挖沟,挖出的土填在沟的外沿,筑成土埂,植物即种于埂上或内坡上;沟内每隔1.7米左右横筑一小土埂,成为竹节沟。
3.2.7 水平台地与水平梯田是最常用的坡面水土保持工程
水平台地适用于山顶和山腰,坡度较陡,地形破碎之处;水平梯田则适用于山脚的平缓地带。
4.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水土流失强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有所降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人类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仍然使我国面临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我们认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存在下去,因此水土流失区仍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秦天枝.我国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及对策[J].河南水利,2009,(10).
【关键词】遥感技术;灾害;安全;影响
中图分类号:TP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貌地势复杂多变,因此会出现很多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变化异常,生态环境一度恶化,灾害问题也愈演愈烈。而如何预防灾害,遥感技术于是成为了最好的武器。
二、遥感技术在灾害调查中的优势及作用
1、获取范围广、速度快
遥感技术能从空中大面积地对灾害进行宏观监测研究,对于大范围的监测区域,能最大的发挥出遥感技术的优势。近年来,无人机低空遥感系统的快速发展,使无人机可快速到达监测区域,通过机载高精度遥感设备及时获得遥感监测结果,为抢险救灾提供快速可靠的应急保障,是遥感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2、获取信息量大、效率高
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地传导、接收、处理和提取大量与灾害相关的信息。通过各种手段,可以识别地物类型、性质、空间位置、形状、大小等属性。这不仅给灾害监测赢得了大量时间,而且及时获得了丰富的灾情背景资料,为高效数据模型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
3、获取信息受自然环境影响小
遥感技术无需接触地物即可获得所需信息,在遭遇灾害的情况下,遥感影像使我们能够方便立刻获取的地理信息。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地区,遥感影像甚至是我们能够获取的唯一信息。在5.12汶川地震中,遥感影像在灾情信息获取、救灾决策和灾害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获取数据具有时效性、可比性
遥感影像具有自身的周期性,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获得所需要时间的影像数据,从而通过各个时段的数据进行对比,获得感兴趣区域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规律。
三、遥感技术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具有视域大的宏观特性,它的探测波段从可见向微波和红外延伸,使人们对地物的观察和研究具有全天候和全天时的可能;另外,它还能周期成像,有利于动态监测和研究。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对地观测视角及特性,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起了如下作用:
1、动态监测与指挥救灾
通过卫星影像获得的遥感数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可以通过对某区域长时间的监测,获得某一灾害事件的发展趋势,实现动态监测,提前预警。也可通过航空手段,得到短期的监测数据,提供应急保障。这样可实现实时、现场指挥救灾。
2、灾情评估
把灾前、灾中、灾后卫星数据的融合,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专业数据库可以获得较为客观的灾情评估,为政府部门救灾制定部署方案,也可为其它单位、企业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
3、防治规划
通过遥感数据结合其它数据库系统,获得一定的致灾因子,评估灾害防治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为灾害的防治规划提供专业的、可靠的依据。
4、实施监督
可通过遥感数据的对比,对灾害区域防治前与防治后进行监测对比,使管理部门及时获得实施情况,保证防治措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
四、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范围
1、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我国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是为大型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地质灾害分布、潜在危害及环境基础资料。实践证明,遥感技术在识别滑坡、泥石流,制作区域滑坡、泥石流分布图,评价滑坡、泥石流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前,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是根据地质灾害及其要素、后壁、滑体、前缘、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等的形态特征,在航空像片或卫星图像上以目视方法进行了解的识别能力。这对于自然灾害发生前后的遥感图像变化与现场验证相结合,同时结合其它非遥感资料,并通过研究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环境地质条件、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等因素来间接地推断研究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目前,直接通过遥感图像发现并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还存在很大困难。因此,现有的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只能提供区域宏观的、定性的解译成果,不能提供比较精确、定量的地质灾害信息,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地质灾害演化评价模型,无法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预警。所以,当前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方法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以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2、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我国一直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遭受农业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农业灾害不仅使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影响,而且还间接地影响了其它产业的发展,给经济、社会等领域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极其不利的因素。因此,及时、客观的了解我国农业灾害发展情况,并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对于社会的安定团结、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灾害的传统监测方法主要采取田间定点监测和随机调查等方法,在具体操作上表现为费事、费力、效率低下等缺点,而且有些农业灾害(如病虫害等)在发生早期并不能靠肉眼识别,这就造成了传统的农业灾害监测方法容易造成较大的误差.
通过遥感手段,依据植物的光谱特性,可以对农作物旱灾监测、冻害监测、虫害监测等方面获得快速、大范围的数据,具有经济、快速、准确的优势。
应用遥感信息进行灾害监测的问题
1、当前遥感数据的获取相对较高昂,在既保障时相,又保障精度的情况下,数据获得需要更高昂的代价,因此需要国家大力发展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重视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让遥感技术高效、经济的为灾害监测服务,给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提供安全保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遥感技术需要结合其它相关部门的专业数据库,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效力,具备更多的行业应用。因此需要多部门协作,制定统一、有效的应用机制,长期观测、积累数据,为灾害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遥感技术要与地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技术领域结合,才能在灾害监测与防治中,获得更加稳定、可靠、真实、客观的数据,而如何将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还需要进一步的攻关、研究。
六、结束语
遥感技术是目前新式的监测灾害的手段,科学的运用此项技术可以很好的监测灾害的发生,而且是重要的、可行的。随着相关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提高,遥感技术一定会成为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仍需有关的科技人员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小雪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遥感应用技术2005
[2]马蔼乃遥感概论与应用[J]测绘学科2000
一、当前旱情及作物受灾情况
持续严重的干旱,造成工程蓄水严重不足、农田蓄水减少,农业生产用水矛盾突出,部分地方已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农户虽有心抗旱,但水源却匮乏。特别是进入5月后,降水量持续严重偏少,截至6月4日,全市各地均达到了40天的严重夏旱标准。而此时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剧,土壤墒情持续下降。6月3—7日,据我所在全市多点调查,坡台土整个耕层基本上是干土;二台土10cm土层也基本上是干土,10cm—20cm土层的水分含量也极低,根系很难利用;低台土的墒情也逐渐变差,10cm以上土层也接近干土,10cm以下土壤保持一定湿润;干田的墒情保持较好,10cm以下土壤保持湿润。由于土壤墒情严重不足,导致我市大春作物受灾严重。主要表现在:大面积春玉米因缺水而出现萎蔫现象,生长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其长势普遍较差,生长不良。夏播玉米出苗受到影响,部分墒情极差的油菜地和小麦地无法播种或出苗,已出苗的已开始枯死。据对全市各区县27个点的分户调查,除干田受灾较轻以外,其余旱地玉米均受灾严重,减产已成定局。水稻田受干旱也较为严重。在调查区域,约95%以上稻田脱水,甚至龟裂。尤以部分高塝田、望天田、两季田缺水最重,其田内裂口纵横,秧苗长势弱,分蘖较少,部分秧苗已枯死,对夺取高产十分不利。
6月7日晚的一场透雨,旱情虽得以缓解或解除,但水稻、玉米枯死的已无法挽回,未枯死的春玉米大部分已进入生殖生长期,因营养生长严重不足,植株矮小、雌雄花严重不协调,产量的损失已很难挽回,改种补栽迫在眉睫。
二、建议补种秋粮作物——重点突出大豆
我市属典型的浅丘地带,水利工程及农田灌溉条件较差,农业上靠天吃饭的成分重。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已是必然。在大春受灾的情况下,减少灾害损失的办法自然是补种秋粮。
从历年气象资料及种植经验看:我市夏秋季节的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可种植多种作物。常年种植的有:红苕、洋芋、玉米、大豆、晚稻、再生稻、蔬菜等作物。其中蔬菜经济效益较高,但市场容量有限,蔬菜储藏加工能力又差,不可能大面积种植。红苕、洋芋、玉米是常年种植的秋粮作物。面对今年的旱灾情况,我们召集本所相关栽培专家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在抢种以上秋粮作物的同时,应更加突出大豆。种植文秘杂烩网大豆投入少、产出较高、种源充足、管理简捷,农民易于接受,推广容易,能有效地弥补大春损失。
补种红苕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将逐渐降低,品质也相应下降(薯块变小、淀粉含量降低)。若6月移栽红苕,平均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7月移栽则亩产500—750公斤,8月移栽亩产只有250—400公斤。红苕藤蔓移栽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在雨后土壤墒情极为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而在持续的干旱条件下,农民的红苕种地苕藤生长较差,要在1—2次大雨后移栽完红苕基本不可能。预计今年红苕至少要在7月上旬才有可能移栽完。且红苕必须起垄手工移栽,需要较多劳动力,经济效益将进一步降低。其苕藤准备,栽插难度均高于大豆。
玉米的播期最迟为7月下旬。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逐渐降低,品质下降。亩产一般为100—250公斤左右,但秋玉米病虫害较多,对栽培管理要求高。相应的农药、化肥投入较多,经济效益低于大豆。
冬大豆已在我市推广多年,农民对种植套作冬大豆早已完全接受并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我市也有稳定种源基础,在每年为全省提供种子的情况下,尚有相当剩余用做商品大豆。因此,播种冬大豆,种源有保证。品种一般选用“贡选一号”及其系列品种。“贡选一号”是我所选育的特色冬大豆品种。具有适宜播期范围广、耐荫蔽、耐干旱、需肥量少、病虫害少、适应性强、适粗放管理、高产稳产等显著优点,为目前全省冬大豆主推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稳居第一位,被省农业厅列为科技“三大行动”大豆类主导品种。旱地新三熟麦/玉/豆套作种植模式也被列为四川主推技术,“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就将麦/玉/豆种植模式列为重大减灾技术在全省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减灾增收作用。常年来我市调种“贡选一号”的兄弟市、县都在10个以上。
据测算,在我市推广的“麦/玉/豆”模式中套作的大豆,一般亩产干豆150公斤左右,亩产值可达700元(以5元/公斤)左右。在今年玉米长势差,甚至枯死的空地,如能抢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以前播种,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可获得较高文秘杂烩网产量。如果在稻田、空地净作,其亩产值可达800元,比种秋玉米高250元/亩左右,比红苕高200元/亩左右,加上省工、节本部分,每亩节本增效达300元。如果卖鲜食菜大豆,其经济效益还可进一步提高。
从近期国内市场看,大豆需求缺口大,不容易出现产品饱和烂市降价的现象。发展大豆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播种秋大豆投入较少,产量稳定,经济效益较高,不失为一条很好的抗灾增收途径。
三、冬大豆栽培管理技术
1.选用良种:选用“贡选一号”。播种前实施选种,去除籽粒不饱满、有霉烂、有杂色、有病斑的种子。
2.适期播种:5月—7月上旬均为适宜播期,最迟播期为8月上旬,其产量才有保障。可根据气象预报在雨前或雨后及时抢墒播种,播期越早越好。既可在玉米行,也可净作。对秧苗已基本枯死的望天田、高傍田、两季田也可在雨后开沟播种。
3.规范种植: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市旱地土壤应大力推广荣县旱地多熟制成果,提倡“麦/玉/苕”地全面间作冬大豆,在玉米行中间种植。或改过去“麦/玉/苕”旧三熟为“麦/玉/豆”新三熟种植模式。对水稻、玉米无收的地块或空地,可发展满土净作大豆,以牵绳开行播种。
4.科学施肥:大豆不是需肥量很大的作物,它自身可以通过根瘤菌固定氮肥。补种秋大豆针对不同的地块,施肥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对空地和玉米长势较好的地块,底肥亩施过磷酸钙35公斤、氯化钾4公斤;前茬水稻、玉米已施足底肥而植株长势较差甚至无收的地块,由于前茬作物肥力未完全分解利用,可以不施或减半施少量磷钾肥,追肥于玉米收后视田间长势施3—5公斤/亩尿素,个别长势较差的地块可在开花期后,每亩施尿素2—4公斤。
5.合理密植:在带状种植的玉米小行中增种1行,其窝距0.4-0.5m;若在带植玉米的大行中净作,视玉米长势可种2-3行,可按行距0.33m,窝距0.4—0.5m进行套作。如果在6月下旬以前播种,干田和一台土净作按行距0.45—0.5m×窝距0.4m;二台土及以上土块,行距0.43m×窝距0.33m。随播期的推迟,大豆植株变矮、分枝减少、密度应适当增加。播种时采用挖窝点播,种肥分离,肥料施于窝中靠玉米的一侧,种子播种于另一侧,每窝播3—4粒,播完盖细土。当豆苗有两片真叶时,要及时进行间苗,以每窝留健壮苗2-3株。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4,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而且每年仍以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达110多个,10亿人口受到直接威胁。这意味着,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二、水土大量流失
水土流失是森林破坏导致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只要地表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把地表径流减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到裸地的7%以下;林地土壤的渗透力更强,一般为每小时250毫米,超过了一般降水的强度。一场暴雨,一般可被森林完全吸收。由于森林的严重破坏,全球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目前,全世界有l/3的土地受到严重侵蚀,每年约有600多亿吨肥沃的表土流失,其中耕地土壤流失250多亿吨。全球地力衰退和养分缺乏的耕地面积已达29.9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3%。
三、干旱缺水严重
森林被誉为“绿色的海洋”、“看不见的绿色水库”。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约1000立方米,l万公顷森林的蓄水量即相当于1000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由于森林锐减及水污染,造成了全球性的严重水荒。目前,60%的大陆面积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20多亿人饮用水紧缺。预计今后30年内,全球约有2/3的人口处于缺水状况。
四、洪涝灾害频发
水灾与旱灾是一对“孪生子”。破坏森林,必然导致无雨则旱,有雨则涝。大量事实说明,森林有很强的截留降水、调节径流和减轻涝灾的功能。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降水的作用。森林的防洪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截留和蓄存雨水;二是防止江、河、湖、库淤积。这两个作用削弱后,一遇暴雨必然洪水泛滥。
五、物种纷纷灭绝
科学家分析,一片森林面积减少10%,能继续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种就将减少一半。地球上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现有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联合国预测,1990—2000年每年可能失去了1.5万至5万个物种。目前,地球上的物种已消失了25%,还有20%—30%存在灭绝的危险。
六、温室效应加剧
近代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110多年里由27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350毫升/立方米,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600毫升/立方米。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生产10吨干物质,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
从这六大生态危机可以看出,破坏森林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们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许多地区的风速将增加60%至8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森林锐减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的严重威胁。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据估计,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约为230亿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吨/年。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关键词】堤防;垂直防渗;防渗墙;渗透系数
0.引言
我国地域广阔,水旱灾害发生频繁,人类在与水灾干旱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河道堤防具有堵截、疏导作用,是防御洪水的最后一道屏障,在整个防洪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我国多数堤防标准相对较低,未能达到新颁布的《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要求,且堤基上部采用不透水层,下层则为较厚的透水性土料,存在较大的薄弱环节,所以有必要采取防渗措施进行地基处理。堤身结构相对复杂,填筑质量偏低,在洪水到来时容易出现管涌、崩岸、脱坡等事故,而堤防事故多数是由渗流引起的,加强堤防渗透破坏是堤防加固中的重中之重。
1.堤防渗透破坏原因及加固措施
渗透破坏是渗透变形引起的病害,根据渗透条件和土体性质的不同,渗透破坏的过程和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异,根据破坏机理可以分为流土,即土颗粒随水同时流失的现象,能够在粘土和非粘土中发生;管涌,土颗粒沿颗粒间空隙移动现象,在砂砾地层中较为常见;接触冲刷,在两种不同介质接触面上发生渗流,将细颗粒冲走形成结合面缝隙;接触流土,两种不同介质之间,颗粒较小的土粒进入较大颗粒的空隙中去。
1.1堤身渗透破坏类型及原因
堤坡散浸冲刷,在高水位作用下会在背河坡面和坡脚附近出现渗水现象,分为出 逸 坡度大于土体比降产生的破坏和渗水集中造成的坡面冲刷破坏两种,病害特征为在背水侧坡面有松散塌落,并伴有土颗粒流失,严重时导致堤身漏洞、管涌或脱坡产生。产生原因主要为水位超过警戒线时间长,堤身断面尺寸较小,堤身的含砂量较大,堤身面没有设置防渗措施等。防止措施是降低渗水出逸点和渗流量。
堤身漏洞,汛期背水坡和背水坡脚处会出现孔洞贯穿堤身或堤基,也即是漏洞,其造成的集中水流具有很大的冲击能力,严重时抢救不及时会导致堤身决口,危害性极大。产生原因是堤防填土质量差,土粒中含有较高的有机质、砂等,散浸处理不及时会发展为管涌,最终演变为漏洞,另外在堤身内栖息的动物活动也会对漏洞的产生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水位时,水会随着生物洞形成良好通道漏洞。
堤身接触冲刷,堤身处冲刷能力大于土体的抗渗强度时,会在渗流产生出发生冲刷破坏,堤身之间如果接触不好,出现裂缝,或者新老堤身结合面处清理不彻底,分段建设时结合部填筑密度不合格等都会造成接触冲刷。接触冲刷会从接触面处开始,慢慢形成渗流通道,随着时间发展导致地方决溃。
1.2堤防渗透破坏的防治
堤防破坏防治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提高堤身自身的抗渗能力,提高堤身密度,放缓堤身坡度,消除地基处的安全隐患,在坡面设置完善排水设施。另一方面则是在前堵后排的原则下,减小渗透水流的破坏能力,降低渗流出口比降和浸润线,并根据当地工程地质、水文等条件下选择合理的控制渗流措施,设置防渗铺盖、斜墙、垂直帷幕等,在背水侧设置导渗、排水设施。
堤身防渗的预防和治理可以利用非汛期时检查堤身隐患,及时的采取养护和治理措施,在汛期时要高度戒备,经常检查堤身状况,将病害消除在萌芽状态,根据工程情况制定抢险预案,一旦有情况发生能够及时的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抢救,避免不利的被动局面。
堤基的防渗工作要在正确的原则上进行,因地制宜的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堤基的管涌防治中要先平坑,封填不合格的反虑水井,表层为土层的堤基要做好垂直防治措施,透水层较厚时可以在背水侧压盖来治理堤基的管涌等病害。
2.垂直防渗方案的适用条件
2.1防渗墙在堤防中应用及效果
垂直防渗的基本原则是前堵后排,防渗墙是堤防防渗中最为理想的垂直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堤身和堤基的渗流状态,降低渗流的自由面和出逸高度,在工程中应用广泛。
防渗墙能够同时适用于堤身和堤基的防渗处理,其结构形式有悬挂式、半封闭式和全封闭式三种,选用时要考虑地层结构、施工技术以及投资情况的影响。悬挂式防渗墙底面要位于透水层中,半封闭式防渗墙要穿过强透水层进入弱透水层后形成统一的防渗结构体系,全封闭式使用时 前提是强透水层位于深部不会对表层渗流造成影响,
封闭式防渗墙能够有效截断渗流途径,降低堤内土层的承压水头和堤身浸润线,具有较好的防渗效果,但 当 强 透水层较厚时采用封闭式防渗墙造价过高,且施工难度大,所以这是可以考虑采用悬挂式防渗墙,但悬挂式防渗墙防渗效果较差,要在特定的环境下选用,例如 当 堤 基 表 层土为浅层细砂时,防渗深度要求低,可以采用悬挂式防渗墙截断浅砂层,效果较好。
2.2防渗墙系数对防渗效果影响
渗透系数对防渗效果的影响,在堤防防渗加固中采用新技术建造的防渗墙渗透系数较为合理经济,当堤基中强透水层渗透系数为防渗墙100倍时,防渗效果不明显,而为1000倍时堤防总水头减小20%,但继续增大倍数到一定程度后,背水坡脚处仍然承受一定的水头压力,所以防渗墙的系数虽然越小越好,但小到一定程度后防渗效果不会一直增强。
厚度对防渗效果的影响,厚度越大,防渗效果越好,但实际上阻碍渗流主要是防渗墙的渗透性而不是厚度,所以厚度的增加对防渗效果的提升并不是很明显,提高防渗厚度的措施也很不经济。
2.3防渗墙的应用条件
悬挂式防渗墙主要应用于解决土质非均匀、裂缝、洞穴等带来的隐患,防渗墙要接近不透水层,可以用于堤身加固,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和防渗深度来考虑使用悬挂式防渗墙。
半封闭式要与多层堤基一起组成防渗结构体系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选用时要在合理深度找到防渗依托层,防渗依托层厚度和渗透性是决定半封闭式防渗墙技术的关键。
全封闭式应用关键是找到弱透水层和隔水层来作为防渗底板,防渗墙的工程量、施工难度、深度等都受防渗底板埋深的影响,大量使用封闭式防渗墙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破坏地下水的自然平衡关系。
3.垂直防渗技术及防渗方案的选用
3.1常用垂直防渗技术
垂直防渗技术按照墙体材料可以分为刚性和柔性两种,按照作用和城墙机理可以分为置换式和灌浆式两类。比较成熟的垂直防渗技术有薄抓斗成槽造墙技术、射水法成槽造墙、锯槽法成墙、液压开槽机成墙、振动沉模成墙、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截流墙技术、板桩灌注墙技术、高压喷射技术、TRD工法、SWM工法、劈裂灌浆技术等。
3.2防渗墙选用原则
功能性原则,满足工程防渗目的;实施性原则,根据工程规模、参数和技术标准在当前技术水平下选择;经济性,要经过技术和经济比较,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降低费用,并采用新技术优化方案,减少用料;长久性原则,实施后要确保其在一定年限内能够正常使用;环境和安全性原则,要尽量避免环境污染,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不影响地表或地下水的循环。
3.3方案选用说明
方案选择时要从实际出发,将截渗、压渗、排渗等综合考虑,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并将工程措施的安全性、施工条件、工程费用、占地、对环境影响进行对比,并在选择方案时将风险分析考虑在内,方案选定后要实行严格的设计和施工,保证方案能够有效实施。 [科]
【参考文献】
[1]刘亚凤.堤防渗透破坏类型及其除险加固措施[J].防渗技术,2002,12.
[2]杨光煦.堤坝及其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12.
【考向分析】
主要考点: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3.自然灾害与环境。4.防灾与减灾。从近几年高考看,该专题常以我国或世界某一重大自然灾害为切入点,着重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等。
【知识网络】
【重难点分析】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分布成因分析
应该从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影响的大小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即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频率及人口、城市的分布状况,因此,以上两大自然灾害带的分布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自然灾害集中;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从而形成了上述两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带。
3.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如下图:
(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①成灾人口集中省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②农业灾情区域差异:东部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影响,种植业灾情严重;西部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畜牧业灾情严重。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4.中国的地质灾害
(1)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对比分析
(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中国的水文灾害
(1)主要水文灾害的对比分析(略)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6.中国的气象灾害
(1)中国的旱灾
(2)影响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7.中国的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虫害的分布与灾情状况
(2)蝗灾与旱涝的关系及分布
8.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9.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见下页: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相关,具有预报性。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典例剖析】
例1.(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图14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命题立意:引导考生关注热点,热爱家乡,学以致用。
解题思路:第(1)题,可从农产品产量和农田设施方面分析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结合图中相关信息进行原因分析,P地三面环山,向北侧敞开,强大的冷空气南下受南部山地的阻挡在P地大量堆积,造成严重的冷冻灾害。第(2)题,可从天气预报、加强管理、培育良种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防灾、减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例2.(2013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10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泥石流的发生机制及其危害,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位于太行山区,对比图中甲、乙两地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山谷中,坡度较陡,同时又位于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第(2)题,丙地位于山谷中,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通过该山谷的除河流外,还有铁路线。丙处发生泥石流会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参考答案:(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跟踪训练】
1.下图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根据图文资料,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并说明理由。
2.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3.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1.答案一:海啸灾害。理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生地震、海啸。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答案二:风暴潮(台风)灾害。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区,容易发生风暴潮(台风)。风暴潮(台风)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关键词:水利建设农业现状重要性措施作用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对于我国来讲,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以及水土资源不相匹配,也正是由于这些,才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业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田水利建设的加强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促使农业增产,而且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陈贵华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成就的制度分析》一文中指出:“建国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合力,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与保障作用、政府治水组织体系的整合作用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利益交换作用, 这些制度整合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并集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表明,继续发挥既有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运营机制,将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但是,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备和设施老化失修或破坏严重、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使用效率低、农田水利建设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不能得到有效灌溉的农田面积达52%,以现有的农田水利设备和设施难以抗御较大的自然灾害。
二、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1、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田水利建设对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首要作用。我国是一个水利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旱灾又时有发生,尤其在去年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充分暴露了我国防灾体系的薄弱,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远不足以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加强水利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相关政府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务实加强农田实力建设发展。
2、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关键在于农田水利建设
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导致我国水利建设任务十分艰巨。长期以来,干旱灾害一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隐患,洪涝灾害频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从去年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可以看出,水利设施较好的地方远比水利建设落后的区域有更好抵御灾害的能力。水利建设不足是我国基础设施的短板,导致抵御灾害能力薄弱。为保障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应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战略位置,切实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农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3、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科学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快的发展,而农田水利建设则明显滞后,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短板。据水利部统计,目前我国缺乏灌溉条件或设施的“望天田”达11.1 亿亩,已建成的8.38 亿亩灌溉面积中,2/3 的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
三、水利建设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农业是第一产业,民以食为天,农村生产的发展首先是以粮食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些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十分落后,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了。
2、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基本条件。如可以通过农村饮水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通过供水工程的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和个人条件的改善,降低各种流行疾病的发病率。
3、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诉求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实现村容整洁,就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水资源利用、水土流失与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实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2、充分利用WTO 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 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 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 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总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把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当成富民惠民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全面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研究探索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对于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这也是现阶段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 赵晶洋,代建国.我国水利建设的紧迫性和对策[J]. 吉林水利. 2010(11)
[2] 梁晓伟,李胜斌,吴继轩.从西南地区旱情看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紧迫性[J]. 经济导刊. 2010(04)
关键词:水土流失;危害;防治;新农村建设;对策;兴隆县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
兴隆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西与北京密云、平谷毗邻,南与天津市蓟县接壤,是京津东部天然的生态屏障;地理位置在北纬40°11′―40°42′,东经117°12′―118°15′之间,县境东西横距86公里,南北纵距57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径流以燕山主峰――雾灵山山脉为界向四周分流形成滦河和潮白、蓟运河两大水系,县境内15公里的河流10余条,分别汇入密云水库、海子水库、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等大中型水库,是距京津最近、水资源最为稳定的水源供给区。
兴隆县总面积3123平方公里,共辖9镇11乡,290个行政村;总人口32.32万人,耕地总面积22.15万亩,不到总面积的5%,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5%以上,且山高坡陡,沟谷纵深,是水土流失的易发区与多发区。
1.水土流失现状及其表现形式
我县水土流失面积分布比较广泛,不仅在荒山、荒坡、耕地等区域大量分布,在城镇和农村等人口聚居地区也大面积存在,据我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兴隆县水土流失的形式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其中轻度侵蚀278.52km2,中度侵蚀369.03 km2,强度侵蚀155.78 km2,极强度侵蚀100.82 km2,剧烈侵蚀92.14 km2。
我县水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极易造成多种自然灾害。例如我县南半部乡镇因大面积栽植板栗经济林,为了便于经营和收获,板栗树下寸草不生,全部为光板地,致使板栗树下水土流失区频繁发生干旱、洪涝、滑坡等灾害;二是水土流失导致人们生活贫困。我县北营房、大杖子等乡镇因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生活挣扎在贫困线上,形成恶性循环;三是人类活动加剧水土流失。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不合理的生产耕种方式已经成为引发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每年因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0平方公里以上,土壤流失量达330万多吨。
2.水土流失的危害
2.1破坏水土资源,降低土地生产力。据资料统计,我县目前有坡耕地约2.71万亩,平均每年被冲刷土层厚度4~6毫米,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坡耕地若长期遭受水土流失,土壤质地将逐步变成粗砂土、石渣土,甚至失去耕种价值。水土流失不仅流失土壤颗粒,还使雨水资源得不到有效涵养和就地利用,降低土壤肥力,威胁农业生产。
2.2破坏农业基础设施,加剧水旱灾害发生。水土流失使植被涵养水源和缓洪拦沙的能力大幅降低,极易诱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下游河道、塘坝、水库淤积,降低各种水利设施蓄水和调洪的能力,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缩短。2012年7月21日,我县南部半壁山、蓝旗营、挂兰峪等地普降暴雨,局部为特大暴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分析其原因,除了极端恶劣天气因素外,流域内水土保持功能下降而引发的水土流失则是引发这场大洪水的另一重大诱因。
2.3恶化农村生态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破坏,加剧风沙、干旱、洪涝等灾害,降低了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水土流失还是导致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水土流失是泥沙、化肥、农药、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扩散的主要途径。我县地处密云水库和潘家口水库的上游,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因为水土流失,大量泥沙以悬移质形式进入下游水体,造成水库库容损失、淤积加重,水体富营养化,大大降低两大水库的供水质量。
3.近年来我县水土保持防治工作的成效
近年来,我县水土保持防治工作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开拓创新,防治工作步入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县以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和国家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项目等大型水土保持项目为依托,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全县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366.86平方公里,完成造林13604.51公顷,其中乔木林6343.34公顷,灌木林2643.91公顷,经济林4653.26公顷,封山育林18415.44公顷,新修水平梯田127公顷,水平阶267.66公顷,建设经济林疏林地树下水保工程4185.91公顷,沟坝地改造49.48公顷,建谷坊坝1471座,修筑护村护地坝76.764千米,拦沙坝21座,作业路104.53公里。完成水源工程544处,节水灌溉工程853处,新打及维修机井413眼,建设蓄水池47座,配套管路529.71万米,配套机泵683台套;控制灌溉面积3466.67公顷,可浇果树210.9万株,经测算,年增直接经济效益达3780万元,水土保持工程成为基础性富民工程。
通过多年来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县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总体上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由过去单纯抓治理,向以预防为主,预防和治理相结合转变;二是由单项治理、分散治理,向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转变;三是由过去单纯治理水土流失,向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转变;四是由倚重人工治理,向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合理使用人工治理相结合转变。水土保持在防灾减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
4.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布局不能适应新型水土保持的要求。一是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规划一直局限于传统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治理重点都放在 "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而忽视了对农村人口聚居地区面源污染的全面规划整治。二是是工程后续管护工作跟不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水保林、经济林、作业路、护村护地坝等工程措施,由于后期管护措施和管护费用不到位,时常出现 "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三是在防治需求上,还不能满足新农村改善村容村貌、景观建设等方面的迫切需要。
4.2广大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高,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仍广泛存在,各类生产生活行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镇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日益增多,乱挖滥采、乱堆乱倒等现象屡见不鲜,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呈现出加速趋势,部分地区已造成山体破坏,岩石,生态环境恶化,对新农村建设构成极大威胁。
4.3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薄弱。目前水土保持防治工作的科技水平仍比较低,虽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措施优化配置技术体系,但在一些生物化学防治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还非常欠缺,严重制约着我县水土保持防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5.加强水土保持防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5.1坚持水土保持工程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力度。继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围绕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丰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将综合治理拓展为"山、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在继续做好耕地、疏林地、"四荒"地等传统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同时,不断探索新型的治理模式,加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规划和整治,加强对面源污染控制、水源保护和景观环境方面的建设力度,满足人们对清洁的水源、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优美的景观环境的需求,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5.2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意识。 强化水土保持科普宣传、法律法规宣传,使群众的生产生活行为自觉遵守水土保持法的要求,从根本上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3不断完善工程管护制度建设。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受益主体是广大村民,要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包括水土保持防治要求在内的村规民约建设,强化村规民约对全体村民的约束力。完善"一事一议"等政策,形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良好局面。
5.4加大科技服务。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体系,加大我县水土保持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对水土保持科技研究和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含量和防治效益。
6.结语
采煤会对环境造成多种冲击。露天煤矿让土地无法再使用。洗煤厂所产生的酸性矿山排水可能渗入河流中,造成生态污染或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1煤矿的开采方式
1.1 露天开采
当矿层接近地表时,使用露天开采的方式较为经济。矿层上方的土称为表土。在尚未开发的表土带中埋设炸药,接着使用挖泥机、挖土机、卡车等设备移除表土。这些表土则被填入之前已开采的矿坑中。表土移除后,矿层将会暴露出来;这时将矿块钻碎或炸碎,使用卡车将矿砂运往选煤厂做进一步处理。当矿石开采完毕,在隔壁重复同样的步骤。露天开采的方式可比地下开采的方式获得较大比率的煤矿,因为较多的矿层被利用。露天开采煤矿可以覆盖数平方公里的面积。世界约40%的煤矿生产使用露天开采方式。
1.2 地下开采
大部分矿层均远离地表,因此无法使用露天开采的方式。地下开采目前占世界煤矿生产的60%。在矿坑,通常使用房柱法在矿层中推进,梁柱用来支持矿坑。共有四种主要的地下开采法:(1)长壁开采,长约300m以上的采掘面。一台精密的采矿机在矿层隧道中前后移动。松动的矿石掉入输送带中,并移到工作区域。(2)连续开采,利用1台有碳化钨钻头的机器从矿层中刮下煤矿。在“房柱法”系统中操作-在一系列约10m的房间区域中工作。(3)爆破开采,传统的开采方式。使用炸药打碎矿层,将矿石收集放在矿车或运输带中。(4)短壁开采,使用连续开采的机器。类似长壁开采有着可移动的坑顶支撑。
2 煤矿开发时造成的环境灾害
2.1 水土流失和水土污染
煤、水都是自然界的共生资源,但是在采煤时一定会影响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诱发水旱灾害,出现吃水难、耕地用水缺乏等相关问题。在采、洗、选煤的加工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含有大量硫化物的废渣废液产生,而且排放量较大,再经风蚀,淋溶、水蚀等作用,形成酸性水流入河道或渗入地下污染水源,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土层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污染水切割农田、淤积河道,既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又形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社会问题,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2.2 煤矿大气污染
采煤过程中瓦斯逸散和瓦斯、抽排,锅炉燃煤烟尘、二氧化硫排放,煤矸石山自燃都是煤矿的废气污染灾害发生的主要来源。近期性与广域性是煤矿大气污染的最大特征,已经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2.3 斜坡变形灾害
煤矿开发具有建设周期长、规模大、人类开程括动强烈等特点,在开采过程中会引起地面变形,不合理的工程括动,比如削坡、修路、堆矸等,破坏了地表斜坡的原始平衡,导致或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害。
3环境灾害防治措施
3.1 综合规划,统筹考虑
煤矿地质灾害治理所涉及的方面较广,比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生态、技术等方面的综合问题,它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局性、系统地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实施。从技术方面上来说,地质灾害的研究会涉及采矿、地质、测量、数学、力学、环保等多学科,在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后进行联合攻关。所以,各个相关部门和行业要综合规划、统筹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时间、优化方案、综合治理。
3.2 建立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站
针对各矿矿井水的水质特点,我们要相对应地采取废水处理工艺,对煤矿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并对矿区废水的净化利用,使处理后的矿井水做为矿井补给水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3 利用大气自净能力
所谓的大气自净能力,它是大气环境对污染物产生稀释、沉降和衰减作用而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能力。根据矿区地理位置及气候状况,合理布置污染源分布以及增加烟囱高度等,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净化空气,提高矿区环境质量。
3.4 发展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主要包括原煤洗选、型煤技术、煤气化技术、煤液化技术以、高效燃烧烟气净化、煤层瓦斯的研发利用、煤矸石的利用以及煤矿矿井水净化与资源化等。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达到提高煤炭热效率、节约煤炭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也能减轻煤炭开发利用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为实现煤矿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煤矿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灾害,因此国家对煤炭环境保护主度重视,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控制和减少煤矿环境灾害的发生,我们要从环境灾害的根本入手,全面系统地分析煤矿环境灾害的主控因素,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建标.采煤引发地质灾害与环境影响问题的探讨[J].世界家苑,2011(5).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将重点放在对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全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面,并且强调要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水土保持是指对城市规划范围内(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控制区及城市郊区)的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是城市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前提,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结合城市防洪、城市水资源保护和郊区生产基地建设,以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生态城市建设提出的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因地制宜,编制合理的规划。从二者关系可以看出,编制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才能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城市水土保持不仅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而且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减轻水旱的自然灾害;二是对水资源的保护;三是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1、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不仅是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而且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搞好城市水土保持不仅有利于保护水资源,还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减轻水旱灾害
水土保持工程有利于城市减少湿地、湖泊、水库以及河道等的淤积,这对于河流中下游的一些城市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河流上游城市的建设,没有着重保护水土,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到河流下游的时候,就很容易造成泥沙淤积河道现象,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安危。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有利于减少淤积现象,同时还可以预防城市的水旱灾害。
3、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发展,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造成城市用地十分紧缺。在城市的改建,重建和扩建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正确的认识,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搞好城市水土保持,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才能使生态系统内的各因素间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水土保持的合理规划,并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来维护水土保持。一份合理规范的、有效的水土保持规划,不仅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未落实水土保持规划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迄今为止,一些城市尚未编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有的城市尽管做了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却未经过技术审查和政府审批,总体进展比较迟缓。
2、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存在的均衡性问题
目前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往往更侧重于对植被防护措施的规划设计,而对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规划却探讨的不够深入。此外,由于没有完全按基本建设项目程序编制设计文件,各类水土保持“规划”的技术深度不够统一。有时,有关部门索要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而我们上报的文件有的已达到初步设计深度;有的要求做到设计阶段,但部分措施只做到了规划或可研究深度。
3、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存在易混淆的问题
在过去长期的水土保持工作中,无论城市的发展规划、区域或流域的专项工程,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治沟骨干工程等,都存在着以“规划”名义编制的报告,长期以往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做法。但却与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程序不对应,除在水土保持系统内部基本认同外,其它部门和单位难以分清项目所处的阶段,特别是发改、财政、国土等管理部门,容易混淆水土保持工作者所报项目是规划、项目建议书,还是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由于水土保持项目文件均冠以“规划”之名,上报的许多项目被堂而皇之的放入今后的长期规划中,使项目近期立项受阻。
4、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中图纸存在的问题
图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各类规划设计中所附图件不统一,无论是大面积的规划、还是小流域设计,所附图件大多由各设计单位自行决定,没有按规定和标准编制相应的图件;二是图件中应标注的内容不统一,有许多规划图件中没有实质内容的标注,多属示意图;三是图示和图例不统一,图纸的大小、标示的位置、基本图例等不够规范。
四、如何加强城市的水土保持规划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1、将规划设计细致化
根据规划中存在混淆现象,可以将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细致化,做到各个阶段有设计、有报告、有建议。例如在水土保持设计的不同阶段,按照批准的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等,将总体规划独立出来,以防止再次出现混淆情况,施工阶段分不清的问题。
2、科学规划设计
要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型的城市,第一应当要科学地划分重点治理区、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规划设计要有针对性,以便实施治理。在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工作重点是依法严格监督管理,落实“三权”,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实行“三同时”,按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要求程序,编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在限定的期限内完成控制性水土保持措施,遏制开发建设单位随意倾倒固体废弃物的违法行为。重点治理区多在城乡结合部,规划时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做到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局部与全面、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有机结合。一要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定点堆放和覆盖治理,应用物质循环技术、清洁技术、生态技术,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二要提高绿化率,建设绿色通道。把绿色通道建设纳入造林绿化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当中。通过全面绿化,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三要利用水生态系统本生的生态功能含蓄水源,营造良好的城市水生生态系统。对于预防保护区,其规划目标是建立以人为景观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如建立生态示范园区,自然景观和园林、建筑等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由现代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生态旅游及相应的服务业组成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
3、规划中要加强植被建设
规划中要从城市景观生态学、耗水量小、防风固沙三个角度进行植被建设设计,使植被建设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总之,要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规范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配置防治措施,努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普查;污染源;污染防治;对策
Analysis of the census resul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Jindong
Shi Xiang 1, Zheng jian-ping2, Jiang jian-feng2
(1.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JinHua, JinHua 321013,China;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 Jindong, JinHua 321013,China; )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first national pollution census data, summed up the total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pollution sources of the Jindong District, analyzed the major pollutants of exhaust emission and the wastewater,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major pollutants,the main polluting industries and power source Consumption of every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of sources. It summarized the produced volume and emissions of the general solid waste and hazardous waste production.Finally, the article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futru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Jindong existing main environmental issues.
Keywords: census; pollution sourc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 measures
1概述
1.1金东区自然环境概况
金华市金东区成立于2001年2月,现辖8镇1乡2街道,土地总面积661.8平方公里,人口30万。金东区东邻义乌市,南接武义县,西与婺城区毗邻,北与浦江县接壤。浙赣铁路复线、金温铁路、03省道、330国道穿境而过,杭金衢、金丽温、甬金高速公路在境内设有互通口,交通十分便利,区政府驻地为多湖街道[1]。
金东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北部为金华山所绵延,海拔多在500-900米之间。南部为仙霞岭余脉所延伸,为低山浅丘与溪谷平原相间地形。中部金华江(东阳江)与武义江沿岸及其支流下游为冲积平原。
金东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象特征是四季分明、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雨量丰富,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偏东风。
金东区属钱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金华江(东阳江)、武义江。人均水资源量2035立方米。我区水资源分布特点:一是水系较为发达,但人均占有量偏低,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年降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3~6月是多雨期,7~9月是干旱期[2],我区缺水严重,受台风影响会有较大暴雨,水旱灾害往往交错发生。
1.2普查对象
普查工作总体时间安排为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共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全面普查阶段、验收总结阶段。普查对象的范围主要为金东区辖区,普查对象为金东区辖区范围内的排放污染物的所有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2普查成果与分析
2.1 各类源的汇总数
污染源普查的对象主要针对工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具体分布如表1。
2.2地区总体情况及评价
本次普查单位数2074个,其中工业源1628个,生活源445个,垃圾填埋场1个。
2.2.1废水
一、废水污染物总体分析。根据普查结果,金东区废水污染物中工业源、生活源均相对较大。
工业源中,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为造纸、纺织业和乳制品制造业,根据主要行业废水污染物万元工业产值排放量对比表可知,主要行业中,乳制品制造业的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最高,而造纸业次之,纺织业与金东区整体水平基本相当。
生活源中,普查阶段金东区无城镇污水处理厂,所有污染物排放量均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废水的集中处理率较低。
二、金华江(东阳江)流域分析。由普查结果可知,金华江(东阳江)流域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和生活源,其中①生活源中,所有各镇区生活污水经直接排放到水体;②工业源中,排放的工业源比较分散,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造纸、乳制品制造和纺织业,所有这些行业均为未经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直接排放。
三、武义江流域分析。由普查结果可知,武义江流域废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源和垃圾填埋场,其中①工业源中,主要污染物来源为造纸和电镀行业,这些行业均未经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直接排放;②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渗滤液未经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直接排放。
2.2.2废气
由普查结果可知,金东区废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为工业源中的原煤等能源的燃烧过程,金东区主要能源以原煤为主,废气污染物排放较大的企业集中在水泥和砖瓦行业,其中:水泥行业占全区二氧化硫排放的7.97%;砖瓦行业占全区二氧化硫排放的35.08%。由于各企业分散使用燃煤锅炉和炉窑,使得燃煤烟气的处理效率相对较低。
2.5.3固体废物
对于工业固体废物,金东区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炉渣、污泥和其他废物。其中炉渣主要来源于用煤量的企业,炉渣产生量占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的37.23%,污泥主要是金东区有较多的纺织印染企业和造纸企业,产生的污泥占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的17.69%,而其他废物主要是金东区区域内企业较多,有的废物普查表中不存在,因此列入其他废物,占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的30.57%。
对于工业危险废物,金东区工业危险废物主要以表面处理废物为主,其主要来源于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行业(电镀行业)。
对于医疗废物,金东区100%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对于生活垃圾的清运主要分无害化填埋、简易填埋、堆肥、焚烧和其他,金东区的垃圾处理主要为无害化填埋和简易填埋。
3普查对策建议
3.1主要环境问题
3.1.1水环境
根据普查资料分析,影响金华江(东阳江)和武义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由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构成,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污染负荷较大;(2)小流域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3)产业结构不合理,历史环保欠账多。
3.1.2大气环境
据普查统计,工业源是我区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排放量最大来源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粘土砖瓦制造和水泥制造)。
根据调查,金东区大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来源主要为原煤燃烧产生,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为粘土砖瓦制造业、造纸业和水泥制造业。由于各企业分散使用燃煤锅炉和窑炉,使得燃煤烟气的处理效率相对较低,随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3.2对策建议
3.2.1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加强监管
(1)调整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根据金东区环境容量现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引导现有污染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合作,技术改造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相应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对排放的废水等污染物进行治理,确保废水等污染物稳定达标。
(2)严格审批制度,禁止新建污染企业
对于国家禁止的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小型化学制纸浆、印染、染料、制革、电镀、炼油、农药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严格审批,政府把关,更应从法律法规和地、市政府文件上予以规定。对新建污染企业,一旦发现,坚决取缔。
(3)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审计。
3.2.2水环境
3.2.2.1点源污染控制
(1)继续开展金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的建设工作;(2)城镇污水管网的建设和完善;(3)大力推行中水的回用,根据工业、农业、市政用水、景观用水的标准要求分别进行回用(4)进行金华江(东阳江)和武义江流域的环境容量测算和总量分配;(5)重点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工作及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建设,限制和淘汰高能耗水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工艺设备落后的企业实施关停或搬迁工作;
3.2.2.2非点源污染控制
(1)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提高生活废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2)采取农田生态系统措施,在化肥和农药使用上,充分考虑农田土壤特征和农作物生长状况,根据农作物对养分和农药的需求量、对养分的吸收和需求季节安排施肥量、施肥方式和时间;(3)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和管理(4)小流域治理应点、线、面结合,鼓励使用投资省、运行费用低、运行稳定可靠的治污新技术。
3.2.3大气环境
(1)推行集中供热和电窑的使用。(2)加强对各企业的废气吸收装置的调查管理,对废气处理实施落后、效率差的进行更新改造,加强日常废气处理装置运行维护工作,确保废气治理效果。针对废气治理率低尤其是二氧化硫处理率低的问题,应督促企业进行脱硫设施建设,结合节能减排工作和总量控制工作,对企业进行限期治理,提高脱硫效率。(3)加强对生活源废气污染的治理,特别是城镇餐饮行业的油烟污染的治理,减少餐饮行业油烟的污染。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