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时间:2023-10-09 10:5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德育课程建设

第1篇

以《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为指导,以推进《xx市“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优秀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研究”工作,引导教师做真实的研究,促进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特色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区域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二、工作重点

1.《“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教科任务

(1)开展“学情”专项研究。依托《本质回归:校本教研的实践创新》深化研究项目组的活动,研究学生,研究学习,做好学情研判的技术分析,为第一批试点学校项目的展开提供方法与技术。

(2)编制《XX年“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研究选题指南》。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实际问题,提供选题指南,结合XX年市级各类课题立项、年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审等工作,引导学校和教师围绕“促进有效学习”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推进课堂变革。

(3)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研究,做好第一批试点学校的学生学习力调查,筹备“课堂变革”论坛。研制《“学为中心”常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制订《课堂变革试点项目联盟组织管理办法》。

2. 教科研管理、指导与服务

(1)扎实开展“首批教科研优秀成果推广与应用”项目。依据《xx市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实施方案》精神,开展首批6项立项研究型课题成果79个实施单位的应用研究,做好研究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定期开展基地学校研究活动,做好各课题的中期总结。

(2)进一步规范教科研管理与指导。认真落实《xx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修订《xx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协调做好全市各类课题统一立项申报、论文、优秀教科研成果评审等工作;加强课题过程性研究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加快教师课题研究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的实践研究,推行课题研究课,探索适合教师的实践研究形式与成果表达方式,引导教师做真实的研究。

3.课程建设

(1)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研讨。征集xx市不同学段学校的课程规划或课程方案,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召开专题研讨会,做好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2)组建市级精品校本课程群。在前三届中小学精品课程评选的基础上,根据xx市基础教育区域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对已有“精品课程”进行归类梳理,形成课程群,推广精品课程。

(3)以学生的发展为取向,启动“公民教育”、“学习心理指导”、“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等专题课程研发。成立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开展区域推进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4.德育专题研究

以德育微课程建设为载体,梳理近三届中小学精品课程中的德育校本课程,筛选特色精品德育课程,建立德育课程资源库,引导学校德育工作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召开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学校德育微课程建设研讨会,推广精品德育课程。

5.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研究,召开全市学习心理辅导暨中高考考前辅导研讨会,继续举办“晴朗六月”考前辅导系列活动。

第2篇

一、围绕核心理念,创新课程群样态

课程群是与单门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主要应用于高校课程建设领域。学界目前对课程群内涵的认识尚未达成统一,总体来看,课程群采用大课程框架,一般由三门以上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以获得整体优势。整合性是其重要特征,通过对课程的重新规划、设计,填补原先课程间的空白,删除课程间的重复,从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2]据此,我们认为德育课程群,即是为了实现核心德育目标,由几个(组)德育课程有机融合,形成的德育课程生态系统。

“万物育德,人以德胜。”德胜小学认为,“德”是对自我的关照,对他人的关心,对世界万物的关爱,三者彼此联系形成德育系统。因此,“万物育德”德育课程群,即在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框架下,以“关照自我,关心他人,关爱世界”为核心目标,通过课程群的实施,让学生学会辨析真善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养成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做一个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小公民。

围绕这一理念,学校力求延展国家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延展“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三条轴线,开发“德雅课程”和“德韵课程”,形成了具有德胜特色的“万物育德”课程群(见图1)。其中,“德雅课程”是“德韵课程”学习的基础,“德雅课程”和“德韵课程”共同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和拓展,三种课程围绕“关照自我,关心他人,关爱世界”这一核心目标,形成互补和递进关系。

图1 德胜小学德育课程群新样态

“德雅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它指向小公民规则意识、志愿服务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校本必修课程,强调人人必修。这一课程定位于“雅行”,立足“儿童成长”,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儿童成长所必须的能力而服务。

《新道德三字歌》着重指向小公民规则意识(良好习惯)养成,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共48个主题,每月一主题,分上下两个学期编写。第一学期为礼仪、规范、学习、服务,第二学期为健体、文艺、创新、感恩。纵向包括6个板块,横向覆盖6个年级,充分考虑了新时代特征,力求体现德育的实践性。

《小小志愿者》旨在帮助学生能自觉独立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它强调学生在服务社会与他人的过程中,责任感与主体意识的发展。该课程根据学段依次循序制定目标,如1-2年级“走近志愿者”,3-4年级“学做志愿者”,5-6年级“践行志愿者”,使志愿服务真正落实到学生行动之中。

《健康小公民》则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做一个阳光健康的小公民。它从安全和心理两个层面,以年段为目标,整合设置课程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排查生活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学会正视各种负面情绪,正确表达和宣泄负面情绪,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德韵课程”则是基于德雅课程的拓展性课程,为学生更高层面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选学内容。它定位于“情韵”,指向学生爱国情操和国际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而服务。

《中国传统节日》旨在让学生感受、学习中国文化,希望通过课程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该课程从认知与思维能力、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三大领域,分三至六年级架构内容,每学年设8个主题开展学习实践。以此激发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国家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中国红世界红》课程则通过红色传统学习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洞察世界,勇于追求人类幸福以及社会和平。该课程由浅入深,从革命文学、电影中探寻红色革命真知;从探访革命基地,参观实物展览中确立维护和平的责任意识;从设计危机冲突场景和矛盾化解方案中,实践和平行为方式。通过多种活动,荡涤学生情怀,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成为世界公民的远大理想。

《环保小卫士》课程则重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技能和勇于开展改善环境问题的探索行动。课程学习内容由“课内传授、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环保制作、环保实践”五大主题组成。通过课程学习,让孩子能关注世界的环境变化,积极践行环境保护行动,形成环保意识和地球主人翁的态度。

“万物育德”德育课程群整合国家规定的德育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校本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互补和拓展提升,并以学校的核心理念赋予课程文化特质,由此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德育课程群新样态。

二、深度浸入课堂,创新课程群实施

“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校创新“万物育德”德育课程群实施方式,全面而深刻地贯彻这一核心理念,以主题式项目设计为主,将“万物育德”德育课程群深度浸入课堂学习,灵活组织教学。其中,“德雅课程”利用午间德育短课学习,部分主题实践结合德育半日活动开展;“德韵课程”则在拓展性课程时间选学,学习方式以主体经历、浸润式体验为主。

第3篇

一、凸显文化对德育课程的浸润

1.以物态文化建设为基础,重视德育隐性课程的扩张,赋硬件以生命。让校容校貌塑造课程文化。学校是生活的学校。学校极力构造课程物态文化,树立“让文化浸润德育”的思想。极力让每一处建筑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释放出文化的能量,让有形校园成为隐形的课程资源。学校在从校门到操场设计、从办公室到师生厕所的布置、从亮化墙壁到校内文化景点建设,以及以校训命名的厚德广场、敏行园,反映办学特色的数字化E道,都体现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处处潜栖着富有教育意义的弥散的、诗意般的德育课程资源。

2.以管理文化引领为重心,强化德育显性课程的建设,赋软件以灵魂。用先进德育理念引领德育课程建设。学校提出 “布道于心,育德以行”德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目标,力求将“道”根植于学生内心,将“德”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布道”,就是教育,就是让德育的内容与要求深入孩子的内心,成为做人做事的准则与标准。“以行”,就是体验,就是实践。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成长。让学生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以“行”践之,是布心小学“育德以行”的宗旨。有了理念的引领,学校的德育课程的设计、开发就有了方向。

二、开拓德育课程的路径

1.畅通德育课程渠道,构建个性化智慧型德育课堂。一是积极研究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作为德育主要的课堂形式,思想品德课承担强化落实德育的教学任务,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学校制定了“个性化智慧型课堂”评价标准,倡导教师带着理念进课堂,以学定教,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思品课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体验化、生活化、参与化”的原则,提炼出“激情、悟理、导行”三部曲。

2.拓展德育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茁壮成长。设计序列的德育体验活动。学校编写《布心小学体验式德育活动课程》校本教材,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方法、课程内容、课程教材、课程时间及课程评价七个部分。课程的设置为每个学期每个年级开展一次大型的、规范的体验式活动。一年级包括《找朋友》、《盲人之旅》;二年级包括《合力吹气球》、《会飞的气球不落地》;三年级包括《亲子沟通》、《孤岛求生》;四年级包括《连环躺》《风雨同行》;五年级包括《心心相印》、《决战洪水》;六年级包括“蜈蚣”翻身、《领导力与责任心》。如在“领导力与责任心”的活动体验中,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学校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老师激发孩子们挑战困难,磨练自我的勇气,深深触动了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关爱、责任、感恩等美好情感,同学们哭了,在哭声中真诚地向父母、向老师、向同学为自己的过失道歉。

把说教主题内容,变成体验式的德育活动。我们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和时代气息的主题教育体验式活动。如在深圳市大运会前夕,设计、开发了“迎大运、知礼仪、懂感恩”大型体验式德育活动。四~六年级全体家长应邀参加了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告诉孩子:爱祖国,先从爱深圳开始;爱人民,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爱自己,先从养成感恩的习惯开始!活动让学生明确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教会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达到用爱心构建和谐,用礼仪展现素质,用行动铸就文明的教育目的。

在岗位角色体验活动中,增强学生主体责任意识。为学生创设道德情境,设岗位、建环境、演角色,对其道德情感的体验提供更多的机会。班级学生干部实行轮换制,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学校各项管理,自行组织各项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自理自省自控能力。再如,升旗仪式实行班级承包制,从国旗下讲话的演讲者、升旗手、护旗手,到《弟子规》的领诵人,都让学生参与、体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舞台。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而且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3.开发心理健康课程,积极实施全人教育。

在德育课程化的过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

创建心理专题博客,拓宽咨询辅导途径。为了及时排除小学生经常遇到的心理困惑,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并加以有效指导,学校在深圳率先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布小心苑,架设育人的网络交流平台。

认真编写校本教材,全面开设心理课程。我校心理辅导老师本着“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课堂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设计理念,编写了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校本教材——《布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系列》。

面向全体家长学生,有效开展咨询辅导。我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咨询与辅导工作,对个别存在行为问题和学习障碍的学生开展个案追踪辅导。考虑到问题孩子背后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心理辅导室还面向全体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为了方便家长,我们的咨询途径有直接面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多种方式,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四、探索德育课程的延伸

第4篇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内涵、优化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为重点,以中小学德育课堂为主渠道,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努力打造有效德育、特色德育,保障全县德育高效推进。

三、主要工作

(一)贯穿“一条主线”,提高道德素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结合实际,挖掘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好“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重点推进清明“网上祭英烈”、六一“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七一“童心向党”、十一“向国旗敬礼”四项集中活动。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建立“两项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1、建立德育教学一体化机制。面向全体教师培植德育管理理念和育人智慧,切实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全体教师形成合力落实育人过程。发挥班主任的引领辐射作用,探索推进集体备班制度、班科联席制度,强化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责任,让全体教职工人人有德育任务,让德育任务内化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让德育工作真正关注到学生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2、探索德育管理精细化机制。德育即管理,管理在精细。特别是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一是要严格遵循“尊重主体、改良土壤、夯实阵地、优化过程、养成习惯”的德育规律,要积极创新德育精细管理模式,坚持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原则,使德育活动项目化、项目流程数量化,不断细化德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优化和关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在循序渐进中去内化和提升。

(三)突出“三个重点”,打造德育特色

1、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必须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XX市未成年人基本礼仪规范(试行)》即六礼三仪为标准,坚持从基础抓起,循序渐进抓好规范教育,持之以恒,逐步落实,要把着重点放在礼仪习惯、安全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一是要以学习落实《守则》、《规范》和“六礼三仪”为重点,加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二是各学校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相关规定,并切实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别要加强学生的课间管理、就寝管理和出勤管理,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进一步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使之成为我们教学质量提升的新举措。

2、扎实推进法治教育。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交通安全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要围绕预防未成年人自身犯罪和预防未成年人自身被害这一基本目标,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完善行为偏差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单亲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帮扶制度,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实施个性化的人文关怀,落实“一对一”帮扶。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全面开展“法纪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主动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召开学生违纪违法预警工作座谈会,研究构建学生管理的预警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发生,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3、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目标,纳入课程计划,开设课,做好教案并上好课。二是城区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都必须设立真正的心理咨询室,有专职心育教师。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做好心理调节,解除心理障碍,有辅导记录。三是加强对心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实现持证上岗。

(四)强化“四项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是认真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及班主任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二是指导班主任精心设计班会课,自觉实践班会课,积极改进班会课,大力提升班会课,不断丰富德育工作途径,增强育人效果。启动制度性的德育研讨和交流活动,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鼓励班主任撰写德育论文,提高德育科研水平。三是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开展“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年年争当优秀班主任”的良好氛围。

2、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校要认真总结常德学习经验,对比借鉴,认真开展工作自查,科学确立文化主题,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工作。一是积极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中小学每年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建设。二是美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校报校刊、警示语等德育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优秀影视剧作品和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三是切实开展好班级美化、净化活动,加强班级文化提升,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我局将在全县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评选活动,教育局将组织专家,对推荐上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进行评估验收。全县拟评出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落实以奖代补,进行表彰奖励。本次活动以后,各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示范学校评选活动作为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措施,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

3、 加强德育阵地建设。各学校一是要切实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主题班队会,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团队活动室等阵地,坚持德育活动周安排、月小结,形成基本德育规范。二是要在假期、周末、节日、纪念日,充分利用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雷公仙、网岭60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山书院、罗家坪、学校少年宫、酒埠江地质公园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拓宽校外警示教育、科普教育、体验教育渠道。三是家长学校为龙头,以家长会、XX县教育网、校讯通、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和家长开放日为平台,广泛传播科学育子理念,转变家长观念,主动和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与合作,整合教育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4、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课程育德是落实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面育人的关键。在开展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各学校要按照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充分挖掘学校独特的德育资源优势,建立学校三级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结合各自特点,重点在任何推进学校养成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努力探索开发利用德育校本课程,要把校本课程作为德育创新的载体,积极开展德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工程。为参加全市中小学“德育百优课程”评选活动早做准备。

四、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2015年度德育工作计划;

2、召开德育主任例会,部署新学期德育工作。

三月份

1、开学第一课;

2、全县“学雷锋见行动、好习惯伴一生”主题活动月;

3、全县“养成教育”宣传月,各学校制定实施方案。

四月份

1、清明“网上祭英烈”活动;

2、省市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学生评选表彰;

3、各学校养成教育全面启动。

五月份

1、“五四”青年节活动,各学校举行入队、入团仪式;

2、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教育活动;

3、全县各学校养成教育督查;

4、全县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六月份

1、庆“六一”活动;

2、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

七、八月份

1、七一“童心向党”活动

2、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心理咨询师、少年宫辅导员、班主任培训。

九月份

1、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

2、“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

3、全市中小学“德育百优课程”评选活动;

十月份

1、十一“向国旗敬礼”活动;

2、全县养成教育督查;

十一月份

1、法治教育月活动

2、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评选活动

十二月份

1、养成教育专项考查验收、总结、表彰、授牌;

2、全县德育工作现场会;

第5篇

关键词:特色;品牌课程;学校;优质发展

课程是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核心载体,它集中反映学校的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集中精力做好课程建设是每一所学校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中心工作,也是带动学校优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尚美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即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交融的体系,形成领先于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必修课程校本化再开发,建设特色选修课程体系,满足本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在新课改中通渭一中将育人目标、三个基本课程群和校本化的四美课程群融合起来,构建起了“一源三本,四美辉映”的“尚美”课程体系。一源是指学校以“特色立校,个性树人”的办学理念和“培养”身心阳光、学优品粹、特长明显、执著追梦”的育人目标为核心,三本是指我校将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围绕着学校育人目标进行整合,形成的三个基本课程群:人文与社会课程群,自然与科学课程群,体育与艺术课程群。这些课程包括了各个学科的重要知识,为高中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我们的这种整合依托于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学校对必修课程实施的高度重,做到了“本正”。

四美辉映是指我校通过对校情的精准把握,将基本课程群和选修课程群有机融合的四大尚美课程群:求真智慧美课程群、艺术特长美课程群、实践创造美课程群和阳光自信美课程群。这四个课程群依托于学校育人目标,扎根于学校深厚的传统文化,共生互动,相互促进,做到了四美辉映。努力构建“尚美课程体系”以美的环境、美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促使学生通过在通渭一中的学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具有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情趣,具备一定的尚美意识和能力。

二、特色品牌课程群建设

近年来,在学校“四美”课程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孕育出了三大特色品牌课程群:体育艺术特色课程群、科普教育特色课程群和阳光德育课程群,这三个课程群不仅是我校选修课程体系的代表,也是实施“错位发展,超越自我”的重要手段。

(一)体育艺术特色课程群。体育艺术教育是通渭一中是学校的传统项目。我们依托通渭县全国“书画之乡”和全国“田径之乡”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底蕴,做大做强体艺特色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我校体育艺术特色课程坚持专业型体艺课程和普及型体艺课程两条腿走路。首先将国家必修艺术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开设了专业体育、美术、专业音乐课程,专门设立体育艺术班来满足参与体艺专业高考同学的需要。同时我校大力发展校本化的普及型体艺课程以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开设了体育大课间、地方传统武术健身项目、各类书法绘画(有校书法绘画等级考试)、音乐舞蹈、体育艺术节、摄影等普及型艺术课程,体育艺术的馨香充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通渭一中学子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成为通渭一中课程开发和育人的一大特色。

当前体育艺术特色课程是我校创建甘肃省普通高色实验学校的主打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将进一步打造我校体育艺术教育品牌,着力构建体育、音乐、美术、舞蹈、书法为翼面,以普及型、兴趣型、专业型为层次的“五位一体、聚沙成塔”的体育艺术特色课程体系,推动学校特色优质发展。

第6篇

1要完善德育内容。首先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学生为国家、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强大思想动力。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学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学校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地方特色。其次要加强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再次要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2要改进学校德育。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广大未成年人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途径。德育课程要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根本任务之一,依照未成年人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教育内容和计划;要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贴近未成年人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下未成年人学生的思想特点,探索未成年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形式、新办法,提高教学效果。

3要加强德育的学科渗透。除了节假日,学生日常生活大约1/3的时间是在学校,在校3/4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9/10以上的时间又在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学校开设的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有机地将德育渗透其中。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有机统一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把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大量思想政治及德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关心同学,关心他人,树立集体荣誉感。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从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三个环节入手,采取切实举措,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4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的心理比较脆弱,受到挫折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易形成不良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的甚至可能误入歧途。虽然,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而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在学校,学校就很自然地被认为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引导者。为此,学校要积极营造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氛围,改变当前教育重智力轻情感的倾向,重视未成年人良好情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干预,使学生形成快乐的人生理念、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与心智需求,塑造学生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和成才观。总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细致的工作,既不能马虎了事,又不能操之过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既要有爱心,还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才能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各项举措落实到实处,见在细处。

第7篇

德育特级教师应是德育学科发展前沿的领跑者,德育理论创新的探索者,德育策略、方式、方法创新的实践者,学生人格塑造的示范者。其素质修养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思想素养

德育特级教师素养的第一要素是信仰崇高、信念坚定、理想伟大。坚定信仰,坚持用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这是中学德育的主题。深刻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合作竞争、公平公正的时代精神教育是中学德育的精髓。

二、文化素养

德育特级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自觉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引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引领学校师生形成的良好道德风尚、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在知识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应具备文化选择的素质修养;面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应具备文化传承的素养;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具备创造新文化的素养。总之,应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以保持和发扬。

三、教育创新素养

面对德育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德育特级教师更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素养。德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灵活机智的才能,应具有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事物的探索、对未知的好奇,面对德育现象、问题,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见解。例如,在德育观念理念方面,要树立大德育观,树立参与、体验、感悟、实践的理念,提升德育实效性。在德育课程建设上,树立多样化思想观念,能创新课程,开发德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编创校本教材;在德育教学方法上,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理论素养

德育教师特别要做到博学多闻,需要涉猎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第一,应掌握学生发展和成长阶段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知识;第二,具备德育课程内容和资源、课程组织和类型、课程目标和评价方面的知识;第三,通晓德育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创新德育理论,出版专业著作。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的前沿成果,善于吸收、应用新成果。例如在国内外教育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教育新概念,德育特级教师要能够透彻理解其中的涵义,如“文化”“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关于文化的概念,从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工作。

五、科学思维素养

德育是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德育教师要在认识德育、改进德育的实践过程中持续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当今时代,德育工作面临太多的挑战,德育教师要以心灵培育心灵,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掌握辩论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第8篇

2015年3月30日,浙江省教育厅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这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区而言,是在高中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既是区域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学校品牌特色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素养发展的需要。扎实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落实我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目标,有利于改变育人模式,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建设“生动课堂、快乐课程、品质教育”。

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扎实实践《指导意见》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

一、我们的思考:坚守与突破

《指导意见》的重点,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是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两大类: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这是按照课程功能进行分类,以前我们习惯按照课程管理权进行分类,把课程分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两类课程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功能

管理权 基础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

国家课程 大部分 小部分

地方课程 一部分 一部分

校本课程 小部分 大部分

《指导意见》要求:“开齐开好两类课程。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认真研读《指导意见》,结合我区课程实施现状,我们认为,开展小学课程改革要坚守,更要突破。

(一)坚守:规范化实施基础性课程

1.坚守常规底线。规范实施基础性课程就是要以《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鄞州区中小学教学常规》为学校教育教学准则,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坚守。

2.坚守课程底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强化两个领域:一是强化德育课程。树立“大德育”理念,进一步梳理每个学段的德育目标,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二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综合实践活动内部的四大块内容可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可以整合实施,三者的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尤其必须保障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时间,课程计划内小学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每学年不少于10天。

3.坚守课时底线。本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既做“加法”也做“减法”,给学校更多课时安排自,今后不同的学校可以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安排表。我们对课时安排设立两条底线:第一,不得增加、不减少周总课时、周教学总时间和学段总课时;第二,不得“挪用”音体美、品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此前提下,学校可在国家规定的课时比例范围内,自主安排其他课程的课时,增加拓展性课程的课时。

(二)突破:个性化实施拓展性课程

个性化实施拓展性课程是落实《指导意见》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尽可能开发多种类型的拓展性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科目和活动,了解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长处,为将来选择合适的学校和进入高中后的选课学习打基础。

那么,怎样实施个性化拓展性课程呢?我们应该在差异教育理论框架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课程整合,统筹实施各门各类课程。具体实施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整合

(1)三级课程整合。要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内容重复、相通的部分,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

(2)跨学科教学整合。要加强各类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让学生在相同时间掌握更多内容。

(3)学科教学内部整合。学科教学不要面面俱到,建议采用主题教学、板块教学等策略,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统筹实施

(1)统筹学校课程实施。要统筹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改革实施工作。

(2)统筹设置课程表、统筹安排课时。要统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个年级、初中三个年级)的课程安排;要统筹安排每一个学期的课时安排。

(3)统筹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开设。要统筹开展体艺特长类、综合活动类、知识拓展类的课程开发与开设,不能随意开设。

(4)统筹教师的配置,培养全科教师。在师范教育没有全面跟上课程改革的现状下,根据教师特长安排课程、课务,在区域、学校内部培养全科教师是当前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

二、我们的行动:顶层设计,分步实施

(一)探索德育课程横向整合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问题主要是“显德育”太多、“反德育”太多。需要我们对学校德育进行系统梳理、整合。

《指导意见》指出:“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做到这些要求,就能体现德育工作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和原则。

我们可以探索侧重“德育”的整合课,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不能唯教材、唯课堂,要把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少先队课、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地方课程(特别是我区《弘德敬廉》课程)、校本课程中的德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整合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等,按照主题重组、整合,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对多学科进行梳理后实施教学。

(二)推动综合活动纵向整合

提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两种极端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最前沿,最有活力,最指向核心素养,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有人认为,这是最游戏化,最娱乐化,最空泛,最低效的课程。究其原因,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没有师资,也没有平时的扎实实施,有的只是应付、应景的课堂教学!

《指导意见》要求:“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训练和公益性劳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根据《指导意见》要求,我们可以构建侧重“实践”、侧重“研究”的综合实践课程。

(1)把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省市地方课程《人 自然 社会》《我看宁波》、校本课程活动内容等,以主题模块的形式加以整合,进行校本化的教学实施。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学校不安全行为调查主题;校园民谣的利与弊主题;视力与生活习惯关系主题;等等。程序为:选定主题、分组研究、成果展示。

(2)结合周边地方资源、家长资源,借助社会实践学习基地,多学科多岗位协同,实施研究性学习、实践。如:生存学习一周;国防学习一周;农事学习一周;劳动技术学习一周;等等。

(3)安排课程表时可以单独安排。适度集中,3~5天集中有效使用,可以利用每个学期期中或期末的一周左右时间开展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保证小学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每学年不少于10天。

(三)探索社团活动课程化整合

在义务教育阶段,社团活动课程主要是指体艺特长类课程。

要以学生发展为社团活动课程的宗旨,以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为社团活动课程的两翼,推进社团招生制度、活动制度、考核制度建设。安排课程表时可以适度集中,2~3节联排,采取长短课的形式。同时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以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1)规范社团活动,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2)处理好兴趣和特长的普及、提高的关系。

(3)尝试开展分类、分项的跨年段走班。

(四)尝试始业毕业教育课程整合

可以确定每年9月份为小学一年级“幼小衔接月”,研制幼小衔接小课程,打破学科界限,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从课程安排、作息时间、教学方法等方面,着重培养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

相应的,六年级可以尝试开发、实践“小初衔接月”“毕业季”等小课程;初中一年级可以尝试开发、实践“初小衔接周”等小课程;初中三年级可以尝试开发、实践“初高衔接月”“毕业季”等小课程。

(五)研究基础学科核心素养。

这是从学科核心思想、学科关键问题、学科核心素养等角度出发,对基础学科体系中的知识、能力进行系统的梳理,然后进行必要的归并、精简、整理、补充、加工、调整等。建议基础性课程的教学要指向核心学习内容,以模块学习等方式实施,教学删繁就简,指向学生基础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六)探索课程评价方式的创新。

(1)基础性课程评价:可以采用笔试、成绩报告单与描述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免试评价,模块游考评价等方式。

第9篇

关 键 词 家长资源;家校共育;课程资源;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4-0028-02

如何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校共育?实践表明,立足学校教育实际,通过家长资源档案库的建设、吸引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等路径,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家长资源档案,丰富教育资源储备

家长资源虽然看起来很丰富,但却是游离的、零散的。为此,学校应依据教育教学目标,拟定家

长资源开发实施方案,对家长资源的类型、开发动态、服务方向、场地要求等进行分析、归类,建立系统性的家长资源档案库(见表一),以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储备,满足教育教学所需。

在某种意义上说,家长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学校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新生、新家长,家长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学校依据开发实施方案,每年都会对家长资源进行评估,及时更新与调整家长资源库,把参与活动热情高、责任心强、具有较高质量的家长资源置于优先位置。

二、开放亲子教育课堂,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家长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对于优化课程建设必不可少。家长具有专业性强、类型多样的特点,他们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构建学校内部与外部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凸显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学生家长可以助教、家长辅导员、活动指导者、信息提供者等多种角色介入学校教育,共同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

(一)融入学科课程,走向综合延伸

在各学科日常教学中,学校致力于构建以教师为主,家长助教为辅的学科课程体系,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信息的有效交融,促进学科课程综合化,并向学校外部延伸。如数学课《百分数的应用――利息》,教师在完成课内教学任务后,请在银行系统工作的学生家长介绍“利息税”,阐述国家免征个人利息所得税的意义,介绍存贷款种类,国家关于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的优惠政策,让学生既拓宽了知识面,又感受到了国家惠民政策的温暖。

(二)家长校本课程,彰显地方特色

学校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开设了以家长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特色家长校本课程,让家长以教师的身份进入选修课堂,真正实现了家校共育。如校本课程中的“军体拳”,考虑到其专业性很强,学校特别邀请军人家长以“客座讲师”的身份来学校指导学生学习、训练;再如校本课程“泉州南音”,虽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却面临传承困难、师资不足的窘境,学校于是邀请家长中的“南音”爱好者承担教学任务。如此,既解决了专业教师的短缺问题,又避免了家长在课程开发中的责任缺位,还兼顾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彰显了校本课程地方特色。

(三)亲子主题活动,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亲子主题活动为家长与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倾诉的环境,增进了亲子感情,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如“心心相应”亲子中队活动,既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又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又如,新生入学典礼、新队员入队典礼、学生毕业典礼等“三礼”教育,都会邀请家长和教师一起盛装出席孩子童年的成长盛典;把入队的第一个队礼献给父母与老师,接受父母与老师的亲情嘱咐;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每一个成长,和孩子一起经历生活的每一个点滴。再如邀请家长参加亲子共画、亲子同读等主题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在参与中收获快乐,得到成长。

学校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开放亲子教育课堂,完善了学校课程建设,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内涵,推动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搭建德育实践基地,弥补社会教育缺失

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建设了一系列德育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精神生活。

学校采用家长引荐申报基地,学校审核的方法,共同规划社会实践基地,并对其进行分类(见表二),制定出德育实践体验及社区服务体验方案,并邀请家长担任实践基地的辅导员,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在上述基地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引导,也可以“雏鹰假日小队”的形式,在家委会组织下进行。学生家长以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场地介绍者等多种角色身份介入学生社会实践之中。由于充分发挥了家长辅导员的优势,此类活动相比于学校的传统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时间上、组织上、形式上的灵活性,解决了安全、人力、财力、时间等诸多现实问题。

在家校携手努力下,通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访本地德育基地,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家乡的历史与现状,发展了兴趣、爱好和特长,增进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提升了服务家乡、服务社会的意识。在家长参与下,“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假日生活,弥补了社会教育的空缺。

第10篇

总理曾经说过:“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如何让学生爱上“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热土,将爱国主义的概念更加具体化?我们宿城区实验小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经过对本土教育资源的梳理和挖掘,我们决定以楚地英雄人物项羽为依托,让项羽文化、项羽精神成为热爱家乡教育最形象生动、最真切感人的活教材。

一、依托“项羽”资源,开展德育特色活动

我们学校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毗邻,项羽破釜沉舟、巨鹿救赵等一系列英雄行为。我们认为就是新时期“敢试敢闯”宿迁精神的写照。我们依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德育活动原则,依托社区,以项羽故里为活动场所。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关键环节”,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的高度,确立了“项羽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研究课题,以“知我项羽,爱我项羽,扬我楚文化,做楚地小主人”为活动宗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在专家指导和领导关怀下。成立了“项羽文化少年研究院”,下设“楚地文学社”、“楚风小记者团”、“古楚风韵小导游团”、“项羽生平研究会”等五个子社团。通过竞选,产生院长、团长,通过招聘,吸引队员担任研究院的研究员。研究院还模仿成人研究院有一套完整的“事业”机构要素:研究院牌、胸卡、印章、活动章程、各种制度、工作场所等,以项羽故里为后援,聘请市博物馆的专家。故里领导、故里导游担任校外辅导员。队员们学习自己做课题。在实践中全面提高素质。

学生们在一遍遍的学导游、做导游过程中感受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无畏、大气魄,感受项羽破釜沉舟的英武决断:学生们在对项羽生平的研究中,感受项羽“不烹仇敌之父”的仁爱心肠。感受项羽不搞阴谋的光明磊落……孩子们走近了项羽,便油然而生“我是项羽家乡人”的骄傲,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学生服务家多的意识,并体会和学习项羽精神所包含的那种“锐意进取”“敢立潮头”的时代精神以及项羽人格所包含的那种“宽厚仁爱”“耿直率真”的现代做人之道。“楚风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以自己的视角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孩子们深入到项羽故里――梧桐巷采风,深入采访当地的乡野老叟、民间艺人、市井百姓,了解楚地的风俗习惯,采写楚地的民歌、民谣,学做楚地质朴至真的古老游戏,感受楚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沿袭和变革,创作了宿迁市第一本小学生主题文集《古楚新芽》。小记者们在追寻历史的同时,认识现在,着眼未来:采访敬业爱岗的劳动者,从而发现做人的真谛;拍摄令人担忧的绿化状况,呼吁市民加强环保意识。小眼睛关注大社会,小手笔写出大文章,多篇采访在国家、省级报刊上发表,做客新华网。和大记者、名记者“面对面”,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原宿迁市委书记仇和同志亲问小记者,并欣然题词“小记者有太作为”。

二、适应德育需求,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进入21世纪,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场改革大潮中,德育课程改革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经过学习讨论,我们觉得,我校依托项羽文化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的活动思路、方法完全符合德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我校主动适应课改需求、积极应对,寻找结合点,确立了“依托项羽文化资源,发掘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教科室、教导处会同少先大队部,根据学生的不同活动阶段,分期分批编印了以“项羽”这一核心点为辐射的楚文化知识材料,有景点介绍、项羽典故、楚文化知识摘要等。随着活动的深入和课题的发展,我们把以往的一些学习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编辑成三本教材,用于低、中、高三个年级,在专家的指导下,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正式编印了以挖掘项羽故事、项羽精神为主,涵盖楚地文化知识的《走近项羽》校本教材。

该校本教材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典型性。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虽然仅有三十年的时光(公元前223――前202),但却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认真筛选。从中选择了一些蕴含德育色彩的历史经典。如将“破釜沉舟”的典故编入教材,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项羽的勇猛和果断,也让学生认识到信念的坚定会对成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再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故事的选择,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项羽不藏祸心、不摘阴谋、不耍心机的光明磊落……此外,楚地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时限长,层面多。在校本课程教材编写中,我们选取了楚文化中与德育密切相关的资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历史事件等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内容选择的典型性。如:楚地历史人文荟萃,从三国名士鲁肃,到近代爱国名将彭雪枫、江上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我们选择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名人,分别安排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让学生逐步了解楚地名人,学习楚地名人,激励学生以楚地名人为榜样,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二是全面性。悠悠楚文化上下五千年。楚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艺术文化丰富多彩。教材中我们通过不同时期的人、物、事、历史,体现楚地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另外。我校的校本教材各个栏目的设置既有以知识为主的“悠悠楚文化”,又有以娱乐、活动为内容的“楚地游戏”,还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技活页即“科技活动活页教材”,体现了内容组合的全面性。

三是可读性。我校的三套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可读性。首先,教材的封面是同学们熟悉的霸王举鼎,书中的插图是同学们亲身经历时亲手拍下的,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再次,我们根据年级不同,内容安排由浅入深,低年级还注上拼音,便于学生自己阅读;第三,课后的“思考与实践”安排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使队员们边学边体验边感悟。这样的课本学生喜欢读,愿意读。

三套校本教材出台,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和德育工作提供了鲜活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材料:学生们经过系统的学习。加深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朴素情怀。

第11篇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触摸童年生长个性”为教育理念,开辟德育课程,注重实践体验环节,抓好德育课程建设,努力把德育做“实”、做“活”、做“亮”,让新时期德育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走进学生心中。

一、建构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统揽德育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小学校道德与法治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课时规定,按课标制定学校教学计划,分段教学,分段实施,循序渐进;加强对课堂质量的评估,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计划不得挤占道德与法治课时;配强配齐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把课程渗透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该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课程功能。

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形成层次递进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本县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其它各类课程的德育内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德育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我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理念,并将之贯穿在全县教育教学的始终。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程成为德育教育主渠道,课堂成为德育教育主阵地。

二、开发特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课程。

鼓励各校根据校情实际、师生需求,依托办学积淀、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区域特色,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开发并形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成熟的德育校本课程,彰显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校本特色。

(一)抓好骨干力量,促教研氛围。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德育研究氛围。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在各个中心校校内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积极进行教学探索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综合运用感化、激励、启发、熏陶等手段,实行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教学,每月定期组织教研会,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课,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思政课学生满意度平均94%以上。

县基础教研室将中小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纳入教研内容,并探索在教研机构中思德思政教研员。在中小学校,吸收年级思想政治课课程专任教师、心理教育教师成立教研组,开展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同时,开展由校到县分级队活动课观摩评审活动,在校、县层面开展教研、现场观摩活动,推出一批高水准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教研成果。

(二)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定期检查基层中小学执行每周1课时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课程安排,具体落实到学校各年级课表,并确保思政课时不被挤占、挪用。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课。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青年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围绕课题深入研究,主动探索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让教学获得更好的实效。

(三)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德育特色。

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家中的现代化设施,收集了思品课堂相关数据等资料,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让学习通过收集,来补充课堂的知识。家长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共同的教育者,形成了教育合力。

第12篇

关键词:班主任 角色 小环

德育是教育的中心和统帅。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诸多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班主任,更应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加强班集体思想建设,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个优良的小环境,从而形成大环境。现就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班主任是班集体直接而具体的管理者、领导者,因此要创建良好的小环境,应特别重视班主任的师表作用。因班主任在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民主意识、气质风度、仪表行为等许多方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和学习的对象。因此,班主任首先要修身自律,还应扮演好几种角色。

一、投入真挚的感情,爱如慈母

作为班主任,在接纳新生之后,要尽快熟悉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尽快叫出新生的姓名,使学生对班主任自然就多了份亲近感,少了一份陌生感,使学生们觉得他们已在老师的注视之中了,让他们在心理上对班主任产生尊敬和信赖,这样就可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互相平等、信任、相互关注的师生关系;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些谈心接触的机会,从感情上贴近他们,精神上支持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尽可能地传递给他们来自班主任的温暖,使他们感到并不孤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性格。

二、寻求科学的方法,管如严父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以“我”为中心的“自由”意识膨胀,周围的人往往是溺爱多于管教,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运用强硬的手段去教育,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受不了,甚至出现问题。他们有了缺点、错误,先让他们自己写出说明书,说出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再由此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其错误所在,让其自我反省,自我战胜,增强自律意识和是非观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生活和学习中,抓住小错不松手,大错自然就不敢抬头;要经常进行公德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和集体的关系,找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培养他们对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树立整体意识,严格自律,塑造自我形象。

三、营造班级的和谐,注重细节

班主任一声和蔼可亲的问候,作业本上一两句鼓励的批语,胜过许多空洞的说教,这样学生就愿意与老师说实话、亮思想。另外,任课老师的形象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如果师生间能相通相容,这种良好的气氛胜过任何教育技能。只要教师投入真情就能换回真情与信任,如果赢得了学生,也就等于赢得了教育的成功。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个体素质的好坏,会影响到整个班级。所以,抓好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决定了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学生个体间能彼此增进理解,互相尊重,即使有时发生了矛盾,也会从自身寻找原因,相忍相容,互补互利,让他们在这个集体中起到长短相济,整体互补的作用,达到师生、生生的同频共振,才能提高教育效率。

总之,德育工作应充分发挥班级的小阵地作用,创建一个个优良的班级小环境,才会促进校风校貌的根本好转,从而才能达到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淑清.《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切实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