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命的成全

生命的成全

时间:2023-10-09 10:59:43

生命的成全

第1篇

我把最重要的线索留到了最后,把最伟大的爱留到了最后。

我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高级总管,每月出国出差已习以为常。

我在文章里经常写到爸爸,因为爸爸的职业很典型,性格也极有特色。说起来他大概不知道他简直就是个中年人外形的道明寺同学。

很强势、很善良、很霸道、很有爱、很威严、很幼稚。

这个个性通常在偶像剧里很收欢迎,但也让我和妈妈经常像杉菜一样很辛苦很无奈。

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可我是冷血的人。唯独对你。

爸爸,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像强迫症患那样逼自己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不管自己快不快乐能不能做到。

因为这样。

只有这样。

才能成为你的骄傲。

成为你的骄傲。是我一辈子,最大的唯一的奢望。

最激烈的那次争执,起因是你脱口而出的一句:“如果是男孩肯定更有出息!”迄今为止,你说出的唯一一句伤害我的话,即使是无意的。

已经换了睡衣准备道晚安的我满怀愤恨地从床上跳起来,偷偷摸走妈妈的车钥匙。

我哪也没去,哪也不敢去,舍不得。如果我丢了,死了,就再也见不到爸爸——脑海里只有这样近似白痴的简单念头。

我躲在车壁冰凉的狭小空间里,没法动车,冷得把自己抱成一团,怀着忐忑的心情盯着单元门,看见你慌慌张张地从里面跑出来,在小区里大喊我的名字。

眼泪怎么也止不住。才知道,我是你最爱的女儿,谁也代替不了。可我就是不走出去,想看爸爸为我着急的样子。

深蓝色的夜空下的无边黑暗里,父亲在近在咫尺的车窗外拼命寻找,眼里被月亮打出一点点明亮的高光,随着匆匆的步伐闪烁着,像在流泪一样。

我蜷缩在车厢后座,轻轻地对你在我眼前渐渐朦胧起来的身影说着:“爸爸,对不起。父亲节快乐。”用你无法听见的声音。

别人的称赞再多都没有意义,只想成为你的骄傲,你却从没说过以我为傲。所有温暖而美好的初衷因为无处投递而被扭曲成尖锐而恶毒的怨气,积堵胸口无处消散。

怨恨和爱,矛盾的双方在我心里水天相接融为一体。像黑的白的琴键可以一起弹出动听旋律。不用分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因为他们本来就都真实和鲜明地存在,也都清晰地意识到世上的另一个自己。

我总在伤害最爱我的人。

那是因为其实我太在乎你,即使心知肚明却依然想反复求证——在这个世界上,被伤害以后能继续爱我胜过一切的人,只有你。

妈妈以前说过,我和爸爸的关系其实更像是父子,我们之间有很多通常存在于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怨与爱、叛逆与崇拜、表面的疏离与内心的亲密。

血液里流淌着相似的因子。

我是如此如此地在乎你。

恰好相反。

我很少写文章去形容妈妈,去赞扬她,去埋怨她。那恰恰是因为她一直在我大脑皮层的最深出。

因为爸爸常年不在家,妈妈一个人为我撑起了一片天。

她不仅会为我织毛衣,会少很棒的菜,而且还会换保险丝,会扛煤气罐。她记得我从小到现在所有老师和同学的名字(有的连我都不记得),她深得我所有老师和朋友的喜爱。她总是令人骄傲。她每天在我的记事本上签下的名字那么漂亮,让我在老师面前很有面子。她能用普通铁锅做超过必胜客的披萨,让我在来家里开party的朋友间很有面子。

她比我漂亮、乐观、幽默、可爱,我的朋友们比我更爱她。我的隔壁邻居到我家来不找我,找我妈妈,和她聊天。这在别人家简直不可想象。

所有我无能为力的事,妈妈一出马立刻就和谐了。

她是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妈妈。

虽然我几乎是在单亲家庭般的环境长大,但很幸运我没有任何心理阴影,因为我有这样的妈妈。

我不能写她。我不知道怎样的形容词才能配得上她。

我爱她爱到经常刻意模仿她,如果有人说我长得像妈妈,如果有人把我的声音认错成妈妈,我会非常高兴。

学习时,妈妈对我十分严格。我兴趣爱好有很多,会声乐,会钢琴,会拉琴,声乐和小提琴也已经考到了最高级别。在外边,大人们对我竖起大拇指:“真了不起!”妈妈则会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对我冷冷地说一声:“了不起么?”

了不起么?

即使现在,我耗费半条命写出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木马》也只得到妈妈“一般,后记挺好”的评价。

所以,一度我也很怨她。有一次我狗急跳墙对她脱口而出:“全世界最讨厌你!”,那一瞬间我看见妈妈变掉的脸色突然自己就哭了起来。(妈妈彻底内心无力:是我被你讨厌了,你哭什么?)后来我再也不敢制造这么韩剧的情节。

她是为我好,我从头到脚趾头都知道。

如果不是有个这样的妈妈,天生懒惰的我走不到未名湖畔博雅塔前。

因为有这样可爱有严格的妈妈,才会有这样——在追赶她成为她的道路上认真努力着的——我。

很有爱很强势的爸爸,和很可爱很严格的妈妈。

第2篇

【关键词】 全生命周期; 环境成本; 成本控制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支撑,同时又对资源存量和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企业产品的生产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企业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料来自于自然资源;企业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企业产品在其最终废弃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据统计,造成全球环境污染70%以上的排放物来自制造业,而且产品报废后所造成污染的7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被决定了。因此,从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的角度看,要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有必要从产品的设计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使用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环境成本的分析和控制。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的现状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

1998年,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日内瓦召开了第15次会议,主题是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份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完整的国际指南。此公告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这是国内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

(二)环境成本控制的含义

对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行为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同时还应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所以,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的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

(三)全生命周期思想应用于环境成本的国内研究

全生命周期思想应用于环境成本方面的研究国内主要有:徐瑜青、王燕祥、于增彪等在对生命周期全成本法进行了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实施全成本法的可行性,认为全成本法是环境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有效方法。谢家平、孔令丞、陈荣秋等在分析产品多生命周期的闭环物流链的基础上,借鉴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概念,建立了基于环境价值链的绿色产品设计成本分析模型。王寿兵、王如松等提出了生命周期环境成本评估方法;张蓉、王京芳、陶建宏运用生命周期法对环境成本进行了合理的分析;肖序提出基于生命周期思想下的作业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葛晓梅等建立了基于生命周期的产品环境成本分析模型;李虹等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林万祥等提出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评估法,并就其具体评估过程进行了探讨。

(四)企业对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和不足

目前大多数企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成本观念,认为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范围只限于生产过程,往往在产品设计阶段缺乏环保理念,销售阶段缺乏环保方面的宣传和营销,对于产品使用阶段和最终废弃阶段的环境成本更欠考虑。这种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和废弃成本,没有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因此,企业应转变观念,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环境成本的分析和控制。

二、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

(一)全生命周期的含义

全生命周期成本(WLCC)是指产品从开始酝酿,经过论证、研究、设计、发展、生产和使用一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研究、设计与发展费用、生产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及最后废弃费用的总和。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就是采用全生命周期法控制环境成本,不再局限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而且包括了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直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环境成本。这既有利于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降低成本、保持成本优势,更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真实的成本资料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二)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重新分类

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可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分为以下5个阶段:设计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使用阶段和报废阶段。根据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每一阶段企业直接和间接承担的环境成本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企业产品各生命周期阶段的活动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此处所划分的各类环境成本既包括企业直接承担的内部环境成本,也包括了需要企业间接承担的外部环境成本。这种环境成本划分方式修正了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下环境成本扭曲分配的问题,使产品的环境成本正确地分配到特定产品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上。企业只有深入到产品各阶段界定环境成本,才能发现产品各个阶段成本发生的不合理之处,才便于寻求改进方法,以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

1.建立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流程

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并就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检测,就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从摇篮到坟墓”式的全过程的评价和分析,针对不同的生命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尽可能有效地预防环境成本的发生,从根本上控制环境成本的支出。

然而,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降低环境成本而不顾自身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里能承担的环境成本是有一定限度的。企业应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估,确定所能承担的目标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范围,并以目标环境成本为基础,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设计,有效预防将来环境成本的发生,在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实施控制。由此,建立如图1所示流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控制。

2.确定目标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

目标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设定主要是针对标的产品的特性,确定一个在目标利润下的目标环境成本。企业首先要搜集消费者对产品环境效益要求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以此作为企业设定目标环境成本的参考标准;然后,企业要进行市场研究,根据市场目前和将来的需要确定标的产品的主要功能、需求量、消费者愿意为产品环境效益改进所支付的价格;并根据企业中长期的目标利润计划,考虑产品环境效益改进带来的投资报酬率和现金流量等因素确定最终的目标利润,从而估算出产品的目标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目标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设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企业既要接受下游企业或消费者传递来的环境成本降低压力,又要通过采购环节将成本降低的压力传递给上游企业,又要考虑来自于上游企业对目标环境成本的调整意见,并将自身的目标环境成本调整意见通过销售和顾客服务环节传递给下游企业,如此反复。

3.开展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生态设计

在产品的工艺、构成既定的情况下,降低的只能是有限的环境成本,对于产品整个存在过程,所起的作用往往很小。在环境的全生命周期控制流程中应注重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它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开发阶段综合考虑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这种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进行的生态设计,从产品的开发阶段就纳入了环境保护的预防性思想,选择环保材料,进行清洁生产,建立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加大对资源再生循环利用。这一设计思想要求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而及时修正生态设计在执行中产生的误差。

开展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生态设计应考虑如下几点:(1)材料选择、加工设计。产品的原材料和包装物等,应尽量是无毒、无害,低“三废”排放及可循环利用;材料加工应尽力避免产生附加的环境影响。(2)工艺设计需满足清洁生产。通过改进工艺设备或开发全新工艺流程,促进生产原料循环利用,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搞好末端清洁治理,从而使废弃物最少排放或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3)产品使用设计。产品设计应当对产品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尽量减少产品在使用中对环境的污染影响。(4)产品销售设计。建立绿色营销体系,树立环保企业形象。(5)产品回收设计。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处理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以达到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6)废弃物再利用。各阶段产生的废弃物,是否可以收集进行综合利用或转作它用。

另外,在开展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生态设计的基础上,还应该进行生态设计评价。建立成本卡来明确产品各阶段发生的所有环境成本,如表1所列示,选择适当的成本计量模型对产品各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估算并汇总。将汇总的环境成本与目标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相比较,若在目标环境成本范围内,则产品可以投产,否则,要对设计的各阶段进行敏感性分析来判断此设计对环境成本影响的程度,并且要对各阶段设计方案做盈亏平衡分析和风险分析,以判断此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例如,对原材料选取的设计进行敏感性分析,判断每增加一单位原材料企业承担的生命周期环境成本增加多少;同时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和风险分析,判断增加的每单位原材料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及所承担的风险,以此作为是否更换原材料的依据。

4.努力推行清洁生产

1989年,联合国工业与环境规划中心首次对清洁生产作出定义: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清洁生产的实施也是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为基础的,在产品设计时即考虑选择环保材料,生产采用既可满足人们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方法和措施,将废料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清洁生产意味着减少和降低产品从原料到最终处置全生命的不利影响,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

5.建立“绿色营销”体系

积极建立绿色营销体系,获取环保认证,加强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该环节的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销售思想的转变上,企业应从购买者角度出发来分析环境成本问题,开展一些顾客服务活动,将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掌握顾客环境需求信息,从而根据顾客的信息反馈改进产品生命周期其他环节活动的环境成本支出。

6.建立回收再利用系统

虽然销售的完成意味着产品离开企业,但并不表示对企业已无价值。企业可以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建立消费者信息库,并和消费者达成协议,待产品报废退出市场时以低价格回收产品。对报废产品的零部件或材料进行再加工利用,达到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降低了环境支出。对于无法回收再利用的产品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尽量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三、结束语

环境成本控制涉及多领域和多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用“全生命周期法”控制环境成本,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成本,强化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和回收再利用等,有效地控制隐藏在传统会计系统中的环境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J].会计研究,1998(5):1-8.

[2] 徐玖平,蒋洪强. 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机理与模式[J].管理世界,2003(04):96-102,131.

[3] 徐瑜青,王燕祥,于增彪.环境成本计划与控制的生命周期全成本法[J].上海环境科学,2003(8):559-563.

[4] 谢家平,孔令丞,陈荣秋.基于环境价值链的绿色产品设计成本分析模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3):126-130.

[5] 王寿兵,王如松,等.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评估方法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12):742-744.

[6] 张蓉,王京芳,陶建宏. 基于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环境成本分析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4,18(6):8-11.

[7] 肖序,胡科,周鹏飞.论生命周期的环境作业成本法[J].商业研究,2006(18):49-51.

[8] 葛晓梅,王京芳,孙万佛.基于生命周期的产品环境成本分析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5):52-55.

[9] 李虹,刘晓平.基于循环经济的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7,27(12):34-37.

[10] 林万祥,冷平生,张亚连.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分析与评估[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22(11):14-18.

[11] 陈晓川,方明伦.制造业中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概况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02(11):17-25.

[12] 吴君民,姜彦彦,魏晓卓.基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绿色贸易壁垒应对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1):9-11.

[13] 王简.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浅析[J].财务与会计,2007(10):47-47.

[14] 肖序.环境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 装备管理;CIMS;PDM;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集成

0 引言

随着国防现代化的推进,我军装备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也加大了保障维护和管理的难度,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装备信息流通反馈慢,各部门管理方式通用性差,信息共享难度大,首长机关不能够较快速而准确的掌握装备的情况,装备的日常维护工作量大且复杂,装备的修理难度加大,装备的管理的数据量急增,管理难度增大。装备管理必须借助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思想,充分与其它机构和相关部门实现信息集成和数据交换,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提高装备管理的质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解决装备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通过研究我军装备管理现状和结合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发现装备管理信息集成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正确的成熟的理论指导,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CIMS理论完全可以用来指导装备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特别是它提出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企业集成发展阶段,以及PDM、并行工程等思想,都为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良好思路。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面向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集成的方案,通过对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的合理组织,可以充分实现装备管理的内部集成和外部集成,满足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1 信息集成方案研究内容及任务

通过分析装备管理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相似之处,针对目前装备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CIMS集成思想和理论,指导解决我军装备信息化管理问题,提出面向装备全生命周期的装备管理信息集成的解决方案。利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进行系统建模,依据装备管理机构内部的装备信息组织方法和管理机构之间的装备信息集成方法,对面向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装备信息系统进行设计。提出基于B/S三层体系结构的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装备管理系统(包括配发装备信息采集系统、装备信息查询功能模块)、装备维修维护(包括装备维护系统、装备维修远程诊断系统)两大子系统及其他功能模块。

完成装备管理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处理、装备管理维修技术诊断查询、维修方案自动生成、装备及配件的调拨处理、单装档案及不同级别(连、营、团、师、军、军区、总部)装备综合管理情况的自动生成、实现本级仓库及上级仓库(根据授权情况)配件库存情况的查询与调拨(购置)、装备维修方案的生成、装备特殊故障的网上“会诊”、多种技术规范与标准的查询等。实现装备管理过程中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提高装备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2 集成方案总体设计

根据规划,面向装备全生命周期的装备管理信息集成方案主要实现装备管理和装备维修维护两大子系统,以及系统安全,数据分析,智能决策,首长服务平台等功能模块。

2.1 装备信息管理系统

提供装备信息输入、装备基本信息查询,装备详细信息查询、装备器材调拨、转级、退役处理等功能模块。用户登录装备管理子系统后,点击装备信息输入,可进行新列装装备以及已有装备的信息采集,并负责建立面向装备全生命周期的装备档案信息,用于装备管理和实现装备信息的便捷共享。装备信息查询包括基本信息查询和详细信息查询。基本信息查询包括装备的名称、统一编号、种类、列装时间、列装单位、设计机构、生产厂家、联系方式、使用状态等信息。通过查询装备的详细信息,可以调阅装备的服役记录、维修记录(时间、地点、故障、维修方法等)、配件附件信息(主要零部件的规格和配件的生产厂家和保障单位等)、报废记录等。

该模块主要是按照装备日常维护的要求得装备维护进行信息管理,主要有装备维护计划生成和装备维护计划到期提醒功能。可实现生成维护计划,并在计划即将到期时提醒,即使进行相关维护,并记录维护信息。

第4篇

国外研究领域经常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然后结合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管理问题具体分析,对其生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并对相关费用进行逐一考虑,相对于传统成本计量模式更加全面和合理。最后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提出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理论;成本管理;新能源汽车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环境和资源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国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推进环保事业。我国也开始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其发展,以缓解我国环境的污染问题及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我国目前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而本文希望结合全生命周期理论对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进行具体分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促进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汽车,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概念由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报告正式提出。他们认为1961年美国国防预算至少25%用在维修费上,认为把全部寿命周期内的维护费压缩到最低才是产品研制的基本思想[1]。当时将全生命周期成本定义为:政府为了设置和获得系统以及系统一生所消耗的总费用,其中包括开发、设置、使用、后勤支援和报废等费用[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关规定逐步完善,相关研究迅速发展。

Ngapuli I.Sinisuka(2013)通过LCC的计算,对电力发电项目的案例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估。研究认为,利用LCC成本法能够对项目进行有效评估和对成本进行更有效的管控[3]。

(二)国内文献综述

1、国内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余绪缨(1998)解释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和含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为生产者成本和使用者成本,认为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使用者的相关成本密切关联,并且互为消长,生产者用较高的成本生产出技术上更为先进的产品,为产品使用者的成本降低创造条件,从而提高产品生产和使用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4]。

黄晓燕(2004)提出了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核算对于企业的作用:包括有助于企业的定价决策、促进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的长期收益以及潜在收益、有利于企业分析所处环境、行业特点和竞争对手,分析判断不同阶段应当选择的不同生产战略进行积极应对等[5]。

2、国内关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在汽车产业相关应用的研究。王震坡与孙逢春等(2005)通过对电动汽车全生命成本的分析,探究了电动汽车应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出了国家发展电动汽车的策略建议[6]。

孟先春(2007)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汽车产品社会成本的估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7]。

三、新能源汽车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体系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分析

1、新能源汽车产业特点。新能源汽车,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主要分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主要由传统汽车企业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出资进行研发,基于传统汽车生产线进行生产。

2、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可划分为企业基础设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能源汽车开发、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及企业一般管理和后勤服务八个方面[8]。汽车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涵盖从设计制造到最终报废回收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材料利用和制造、车辆制造、车辆使用和车辆回收或处理。因此我们首先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合理的划分。

本文通过分析,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研发阶段、加工制造阶段、使用阶段和回收报废成本。

(二)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结构分析

1、新能源汽车研发阶段工作内容及成本费用构成。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对落后,在研发投入上必须加大力度。新能源汽车研发阶段主要包括前期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产品设计、产品试制、产品试验和产品定型。

根据工作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到研发阶段的成本费用构成主要包括:前期市场调研费用、可行性研究费用、产品设计及试验费用等。

2、新能源汽车加工制造阶段工作内容及成本费用构成。新能源汽车加工制造阶段主要包括原材料加工、零部件加工和整车的装配,以及产品的仓储和运输等。

根据工作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到加工制造阶段的成本费用构成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加工费用、装配费用、物流费用。

3、新能源汽车使用阶段工作内容及成本费用构成。新能源汽车使用阶段主要包括燃油、汽车维修保养、污染物排放、交通处罚等。

根据工作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到使用阶段的成本费用构成主要包括:环境成本、燃油费用、维修费用、电池使用及更换费用。

4、新能源汽车回收报废阶段工作内容及成本费用构成。新能源汽车的报废回收处理阶段包括拆卸、金属回收、焚烧填埋等。

根据工作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到研发阶段的成本费用构成主要包括:拆除成本、环境成本以及残值收益。

(三)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比较分析

根据市场数据和一些相关预测等,可以对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体系不完备,技术仍处于新生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在研发成本方面大幅高于传统燃油汽车,而由于电动动力源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则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低得多。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研发成本将会逐渐下降,并且随着其不断推广及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固定成本分摊将进一步降低总成本,而使用成本的优势则会更加明显,所以通过加速掌握核心技术,并加强宣传,推进相关配套产业政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预期将会越来越有优势,并且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结合全生命周期理论对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目前产业化体系不完备,市场规模有限,消费观念保守,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预期受到消费增长缓慢的制约,但新能源汽车在环保以及使用成本方面优势较为明显,并且其研发成本和加工制造成本将呈现出下降趋势,其各项性能拥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 晓川,方明伦.制造业中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概况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中文版),2002,38(11):17-25

[2] 祖仁,傅崇伦.产品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J].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5-8

[3] Sinisuka,Ngapuli I,Nugraha,Herry.Life cycle cost analysis on the operation of power generation[J].Journal of Quality in Maintenance Engineering,2013,191

[4] 绪缨.论知识经济的形成、发展将对管理会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J].东南学术,1998年06期

[5] 晓燕,郭秋红,王海红.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07期

[6] 王震坡,孙逢春.电动公共汽车使用技术经济性综合分析[J].北京:汽车节能技术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工程科技论坛论文集,2005,295-300

第5篇

陈晓川,张暴暴,冯辛安.面向成本的设计的关键技术及其概念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39(6):775-780. 阮镰、章国栋,工程系统的规划与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10: 140~141. [美国]Booz Allen, Hamilton Ine.著,王若松、章国栋、阮镰、郁士光译,美国系统工程管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10:163~164. Gupta Y. P., Life cycle cost models and associated uncertainties[R]. In Electronics Systems Effectiveness and Life Cycle Costing, NATO ASI Series ,Vol. F. J. K. Skwirzynski(ed.)1983.535~549. Greenwood T. G., Reeve J. M. Activity based cost management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 process design framework[J].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for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1992, 5(4):22-40. 林万祥,成本会计(第二版)[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8. 李业,预测学(第二版)[M],广州:华南工学院出版社,1988,1. 李学伟、关忠良、陈景艳,经济数据分析预测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7.

第6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 投入产出; 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6-0009-04

The Strategic Model Research of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Value

ZOU Wei,GUO Li-ya

(P.E. Dept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The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belongs to the quasi-public goods inves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re exists a problem of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 That is to say, resources are in shortage in one place but excessive in another. The essay sets up a strategic model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man life value.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inputs of the project and the outputs of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life value, the decision whether to establish a project or not can be made.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project will not on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lacking of resources and investment inefficiency in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but also contribute to building a scientific system of national fitness for China.

Key words: national fitness; inputs and outputs; human life value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统筹安排了1995―2010年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2008年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1]。2009年,国务院公布施行《全民健身条例》,对与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密切相关的体育设施、健身指导、安全规范等作出规定,并将每年8月8日确定为“全民健身日”。[2]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2011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各地投入巨额财政资金兴建全民健身项目,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遍布城乡,全国已建成各类体育场地超过100万个。

全民健身项目是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由政府投入建设并向社会公众免费或廉价提供的准公共物品,包括各类体育场地、健身中心等。目前,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供求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纾缓,但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体育场地总量仍显不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较小、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不多,大部分农村和部分城市旧住宅区的健身器材仍然缺乏;另一方面,体育设施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一些全民健身项目并没有得到充分使用,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低、长年闲置现象。全民健身项目“既短缺又闲置”的尴尬局面的出现,表明目前全民健身项目投入建设的论证还需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因此,贯彻执行《全民健身计划》,不但需要加大全民健身项目的财政投入,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建立科学的全民健身项目建设投入的评价和决策方法,提高全民健身项目建设投入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提高全民健身计划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那么,如何决策是否应当投入资金建设一项全民健身设施?本文提出一个基于生命价值的项目决策模型,即如果一项全民健身项目带来的社会公众生命价值的增加值大于该项目的建成成本,则该项目应当投入资金建设,反之,应做出不予投入的决策。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分析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投入和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介绍生命价值理论和质量调整生命年模型;第三部分是基于生命价值理论和质量调整生命年理论的决策模型的建立;最后部分是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

1 生命价值、质量调整生命年和全民健身项目

1.1 生命价值的含义 全民健身可以提高人的生命价值。关于人的生命价值,西方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已沿续了4个多世纪。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人的经济价值思想,并且运用生产成本法计算出当时英国人口的平均货币价值为80英镑。1853年,经济学家威廉•法尔首次提出运用个人未来净收入的资本化方法或现值收入法去分析和计算人的经济价值,并建立了一系列评估人的生命价值的方程式,从而推动了人的生命价值理论的发展。[3]

随着生命价值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生命价值的含义出现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认为生命价值是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合法手段为自己及其家属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和财富,即生命价值是源于人们的收入能力的资本化货币价值。[4]人力资本法将人视为生产财富的一种资本,只考虑人的劳动收入,无劳动收入者价值为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第二种理解是从支付意愿的角度,认为生命经济价值是社会和个人为得到更长的生命而愿意支付的价格,或者说是指个体为生存概率的改变而愿意支付的金钱的数量。支付意愿法目前是国外学者评估生命价值的主流方法。[5]

基于支付意愿角度理解的生命价值,是个人对健康和安全作出含蓄的或者明确的个体选择。当该概念被引入到公共政策或公共项目的决策时,生命价值就成为全社会对那些影响期望生命的税收与支出的项目做出的集体的、公共的选择。支付意愿法关注的是人们消费决策时,在风险与价格之间的权衡,更准确地表示了社会为挽救一个生命所愿意付出的代价,这种意愿可以是已经表现在社会的各种活动中,也可以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已经表现出来的意愿可以是人们为了健康而实际支付的代价。

支付意愿法通过考察人们为降低一定的死亡概率的支付意愿来确定人的生命价值。一个人为减少某种特定致命风险的支付意愿,通常以一定时期死亡概率的变动和财富与致命风险的边际替代率之乘积来估算,其中,财富与致命风险的边际替代率被定义为人的生命价值(VSL)。根据冯•诺伊曼-摩根斯顿期望的效用模型,令U(w)为一个人在健康状态下收入为w时的效用,若死亡概率为p,则期望效用为(1-p)U(w)。人的生命价值被定义为:[6]

VSL=w/p=U(w)/(l-p)U'(w)

1.2 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s)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的大小既依赖于生命的长度,又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其基本含义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在不同的健康状况之间转换,每一种健康状况都有对应的价值,健康最大化是期望的怒表,它被定义为在相关时间段内的价值加权时间――用质量进行加权的生命年,即质量调整生命年[7]。它是一个用以评价治疗和保健所带来生命质量和数量改变程度的公式。根据Malek的定义,质量调整生命年是一种结果测量方法,兼顾卫生保健干预所延长生命年的数量和质量,是生命期望和剩余生命年质量的数学乘积。因此,质量调整生命年与其他的卫生结果指标(如新生儿生命期望或死亡率)不同,它在单一数值下不仅包括生存或生命长度,还包括疾患或生命质量。[8]

生命期望经质量调整生命年的加和计算公式为:

QALYs=∑Mi=1QiTi

公式中:i表示生命期望,被分为M个时期(表示每个时期仅经历一种健康状态);Ti为i期的持续时间;qi表示所赋予i期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一个表示健康质量的数值)状况的权重。q的值介于0和1之间,小于零的q值常用于表示比死亡更差的健康状态。[9]例如:假如一个人可以活70年,身体完全健康40年,q=l;失明30年,而q=0.5,就可以算出QALYs=1x40+0.5x30=55年,也就是说此人活70年仅相当于完全健康时的55年。

QALYs一个指标就能够表示生命质量延长及改收益,并能解释人们对不同结果的价值偏好,可以比较同一状况下不同医疗干预的效果,估计通过医疗或护理获得的延长生命年及质量,同时还能够衡量和反映人们相对于治疗和护理来说得的健康收益,从而可以确定和引导社会医疗的需求分配,有助于医疗源的分配。[10]

1.3 全民健身项目与生命价值、质量调整生命年 全民健身一词源于1995年6月20日由国务院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而特别制定的[11]。全民健身项目是该纲要下的整体规划项目,它具有以下两大特征:

1)全民健身项目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2)该项目的最终投资者为国家财政。所有全民健身项目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全民健身项目兴建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需求,全民健身项目的投入使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条件。体育的最大功能是通过运动锻炼增强人的体质,并且除了塑造人们健康的体魄外,体育还能够培养人们健全的心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最终,体育锻炼能够达到延长人们的预期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双重目标。从这一方面,全民健身项目的兴建和投入使用,可以提高该健身项目辐射地区社会群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

另一方面,毋庸置疑,分分秒秒的生命均具有价值。根据支付意愿法的解释,衡量个体的生命价值依据个人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或安全支付的代价,而衡量一个社会集体的生命价值则依赖于全社会愿意为一个影响集体期望生命或安全的公共项目支付的税收多寡。全民健身项目的建成使用提高了受益者个体的“质量调整生命年”和个体的“生命价值”――尽管每个人为延长一分钟生命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尽相同――最终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命价值。

全民健身项目与生命价值、质量调整生命年的关系示意如图1。

如图所示,生命价值、生命质量与全民健身之间相互关系的传导机制可以描述为:通过全民健身项目可以增加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而这两者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可以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他们处于一个良性循环。

2 生命价值视角的全民健身项目决策模型

全民健身活动是利用体育健身锻炼的方式,延长参与者的寿命或提高生命质量,提高公民的质量调整寿命和整个社会的生命价值总值。但全民健身项目特别是大型的体育场馆设施,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还需要建成后进行维护的再投入。因此,在作出是否修建某一个全民健身项目时,运用生命价值理论的,既提高了社会生命质量,同时兼顾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

传统的政府项目可行性评估方法沿用了企业层面的分析范式:即成本、收益两方面的综合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 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朱乐斯•帕帕特的著作中,被定义为“社会的改良”。其后,这一概念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重新界定。到1940年,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 •卡尔德和约翰•希克斯对前人的理论加以提炼,形成了“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即卡尔德――希克斯准则[12]。其核心思想是将一项投资的成本和预期的收益分别进行详细评估,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施行。如果将一个全民健身项目纳入该分析范式:那么对该项目的评价就是比较全民健身项目的成本(或投入)与的收益(或产出),当投入大于产出,就应当否决该项目,反之则应当支持该项目的兴建。

全民健身项目的成本确定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建造成本和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维护费用。然而,如何确定全民健身项目的收益,却是一个难题。通常情况下,全民健身项目收益至少应该包括这几方面:建成投入运营后的营业收费收入、政府的政绩、拉动的消费、带动周边房地产价格上涨等等(图2)。

那么以上步骤是否可以作为评价全民健身项目可行性的标准呢?本文认为值得商榷。

由于全民健身项目是典型的准公共品,它具有公共品的一般特征,即外部性收益占总体社会收益的比重很大,但具体到个人,则收益甚微(Olson,1965)。所以不从微观的层面评价个体收益并将其加总纳入总体收益的话就极有可能低估了社会总收益,从而造成决策失误。而评价个体收益的关键就在于从生命价值的角度出发来衡量全民健身项目给个人带来的可能收益。

就兴建全民健身项目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功能来看,全民健身项目的建造主要是为公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全民健身条件,通过项目的投入使用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和生命质量。因此,作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全民健身项目,其主要价值主要体现在,项目的投入使用增强了公民个体的身体素质,提高了社会的生命价值总量。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是,公民身体素质提高了,患病率就下降了,于是直接减少了社会的医疗支出。而诸如此类收益是无法在上述传统评价体系得到体现的。

由于传统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实际操作中难免产生偏离。本文将从生命价值视角出发,将生命价值理论引入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范式,从而将外部性收益纳入总收益内,并综合评价全面健身项目的可行性。从体系上讲,生命价值视角的全民健身项目决策模型仍然属于成本―效益分析范畴,依然服从卡尔德――希克斯准则,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该模型将全面健身项目给个体带来的种种益处折算成价值形式纳入全面健身项目的收益当中,通过比较全民健身的成本和收益决定项目的兴建与否。决策模型如下图3所示。

如图3所示,生命价值视角的全民健身项目决策模型是对传统成本收益决策模型的一种修正。该模型将收益构成的侧重点转移到了社会生命价值的增加值方面,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真实数据,将数据反映出的个体潜在需求转化成支付意愿,而支付意愿的可以通过货币形式进行价值衡量,所以全民健身项目的收益部分和成本部分有了共同的量纲,最后,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可以进行科学的决策。

具体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使用支付意愿调查评估法,调查、计算项目选址地区周边居民每年的平均生命价值。支付意愿调查评估法也叫条件价值法,或调查评价法、假设评价法,它是通过对个人的直接调查了解个体的支付意愿,或者通过他们对保健或保险产品与服务数量选择的愿望来评价生命的平均价值。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计算拥有相似健身项目和没有相似健身项目的社区人口的质量调整生命年的平均差值。计算生命质量可以使用Washington大学提供的UW-QOL简体中文第4版,UW-QOL主要有12项,包括疼痛、外貌、活动、娱乐、吞咽、咀嚼、说话、肩部功能、味觉、唾液、情绪、焦虑。生命质量评价项目每一项的满分是100分,各项总分是1200分,将所有项目得分加总后除以1200,就得到被调查者的生命质量权重,再将生命质量权重乘以期望寿命,就得到一个调查者的质量调整生命年。[13]

第三,估算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年限内当地的平均常住人口数,然后按照公式计算项目建成后选址地区社会的生命价值增加总值,计算公式为:

生命价值增加总值=年均生命价值×质量调整生命年增加值×平均人口数

最后,比较项目的成本和生命价值增加总值。项目的成本包括固定投资和经常性投资,固定投资指工程建设和改、扩建费用,经常性投资指工程每年花费的运转管理费用。若项目的成本小于该项目带来的生命价值增加值,则支持该项目的修建,反之即否决该项目。

显然,根据基于生命价值视角的全民健身项目决策模型,若选址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或当地居民的质量调整寿命在全民健身项目修建后显著增加。项目的修建带来全社会的生命价值总量的显著提高,则该项目的投入计划就应支持;反之,若选址地区的人口密度比较小,或由于当地健身设施已经比较完善,项目建成后当地居民的质量调整寿命没有显著变化。总之,项目的修建不能带来社会的生命价值总量的显著提高,该项目的投入计划就当被否决。

3 基于生命价值决策模型的其他建议

本文提出的基于“人的生命价值”的决策模型是一个崭新的模型,有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全民健身项目存在投入资金总量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除此之外,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为我国全民健身项目和其他公共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

3.1 全民健身项目的科学评价应关注产出效率问题 有数据表明,城乡差异导致了部分城镇仍缺乏大量的健身设施,但是由于乡镇人口密度比较低,我们不能因为关注农村而盲目地加大在农村的健身设施投入。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青睐于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区域建立全民健身项目,这样既可以得到不菲的收费收入,又是显示政绩的窗口工程。但是,由于这些地区商业健身场所丰富,居民并不缺乏健身设施,事实上造成全民健身资源的浪费。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在全民健身项目的投入评估中积极树立“生命价值增值”的观念,对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等充分调研,将有限地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街道、社区和乡镇。[14]

3.2 解决项目投入使用后供给不足的问题可利用支付意愿原则 由于对于公共品的使用,人们容易形成搭顺风车的思维,从而造成公共项目的修建和维护成本过高,而基于生命价值模型,可以根据参与锻炼者的支付意愿建立合理有效的收费机制,即采取有偿与无偿结合的方式,划分有偿与无偿使用的设施区域:对生命价值评价较低的群体,不愿意为健康支付费用或仅愿支付较少的费用,可以使用免费的设施,而对生命价值评价高的群体,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享受更好的健身设施,则使用收费的项目。这样,不仅能为不同人群提供适合的健身锻炼机会,而且能够筹措到一定的项目维护经费。

3.3 生命价值理论可应用于有限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 当前国家许多公共产品的投入缺乏保障。引入生命价值理论之后,政府可以运用这一理论科学、合理地分配各个公共项目之间投入的比例,达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的状况,以保证各项目投入均能达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标。

4 结束语

全民健身是以维护人们的健康、提高人们生命质量为核心理念的全民运动,生命价值既是全民建设健身计划项目实施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本文提出的基于生命价值视角的全民健身项目决策模型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全民健身项目存在投入资金总量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希望有助于我国建立一个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

参考文献:

[1] 苏华.挖掘体育文化功能促进新时期群众体育发展[J].第一健身俱乐部•理论研究,2010,4(3):25-27.

[2] 刘延东在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 .

[3] 程启智.人的生命价值理论比较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39-44.

[4] 肖寒.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机制与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1.

[5] 邵颖红,边志晓.论项目评价中人的生命价值[J].当代经济,2008,7:42-43.

[6] 梅强,陆玉梅.基于条件价值法的生命价值评估[J].管理世界,2008,6:174-175.

[7] 质量调整生命年:基础知识[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9,5:77-85.

[8] 李轩,孙利华,陈宪.质量调整生命年[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1:51-53.

[9] 李航.有限生命质量论及其辩护[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0] 刘大勇.青岛市全民体育健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05.

[11] 高天.我国部分健身路径生产企业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6.

[12] 罗明忠,杨永贵,钟庆才,等.免费婚检、孕检的投入产出分析――以广东某区为例[J].南方人口,2009 24(3):19-26,34.

[13] 黎燕宁,农东晓,等.鼻咽癌患者治疗后质量调整生命年的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08,23(2):153-158.

第7篇

【关键词】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理念

一、“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总括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是在工程项目投资决策和工程项目备选方案评选中,理性权衡项目全生命周期所经历的开发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和报废拆除这“四个阶段”中所产生的开发设计费、营造建设费、运营维护费、报废弃置费及环境成本“五项成本费用”,遵循工程项目开发建造和运营维护“两个方面”最优的原则,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一个最终目标”,即处理好项目周期、项目成本、项目价值“三个要素”的和谐问题。

此“一二三四”成本管理理念是从理论角度整体总括“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理念,并未分角度、分层次深入探讨。为了细致剖析该意识理念,本文从开发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三个阶段逐次详细展开。

二、开发设计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

(一)开发设计对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影响

工程项目从“出生”到“坟墓”须经历开发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和报废弃置四个阶段,其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整个寿命的始终,涉及多项要素和众多参与者,不能事无巨细一概兼顾,必须重点突出。根据西方学者分析,设计费用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是这不足1%的费用却影响着75%以上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由此可见设计阶段的重要性。传统的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忽视了开发设计阶段的至关重要的前馈成本控制,舍本逐末的追求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模式充分意识到开发设计阶段无与伦比的前馈成本控制作用,发挥设计阶段对后续成本的“固化作用”,综合各种方法,如“价值工程”、“成本企划”、“成本筑入”等,做好成本控制的“开源”工作。因此,要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就要把控制的重点转移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开发设计阶段上来。

对于开发设计阶段特殊的成本控制作用,许多专家学者给出了经验证据,极大的佐证了其所处的核心地位。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中的95%已经由开发设计决定,建筑过程只能决定20%,而运营维修等工作只是在5%的范围内起作用 。Paulson(1976)指出,影响成本的能力随着工程进度不断地下降,从项目批准时的100%下降到建设启动时不足20%的影响力。对于设计阶段的重要性,更有学者提出了为下一代设计的理念(Anibal T.de Almeida,Paula Fonseca,2003)。由图1可以看出,建筑成本降低的潜能从生命周期的最初概念设计阶段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成本变更的难易程度也随着项目各阶段的进展变得越发困难。因此,在充分意识到开发设计阶段的重要作用后,如何发挥该阶段的成本控制潜质,从源头上束缚住成本产生的放大作用就显得越发重要了。

(二)开发设计阶段的全生命成本控制意识

强调运用开发设计阶段的全生命成本控制意识,可以指导设计者系统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综合项目及其相关过程进行集成化处理,多阶段并行控制工程开发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和报废弃置四个环节,多要素综合考虑项目寿命周期的开发设计费用、施工建设成本、运营维护费用和报废弃置开销,多角度集成管理业务、施工和业主三方面的需求,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科学的工程设计方案,最终取得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在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指导下,开发设计阶段不再仅仅关注设计标准的选取、设计图纸的优化,而是站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度考虑,权衡各个参与者的利益,综合考虑四个阶段的业务、施工和业主的需求,分别向前后延伸,将开发设计阶段卓越的前馈成本控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于施工阶段的需求,开发阶段主要从工程工期、质量和施工流程、监理等方面进行设计,确保项目在一流的流程和适时监理下开展施工,实现工程质量和按时竣工验收;对于业务需求,开发阶段主要从项目开发的市场调研、项目建设成本、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设备采购及其供应商等方面进行设计,确保业务进展顺利,进而促进项目高效率的建设;对于业主需求,开发阶段主要从可靠性设计、维修设计以及运行设计着手,提前考虑项目运营维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外,业务、施工和业主这三方面的需求也不是截然分开互不相干的,而是彼此渗透互为支撑的。业务需求的满足可以极大促进项目的施工建设,而施工需求的保障得力进而极大满足了业主运营维护的需求。具体如图2所示:

三、施工建设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意识

(一)施工阶段对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影响

在开发阶段完成设计工作进入施工建设阶段后,对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和约束能力也由95%下降到20%,成本降低的潜力也逐渐减弱,但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主体形成的关键环节,涉及到项目质量的好坏、寿命的长短和建设成本的高低,也是人工、材料、设备费用激增的阶段,因此在该环节,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对于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建设施工阶段上承开发阶段关键的前馈控制工作,该阶段则主要负责事中的成本节流,又下起运营维护阶段的事后反馈,同时又开源控制下游的运营维护成本,施工阶段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环节对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发挥着重要的节流开源作用。

(二)施工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

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模式下,开发设计阶段是约束生命周期成本的关键点,而施工建设阶段是生命周期成本产生的关键点,前者指明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方向,而后者却是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执行者和演绎者。在开发阶段的“总”层次上,完成了对工程项目质量、工期和成本的“纸上谈兵”,而施工阶段则依据上阶段的“沙盘”,协调好项目活动并完成设定好的三大目标;在设计阶段的“分”层次上,完成了对工程项目“人”、“机”、“料”的“成本筑入”,而在建设阶段则依照设计好的“图纸成本”,完成成本的装配工作。因此,施工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前期开发设计阶段的成本猜想和规划,分别从“人”、“机”、“料”的质量和成本上,考虑如何才能更好的完成既定的工程项目质量和成本目标,同时合理安排建设,按期完成竣工验收。并在此基础上衔接和促进运营维护工作,最终完成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工作。

四、运营维护阶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

(一)运营维护对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影响

在开发阶段完成设计工作并建设形成项目主体最终进入运营维护阶段后,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和约束能力也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成本降低的潜力也逐渐减弱。研究表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95%已经由设计决定,建筑过程只能决定20%,而运营维护阶段只能在5%的范围内起作用。但运营维护阶段是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急剧增加和积累的过程,占据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绝大部分。联邦德国(1982)对一座运营期为30年的办公楼项目的成本数据分析发现,办公楼的建设成本占全生命周期费用的19%,运营费用占42%,运营费用是建设成本的2.21倍(丁士昭,2000)。另外,美国Veterans Affairs(简称VA)机构负责全国172家医疗中心共2 000栋建筑的运营及维护,该机构采用40年分析周期和5%的折现率进行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发现运营及维护费用是建造费用的7.7倍(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1)。1983年,美国某研究机构采用25年寿命周期和20%的贴现率对纽约市某多层办公楼群(总建筑面积为27 000m2)进行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发现一次性建造费用占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49.6%,而运营及维护费用占50.4%。有鉴于此,运营维护阶段也就成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二)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意识

在传统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由于行业中各部门条块分割以及模式本身的缺陷,造成了设计部门、承包商与业主之间的隔阂,同时也形成了开发设计不管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施工建设照章办事不管开发设计和运营维护、运营维护不参与开发设计和施工建设的各参与者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相反,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模式充分认识到行业部门分割以及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项目开发建设中重视各部门和各参与者之间的协调和信息沟通。因此,针对运营维护阶段对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巨大影响,绵遂项目的业主(运营商)在前期介入并积极参与项目开发设计和施工建设,寻求在开发设计和施工建设中解决运营维护中的潜在问题。另外,在施工建设阶段后期,运营公司成立运营筹划部门,开展正式运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吸收标杆管理理念,寻找“他山之石”汲取经验,比较选择各个养护方案,进行择优选用,关注养护中心,以便优化日常运营维护管理工作。通过上述运营前的筹备工作,对于前馈控制占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绝大部分的运营维护费用起到重要的事前控制作用,有力的推动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终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Blanchard.1972. Design and Manage to Life Cycle Cost. M/A Press, Portland, Oregon.

[2] 陈晓川,方明伦.制造业中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概况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02(11):17-24.

第8篇

全面实施生命教育,以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现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激扬生命,完善生命为内容,从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体、艺、安全教育活动五个维度建构生命教育体系,实现捍卫生命尊严,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的目标追求。

1.学校管理人性化、精细化、科学化

学习借鉴现代先进的管理理论,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师生生命成长创造安全、和谐的学校环境,彰显师生的生命活力和价值。

继续深入开展学校文化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味,使“关怀生命”的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师生的思想和共识,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2.队伍建设思路清、目标明、效果好

依据生命教育的理念,站在生命的高度,重新思考队伍建设的思路与策略,激活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引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扎实并创造性地执行名师工程方案。为教师的生命成长搭台、铺路,在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德性与技能,在活动中彰显教师的生命魅力与价值,坚定教师的职业理想,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指数,成就教师幸福、有价值的人生。

3.德育工作回归学生生活本真,突出生命感悟与体验。

认真学习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生命教育的角度不断丰富,创新德育工作的内容与途径,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思想,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4.教学工作规范、创新、反璞归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把生命教育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全部。加大备课改革的力度,积极探索年级组电子协同备课制,积极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彰显我校“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特色。坚定校本研修指导思想,认真落实校本研修操作模式,确保校本研修的实效性,逐步形成本校的工作特色。

5.体、艺、卫、安全教育要创新活动思路,丰富活动内容且成绩优异

要以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激扬生命活力为目标整体设计体、艺、卫、安全教育活动,在认真落实“33211”工程,“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三名活动”和防震、防火防传染病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依据生命教育的内容创新性开展工作。认真抓好各训练团队训练活动,确保在*区的各种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落实*区教育局2010年工作要点,实施生命教育,建构生命教育体系,实现每一个师生都发展,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教育理想。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学校管理

1.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修定《*区第九小学发展规划(2009—2015)》。

2.学会系统思考,关注细节,精细化管理,保证学校整体运行状态良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3.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关怀生命”的核心价值观,为师生生命成长创造安全、和谐、适宜的环境。

4.以尊重生命、润泽生命、激扬生命,为基点,师生珍爱生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升生命质量。

5.制定、实施绩效工资方案,重点解决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问题。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6.深入开展“SOWTT”决策活动,民主决策、科学管理,让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学校发展我做主”。

7.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和学校文化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厘清“生命教育”的真谛,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用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关怀生命来统领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激扬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成为学校的主旋律。

8.开好教代会。

9.为各办公室配备电脑。

10.更新部分办公设备。

(二)两支队伍建设

班子队伍建设

1.班子成员要认真学习研究生命教育的理论,做到吃透精神,把握要领,并以生命教育理论为鉴,反思自己的领导工作,调整领导思路。从尊重生命、激扬生命、提升生命的角度整体设计领导思路与策略,为师生生命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和适宜的环境,为自己个体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2.引领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八个意识”

树立全局意识,一切工作以学校全局工作为重,系统思考,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大局;树立榜样意识,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师生的楷模;树立团结意识,主动协调各部口工作,勤于沟通,善于合作,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树立廉洁意识,以党员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克已奉公,廉洁自律,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树立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加强教育质量的全程监控,使教育质量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稳步上升;树立品牌意识,以较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积极工作,追求高层次的工作效益,努力创建学校的品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树立服务意识,加强与教师、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了解教师、学生、家长的呼声,本着为教师、学生、家长服务的思想开展好各项工作,切实做好工作的前期调研、过程指导、总结反馈;树立创新意识,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不断把工作推向新高度。

3.班子成员继续作到“八个坚持”

坚持班子月例会制度,完善改革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坚持班子成员兼课制度,做教育的行家、专家;坚持班子成员参加各年级组教研活动,兼管年级组工作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坚持领导带班制,带头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做学习活动的标兵、模范;坚持业务培训讲座制度,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坚持周计划制,提高工作执行力。

(一)教师队伍建设民

师德建设

(卢书记完成)

(二)师能建设

(雪校长完成)

(三)德育工作

(高校长完成)

(四)教学工作

(雪校长、付主任完成)

(五)体、卫、艺、安全教育工作

体、卫、工作

(果主任完成)

艺术教育

(韩主任完成)

第9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 生命教育 立体化 体系

1. 生命教育的价值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在于立人。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体验生命,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以及人生目标的理性认识,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学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同时更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2. 生命教育的概念

所谓生命教育,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其内涵的理解多种多样。钱巨波在《生命教育论纲》一文中认为,生命教育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要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三是其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视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为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是科学教育的拓展,是素质教育的完善,是道德教育的充实,是健康教育的提高,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航标。

3. 立足学校实际,构建以安全为基础的立体化递进式多层次生命教育体系

生命是教育之本,关注生命,进行生命教育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作为学校,学校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每读一遍这样精美的篇章,人们都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清洗和震撼。曾几何时,一首《祝你平安》唤起了人们心中的共鸣――平安,她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而平安却又带出一个永恒的话题――安全。那么,学校如何在安全为基础进行生命教育呢?

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生命教育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更需要我们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3.1 强化常规教育,规范学生行为

以创建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创建“平安校园”。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突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预防校园伤害和意外伤害等方面的生命教育。如编写消防安全歌谣、班级安全公约等等。在校园醒目处设置安全警示标语如“人人把好防火关,有备无患保平安”、“珍惜生命,远离火灾”,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实验室、电脑房醒目处悬挂“安全操作须知”;严格执行“学生出入校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人,抓好落实。增加校园安全设施的经费投入,确保无安全隐患,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起,从基本要求做起。从抓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即从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的德育常规)着手,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具体化和正面教育的原则,重视抓反复,反复抓,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2 加强课堂教学,实施学科法制教育渗透

强化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提高学生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而学校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法制意识”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命脉。为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法制课教学,做到了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使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更加规范、系统、富有实效。二是加强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结合学科特点,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法制意识变为“涓涓细流”,伴随教师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学校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备课等方法把法制教育知识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各学科教师的教案中要有渗透法制知识的内容,特别是规定的渗透点必须有法制知识的渗透内容。通过实施学科法制教育渗透,最终实现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树立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3.3 拓宽生命教育渠道,构建立体化递进式多层次生命教育网络

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也是一道难题,当前必须要着力构筑并不断完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体系,贯通学校保护、司法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的平台,并形成合力,协调推进本市预防犯罪工作,使“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落到实处不断把学生生命教育保护工作推向深入。

社区充分做好网格服务,提高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广度和力度。通过建立小区宣传牌、文化橱窗、阅报栏、公益广告栏等阵地,介绍教育、法律、科普等知识,赞颂好人好事,公布社区信息,营造以廉政文化、社校文化、法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氛围,满足青少年学生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宽互动渠道,社区注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联动性,营造社会育人氛围。通过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四位一体”互相联动,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

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区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异化,走向健全与高效,走进生命教育的新时代。学校安全教育过程中,把生命教育的内容、方法等纳入家长学校的培训内容中,帮助家长更新育人观念,懂得关注孩子的心身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孩子掌握保护生命的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感恩,注意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3.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针对当前学生学习压力大、焦虑心理不平衡等心理问题,各学校应不断完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选派优秀班主任考取心理咨询师,形成以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坚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工作,开设“阳光心情”心理咨询室,设立校报专栏和网上论坛,开展经常性心理辅导活动,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节;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参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注重做好受到校纪处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他们给予积极的指导、帮助和关注,促使他们增强自信,积极改正。

3.5加强生命教育科研,提高安全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学生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虽说我国研究青少年学生生命教育逐年增加,但青少年学生生命问题有增无减。人愈不注意生命目标的确立与价值观的内化,社会就愈混乱。社会愈混乱,人们要花在收烂摊子的资源和时间就愈多。它迫切需要我们从青少年学生生命教育有效性的视角展开研究,改进生命教育工作,从而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加强学校生命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适应时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探索学校生命教育工作的新规律和新途径,不断创新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重视生命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

4. 结束语

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因此,关注生命教育,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一切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尊重,真正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现生命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成长的气息,课堂教学走向生命教育,使学生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生命教育,就应该充分调动和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化递进式多层次网络结构,让学生时常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受到对生命的敬重,感受到每一个生命个体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高晓娟,青少年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初探,江苏教育研究[J],2012年第35期

[2]刘慧,生命教育为健康成长奠基,博览群书[J],2011年第06期

[3]龙海霞,生命教育研究中的本土意识,教育评论[J],2011年第03期

第10篇

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就是站在全社会角度,以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为控制对象,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建设项目寿命周期各个阶段成本、各要素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采用相应措施,实现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

1 传统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1)传统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只关注建设期成本,对项目运行成本不够重视。现有的成本控制多是建设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对象是建设项目的建设期或建设期的某一阶段。?

(2)传统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对象是工程造价,从寿命周期的角度说,相当于对建设阶段成本控制,但其成本控制内容又小于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

(3)传统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只是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而对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整寿命期成本的影响考虑较少。?

(4)现有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方法针对某一阶段成本控制,割裂了建设项目各个阶段成本的内在联系。这就可能造成某一阶段成本控制的效果明显,却造成其他阶段成本增加,使得建设项目整个寿命周期成本较高。例如,在设计阶段为了控制工程造,将外墙保温材料选用质量较差,但价格便宜的材料,在这个阶段似乎达到了降低造价的目的,但使未来的运行费用和维修增加。?

2 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项目的建设成本和未来成本分别加以管理,但是,根据美国能源部的一项资料显示,项目前期成本占寿命周期成本的7~12%,生产/建造成本占27~28%,运营及维护、回收及报废占寿命周期成本的60~66%。由此可见,包括运营及维护、回收及报废成本在内的未来成本,在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要使投入的资金达到最佳使用效果,就必须综合考虑项目的建设成本、未来成本,以及项目的社会成本和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决策者必须对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通盘考虑,把建设成本和未来成本合起来作为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综合控制和管理。?

(1)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可以实现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优化。?

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可以指导人们自觉地、全面地、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与维护成本,从而实现建设项目成本的优化和节约。?

(2)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可以实现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资源节约。?

原有成本控制只关注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对项目运行阶段和拆除阶段成本控制视而不见。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关注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通过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和各种因素的分析,系统地做出成本控制措施。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审视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工作,可以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初始成本,从而实现建设项目寿命周期内资源消耗最低。

(3)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有助于实现我国建筑业“绿色化战略”。?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把推广节能省地型建筑作为一种战略,明确规定第一阶段,到2010年,全国新建建筑争取三分之一以上能够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标准,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耗能要实现节能50%;第二阶段,到2020年,要通过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耗能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

绿色建筑不同于传统建筑,其强调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和对生态的保护。此外,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初始建造成本更高,而运行成本、能源消耗和对环境影响更低。因此,对项目整个寿命周期所发生的全部费用进行分析和评价,降低绿色建筑寿命周期成本,从而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实施,有利于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化”进程。?

3 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手段?

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工作既是经济工作,又是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这是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属性。它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受到内部诸如质量、成本、进度、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还会受到人为因素等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手段具有多样性,主要分为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技术手段是关键,经济手段是核心,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是保障。?

4 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1)在项目建设之初,通过定性分析方法(如:技术经济方法、价值分析方法、设备/更新改造分析法、专家评价法、头脑风爆法、德尔菲法等);统计分析法;系统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如:层次结构与复杂系统描述法、神经元网络法、类比推理分析法等)以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为分析对象,进行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优化,从所有可用方案中找出最满意的方案且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或价值最大。 ?

(2)进行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建筑寿命周期各个阶段成本、各要素成本进行控制,进而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

(3)对建设项目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采用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对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工作,让全寿命周期管理贯穿于建设项目全过程,并以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为关注点,根据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特性,制定各个阶段的控制目标,并协调各个阶段的相互关系,达到总体目标最优。?

第11篇

摘要:文章基于学校体育生命安全的视角,从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出发,论述了学校体育对生命存在、生命安全、生命维护、生命发展的“源本性、应急性、生活化、健康性”诉求;提出了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需要在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组织管理机制、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机契合的措施,阐明学生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下,学校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必须作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发展,构建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体验健康人生的生活化、情境化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诉求;契合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4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本源就是为其生命存在、生命延续、生命传承、生命安全、生命健康而产生发展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都是以“体质教育”、“运动技能教”为目的的,这种“一维”体育思想观可谓根深蒂固,2003年体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运动教育为基础的“三维体育观”得以体现。但纵观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学校体育教育同样没有冲破“运动技能”的羁绊,学校体育迫切呼唤体育本质的回归,诉求建立以运动为基础,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源自生存教育、生命安全、生活化体育的多维体育教育的实施,将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契合,这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我国学校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1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内众多专家普遍认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是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创造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能力、生命质量的“化育人”教育活动。在国外,学者们将生命安全教育主要视为预防毒品泛滥、艾滋病、暴力、自杀等方面的教育。如果从安全教育层面讲,它的内涵与定义范围更为广泛,生命安全教育属于安全类教育,二者是从属关系,生命安全教育包括生命与安全教育两个方面。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个特殊教育群体,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学生伤害、交通消防、教学行为、场地设施、学生饮食、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概念上比较相近,容易使人们产生混淆。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既相同又有异,两者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2]。关于生命安全课程,应该是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预防自然的、人为的安全问题的态度,认识生活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防御的理论和实践科学知识体系。

2我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特征

我国学校受传统教育认识的影响偏差,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各类学校虽然也很重视安全工作,比如利用墙报、广播向学生宣传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但一般是纯理论方面的内容。少数部分学校也会定期地组织1-2次流于形式的特殊自护避险、应急自救的安全演练。为确保学生安全,有的学校还实行了责任到人,学校与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对教学设施的维修,学生进校、离校秩序的维护实行值班制度,有专人负责。在一些相关节假日前后下发一份注意安全的通知,对学生教师进行安全提示,学校还有一些形同虚设的安全管理规则制度等等。应该承认,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正在起步,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但更大部分的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是零散和随意的,主要是“说教式、表演式、教条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工作预案,突出的问题是当中小学生遇到危险时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在体育课程的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中只是确定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标。限定了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只是狭义的运动安全,即体育课堂的运动损伤预防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生命的珍爱、生存安全、生活安全等根本没有涉及,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解和内涵过于狭隘。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仍处于缺位和起步状态,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没有相应的载体,安全教育本身存在着误区,被学校、教师错误理解为安全管理,领导、老师唯恐发生安全事故造成麻烦承担责任,教学中删掉了认为不安全的课程内容。同时,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纲,体育教师对课程安全教材开发能力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教师角色转换难以适应。体育课程中运动损伤难以避免,体育教师普遍感到安全是最为头疼和棘手的问题,在法律方面也不尽完善。同时,体育教师本身对安全教育的技能缺乏,处理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能力和急救知识的能力亟待提高。

3我国学校体育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诉求

3.1学校体育对生命的源本性诉求——生命存在

新体育课程改革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多功能体育教育思想得以体现并引导着体育教师,但学校体育依然没有回归学校体育的本质。有学者提出,要从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学校体育的运动教育价值。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或本能分为低级需要和本能、高级需要和心理潜能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步变弱的需要或本能[3]。他的“需要五层次学说”提到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安全及其他本能)就是这一类。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正是源于对生命生存、生命安全的延续传承和维护强化。在人类长期的进化中,祖先们将人类的行走、奔跑、跳跃、投掷、攀爬、游水、平衡等基本动作代代传承,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类基本生存活动能力。可以说人类体育之源、体育之本就是维持自身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繁衍的动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追根求源,学校体育运动教育回归人类体育的本源诉求可谓返朴归真。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人为安全事故,学校体育都应该首先以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安全为前提,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是虚无的。

3.2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应急性诉求——生命安全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应急避险是对突如其来的对生命带来伤害的外界环境变化本能的躲避反应[4]。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进步,一方面强化着人的智商发展,使人类的智慧能力有了无限地延伸,也获得了更多的精神需求层次方面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弱化了人的体能,在无形的不注意中束缚着人的肢体、感官的能力,反在人的本能方面失去了许多。智慧的人跑不如马,跃不如驹,跳不及豹,猛不如虎,目不如鹰,嗅不如狗,力不如熊,灵不及猴[5]。社会文明的发展弱化了人类对“急险”的本能反应,也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因素造成了极大隐患,人们对于中小学生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和天灾人祸面前的生命安全更是感到忧患。现在世界各国都将学校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素质扩展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但我国将生命安全教育形而上学地理解为安全管理。学生不是物品而可以被封闭保存起来,要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训练、体验、积累生存的本能,这才是真正的安全之道。我国现阶段的每个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社会、家庭都是极大伤害,“安全为天”、“安全第一”是学校体育对生命安全的应急性诉求。我们都不能祈求上天保护苍生,在一片呵护中保求学生的平安,我们需要主动训练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训练学生防御适应生存的能力才是根本途径,也是体育教育的神圣职责。

3.3学校体育对生命的生活化诉求——生命维护

教育家陶行知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一度寻找“体育教育生活化”的良方苦药,但往往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义,甚至出现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3]。当前,国际主流体育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草根体育,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体育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以国家和民族荣誉为指向的竞技体育,形成了“体育=奥运=金牌”的偏执错误观念,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本脱胎于生产与生活,学校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夺金牌或考高分。学校体育诉求生活化教育,诉求对学生生命维护的教育,体育可以结合人们对生活自然场景的预判,对应急救险能力的准备,对生存与生活的实际进行。例如生活中发生台风、洪水、雷电、火灾的安全,步行、穿越马路时的交通安全,避免成为犯罪受害者的防范安全,还有网络安全、运动安全等等,将这些生命安全内容融入体育教育中,设计创作为情景化、生活化的体育教材,改进“说教式”方式,脱离呆板的文本教条更是条理所当然,经常性在这种特定的空间里寻求生活经验的整合与迁移,无疑对维护学生生命,提高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大有好处。

3.4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健康性诉求——生命发展

2012年在全国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晕倒的学生众多。大学生体质如此羸弱令人瞠目,但其根源并非肇始于大学,近些年我国中小学的“眼镜生”、“胖墩生”人数持续攀高,学生体质指标不断下降,令许多人士极为堪忧。今年的一场中韩两校少年足球友谊赛上,仅35分钟,中国少年队便以0:6惨败。赛后韩国队学生有说有笑,轻松自如,而中国队学生则气喘吁吁,疲惫不堪。显然,学生体质与健康如此之差,都是教育“应试体制”造的孽。有道是“少年强则中国强”,被甩掉的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绝不能重新拾起。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但这些文件都是停留在纸面上、形式上,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风声大,雨点小,没有实实在在的落实,人们不仅要批评我国的教育体制,更要拷问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干预力度。生命与健康是一对相行的伙伴,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性的诉求,对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十分迫切,我们务必顺应时代,切实提高学生体质,保障学生健康水平。

4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契合

4.1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健康性、休闲性、生活化体育的思想相契合。“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学校体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学校体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体育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上没有富于生命教育的真谛。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视学生内在情感和精神品性,只是将体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现在学校体育要回归体育的本性,呼唤生命本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进一步深化。

4.2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6]。”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还有其社会性。当前,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有人认为安全教育属保卫部门的事,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心理教育方面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体育部门只负责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不出安全事故。由于对生命安全教育在认识上的狭隘与偏差,所以事实上形成了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统筹管理,各自为政,流于形式的“零散式”和不落实的局面。生命安全教育究竟由谁来具体负责?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大部分中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的有个共识:体育教师。理由是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特点又同属户外运动,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7]。体育教育担当生命安全教育责无旁贷,更为重要的还是学校各部门的整体契合。要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体育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医疗部门需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科学制定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案,保障其生命安全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常态化。

4.3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如何践行以生命安全教育为前提的学校体育现实和体育课程契合,首先应该强调统一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契合,建立一种科学化的课程生成机制。现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过于狭窄,应该尽快适时地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这一课程目标,在各个不同水平上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使之分学段、分层次、有计划的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要开拓相关的教材体系,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新课程目标。也可以探索性地“另起炉灶”,通过尽快在中小学校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大纲,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小学教育实际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建立稳定的生命安全教育系统。

4.4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我国现行的教育,高考和中考成绩仍将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唯分是举”的教育“缺钙”现象相当严重。在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下,如何保障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体育课程契合是最好的方案,毕竟体育课程能受到体育法规的保护,加上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二者的目标和作用具有极其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也具有很高的兼容性。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这与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在体育课中不断地强化生命教育,深化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虽然安全教育的名称不同、形式手段不同,但所选择的途径与平台高度一致,那就是体育课程共同的平台。体育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生命安全教育视角,把体育课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等相契合。

5结语

在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事故与灾难频发,人类经受着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以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曾经被忘却和摒弃。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多方契合。构建以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体验健康人生的本源化、生活化、情境化的学校体育内核与精髓,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目标,才是学校体育“多维”价值观与学校体育现实的诉求与契合的成功标志。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研究》项目号:2013B080)】

参考文献:

[1]叶 进.人文视野下教师教育的生命关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0(8):103-105.

[2]王子朴,李晓天.我国学校体育实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110-114.

[3]王帆,杨雪芹等.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19(1):78-81.

[4]周波.承担应急避险教育是学校体育课程的义务[J].新课程研究,2009(4):184-185.

[5]李力研.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1):27-35.

[6]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3-37.

第12篇

【关键词】体育生命安全教育关系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

学校的生命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有很多学者研究这个新课题,一般来说,学者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创造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能力、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而国外的专家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针对教育学生远离、暴力、自杀等等教育。而本文探讨的生命安全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合理躲避自然灾害,他人伤害、交通事故伤害、食品安全等等,另一方面,要学会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要让学生学会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

二、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

国外的生命安全教育发展的很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并且他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国外的生命安全教育很关注健康、关怀生命,这种观念也逐步在全球得到推广,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随后的研究中,学会生存、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被日益强化,并逐步纳入一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在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科学和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特点。这种非常态的、非系统的践行方式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认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我国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凑效的根本路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动,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更加严峻的后果。

三、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联系

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需要身体身体操作性,通过身体运动完成任务,在动态绎中获得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在协作和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目标上来说,学校体育的领域目标下的一些内容标准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最能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讲,体育教育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形成健康的体魄、改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均衡性,提高反应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体育的情境教学模拟锻炼各种应急避险技能;并且学校体育师资无疑是避险技能训练自然的优秀组织者与引导者。

四、学校体育教学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并且与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相契合的。“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当前的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上和教育观念上,都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体育教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学校应当回归体育教育的本性,以“以人为本”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思想都是学校体育功能的本质要求,无论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源于生命,这都要求学校体育功能要实现向生命的回归。

2.建立优秀的体育教育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应当担当起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体育教师要当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首先得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体育教学课程技巧,在科学合理组织教学、上好每堂课的基础上,避免课内出现安全事故,同时需要掌握并传授大量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地制宜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3.合理利用体育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