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5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的成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72-02
1 意义的基本内涵
一件事物的意义,离不开三个要素:一是它自身的性质;二是达到的目的,或者可能引起的后果;三是与别的事物的关系。意义首先是必须有了解他的人,也即有了人的了解,事物才具有意义。“我们可以说一事的意义,生于人对此事的了解。人对于一事的了解不同,此事对他们即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对之了解愈深愈多者,其意义与丰富。”(冯友兰《新原人》)譬如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不同,教育便有不同的意义;对教育的理解越深刻越丰富,其意义也就越丰富越重大。
2 生命的意义
2.1 何为生命。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有志于教育的、心怀良知(仁爱)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反复追问,自觉探讨,进而能明了于心的重要问题。因为只有真正明了生命的意义,才能真切地透视出教育的意义。然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作为教师,我们对教育理解了多少,我们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在很多教师心目中,教育不过是一份获取俸禄的职业而已。假如仅只如此,教育会是何等的悲哀!
要懂得生命的意义,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什么?首先,生命就是骨络血肉组合而成的躯体。然而,生命就仅此而已么?那么情绪、欲望呢?智慧、思想呢?精神、灵魂呢?没有了这些,生命不过只是躯壳罢了。真正的生命,应该是骨络血肉的躯体之内蕴藉着情感、欲望等元素,也蕴藉着智慧、思想等理性元素,更蕴藉着精神、灵魂等精魄元素。真正的生命是灵肉的完美融合,是肉体生命与德性生命(精神生命)的完美融合。
2.2 生命的目标——“君子不器”的真意。 《论语》中,孔夫子说过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普通的理解是:君子不应该只把自己当做器具,只有一种用途;而是要发掘潜能,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通才。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没有真正懂得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都知道,一部《论语》,孔夫子谈论的大部分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贤人。而要成为君子,既要增长才智,更重要的是获具精神的充盈、灵明、饱满、强实。努力修养自己成为“智者”、“勇者”、“仁者”,这样才能迈进“不惑”、“不畏”、“不忧”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命的自由。相较于知识才干而言,孔子更注重的是生命的成长和超越。所谓“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其意义就在于君子奔赴的人生目标是向上的,他们孜孜以求的是精神上修养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而小人则不然,他的人生目的是向下的,他终日奔波,终身劳碌,仅只为了衣食。惟其如此,小人只是“器”,仅只是躯壳;而君子则“不器”,它还具有独立的道德人格,还具有自由的精神生命。因此,君子不器的正意应该是:君子不能把自己当做器具,自限其用,只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君子应该自觉的修养、洗练自己的生命,启发仁心的自觉,并秉此获得生命的超越,获致生命的成全,使自己的动物性生命,升华为德性生命。
2.3 生命的境界。生命的境界,也即人生的境界,因为人生就是生命个体的完整过程。
国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四个不同的层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人生的觉解程度不同,因而其人生也就有着不同的意义。自然境界的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因而其人生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功利境界的人有较多的觉解,然而他的心中只有自己,其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因而他的人生只有功利的意义。道德境界的人有更高的觉解,他的心中有社会、有他人,他愿意为社会为他人做各种有益的事,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即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因而他的生命有道德的意义。天地境界的人觉解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是宇宙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因而他的人生有超道德的价值。
据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冯友兰先生的“生命境界说”与至圣先师孔子的“君子不器说”竟是如此的相通相合。
2.4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觉解,生命的境界的高低取决于觉解的程度,没有觉解的生命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
“解”是了解,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回事,这是“解”。了解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对于事物没有了解,他只是凭自己的本能行事,他同样的吃喝,同样的寻找事物,但这些对于它而言都是本能的,这些行为和外在的事物对于它是没有意义的。人则不一样了,人对于这些都是有了解的,所以这些事物对于他而言是有意义的。“觉”是自觉,他于做某事时自觉是做某事,这是自觉,即“觉”。 这是区分人的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觉解,就是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觉解是“明”,不觉解是“无名”。所谓“明”即指人通过学习、修养达到了明澈、通悟的境界,即生命的自由境界。
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了了解,而至于觉解,生命的境界才能够从较低层次的自然境界逐渐上升为功利境界,进而升华至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因而,人的生命就不再仅是气质生命(肉体生命)的“器”,而成全为德性生命(精神生命)的“不器”。这样,生命便具有了真正的意义。
3 教育的意义
3.1 现行教育的症结。 现行学校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不论我们的口号有多么响亮,有多么的冠冕堂皇;而实质上,现在的学校教育却有着难以撼动的目标指向——传授知识,学会考试。这是教育最直接最实惠的目标,隐藏在其后的目标是通过考试、竞争,获得一份舒适的工作,获得丰厚的薪水,建立美满的家庭。难道我们的老师、家长不都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么?
李文柄先生在《教育的偏见》这样一段话正中现行教育的要害:“我们很多所谓的教育,看似是在孩子的心田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实质只是在孩子的心灵之镜上撒上了一层情绪和意见的灰,久而久之,这种情绪和意见的灰便结成厚厚的垢。我们自以为学到了东西,那只是障蔽了心灵。”现行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缺少对于人的最基本的关注,缺少对生命存在的重视,缺少对心灵的启迪和对精神的育养。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有句名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我们的教育,距离我们要奔赴的目的,愈行愈远。
3.2 教育的真义——成全生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子思)大学的根本宗旨,就在于弘扬善良的德性,使之纯净光明,然后去做亲民的工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一切皆力求达到至善的境界。用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先驱们对教育意义的认识已经是多么的清楚明了。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也认为,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器”,要培养的是有完整灵魂的人,有清楚的脑子和热烈的心,有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对以往及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鉴赏。冯友兰先生虽只是就大学而言,但对整个教育来说,又何尝没有普遍意义。我们不得不感叹,冯先生对教育本质以及教育弊病的认识是多么的深刻。
据此,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的真义就是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促进其对人生的觉解,使他们的生命从较低层次的境界向着高层次的境界不断地升华、超越,从而获致生命的成全,使其德性生命上升到光明的境界,这样,才能“亲民”,才能“安人”、“安百姓”,才能“止于至善”。这就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真正的做到尊重学上的生命,对我们面对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促进德性生命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法国学者史怀泽说:“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促进生命的成长,从而获致生命的成全,这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更是教育者的道德良知。
参考文献
[1] 《论语》
[2] 《大学》子思著
[3] 《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著
[4] 《新原人》冯友兰著
生命化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树立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
一、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设计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发现学生的独特之处,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愿望,把学生身上最好的、最有潜力的东西给发掘出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学会融入学生当中。既当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参与者,又当他们思想上的引导者,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彻底摆脱旧式师道尊严的束缚,自由快乐地成长。
课堂上,老师会以一分关注、一分尊重、一分赏识、一分等待、一分宽容去对待每个学生,想他们所想,投他们所好,以他们存在的差异设计教学。而学生呢?他们在课堂上是快乐的精灵,不必因回答不出或答错题而惶恐不安,因为老师和同学都已学会了等待和宽容;有困惑随时都可以站起来请教老师或同学,因为他们知道有困惑不思求解是可耻的;允许一部分学生超前学习,因为强求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学习是多么的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因师生懂得互相包容而变得更加美好!
二、从生命化教育的角度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生命化教育是面向生命发展,需要提升生命质量,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激扬学生生命意义,发扬学生特长。”对生命化的解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所教的职业中专的学生学习养成习惯不好,主动学习意识差,但作为老师不能退缩,应该从生命化教育的角度而因材施教。所教的校本课上,学生不愿听讲,我就及时变换教学内容,先讲长白山的历史渊源,学生觉得太枯燥了,我又找来中央台播放的纪录片――长白山的故事,影像和声音相结合,让他们从感观上了解长白山。但是,他们的听课耐心是有限的,没有学习的毅力。怎么办呢?这就要求老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我们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给予理解和支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一个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要用健康心态、快乐的心情为学生讲解每一节课。把自己的快乐和热爱生活的信心带给他们,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夜色苍茫,在你的叙述和倾诉里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我仍然被你生活中的遭遇感染着,同时也在无奈着,这就是我们孩提时的梦想么?不是,不是,绝对不是的。我们不是独身主义者,我们需要另一半的陪伴和呵护,需要在生活的风风雨雨里一起进退,需要在困难到来的时候,一起面对和分担。在你的生活里,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意外,在你不堪忍受的那段时间,分手成了你的最佳选择,你可以不要家产,不要存折,不要你含辛茹苦挣来的那辆陪着你东奔西走的汽车,你要的只是从身上掉下来的骨肉——两个可爱的女儿。;离婚了,你带着两个女儿,只身走进城市打工者的行列,生活对你而言是艰辛的,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稳稳的托起了一片蓝天。你对我说,现在你过的很好,尽管自己还是形影孤单,但内心很充实和快乐,大女儿已经结婚,跟自己一起经营着服装店,小女儿还在上大学,走过了艰难,现在生活对自己而言就是雨后的彩虹。我知道你很伟大,也体会到了母爱在你的生活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你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你是生活里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要强妇女,你是让人敬佩的朋友。;
你离婚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知道造成离婚的最主要原因。;
你毫不避讳的告诉我,你的丈夫想要儿子,然而你却不能生育了,他要儿子的心却很强烈,你就成全了他,你们离婚,你就让他再找人生他的儿子吧,你改变不了的他的观念,也就只有成全。说到这,你停了一下,他现在还在跟那位能给他生儿子的女人在一起,生了没有,你不知道,但你知道,你们一起打拼买的那座楼,他们不敢在那里住。说到这,你也道出了你的自私,两个女儿不见他的面,就是偶尔接个电话,说话也是冷冷的,你想让他遗憾一生,悔恨一生……;
在你的叙述里,我听出了你的无奈和仇恨,我不想再劝你点什么,因为你走的路对我的思维和判断而言,已经很了不起了,我知道一个闺女外嫁他家在生活里的种种境遇,也知道一对夫妇打拼多年的付出和拥有。从你的叙述里我感觉到我们在生活里有时会走进一片沼泽或泥潭,让我们备受不安和烦躁,理解与不理解,都无法改变难以想象的现实和遭遇。我们知道在生活中会经历风雨,但这风这雨也太大了,它几乎震颤了我们的生命,撞击着我们信念的底线,让我们在生命的岸边徘徊、惆怅……
你的内心很苦,你好想一觉睡去永远的不会醒来,你的内心在苦苦挣扎,外表坚强的你,隐藏了你内心深处隐隐的痛,大姐,换位思考吧,也许转换一下思维,会等到生命里的彩虹。
走出了逆境,却没有走进喜悦;走出了沼泽,却没有走出阴霾的心境。生命的路还很长,你们之间丢失了友情,却无法涤荡掉彼此之间的亲情。偶尔拉拉手吧,淡然一下仇恨和愤慨的情绪,生命的历程上,不要让遗憾撷取我们欣慰的笑容,或许偶尔见个面,说句话,让逝去的的岁月如雨随风,在这晴朗的春天里飘散吧。
关键词:死亡哲学;意志主义;生命本体;成功之死
“死亡”是人生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当人不仅把死亡看作一个偶然发生的物理事件,而把它视为一个与人生和生命的意义密切相关,一种对于人生具有规定性和超越性的特质来反思和考察时,死亡问题就有了哲学的性质。尼采把生和死结合起来思考,提倡创造性的“生”和有意义的“死”,赋予死亡以新的意义和价值。
一、尼采哲学中“意志”和“死亡”的关系
尼采是明确的从“意志”的高度和人的生存欲望的角度探讨死亡问题的。由于“意志”在尼采哲学中被赋予了本体的地位,那么从意志出发来讨论死亡问题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尼采把世界和生命的本体称为“强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生命力,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形而上的本体。“世界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没有,同样,你本人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没有”那么,死亡对意志意味着什?死亡宣布了肉体活动的终结,而尼采又是反对“灵魂不死”的。是否可以因此说死亡对尼采而言意味着对个体生命意志的否定,是意志的对立面而完全只有否定的、消极的意义了?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死亡在尼采哲学中带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而个体死亡并不触犯生命意志。作为本体的意志的存在方式是“永恒轮回”。尼采把整个世界看成是“强力意志”不断自我生成和毁灭的一个流变过程,世界万物都是强力意志的流转易形,而“强力意志”本身是永恒存在,不会消亡的。“一切走开了,一切又回来,存在之轮永远转动;一切死去,一切又开花,存在之年岁永远在跑”可以说,个体生命的死亡或毁灭是本体意志自我毁灭和生成的环节和组成部分,是对强力意志的回归和成全。但是尼采并不认为死亡仅仅是个体生命成全作为本体的意志的手段,认为个体生命不值得留恋而应该主动寻求死亡,把死亡作为追求的目标以回归、成全作为本体的意志。相反,他特别提倡珍视人的现世生命,强调求生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宣扬积极向上、热爱生命的人生观。在尼采看来,个体生命现象也是“意志”,而本体的“意志”并不排斥个体的“意志”。个体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力弘扬和彰显个体的生命力,高扬生命意志以穷尽人生的一切可能,创造永恒的价值,将个体的生命力发展到极致既是对个体“生命意志”的肯定,也是对作为本体的“强力意志”的成全和回归。反过来说,个体“生命意志”的勃发正是作为本体的“强力意志”的表现,二者是统一的。这样,“死亡”对作为本体的强力意志来说是自我流转、自我生成的表现;对个体生命来说是属于人的一种规定性和超越性,是个体生命得以获得永恒价值的必要途径。所以,就这两方面来说,死亡都被赋予了肯定的意义。
二、尼采的死亡观
尼采的死亡观既有对叔本华的继承,但重在批判和超越。他宣扬一种“个体性的、超越的死”和“成功之死”。
尼采同叔本华一样,对死亡有着清晰的意识,在把死亡作为人生不可避免的、人可以确定意识到的生命的特性这一点上,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观点。叔本华认为“死亡是总是站在人的后面的人的影子,尼采也说“虽然大家都想在将来独占鳌头成为第一流,对一切来说唯一可以肯定的事,这就使死亡”。
在叔本华那里,死亡只具有消极、否定的意义。他认为人生既然充满痛苦又不免死亡,只有反过来追寻死亡以了结生命。“如果死亡终于到来而解散了意志这一现象,那么,死,作为渴望的解脱,就是极受欢迎而被欣然接受的了”。这一点是尼采不能苟同并激烈批判的。尼采并不因人生有痛苦和死亡的必然性而否定人的生命意志,而是提倡在深刻意识到生命之沉重和有限性的情况下去接受和肯定生命,更加珍惜有限的生命,积极生活和创造价值以追求生命的伟大和永恒的意义。“我从心底里喜爱的只有生命—确实,即使在我恨生命时,我也最爱生命”,可见叔本华鼓吹悲观主义,否定生命意志,他的生命意志实际上是一种“死亡意志”;而与此相反的,尼采提倡的才是真正的“生命意志”。可以说,叔本华看到人生的悲苦和必死而“重死”;尼采看到人生的苦难和局限而“重生”,前者寻求、渴望死亡,后者克服、超越死亡。二者在对死亡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尼采强调人和死亡的个体性。他的“超人”学说不仅强调人对自己族类本质的超越,也强调人对自身局限性的克服和超越。“人之所以伟大,乃在于他是桥梁而不是目标,人之所以可爱乃是因为他是过渡和一种毁灭”,尼采特别看重个体。“个体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创造的东西,绝对的东西”在尼采看来个体具有个性、否定、创新、超出一般等特质,而族类总是代表一般和普遍,陈旧和落后,不具备个体的优越性特点,很难自我超越和克服。以他的个体性和超人学说为前提,尼采讨论了死亡的不同类型问题。“通过对死亡及其意义的思索,会蓦然的发现我们的死是一种全然不同的死亡”,个体总是以他独特的死亡回应他的人生,死亡作为对自己的超越和完成具有区别于他人的意义。尼采提倡和颂扬一种“超人”的生死观,因为超人在其强大的生命意志和充盈的创造力支配下能够在终有一死的人生中创造出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超人的“生”是不断创造“不死的价值”,超人的“死”也因其创造的不死的价值而超越了“死”。因此尼采说“生存是一直不断地从我们身上排除任何趋向死亡的东西”。
尼采提出“自愿的死”和“成功之死”。“自愿的死”,也是“自由的死”和“在适当的时候死去”。他说“要获得光荣的人,必须及时根荣誉告别,而且练习这种难度大的本领:再恰当的时候—离去”。“死的其时”,就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赋予自己、人类和大地以新的意义”后死去。他呼吁“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美德还应该发出灿烂的光辉,像围绕着地球的夕晖,否则你们的死就是失败”,他所谓“失败的死”,应该是指无创造的,不能自我超越和克服的,不能赋予自己、人类和大地以新的意义的碌碌无为的、卑微渺小的死,与此相对的我们成为“成功之死”。可见,尼采强调的是死要伟大而有意义,这与他积极有为、热爱生命的人生观是统一的。
三、尼采死亡哲学的价值
根据以上分析论述,尼采死亡哲学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有以下几点。
(一)尼采从意志的高度讨论死亡问题,将“死”与“生”结合起来考察,赋予“死”以肯定和积极的正面意义,在十九世纪后期西方传统价值崩溃,虚无主义弥漫的环境下难能可贵。
(二)尼采的死亡哲学落脚点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生命意义的追求,他的死亡观和他提倡的的人生观是统一的。
(三)尼采强调个体的死亡和超越的死亡,是一种积极而充满生命热情的“死亡观”也是“生命观”,宣扬和提倡了人的高贵性,具有启发和勉励人不断奋斗和超越自己、穷尽人生的可能性,创造伟大意义和价值的说教意义。(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注释:
①尼采《权力意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684页。
②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三联书店2007年北京第一版259页。
③尼采《快乐的科学》余鸿荣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187页。
④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524页。
⑤同121页。
⑥同第10页。
⑦同456节。
⑧同152节。
对此,我们十分认同,应该大力倡导“教育即爱”的鲜明理念。我们已关注到了当前的一种现象:学生学习的负担越来越重,教师厌教、幸福感下降……这种危机隐藏在繁荣的教育景象背后,并且有着愈演愈烈之势。追根溯源,这是因为爱的缺失。教育管理者、家长、社会奉行一种狭隘的质量观、功利的德育观、片面的公平观,导致了教育的价值被“庸俗化、格式化、同质化、标准化”。而在这些日趋恶劣的教育“沙化”环境中,杭州市下城区的教育决策者却凭借着对教育的情怀、敏感和担当,高扬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大旗,从直觉到觉醒再到自觉,从孤独到被认同再到收获喝彩,无论顺境逆境,用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始终默默坚守,追求“好的教育”的崇高理想,坚持敬畏生命的教育立场,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标也许只有四个字:做人做事。就教育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区域教育生态理论所追求的教育理想而言,恐怕只有一个字:爱。
什么是教育爱,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无论关于教育爱内涵的表述如何不同,但其核心应是教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不同于亲人之间的爱,它不是基于血缘关系的自然情感;也不同于朋友之间的爱,它不是基于个体自主选择的相互吸引。教育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生成的,教育实践是教育爱的源头,离开了具体的、鲜活的日常教育实践就没有教育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热爱儿童,不是在任何学校里,从任何的书本中所能学到的,这种能力是在人参加社会生活、与别人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就其本身的性质来说,教师的日常工作――每天跟儿童交往,则能够加深对人的爱和信心”。
教育者的爱必须饱含浓浓的关心与责任,但是我们不能把这变成对受教育者的控制与支配,人只有感到自己是独立的主体时,才会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权利。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下进行感情交流的行为,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成长的积极关心,若是缺少这种关心,爱就不存在。
“好的教育”之爱是什么?是宽容、是付出、是忍让、是信任,更重要的是成全。只有彼此宽容、彼此信任、彼此成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才会爱得长久、爱得完美。胜蓝教育集团学校,作为努力实践区域教育生态理论,打造“好的教育”的基层学校,用三个字诠释着印有下城烙印的教育爱。
“容”
“容”即宽容、兼容,它要求尊重每个生命,凡事包容、耐心等待。宽容是爱的基础,“爱每一个学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首先,我们倡导的爱应该是对每一个孩子都无偏见的真诚、无私、广泛之爱,老师以关心、爱心、信心、细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对于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爱的方式,特殊的孩子则需更多的爱和体谅。也许教育和爱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尴尬,好心办坏事、付出没有回报……很多时候,这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教育对象,有许多学生在我们的视线里若有若无。人多是平凡的,尤其当他还是孩童时,人们更难发现他的特点,很多人也不想去“枉费”精力探寻孩子的优点。然而,每个孩子作为生命的存在,已经足够我们去珍爱了。人的特点包括优点、缺点,也包括平淡。面对富有生命意义与发展潜力的教育对象,我们没有用“奥卡姆剃刀”把他们修剪得整齐划一,而是承认、观照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得到赏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我们为孩子提供了诸如“彩色试卷”“素质报告册”等自由而自主的教育评价方式,为他们铺设自主发展之路。
了解并尊重每一个生命,这不正是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中生命观的核心内涵的体现吗?
“信”
“信”即信任、期望,它要求用生命去感动生命,互相协作、彼此支持、凡事坚信、凡事期望。教育之爱是一种责任,每一个教师都要有“孩子的未来在我们手中”那样一种责任感。教育之爱更是一种感恩,莘莘学子在老师爱的耕耘灌溉中体验到并懂得感恩、分享与回馈。教师如何通过经常性的自觉反思,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信任,确保自己的“教育专业”不沦为“专业霸权”,倾听孩子的声音,共情孩子的想法?对于惯以“教室国王”自居的教师而言,这真是一个难以解构与重新建构的历程。每一位老师可能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但每一所学校总是有许多的“泰迪•史塔特”,所以我们还鼓励老师们向汤普逊老师学习,努力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胜蓝的教风中有一个词,叫做“敬业爱生”,因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教育爱是浸润,它没有逻辑的条块,不能像硬件那样被搬运、加工和生产,教育爱需要身体力行、春风化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爱需要期待、希望和激励,是“让我牵着你的手,慢慢向前走”的温柔,是“问题不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问题”的坚定,是“鼓励、支持、尊重、理解”的原则。
“成”
“成”即成全、超越,它要求师生互动,成全每一个生命,实现自我超越。
树立一种“成人之美”的意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之爱。许多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与反馈中,深刻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作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不仅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自然喜爱之情,而且还不断地升华了这种成全之爱。每一个老师竭尽全力去引导孩子发现自我,帮助他们实现生命价值的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成全的,师生共同超越自我,这才是超越了感性的教育之爱,超越了给予的教育之爱。充溢着成全之爱、适性发挥、顺兴扬才的学校生活或许会成为师生共同典藏的深刻记忆,教育之爱的价值莫过于此。
如果说学生是一粒粒种子,那么教师就是培育种子的土地,种子喜欢肥沃的土地,土地的价值体现于植物生长的状态,土地只有在养育植物的同时才能让自己更肥沃,否则就是一片“死土”。本着这样一种成全之爱、超越之爱,我们在做好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厌其烦地充分开发教育资源,为孩子创设幸福空间;积极鼓励孩子自建“蓝精灵”草根社团,挖掘幸福内涵;开拓创新校本“雏鹰自主争章”激励手段,提升幸福指数,并让这种成全之爱不断蔓延、传递下去。
教育没有秘诀,如果有,那就是爱;也没有捷径,如果有,就是爱之路。只有熟悉教育对象、把握爱的真意、谙熟教育爱的艺术、具有爱的情怀的人,才能够面对心灵饥渴的孩子时不会手足无措。
教育即爱,只有努力学习并反思实践,赢得信任,才能走进孩子内心,才有教育的契机,才有生命的蜕变。
1、人们吃饭往往只是为了果腹,大口大口地囫囵吞枣,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味。今晨吃馒头片时,一小口一小口细细咀嚼,就着一小口豆浆,再加上几个五香花生米,那味道渐渐吃出不同,香甜渗入心田。可惜了平常大多数时间,只是饕鬄大嚼,错过了这美好的感觉。
2、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在意他的友情。
3、对人宽容,对己宽容,洞不在深,有容乃大。每个人都不可能风平浪静地过一辈子,都会碰到坎坷和波折,过往的人和事的确会引得我们辛酸。宽容他们吧,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由于耿耿于怀只能加深对自己的伤害。
4、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很高的修养、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习惯,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这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5、独处时刻,拥有了一生中最自然、最纯真、最安静的时光,是灵魂在接受自然的洗礼,也是忘却痛苦,重新燃起希望之光的时刻。它让我们的精神穿越时空,抵达任何一个你想去的地方和年代。那些击沉过自己的过去就从你的幻想中溜走,你所惧怕过的未来就变得不再恐惧。
6、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便可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雅闲适;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便可显露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人生的前程便冰消雪融,莺飞草长,风光绮丽。
7、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8、当生活的困扰袭来的时候,亲爱的朋友,你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请你丢下所有的负荷,将其搓一摞长长的丝线,将你忧郁的缱绻挂满,在幽幽的暮色,柔柔的轻风中尽情将其挥洒、挥霍,让夜的幕布将其吞噬,让那份恬淡的宁静拂过你没有褶皱的心田,留有的是花散满地的芬芳。
9、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
10、人世间应该成全的有很多,我们要学会成全。也许会有人说,我成全别人,谁又来成全我?其实当你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成全别人的同时,你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释放,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不管别人是否成全你,你自己已经成全了自己,成全了自己有一个乐观、豁达的心境。
11、学会成全善意的谎言。你明明知道别人对你撒谎了,但是如果这个谎言是善意的,请你详装不知,这不是虚伪,而是成全了别人的一份好意。虽说再美的谎言也有被戳穿的时候,但是如果这个谎言是善意的,请让他停留的时间长久些,那是一份真心意的停留。
12、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便可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雅闲适;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便可显露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人生的前程便冰消雪融,莺飞草长,风光绮丽。
13、追求形成生命质量的内涵,真善美,良知与自律,求知都是高质量生命的和弦,生命有许多里程碑,生命寻找的历程中就有了许多的风景,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一种完满,高山仰止,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是另一种悟得与圆融,身置陋室,无私、无欲、无求,看时光流转,听时间渐远的足音,都是生命的充实。
14、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有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有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着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15、学会成全,是人生的智慧,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特别是在如今这个张扬个性,崇尚自我的社会,成全别人就更难为可贵了。
16、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这就告诉我们,倘若你一味地追求快,追求速度,往往适得其反。在生活中,如果急躁是绊脚石,是一望无尽的深渊,那么耐心就是灯塔,是指南针,让你在生活中有源源的前进动力,带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17、人生在世,总会面对很多纠纷,有的人以为:只要我不原谅你,你就没有好日子过,就可以让对方得到一些教训。实际上,真正倒霉的人是我们自己。惹来怨气,寝食难安,积出病来。怨恨一个人的时候,不妨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你会发现:让别人自觉有罪,你也不会快乐。
18、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19、喝水和品茗也有天壤之别。喝水只是生存必须,维持生命而已。而如果细细品茗,铁观音在咽下之后,才能感觉到舌尖喉头留有一丝甜味,令人心旷神怡。生活不也是这样吗?如果你拿它当一碗白开水囫囵吞下,它的味道就是白开水;如果你拿它当铁观音细细地品,它的味道就是极品。
20、人生,简单的两个字,却让给多少人误入其中不得自拔,每天为琐事所烦恼,其实有这个必要吗?答案当然是没必要。说的简单,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我不敢说我看透了人生,但至少比大多说人强那么一点点,我不会因为别人对我的坏的评价而烦恼,不会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值得炫耀的地方,我不回去讨论别人。
21、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就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22、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接受的。
23、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这就告诉我们,倘若你一味地追求快,追求速度,往往适得其反。在生活中,如果急躁是绊脚石,是一望无尽的深渊,那么耐心就是灯塔,是指南针,让你在生活中有源源的前进动力,带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24、人生的路上,无论生活还是事业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微笑,看着你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永远是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
25、懂得感恩的男人是成品,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是值得依靠的男人;懂得感恩的女人也是成品,一定是一个勤奋上进、爱家护子的好女人。
26、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27、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28、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很高的修养、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习惯,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这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29、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30、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着想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坏人。
31、独处,其实是一段人生的风景,独特、孤独寂寞,还听起来恐慌却不乏深刻,别样的美丽。独处,常常让你忘了时间,忘了地点。可,到头来,只有亲身体会过才可以知道,独处是精神家园中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是成长岁月里的一种历练,是生命的升华。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快乐。
32、我不知道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
33、学会成全,学会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睿智,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撑起一把伞,挡住伤害,留下温情。这温情不但温暖自己,也让世界越来越温暖。
初春的清晨,大踏步,穿过那条深深的林荫道,一阵细风拂过,发现遍地的枯叶铺满路面,很美,也很落寂。“春天”本应该是叶子重焕生命的季节,它应该充满着希望,充满郁郁葱葱的,可在春风春雨中,叶子与树枝却不得不依依惜别,那落叶夹杂着春雨,就仿佛与亲人离别时的泪水,悄悄地淌落,叶子无奈的抬头望着树,它是那样地坦然宁静,忽然明白,生就是为了落,落也是一种生,相聚时的快乐必会伴随离别的痛苦,但在痛苦后将会是下一个相聚的快乐。
落叶飘零,总也无奈,尽管它在初春时节陨落,但是,春天并没有因为一片树叶的陨落而失生色,叶子虽然陨落,但春天依然如故,它仍然给人门满目的葱绿。人的生活就如春天一样,期盼生命中的那点绿,燃点希望,燃点美好。
初春的落叶,顺应了自然地规律,它选择在生命最旺盛的季节回归尘土,坦荡和洒脱,虽然熄灭了自己却成全了新生,春的落叶更象征着心灵的释放和更新,无论落叶还是绿芽,都是生命经历的轨迹,一种印记,一个过程。结束并不代表永远停止,新的生命又开始演绎着新的希望。所有的经历都只不过是一种过程,希望的延续是永不停息的,忧郁的,苦难的,孤独的都只是人生的一段历程,开心的,幸福的,温暖的总在充满期盼的人生中荫芽。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或许就是这飘零的落叶,从哇哇坠地的瞬间到一步步走向终点,注定是没有轮回。春天走了,有再来的时候,树叶枯了,有再绿的时候,虽然人生没有轮回的春天,但是春天却给予人们飞翔的机会,与那些落叶相比,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还拥有生命,因为我们还可以在春的季节播种新的希望。
一片树叶完全可能在春天陨落,但是它凋落的仅是一片树叶,决不是整个春天。人的生命会承载着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生命如叶子一样别无选择逝去,但是她只是失去了一个生命的存在,我们应该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我也该象叶子那样坦然面对。因此,相信自己,所有的苦痛后会有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1、生活中的那些辛苦、劳累乃至负担,问题就在于需要的不多,而是多了很多无谓的执着,生活也就成了一场被外物的牵引,而陷入了更多的失落和挣扎。生活的真谛在于心安,是一种远见、智慧和生命的顾全大局,能够主动的放下,自律,减负,才是对人生最好的成全。
2、对于时光而言,我们只不过是一粒细小的微尘;那些生命中很多的走过,也只不过是相逢与别离的叹息,丝毫不能改变时间的继续流逝;曾经以为,美丽的风景一直会延续,美好的时光会一直伴我们走下去,殊不知时光也会有苍老的一天。
3、处不住的,只能遗弃;盼不来的,只能放弃;留不住的,只能终止。人生,就是这样,选择不易,放弃艰难。人生之苦,苦在选择,人生之难,难在放弃。人生,说到底,就是选择与放弃。
(来源:文章屋网 )
全能的上帝阿爸父啊! 创造宇宙万物的神啊!感谢您创造了我们人类,创造了这个世界。感谢您赐予我们生存的一切所需。感谢赞美您!
仁慈公义全智全能全善的天父,无所不能的神啊!孩子我真诚的感谢您!感谢您拣选了我,赐予了我永生和生命的意义。免得我的灵魂进入地狱!
爱我的救主啊!我知道您每时每客都与我们同在,因为我已感受到了您的大爱!您垂听了孩子的乞求,也会成全孩子的。感谢赞美您全能的主耶稣!
求您看顾您世上的每一个教会教堂,使您的教会更加强大,使世上更多的罪人走进教堂走进基督,向天父您认罪悔改!求主带领您的教会,使您的教会走在您真理的道路上。
求主耶稣与我们同在,与世上您手所造每一个人同在。求主时刻看顾我们带领我们,使我们走在父真理的道路上,做父所喜的爱父所爱的!求主将您的大爱大信谦卑忍耐,加给您每个儿女身上,助我们在世上能够彰现您的荣耀,也将我们在地上的一切荣耀都归给天上的父您!
孩子将所有信奉您名的儿女都完完全全的交托在您大能的手中,求父将我们拿起来使用!造就我们!
以上孩子不完全的乞求是奉主耶稣基督得胜的名!求天父成全!
阿门!
曾经见过一幅漫画:一堆奇形怪状、棱角分明的小石头,被送进了一座“学校”,几经历练之后,出来都已经是珠圆玉润、光可鉴人的鹅卵石。虽说竖经横纬,军容齐整,却个个圆头圆脑,滑不溜湫,早分辨不出原来的模样……
叶老有名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的生产程序是标准的流水线、标准的模具、标准的操作、标准的检测手段……总之一切都是标准的,产品绝对是整齐划一的,偶尔有偏差,定被贴上“不合格产品”的标签扫进垃圾堆。反思从事教育的我们,是不是多少也有“教育工业化”的倾向呢?“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是我们信奉的金科玉律,为了让受教育者符合标准化要求或是向某个既定的形象靠拢,我们“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于是,“钢铁”就这样炼成了。
细思叶老的话,“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别在哪呢?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工业产品是标准化操作、模式化生产,只讲标准和效率;而从事农业的人面对的是庄稼,庄稼是有生命的,但凡生命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农人待弄自己的庄稼,只能够满足它、顺应它、引导它、成全它、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硬来。农人所需要的是一颗能关注生命的期待之心,一颗容得下“慢慢来”的平和之心。
再思之,教育亦复如是,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哪怕是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在广袤的夜空里也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哪怕是一棵山谷中最不起眼的小草,也必定有属于它的春天。世间万物皆有它存在理由,更何况是“万物之灵长”的人!
作为教育的“农人”,我们需要对生命的尊重和赏识,时刻告诉自己“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当我们对挺拔茁壮、青翠葱绿的小苗疼爱有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对那些矮半截的“发育不良”者给以关爱,甚至对那些“歪瓜裂枣”也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优点,这样才能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是有尊严的,是受到“农人”重视的。有人说尊重和赏识是所有生命走向成功的起点,我想育人者更需要认识到: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只能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作为教育的“农人”,我们需要学会期待,习惯生命的慢慢成长。慢,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渐渐被我们遗忘的原始本真。不知几时开始,我们的世界开始变得急功近利,追求高效率、高回报,一切以“快”字当头,也许这也是一个工业社会所应该具备的特点吧。但是,教育是需要期待的,它是一种固守、一种耐心,是一份信任、一份宽容。
因为恨铁不成钢,我们以恼怒不已、批评指责;因为恨铁不成钢,我们越俎代庖、揠苗助长……唯独忘了对孩子轻轻说声:别急,我等你!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知识是容易教的,技能也是容易训练的,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信任和耐心,需要期待的目光长时期地注视,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慢慢熏陶、培养、塑造……
让我们习惯教育的“慢艺术”,让我们用“农人”的细心与耐心对待生命的成长与演变!
读书并非敲门砖,也不是应付日子。
因此,谈论我们中国人阅读,需要另外的角度。我们活得过于世俗了,阅读只是我们的敲门砖而已,大部分中国人不懂得阅读的真谛。每年我们都可以看到毕业生们扔书、撕书一类的狂欢现象,因为他们或我们不再需要敲门砖了。我们当然有过神圣时刻,比如结束后的几年全民读书的饥渴。但祛魅化的过程一旦完成,我们的世俗生活就相当彻底。我们的阅读,在青春年少时,在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在国家或如日中天的名人等威权倡导中,会出现盛况。在过起日子,在应付日子或消磨生命的旅程里,会出现空白。
对我们世俗得彻底的中国人来说,阅读不是生命自我完善的方式。太史公早就说过,熙熙攘攘的国人不是生命的信徒,只是名利的信徒。民众如此,精英如此。许多学者不读书,除了专业中的敲门砖,他们很少购买书刊,他们习惯了获赠书刊。书不送不读,或送了也不读。他们忙于生活,他们不了解汉语世界和世界知识中新的思想、人物、文献。
因此,我们的生命演进停滞不前,以至于我们身心的成长难以跟外人比。我们谈不上有什么生命的密度、深度、强度。
可以说,在自家尚能够活着混着的中国人,今天置身于地球村中,确实需要重视阅读了。因为阅读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最佳途径,如果我们认识到生命资源的无限可能性,阅读即是开发我们生命资源的最好手段。
无论世道如何变动,净洗自己身心的方式仍是阅读。
电子阅读还在起步阶段。商业嗅觉使得那些挑拨我们身心食色之欲的图书在电子阅读器上大行其道,、成人、幼齿、养生、武侠、玄幻、理财等等使很多人乐在其中,往而不返。善读书就要明白自己的一生虽然世俗却也具利乐有情的庄严国土,自己苦于生活也有着一二超拔的朋友,自己小康富贵也应有着可对话的朋友,这最值得信任的朋友就是跟自己性情相投的好书。无论人生社会、世道人心如何变动,净洗自己的身心的方式仍是阅读。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我们中国人同样明确阅读的意义:腹有诗书气自华,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兴观群怨……就是说,读才能作,才能成全,才能明德,自新日新。在艰难的日子里,读书甚至是保持、涵养、发展我们文明的方式。
“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下,弦歌不辍都是我活着的最大依靠。”说这样话的人是有福的了,人生通过阅读得救。
今天的中国人更应通过阅读成就自己的生命。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而有些人却遭遇不幸,在病痛和生命的生死边缘挣扎。也许当我们在欢快的气氛中生活时,而他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也许当我们畅谈自己的梦想时,他却承受着生命的危险……
12岁,正如蓓蕾般灿烂的年华,生活中本应充满了阳光欢笑。在这放飞梦想的少年岁月里,我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而他却承受着沉重的生命磨难,在病榻上与病魔抗争!他就是原20xx级八班学生刘延华。
今年8月底,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踏入外国语学校大门,却因连续头痛被济南省立医院医生确诊为严重脑疾病。开学初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坚持到校参加军训、上课,后来由于病情的严重,只好休学在家坚持治疗。他来自金岭镇三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自小残疾,全家仅靠他父亲做小买卖维持生计。但他和他的家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始终坚强的面对病痛的折磨,争取早日回到同学的身边。然而,正当他身体恢复准备赴济南进行手术之际,他的父亲又诊断出胃癌晚期,并于12月16日医治无效去世,这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灾难!现在,只有他和他的母亲孤独的面对难关!
各位老师,同学们,或许你不认识他,或许你没有和他一起学习。但爱是没有界限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就不能坐视,只要有生的希望,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也许我们所捐的钱,对于那笔巨额的医疗费只是杯水车薪,但我们的爱心,会升起一道神圣的光环,助他击退病魔,使干枯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请献出一份爱心,成全一份勇敢的坚持,传递一份生命的热度。相信他一定能在大家的帮助下战胜病魔,毕竟,他是那样的乐观和坚强!
作为他的老师,他的朋友,他的师哥、师姐,我们怎能眼睁睁地让他和他的母亲承担这份责任?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不论你的能力大小,捐款多少,只要每个人用真诚的心,献出一份爱,编织一份情,就能弥补昨天的缺憾,铸就今天的真情,创造明天的奇迹!
为此,我们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希望每一名师生员工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帮助刘延华同学尽快战胜病魔,早日回到我们中间!
“病魔无情人有情”。一元一角,都呼唤着人间真情;一十一百,都体现着人道慈善。我们知道,我们的力量十分微薄!但是我们不忍,不忍看着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朋友就此耽误治疗!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份爱心,一起帮助刘延华战胜病魔,让他早日恢复健康!
愿真爱永在,愿生命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