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5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建设的核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职 优质核心课程 课程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9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ior and core curriculum play a key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In this paper, we have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main go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ior and core curriculum, and researched the main 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uperior and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ought
优质核心课程是指对本专业培养目标起关键作用、影响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并运用系列的教学措施与手段的实施,教学质量优良的课程。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生源状况的变化,一定要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加强课程建设。笔者认为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可以带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资源等建设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从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专业核心课程是支撑学生未来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技能,有些课程甚至可以说是学生的“饭碗”课程,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的未来职业成长的帮助较大,是其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使之更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的需要,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需求、适应就业岗位要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专业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云平台”和“互联网+”等大数据时代要求升级精品课程建设,将核心课程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网络云平台实现共享,可以满足服务毕业生和社会从业人员的需要,甚至可实现远程教育。同时,通过课程本身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将会整体提升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课程团队培养和提升的需要。课程组成员通过全程参与课程建设,以及让课程组成员主持或参与其他课程建设,将使课程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可防止由于原课程任课教师的工作调动导致课程授课教师出现“真空”或教学能力下降。
2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1)课程内容建设目标――建成优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邀请汽车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使课程既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满足学生从事该岗位的工作需求,同时,又能为从事(或准备从事)相关工作的企业技术人员和毕业生的后续发展服务。
(2)课程团队建设目标――培养提高课程团队教学能力。让课程组成员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并身入其中,让其在参与中体验和体会、在尝试中感知和升华,培养和提高建设团队的微课、MOOC等资源制作能力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能力,为推动本专业的建设发展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3)课程资源建设目标――整合开发课程优质教学资源。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共同优化课程标准、细化课程整体设计,共同设计和优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任务单、教案等系列教学资料,完善实习实训条件,整合学习资源,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打造育人教育平台,且兼具企业培训课程功能,为社会相关从业人员和毕业生提供课程产品服务。
3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3.1 课程内容改革
(1)优化完善课程标准。利用校外课程组成员的人脉优势,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一起进行课程标准研讨,进一步把握行业、企业技术现状,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优化完善课程标准。
(2)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选择和序化上,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以满足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为根本,以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融入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规范,使课程内容更具真实性、典型性和可迁移性。
(3)细化课程整体设计。以2或4个学时为教学单位,细化课程整体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考核等,使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更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4)补充完善课外内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教学资料(如视频、动画、技术资料、网站等),以便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2 课程实施改革
(1)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按需施教、以学为本、学以致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大胆探索与实践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合一,使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前自主预习、课后自我复习,课堂成为查漏补缺、自我巩固的环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探索和研究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为主,采用示范教学法、练习法、相互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实现手把手、半松手和放开手,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3)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多媒体教学独霸一方的格局,利用网络平台,探索和尝试微课、MOOC和网络答疑等网络教育教学手段,挖掘典型的教材案例,尝试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应用和推广,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以服务社会。
3.3 考核模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的手段,加强能反映学生平时学习和掌握情况的过程考核模式探索与研究,将考核贯穿分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赋予不同权重,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的过程性考核方案,涵盖考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技能掌握等。探索构建出“考核模式多样化、考核内容系统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对象差异化、考核实施易操作化”的课程考核模式,充分发挥了考核环节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②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
3.4 课程团队建设
利用地方区域优势,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建设,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课程建设。让课程团队教师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并身入其中,鼓励教师平时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深入教学改革,积极参与课程教研活动和教学研讨。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进行传帮带,“以说评课”进行教学研讨,助推青年教师的成长,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才、脱颖而出。选派教师到企业培养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选派教师外出技能培训和学习交流,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申报各类教科研课题、撰写教科研论文,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5 教学资源建设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与能力培养相匹配的一体化教材、学习任务书、教学视频、在线模拟学习等资料。整合相关互联网学习资源,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库,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4 结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产品在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有人需求也会产生变化,课程和课程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动,因此课程改革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和适应时代的变化需求,不断总结、探索、研究、创新,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更应又好又快地改革发展,切实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关键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实施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外贸单证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探讨,是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真正融合、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质量保障。
一、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工学结合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无论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日本的“产学合作”,还是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它们的中心都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二)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建设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外贸单证实务》是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展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提升技能,课程的教学难点将在实际操作、切身体验中突破。因此,建设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有利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来说,是必要和紧迫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的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建设理念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外贸单证员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报关员报关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建立基于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并重,将陈述性知识穿插于程序性知识之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最终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资源共享”的全新课程体系。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建设的实施
(一)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内涵的建设。课程内涵建设包括确立课程地位、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它们构成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依据职业岗位分析,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与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有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货运员、报关员。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是国际商务单证员。先修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后续课程主要是《外贸单证实务实训》和顶岗实习。按照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将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目标、专业技能目标和专业素质目标落实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中,构建“理论教学+课内实践+课程仿真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的课程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构建与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确定内容选取模式、教学内容的选取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采用基于双元课程建设主体的DSIE内容选取模式
为了突出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职业能力目标,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打破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创建了DSIE内容选取模式,即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授课和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共同命题,进行双元课程建设(Dual curriculum consruction),直接从企业的现实情景中筛选素材(Selecting material),并实施教学(Implementing teaching),培养学生掌握制单结汇职业技能,通过教学效果检验修改(Examing and repairing),发现偏差进一步改进教学技能点和教学项目,如此循环进展,使教学总是与实际岗位相贴近,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模拟工作流程实施教学过程
在课程内容的排序方面,突破按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排序,以岗位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参照系,按照对实际的工作流程经过归纳整合后的岗位工作顺序排列技能项目,同时安排与技能集成的陈述性知识,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3)构建多层次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使实践项目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相对应,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再到顶岗实训的多层次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式模式,由简单到复杂,对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体现实践教学的生产性、职业性、开放性,实现教、学、做合一。
3.选择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抛弃了传统的讲授式、单向式的教学方法,选择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主讲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团队合作法、实物展示形象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方法有机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心由“教”转向“学”,学生多动脑、动手,以学生的操作训练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主要以启发、激励、答疑解惑、团队合作等形式体现。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分角色业务实训,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教师的作用则以引导、督促、检查、有针对性地讲解、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现“教、学、做”相结合,实现“学中练,练中学,业务训练完整化,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4.推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内容体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面向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课程考核的原则和考核内容体系既要考虑专业能力,又要考虑专业之外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
课程考核内容体系包括职业素质考核、理论知识考核、综合技能模拟实训考核(包括撰写实训报告)三项。其中,职业素质考核占30%,理论知识考核占30%,综合技能模拟实训考核占40%。职业素质考核标准包括纪律表现、思想修养、动手能力、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加大实践技能的考核力度,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核心课程师资队伍是决定优质核心课程质量的首要条件。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师资队伍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为教学服务,专任专业教师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切实规划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2.采用“走出去”的策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走出去”,即积极安排主讲教师定期到单证岗位第一线接触实际的单证结汇业务。通过实际的演练和操作,增强教师对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难点的更深认识。进一步强化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三)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它既是课程教学目标和职业技能目标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1.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的建设上,我们把握的原则是:一是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二是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际水平。
2.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课程组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了《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网站和4A网络教学平台。今后还将不断完善。
学生可以利用课程网站自我检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课程网站在课余时间向教师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可在线答疑并参与学生小组讨论。
4A教学平台不仅仅是将教学材料在网上,而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与交流。该平台一方面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全面的工具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在平台上先行组织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并且师生利用平台即时讨论交流、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协作学习,具有发挥团体智慧、实现“1+1>2”的差异化效益。
3.密切校企合作,提炼完善工作项目
现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完成各个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工作”的主体,教师则成为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并在运行中搜集多方的反馈建议,进一步提炼完善工作项目。
(四)坚持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针对职业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的融合也将是必然趋势。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优势,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传统角色,使学生成为教学中心,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但传统教学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外贸单证实务应在坚持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实施网络教学,力求使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对于带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与完善,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岗位零距离无缝对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1).
[2]梁莹莹,等.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8(6).
[3]魏艳秋,等.高职院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的困难与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10(9).
[4]潘琦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J].南昌高专学报,2010(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投资学;管理学;投资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51-02
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点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第一次出现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这一概念从面世之日起,立刻得到企业界与经济管理者及理论研究者的热衷的讨论,并一直作为热门话题而不断发展与完善。1994年,这一概念的原创者又提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论点,这一观点又一次广为传播并为企业界与经济界所接受。
(1)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不同观点。
①技术观。这一观点强调技术与产品的创新的重要性。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常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常识。“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能的整合,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不同生产技能的有机协调。”这一观点强调技术的整合,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特别是强调要素之间的融合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②知识观。这一观点强调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特有的专业知识与信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不断学习与不断积累的结果,组织的管理系统、技术系统、技术与知识价值观系统的不断整合,形成组织自身的竞争能力,并且,这一能力不易为其他组织所能模仿。
③资源观。这一观点强调组织的财务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商誉、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的合理匹配,从而形成自身独有的,明显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保持优势的一种能力。
④组织与系统观。这一观点认为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由组织对各种资源及各种制度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组织所独有的,其它组织难以模仿的竞争力。组织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以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体现在这种组织中的核心内涵是企业所专有的知识体系。
(2)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①价值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为组织带来超额利润。核心竞争力对于组织而言,属于战略价值层次,能为组织创造长期的利益,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的有利地位,并因此而获得超过同行收益。组织除了为用户提供其所重视的核心价值以外,还负责对用户的价值进行保护与增值,包括价值维护、价值提升与价值开拓。
②独特性。也称特异性,这是组织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关键因素。这一特征决定了组织在某方面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从而在竞争中产生出特质性效益优势。组织的这一优势如果被竞争对手所具备,则组织的长久优势将逐步被削弱及至完全丧失。
③整合性。组织对资源的完美整合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牲。为提高竞争能力与竞争基础,组织将各种资源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匹配,对技术、技能与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
④扩展性。组织通过融合形成核心竞争力中心,通过这个中心为其他资源提供支持,在与其他资源的结合后,形成新的竞争能力,组织由一项竞争力中心延伸到多个竞争力中心,当然,其他的中心是以这个中心为基础,并围绕这个中心向扩展。
《投资管理学》课程也是一个组织,是一个独立的竞争主体。这门课程是由投资学与管理学相融合的边缘学科,其生命力如何,取决于这一学科是否有核心的竞争力。两大学科的融合是否合理,取决于各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程度。其成功与否,可以用是否符合上述特征进行判断。
2 投资学理论体系及特点
根据威廉•夏普在《投资学》中对投资所下的定义,广义的讲,投资是为未来收入货币而奉献当前的货币,并将投资分为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实物投资与实际资产相联系,而金融投资主要是一种合同投资,也即是信用投资。投资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实务投资,以研究政府投资为主,着重研究宏观方面所包含的资本规模、投资结构、资本存量结构、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等内容;微观方面主要是企业投资项目的考察论证、申报、审批、实施以及项目的管理和经营等各种程序。第二种为金融投资,主要研究证券、证券市场、证券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投资组合理论、资本市场定价理论。第三种理论为实务投资加金融投资,是将前两种理论进行结合或者将两种内容的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结合。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时代,政府担负着两方面的职能。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应者,其投资的回报具有公益性质;另一方面,政府控制着巨额的社会经营资源,这些资源是以一定时期产出与投入比对经营者进行考核的。但不论是哪一种投资,对于投资的效益都必须进行控制,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如何对于投资活动进行控制,是资产的所有者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因而,在投资学中引入管理学的理论以实现对投资经营者的适当的控制,是投资学向前延伸的方向。
3 管理学与投资活动的结合与运用
投资项目管理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活动,理所当然地应该在投资项目从审批、立项到收回投资过程中以完全的管理职能实施管理。公认的完全管理职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所组成: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大职能,有的是针对投资人,也同时针对被投资人。
①规划:作为管理的第一个步骤,规划的职能是决定投资的方向,确定做什么,在这一阶段要确立目标,同时也确定合适的行动步骤。对于具体的投资项目而言,这一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是否应该投资。在这一阶段,需要对拟投资主体进行大量的技术分析,进行资信调查,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对项目的调查与评价活动覆盖整个项目前期的全过程。规划的重点是“围绕确立些什么样的目标和保障这些目标实现的手段”,而不仅仅是确立管理的目标。
②组织:管理理论中的组织职能是将规划转化为行为,是管理的执行阶段的开始。其任务是将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核心是明确地界定任务、责任与指派人员。对于具体的投资项目而言,这一过程的任务是确立有效的组织内外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报告制度及选派可靠的专业人员对已立项的具体项目实施有效管理。
③领导:领导就是指人们朝实现既定目标的方向努力并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有效的领导至少需要两个前提,一个是领导的基础即资源的权力,它使得领导有权决定对他人的行为予以奖励或处罚;另一个则是必须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在具体的投资活动中,投资者可以资金的使用权力以及合同的协议中的规定权力,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被投资者的背信行为、败德行为等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的发生,投资者可以随时中止投资。
④控制:在规划之后,控制是决定投资管理效果的最为关键的环节。控制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对问题的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上面,投资管理活动更是如此。例如在银行贷款投资中,有效的贷款项目管理是银行能够对借款人的项目建设和还贷前的经营活动实施控制。在合同中规定,项目建设中未经银行同意,借款人得不到某一阶段额度以外的用款。对于在规定的阶段内用款达不到规定的用款数额,对未使用部分,银行加收惩罚性的“承诺费”。
4 对投资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展望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促使这门课程的产生与发展。但其发展受到多种资源条件的制约,是否能够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是其能量是否得到发挥的关键。
(1)观念上的制约。投资学进入我国以来,主要是以金融证券的形式进入的。这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财富已经高度证券化,完善的法律制度与信用体系对于社会的证券化是外在的强有力的保证。因而,我国的投资学理论也以证券投资理论为主,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因而,我们认为,投资管理学中的投资活动,不应该缩小自己的覆盖范围,不仅包括金融投资活动、证券投资活动,同时也包括实物投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职能。
(2)管理学与投资学的融合程度问题。投资活动的过程,也是管理活动的过程,但两者之间如何进行有机的结合,是这门课程发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这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在学科建设中具有独特性的关键。
(3)该课程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还取决于师资力量,实习环境,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投资学与管理学都是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这就需要有较好的实践性教学的条件,有深厚理论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并由行政机构将各种资源聚合成一个整体,才能使该课程在学科建设中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由于该课程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与教学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其理论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但教学活动却需要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如何在稳定性与完善过程中保持平衡,也是一个问题。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投资管理学》体现出自身核心的价值,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完善与发展这一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桂国平,刘玉蓉.中外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比较[J].全国风险管理国际论坛,2006.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内容;方法与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3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的思想。高职学院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深化内涵建设,而课程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本文对当今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求不断推进课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对课程建设的认识
1.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细胞,是学校教师与教学工作的重心
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培养的载体,它是人类在各个专业领域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总结,是一种文化传递,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发展前沿的反映。它维系着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内相关的管理和行政工作。它实施在课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社会实践中,它沟通着学校与企业、行业,推动着学校的教育、科研,促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密切联系,不难看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的作用。
2.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
课程质量是一个学校师资队伍水平、教学过程、学生质量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以提高课程质量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是学校长期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推进内涵建设的重点。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设计,在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技能、能力的传承与创新的并重,以及体现学以致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这些都是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分析与实施
1.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任务
高职学院都明确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学院教学建设的基本任务,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为课程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从被动开始转为主动,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与经验,如“校企共建、通力合作”就是近年各高职学院进行课程建设经验的结晶。
2.以“说课”活动推进课程教学设计
“说课”活动开展以来,最大的成效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引入了“课程教学设计”的观念,从传统的“备教学内容”深化到知识、技能、能力实现的设计、实施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形成了一些如“赛事驱动型”、“工作任务驱动”等课程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课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3.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近年来,高职学院各专业选用国家高职“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的比例逐年提高,同时,相关专业正在着手组织编写专业核心课程的系列“规划教材”。
4.实践性教学得到改善
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进度设计中,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得以保证。其次,高职学院也加强了课程实践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课程实践教学有显著改善(作业与实践课),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正在进行(与企业的课程合作教学等)。同时,由于高职学院课程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课程建设认识、方法、管理尚存在不足,课程建设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职学院关于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精品课程常态化建设的任务不具体、不明确,推进课程标准研制的工作较为滞后,专业特色课程(包括选修课)的开发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教师深入开展“课程设计”的教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由中青年教师领衔的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建设推进不足。
三、课程建设方法与实施手段
1.修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制订新的课程建设规划
通过新的课程管理办法的制定,健全完善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和协调部门工作职责,明确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建立有效的课程建设水平评估体系,修订课程建设的奖惩办法。要依据学院总体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制定新的课程建设目标、任务,保证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实施。这些制度与规划的研制,要按照井放性、前瞻性、可行性的原则进行。首先,加强研制人员组织建设,以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为主体,邀请专业及行业人士参与。其次,要广泛地进行调研,充分了解行业现实与未来需求,关注国内外课程建设的动态。课程建设一定要结合学院课程建设资源可开发与可利用的实际,突出重点与特色。
2.强化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学院经过近年来的精品课程集中建设,对于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一般要求与规范都已经熟悉。进一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数量与质量上有所突破,关键在于集中解决精品课程中突出的问题与矛盾。一是要“开门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解决课程组织结构的矛盾,并引进企业与行业教学资源来丰富课程内涵。二是坚持常态化的建设任务的落实,以教材建设为课程建设的突破口,突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特色。三是在保持“展示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课程的“网络化与交互性”,要实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网上课程资源的“同步”。四是要建立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的维护与更新、可持续开发与建设的“终身责任制”。五是要设立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项预算,新增必要的教学设施与设备,如影音采集与编辑设备等。此外,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学习与提高工作,如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等。
3.推进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标准建设
关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进一步明晰基本的改革思路,即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逻辑终点”来指导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虽然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定位在理论上普遍都是接受的,但在实际的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还是存在着培养“通才”“泛才”或是“专才”、“一专多能、一专多通”的认识差异。根据高职学院各专业的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及需求预期,应该分别明确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具体思路。
艺术类各专业应以“一专多能”的创造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作为基本的方向;同时,把握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成才”而不是“成器”。
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具体实践中,高职学院要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有3~5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应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学院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关于“课程标准”的建设是高职学院课程建设急待推进的又一项工作,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是今后持续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础。现在的课程教学大纲的出发点是直接指导教学工作,虽然便于教师学习和教学的直接运用,但是不利于教学创造性的发挥,对于教学内容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更是没有提供足够的拓展空间。课程标准将对课程所涉及的某一专业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提出要求(基本要求、拓展要求),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当然,也应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些也是某一专业方面或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中,更要对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途径(尤其是教学这一途径)作出一些规定和建议。笔者认为,现阶段的工作应该是选择有良好基础的主干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研制试点,总结适合各学院各专业特点的多种“课程标准”,再逐步推进。这一工作,将是推进特色课程建设改革的基础。
4.开展“课程设计”研究与观摩
高职学院自从开展全面性“说课”活动以来,开启了对课程教学设计的广泛教研,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总体而言,“课程设计”的教研还主要以教师个人为主,方法和模式也较为单一。特别是,各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大多实践性教学比例较大,但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对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设计和教研却较为薄弱。开展“课程设计”的研究,需要从“基本教学设计”入手,掌握规划好课程设计,了解有效的课程设计,进而探讨针对不同课程类型、不同教学对象的课程教学设计。行之有效地组织、开展课程设计教研工作,将是课程建设工作在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也是建设院、省两级精品课程的基础性工作。
四、积极推进教学过程性评价。探讨考核方式的改革
融合职业资格证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效果评价应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教学过程、环节的考核与控制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肩负着高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核心课程的建设,因为核心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国家示范院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宠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对高技术技能型宠物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一直按照学院的课程建设规划,开展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一、课程建设基础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于2006年最早开设了宠物类专业,于2008年针对宠物医学专业开设了《小动物影像技术》核心课程,并编写了校本特色教材,2010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2年行校合作编写了《小动物影像技术》项目化教材,2013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果之一,2014年该教材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优秀教材”项目资助。该课程目前拥有“双师型”教师3人,以校内实训基地宠物医院为实训场地,开展实训教学,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源。
二、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对课程的建设具有指导作用。本课程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要体现培养掌握影像技术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2.《小?游镉跋窦际酢房纬探ㄉ枰?综合师资队伍、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设施等各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做到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3.《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要集教学名师、校企合作教材、教学改革成果于一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要重点体现先进、适用、够用,即内容紧跟现代宠物影像技术发展,知识与技能满足临床工作需求,并在现有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力争早日申报建设成为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并建设成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三、课程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将《小动物影像技术》建设成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能充分体现高职特色、课程特点,体现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示范性课程。
具体计划:在2010年院级《小动物影像技术》精品课程与2012―2013建设的《小动物影像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基础上,于2015―2017年在宠物医学专业开展《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网络辅助创新教学实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并于2017―2019年申报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并按要求建设。
四、课程建设内容
《小动物影像技术》核心课程的建设内容包括建设一流的教师团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并在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与申报在线开放课程的过程中,注重以下六方面的内涵建设。
1.教师队伍方面:打造课程团队,逐步形成一支以课程带头人负责的,教学水平高,人员稳定,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教师团队在现有3名教师的基础上增加了2人,并按一定比例配备实训指导教师,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知名宠物医院影像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
预期目标:课程教师团队成员7人,校内教师5人,校外2人。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2名,兼职教师2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
2.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与适用性,保证够用、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不断增加宠物医学影像技术的最新成果,紧跟宠物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适时增加彩超、CT、MRI等影像技术的教学内容。
预期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涵盖普通X线技术、CR技术、DR技术、CT诊断技术、MRI技术、B超技术、彩超技术等符合企业单位需求的影像技术。
3.教学方法方面: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应尽可能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相关的课程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电子教案、习题库、案例资源、实验指导书、技能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参考文献目录、X线图片资源、B超声像图病例资源等全部上传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并完全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带动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预期目标:建设资源丰富的《小动物影像技术》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并以此开展信息化教学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4.教材建设方面: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校企合作编写的国家示范建设成果《小动物影像技术》教材,经过几年的使用基本上能够满足宠物医学专业宠物影像技术学习的需求,但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有很多宠物医院引进了CT、MRI等影像技术,因此教材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加心超、CT、MRI等相关技术的内容。
预期建设目标:2017―2019年申报并立项建成农业部“十三五”立体化教材,建设后的教材涵盖X线、超声、CT与MRI四大影像技术。
5.教学设施与实训场地方面:高度重视校内X线实训室、B超实训室、校教学宠物医院MRI实训室的建设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从而体现影像技术课程的特色和水平。
预期目标:2017―2019年在学校所在市区建设校外实训基地2个,校内X线实训基地1个,校内B超实训基地1个,校内MRI诊断中心1个。建成后的X线实训室拥有移动式X线机1台,动物DR1台;B超实训室拥有彩超1台,黑白B超5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宠物医院拥有宠物核磁共振仪(MRI)1台,总投入计250万元。
6.教学管理方面:建立科学高效、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通过《小动物影像技术》核心课程建设,优化现有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师评教、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学督导、同行专家对课程的教与学过程的评价机制与制度,促使《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不断深入的向前发展。
预期目标:形成完备的教学管理与课程评价制度与机制文件。
五、课程建设实施
1.实施保障措施。成立《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小组,制订《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整体建设实施方案。分解实施任务,责任到人,并制定奖惩措施,调动相关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2.实施效果评价。组建由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用人单位组成的评价小组,制定细化评价内容,对照课程建设规划内容及成效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建设完毕后,预期评价结果要达到优、良等级。
【关键词】音乐专业课程建设;专业有机结合;自弹自唱;互弹互唱实践课程
一、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背景
从当前国内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建设和改革调研发现,声乐、钢琴、舞蹈等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很多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是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还远远不够,还没能真正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体系,对于乐理、和声学、音乐史等理论课程的研讨更是涉猎不多。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幼儿园、小学、文艺团体等等,但目前用人单位尤其是专业艺术团体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专业技能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综合能力强、音乐素质高的全面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我校音乐教研室近几年开展了以省级精品课程《基础钢琴》、《视唱练耳》等为重点的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大大提高了本专业的教学水平,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作为特色专业,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最大的区别是更重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弹自唱、互弹互唱等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大大改善了以往学生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的思想,尤其是声乐与钢琴这两种音乐教育专业最核心的课程,它们的有机的结合训练,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就业竞争力。
二、进行课程建设、整改所需解决的问题
(1)通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的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带动本专业其它系列课程建设,使本专业的各个核心课程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专业的应用性与就业灵活性,例如通过自弹自唱、互弹互唱实践课程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的把声乐和钢琴即兴伴奏技能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将来的教学又可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2)课程建设是个庞大的工程要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并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尤其是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非重点专业,它的发展更是在夹缝里生长,光提高核心专业的技能,提升单一专业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和本科类院校比从生源到学制以及培养目标都处于劣势,因此我们要进行课程建设,进行课程整改,专业的有机结合,以及实践特色课程应用型的进一步加强是当务之急。
(3)音乐教育专业的各个核心课程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很好的联系起来需要下大工夫,尤其是要使教师与学生都能适应这种教改,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这种结合的纽带就是自弹自唱和互弹互唱这种很实用的实践课程,不过这种实践课程也需要教师的相互配合,首先要求理论课教师给学生把基础打好,其次声乐教师和钢琴教师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要注意教案的实用性、创造性,不能一成不变、闭门造车,最后钢琴即兴伴奏教师要先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让学生能适应接下来的重点实践课程训练。
(4)在本专业的各个课程中有些课程属于技能课学生比较重视,有些课程是理论课理解起来比较难学生提不起兴趣,通过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学校重点发展行为导向教学法,和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接轨,注重学生对课程兴趣的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改正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岗位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将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近年来我专业重点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并建成了省级精品课《基础钢琴》以及校级精品课《视唱练耳》,并立项了省级重点课题《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的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这些教研整改,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给本专业的长远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通过对企业艺术团体、幼儿园、小学等相关单位进行调研,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适应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的要求,依据专业发展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思路,对相关课程进行研究和实践,既要体现课程建设的重要的理论思想的价值,又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的使本专业的发展有个质的飞跃。通过自弹自唱、互弹互唱等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课程的发展和本科类院校人才培养有了明显区别,实用性更强,就业灵活性也很高,现今社会就业靠的是能力,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是每个学生的当务之急,学习不能死钻牛角尖,尤其是音乐专业由于基础不同、学习的时间差距太大,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在单一的专业技能上和本科类院校学生差距很大,因此高职音乐专业学生也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尤其是实用性、灵活性非常强的自弹自唱、互弹互唱等实践课程,要重点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音乐素养,这样将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才有一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能力需求为主要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实施首先是从课程建设开始的。我们曾经一度将课程建设的好坏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标准,课程建设几乎成为了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全部。但是,在高等教育一片繁荣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背后,却出现了学校内涵建设过程中重心的偏差,许多问题随之暴露出来。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所建设的课程对该课程所服务的专业支撑度不高,似乎是为了建设课程而建设课程。于是在政策引导之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心便转到专业建设上来,开始系统讨论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课程评价与考核等问题。这一阶段以“说课”、“说专业”为代表的讨论活动在各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起来。
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各高职院校在课程涵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理论强,实践弱。关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讨论过多强调理论、理念等理性方面的内容。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各示范院校都有一套自己的办学模式,各示范专业也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有一套自己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但究其本质其实是大同小异,似乎有玩文字游戏的嫌疑。过分强调办学特色,有将办学特色凌驾于教学质量之上的倾向。
2.雷声大,雨点小。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强调课程建设,但是真正扎扎实实开展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每个高职院校关于“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全面的建设规划,有完整的建设方案,但实际落实情况不到位。
3.单干多,系统少。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作为指挥棒,以此为标准建设的各门课程互相之间缺乏关联性,未能体现专业框架下课程建设的系统性。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内涵和特点。(1)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方面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能力是指在职业的某个岗位完成具体的岗位工作的能力,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验工作质量三个环节。因而职业能力与单纯的操作技能是有区别的。
(2)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能力需求为主要课程内容,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完成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和技巧,因而课程内容就必须与职业活动紧密关联。必须以岗位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而陈述性的概念和原理知识为辅助内容。
(3)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是以岗位工作过程顺序为主线整合相关知识和技能,使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符合岗位工作过程。实践证明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011年9月,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一体化改革与实践项目组成立。截止到2014年12月,本课程改革已开展四轮,课改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同行的高度认同,进而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推广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根据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确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熟练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加工质量分析、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培养目标通工艺、精操作、会检验。
(2)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依据《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目标确定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工艺编制、机床操作、质量检验三个方面。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训基地在制产品,选取四个能代表零件表面加工几何要素的典型零件和一个部件作为载体,将课程内容融入到每个学习情境的每个学习任务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3)由易到难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根据选取的载体,对每一个学习情境,以零件生产过程为主线,编排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由易到难的学习任务串联而成,按工艺流程,几何要素不断叠加、难度不断递进、学生工艺能力不断提高。
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实施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以点带面,在示范建设的良好基础上普遍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在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安全防范工程;核心课程建设
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是根据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安全防范行业的发展趋势,由公安大学申请、经教育部批准、率先由公安大学设置的行业特点显著、专业特色鲜明的公安技术类专业。自1979年技防工作作为一项公安业务归口管理以来,30余年间,从公安部主管部门、各省厅、市局三级技防管理机构的建立,到包括分(县)局、派出所的专兼职业务岗位设置,形成了一支技防管理的有生力量。
鉴于公安技防管理深化改革、安防领域技术与应用的迅猛发展,以及我校近两年专业建设大幅度开展,安全防范工程专业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公安相关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和适应安全防范行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公安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针对新的培养需求和培养目标,科学、全面、合理的调整了课程的设置,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明确和建设。面对人民警察招录培养改革下,需要对课程体系结构进一步的优化,完善安全防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验体系和实训体系,切实贯彻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使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成为实战需要的安全防范人才培养基地,为全国公安技防管理部门业务训练提供有力支撑。
一、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核心课程
安全防范工程专业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公安实战能力,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按照公安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要求,系统掌握安全防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的知识、方法,具有从事安全防范实际工作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能够在公安机关从事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和其他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立足工科,兼顾法学、管理学和公安业务,以公安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专业理论支撑,以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为专业技术支撑,着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安防规划、设计、运维、评估、管理、保障的基本专业技能,兼顾学生从事其他安防工作及相关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学生雄厚的工科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之具有强劲的职业发展潜力。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最终确定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视频监控系统与应用、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安全防范管理作为安防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核心课程内容设计与建设
(一)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
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设置为34学时,其中讲授22学时,实践12学时。主要讲授以入侵行为特征为探测对象的各种防入侵探测技术及设备,重点介绍各种探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安装、调试、使用、维护;讲授报警的条件以及报警控制、管理的自我完备性、闭环性,构成报警系统的技术要求等相关理论。
(二)视频监控系统与应用
视频监控系统与应用设置为54学时,其中讲授3时,实践15学时。课程主要讲授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功能、工作原理、主要设备等内容,在介绍视频监控基本概念及组成的基础上,重点讲述视频采集设备、控制设备、存储设备、显示设备等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讲授公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及重点难点问题。
(三)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
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设置学时为34学时,其中讲授25学时,实践时。主要讲授如何建立起安全防范系统的整体模型;阐明采用先进技术手段组成的安全防范系统的基本结构;论述各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以及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和验收。
(四)安全防范管理
安全防范管理设置学时为34学时,其中讲授34学时,实践0学时。主要讲授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的任务和原则、管理的依据、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管理的程序与要求等。使学生掌握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依法监督管理安防行业和用户单位,适时开展安全技术防范风险评估、合理规划安全技术防范活动、严格控制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质量、有效应用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科学评价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效能的能力,以满足公安安全技术防范管理业务对人才的需求。
三、安全防范工程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教学团队和核心课程建设思路,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首席主讲教师与课程负责人,建立主干课程组,对每门课程的内容体系和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使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将专业特色落实并体现在核心课程上,为了加强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服务于警务实践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教材建设。加强教材建设是核心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学科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了适应培养方案,组织教师完成多类课程讲义、教材、实验实训教材等的编写任务,对现有建材体系进行改革。
加强试题库建设。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施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核心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钟新文.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大学教育,2013(7):34-35.
[2]李元元.加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9):25-27.
作者简介:
(一)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身心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有着许多专业课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地方性高校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宣传力度不够,或是很大程度上为了考级任务(外语、计算机)、考研通过率(高等数学等)以及迎合教改等,导致师生对开设课程的目的、意义以及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完全了解通识教育的仅占2.8%,听说过的占17.3%,没听说过和完全不了解的高达79.9%。此外,学生对开展通识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较低,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34.6%,没有必要的占23.4%,持无所谓态度的占42%。其中,认为没有必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原因(多选)主要有认为对就业没有帮助(占86.3%,居首位),不感兴趣(68.2%),专业课学习业务过重(68.3%)。此外,个别地方高校通识类课程开设成为普及型或概论型的课程,过于强调对学生“点”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完善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此积极性较低。而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也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将选修课仅仅作为一种获取学分的手段(认为比专业选修课容易拿学分的占82.3%),导致很多娱乐性强、易获学分,课堂考勤少的课程成了热门,而忽视了通识教育课程真正的价值。师生的这种认识使得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较低,课程价值无法真正实现。
(二)公共选修课数量少、内容杂,且学科分布不合理随着各地方性综合大学的持续扩招,参加选修课的学生也逐年递增,就目前学校每个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而言,无法真正满足学生选修的需求,从而导致某些热门课程的扩班,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识类选修课内容杂乱无章,在各个地方性综合大学中普遍存在,且很多学校的选修课学科大类分布不合理,没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选修需求。如以温州大学和宁波大学为例,2013-2014学年,温州大学共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129门,其中以人文与社会科学板块开设课程最多,为39门,占总开课数的30.23%。其次为数学与自然科学板块,为27门,占总开课数的20.93%,单独体育板块开课数也占5.43%。[3]宁波大学2012-2013学年,共开设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379门,其中人文科学板块所开设课程最多,占35.4%,而社会科学次之,工程技术和综合板块最少,分别占了13.7%。[4]由此可见,各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相差较大,且以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为主,技能类以及地方文化类较少,各类课程的开设没有很好的反应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提出应更多的增设艺术类及体育保健类课程,以弥补基础教育时期长期接受“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缺陷。(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目标不清,且未成规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通识教育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通识教育实践的基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能够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但就目前的实施情况而言,各地方性综合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不多,对此还处于逐步摸索改进的阶段。对于核心课程的设置也过于随意和零散,难以形成成套的体系。此外,很多地方高校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主要以教师自由申报为主,缺乏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及核心课程体系的作用和目标的深刻把握和深入剖析。如宁波大学于2009年和2010年进行了2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申报,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学科发展优势和现有教学资源,宁波大学先后开设了以下几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首批开设的《英语学习方法》《神奇的大自然》《社交礼仪》《金融政策解读》《日本企业文化》《经典红歌赏析》以及第二批开设的《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海洋与人类文明》《现代生态学热点问题》共9门课程。[5]在以上课程中,涉及人文科学板块3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板块各2门,各板块所占总通识选修课程的比例基本相差不大,同时,通过第二批的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综合板块的比例均有所上升,目前还未涉及工程技术板块。但是,宁波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涉及面不广,仅仅包括了零散的几个点,没有形成该有的规模,学生选择余地较少。且很少有学生了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学校对此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在此过程中也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综合型重点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经验借鉴
由于更多的地方性综合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实施状况并不成熟,在此,选取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较为领先的复旦大学及中山大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建立合理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做参考。
(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复旦大学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始于2006年,共6个模块,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及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且于2011-2012春季学期,共开设97门核心课程,[6]远远高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核心课程开课数。中山大学从2009年开始推行,共4大类,分别是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以及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且于2012-2013春季学期共开设了99门核心课程(见表1)。经过几年建设,不断暴露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明显”无论是复旦大学还是中山大学,其核心课程数量都已达到近100门,但是相比各自学校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学校要求学生通识核心课程选修学分相对较少(复旦大学为12学分,即每个模块2学分,而中山大学为16学分,即每个模块4学分),因此无论从每个学期需要选修的核心课程量而言或从必修学分的量而言,学生对核心课程的选修空间均比较有限。正因为此,“核心课程”在学生心目中与普通选修课程意义趋同,学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视度较低。2.核心课程内容缺乏跨学科性核心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当从通识教育的最初理念出发,打破各个学科专业的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的学习交流平台。因此,作为核心课程,不应当只是各类不同学科、专业简单的累加,而应将若干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后重新编排、整合形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大部分的课程有着浓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迫使外专业学生望而却步,因而,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整合课程。3.核心课程实施缺乏足够资源、基金支撑纵观各重点高校的核心课程实施情况,开课教师大多为资深教授、副教授,但是这类教师大多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以专才教育为主,开展的核心课程往往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跨学科及课程通识性相对不足。其次,从各重点院校核心课程的授课形式来看,主要以教师教学与学生讨论参半实行,较多核心课程讨论课的实施除对教师水平、学生参与度提出更高要求外,同时也需要学校更好的硬件资源支撑。此外,相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开设,更多高校老师更愿意通过接项目、做课题来提高个人的专业成就,由此导致了开课教师积极性不足,这也严重制约了核心课程的进一步提升。
(二)课程建设经验借鉴首先,地方性综合大学通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因此,在构建核心课程体系过程中应避免所有通识教育课程“一刀切”的现象,应充分体现出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适当提高核心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所占的学分比重,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其次,地方性综合大学具学科门类齐全、教育资源广泛等特点。其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当打破各类专业学科的壁垒,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资源,构建跨学科、跨专业全民化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选择资深教授、讲师等,编排富有学科知识相融合的核心课程教育方案,来提升地方性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质量。最后,从综合型重点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暴露出的问题来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不能忽视资金的作用,对此,高校可以设置用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专项资金,贯彻并落实专项资金的使用,从而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地方性综合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对照国内各重点院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有必要建立地方性综合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
(一)课程体系设置依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指导哲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是受到多种教育哲学混合影响的产物,这些哲学包括永恒主义、要素主义以及进步主义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应当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关注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和理性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后工业化社会。[7]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性综合大学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其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着数量巨大的业务骨干和基层工作者,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性综合大学应该以培养地方及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基础,选择能够与现代社会接轨的相应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内容及形式,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客服专业教育所带来的素质偏失,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中岗位变动和职业变迁,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对地方性综合大学而言,由于校内各专业齐全,有着许多资深的教授、教师以及素质和智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且有雄厚的资金基础,这一切都为核心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及特色,发展有自身优势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各院校可以参照原有的通识教育板块体系,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再细分为几个模块,增设相应的课程,具体见表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应涵盖以上6大领域,为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学识背景,同时也能让学科专业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生,有机会享受心智上的相互了解和思想上的相互碰撞。
1.人文科学与文化设置该领域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课程模块可以分为两类,即文史经典阅读与批判、中外文化继承与传播。文史经典阅读与批判模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受过教育的眼和耳”对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的“读、看、听”能力。课程主要以鉴赏和批判文学作品为主,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和探讨文艺批判和分析的方法。文学作品的类型多样,包括小说、戏剧、诗歌和民间文学等。中外文化继承与传播模块为学生提供一种看待本土及外来文化现象和传统的独到视角,借此来审视自己原有的文化观点和本国的传统文化。课程可以重点介绍世界上主要的文化,如印度、东亚、苏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此外,还可包括已经不复存在的文明,如丝绸之路等。[8]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各种文化体系的宗教伦理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各种思潮、文学艺术及其文化成就等,探讨各方面彼此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文化因素对塑造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2.社会科学与道德该领域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观点及方法,从而加深对现代社会人类各种行为的理解以及对我们居住的社会的了解,主要涵盖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此领域课程希望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数量统计的方法,来探究和解释现代社会的问题。如探究某一特殊学科领域的方法是如何运用到与人和社会组织相关的问题上的。此外,该领域课程还包括道德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接受较高的道德标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西方伦理道德观念,使学生举办做出合理的道德和政治选择的能力。3.自然科学与技术该课程领域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和众多的工程技术领域,使学生通过对所涉领域的总体理解,认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4.医药科学与健康该领域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自身规律、人类疾病及治疗原则等,让学生在接受教育提高学业水平的同时,关注自身身体,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5.艺术科学与审美该领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美术手法介绍、视觉艺术享受、音乐风格欣赏等,启发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蕴含,使其在艺术赏析过程中得到美的陶冶,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6.创新精神与创业该领域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的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等),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以适应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在这个领域的课程设置过程当中,地方性高校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资源,聘请地方创业成功的人士来校做相关课程教学,以此来增加学生与社会交流的机会。此外,在具体课程设置过程中,各地方高校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地理位置优势及相关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优势,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如宁波大学可以利用宁波特殊的地理位置开设具有港口或海洋特色的核心课程,为目前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全能型的人才;又如以宁波帮人士为依托,加大对外的沟通交流合作机会,使开设课程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确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通识教育课程是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泛指专业课外的所有课程。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在整个通识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合理的、明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有助于更好的完善学校的通识教育培养方案,更有效的推动通识教育发展。因此,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通识教育得以实现长远发展的基本保证。
(二)提高通识教育意识,推动核心课程纵深发展在深化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应当不断提高通识教育主管部门及领导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只有对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必要性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才会在全校师生中主动加强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必要性的宣传力度,这也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获得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保证通识教育各项改革得以向纵深发展。此外,全校师生的通识教育意识也亟待加强,从而保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有效开展。
(三)重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比其他专业教育教师高得多。它要求教师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又有要求教师有宽阔的知识面,同时还得具备运用不同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的关键。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师选拔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有较强专业素养,知识面宽广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作为任课教师;同时应当做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授课教师后备力量的培养,通过学校的良好政策来鼓励和培养年轻优秀教师。此外,学校还应及时整合教师资源,适时进行系统的通识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一、掌握行业状况,定位核心课程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首都酒店业发展现状,紧紧围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培养具备高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部门服务与督导等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进行服务流程设计、服务标准制定、酒店市场开发与产品推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酒店基层管理者。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核心课程的建设必须以专业调研为基础。对旅游行业、酒店企业的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进行筛选、归纳,分析出职业岗位的专业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确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而确定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北京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1.专业人员需求量分析。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中,对北京多家著名酒店(国际酒店集团、国内酒店集团、国内单体星级饭店等)进行调研得出的结论是:随着酒店业的迅猛发展,北京各酒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未来北京每年需要10万名左右的酒店专业人才,而目前只能向酒店市场供应3万名左右的专业人才,人才缺口巨大。随着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升级,酒店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将会进一步的增加。
2.酒店部门用人需求分析。按照酒店部门来分析,酒店业目前在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销售部等部门用人需求比较大。根据酒店经营的实际状况表明:客房部是酒店收入及规模最大的部门,劳动力需求也很大。
3.酒店各层级用人需求分析。通过对北京多家酒店人力资源部的人才需求调查,目前首都酒店业最紧缺的就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扎实专业技能、丰富工作经验的饭店服务和管理人才,其中包括基层管理人才(领班、主管)和技能型人才。
4.酒店从业人员总体学历状况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在对酒店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学历要求中,基层管理人员如主管、领班要求为高职、大专(70%左右),其次是本科(30%左右);对于服务员的学历要求是高职、大专(75%左右),中职(25%左右)。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正是酒店所急需的有大专学历的人才。具体的学历状况见图1。
5.通过对北京酒店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调查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的岗位,主要是酒店的前厅、客房基层管理岗。同时,也为相关旅游企业的岗位培养人才。就业岗位如图2所示:
(二)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提炼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上述情况的掌握对核心课程的确定和建设意义极为重要。据此,提炼了核心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思路。核心课程设计的理念是根据教育部[2006教高16号文件]“工学结合”的精神,为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理念。依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力培养”的设计原则,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对酒店房务部门所涵盖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进行分析,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考虑了该门课程的前后序课程的情况,以房务部服务与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与多家校企合作酒店合作开发了《酒店房务服务与管理》课程作为酒店专业核心课程。重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因此,建设这门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就业后,能胜任酒店房务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使教学中突显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目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设计思路是以酒店房务部的基本作业程序为依据,以酒店房务部真实业务情景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流程为脉络展开教学。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课程设计。
以酒店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酒店房务部所涵盖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设置了11个工作情景。教学计划安排72学时,其中的8学时讲解房务部的基本功能、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等,其它64学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真实情境”教学模式,完成房务部对客接待11个工作情景的学习。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和企业兼职教师带领下进行对客服务。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随时发现问题当即予以指导,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采用与流程相结合的结构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引入、问题提出、知识联接、技能训练完成每个单元的设计,以实训教室为学习场所,教、学、做三者结合,使学生在仿真环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核心课程建设应反映行业、企业状况
(一)2010年GB/T14308-2010———《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的出台,对旅游饭店做出了新的定义“以间(套)夜为时间单位出租客房,以住宿服务为主,并提供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等相应服务的住宿设施,按不同习惯可能也被称为宾馆、酒店、旅馆、旅社、宾舍、度假村、俱乐部、大厦、中心等。”从此可看出房务部门在酒店中的重要性。
(二)把握旅游饭店内部运营机构的变化情况,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近几年,旅游饭店为了合理配置资源,保障内部管理系统畅通,所以,饭店在内部机构设置上,改变了以往单独设置前厅部、客房部的做法,成立了房务中心(部),从宾客入住酒店到离开酒店的全过程都由房务部门进行管理和服务,有效地节省了资源,减少了环节,使工作更加顺畅。现在大部分酒店都设立了房务总监一职,统管前厅和客房业务。
(三)适应酒店市场发展变化进行课程建设,特别是快捷酒店的兴起,改变了以往酒店膳宿共管的模式。快捷酒店的业务内容主要是提供房务服务,满足了一大批特殊顾客群体入住安全、整洁、快速的需要。故此,建设《酒店房务服务与管理》核心课程是必要的。
(四)确定企业实际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北京国际国内酒店集团、单体品牌酒店的调研,总结和分析出酒店基层管理者的核心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表1)
三、强化校内外实训教学环境建设
为配合核心课程建设,形成课程教学的有机体系,必须加强实训环境建设。在建设方法上,采用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场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际情景环境,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以建立的校内酒店前厅、客房实训室。以保证课程效能的发挥。另外,校企“捆绑”,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前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聘请实习基地企业的人员作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在岗实习。开展全真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一是通过实际操作,给予学生真实的酒店企业情景再现,达到学生学习体验感和真实度,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二是能够把酒店在经营管理中多年凝练的企业文化植入教学过程中,促进校企合作,加强了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知,尽快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
四、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教材
为使核心课程更加符合酒店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坚持与企业合作,吸纳了校外专家,特别是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参加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课程教材编写。与在北京的著名国际国内酒店集团、单体品牌酒店开展紧密的校企合作,实现课程共建。这种教材编写方式,使得教材的内容更加科学,更加具有实践性,更加贴近行业前沿,学生对教材内容便于掌握理解和操作。
关键词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Planning
——Take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s as an example
ZHOU Li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May 2012,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the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units issued a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uilding measures for implementation." This will combin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cuments to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course, for examp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ndation and building goals, thinking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ways explor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boutique building should be of concer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national quality benefits of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Key words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national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deas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被评选为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一门教育部重点关注的制冷专业核心课程,其资源共享的需求甚为迫切,势必会成为诸多高校争相申报的课程,但是如何能够精益求精,真正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作用 ,确实是需要建设单位认真仔细思考的问题。
1 课程建设基础
武汉商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目前已经建设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平台优越,教学成果出众,若将此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应该着手重点进行基础资源完善和丰富拓展资源等工作,前期已经完成了网络平台设计和构建了资源名录,并进行了课程概要、基本资源、部分拓展资源的上传工作,还需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及持续更新和建设工作。
2 课程建设目标与思路
我们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三线并行,二层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进行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建设。
我们将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进行持续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的职业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完善符合学校实际和满足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的遴选机制;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推行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完善实习实训环境;以课程教学资源库为核心,构建网上课程自主学习系统;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课程团队;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素质,将本课程建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而使课程建设的成果辐射至全国,起到示范性带头作用。
3 课程建设计划
3.1 课程建设组织工作
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课程建设责任制;课程负责人认真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集思广益,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建设步骤和建设措施;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究课程建设问题。
3.2 课程内容建设
对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是后续建设工作的基石,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中,我们主要从课程调研、内容体系设计、实训教学项目设计、制定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
3.3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3.3.1 课程负责人
目标:提升课程负责人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团队、科研团队建设的能力。
措施:(1)完成课程建设相关的1项省部级以上教研课题;(2)指导课程组青年教师1名;(3)参与学院及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评审工作。
3.3.2 主讲教师
目标:培养主讲教师4人,使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
措施:(1)增加1名校内青年教师加入课程教学团队,实行随堂听课的形式培养。(2)安排1名教师到企业调研;(3)继续对团队中青年教师进行督导听课,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3.3.3 团队整体建设
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措施:(1)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研讨活动;(2)引进并补充1名专业教师成为课程组成员,以优化教学团队;(3)召开1次课程建设座谈会,形成会议纪要及时反映到课程建设中;(4)继续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本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的接班人;(5)教学团队成员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少于两项。
3.4 教学改革
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课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基于现有的教学特色,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主要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方式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入手。
3.4.1 教学模式
目标:继续探讨和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措施:(1)优化“教、学、做”教学的实施方案;(2)组织课程团队探讨课程教学组织。
3.4.2 教学方法
目标: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措施:(1)组织课程团队研讨和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总结课程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细化到各教学单元;(2)开展1次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的观摩课,研讨教学方法的运用;(3)要求教师在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教学中运用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
3.4.3 教学手段
目标:继续运用好现代教学手段
措施:(1)进一步优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课程教学中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的运用;(2)继续推进学资源库建设,让制冷压缩机拆卸与装配的网络课程成为资源共享的平台。
3.4.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目标: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措施:(1)在教学团队中开展考核分析总结和交流活动,优化考核方案;(2)形成较为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标准。
3.5 课程资源建设
3.5.1 课程资源整体建设
目标:完善课程资源,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措施:(1)制作上传各种电子化学习资源,构建课程学习系统,全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2)继续积极申报省级、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
3.5.2 教学录像
目标:完善课程全程录像
措施:(1)基于课程内容优化的需要将部分课程进行重新录像和加工;(2)逐步增加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录像等。
3.5.3 资源补充与完善
目标:继续完善和补充资源
措施:(1)设立学习论坛、在线测试、在线课堂等栏目,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与探究;(2)补充新增的习题,定期补充各种教学文件,随时补充相关参考文献,及时补充最新相关国家政策法规,定期补充教研论文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广大高等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和加强高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上网并共享,并在更大范围内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晋升高职院校后,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工作随之跨上了新的台阶。2008年7月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示范专业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当前形势下时间紧迫,刻不容缓的学院重点工作。通过这两年多来的课程建设,我院共建成了2门国家级、16门省级、4门教育部教指委级精品课程。在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我深深体会到建设精品课程决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课程,而是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我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应体现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和学科特色,重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与本科院校的“宽口径,厚基础”不同,基础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的需要,以体现社会发展要求。
2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
首先课程内容首先应该是活跃的、不断充实、更新的动态过程,要能跟上日益发展更新的本学科的科学体系。其次,课程教学内容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否则其它各个方面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课程内容应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来优化,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大纲的编写应当在非常熟悉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深人企业收集资料,以体现目前比较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逐步完善大纲内容。
3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优劣。传统的授课方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是边讲边写,学生边听边记,课程讲授大多沿用概念—原理—运用的传统方法,学生参与程度低。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建有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在利用程度上还参差不齐。精品课程的建设正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一种模式。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并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这次我院各系在精品课程的制作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努力将传统的讲授方法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纺化系,在这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较好地体现了其学科特色,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化改革走出了第一步。但同时也可看出,我院一些精品课程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表现教学内容与教授方法的协调应用上还显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改进教学效果和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固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再完善、再精致,都不能替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能替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和把握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所以优化教学手段还要处理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显现出手段的优化对教学质量的优化所具有的优势。
4教材的整合优化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建设是衡量一个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质量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因此,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高职高专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选用与高职高专相配套的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注重教材的系列化和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的相呼应,并注意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此外,教材建设除了选用以上这类优秀的成品教材之外,我们还应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中青年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例如,我院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学校专业情况和行业需求,编写了51本特色教材,进一步完善了主干教材的系列,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