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5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健词]宁波 有机产品 营销策略
一、有机农产品的目标市场
有机农产品由于其生产加工的原则和标准相当严格,所以其单位面积产量要低于一般农产品,而成本和价格则要高于一般农产品。我国尚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土地面积少,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压力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规模推广有机农业还不切实际。所以有机农产品在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都只能作为高端农产品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其目标市场定位为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工厂、学校、幼儿园及机关、事业单位等的食堂;宾馆、酒店和注重品牌效应的一般饭店。
(1)优势分析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正在逐步扩大,有机农产品的多样化不断增加。人们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因而更加注重食品上的安全。消费观念的转变,使更多的人认为食用有机食品是生活当中时尚的表现。
(2)弱势分析
有机产业是刚刚兴起的一个新行业。有机农产品在我们国家才刚刚兴起,并不为大多数人们所知晓。此外,有机农产品价格高,品质不一定优。有机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遵循有机农业的标准而进行生产,因而对生产基地的要求比较高。
(3)机遇分析
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投入力度。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有些商家看准商机,运用互联网,在网上销售有机农产品。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食品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更向往健康、纯天然的食品。因此,消费者健康观念的转变,使有机农品逐渐被大多数消费者所认可。
表1 当前发展有机农产品的SWOT分析示意图
三、我国实施有机农产品营销的对策分析
(1)产品策略
在包装上,对有机农产品的包装可以不经过深加工进行装包。将出土的有机农产品用专用的包装袋进行包装,包装上不仅含有有机食品的防伪标志,更要突出原生态、健康这一特征。必要时可以带着蒜梗一起包装,给消费者一种刚出土的感觉,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包装上也要不断创新思路,在一些节假日可以混合不同种类的有机农产品,形成礼品包装。在包装中也要利用低碳的原理,尽量使用一些原始的包装,如用纸包装,或是菜篮子包装。
有机农产品包装的优化组合。目前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多数是初级加工品,因此在销售过程中要细分品种,细分目标市场,并将有机农产品的组合根据高、中、低这三个档次进行细分,针对高端个人---会员制;针对行政、机关单位---周末菜篮子,每周五陪送;针对礼品市场突出送健康----礼盒产品。因为有机农产品存在季节性限制,所以在产品生产方面,有机农产品基地(公司)根据产品生产周期设置科学合理的产品种植组合。比如,在超市专柜,普通产品区则可以将简单包装的有机农产品进行出售,而在一些礼盒区或是高档产品区,就要制作有机农产品的高档包装。
此外,需要注意农产品的质量和营养问题。严格控制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有机农产品能不能长期受到消费者信赖与产品的质量显著相关。为长期定制有机农产品(特别是有机蔬菜)的消费者科学搭配蔬菜品类和营养,既满足消费者对蔬菜种类变化的需求又满足对营养搭配的要求,做消费者的“家庭营养师”。
(2)促销策略
促销就是卖方与买方之间进行的信息沟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促销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促销成为了企业出售商品的重要手段。有机农产品主要是面向出口,对国内的市场也只是简单的销售有机农产品,并没有进行相应的促销宣传策略,因此根据促销方式来制定有机农产品的促销策略。
第一,有机农产品不同于普通食品,它是属于调料品一类,因此可以采取免费赠送的方式。即购买有机农产品达到一定量则会送有机农产品的赠品,也可以赠送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册、农产品样式的饰品或是别的赠送物品。对有机农产品进行折扣上的优惠。比如在一些节假日,或是一些特殊的节日上,进行价格的优惠。发放折扣券,小面额的有价证券,吸引顾客前来购买。
第二,广告宣传,广告是各种商品进行宣传的媒介,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有机农产品来说,它的广告应该面向全社会,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应该高调宣扬。宣传对象是全体公众,尤其是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高收入家庭、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们。因此,广告的设计应该充分全面地展示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式、生产条件、特点、种类、价格、认证机构、认证程序及标准、标志,要特别说明有机与无机的区别。
(3)价格策略
有机农产品的商家在制定有机农产品价格时需考虑成本、市场、消费三因素,商家可以选择一下价格策略:第一,组合产品的价格策略。有机农产品的互补产品是一些调味品,则进行产品组合时,要把有关煮菜的调味品摆在一起,让顾客一目了然,因为都是炒菜过程中的必需品,则可以价格优惠,比平常价格低一些,以此来吸引顾客。第二,差别价格策略。这是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不同的顾客群,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价格。
(4)渠道策略
关键词:网络营销;问题;对策;营销策略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借助于互联网来实现企业目标的营销手段。农产品网络营销是利用互联网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包括农产品网络市场调研,网络消费者市场分析、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构建,网络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策略组合等活动,最终依托农产品基地和物流配送系统,促进农产品个人与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
二、甘肃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落后
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粗略统计,西部地区农村网络入户率不足10%;其次网络利用率低,政府主导的农产品网站大多属于信息交流与平台而非交易平台,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开展。
(二)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我国西部地区农民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农民甚至从没接触过计算机,加之政府不能及时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导致农民很难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网络营销活动。
(三)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物流成本高
同其他工业品相比,大部分农产品具有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的特点,客观上要求物流配送效率更高,满足JIT的要求。但现实情况是,依靠单个农户自建物流体系几乎不可能,利用第三方物流的成本又会很高,还不一定能实现及时配送,加之西部地区农产品种植规模化程度低,大多属分散种植,也给物流集货,储存,装卸,运输等带来诸多不便。(四)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土地经营零星分散,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难以形成,流转土地比例低,大部分土地仍是农户各自经营,户与户之间的农产品无论在品种、品质、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结果是规范化管理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难以实施。
三、甘肃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渠道
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是开展网络营销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资力度,促进农村网络建设和网络质量提高,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将农业科技知识和产品市场信息提供给种植户和消费者。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户和农产品协会建立电商交易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等多种形式,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二)抓好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应制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农民到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或派技术人员到农户家现场指导,另一方面制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加大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吸纳电子商务高端人才和技术骨干,鼓励各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和有实际经验的人才进县、乡创业,培养造就一支电子商务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三)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物流配送是网络营销的关键环节,及时、快速、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物流体系是农产品网络营销成功的保障。而农村地区物流不发达,成为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瓶颈。因此,农产品网络营销应选择效率高、技术好、服务优的物流公司作为合作对象,一些实力强的公司和协会可考虑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此外,物流配送还要重视农产品本身的特点,加强冷链物流建设。
(四)建立农产品标准化指标体系,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
农产品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新鲜程度、大小、色泽、均匀程度、农药残留等,在确保指标体系相同的情况下,产品无显著差异。产品标准化能有效消除人们网购时的顾虑,减少投诉,提高网购量。实施产品标准化,一是生产标准化,即进行标准化育种、栽培、管理、采摘。采用标准化生产,同一地块的产品应无显著差异;二是销售标准化,即包装、仓储、运输、配送、售卖等的标准化。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措施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其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标准化进程。
四、完善甘肃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
(一)利用电子邮件营销
即通过电子邮件列表、新闻邮件、电子刊物和产品目录等形式,向目标客户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同时也可附带一定形式和数量的商业广告。电子邮件形式在互联网上传递信息不但成本低、速度快,而且信息形式丰富多彩,在保持现有客户及发掘潜在客户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农产品网络广告营销
即运用互联网以付费方式向目标客户传递农产品信息的传播活动,尤其适合农产品品牌的宣传。网络广告形式灵活,可以用图片、声音、文字、三维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达到宣传自己和开发潜在市场的目的。
(三)利用移动电子商务开展营销
所谓移动电子商务是指以个人移动处理终端(手机、平板电脑、PDA、笔记本电脑等)通信设备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活动,比之其他设备具有灵活性、便捷性等优势。农村地区受限于地区硬件原因,在销售方面先天弱势,但凭借网络优势,利用微信、短信等方式实现农户与专家、厂家、客户的交流,促进农产品销售。(四)利用网络客户关系管理优势开展营销网络客户关系管理的形式主要有电子邮件、CRM软件、网站FAQ、在线QQ、社区论坛等。客户关系管理是实现对客户的管理并维系客户关系,提升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手段。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级政府农牧信息网,微博,第三方电商平台农产品信息,促进农产品交易。
作者:余悦 单位:甘肃省武威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艳,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创新发展及实现路径研究.市场与贸易,2015.9
[2]王雪,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4
[3]梁小丽,关于甘肃特产开展网络营销的初步探讨.电子商务,2014.7
[4]刘朝,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4
[5]余小花,探索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中国商贸,2014.10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
一带一路战略使得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对广西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贸易风险由此不断加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是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全面强化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能力。
1.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1.1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要求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不断加快,对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广西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大省,其各项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近些年来其对农产品进口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成为当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各省及各国农产品乃至整个贸易的发展,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显得十分必要。
1.2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成效,其所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贸易更是呈现出不断高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贸易风险不断加大的当前,其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全面强化对农产品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提升广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有效性,争取更多的利润。进出口贸易能否取得健康长期发展,关键在于对全球化背景下贸易风险的控制情况,因此从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情况来看,全面强化风险控制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1.3有助于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损失
贸易风险的存在使得广西农产品在实施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的损失,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沿线各国经济金融的联系更加密切,贸易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将被放大,各项农产品进出口风险会威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强化风险控制时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及其损失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我国整个贸易发展所面临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1.4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借助于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强化风险控制,减小风险损失,进而提升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其可以根据现实需求选择性的进口所需要的农产品,实现全放联动的风险控制模式,有效降低农产品进口的成本,更好地满足本地区市场的需求。
2.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有限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实施的必然性战略,其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不高,使其难以通过与贸易国家之间的深入合作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从比较优势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农产品生产和进出口方面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而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其风险性因素不断增加,对其控制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广西在进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还没有对其有效的把握,使其难以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服务于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而限制了其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2.2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政策不到位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当前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使其所面临的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长期来看将严重影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目前政府部门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把握程度有限,难以根据一带一路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服务于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各项风险因素的考量不周,对风险的具体识别与规避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现有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施行,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实施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强化风险控制能力,进而限制了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2.3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有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使得国际贸易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其复杂性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其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各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其预测的难度不断提升,而大部分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的规模较小、能力有限,因此在风险预测方面存在事实上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变化和增强的趋势,使得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难以采取传统的方法与模式,贸易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增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贸易的顺利发展。
2.4缺乏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其还缺乏专业化的贸易风险控制人才,对其整个贸易的发展都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行业内现有的从业人员难以得到关于贸易风险方面的有效培训,使其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的各项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进而限制了整个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其利润水平有限,使其在实施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难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现有的风险控制人员团队得不到有效强化,限制了其贸易的整体发展,因此使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贸易变得更为艰难。
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3.1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必须要首先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充分借助现有的机遇,提升风险控制意识。一方面,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需求进行分析,对其各项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农产品进出口策略,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情况逐步推进其贸易策略。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市场分析,对一带一路战略可能会带来的诸多层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进行风险防范,提升整个农产品贸易行业的风险意识,充分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2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得以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的关键性举措。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对现有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修正和完善,根据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现实发展情况,对其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避免其在贸易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要根据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情况,创新贸易风险控制机制,充分提升对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力,完善政府部门的各项职能,制定有效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够具有充分完善的保障。
3.3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与应对能力
有效的风险控制得益于对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不断提升其风险控制能力,首先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整个市场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充分借助历史数据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其根源,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依托,提升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便于实施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另外,要不断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在农产品贸易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规避体系、风险控制实施体系等方法,对各项风险进行识别,形成协调高效的风险控制模式,全面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控制能力。
3.4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关于风险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风险控制方法的应用能力,切实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各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各贸易企业通过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外部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贸易风险管理人才,充实现有的人才团队,使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能够顺利流入各贸易企业中,保证广西农产品贸易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得以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结语
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其在贸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应该从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对各项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实现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外贸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桂海论丛,2015(07)
[2]闫德忱,王秀珠.我国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09(21)[3]成榕.贸易风险防控新机制[J].世界农业,2014(11)
(一)新型职业农民。
美国学者沃尔夫对职业农民的经典定义是:职业农民应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从职业意义上看,所谓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②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③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职业农民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与非农民区分开来,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将农业作为主要工作进行经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营规则获取利润,追求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农业经纪人。曾一春提出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拥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有相当的经营管理能力,主要工作以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为主,生活来源以农业收入为主,居住地以农村或集镇为主的农业从业人员。胡小平认为从职业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核心工作;从素质来看,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从文化、技术和经营管理上都具有一定水平。本文理解,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从事职业上看,产业化分工过程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把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作为经济主要来源,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做出报酬最大化决定,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环境意识,愿意把从事农业作为固定的职业;从新型来看,不在是从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运用新的农业种植技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经营管理技术求最大效益的市场经济。
(二)经营管理能力。
美国企业管理协会用五年时间并从1882名成功的经理中总结出经营管理能力的十种重要基本能力:注重的工作效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自信心,拥有准确的判断力,乐观进取,能帮助指导他人,主动果断客观,善于动员群众,会利用交流做工作并善于建立亲密关系,勤俭艰苦和具有灵活性。冯明侠对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这样理解为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处在农村的,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验的,通过自己的经营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组织起来,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与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对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做出贡献的一些人。本文认为,经营管理能力主要体现以下方面:能够运用现有的资源或者争取更大的资源基础上,面对市场竞争环境,做出远景规划与战略制定,制定发展方向,获取更大稳健的经济效益;在制定发展方向指引下,对组织的采购、生产、市场开拓、劳动力、资金和人力优化管理,使目标得以实现,具体包括:(1)能够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管理部门和制度,选择合适人员;(2)能够掌握经济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市场信息,根据信息做好经营预测、经营目标;(3)能够对土地合理利用、整顿、开发;(4)能够最大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5)能够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拥有良好的销售渠道;(6)能够很好进行机器设备、组织物质进行管理;(7)能够管理好产品质量;(8)能够运用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效益;(9)能够控制好财务、成本、效益,以及利润分配;(10)善于交流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构成
现代农业具有资源配置高市场化与国际化、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发展深度开放等特征。美国学者爱德华•丹尼森认为:美国的农业高速增长,其中的30%依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50%是农业技术与经营方式更新。这要求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和产品经营管理能力。
(一)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需要适应未来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了解农产品市场运作过程,掌握农产品的供应链运作,树立市场营销的观念,改变原来落后的小农经济思想,参与市场竞争。新型职业农民能够独立进行农产品市场调查分析,多渠道收集农产品市场信息,能够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合理预测,分析市场供给变化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产品市场进行预测。只有做出正确的预测,才能减少决策中的失误,降低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帮助决策目标更好实现。
(二)决策能力。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摆脱从众心理,具有独到的慧眼来发现一些规律。在做出决策时,必须拥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不可能有决策,主动思考问题,拥有责任感和事业感,经常探索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指导自己做出决断。
(三)财务管理能力。
长期的家庭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融资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都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新型职业农民能根据自己的经营发展状况、资金情况,做出决定是否融资,保证生产正常运转。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应该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了解金融市场,运用产品和资产进行融资,保证正常发展。在财务方面,能够对成本进行控制和计算,能对生产期间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管控。
(四)生产管理能力。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在经营决定目标下,根据农业规律与市场环境,依靠现有的各种资源,做好农业生产计划,组织各种资源进行生产,协调生产各方的问题,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种子、机器、劳动工具的采购,到组织与控制生产,农产品的收割存储,做到科学管理。
(五)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未来农业生产需要不同的农业分工,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农业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提高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合理性、科学性。这需要新型职业农民能够选择合适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并设置好不同的工作任务,对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胜任工作,并且能够制定有效的薪酬体系,对员工进行激励,提高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六)产品质量管控能力。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能够提供市场满意的农产品、安全生态的农产品,防止产品不合格产生,浪费资源,因此必须做好农产品的质量控制。这需要产品质量管控意识,从采购源头开始,到生产过程,直至存储,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七)设备管理能力。
农业未来的发展是机械化、自动化,在农业生产过程运用大量农业机械,因此必须掌握些设备管理的知识,对设备的寿命过程中全面管理,从选取设备,安装设备、科学操作设备、维护与保养设备、改进设备等过程全面管理,保证设备正常工作,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八)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信息化、智能化,这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好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农业信息技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数据、信息的查询、咨询、决策和调制等服务技术的总称。新型的职业农民对大量的农业信息的获取后,需要进行大量处理,在未来的经营中,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九)参与农业保险意识和能力。
未来农业生产中,农业会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为了分散风险、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就产生农业保险。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能够发现农民收益和农业经济处在不确定的状态,参与农业保险帮助转移和分散风险,利用保险赔偿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损失。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
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手段,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发展产业化的重要资源,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必不可少,在未来的培训工作中必须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培训是多人参加的,这必须要求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制定因地制宜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内容包括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课程与培训内容、安排培训的地点、时间、确定培训教师、制定和发放开课时间表、安排后勤保障,最后对培训效果进行登记。因此,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根据现有文化水平以及基础,以及现在急需培训的要求,开展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
(二)调查培训需求。
现有的农民培训中,很多培训内容是基础的、太笼统没有针对性,不符合农民的期望,即使农民参与培训,对其帮助不大反到让大家对培训失去信心,这样既浪费国家培训资金,也浪费农民的时间。因此,就必须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经营管理能力培训的期望和需求,尊重其意愿,也遵循了人才培训的规律。如果对某种产品市场比较感兴趣,就培训这方面知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培训那些就培训那些,什么能帮助农民致富就培训什么。
(三)制定培训内容。
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内容过程中,需要以农民及市场需求来制定培训内容,编写培训教材。例如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内容就必须包含一下几个方面:调查和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如何掌握农业市场行情中的有用信息、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农产品定价策略与技巧、农产品进超市流程与策略、监督保证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内容。通过这些培训,使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四)培训模式。
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上,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模式。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上可以选择自选模式、示范引导模式、典型案例模式、模块式培训模式、五天培训模式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培训的参与度和培训质量。
(五)培训师资。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否达到好的成果,关键要看有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教师培训队伍,这要求有一支知识实践丰富的教师队伍。在培训老师队伍中应该1/3是稳定的培训老师,1/3是全国各地优秀培训老师,1/3是成功农民企业家组成。要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第一,他是个对农业非常了解,从事农业经营有三年;第二、必须具备深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教授知识,指导学员的实践。
(六)培训资金。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靠政府拨款,很多培训机构要预先垫出进行培训,培训的设备比较成旧。这需要培训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联合政府和农业企业,保证资金充足,做到培训的连续性和及时性。
(七)培训质量保证。
培训的最终的目的提高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这需要国家制定科学、系统、严格的考核方案,制定严格的质量考核方案,使培训更有成效,使培训价值得到更大呈现。
四、建议与总结
(一)尽快立法,确保培训的实施。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验是,有完善的法律保障。美国在1862年的《莫里尔赠地法》,1887年的《哈奇法》,1914年的《馒密斯—利弗法案》,1929年的《乔治一里德法案》,1935年的《旺克黑德—琼斯法案》,为美国职业农民提供培训法律保证。通过政府立法,完善培训法律体系,把提高新型职业农业的素质作为主要任务以法律的形式作为保证,纳入法治管理的体系中,使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整合资源,着力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把现行的各种农业培训政策整合起来,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对一些教育培训结构进行整合,比如农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等,同步合作,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多元化。
(三)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培训课程,着力提高培训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观念的农民有很大区别,不仅要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还必须认真学习关于创业理念、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各种专业课程的交叉学习,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
(四)加强农业培训人员的培育和建设。
对于农业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活动的教师,从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都要有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还要求具有灵活的教学能力。在这个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做出相应规定,严格限制农业培训人员的准入机制,必须具有相当的资格,才能从事相关方面的培训,建立专项基金对农业培训教师定期进行技能强化培训。
(五)加强培训体系的监督评价。
建立和完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监督控制体制。监督控制机制包括评价方、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评判等内容。确保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顺利开展,培训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五、结语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当前中国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农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信息化水平的建设势必影响到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笔者就农业信息化这个概念做了比较详细的剖析,将农业信息化按生产过程分为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化,并将各个阶段又具体细化为3 个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农业信息化进程的3X3架构。随后对3X3架构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详细阐述,指出农业信息化产前、中、后3 个阶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互相促进,很好地把握农业信息化这几个方面的关系,以科学的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有助于中国的农业信息化更好地实现。最后,在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业”的概念,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业是需要不断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3X3架构;产前信息化;产中信息化;产后信息化;新农业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131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村镇服务业技术集成示范(2006BAJ07B09)。
第一作者简介:高万林,男,1965 年出生,四川广元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技术。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 号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Tel:010-62736755,Email: gaowlin@cau.edu.cn。
收稿日期:2013-03-26,修回日期:2015-04-02。
0 引言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要保证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其他部门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1]。
而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2]。
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用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化武装农业,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来解决农业问题,是当前加快农业发展的最好途径[3-4]。
1 农业的概念
什么是农业?农业的范围很广,定义也有很多版本,一般比较熟悉和常见的分类是把农业定义为农林牧副渔行业的统称,这五业之一的农业指的是小农业,即平常所说的狭义农业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包含这5 个方面,即需要讨论的农业这个概念。
另有一种比较好的定义方法,是把农业定义为从生物生长繁殖中取得产品的行业,有人将农业的这个概念很好地诠释成了“十字形大农业”,十字中的那一横道,由植物生产业、动物生产业和微生物生产业构成,这是按照作为生产对象的不同种类的生物来划分的诸农业部门的整体。笔者将这个整体称为“一字形大农业”。十字中的那一竖道,分做一的上下两截。上截用来表示“农业服务业”,下截用来表示“农产品完成业”。这里的“农业服务业”是指为整个“一字形大农业”服务的服务业。而“农产品完成业”也是指整个“一字形大农业”中的农产品的完成业[5-6]。
总之,一般意义上农业即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时代赋予了农业更多的内涵。随着市场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包含了从生产到加工以至流通各个环节,农业不单是第一产业,而是三次产业的聚合[7]。农业的效率也是各个环节效益之和。这也正是笔者阐述的广义农业的含义,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农业,与以往传统农业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2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农业信息化的3X3 架构
农业信息化就是培育和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应用于农业的历史过程。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消费、市场等各个具体环节,以加速对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8-9]。
根据农业生产过程的时间顺序,笔者将农业信息化分为产前、产中、产后3 个阶段的信息化过程,其中产前信息化包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信息化[10];产中信息化包含生产过程、生长过程和产品管理的信息化;产后信息化包含储运、加工及产后销售的信息化[11],其体系如图1 所示。这种分类方法思路完备、线条清晰,以一种新的视角将农业信息化的内容按时间顺序阐述得清晰明了,指出农业信息化的各个阶段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制约。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将这3个阶段及各3 个小方面的要点内容深刻理解,并扎实掌握其核心思想,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建设农业信息化,将农业信息化的这种分类方法称为农业信息化的3X3架构。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就是这3X3 具体内容的推进,它为人们实际工作中对农业信息化具体推进措施和对策的提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2.1 产前信息化
通常情况下,任何生产过程离不开生产力的作用,农产品的生产也是如此。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而平时所说的生产资料指的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其中劳动资料是指人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土地、建筑物、道路、运河、仓库、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对象指在劳动中被采掘和加工的东西,可以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如地下矿石,也可以是加工过的原材料如钢材等。
农业生产的产前主要是准备工作的实施,首先需要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制定什么样的生产才能让农民致富赚钱,生产出的农产品有最终的销路,可以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如某年种田计划播什么种、怎么播,还涉及到所需的土地面积、种植工具、所需设备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等。具体可以按生产力的三要素来分类,即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这3 个方面的信息化基本包含了农业的产前信息化。在这里可以创建一个市场分析预测系统,利用这个系统提供的对生产力要素需求资料,创建一个区域宏观决策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决策处理。
2.1.1 劳动者信息化首先,劳动者的信息化是产前信息化的关键。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劳动者的能动性在生产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劳动者的信息化水平培训,是农业产前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生产过程中信息化的实现水平,影响着产前决策的正确性与否。劳动者信息化需要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业领导、农户等,同时劳动者的信息化还可包括对劳动者自身信息的信息化,统计一定区域内劳动力资源分部情况,以便在有合适的农业生产项目时更好地分配这些劳动力到不同的岗位上,因产施才,做到资源的最合理分配。
2.1.2 劳动资料信息化其次,前面提到的在生产前确定如何选址、需用土地的大小及面积、需要的机器设备及厂房、以及什么样的环境、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等,这些都是产前必不可少的工作,同时也属于劳动资料的相关问题,对劳动资料的信息化,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并分配这些资源。例如知道一块地上现阶段种小麦会创收,以后也会有很好的销路,就需要对小麦播种相关劳动资料进行准备。需要规划用地多少公顷,拖拉机、水泵等如何准备,犁、耙或更高级的工具如何选用及准备,或如何配置更智能化的工具,把这些工作信息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根据实际调研出的需求估算出用地面积、联网核查出拖拉机等如何与其它土地分配使用更节约,犁耙等需要多少把更合适,并如何与劳动者搭配等,这将大大增加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对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进行信息化管理及产品、市场信息,创建方便农民选购、验证和投诉的农资信用信息体系、建立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等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是劳动资料信息化中重要组成部分。
2.1.3 劳动对象信息化最后,劳动对象的信息化也是从一开始就起着很重要作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要种什么或养什么进而进行具体准备,本身就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开始调研某年市场猪肉供不应求,根据信息化搜集情报及分析,观察如果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时才应开始有规划地进行养猪,确定好要养的数量及以何种方式喂养等,将会对生产起到关键的作用。先与客户签订合同并按照其组织安排生产的订单农业,实质就是通过订单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波动性。这是产前信息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农产品市场监测预测系统及农业决策系统在农业产前信息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产中信息化
农业产中信息化包括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生长过程的信息化以及产品管理的信息化。
2.2.1 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是农业生产中比较关键的一步,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平整土地、播种、育苗、插秧、施肥、除虫、收割和牲畜饲喂等一系列过程,生产过程信息化就是指用信息化的手段对这些过程进行改进并更好地完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如对农作物土地平整可以采用激光平地等技术,大大提高平地的效率和质量;利用智能化的机械播种、育苗、插秧,利用机器人进行果实采摘,实现智能喷洒农药等,提高农作物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利用病虫害防治系统实现对农作物的病虫害监测;对牲畜的饲喂采取自动配料方式,科学地进行喂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高效可靠控制等。
2.2.2 生长过程信息化生长过程包含了农作物从开始的发芽到最后的收获结果,牲畜的生、老、病、死等整个过程,甚至微生物的孕育死亡,生长过程的信息化正是对生物从开始到结束整个生长过程中可能的工作进行信息化,包括监控生物生长过程、病虫害防治、疾病预防、营养配置、生长环境监测等很多步骤,很好地实现生长信息化,有利于农产品健康、高效地成长。如建立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系统,对农产品长势进行监测;建立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尽可能实现相关信息共享;建立牲畜生长情况监测系统,及时监控牲畜的生、老、病、死等过程。由此可见,农业中生产过程与生长过程信息化是有交叉的,可以结合看待。
2.2.3 产品管理信息化产品管理信息化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对农产品的统计管理,这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可能需要大量的计算、分析与信息共享等,主要包含农产品收获及农产品管理,利用现代化手段统计农产品数量并及时跟踪其物流情况,如利用RFID 技术进行农产品数量和信息的记录统计[12],这也为下一阶段产后信息化的实现做了较好的准备工作;利用信息农业、网络农业的手段实现农产品信息搜集与共享,方便进行产品的信息化管理[13]。建立农产品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产品管理的信息化,是实现农业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同时也关系到产后信息化能否更好地实现。
2.3 产后信息化
产后信息化包括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再加工以及销售等过程的信息化。这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一步,农产品的最终合理销售处理才能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3.1 储运信息化首先储运信息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产品的物流信息化。要改变中国农产品物流落后的现状,减少农产品损耗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产品物流的过程中,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14]。具体来说可承接产中产品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将RFID 用于物流管理过程中。同时应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计算机联网、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15-16]。
2.3.2 加工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的信息实时流动,可以高效地知道哪些产品运往哪里,在哪里进行何种加工比较经济合理。这就自然引出了产后另一个重要环节——加工信息化。在加工阶段,也要利用RFID 标签中的信息对产品进行分拣,将符合加工条件的产品进入下一个加工环节,同时可将产品信息、生产日期、产品等级、保质期等内容添加到RFID标签中[17]。不但这样,加工信息化还包含很多方面,如选择怎样的加工方式,在什么情况下加工最合理合适,加工环境怎样选择,根据市场需要将农产品再加工成什么形式最有销售市场等。
2.3.3 销售信息化销售这个环节应该说更需要信息化的支持。众所周知,只有通过销售这个环节,农产品才能转化为货币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所以说销售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是整个农业产业中无可替代的一步。首先是待售产品的信息公开化,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农民有什么产品,这些产品的好处何在,才能让农产品有更多的市场,进而较好地实现其价值,甚至可以“待价而沽”。其次就交易方式的信息化来说,中国各地区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在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传统的看货、订货、装车、人工过秤、开单、付款等交易流程,这样既慢又不安全,而在另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全程电子化,即市场交易电子化、市场结算电子化。电子交易的基本流程是:买方看货、订货、装车、电子过秤、刷卡、交易完成。卖方将所有货款都划到自己的IC 卡上。卖完货后直接到市场结算中心取货款。既不用担心货物丢失,也不用担心票据丢失,既方便又安全[18],效率大大提高。
产后信息化的具体实现可通过制定农产品交易系统,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储运登记系统等完成,同时也可依托于网络农业、信息农业的手段实现产后农产品信息的与共享,还可通过在线农业相关新闻、农产品具体信息、交易信息等内容实现产品更好地宣传与销售。
另外,农业的产前信息化依托于产后的信息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预测系统、分析决策系统,都是依托现有的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实现的,所以产后信息化至关重要。
2.4 产前、产中、产后信息化的关系
为了便于理解和阐述,笔者将农业信息化按时间顺序分为了产前、产中和产后这3 个阶段的信息化,它们虽然各有侧重,但却又互相渗透,不可割裂,共同统一于农业信息化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其中产前信息化是基础,引领产、中、后的信息化,是整个农业信息化的先导;产中信息化是实现农业高产增收的关键性阶段,它依托于产前信息化,又影响着产后的信息化;而产后信息化的结果如市场行情等又反映了农业市场的走势,决定着产前信息化的实施,3 个阶段信息化互相衔接、互有影响、互相交织。
因此,相应地很多农业的信息化手段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前、中、后整个过程中,如设施农业,它的核心设施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19],采用必要的设施设备,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同时也使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的有效方法,其中既包括产前相关设备的准备和作物品种的选用,又包含产中栽培技术的应用及产后反季节作物的销售;又如农业专家系统,它主要包括产中栽培及生产管理系统、农作物生长发育模型模拟系统、营养诊断系统、温室的环境控制与调节系统、病虫草害预测预报诊断系统、产前市场预测系统、农场管理决策系统等[20];网络农业既包括利用网络的资源指导农产品生产过程,还包括产前和产后的在线新闻(如品种信息,技术信息,市场导向,生产资料等的最新新闻),专家论坛,网上BBS,农业生产的政府指导方针等信息,同时便于人们的查找;另外超市农业是探索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和产销体系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优质农产品,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通过标准化建设原料基地,组织生产,根据超市的经营业态要求进行分级、整理、包装、储运、配送,形成一个新型的农业产销体系;又如信息农业,正是集知识、信息、智能、技术、加工和销售等生产经营诸要素为一体的开放式、高效化的农业……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统一布置,全面推进。
3 农业信息化是实现“新农业”的第一步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中国农业迫切需要快速发展,以便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发展“新农业”的需求日益紧迫。
3.1 新农业的概念
新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是指按照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特性的思路,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商业思维经营农业,加快构建一个与WTO规则相衔接的现代化农业框架,以市场引导拓展提升农业的产业内涵,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经营方式,提高农业与工业、信息、商贸、旅游服务业的关联度,实施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支持的产业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从而达到服务于最广大农民利益乃至整个社会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新型化大农业[21]。
3.2 新农业的内涵
新农业着重于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经营农业和市场营销流通方面,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强化农业物流体系建设,完善营销网络,把“订单农业”、“超市农业”、连锁经营农业、网络农业等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作为新农业的主导方式,以市场需求引导现代农业新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业是用高新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是以人的智力和技术资源为动力,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为支柱,以强大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为后盾的知识化农业。发展新农业,引领中国现代农业和当代农业发展,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农业信息化与“新农业”的关系
在组织方式上,新农业是通过信息化手段,透过农业企业经营的整合、创新及改革,构建农业产业价值链。它应以农会、农业合作社、规模化农业企业等为中心经营体,以周边农民团体、卫星农场为基础,运用垂直整合、水平扩张、同业与异业结盟等方式,将小农整合为大农,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改进农产品品质,稳定农产品供需,提高产销效率,塑造竞争优势。
在生产环节上,新农业在产前环节,会根据“订单农业”的要求,进行农业信息化相关建设,收集整理市场信息,确定生产何类产品,准备相关的生产资料,确定劳动对象,并对劳动者进行信息、技能等相关培训。产中环节,会采用“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等一系列先进的信息化、生化手段,促进农业的高效产出。产后环节,会通过“超市农业”、“网络农业”等物流、加工、销售手段,确保农产品及时、准确地进行二次加工及运输、配送,保证产品的营销渠道畅通。可以预见,在新农业的实现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力水平将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将加快上涨,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实现。
4 结论与讨论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使用信息、传播信息,用信息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及附加值,是新农业实现的前提和第一步。思想认识上,只有掌握了信息,认识到模式的优越性,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新农业才能够快速发展;产前,只有掌握了信息,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对拟生产作物进行判断规划,农业生产才能脱离盲目化的生产,引进商业经营的概念,面向复杂多变的市场,加强抗风险性;产中,只有掌握了信息,了解到最先进的技术,才能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种养殖技术,快速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产后,只有掌握了信息,才能保证农产品的销售及匀速,才能够做到与城市接轨,与国际接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述对信息的收集、应用,是农业信息化正在开展的工作。因而,农业信息化是新农业的前提和第一步。整个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最终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业”服务的。当前,应大力加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改变中国农业现状,为新农业的发展走好第一步。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行业的信息化,笔者用农业信息化的3X3 架构能更加清晰和详细地阐述这个概念,即根据生产过程将其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的这3 个阶段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互有渗透,共同组成了农业的全面信息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只有牢牢把握农业信息化的概念,理清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用科学的模式推进,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最终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总结的宝贵经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不断提倡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提出了“新农业”的概念。作为发展新农业的第一步,当前,应该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新农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胶东在线.关于《农业法》一些最基本范畴的规定[EB/OL]. jiaodong.net/ytzfw/system/2007/08/01/010063525.shtml,2007.
[2] 王全红.试论农业报道不能弱化[J].城市党报研究,2008(2):21-23.
[3] 高万林,张港红,李桢,等.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1):466-470.
[4] 尹祖.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EB/OL]. cqagri.gov.cn/detail.asp?pubID=90054,2002-10-22.
[5] 于光远.对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1991(3):1-4.
[6] 谷中原.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7.
[7] 魏人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突破六大传统理念[J].现代经济探讨,2009(5):78-80.
[8] 薛庆林,崔和瑞.基于农业信息化理论的农业现代化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5(4):32-37.
[9] 林景涛,马丰艳萍.农业信息化的作用及建设重点[J].农机化研究,2009(7):239-240.
[10] 高万林,杨克敏,李佩佩.农业产前信息化的分析与探讨[J].农学学报,2015(2):96-99.
[11] 高万林,岑光,李佩佩.农业产后信息化的分析与探讨[J].农学学报,2015(3):85-88.
[12] 颜波.基于RFID 的禽畜类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0.
[13] 陈文迪.面向质量溯源的农产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广东:中山大学,2012.
[14] 贾冬青,柯新生.信息流引导下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63-267.
[15] 胡艺峰,张友华,李绍稳,等.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5):62-64.
[16] 郭庆然.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09(4):70-72.
[17] 林浩,王江红,夏鲁朋.RFID 在农产品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29-6632.
[18] 朱麟,余林生,张友华.IT 技术在蜂产品信息采集中的应用(一)[J].蜜蜂杂志,2009(11):6-8.
[19] 刘滨疆.现代物理农业模式及其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5):19-21.
2月19日,备受关注的1月份CPI数据出炉。正如前期市场所预期的那样,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这是自1996年12月CPI上涨7%以来,最近11年来的月度历史新高。
部分机构预测,短期内CPI数据还将继续走高。关于从紧货币政策将放松的猜想可能就此告一段落,预计一季度央行将再次加息。
三因素致CPI涨幅创新高
由于1月中下旬国内较大范围发生雨雪冰冻灾害,电力短缺,交通运输受阻,使得部分地区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受到很大影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食品价格仍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力量,1月同比上涨了18.2%。其中,1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8.8%居涨幅前列,粮食价格上涨5.7%,油脂价格上涨37.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1.2%,鲜菜价格上涨13.7%。
除了食品类价格上涨较快外,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幅度都不大,分为2.1%、2.%和3.2%。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今年1月份之所以CPI上涨较高,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是春节因素,按照往年的惯例,春节前夕食品类价格都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今年春节在阳历2月份,价格因素集中反映在1月份;第二是在1月份发生的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因素;第三与去年1月CPI基数较低有一定关系,2007年1月CPI涨幅仅有2.2%。多重因素叠加导致1月份CPI上涨创新高。
PPI达三年来最大增幅
在CPI创下新高的同时,作为通货膨胀两大指标的另一指标――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1%,这也是自2005年1月以来3年内PPI月度数据的最大增幅,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5%,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4%。原油价格仍是PPI上涨的最大推手,1月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9%,钢铁和煤炭价格的涨幅紧随其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7.3%。
市场分析认为,1月PPI的大幅增长要归因子雪灾影响、国际商品和能源价格的持续上升。而6.1%的PPI增长也说明,成本推动通胀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农产品的范围,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压力也在逐渐上升,预计将对今后一两个月的CPl走势继续产生影响。
CPI或继续高位运行
基于由雪灾造成的物价上涨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价格推动效应将更多在下月数据中显示。多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的通货膨胀数据并不容乐观,或将继续创出新高。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和宏观经济分析员邢自强表示,鉴于雪灾发生于1月末,其对交通物流造成的破坏将在2月份持续,再加上我国农历正月期间CPI环比通常较高,因此2月份CPI还将在7%以上甚王创新高。
德意志银行大小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由于1月份的CPI统计只考虑当月平均与上月平均的比较,而雪灾(主要集中在1月底)带来的对食品价格的推动将更多地反映在2月份CPI数据中。马骏分析认为,CPI在一季度可能连创3次新高,2月份CPI将上涨约7.8%,到3月份预计超过8%。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对于2月份CPI增速的预测更为悲观。梁纤预计将于3月11日公布的2月份CPI增幅可能会大大高于7%,“甚至有接近两位数水平的可能”。
同时,经济学家普遍认为,2008年物价上涨的水平将高于去年同期。
“雪灾、节日消费等因素对CPI的影响是短期的,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消费启动、流动性过剩和生产要素重估将长期推动物价上涨。”申银万国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表示,“预计未来3个月CPI涨幅都将维持在7.5%左右,即使考虑到短期因素的弱化和去年基数的影响,5、6月份CPI涨幅有所回落,但上半年总体上物价涨幅将保持在7%的水平,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水平。”
中金的观点是,即使剔除短期内灾害和春节因素,今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中金预计,农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上涨,猪肉价格将高位运行,且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全年CPI涨幅将达到5%~5.5%。这,预期也高于2007年CPI全年4.8%的涨幅水平。
加息争议再起
将1月份CPI增速与中国目前3.93%的税后基准利率相比较,负利率水平已经扩大至317个基点,进一步扩大了加息的空间。部分机构预测,此前关于从紧货币政策将放松的猜想可能就此告一段落,预计一季度央行将再次加息。
花旗认为,未来3个月内加息两次似乎仍是“非常合理的折衷之举”,并预计一季度央行将再次加息。渣打预测,三季度前央行可能将加息4次,“最近一次迫在眉睫”。申万预期一季度利率将提高1次,并且仍有可能采用非对称的方式进行。
但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业内对于利率调控一直存在着诸多的争议,尤其是在外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环境下,央行在加息态度上尤为谨慎。加息能否抑制本次部分由雪灾引起的CPI上扬,美联储降息引起的中美利差加剧对加息空间的限制,成为了近期对于“是否加息”的争议焦点。
关键词:期货 信息 贸易 政府宏观调控
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是微观经济单位决策的基本依据,而且会改变经济形态、甚至影响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因而具有卓越的战略意涵。此外,发达的信息资源体系亦是大国崛起所需的基本要素。
现代市场体系中,期货体现着大量交易者的预期,对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具有良好的促发或引导作用。经过深加工的期货交易信息还可以成为经济的晴雨表,能更好地被用于观察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国际实践表明,掌握期货信息资源,并充分合理利用,不仅有助于健全市场机制,增强市场活力,而且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期货市场方兴未艾,很多部门和民众对期货所隐含的信息却又认识和利用不足。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本国国情,从多角度、多途径加大期货交易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并向全社会传播推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利用信息安全维护金融安全,美国金融危机的警示
经济和金融安全是所有国家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以往,经济或金融安全主要从国外和国内的经济和金融内部运行机制进行考虑,但是2007年美国次级债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则警示人们:信息安全的内含在发生深刻变化;信息资源的开发、披露、传播和利用必须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内容。
1、美国金融危机中隐含的信息披露难题和监管困境
2007年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2008年又演化为冲击全球金融安全乃至实体经济安全的严重金融危机。关于这次危机的产生机制究竟如何,尚在经济学家的研究之中,但是衍生品在危机中的作用也成为无可否认的关键一环。客观考虑,衍生品是一个中性的工具,所有的衍生品最初的设计目的都是用来防范或转移风险。那么,美国金融危机中场外衍生品(其实只是CDS)怎么推动了危机的持续蔓延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CDS等信用衍生品存在严重的信息披露难题。
首先,资产负债表无法显示市场隐含的巨大风险。在金融机构从事衍生品交易活动后,会计平衡表仅能记录表面上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很难揭示出实际隐含的风险内容和风险规模。正因如此,作为表外业务的衍生品交易就可能会逆转、加速或者减弱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因此在危机产生后,美国大量金融机构出现大规模资产减计和流动性不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传播和演化。
其次,OTC衍生品交易缺乏足够的报告制度和披露制度。监管当局、交易对手方及其他机构很难对公司信用等级和交易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当市场承受压力时,缺乏关于某公司市场及信用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对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信息,从多方面冲击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一是,在谣言、市场恐慌等不利信息作用下,使债权方撤资,最终损害公司的融资途径。二是,导致市场参加者进行防御性头寸调整。
2、不合理的现代信息传播方法也促成了美国金融危机
互联网在世界金融体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和有益的作用。“十多年来,互联网使信息民主化的作用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它能赋予个体投资者力量,让混乱的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并且创造出了新一代的普通投资者,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投资从标准普尔500指数到棕榈油期货的任何东西。”“信息需要自由,信息能够创造一切”到21世纪达到了顶峰。
但是,信息自由也造成了金融中不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等。这种不对等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付费信息与不付费信息之间存在差异,使投资者划分为有能力获取信息的人和没有能力获取信息的人。其二,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对等。普通投资者在享有信息自由的同时,往往会淹没在数据当中,无法全面了解和深入评估其投资的产品。而交易商、银行业者和金融策划师则建立起了随时跟踪、分析和选择各种信息和产品的捷径。因此,那些大量数据形成的数据迷雾“帮助华尔街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像玩电脑游戏一样轻易地劫持了全球经济――凭借的是即时信息和数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
因此,避免下一次类似危机的办法就是改进信息资源的传递机制,加强互联网整合信息的能力,使所有的普通投资者、政府以及监管机构能合理享有和充分利用金融产品信息。今后,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信息做出解释:现在的金融市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警惕什么。
3、建立以期货交易所为模式的正规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是实现金融安全的基本归宿
客观而言,美国金融危机中的CDS等信用衍生品是非常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其之所以发展成为危机的“肇事者”之一,关键的原因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披露不足和监管困难。作为场外交易的衍生产品本身就具有表外性,因此信息披露和监管本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这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场内交易期货和期权的安全性和重要性。在危机过程中,那些在期货和期权交易所进行衍生品交易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亏损和倒闭。因此,从衍生品市场的角度看,实现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危机,应将加强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信息机制重新构建。可以选择的方式有:第一,将部分场外交易的衍生品移植到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第二,场外的衍生品应选择合理的交易系统或平台。第三,利用清算所或者期货交易所的清算所对衍生品进行集中清算。这些选择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合理的信息披露途径,使更多的投资者能够有机会对交易产品的价格信息和风险特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有助于监管层对衍生工具交易过程隐含问题的展开动态持续监管。
4、信息安全范围扩大成为影响金融安全的重要内容
一般看来,信息安全的解释和理解或从技术角度考虑,或从保密角度考虑,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忽略了基于经济和金融安全角度的信息安全问题。从美国金融危机可以看出,信息安全的内含和外延都应有所扩大。不利于实现经济安全或者金融安全的信息体系必然隐含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安全或信息不对称问题。从理论上看,信息内容上的不完全、信息传播体系的缺陷甚至信息需求者对信息分析能力的巨大差异,都应构成信息安全理论的新的要素。
所谓信息不完全应有多方面的理解。第一,市场主体对信息的认识能力存在限制。第二,经济或市场本身不能生产足够的信息。第三,即使信息充足,市场也不能有效地予以配置。这些方面的信息不
完全经过积累或发酵很可能成为金融不安全或经济不安全的诱因。所谓信息不对称则是指不同市场主体对信息拥有能力的差异。应该说,如果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将在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杀伤力,并影响金融安全。
因此,确保衍生品市场的信息安全,并有助于实现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从内容上看应至少包括:第一,风险预警机制,如建立起完整、可靠、灵敏、精准的金融和经济风险预警体系;第二,信息获取能力的公平性,如要使普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具有平等的信息获取能力,或者应控制大型机构对信息资源的滥用;第三,信息需要合理规范的平台,如通过建立规范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正在交易的产品的风险;第四,信息应成为监管的重要内容。政府当局不能只重视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具体交易行为,而且更要将重点向信息监管进行一定程度的转移。
二、利用期货信息服务实体经济: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深入,实体经济面临日益增多的国外国内市场风险。将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转移,并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科学化解风险,合理安排生产,有效促进流通,往往需要借助期货市场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1、利用期货信息发展现代贸易流通
健康的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在国际上,粮食、石油、金属等大宗商品的贸易,均以期货价格作为合同的定价基准,即商品现货价格主要参考权威期货市场对应的期货价格。利用期货价格和基差信息已经成为安排商品流通的基本形式。例如:利用基差信息对商品进行定价和交易在美国商品现货流通中具广泛运用。商品买卖双方确定的未来价格往往是期货价格与基差之和。这就使得美国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能真正融为一体,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利用,现货贸易流通方式也实现向更高级形式发展。
如今,我国众多生产、贸易、加工、消费企业开始利用期货价格来组织采购、生产、物流和营销等经营活动,并取得不少进展。在有色金属行业和大豆行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跟踪利用有色金属和油料油脂期货市场的价格,这些行业企业要比那些不利用期货信息或缺乏期货信息作为指导的行业企业能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例如上市公司江西铜业、云南铜业等采取“上期所月加权平均价”作为合同定价基准,浙江宁波金光采用“基差+DCE豆粕期货价格”的方式的解决了现货贸易中定价的难题和贸易方式的缺陷。但是,与美国经验相比,我国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利用期货信息安排商品生产
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机制可以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期货价格。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都是在期货市场内完成。因此,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制定生产计划、选择销售时机、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已成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国各行业对期货信息的利用已经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以农业为例,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由小家小户的农民组织完成。对于广阔和剧烈变动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而言,绝大多数农户缺乏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因而大大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但是近些年,在期货市场逐步发展并被农民逐渐了解的地区,期货信息已经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中,大豆、小麦、玉米、橡胶等期货价格也已经成为东北、华北、云南等地农民以及农业产业组织安排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确定销售计划、锁定预期利润的重要依据。例如,东北豆农和云南胶农充分参照期货市场的信息把握销售时机和价格,实现了收入的较大增长;云南农垦近年来通过期货市场交割比现货市场销售价格平均每吨高出1,000元,垦区2005年人均收入1.07万元,较2000年增加了69%;2006年黑龙江省海伦市农民根据专家建议,决定多种玉米,少种大豆,当年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民增收10多亿元。
3、推动建立完善产业信息化体系
当代经济体系是一种高度依赖信息的经济体系。在全球大宗产品供求关系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价格信息对现代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信息化体系特别是农业信息化体系发展依然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这里以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例进行说明。农村信息化体系落后的一个体现就是缺乏完整的信息整理、机制,信息数据库也不完整。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的信息市场,在现代通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期货市场接受来自销区、产区以及世界各地的信息,在期货市场上新生成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迅速传播出去。可见,农产品期货市场本身就是农产品信息集散中心。因此,可以利用其支持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农业信息体系。第一,可以利用期货市场信息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第二,利用期货信息促进信息标准的统一,并推进公用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实用性。第三,一些期货信息能够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如天气期货,为农业生产规避因天气变化而带来的自然灾害起到强大的市场引导作用。
4、利用期货推动建立“期货农业”模式
期货农业是订单农业的一次提升。在订单农业中引入期货交易、期货标准、期货信息,有助于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第一,利用期货推动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统一规格,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由于期货交易对交割货物的标准有统一的要求,农产品购买者更愿意通过期货市场放心购买具有统一规格的农产品,农民更加愿意生产优质品种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存在能够促使农民自觉地了解标准化,增强标准化意识,从而在生产全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标准化生产,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第二,利用期货交易完善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在我国推行起来存在很多现实难题,如何保障订单的履约始终是关键缓解。发展期货农业,不仅可以如前所述,为农产品提供充足合理的市场信息,同时也有助于对冲农产品购销各方的市场风险,确保订单农业的稳固运行。
5、问题的紧迫性
尽管这些年我国实体经济中各部门对期货信息予以了关注,在部分领域取得一些进展。但是目前的进步只是个开端,全方位深入利用期货信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发展滞后。如,我国目前有近百家央企从事大宗商品进出口和生产加
工,但是参与期货市场的却很少。相比之下,95%的国际500强企业都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的粮食企业,目前进行生产、加工、储运、流通形成有规模的粮食企业至少几十万家,但是根据期货交易所统计,粮食方面的法人客户还不到1万家,更不要说农民或农民组织了。因此需要各界联合探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发展期货市场、推动期货市场信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利用期货信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1、现货市场价格作为调控依据具有滞后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具有不同的市场基础,一是基于现货市场独自发展的调控,二是基于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发展的调控。由于现货市场是空间上的资源配置方式,期货市场是时间上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具有不同市场基础的宏观调控方式、调控信息、调控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在没有期货等衍生品市场的经济体系中,一般来说,观察通货膨胀和经济走势时首先会想到CPI与PPI,但是这两个数据是每个月公布一次,且所反映的是前一个月的状况,就某种层面来说,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落后性质,这对于需要把握先机的交易者和宏观调控主体来说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政府在做宏观经济决策时,会因为现货市场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而缺乏有效性和前瞻性。即使调控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模型和测量工具对未来市场价格信息做出预测,但这种预测和判断往往不具有准确性。另外,由于现货市场价格的调控存在“消耗效应”,也会使调节效果逐渐削弱。
2、期货市场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信息源
与只有现货市场体系相比,在衍生品市场特别是期货市场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则具有了新的决策信息源。由于期货价格能够不断根据变化的市场信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调整,并最终形成一种体现未来市场供求变化的动态均衡价格,因此这种期货价格要比通过宏观经济模型做出的价格预测更为准确,也要比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研更省力,因此完全可以成为调控部门的决策参考选项。例如,在成熟的期货市场上,期货价格的长期大幅度上涨和下跌,可能预示着多方面问题,如供求关系可能或者已经出现失衡,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构筑合理的商品期货指数,有助于宏观调控主体根据期货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避免陷入滞后调控和盲目调控的被动局面,降低调控成本,提高调控效果,即,使宏观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深入契合现代市场运行规律。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在积极使用利率和外汇期权、期货以及远期合约进行市场分析,其中包括英格兰银行、美联储、日本银行、法兰西银行以及意大利银行在内的一些主要国家的银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商品期货交易的信息含量对于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部门政策的预警作用和决策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亦是发达期货市场国家宏观部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CRB指数是一种较好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可以成为通货膨胀的早期预警指针,为观察通膨状况的重要依据。CRB指数与债券收益率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应借鉴路透CRB商品指数经验,组织国内期货交易所以合理的产权形式,建立适合国内需要的商品指数期货,更好地为投资者和宏观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利用期货信息增强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力量
我国拥有庞大的农产品储备体系。储备物资的轮换不仅要从产品宜存角度考虑,而且应根据期货市场价格走势选择合理的轮入轮出时间。如期货价格走低,国家的储备物资可以轮入现货;价格再轮出储备物资,在客观上也有助于削减市场价格波动幅度。
4、增加宏观调控的影响途径
期货市场信息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具有先导性。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仅需要研究期货价格走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和手段来引导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甚至在危机时刻直接参与期货交易),进而通过期货市场影响现货市场,再通过现货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变化,达到宏调目的。
四、利用信息开发培育更完善的期货市场功能
期货市场所具有的功能是众所周知,又被人们广为乐道的话题。一般而言,期货市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但是,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与期货交易的链接与融合,以及投资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和信息需求水平的提高,期货市场的另一种功能属性――信息开发功能,开始凸现出来,并逐步发展成为与发现价格和管理风险一样的又一功能。这个新的功能并不和发现价格、管理风险等功能相割裂,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融合交流,共同推动着期货市场发展的高度化。
1、期货交易信息是价格发现功能的基础
通常而言,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现货价格作为市场信号和决策依据,不仅会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且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对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期货市场来说,由于具有公平的交易规则和日渐合理的交易方式,众多买家和卖家能将自己掌握的各方面市场信息充分汇集到期货价格中。期货价格中所融入的各种市场信息不仅包括了现货价格的实际变化、投资者对各种市场信息的判断,而且也包含了其对历史交易信息的整理加工、对即时交易信息的深度挖掘利用。由于期货交易定单流可以将宏观经济信息的判断或预期等各项内容都考虑到或者融入进来,因此很多投资者(当然不是全部)完全可以将期货交易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载体,通过深入分析期货交易历史信息和价格动态做出买卖决策。由此各类现货信息和历史期货交易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将有助于较快速度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合理的价格信号。
2、利用期货交易信息完善风险管理功能
套期保值是期货市场所有参加者熟知的一项功能。这个功能虽然有其固有的基本交易策略,但是也不是动辄就能完美无缺,很多期货交易者在实践中往往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损失。风险的来源主要源于对平仓时机的选择。何时平仓必须依靠对基差信息的深入分析。所谓基差实际上就是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差额。实践表明,基差的变动可以使套期保值者的头寸状况得到改善或更加糟糕;例如,对于将来要卖出现货的空头套期保值者来说,基差出现扩大就意味着套期保值出现盈利。相反,基差出现缩小,则套期保值状况出现恶化。因此,所有套期保值者不仅要分析基差历史变化,而且也要就要深入了解影响基差的变动各项信息,在最尽可能有利的基差点上完成套期保值。
3、信息开发:期货市场的新
功能
在期货交易的方式、价格、流程及利润源中,信息是充斥在各个环节的,信息作为期货交易基础能更好地解释期货交易的过程,期货市场中信息场的存在更能说明各种信息的综合作用对期货交易基础的演变过程。单从前述的两个方面看,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虽然是发达期货市场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这种功能从根本上看,离不开期货市场的高度通畅的信息流。应该说就此而言,交易信息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的影响已经足够大了。但是,问题并不仅仅止于此。事实上,假如期货市场所的市场信息开发过程能和期货交易活动真能实现高度融合,那么在期货市场中必将酝酿出一项新的功能――信息开发功能。
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选择和整理信息的功能,保存和传递信息的功能,重组和创建信息的功能,改造和开发信息的功能。从客观条件看,期货交易所在期货的信息场中处于枢纽地位,具有整理交易数据的先天性条件。对于期货交易所来说承担着三个方面的信息开发职能。
――设计合理的交易机制和市场规则。这是提高信息效率的基础。
――采集、挖掘、过滤和整合信息。这属于信息开发本身范畴。 ――披露和传递各种信息。期货交易所开发信息必须有完备的信息披露内容和规则,也必须有高效的信息传播途径,以此保障信息功能的高效性。
事实上,如果期货交易所能够主动、自觉地开发期货交易信息,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和各种传播渠道,那么很明显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将明显提升,并系统地促进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
总之,高度发达的期货市场将是一个信息资源得到高度开发和利用的市场,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不仅有助于从质量上提升期货市场功能,同时也拓展了期货市场功能的范围。无论对于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而言,要想不断将期货市场的功能向更高度予以推动都离不开对期货市场信息开发功能的挖掘。期货交易所的信息开发职能始终是期货市场信息开发功能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五、利用信息服务创新增强期货交易所竞争力和定价权
1、全球期货交易所竞争日趋激烈
期货交易所是争夺定价权的前哨。近些年,全球期货交易所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各国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定价权的争夺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争夺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期货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市场控制力,即交易所力图通过品种和规模的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二,信息控制力和影响力,即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标准、服务水平来影响增强市场影响力和经营收入水平。这两方面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相应,相互促进。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全球一些主要的交易所掀起了合并浪潮,在合并过程中关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四个趋势。第一,信息供应逐渐被国际大型期货期权交易所控制和垄断。第二,以市场的成熟为基础,对期货交易信息进行一定形式和程度的收费成为潮流。第三,信息服务为交易所经营和扩张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第四,调整交易时间,加快技术整合,提供各洲的不间断交易,扩大信息影响力。从国际经验看,世界很多证券期货交易所的收入来源已经发生变化,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收入途径的变化,不仅增强了交易所实力,而且也反过来为其信息的深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国际期货交易所信息开发与服务收入
国际主要期货交易所的市场数据销售大都是通过数据卖主进行的。数据卖主获得交易所授权后,将市场数据销售给个人或机构用户。部分交易所不仅通过数据卖主销售数据,而且可以通过数据传输专线直接向终端用户供应数据。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最终用户可以从认可的数据卖家或者直接从交易所通过CME数据传输专线获得数据。一些交易所还允许卖主将数据销售给下一级卖家,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卖主经批准后,可以作为直接的或间接的卖主,从事再次销售市场数据活动。
近些年,期货交易所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由于现货和衍生品市场交易的不断活跃,交易者对信息的需求相应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由此也带来了期货交易所信息服务收入的增长。总体来看,国际主要期货交易所2001,2005年期间的信息服务收入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例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报价数据费在2004财年内增长了15%。从信息服务收入占交易所总收入的比重来看,大部分交易所的这一数据在14%~18%之间。总体上看,随着市场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信息服务已从昔日的“副产品”转变为期货交易所的正式商业业务,信息服务收入也随之成为期货交易所的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3、我国加快期货交易所信息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
商务概念的提出是改革的产物,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贸易部——商业部、外贸部——内贸部——内贸局——商务部。是内外贸一体化的概念。小编搜集的《商务部工作计划样本2021》,供大家参考阅读,更多内容 。
商务部工作计划样本2021一、管理方针、管理目标
1、指导方针
以适应市场求生存,以创信誉求市场,以开源节流求效益,以增强实力求发展。
2、工作目标
瞄准全年经营计划,强化商务班子建设,不断完善项目承包,研究招标投标程序。
3、工作思路
以研究市场分析市场为基础,分析客户定方向,分析对手找方法,分析自己找差距,综合分析定措施,不断学习、分析、调整、适应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机构设置:
1、机构设置图
2、商务部岗位图
三、各部门管理职能及计划措施
(一)商务部
1、管理职能
(1)加强各单位商务班子建设,提高经营能力。
(2)开发新市场、新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3)按“两加强一理顺”完善内部承包机制,强化内部承包管理。
(4)加强对外投标、对内招标管理。
(5)加强预结算管理,提高经营利润。
(6)加强成本计划设计管理工作。
(7)商务经营活动管理到位,项目论证及时,市场渠道畅通。
(8)拟定公司经营工作的中长期规划,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9)调整年度经营指标,保证单位间的平衡发展。
(10)加?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迸嘌担岣呱涛袢嗽本幕炯寄堋?/p>(11)加强网络建设,保证信息畅通。
(12)深入推行查摆纠,保证部室工作人员工作到位。
2、计划措施
(1)商务班子建设。公司商务部制定关于《商务经营管理办法》,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商务班子,做到:人员到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行进间加强工作的配合和协调,年度计划分解到月,滚动推进;总公司商务部对各单位的商务活动进行月检查、季考评,保证各单位年度经营计划的完成。
(2)市场开拓。
①劳务公司。以“十六字”经营方针为指导,以集团公司《经营管理规定》及《鼓励外出施工的有关规定》为标准,广泛收集信息,聘请职业经理和中介机构(或中介人),发挥我公司在资质、工期、质量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站稳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开拓新市场2-3处;利用青岛公司这个牌子,在东营突破高层工程,填补无高层工程施工的空白,
②工业公司。工业公司做好产品定位,市场调整适应迅速,广告宣传及时到位,潜心研究产品促销办法,保证市场渠道畅通。
(3)承包管理。按“两加强一理顺”的管理原则,修订和制定《项目承包管理规定》及《项目经理在全公司流动管理规定》,完善内部承包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项目承包率达到100%,转变项目经理思想观念,让项目经理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带动自身发展;另外,按《资质开放经营管理规定》与有独立承包能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联合,利用资质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体现低价竞争,赚钱就干,实现规模效益。
(4)招标投标管理。修订《对外投标管理规定》及《内部招投标管理规定》,完善招投标程序,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凡接手工程必须在公司商务部的监督下进行内部招投标,达到公开、公平、公正;集团内部建设项目,无论工程大小、造价多少必须在商务部监督下进行招投标,一次包死;制定《内部建设管理制度》,必要的设计变更,无论任何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最终结算值必须报公司商务部审核后方可挂帐付款,否则,按规定处罚责任人。
(5)预结算管理。在公司商务部领导下,各单位商务科按公司《预结算管理规定》进行工作,加强预结算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灵活运用国家、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单项工程的结算值必须达到上限,利用结算进行开源,保证企业利润化。
(6)项目论证管理。修订《项目论证申报审批办法》,凡公司范围内经营的工程、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及时写出可行性报告报公司商务部,由公司商务部参与考察论证,逐级上报决策,否则,出现失误,按责任承担损失。
(7)成本计划管理。成本计划是生产和材料采购的依据,修订完善《成本计划设计管理规定》,承接的工程,凡直接控制成本的必须按规定时间设计出成本计划。各单位设专职商务人员对设计成本进行审核把关,保证成本计划的准确性,谁出失误,谁承担责任;与我公司合作间接控制成本的工程,成本计划提供按规定支付相应费用。
(8)做好发展规划。按照公司《五年发展战略》对各单位的中长期经营计划进行不间断的督促落实,各单位经理时刻关注本单位发展战略的进展,特别是房开公司,更应做好长、中、短项目的合理搭配。开发1-2处10万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园区,做出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
(9)年度指标调整。修订《经营管理规定》各单位必须紧盯年度经营指标,商务部进行月检查、季考评。确因国家指令性政策原因可能使指标上浮或下浮,商务部可半年做一次微调,年终一次总调,保证单位间的平衡发展。
(10)人员培训。制定《培训管理制度》商务部利用例会对所属人员进行制度和业务培训,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专业性培训,掌握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增强业务能力。
(11)信息管理。制定《商务部信息管理规定》,商务部利用各种网络,对收集的信息每天进行筛选、汇总和,让各单位每天在得到所需信息,达到资源共享。
(12)深入推行查摆纠。查摆纠是保证我们工作到位的保障,认真执行公司《深入推行查摆纠管理制度》。在本系统内定期进行查摆纠,小问题即查即纠,大问题召开现场会或利用例会进行查摆纠,时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根源,彻底解决,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二)市场科
1、指导方针
深入实际,求真务实,数据说话,论证及时。
2、工作目标
把握市场动向,寻找潜在机遇,提高论证能力,减少化小风险。
3、工作思路
以总公司计划目标为指导,以市场开发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开发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的,保证公司年度目标的全面实现。
4、管理职能
(1)负责对开发投资项目论证管理。
(2)及时传达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3)广泛收集信息,掌握开发新领域。
(4)项目论证信息反馈管理。
(5)投资项目行进间的追踪调查。
5、计划措施
(1)项目开_证。修订《项目论证管理规定》,项目开发以各单位为主,首先拿出可行性报告,报公司商务部,商务部根据可行性报告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成立论证班子进行实地考察论证,拿出结论性意见并上报主管领导,由下而上逐级把关,谁出现失误,谁承担损失。
(2)关注国家政策。时刻掌握和了解国家开发的有关政策,制定《外聘人员管理规定》,聘请主管部门的有关领导作为政策顾问,特别是与国家土地和开发市场相关的政策,应及时掌握,减少化小企业投资风险。
(3)项目开发。制定《项目开发管理规定》,多方面、多渠道掌握和收集开发信息。在国家土地政策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一些中、小城市和原有出让的土地进行经营或收购,保持开发的可持续性。
(4)论证信息反馈。为了体现我公司诚信经营的原则,制定《信息反馈管理制度》,凡进入论证程序的开发项目,不管成功与否,都应给合作者一个满意的答复,第一体现我公司的诚信,第二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5)项目行进间追踪。制定《项目行进间追踪调查管理办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行进间跟踪调查,查看项目的进展情况是否符合论证报告,若投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实际与所述内容有较大差距时,应及时写出书面报告交商务部主管领导,逐级反映,以便正确决策。6、主要管理指标
市场科主要管理指标
序号管理内容管理工作指标
1项目论证管理深入现场率100%,数据分析率100%
2信息管理信息收集率100%,筛选、、利用率50%
3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制定率100%
4投资项目审批工程项目审批率50%,产品开发、房地产项目审批率100%
5项目行进间追踪投资项目的效果,运行质量追踪率100%
(三)商务科
1、指导方针
加强商务班子建设,完善商务管理机制。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实现开源节流。
2、工作目标
商务职能落实到位,成本计划翔实准确。
承包管理制度完善,各种核算及时认真。
3、工作思路
以深化严细化管理查摆纠为主线,以商务经营管理,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市场为重点,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不断研究、分析市场,修订、完善适合于我公司发展的经营政策,管理方法、管理思想,保证年度经营指标的完成。
4、管理职能
(1)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及分析。
(2)对外招投标管理。
(3)按“两加强一理顺”的要求,抓好内部承包市场化。
(4)经营政策的修订和完善。
(5)工业产品的营销策划。
(6)承发包管理制度的修订与完善。
(7)成本计划设计管理。
(8)单项工程的阶段核算管理。
(9)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11)修订内部项目承包合同的各项条款和内容。
5、管理措施
(1)客户资信调查。商务处协助各单位,认真执行“金建发()17号文”,对客户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主要以客户的社会信誉、资金状况、融资渠道等为调查项目,防止陷阱工程和骗子工程。
(2)招投标工作。针对目前投标现状,根据《对外招投标管理规定》必须做到一工程一分析、一工程一投标方案,一工程一总结,对招标文件逐条研究、掌握关键词、关键条款、实现中标率40%的目标。
(3)项目承包市场化。按《内部招投标管理规定》,凡公司范围内的工程,必须进行内部招投标,商务科监督每项工程是否进行招标,凡没有进行内部招标的工程,按制度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并进行通报。
(4)经营政策的修订完善。对于各单位的经营政策时刻进行关注,制定《经营政策修订补充管理办法》,及时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每季度进行一次,以同行业、兄弟单位好的经营政策为补充,弥补我们的不足和缺陷。
(5)营销策划。根据市场不同阶段营销情况进行策划,聘请或招收营销策划方面的专家和人才,时刻关注市场变化,研究、分析产品定位、广告宣传、产品促销的新办法,在拿出好的营销方案,保证营销策划的先进性。
商务部工作计划一、工作思路
始终坚持一个总揽("一化四建"总揽商务工作全局),务求突出二个重点(以抓好全民创业招商引资、商贸流通市场建设为重点),必须抓好三个关键(解放思想、干部作风、队伍建设),坚决完成四大任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招商项目包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外劳务输出)。
二、工作目标
201_年要完成实际利用内资27.5亿元,同比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增长10%;新开发包装市级重点项目25个,投资总额75亿元;完成对外劳务输出500人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达到34.2亿元。
三、工作举措
按照以上工作思路及确定的工作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推进全民招商,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
紧紧围绕"一化四建"发展战略,推动招商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大招商宣传力度。充分整合各种优惠政策资源,不断提高招商项目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传媒渠道,切实提高招商项目的吸引力和关注度。形成针对性强、实效突出的招商引资宣传体系;二是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全面完善本籍能人资料台账,大力实施乡情招商;明确招商目标责任,大力实施"点对点"招商;深入沿海发达地区,大力实施区域招商。着力形成"以情招商"、"以商引商"、"集群招商"的良好格局;三是严格招商引资考核。进一步明确全县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任务,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形成招商有功重奖、招商不力重罚的氛围。
2.主动尽职履职,强化商务执法,促进商贸流通领域有序发展。
一是以争资跑项为抓手,推进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根据县委、县政府城市建设"三步走"战略规划,抢抓省政府把农贸市场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的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积极报项争资,促进县城农贸市场整体提质,迅速建设改造一批农村超市、市场,加快完善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打造区域商务中心;二是以商务综合执法为重点,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大对行业的监管力度,抓好生猪定点屠宰和酒类流通监管,规范肉品、酒类市场秩序,规范和维护各类市场秩序;三是以市场监测为保障,促进消费增长。抓住市场运行中的各类问题,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尤其是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商品的掌握;积极组织各类展销活动,促进消费水平提升,做好电子商务调研,争取在电子商务方面有基础性发展。
3.规范商务运行,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外经合作的新跨越。
在省商务厅劳务合作平台批复的基础上,加快对外劳务输出服务建设,不断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秩序,全力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办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质或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质,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咨询和信息服务。
4.加快转变作风,深化精细管理,推动全局工作再上新台阶。
严格执行县委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转变商务机关工作作风,着力推进学习型机关、效能型机关、廉洁型机关、和谐机关建设,在局机关推行精细化管理,定岗定责,严格考核兑现,激发干部职工工作热情,争取全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商务部的工作计划样本一是多措并举扩大社会消费规模。认真研究消费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稳步扩大住宿、餐饮等传统消费,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消费规模,确保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亿元,增长15%左右。二是深入继续把落实各项商务惠农政策作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着力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提升全县商业发展水平。三是立足县域实际,整合市场资源,重点培育专业市场,把专业市场建设和改造为设施先进、功能齐备、交易规范、集散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重点项目及民生工程:
1、__集贸市场续建工程,总投资8400万元;
2、__农贸市场续建工程,总投资2600万;
3、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项目:河道养猪专业合作社、大庄圣女果农产品合作社、武功土织布专业合作社;
4、冷冻设施建设项目:__天润果蔬公司、__农贸市场冷库、武功复兴冷库;
关键词:菜农增收;蔬菜价格;变动因素;应对方案
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立项,项目名称:通货膨胀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以蔬菜价格上涨为例;项目编号:SJYB2012005;项目主持人:舒心;辅导老师:马德林、杨鹏程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4日
一、引言
蔬菜在中国农业生产发展中地位显著,中国人均消费蔬菜在1999年就已经超过了每人每年270公斤的水平,居世界第一(2002)。但是,由于低温霜冻抑或是枯燥干旱的自然灾害,加之后危机时代并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使得全国蔬菜价格整体产生了较为剧烈的波动。个别品种的蔬菜,尤其是叶菜类,价格非正常上涨,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
然而,在消费者中普遍反映蔬菜价格过高。(图1)有59%,共107位市民选择了工资上涨无法应对菜价上涨,大部分市民反映随着菜价上涨,他们在蔬菜上的消费比重有所增加,部分生活习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购买更加便宜的地摊菜、选择平价菜场购买蔬菜等。在采访中,市民表示:政府在菜价上涨方面提出的应对措施较少,相对明显的措施主要是平价菜场和指导价格。
菜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表示并未因此获利,有42%的菜农选择了对当前菜价不满意的选项,另有32%的菜农选择了较满意的选项。(图2)结合以上市民方面的数据,可见蔬菜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实际传导作用在菜农的身上,生产和销售环节之间产生了分歧。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两个终端都没有受益的情况下,从整个产业链入手寻找,着眼于整个产业链的源头进行研究,对于如何在菜价上涨背景下增加菜农的收入,对于提高菜农生活水平、稳定蔬菜市场价格、建立健全蔬菜交易市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蔬菜价格的波动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研究供求的市场分析和价格分析。马克思指出农产品是按照由劣等土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在市场上出售的。只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会造成农产品供不应求,使其价格上涨。石再(1964)指出马歇尔以生产费用论作为分析供给的基础,得到了供给的一般规律,即价格高则供给多,价格低则供给少。
国内学者对我国蔬菜的供给及价格变化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农户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划分。黄宗智将农民经济看成是生产关系、小生产和小企业家的组合,认为这是一种应付人口压力下维持生计的策略,而非为了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式的策略,不会带来资本积累。邱国军(2001)总结归纳了我国农户经济行为的特征。他认为我国农户的经营活动组织具有自我独立性,然而思想意识却相对传统。农户作为独立的行为主体,具有其经济行为目标,存在趋利性。
二是对蔬菜价格的变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孙倩(2011)指出蔬菜价格呈现季节性波动并逐年上涨,并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季节指数对2011年蔬菜价格进行了预测。虞华(2011)指出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是气候,生产成本、流通成本的上涨,种植面积的减少等。汪洪琼和何震(2010)认为生产资料价格的普遍上涨、运输成本上涨等原因导致了蔬菜上市成本的上涨,推高了蔬菜价格。王晶晶和陈永福(2010)认为居民对蔬菜需求的增长也是价格上涨的原因。
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关注了蔬菜价格波动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因素,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宏观上对蔬菜价格作定性分析,并未具体着眼于菜农的角度。因此,分析菜农对蔬菜价格变动反馈的研究相对缺乏。而且,大多文献最后所提到的解决措施及建议范围过于宽泛,多为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少有细化到菜农自身层面的解决方案。
本文以菜农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在菜价上涨背景下菜农的增收情况,从菜农角度切入,希望提出切实有效的增收方案,为菜农实际增收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二、影响菜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农民增收问题有着长久的历史。1992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仅为784元,而同期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026.6元。截止到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增长为6,977.29元,相较上年涨幅增加了3%,而同期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21,809.78元,是农村居民的3.13倍,城乡差距由此可见。研究菜农在菜价上涨背景下的增收问题,对于整个农民增收问题有着指导借鉴意义,有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我国农民的增收问题从大体上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
1、历史因素。20世纪五十年代,为了促进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由此而产生了工农差别、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格局,导致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和不平等。
2、体制因素。一方面农村土地制度并不完善,农民自有的土地逐渐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大,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匮乏,从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3、市场因素。我国的蔬菜流通体系存在着交易行为不规范,营销手段落后,尤其是蔬菜的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有些地区,政府实行收购指导价。这就使得蔬菜价格在供求影响之外,还受到国家定价的影响,不利于市场供求形成价格,容易误导菜农种植。
4、个人因素。经过调查分析,从事蔬菜种植的人大多为中老年,少有青壮年。因此,菜农的个人素质并不会很高。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大多数菜农的种植目的仅为自产自销,补贴家用,并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当前许多学者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前三个因素已经在理论、甚至是实践上得到了缓解。然而,针对个人因素的解决方案并不多。根据在南京周边乡镇(以浦口区永宁社区为例)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菜农的蔬菜种植面积普遍较小,少有大规模的蔬菜种植,菜农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多在两亩以下,有些菜农的蔬菜种植面积甚至不到一亩,具体数据如图3所示。同时,近3/4的受访菜农表示不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图3)
蔬菜种植面积较小由多方面原因造成。有很多菜农提到粮食作物的种植占用了大量的土地,相比蔬菜而言,粮食作物需求稳定、更易于规模化种植、销售渠道更为宽广便捷。此外,我们发现当地的菜农普遍年龄较大时,问及原因,多数人表示比起在家务农、种植蔬菜,外出务工更加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外出务工能够赚取更多的收入,同时比种植蔬菜获得收入更为稳定、有效。这一方面的内容与以上所提及的人为因素紧密相关。菜农的年龄偏高也是造成蔬菜种植面积偏少的原因之一。就目前的农村发展情况而论,虽然国家采取了种种保护耕地、禁止占用的措施,但是这些制度并未形成全面、有力的体系,导致目前农村的种植用地的不断流失,可用于蔬菜种植的土地面积整体减少了。
由蔬菜种植面积偏小而带来的后果就是菜农的蔬菜种植年均收入水平在几千元至一两万元。结合以上关于蔬菜种植面积偏小的分析,这二者构成一个恶性循环,相互造成影响:菜农的老龄化与年轻人外出务工造成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从而使种植蔬菜的收入较低,最后这又加剧了农村的劳动力流出。
大部分菜农的蔬菜销售渠道都趋于单一。以南京市浦口区永宁社区为例,绝大多数菜农都选择了在本地就近的菜市场,销售给本地人,只有16%的菜农选择将蔬菜批发给菜市场。同时,也有菜农反映他们销售蔬菜是在自种自吃的基础上进行的,即种植蔬菜并不是以销售为目的,而是在有剩余的情况下销售以获得一些收入。菜农普遍没有发展商品化蔬菜种植的意识,没有将蔬菜种植作为重要收入渠道的想法。这种情况在浦口区永宁社区普遍出现,与劳动力构成不无关系,菜农年龄偏大使得他们在规模化种植、商品化市场化销售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在这方面也相对缺乏一定的引导。(图4)
另外,菜农普遍反映政府对于蔬菜种植的补贴不足。很多菜农都表示他们接受的补贴更多的来自于最低收入保障,尤其是一定年龄才能够享有的低保金,例如人均收入低于540元而获取的低保收入以及由于重病、残疾等获得的其他医疗等方面的补助。87%的菜农都反映政府对他们的蔬菜种植没有补贴。国家对农业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但是国家在蔬菜种植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就目前现状而言还是不够的。
三、应对方案与建议
结合目前的菜农总体情况、菜农增收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存在、调研的结果与分析等,我们就菜价上涨背景下菜农的增收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与应对问题的方案:
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的财政投入,并具体化投入方向。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应当更注重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更多地关注蔬菜产业,加大扶持的力度。此外,由于蔬菜种植与粮食作物种植的诸多差别,可以考虑将农业产业投入更加细化,将蔬菜产业单独、区别性地提出,针对蔬菜产业的一些特殊性质,将财政款项更合理、科学地运用。
2、在蔬菜种植上给予优惠与补贴。国家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诸如农业方面各项税费的减免,购买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的补贴等。这一举措可以达到激励菜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蔬菜种植成本负担的功效。蔬菜种植的优惠、补贴可以采取农机补贴、相关农药补贴等方式展开。
3、注重、展开蔬菜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此过程中推进蔬菜种植的规模化、专业化。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划分为多个方面。例如:(1)在蔬菜种植上就要考虑更加机械化、规模化的种植方式的推广,用于蔬菜种植的土地面积不断受到工业、房地产等的挤压而缩减,在注重保护耕地、保证基本农业用地的同时,也应当从现代科技的角度对现在的蔬菜种植土地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政府应引导菜农走上现代化的蔬菜种植道路;(2)在蔬菜运输与配送上加大投入,降低跨区销售的成本,将“最后一公里”的消耗尽可能地降低。流通环节是菜价高涨的重要因素,无法解决这一环节的问题,菜价平稳与菜农增收就无从谈起。政府可以对蔬菜运输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尽量节约资源,将蔬菜产地与较近的菜市场联系起来。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普遍利用的“农超对接”方式降低菜农种植蔬菜的风险和成本;(3)在蔬菜消费量较大的地区建立蔬菜储存基地,可以利用例如冷藏技术等对蔬菜进行储藏,尤其是在冬季以及交通运输繁忙、不便的时候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受气候异常与游资炒作造成的菜价的不合理变动,起到一个“蓄水池”的作用,为市场较稳定地供应蔬菜。
4、建立健全权威、全面的蔬菜价格信息体系。当前大部分菜农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都是滞后、不全面的,他们通常只能通过蔬菜的实际销售情况和较为狭窄、不准确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
对此,可以考虑以网络、广播等为载体,由各地地方政府全权负责本地区的蔬菜价格实时变动信息。在全国形成一个较大、较全的蔬菜价格信息系统,打破目前很多地区生产与消费几乎脱节并由此给菜农带来损失,以及一些商家与投机者对蔬菜价格进行炒作,散布虚假信息以谋取利益的局面。这一举措将帮助菜农有目的性地进行蔬菜种植,能够相对避免供给与需求脱节,只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里特.农业结构调整与果蔬业健康发展.安徽省菜篮子工程信息网专家论坛,2002.
[2]孙倩,穆月英.蔬菜价格变动、影响因素及价格预测——以北京市批发市场为例[J].中国蔬菜,2011.9.
[3]虞华,陈光亚,程鑫等.蔬菜价格居高不下原因探析及调控对策——基于盐城市蔬菜价格高位运行的思考[J].蔬菜,2011.2.
[4]汪洪琼,何震.南充市蔬菜价格高的原因及对策[J].长江蔬菜,2010.6.
[5]王晶晶,陈永福.2010年我国蔬菜市场分析与预测[J].农业展望,2010.6.4.
[6]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
[7]黄宗智.华北的小农与经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
关键词:职业教学;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本文是2015年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课题(课题编号:GX154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供销合作系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月5日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由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在2000年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的发展起来。关于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职业教育集团是在当地有影响的知名企事业单位(或集团)支持参与下,职业学校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的一种联合办学体(周子达);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是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独立自主地组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相补充的横向联合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联合组织(马成荣);职业教育集团是以集团章程为其共同行为规范,由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资源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不具有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职业教育集团应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理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高职甚至本科院校的课程很多还是停留在理论基础的研究上,而在学生上岗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延误了用人单位的工作进度。这种新型的办学方式的出现,使学生在高等教育的最后阶段能将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自身的就业及用人单位的岗位管理贡献了极大的作用,是一种校企双赢的办学概念。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
1、国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从办学类型区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城乡结合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投入资金和师资力量在农村的职业技术院校,以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在农村的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年在合作的城市职业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第三年在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教学理念打破了原本农村职业院校教育的局限性,不仅使得农村的学生和城市学生接受一样的教学资源,同时提高了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于当地的企业而言有了更大范围的人员选择,是一种“多方多赢”的办学模式。
(2)校企结合模式。校企合作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使用的一种办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签订合同、股份合作以及订单培养三种方式进行。相关专业对应的企业安排企业讲师定期的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主题讲座,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并进行上岗培训及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结合。
(3)校际结合模式。各集团院校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就部分专业的课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共同商讨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集团整体教学质量。例如,浙江省供销社下属多家市级供销学校,每年都会进行专业走访和交流,为供销社所属企业提供优质的毕业生。
2、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
(1)德国双元制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支柱和核心。“双元制”的双元分别指的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受教育者既在职业学校学习普通文化知识和基础技术理论,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两元结合完成职业教育任务,与国内校企合作有所区别的是,在双元制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的课程占教学的一半以上,同时职业院校的授课内容都是各州的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这是一种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2)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研制的CDIO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会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化模式概述
(一)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化模式现状
1、人才订单培育模式,服务地方经济。自2004年起,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开始与不同企业、所在地区的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合作形成“订单班”联合培养学生,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较短时间内能入职上岗,熟悉工作情况。这种培养方式带有浓重的企业文化和行业特色,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就某种程度而言,它使学生在毕业后的最短时间内胜任培养企业或者同类企业的工作。
2、校企合作平台,提高校内教师科研能力。过去,高职院校的教师科研往往停留在文献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专业内的具体问题不能做出透彻的分析。自浙江省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兴起之后,高校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在企业挂职锻炼和走访顶岗实习学生的机会。使得高职教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际专业领域的调研,增加了高校内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
3、供销社为主导,校企共建为依托。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以各省供销社为龙头,在各地区相关的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自愿、互利互惠以及协商的基础上,组建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服务供销系统内行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与项目合作为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此类职教集团最大的特色是“服务三农”,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供销社所属的高职教育集团办学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学历的提高,目前人才市场每年都是供大于求的状态。而企业招聘的岗位有限,因此往往是一个岗位多人应聘的状态。校企合作原本利于企业的一面是为相应岗位培养相应的人才,就业的困难却扩大了企业的用人选择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2、集团化办学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供销社所属职业院校的集团化办学大多以校企合作为主,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并在学生实习期间对其进行专业技术上的指导。虽然企业与学校之间会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但是每年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还是根据内部需求决定的,岗位数量不稳定也使得学校要做相应的调整;同时,企业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专业内容不匹配也是当前集团化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教师应用技术的研究能力不足。职业教育集团化培养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传授,这种模式限制了教师本身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很多持有“双师”证书的教师在专业技术领域只有一张资质证书而没有真正的实操能力。
三、浙江省供销社人才需求分析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一个具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合作经济组织。全省系统内现有11家市级供销社、83个县(市、区)级供销社、438家基层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点1.1万个,共有职工84,863人。近年来,全省各级供销社在全国总社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合作制理念和为农服务宗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完善服务功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发展实力”的新路子。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区县供销社也在省供销社的带动下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一些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供销社集合地区特色将所生产的产品在省内各地区销售,供销社之间出现资源共享,体现了区域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交易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对农产品流通方式以及农产品市场开发的要求,在此前提下,物流和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招聘成为当前供销社人才储备的第一任务。供销社所属的各类职业院校也开展相应的电子商务及物流管理课程,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供销合作系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
(一)对话交流模式。为了准确掌握市场变化的人才需求,在现行的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分析,学校和企业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对接,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定位准确性。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学校与合作企业做定期的人才需求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随访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情况;第二种是建立职教集团内部“人才交流长效机制”。通过聘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对应专业担任教学顾问或兼职教师,同时学校教师也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种人才的双向流通保证了知识输出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信息针对模式。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内容都是由高校教师根据市场分析和预测决定的,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和职业教育的理念相违背。职业教育是针对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开展的,为了更有效地服务行业与企业,教育集团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应加大相关企业、行业的相关人员参与制定,指导集团内的学校和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并在集团内部推广“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抓手,将理论教学内容、实习课题、专业技能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实现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模式。高职目前的招生渠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普高学生通过高考达到分数后录取;(2)中职(专)、职高、职教中心对学生进行考核将合格的学生送入相应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3)部分学生通过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进入高职学习。在这三类学生中,其中第二类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时候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其余两类往往是普通高中未接受专业知识的学生。学生进校时的职业知识基础不同,就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实习安排上进行不同的设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突破单一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相互借力共赢发展、实现产业资源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服务的重要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农民 创业培训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国家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转移,提高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从业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必须大力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工作。那么如何做好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呢?笔者结合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领导重视,保障有力
2010年,我们泰安市农广校承担了省农广校分配的300人的农民创业培训任务。在泰安市农业局党委和山东省农广校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帮助下,我们积极筹备,认真组织实施培训工作。于2010年9月至12月期间,经过集中授课培训,实践操作和跟踪指导三段式农民创业培训,分两期完成了300人的培训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认可。
在全省农广校农民培训工作会议后,市农广校对农民创业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召开了泰安市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会议,认真学习省校关于创业培训的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及时向局长、分管局长汇报,争取市农业局的支持。市农业局领导高度重视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资金、车辆等问题,两期培训班市农业局先后垫支资金6万余元,派出车辆接送管理工作人员。分管农广校工作的姜云省局长多次调度培训工作开展情况,亲自参加两期培训的开班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激发了学员的创业热情,保证了创业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认真准备,精心遴选培训学员
市县两级农广校积极筹备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市分校首先制定了2010年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实施方案,两期培训日程安排表,培训时间安排表等有关材料。然后认真选择培训基地,经过多次筛选,最终确定在历城区三职专开展两期农民创业培训。与此同时,指导县分校严格遴选培训学员。岱岳区委组织部以泰岱组发【2010】51号文件《关于举办省农广校“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的通知》下发至各乡镇,组织部人才办专门召开了由组织委员参加的会议,认真部署了培训工作,并做好参训人员的遴选,确保了参训人员的素质和带动能力和参训人数,为培训班顺利开班、圆满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平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的通知》通知,要求“各乡镇(办事处)要充分认识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培训人员推荐选送,切实按要求选准人、选硬人、选能人。”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由县委组织部人才办牵头,各乡镇组织室具体组织报名,人才办、农广校负责把关筛选。经过层层推荐与筛选,在全市三个县区范围内遴选出了300名综合素质好、思想品德端正、具有强烈创业意识、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外出务工人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参加培训前,各县区分校专门召开了动员会,区委组织、人事与社会保障局、农业局的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使学员在培训期间安心学习。东平县电视台连续三天在东平新闻中报道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三、措施得力,确保培训效果
为保证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培训前由县区分校为每名参加培训的学员办理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泰安市分校成立了创业培训教务组和会务组,具体负责两期农民创业培训班的教学管理及后勤保障工作。为保证学员一到校就能立即投入学习、训练,市分校组织管理人员在每期培训开班前一天就赶到三职专,把训练服、学习材料、洗涮用品等一一准备好,保证了培训活动顺利进行。到校后每期150名学员分3个区队、15个班,每个区队选出一名区队长,每个班选出1名班长,实行军事化管理。报到的当天晚上立即组织学员学习了培训纪律以及《向军队学管理》课程,保证了培训在严格的制度下顺利进行。农民创业培训内容分四个模块:一是创业意识与理念模块。包括向军队学管理、时代与创业、农业创业理念、农业创业扶持政策、成功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与要求、评价创业者自身等。二是创业知识与技巧模块。包括农业创业的市场机遇、农业创业市场分析、农业创业政策解读、组建创业团队、预测创业利润筹措创业资金、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三是创业训练与实践模块。包括模拟练习、企业实习和市场考察等。四是创业计划与企业创办模块。包括选择你的企业、构思你的企业、创业计划书的制定、创办你的企业、实施创业计划等。为实现学员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培训任务的顺利进行,每区队安排一名农广校人员具体负责区队的纪律。要求学员上课期间手机一律关闭,自觉遵守作息时间,无特殊情况不准请假。为了保证学员专心学习,我们以人为本,搞好学员的生活工作,尽量做到细致入微,在吃饭上十人一桌,十菜一汤,每餐二种以上主食,每天都有新花样,每天都有新菜谱;为预防水土不服和意外,专门购置了必备的药品。住宿上四人一标间,配有卫生间、洗浴室,保证环境安静、室温舒适。市区农广校领导密切配合,深入到学员们中去,嘘寒问暖,及时沟通,有问题、有不足,马上解决。总之在生活上考虑周到细致,保证满意,受到了培训学员的称赞。
培训期间,穿行军事体验和士气练习,参观考察了柳埠镇的农家乐、近郊游等项目。在返回当地期间,组织学员到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践实习。东平县分校在这次参加创业培训的老板中,选择了七家不同类型的公司工厂作为县农广校创业培训的实验实习基地。9月15日下午组织全体学员,到郑佳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观学习,公司董事长郑玉峰带领学员参观了新建公司及生产加工车间,并向学员介绍了企业发展历程,让广大学员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创业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对创业产生了强烈的欲望。
四、搭建平台、做好跟踪服务
为了解学员的创业情况,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农广校健全和完善了五项措施。一是成立学员创业联谊会。根据学员的意愿,分别成立了种植联谊会、养殖联谊会、农产品深加工联谊会、农业休闲观光联谊会、综合联谊会等五个联谊会。各组联谊会学员互相介绍了创业发展计划,交换了联系方式,达成合作意向等(市校印发泰市农广校字9号文)。二是建立了宁阳、东平、岱岳区三个农民创业培训QQ群。吸纳创业培训学员加入QQ群,互相交流创业计划、创业技巧,共享创业乐趣。三是统一制作印刷了培训学员通讯录。岱岳区农广校还专门在通讯录上印制了学员照片和岱岳区农广校农民创业指导中心服务热线电话号码,方便了学员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四是市县分别成立农民创业培训跟踪服务领导小组,建立跟踪服务专兼职队伍(市分校印发泰市农广校字10号、11号文),五是县区分校跟踪服务责任到人,按照一名教师跟踪服务十五名学员,分配好服务对象,做好电话回访。每年到学员家中服务不低于6次。六是县区分校建立创业跟踪服务档案。将跟踪服务的情况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完成,做前后对照。发现创业进程缓慢的学员,将重点帮扶。
培训班结业后,我们紧紧抓住学员高涨的创业激情,及时迅速跟进服务,东平县分校带领有意创办有机蔬菜种植方面的学员,到寿光市进行参观考察。帮助部分学员与泰安亚细亚公司签订购销服务合同。组织部分学员到新湖乡学员王成春创办的黑木耳养殖基地参观考察、签订合同等。
五、取得的成效
2009-4-5 21:17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4719次
大三的学年论文,就要个题目和提纲,想到的或者有的留下QQ,我加你,答案满意的另外加分悬赏,谢谢!问题补充:
诶。。也别留下QQ了,不然估计没人留,就直接发在这里吧。。
提纲呢?我还想要个提纲。。
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不登录也可以回答参考资料:提交回答取消
2009-4-5 21:22 满意回答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参考题目
(2007年修订)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既是本科教育的一项必要训练环节,也是对学生本科期间所学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务必引起同学们的重视。这里提供的论文题目可作为学生直接选题。
一、总体要求
1、题目要明确、精炼,语句通顺且相对完整,选题不要太泛、过广。
2、内容体系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不管具体体系如何,基本上应按如下层次和逻辑关系展开:①提出问题(立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②分析问题(事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③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对策等)。
3、观点明确,论述有理有据,语句通顺。
4、紧扣主题展开写作,无必要或无关紧要的东西不写。
5、要严格按继续教育学院规定的规范写作论文。①内容齐全:如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②页面设置符合规范;③章节设计符合规范;④字体设置符合规范;⑤图表设计符合规范。
二、理论性论文具体要求
原则上不鼓励写纯理论性的论文。如选择了写该类论文,要注意:
1、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
2、要有自己的创新性工作,如某一理论的修正、某一方法的改进、某些学术观点的系统整合、某些新事物或新现象的解析等。
3、一般应有案例分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应用性论文具体要求
鼓励写作该类论文,要注意:
1、能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管理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针对某一具体现象或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2、研究的问题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提倡“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做”。
3、分析问题多以事实说话,建议多采用数据、统计图表展示事实现状、存在的问题,展示分析的过程及分析结果。
4、要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措施或对策等。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1 提高我国广告业设计水平的对策思考
2 论企业管理人员选拔与培训机制建设
3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模式探索
4 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若干思考
5 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灵活应用
6 体验营销方案策划与实施策略研究
7 论施工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8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9 项目成本费用控制管理研究
10 论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
11 因特网数据中心的市场分析与市场营销策略
12 “壳”资源重组有关问题的研究
13 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14 我国企业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5 论我国企业如何正确选择和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16 中国企业的民族品牌策略研究
17 论我国企业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18 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19 某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评析
20 论企业产品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21 论现代企业的管理激励机制建设
22 现代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23 中小企业如何建立和实施成功的营销战略
24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5 论我国零售物流企业如何迎接国际化挑战
26 中国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研究
27 论电子商务在旅游行业中的运用
28 论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
29 论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
30 某集团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分析
31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
32 论汽车制造业的品牌经营策略
33 创业公司的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34 房地产企业品牌经营策略研究
35 体育服务器材市场渠道管理研究
36 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37 教育品牌经营策略研究
38 国企人才流失问题分析
39 某地区家政服务业市场分析
40 论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科学设计
41 论广告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42 论我国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与营销管理
43 论建筑工程的健康、安全与环保管理
44 论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
45 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管理
46 建筑施工质量监控管理研究
47 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48 论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49 需求个性化下的营销策略研究
50 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51 论现代企业应具备的环保意识
52 论投资活动中的造价管理
53 我国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分析
5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55 论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6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
57 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58 论我国古代兵法谋略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59 论企业的危机管理
60 某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
61 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62 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63 某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64 论中国企业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65 论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
66 中国外资利用的状况分析及合理利用外资策略研究 67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68 新环境下电信企业的发展战略
69 管理本土化问题研究
70 论银行如何加强对民企放贷款的管理
70 某企业总经销制方案设计
71 我国连锁经营发展对策思考
72 经济转型阶段国有企业职工激励机制的重构研究 73 国有大中型企业薪酬机制研究
74 论新的资质就位政策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75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76 国有商业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77 对我国税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78 税务的现状、前景与发展对策研究
79 论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
80 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81 论企业如何创建名牌
82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83 税收征管的制度因素分析
84 论市场经济下的我国财政职能转变
85 公共财政体系中政府职能分析
86 论国有资产重组与国企活力再造
87 我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分析
88 论我国轿车制造企业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
89 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现状分析
90 试论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可持续发展
91 企业重大事故预防机制研究
92 论房地产企业如何打造强势品牌
93 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与营销策略研究 94 论金融风险管理
95 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96 论我国保险企业的诚信经营
97 企业投资决策机制研究
98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分析
99 论我国增值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100 企业战略并购行为研究
101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102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103 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104 国有企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105 论烟草行业的创新发展
106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107 关于中国保险市场规范化管理的系统思考
108 中国城镇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
109 国有企业要走创新之路
110 税收征收成本分析
111 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税收的影响分析
112 论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建设
113 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供需矛盾分析
114 企业cis的导入研究
115 财政管理信息化发展探索
116 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17 现行税收征管模式评析
118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119 控制税收征管成本的途径分析
120 现代商业连锁经营问题分析与发展对策思考 121 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研究
122 中国商品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形势分析
123 论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管理
124 论现行增值税制的进一步完善
125 税务机制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126 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127 论加强对经济诈骗犯罪的打击防范
128 论如何创建中国特色的企业品牌
129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130 论我国外贸发展从比较优势战略到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131 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132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构想
133 国有大型零售商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134 现代企业竞争与合作行为研究 135 小型配套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136 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机制研究 137 住宅产业现代化研究
138 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 139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140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141 论家政服务行业的市场营销
142 基于消费行为的网络营销策略选择 143 长寿企业的成功秘诀探析 144 论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