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

时间:2023-10-09 10:5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现代礼仪的看法

第1篇

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一种艺术,学习现代礼仪你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现代礼仪学习心得的内容,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现代礼仪学习心得(一)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通过学习,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乐趣,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提升个人素质,使你更适合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生存。

在个人修养方面,现代礼仪起了很大作用。学习现代礼仪,不仅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使举止得体,言语文雅,而且还培养了礼貌待人接物的好习惯。每次课堂上老师都要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有关的知识。还会叫同学们现场抄做一些有关的动作。我觉得这一点很好。老师很会带动课堂的气氛。

在职场礼仪方面,也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平时老师举的典例,教室里的各种氛围,都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了解了许多以前所不了解的,各种模拟使我的紧张感减小了,让我可以从容镇定,落落大方的面对眼前的一切。

目前,大家都掀起学习“文明礼仪”活动,一些平时不被注意的事情竟然会成为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想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学习社交礼仪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一个人的仪表以及社交是怎样对待他人,个人的仪表问题不仅关系到你自信与否,而且还关系到工作。一旦成为一个企业的员工,那么个人的形象就有可能随时代表企业的形象。这时如果个人的仪表出现问题,个人和企业都会有所损失,或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损失的大小也不一定。

一些生活上的小事也需要我们知道必要的社交礼仪,如上楼时男士先上,女士在后面,这样会避免女士有过多的想法和不必要的尴尬;又如在正式场合里男士要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而且身上衣服的颜色不能超过三种。这些事情看似简单,可是真要做起来又难免会忘记,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礼节。当在会议场合或是上课,不能讲话,以示对开会者和老师的尊重,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还有一点,当你在这种场合想咳嗽时,最好出去咳嗽完了再进来,以免让人产生误解。这些小之又小的细节有时候却是成功或失败的决定因素。譬如一刚毕业的女生去应聘文秘工作,没有录取她的原因是她的头发染成红色。考官认为做为文秘工作,需要注意外在形象,文秘工作应沉稳,而她没有选择好。可见成败在于“一发间”啊!

所以我认为“社交礼仪”是我们大学生必须作的一件事,对我们有百益无一害。

总之,现代礼仪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职业竞争中,学历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归属于你的礼仪举止是否得体,得体的礼仪举止会使你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通过礼仪培训的学习后,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从小小的坐姿、站姿到文明用语,似乎我们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在平时工作中鞠躬礼不标准、文明用语声音太小、面部无表情等常见问题我们都没有多加注意。

通过这次文明礼仪学习,还使我们意识到原来平时忽略的这些小问题其实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大的,试想当办事走进我们的办公室,看见一个精神不振、吐词不清、面无表情的员工时会是什么样的感觉?相信他们也不会有愉快的心情,甚至会产生厌恶感。而我们的服务宗旨是什么呢?可我们的服务态度却带给顾客一种疲倦、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不是违背了我们的服务宗旨吗?如果我们自己是去办事,难道又愿意见到这样一位工作人员吗?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真正地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当然,这不仅仅要求我们在文明礼仪方面,还包括业务水平方面,我们应在提供文明服务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服务规范,真正为职工群众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我们的真诚!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温馨和谐。

现代礼仪学习心得(二)在大二的这个学期,我选修了魅力礼仪课程。我觉得这是作为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选修课,所以在选择过程中我的态度非常谨慎。我觉得自身的修养还有欠缺,气质方面还打不到效果,经再三思量和对比后,之所以选修这门课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魅力礼仪》课程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其次,在学校与社会上,自己需要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推销自己,而魅力礼仪是则自己成长和成功必需的法宝;再次,我觉得自身的修养还有欠缺,气质方面还打不到效果,作为一名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接待外宾,更需要掌握礼仪知识。所以就下定决心选择了《魅力礼仪》。

刚开始有点不适应,觉得这些礼仪都很累,觉得在生活中也用不到,但是经过老师的讲解,觉得越来越有用,在以后的生活中、工作中,用处都很大,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

在个人修养方面,现代礼仪起了很大作用。学习现代礼仪,不仅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使举止得体,言语文雅,而且还培养了礼貌待人接物的好习惯。尤其是平时老师举的典例,实训室里的各种模拟,都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了解了许多以前所不了解的,各种模拟使我的紧张感减小了,让我可以从容镇定,落落大方的面对眼前的一切。同时也了解到了许多国家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多姿多彩的课堂模拟,同学们的踊跃参与,争相表演各国风俗,形象生动,激情澎湃,再谈吐言语中学到了许多。

总之,现代礼仪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职业竞争中,学历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归属于你的礼仪举止是否得体,得体的礼仪举止会使你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魅力礼仪》这门课程对我触动很大,对我学习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女生,我希望在外在形象塑造方面可以多讲一点,讲细一点。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博学多识、为人师表的形象,亦将对我产生重大影响。我将会把课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个人形象和人际关系,使自己在公关礼仪方面有一个质的提高。

现代礼仪学习心得(三)这次现代礼仪培训使我对现代礼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我平常生活对礼仪的理解和课上所学的做个探讨,谈谈自己的看法

现代礼仪顾名思义就是现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同时也约束了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现代的人地往来中任何一个表现都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是一块手表也许是一顿晚餐。 如今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形成,各国间的联系加强,人际交往活动普遍增多,如何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除了需要卓越的能力外还要掌握有效沟通及妥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优雅的企业形象因此,现代礼仪便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加入WTO,会有越来越多的商机,因此就更需要拥有现代礼仪的人才,现代礼仪培训中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仪容礼仪,仪表礼仪,仪态礼仪,同时也包括了握手,电话,名片等礼仪规范

仪容,以貌取人不可取,但往往人第一印象在社交场合中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形象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好印象。在仪容这一方面,我觉得自然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先天条件不是那么好,也可以通过化妆等方法去改变自己的形象,一个好的外在形象会令人赏心悦目,感觉愉快。同时内在美也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准,培养出自己高雅的气质与美好的心灵,使自己秀外慧中,表里如一。仪容的内在美是最高的境界,仪容的自然美是人们的心愿,而仪容的修饰美则是仪容礼仪关注的重点。要做到仪容修饰美,自然要注意修饰仪容。

仪表,主要在于服饰着装规范,体态姿势,举止等方面,是人举止风度的外在体现。风度是指举止行为、接人待物时,一个人的德才学识等各方面的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风度是构成仪表的核心要素。生活中个人的仪表非常重要,它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礼仪素养,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形象"。天生丽质,风仪秀整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我们却可以靠化妆修饰、发式造型、着装佩饰等手段,弥补和掩盖在容貌、形体等方面的不足,并在视觉上把自身较美的方面展露、衬托和强调出来,使形象得以美化。

仪态,其实也是行为风范,这是对你自身各方面行为的规范,如站姿、坐姿、走姿、蹲姿及手势这些方面。现代礼仪是一门很有内涵的课程,是我们上学需要学习,生活中需要体会,一生中都要不断提升的学科,此次学习让我感受颇多。

现代礼仪学习心得(四)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无不体现礼仪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时下我国正在迈向国际现代礼仪显得尤为重要,身为国家的主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有道是“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一个人要是没礼仪就立不了足,一件事没有礼仪也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就会不得安宁,可见礼仪是有多么地重要。

礼仪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是人际交往的行为秩序。良好的礼仪修养对于商务活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在现代中国,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越来越频繁。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进步的重要标志。 礼仪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和事业顺达,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精神风貌和繁荣昌盛。因此不难看出,现代社交礼仪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备品,而且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知识。 纵观当今社会,生活礼仪无所不在,因此如何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礼仪变成了必不可少的一课。

首先,在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社交礼仪,怎样才能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怎样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在与人交往时,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给人留有余地,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诚在礼貌中的体现,就像在谈判桌上,尽管对方是你的对手,也应彬彬有礼,显示自己尊重他人的大将风度,这既是礼貌的表现,同时也是心理上战胜对方的表现。要表现你的真诚和尊重,在社交场合,切记三点: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礼仪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礼仪的非比寻常,礼仪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就是一个人对基本礼仪的认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显示,我不得不折服于礼仪的重要性。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拥有良好的礼仪修养。

其次,在社交场上,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的还礼于你,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要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度原则即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却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再次,注重细节,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最基本细小的动作,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特别在学习这些礼仪当中,我知道了在不同的场合应该着不同的服装,做不同的打扮装饰,与容貌、肤色要相宜,所用的配饰一般不要过多且色调要注意,还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修饰,要使自己在不同环境注意合体。另外在举止行为方面上,我们更是得要注意。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在坐下的时候的坐姿,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要是平时我们在这方面肯定都没有去在意,学习了这门课我才知道原来我们是多么的大大咧咧,不注重形象,特别是在求职的时候,要是你坐的姿势,就看出了你的紧张以及认识,给考官们对你的印象,或许这么个坐姿就会让你失去这份工作,因此我们知道坐姿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在学习这门课,我还学到很多很多的礼仪知识,让我终生受用。

最后就是明理诚信,宽容大度。孔子曾有言:“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社交场合,尤其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定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我们也需要有一颗能够宽容别人的心。宽容是人类一种伟大思想,在人际交往中,宽容的思想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宽容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甚至咄咄逼人。总而言之,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光要掌握比较专业的知识,更应该礼仪修养方面提高自己,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第2篇

人类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非常注意细节的。当经过严格训练后的加加林和其他宇航员第一次进飞船实地训练时,其他人都依次进了船舱,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掉鞋后才进去。这一细节被总工程师看在眼中,最后他极力主张加加林执行登月任务。正是这一良好的习惯,决定了加加林的成功。可见,对孩子的生活细节培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细节是一种品格,体现于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注重细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生活细节

孩子的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最关注孩子,最了解孩子的人,进行细节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父母应身教言教并行。一个和睦的家庭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灵潜意识地积淀下善良、文雅、平和、大度等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日常生活中凡事亲历亲为,经常提醒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导孩子“我有一双小小手,勤劳才是最根本”,“自己有的不挥霍,别人有的不眼热”。时时因势利导,如“餐桌教育”,从小教育孩子吃饭不浪费饭菜,不挑食偏食,懂得礼让;“床头教育”,早晨起床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讲卫生,不许躺在床上看书、写作业;“阅读教育”,家中的图书报刊,大人、小孩书架分开,每天晚饭后半小时,全家人读书看报且形成一种惯例;除此之外还有劳动教育,礼仪教育等等。注重细节,持之以恒,使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2、道德细节

良好的道德观将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就的大小。孩子的善恶,美丑观念更多更直接地来源于家庭而非书本。家长不应该过多在孩子面前谈论名利,谈论钱财;家长应该杜绝从事不健康的活动,让孩子懂得洁身自好,不贪图小利,不追求非分之财(不要对孩子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话来诱导孩子对现实社会产生偏见);家长应随时随地注意训练孩子遵守社会公德。例如,要让孩子学会尊重老年人、残疾人,上车自觉排队不拥挤,上街不随便横穿马路;到公众场所保持安静,不喧哗;到影剧院、体育场按号就坐,不起哄怪叫;到公园,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攀折。在一切公共场所,都应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多讲同龄人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使其学有榜样,也可向孩子讲述反面行为,起到警示作用。当孩子某方面表现出色时,家长要及时表扬,使孩子身上已有的美德得到强化。家长从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身教重于言教,关键在于“行”,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要将这些道德细节落实到孩子的具体言行之中。要知道,道德的力量会让一个人成为国王,或者阶下囚。忽视道德教育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3、文明细节

倡导社会文明,首先要每个人文明,“礼、义、诚、信”是文明的基本要素。家庭生活中,坚持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和社交礼仪习惯的培养。教育孩子不说脏话,保持衣着整洁整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关心父母,尊重劳动成果,言谈举止大方得体,不沉迷网络游戏,生活上不攀比,不浮华,不奢侈浪费,不猥琐局促。这种关注细节的长期性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它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4、安全细节

第3篇

一、职业学校学生道德现状

由于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自卑心较重,自信心不足,加之用人制度的改革尚未完善,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地消化人才;社会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思想信念方面

思想上缺乏动力、目标。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学习上敷衍了事;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认为现在所学将来不一定能用,学习提不起精神,只想混个毕业证。

2.行为意识方面

强调以个人为中心,以自我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形式: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打架斗殴、赌博等。

3.纪律卫生方面

强调自由、随便,时间观念不强,缺乏纪律约束意识和卫生意识。表现形式:不遵守 纪律,未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常用他人的生活用品,随便乱扔、乱吐、乱丢等。

4.勤俭自律方面

劳动观念淡化,不注重勤俭节约,行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不强。表现形式:花钱没有计划、大手大脚、奢侈浪费;比吃穿、赶时髦;拉帮结派等。

5.礼仪交往方面

不善于与别人交往,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知识,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举止轻浮,给他人起侮辱性的绰号,公开揭人伤疤和隐私,交友不慎等。

6.道德法制方面

道德意识不强,责任感缺乏,法制观念淡薄,做事我行我素,狂妄自大,凡事都抱着满不在乎的态度。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起因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也不是客观世界在个体上的自然投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矛盾相互转化的同时,德育过程也是一个实现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受教育者能有选择地理解、吸收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形成个体意识,并能把这种个体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与个体品德,将个人品德行为产生的效果作用于社会,这就是一个知与行统一的过程。

然而,在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开设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受教育者在从“内化”到“外化”过程中表现较为被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施教者没有深刻理解德育理论过程中,德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其表现为:

首先,学生参与度不够,德育课堂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动性,将受教育者的内化过程看作单一的被动接受过程。其次,在我国现阶段的德育过程中,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过于狭窄单一。

三、职业学校德育问题解决对策的思考

基于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现状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应针对现存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实现从观念到实践的根本性转变。

1.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

传统德育较多关注学生的认知或知识层面,较少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精神成长,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情感体验,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就要强调以发展人为目的,以发展人为主体,以发展人为过程,通过发展人的德性,统领人的各个方面,使人的整体得到发展,进而关心人的未来发展,帮助人对其一生发展进行筹划,使之成为和谐、自由发展的人。

2.由单一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

德育的过程实质是互动的过程。在双向互动中,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促进情感意识和尊重意识的成长,促进相互的理解与价值观的认同和包容。双向互动德育的要旨就是创造丰富多彩的、能够真正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真正动起来,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而这一切都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成为他的人生经历体验。

3.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

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综合考虑我国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构建符合本地、本 校实际,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德育模式,以适应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学校的实际需求。

第4篇

儒家哲学德育教育价值取向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恢复”先朝的礼乐制度而奋斗,把“礼”的内在精神落实在人的道德情操上,是孔孟哲学的主要特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孔子哲学的至理名言。孔子既主张用道德的感化和教化来增强我们的道德自律性和他律性,也强调务必通过“礼”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种种行为。一言以蔽之,儒家“礼”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用“礼”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用“礼”来尊重自己和别人;用“礼”来正身和自律;用“礼”来追求和为贵的境界。

“礼”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主要内涵包括礼仪、礼节。它在以往内化人的道德,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国家的治理,包括现代的管理等方面发挥的巨大的效用毋庸质疑。“礼”作为人类文明的表现形态还有没有其他的价值和意义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儒家“礼”的思想对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用“自律”“规范”来增强师生课堂纪律观念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的“齐”就是约束和规范之意。颜渊在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此话告诉我们,人的言、听、行,都要受到“礼”的约束和规范,“礼”具有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的导向和价值功能。如果我们不用“礼”来约束和规范我们的行为,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走向反面。

约束与规范在中学教学中也十分必要。在现代中学各科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中学生上课时有种种不爱学习的表现,如看课外书、玩手机、讲话、打瞌睡等。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求知若渴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兴趣不失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必须以约束学生不良行为,强化课堂纪律为前提。制度和纪律要做到张弛有度,既要体现刚性,也要体现柔性。面对恭敬、谨慎、勇敢、直率等不同个性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要灵活把握约束的度,否则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破坏师生的和谐关系。

二、用“自尊”和“尊重他人”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儒家思想非常推崇自尊,《礼记・曲理》说:“失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自尊心,而况富贵乎!”《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由此可见,儒家很是推崇和强调我们人的价值及其尊严。

自尊是自己对自己尊严的认可和肯定;尊重别人是自己对他人人格的认可和肯定。自尊与尊重他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个人立身出世的根本。孔子“礼“的思想告诉我们“立于礼”(《论语・泰伯》),“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由此不难看出,“礼”是我们每个人立身处事的基本的要求和准则。教师要引领示范,更懂得师道尊严。但是教师的自尊它不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获得的所谓“自尊”,更不是蔑视学生,贬低学生获得的所谓“自尊”,而是通过教师自身崇高的人生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无私的行为表现出的人格上的尊严,是通过科任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等彰显出来。一名教师只有自尊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反之,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学生的老师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只有在尊重与被尊重中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用“正身”和“自律”来提升教师德育素养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要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即是说领导者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严于律己才会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孔子亦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告诉我们:假如我们不正其身,不能自律,就没有威信、引导力和示范力。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必须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不断提升自我,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让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的缺点放大:如上课时,老师的手机响,成为教室不和谐的音符,有的老师甚至公然出去接电话,有的年轻老师坐着给学生上课,有的老师不修边幅,有的老师动不动就让学生自习不上课,使其放任自流,诸如此类行为会使教师的责任心、爱心、意志力等良好品质失范,自己也就失去了教育学生的“话语权”,而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达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样的境界。由此可见,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法律;宗教

【论文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下、宗法性宗教背景下研究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探讨中国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融合的契机。人们共同对法律正义的追求和对宗教终极关怀的祈求搭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使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和发展成为可能。

法律,原是所有文明共存的现象。然而正好和文明本身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一样,从属于不同文明的法律也各不相同。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和解释世界。于是,不但产生了特定的文化样式,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法律和宗教精神。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希腊哲学,另一个是希伯莱的基督教神学。在这两个源头中,希腊哲学给西方人以智慧,基督教则给西方人以信仰。西方人,至少古罗马时期的西方人多是用希腊哲学修冶自身,而用宗教寻找着灵魂的归宿,基本上可以说走的是对人生外在超越的道路。儒家视法律为礼俗的辅佐,礼俗皆为以家族伦理为基础,藉之来维系一个等差、有序的社会,所以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藉礼法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

孟德斯鸿曾经于历史中去寻找人文精神,我们却要在文化中探求法律和宗教的精神。不过,这仍然是一种历史研究,只是把重点放在了制度的文化性格上面。制度是由一定的文化所涵盖的,儒家就是靠礼仪的制定、执行并不断地推广、解释这一套礼仪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形成了一种文化,而这一文化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现今的法律制度和宗教精神。如在中国传统社会,秦汉建立起大一统国家后,儒家、法家思想合流,礼与法并列,配合政治上中央的“家产官僚制”(Patrimonial Burokratie)与地方放任的宗族乡党的政治形态以及匾乏式的农业经济,历两千年治乱相循,大抵社会的本质变化不大。礼法并列,其实就是法律的礼俗化,儒家伦理的思想体现在中华法系上,便是对家族与阶级的强调与重视。儒家伦理的“讼则终凶”的想法,体现在乡土社会上便是个“反诉讼的社会”(anti-litigation-societies ),因为一切以和为贵,即使是表面上的和谐,也胜过公开实际存在的冲突。在宗族、乡党、行会这些面对面团体里面,个人被紧紧束缚着,而且得到官府的支持。于是,法律争执一步步先在这些团体里消融解决掉,非至绝路,绝不告官兴讼。人们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和现在的法律和宗教?法律与宗教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擅变?它对社会成员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这样的问题,显然超出一般法律制度史、思想史乃至历史社会学的研究。然而,这都要通过文化来阐明法律和宗教,通过法律和宗教来审视文化。派深思(T.Parsons.1902-1979)在分析韦伯(M. Weber,1864-1920)的《儒教与道教》时直言不讳的指出,儒家思想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性格。这种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我们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法律和宗教的精神,就不能只专于儒家一脉。中国历史上有过众多的思想流派,如“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的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道家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曰:严而少恩”的法家思想等。儒家仅其中之一,它在与其他思想派别的对抗与交流中成长起来,自不能避免兼收并蓄,吐故纳新。有时,对抗正是建立在某种文化共识之上。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人,我们被迫接受西方的事物。传统文化的解体同时也意味着它的新生,同样,深受传统文化浸的古代法律和宗教也要发生深刻的擅变。但是这种改变不是完全脱离历史的。我们必须轮流请教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与立法思想。中国近代移植西法后,在一定程度上不再考虑特殊伦理关系。用梅因的话说(Sir H. Maine)是由身份(status )到契约(contract)的过程。在中西不同法律观的冲突中,在中西不同法律文化的领顽里,种种怪象、扭曲、不适应的情形丛生,一方面说明了西方国家制定法仍然在中国社会里“水土不服”的事实,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民间固有伦理气息与息息相关的活生生法律仍持续存活的事实。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未尝不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思索在传统中国法律观与西方法律观的冲突中,有无找出一个适合自己道路的可能性。现在,人们对于法律的拷问,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现实法律无效的苦恼,对法律之治究竟能否行之于中国的困惑。有论者将此概括为“法律信仰危机”。人们一方面对于普遍的“有法不依”怨声载道,另一方面却又向往真正的法律之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法律信仰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人们对人生现实和未来终极关怀的祈求,把法律与宗教割裂开来了。法律与宗教,实是人类经验或说人性的两个基本方面。人类随时随地都要面对未知的未来。为此,他需要相信超越他自身的真理,否则,社会将式微,将衰朽。同样,人类处处、永远面对着现实的社会冲突。为此,他需要法律制度,否则社会将会解体,将分崩离析。人类生活的这两个方面彼此制约,又互相渗透。其实从历史实证的角度分析,法律与宗教,也实是人类经验或说人性的两个基本方面。霍贝尔认为:“没有文字记载的法律,从中国到秘鲁,在它刚刚制订出来的时候,都涉及到宗教仪式和习惯。”宗教因法律而具有社会性,法律因宗教而获得神圣性。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宗教将变成为狂信。事实上,宗教是一种兼具精神气质和社会规范两种属性的社会存在,它与法律存在某种结构和功能上的互补。在历史上也存在这样的实例,在几大文明古国的早期法律中,除了中国的法律只带有很少的宗教色彩外,印度、埃及和巴比伦的法典都同时又是一种宗教经典,这种经典除了规范人的行为,还试图约束人的内心。但在流俗的见解当中,法律与宗教是截然对立的,通常认为,现代法律纯是世俗的,是用以贯彻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工具,而与生活终极意义等一类观念无涉。

其实法律不只是一套规则,更是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作用的活生生的秩序。同时,宗教也不仅仅是一套仪式,更是对世界各种超自然力量价值的信仰,二者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于人们现实生活中。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法律与宗教联系过于紧密会有走向一元论的危险,过分分离就会陷人二元论的困境,前者的表现为中世纪的欧洲。那时,所有的知识都源于基督教的信仰之中。后者表现为隐伏在法律与宗教截然对立后面的东西,那就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对立基础上的二元思维模式。西方的二元论思想早在十一世纪末圣安瑟伦“先信仰而后理解”的格言里已露端倪。五百多年以后,它又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名言中找到了“科学”的表述。我们认为法庭不仅要设在社樱,更重要的是设立在内心。内心的道德律令的胜诉高于制度法条的胜诉,使法道德回到人本身,法的教训转变为教化。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目前之所以会出现法律信仰的危机,这是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历史的联系。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孔子强调“为仁由己”,孟子强调“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的内在超越之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始终保持了对法律的整体认识,把法律一律当成工具。因而,为真理而真理的观点在中国的文化思想中很少呈现,为法制而法制的法律价值追求则出现更少,在各种学科中强调学以致用,这就忽视了法制过程中的情感因素,难以从心理、情绪及感觉方面树立起对法制的信念。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这一切发生在尚未最终完结的近代中国社会一文化转型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在此历史时段,以小自耕农为基础的传统“帝制中国”,渐渐转向现代工商社会的“法制中国”,由此造成一个世纪的大规模法律移植运动。西式规则与旧有规则的冲突,西方法意与本土人情的扦格,制定法规及其意义与现实社会条件之间的脱节等等,构成了迄今未止的百年中国法律图景。似乎不能按照“迁责杀父”的心路,归罪于“自古以来”如何或者更为荒唐的“儒家思想”的什么什么。一种本质上是西方文化产物的原则、制度,如何能够唤起我们对于终极目的和神圣事物的意识,又怎么能够激发我们乐于为之献身的信仰与激情?我们并不是渐渐失去了对于法律的信任,而是一开始就不能信任着法律。因为它与我们五千年来一贯遵行的价值相悖,与我们有着同样久远的传统文化格格不人。

对此,我们应该贞定其异、感应其同,学会辩异和融合。思考一个民族文化的法律问题,必须和它的宗教、伦理等问题放在一起作探讨。无论西方抑或是中方,人们对法律正义的追求,对人生终极目标的祈求在情感上都是一致的,在这种意义上,通过法律与宗教所代表的精神和情怀,中西方也可以找到交流的平台和相互融合的基础。

第6篇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误区,探讨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标准依据,提出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并提出职业素质培养建议。

现在的专科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阶段,培养出大量的实践能力强、可以“用”、“用”的上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专科教育不可忽视的培养目标。在经济建设的热潮中,“人”作为基本的建设要素,被赋予了新的要求,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新型的人才作为人力支持。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应当发挥好应有的智能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人才支持。而“应用型”人才以“用”为直接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最直接的人才。

一、现有专科教育中的重点与存在的误区

(一)专科教育中的重点。如何才能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专科教育的迫切任务。而职业素质是保证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就职工作过程中顺利进展的基本条件,及早、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专科教育的重点。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应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以“实用”为前提。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社会继续教育来获得。专业教育应联系实际选择实用型、操作型知识,以增加学生的职业潜力;而继续教育的作用是补充一个人的知识构成,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获取。

2、具备专业化的高级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必须以应用为导向,是执行能力的体现,它需要熟练掌握所从事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高度的服务意识和准确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敬业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一个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工作能力相对低一点,也能找到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

4、学会求取生存的职业心理素质。在竞争社会,每一个职业人的职业生涯中都将会面临挫折和困难。因此,能否面对工作中的挫折、差距、失败自我调整心态,对现代人来说也是一项能力指标。

(二)现有专科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误区。现在的专科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阶段,但专科教育刚刚从传统教育转变过来,所以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旧式的观念、做法,这些做法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妨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拥有专业知识,而且包括提高其从业能力。专科教育教学和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呢,还是使他能够在具体的从业中把工作做得更好?笔者认为,这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其之间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而且是混淆不得的。我们的培养目的,不是使学生有了“毕业证书”、仅仅是“毕业证书”的持有者,不是让他们成为只能适应学校而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人才”,而是使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尽情发挥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然而,在以往的专科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中,我们确实存在着混淆知识和能力两个不同概念的问题,误认为知识就是能力,学生只要有了专业知识,也就等于这个学生有了从业的能力。其结果是,一些学生手里拿着毕业证书,不能很好地选择职业,更谈不上创造良好的从业效果。这种误解严重偏离了现代专科教育教学和培养的目标,影响了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发挥作用,与新型人才观有着很大的反差。

2、“只管到学生走出校门”的做法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发展潜力。我们通常的认识是,学生毕业拿到毕业证书了,这就是学校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至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展的如何,有没有发展后劲,那不再是学校的责任。现在的专科教育是市场化的,一切以用人效果为评价准则,在学校考试成绩再好的学生,如果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也不会受到欢迎。这只能证明学校在教育和培养方面的不足,也说明这样的教育和培养是脱离社会发展要求的。市场化的用人标准是看他做得怎么样,而不是看他的文凭如何。企业和社会不会养闲那些只有高文凭而无实际能力的“人才”,如果一个学校只培养这样有高文凭而无实际能力的学生,那这样的学校不会具有生命力。对于面向市场的学校的评价标准,不是建立在学校自己的内部,而是建立在用人需求那里。就似检验一个企业的产品一样,它的质量优劣不是企业自我作出的,而是在消费者那里。目前,在用人方面已经出现了对专科教育质量产生疑问的看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自身教育存有偏差的再认识。

3、认清非技术性因素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必要作用。既然专业知识不等同于能力,那么,我们就必须认清从知识到能力过程中的非技术性因素的作用。一个学生的实有水平能否发挥出来,不是专业理论知识本身所能决定的,它还要靠大脑中那些非技术性因素的支配,包括情感、意识、理性等等,也要受到实践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经验、为人处事态度等方面。例如,一个专业知识成绩很好的学生,由于不了解用人市场的情况,或是没有选择好专业的发挥点,或是没有处理好当时的人际关系,或是情绪不好,或是性格上存在某种不足,那么他的专业知识就很难发挥出来,或者说难以发挥得好。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专业知识对于一个学生发挥自我价值的基础性作用,更要看到非技术性因素对于专业知识水平发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往往是遏制性的,它会使得应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发挥等于零。我们看到有些学生在学校里的成绩分数很高,但到了社会生产实践中发挥的价值却反而不如那些比他考核成绩差的学生,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适应其所处的环境,不能将自己的知识与其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正是现有专科教育教学和培养的薄弱点。

二、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建议

通过以上现有专科教育中的教育误区分析,现代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培养应当及早培养、应当多方面着手,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艰巨任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一)将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教育贯穿于教育始终。从基础职业教育开始,到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礼仪和服务意识,均是我们专科教育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确保学生具备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提高生存需要的职业能力和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重视动手能力训练,发展操作技能潜能,使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到良好发展,培养“双手万能、手脑并用”。

(三)建议进行理论、实训、科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应在宽基础前提下增设专门的实践课程;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实训相结合教学方式;还要定期举行新知识、新问题、新观点的讲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可给出学生与将来职业有关的课题,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自我分析总结、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其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更符合将来职业的要求,可缩短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距离。

(四)在基础职业教育中,要有人生发展战略意识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紧扣人才市场需求,多采取参观、观摩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加强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兴趣和能力。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办学,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依据,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教育的需要,培养企业急需的各方面人才。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反映了专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办学方向。

(五)在成功素质中,情商诸因素决定着个人职业发展的高度。健康的身心和人格素质、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自信心、控制情绪、抓住机遇等非智力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更要强调心理素质的陶冶,这是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三、良好的就业心理是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毕业生而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中,专科毕业生由于学历稍低,在就业面前,竞争力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及早培养专科生良好就业心理是不容忽视的,是帮助其就业的必要条件,也是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强化。职业兴趣是热爱工作的前提,要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对就业的重要性,强调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是产生职业兴趣的基础,职业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持久的注意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教学工作中可通过介绍将来职业的重要性、改用多彩教学方法、引导及早接触等方式来培养和强化学生职业兴趣。

第7篇

【摘要】本文论述了外贸行业职业素质的内涵。

【关键词】外贸行业,职业素质,内涵

职业意识是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等心理成分的综合,而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的培养目标,是能否得到社会认同的关键,面对社会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使高职毕业生能顺利地找到工作,并且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能迅速适应角色转化的人,在校的职业素质培养至关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现代的高级技术人才,面对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重视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同时,突出了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为此更应积极探索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下面就切实加强外贸专业学生政治思想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文化素质与就业指导等方面谈一些个人浅显的看法:

基本心态:1)热爱外贸工作,永不放弃2)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3)勤奋工作,虚心学习4)有良好的自信心,要有奋斗目标

基本素质:1)熟悉出口业务操作流程2)书面英语过硬,口语良好,与客户能够进行业务沟通3)熟悉常见的国际交往礼仪4)熟悉日常的交际英文,接待客人显示出良好的修养和职业素质5)熟悉常用的办公文件,例如:Word, excel, Photoshop, Powerpoint, Outlook, AutoCad等.;能够使用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6)能够草拟标准的传真及信函,能够独立完成信用证的审核,根据信用证制定正确的出口单证.7)拨、接电话要显示良好的公司形象例如:国内模拟拨通电话,你应该说:您好,我是xxxxxxxx有限公司外贸部的xxx,请问是XXX?然后切入正题、、、、、、接听电话,你应该说:xxxxxxx有限公司,您好,我是xxx,请问有什么能够帮助你的?国外情景模拟:拨通电话:Hello, this isxxx, from xxxx Co., ltd. May I speak to Mr /ms xxx?接听电话:Hello, this is xxxxx Co., Ltd. I’m alex. May I help you?

专业素质:1)对本工厂的产品能够非常熟悉,对生产流程有详细的了解;对产品品质能够准确作出判断;对产品的主要材料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独立准备一份公司CATALOG供给人参考;能够草拟一份专业的报价单;熟悉工厂运营方式的组织机构构成2)对竞争对手的产品有相当的了解;对整个从事的行业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对国外的同类产品有一个详细的了解3)对相关的产品测试标准有完整的了解4)能够从客人的语气里面,判断出客人的意图5)能够对客人的来访提前做出接待安排;能够独立带领客人参观工厂;能够巧妙的回答客人的问题6)对出口货物操作有实际的经验7)能够独立向客人介绍产品、公司,并且正确、专业的回答客人提出的问题8)对出口货物包装及标志能够有专业的设计观念,确保符合出口货物的需要9)对于国外正在执行的订单,要提供详细的生产计划通知单与生产部门及相关的部门。

其他素质:1)能够与周围的同事和谐相处2)能够合理的提供建议给上司和领导;部门之间尽量使用书面沟通或者电话沟通3)工作要注意沟通方法,一旦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责任;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杜绝再次发生4)工作要讲究效率,养成良好的书面记录习惯:一天工作开始,要书面记录当天的工作内容,并核对是是否完成一天工作结束,要书面记录明天还有那些工作要做5)切记在公众场所发牢骚或者做有损公司形象的事情6)要时刻维护工厂的形象7)将自己良好形象的展示给客户8)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对公司的发展能够提出良好的建议(注意方法)9)要及时的答复客人的电子邮件或者电话。

从以上可以看出职业素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职业道德,具体地说是敬业乐业、刻苦耐劳、一丝不苟、遵纪守法、恪守信用等品德。第二层次的职业素质是通用的职业能力,具体是交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战略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现代的职业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第三层次的职业素质是专门的职业能力,是各自的职业或岗位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目前,一些普通高校往往只注意了通用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职业素质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能力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只重视技能培训,即只注意第三层次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设置的口径太窄,培养出来的学生初次就业能力强,但转岗与持续就业的能力较弱。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贯彻完全的职业素养教育思想,做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通用知识与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相互依存。尤其针对职业道德教育这一职业素养教育的灵魂容易被忽视的实际,把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融进整个职业教育之中,从教材内容、教学案例到实习实训和社团活动等都融进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同时,要根据学校所在地区人文精神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岗位,在职业素养的三个层次培养中,有一定侧重点。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琐碎的过程,需要和职业技能的提高相互作用,也需要学生自己的意识和教师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企业中不可替代的人。

第8篇

关键词:传统美德;公民道德素质;海南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049-02

中华民族是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其中固然因时代、阶级局限而积淀了消极、糟粕的成分,但也不乏令今人叹为观止的金玉良言,道德律令。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和鉴别,从中挖掘、整理和筛选其合理内核,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借鉴,当是一项不容置疑、不可忽视的重要事情。

一、传统美德的内容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二、海南省公民道德素质现状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在海南居住的常住居民。调查的形式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本次调查直接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1 050份,有效问卷1 000份。对于海南省公民道德素质总体状况,很明显,问卷的一开始就给予了明确的答案。其中,9.4%的人认为很好,19%的人认为还比较好,51.3%的人觉得一般。

1.集体主义意识强烈,要继续发扬

从调查数据中看出,海南省公民的集体意识相当强烈。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有占73%的人选择先看集体利益,再考虑个人利益。这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不无关系,整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公而忘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社会在很长时期里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形态,在伦理道德上一直提倡“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要求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要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因此,“先公后私”等成为传统美德的核心德目,是人们历来尊奉的崇高的美德。这些都说明为国家、为民族的整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败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基石。

2.家庭美德看法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婚姻家庭道德观是一个社会道德风尚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关于在家庭道德中哪一项最重要的调查中,13,5%的人认为是关心爱护后代,30.3%的人认为是夫妻和睦,42.5%的人认为是尊重长辈,7.9%的人认为是邻里和睦。

换言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大多数人心里,家庭美德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尊重长辈,换句话讲,也就是孝顺。其次是夫妻和睦,关心后代,以及邻里和睦。从传统美德角度看,我国是“孝”文化的故乡。孝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大多数人心里家庭美德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尊重长辈,这个结果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特别的重要,甚至可以说起决定性作用。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开始,孩子对家长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问卷中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家庭对孩子道德品质形成过程具有不可磨灭的印记。

3.社会公德意识严重欠缺,亟待改善

对市民个人认为社会公德最重要的内容(比如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不影响他人、为他人提供方便等等)。从调查的结果看,社会公德状况不容乐观,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的不到二分之一,爱护公务的仅为6.8%,讲究公共卫生的不到15%,不想他人的为10.1%,而为他人提供方便的只有14.7%。

在访谈中某家具个体户谈到这一问题时,滔滔不绝。“服务意识很差。比如在移动营业厅、电信、餐馆、公共汽车上、宾馆,服务员的服务意识很差。到了餐馆,服务员很不热情,搞的连吃饭的心情也没有了。要去营业厅咨询一个业务就难上加难了。”“海南人普通话不标准,在公共场合衣着不整齐,拖拖鞋的人比比皆是。”“摩托车到处乱串,给行人增加了不少麻烦,还有很多违章驾驶,在不该停车的地方停车,这样子也妨碍了整个交通系统。”

4.职业道德缺乏,有待改善

关于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问卷中主要就海南省公民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作了调查,其中只有25.6%的人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态度满意的,23.1%的人对政府的办事效率满意,由此可见,至少可以果断地说,海南省政府部门的职业道德是有待提高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更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问卷没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调查,但在访谈中,很多人普遍反映教师职业道德最需改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退休的教育工作者的话。“我是内地过来的,外界对海南的教育评价都很差,我本来还不相信,我在海南教书这么多年,发现也不全是学生的原因。比如一些道德基础课、形势与政治课竟然是一个大学专业是体育的老师去教授,这样子学生的道德水平能好到哪里去。特别是一些本地的教师,仗着自己的教龄长,资格老,反正不管学生成绩多差,也不会开除他,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从内地过来的年轻教师,而最直接的受害者则是学生。”

5.诚信状况堪忧,需大力加强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3.7%的人对海南市场诚信度满意的,绝大部分人对海南省的市场诚信度还是持比较怀疑的态度。在访问一个中年妇女的时候,她告诉我们,“现在缺斤短两的事情很多,反正就是想尽办法能揩多少油就揩多少。这些也就算了,还有很多假币,现在看到一百五十的钞票都要检验好几遍。”尽管,在市场里我们能看到公平秤,可是它确实发挥了它的作用了吗?我们都很怀疑。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制定了对付他们的对策,他们也研究着反对策。

三、发掘传统美德提升海南公民道德素质的具体对策

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海南在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的美德,要把中国传统的美德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要以为指导,做到古为今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道德加以分析鉴别,剔除其消极内容,并根据时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萌生的新的道德因素,赋予其新的释义与时代精神,把传统道德规范的吸收改造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服务。

1.继续积极提倡为民族、为集体、为国家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整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公而忘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社会在很长时期里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形态,在伦理道德上一直提倡“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要求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要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这些思想对于反对目前存在的极少数大贪国家和民众之利、中饱私囊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无疑是有力的棒喝,仍有辛辣的现实针对性。

2.宣扬仁爱、和合原则,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了“仁”就是“爱人”的思想。“仁者爱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最早的人道主义思想,主张人对自己的同类要有一种怜悯、同情和爱护之心,应当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关心自己的同类。儒家提出的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箴言,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所应依据的原则。在今天物欲横流,向“钱”看,人情冷漠的社会,这种仁爱、和合原则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我们积极宣扬这种思想,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需要互助互爱,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稳定的社会。

3.强调明礼诚信,建设诚信社会

“礼”在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中,作为“五常”之一、“四维”之首,地位十分重要。要扭转当前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文明、少礼貌、公德水准低下的状况,应当努力汲取古代思想家倡行的诸如恭敬、谦让、文雅、守秩序、明礼仪等道德精华。诚信也是我国优秀道德传统之一,也被列为“五常”之中,它与“礼”一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处世原则。儒家中的一些学者将它视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甚至把它说成是“天之道也”。孔孟对诚信有许多论述,主张处理社会人际关系要讲诚信无欺,认为待人处世无信不立,与朋友交无信不立,治国理民无信不立。联系到目前社会上并不鲜见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行为,弘扬诚信道德美德实为当务之急。

4.强化措施,树立典型弘扬传统美德

要强化措施,把继承传统美德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干部要真正把继承传统美德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与此同时,各级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学习、弘扬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传统,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升华精神境界,为普通公民做好榜样。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先进典型和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并要特别注意与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使道德教育与实践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把学习古代传统美德同当前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市民活动结合起来;同开展争创五好家庭、争做好媳妇、好邻里等活动结合起来,在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姚怀喜.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公民意识塑造[J].法制与社会,2009,(5).

第9篇

【关键词】高等级文化;门当户对;婚姻

高等级文化国家,即权利距离相较大的国家,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在高等级文化中,人们更尊重权威,并且都渴望成为权威人士,从权威中获益。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高等级文化国家,自古等级制度就森严,这种等级制度也深刻的反映在婚姻观里。古语有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婚姻最讲究门当户对。所谓门当户对,旧时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很适合结亲。

从梁山伯、祝英台,到张生、崔莺莺,“门当户对”的观念总是以棒打鸳鸯的丑陋面目出现,近几年,描述童话般爱情故事的电视剧、电影不胜枚举,王子抛弃家族,选择灰姑娘;公主与穷小子“私奔”,而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种浪漫情节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对于自古就有的门当户对思想更加排斥。

不可否认,门当户对的婚姻不幸福的很多。但事实上,门当户对有其合理性。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家庭氛围、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即便周围的环境有变化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婚礼上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忠告:与一个人结婚,首先要同这个人的缺点结婚;其次要同这个人的家人结婚;再次要同这个人的朋友结婚。可见梦当户对的重要性。

门当户对不是封建时期的专属,也不是包办婚姻的代名词,更不是棒打鸳鸯的刽子手。我们要知道,任何事物存在都有其必然性,门当户对虽然是为维护封建社会而存在的,但也暗藏着维持婚姻的能力。那么,现在的婚姻还需要门当户对吗?

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门当户对永远都是必然的。在王子与灰姑娘的童话故事里,总是这样的描述,王子与公主经历种种困难,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句简单的话成为这个世界著名童话故事的结局,无论是作者还是文人,甚至是哲人都没有继续追究下去,因为我们都明白,再接着写下去就是现实生活,也许会很残酷,即使可以继续在一起,也必将经过重生般的洗礼。要知道,童话不是现实。

恋爱长跑二十年终于修成正果的刘嘉玲,在结婚前接受访问时候有很多感慨,其中就有“我相信门当户对,生活习惯相同自在得多。”世间没有“婚恋手册”之类的书,所以没有经验的后来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最多是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这方面的智慧。没有想到,“门当户对”这四个字,从封建迷信时代走到现在,从被完全摒弃的谷底,重新被视为“金科玉律”!

一部《新结婚时代》,再次把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带到了我们眼前。来自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搞笑版的《人猿泰山》。珍妮的妈妈绞尽脑汁给泰山解释,她的家庭是多么声势显赫,珍妮的未来夫婿应该如何高贵正派,无奈泰山这个丛林全能冠军根本无法领会。准备棒打鸳鸯的老太太只得这样告诉泰山:所谓门当户对,就像在你的世界里,斑点只能配斑点,条纹只能配条纹,斑点和条纹是不能配的!!这句话,终于让泰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来。

但是,爱情的力量,仍然突破了“斑点”和“条纹”的差距,泰山最终还是抱得美人归,就像《新结婚时代》中“顾小西”跟“何建国”离婚又复婚那样。

过去的婚姻讲门当户对,讲的是门第观念,讲的是阶级地位的对等。但却在这“对等”中诞生了无数的悲剧婚姻。那么现在的婚姻需要怎样的门当户对呢?我们应该从过去的门当户对中吸取怎样的经验与教训呢?

首先,经济上门当户对很必要。

现代人个性鲜明,经济独立,男女双方的家庭都在婚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门当户对已很必要,既是交流顺畅的保障,也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所谓经济决定地位,经济基础高的一方自然比较强势,给对方造成压力,长期的压力累积,一旦爆发,夫妻关系将受到威胁。

其次,心理上门当户对很必要。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各种距离的:性格差距,年龄差距,文化差异等。但是良好的婚姻必须跨越这些距离。从这个角度来看,“门当户对”无疑是有利于婚姻生活和谐的。小到吃饭口味、起居习惯,大到对事业的选择、孩子的教育,两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和习惯如果相似,相处起来自然比较融洽默契。

最后,精神层次的门当户对。

相比于传统物质条件上的门当户对,今天的门当户对更关注精神上的门当户对。物质上无论是不是门当户对,共同的情趣,共同的追求,都会使一段婚姻足够美满。从古到今,物质条件上门不当、户不对的好姻缘数不胜数,关键还是一颗心是否愿意和另一颗心发生奇迹般的碰撞。

灰姑娘的个例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灰姑娘进了皇宫以后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才和他的王子“永远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只知道有着一定贵族血统的戴安娜都没有和他的王子过上幸福生活,我们也看到贵族公主茜茜为了适应所谓的宫廷礼仪而痛苦地牺牲了她热爱的自由。

门当户对的婚姻不幸福的很多,门不当户不对的幸福婚姻也存在。单纯的为了门当户对去接受一段无爱的婚姻,其结局却可能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很多时候,从不被外人看好的婚姻,却也充满浪漫和温馨。其实,幸福的标准在于每个人自身的感觉,是“宁愿躲在宝马车里哭”,还是“在自行车后座上笑”都取决于自己。就算是“门第”不符,只要夫妻相爱,还是有幸福可言的。

参考文献

[1] (美)德维托著,余瑞祥等译.人际传播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新生 入学教育 教育建议

每年各大高职院校在9月初期迎来了大量的新生,这个时候是各大校园最具生机勃勃的时候,新生的到来给学校带来新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新鲜血液。对于学校的管理者和辅导员来说,在喜悦迎新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的压力,尤其是如果做好新生教育,新生教育对刚到来的新生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指引他们三年顺利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各大高职院校对于新生的入学教育都十分的重视,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各式各样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他们深知,新生教育是解决新生各种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通过有效的新生教育让新生树立自信的心理、迎接新的学习生活、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1 目前高职入学新生特点

目前的高职新生主体结构早已经是“90后”,目前逐渐过度到“95后”。新生所处的物质条件比以前都有非常大的改善,但是所处的外界环境也是非常的复杂,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这一代学生的主要特点,具体说来,目前的新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年龄小,可塑性强

目前高职学生入学都在18岁左右,虽然生理成年,但是和以往的学生比起来成熟度明显下降,由于长期在封闭的校园紧张的学习,没有太多与社会交往的机会。他们精力活跃,对待各种事情的反应很快,但是是非的辨别能力还是比较差。对外界充满了好奇,所以特别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如穿衣、语言、习惯等等。他们的可塑能力很强,还是处于在知识和为人的学习阶段,高职教师要重视新生这个教育的极佳阶段。

1.2 学习基础较差,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高职教育在全国的招生录取是最后一个批次,又因为目前高职的生源危机,导致高职教育在入学的分数降低很厉害,普遍学生的分数较低,尤其是学习的能动性较差,学习的理论基础,如英语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有些学生分数低,不代表其动手能力差。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代表的新的教育模式,强调动手能力,与传统的理论学习有着较大的差别。虽然学生的学习基础差,不代表学生不能够把高职的学习任务学习好,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

1.3 自卑心理严重

根据有关文献对高职新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70%左右的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他们的自卑心理的内在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新生本身成绩良好,但是由于高考的发挥失常,志愿填写的失误,来到了自己不是很满意的学校,尤其是曾经的好友上了满意的大学,与他们对比中发现差距,更加导致了自卑心理的加深。

另外一部分学生对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他们觉得高职教育就是单纯的技校,学习技能,毕业以后去做一线的工人,工作辛苦,待遇不高,生活压力大。很多新生对毕业以后的生活完全没有信息,对三年的大学生活没有太多的期待,心理消极。

1.4 人际交往障碍

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远离父母到异乡城市学习,有些学生还是第一次到寝室集体生活,寝室内的学生由于生活习惯、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有的新生不是善于表达,性格天生内向,所以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由于寝室入住人数较多,相互在适应中总会出现问题,有的在家里自由惯了,没有任何的限制和束缚,但是有些学生却有非常严格的作息时间,如果出现问题,没有好的沟通的话就会出现交往中的障碍,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1.5 家庭经济条件差异导致新生生活不同表现

由于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入学新生在家庭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在中国很多城市每个月800元左右的生活比较合理,基本可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根据调查,有部分学生的生活费标准是基本生活的2倍以上,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生活费只有几百元。于是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新生的生活状况不一样,条件好的同学生活消费大,不会理财,很有可能在每个月中旬就花完了该月的生活费,并且部分条件好的同学存在生活和学习习惯较差,甚至染上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通宵玩网络游戏等等。而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他们虽然比较自立,但是有些有自卑的心理,他们会利用各种的课余时间去兼职赚钱,有的学生不会调节好兼职和学习的关系。辅导员要分类管理,对条件较好和不好的同学要进行单独的引导和教育。

2 建立合理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2.1 新生自信教育

新生的自信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才能继续今后的生活,首先告诉学生,以前的生活已经过去,即使是一些失败的经历也在入学的时候已经清零,重新站到了起跑线,每个人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都是一张白纸,需要自己重新去描绘。其次要告知学生高职教育的内涵,不是做工作,而是具有现代管理技能的操作人员,所学的专业都是紧贴社会热点,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转变,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与潜能,相信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并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把学生“当天才来欣赏与培养”,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我,奉献自我。最后还要开展一些类似成功学的课程。成功学是由美国20世纪初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发起,是一门经验性学科。通过成功学的教育发现、发展学生潜力的教育。高职教育要重培养学生对过去充满感恩,对现在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成功教育和自信教育会使学生心理从入学时的不自信、自卑乃至自悲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自尊和信心被唤醒,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得到激发。

第11篇

关键词:树林 常春藤 传统 现代文明

Abstract: Willa Cather is an outstanding woman writer in the twentith century in the Unites States. Her works is mainly the discription of pioneer women who hold the spirit of bravery, industry and perseverance. This article explores m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 and the new generations from the names in her accomplished work A Lost Lady, and demonstrates the author and the times'perplexity over maintaining tradition and developing moder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forest, ivy, tradition, modern civilization

1.引言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描绘了美国西部勤劳勇敢、具有坚忍不拔精神的拓荒女,其代表作有《啊!拓荒者》(O Pioneers!,1913)、《我的安东尼亚》(My Antonia,1918)等。凯瑟表现拓荒时代,主要颂扬那个时代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以及在艰苦条件下拓荒者保持的乐观与自信;但是像许多美国作家一样,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薇拉・凯瑟对现实社会由乐观转向迷惘、彷徨乃至失望。她的写作主题不再是拓荒精神的讴歌和发扬,而是拓荒精神的消失。

凯瑟的寓言式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A Lost Lady)写于1923年,她说世界在1922年左右已经一分为二,她所说的一分为二就是指她在1922年之前所颂扬的拓荒精神在那之后已经消失。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极为精炼的语言将拓荒精神的发扬与摈弃在新旧两代人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每读一遍对作品的主题就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两代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拓荒英雄丹尼尔・福瑞斯特(Daniel Forrester)和新生力量艾维・彼得斯(Ivy Peters)。作者通过象征手法,着力表现这两代人道德特征的截然不同,哀叹已逝的美好时光。本文从作者使用丹尼尔・福瑞斯特和艾维・彼得斯这两个人名来分析他们所象征的不同时代及不同时代的道德特征。

2.从人名分析新旧两代人的不同特征

福瑞斯特Forrester与forester(林中居士)谐音,凯瑟故意将人名拼错,借同音词作为福瑞斯特上尉的名字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树林(forest)具有博大、深远的特点,能够起保护、掩护的作用,是安全、自由之地,用树林来象征上尉,表示上尉能够像树林一样给别人带来安全和自由,他身上具有欧洲中古时期的贵族和骑士所特有的品质和美德:性情开朗、乐善好施、不计实利、宽厚仁慈而又值得信赖。艾维(Ivy),是常春藤的意思,它是一种常绿攀援灌木,象征那种厚颜,充满野心,为了私利而不顾一切,寄生于他人又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人。不仅如此,艾维还具有一定的毒性,凯瑟叫他“毒艾维”(Poison Ivy),表示他在踩着别人往上爬的过程中还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破坏性。他具有新生代身上与生俱来的特征:目中无人、傲慢无理、冷漠无情、善于钻营。

⑴.敦实沉稳VS如蛇似蝎。凯瑟对上尉外貌特征的描写显示了他贵族式的派头,他“身材粗壮,礼服的大衣扣得整整齐齐,厚厚的颈勃下面系着一条平挺的硬领和黑色的领结。他总是把脸刮得干干净净,只是垂下一堆暗褐色的胡子,”“外貌相当威严”,餐巾塞在下巴下方,刀叉运用自如,不论是对付一只鸭子还是一只二十磅重的火鸡,剔骨的本领谁也没有他娴熟。”凯瑟对上尉外貌特征的描写着墨不多,但轻描淡写地用“整整齐齐”“ 干干净净”“ 外貌威严”等词语已经将一个彬彬有礼、教养良好、敦实沉稳、聪明随和的人物凸显出来了。

相比较而言,对艾维的外貌描写着墨较多。他“长得壮实,身穿一套破旧的灯芯绒猎装”,“脸红红的,肌肉看来很结实,好像让蜂给刺肿了似的,或者是让毒藤给刮的。” “艾维红色的皮肤上全是小斑点,好似红褐色的污点,结实的面颊两边都有一个凹处,像树干上的节瘤――这两个永久性的凹处只能使它的面容更加难看。他的眼睛非常之小,又没有眼睫毛,因此两眼死盯着,僵硬不变,像是蛇或是蝎子的眼睛。他两只手肿得跟脸似的,手背和指节之间皱缝很深,好像皮肤绷得太紧。这个艾维・彼得斯长得很丑,可是他却以丑为荣。”从作者使用的词汇,如“肿”、“ 瘤”、“ 蛇”、“ 蝎”、“ 丑”等我们可以看出,艾维是一个毒如蛇蝎、破坏性极强的人。他不仅外表如蛇似蝎、长有“肿”“瘤”,他也是社会的肿瘤,是整个社会在变革过程中呈现的病态、丑恶的一面。作者通过这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外貌特征描写,为接下来进一步描写他们的行为处事作了很好的铺垫。

⑵.崇尚品位VS粗俗无理。在日常的语言行为上,上尉尊崇欧洲中古时期贵族式的礼仪方式,待人接物态度诚恳,一招一式有礼有节。比如:在宴席上,他乐于为席上所有的客人服务,客人不会因为剔不出鸡鸭骨头而感到难堪。他总是使用礼貌的语言,对客人尤其是女客服务非常周到。当他宴席后想要抽烟时,不管有几个女客在场,他会用同样的语言一个一个地问女客他是否可以抽烟。同样是说“干杯”,如果是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人们更愿意听。“这个人的一套日常用语和举止方式是一成不变的”。这种一成不变显示出上尉坚守传统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一举一动都给人安全的感觉,别人不会因为他突如其来的变化而感到局促不安。在个人喜好方面,上尉喜欢闲散、贵重、厚实、美好的东西。他早就计划盖一幢房子,找一位像福瑞斯特太太这样的妻子,使朋友们觉得他的地方可爱。他关于宝石饰物的看法是老派的;他为夫人买宝石饰物来表示他无法用优美的言词所能表达的感情,这些饰物一定是昂贵的,一定要说明他买得起,而他的夫人又配佩戴。他喜欢山脚下的沼泽曲曲弯弯地流过,喜欢它空在那里不长任何作物。家里的家具是当初一直跑到芝加哥才买到的又大又重的胡桃木家具。家里的酒杯各式各样,有盛香槟酒的,有盛果汁饮料的,有盛啤酒的,有盛威士忌的。上尉喜欢一切上层社会高品位、有价值,有时甚至是奢侈的东西。

艾维的出场则显示出与其外貌特征一致的破坏性。他“带着一支枪,从沼泽地爬上了坡,正从树林子里走来。他走路的样子粗野,傲气十足,边走边踢着树枝,腰背挺得很不自然,好像他背上支着一条钢条。他扬着头,一副肆无忌惮而又鬼鬼祟祟的样子”。他到上尉的树林里来,不像其他小伙伴们一样享受这里美好的自然风光,他带着枪的目的是要猎取这里的动物,边走边踢着树枝是凯瑟安排的艾维破坏上尉的第一件东西,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因为他破坏的是树林里的东西,也就是福瑞斯特(forest)的一部分。在正式的宴会上,他穿着高中毕业那一年买的衣服,摇晃着饮料走进屋子,不会喝茶,不会拿酒杯,不会切鸭子,烤鸭、沙拉、布丁一端上来就吃光。他粗俗无礼,举止傲慢,自以为是,俗不可耐。艾维对上尉所喜欢的东西嗤之以鼻、深恶痛绝,不占为己有或肆意破坏决不罢休。上尉不准他带枪到沼泽地去打猎,他却偏喜欢往那里跑而不爱到别处去;他对沼泽地垂涎已久,一旦弄到手之后,立即抽干了种农作物;对于其他物品如饰物、家具、酒杯等他不仅不懂,而且不屑于去弄懂。对瘫痪后的上尉不能天天换衬衫他幸灾乐祸,因为他也不是天天换衬衫;他最终占有福瑞斯特太太不是因为喜欢她,而是因为她是福瑞斯特先生的太太。总之,以艾维为代表的新生代不喜欢老一辈传统习俗中的繁文缛节、铺张浪费,有意去打破传统,一切以方便实用为目的,在打破传统的过程中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新世界。他们的生活方式反映了时代的高速发展及现代文明的实用主义特征,从字里行间读者不难发现,作者流露出对上尉那个时代的留恋、对新生代的厌恶和对现代文明的不信任。

⑶.英雄救美VS冷漠无情。上尉与玛丽恩年龄悬殊的婚姻,在作品一开始就提到了,但是在故事快接近尾声的时候,作者才将他们从相遇到结合的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上尉给人安全感的名字可以看出,作者在很多事情上都暗示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上尉与他的太太玛丽恩之间的缘分就是来自于上尉给人的那种安全感。玛丽恩在出去爬山的时候不小心掉下悬崖,跟她一起的一位爬山的勇敢分子摔下悬崖当场身死。玛丽恩没有死,是因为“她掉在一棵松树上,没有摔下来”,这里似乎在暗示冥冥之中因为上尉的保护玛丽恩才能活下来,因为松树是树林的一部分。上尉的处世作风、行为方式加上他名字的含义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英国中世纪名字极为响亮的绿林好汉罗宾汉(Robin Hood)。罗宾汉是著名的林中居士,生活在舍伍德树林(Sherwood),以英勇善战、劫富济贫著称。上尉与罗宾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罗宾汉曾经在危难时刻救下了他青梅竹马的恋人玛丽恩,后来这个女孩成了他的妻子,上尉营救的玛丽恩后来也成为了他的妻子。这些相似的事情乃至同样的人名加重了这篇作品的寓言色彩,也更加突显了上尉身上拓荒精神的高贵一面。后来,玛丽恩之所以一口答应了上尉的求婚正是因为她在他身上看到了上尉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而艾维不仅外表如蛇似蝎,“毒艾维”的外号是有来历的,因为他“处理掉”好几条狗,后来又毒死法官家那条会泅水的友好的长毛狗。不仅如此,他破坏的手段多样,正如他自己所说,“要弄死狗,也不止用黄油把他们噎死这一种办法。”艾维所破坏的具有典型性的东西就是在树林里用残忍的手段弄瞎一只啄木鸟,任凭这只鸟在树林中乱飞乱撞,“在阳光下打转却又不见到阳光”。有评论家认为啄木鸟象征福瑞斯特太太,艾维挖去了啄木鸟的眼睛使啄木鸟看不清方向象征着后来福瑞斯特太太在时代潮流中看不清道德的方向而走向迷途,艾维的残忍也是变幻中时代的残忍。作者用象征手法表明,现代工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美好东西的破坏,而一成不变的传统在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面前则无力回应。

⑷劫富济贫VS巧取豪夺。在全国性的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上尉作为银行的行长完全可以保存自身的利益而不至于使自己的经济陷入困境,但是上尉坚持不能让储户存在他银行的钱有任何短缺,因为他觉得一个正直的人就应该这么做。“这些存户之所以把钱存入这家银行,就是因为福瑞斯特上尉是这家银行的行长。那些人没有资本,只靠腰背、两只手,听到上尉的名字就感到保险”。上尉的名字对储户来说是保险和安全,是因为在经济利益与名誉之间,上尉选择的是后者。除了英雄救美与罗宾汉一样之外,他也像罗宾汉一样在关键时刻劫富济贫。劫富――他自己和他太太,济贫――救济那些因为金融危机面临财产损失的老百姓。罗宾汉之所以能够劫富济贫是因为舍伍德树林的掩护,上尉能够劫富济贫不是因为森林的掩护,他牺牲的是自己的利益,利用他树林般博大的胸怀去安抚遭受变故的老百姓,他是树林中真正的骑士。

与上尉截然相反的是,艾维不但不会劫富济贫,反而会落井下石,在别人受伤的伤口上洒盐。在上尉瘫痪,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之后,艾维首先占为己有的正是这片上尉引以为骄傲的沼泽地。艾维抽干沼泽地里的水,既是开垦土地,又是对上尉和福瑞斯特太太表示恶意,这是消灭了一大片他所厌恶的东西;虽然他说不清楚是什么东西,但是他现在有能力这么做,他这么做正是冲着传统施行他的权利。艾维对沼泽地的破坏和占有象征着西部美丽自然风光的破坏,“美丽让步于实用”,沼泽地和玛丽恩代表相同的东西,他们在上尉这一代人的悉心照顾下得以保存,却都在艾维手中遭到破坏,凯瑟对孩提时辉煌的西部怀有深厚的感情,她沉浸在伤感怀旧的光环之中。

在侵占沼泽地之后,艾维使用福瑞斯特太太的东西更是变本加厉,他不征求福瑞斯特太太的意见,而只是自说自话地表达在她家做要做的事情,他知道凭目前的情况,福瑞斯特太太不可能拒绝她,他跟她说只是告诉她一下,而不是征求她的意见。在上尉离世之后,福瑞斯特太太因为家庭经济太不景气转而求助于善于钻营的艾维,这使艾维有了可乘之机,因为他对福瑞斯特太太垂涎已久。艾维并不是仰慕她美丽的容貌和华贵的姿态,而是因为在他看来,福瑞斯特太太是上尉财产的一部分,只要是上尉喜欢的东西他都想占有,“以显示他作为新贵和男性权利的方式”。在占有了福瑞斯特太太之后,艾维并没有罢手,因为上尉还有一件象征他西部开发辉煌成就的东西――房子。房子最终落在艾维手里,并在那里娶妻结婚。福瑞斯特太太则远走他乡,永远地离开了甜水镇。艾维成为房子的主人象征新生事物以不可阻挡的力量代替了旧事物,表明作者对现代文明取代传统事物的无奈。

3.结论

树林与常春藤都是植物,从这两种植物的角度来分析,树林的生长发展缓慢稳定,而常春藤的生长发展则迅速无序。常春藤离开附着物无法生长,因此它必须寄托在别的物体之上,不管附着物愿意还是不愿意,而且最终它的生长会超过其附着物。树林属于群体植物,常春藤属于个体植物,两者放在一起似乎不具有可比性,但正是因为这样,更加显示出常春藤的侵略性,因为艾维这个个体所代表的新生力量势力非常,他侵占的不仅仅是个体的东西,而是象征上尉那个时代的一切。老一辈的一成不变固然有尊崇传统美德的一面,但他们的不善变通在变革的社会和强势的新生代面前注定要遭受失败。作者用这两种植物来象征福瑞斯特和艾维这两个人,其实是暗示遵循传统和现代文明发展的矛盾,是作者的困惑,也是那个时代的困惑。

参考文献:

[1].薇拉・凯瑟:《一个迷途的女人》,董衡巽等译,漓江出版社,1986。

[2].唐秋瑾:《 一个“愿意接受任何条件去生活”的女人――论〈一个迷途的女人〉中的玛丽恩・福瑞斯特》,《外国文学》,1995.4.。

第12篇

关键词: 文化经典教学 提纲挈领 横纵比对 去粗存精 大胆取舍

2007年,福建省高考开始考查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承惠于先哲的精神沐浴,丰富语文积淀,提高文化素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腹有诗书气自华”,其用心不可谓不深。这种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当然不是出题者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当今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的大背景之下的。

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使所有高中一线语文教师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2007年,我承担高三语文教学任务,初次接触文化经典考查,时间紧,经验少,底气缺,摸着石头过河,惶恐忐忑之心至今犹清晰如昨。其后数年,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些文化经典教学的经验,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一、提纲挈领,抓住文化经典的思想核心

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最良苦的用心在于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充实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颇为困难的。首先,孔孟思想本身博大精深,多少人皓首穷经仍不得其解,遑论涉世未深的学生;其次,孔孟思想毕竟是“过去”东西,与当今的年轻人有不小的隔阂,理解起来,常有“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感叹;再次,孔孟经典瑕瑜互见,还需要有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第四,《论语》、《孟子》文本编排缺乏逻辑性、条理性,尤其《论语》,读起来容易有琐碎、繁杂之感,不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最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缺乏兴趣的主客观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论语》、《孟子》作必要的处理是必需的。

古人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确实如此,“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而“义”是孟子开宗明义强调的。在经典教学中,抓住这个切入点,来理清《论语》、《孟子》的思想,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在教授《论语》时,可以抓住“仁”这一概念来引导学生梳理孔子的思想核心。首先,指导学生将散见《论语》各章的关于“仁”的内容搜寻、摘录出来。学生能够很轻松找出孔子“仁”的各种论说。从“仁者爱人”,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克己复礼曰仁”,通过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的阐释,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仁”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孔子思想的域界在于人的道德方面,《论语》类似于一部道德箴言,对人生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表见解,由此引导学生将《论语》分类整理。

在教授《孟子》时,“仁政”是一条能够很好串起孟子思想珍珠的线索。“仁政”的基础是“人性本善”,“仁政”的核心是“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仁政”的目标当然是“王道乐土”。一部《孟子》主要的内容就基本涵盖其中了。

二、横纵比对,理清孔孟思想的传承关系

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孟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因此将《论语》《孟子》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性的考查是非常合适的。

2008年高考文化经典考查是一个比较题:

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随着文化经典考查逐年延伸,命题也必将更多样化。比较型、综合型的命题在近年来成为主流。这种综合和比较可能是《论语》不同章节之间或者《孟子》不同章节之间的比较,2009、2011年就是这样;也可能是将《论语》、《孟子》综合起来,比较孔孟思想在一些概念或者具体人事理解上的异同,2008、2010年就是这样。因此,指导学生通过横纵比对,理清孔孟思想的传承和异同,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孔孟思想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如地面对比较型或综合型的题型。

梳理《论语》、《孟子》的传承和异同,首先要抓住几个核心的概念。比如“仁”、“义”、“礼”、“乐”、“孝”、“耻”、“勇”。指导学生摘录《论语》、《孟子》中与这些概念有关的内容进行辨析、比较。其次,比较几个常见的话题。比如“为政”、“个人修养”、“君子”、“交友”、“教育”。最后,孔孟对于历史人物或者当时的人物多有评论,在评论之中蕴含褒贬,暗藏观点,也有必要进行整理分析。

三、去粗存精,汲取孔孟思想健康养分

文化经典学习与考查的最终目的,在于从经典中获得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论语》、《孟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进步与落伍同在,如果盲目继承而食古不化,胶柱鼓瑟,精华与糟粕不分,进步与落伍不辨,那就是对经典的亵渎,甚至会流毒后人。因此,应当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经典时去粗存精,激清扬浊,举一反三,古为今用。

比如“孝”是孔孟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中对“孝”的表述比比皆是: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对父母之孝,孔子要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也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操劳,更强调发自内心的恭敬和精神上的满足,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今天,也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但与此同时,孔子对“孝”的要求也有“父母在,不远游”这样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甚至像“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违背时代精神的内容。因此,在学习文化经典时,一定要有所扬弃,汲取孔孟思想中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从而使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四、大胆取舍,摸清文化经典命题脉络

文化经典的考查历时五年,综合五年考查的情况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较为浅显的选段,而考查的方式和侧重逐年都在微调,调整的总体趋势在于越来越注重学生自己对经典的理解。

从考查的内容上看,2007年考的是《孟子・公孙丑下》脍炙人口的一个章节,考查的是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第一年的试水显然是有意降低难度。2008年开始考查比较题型和综合题型。2008年考的是孔孟二人在“处世态度”上的异同,这样的考法开始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2009年考的是《论语・里仁》中两则关于“择处”的章节。2010年是《论语》、《孟子》中关于“面对外部世界,接受他人建议”方面的章节。2011年考查的是《论语》中“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的几个章节。基本上都是较为经典,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较为浅显的章节。

从考查的形式分析,2007、2008年考查翻译,但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不尽如人意。因此,2009年开始考查单选题,这就在客观上降低了难度。到了2011年,又取消了单选题。考查学生理解的第二个小题,则大体稳定,都是针对选文的总体或者局部某一个方面来设题,只是在提问方式上有些微调。2007年是直接对选段进行提问;2008年开始进行比较综合;2009年在题干上引入一句与选段相关的经典原文,要求结合选段来理解。

针对五年来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情况,我们在文化经典的教学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1.不求全,不求专,敢于舍弃。

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落在“浅显”二字,文化经典也不例外。学习、考查文化经典的目的在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因此范围又可以限定在有现实意义,能够古为今用,可以给人启迪的内容之上,因此,筛选《论语》、《孟子》中关于学习、为人、交往、治国、修养等方面对现实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加以训练,对于一些没有生命力的内容,过时的东西,比如《论语・先进》中大量琐碎的礼仪规定,可以大胆舍弃,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2.重理解,重能力,讲究技法。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命题者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面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即便非常熟悉的选段,甚至练过的选段,稍微变化一些提问的角度,答案就完全不同。2010年考查《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

针对选段,出题者的问题是: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这个选段,在平时训练中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但设题可能都是针对“闻过则喜”这一点来发挥的。而这样一来,即使练过,也不能套用平时的理解和答案,而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文本,完整、准确地筛选信息,有针对性的回答。再如2009年: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选段非常简单,但题目有特殊的要求,考生作答时必须快而准地悟出选段与题干上的“无友者不如己者”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并紧绕结合点来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