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1:0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技术基础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0 引言
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首先要制定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课程标准,而制定课程标准的前提是要进行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调研。《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团队本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为依托,深入到企业调研,分析职业岗位群与工作任务,归纳岗位职业能力,找准课程定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形成了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资料。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1 课程调研的基本情况
1.1 调研内容
需要具备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岗位、对象、需要具备的知识及岗位职业能力。
1.2 调研方式
走访企业,参观电子企业生产现场、查阅电子企业相关规章制度与规程、与企业相关人员座谈。了解企业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见解和相关电子技术专业知识需求,以便进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和课程教学标准的更新完善等,努力从课程的各方面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与本专业毕业生座谈.。了解相关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听取他们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建议,在现今工作中应用到了哪些《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认为当时在校学习《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期间存在哪些不足和漏洞。
1.3 调研对象
一线作业工人、管理人员、技术部负责人、部门经理、电类专业毕业生等。
1.4 调研范围
主要走访了重庆格力电器有限公司、重庆海尔集团、重庆树德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利德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旭硕有限公司、重庆电器研究所、重庆中航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现在大部分企业均要求毕业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毕业生工作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尽快上岗工作。企业都不愿意给毕业生很长时间的岗前培训,要求毕业生上岗马上就能熟悉工作流程,尽快为企业出一份力,为企业创收。同时要求毕业生有很强的协作能力,能与企业的员工都合得来,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企业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还要求毕业生有很强的沟通交际能力,要善于交朋友,如果你总是不善于沟通,就很难在一个企业立足。
2.2 毕业生就业状况
电子信息类人才在全国各地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就重庆市而言,近年来吸引了许多电子、信息、IT业的大企业来渝投产。对电子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步旺盛。
目前电子行业中新技术、新工艺、新元件、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随着电子产品功能日益完善,必然需要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而且慢慢带动了与电子技术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发展。大多数电子产品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电子集成块,而是一个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电力电子类等众多领域的统一整体,这必然需要电子技术领域的大量人员。现在电类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毕业生所选择的就业岗位是毕业生数量的2至3倍。
2.3 专业毕业生方面的调研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团队在对电类专业的100名毕业生调研中发现,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类专业一门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中职学生对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选用,电子产品的加工工艺、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等。
毕业生们提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多,而实践环节缺乏,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增强实践环节教学。同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应更形式多样,使课程内容更生动有趣。
3 对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
3.1 更新思路
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材内容往往滞后,课程的教学应该进一步、更深入的和行业结合,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建设一些电子技术的新实验室,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购买一些新的电子器件产品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2 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理论学习的枯燥,学习兴趣也会提高,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理实一体化主要是通过几个实实在在的产品制作分析设计再制作,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实施过程的步骤是:实践―理论―理论―实践。这样一个过程中,能让学生懂得该如何来学习这些知识,哪些该掌握,哪些只是了解,哪些甚至不予理会。比如在一个产品中用到了三极管,我们怎么样来学习三极管呢?通过产品的制作、分析过程就能使我们知道怎样检测与选用三极管,怎样去判别它在电路中是否正常工作。
同时课程建设中试题库和电子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建设还要不断地更新、完善,以适应行业的发展。
3.3 强化实践教学
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力度,增加实训时间、按行业的要求培养出企业所需的熟练的技能型人才,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现场多看看,了解企业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
3.4 加强职业资格培训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劳动者达到从事某种职业的最低要求,目前,我校推有“双证”制教学,把《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和无线电装接工职业培训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强化学生技能学习的有效途径。
3.5 加强师资建设
作者:于卫 张正华 胡学龙 单位: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由于理工科大学的基础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多,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时缺乏联系和比较、不能够将所学的内容相互贯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电子技术课程和相关专业课之间联系与贯通就非常重要.例如,可以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如:编码器、数选器、计数器、寄存器等)融会贯通到相关专业课程,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硬件逻辑电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例如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奠定“硬件”基础,让学生尽早接触到“软硬件协同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一体化教学辅助工具Matlab具有非常强大的数值计算与分析功能,广泛的应用到信号处理、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课程,已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另外,Matlab作为世界顶尖的工程计算及数据分析软件,由于其编程语言简单直观,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及工程应用中,在电子信息工程、智能控制和工程建筑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即现场可编门阵列,是作为专用集成(ASIC)大量领域中的一种半定制电路而出现的,既解决定制电路的不足,又克服了原有可编程器件门电路数有限的缺点.以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或VHDL)所完成的电路设计,可以经过简单的综合与布局,快速的烧录至FPGA上进行测试,是现代IC设计验证的主流技术.为配合数字电子技术在电气信息大类专业贯通式教学方法,作者研究开发了电路教学辅助工具,基于Matlab软件,结合VHDL内容,将Matlab程序通过HDLCoder生成VHDL代码,下载到FPGA开发板上,实现“Matlab+VHDL+FPGA”数字电路一体化教学辅助工具.借助数字电路一体化教学辅助工具,以工程实例方式介绍和演示数字电路在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集成电路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应用.此外:还有仿真软件Multisim、绘图软件Pro-tel99se、模拟编程软件PAC-Designer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借助于这样的辅助工具,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开发研制电子产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达到培养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之目的.
电子技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改革设想
分析目前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状况来分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学习时间安排偏后,这影响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整个专业卓越培养计划的实施.②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和工程训练总学时严重不足.③校院两级管理中,对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当然,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缺少系统性实质性监管和奖惩措施,部分教师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再加上可能存在的重科研开发轻教学现象,相当部分教师的精力并没有全放到提高教学质量上去.④实践教学内容可选择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工程应用性不强,有待不断改进.⑤由于高校进人的门槛较高因素,实践教学人员老化现象严重,年龄结构比例不协调;整个实践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提出下列改进措施.①第一学年完成两门课程的学习,并适当增加上课课时,增加工程应用性内容.这样有利于及时安排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安排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前开展创新课题的研究.②要增加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时间,和理论课一样采取自主式、研究式和互动式教学,可以以单立实验课程和开放形式实施,实现独立考核.③修改教学大纲和计划,大幅度增加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创新设计、工程实习和工程实践训练课时,深入企业,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④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也要改革,要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进行全面深入地研讨.⑤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学生,就不可能实施“卓越计划”.过去高校一般不接受企业人才,教师基本都是从毕业就踏上讲台,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高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管理上需要进行改革:优先引进具有工程背景和丰富工程经验的人才,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工程项目,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工程项目合作.也可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队伍建设.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抓住有利条件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团队.⑥实验室建设.目前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与企业公司相差很远,使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受到很大限制.为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学校要改变思路,按照工程要求建设实训中心,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建设若干与企业生产车间相接近的工程型的实验室;另一方面,实验室可依据“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制订的实训工程项目自行研制开放式通用平台,以满足建设要求.⑦加强监管.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动态管理非常重要.要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考评办法.最终要使培养计划落实到实处,起到真正的培养效果.总之,为顺利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加大电子信息类学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力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团结合作精神.还要加强团队建设和对过程进行动态管理.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高等工科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时,应遵循“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要树立“三面向”的教育理念和与企业相结合的培养方式[3,4].加强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的电子技术实践创新能力的第一层面就是对所有学生教育培养;第二层面就是对少数的优秀学生重点培养,即通过所谓精英教育,鼓励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响应,以全面顺利实施“卓越计划”.全面教育培养“卓越计划”的核心在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高校在进行电子技术教学时,应紧跟形势、拓宽思路、更新观念、深化改革.通过启发式、分析式、推理式和研究式教学,引用生动的创新实践应用事例,培养学生具有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忠于科学事实和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敢于对已经产生的理论和结论、已经形成的工艺流程和制度等 提出 质疑,并提出新设想、新办法 和新措施[5,6].在教学改革方面,可实施“41111”新教学模式,即:前4个学期———数理基础、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工艺实习和基本能力培养;第5学期———实验室培养第一环节,以在实验室教学为主(包括机房上课):实践动手、课程设计和应用能力培养;第6学期———校企联合培养第一环节[4]:开设专业课程、工程实践和综合应用设计性课程,到企业实习;第7学期:第二阶段专业学习和实践,实验室培养第二环节:专业应用、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第8学期———校企联合培养第二环节:工程技术实践、毕业设计.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可聘请著名企业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亲自讲授专业课、工程实践课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全面教育培养的宗旨是努力促进所有学生成才.精英教育高等工科院校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全民的高度从教育层面和实施“卓越计划”的角度出发,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水平、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达到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能力和素质上的差别,通过因材施教,重点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这部分学生又好又快地成长成才创造较好的条件,这样既能提高学校在实施“卓越计划”上的美誉度,又能激发更多的学生将精力投入到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上去,更好地配合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即所谓实施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共同致富”.不少学校重视精英教育,从选拔到培养都制订了一系列办法措施.如我校为大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电子竞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每年都取得国家、华东区和省级大奖.当然培养“卓越工程师”式的人才,不仅在于让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工程素质.为此笔者建议设立卓越工程师培训班,并对培训班作具体规划.①明确开办培训班的指导思想、人数规模、制订相关的政策、管理和考核措施;②为培训班专门制定严格的培养方案、教学目标和计划,培训班课程大部分内容需结合企业工程实践,并和非培训班的其他课程教学一样要接受教学督导.③以学校和企业紧密联合培养模式开设培训班,在确保全面教育阶段培养的基础上,对培训班的学生在创新设计、应用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进一步严格要求;④选聘一批学术水平高、理论和工程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包括企业的专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培训班学生上课,并且明确培训班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待遇;⑤将培训班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指定专门导师,结合企业产品结构和发展规划进行专题项目研究,科技公关解决企业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
结束语
为有效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强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高等工科院校办学的指导方针之一是产学研相结合,这和“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根本一致.高校和企业相结合,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协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是今后工科院校办学的一大趋势.高校要发挥优势,为校企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企业也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地和高校协同合作,双方互利互惠.高等工科学校要精心组织实施,要积极主动地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企业沟通和协调,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关优惠政策,协调解决“卓越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难题,只要高校和企业能团结协作和共谋发展,“卓越计划”的实施一定会取得顺利成功.
[论文摘要]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兴起、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急需一批电子应用专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负有培养电子应用专业人才的重任。本丈根据高职院校电子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结合温州地区企业特点,对如何培养电子应用专业学生提出了思路。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人信息时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带来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各种类型的单片机的问世及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电子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兴生产力,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将会更加广泛。毫无疑问,一个高速度、大规模、蓬勃发展的电子技术产业,急需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包含科研队伍、推广应用队伍)。高职层次的电子与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性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zi世纪电子与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的需要,必须加速高职电子应用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1根据高职特点及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方向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从未来的人才市场需求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培养适应我国人才市场需要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产业的兴起,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毫无疑问我国急需一批电子应用专业人才。目前,许多本科院校都设置有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培养从事各类电子与信息技术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与开发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研究生、本科生层次)。就高职院校而言,和本科院校相比较,学生的知识基础(录取分数)要低一个级别,师资力量也相对不足,加上实验条件相对较差,怎样培养出有自身特点的、受社会欢迎的高职层次的电子应用专业人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认清学校自身特点,注重培养具有特色的高职人才。高职学生的特点应该是专业基础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且具有一技之长。这就要求学生重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同时,应适量掌握工程基础知识,要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并保证学生掌握一两门主干专业课(包括相关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z)进行广泛调研,对各大、中、小型电子与信息产业进行广泛的接触、调查,甚至签订合作培养合同,根据用人企业的要求制定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计划和专业发展方向。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随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第一手信息。如根据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反馈,毕业生主要从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生产施工设计;设备维修与维护毛产品质量检测;生产组织管理;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对工厂工人的短期培训;高新设备的使用。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高职层次的电子应用专业人才还远远不足,市场同样需要大批的电子技术方面的应用性人才。高职院校电子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目标应该是根据目前市场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面宽,实用型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在电子或非电子工业部门,家用电器、邮电通信行业从事各种生产线的电子设备、智能仪器的生产施工设计和维护使用的技能型技术人才。电子应用专业是一个以电子技术为主,兼顾微型计算机、单片机应用和电源技术等多方位服务的专业,要求学生在业务上应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毕业后学生能在自动生产线的维护、电子设备和智能仪器的使用维护、家电产品、电信产品的维护及电子技术方面的应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电子应用专业所涉及的专业面很宽,包含有电信、无线电、电力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智能仪器、家用电器等,我们应该以市场调研为依据,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几个专业方向。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来看,智能仪器、单片机应用、电源技术、通信设备及产品维护等可作为专业方向。
2注重高职特色,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电子应用专业是应用性学科,对实践性环节的要求较高,对高职院校来说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尤其重要。根据高职特点,为了培养出高职特色的应用性人才,电子应用专业应特别重视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环节,是使学生获得实际知识和工程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要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技之长,必须扎扎实实搞好常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各项内容,这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金工实习、毕业实习、电工与电子职业技能培训、毕业设计等内容。
为了使学生在三年的高职学习中实践技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适当增加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分轻、重、缓、急地进行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手中要有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同时,指导老师加强指导,促使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
(2)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原理等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有相应的设计大纲,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有关课程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增强动手技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对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电子线路CAD、计算机入网等可采用单元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短期时间内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
(4)通过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毕业实习使学生了解对象(电子设备、仪器、生产线装置的原理,结构工艺等),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实习应有实纲,学生应写出相应的实习报进七「习。
(5)对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采用专门开设实验课教学,通过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加强实践训练效果。
(6)开展电工与电子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前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拿到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超级秘书网
(7)开办电子维修、制作培训班,通过对电子产品的维修、典型电子装置的制作使学生进一步得到相关能力锻炼,并从中选拔一些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
(g)充分利用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开发生产一些实用的电子产品,也可从外部引进技术生产产品,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9)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专业知识的综合训练,设计题目可选择与生产科研任务相结合的课题,也可以虚拟题目,但毕业设计应有设计任务书,并能在学校实现。
微电子技术是高新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它不仅能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能改造一切传统的科技产业。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市场对集成电路需求量加快,而国产的集成电路市场占有率仅有20%左右,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为此,我国已经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个人投资微电子产业。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对电子器件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集成电路芯片的生产和制造工艺越来越复杂。这对我国微电子器件制造业的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微电子技术人才十分奇缺;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大批掌握生产技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来填补生产能力落后的局面。微电子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唤。
二、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开设现状
近五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仅有陕西电子信息学校、上海电子信息学校等很少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但是因为师资和设备短缺,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已经避开了微电子器件制造技术,而开设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同的课程。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开设了“微电子器件制造技术”课程。利用到上海劳动保障厅技能培训中心实践的条件,安排学生进行微电子制造技术实践,学生真正学习了微电子器件的制造技术,毕业生很受微电子器件制造企业的欢迎。
目前,因为微电子专业教师和设备缺乏,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的情况很不理想。本课题通过全国范围内调查了解到,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开设的最大因素是微电子制造设备太昂贵,运转费用太高、设备利用率低。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反映,微电子制造企业的确很需要生产一线操作人才,但是开设微电子技术专业难度太大。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专业的必要性
近几年,微电子制造行业人才紧缺的状况还将持续升温。由于整个行业人才基数不大,具备发展潜质和专业素质的毕业生将成为人才争夺的对象。中等职业学校的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微电子器件生产在我国尚处初创时期,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微电子器件制造行业既缺乏一批有创意、会设计的高端人才,又缺乏一大批拥有一定技术能力的“蓝领”,人才培养已成当务之急。
微电子器件制造行业操作性非常强。但是,由于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工作人员穿上了神秘的连体服,原则上不接待外人参观;微电子芯片通过光刻等工艺制作的电路体现了企业的技术核心,因此生产现场都设有安全保密管理,显得更加神秘。实际生产中,因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前道工序的微电子芯片制造生产现场,有很多都是简单重复劳动,工作难度很小,但是需要责任心强、细心、耐心。后道工序的器件封装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传统的金属封装、陶瓷封装等还是需要人工操作完成。通过几家企业生产现场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很多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都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毕业学生工作,如外延生长工、氧化扩散工、芯片切筋与打印工、微电子器件检测员等。从行业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微电子制造行业对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的文化基础要求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以上学历。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制定的《半导体芯片制造职业技能鉴定指南》和《半导体分立元器件集成电路装调职业技能鉴定指南》,对从业人员的文化基础要求是高中或同等学力毕业。
可见,微电子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历并能掌握相关专业生产操作的中职毕业生。有些工作岗位还特别适应细心而有耐性的女性毕业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是必要的。
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对微电子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几年外资注入的微电子生产企业在不断增加,但微电子生产设计人员和技术操作人才严重匮乏。有些企业很难招聘到理想的人才,长期设置职工招聘牌,有些公司不得不对招聘到的相近专业的中职、高职学生进行培训后再上岗。有些专业能力较强的职业院校的教师也被企业挖走。要解决社会发展对微电子生产操作人才的需求,应该积极培养生产操作型人才。近几年已陆续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但大部分地区,缺乏专业能力强的师资、缺乏设备成为制约该专业发展的瓶颈。
微电子专业教师数量和能力都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设备昂贵、管理保养复杂、设备运行成本太高、设备专业性太强、设备的利用率很低等问题,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微电子实验室不能实现。有个别高职学校拥有企业赠送的旧设备,但也没有投入使用。
(二)解决的措施
1.解决微电子教学设备的建议措施。建议一:国家投入设备,依托有实力的职业院校或者劳动保障厅培训中心管理。在全国不同区域重点投资建设几个微电子实践教学基地,向全国所有职业院校有偿(限价)提供实践教学。收取的费用,用于设备运行费用支出。在这方面,上海市和德国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都是很好的典范。
上海市劳动保障厅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了一套微电子制造技术实验实践设备,免费向上海市中职、高职、大学开放,很好地发挥了设备的价值。这确保了开设微电子专业或微电子课程的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上海境内的中职、高职微电子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和重用。但是该技能培训中心,不接待上海市以外的任何学校和个人使用设备。
德国职业学校和技能实训基地并不是都具备很好的实验条件。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即在不同城市建设不同专业方向的职业教育实验实践基地。如马格德堡市有建筑类专业的实验实践基地,希尔斯海姆镇有机械、汽车维修、家用机电设施安装与维修等类专业的实验实践基地,埃尔富特手工业联合会教育中心有机电类、食品类手工专业的实验实践基地等。德国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根据各地专业技能特长建设的,实训基地教学设备资源共享,甚至欧盟各国都可以共享。学生来自各地职业学校或者企业,希望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知识和技能。在那里能真正感受到设备的利用率和技师型专业教师的能力发挥和利用。
建议二: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在全国重点区域设定几家企业实训基地,可以采用设备投资资助、减免税收等措施,鼓励其成为人才孵化基地。
2.解决微电子专业教师能力提高的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教师能力的提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安排,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重点建设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由贵州大学承担开发本专业师资能力标准、培养培训方案、核心教材、专业教学法教材等,形成一系列文稿组成的具有应用价值和示范作用的培训包,为全国本专业中职师资培训提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指导,以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研究开发的最终成果为:“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师培训方案(上岗、提高、骨干三个职级)”“专业核心教材《微电子芯片制造与设计》《微电子器件封装制造》”“专业教学法《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学法》教材”“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实践技术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研究、管理能力三部分构成。共计15个能力板块,81项能力要求,238项能力标准内涵,4条术语定义。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学的教师,通过专业教师培训要达到能够示范、指导学生完成本专业学习领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实践能力标准的内容,专业教师必须同时达到本能力标准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内容。
为了满足专业教师通过培训达到能力标准的要求,特撰写了《微电子芯片制造与设计》《微电子器件封装制造》《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学法》三本教材。在教材内容组织和编写过程中,多次获得姜大源、徐杰、陈永芳等多位职教专家的指导。这套专业教材以具体微电子器件制造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学习情境,从简到难,引导读者学会制造技术。考虑到骨干教师应具备更高能力,教材特意增加了微电子芯片设计的内容。教材以图文对照的形式呈现,使微电子生产技术不再抽象。在教学方法教材中,主要阐述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情境的开发,以及不具备生产设备的情况下教学情境的设计。
专业能力培训模块采用与职业教育课程相似的、体现工作过程的框架结构。在培训内容的排序上,按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力争将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工作技能有机地整合。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工作情境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支撑作用,营造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特点的教学环境。在培训教学实施时,充分考虑工作和教学过程特点的有机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围绕“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五、结论
我国已经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微电子器件制造业需要大批掌握生产技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来填补生产技能型人才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证实,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存在专业教师能力有待提高和设备短缺的严重困难。针对专业教师能力提高问题,今年完成的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教师能力标准、培养方案、专业教师培训评价体系、专业核心教材、专业教学方法教材,将会有效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教师能力提高工作的有效开展。今年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重点建设专业——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研究成果的面世,相信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DB/OL].http://gov.cn/zwgk/
2009-04/15/content_1282430.htm,2009-04-15.
[2]唐小鹏.微电子产业亟待国家政策扶持[DB/OL].http://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2099073&leafId=15804,2009-12-16.
[3]赵丽华.半导体芯片制造职业技能鉴定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党冀萍.半导体分立元器件集成电路装调职业技能鉴定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姜大元.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有效探索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学生求学的目的是能够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并且能够胜任。在中职学校中,绝大部分学校都以创办密集型劳动人才的模式开展职教教学,但是其教学模式和方式还不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培养需求。尤其对于电子专业课程,因为电子技术更新非常快,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都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电子技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他们完成低水平的学习,缺乏适应新时期工作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深化中职教育中电子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当今社会正日益受到新科技的冲击,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造成信息爆炸,这就要求新时期需要的人才不仅要专业知识渊博,更要具备快速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和探究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针对中职电子技术教育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并取得了很高的成效,以供广大同仁借鉴和指正。
一、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过硬的教师团队
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是加强职业教育和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尤其是引进在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以加强实践课程师资队伍;还要对在校教师组织再次培养,可以选派3人以上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考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可以通过学历和业务进修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层次,例如,我们学校仅2014年就选派8名专业教师到高职院校参加培训,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师自我能力,积累了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实效;还要加大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才和骨干教师的力度,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还与企业建立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增加校企合作的内容,扩大范围,建立教师到企业培训的稳定渠道,做好教师的“双新”轮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过硬的教师团队。
二、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确定办学目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新型人才。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教育教学理念,电子专业可以围绕电子技术操作技能、制作技术和电子产品维护技能等方面组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学习及实训活动,并且要制订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改革方案,还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并积极开展岗位培训,这样有利于中职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巩固和实践应用,更有利于学生提前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还要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有效合作,增加实践教材科技含量,不断优化课程,打造“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教材内容比较抽象、难懂,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和名词繁多,与中职生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不大,他们理解和领会起来会感到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对于教材可以做出有效的调整和整合,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针对现在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低,理解能力较差,以及他们毕业后主要从事操作性工作的就业实际,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理论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去其繁琐,留其精华;以定性分析为主,微观计算尽量少做。
2.坚持以分立电路为基础、以集成电路为重点。分立电路是中职电子发展的基础,在电子技术学习时必须从分立电路开始,使学生构建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学习分析方法。不要忽视集成电路的学习,现在集成电路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广泛。为了不使中职学生所学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我们要重视集成电路这一知识的教学。
四、创新教学手段,打造新型课堂
1.多媒体技术辅助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现在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和应用。我们要积极组织和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研发新型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更容易地获取知识,接受知识,掌握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中职电子技术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不断尝试网络教学,开设网络课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老师和学生公用的电子信息交流群,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中的教学设计、课件和通信线路方面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自学,同时还能够通过交流群进行自我测试和师生交流。再如,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自己建的博客论坛,在博客论坛里进行电子技术方面的交流、讨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信息量丰富的特点,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实效。
一、电子技术教学内容发展与时俱进
目前高职院校电子技术方面的课程主要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子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时要尽量在相关专业都开展一些基础性课程,并且各相关专业的教师也要能够熟练掌握相通专业的基础课程知识,从而融合专业基础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比较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在理论教学时加入一些经典案例的讲解,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意识到学习电子技术的重要性。教师要能够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举办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例如举办电子设计大赛、电子技术知识竞赛等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电子技术一些基础知识与模型具有抽象性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掌握知识要点。因此,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逐步灵活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辅助教学。计算机技术在近几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各类计算机辅助技术也不断研发出来,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及计算机辅助制造。我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设了计算机辅助分析这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软件也在不断升级更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CAI软件,教学质量与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一些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来绘制电路图、设计并印制集成电板等等,这些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加入改善了电子技术教学效果。在以后的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进一步扩大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范围。例如通过仿真实验,让学生使用EWB软件进行电子系统仿真设计,并在计算机上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验证,在仿真实验成功之后再进行实际操作。数字电路具有概念清晰、逻辑性强等特点,但是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较为繁琐。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系统编程技术这门课程,加强编程逻辑器件应用教学来使学生掌握一些编程技术。高职院校还可以为此设立电子系统设计开放实验室,并保证装备器材齐全,为学生开创一个实验场所。
二、电子技术教学目标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实践性不强,不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要,与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不符。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电子技术专业在设置课程教学目标时将逐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岗位的需要来合理调整电子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时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高职院校将改变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意识,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将逐步明确自我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拥有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帮助学生完成电子设计。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相互合作,共同进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另外,高职院校还要能够根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要求与学生的需求来配置教学资源,充实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并优化教学资源,为电子技术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活动中灵活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书本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复杂的内容通过仿真实验变得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经典案例的模拟再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为进一步保障电子技术教学任务高质量的完成,为电子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会提高教师的总体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实现。因此,我们可以预见,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会逐步提高对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由于电子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能够有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
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多进行一些实验操作,关注最新的电子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电子技术专业教师整体素质与技能的提高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外,高职院校要积极配合,给电子技术专业教师提供再教育、培训、进修的机会,让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技能符合社会的需要。电子技术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有利于教学目标高质量实现,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作者:宋朝君单位: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一、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课程知识包括很多基本的电工知识。比如电阻的串并联、电容与电感和LC电路。近年来技校生源不足,学生素质偏差,初中应届毕业生马上学习电工基础这样的专业基础课,肯定会不适应。如果没有学好电工基础,在学习电子技术课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吃力。短短几节课时间,学生就会备受打击,表现出厌学情绪,专业教师很难完成教学目标。改变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电子技术专业老师面前的难题。
二、改革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积极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的体现,是可以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遵循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电工技术的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子产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电子技术的内容许多都与日常生活相关。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找出实物,比如同学生们一起拆解收音机,观察收音机的内部结构。这时候学生会发现简单的电路实际上就是由电容、电感、电阻、二极管、变压器这些基础元件组成的。在汽车启动时,需要点火装置,该装置通过微机控制,在传感器作用下实现感应功能。电子控制点火系统还可以自动调节点火大小。电子技术在各种控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尽可能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电子技术知识可以学以致用。与学生一起探索研究,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头脑独立探索的过程,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当好“导演”,指导学生去发现。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理念
电子技术中有一些内容比如脉冲波形、时序逻辑电路、晶闸管及应用电路等,理论性较强,技校的学生仅了解即可。二极管、三极管、直流稳压电源、正弦波振荡电路、数字电路基础这些内容才是重点,学生要熟练掌握。根据指示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优化教学内容,强实践,弱理论,与技校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匹配。推进一体化教学,把原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逐步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目标为中心,将先理论、再实践转变为边理论、边实践。这样将教学从单一的传授学生知识,变为让学生使用知识。教学形式由固定的教室,变成了实训场所,让学生的学习由被迫变为主动。一体化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先进的电子技术,培养出专业的电子技术人才。
3.培养一体化教师
技校电子技术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学校对一体化教师的要求。大部分新入职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的,实践能力欠缺。技校应该组织教师去合作企业带队实习,请专业的企业师傅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自己也要用闲暇时间多去学校实训中心练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64-03
模拟电子技术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课程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而现代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在教学课时有限,生源基础差的情况下,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难度很大。根据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要求,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整合与优化,以任务为载体,设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做中教、做中学,让学生边做边学,使枯燥复杂的理论分析和参数推导成为易学易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以专科层次为主,其生源的录取分数线都比较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知识抽象,加上该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教学特点还没有了解,学习方法、观念还未转变,不了解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对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初步的表面了解,没有感性认识;
2.高职学生本来就基础理论知识差,传统教学模式基于课程体系的课堂讲授,先讲理论,再做实验,后做综合实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高职学生是不适用的,难度大的理论课学生听不进去,实验实训不会动手,更不会设计与制作,学生普遍都有学不到东西的感觉,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要求转专业的学生也多,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教学时数少,老师一般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没能及时消化吸收,前后知识联贯,学习效率较低;
4.教材落后,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对本科教材的压缩,重视理论知识分析与公式推导,没有很好地体现高职高专实用性实践性原则;由于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迫在眉睫,因此,提出了本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并加以实践。
二、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出了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内容。教、学、做都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它们不是相提并论,而是有主次之分,其中,做是核心,教、学活动必须以做为载体和目标,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教学中推动做,在做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其特点是:(1)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合二为一进行模块化施教,而不是在理论课授完后才进行实践;(2)在教学方式上,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线,采用在实训室边讲理论边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教学;(3)在教学时间上,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人为的划分,在时间安排上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成为“一体化”课程,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的结合;(4)在教师队伍上,授课教师都是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5)在教材使用上,理论课教材与实践教材构成一体;(6)在教室使用上,理论教室与实践车间构成一体。
三、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重组和优化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体系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重要的入门课,与后续课程联系紧密。它能提供电子基础知识有:半导体元器件原理、特性放大电路分析、计算;集成电路应用;基本振荡电路原理;功率放大电路基础;直流稳压电源应用等重要知识点。它也作为主要的基本技能培训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常用元器件认识与测量;常用仪器使用;电子焊接技术;电路板制作技术;应用电路的安装、调试等技能等。另外作为多种岗位技能的基本要求,电子产品制造业岗位中的插件工、拾焊工、电路板测试工、维修工、生产线管理、电路板印制、电子产品开发、元器件采购等都要有模拟电子技术的技能作为基础。还有在电子专业证书考核中起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因此,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项目实训教学方式驱动教学。
1.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重组优化的思路。根据企业的工作岗位对电子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这些项目基本涵盖该课程的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先以一个单元或一个电路作为一个模块,进行实验、测试和制作,再从实践中提升理论。通过先做,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进行理论分析,这样电子技术的理论和技能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电子产品的开发能力。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先进理念。
2.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情况。2008年,在08电声班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率先开始试行“一体化教学”的教改模式,把理论内容与实训内容整合成十二个教学项目,分别为:万用表的使用、基本仪器设备使用、二极管、三极管的测量、基本放大电路的安装测试、分压式基本放大电路的安装测试、放大电路频率特性测试、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常用集成运放应用、RC正弦波振荡器制作、集成功放电路的安装调试、整流滤波电路实验、直流稳压电路制作等。除了其中理论考试和复习课外,其他时间在实训室上课。理论知识以适度、够用为止,对教材理论进行处理,把教材重要知识点分散到十二个项目实训中,项目实训教学具体步骤是:(1)原理讲解和项目布置;(2)操作演示(或分组演示);(3)技能训练(完成实训内容);(4)过程辅导;(5)提交实训项目报告;(6)定期考核。
3.收获与整改措施。通过以任务驱动的形式、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教改模式,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改期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改革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主要收获有:(1)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提高。主要是对仪器、工具的使用熟练了;对实用电路的安装和测量调试能力增强了;对常用元件的认识加深了;电子电路焊接技术得到了培训;(2)学生对抽象理论加深了理解;(3)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技能训练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尽量与企业岗位技能直接接轨;(2)对实训项目进行优化调整,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选用实践性强的高职高专教材;(3)实训内容能更好地涵盖重要知识点和技能;(4)实训项目更能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5)增设一套涵盖课程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强的综合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内容,对其进行考核。“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实施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制作并使用挂图、幻灯、投影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边学边练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既增强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也提高了专业能力的培养,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实施“一体化教学”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动手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望,给学生以创意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另一方面教师结合实际应用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鼓励互相合作,让学生通过教师介绍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自主探索,进一步促成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职业技能。同时,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求教师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指导能力,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这对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机会,更是一种挑战,是一个教学双长的过程,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总而言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经过三年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教学资源、教学设备与配套设置基本完善,毕业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地方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第3卷)[M].中华职业教育社,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高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析胡茗南昌工学院江西南昌330108由行业专家组织的“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使命“,头脑风暴”的工作,项目,任务和职业能力是卓有成效的。通过“任务型会议的分析,建立了“装配“,组装”到“,“检测”,“调试”“,检查”五,类型,明确的元件形成,查排名,15个任务,并列举了具体的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的开发,是一家专业的培训是重要保障“适销对路”,以满足工业的重要专业绩效与企业需求。专业结构和电子技术越来越复杂,制造,电子产品,电子产品,专业的应用,修复和电子等行业的销售,尤其是专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专业的发展,我们必须确定核心技能,是基本的核心专业技能的延伸,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普遍发展或盲目自由发展。因此,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核心是非常迫切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电子技术应用的核心技术是:检测技术组成,电路图的阅读技巧,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仪器技术。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把握电子制造业及相关行业,不仅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调整专业设置,专业和步骤的优化,布局和结构,拓展专业方向
二、参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标准的编写
1.依据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在一般课程的专业方向(或核心技能)为设计基础。虽然核心能力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理论,但真正形成一个核心课程,理解和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教师是一个挑战。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在这里和你讨论。
(1):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理论课,和专业的培训课程,纯粹实践问题。解决方案:围绕核心能力,优化设计。在传统的教学中“,电子技术”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学生最感兴趣。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项目教学,教学计划,教学的发展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正是这些珍贵的先行者,集团决定“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简化了传统教学的范畴,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方法,基于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2):忽视专业发展问题。本课程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发展滞后,如何更好的?解决方案:关注的发展趋势,综合课程开发。在这一领域的新知识,突出的新技术,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满足电子技术专业的工作要求的应用现状,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对核心技能训练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设计,应用“适用于课堂教学”和ProtelPCB生产,“电子技术”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两个,两个软件和硬件,尤其在电子技术生产的“合成中的应用”的核心技能,是一个管道的综合反映,的学生更多的发展潜力。在行业,企业,大学教师和课程专家,许多头脑风暴和可行性研究,达成共识,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应用:元件和电路,组装和调试电路,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Protel应用和PCB板的制作,电子技术及应用。如果核心课程是必要的,那么,专业课是可选的。根据市场的需求,学校和专业,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各个地区,特殊的课程,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特点。
2.团队分工协作,编写课程标准。
(1)经验,写作思路清晰。目的建立核心技能训练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核心课程,对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主要思想。根据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应用特点,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写作课程标准。
(2)资源的整合,团队合作。建议的核心技术,行业专家,目前的教学,基于尊重认知规律,根据行业专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标准。经过反复研究,学校队五分,选择专业的特点,在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制定完备的课程标准。虽然我们有自己的任务,过程和方向,但思想内容,完整的格式,每个都有自己的风格。当然,有一些分歧和争论,最后作出调整。
3.专家指导,完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专业素养教学改革
为了充分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要加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将市场经济作为导向,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与优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电子技术型人才。
一、结合企业需求树立教学目标
近些年来,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也进行不断的创新,从最初的电脑、收音机与电视机等设备转变为越来越多的新型设备,例如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等。于是,社会也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那么中职院校就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树立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进而使得教学活动和社会企业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首先,中职院校要对此专业的就业方向展开深入的调研,要全面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除此以外,中职院校要根据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势,对本专业的教学范围进行确定,并且要引进更加科学、有效的新兴技术,实现和电子技术应用发展趋势的有效结合,优化配置教学资源,进而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与优势,对教学目标进行不断的优化,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采取有针对性、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二、建立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而言,其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因此对于学生技术水平、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中职院校要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建立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要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积极地开展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中职院校要加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专家来学校开展教学指导,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水平,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除此以外,也要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材资源,要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地巩固,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创建完善的实操训练基地
为了可以有效地提升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水平,那么中职院校就要积极地成立实训基地,这样一来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工作,使得学生获得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以外,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使其实操能力得到不断的增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在建立实训基地时,首先必须要确保基地具有良好的质量。要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实操内容进行设定,并且要和专业课程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其次,必须要提高实训基地的训练效率。学校要对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训计划,这样才可以通过实训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要加大资金与人才的投入,积极地促进专业实训基地的高效建成。除此以外,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进而在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方面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够提高实训基地的质量水平,而且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操氛围,使得学生融入相应的工作环境中,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目前,电子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存在着巨大需求。作为培养优秀电子技术人才的摇篮,中职院校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加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要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结合电子技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教学模式、教學理念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创新,要结合企业需求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建立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并且要创建完善的实操训练基地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充分满足社会对优秀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彪.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电子制作,2014, (08):154-155.
[2]黄晶.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20):230-230.
文/罗 伟
摘要:2013年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本文指出,在设计和开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时,采用基于岗位导向、注重过程(工作过程和开发设计过程)、多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重、细化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总体思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方向的着力点和指导思想。如何体现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特色,构建“技能+素质”的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特点 技能 素质 课程体系设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努力构建与本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重点突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工作程序为主线,改革课程内涵,是各省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旨和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分析电子行业对“电子应用蓝领”的态度、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根据我国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准确界定岗位群,合理定位职业岗位至关重要。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分析表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最佳途径,它既能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真正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能使得电子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校企合作和就业方向有更广阔的选项和岗位发挥空间,以便更好地缓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人数下滑给专业发展带来的压力,达到有效地提高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应整合好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关系,课程的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指出,职业能力取决于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三要素整合。而行为规范体现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因此,尤其要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进行职教课程内容的改革,最为迫切的是要以职业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立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根据对我国中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各电子企业调研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报告,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主次表现为:首先处于就业量第一位的是装配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和质检工,其次是调试工和维修工,再者是生产管理人员,第四位为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岗位(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质检工较装配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要求,应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而调试工和维修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技师)是部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向这个方向进行定位;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虽然就业量不多,但确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发展目标。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在这些岗位的需求中,毕业生就业量最少,中职学生如从事此项工作往往还需企业的进一步培训。
企业调研报告指出,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电工基本技能、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电子仪器仪表使用常识、PLC控制技术、传感器知识、电子产品原理图与PCB板设计制作、单片机知识。
1.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
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典型电子企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表1),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真实产品为载体,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力求体现能力标准岗位化、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活动化、能力形成实践化、技能鉴定随堂化、教学评估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
针对中职学校电子企业电子产品装调、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SMT工艺设计及操作、电子电路辅助设计、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等职业岗位需求,拟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工程及电气制图、电子CAD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产品营销、计算机应用基础、SMT技术、集成电路应用技术、电路仿真技术、EDA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结合中西部地域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电子企业产品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笔者所在学校选择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相对应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和“数字视听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方向化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方向与落脚点,开设实用电子产品生产与调试、单片机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电气布线与控制、家用电器维修、机器人调试与维修、音响灯光与控制、冰箱空调维修、汽车维修电工等“4C”型工学一体化(即Choice自主选择、Change灵活改变、Character个性发展和Compatible德技兼能。以下均称为“4C”)课程,见表2。
在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主流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范围,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将中级电子装接工、中级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维修电工、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PLC程序设计师、单片机设计师等6个职业技能认证资格(工种)标准与本地区专业主流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遵循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按照职业专项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岗位适应及迁移能力四个阶段,依层次递进培养。
2.课程建设和组织实施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考察、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内容的直接经验来自生产,要按照工作逻辑编排,遵循活动规律来构成课程的工作任务。
在“4C”课程组织实施中,主讲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材施教。要积极采用开放式(讨论、研究、网络等)培训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探索规律,运用多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在实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
“4C”课程根据一体化教程任务设计方案,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教案中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反思和总结等的具体安排。“4C”教案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引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配合国家示范中职院校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需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服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络课程、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实例库等。
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的辐射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为教考分离的进一步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下,要大力开展学生电子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参加从班级、电子协会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逐级递进形式的竞赛模式,体现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本位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探讨
我国的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是想培养电子行业的“技术性人才”,在学校的三年里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实用性的技能,为今后毕业的从业方向、业务范围等奠定了基础。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技术也作为一项新兴的科技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领域都与电子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本应该越来越满足社会的需求。但现在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因为现实中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实践能力也不强,走入社会后动手能力也较差。所以,对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的综合探讨成了当务之急。
现在就针对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的问题,做如下的探讨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一、树立高职高专教育的正确教学目标
我校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的。
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它的实践性强,旨在培养适合社会岗位和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其中包括: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艺文件的编制、产品装配线、调试线、质量控制点及产品检验等部分的工作,这些工作要求学生要掌握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强。进而,在高职高专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二、对高职教育进行教材改革
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用到的教材,一般都是来源于本科教材,都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简化而来的。尽管已经对教材做了精简,但教材的框架还是不变,依旧是对书中的结论分析和推导、说明居多。
所以,这种教材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并不适合,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是,这种教材的实用性不强,教材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结合结合度也不明显。其次,这种教材太生硬,很难理解,逻辑思维差的同学很难学懂。久而久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就会降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的作用,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所以,学校建立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道德高尚、专业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同时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职业学校需求的教师应该是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能在理论上引导学生,又能在技术上提高学生。
现在很多职业学校都派老师到校外去进修、学习,让他们定期到电器生产业顶岗实习,加强自身的能力修养,这也是加强教师培训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以致学校里“双师型”教师能大幅度的增加。
四、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所谓的“实践性教学”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的上,根据专业技能的要求和特点建立的专业技能实践体系。它包括三个层次:实验、实训、实习三个阶段。
这种教学模式,坚持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用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分析,理论结合实践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边学理论知识,边在实践中求证自己的结果。以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实验检验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操作起来也更加有序和有效。
实验环节,只要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就可以进行。而在实训环节。学生就可以通过对实物的组装来达到目的,实物可以是电话、收音机,也能是其他电子产品,达到目标就可。这个环节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