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1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的基础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各参与人对彼此的策略集、支付函数有准确了解,博弈行为同时进行。其学生和教师的博弈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的教学效果好坏来决定是否要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资源优化。假设管理学科的学生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后认真学习教学效果提高,其收益为F1,而学生在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后不认真学习教学效果没有提高,其收益为F2(F2>F1)。教师进行管理学科专业课程资源优化的收益为F3,教师如果不进行管理学科专业课程资源优化,学生和教师收益都为0。而教师继续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资源来进行教学,产生的收益F4(F4<F3)。教师与学生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收益矩阵见表1:
表1 师生间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收益矩阵
在表1中,F2>F1,所以当教师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时,由于教学环节任务多,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听讲,而且要认真完成实践环节和理论环节的作业,要查找很多资料,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学生会选择不认真学习。由于完全信息条件下,教师会预先想到学生在课程资源整合后会选择不认真学习,为了避免做无用功,教师便会选择不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的整合优化。这时,上面的纳什均衡为(不课程资源整合,不认真学习,教学效果不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收益为(0,F4)。但是,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教师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资源整合优化并且学生愿意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时,学生和教师的收益为(F1,F3),此时双方的收益远比纳什均衡(0,F4)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双方。在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条件下,得到的只有一个纳什均衡(0,F4),因此,可以借助外界力量来打破这种不利的均衡,来达到教师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2.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指在动态博弈中,行动有先后次序。设学生需要教师整合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资源为A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为i。教师根据学生认真学习与否来选择是否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的优化,如果教师进行了课程资源的优化,学生可以选择是否认真学习优化课程。如果学生认真学习优化的课程,那么教师和学生都获利,教师收益为Ai,学生收益为I,此时博弈结束。如果学生不认真学习,教学效果没有提高,教师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同时教师也会付出相应代价C,那么教师的收益降为Ai-C,而学生因不认真学习而受到的相应的惩罚为P,则学生的收益为I-P,反之,如果教师不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则教师收益为-A-Ai(教师多花了精力还没有提高教学效果),而学生收益为I+A+Ai。如果教师不整合优化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D,那么教师就进行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教学效果为q(q<i),则教师收益为Dq,而此时学生没有任何收益,博弈结束。
图1 师生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图
用逆向归纳法来求解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通过该方法可以看出上面博弈的均衡为(Ai,I),即教师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学生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教师和学生共赢的局面。然而,在现实的教学管理中,一些学生为了获得I+A+Ai的收益,会不认真学习,使得教学效果不提高。此外,如果教师选择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进行采取措施管理,那么当C>>Ai时,教师进行管理这一威胁便成为不可置信威胁,学生知道这一威胁后会选择不认真学习,而教师事先会想到这一结果,因而在最开始就会决定不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因此,学生要在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上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将无法得到解决。
3.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至少某一个局中人不完全了解另一个局中人的特征,即不知道某一参与人的真实类型,但是知道每一种类型的出现的概率。在不完全信息下,教师并不知道管理学科的学生是否认真学习专业基础课,但教师知道学生认真学习的概率为p,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概率为q,且p+q=1,同时,学生需要教师整合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资源为A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为i。认真学习的学生收益为Eg,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收益为Eb,且Eg>Eb。同时,如果教师选择不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教师将进行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其收益为R,而且R<Ai。教师和学生博弈的收益矩阵见表2:
表2 教师与认真学习的学生的收益矩阵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和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博弈均衡为(Eg,Ai)。
表3 教师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的收益矩阵
在表3中,教师和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博弈均衡为(Eb,-Ai-A)。因为Ai>-Ai-A,所以教师的最优选择是对认真学习的学生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教师事先并不知道管理学科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学生是否是认真学习的,则需要计算教师选择进行优化课程资源的期望收益。设教师选择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资源优化的期望收益为E1,选择不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资源优化的期望收益为E2,那么E1=p*Ai+q*(-A-Ai),E2=R,只有E1≥E2时,教师才会选择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即p*Ai+q*(-Ai-A)≥R,也就是当p≥(Ai+A)+R/(2Ai+A)时,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反之,教师将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
4.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指在动态博弈中,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由于行动有先后顺序,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获得有关先行动者的信息,从而证实或修正自己对先行动者的行动。假设存在认真学习和不认真学习的两类学生,学生认真学习的概率为P,不认真学习的概率为q,且p+q=1。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教师并不知道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学生中哪些是爱学习的,哪些是不认真学习的。因此,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行动来判断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师生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过程是:首先,自然选择学生类型,认真学习的学生概率为P,不认真学习的学生的概率为q;其次,学生先行动,选择是否要学优化课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行动修正先验概率并决定是否进行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如果学生选择学优化课程收益为B,不学习优化课程收益为0,教师选择进行课程资源优化,让认真学习的学生来学优化课程的收益为E,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来学优化课程的收益为-e。如果教师选择不进行课程资源优化或者学生不学优化课程,那么教师将继续用传统教学方法上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此时的收益为R,如下图所示:
图2 师生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图
图2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教师根据学生的行动不断修正掌握的信息。假设跟教师学习优化课程的学生为S,根据贝叶斯法则计算认真学习的学生(G)和不认真学习的学生(B)的后验概率为:
P(G/S)= ■,P(B/S)= ■
其中:P(G)=p,P(B)=q。学生如果认真学习了优化课程后都有一定的收益,因此无论是认真学习的学生还是不认真学习的学生都会选择学习优化课程,也就是:P(S/G)=1,而且P(S/B)=1。同时:P(G)+P(B)=p+q=1,则有P(S/G)=P(G),P(S/B)=P(B),则教师收益Rm=P(G)*E+P(B)*(-e)=p*E-q*e,只有当Rm>R时,教师会选择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策略
首先,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整合优化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形成管理学科专业群的共同专业基础模块课程教学平台。其次,加快形成专业基础模块课程的教学大纲、案例集、PPT制作、视频、习题集及试题库等精品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优化整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资源,实现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最后,应努力夯实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薄弱环节问题,以大力彰显管理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应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步伐,通过建立支持共同专业基础模块课程教学平台运行的更多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美]约翰.纳什:《纳什博弈论论文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凤:《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4]李斌辉:《博弈论视野中的新课程改革》,《教育情报参考》2009年第12期。
[5]李太龙:《博弈论通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北京教育(高教)》2013年第6期。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需要根据时代的进步而做出相应的教育制度改革,而根据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中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财务管理人才必须要同时具备管理、经济、理财以及金融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而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逐渐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体系将会变的更加复杂,所以现代的财务管理人才要想适应今后的社会经济的需要,就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才能够处理各个方面的财务问题,这也是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现代社会也是要求财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协调发展。
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一)通识教育基础课
教育基础课的教学作用主要就是为了加强现代教学的中的素质教育,从而提升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让大学生在学生别的课程而打下基础。设置基础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要牢固,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基础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制式、数学、体育以及文化艺术学等多种课程,这些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经济中能够应对各种问题。
(二)专业基础课
在学生学习了通识基础课之后,自然需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了,这也是整个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比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强调学生知识的覆盖面,同时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交叉跨度,让课程跟上时展的脚步。专业基础课程中主要就是包括与财务管理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比如说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财政学、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网络经济学等。
(三)专业特色课
专业特色课主要就是财务管理专业特有的课程,在学生学习了各种基础课程之后,要想真正的具备财务管理的能力,财务管理的特色课程是其中的关键,学生将在基础课程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专业特色课来,主要的财务管理特色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专题、财务软件应用以及财务战略管理等。
(四)选修课
设置选修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财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各种课程加以补充,将各种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面延伸出来,让学生的视野以及知识面进一步的扩大,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更快的适应。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学为主体,教师依据教材将各种知识在课堂上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教学目标了。现代教育的教学制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同时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现代的财务管理专业也需要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一)改变教材本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依据于教材,教材知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参考资料。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尽量的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开展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财务管理是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各种企业中占有的位置也非常的重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与社会经济结合在一起,教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与现实的社会经济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可以引入大量的相关案例,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财务管理教学中来,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案例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复杂的现实经济,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财务管理学的实践应用性非常的强,这门学科也与社会的实践能力离不开,因此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入相应的实践教学才能够满足教学的目标。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并没有做好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大多数学校在实践教学这一个环节非常的薄弱。财务管理学的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学校一般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相关企业,这样就导致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只是流于形式,并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了。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比如说在学校中建立相应财务管理实习基地,在假期多组织一些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等。
四、结语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CMU)的信管专业称谓信息系统管理(InformationSystemsManagement,ISM),设置在Heinz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授予理学学士。课程为总学分143,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开发基本原理、设计和开发的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信息系统应用。学科核心课程和组织管理相关课程任选一门;设计科学与理性选择相关课程任选一门;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任选一门;专业沟通等课程任选一门。内容区域:信息系统选修课、组织方面、设计科学和理性选择、研究方法、专业沟通5个领域的课程。计算机科学基础:初级/中间体设计和中间体/高级设计。数学和统计学课程一门,统计学推理和实践(选修一种课程)。
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ofArizona,UA)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设置在Eller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学学士。课程有基础课程:英文写作、商业数学、计算机和网络社会、数学、财务会计入门、经济学、管理会计学入门、管理中的统计学推论、基本经济问题。必修课程:高级代数、管理和组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数据结构和算法、基本运作管理、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管理、商业基础道德一体化和管理法则、商业数据交流、公共机构和政策的整体经济、业务决策的微观经济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此外学院还开设有专业选修课以及人文科学选修课。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ofMinnesotaTwinCities,UMTC)是信息与决策科学(Information&DecisionScience,IDS),在Carlson管理学院,授予商学学士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简略微积分或微积分、新生写作或同等课程、心理学概论、商务统计:数据源、表述及分析、金融计算概论、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管理基础、管理会计学入门、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财政学基础、运作管理入门、市场营销原理、员工和劳资关系、跨国公司的环境、商业通讯。专业课程:系统发展计划简介、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信息技术基础、管理信息服务沟通、国际化。商务方针核心课程: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跨国商务、商业方针;策略程式化和执行(任选一门)。选修课程:财政学的信息系统和技术、高级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特别主题、信息系统产业实习。
麻省理工学院的Sloan管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学院,SDM专业设置在旗下,无疑对SDM专业的管理类课程设置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学院的SDM专业是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导向,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管理科学专业的偏信息技术方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因此主要培养学生为实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而产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学校SDM专业的毕业生被录用的职位广泛,包括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研发和创新、工程管理、运营管理、IT软件开发、市场营销、销售。同时还会有一些行业专门聘请SDM的毕业生,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国防、政府信息系统、电信、银行和咨询公司。
众所周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世界最强的专业之一,在开设ISM的课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这一学科优势。从ISM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门数较多且涉及领域广泛,强调对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训练,对开发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及技术的掌握要求高,开设了多门信息系统的课程。学生对经济领域以及组织管理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开设了沟通、写作等相关课程。CMU的ISM专业培养的学生是组织中信息系统的开发者,是信息系统终端数据的分析者,是为组织提供信息系统服务的高级咨询师。ISM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包括银行、IT行业、金融业、传媒业、制造业等,职位包括分析师、应用工程师、助理顾问、商务技术分析师、ERP开发员、财务分析员、IT项目员、QA工程师、高级顾问、软件工程师等。
亚利桑那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并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IS)三巨头。学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并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和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也要对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如经济学、管理等课程,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UA的MIS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性较强的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组织中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和咨询等职业领域。目前从UA的MI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多从事商务分析、商务应用开发、信息技术咨询、系统分析师、信息技术开发项目指导、数据库管理、商务智能分析、系统开发、数据库分析、网站开发、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专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使用者联络员等。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IDS专业授予的是商学学士,它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商学的特点,如开设了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和跨国商务等课程,又有和商务有关的信息系统课程如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同时开设经济管理的课程,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较为弱化。从该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IDS注重培养商务型信息管理人才,为组织提供更多熟悉商务运作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它们的学生多从事银行投资、市场、咨询、金融等方向的工作。
以上4所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每所学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信管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从就业方向看,麻省理工学院SDM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管理类方面的工作;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较深入领域的应用,亚利桑那大学毕业生多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支持的商业的工作。不管是哪所学校的毕业生,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都是比较宽泛的。
清华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生要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动态系统分析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运筹学、计算机系统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技术方法等课程。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类企业与政府部门,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的就业企业类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咨询公司、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电信公司、高技术企业等。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情况以及其自身在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方面的实力,可以看出清华的信管专业偏向技术方面。复旦大学信管系设置在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清华大学基本相同。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一致。武汉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清华大学所设课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学生要学习一些图情档案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东南大学信管专业设置在经管学院下,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其基础课程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所设基础课程类似,但与清华大学相比,该校还开设较多的企业管理和经济类课程。综上,国内学校虽然普遍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但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主要以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驾驭信息资源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美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在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设置是多样化的,有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技术、信息技术、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多个专业方向,职业导向较明确。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名称有所不同,授予该专业的学士学位也是不同的,如管理科学、理学、商学学士等,从授予的学位上明显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所具有特点和学科偏向。我国大学信管专业方向相对单一,学士学位授予的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学士。
关键词:财经大类;工学结合;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高职财经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一)高职财经大类基础课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财经大类的分类,笔者汇总了金融管理、国际金融、保险、资产评估与管理、投资与理财、证券与期货、农村金融、财务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14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纲要,挑选出了6门基数较大的共同类课程。主要是“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基础,财政金融基础,统计基础,经济法基础”等6门课程,通过研究明确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能力标准要求、内容结构、主要内容描述、能力训练与测试、教学资源配置、课程内容衔接与职业发展学习指引、教学时间分配建议等课程标准要素,为各高职院校财经大类专业基础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特别以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二)高职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在我国现行高职领域,对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特别重视。而如何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达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架构、课程标准的开发又尤为重要。将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执行标准相对接,通过项目、任务的方式展现出来,建立以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财经大类14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教与学,以“技能+案例+训练”的形式从实际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突出对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决策管理、团队管理以及执行力管理等管理技能的提炼以及对如何获得技能的指导,使学生正确掌握管理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专家、学者与企业管理人员等对管理类专业相应的经营管理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量,按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项目,为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适用于培养经营管理领域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本课程标准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主导任务型、实践型、目标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参与、实践和合作等方式,实现角色扮演,完成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企业管理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营运管理与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小组模拟、团队计划、角色扮演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在分析与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管理知识的理解与技能运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四、《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目标及能力标准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内涵,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的原理及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方式与创新思维的思考模式,并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会计资格证书、经济师、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其他资格证书。学生应该达到相应知识、技能与素质的要求。知识要求:1.培养学生对管理的兴趣,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常识;2.对管理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3.懂得合格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4.熟知管理四大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的基本内涵和具体方法;5.能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技能要求:1.能陈述管理学的基本理论;2.能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3.能制定系统规划和活动方案;4.能发展创新组织架构,并正确处理组织内部各要素关系;5.能激励和领导员工实现组织目标;6.能对组织各主要活动环节进行控制以确保活动过程正常运作;7.能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与方法开展管理活动;8.能不断变通和创新管理理论与管理手段。素质要求:1.热爱管理工作;2.注重仪表端庄;3.具备敬业精神;4.具备健康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心态;5.具备亲和力;6.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7.具备一定的自修能力;8.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9.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10.具有变通和创新能力。
五、《管理学基础》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教学方法按照模块教学要求,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实践场地等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课时的分配按照教学内容能够灵活组合;开展小组化教学,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组建团队,将团队模拟的任务操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利用课余时间,选择部分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参观访问。主要方法具体如下:
(一)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引入管理类的视频进行播放,同时可借助微课、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增强感染力,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建立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一方面调动学生查阅世界知名企业(以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主)的管理实践案例,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提升对管理思维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选取较为典型的、较为新颖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案例分析时,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应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三)情景模拟
以虚拟企业为背景,设计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锻炼学生的管理控制能力。
(四)角色扮演
给出案例,分配角色让学生扮演,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五)调查与访问
安排适当的课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去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并与一线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课堂讲座,给学生呈现真实的管理问题。
(六)网络自学
现代教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包括教材、期刊、视频、管理类教学网站、知名企业网站等。让学生充分获取行业企业的最新信息,了解现实企业状况,学习最新管理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管理问题。改革管理学基础的传统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指标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针对每一个能力单元,提出相适应的鉴定方法和鉴定要求,并通过考核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提高学习效果的更优途径。1.通过课堂提问、小组作业等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2.通过团队合作、方案设计、模拟谈判等考核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等。3.通过学生反馈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实现以教促学、以评促教,达到学生教师相互成长的目的。
六、《管理学基础》课程师资的培养
(一)学习职业教育理论,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通过集中学习、自我学习的方式领会国家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并学习国内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比如工作坊、学徒制等。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多与兄弟院校加强沟通交流,并学习国家示范、国家骨干、课程国家资源库建设院校的先进经验及方法,结合课程所在专业的情况,推进课程及专业的改革和建设。
(二)促进“双师”队伍的发展,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安排教师进行不定期或集中下企业锻炼。通过近距离接触企业,实际参与企业的项目运作或顶岗,吸收实战经验,并第一时间搜集企业案例、行业信息作为教学素材,不仅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也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
(三)加强校企合作,“双导师”提升学生技能
通过教师下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双导师”教学。引入一线管理岗位的企业人员进入课堂,分享实践经验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既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也真正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铺设基础。
作者:翁文娟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战朋.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课程标准研究[J].才智,2014(5).
[2]董常亮,周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教育,2013(39).
[3]张蕾.高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2).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工学结合;教改
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数学等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提出了工学结合背景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改设想,以供参考和借鉴。
1教学内容
管理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是指根据现实生活中管理实践的变化,由浅入深,从接触—认识—了解—应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管理工作主题模块,替代那种以教材章节为单位的授课模式。根据管理实践,本文将管理基础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大模块三大领域。两大模块(认知篇和实务篇)中认知篇指认识管理及其演变历程,实务篇主要围绕管理的四大职能而展开。三大领域有自我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工作管理能力等三大能力训练提升。每个模块综合由与该主题相关的各项任务组成。
2教学实施
工学结合背景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更多的要结合实际,以达到学以致用,最终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1)了解熟悉阶段,引导学生围绕管理学相关知识点通过分析案例、观看视频或分享见闻等方式方法,激发大家对管理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导出管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部分。例如,在时间管理这一模块主题中,可以通过观看动漫视频《死神的账单》等用年青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和不可逆转性,利用管理好自己的时间。(2)能力提升阶段,学生根据能力训练实际需要随机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场景模拟、案例分析或主题辩论等方式进行任务实操,教师则需深入到各个学习小组,对该组在任务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3)实训应用阶段,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如管理精英挑战大赛,管理精英案例分析大赛等,力求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实操动手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精讲)方法外,本文着重介绍情景模拟、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三种教学方法。
3.1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创设一定的工作环境和过程,让角色扮演者在模拟的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表现才能,从而理解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方法。管理学基础课程情景模拟的教学操作分以下四个步骤:(1)情景设计(编剧),即以管理学知识和技能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或合理设计场景、情节和角色。例如,在沟通管理中,作为一个某饮料的销售员,在人来人往的熙攘街头,您将如何进行有效推销等。(2)情景模拟(演出),即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明晰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注意哪些事项等,同时对活动步骤进行安排,明确各自要扮演的角色。(3)情景控制(导演),即对任务进行表演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解释和说明,有效引导同学们的情景模拟,以免出现大的偏差。(4)总结评价(反映),即各模拟演练小组对自己和他人的模拟进行分析评价、好与不足的方面有哪些?有哪些注意事项?分享心得体会。任课老师最后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以具体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对正、反面典型事例的剖析,让学生体验、分析、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学法要注意:(1)一定要结合管理学的知识点来选取案例,特别是离我们相距(时间和空间)较近的案例,同学们会更加有话可说。(2)案例分析要以学生为主,任课老师为辅。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积极讨论,欢迎不断质疑,鼓励双向交流,允许针锋相对。(3)教师不做裁判,不对学生的发言判断对错。而是因人而异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独立思考,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案例,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3.3项目驱动教学法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很好地检验所学知识在真实生活工作中的创新和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过程中,要求同学们随机分组撰写商业策划书,成立公司组织,到学校举办的模拟市场中去经营,二十天真刀真枪的实操后,看哪家公司经营状况最佳。
4考核方式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方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3102
1 普及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作为经济主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实践遇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对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的管理传统和管理实践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国管理学的广大研究者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然而,这套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脱离了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是值得怀疑。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把管理学研究方法列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掌握管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规范并将之应用于管理实践分析,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了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由一、两位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由于只钻研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而难以对工商管理类这个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授课内容只对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方法论认知则作用不大。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需要让本科生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形成的相关方法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但授课教师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局限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需求。
2.2 适合本科生的教科书较为缺乏,难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科书既需要向学生展示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真实科研情境中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论的认知上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然而,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科书往往重视传授方法论的理论知识,对于真实科研情境的例子说明则比较缺乏,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感到讳莫如深和羞涩难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研究方法形成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形成科研成果,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事倍功半。
2.3 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较好地配合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由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中会用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本科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的差异,对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从而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精髓,这对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技术必然大打折扣。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系统地学习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才能将之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双长和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改善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虽然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上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教学的有效安排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3.1 采取理论传授、范例教学、文献评价、软件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如何运用统计技术来解答研究问题的课程,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和管理研究论文的逻辑构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向本科生传授这五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让本科生对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学科学研究打下知识基础。除此以外,选择经典论文,结合典型范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比如,教师在讲授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形成时,可以以樊景立教授等人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为实例,讲解如何发现研究问题,阐释如何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转化为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范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研情景,使他们在学习范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如何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的。另外,文献述评的讲解也是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努力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评价现有文献的进展与缺陷,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钻研,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搜索、分析和提炼能力。软件操作是学生从事管理研究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演示如何运用SPSS或者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处理,同时也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的上级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常用软件的认识和运用,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
3.2 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仅仅停留在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这对于学生运用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并将之上升为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但方法与技术仅仅是工具,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从管理实践中发现研究命题、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解释和预测管理实践的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期中作业中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如何运用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任课老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投入到同一领域的科研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在这种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任课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恰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3.3 重视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科研活动中的科研能力
随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日渐深入,其研究中不同模块的技术和分工也越发深化,管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因此迅速提高,从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研究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培养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向学生布置以团队自由组合的形式制作研究计划书的大作业,这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要求各团队做好组织结构、模块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并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模块的进度完成研究计划书,同时在每次上课开始之前必须由负责研究计划书相应模块的学生报告其写作进度。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团队必须按时提交研究计划书,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评阅研究计划书后,可以考虑举办研究计划书报告会,挑选研究计划书做得比较好的团队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汇报他们的制作经验,特别是分享交流他们分工与协作的成功经历,从而既可以对学生开展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在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产生显著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玻.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教学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234235.
本文在总结管理学基础实践性教学的经验基础上,对课堂游戏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实践教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方面的问题
1、对学生的认知不全面
目前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通有以下认识:学生基础太差、理解能力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虽然学生入校分数较低、上课表现较差,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能学好相关知识。
2、缺乏积极的教学态度
“学”与“教”是一个双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由于许多学生上课不积极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放弃”了这些学生,将“教学”变成了单向的“教”而不管学生是否在“学”。这样的教学态度必定影响教学效果。
3、缺少实践性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作,本身缺少管理的实践及经验。同时,教师普遍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指导。
(二)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随着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的下降,那些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分数较低的学生进入到了高职院校。这其中有部分学生本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愿望,有些是被家长“逼着”来学习的。
2、缺乏学习的自信
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升学考试中成绩较差而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这些学生自身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但由于缺少学习成功的经验而缺乏学习的自信。
3、自律能力差
有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许多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从原来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养成了不良习惯。
(三)学校方面的问题
1、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量薄弱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多以理论教育为中心,普遍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缺乏对实践性教学的物质支撑。比如实训室建设不完善、对教师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大。
2、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不科学
有些高职院校,在实践性教学课时的设置不规范,并缺乏是对实践性教学效果的科学考核和评价。另外,学生的实习活动与学习严重脱节。
二、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及总结
(一)课堂游戏教学法
课堂游戏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游戏教学的兴趣比较高,如果游戏选择科学、组织恰当,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施课堂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挑选适当的游戏以及游戏进行的地点(比如室外),并适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适合课堂游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管理学基础课程各模块内容都有适合的课堂游戏,比如:计划职能(估计玻璃瓶中玉米数量的游戏)、组织职能(“囚徒困境”游戏)、领导职能(“对别人的肯定”游戏)、控制职能(“冲突处理”游戏)、创新(培养创新精神的游戏)等。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群体决策”内容时,为使学生切感受“头脑风暴法”的操作方法和效果,可采取讨论法来模拟头脑风暴法的操作过程。另外,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在假设环境下学生按某一角色身份进行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工作情境,学生扮演情境中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能及人际关系尝试处理各种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法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价值观。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好主题、场景,准备适当的道具,并根据角色特点选择适当的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一定要有科学的评价和总结,这样才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角色扮演法适合管理学知识中那些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指导原则和知识,还适合那些具有争议性的原理等内容,比如沟通及其原理、冲突的管理、组织文化等内容。
(四)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
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活动,在提高学生相关技能的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管理学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的内容(比如基本原理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采用此方法实施的“班级管理”、“我的母校”、“社会责任辩论赛”等专题活动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专题活动结合PPT展示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工作量也比较重,因此,教师在使用些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并做好课外辅导工作,防止学生因受到较大挫折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结论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学校应该系统的组织相人员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应进一步增加对实训室建设的投入,为实践性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活动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实训课时设置要科学。尽管实践性教学有其一定的优越性,但理论教学在构建学生系统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科学安排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作者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陆增辉.角色扮演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1,04
[2]胡楚图,单文慧.高职企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4
[3]李影,李刚.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2,21
《管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与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和应变能力等的综合能力。管理学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课程内容设计和组织上要体现出理论性、系统性和普遍性,要注重讲授管理领域最基本理论原理和运行规律,注重介绍管理理论的概念,知识点和理论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为各专业学科打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初步掌握管理的性质、方法、原理、职能等基本内容,特别是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四大职能,为学习其他经济管理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在课外多阅读有关参考书籍和报刊杂志,注意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解决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管理学》课程设置从内容到方法都体现了专业基础课的作用,既注重理论学习,又兼顾实践能力培养。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非常重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本课程在多年开设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课程素材,编写了《管理学》教材,在此基础上引进国外经典教材罗宾斯的《管理学》作为辅助教材,并编写了系列专业统编教材;与此同时开始强化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管理游戏教学、双语教学,并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核,变应试学习为课堂与网上讨论式学习。
《管理学》课程在2011年被浙江省教育厅立项为“浙江省精品课程”,为此我们在原有基础上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改革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授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目的是增强管理教学的实务性、应用性,增强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客观真实性、思考启发性、实效应用性、内容针对性和典型示范性。在管理学的授课中基本要求每位教师保证每章使用6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每个主讲教师全课程的管理案例使用多达上百个。比如,《总经理的一天》《领导与领导者:“闲可钓鱼”与“无暇吃鱼”》《哪种领导类型最有效》《李志强的纠纷解决方案》《仓促上阵的新车间主任》《刘成耀的领导方式》《所长的辞职说明了什么》《摩托罗拉公司的质量观》《黄大佑的辞职书》《电力公司的预算控制》《谷歌公司的管理创新》《张瑞敏的管理改革》等,这些案例的教学效果都很好。
鼓励实地调查编写原创性案例。除利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案例库,课程组成员还利用自己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便利条件,到企业调查或与企业合作编写原创性的案例用于教学。授课教师之间也经常互相交流,将一些好的案例和分析思路相互切磋,实现资源的优化共享。经常开展案例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本课程组教师每周三有一次例会,专门讨论教学、教改或科研问题,案例教学法是讨论交流最多的一项内容。学院也经常派教师参加全国管理学案例教学研讨会,并请参加全国案例教学研讨会的教师介绍经验,在全院的范围内交流提高。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企业运营实际,是提高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好的授课方法。学生选课制度有效地鼓励和强化了案例教学,因为凡是案例教学授课比较好的教师,学生选课的比例就比较高。在试题和作业中增加案例分析比重,增强学生对案例分析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学生能够课后主动学生,自觉提高其分析解决企业实际运行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与学生角色模拟。在学生学会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案例资料联系实际展开分析论证,并把自己摆进案例里去进行角色模拟,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咨询建议。角色模拟就是通过扮演角色的形式达到体验情境以及学习知识的目的,角色模拟在《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应用中有四个步骤:经典场景设定、角色分配准备、角色扮演实施和案例讨论总结。我们布置了学生角色模拟的作业,学生分别就《张总的困惑》《王氏年糕厂的抉择》等案例进行了“假如我是总经理”的角色模拟,通过角色模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和作为一个公司或工厂领导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管理案例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案例分析过程有力地督促了学生们主动地去涉猎更广泛的管理知识,在学生们的思维中建立了一些分析实际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使学生养成了比较好的、符合管理教学目的的思维习惯。
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长期的《管理学》教学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料,所有教师都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每个教师的教学内容都各具特色,课前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充足。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和条件大大改善,从去年开始将所有与管理学教学有关的软件、资料、多媒体课件都放到网站上共享,让学生自己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寻找与自主学习,扩大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和范围,提高《管理学》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用丰富的学习内容代替学生被动接受枯燥理论知识的状态,学生学习资料的取得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容易,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管理学》的效率。
网络教学平台即基于互联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通常由四个子系统组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权限认证等教务管理功能;网络教学子系统,提供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支持工具,如多媒体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交流工具等;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实施模板式课程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重用,简化部署网络课程的难度,降低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要求;教学资源管理:以学科为单位,集中管理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如媒体素材、测验试题、典型案例等。网络教学平台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二个子系统和第四个子系统,提供《管理学》网络教学支持工具和集中管理《管理学》的课程资源。
注重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师生互动。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问题讨论,要求每天都要有主讲教师在线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管理学方面的相关问题,网站还吸引了众多其它专业的师生驻足,发表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很受师生欢迎。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工商管理
专业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基本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学科。管理学课程应用覆盖面广,各行各业对优秀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提高了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招聘标准,尤其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相关社会经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较为缺失。因此,提高对管理学人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科学、合理、优质、创新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加大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拓宽教学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形成高素质、宽口径工商管理人才是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应努力的方向。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概念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就是依托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将其他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一个集合进而开发并建设的过程。
二、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特征与作用
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围绕工商管理行业需求所设置形成的机构,专业群内部具有相通的服务对象和相近的管理技术。所以在教学中群内各专业可以实现共享资源体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在应用和实习中还可以共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其次,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经验总结,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工商管理行业发展与趋势,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最终研究设定的机构,它可以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分配及布局。由于专业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彼此相通,因此,必然会形成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从而确保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建设。
三、工商管理专业群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1.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2.投资与理财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基础、证券投资分析、财务会计。3.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包括国际货运综合实训、物流实务、物流中心管理、国际货运、集装箱运输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4.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连锁经营实务、门店运营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区域市场开发、服饰配色、现代广告学、创业综合实训。5.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国旅游景观、旅游学概论、客源国分析、导游演讲与口才训练、现代旅游英语口语、长三角旅游。
四、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凸显实践性和创新性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遵循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地依托和利用专业群建设资源和成果,重点加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这是新时期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与方向。2.构建产学结合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首先,教学设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重点投入对相关管理课程的使用和传授,包括例如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并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资源,做好教学内容的专项设计,以减少不必要教学内容的重复。其次,针对合作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对课程教学的选取做好调整和优化,使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导向。3.增强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课程教学设计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专业群建设的共享平台,并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的就业特点,构建特色的职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要贴合未来工作选择的需求,以适应并提高未来工作岗位的竞争能力。
五、结语
论文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逻辑关系;整合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是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院校、矿业类院校、电力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等,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工程建设事业和房地产事业建设与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基本统一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各院校在办学的实践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设行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本院的办学条件及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风格和特色。这使得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管理类课程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构成学生完整知识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课程体系尚处在完善和探索之中,本文对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整合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这期间,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但相对于21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课程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稳定性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以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上,共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个方向。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平台课程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掌握。专业方向课程仅为主修该方向的学生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平台课程的设置不稳定。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5门专业课。在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合同管理6门专业课组成。在最近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另外,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定位不准。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和城市土地管理课程归入任意选修课。而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放入必修课中;城市土地管理放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中。
2.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各个课程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逻辑关系。课程的逻辑关系,在时间安排上有两种关系:一是顺序关系和平行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先后顺序关系,同一类课程中各课程间的平行或顺序关系视课程内容而定。二是有些课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少,但又是构成工程管理专业复合性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这类课程开课的时间则应根据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统筹考虑。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部分课程之间曾出现逻辑关系混乱,衔接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如工程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做基础,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开设;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需要工程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后开设等。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但管理学原理在运筹学课程之前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帮助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前开设,但工程项目管理却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开设等。
3.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过于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中管理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三大目标控制和生产要素管理原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性质和目的有所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三大目标控制重复,工程项目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中均有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城市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均有土地开发的内容,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重复,房地产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定价的内容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重复。
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
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平台课程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2门专业课程组成。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4门专业课程组成。对以上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关系。
平台课中管理学原理是本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工程项目管理奠定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前开设。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开设。会计学原理为工程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应放在工程财务管理前开设。工程财务管理是全面分析业主和承包商双方与工程项目有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应在工程项目管理后开设。工程财务管理也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提供经济分析方法,应先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开设。组织行为学是培养与人沟通、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因此,组织行为学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建设监理、物业管理前开设。工程估价是专业核心课,为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审计提供基本知识和方法,所以工程估价后开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审计。工程合同管理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奠定基础,工程合同管理后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工程项目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管理,为后续的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提供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应放在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前开设。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中的管理类课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是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应放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财务管理后开设。工程审计课程主要内容是工程造价审计、工程财务审计、效益审计和运营管理审计,应在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后开设。
对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中的管理类课程,城市土地管理不需要其他课程做基础,应该先于房地产开发开设,房地产开发后开设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梳理,可以得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按照梳理出的课程逻辑关系整合课程内容,使课程之间整体协调、相互渗透、避免重复。整合原则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于应用性知识。整合后各课程内容如下:
运筹学:线性规划和单纯形法,对偶问题,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马尔可夫链决策规划,网络优化模型,排队论,库存论,博弈论。
管理学: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设计,领导,激励,沟通,控制。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行为和群体冲突,非正式群体及行为,人际关系与信息沟通,领导及其影响力。
会计学原理:会计帐户和复式记帐,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和成本计算,会计凭证和帐簿,核算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
工程财务管理:筹资方式,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项目投资,证券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财务预算、控制、分析等。
工程估价:工程费用结构,工程建设定额原理,施工资源的价格确定,工程量计算,建筑工程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建筑工程招标标底与投标报价等。
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合同体系,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工程合同的审查谈判与签订,工程合同的履行,工程合同索赔管理等。
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计划,工程项目的组织,工程项目采购,工程项目时间管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程项目费用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等。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职能,现代企业制度,建筑企业管理组织,建筑企业文化,建筑企业战略管理,建筑企业经营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计划管理,建筑企业生产要素管理,建筑企业技术管理,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等。
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监理企业,工程建设监理组织,工程建设监理规划,工程建设监理目标控制,工程建设监理的组织协调等。
工程审计:工程计划审计,工程招标投标审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财务收支审计,工程投资效益审计,工程管理审计等。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项目选择,土地开发,开发项目规划设计与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管理等。
城市土地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城市地价管理,城市土地的经营与储备,城市地籍管理等。
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营销计划及组织,房地产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营销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
物业管理:业主自治管理,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招标与投标,物业管理早期介入,前期物业管理,房屋维修管理,物业设备管理,物业环境卫生、绿化管理,物业安全管理,物业综合管理与综合经营,物业服务收费等。
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项目投资策划,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房地产经营策划,房地产品牌策划等。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优势与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37-02
1956年,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办于东北农学院[1],目前全国将近90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9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目前该专业共有在校本科学生300多人。近5年来,根据我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多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明确了该专业的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和各项建设措施,并积极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专业起步晚、硬件设施落后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水平还有待提高[2]。因此,本文结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分析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究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的要求,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重庆工商大学关于“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和转型升位目标的要求制定的。该方案是指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与手段、学制学分与授予学位、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课程结构与学分及学时分配、专业课程流程图、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等。在2011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2014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其中公共基础课(通识基础课)53.5学分、通识核心课与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2分、专业核心课21学分、专业选修课32.5学分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4学分。学科基础课包括地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等,以及有财经类特色的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课程。在2014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面向社会人才需求,进一步突出了方法手段课群,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形成对接。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校转型升位的要求,学校和各级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高职称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依托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但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实践能力的新要求,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的教师梯队。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正高级职称占的比重较少,并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特别需要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专业定位模糊,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特色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主,这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只注重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差。但是,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对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需求。
3.实验设施和条件还不能满足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需求。我校实验实践教学统一归口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经济学、管理学和创新创业等分中心,其中专门针对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设“3S与区域综合规划实训”实验平台。由于缺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设施和条件只能满足本专业基本实验要求,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特色实验则难以满足教学使用需求。
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特色兴校”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学校经济管理学科特色与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形成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1.具有财经类院校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背景。我校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则兼有管理学和理工知识交叉特点,强调专业与学校优势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
2.本专业依托土地科学、管理学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学科背景,以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土地信息技术为方向,教学和科研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策划营销、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领域,在重庆市相关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特别是注重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技术的培养,学生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信息化管理、土地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3.本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为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毕业生在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经营、土地信息系统等领域具有熟练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强化“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技术,形成“理论-技术-应用”一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以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专业特点,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土地科学、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应用、遥感测量、规划、设计分析等基本技能,熟悉土地评价、规划、管理和房地产经营及政策法规,在土地调查评价、土地开发与整理、不动产评估、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设计与景观规划、产业用地组织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设计、调查评价、管制管理的原理方法;具有地籍测量、遥感判读、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建立与管理等实际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
2.依托学院与地方共建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加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二是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分析基本技能和以“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管理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培养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管理、土地制图等方面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畅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自学,参与互动。开设课题研究型课程,结合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科研项目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解决能力。
3.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和我校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的学科背景,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2009年以来,在我校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和“转型升位”的背景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群分工与内在联系,分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模块,专业教育模块进一步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形成逻辑关系清晰、模块功能明确、课程群关联协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和“理论―技术―应用”关联互补,课程设置既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公共管理类课程,又包括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工程与投资概算等理工类课程。突出课程实用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方法手段、城市土地开发经营和实务与应用三类课程群。此外,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图与测量等多门实验课程,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建立由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组成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目前广泛开展的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开设土地定级估价、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整治与环境修复、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聘请政府、科研院所、公司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讲授“房地产策划与市场营销”、“土地管理案例与实务”等课程。结合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开设“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育”地区特色课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类招生 经管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塔里木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25
1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背景
1.1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内涵
经管类专业按照国家一级或二级学科进行招生,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培养,后期根据学生意愿、成绩、社会需求等情况进行专业分流,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尤其要注意“平台教育”的广度和“模块教育”的深度。
1.2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背景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这是改革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1]。2011年中国高校在学人数3167万,毛入学率26.9%,规模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突破40%。中国的大类招生教学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985工程”和“211工程”等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首先开始了“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率先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进行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改变。
2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开放实践”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到从招生到就业的全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塔里木大学在2011夏季招生时已经开始按照经管大类进行招生宣传和录取工作,目前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6个汉本专业,三年招生人数共计1095人,以学科大类统一制定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核心内容,经管类专业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三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必修课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任意选修课程模块构成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从2013年3月开始,第一批大类招生的经管类学生进入第4学期的学习,按照一、二、三学期综合成绩排名,双向选择,择优分配,进行专业分流。专业班规模最低人数标准25人,最高人数标准40人,不足人数专业按照录取原则调整,分流时间定于第三学期10-12月间进行,各教研室组织进行专业计划、宣传、介绍、指导工作,学生办公室及导师做好指导,组织填报《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分流申请表》,最后由学院、系进行分配公示。
按照“开放实践”的要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诸如加强实验室建设、开展技能培训、第二课堂活动等。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顺利实施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目前已经配套推行的教学管理方式包括学分制、导师制和选修制等,此外还构建了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正负效应分析
自2011年7月至今,塔里木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已经推行了2年,当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此我们通过对参与此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相应调查,对此次改革的正负效应进行了分析。
调查发现,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对第一意向专业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占66%,了解程度一般的占6%,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不到30%,说明学生对选专业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专业意向也不再过多的倾向于某一两个专业,专业分流时更加理性和均衡。
经调查发现,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经济与管理学院大类培养模式比较了解或一般,相对于“专业招生、专业培养”的传统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受学生青睐。34%的人认为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基础更扎实,有利于培养通才,更加适合社会的需求,24%的人认为增大了录取率且有助于缓解一考定终身的问题。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31%的人认为有利于在专业分流中掌握主动权,20%人认为增加了解专业的机会,找到兴趣所在。
在专业分流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一般学生对进入大学后第一次组成的班级和寝室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分流后学生以往的人际关系、成绩档案面临重整,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学生管理的连续性都面临考验,辅导员制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心理引导、学生管理工作的衔接等方面需要做更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4 结束语
经济与管理学院提出的“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开放实践”的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招生方式、教学计划、专业分流、学籍管理、毕业生就业、学生教育、院系机构调整和配套管理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内容,有些环节比较容易实施,也收到了一定成效,如“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而有些环节则较难实施,甚至成效并不明显,如后期的专业分流如何实现各专业之间合理的结构性分布,教学课程的合理衔接等。
参考文献:
[1]万爱莲.我国高校大类招生政策的背景、趋势与应注意问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93-94.
[2]李斌,罗赣红.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5):11-16.
[3]田昊,谢昆青,林思聪等.北京大学电子信息学科大类招生的实践与反思[J].高等理科教育,2011,(6):35-43.
作者简介:王晶(1982-),女,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