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1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一门科学课程。探究是科学活动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良好素质。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学习,其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学好小学科学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激趣,是探究的开始。那么教师如何让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有效呢?我认为教师既要注重教学设计,又要注意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
一、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技巧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设计教师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影响教师及学生在上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术。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注重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设计中的一些技巧。
1.教学设计的目标要具有明确性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可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道理在学科课堂也是适用的。任何一节课都有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小学科学的目标能否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很重要。如学习《各种各样的能量》一课,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小台灯的亮与灭和发现点的能力,进而让学生探究电这种能量是什么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在目标设计上只是为了知道电是一种能量,学生不会更多地将兴趣放在课堂上。
2.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教学设计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的目前状况是什么。第二个环节是我们上好此课的目标是什么。第三个环节是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第四个环节是我们最终的结果如何,即我们可能有怎样的结果,如何去评价。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也要遵循这样的过程,我们教师也只有注意这样的过程,才能达到教学实效,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要注意几个点。
(1)摸清学生的学情。科学学习并非像想象的那样,每个学生都很有兴趣,和探究热情。为此我们要在摸清学生学情的情况下,去设计教学过程。如,在《认识液体》时,我们就固体向液体的转化上去探究问题,这样学生就对液体有了一定的区分,而不是简单的认识。
(2)设计有探究性的活动。如,在《解释》一课中,让学生去探究“苹果为什么会烂”。教师只选择一个主题,出示一个苹果,让学生对这一个苹果进行研究,从多个层面对它作出解释,这个探究活动的效果会好得多。
(3)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科学的方法在于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只有教师注重引导,不断渗透这样的思维,学生才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给孩子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敢于质疑,细致地观察,实事求是地汇报实验结果等的科学态度。
(4)注重评价。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情况的有效反馈。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也需要及时得到评价反馈。
3.掌握教学设计的技巧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学过程也是这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但教学中无疑是有一些可以通用的技巧。如,实验演示,生活化展示等等。作为科学课,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研究。脱离生活经验的研究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教学《植物怎样传播种子》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去观察自己身边植物的种种传播,如蒲公英的种子靠风传播,一些植物靠其他动物去传播。
二、注重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并非所有的兴趣都是好的。有一个学生由于喜欢信息技术课,而对网游产生了兴趣,每天都偷偷地去网吧。让教师、家长都苦不堪言。所以兴趣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有可能走上歧途。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有效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1.在实验中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实验这种直观的方式最感兴趣。甚至学生会因为这样的爱好和志趣,而勤奋和百折不挠。现在的教材也加大了科学实验的内容,动手和观察实验成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实验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更强烈,也更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在观察与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去探究科学的奥秘,感知科学的神奇,成为学生再学习的动力。所以,探究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2.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是有趣的,同时也是乏味的。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学生去想象,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是有难度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借助科学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走进了小学的课堂。多媒体技术能将科学的无声的文字变成动态的画面,让科学实验演示无法达到的效果都展示出来。这使得教学信息,科学的死角都能显现出来。让学生能更直观、生动的感知科学事物,促进了学生理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想让小学科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更加高效。教师不仅要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上下工夫,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尚丽娟.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J].才智,2011(33).
[2]周振宇.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2(07).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提问;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一、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1)在常规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纪律的养成,很多科学教师觉得自己是副科教师,每周只见同一班级的同学两次,而忽略了纪律的重要性,常规课中平均每节课3次停下来整顿纪律,对于教学的流畅性和教学的有效性都是不利因素。科学老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就多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减少为纪律而提问的次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2)对于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多进行反思与优化,没有一节公开课是拘泥于教材与教参的,每一节公开课都融入了科学教师的智慧与心血,对于常规课教师应该有“这一份心血付出是值得的”的觉悟,花心思的去研究每一节课,而不是为了开公开课而研究。事实证明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弥补学生行为习惯上的一些不足,用流畅的引导、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减少为纪律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3)让沉默的孩子大胆,全靠老师的引导。注重内向孩子的自信心。的确,如何公平的分摊课堂资源给每一个孩子是一个至今无法解决的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积极举手一般就是几种情况:第一种没有认真听讲的,甚至连问题都没听到的。第二种的确经过思考没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第三种胆子小的内向的。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设计提问
(1)时代不同了,教师不应该低估孩子的认知水平。有些老师会觉得小学阶段的孩子的认知水平不高而过分的低估了孩子,其实现在生活日新月异,家长也注重了孩子的早起教育,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了。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有其得天独厚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优势。科学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实验探究的过程,科学的成果在当今社会中处处可见,生活中充满着科学,所以在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所以对于大人眼中认知水平并不高的1-3年纪小学生来说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一类的应用性问题,用所学的知识来说说生活中应该怎么做的一类分析性问题等,他们不但是可以通过思考并且回答的,而且有时候小学生思维广会给出一些棒的出乎意料的答案。所以可以在课程中多加入一些高水平的问题,注重问题的铺垫和提问的方式他们的确可以做到,而不是用知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充斥着整个教育课堂对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2)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上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很多老师把最近发展区理论理解为“孩子们跳一跳很够拿到的苹果”,那同样是拿到的苹果,让孩子们用梯子拿到水果行不行?用树枝加上跳一跳拿到水果行不行?“最近发展区”既然被称为一个“区”那说明也是一个范围,那在这个范围中,必定有其上限和下限。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中尝试着加入一些靠近最近发展区上限的任务,提出一些最近发展区上限的问题,给予孩子挑战,让孩子同样回答一个问题的时间,同样开动一次脑筋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成长。
三、提升学生叫答的有效性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一些无效的学生齐答,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用多样的手段来代替教师提问,有些教师将学生齐答的过程转变为是齐声念黑板的过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比如在《花的结构》一课中,教师这样进行教学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花有哪些结构组成呢?(走到板书边,用肢体语言暗示学生)学生:(齐答)花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上述案例即为念黑板的过程,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动脑筋复习回忆教学重点。也可以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代替这个教学片段,如教师:今天最后的时间呢,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幅画,美丽的花,要求:只需要画一朵花,不需要上色,通过今天学到的知识在画中表现出花的结构,时间2分钟,开始。
学生:画花
教师:停!老师发现啊,有的小组画的花虽然很漂亮,但是有些残缺,想想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走到板书边,用肢体语言暗示学生)看看你们画笔下的画健康吗?完整吗?学生:变看黑板边画花,小组内讨论画的花是否完整,在讨论的过程复习知识。
(2)可以通过高认知水平的提问代替惩罚式的提问。1-3年级小学生在科学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现象,完全可以用多种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科学课和别的课不同,是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一门课程,学生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被动需要转化为其主动需求从而进行教学,而科学课,学生学习的本质需求就是人类想要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身就是满足学生潜在的求知需求的一门课程,所以科学教师不用寻求让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途径,只需要寻求如何扩大孩子对神秘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的方法,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科差异带来的便利,加以合适的教态,以带有挑战性的提问取代惩罚式的提问从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适当放下课堂节奏,请不举手的学生回答。在访谈中得知教师更愿意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出于几点考虑,第一点是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教师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请不举手的学生回答可能导致课堂流畅度下降,课堂教学卡壳。所以教师更倾向于请主动举手的学生。
四、结论
总之,本人主要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课堂提问教学策略,为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还缺乏必要的深度,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努力思考、探索,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地完善研究。
参考文献:
[1]焦安恺.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技巧[J].黑河教育,2013.09.15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01-02
小学科学与小学的其他学科不同,科学课是比较贴生活,实验性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爱科学、爱家爱祖国的情感。其指导思想是:(1)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2)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3)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一个基本教学特点。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激趣让学生喜欢去发现和探究
在探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上课前利用故事、报道、儿歌等方式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如集中话题中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出学生对该问题、时间或现象的最初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例如,《水的观察》是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经历了前面三个单元植物、动物和我们自己的观察活动后,学生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研究水,进而对自己的感官有进一步认识、了解的一堂课。在这堂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顺序,讲究卫生和安全。基于学生前面的学习基础,相信这堂课的学习、探究,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在教学设计时,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将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能对事物提出科学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并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学会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能留心观察并进行观察、探究等活动。通过探究比较,学生对水的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水的现象和对水提出科学问题,至此,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然后进行课后拓展,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虽然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显然不是惟一的方式。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来完成的,教师需要考虑设计一个"探究过程",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2.交流合作使课堂更精彩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我想这实际上是课改所希望看到的。如果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又不能够保证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例如,三年级一节科学课《周围的空气》,要求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后用感官感觉空气,并能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我问,你有什么方法也能把空气放到课桌上进行研究呢?生: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拿气球吹一些空气、我们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气。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收集空气。学生一听到"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空气采集到后,有的孩子在抛塑料袋,气氛非常热烈,效果明显。
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3.1 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因此在科学教学上,应该要将科学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有机的结合。做到科学学习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要对科学课堂进行分类,比如在上科学实验课的时候老师就应该要强调学生要以探究活动为主,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究实验的现象;当在进行科学观察课的时候就应该要鼓励学生去细致的观察,引导学生要以观察为主;而科学阅读课就应该要以阅读探讨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组,对某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结论,这事探讨的结论如何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在科学阅读课上,学会查阅资料,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去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也学会了如何去看待别人的观点,以及在不同的观点之下擦出智慧的火花。
3.2 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给予学生自的同时也应该要注意"适度"二字,要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与天性,老师需要在学生的身边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带领着学生去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例如在上《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教材设计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3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既要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略了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完美有机的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打好科学学习的知识框架,整理脑中的科学概念,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自从课改以来,我都尽量以上几点来指导教学,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非常浓厚,学习效果很好。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对策
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一定的启蒙,激发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探究,帮助其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其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科学发展的过程。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有针对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笔者在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现状的探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效率。
一、教学现状
笔者经过一定的探究工作认为,我国现今小学科学课程的现状主要为以下几点:(1)小学科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现今国家没有响应人才的培养机制;(2)科学教材的编撰。一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诞生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学内容先后顺序不同,但基本内容一致;(3)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相对而言较为单一;(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较为主体的地位;(5)相应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等。
二、相应对策
针对以上所言的情况,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解决问题:
1.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使小学科学教学更为有效,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教师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是机械地操作,这一点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笔者认为只有在我们教师真正了解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提升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我们应该想办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对科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探究。
例如,在教授“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学生在一开始就只会寻求老师的帮助以及现成的答案,我在意识到传统教法的弊端之后就逐步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这些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这样通过一定程度的引导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加有效率地进行下去,从而更好地完成授课过程。
2.改进课程设计,提高实际授课效率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在把握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时,对于我们所要讲授的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为了使我们的实验教学更加有效,我们应该遵从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我们的学生为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效率最大化,我们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化。
例如,笔者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就采用了翻转课堂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科学实验部分的教学,具体实施过程是,我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给学生准备了一定量的视频进行课程演示以及揭示这一课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这样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学生对于所要做的科学实验原理、操作和意义都能有一定清楚的把握,这就使我们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增加。另外,笔者认为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高度重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让我们的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受到一定的启发,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态度。
3.增加学生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学生要从“做中学”,其最终目标也就是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通过“做”去验证我们所观察与思索的科学问题,通过“做”去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在“做”的过程中最终提升自己的“动脑”能力。但现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是小学生在科学的课堂上往往只是习惯动手,却不习惯动脑,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以及科研仪器只是感兴趣,盲目地操作与凑热闹,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还是抱着玩的心态。为此,我们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逐步引导我们的学生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好习惯,引导我们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我们的科学课程,在动手的时候一定要动脑,搞清楚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制订一定的科研方案,在科研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勤于动脑,从而能够及时捕捉到实验的动态发展,从抽象的现象中能够明白事物的本质。
总之,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的学科,其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教学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小学教学的重要性,想办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课程的设计,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最后再就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教学反思,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达到较好的效果,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而为学生对于科学世界的探索插上一双翅膀。
【关键词】科学实验 课前准备 探究 有效
素质教育实施中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的精心准备必不可少。
1 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1.1 教师的科学知识准备
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对于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认真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多听取专家教师的讲座,努力使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的理念想接近。并且要读懂课本知识,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解决学生的提问,把学生错误的探究方法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所以我们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储备才能应对学生这一碗水的需要。
1.2 教师的理念转变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探究活动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的控制,教师的作用是促进;课堂必须有纪律,但不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纪律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写教案时,思考怎么组织教学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学生的哪些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
2.1 要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共8册教材,每册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是相互联系,层层深入进行编写的,因此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备课前先要熟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读懂每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理清教材编写的目的,然后从整体上进行一个单元/主题的备课,这样一个单元/主题之中的每一课时之间就不会出现“各自为营”的现象。
2.2 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与价值
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动手实验能力、心理需求基础等,然后将教学内容建立在此基础上再适应提高。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可得到的资源以及目标所指向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便于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意义。
2.3 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学有效性
在课程与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
3 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科学课上要用到种种材料,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准备实验材料是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能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
3.1 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习
案例:在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
(1)各种食品外包装(包括昨天生产的面包外包装和已过期的食品包装)
(2)四种牛奶:纸包装:5-7天;塑料瓶:28天,铁罐:15个月;真空包装的食物、含防腐剂的食物、盐腌食物,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包装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不同食物的保质期,可以推断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差异冲突的内容可以争论。
3.2 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案例:《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溜溜球、小风车、小汽车、竹蜻蜓、陀螺、汽球、会发出音乐会跳舞的小布娃娃等。这节课让学生从玩中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
3.3 选择具有直观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是不能和成人相比拟的。因此,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体现现象的直观性。
3.4 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收集信息是现代人一项基本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好心”地剥夺学生的权力,独立完成搜集材料的任务,而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在上课时展示,我们将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
4 注意安全教育预防意外发生
一、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重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
我们现在很多科学课的老师都是从事多年语、数教学,他们接任科学课后,一是认识没有跟上,以前他们都认为自然课是豆芽课,教起来不是很费力,没有语、数课教起来那么讲逻辑,备课和课前准备也比语、数课简单多了。二是他们接任科学课后,由于是新课程,再加上职能部门也没有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新教材培训,他们对科学课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有陌生感和畏惧。三是兼职的老师大部分没有学过关于科学实验的系统知识,并且由于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大课上,依然没有精力可以用于科学课实验上。另外,中国的教学传统中,考试几乎是检验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的手段,而且考试的形式比较单一。这几乎限定了我们教学的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作为评比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小学科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有别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挖掘学生的科学素养,往往那些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在考试中比那些认认真真实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更“有成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换观念,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意识。即使要有分数,也不能按照传统的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要在学生具体的操作中去评价。可以采用平时和考试两种成绩去评价学生。在考试时,可以要求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做过的实验,既可通过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操作中看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可以看出该小组同学的合作探究精神。
诸如以上原因,好多实验课得不到落实。因此,科学教师对此要有深刻地认识,要把科学课与语、数一样同等对待。
二、实验教学设计。
在提高教师的素养的前提下,就是要在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上肯下功夫了。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操作获取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1、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2、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3、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实验教学过程。
1、明确实验目标,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为了这样的实验目的,教师应当为学生准备好适当的教学器材,控制好材料,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而打乱课堂教学。
2、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究,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正是在兴趣的趋使下,孩子们不会三心二意的“应付”而是全神贯注地学习。可见,激发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对于学习这一事物非常重要。通过实验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正是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的前提。
3、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培养和发展。
对于科学课的教学来说,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要根据本学科及学习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
一、对基础问题应认真对待、认真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是备好课。所谓的备课不仅仅是备好教材、写好教案或教学设计就可以了。备课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教材、钻研教材,备好学生,同样要备好自己这一关。而对于小学科学课教师而言,由于其教学主要以实践探究为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有时一节课要做的实验有两到三个,甚至会更多。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必须备好教具及实验器材,了解其基本操作程序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成功、有效的实验会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既能积极参与,又能在实验与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分析、不断寻找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得到全面的成长,有效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主要提高学生的探索和实践能力
(1)教学导入有如下几种:情境导入、谈话导入、问题导入以及直接导入等。每一种导入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情境导入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投入教学活动中来。谈话导入可以把学生引入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问题导入可以通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使其碰撞产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做自主式的探究。直接导入则不必通过其他媒介来达到特定的目的,对于学生都熟悉和了解的话题或有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便可以通过直接导入引入正题。
在教学中,导入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直接反映教学的主旨。所以,有效的导入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特点、教材内容及环境和条件等因素采用综合性的导入方式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调动起学生实践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针对学生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深入挖掘教材、钻研教材,设计好多媒体课件的导入,对学生来说更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借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来帮助教学。
(2)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会有很多发现和问题,特别是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首先要对整个实验过程及结果有准确的定位,即要经过多次反复实验验证。其次是能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或可能发生的问题有个预见性,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最后是要能够掌控或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即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效、有序、有规律地组织,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往往在教学中,学生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问题,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教师可以借题发挥的地方。教师可以采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摩擦与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火花”,而这“火花”正是学生继续探究与实践的原动力。有时,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有效、有价值、有意义、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但对所提的问题不宜过难,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这便是有效提问的魅力所在。
(3)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幼小的心灵都需要教师去精心呵护,去抚慰、教育和培养。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满挑战,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又如何应对呢?最好的手段是具备健康向上的心理,充满自信和具有坚强的意志力、顽强的拼搏精神与创新精神。那么要如何培养学生,使其具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能力呢?我认为: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以及挑战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实际上,在我们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处处隐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只不过我们没有留意。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会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很常见的,也是很实用的。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与研究,我发现在充满荆棘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心理渗透教育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项。科学实验需反复做才会具有依据性和科学性。科学的探究路途坎坷崎岖而又漫长,“绊脚石”会经常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清除障碍的最好工具便是具备顽强的意志力和拼搏进取、克服困难的精神。这些都离不开健康的心理。
(4)教学中要强化品行和可视教育。“品行成就命运,习惯造就未来”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一定的道理和意义的。学生的品行与习惯从本质上讲取决于学生自身。通过长期的观察、实践与探究,我发现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懂得如何实践操作的往往是那些具有良好品行和习惯的学生,而那些不知如何做或如何说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某些品行及习惯上做得还不够好、不够认真。习惯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改善的。品行则是一个人的本质问题,但并非绝对无法改变的,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信心和决心,以及恒心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于教学的提高就会事半功倍。
三、及时总结反思,积累宝贵经验和教训
一、当前学校科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科学实验课往往存在着教师不进行分组实验、减少实验数量、错误修改实验过程,甚至连演示实验都没有等多种问题,科学实验变成了学生在头脑中跟着教师的描述而进行的想象,使学生享受不到实验的乐趣,至于其中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是师资配备不足。多数学校专职科学教师不够,主要由语、数、英教师兼任。因教师实验操作能力有限,故产生“与其在学生面前出丑,不如不做实验”的心态。另外,科学实验常常用到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器材,教师害怕出安全事故,于是实验就被取消了。
二是硬件条件缺乏。不少学校没有足够的实验室供学生开展实验,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单独的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同时,科学实验需要―些专业的器材设备,因许多地方没有这些专业实验器材的销售点,使得学校器材越用越少,最终导致实验无法正常开展。
三是准备工作繁琐。大家都知道,一节实验课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整理工作,而专职科学教师往往会课时较多且兼有其他任务,兼职科学教师又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主科教学上,故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实验准备。
二、如何将科学实验教学课正常开展
针对目前科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科学实验课正常开展起来,让学生能动手、动脑参与实验,至少让教师能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真实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1.教学管理要结合本校校情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从管理上要质量,给承担科学实验任务的教师解除体制上的刺缚。
一是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任务要分工。目前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科学课,可以将专职科学教师和科学教学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相对平均地分配到各个年级,以起到带头引领和监督管理的作用。另外,也可以对专职科学教师和兼职科学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分工,比如同一个班级的科学课中,实验教学部分由专职教师任教,理论知识部分则由兼职教师任教。这样,因专职教师拥有较强的实验组织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验,而兼职科学教师具备理化生等自然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论教学则是可以胜任的。
二是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场地要分开。演示实验完全可以在教室里进行。演示实验所用器材一般不复杂,品种也不多,教师可以把本周要用的器材领到办公室,上课时带去教室里即可,方便陕捷。而对于分组实验,学生可以轮流到实验室进行。学校教务部门可结合本学期或者近两周科学课程中各年级分组实验的要求,合理安排相关班级轮流使用实验室。这样就充分发挥了现有的实验室功能,解决了实验室数量不足的问题。
_二是“大课”教学与“小课”教学配合使用。实验室往往设在功能楼上。学生从教学楼走到功能楼需要一段时间,实验准备与器材整理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如果希望学生能充分地进行实验探索,往往40分钟的课堂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为了避免教师简简单单做“走过场”式的实验,学校可以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两节连上的科学课,我们姑且称之为“大课”。这样,学生实验时间就更充分了,使得学生的探索过程具有连续性,思维更有连贯性。而理论陛知识就可以用正常的40分钟“小课”来完成。
2.专职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
专职教师要在科学实验课程中扮演引领示范的角色,既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责任田”耕种好,更要成为兼职科学实验教师的教学榜样。
一是教学设计要面向兼职教师。笔者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编写方法,以活动、实验串起整节课,编写成活动简案提供给兼职教师。比如,在三年级“金属”这一课,其简案流程为:(1)说说身边的金属物品;(2)你知道哪几种金属;(3)用砂纸磨生锈的铁钉,观察现象;(4)用火烧铁钉尖,摸铁钉帽;(5)用铁锤敲打铁钉,观察现象;(6)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这样,兼职教师就更能明白科学课堂的组成结构,知道将实验串成整节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更浓厚了。
二是专业培训要指导兼职教师。学校应建立正常的教研例会制度。在教研活动上,由专职科学教师向兼职教师演示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将要教学的实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培训还应具有针对性,兼职教师只需学习与自己相关的实验内容。培训内容不宜太多,一两周的实验内容足矣,这样就便于兼职教师接受并模仿操作。也可以由专职科学教师录制实验操作的微视频,便于兼职教师学习和教学使用,比如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就可以录成视频让兼职教师学习。
三是器材准备要服务兼职教师。在保持同一年级教学进度一致的情况下,周五可以准备好下周所需的实验器材。演示实验器材一般较少,专职教师可以用水槽等容器将下周的实验器材准备好,交给兼职教师;分组实验还可以将器材准备好后放进仪器车。这样,―周只需要准备一次的器材就可以了,大大提高了实验准备与器材整理的效率。
四是实验修改要方便兼职教师。由于实验过程较为复杂,器材较难准备,往往导致实验开设率较低,而合理修改实验方法可以使实验的可行性增强。比如在“做酸奶”一课,让学生体验细菌繁殖的速度这一活动环节,教材中是让学生往纸杯里放豆子,这个过程较为繁琐,学生操作难度较大。笔者则改为让学生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小圆圈代替摆豆子,实验过程就变得简单而易操作了。
另外,选择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做实验,也会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在“不同的声音”一课的自制乐器这个活动环节,书中是在7个相同的牛奶瓶中,放不同量的水做成不同音调的乐器。笔者则改用7根一样的试管来代替之,小巧轻便而且效果好。
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动力。教师要注重“感情投资”,优化师生关系,平时多留心学生的言行,多和学生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身边的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实践证明,学生喜欢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愿意在循循善诱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教师要用自己的乐观去感染学生,要用教师的“幽默”吸引学生,用睿智的语言点拨学生,用“快乐”去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兴趣的先导。科学课本身就蕴涵着一种内在吸引力,对小学生来说许多秘密往往能引起他们刨根问底、总想问个“为什么”。教学实践中,科学教师要努力创设有趣的情境,把实际生活情景和谜语、游戏、诗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教材有机融合,形成鲜活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教学《生命离不开水》时,我以儿歌的形式朗诵了一首小诗:“因为有你,小草才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才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彩虹才如此绚丽……”然后引导学生猜猜儿歌描述的是什么东西?学生的注意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学习热情也一下子高涨起来,他们很快就被我带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坚持开放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科学课的教学设计要坚持开放性,在教学中要能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科学课的基本要求是从观察、实验出发,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来获得科学结论。没有实验材料,观察、实验便无法进行。教师精心准备实验材料,要考虑到如何通过学生与实验材料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皮筋、鼓、音叉、水槽、小金属球等实验材料。首先,让学生通过做皮筋、鼓的发声实验,做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声音可能由物体振动产生”等假设。接着,我再请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是不是也在振动,由此验证假设是否正确。为了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若能及时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实验,这比老师的说教更有力度。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决不能“大包大揽”。教师要提出研究范围,由学生提出研究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研究策略、选择材料,进而按自己的想法实施研究。如教学《善用资源,保护环境》一课时,我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要考察我们周围的河流。你打算考察河流的什么?准备从哪一方面入手?考察中要注意什么?”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探究,这就是“自己想办法”的具体体现。当然,实施这种教法,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了解学生,还要给予能引发创新的材料保证。
四、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引领学生体验成功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课堂评价要发挥其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科学课堂数学评价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多一些欣赏鼓励,多一些期待关注,多一些尊重宽容,多一些人情味,就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在充满真诚与个性的评价中受到激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学习。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小心呵护。如学习《一杯水的观察》一课时,我提出问题:“水有哪些特点?说得越多越好。”结果,有的学生说:“洪水能淹死人和庄稼。”有的说:“雨水会弄湿衣服。”还有的说:“水会使铁生锈,会使人滑倒。”学生没有按照教科书上的回答,但教师要允许学生对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所不能忽视的。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课程 有效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用电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之路已成为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教材虽几经修改,但目前教材中有关科技的内容仍然偏少,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部分内容的场景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如史前生物,书上的插图和文字根本不能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征、生活年代与生活环境;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空间,如沙漠中的动物,学生缺乏直观感受,仅靠书本难以达成课程目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新的学习环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进行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以其直观性、交互性、资源的丰富性与超时空性为小学科学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型的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可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弥补科学教材信息量不足的缺陷,全面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然而我们调查后发现各学校的信息技术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课程”阶段,少数教师虽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但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大部分教师、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其教学手段依然墨守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为辅,至于上升至“课程文化”层面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尚无真正展开。因此切实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开辟一个新型的更广阔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摆在小学科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到底何谓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众说纷纭。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使之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吴焕庆认为真正的整合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习的过程和目标,摒弃了技术至上的观念,技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就不用,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在整合的过程中不一定非要用计算机、网络、课件,我们可以采用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视听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与接受式相结合的方式,等等。何克抗教授认为应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索、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比较认同南国农、何克抗教授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应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整合”的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且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整合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所不同,在CAI中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在整合中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更是一种重要的教材形态。
三、制约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因素
(一)硬件匮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作为物质前提。据统计,2003年我国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约26500所,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广,教育资源还是存在着“僧多粥少”的现象,别说偏僻山区,就连一般的农村学校也很少能够达到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就海门地区而言,教学条件较好的城区小学的教室里也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只是配备了几个多功能教室和计算机教室。乡镇小学一般只有一个多功能教室和一个计算机教室。村小的教学设备更差,电脑很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与因特网相连接,只是在自己的局域网中,不能实现与其他地区资源的共享。所以教学设备的匮乏大大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二)软件欠缺。
1.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
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不能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学科中心论根植于思想深处,认为应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主义,不相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或者他们虽然相信整合存在着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传统的影响,还是倾向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整合的内涵不清
少数教师不理解整合的含义,无从下手整合;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停留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以为只要用了电脑、课件就是“整合”;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上网资料收集就行了,不理解整合的目标、内涵与有效整合的方法。
3.教师的能力瓶颈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要求教师既具有课程的能力,又具有信息技术的能力。我国对教师没有课程能力方面的要求,所以很少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整合”教案。另外,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而作为个体的教师认知是很有限的。在调查中发现,一般的学科教师很难熟练地运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力方面的不足也是一个实实在在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瓶颈。
4.时间的限制
一般的科学课的老师周课时数在16节左右,有的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这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准备一节整合的课所花的时间可能是普通课的十倍,甚至更多。因此一般教师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整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三)评价体制陈旧
目前,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评定手段仍是传统的笔试,而纸笔考试又很难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没有一个测量与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标准,教师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因而一些教师不愿“自讨苦吃”。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一)整合多种资源,力争硬件达标。
1.争取政策扶持和民间资助
小学的教育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要争取获得政府的重视。从而得到政策上的扶持,加大教育投入。还可以争取民间资助,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其他形式的赞助,添置或更新教学设备。
2.实现“差校”的合并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目前生源正逐渐减少。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将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小学合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尽量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二)采取多种手段,强化软件建设。
1.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整合”的实施。因此学校要经常组织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学习,如学习有关课程整合的理论,还可以请一些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的观念与时俱进;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课(或研究课录像),分析他人整合成功的经验,发现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堂教学的时机、环节和作用,提高教师进行课程整合的理论水平,从理论上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作好准备。
2.建议师范开设科学教育专业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我们建议在师范教育中开设科学教育专业,该专业可同时开设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两大主干课程,以培养新型的科学教师。新型的小学科学教师应既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基础,又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到小学后可兼教信息技术课程和科学课程。这样既可为“整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又便于教学时间的灵活支配(因为有的“整合”课一课时不能完成,而兼任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就可统筹安排)。
3.加强在职培训
对现任小学科学教师,应制定专门的上岗培训计划。针对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的现状,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音频、视频、图像处理,课件、动画、网页制作等,培训的方式可以是远程学习和校内培训。为督促培训的有效实施,还可举办“课件制作及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等的比赛(适合各科教师)。
4.创建内容丰富的资源库
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保障,教师应有意识地创建并积累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准备一节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许多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找收集齐需要的信息资料。如果多数的信息资料或课件都需要教师自己去搜集和开发,不但耗时,而且耗费精力。因此,我们提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搜集的信息存入本校的资源库中,并不断丰富和更新资源库的内容,通过区域网实现资源共享。科学教师也可创建自己的个人网页或Blog,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大同”。
(三)改革评价体制,奖励有效“整合”。
目前的教育评价只关注教学的结果,不能体现教学过程,不利于进行教学改革。应该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教师进行课程整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科学课的测试,除笔试外,也可以“小课题”的形式以封闭的方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还可以课题的形式以开放的方式进行。另外对课程整合付出努力并获得一定效果的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促进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进一步研究,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整合应避免的误区
(一)忽视课程目标。
在进行“整合”时,我们应避免偏离课程目标,侧重于使用信息技术,或只重视整合的形式,对搜索得的材料只是停留在浅表性的层面上,忽视整合的效果的现象。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主次颠倒,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整合的教学方式虽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探索性为主的,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并且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还不够完善,自制能力还比较低,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主导不力,就可能导致学生“玩的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仍然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三)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应该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与其它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四)忽视交流与合作。
浩瀚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功能强大和丰富的资源,学生在课堂上被网络中精彩的信息吸引,专注于个人的实践性操作和学习体验,易使交流合作与测试环节流于形式。同时,过多强调学生的个体学习,易导致学生偏离团队精神、协作解决问题这一重要的能力目标。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必须予以注意。
(五)滥用整合。
教师要避免过于依赖“整合”,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应用,甚至以为只有整合的课才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好课。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或者CAI能够达到目的,就不需要使用整合。总之,教师应该能选择达成课程目标的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
(六)认为整合应有固定模式。
整合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会经过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科学课程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最适当的时候用最适当的方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现代教育网.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金美芳.推广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文化.物理教学探讨,2006,(1).
[4]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电化教育研究,2002,(1).
这一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科学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容易的。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六年级的科学,成为学校兼职的科学教师,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申请了科普学校,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多鼓励,多使用加到好处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做到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一味地批评,要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改变学习态度,学习才能有进步。
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展科学活动,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
四、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 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我积极地去外校听科学交流课,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认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学校分配的各项活动,协助其他老师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老师请假,也能够服从学校安排,认真代课,批改作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更好。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并得到领导的鼓励和指导。同事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五、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我的学习体会
通过最近的学习,我觉得教学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改变,教学角色要转化。在科学课教学的引入阶段尤其要注意形成学生的自我目标,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并且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达到学生自我证明,自我提高的需要,这样可以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材内容可以灵活,教学时间可以灵活,教学手段可以灵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可以灵活得紧密结合,学习形式可以是灵活的,课堂作业的完成也可以是灵活的,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对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最好提倡做中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要拓展老师们在专业研究上的思路和方法,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受益者和执行者,并能将自己的好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语文课程的教学与评价建议
宁武县西关小学: 郝 秀
一、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
1.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2.课堂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课堂与课外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要从总体上把握课堂与课外的整体联系;要有机整合语文教学的目标;要着力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3.认知与情感的辩证关系。4. 基础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打下 扎实的语文基础呢?要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要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的读书能力。
二、语文课程评价建议
1.评价的目的,从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的重心,从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走向注重关注学习的过程。
3. 评价的内容,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4. 评价的主体,从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
5.评价的语言,从笼统性走向针对性。
三、写作课程目标及分析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正确把握写作课程目标设计的特点,可以使我们明确写作教学的方向。要正确把握写作课程目标,大力推进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必须着力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激发兴趣,乐于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乐于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呢?(1)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要写的内容。(2)要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3)要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