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

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

时间:2023-10-09 16:1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

第1篇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广西“十三五”时期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

尽管“十二五”已累计脱贫559万人,但作为全国扶贫工作重点省区之一,广西目前仍然有453万贫困人口、54个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非常繁重和艰巨。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广西已制定了“脱贫攻坚作战图”,列出了具体清单,决定采取超常的力度、超常的措施、超常的路径确保全面实现2020年脱贫目标。

从2015年10月份起,广西的区、市、县、乡、村五级抽调干部25万人,采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识别法,深入细致地开展新一轮精准识别行动。目前,精准识别工作已进入采集贫困户信息、建档立卡阶段。下一步,广西将通过实施“八个一批”,采取“十大行动”,构建“五个平台”,稳步推进扶贫脱贫工作。

“八个一批”指的是广西将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分类施策,逐户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人,精准实施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边贸政策扶助一批等。同时,广西将着眼贫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困难,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富民、扶贫移民搬迁、农村电商扶贫、农民工培训创业、贫困户产权收益、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文化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以及留守儿童、老人、妇女和残疾人关爱服务等脱贫攻坚“十大行动”。

广西还将构建“五个平台”,即:广西扶贫大数据平台,区市县三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贫困乡镇、贫困村扶贫脱贫落实平台以及社会扶贫对接平台等五个平台,并实行无缝对接,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广西的45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前三年每年脱贫120万人,第四年脱贫93万人,第五年巩固脱贫成果。

此外,为实现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有序退出,广西也已分别制定了脱贫摘帽的实施方案

对贫困户的脱贫,广西设置了“八有一超”贫困户脱贫标准。“八有”即有稳固住房,有饮用水,有电用,有路通自然村,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电视看,有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一超”: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同时,明确贫困户的脱贫采取“双认定”的办法,即户主和验收工作队员、帮扶责任人双方签名确认。

对贫困村的脱贫,设置了“一低四有四通三解决”的脱贫标准,“一低”即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低于5%;“四有”即有合作组织,有特色优势产业,有村公共服务设施(场所),有好的领导班子;“四通”即通硬化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网络宽带;“三解决”即解决饮水问题,解决贫困户无房或危房问题,基本解决贫困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问题。同时,对脱贫村实行脱贫摘帽不减扶持并给予项目资金奖励的激励政策。

对贫困县的脱贫,设置了“一低四通五有”的标准。“一低”即贫困县农村贫困发生率低于(含)4%;“四通”即行政村通硬化路,农户家庭通电,农户家庭覆盖广播电视信号,行政村通网络宽带;“五有”即贫困县有2-5个特色优势产业,贫困村有公共服务设施,农户有饮用水,农户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有低保。同时,对脱贫县实行脱贫摘帽不减扶持并给予项目资金奖励的激励政策。

第2篇

(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到2011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2009年,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达到90%,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88%;2011年分别达到95%和92%。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全面启动在沈高校大学生参保工作,将当年新入学的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调整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医保政策,适当降低缴费比例,对按规定补缴欠费的,取消医保待遇的等待期。出台《*市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综合保险实施办法》,吸引更多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医保实行单位缴费与退休人员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脱钩的办法,为所有参保的退休人员设立个人账户,建立保障退休人员老有所医的长效机制。2009年底前,将破产关闭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范围。允许困难企业在职职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或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将因企业困难无力缴费的未参保人员全部覆盖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内。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2009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达到130元;2011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不低于14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2009年,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以上和60%;新农合实行门诊统筹和住院统筹相结合的补偿方式,参合农民实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45%以上,30%统筹资金用于门诊补偿。2009年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2010年底前,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三)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要建立合理付费机制,鼓励病人在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适当提高在基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统筹基金报销比例,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制度,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结余;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建立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监督。2010年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

(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政策。2009年,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与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的衔接。加大财政对困难群体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力度,城市低保家庭成员享受分类救助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或抚养人的“三无”人员,重度残疾人员、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病人员等)参保费用由政府全额承担,其余低保人员参保费用政府承担90%。按照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的原则,在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基金报销的基础上,对困难群体的基金支付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2009年,城乡医疗救助最高限额提高到5000元;2010年,提高到5500元;2011年,提高到6000元。

(五)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部门综合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的监督管理。逐步实现医疗保险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经办机构管理行为,提升经办机构服务能力。2009年底前,将新民、辽中、法库、康平4县(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部纳入市级统筹。2010年,全市所有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实现网络结算;实现全部城镇参保人员在本市辖区范围内就医购药“一卡通”。探索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六)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按照国家公布的基本药物目录和要求,制定执行《药品配送主体的筛选方案和选择标准》,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纳入集中采购。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到2011年实现药品销售零差率。

积极鼓励零售药店向连锁经营发展。2009年,新增3家药品连锁总店、150家药品连锁门市店。到2011年,全市增加10家药品连锁总店和300家药品连锁门市店。逐步强化执业药师管理制度,2009年,全市要有100家三级零售药店配备执业药师;2011年,全市300家三级零售药店全部配齐执业药师;二级零售药店按规定配备取得药师以上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推进药品零售企业电子化监管。2009年完成对500家县以上地区药品零售企业的电子化监管;2010年实现对1500家县以上地区药品零售企业电子化监管。

(七)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合理确定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各级医院要按照国家出台的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药物,零售药店按相关规定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用药指导和监管,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店购买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八)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按照国家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2009年,启动三县一市4所县中心医院、35所乡镇卫生院、1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装备72所乡镇卫生院。2010年,实现每个县(市)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标准,有1-3所标准化中心乡镇卫生院。2011年,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所村卫生室达到建设标准。统筹规划建设乡镇防保站和乡镇卫生院。

(九)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定《*市基层医疗卫生技术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工程。市级以上医院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生,每人每年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不少于14天,保证一定数量大医院医生在基层服务;选送一批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参加本、专科学历教育;聘用一批退休临床医学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每年招收5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参加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充实到基层;对现有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普遍培训。2009年,培训30%的基层卫生人员;到2011年,培训率达到100%,95%以上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政策。对志愿到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3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由政府代偿一定比例学费和助学贷款。

(十)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合理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的基础上,政府负责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助。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政府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在核定成本的基础上给予合理补助。

(十一)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适宜技术、设备和基本药物,大力推广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方式,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推行上门服务和主动服务,积极开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健康咨询等家庭卫生服务。探索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等试点工作。全面实行人员公开招聘和聘任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绩效考核,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收入挂钩,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十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实施国家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按照国家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内容,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到2009年底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30%以上,并对部分农村居民进行建档试点。到2011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建档率城市达到98%以上,农村达到50%以上,并实现居民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为65岁以上老年人每3年开展1次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十三)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以及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2009年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补种人数占应接种人数31%以上;对35-59岁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乳腺癌和宫颈癌等常见病进行检查;为农村生育妇女免费提供孕前和孕早期妇女补服叶酸、孕中期超声筛查、住院分娩补助、产后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服务;为结核病患者提供免费检查和抗结核药物治疗;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基本解决9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0年,解决剩余4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改厕,2011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十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并按其服务的人口数量和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合理确定人员编制。2010年,重点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妇幼保健所、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加强市和区、县(市)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和装备,到2011年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制定区域职业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落实传染病医院、结核病医院、鼠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

(十五)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纳入预算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服务任务完成情况及绩效考核结果,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十六)调整布局结构,合理确定服务功能。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调整卫生资源,优化资源结构,明确全市公立医院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和人员编制,严格准入管理,提高利用效率。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整合城市卫生资源,逐步建立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医疗、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由若干个城市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联合体,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双向转诊。制定实施*市促进和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快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和品牌专科医院建设,2009年底前完成6所重点市属医院建设和市儿童医院一期改扩建工程,2010年全部投入使用。

(十七)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

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健全医疗服务监管体制,严格执行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建立科学的医疗机构评价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机构的评价结果。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节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优化医疗执业环境。

以居民健康管理、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2010年底前,建立市级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平台。整合全市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信息资源,理顺卫生信息化管理体制,促进公共医疗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合理利用。

(十八)逐步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政府对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卫生服务经费予以保障。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积极探索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

(十九)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兴办医疗机构。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科研立项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2009年,以市属医院、厂企医院和区属二级甲等医院为重点,研究制定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2010年,根据国家、省公立医院改革的有关要求,适时启动改革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六、保障措施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各区、县(市)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医改工作的领导。市直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实施方案中确定的任务、目标,积极、稳妥、有序地组织实施。要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出台配套文件,解决改革推进的各种问题。

(二十一)加强财力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本方案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改革所需资金,保证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逐年增长,并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为了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根据初步测算,2009—2011年,市、区两级政府需新增投入20亿元。其中市级政府投入15.9亿元,区、县(市)级政府投入4.1亿元。

第3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省关于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确保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全覆盖。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提供,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三年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任务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基本实现全民医保。

(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以上。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职工医保。推进大学生参保。促进失业人员参保。落实灵活就业人员、未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等人员选择性参保政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负责)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以上。(市卫生局负责)

2、全面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增强保障能力。

(1)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元,新农合个人缴费标准由元提高到元。(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统筹,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医保目录内药品和收取的一般诊疗费按规定纳入支付范围。积极探索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负责)

(3)明显提高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左右。提高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最高限额不低于万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负责)

(4)积极开展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在统筹地区推开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并在总结评估基础上扩大试点病种,扩大试点范围。(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负责)

(5)全面提高医疗救助水平。资助困难人群参保,将资助范围从低保对象、五保户扩大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开展门诊救助。逐步降低、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探索开展特重大疾病救助试点。鼓励社会力量向医疗救助慈善捐款,拓宽筹资渠道。(市民政局、市残联、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负责)

3、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水平,方便群众就医结算。

(1)继续推广就医“一卡通”等办法,基本实现参保人员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或结报,下同)。加强异地就医结算能力建设。探索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就地就医、就地即时结算。做好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2)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控制基金结余,提高使用效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结余过多的县(市、区)要把结余逐步降到合理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控制在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3)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药费用的制约作用。对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在医保支付比例上给予倾斜。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大力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个试点县(市)要认真做好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物价局负责)

(4)加强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动态管理,建立完善医疗保险诚信等级评价制度,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服务行为。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负责)

(5)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级统筹。积极创造条件,为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奠定基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城乡统筹,稳步推进经办管理资源整合。做好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政策和管理的衔接,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参保。积极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负责)

(6)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负责)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年月日零时起,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步落实基本药物医保支付政策。(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物价局负责)

4、建立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重塑基层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1)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品种)实行以省为单位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物价局负责)

(2)通过单一货源承诺方式采购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品种),即对每种基本药物(具体到剂型和规格)只选择一家企业采购,使该企业获得本辖区该药品全部市场份额。市卫生行政部门在省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中标范围内,研究确定本市基本药物采购目录,每种基本药物采购的剂型原则上不超过种,每种剂型对应的规格原则上不超过种。(市卫生局负责)

(3)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辖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工作,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辖区乡镇卫生院所需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工作。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定期汇总辖区村卫生室用药需求,统一上报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乡镇卫生院按实际购进价格向村卫生室配发基本药物,不得向村卫生室收取其他附加费用。(市卫生局负责)

(4)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代表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签订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委托协议。实行货款统一支付,市、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或卫生行政部门财务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向供货主体支付货款,原则上从交货验收合格到付款不得超过日。由供货企业自主选择经营企业进行配送或自行配送。(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5)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按规定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我省增补的纳入基本药物管理的非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销售省增补的纳入基本药物管理的非基本药物,不超过药品总销售额的%。(市卫生局负责)

(6)市卫生行政部门每季度通过一定形式公示基本药物采购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作基本药物价格公示牌(包括药品名称、剂型、规格、生产厂家、实际采购价格等内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须在醒目位置公示。(市卫生局负责)

5、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1)年7月底前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

(2)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最高收费标准由省物价、卫生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在省确定的一般诊疗费最高收费标准范围内合理制定调整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并在不增加群众现有个人负担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比例。(市物价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3)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负责)

(4)完善编制管理。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实名制管理。(市编办、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负责)

(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进行核编定岗,院长及医务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建立绩效考核、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结合实际妥善分流安置未聘人员,确保社会稳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编办、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6)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和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挂钩,(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7)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绩效工资,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负责)

(8)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合理补偿。落实对村医的补助和扶持政策。(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6、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1)完成县级医院建设。一要完成中央下达的个县级医院项目建设任务。加快市医院、市医院、市医院、县医院、市中医院和医院等建设项目进度。二要抓紧县医院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

(2)完成、启动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快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按要求在今年月底前完工并投入使用。市等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在月底前开工建设,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和附属设施建设。

(3)完成年中央安排的个村卫生室院建设。加快县宋庄子乡小村、镇村所村卫生室的建设,力争在月底前投入使用。

(4)加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新华区东环社区服务中心、建北社区服务中心、运河区西环社区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力争年底投入使用。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及时足额到位,按时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使每个县至少有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或以上,并有-所达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标准卫生室。确保每个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做到“三个有”:有基本的医疗服务阵地,有基本的医疗设备,有基本的医疗队伍。(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负责)

(5)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绩效考核等为基本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医保信息系统有效衔接,提高基层规范化服务水平。(市卫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工信局负责)

7、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适宜人才。

(1)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完善和落实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足的问题。(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为乡镇卫生院招收名定向免费医学生。安排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大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招聘力度。为乡镇卫生院培训医疗卫生人员人次;为村卫生室培训卫生人员人次;继续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培训。(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负责)

(3)开展“大学生村医”计划,切实解决乡村医生文化专业水平偏低、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尽快提高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负责)

(4)启动实施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方案。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投资计划,建设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时竣工投入使用。(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教育局负责)

8、转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1)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巡回医疗。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建立全科医生团队,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方便、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和服务。(市卫生局负责)

(2)大力推行院长(主任)负责制,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率。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运用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规范基层用药和医疗行为,控制基层门诊输液和抗生素、激素使用。(市卫生局负责)

(3)明显提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9、全面开展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居民健康素质。

(1)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元。(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2)完善并严格执行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操作规范和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水平。城镇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左右。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做好农民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体格检查。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数分别提高到万人、万人以上,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3)完善基层健康网络建设。开设网络健康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健康知识。进一步完善基层健康宣传网络。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市卫生局负责)

10、完成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年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2万人,乳腺癌检查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以上,对住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进行每人元补助。继续开展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为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完成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继续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市卫生局、市爱卫办负责)

11、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可及性。

(1)启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投资计划,启动市精神病医院、市人民医院精神病科建设项目。开展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按计划开工,确保地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时竣工投入使用。(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2)依托县级医院建立县域内农村院前急救体系,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投资计划,为县配置必要的救护车和指挥系统,同步建立体现公益性的运行机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地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按时完成项目任务。(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负责)

(3)落实传染病医院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12、加快推进公立医院(含国有企业医院)综合改革。按照《省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讨论稿)》要求,确定市人民医院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非营利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健全有激励有约束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物价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13、深化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医疗体系整体效率。

(1)着力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级医院力争在建立院长负责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实行管理精细制、建立主诊医师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卫生局、市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厅负责)

(2)引导公立医院有资质的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组建医疗小分队,为边远地区提供巡回医疗服务。(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3)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长期合作帮扶机制,安排名县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行进修学习,开展三级医院与对口的县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系统试点。(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工信局负责)

14、以病人为中心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方便群众就医。

(1)所有三级医院实行预约诊疗服务。优化门诊诊疗流程,实行错峰、分时段诊疗,全面推广叫号服务,合并挂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等候时间。推行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广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市卫生局负责)

(2)制定并落实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对医疗、用药行为全过程追踪监管,鼓励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完善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管理、采购和价格等政策,政府投资购置的公立医院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降低检查费用;逐步推开植(介)入类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加大对开“大处方”行为的查处力度。合理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开展按病种等收费方式改革试点。(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物价局负责)

(3)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进一步扩大病种范围。推行电子病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行为管理。(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负责)

(4)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的监管。强化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坚决治理商业贿赂,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健全多方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市卫生局、市监察局负责)

15、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积极开展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保障医疗卫生人员合理待遇。(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负责)

16、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1)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新增或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市卫生局、市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制定和完善实施细则和配套文件,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普通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控制公立医院开展特需服务的比例。(市卫生局、市商务局负责)

(六)开展创建“健康城市”活动

17、实施健康教育工程。组织大学生村医和大批懂得医疗知识的志愿者,广泛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进校园、进医院、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18、实施健康服务工程。一是加强居民健康管理。二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体系建设。三是加强慢性病干预和职业相关疾病防治。(市卫生局负责)

19、实施健康饮食工程。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预警。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工商局负责)

、实施健康信息工程。重点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远程诊疗服务系统,面向农村开展远程会诊。(市卫生局、市工信局负责)

21、实施健康文体工程。加快城市社区、行政村体育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负责)

22、实施健康环境工程。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环境整治、植树绿化等活动。全市农村要实行垃圾“户清、村集、乡运、县处理”的模式,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和虫媒疾病的发生。(市环保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爱卫办负责)

三、保障措施

年度医改工作的实施时间为年2月至12年2月。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目标,强化政府投入,把握时间节点,加强督导考核,搞好宣传引导,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一)落实目标责任制

各县(市、区)、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医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医改任务完成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牵头部门对牵头任务全市范围内的完成情况负总责。各部门要及时分解任务,作出具体安排,落实具体负责同志。建立包保责任制,各部门要派出干部包干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按照省要求,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包保医改活动,由市医改办抽调干部组成督导组,深入基层对各县(市、区)医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加强财力保障

县(市、区)政府要将年医改所需政府投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拨付到位。要重点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政策,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要按确定的任务和进度尽早拨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政府投入长效机制,完善政府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将医改任务完成情况和绩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安排挂钩。

(三)严格绩效考核

市医改办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县(市、区)医改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每月对县(市、区)医改工作情况进行汇总通报,每季度进行进度考核,年终对医改三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建立定期督导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全市范围的集中督导检查。拟定在月底前,对全市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现场观摩,观摩点由市医改办随机抽取。

第4篇

十七大报告在谈到科学发展观时讲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今后五年,党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社会化救助体系和覆盖城乡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些,都与工会维护工作息息相关,都为做好工会工作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为把十七大精神的内涵落实到我市工会工作中来,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实现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市总工会将重点围绕市委提出的做好“2135+X”文章,用“135”工作思路统领明年工会工作,以“配合政府抓大事,组织职工谋发展”为重点,用追赶跨越这条主线统领工会工作,实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三个创新,重点打造五个工作品牌,以品牌效应提升工会工作水平和质量。

一是打造“追赶跨越先锋”这一工会建设职能品牌,为经济发展服务。参与经济建设是工会的第一职能,实施的形式就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开展劳动竞赛。**8年将以主力军建功行动为主题,在全市叫响“我为追赶跨越做贡献”口号,培养选树一批“追赶跨越先锋”,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将于今年12月末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对在劳动竞赛中涌现出的班组、科室命名一批“工人先锋号”,从明年开始,通过深入基层搞发动,抓典型,造舆论,每年开一次表彰大会,命名一批先锋,予以重奖,并授予市级五一劳动奖状、奖章,作为下届评市劳模、省劳模、全国劳模和各级工会五一劳动奖状、奖章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不搞形式主义,扎扎实实抓出成效。

二是打造“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这一工会参与职能品牌,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围绕十七大报告强调的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职工权益机制,支持工会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精神,我们准备在今年工作基础上,用三年时间,基本上把全市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好,实现稳定和谐、互利双赢的新型劳动关系。

三是打造“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这一工会维护职能品牌,为帮助弱势群体脱贫服务。**8年,我们准备延伸和拓展帮扶领域,把国际劳工组织安排的SIYB项目做起来,特别是按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力配合**大学,以此作为学生就业培训的第二课堂,重点把“宏志班”学生就业培训任务接续过来,实现学历教育到创业培训到创业成功的一条龙扶持。

四是打造“一帮一”这一工会扶持职能品牌,为解决好民生问题服务。省委第三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马上要部署,我们将在总结第二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市的实际,进一步细化第三轮工作方案,重点是向社区转移,向企业深入。并且把第三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作为落实十七大精神,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载体来抓落实,争取帮助更多的困难职工群体摆脱贫困。

五是打造“市工人文化宫复兴”这一工会文化教育职能品牌,为繁荣社会文化服务。文化宫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政治、文化、宣传、教育中心,我们准备以市区中心和保留性建筑为基点,宽视野宏观规划,以项目带动设计,部门联手工会承办,维修改造与理顺体制并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成为文化品位高,公众口碑好、具有现代文化气息的**新的标志性建筑。

第5篇

2008年全省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5万;引导和帮助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万名;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数归零、动态归零;农村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实现就业达到5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保持全省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0万,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00万和470万,新增的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全省所有市、县(市、区)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力争参保人数达到300万。全省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培养高技能人才8万人,再就业培训15万人,外来农民工技能培训40万人,职业技能鉴定60万人。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重点要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继续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切实抓好民生之本,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抓紧出台我省与《就业促进法》相配套的(包括人力资源市场、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就业援助以及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等)地方性法规政策。研究《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可能带来的就业稳定性下降、“4050”人员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对企业裁员指导协调,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制定失业调控预案,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二是继续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将就业援助对象范围扩大到长期失业者、低保边缘户人员、失去双亲人员、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复转军人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人等。探索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动态消除长效机制,继续做到“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加大解决农村低保家庭人员就业问题的工作力度。三是进一步研究完善促进创业政策,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小额担保贷款运行机制,提高贷款额度,努力构建以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和商铺租金补贴等项措施紧密结合的一站式创业服务工作平台,使自主创业成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的新增长点。四是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引导作用,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的职业指导、求职推荐、职业资格培训和劳动事务等工作。特别是对失业时间较长或家庭生活困难的毕业生,要实行重点帮扶。加强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基地建设,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五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彻底消除地域、户籍、行业等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确保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落实培训和就业援助政策,努力帮助劳动年龄段内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

(二)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分层次、可持续”的要求,以制度建设推进完善大社保体系,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从城镇为主向覆盖城乡转变、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从保基本向不断提高待遇水平转变。

养老保险。一是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城镇个体劳动者为扩面重点,强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扩面考核机制,继续实行按季通报、跟踪督查,不断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二是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工作。中央决定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进一步改善退休人员生活。我们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件大事抓好,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精心测算,制定好2008年养老金调整方案,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并为2009年、2010年调整继续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打好基础。同时,要做好同步调整其他困难群体的生活补助标准工作。三是研究解决破产、歇业的原城镇集体企业未参保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问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政策性强,难度大,事关这部分人员的切身利益,务必要高度重视,搞好调查摸底,统筹考虑对其他群体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四是进一步完善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解决人员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问题。逐步取消各地自行设置的门槛,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问题。五是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全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和省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明年起结合《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省属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六是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多种形式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一是着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通过加强督查,强化责任制;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大力推动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持各地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模式等措施,今年全省实现制度全覆盖,参保率达到60%~70%,提前两年完成国务院提出的工作目标。二是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抓好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参保。通过降低门槛,放宽限制,完善政策,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等举措,推动吸引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三是完善医疗保险社区服务政策。降低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起付标准和个人自付比例,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

失业保险。继续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研究制订发挥失业保险促进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改革失业保险待遇计发办法,使失业保险金标准随失业人员缴纳失业保险费时间延长而提高、随领取待遇时间延长而降低,鼓励失业人员尽早实现再就业。

工伤生育保险。着力稳固工伤保险并扩大扩面成果。对扩面工作进展相对缓慢的地区,有针对性地做好指导督促工作。总结推广绍兴县、义乌市在餐饮业、服务业试点推行工伤保险的经验,完善商贸住宿餐饮等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努力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

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深入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缴费和待遇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明确政府出资责任,确保政府承担的保障资金足额到位。加强被征地农民保障资金的管理,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不断扩大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覆盖面。研究建立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办法。继续实施农民工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落实建筑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政策规定。

(三)逐步规范企业收入分配和劳动关系。规范企业收入分配的重点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提高按劳分配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探索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要按照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适时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增长,要坚决查处和纠正变相违反最低工资制度的行为;二是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逐步建立由基层工会和企业职工参与的企业工资增长共同决定机制;三是改进完善工资分配调控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调控管理,缩小分配差距;四是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分配的约束机制,保证职工群众参与工资增长和分配的权利。

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继续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各类企业与劳动者普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力争达到92%以上。加强劳动合同基础管理工作,加快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工业园区活动,扩大创建活动覆盖范围。加强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协商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继续加大案件处理力度,缩短案件处理周期,确保案件结案率。建立法律援助与劳动仲裁衔接机制,为困难群体维权开辟绿色通道。全面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提高案件处理能力。做好平安创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完善规范工作程序,继续做好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劳动保障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维稳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的重大。

(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引领,全面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一是加快形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抓紧制订出台《浙江省首席技师和钱江技能大奖评选办法》,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鼓励和引导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职工凭技能得到使用和晋升、凭业绩贡献确定劳动报酬的激励机制。继续组织职工开展“技能大比武,岗位大练兵”活动。二是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鉴定工作。积极推行“双证制”,出台开展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三是积极推行专项能力证书制度为劳动者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专项职业能力公共认证服务。四是完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基础工作。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管理,进一步充实、调整、完善各职业工种题库。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提升专家委员会在技能鉴定中的作用。五是积极做好外省来浙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进一步扩大创业培训。积极探索切合我省实际的技工院校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

第6篇

1 ..成都-230km-日隆-145km-丹巴-145km-新都桥-74km-雅江-143km-理塘-150km-稻城-110km-亚丁日瓦。稻城到日瓦一路,目前已铺设好柏油路的路段仅占60%。景区内约有30公里为碎石路,山高坡陡,且海拔较高,仅这段路程的行驶时间就约需2小时。

2.成都-雅安-二郎山-泸定-康定,再到新都桥-雅江-理塘-稻城。这条路除从成都到康定这一段路况较好外,其他路段还亟待修整。

3.攀西高速通车后,从成都经雅安-西昌-盐源-木里亦可到亚丁景区,但因稻木线正在扩建,通行能力较差,而且经此线路亦需绕行数百公里。

4.从云南出发,稻城距离香格里拉县约300公里。单从公路里程上看,近了很多,但这段路主要以碎石路为主,且很多地方还处在修建阶段。

从四川或云南进入稻城,目前(路线)只通公路:

1 ..成都-230km-日隆-145km-丹巴-145km-新都桥-74km-雅江-143km-理塘-150km-稻城-110km-亚丁日瓦。稻城到日瓦一路,目前已铺设好柏油路的路段仅占60%。景区内约有30公里为碎石路,山高坡陡,且海拔较高,仅这段路程的行驶时间就约需2小时。

2.成都-雅安-二郎山-泸定-康定,再到新都桥-雅江-理塘-稻城。这条路除从成都到康定这一段路况较好外,其他路段还亟待修整。

3.攀西高速通车后,从成都经雅安-西昌-盐源-木里亦可到亚丁景区,但因稻木线正在扩建,通行能力较差,而且经此线路亦需绕行数百公里。

4.从云南出发,稻城距离香格里拉县约300公里。单从公路里程上看,近了很多,但这段路主要以碎石路为主,且很多地方还处在修建阶段。

人物简介:

杜受祜,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过“巩固提升四川省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效应”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以及国际合作课题。

“民生问题是巩固发展效应的关键”

记者:2011年3月,四川省委省政府颁布实施了《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这是四川省针对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制定的第一个十年计划。今年是该计划实施的第三年,就您所知,这对四川民族地区带来了什么样的效应?

杜受祜:这一计划旨在建立健全覆盖民族地区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目标是到2020年四川省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居民健康状况达到或接近全国民族地区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8岁、免疫接种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

据我所知,原先困扰民族地区群众的“看病难、医药贵、大病无保”等问题都在逐步得到解决。乡镇医疗卫生所、新农村互助医疗合作社等覆盖率在提高,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提升。

记者:具体情况如何呢?

杜受祜:“十年计划行动”中有三大亮点:“加快人才培养”、“强化公共卫生”和“加大体系建设”。其中“民族地区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培养项目”已率先启动,201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与甘孜卫校、阿坝卫校、凉山卫校联合就民族地区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培养项目签订了协议。这一项目已得到了推广。

记者:作为研究民族地区发展的专家,您之前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巩固提升四川省民族地区西部大开发效应”。那在您看来,要巩固四川省民族地区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

杜受祜:在我看来,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的核心,这是巩固发展效应的关键,也是长治久安的重要抓手,其实质是让广大少数民族人民共享西部大开发的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既包括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包括民族地区民生的改善,应尽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改善民生,你前面提到的卫生事业是其中一个方面,另外还包括教育事业和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增强了他们自身的发展能力,才能巩固已有的发展效应,统筹以后的跨越式发展。

记者:据我们了解,我国一些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很快,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却远远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这种情况在四川省民族地区是否存在?应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杜受祜: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我觉得就是要处理好“人民生活水平”与“地区发展”的关系,不要让“区强”与“民富”成为“两张皮”。如今四川一些民族地区因为水电、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地区经济包括总量、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但是当地农牧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农牧民处于贫困状态。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要探索建立财政收入和老百姓收入的转化机制。在产业选择上既要注重发展能够做大规模、为财政增收显著贡献的产业,更要注意发展特色农牧业等带动性强、对广大农牧民脱贫增收有直接支持的产业。探索“开发一方资源、富裕一方百姓、保护一方环境”的模式和资源开发地与民族地区人民分享资源开发成果的体制和机制。

因此,这里我们又要回过头来讲发展民生,尽快实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族地区在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成本高、风险大、欠账多,所以应当加大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体的多渠道投入,加快弥补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欠账,解决他们看病难、读书难、行路难的问题。

“读书难问题逐渐解决”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读书难、看病难、行路难”的三难问题。“看病难”问题前面已说到在慢慢解决,那另外的“两难”问题呢?

杜受祜:我之前去阿坝州调研的时候遇到过一位藏族姑娘。当时才刚上初中,长得很漂亮。但是她妈妈因为一次车祸压坏了双脚不能干重体力活了,而她哥哥在放牛,还有一位读高中的姐姐。这位藏族姑娘就面临着辍学回家挑起生活重担的问题了。

但恰逢那时,四川省启动实施了藏区“9+3”计划。她很幸运地得到了资助,免费入读四川省电子商务学校,而且读书期间学校会提供生活、交通、住宿、书本等补助。现在这位藏族姑娘毕业后在邛崃市一家粮食供销公司工作,每月可以领到可观的工资,重要的是她自己有能力帮助家人了。

记者: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这个藏区“9+3”计划?

杜受祜:就是在2009年四川省启动实施的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免费职业教育。这项计划联合了80所川内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作为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的实施学校;每年组织万名藏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三年中等职业教育。

计划实施以来,已先后组织近3万名藏区学生到内地学习,其中87%以上来自农牧民家庭。像这种每年把上万名藏区学生转移到内地接受免费职业教育,在国内罕见,而在四川省也是空前的。

据我了解,贵州省借鉴了我们的办法措施,在今年也将启动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并将其作为“控辍保学”的重大举措。

记者:现在四川民族地区仍然面临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对此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杜受祜:需要加大力量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四川省十年教育行动计划,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给予了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创办寄宿制学校成效显著,收到当地群众欢迎。另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整合基础教育资源。以普及义务教育为重点,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好重点中学。让流失到外地的高中生源重新回到州内。同时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提高寄宿制学生补助标准。

第二,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教育。既可以办专门的学校,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教育中注入职业教育内容,如增加旅游、水电、藏医等技能教育,各乡中心学校也可以办小农场、小牧场,解决自己需要的同时也使学生学到技能。

第三,加大对劳动者培训的投入。通过对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就业能力,从而支持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

“牧民群众真正的‘香巴拉’”

记者:包括居住环境在内的基础设施曾被您称为民族地区发展的“短腿”,那如今这条曾经的“短腿”发展得怎么样了?

杜受祜: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的“短腿”问题,我确实提到过。在“十五”期间,四川全省还有59个没有通公路的乡,全部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共有4013个村不通公路,占民族地区村总数的56.31%;有3927个村不通电,占村总数的54.89%。

但是在近几年,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彝家新寨”、“藏区牧民定居”等计划,如今这条民族地区发展的“短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

2010年省政府通过了《彝家新寨建设工作方案》。启动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2亿元,已建设彝家新寨761个,实施住房建设60707户,建设村内道路5290.5公里,解决安全饮水307654人,建设农村沼气14371口,建设村卫生室454个,建设垃圾处理池761个,建设农家(下转第29页)(上接第28页)书屋761个,建设公益商贸场所761处。有31万彝族群众搬进新住房,生活得到了彻底改善。

记者:除了彝区,其它地区的新居建设情况如何?

第7篇

云计算作为IT产业的革命性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并逐步成为一个领域、一个产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之一,规模宏大、市场前景广阔,对于电子政务、医疗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智慧城市,云计算将是其实现的最基本的前提。

而未来,其对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将加速渗透和扩张,改变传统的产销模式,带来创新商业模式,直接影响冲击传统产业的发展。而其中与更普遍用户最息息相关的,莫过于医疗行业。资料显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全球约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亚健康人群数量正在持续增长。此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2011年,中国85%的死亡人口均死于慢性病,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不仅如此,中国老年人数量已超过1.85亿,占全国人口数量的12.8%,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随着亚健康、慢性病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加剧,政府及个人医疗费用持续快速增长,医疗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复杂的挑战。

打破医院信息孤岛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认为,医疗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球幽的热点问题,正在引起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正在面临着医疗费用持续上升、慢性病、亚健康人群快速增加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等一系列的挑战,而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和专业化的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充满着期待。而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构造“健康云”服务平台,使老百姓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健康管理服务成为可能。

当然,医疗业的科技革命比其他行业似乎更为复杂,医院的特殊性带来资源互通的困难、对IT系统安全性的高度要求、病人隐私问题、等等,使得云计算在这个领域的进展遇到不小的阻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马靖翔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虽然云计算作为热点已经谈了两三年,但很多医院对这个技术主要还是在观望。云计算从宏观到微观来看,进入医院的业务网的话,第一条的要求就是稳定,再就是安全。所以虽然医院都知道云计算的一些优点,但考虑到业务网的连续性,都很谨慎。比如像虚拟存储,这也是“云”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充服务器的容量,但是业务平台已经在先了,如果要对平台进行虚拟改造的话,就有可能和现有的底层软件产生冲突,那就非常危险。一旦冲突了,全院也就面临瘫痪。医院如果不能正常运转的话,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当引入一个新技术的时候,医院都非常谨慎,千万不能碰底层软件。但在医院的其它的非核心技术运用上还是可以的,比如说用OA系统上,或者是其它孤立的软件上。马靖翔表示,医院的IT架构大部分分为两个网或者三个网,主干业务网的外网从物理上是隔开的,它本身自己是个封闭的网。从云计算来说,它属于“私有云”的范畴,这样就保证了它不太容易受病毒袭击。现在大部分的医院都采用物理隔离的方法。但是随着技术不断的更新和应用,现在卫生部提出了“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的提法。现在医保和卫生局都向医院要数据,而且提出数据共享,互联互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互联互通,那么内网和外网就必定要连接。特别像健康档案,它是必须要与互联网相连的,安全性的问题马上就迫在眉睫了。所以,要实现这一点的话,医院要有一个统一的平台。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告诉记者,与东软合作的盛京医院为其63家联盟医院已经搭建了统一的系统平台,病人的电子病历在可以在这些联盟医院之间调用。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最有效的方法,是由政府来建立一个区域为单位的公共卫生平台,以行业云的形式来实现用户的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的共享。

原因很简单,原来医院都是国家拨款的,后来医院进入市场,都是自己挣钱,那么病人就是医院的资源,如果把这些资源放开的话,这些资源就很可能流失,医院怎么办?马靖翔认为,这对于资源共享是个壁垒,要打破几乎只能靠政府的力量,而且具体的配套政策得下来,否则这事就会比较乱。当然,从大的方向来说,资源共享是趋势。首先要打破医院内部的“信息孤岛”。信息孤岛现象在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各个系统不能有效的打通成了难题。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那么一切就都好办了。所有的“孤岛”都可以和平台建立接口,每个孤岛里的信息都可以连接到平台上,到统一的数据库里,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所以,如果真的是实现医院之间互联互通的话,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医院的统一的平台,很多老牌三甲医院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就不能和外界互联互通。而且这个平台越新医院信息化就越容易建立,越是老医院牵涉的流程就越多,也就越复杂。

医疗云应用兴起

包括上文中所提到,目前医疗信息化建设正面临一系列困境: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率低,医院管理者很难全面掌控医院业务;区域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存在机构众多、业务差异性大、医疗管理难度大等难题。而随着临床信息共享,医保实时结算等医院业务的发展,医院的异地容灾迫在眉睫。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一旦网络瘫痪或数据丢失,将会给医院和病人带来巨大的灾难和难以弥补的损失。

医院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整体系统由上百个业务子系统组建而成,而这些系统间又有频繁的数据交换和业务联动,医院数据、信息中心系统的建设和部署是整个数字化医院系统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其架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医疗机构也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成本,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很多国内外IT企业都已经针对医疗信息化提出了自己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如IBM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解决方案、华为区域医疗解决方案、金蝶医疗hBOS云平台、惠普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富士通HOPE DrABLE解决方案等。

IBM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解决方案包括IBM HIS(医院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方案、IBM 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医院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医院集中存储与灾备解决方案等,该方案力求在保护医院已有IT系统投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符合SOA设计理念的,可扩展的IT基础架构。最终为医院集团内部、多机构、多业务系统的接入提供底层支撑,建立面向临床面向科研面向集团化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以及医疗信息集成和共享交换,促进医院内部信息流的通畅。

在整体设计中,整个医院IT平台分为三个平台系统进行建设,包括生产平台、集成平台、协作医院。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跨平台的医疗信息集成平台,规范临床信息模型及信息共享接口标准,规范系统集成的信息交换标准及其相应的接口规范标准,以适应未来的集成要求。通过创建企业级的信息架构,确保信息随时访问,实现安全的访问和共享,并遵从各种法规监管,通过优化的服务管理提升医护服务质量。在智慧、灵活的动态架构的基础上,发挥IBM Power架构系统优势,以及System Storage完整的磁盘阵列、虚拟磁带库、磁带库和SAN、NAS的稳定存储和数据分级管理的优势,通过医疗系统信息化支持就诊服务的高可持续、病历共享和影像存储。

华为区域医疗解决方案是以云数据中心为基础平台,深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综合方案。方案包含了区域医疗和医院信息系统两个方面。其中社区医疗业务基于区域四大平台,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在医院信息系统方面,区域医疗方案提供临床信息系统,运营管理,影像系统和实验室系统四个部分,多种应用子系统。

金蝶医疗hBOS云平台则立足于满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字化医院、居民健康等及服务和管理需求,通过安全、便捷和丰富的云服务,服务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医疗机构运营与管控,服务政府主管单位的医疗服务监管。

惠普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提供了商用台式一体机和惠普医疗推车的解决方案,用于医生、护士移动查房的应用。一体机可支持联网搭建多方视频会议,最大程度的为医生和患者争取时间,提高救治效率。而惠普医疗推车通过无线网络保持与整个信息系统网络实时连接,将患者信息从护士诊疗室带到病床旁;同时,护士还可将现场观察的数据直接输入工作站,提高护理记录的准确性,降低工作量。

服务个人健康管理是趋势

实际上,一个云计算搭建起的智慧医疗体系可以建立协同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并有效地预测和预防疾病,同时,还能激励每个人作出更明智的选择。这种智慧体系的一大特征是,将让更多人注重个人健康的日常管理,通过多种渠道自动获取和交换信息,从而主动地管理并提供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医疗服务。

目前,中国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已经加大对我国卫生事业和国民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并采取了系列措施。2012年8月,我国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提出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依靠科技发展健康产业,揭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等发展目标。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健康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是政府的责任。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发展目标。

云计算能让相关设备从远程操控一些无线近身网络,来侦测我们日常的身体状况,这些健康数据医院能够集中保存,数据长期积累之后为医院提供重要分析参考:把健康信息、体检信息收集起来,通过技术软件分析和一对一的健康服务,能够在对这些数据有判断之后,早早地告诉用户的可能的健康趋势。发现你要做预防治疗。如对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管理,这也是我国民间常见的高发病。

因而,除了预防疾病,未来医疗业能够做得更多的促进健康,这不是说到了用户快生病的时候才提醒,而是通过对健康数据的分析提前掌握身体状况的趋势,并且提供运动的改善计划、提供食物改善计划。这尤其适合对用户慢性病的管理,去医院一次看不好,打针吃药也不行,慢性病本身需要有一个中长期改进计划。

在健康管理方面,东软集团是国内投入较早和投资较大的IT企业。其开发的“数字化健康服务平台”,是一个覆盖城乡居民、实时动态、互动优化的医疗健康管理与服务系统。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居民健康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上传,居民和健康顾问可以通过健康服务网站随时查询健康信息。同时,运用IT和网络技术,为用户构建基于IT的“医疗联盟”,通过这个联盟,可以实现中心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挂号和转诊,方便患者就医、降低就医成本。

东软和唐山市合作,建立了统一的数据中心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全市居民提供健康管理与服务。通过信息平台,建立起统一的数字化集成平台、统一的医疗专网、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统一的居民健康卡。实现全市居民全覆盖,医疗机构全覆盖,卫生行部门全覆盖,行区划全覆盖,总之,构成了一个数字化、全覆盖的医疗健康服务网络。

东软集团子公司东软熙康与盛京医院合作成立的熙康健康管理中心,则通过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传感器等先进的技术打造的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无处不在的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包括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运动康复、膳食指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远程医疗会诊服务以及绿色就医等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与专属医疗保障服务。即消费者在盛京熙康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检查后,其个人健康数据将上传至熙康云平台进行健康数据分析和健康风险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定制的健康干预促进服务,并实时进行远程健康监护,形成全日制、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告诉记者,东软和宝马等一些企业的合作形式,则是根据员工在盛京医院的体检信息和日常的健康数据,结合餐饮和当地的疾病趋势,结合个人的身体状况,为他们提供健康管理方案和更多的提醒、改善。

针对个人,东软推出了腕表这款自主健康管理工具平台,腕表首先是运动设备信息采集器,收集积累用户长期的个人运动和健康数据,这些数据上传到云端后,经过处理分析后为用户提供运动指导、营养管理,把医疗、饮食、运动和IT设备、移动设备整合起来。

第8篇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创建“卫生强区”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市委十届四次、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区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力争到2010年创建成浙江省第一批卫生强区,为建设“品质之城、美丽之洲”发挥卫生应有作用。今天的会议既是创建“卫生强区”动员会,更是一个创建工作部署会,希望通过这样一次全区性的会议,进一步明确创建“卫生强区”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下面就推进创建工作,我着重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创建“卫生强区”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过去的五年,我区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公共卫生水平得到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高度重视,将公共卫生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立区、镇两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建立了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制定并实施《杭州市余杭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案》,先后出台各类应急预案20余件。二是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切实加强艾滋病、霍乱、禽流感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几年来,全区未发生重大疾病的暴发流行。三是加强卫生综合执法。不断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在镇乡设置6家卫生监督分所;实施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食品放心工程”,规范了社会公共卫生秩序。四是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建立了杭州市急救中心余杭分中心、3个急救站、9个急救点的三级急救网络,设立了区急救药品储备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基本实现了120的“统一接入、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五是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围绕“清洁余杭”、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及生态城区创建,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区农村卫生厕所、三格式无害化率分别达97%、60%。

2.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各地和各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着力推行社区责任医师制,建立了400余名社区责任医生团队,为近60万农民群众提供服务。目前群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医率达到了50%。二是实施“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建立了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村村通、站站报”,群众可在所有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7家省市定点医疗机构刷卡报销。三是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已完成了第一轮两年一次的农民健康体检工作,累计完成47.87万名群众的健康体检及建档,占应体检人数的85.3%。*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费由20元增至50元。

3.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提升。据统计,目前我区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达79.34岁,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18‰,这三项人群健康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等水平。2007年我区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出台了《余杭区全民健康促进行动2007-2010年规划》,2007、*连续两年将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目前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促进单位创建、健康公共服务”三大项目的实施,全区健康促进氛围日益浓厚,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日益增强。

4.“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按照“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医疗质量上去,看病费用下来”的目标要求,着力破解“看病难”问题。一是不断健全我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医疗救助构筑了减轻群众看病负担的基本保障线,实现了全民覆盖。*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从2007年每人每年126元提高至200元,其中政府投入为140元,农民个人只需交纳60元,按测算农民住院看病的报销比例可达到50%。二是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扩大救助范围,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比例,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为区内困难群众实施惠民医疗政策,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三是不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各医疗机构逐步加强内部管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杜绝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发生;坚持执行国家医药价格各项改革,落实各项降价措施;坚持药品招标采购,努力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坚持医药价格公示制及清单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应该说,过去的五年我区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为打造“卫生强区”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我们应对创建“卫生强区”充满信心。同时,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区医疗卫生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向关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向社会各界人士,向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统一思想,增强创建“卫生强区”的责任感

5年来的成就,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5年来的实践,为继续前进积累了宝贵财富。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区卫生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仍不尽合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导致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等基础卫生工作还显薄弱;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造成传统和新发传染病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重大自然灾害的防控形势仍十分严峻;农村卫技队伍综合素质偏低及不稳定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寻求更有效、更直接的载体和方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促进更好更快发展。为此,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创建“卫生强区”的深远意义,切实增强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创建“卫生强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党的*报告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今年,浙江省提出了创建卫生强县(区)的要求,如果我们通过三年的奋战,所有指标都达到甚至超过了,那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们实现了*提出的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这也正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只有加快推进创建“卫生强区”,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才能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获得卫生服务的差距,尽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创建“卫生强区”是建设“美丽之洲”的有效途径。建设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除了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外,还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环境”。无论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还是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而言,着力营造好“健康环境”,是我们卫生在新时期所必须承担起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创建“卫生强区”的应有之义,更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本质要求。

3.创建“卫生强区”是实现“走在前列”的重要保障。我区的卫生事业:纵向比,有了较好发展,投入多了、设施优了、环境美了、技术好了、网络全了;但横向比,与先进地区比,差距确实存在,目前一些影响卫生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我们绝不能小进即满。而且,我们全区“一名四强”创建工作中,卫生还是一个“短腿”。因此,要通过“卫生强区”创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争创“市内领先、省内一流”的卫生新格局,努力实现“走在前列”。

4.创建“卫生强区”是转变卫生发展模式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发展应该是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和持续进步,从长远看,卫生事业必须注重资源和结构的调整,实现从规模外延粗放型向质量内涵效率型的转变。因此,实施“卫生强区”创建,要应时、应势、应地制宜,在加快卫生发展的方式、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解决好制约卫生发展的“软肋”和瓶颈,实现卫生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式的战略转移。

三、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创建“卫生强区”三大关系

我区“卫生强区”建设的目标是:到“十一五”期末,全区基本建立起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卫生设施和技术先进、卫生队伍素质优良、运行保障机制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区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安全、有效、便捷、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形成良好的卫生保健意识,平均预期寿命等人群主要健康指标在杭州乃至全省领先,力争于2010年通过省卫生强县(市、区)达标验收。要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要处理好优质卫生资源的提升和基层服务能力增强之间的关系。拥有相当数量的优质卫生资源,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条件。但就当前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尤其要着力解决好基层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受益面问题。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中,要将新增的卫生资源主要用于基层卫生的建设和发展;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支在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队伍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措施认真贯彻实施;要加强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层卫生的指导和帮扶;要通过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增加财政投入、完善经济政策、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创新基层卫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要处理好增加投入与加强管理的关系。创建“卫生强区”必须增加投入,这是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向管理要效率,如何以更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更大的健康回报。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严格控制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把医疗卫生单位的成本费用控制作为单位负责人的主要考核内容之一;要认真研究财政投入的使用方向和投入途径,使新增的财政投入能起到缩小城乡差异,减轻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扩大公共卫生服务的领域和数量的作用;要加大公共卫生信息的披露力度,努力减少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增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和公信度。

3.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的关系。创建“卫生强区”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有责任为全体国民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有责任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服务都需要由政府直接提供或由政府举办的机构来提供。但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和环境,让民营及其它形式的医疗卫生机构共同为群众提供服务。因此,在创建“卫生强区”的过程中,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对卫生资源的配置作用,继续支持民营机构的发展,着力规范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执业行为,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领导,加大创建“卫生强区”的推进力度

要按照《关于推进卫生强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实施“五大”战略举措,全面落实组织、财政、体制“三大保障”,积极营造创建“卫生强区”良好环境。下面我重点就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切实加大创建“卫生强区”的推进力度作几点强调。

1.加强领导,落实卫生保障政策。各地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共同关心、合力支持卫生工作,确保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卫生强区”目标的顺利实现。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卫生强区”、卫生强镇乡(街道)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委区政府已成立卫生强区、健康城区建设领导小组,各镇乡(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卫生强镇乡(街道)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二要加大卫生投入。各级政府要着力解决“有钱办事”问题,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卫生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确保对卫生事业投入逐年增加,卫生事业支出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力争“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5%以上。三要加强协调配合。“卫生强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区财政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发改局、国土余杭分局等相关部门要在区卫生强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各尽职能,形成我区创建“卫生强区”的合力,共同推进创建各项工作。四要健全考评机制。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把推进“卫生强区”、卫生镇乡(街道)建设纳入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督查和考核,努力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

2.突出重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深化我区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是区委区政府作出的一项事关卫生改革、稳定、发展的重大决策,是我区实施“卫生强区”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建的难点工作。近日,区委、区政府已下发了《关于深化余杭区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具体的内容文件都讲得很明确,请大家认真掌握、领会文件精神,这里就下一阶段的几项重点工作,我作一强调。改革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通过新建和资源整合等办法,实现一个建制镇乡(街道)有一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体化管理;二是按照杭州市人民政府的文件要求,实施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

下一阶段,我们要在鸬鸟、百丈、黄湖、径山四个镇乡先行开始实施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争取*年在全区推开,2010年完成改革任务。由于这项工作起点高、任务重、时间紧,将涉及人事、机构等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各镇乡、各有关部门必须通力配合。为此,就合力做好深化改革工作再作如下强调。一是要制订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区委、区政府文件已明确了管理体制,即参照教育模式,各镇乡、街道承担辖区内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责任。由于我区各镇乡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各地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因此在符合全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原则的前提下,镇乡要与卫生部门一起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当地的、可操作的“一镇乡(街道)一实施方案”。在方案具体形成的过程中,卫生部门要与当地镇乡政府共同协商,对资源整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机构规模、各类卫生人员的安置保障、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以及财政、人事等政策进行专题研究。二是要确保项目尽早开工建设。特别是先行一步的西部四镇要抓紧做好规划选址工作,国土部门要本着特事特办要求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用地指标,发改、建设等部门要对项目建设开通“绿色通道”,尽可能为项目前期各项手续办理提供便捷服务,区卫生局要协助各镇做好建设方案,包括建筑设计、内部功能布局、科室设置等,确保西部乡镇这项工作在年内有实质性进展,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三是要确保资金投入及时到位。区委、区政府文件已明确,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区镇两级资金投入比例,西部四镇按区70%、镇30%承担,其余镇乡按区、镇乡街道各50%比例承担。财政部门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资源整合等各项改革进度,落实建设资金和各项财政补助,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专项资金、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运行资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资金等纳入财政预算中,保证改革顺利实施。镇乡要将各项配套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四是要确保人员配备到位。区人事局、卫生局要根据《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浙编办〔2007〕58号)标准,合理配备各镇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要采取公开招考、人才引进、岗位竞聘等多种方法,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五是要确保改革稳步推进。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各利益关系的调整,有可能会引发各种矛盾,因此必须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努力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各地、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向社区各界、各医疗机构人员等宣传本次改革的目的意义,要动员卫生系统相关人员本着全局的利益、本着解决民声的要求,积极配合支持改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将政策讲明讲透,并严格按照政策透明实施,决不允许厚此薄彼的情况发生。监察等部门要对改革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改革“阳光”操作,严格杜绝、违法违纪现象。

3.夯实基础,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卫生的基础包括基本建设、基础设施、重点学科、农村基层服务等各各方面。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有提升能力、提高水平、提供服务的资本。一要积极实施卫生强镇乡创建。推进“卫生强区”建设的基础是卫生强镇乡(街道)创建,各镇乡(街道)要根据《浙江省卫生强县考核标准(试行)》制订规划,确保在2010年前全区有70%以上的镇乡(街道)达到卫生强镇乡(街道)标准,并通过验收。目前,我区已有5个乡镇成功创建,占全区的25%,今天又申报了5个乡镇,力争达到50%。要切实加强改水改厕工作,增加区、镇两级对改水、改厕的补助力度,确保到2010年相关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市要求。二要提速区级公立医疗机构建设。要做强一批综合性医院,加快实施区一院主体迁建、区二院病房大楼、区中医院整体迁建等3个区重点建设项目。做好余杭组团医院、良渚组团医院、余杭经济开发区医院的规划和区三院、区妇保院的改扩建规划。要做精一批重点专科,按照错位发展、“名特精优”的要求,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特色明显、技术精良、实力雄厚的特色医疗群。全区未来三年内要积极争创一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创建1-2个省级重点专科,4-5个市级重点专科;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5-8项,区级科研项目30项以上。三要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最贴近农村、贴近社区、贴近群众,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石,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控和管理上具有时间、空间、组织、人文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各地、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按照三年内打造“市内领先、省内一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的要求,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确保到2010年90%的中心(站)达到市级规范标准,更好发挥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和职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既就近又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更新服务理念,打破“坐堂门诊”的传统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家庭巡诊、出诊、家庭护理、残疾人康复等多样化服务,真正使医务人员在服务上贴近百姓,感情上亲近百姓居民。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坚持医药同改、城乡同步、部门同推、上下同心、目标同向的理念,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稳步推进市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切实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效,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建立健全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以深化医改为契机,切实巩固基层医改成果;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市属公立医院改革;通过完善功能,优化配置,积极构建特色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通过调整政策,强化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诊疗新机制;通过提升质效,诚信自律,营造良好的医疗生态环境。力争通过1-3年努力,逐步建成规划科学、定位明确、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富有效率的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实现市域内就诊率达90%的目标。

三、实施内容

(一)科学规划,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医疗卫生体系

1.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切实巩固基层医改成果

按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标准化、示范化建设要求,全面进行达标化改造,力争所有建制镇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和2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达到省示范化要求。同时,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以建制镇医院为中心,联合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实行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规章制度,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统一后勤保障的一体化管理,切实巩固和完善市、镇两级,镇、村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在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镇、村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二级医院基本药物的配备和使用。严格基本药物采购、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健全考核机制,推动基本药物制度由全覆盖转向规范实施,切实让群众得实惠。

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加大政府投入,不断提高补偿比例,完善优化实施方案,确保新农合参合率达99.9%以上。加强基金日常监督和管理,落实医院监管责任,完善公示公开制度,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全面实行支付方式改革,门诊实行总额预付乡镇统筹使用,住院实施20种病种按病种付费和按床日付费,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开展20种重大疾病救治工作,救治医药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70%以上。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参合患者大病医疗费用负担。

推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细化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不低于35元。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统筹承担组织推进、项目培训、技术指导和绩效考评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切实加强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及应用管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实时性和准确性,电子建档率达90%。规范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体检率达90%。进一步推进落实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和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

2.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特色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从满足城乡不断增长的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出发,根据适应发展、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城乡统筹、特色鲜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全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建设好“三个龙头”。人民医院按照三级综合医院功能定位,三年内完成创等升级,建设成为全市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龙头;中医院按照三级中医院功能定位,三年内完成创等升级,建设成为全市中医医疗、康复、教学科研的龙头。加快推进市第一医院建设,按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形成综合医疗有优势、专科医疗有影响、特色医疗有名气的综合性公益医疗机构。二是建设好“两个区域医疗中心”。适应吕四大港开发,市第二人民医院按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功能定位,三年内完成创等升级,建设成吕四港地区医疗中心;适应滨海工业园发展,按照二级综合医院功能定位,明年规划建设一所综合性医院(作为市人民医院分院的公立医院,暂定名为市滨海医院),成为辐射滨海工业园和近海镇地区的医疗中心。三是建设好乡镇卫生院。除吕四、近海镇外,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成为省城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余镇乡分别按一级甲等中心卫生院和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建设成为省示范乡镇卫生院,其他乡镇卫生院的分中心、分院(非建制镇所在地原乡镇卫生院)进行医养结合型转型改造,充分合理盘活存量资源,发挥资源最大效益。四是建设好相关专科医疗机构。按照二级专科医院功能定位,改造建设精神病专科医院;以市中医院为建设和运行主体,在南阳镇建设市康复护理院,同时整合南阳镇乡镇医疗卫生资源,组建医疗康复联合体;依托市第一医院单独建设感染病区;适时启动市妇幼保健院建设。五是建设好一批中心。依托卫生信息化平台,全力推进区域影像中心、临检中心、心电中心、远程会诊教育中心、病理中心等建设,巩固加强区域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建设。六是建设好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服务先进地区为契机,全面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倡导全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努力提升中医药对健康的贡献率。

3.加强急救体系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进一步完善规范全市院前急救体系,依托人民医院建设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整合全市院前急救资源,建设七个急救分站,形成覆盖全市、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院前急救网络,做到统一调度、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着力提高全市院前急救水平。同时建设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全市医院急诊科建设,着力改善急诊科硬件配置,加大对急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全市急诊急救学科水平。

4.鼓励社会办医,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在坚持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前提下,给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留出空间,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强化行业指导,将社会办医纳入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统筹考虑。优先支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加大发展社会办医的支持力度,放宽举办主体要求,放宽服务领域要求,放宽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重点专科建设,支持引进和培养人才,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专科、中医、康复、养老护理等领域。鼓励扶持现有专科医院和城区医院提档升级,做优做强,持续提高社会办医的管理和质量水平,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规模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数量不低于全市总床位的18%,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突出公益性,积极推进市属公立医院(以下简称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1.调整“以药补医”机制

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从2014年8月10日起,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所有药品(中药饮片和医院制剂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减少的药品收入80%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20%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予以补偿。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严格控制非医保药品使用比例,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2.调整政府补偿机制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履行政府出资人责任,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符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市财政统筹安排,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专项补助,对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按照服务成本予以保障。逐步化解公立医院已经形成的历史性债务,确保公立医院经济正常运行,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中心卫生院继续实行打包定额补助。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减少的药品收入按20%给予补偿。

3.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完善医疗服务收费结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同时,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降低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合理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诊察、治疗、手术、床位、护理和传统中医项目等价格,使医院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总量控制在药品差价的80%,不增加患者的实际医药费用负担。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报物价部门批准后与其它调整政策同步实施。

4.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政事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权责关系。组建市公立医院理事会,负责确定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行使公立医院重大事项决策权。组建市公立医院监事会,负责对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财务管理、资产保值增值进行检查、审计及监督。逐步完善理事会统一管理下的院长负责制,规范管理层的产生和任用,制定医院院长任职资格、任期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

优化医院内部运行管理。逐步取消医院行政级别,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健全院内决策执行机制,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绩效评估制度、年度报告制度、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审计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等。

5.改革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

科学管理使用编制。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工作量、床位数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合理确定医院编制数。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年度计划申报制和备案制。医院可根据发展现状和人员的退休情况合理制定编制使用计划,报编办批准后,每年在核定的范围内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

健全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完善公立医院岗位管理制度、全员聘用制度和竞聘上岗制度。坚持因事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分类管理、以岗取酬,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严格人员准入标准,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规范人员招聘,编内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由卫生局会同人社局组织实施,编外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由卫生局组织实施。逐步建立健全单位自主用人、科学分类管理的新体制。加大政府对卫生人才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区域内专业人才合理流动机制。

改革考核分配方式。建立以公益性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把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及社会满意度等作为量化考核指标,全面推行三级绩效考核方式,即理事会对医院考核,确定医院绩效工资总额;医院对科室考核,确定科室绩效工资总额;科室对个人考核,确定个人绩效工资收入。积极探索实行院长、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6.改革新农合支付方式

建立新农合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形成医药费用增长控制机制。推行总额预付,实行按床日付费、按病种付费、门诊总额预付乡镇统筹、重大疾病保障等混合支付方式,建立大病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新农合支付方式,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有效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激励和惩戒力度,形成约束机制。通过新农合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促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形成。采用基药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与新农合基金支付挂钩,约束自负费用和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切实保障基金运行安全。

(三)完善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诊疗新机制,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按照资源共享、合理配置、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引导规范、相互促进、确保安全、统筹兼顾原则,通过“双引导,范”(即政策引导、宣传引导;规范制度、规范考核),形成市属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合理、服务规范、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运转有效的诊疗服务新格局,引导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和市域内就诊率达到90%的目标。

2.鼓励医师多点执业

为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充分发挥中高级职称医师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提高使用效能,促进城乡医疗机构均衡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明确医师多点执业的条件、操作流程、管理要求、奖惩措施等,规范有效地开展医师多点执业。

3.推进智慧卫生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和“以需求为导向,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完善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多方筹措资金、健全管理制度、严格督导考核入手,全力推进落实。以已经建成的全市卫生数据中心,卫生专网,基层医疗机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人民医院、中医院、二院、三院数字化医院系统,120急救,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结核病防治,基本药物采购,新农合管理等系统为基础,着力推进基于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以基层应用、业务协同、卫生决策、数据交换、增值服务等为主体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的互联共享。全力推进区域影像、区域临检、区域心电、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双向转诊、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等协同应用系统建设,着力提升全市优质资源共享、上下联动、合作共赢、提升质量、方便群众的能力。与建设银行合作,着力推进集健康信息储存、就诊挂号预约、医保结算、金融支付等功能一体的居民健康卡系统和医院自助付款终端,努力实现跨机构、跨区域、全人群、全过程的健康服务。全力推进医院管理系统和综合服务平台、门户网站等建设,简化与计生、药监、民政、社保、公安等部门的交互模式,着力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和便民惠民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

4.加强区域卫生合作

按照“领跑沿海、融入上海、包容四海”的战略要求,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主动接轨上海,在卫生管理、医疗服务、人才培养、技术引进、专科建设等领域,全面加强区域合作、院际合作,通过引入上海大医院的品牌、技术等优质资源,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巩固市人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全面合作,不断提高紧密程度,力求实效。全力引进上海知名三甲医院的优势科室,融入市第一医院建设,力求使第一医院建设成为区域合作、院际合作的典范,建设成为家门口的上海医院,同时不断加强与市等大医院的合作,努力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合作共赢。

(四)加强自律,建立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医疗生态环境

1.改善医疗服务环境

进一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和星级医院评比,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建立“绿色通道”,逐步推进预约挂号服务,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加强一站式服务和巡视力度,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实施医院等级评审,严格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落实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2.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继续加强“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力度,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着力加强学专科建设,开展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专科诊疗中心动态考核,以奖代补,支持创建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专科诊疗中心,大力发展儿科、急救等薄弱临床专科,制定并落实专科发展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三名战略”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力度。不断加强医疗质控建设,构建全过程监控的医疗质控体系,通过确立标准、实施控制、衡量成效、纠正偏差,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目的。狠抓核心制度落实,强化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第一的意识,探索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医患沟通制度建设,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注重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和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建立医患沟通科,设置具备摄录功能的医患沟通室,健全医疗纠纷应急处理平台,完善医疗纠纷应急处置预案。继续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建立独立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和理赔制度,建立健全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使医疗纠纷解决走上理性的法律轨道。

4.创建平安医院

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提高医务人员法律素质。强化综治安全,全面执行医院安全保卫工作规范,落实各项保卫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制,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管控体系,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和安全的执业环境。严厉打击医闹,对专门捏造、寻找、介入他人医患矛盾,故意扩大事态,寻衅滋事,向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敲诈勒索的医闹分子,坚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5.加强卫生行风建设

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建立诚信制度,形成和谐互信医患关系。切实抓好医德医风建设,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阳光用药”工程,扎实推进“无红包医院”建设,大力整治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深入推进“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主题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开门评医”活动,建立完善医德医风电子考评制度,全面推行医疗单位第三方函调制,继续强化院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积极推进党务院务公开,规范运行卫生系统会计核算中心,巩固完善重点岗位轮岗交流制度,全力打造“境界高远、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学识高深、言行高雅”的“五高”型医务人员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深化医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建立深化医改工作组织机构。深化医改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政治责任感,把深化医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细化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有力有序推进,加强督导指导。

(二)强化部门协作。深化医改工作由市深化医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明确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卫生主管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举措推进落实到位。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制定落实促进公立医院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编制部门要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探索编制备案管理的有效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做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疗机构特点的人事分配制度。价格部门要牵头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综合改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整体合力。

第10篇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依法行政和卫生工作做工作报告。等会,市长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严格按照余市长的讲话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一、关于依法行政工作

(一)年依法行政工作的简要回顾

去年来,我们坚持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创新依法行政机制为突破口,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为着力点,切实加强行政程序建设,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是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得到提高。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等六项制度,明确了重大行政决策的具体事项和量化标准,并对操作规则做出了具体规定,为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去年,我市就城区市容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启动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举行了听证会,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市人民政府还组建了法律顾问团,负责对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重要规范性文件、重大招商引资合同等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法律依据。一年来,顾问团参加各类矛盾协调32次,审查各类合同及协议36件,为促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规范性文件管理步入正轨。严格坚持“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的“三统一”制度,切实加强了对规范性文件的规范管理。去年,全市出台规范性文件29件,全部按要求进行了报备。同时,加强了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有效杜绝了随意发文、越权发文,确保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去年,组织对全市年1月1日至年6月30日的180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宣布废止的4件,失效的70件,继续有效的106件。

三是规范行政裁量权工作全面启动。按照“抓培训、贯规则、定基准、发案例”的总体部署,全面启动了规范行政裁量权工作。首先是狠抓学习培训。全市共组织授课10余场次,发放培训资料1000余份,于月底前完成了对所有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其次是完成基准制定。按照“自上而下、逐级推进”的原则,积极开展了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工作。目前,全市29个具有行政处罚权的单位已制定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并以规范性文件形式统一向社会公布。第三是推行案例指导制度。去年,全市21个行政执法单位共报送执法案例32个,市法制办将在容易发生偏差、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领域挑选典型案例,编订成册并予以,有效用于指导行政执法。第四是加强执法证件管理。完成了全市1200名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证的年检年审,举办执法人员培训班7期,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四是行政复议与应诉、复查复核工作取得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探索运用简易程序、听证、调解、和解、协调、现场勘查等多种手段,稳妥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处理行政争议。去年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6件,全部办结,其中维持1件,撤销1件,经协调终止复议4件;参加行政诉讼6件,全部胜诉。同时,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大了复查复核案件的办理力度。去年共收到复查复核案件12件,受理10件,结案10件,其中协调解决8件,复查2件。办理过程坚持实事求是,办理质量明显提高,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过去的一年,我市依法行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在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方面不够;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方式、力度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行政复议案源拓展不够,案件受理数量偏少等等。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依法行政工作的总体安排

今年我市依法行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武冈”主题,以推进依法行政为主线,以行政程序法治化为抓手,以政府服务法治化为重点,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行政程序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方案。严格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抓紧制订《推进依法行政第二个五年规划》。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科学制定好年度实施方案,对重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对完成时限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建立健全听证机制。要按照“扩大听证范围,提高听证质量”的总体要求,制定听证计划,严格听证程序,保证听证质量。今年全市举行听证会不得少于5次,国土、物价、城管、建设、计生等部门各不得少于1次。三是切实抓好典型示范。湾头桥、邓元泰、龙田、国土资源局等8个行政程序建设示范单位,要进一步强化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单位的带动作用。

2、以规范行政裁量权为重点,大力推进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要继续推进规范行政裁量权。认真开展裁量权基准执行工作“回头看”,所有具有行政处罚权的部门单位,今年6月以前必须制定好裁量权基准,并公布实施。要完成行政执法案例工作。各行政执法单位务必在月底前将本年度执法案例报送市政府法制办,每个单位报送案例不得少于3件。要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制度,各行政执法单位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必须在15日内报送备案审查。对因违法行政或重大过失导致严重后果的,将实行严格追责。

3、以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行政复议工作。各部门法制机构要认真履行复议职责,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都要依法受理,积极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渠道解决行政争议。要健全完善行政复议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分类审理制度,积极完善证据规则、听证规则、集体讨论规则等配套规则,完善案件审理方式,增强行政复议的透明度、公信力。要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对行政程序建设的推进作用,对违反《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的行政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

4、以落实“三统一”制度为重点,大力推进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凡未经统一登记、统一审查、统一公布的文件,坚决予以取消,确保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三统一”范围。要严格把好规范性文件审查关,对涉及民生的重要文件,要有针对性地召开听证会,确保合法性审查工作“零失误”和“零差错”。要继续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严格控制突击发文、违规发文。

5、以创新机制为重点,大力推进复查复核工作。要完善事前沟通制度和特定案件指定办理制度,切实提高办案质量和办事效率。要建立完善复查复核工作考核评议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加大整改力度,确保事项复查复核工作有序进行。

二、关于卫生工作

(一)年工作开展情况

过去的一年,我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有序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监管,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卫生监督职责,大力实施卫生惠民工程,全市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年,全市参合率达到93.5%;补偿36.2万人次,补偿金额7684.2万元,其中住院补偿31092人次,人平住院补助1719元,住院费用实际补偿率达到52.1%,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为62.3%;完成先心病儿童免费手术29例。新农合工作名列邵阳第一。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如期启动。去年12月31日,我市17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自启动实施以来,全市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30%左右,有效减轻了城乡居民的医药费用负担。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迎春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楼、镇卫生院住院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新外科楼即将投入运营;共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配置医疗设备3986件,乡村两级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年内招聘卫技人员53名,选送各级各类进修人员71人次,举办各类培训40期,培训卫技人员和乡村医生1394人次。同时,深入开展了“医疗质量万里行”、“医院管理年”等活动,全市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实施。全面落实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42%,农村居民达31%;为l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72953人次;完成农村降氟改灶3000户、改厕1572座;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133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5114人,补助金额145.56万元;农村妇女病免费普查837人;免费补服叶酸1523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体检测4018人;免费婚前医学检查2568人次。免疫规划和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全年共报告传染病2556例,总发病率为339.53/10万。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5岁以下儿童建卡建证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6.8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55%。卫生监督执法全面加强。全年执法检查医疗机构442家、学校和托幼机构156个,实施公共场所量化管理62家,依法取缔黑诊所30家。

——无偿献血工作扎实有效。全年共组织开展集中无偿献血活动38次,无偿献血达1948人次,圆满完成了邵阳市下达的指标任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整体服务水平仍需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健机制不够完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然存在;医疗执业环境不优,医患关系比较紧张。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二、年卫生工作主要任务

年,是完成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三年任务的攻坚之年,也是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机遇之年,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今年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密围绕建设湘西南医疗卫生中心城市目标,以深化医改为中心,以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全面完成医改各项重点任务,切实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和卫生监督,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加快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开创卫生工作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落实医改重点任务。一要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重点做到“五个落实”。即全面落实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药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配送政策、药品使用配备规定、多渠道合理补偿措施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编制、补偿、绩效考核政策等5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二要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确保12月底以前全市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要进一步完善补偿方案,全面推行普通门诊统筹补偿。要进一步拓展保障范围,扩大受益人群。要切实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运行。三要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年内完成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湾头桥中心卫生院住院楼、邓家铺中心卫生院公转房建设任务;争取市中医院住院大楼、卫生监督所办公楼和稠树塘中心卫生院综合门诊楼的建设立项并开工建设;以市二人民医院为依托,积极筹建水西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着力抓好人才培养,全面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切实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要切实转变医疗方式,实现服务对象由个体患者向家庭转变,服务形式由坐堂行医向主动进社区、进家庭转变,服务内容由专科向全科转变,服务模式由阶段性向连续性转变。要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断扩大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与覆盖面,制定并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完善工作机制,严格资金管理,强化综合评估,加强督导考核,确保完成各项任务。五是探索推行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抓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强化医院内部管理、完善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等三个关键环节。抓紧编制《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付费方式改革,健全完善以服务质量、岗位工作量和病人满意度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工资制度。

2、切实做好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一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完成免疫规划任务,“五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95%,新增疫苗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6%以上。同时,要切实做好霍乱、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和职业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二要做好妇幼保健工作。继续抓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同时,要认真对照标准,层层落实责任,圆满完成市人民医院孕产妇急救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达标复评工作。三要做好卫生监督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管理运行机制,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完善市、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要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全面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要进一步加大非法行医打击力度,净化医疗服务市场。同时,要切实加强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3、大力抓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一是全面启动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年内,市人民医院要顺利通过二甲医院复评,并做好创建三级医院规划;市中医院要争创为二甲医院。二是切实加强医疗服务准入管理,严格把好医院开展新技术、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和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入关。三是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要建立两个以上重点专科。四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逐步推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制度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4、切实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今年,邵阳市下达我市的任务是完成无偿献血2200人次,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开展宣传,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完成无偿献血任务。3月30-31日,我市将在市卫生局门口组织开展年全市第一次集中无偿献血活动,献血预约时间安排在3-4月的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

第11篇

一、对2009年工作的回顾

纵观2009年的民政工作,在省民政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局领导班子的统一指挥下,在机关各科室(局)、局属各单位尤其是广大民政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民政工作紧密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紧密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既注重了当前民政工作的落实,又着眼了未来民政事业发展的趋势。可以说,着眼当前有一定力度,面向未来有一定深度,推进民政事业发展有一定广度,有许多经验、体会、启示可以总结,这无论对当前和今后都是有益的。

第一,主动融入大局,凸显民政职能,保持了民政工作昂扬向上的良好态势。2009年我市民政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了主动意识,强化了大局责任,以“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分层分类救助”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成为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作,以养老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成为建设幸福铜陵、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重要指标,以“四优”为目标的和谐社区建设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以落实政策、维护权益为原则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成为维稳综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些都凸显了民政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带动了民政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在巩固“333一线工作法”、“解决问题月”成果的基础上,全系统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局党组结合向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多方征求的113条意见和建议,梳理归纳了“思想观念不完全适应、体制机制不完全适应、履职能力不完全适应、发展水平不完全适应”4个大方面问题、23个具体问题,制定实施了市民政局整改落实方案,特别是对群众急需和当前能办到的整改事项,做到了“马上去办、边整边改”,使学习实践活动自始自终取得了较好成效,不仅群众满意测评度较高,也受到了省市督导组和上级领导的肯定。

第二,坚持以民为本,注重改善民生,维护了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2009年,我市民政工作认真贯彻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按照保民生的要求,圆满完成了省、市赋予的8项民生工程,其中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城区居家养老等补助类项目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并在全省属于领先水平;城乡养老托老机构、“四优”和谐社区建设等基建类项目进展顺利,除个别项目因地质原因等不可抗力因素推迟竣工工期外,绝大多数已经完成并陆续投入使用。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的“七位一体”城市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还被民政部授予社会救助工作“探索创新奖”。按照保稳定的要求,切实发挥城乡社区的功能,圆满完成我市社区居委会统一换届选举工作,并呈现四大特点:即全部实行直选;实行登记选民制度;全部实行差额选举;实行选举“观察员”制度。目前,全市已有近20%的社区被授予“四优”和谐示范社区称号,我市铜官山区还被民政部授予全国首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省委、省政府近期将在我市召开全省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同时,不断完善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体系,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按照促发展的要求,注重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围绕优化地名服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地名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了“铜都地名大家谈”地名命名金点子征集专项活动;在全省率先完成乡镇村行政区地名设标工作。围绕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积极做好我市与省农垦集团公司合办江北工业园等有关区划工作。

第三,突出改革创新,大力推行积极的民政政策,完善了现代民政事业的发展策略。

以倡导改革创新为重点,2009年开展了民政“创新年”活动,共收到县(区)民政局及街道社区、市局机关科室(局)和局属单位申报的创新项目32个,其中新出台的规章制度或规范性文件6个;新出台的管理措施13个、新出台的服务项目6个、典型工作经验3个、专项课题研究与运用1个、其他项目3个,在全系统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创新的意识。以推行积极的民政政策为重点,加强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规范性文件制订工作。2009年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铜陵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并向市政府上报了《铜陵市公墓建设规划》(目前仅有《关于进一步做好驻铜部队干部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尚未正式出台)。通过加强理论调研和规范性文件制订工作,不仅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民政事业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以推进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变为重点,我局在全省率先提出和实施了“规划驱动、项目带动、政策推动、整体联动”的现代民政事业发展策略,完成了铜陵市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5510”民政工程(即实施市老年公寓二期等5个带有全局性、重点性的建设项目,不断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社会福利、双拥优抚安置、专项社会行政事务5大体系,确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四优”和谐社区达标率等10个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进展有序,部分指标有望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民政干部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逐年推进,通过“规划驱动、项目带动、政策推动、整体联动”,推动全市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第四,加强协调争取,创优政治生态,改善了民政工作和民政事业的发展环境。2009年突出了协调意识,强化了争取成效,打造出民政事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支撑力度,使民政工作更加轻松、从容、快捷地跟上时代步伐。一是通过协调争取,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发展社会组织、开展“三认”活动,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慈善和福彩事业,进一步扩大了民政工作的社会开放度,促进了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二是通过协调争取,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城乡低保资金、社区建设资金、优抚安置资金、救灾救济的配套以及民政专项经费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三是通过协调争取,民政基层基础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加强。2009年11月6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倪玉平和副市长叶萍专门召开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我局提出的加强民政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12月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市编办研究并提出意见。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军休服务中心易地新建工作圆满完成,市老年公寓二期工程近期可望完工并尽快投入使用。四是进一步加强作风、行风建设,我局在连续多年保持全市机关作风评议良好位次的基础上,被授予全系统文明行业称号,一县三区婚姻登记中心全部实现“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创建目标。五是以培训、管理、监督为重点,突出了能力意识,强化了素质建设,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肯于吃苦、团结向上、躬身为民的优秀民政干部队伍,全局上下团结一心、和谐向上的良好风气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扬。总之,通过改善民政工作外在的环境,打造了民政事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为民政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对2010年民政工作形势的分析

(一)从国家宏观经济大局来看,2010年的发展形势总体向好。据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企稳回升,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2009年,各级政府会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改善民生。要求我们进一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二)从全省民政事业发展来看,各市民政工作你追我赶,创造出很多新的特色亮点,甚至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社区建设、“三认”活动等铜陵优势品牌项目上,差距正逐步缩小,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争先创优。

(三)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建设幸福铜陵的战略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政事业的推进描绘了一个广阔的蓝图。民政工作在加快奔小康进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要求我们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

(四)从民政部门自身建设来看,当前民政基层基础工作已暴露出一些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夯实基础,奋发有为,科学发展。

三、20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全市民政工作要继续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更好地发挥民政工作促进公平、维护稳定、增进和谐的核心作用,全面实现“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

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六个四”:

第一,工作要求,要体现"四个着眼"。

一是着眼工作围绕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民政部门在党委政府能否摆上重要位次,关键是看民政工作能否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010年是谋划我市经济社会及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日前,市发改委已发出文件,正式委托我局开展“十二五”民生保障体系研究。我们要积极抓住机遇,积极将民政事业更加紧密地纳入到全市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充分发挥以“规划驱动”为龙头的现代民政发展策略的作用。二是着眼工作连续性、统筹性、实效性。近年来,我们按照刘健厅长“大力推行积极的民政政策”的要求,先后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逐步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生活待遇的若干意见》、《关于解决我市公民事实收养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铜陵市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铜陵市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等13个规范性文件,下一步关键是要抓好规范性文件的落实和完善,不仅要写在纸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中,不断提高工作的连续性、统筹性和实效性。三是着眼解决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民生问题是决定民心向背的关键。抓住了解决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个着力点,民政工作就有了坚实的依托,发展民政事业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各项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认真落实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四是着眼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社会服务。现在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建设幸福铜陵的目标。民政部门在健全城乡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要尽心尽责,扎实工作,不辱使命。以上这"四个着眼",是从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上提出的。包含了工作要体现大局,要体现重点,要体现持续,要体现作用。

第二,工作布局,要体现"四个注重"。

一是注重传统性业务工作的规范、运作、完善。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规范上,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和阳光救助制度,实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在运作上,要加强各项救助制度的衔接配套,完善信息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便民化、即时化、准确化、科学化。在完善上,要积极推进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和专项救助工作,完善集基本生活、住房、医疗、教育、就业、法律援助、重大节日生活救助“七位一体”的临时救助制度,通过分层分类救助,实现救助保障常态化,促进救助体系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二是注重新拓展业务工作的谋划、实施、评估。将民政工作纳入民生工程是近年来新拓展的业务。在谋划上,要抓住各级政府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契机,注重超前考虑,科学安排,将民政重点工作和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各级民生工程项目和基本建设计划。在实施上,要集中人力物力精力,科学调度,细化目标,落实责任,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省、市赋予的年度民生工程任务。在评估上,要以吸取经验、查找差距为重点,分析项目进展情况,客观评价民政惠民政策的实施效果,加大宣传,积极营造民政为民的社会形象。三是注重整体业务工作的统筹、兼顾、发展。民政工作业务繁杂,难以均衡发力。要善于捕捉机遇,审时度势、见微知著、适时发力,善于围绕党政工作大局、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发展需要,找准民政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从中发现和捕捉发展的有利时机,迅速将机遇转化为推进民政工作思路和方案,并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全力以赴、抢占先机。四是注重问题的发现、剖析、解决。现在各级都要求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民政部门也不例外。现在我们一些科室,习惯于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等到问题发生时才“临时抱佛脚”,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要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补缺补差,逐步完善。以上这"四个注重",是从业务工作现状提出的,体现了民政工作的特点,体现了民政工作的实际,虽从不同角度提出,但需要面对现实、分类研究、整体谋划。

第三,工作思路,要体现"四个结合"。

一是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比如在以养老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方面,一方面要抓好当前的完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省、市出台扶持养老服务的政策文件,不断完善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实现社会化服务、社会化运作。二是落实任务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不仅要关注一时一事的解决,更要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前不久在南片十市民政局长座谈会上,刘健厅长就肯定了我市建立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自然增长机制的作法,称赞这是一条好路子。三是总体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对一个区域而言,如何把上级对民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对下级的分类指导结合起来,是促进民政事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对一县三区,我们在工作重心、指导重点上都要统筹考虑,分步安排。四是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当前民政工作的内容很多,一方面要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抓住新的增长极。就我个人的理解,现阶段除了牢牢把握社会救助这杆大旗外,促进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和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应该是民政工作新的增长极,在这几个方面,民政工作大有文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以上这"四个结合"是从思想方法上提出的,也是依据民政工作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民政工作存在区域、城乡不平衡;民政工作业务繁多多元;民政工作要有政策法规支撑的实际。

第四,工作重点,要体现"四个关注"。

一是群众关注的问题。如困难群体生活救助,前期狮子山区民政局和矶山街道低保审批工作被市效能办“曝光”,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要直面矛盾,化“危”为“机”,在困境中寻找办法,在挑战中寻求机遇。二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现在新闻、网络、热线电话等各种媒介十分发达,经常会有人反映民政部门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上作为不力,要高度重视,改进方法,加大宣传,使我们所做的工作和面临的困难更多地向社会展现。三是党政关注的问题。如区划调整、地名服务等,要以各级领导的重视为契机,多方争取理解和支持,为推进工作创造条件。四是自身关注的问题。如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集中财力办大事,争取一年完成一件实事,三年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使民政工作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以上这"四个关注",是从民政工作要为大局服务、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上提出的。体现民政工作要"为中央分忧、"要"为百姓解困",要为社会服务,要做强发展自身。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民政部门的形象,都会影响民政作用的发挥。

第五,工作措施,要体现"四个着力"。

一是着力上与下的合力。要加大与部、省的汇报争取力度,不仅要资金,还要项目、政策和其他各类支持。二是着力内与外的合力。在民政系统内部,要善于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在民政系统外部,要充分利用领导视察、业务论坛、领导小组会议、工作例会、联络员制度,善于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民政工作中来。三是着力工作与政策配套。一方面要推进工作,形成特色;另一方面,要总结经验,将特色作法以政策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四是着力政府与社会互动。特别是养老、慈善、福彩、三认等项活动,要善于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发展民政事业的良好格局。以上这"四个着力",是从落实和推进工作的角度提出的,也是总结多年工作经验得出的结论。包括了落实推进民政工作的力量、落实推进民政工作的支撑条件、落实推进民政工作的政府主导、民政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基本要素。新晨

第12篇

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20*年民政工作可圈可点

(一)救灾救济能力不断提高。

1.进一步健全城乡救助工作体系。

一是城乡低保工作实现分类管理。去年来,民政部门按照“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的原则,严格抓好低保动态管理、分层分类管理、低保档案规范化管理,确保城乡低保工作运转顺畅、绩效优质。通过实施分类管理,真正做到救助资金向常态贫困对象倾斜,动态管理向非常态贫困对象倾斜。通过落实“一户一档”的低保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低保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做到有据可查、规范管理。20*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248元、150元提高到280元、168元,共发放低保金985.01万元、物价补贴340.42万元,春节慰问金86.03万元。二是医疗等专项救助成效明显。去年来,民政部门通过采取降低救助门槛、扩大救助覆盖面、提高救助额度等措施,有效缓解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全年支出医疗救助资金332.13万元,救助689人次。扎实开展慈善募捐活动,全年共募集慈善救助资金165万元,累计拨付贫困大学生助学等各类类慈善救助金92.5万元,定向慈善援助金158万元。此外,从去年1月1日起,将精减老职工、定期救济老职工、“三老”人员等部分生活困难对象的生活救济标准再次提高40%,全年累计发放补助资金达465万元。

2.成功抗击冰冻雨雪灾害。去年年初,在突如其来的灾情面前,民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第一时间启动救灾应急预案,执行24小时值班和零报告制度,派出工作组深入乡镇(街道)、村了解受灾情况,做好灾情统计、核查和报告工作。用最短的时间组织一批大米、棉被、柴油碾米机等应急物资送往灾区,并累计下拨133万救灾款帮助灾后恢复重建,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3.积极参与四川抗震抗灾行动。“5?12”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民政部门迅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成立了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慈善总会向社会第一时间公布接收捐赠账号,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捐赠活动。民政部门及各慈善机构累计接收到1036.7万元捐赠款和价值90.8万元的捐赠物资,捐赠的款物居衢州市各县(市、区)之首。

(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1.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0个城市社区达到省级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标准,55个农村“星光老年之家”顺利建成,初步形成了市有社会福利院,乡镇(街道)有敬老院,村(社区)有老年人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的老年福利服务新格局。同时,积极兑现各项老年人优待政策,发放《浙江省老年人优待证》7.6万本,落实了60周岁以上老年人乘座公交车减免政策,对全市21位百岁老人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发放健康补贴。

2.残疾职工权益有效保障。顺利完成全市福利企业年检年审工作,并对各福利企业残疾职工用工情况单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核查,切实保障残疾职工的各项权益。

3.城市和谐社区创建扎实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下发了《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该《意见》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工作机制,理顺了党政职能部门与社区组织的关系,改进对社区居委会的指导;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原则上按1500户至3000户左右规模设置;进一步加强组织阵地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必要的工作服务用房和经费,从20*年全市各社区的工作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到350㎡以上,社区经费按照每百户4000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好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确保其年收入不低于当地上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并参照企业有关标准享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待遇和住房公积金。

去年来,在两个街道的辛勤努力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基本完成了县前、城南、周家青等7个城市社区新建办公服务用房任务,提前实现了省民政厅提出的“三年内完成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的目标。在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办公条件的同时,各社区以创建“和谐示范社区”为载体,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工作,不断规范社区居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内容。去年,我市民声社区、安泰社区被省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评为“和谐示范社区”。

4.农村社区示范点创建顺利推进。去年共创建示范点39个,在便民、文体、卫生、治安等服务方面构建一整套公益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三)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1.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工作不断深化。一是村规模调整工作平稳有序。按照“规模调大、实力调强、班子调好、布局调优”的要求,全市21个乡镇(街道)的村数量从557个减少为312个,调减幅度为44.22%。通过调整,村布局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资产管理更加规范,新村班子更加有战斗力。此外,稳妥做好了*乡前村村划归清湖镇管辖、凤林镇乌鹰垄村划归淤头镇管辖的交接工作,为加快相关乡镇功能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依法合规。去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应完成换届村数3*个,已完成换届村数306个,完成率达99.4%,且所有村均采取“自荐海选”。换届结束后,我市及时向全市各村主任颁发当选证书,明确了权利义务,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通过热情接待,耐心疏导,务实办理,积极稳妥化解群众的选举,把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支持新年一届村委会工作上,促进新一届村委会健康运行。三是撤村并居工作圆满完成。在双塔街道的辛勤努力,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前、菜农经济合作社正式城市,为加快推进我市城市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复退军人维稳工作扎实有效。去年“两会”、奥运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任务艰巨,民政部门专门成立了退伍军人接待室。同时,在各乡镇(街道)、人劳、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民政部门针对复退军人维稳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周边县市群体性上访事件不断增多的趋势,对有诉求的复退军人逐一进行调查摸排,列出了重点稳控对象,落实了领导包案和专人负责制,通过主动上门解释、解决合理诉求、送温暖献爱心等,有效掌控对象的思想动机与上访动态,实现了赴京、到省“零”上访,去衢“零”集体上访。

3.敬老院“以副补院”全省领先。在抓好敬老院内部长效管理的同时,通过超前谋划、有效激励、精心组织等措施,全市各敬老院积极开展农副业生产、来料加工等院办经济,使敬老院走上了“以副补院”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我市敬老院“以副补院”的做法,得到了陈加元副省长的充分肯定。

4.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制订边界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边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与遂昌县、柯城区、衢江区签订了“平安*”共建协议书。深入开展第二轮界线联检,顺利完成52.26公里“江衢线”联检任务,有力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圆满承办了浙赣线联检工作会议,联检工作得到了省民政厅充分肯定。

5.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基本完成。自20*年以来,共设置各类地名标志17.54万块,完成总体工作量的98%。同时,地名总体规划编制论证和《*市标准地名录》编纂工作顺利完成。

6.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逐步加强。全力抓好民间组织培育工作,圆满完成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年检年审工作。组织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诚信评估工作,评估产生*市海维输变电设备研究所、*文溪实验学校、*市实验幼儿园等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市养蜂产业化协会等2家行业协会为3A级单位。开展社团会费收支专项检查工作,促使社会团体会费标准制定、会费收支行为、票据使用、捐赠情况等依法、有序、合规。

7.婚姻和收养登记日益规范。持续深入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活动,依法办理婚姻登记,所有婚姻登记员都取得了省级资格证书。严格依法办理收养登记,切实维护弃婴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全年共办理婚姻登记43*对,离婚登记720对,收养登记81件。

一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民政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市被省民政厅评为“民政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市”,并连续9年被授予“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市”。民政部门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集体”和“包案稳控工作先进单位”等等。这些荣誉的取得,充分说明我市民政工作始终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从事民政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关心、支持民政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做好2009年各项工作

民政工作事关社会安宁和政权稳固,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省委、省政府今年提出了“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保稳定”的要求,省民政厅提出了“保障民生、发展民主、促进民安”的工作主线,这为我们做好今年的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以建设“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美好*为己任,全面履行好“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民政工作核心职责,在和谐中凝聚力量,在稳定中促进发展,努力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

(一)社会救助工作要有新提升

一要提高救助工作效率。要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全面推行各类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工作,即通过银行将救助资金直接发放救助对象手中,最大程序地缩短发放流程。同时,大力推行使用社会救助管理信息化系统,确保实现救助审批、数据统计、资料查询、结果公示网上运行,打造最便捷、最高效、最透明的社会救助工作平台。二要加强救灾应急管理水平。在总结去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经验,根据《*市避灾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江政办发〔20*〕171号)文件精神,继续深入开展“避灾工程”建设,确保顺利通过上级验收。三要规范社会救助资金的募集。在去年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市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及时开展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实行跟踪审计,保质保量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救灾任务。因此,今后工作中,民政等相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地按照有关要求,依法、规范、有序开展救助资金的募集工作。

(二)社会福利事业要有新拓展

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6万人,占总人口的13.5%,我市已步入老龄社会,且今后这一发展趋势还会加剧。因此,以创建老龄工作先进市为契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年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加快养老服务社会化步伐。进一步完善、落实对民办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税收、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要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整合制度资源和物质资源,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提供养老服务,实现多元化共同推进。二要提高职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养老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接轨,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理念、知识和管理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加快培育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积极引导职业社会工作者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三要与发展福利企业相结合。强化福利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导福利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公益活动,鼓励福利企业发展老年产业,开发老年人用品,丰富老年服务市场。探索福利机构与福利企业联动新途径,鼓励福利企业托管养老机构或代管残疾老人,拓宽养老服务范围。同时,要把慈善事业和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把慈善捐赠的重点更多地引导到养老事业上来。四要做大做强慈善事业。要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对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补充作用,按照“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要求,大力宣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关爱奉献”的慈善精神和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慈善总会的规范化运作,提高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扩大慈善品牌效应。要继续完善慈善超市运作方式,进一步完善慈善市场化劝募机制。五要加强乞讨人员救助。根据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痴呆老人等特殊城市生活无着的乞讨人员的不同身体情况,要分门别类建立部门协作救助机制,确保特殊对象的救助顺畅实施。同时,开展救助站独立建站的论证调研,适时启动集办公、住宿为一体救助站的建设,为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三)基层民主建设要有新突破

一要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机制,形成社区建设工作合力。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实际,把加快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第一要务,依托村级办公服务场所,整合利用农村闲置的礼堂、校舍、仓库、民房等资源,实施必要的改建、扩建或新建,逐步形成以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室内外专项设施相配套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体系,满足农民群众议事、健身、娱乐、求医、求助等需求。二要加快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要合理配置城市社区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好我市新建的7个社区办公用房的模范带动作用,推进城市社区的进一步发展。三要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开展村委会换届选举“回头看”工作。指导新村组织做好资产融合、基础设施融合、便民服务机制建设、民主管理、社会稳定等工作,妥善解决后续遗留问题,总结经验,巩固提高。四要不断探索撤村并居工作的新经验。

(四)双拥优抚要有新举措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建军82周年,又是双拥模范城的新一轮评审年,双拥优抚安置的工作任务更繁重更光荣。一要认真开展好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加大感情拥军、智力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法制拥军力度,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二要进一步完善优抚安置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程,提高各类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三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落实复退军人、军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地多办稳军心、暖兵心、聚人心的实事好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社会事务管理要有新作为

一要引导民间组织增强自身发展能力。要在广泛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成立民间组织促进会,有效加强各类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工作,大力推进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建设,打造一批服务功能优、纽带作用好、助推发展强的工业行业及农业专业协会。要全面实施行业协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城信评估体系建设,引导各类民间组织做优做强服务。二要加快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要充分依托地名数据库,开通城市地名问路电话短信服务,遵循“贴近群众、内容丰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建立*地名网站,配合交通、旅游等部门在火车站、汽车站内设置好地名触摸屏,制作好地名光盘,提供便捷地地名信息化服务。三要深入推进收养及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要严格按照民政部下发的《收养登记工作规范》规定,依法规范收养登记、认真探索解决“事实收养”问题,依法履行婚姻登记职能,完善登记服务礼仪规范,巩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成果。四要继续完善边界管理相关制度。要“以平安边界”建设为载体,创新工作方式,深化管理内涵,建立健全“两图一责”、“定期走访联络”、“应急纠纷处理”、“界线联合检查”制度,努力提高依法管界的水平。五要深入开展殡葬改革集中整治活动。要以整治活动为起点,加大殡葬监管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力度,加快乡村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规范丧葬行为。

(六)老龄事业建设要有新发展

要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统筹城乡,完善老年优待政策体系,进一步夯实基层老龄工作基础,不断提高老龄工作水平。一要统筹推进城乡老龄服务发展。在深化社区老龄工作“3587工程”,加快推进城市老年人生活照料网络建设的同时,重点完善农村户籍和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二要抓好为老年人办实事项目。要创造条件,以国家投资4万亿元为契机,谋划建设*市第二福利院。三要推进基层老龄机构队伍建设。四要加强老龄事业宣传,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七)民政队伍建设要有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