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2-07 06:1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22-02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一直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适应大学生的特殊性,只限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远远不够,必须向实践环节找出路,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才能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是由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的重要特征,而实践性更是其生命力之所在。突出的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其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进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基本理论、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切感受的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的基本理论,坚定对的信仰信念。

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空泛讲授和一味灌输的倾向,使很多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生硬枯燥,有些学生对这种强行灌输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认知屏障。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取得学分的工具性价值外,很难发挥其育人功能。引入社会实践环节,能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思维,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从学校课堂走向社会课堂,从而强化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增强信心,增长见识,锻炼能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是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载体。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客体的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客体因素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主体获得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认识经过转化,然后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变为实际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坚持下去,成为习惯。大学生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接触社会的面相对狭小,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亲身经历受到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自觉树立起符合社会需要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些年来,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东三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情况进行了典型调查,同时对浙江省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进行了普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且参与上缺乏广泛性。目前在许多高校中,都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但是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他们认为与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可有可无。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而对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表现为点上轰轰烈烈,面上鸦雀无声。

二是财力上,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经费的投入做保障。许多高校把社会实践看成是一件费力花钱不讨好的事,“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舍不得投入,敷衍了事。这样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降低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

三是实施上,流于形式,缺少实效性。从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或教师往往并没有把社会实践教学认真落实,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社会实践的形式而无实际的内容,有活动的开展而无实际效果。大多数学校让学生自找门路做一次社会调查,不提出具体要求,特别是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只要有组织证明(公章)即可,随意性很大;即使有组织的参观访问,也未能从结合专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把社会实践等同于旅游观光等。

四是方式比较单一,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意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少数几项常规性的活动。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探索适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有待深入。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统一组织与安排的痕迹太重,学生往往缺乏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许多实践活动的开展被框在固定的模式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受到抑制,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是评价方法不规范,缺乏激励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是与其本质特征和功能相适应的,应当突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有些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定位存在着明显的偏颇:即评价偏重于结果,把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例如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材料等作为评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等的评价。更缺乏对学生在实践中所表现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作出的综合评价。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

1.将社会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和教学内容,学校教务部门要将社会实践教学作像对待专业实习一样纳人学校的课程体系,统一部署,有规定的学时学分要求,有完整的阶段和课表安排。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作为对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2.建立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精心选择实践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很多、范围很广,整个社会都是实践基地,这就要求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和实践教学实际需要,以学校名义与有关地区有关单位正式签约,建成相对固定的各具特色实践教学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道德与法制实践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基地、企业改革实践基地等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强调动手、动脑和亲身体验。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探索适应各高校和各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如组织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倡导学生参加志愿社会服务等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革命纪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访问;以及充分利用和参与形势政策报告会、重大纪念日活动、有关部门组织的演讲、辩论、知识竞赛和座谈讨论以及校园媒体开展社会实践等。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学科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

3.集中实践教学与分散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往往会遇到经费不足和缺少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以及学生人数较多等问题。在安排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是指统一联系实践单位,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进行集中参观或考察,并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而分散的做法有两种:一是让学生以个人或分成若干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结束后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并组织大家交流;二是利用寒暑假,让学生根据调查题目自行完成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4.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的传统考核办法,加大对知识运用能力和行为表现考核的力度。调查报告或论文是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评定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但更应体现过程性原则,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品德修养、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评价方式应注重多样性。形成一个个体―学校―社会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技能。有些学生实践成果获得全国、省、市等有关部门的奖励,或受到有关方面的表扬,或在国内外有关杂志上,也可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5.建立社会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各省教育主管部门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有数额的规定,而条件好的学校,应加大对这项经费的投入。学生处、团委可专门拨出部分学生活动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专项活动费。各院(系)也可适当支付学生实践费用。有了经费保障,才能资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及社会考察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社会实践提供生动、丰富的专题资料和典型实例。同时也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要将大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科学整合高校人、财、物等资源,促进社会实践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洲,戴金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立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3.侯曙光.“两课”教育教学社会实践运行模式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第2篇

1 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性”改造提出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开设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也比较丰富。汉语言专业是所有专业中内涵和知识较为广大的一个学科,也是现当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

当高等教育社会化以后,汉语言文学由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开设,变为现在其他类型学校以一个新专业开设后,我们就必须大胆改革培养使用性人才,以求在同等高校中有较高的声誉,为学生就业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专业使用性改革提出来。探索创新最多的是开设汉语言专业相对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既不能照部就搬的按照以往的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按照理工科办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出发,以市场就业形式为导向,培养使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着重人才培养时,不仅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且更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性改革的根据

专业改革关联到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良、教学内容的改设、实践课程的建构、教师扮演角色的转换和水平的提升等。

2.1 马克思实践理论观为使用性改革奠定了改革的基础。

“实践是社会生活在本质,实践是检验理论的真知。”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他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是主导者,我们要把握、领悟并借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

2.2 新教学体系为教学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知识论是传统的的学科理论学习指导思想,其隐藏意义是:所有学科知识都是有使用价值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实际操作应用,所有的知识是传授要先行,知识有科学性、完整性,实践课是检验理论课学生学为所用的一个重要的检验。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就业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按照学生的思维及学习课程的需要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本文由收集整理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这种新的知识观点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理论基础,这使我们重新对学生实践教学做出新的量化考核及其评价办法。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加,没有实践及其操作,学生难以把书本知识消化吸收理解学位所用的真谛。

3 在科学理念指导下促使专业使用性的改革

检验一个专业的改革是否成功不是进行本专业的修补,假如这个专业还有其很强的使用性,那就应该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对该专业进行大胆的改革,并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市场所需对学生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做出全面的部署。

3.1 结合专业、办学理念、就业形势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在本专业教学规律为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设置体系:以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为核心,并使文化课与专业技能课紧密结合。形成“基础+指导实践课+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在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上,适当减少学时,增加使用性的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安排实践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比较集中的还设置独立实践课程。

基础课以外,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知识面的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根据其需要有不同的设置:没有实践环节的课程、有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不仅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3.2 教学改革,教师“先行”

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是传统知识的改变,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第一,教师务必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第二,教学部门应采师生共同参与培训的方式,学生到企业参与培训的同时,有相应的老师带队实习,这样以来,老师就能更加了解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有所侧重。也能弥补老师包括学生理论学习后使用性能力弱、与社会有隔阂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理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展开,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精髓理论的学习,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重点培养专业特长,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课堂上用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讲课前首先让学生预习,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性性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校外资源或者企业实践模式,让学生自行设计整个实践过程,并且学会处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知识转化的问题:如选题不当问题不能深层次的显现、提纲过于死板、问卷题目混乱、调查无人参与或没有真实性、整理材料时缺乏无从下手、不会使用办公工具、调查报告中使用数据不当、材料布局不合理、表达形式枯燥,去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所用的不仅仅是调查报告的写作知识。独立实践环节课程,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岗位上近距离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边学边用,真正起到了学位所用。

在教学手段上,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3.2 加强校企联合,改变传统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

使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工作应用能力上,为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好的实习场所,让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广泛地接触、了解和融入到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能力。

第3篇

药学社会实践报告(一)

随着生活方式的更新和社会交往的活跃,药品行业蒸蒸日上,药品的种类也日益繁多。在人们生病时,需要药物的治疗,药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是一个方便的选择。但是,药物种类繁多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来说,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格外重要。今年寒假,我在托克逊县城实践了半个月时间,获得了经验,更增长了见识,使我对药店导购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达康药店半个月的实习已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这里,第一次接触社会的实践生活,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总体来说还是有不少的收获和所得。从一个对药品行业无知的少年变成一个既具有初步药品知识,又懂得简单的疾病治疗的青年。实习的收获是不能用语言一一所能描述的,总的来说有酸有甜、有苦有乐,苦的是让人记住那些几十种药物的疗效和基本成分,还得分清它们的适宜人群,是否有严重的副作用。快乐的是和同事领导的和睦相处以及老板的风趣幽默,还有顾客对自己付出服务的肯定与赞赏和自己既充实又有滋有味的实习生活过程。其实,实习的日子不是很长,当初的我还不知道药品导购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不知道原来感冒也是分种类的,风热感冒,伤风感冒,对于不同的患病症状,区分感冒的不同种类,用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才不至于吃了药还不见效。师傅在工作上的教导,是那么的叫人印象深刻。在这里,自己对药品超市和药品导购方面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药物的种类繁多,总体的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置于柜台内,通过持有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的药物,常见的为那种可令人产生依赖性的,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催眠安定药,心血管疾病药和本身具有毒性须听医嘱的药物。非处方类药物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一般置于药品超市自选货架上。由于药品超市大,药物种类多,则将这些药物分别以其不同治疗功效而归类,划分区域。止咳平喘类、抗感冒类、维生素类、胃肠道类...每一类药物也有好多种药品,我们药品导购则是在患者进入药品超市时,询问患者所需要的药物,然后由各类药品分区负责人带领患者去相应药品去选择适当药物,同时以其病情进行相应的推荐,这就要求导购员做到对药物成分和其服用后反映及其疗效有深刻的了解,这也有利于我们充分掌握基本的用药知识。

初期,店长会对所有的员工进行药品基本知识的培训,才会上岗,还会对服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认定。在药店实习最刻骨铭心的是药店员工竭尽全力为客人提供"温馨细微"的服务,使患者温暖至心。都说服务是经营企业的形象之本,是企业的竞争之道,那么达康药店的服务魅力有表现在哪呢?那就是一张诚挚动心的笑脸,一声声悦耳动听的话语,一次次全身心投入的服务而凝结出一个个回味无穷的优质服务。在那里实习的半个月时间学到的东西可不少,感触也颇多,若要为患者或患者家属提供优质的服务,就是要充分读懂患者的心, 充分理解患者的需求,以最低的价格推荐最有疗效的药物,帮助患者省钱,让患者买的放心,认识到我们药店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好药店。所以,要在当下满足患者的多方面要求的同时,把服务的质量提高。

在药店实习的这半个月,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付出的不光有汗水,还有智慧和技巧,更多的是自我超越。因此,自己变的成熟了,少了一份脆弱,多了份坚强,忘了如何去依靠,想的是如何去学习让自己独立自强。没有了父亲和母亲的关怀,没有了老师和同学的指点,自己的一切事物都得要自己亲自去解决,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从这次实习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没有自己办不成的事,只有自己不去做,认认真真的学习,勤勤恳恳的做事,这就是生活,是真正的生活!

通过实训、实习,我对药品的专业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了,尤其是服务意识、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处理与患者关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提高,为自己以后走上社会做了个好的开始。社会上由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那就是社会经验,为人处世的经验,想想自己四年之后就要真正的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许自己的这次实习就是自己新的开始,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成熟,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

结束语:通过这次社会的实践,我学会了自立,懂得了团队在工作中的作用,也对药学专业方面的工作有所了解,对常见疾病的治疗和所用药物又所认识,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会依次为起点,以后更加勤奋学习,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药学社会实践报告(二)

见习时间:xx月xx日—xx月x日

地点:xxx

主题:在口腔科见习半个月

调查报告:在口腔科见习半月

学到的知识:

1 认识器械、材料及它们的用法。

2 了解了其他常见病的护理及预防原则。

3 熟悉了常用医疗无菌,污染物品的处理方法。

4 积累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提高了自己的觉悟。不足之处。

5 门诊病历的书写方法。

临床经验: 1 做根管治疗时患者若张嘴时间过长,可在其嘴角涂抹凡士林, 防止嘴角裂。

2 加失活剂后可加丁香油棉球加氧化锌,棉球的作用是减压。

3 瘘管,口腔及颌面部皮肤形成瘘管,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增生,处之易出血,长期排脓,有死骨形成。

5 若无炎性渗出或符合根充指征,就可行根管充填。瘘管会慢慢消退。

6 最好每一次扩管都要用酒精棉球擦拭扩大针,以防止污染其他根管,同样擦拭牙胶尖。

7 前牙开随用球钻,熟练后可用裂钻。

8 扩管时若患者疼痛剧烈,可根管注入少量地卡因或利多卡因。

常用知识: 1 口腔常用药甲硝唑、利君沙等只可用于18岁以上的患者服用,年龄较小者应适当减量。

2 拔牙时除询问患者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外,还应询问是否患有感冒,感冒患者抵抗力低下易导致创口感染

3 拔牙后不能漱口,因为自来水中含有许多细菌。

口腔小手术饮食问题:

(1)术后2-4小时,进食无渣冷流食,如排骨汤、鸡汤、酸奶、凉牛奶、冰激凌、果汁等。

(2)术后4小时至次日可食半流食和软食,如蛋羹、米粥、蔬菜泥 汤等。

(3)术后三天开始进食高蛋白饮食。

总结:

在口腔科实习的半个月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见到了——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了解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体会了整体护理实施的关键所在。 加强了对常见药物的计量用法。进一步学习了对龋、牙髓炎、尖周炎的症状、治疗方法。积累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熟悉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身为一个医师的基本工作职责。 时间虽然短暂,却开阔了眼界。在此谢谢各位老师的关爱及教育。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理论结合实践,早日做一名优秀的口腔医师。

药学社会实践报告(三)

转眼间大学四年就快要结束就还剩下一年了,即将踏上社会的我而很懵懂,不知道社会的酸甜苦辣,之前一直是学生,也没有到社会上去实践工作过,这很是不好。终于在即将踏入社会之前有了一次社会实习的机会,我当然不能放过,兴高采烈的去参加实践去了。希望在毕业之前能够了解工作生活的艰辛,在毕业以后踏上社会也不至于无所依赖。

在实践结束以后我感觉这个暑假过得异常的丰富,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第一次真正的接触了与中药学专业有关的社会部门,进行了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让我亲身经历了本专业的工作流程,仿佛是一次模拟的职场人生,受益匪浅。

联系到中医院实习是通过一位要好的初中同学,她所读的专业是药学(中药学方向)。今年过年的同学聚会上,我便听她聊起了她在寒假時14天的到中医院实习的经验。当時的我兴奋不已,直说暑假的時候也要一起加入她们的行列。

八月初,我带着从辅导员那开的证明信,和好朋友一起来到了中医院报道。首先去科教科和那里的医生说明我们是来进行短期实习的学生,然后科教科开介绍信给财计科和药剂科说明我们的来意。在财计科交完费后,一位李老师带我们去中药房熟悉环境。

第二天开始正式上班。我们的实习期虽短,但实习的内容和其他大三、大四的实习生没有什么区别。每天和专属的指导老师一样時间上下班,在药房里协助老师抓药,有空的時候将缺的药材及時补够。

还记得刚到药房的几天,我对药材所在的位置都很不熟悉,抓一味药就要问一次老师,烦的不得了。于是我在有空的時候用纸将药材的名字按顺序抄下,再多多转转药盘,刻意的去记记药的位置,甚至于想到一个联想的办法,比如从下面开始将药盘编号,将编号和药材的名字进行联想几天下来就对药材的位置有了大概的印象。

然后再过了几天,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由于我们的中药学课程还没有学,所以我对药材的药性不是很清楚,老师一开始教我用药性的方法来归类,然后不知不觉地,下次再见到这味药的時候就自然想起了上次的暗示,回忆起了药的位置。

在药房里的時光过得很快,每天都是站在药盘中间不停的抓药,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机械的工作,没有什么专业度可言,只要是看得懂字,记得住位置的人都可以胜任这样的一份工作。药房里的老师每天都找不同的话题来聊,有時候说得火了甚至还骂两句,但我想,这也是因为工作本身没有太多的乐趣和潜力的原因吧。

4天的实习生活让我和中药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我记录下了中医院中药房里所有的药材,同時也将大部分的常用药材记在了心里。认识了300多种常用药材,我想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带我实习的老师和我算是半个老乡,老师很慈祥,她经常在工作不忙的時候教我一些认识鉴别中药的方法,也和我讲一些有关在药房工作的利弊,她说她在药房工作了三十几年,人情世故见得最多。我还在平時不用上班的時候去安娜老师家拜访了一回,老师带我参观她的书柜,里面全是有关中药的书籍,其中最老的竟然比我还要大上三、四十年。我在老师家借了三本书回去看,受益匪浅。

在实习期结束的時候,老师为了些了一段实习鉴定,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兴奋了一天。她在评语中写到:“由于学习刻苦,目前已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这是对我的实习工作的一种认可,也是我这14天来不断努力的最大的收获。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调查 工作室 机制

社会调查室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之一,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在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搜集、数据的分析等相关系列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综合实践的能力。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主要从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锻炼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三方面着手,它采取项目制的工作模式,通过综合开展课题申报辅导讲座、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及科研讲座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科研实践中。同时,在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作室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建设机制进行研究能进一步发挥工作室应有的作用,更好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建设现状

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于2013年3月正式成立,已运营3年多时间。它以创新、科研、实践和育人为宗旨,在培养师生活跃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大学社会调查工作室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社会参与度,引导其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工作室根据这四个目的性,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培训课程。通过工作室的搭建,旨在引导学生在各类创新性竞赛中不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室有大量的优秀作品推选参加各级各类社会调研比赛,近三年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国家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3项、省级三等奖3项,一名指导老师被评为省级优秀指导老师。

二、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活动形式单一并陈旧。工作室的活动形式基本上是由答辩会、分享会、规定主题类社会调查问卷设计大赛、社会调查方案设计比赛等相关活动组合而成。在3年建设过程中,活动并无太大变化,也无任何形式上的创新,这些都很大程度降低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2、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行为比较被动。学生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往往较为被动,很难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之工作室的指导老师较少且都为兼职教师,精力有限。久而久之活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慢慢流于形式,学生就不愿意认真地参与其中。

3、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活动经费缺乏。在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运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经费是制约工作室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工作室基本上没有充足的资金给予支持和保障。用于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经费往往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

4、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缺乏长效性运行机制。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作为一社团组织载体,由学生处、团委、学院等多重管理,缺乏统一有力的领导和协调。同时工作室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服务指导跟不上,缺乏全局和整体规划。同时,社会调查活动开展不够制度化、经常化,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建设机制

1、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的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的领导机制,学校、学院两级部门应把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的建设纳入建设学生思想道德工作中来,并提高必要的支持和关注。同时,对于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的建设过程要有研究过程、部署过程、落实过程、检查过程,环环设置内容,不让工作室的建设流于形式。相关部门要对工作室的指导老师和组织机构骨干成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工作室经费的投入,通过学校、学院的资源为工作室搭建一批质量高的合作单位。

2、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的考核评价机制。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学校、学院两级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社会工作室基本上是没有考核过程,往往只是通过比赛结果来对工作室进行评价。对于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同时,基本上活动过程中,只重前期发动不重后期总结,只追求比赛结果忽视长效建设,社会调查活动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充分展现,缺乏激励性。

3、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的经费保障机制。要建立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的经费保障制度,从制度上对经费进行合理化管理。学校、学院两级相关部门可以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工作室的建设经费,同时对工作室的校内外合作事项进行监督,提高工作室自主“造血”功能。这样才能保障工作室工作的有序开展,保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有序开展。

4、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的师资保障机制。工作室应该努力搭桥,将学生的社会调查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参与力度,才能保障工作室能有一支优秀的指导老师团队。

5、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的项目合作机制。在立足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工作室应充分整合校内现有资源,积极与企业、社会团体等加强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必须完善好相关的规章制度,有章可依,这样才能减少活动中的随意性和差错率。项目合作的规章制度搭建好,工作室能进一步加强与校内外相关单位的合作,从而为团队成员搭建了实践的平台,为工作室提供了一定经济来源,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建设不仅引导学生内化知识与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社会参与度。在完善的建设机制体系下,大学生社会调查工作室作为学校可靠的社团组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桂丽.大学生从事社会调查的意义浅析[J].河南教育. 2010(2)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个体价值 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体价值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能直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直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这本身就是从一个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指的是使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是代表着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兴趣和政治意识,坚定政治方向,这也正是大学生的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其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社会所通行的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了解社会运行规则的过程,也是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过程。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能确定大学生社会化的正确方向。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又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他们进行历史的、道德的、法制的教育,从不同的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提高路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戒骄戒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1]一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二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特的人格魅力。“科学的魅力必须与自身的人格魅力相统一。三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以广博的知识提高理论的说服力,教育引导崇尚真理的大学生们,从而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目的[2]。

2.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教学方式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行研究型、开放型、创新型教学。由单一教师讲课变成师生互动,由灌输式教学变成讨论式教学,由照本宣科变成理论联系实际,由按照章节讲解变成专题讲解,由传统的教学变成现代化教学。将教师讲课与学生讨论、专题辩论、知识抢答、观看录像、“答学生问”等形式结合起来,克服“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的课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创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愉悦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在探索中得出结论。

3.强化实践教学,调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就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无论上《原理》《概论》《基础》课还是《形式与政策》课,都要使内容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高校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法途径:一是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不出校门,在课堂上就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它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比较容易组织实施的教学方式。二是组织课堂演示。课堂演示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授课内容通过演讲、辩论、朗诵、模拟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三是开展社会实践。高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四是指导社团活动、组建兴趣小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担任学生社团或思想政治类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4.突破学生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考核中,应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他们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3]对此,应实施多元考核方式和成绩综合评定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力求科学、客观、全面。应普遍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试题设计广泛采用开放型试题,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30%。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定;实践考查要广泛听取学生所在院(系)辅导员、教师以及学生干部的意见,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郑振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2]董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增2).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227-01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国家建设的栋梁,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会给国家的命运造成直接影响。高校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政治观念淡漠,功利观念强

现在的多数学生认为政治和自己无关,对学校所开设的“两课”更是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在思想深处对政治的认识较模糊。另外,由于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强,追求物质享受,活在理想中,缺乏现实的人际交往训练,所以容易被现实环境所冲击。他们不能把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国家所需要的目标结合起来,而是把学习作为追求功利、物质的一种手段,尤其在入党和就业时功利意识较强。

(二)轻奉献,重索取

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国际上的文化及观念都涌入我国,价值多元化取向日趋明显,这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判断有误,在奉献与索取发生矛盾时,会不自觉地选择回报和享受,他们对父母和社会的回报及感恩意识都极差,甚至有部分学生还觉得理所应当的在啃老。

(三)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不强

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一是学校、家庭,二是社会。由于学生一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他们最关心的是学习成绩,这样导致他们依赖性强,个人独立性较差,与他人沟通能力弱。失去别人的帮助,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办。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各高校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上下足工夫,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意识。要努力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班主任或导员要引导学生对社会动态有客观的认识,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和学生交流沟通,及时处理随时出现的问题,避免不良思想的扩散。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脆弱心理,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心理咨询的力度,这样可以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正确从容的处理,不会受其他不利因素影响。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师不是唯一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网络及大量图书的出现,让学生能通过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增长自己的知识。在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视野开阔,信息丰富,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可以发挥大学生这方面的作用,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发展,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平等、公正公平、开拓进取的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摆脱迷茫,了解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各类信息都能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正确对待外来观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四)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提供条件让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如去企事业、革命老区、走上街头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对国家的认识,这样了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自己向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发展。让大学生通过实践认识、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增加社会责任感。

(五)利用微博巩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现已成为大学生便捷交流的平台,它的草根性、平民性使大学生在使用时得心应手,在交流时更是心领神会,这样容易在微博信息沟通中得到满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和学生交流沟通,营造平等、轻松活泼的交流氛围,让学生通过微博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调整自我,及时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接受深度。通过设置感兴趣的热点、难点等栏目,把大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以便对他们的道德倾向、社会认知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有效巩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学校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除了学工负主要责任,还要积极发挥工会、行政领导、学生会、共青团等的组织作用,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韩桥生.政治制度公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11(01).

[2]丁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创新及其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7(09).

[3]王成平,任海涛,魏巍.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09).

[4]郑文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6(06).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课程定位 活动教学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强调专业技能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学生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及将来从事某些职业做好铺垫。然而,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处于自主状态,灵活性很大,甚至内容随意、任意。那么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实施,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呢?这是很多教授大学语文课的教师都在考虑的问题。以下谈谈我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思考。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大学语文课程,要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这门课程的现状与变革需要来分析。目前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偏向职业性和技术性,因而注重对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投入。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生们不重视,老师的教学策略和方式还较陈旧,适合的教材也很少,教材的结构系统并不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缺乏,不能有效地得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面对这样的现状,近些年来的课程改革者启示我们:开设的课程必须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大学语文课程理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必须瞄准市场,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立足于培养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能力。坚持以“必须”和“够用”为度,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就业服务,按照不同的专业和岗位的需要,安排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充分体现高职的教学特色。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实施

1.科学构建《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当包括精神与能力两大方面。从精神方面来看,应该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及社会意识的培养;从能力方面来看,应当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重,不可偏废。

精神板块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意识。优秀的文学作品反映各个时代的风貌,学生多阅读这些作品,对于了解文学历史、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给作品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再延伸、引入新内容,最终使学生体会教材的主旨——“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过程可以扩充同一主题的语言信息量,完善学生头脑中同类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积累,自主内化,从而提升人文素养。作品内容本身蕴含着德、智、美“三育”,学生在“雕琢”言语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熏陶,在言意的转换中,增知、获能、染情、悟理,从而达到“人文关怀”“言语立人”的目的,使学生的道德品性和人文精神在“悄无声息”的美文学习之中,在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中强化,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力板块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语言交流的直接应用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做必要的铺垫。听说内容可以与校内的社团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相贴近。阅读训练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根据学生的专业领域来选择有针对性的言语作品,以及读屏、计算机阅读能力及从中搜集、筛选、处理所需信息等课程内容。写作训练应该尽量选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就业、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内容,应侧重于科技论文、调查报告和公文写作这些应用文体的写作,写作内容一定要有实用性。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

大学语文教学要摆脱原本单一、封闭、自我循环的传统模式,要以学生为本,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中的语境进行引领和启发,把语文课堂与社会相结合,与文化素质讲座、校园文化艺术节相结合,开展诗词欣赏系列讲座、名著电影演播等丰富的教学模式,开展主题班会、辩论赛、普通话比赛,举办征文活动,与学生的文学社团相结合,开展文学创作论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评选……通过活动教学提供给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的目的,才能有助于学生专业特长的发挥,真正体现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观、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及终身化和国际化的现代教学观。

参考文献:

[1]张守兴,胡玉东.大学语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

当前,我国已进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就成为难以避免的客观现实。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的革命。也带来了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各种思想的跨国界交流,也有力地促进了价值取向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当代大学再也不是“象牙塔”,大学校园由封闭转向社会开放。成为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生活在这样多种价值观密集交织、激烈碰撞的环境下,必然受其影响。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已明显显现出来。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生活观念,如赞同“提倡雷锋精神”的学生占60.8%,也有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价值观,同意“金钱至上”的学生占3.98%。有坚持“报效祖国”的学生占19.09%,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学生占51.81%。

2、价值追求的实用化。

伴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我国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认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他们不但强调社会价值,也注重自我价值;不但注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而且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开始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建构现代价值观。但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法则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蔓延。如许多大学文学社团冷冷清清,做文学梦的青年越来越少;大学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拉赞助、寻求投资已成为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有些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不大,如十大歌王比赛只是模仿文化炒作。只为少数人的“成名”。校园文化的世俗性体现了大学生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

3、价值选择的矛盾化。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定型。传统的与现代的、理想的与世俗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当代大学生的观念意识与实际行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性的现象比较明显。他们大多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具备的新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又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大量调查报告都能证明,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期待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有成就事业的愿望,而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多数大学生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但是真正要他们为集体和他人做事情时,很多大学生却斤斤计较,不愿主动参加或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差异,这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然而,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功利化、矛盾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化解大学生出现的困惑、迷茫、盲从。必须通过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来调适、规范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不再无所适从,而认同、归依于符合民族和国家整体利益的价值评判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以作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为我们提供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大学生只有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就是坚持的指导地位。高校要坚持用发展着的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2、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核心内容。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经过近现代的曲折徘徊与浴血奋战,经过近几十年来的积极探索与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能有效发挥本国优势且取得了辉煌成就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历史成就确实能使当代大学生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他们又是没有苦难记忆的一代人,其生活在一个思想多元化的开放社会,所以主旋律的高扬显得更为必要。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有助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和积累的矛盾。并树立解决矛盾的信心。大学生既应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又应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3、坚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主旋律。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拼搏奋进、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激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弥足珍贵的强大精神支柱,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有之义。一种理想信念,如果不能体现为某种精神,如果不能表现为某种状态,就不能发挥推动力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全民族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4、坚持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关键。“八荣八耻”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在当代的体现和发展。是为应对商品时代社会成员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迷失而提出的道德和价值理念导向。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及其教育方法、渠道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使其从对社会主义道德与核心价值观念标语口号层面上的抽象诠释变为大学生内心衡量是非黑白的具体尺度。自觉应用到具体问题的实际分析与价值判断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道德支撑与价值引导作用,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动力、把握人生航向的行动指南和抵御各种不良思潮侵袭的强大盾牌。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根据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向突出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由于价值取向一元论具有普遍的范导功能,具有形而上追求的意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所以教育大学生自觉地认同、维护社会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就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在社会转型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使得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现多元化,很容易产生价值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各自利益而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其次,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道德判断能力和形成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期通过这些措施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在面对多元文化尤其是多元价值时不迷失自己并作出自主选择。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社会统一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其社会成员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础,也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达到普遍价值认同的结果。由于一元化的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个体的共同意愿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一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守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2、根据大学生价值追求功利化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人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必然具有其物质性、生物性的一面,因此,人必然要追求物质的需要和生理的满足。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人作为宇宙中的高等动物,又不能仅仅满足于生理的享受和物质的追求。人之为人,人之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想,有使用和驾御物质、金钱的能力。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我们被周围的金钱诱惑、功利追求、物质崇拜、商品拜物教的包围下,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一方面,要承认和肯定人的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因为这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人们的精神,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远大的理想,具有使用、把握、操纵物质的能力,成为金钱、物质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其次,要注意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有没有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决定着人能否超越现实的存在。价值观教育一定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从各个方面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绝对不可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一方面,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接触到大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是自己的内在王国,是真正的自我,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时。一个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高级精神需要,进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享受精神文明的幸福生活”的新人。

3、根据大学生价值选择矛盾化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育中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相配合,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㈨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逆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西方社会的“义工”制度,其目的是多重的。其中之一便是倡导公民、青年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来体验奉献的乐趣,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要倡导和推动学生更多地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三下乡”活动、帮贫扶贫活动等,把价值观的构建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由理论转向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培养评估的重要参考。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借鉴了近现代社会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蕴含着几千年人类文明曲折发展历史的精华积淀和深刻的当代科学哲理,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是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共同担负起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自觉把“育人”贯穿于“教书”的全过程,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上下下功夫,在深入和普及上下功夫,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润入学生的心田,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内容策略

[论文摘要]随着社套的深刻变革,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矛盾化等特点。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根据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现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能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美旭.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3):117.

[2]王海柳.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7):25.

[3]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7.

第9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效性

[作者简介]耿茹(1975-),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李国明(1974-),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河北 张家口07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2010年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教研项目“普通工科院校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2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任。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工科院校,基础课教学面临办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大班教学等不利条件,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教学、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的问题。如何针对自身实际来提升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成为基础课教学研究的重点,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

教学、科研、学生思想工作等都要依靠教师完成,师资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基础课质量的高低。目前,我院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和专业理论水平。基础课不仅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而且充分吸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其他三门课程最新的理论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综合性,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专业理论水平。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时刻关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热点,提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师资培训、外出考察、专家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其次,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一方面,建立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集体备课来研究教学重点难点,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加大科研精力的投入,密切关注本学科有关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在教学中积极应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善于总结教学实践和经验,及时将教学实践和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形成研究性论文。

在我院办学经费紧张的实际情况下,要积极探索加强基础课课程建设的新途径。首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现有的教学案例、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教案、教学资料、考试试卷等进行分类整合纳入教学资源库,为基础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其次,积极拓展其他教学资源。加强我校同其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本市其他高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他高校课程建设经验,完善自身课程建设。最后,继续推进基础课精品课程建设。2007年基础课已被评为院级精品课,但与省级精品课程还有差距,要对照省级精品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课程自检自查,找出不足,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

二、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基础课作为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和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尤为重要。首先,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学内容应当以学生为本。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紧紧围绕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把学生关心的学习成才、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理想信念等重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帮助他们分析、解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学环节要紧扣实践,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师要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体的教学方法体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避免空洞的说教,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多去感受和体会基础课对其人生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由平等地与教师探讨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发展个性,健康成长。再次,教学效果凸显实效,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基础课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运用所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独立思考、自主分析解决所碰到的问题;能够结合自身特点谋划自身发展道路,进行成才规划,明确大学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储备好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能够紧扣时代脉搏,知道社会所需,顺应社会大势,在时代主流中有所作为。

三、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与客观现实的脱节是影响基础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坚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更新和增补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要贴近大学生活。基础课教学是德育教育,只有在思想和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学内容的选取,不仅要反映大学生的生活特点和思想动向,而且还要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省悟自身行为。其次,引导学生贴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新闻、报纸和网络等方式了解国内外时事,关注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工科院校,不少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国家大事浑然不知,这不仅不利于我们达到培养国家有用人才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所以,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终是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所以,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知行统一。再次,贴近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往往依赖性强,独立生存能力较弱。进人大学后,他们面临着生活自理、学习自主、人际关系自处的难题,在心理上往往都会产生种种不

适应,形成心理困惑和不解。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和疏导,大学生就可能产生自卑、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所以,基础课要贴近学生心理,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尽快适应大学新环境,走出心理困境。

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深入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基础课实效性的重要条件。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的原则,我们对基础课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在教学方式上,我们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自主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生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将影像、文字和声音等多种教学载体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自制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一是建立基础课精品课教学网站,不断充实网站内容,将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参考书目、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上网公开,便于学生学习浏览。二是积极利用网络开展课程辅导,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开自己教学用的电子信箱和QQ号,便于学生利用网络向老师提交作业,与老师交流思想,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教师则可以在网上批改作业,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此外,教师还积极引导学生登录相关网站,如《法治在线》《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在教学方式上,加强实践教学也非常重要,这是提高基础课实效性的关键环节。面对我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十分薄弱的现状,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首先,制定实践教学实施制度和考评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开学伊始,由教研室统一安排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制定实践教学配套的各种实施细则,由教师根据班级的情况组织实践教学小组,各个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实践教学。同时,制定实践教学的考评办法,将实践教学的评价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平时成绩的30%。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各个班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开展欣赏爱国主义影片、热点问题讨论、社会调查、道德情景剧、模拟法庭等活动,有效促进基础课学与用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改革过去“注入式”“满堂灌”的单向式教学,向师生良性互动式教学转变。运用案例教学、讨论、辩论、学生讲课式、主题班会等互动式教学法,配合多媒体课件和电化教学、网上交流与辅导等多样方式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探索。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第10篇

关键词:高师生;就业能力;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师生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除了高师生的供给增长(相对于需求)过快之外,高师生就业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探讨高师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改善高师生就业状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师生就业能力的含义及构成

高师生就业能力是指高师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并保持工作机会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在构成要素上包括诸多方面。对高师生就业影响最重要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础实践能力――高师生顺利就业的前提,包括人际关系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二是知识拓展能力――高师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即知识的开拓和能力的拓展,表现为知识的广博度。三是创新能力――高师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指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陈腐观念的素服,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高师生就业能力的含义主要指高等院校内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们就业实力。

二、高师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第一,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不足。高师院校的师范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失衡工作效率和效果差。目前高校对师范类专业的设置,除了传统的专业理论外,几乎还是有老三样的课程:《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而对实际操作上的应用类的训练则非常的少。欠缺教学的专业性。缺乏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特质。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当前的师范教育重“学术性”、轻“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育类课程占学时比例太少,且存在重理论讲解、轻实际技能训练的倾向;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时间短,一般只有8周时间,实习内容多为课堂教学,缺少班主任工作、学校行政管理和课外辅导的教育实习,形式单一。使一些师范毕业生组织能力不强、知识面狭窄、兴趣单调,难以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要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学习负担很重,三笔字、普通话的练习时间确实很少,而有的学生要准备英语过级考试,要准备考研究生,他们每天都在读英语单词,看语法书,看专业书,做高等数学题。所以,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宝贵,分秒必争。而且,还有些学生则认为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额外的负担,除规定的训练时间外,都不愿意花专门的时间去训练,且每次规定的练习也都敷衍行事,不认真去读、写,或者根本就不去练习,根本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由于疏于训练,职业技能也就相当缺乏,以致于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缺乏职业素养,不像职业老师。言行举止都没有得到专门的训练,没有从内到外养成师范专业的职业特点。导致的后果是: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同,自身也缺乏信心。

第二,职前准备不充分。很多高师生对自己性格、兴趣和爱好等缺乏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就更谈不上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所以在具体的求职中很难做到有效准备和有的放矢。性格上的不同导致的差异。服务职业的教师,开朗的性格和极富亲和力很重要。其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高师生要在就业前认真衡量自己的性格特点,做好职业规划,如果没有“知己知彼和良好的心态”,势必影响以后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再者,欠缺有效的沟通能力,无法很好地完成作为老师的“传道授业”的传和授。在这里,对于高师生而言,主要是信息的传达和辨析的能力,还有与家长和学生及同事的及时沟通能力。由于在平时的学业中没有重视此环节,导致的后果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实习期间,对工作的接触度欠缺,职前培训这块也无法顺利完成。

第三,求职技巧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通畅。高师生刚走出校门,缺乏系统的就业教育和正确的就业指导,不少高师生缺乏社会知识,就业意识仍很淡薄,就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使读的是师范专业,但如果做老师难度太大,就要考虑自己能否到企业或其他岗位就业,目前高师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意识。目前,高师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多是自己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做好就业的引导和宣传工作,让用人信息和就业信息可以及时反馈,“把学生推荐出去,把用人单位请进来”,学生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

三、提升高师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第一,树立以培养高师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推进师范专业改革,提高学生适应性。一方面,学校应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尤其要重视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师范生应当具有过硬的技能,能够立刻走进课堂、驾驭课堂并有良好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是师范生的立身之本。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动手能力,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避免出现“师范专业学生除了做教师,不会干其他”的尴尬局面。

第二,建立和完善高师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的师范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中,理论课的课时占了很大比例,但是用人单位更喜欢业务熟练的毕业生。所以,对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试说、试教和实习工作应该做得更扎实、更有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手:一是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组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各部门要改变目前在学生培养实践能力职能分割的局面。在校外,与师范专业相关的单位和部门接洽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二是确定大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内容机制。一方面,增开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旨在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的课程。另一方面,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充实践内容,增强实效性。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抓好职前培训。高校要把学生职前培训当成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而不是快到毕业了,“临时抱佛脚”。根据对多个学校的调查,目前,职前培训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挖掘自己的潜力,并对自己适合的职业进行准确定位。二是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就业中的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三是就业技巧训练。此项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实战本领。职前培训必须收到实效,才能真正有利于高师生就业,特别是专业性很强的师范专业。

首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培训,并能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支队伍不仅包括“就业指导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应该包括主管就业的学校领导、院系领导和众多的学生辅导员。这支队伍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把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加强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随着近年来高师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的供需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量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对大四学生的一份调查中发现,因特网已经成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在就业信息收集、分类、、反馈等具体环节上下工夫,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为广大毕业生服务。

再次,加大投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每年省教育厅都会统一安排时间举办人才招聘会,各个高校几乎都有自己的人才招聘会,但这样的人才招聘会的实效如何呢?对各个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通过本校的招聘会签订协议的学生人数一般只占毕业生总数的21%左右。所以,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采用多种方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孙万东,梁淑艳.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2、唐瑛.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林瑞高,陈菲.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

4、徐仲伟,郑洁.师范高师生就业素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5、涂艳国,李伟.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教育与经济,2005(3).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班级建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大学的灵魂,创新之根在实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只有坚持实践的锻炼,才能孕育出创新的希望。高校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地,是辅导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

“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因为,毕业生将不仅是求职者,而首先要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8年10月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目标。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而统计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仅为0.3%至0.4%。大学生创业之路的艰难反映了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应试人才,创新素养缺乏,无法适应变化快、关系复杂的社会。敢于创新,敢于创业应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在目前高校班级工作中,急需将创新和创业两个元素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其中,做好创新创业大学生班集体建设具有时代意义。

一、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影响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单位,承载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全部内容,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活动、教学计划都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展开的,虽然目前我国高校有的实行了完全学分制,有的实行了学年学分制,学分制下相比学年制下的班级建设,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因为相同专业的同学主干课程不会有太大的差距,选课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在本质上班级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它依然是进行教育的最小载体,学校主要活动仍然是以班级为载体进行的。

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高级人才,离不开班级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怎样的教育,都不如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集体给他的教育更多”。良好的集体风气育人于无形,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奠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不可能在个体独处的空间里完成,而班级组织正是社会向学生提供的一种在校期间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它对其成员的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积极向上蓬勃健康的班集体对校园和谐,甚至对社会的稳定都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个曾经运行健康的班级不仅与在校学生息息相关,而且毕业之后这个无形的班级对个人的发展仍然在起作用,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

目前大学生班集体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连续的扩招使高校在校生数量大幅增加,但是教育资源的增长却相对缓慢。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远远小于教育部规定的1:120~1:150,辅导员人数的缺乏大大影响了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果。而教室、微机房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大多数学校采取流动教室授课的办法,提高教室的利用率,再加上大学课时少,有些课属于选修课,大家在一起的时间较少,一个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缺少中学那样的班级氛围,这就使得传统的教育管理学生的固定阵地消失,学生们失去了能够经常交流合作的固定场所,开始各自为战,集体观念日趋涣散,大学班集体建设出现松散的状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要重视班级建设。

二、利用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植根于日常管理和活动的点点滴滴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班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级活动内容直接关系到其对班级成员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到班级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在创新创业班级建设过程中,要重视通过活动增加学生对班级的认同度。研究表明,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感越强,他越有可能持有组织的观点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

(一)通过开展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培养创新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培养创新型班级不可缺少的部分,老的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造成一潭死水沉闷的气氛,会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能给班级带来创新氛围。新鲜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仅让学生乐于其中,而且它还起着开阔思路,活跃思想,激发思维,引导着他去创新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实践证明开展各种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活动的设置非常重要,每一个活动的目的,它的生动性、可操作性、要进行哪一方面的教育,预期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等,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这些活动是动态的、有可参与性,可以使学生由一个讨厌说教的被动者变为乐于参加的主动者,而且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接受了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商丘师范学院的周末文化广场,就是一个探索了三年的品牌,是集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每个周末以一台主题晚会的形式把同学吸引过来,每次都精心设计主题,紧扣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庆祝十七大的召开、庆祝建国60周年的诗歌朗诵会,选择积极向上,富有感召力的节目,使学生深受震撼,效果显著。这个活动由班级承办,老师负责宏观指导,注重节目水准,学生设计排练,在参与与欣赏过程中让学生受到触动、受到教育。

(二)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以全国先进班集体商丘师范学院06级经济学二班为例

为了培养学生敢于试验、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从大一时这个班在辅导员指导下就设计、开展了几项活动,贯穿于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而且长期坚持下来,收到了明显成效。

1、组织游学考察,2011年在十一长假期间,08级经济学二班同学们骑自行车,历时七天,行程1350公里,途径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四省,对苏州工业园区等进行参观考察。旨在深入沪宁苏工业聚集的发达地区,探求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对途经地区的大学及名胜参观访问,这次远游既增长了知识和阅历,更锻炼了意志,回来后在老师指导下写出了一万多字的调查报告。社会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有时比学校教育更具体、更生动、更深刻、更大。使学生在接触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融会在一起,促使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自己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认识。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2、组建社团,06级经济学二班结合自己的专业组建了经济共学社,创办《大学生指南报》,以“关注大学生活,引领消费时尚”为宗旨,依靠广告和赞助生存,做大学生自己的报纸,出版发行了20多期。还利用周末时间成功地组织“励志大讲堂”,联系校外成功人士、公务员和老师先后举办了二十多场创业、就业、考研方面的讲座,非常受学生欢迎。这个社团一直持续到现在,一届一届的传承了下来,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实践能力。

3、建立创业网站,结合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创办了校园114网站。它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便捷服务的网络平台和网上创业的训练,在这里您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享受与大学生相关的生活、学习、资讯、购物等服务,一些同学整合当地特产在网上开店,进货发货,同学们在网上小试牛刀,初步了解市场。

4、联合当地企业举办“凤鸣杯”营销策划和“天翼杯”创业计划大赛。凤鸣湖牛奶是当地一生产鲜牛奶的厂家,在它投放市场前,这个班专门为它举办了“凤鸣杯”营销策划大赛,同学们以胜出的营销方案为主,整合其他方案,为其做了一整套方案,经厂家运行,目前已经打开当地市场,尤其是校园市场最为成功,即将毕业的一些同学也和这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

“天翼杯”创业计划大赛是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和素质,突出以专业特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这个班结合专业特点设计的一项活动,历时两个多月,选手们就自己的创意做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了详细的创业设计书,决赛现场,选手们首先就创业设计书向评委及观众做精彩陈述,并回答评委的提问。这项活动意在启迪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和影响,深受学生欢迎,为学生创业、就业奠定了基础。

三、在创新创业型班级创建过程中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富有开拓精神的全能辅导员是建立创新创业型班集体的灵魂

创新创业型班级的创建对辅导员要求很高,要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方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导的工作内容。辅导员既是政治上的领航者,又是专业上的导师,班级发展的设计师,甚至还是心理疏导师,作为班级最直接的管理者,辅导员起着统领全局,指引方向的作用。

工作一定要高效,用一套快捷的工作方法把自己从日常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处理好班级的宏观指导和微观管理的关系,看问题层次要高,选择最重要的角色,抓大放小,收放自如,具体班级事务交给学生,大胆地锻炼他们,建好学生干部队伍,通过他们完成基本管理,是创建创新创业型班级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

针对班级专业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班级活动,制定具体方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创建创新创业型班级对辅导员的较高要求。

做科研、引领、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辅导员,用使人信服的科研精神和厚重的学贯中西的理论涵养带出一流学风,用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班级。

(二)建立创新创业型班集体的关键是建立创新创业型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的创建要持之以恒,贵在坚持,不在轰轰烈烈,一个很小的活动都可建成很好的班级文化,形成创新创业的班级气氛,譬如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就这个小小的活动,由刚一开始班级建立时,大家多是介绍自己的家乡,由浅层次的互相了解认识,到进一步交流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学术观点等,再到为了就业模拟面试现场,两个学年下来,一个个由初入校时羞涩、口齿不清,方言严重已蜕变为坦然自若,思维敏捷的成功大学生的形象了。同时也塑造了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共同成长。

把每个活动办成班级文化,用文化精神浸润、感染每个学生个体,惠及每一位同学,以集体带动个体,无形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因素分析;可行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71-03

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困难,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且逐渐被边缘化,成为影响高校和谐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的制约因素。目前高校对贫困生就业帮扶很多还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提供的帮助更多的是经济资助。因此,在此基础上研究高校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的就业现状(矛盾分析法)

1.自身定位不合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因生活环境形成的心理负担,部分高校贫困生将自己定位于弱势的状态,在大学生活中没有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就业时缺乏足够的自信,不能结合自己的优势及掌握的信息资源来获得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与此相反,另一部分则表现出过高的目标,求职时易受“三多三少”的影响,即考虑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国企多、私企少,侧重工作的体面性、稳定性和福利,从而在工作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就业数量之间的矛盾。随着高校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自主择业已成定势,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660万人,2012年达到了680万人,2013年规模将达到699万人,大规模扩招也使贫困大学生的绝对人数在急剧增多,高校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30%,然而,市场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在有限的就业岗位情况下,非贫困毕业生就业人数远多于贫困生就业人数,在高校贫困生综合素质不足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就业矛盾会不断地加深。

3.社会不平等及信息资源受限与签约率之间的矛盾。当今社会,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学生及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就会对其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客观上造成竞争机会的不平等,使得那些经济基础差、社会关系弱、个人素质也不拔尖的贫困生产生迷茫恐惧的心理,无法摆正心态,摆脱困境。另外,贫困生因自身和家庭所掌握和利用的信息资源有限,物质经济条件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之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导致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层次与质量上降低标准,故而使得该群体的签约率偏低。

二、影响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基于PEST模型分析

PEST是分析事物所处宏观环境的分析模型,所谓PEST即Political(政治)、Economic(经济)、Social(社会)和Technological(科技)。这些是事物的外部环境,而本文可以从PEST中分析出当前关于高校贫困生就业的外部因素。

1.政治环境(Political):政策制定及其缺失:授之以鱼未授之以渔。2007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强调了构建“奖贷助免补”资助体系;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专门强调了要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但实际落实进度缓慢,效果欠佳。总体来说,国家能够依靠政策指导维持贫困生相对稳定生活,却忽略了贫困生就业问题的执行力,授之以鱼却未授之以渔。

2.经济环境(Economical):收入水平明升暗降,“后勤保障”压力渐增。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收入虽与从前相比有所提升,但综合考虑整体经济水平提高、物价上涨等等原因,贫困生的家庭收入与非贫困生横向比较呈现更加贫困趋势。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与非贫困生相比没有过多“后勤保障”:非贫困生敢于面试不同的企业,面试时间长且多,而贫困生仅奢求于找到工作机会,不敢尝试太多面试,导致自我降低就业门槛与就业质量,就业能力与非贫困生相比明显变弱。

3.社会环境(Social):社会价值观错位、高校指导缺乏、家庭现状三方加剧压力。首先,在城市和农村家庭,“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形势使很多毕业生和家长看不到教育回报的希望,“新读书无用论”升温,“不读书等着穷,上大学立刻穷”成为部分农村地区的顺口溜,错误观念撼动内心;其次,大部分高校对贫困生的帮扶机制存在缺陷,缺乏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在相关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工作流程等方面滞后,未能深入地训练贫困生的就业能力;最后,家庭不能够给予贫困生过多经济支撑,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降低了他们的求职要求,限制了他们择业的范围,家庭成为他们的羁绊而不是支持,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改变现状的机会。

4.技术环境(Technologic):互联网利用率低,平台不健全。互联网以其快捷和信息量大的特点,适应了人才市场的网络化运作需求。通过它,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最新就业信息以及相关政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实行网络招聘形式。对于大部分贫困生而言,电脑使用频率偏低,加之贫困生就业援助平台及就业信息平台不健全,不能够及时了解企业最新技能与专业需求,出现供需不匹配与断层,必然导致贫困生就业率低。

(二)内部因素: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分析

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是一种包含多种胜任特征的结构,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力。胜任力模型包括行为、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与社会动机这六个因素。笔者经过对在校的多名贫困生以及已毕业的多位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行为事件访谈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将影响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内部关键因素加以整合,并据此构建了影响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内部关键因素的胜任力素质模型。

1.知识与技能:求职与就业的基础。大学期间,学生们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实习经历以及各方面文化的学习成为了加固其整体形象的重要环节。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倾向于招聘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即学习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好、实践经验丰富、校园活动频繁、硬件设施(计算机应用水平、英语考级水平、专业知识储备等)完备的全方位发展人才。但是,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分重视学业成绩,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文体素质、活动能力等比较欠缺,加之由于心理自卑以及经济局限,他们较少参与大规模团体活动,因而失去很多锻炼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机遇,削弱了其就业竞争力,在求职应聘时很难得到理想的企业和单位管理者的青睐。

2.择业就业观。择业就业观更多的体现为职业期望。职业期望是将自身的兴趣、价值观、能力等与社会需要、职业声望、社会就业不断协调的结果。部分高校贫困生因缺乏较为全面与系统的就业与择业的指导,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并且受社会主流就业观念的影响,不能从自身状况出发,一味向往优越的工作,导致在实际生活中,未能形成与制定出科学的有实际操作性质的职业生涯规划,生活目标与追求方向不明确,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较为单一,发展不平衡,最终使自身能力和价值观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个人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在竞争上处于劣势。

3.自我形象: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主要包括外表、能力、就业预期。首先,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较少购买一些体面靓丽的服装来凸显自己的外表和气质,但用人单位是很看重应聘者的形象气质的,“形象气质佳者优先”常常见诸于各类招聘上。其次,因为个人内心封闭,很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后,大多数贫困生因为长时间处于贫困状态,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所以就业预期普遍偏高。但就业预期和社会需求相比,相距甚远,在其心理上形成较大落差。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形象认知不是十分理想,从而错失一些应有的就业机遇。

4.个性与品质。一般出生于较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有相对独立自主的个性以及谦虚、上进、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企业所欣赏。但是贫困生个性与品质中部分缺陷是其就业的较大障碍。家庭经济条件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态,在学校里,不自信的他们不愿过多地与其他圈子里的同学言谈,更少去争取学生干部职务、在舞台上表现自己的机会等,故而很难得到他人的欣赏和肯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在就业与求职过程中消极待业,错失良机。

5.内驱力与动机:指内心自然持续而强烈的想法或偏好,它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欲望与驱动力存在以下几种情况:①解决家庭经济状况,缓解家庭压力。这是贫困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压力来源与动力来源;②步入职场愿望强烈,通过曲线就业途径,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后期进一步进修的机会与资源;③尝试心理。积累求职经验,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做好准备;④畏惧心理。对于社会,自我没有勇气面对,选择考研或其他推迟步入社会的方式。

在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欲望相对而言比较强烈,他们会更加主动与积极地求职应聘,就业成功率会更高一些。在第三种情况和第四种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欲望比较弱,仅仅体验其过程或直接放弃,这一批贫困生就业率会明显偏低。

三、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力的对策

根据上述外部宏观因素的PEST模型与内部微观因素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得出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对策,基本思路是:外部强化,内部提升,配套支持,共同助力。具体措施如下:

1.打破现有的困难生资助模式,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家、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努力转变针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原有思路,打破与逐步改变现有的单纯的助学金资助模式,与高校共同努力,四位一体,加大对困难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支持,推进建立困难生实习基地,真正提高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各学院搭建教育平台,加大对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全方位提升其综合素质。高校内部应发挥各种力量,促使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学科带头人牵头,有侧重地加强对贫困生的专业技术培训;由学工人员鼓励更多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模拟招聘等活动,提升其创新、组织、管理等能力;由辅导员引领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业见习等与社会、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活动,达到全方位锻炼能力、完善素质,以实现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应对。

3.学生社团组织适当吸收困难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帮他们释放心理负担,弱化自卑心理。笔者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励志社,其成员全部为我院大二、大三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在服务院系的同时,更加关注我院困难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旨在鼓励困难生励志向前、不断拼搏、逆境励志、努力成材。如今已构筑了高低年级学生之间学习、工作经验交流的桥梁,帮助低年级同学确立长远的大学生涯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另外,学院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在校期间困难生)回校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帮扶。在学业与求职就业方面实现“一对一”对接,更好地帮助与引导了贫困大学生的发展与就业信心。

4.加大对困难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困难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要具有长期性、系统性、连续性。首先,长期性体现在该工作不仅包括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各类扶持与帮助,还将延续至其求职与就业过程中。其次,通过系统的思路,能够使指导工作有明确的衡量性与方向性。从入校以来的主题教育,帮助困难学生设定目标、认清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每学期初制定大学生生涯规划书,到学期结束召开座谈会,回顾本学年是否完成目标,有何收获,做到就业目标与预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指导工作切不可流于形式,要有连续性,做到层次的不断深入,质量的不断提高。

5.改善信息不对称与滞后现状。增强学校与企业间关于就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从而搭建起高效的就业信息平台。同时,给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另外,高校发展模式上不仅要重量,更要重质,要由粗放式发展转变为集约型提升,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针对贫困生的教育,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不至于出现较大的落差与不匹配现象。

参考文献:

[1]周剑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5,(4):317-319.

[2]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2):10-11.

[3]李从松.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2,(2):5-9.

[4]张欢,王丽.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就业愿景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3):39-45.

[5]祝玉芳.高校毕业生择业心态系列调查之三——关注高校贫困毕业生[J].教育与职业,2006,(31):64-65.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