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1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互设计的主要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互设计关注的是能够给予信息需求者更加多的交互体验,是传统设计产品和服务难以企及的。因此交互设计理念受到很多设计人员的关注,并且迅速成为我国相关设计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而积极探究交互设计在产品开发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关系到交互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交互设计的概况
交互设计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的内容,其关注于设计交互性能的发挥,能够实现产品和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以最大化地满足其需求。实际上交互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在银行取钱的时候,需要在大厅获取顺序号码,由此才能够享受对应的金融服务。在此过程中,交互设计的关键在于用户研究,并且将这种用户研究结果反馈到设计上去,以体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交互设计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效能:其一,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体现出从研究到设计的转换问题,交互转换可以使得这种转换的程度得以提升;其二,学生在掌握关键用户研究方法之后,不能在设计思维上达到专业水准,此时可以以交互设计的方式来打破这种局面;其三,学生在保持较高热情的时候,研究点还停留在用户需求上,并没有找到对应的解决对策,此时以交互设计ID方式来引导,可以保证此阶段的过渡。由此可见,积极将交互设计运用到产品开发设计专业中去,是很有必要的。
二、交互设计在产品开发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一)实现模块化教学的渗透。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在渗透到产品设计专业本科教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开展:其一,注重产品设计专业技能和方法的锻炼和培训;其二,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够以职业规划的视角去审视当前模块化教学的内容。显然,上述教学理念的转变,带动了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笔者认为在此过程中需要秉持以下基本原则:其一,以当前产品设计系统为基础,立足客户需求,实现课程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仅要将理论基础知识纳入其中,还需要关注专业职业规范和技术的内容;其二,以能力本位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引导,找到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之间的异同点,将其作为教学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以便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相互呼应的关系,保证课程结构内容的不断改善和调整;其三,实现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教学之间的融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保证两者之间的时间跨度不是很大。依照上述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实现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防范的制定,具体来讲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依照CRE模式的课程开发模式原则,以实践为主实现产品设计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明确,并且从交互设计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的角度对其展开分析;接着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于交互设计从事的工作类别进行归纳和总结;之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用户调研和分析、动画设计等多个工作视角去审视交互设计的优势,由此确定交互设计的就业方向。
(二)交互设计产品开发设计专业应用效果。依照上述模块化的操作方式,发挥交互设计在产品开发设计专业中的效能,我们可以将其价值归结为如下内容:其一,交互设计在产品开发设计专业中的应用,使得共同的知识点得到了糅合,使得不同章节的设计课程出现了共同点,由此实现学分交互式原型设计能力的不断培养和锻炼。另外,在设计程序和方法方面,也使得不同年级的课程之间产生了交互点,由此使得各种设计方法融入到统一的设计系统中,这对于更加有效地解决各种设计问题来讲,其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其二,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符合知行合一的基本教学理念,使得学生在对应交互设计理论的引导下去进行交互设计创作,在这样的实际操作中学生对于交互设计的理论认识程度加深,由此形成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格局,真正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其三,有利于实现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发展。以模块化教学改革为契机,使得课程教学内容中重复的内容不再重复,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效率也会不断提升,课程结构也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合理化调整和改善,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来讲,是很重要的。从总体上来讲,交互设计关注的是对于用户行为和心理主观方面的研究,希望再融入心理学、行为学、人类社会学等方面知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使得课程结构更加合理,以增强学生交互设计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互设计的确能够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其在促进当前产品开发设计专业改革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应该正视其在这方面的效能,在充分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切实地参与到交互设计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去,以发挥其在产品开发设计专业教学方面的作用。
作者:张博 单位:北华大学 美术学院
摘 要:随着以计算科学为核心的人机交互、图形图像、虚拟现实、普适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课程建设,我们正在开展从《人机界面》到《人机交互》的本科生课程改革。本文从课程历史与现状分析、研究型大学相关课程现状与分析、课程知识点设置建议三个方面,介绍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阶段进展。
关键词:人机交互;课程建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课程历史与现状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学院开设的本科生课程《人机界面》/《人机交互》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历史,近年来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平均约130人/学年。
在2004年以前,北航计算机系/学院的本科生课程《人机界面》,重点讲授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面原理和设计方法,主要有人机界面的概念和发展、命令行界面、图形用户界面、界面开发环境和工具等内容。
随着以计算科学为核心的人机交互、图形图像、虚拟现实、普适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考虑到学生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需要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课程建设,我们开展了从《人机界面》到《人机交互》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工作。
事实上,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虽然该课程的名称仍然为《人机界面》,但是教学方案已经增加了大量关于人机交互的教学内容,例如人机交互的概念和发展、人机交互技术与设备、多通道人机交互技术等内容,其中人机界面与人机交互各占一半教学内容。
在2007年至2008年期间,根据本科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工作部署,通过学院领导、资深教授和授课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将本科生课程《人机界面》更换为《人机交互》,并且确立为计算机学院的核心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以人机交互的知识点为主导。虽然课程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还需要从学科需要、知识点、课程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人机交互》课程建设。
2 研究型大学相关课程现状与分析
根据对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相关课程现状的调研和跟踪,我们分析了与《人机界面》/《人机交互》相关的课程特点和发展趋势。大部分研究型大学以《人机交互》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本科生课程,也有小部分大学考虑到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需要,继续以《人机界面》为本科生课程,但是其教学内容充实了大量的人机交互知识点。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人机交互课程(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主要讲授构造有效交互的原则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机交互设计能力,加深学生对人机交互因素的理解,以课堂作业(40%)和期末项目(25%)为主要课程考核指标。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人机交互设计课程(Introduction to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主要包括人机交互的认知学、概念原型、设计方法、开发工具和环境等内容,以课程讲授、小组讨论和课程实践为主要教学形式,以课程实践(50%)和课堂作业(20%)为主要课程考核指标。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人机交互方法课程(Introduction to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Methods)重视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借助人机交互的发展历程讲述主要的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强调人机交互系统和工具的设计、实现与评估。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人机交互课程(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主要包含用户界面设计基础、人机交互元素、人机交互模型、人机交互软件、输入输出设备、可用性、先进交互方式等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阅读文章并发表评论(25%)、课程项目(35%)和课程实验(35%)为主要考核指标。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人机交互课程(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从用户交互的行为出发,强调人类认知系统、交互行为分析、交互任务分析、交互表示和原型、面向应用的交互设计和系统,注重学生的需求分析、原型设计、应用测试等能力,以期末考试(40%)、合作设计(39%)为主要考核指标。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人机交互设计课程(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主要包括交互设计心理学、交互设计原则、人机交互模型、协同设计方法、交互软件设计和实现,强调“交互硬软件的设计如何影响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交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课程(User Interfac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主要侧重于设计(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和技巧)、实现(人机界面的构造和实现技巧)、评价(人机界面可用性的评价技巧)等,强调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课程项目(40%)、课程作业(30%)为主要考核指标。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界面设计、原型和评价课程(User Interface Design, Prototyping, and Evaluation)主要讲授交互设备、交互方式、对话模式、实例分析、面向用户的任务分析和设计方法、开发工具、测试方法等,以课程考试(45%)和课程项目(45%)为主要考核指标。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虽然以人机界面技术(Human 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为课程名称,但是以人机交互的知识点为主要课程内容,例如鼠标、键盘、游戏杆、头盔显示器、音乐控制器、数据手套等输入方式,以及图形、触觉、音乐、3D声音等输出方式,强调特征提取和数据映射策略等信号处理方法,其教学特色涉及面部表情交互、语音识别方式、手持式交互方式等内容。
3 人机交互课程的知识点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机交互,是研究人、计算机以及它们间相互影响的技术,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方式和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历史,不仅是处理器速度、存储器容量等飞速提高的历史,也是不断改善人机交互技术的历史。人机交互技术,如鼠标器、窗口系统、超文本、浏览器等,已对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人们的生活。
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焦点之一。美国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技术报告”,将人机交互和信息管理列为新世纪4项重点发展的信息技术之一,其目标是研制“能听、能说、能理解人类语言的计算机”。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等均将先进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列为予以特别关注的资助项目。随着互联网、虚拟现实、移动计算、普适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机交互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新的机遇。
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机交互》课程知识点,应该随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而不断改进。通过调研、分析和参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国内外专业规范,不难发现其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4个方向,在课程设置、知识体系和技术变化等方面均将《人机交互》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机交互,重点在于:理解交互用户和交互对象的行为,根据“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设计、开发和评价人机交互系统。通过调研、分析和参考相关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机交互》课程讲授学时大部分为36或48小时(实践学时约18小时),并且主要包括人机交互的概念与历史、认知心理学、交互软件设计、交互系统设计、交互方式和设备、交互系统应用、交互系统评价等知识点的设置。
平面艺术设计活动是一项重要的设计工作,随着设计环境的逐渐升级,交互设计成为了平面设计领域的主要方式,使用交互设计的方式对平面设计过程中的情感构架进行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平面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
交互设计;平面设计;情感构架
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交互设计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交互设计同传统的设计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会仅仅关注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外在状态,而是会对事物的内在含义进行表达,因此,对交互设计的情感构架进行分析,是当前很多平面设计领域专业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实施交互设计艺术情感架构研究的重要意义
交互设计同传统设计的差异造成了交互设计设计等级的提升,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平面设计所要表达的视觉美感,而是希望通过平面设计可以实现思想观念和内在审美需求的表达。交互设计在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对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描述的内容进行规划,并从细节出发,对设计人员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详细的描述[1]。交互设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按照设计的理念进行设计界面的确定,而是要通过改造设计的方法,使交互设计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能够更加接近时尚的需求,使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够更好的使用于交互设计领域[2]。交互设计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将所要表达的生活情感和艺术感受进行良好的结合,以便在交互设计的良好艺术背景下,平面设计工作可以更好的进行艺术情感架构的改良。交互设计在进行情感架构的改良过程中,可以使平面设计的作品能够更好的对艺术理念进行表达,因此,作品的重要社会意义会由此得到实现[3]。平面设计的设计人员可以按照现实中真正存在的物资形态进行平面设计基础架构的确定,并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理念融入完整的架构当中,使真实的物资状态能够通过平面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理念。因此,通过对艺术架构的高水平设计,能够使设计人员将更加深邃的设计理念融入平面艺术作品当中,使作品的观赏者获得难忘的艺术效果。通过艺术架构的科学处理,平面设计作品的观赏者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设计人员的思想感受,以便作品的设计者能够将关注的重点集中于平面设计作品的理念设计方面。
二、交互时代平面设计活动艺术情感表达方式
1、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表现欲望的设计
首先,平面设计人员需要对实施设计的目的进行更高水平的明确,以便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审美活动的设置[4]。首先,要了解审美活动的具体要求,根据平面设计作品观赏者的具体审美需要,对实施交互设计过程进行设计。可以根据具体艺术架构进行理念的明确,在进行交互设计之前,设计人员需要保证情感架构分析的深入性,以便设计作品所表达的理念能够更好的被社会接受[5]。另外,平面设计活动不仅需要满足社会各界的观赏需求,也要保证实施交互设计的人员能够将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进行很好的表达,因此,交互设计的意义不仅存在于社会需求的各个领域,也能够满足设计人员的具体意愿,因此,交互设计是对设计作品观赏者和设计者的双重满足。在进行交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交互设计实施的状态下,外部环境的因素会成为影响交互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人员在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外部环境会随时对设计人员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影响,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手段,也会因环境的因素产生较大的转变。因此,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交互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
2、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使命意识的表达
不仅是平面设计领域,很多艺术设计领域都存在使命意识的表达,使命意识是在具备一定社会需求的情况下,根据社会的具体需要进行的意识形态表达[6]。因此,交互设计在进行过程中必须能够同社会意识形态完全适应,在进行社会经济基础分析的过程中,要将经济基础作为判断意识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以便交互设计在进行过程中能够得到意识形态理念的支持,并完成设计人员使命意识的顺利表达。在进行交互设计的情况下,要将交互设计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政治因素和都会成为影响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会成为影响交互设计者使命意识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析,实现交互设计理念的完美化处理。
3、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审美需要
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审美是非常重要的表达内容,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审美等级,能够使作品在审美过程中实现艺术价值的提高[7]。普通的平面设计作品观赏者,在进行作品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往往将审美诉求的表达作为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专业人士在进行平面设计鉴定的过程中,会首先将平面设计者对作品的物化形态作为主要的判断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物化状况,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具体价值进行明确,以便设计工作能够将主要的设计理念同设计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并将审美需求在固定的设计理念中进行普及。正常情况下,设计人员可能会将平面设计作品的创作方案进行调整,使其在形式上更加接近真实的物化标准。因此,平面设计过程中的交互设计,可以根据设计活动的具体需求进行设计理念的判断,以便艺术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物化的形式得到全面的表达。在进行审美诉求的表达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对详细的感情采用抽象表达的形式进行设计,进行平面艺术作品设计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创作的具体理念进行设计者情感的高水平发挥,使平面艺术在设计过程中的形态可以得到表达方式的明确,在进行自然景物因素的交互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将自然界富于变化的理念进行充分的表达,在进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可以使设计者的情感能够同自然物的具体状态相结合,以便表达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设计者可以从情感宣泄的角度入手,对实际存在的物质的设计理念进行抽象化表达,交互设计进行过程中的情感宣泄需要按照既定的艺术构架进行正常的宣泄,使情感的发挥能够充分适应情感的表达需要。在进行情感宣泄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交互设计人员的情感表达方式能够同自然规律保持一致,以便具备规则性特点的表达方式能够同具备挥洒性特点的交互设计形式实现统一,使自然因素能够真正成为交互设计人员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交互时代平面设计艺术架构的具体表达途径
1、进行交互设计的过程中进行艺术情感的创作
在进行交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将艺术情感的融入纳入创作的范围之中,并保证在时间层面将艺术情感的创作作为涵盖全范围的创作内容。首先,交互设计的人员要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作品艺术格局的明确,在进行自由创作之前,需要保证作品的艺术格局已经完成基本设计,并且能够在交互设计的过程中实现内容的充实。然后,设计人员需要将自由组合的艺术成分在艺术格局中自然融入。设计人员的设计情感表达也是设计人员需要注意的内容,因此,要保证设计人员的思想情感能够在设计起始阶段进行表述,使设计情感可以同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行融合,并以正规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要将艺术作品对人性的关怀作为提升艺术作品价值的主要因素,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对各类资料进行高质量的整合,使交互设计的作品能够具备充分的人性关怀表达能力。要允许在进行资料整合的过程中对情感的酝酿方式进行明确,以便情感的设计和推动可以同交互设计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接。进行设计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调研活动所收集到的准确信息,对人本精神进行高质量的追求,以便设计人员能够将人性关怀在设计理念中进行良好的表达,提升设计理念在人本意义层面的重要性,使交互设计人员的设计材料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并在进行情感创作的过程中将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全面的展示。
2、在进行交互设计的创意过程中进行情感的表达
首先,交互设计人员要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创意情感的表达,可以对需要进行转移处理的因素进行更改,并使其具备足够的功能,如果交互设计过程中的客观环境可以保证设计的顺利进行,则可以通过诱导的方式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在进行情感转移的过程中,要按照正确的比喻方法对需要进行表达的情感进行明确,使艺术作品展示出的因素能够具备足够的象征性,可以通过借代的形式进行创意的开发,并将需要进行艺术处理的因素进行夸张化表达,使交互设计的观赏者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设计人员的情感。因此,设计人员需要首先对作品想要表达的因素进行规划,并将其作为提升审美质量的主要因素,使其能够更好的进行设计水平的提高。设计人员需要在进行创意的酝酿过程中,对平面设计的具体程序进行确定,并为不同的设计程序进行设计道具的准备,使设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促进设计作品质量的提高。
四、结论
交互设计是目前平面设计领域重要的形式,对交互设计的艺术架构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使平面设计的作品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实现价值的提高,也可以使设计工作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
作者:邸悦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
[2]杨焕.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3]郑杨硕.信息交互设计方式的历史演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4]李静.基于视觉体验的网页界面极简主义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2013.
[5]周颜磊明.包豪斯设计思想对移动网络终端用户界面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4.
关键字:人机交互;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22-02
人机交互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21世纪信息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许多高校把人机交互课程作为软件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人机交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动手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
“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交互理论,建立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设计调查(包括用户需求调查)、用户操作实验等,建立用户模型,设计具体的技术方案并加以实施等实践环节,理解和掌握在人机交互与界面设计中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培养实践能力。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比较宽泛而且多数理论抽象不易理解。需要先修的课程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多媒体、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此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交互设计基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甚微。因此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二、教学内容
根据“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目标,教材的选用方面,我们目前主要采用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在第1版人机交互技术――原理与应用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注重了基础知识,包含了丰富实例,内容体系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度上也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与此同时,我们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如“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和一些好的人机交互方面的书籍,并取其中的部分章节内容以补充和扩展教材中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拓宽知识面。
根据以上教材和参考书目,课程内容大体包括绪论、认知心理学基础、交互设备、常用交互技术、一般界面设计、界面表示模型和实现、信息结构设计、web/移动界面设计、可用性分析和测试。由于内容涉及知识面广、跨度大,而且很多理论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我们把这些内容重新组织为三个模块:交互技术(包括交互设备、常用交互技术、web/移动界面设计)、设计理论(认知心理学、一般界面设计、界面表示模型和实现、信息结构设计)、可用性(可用性分析和测试)。根据这些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
对于交互技术为主的内容,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作为一项发展中的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课程内容中有一些新的技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有的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或者由于技术的限制,有些应用还不能大众化。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这些前沿技术教学的时候,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自己去探索和理解这些技术,或者提出不同的见解。
例如,在讲授交互设备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比较前沿的设备,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的认知和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些设备是如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体现人机工程学原理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完认知基础和人机工程学之后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原理,又提高了其利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新技术、新设备有了更深的印象,正所谓一举多得。
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学科,新技术的出现是日新月异的,有的尚未包括在教材中,教师可以经常关注该领域的发展动向,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当前一些新技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SIGGRAPH2010展现的“香味传感器”作为一种典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学生普遍感到新奇,充满了探索的兴趣,经过启发,举一反三,学生自然理解了虚拟现实的思想。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交互设计理论为主的内容中应用非常普遍。因为相比其他专业课程而言,人机交互的一些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仅仅依赖教材上的理论讲授,内容显得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合适的案例来实施,能够使课堂生动,也便于学生接受。
比如,在界面设计理论中,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OVID的设计过程,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学生熟悉的案例来讲述。例如围绕“学生注册课程管理系统”,第一步,建立对象的模型和分析对象的关系,根据分析的结果画出对应的分析结果图。第二步,根据对象模型图设计抽象视图。需要先确定系统的视图可能有哪一些,然后分析视图显示的信息包括哪些,作为抽象视图设计的根据。第三步,视图的粗略设计,即是根据第二步的结果,结合具体的系统和平台,设计一个粗略视图。第四步,视图的关联性设计,进一步分析系统视图的关系,画出系统视图关联性的网状结构。最后,视图的全面设计,确定基本的设计风格等。因为学生在学期末都有过选课经历,因此对系统的运行比较了解,对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理解不仅仅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掌握真正的设计过程。这样一个案例下来,学生对该设计方法的思路有了深入的了解,具体方法就容易掌握了。
这样的案例讲解时,教师要采用通俗、生活化的语言。学生在接受知识点的时候,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个生动的解决方案和设计过程,效果会更好。这样的案例可以作为课前预习的题目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之后抛出正确的设计理论。虽然有的案例可能需要较多的课时,但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式教学
主要用于“可用性分析与评估”内容模块。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但又区别于一般的专业课,其中概念和方法的介绍比较多,而理论和算法的推导少。因此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内容散而杂。不利于学生对课程整体思路的掌握。我们本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进行讨论式教学。
举例来说,对于支持可用性的设计原则,有3个大原则,包括14个小原则。这些条目对于学生而言,死记硬背显然不是办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抛开书本,由学生们自行分析一些现有的系统的可用性,由教师事先指定一些常用软件如系统软件、办公软件,手机软件等,然后讨论这些系统在使用中的优缺点,再讨论这些好的方面实际是符合哪些原则的,而不好的可用性又是违背哪些设计原则的。最后总结和评价这些原则,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很容易就掌握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这样的讨论教学,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践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
以上教学方法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但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内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例如遵守交互理论设计的产品其可用性必然好,因此在进行“可用性”的讨论式教学时,对交互理论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穿插一起讨论设备或界面的可用性设计等环节,这些做法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人机交互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多媒体课堂、实验室教学、调查学习等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更好地使课堂内容的表现形式生动和多样化,图像、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同时也是该课程涉及的交互内容,也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对于需讨论或设计型的内容,我们强调在实验室的教学过程,使得每个学生能够亲手实践和体会相应的过程,从而强化理论的接受和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些前沿的技术使用、用户调查等环节,我们则实施调查学习,使得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网上调查等手段,获取真实可靠的资料,从而分析或总结得出结论。
五、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通过对内容的合理组织、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在“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有很大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学生对各类设计和软件开发的兴趣有很大提高,在设计水平上也大大提高,表现在一些设计比赛中,如学校组织的科技学术节、齐鲁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开发大赛等,参与和获奖的人次显著增多,获奖的等级也逐年提高。
六、总结
以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祥旭.人机交互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孟祥旭,李学庆.人机交互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用户体验;交互设计;工业设计
1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传统体制的基础上,加强交互设计理念的指导,从而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
2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设计目标
2.1可用性目标
可用性目标是设计的基础,它是从产品层面出发,将产品简单化,从而将交互设计产品变得更有效、更易用、更易学,这也是可用性目标的重要外在表现。在工业设计中,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产品设计的有效性,这也是解决用户实际需要的关键。通俗来讲,易用性就是指产品的使用范围较广,它能够符合绝大多数目标用户的习惯。易学性是指新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够让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更方便,更容易学会它的使用方法。[1]
2.2用户体验目标
用户体验目标一直是工业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业设计的要求。用户体验目标是以用户的角度为出发点,而使产品人性化、情感化。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人们对产品设计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性能需求上,也体现在的主管感受体验上,例如,人们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等。具体来说,感官体验主要是针对人们视觉、触觉等感官进行设计,从而是产品完美化,为用户提供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情感体验是指产品设计能够为用户带来的舒适享受,为用户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这些感受体验都是代表着用户对产品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以用户体验为目标的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在产品设计中有很大的优势,更能满足人们对于产品设计的需求。
3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的应用
3.1人机交互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机交互在理念在工业设计中也逐渐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地位,而且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人机交互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其在传统概念的基础上加强了以视觉、听觉等的用户体验设计,更加的人性化和情感化,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在产品体验过程中对产品设计的需求,增加了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密切交流,以此来在工业设计中达到产品功能的最大化。[2]
3.2触觉交互
触觉交互是一种新的工业设计交互模式,它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用户可以在触觉交互模式中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例如,智能手机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关注度最高的一直是产品的智能化设计,更为强调触屏设计,这更能满足用户体验的要求。通过触摸的方式,可以更加简便灵活地获取相关信息。因此,触觉交互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对产品的体验。
4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有效应用的措施
4.1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是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有效应用的保障,也是新形势下工业设计的关键工作。首先,建立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大对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应用的激励力度,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参与工业设计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和责任归咎制度,以此来加强工作人员工作的规范性与严谨性,约束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一步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加强法律法规的保障,保障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设计标准。[3]
4.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新形势下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与工作人员的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加强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有效应用,必须要注重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首先,就要选择合格专业的工作人员,聘用具备更高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方面知识水平的工作人员,更加注重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其次,要开设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更加充分掌握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设计要领,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除此之外,还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能够自觉加入工业设计的相关工作中;同时还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工作中出现过失,从而增强工业设计的设计效果。
4.3统一工作标准
在对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的应用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工业设计的质量和成果。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相关内容,并且以此来制定统一的工作标准,确保工业设计能够达到既定的设计标准。同时,还要对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的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引起的后果进行预测和估计,并且要采取有效的详细措施,尽最大可能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严格遵循工业设计的评估标准,统一工作标准,增强工业设计的规范性与严谨性[4]。
4.4优化交互设计应用方案
交互设计应用方案的制定是一切活动行之有效的基础,它在工业设计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到交互设计方案的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科学合理地配置交互设计的目标、应用领域,进而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为用户带来更大的利益。
5结语
综上所述,交互设计是一项新型的设计理念,它的设计过程相对而言也比较复杂,而且涉及的知识比较广,这对设计人员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人员需要充分地了解交互设计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掌握用户的需求,增强用户的体验。以此来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在新形势下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是适应现代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对工业设计的掌握,提高工业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效华,冯泽西.可穿戴设备交互设计研究[J].装饰,2014(02):28-33.
【2】牛东方,谢里阳,邓明,等.产品交互设计中的视觉形态认知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13(06):459-462.
关键词: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交互设计
我国人口众多,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抓好教育质量成为基础性问题。新时期,我国积极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希望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理念,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培养。同时,现阶段,我国在加强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及时跟上时展的步伐,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教育中,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就是一个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展开教育的例子,该设计的有效应用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理念
1.1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升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因此在进行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的过程中,我国相关设计人员以刺激学生神经系统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思维和想象力不断扩展为基础,不断完善其神经组织和肌肉。学生在进行课外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APP任务,该任务包含相对简单的流程,同时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任务设计,严格控制难易程度,促使学生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点击、触摸等方式提升实践和操作能力。
1.2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开发
课外知识的学习是设计APP的基础,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外学习的过程中,其重点应当是对思维能力的提升。人类与生俱来便拥有多方位的智力发展空间,在日常接受学校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基础功底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沟通能力等。而新时期在积极开展课外教学的过程中,应弥补学校教学缺乏思维能力培养的不足。通过音乐、历史等多方面内容充分开发学生的多方面认知,以此辅助学校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扩展知识面,并逐渐提升学习兴趣。
2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方法
2.1虚实结合
我国传统的学生成长环境中,课余时间多数是在对传统玩具进行把玩,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新时期,电子信息技术、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出现,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是静止的进行游戏。这种课余时间的应用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新时期,在进行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虚实结合。该方法的有效应用有效结合现代科技及传统玩具,应用传统玩具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其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设计并进行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手眼的协调能力得以提升,同时还促使学生学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中。
2.2互动性强
鼠标和键盘等交互设备在PC机中被广泛应用,学生在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输入及点击等操作,而触控技术是移动设备的主要技术手段,同传统的交互设备相比更加具有吸引力及操作的可能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进行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及需求,进行不同程度的涂抹、拖拽及触摸等行为的设计,只有建立在充分考虑学生习惯的基础上的设讹才能够实现其功能,满足教育的目的,也才能够促使设计内容始终包含大量新鲜内容,对学生产生新鲜感。互动操控手段指的是通过移动设备,学生能够有效应用手势实现输入及触摸等动作,其中还能够有效地感应其表情并实现眼球跟踪,这种模式受到学生的喜爱。
2.3兼顾颜色偏好
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其视觉、听觉及知觉等多方面的培养。该设计的内容应当在充分调查学生颜色偏好的基础上展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颜色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起到调节学生心情、有效吸引其注意力的效果。同时,通过加强颜色应用,鲜明和学生陌生的颜色,很容易对学生产生感官刺激,学生就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成年人在对APP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则更侧重于对柔和颜色的选用。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需要兼顾多方面内容,一个成功的设计既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
3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模式
3.1趣味模式
在应用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加强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对某项知识的兴趣是最为关键的。在这种情况下,应积极进行趣味模式的设计。该模式针对低年级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尤为关键。现阶段,移动设备较强的智能性是能够及时、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学生在面对这一设计过程中,首先成为重要的玩家,在深入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知识的学生,最后便可以成为该设备的重要使用者。这3个阶段是该设计有效应用的关键环节。在最初阶段,促使学生接受该设计的主要模式就是趣味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效果。
例如,《Jack and the Beanstalk by Nosy Crow》是数字绘本APP的一个经典内容,设计者在对该板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应用了趣味模式。首先以精美的画面产生对学生的吸引,学生在不自觉中就能够有效互动。Nosy CrowLimited是该应用的主要开发商,其在设计APP的过程中,首先全面调查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积极总结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提升设计趣味性,对学生产生了有效的吸引力。
3.2娱教结合模式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无论处于哪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强大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在进行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类APP的交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加强娱教结合模式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学生在游戏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设计中适当加入游戏模块,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拓展学生在游戏当中的各项能力,身心得以协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游戏模块设计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如果游戏模块过多,则不利于学生争取使用该设计学习,也忽略了对知识的重视,变成了单纯的游戏;如果游戏模块过少,也不利于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现阶段我国市场当中的APP拥有娱教结合模式的共有2个类型,一部分APP中包含了益智游戏,还有一部分APP中进行了游戏机制的设立,在该机制下,APP的可玩性增加,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其的喜爱程度。
例如,Dr.Panda餐厅是由Tribe Limited开发的,这是一项益智游戏,其中的角色是三维立体的,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挑选食材,同时还可以实施料理。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还能够增加对料理手段及食材知识的掌握。学生经过长期的应用和学习,其手眼协调能力及知识面都将有所提高和扩展。
1.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3.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二、《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1.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2.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1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
3.2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三、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1前言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的一项重要实施内容,在根本上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各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信息组织力度不足,且栏目的设置和排版较混乱,无法将精品课程特色真正呈现出来,同时,资源少共享程度较低,内容展示较于学生的互动过多,阻碍精品课程的发展和建设。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高校精品课程的网站导航栏都应该加以规范化,加强网站多元化的设计,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意义才能够达到最初预想的课程资源共享的良好成效。
2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栏目的建设
有关调查显示,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建设主要呈集中的趋势,其包含有课程描述、教师队伍、课程实践等内容,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精品课程都含有以上具体的内容,这就说明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从学习者的角度上看,在某个精品课程网站所形成的栏目概念,会影响学习者对其他不同类型的栏目概念,一旦学习者受到不同栏目概念的冲击就会使得学习者要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去重新理解栏目概念[1]。
2.2信息表示方式
高校精品课程的内容表现主要通过网站的信息表示方式,它主要包括视频、文本、图像、幻灯片、音频等表现方式。课程内容的呈现不是依赖于媒体的手段,而是依据学习者的综合特点来将学习内容展现得更为清晰和准确,让学习者可以充分理解媒体的表现形式。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在信息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通过调研发现,在100门精品课程网站的信息表现使用率中视频的使用率为85%,文本为100%,图像为35%,幻灯片为60%,音频为9%,动画为13%,这就说明了我国精品课程内容的展示只体现在网络上,对于信息的加工比较简单,缺乏丰富性。
2.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高校精品课程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还指出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目前有超过50%的课程网站都能提供复制、在线阅读、资源下载这三种共享方式,这三种方式不仅仅是作为单独来使用的,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使用方式。资源共享的程度以及资源获取途径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发展和资源的开放程度,使得精品课程资源受到了约束力,成为发展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应用瓶颈。
2.4交互设计
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最为明显的缺陷就是交互设计方面较差,若只是单纯地在网站上课程内容和信息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即使网站做得美观精致,也无法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真正要求而不具有生命力。我国精品课程网站的交互方式中的“在线答疑”使用率最高,但也占了25%,说明了其他的互动方式的使用率更低,交互方式的单一也使得交互程度并不深入。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交互方式较少,无法给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无法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传递。
3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改善的有效措施
3.1栏目建设的规范化
依照国家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基本建设来对栏目进行规范化的建设,主要将建设内容分为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两个体系。申报网站主要是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来设立,其主要为课程管理的相关内容,通过统计内容发现申报网站的目录能够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进行覆盖。申报网站的二级目录中主要包含教学方法、人员构成、教学内容、课程特点、专家评价以及教学条件,其他内容作为一级目录。其中,申报网站的栏目建设包括:主持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教学成果、政治措施、申报材料。课程网站的重点在于具体内容的展示,一个为常规学习内容,一个为特色学习内容。其栏目的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视频、互动园区、教学课、习题、多媒体资源、参考文献。通过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来对栏目进行有效规范化能够让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有统一栏目概念,便于学习者的浏览和学习,节省时间和精力。
3.2网站信息的多元化表现
精品课程的网站信息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建设多元化信息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等的信息展示形式来服务于课程资源,注重其他方式的开发和利用,有效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展现课程内容,例如运用幻灯片、动画、FLASHPAPER等,充分利用它们来提高课程内容的建设性,丰富和多元化网站信息,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知识内容体系。
3.3网站交互设计的多样化
在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交互方式有人机交互方式、反馈评价方式和人际交互方式,其通过在线答疑、BBS、聊天室等来作为平台的交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交互方式必将多样化,如QQ群可以通过信息的和对话而成为重要的人际互动方式。“在线测试”可以让学习者进行测试来判定自身的学习成果,并且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在线提交作业”则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获取[2]。
3.4网站表现形式的改变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页面结构需要结合FLASH版面等使用,页面的结构对学习者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而版面的首页通常可以利用“上方固定及左侧镶嵌”的版式来进行具体内容的展示,使得版面较为丰富而不单一。在网站主色调上,男生和女生的偏爱色调不同,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性别比例的不同来进行设置,理工科男性比例较大,且偏向于冷色调,因此,理工类课程内容网站可以采用冷色调,而对于文理类的网站内容则可以设置暖色调。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需要得到不同方面和层次上的改变,就学习者而言,精品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范围,锻炼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学习者的知识视野,因此,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建设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平台交流,使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谢彩云,赵英,李华锋.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阻碍因素与有效传播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6):83-88.
关键词关键词:Flash;交互技术;多媒体课件;课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4703
0引言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教学、科研及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该技术尤其对广大教师教学手段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多媒体技术中的一种,由于多媒体课件制作集教育技术、艺术表现于一体,从而成为参与、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给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1]。Flash多媒体课件有三个特性:集成性、智能性、交互性,其中交互性处于中心地位,它起桥梁和沟通的作用,既是Flash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核心,也是Flash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Flash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成败和辅助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但从人机交互的层面上,操作交互是软件界面交互性和学生操作软件熟练程度的综合体现[2]。目前很多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交互类型单一,常常忽略了学生与内容的交互,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多媒体课件带来的操作交互的乐趣和价值[3]。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但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多媒体课件由之前单一科目的课件如何转化为集德智体美于一体的综合性课件,由简单化的操作交互如何转变为综合性的操作交互,更能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统一,这是本研究关心的课题。
1Flash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现状
在Flash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增强课件的交互性,用来辅助课堂、网络及远程教学,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是影响资源质量及学习者学习成效的主要因素,也是衡量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将游戏的趣味性融入具有学科性质的Flash多媒体课件知识点考核中,通过全方位的交互操作来增加学习者对学习知识的渴望[4]。
分析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研究侧重于网络交互理论和设计及教学互动理论,关于互动式多媒体课件的研究还只停留在案例研究阶段,探讨基于Flash的多媒体课件操作交互设计的文章尚不多见。国内网络课程及远程教学中涉及的多媒体课件有很多,但在Flash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设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综合性多媒体课件不多;②多媒体课件大多使用鼠标点击型和鼠标拖动型操作,交互功能简单,单纯以这两类操作交互来完成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形成的是以演示为主、操作为辅的多媒体课件,无法达到具有良好交互性的教学目的;③灵活性差,不能体现综合性、设计性的课件需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效的交互操作应该对不同环境的Flash多媒体课件中所运用的交互进行分类,再考虑Flash多媒体课件中应该运用哪些操作交互来合理搭建学生自主操作的综合性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操作结果给予直接的客观性评价反馈。笔者对Flash多媒体课件中使用的交互操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如图1 所示。
2Flash多媒体课件操作交互设计案例及特色
2.1Flash多媒体课件框架
目前,大部分多媒体课件都是一门课单独做成课件,在“因材施教,以人为本”这个大教育背景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但素质教育有很多内涵,包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所以单一科目的多媒体课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综合性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可以实现综合性的操作交互,不仅考虑了学生与内容的交互,而且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多媒体课件带来的操作交互的乐趣和价值,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下面以多媒体课件“七巧游戏乐园”为例,具体阐述基于Flash 的操作交互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该Flash多媒体课件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共分七个功能模块,即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和“拓展”,如图2所示。在“语文”、“数学”和“英语”模块的安排上,采用闯关的形式,依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由记忆到分析的原则,分三关开展学习,各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相互衔接;在“科学”、“美术”和“音乐”模块中,分成“初级”和“高级”两个功能模块进行学习;在“拓展”这个模块采用答题抽取游戏的形式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2.2操作交互案例设计
课件操作交互理念是多种操作交互相结合,利用时间、生命、得分等机制激励学习者进行交互式学习,以具体的数值形式量化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及交互效果,促使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5],不仅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还保证了学习的可持续性[6]。
2.2.1鼠标点击型操作交互
鼠标点击型是Flash多媒体课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交互类型,是多媒体课件中最基本也是经常使用的操作交互,包括按钮引导型和文字引导型两类。按钮引导型通过按钮引导来设计学习,文字引导型通过文本(静态文本或动态文本)说明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操作。但此类操作交互性不强,学生只要用机械性的鼠标点击即可完成学习。笔者以英语模块中的疯狂单词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图中,在疯狂单词下方有许多字母按钮,学习者需要单击界面上的数字,此时右下方会出现图片提示,学习者根据提示单击下方的字母按钮来完成单词的拼写,然后单击旁边的“check”按钮进行判断,课件会自动进行判断。假如输错可以单击“clear”进行这个单词的清除,然后再次进行单词的拼写。如果学生在单击中出现多处错误,单击“重来”按钮还具有操作还原的能力,使舞台上的对象恢复到初始状态。
多媒体课件中所阐述的鼠标点击型操作交互,不全是设计按钮,还包括一部分Flash软件中本身可以做交互的组件,例如单选、复选以及组合框按钮等。
2.2.2鼠标拖动型操作交互
鼠标拖动型操作交互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匹配型,通过设定答案的位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将答案拖动到给定位置的框中。第二种是连线型,课件中课后练习和游戏部分是最常用的交互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连线题的设计让学生回顾旧知等。笔者以科学模块中的拼地图为例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让学生自己拼地图,使其真正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性。该操作交互在操作方式上要求学生对多个实际对象进行控制,避免了单纯利用鼠标点击和其他控件代替对象控制产生的问题。学习者在进行测验时它需要将旁边的省份块拖到该省在中国地图的位置上,当学习者感觉无从下手时,可以单击旁边的“查看原图”按钮寻求帮助。
2.2.3文本输入型操作交互
文本输入型操作交互主要是通过输入文本框来记录答题结果,提交后,课件会判断正误,并给出相应评价。笔者以拓展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单击界面上的“开始”按钮,这时界面中的大转盘将会高速转动起来,当它停下来时,在每一个色块中会出现一个数字,学习者需要找出这组数字的规律,然后完成结果的输入,最后单击“OK”按钮。如果回答正确,课件将随机抽取一个“**七巧板游戏”,如果学习者对此游戏感兴趣,单击“进入”按钮进入该游戏;如果回答错误,单击“关闭”按钮后,再单击界面下方的重试按钮,大转盘将会重新抽取一组数字,学习者继续作答。
2.2.4键盘按键型操作交互
这种操作交互类似于趣味性游戏设计,通过特定的按键来进行操作,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笔者以数学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学习者按键盘上的“”、“”、“”和“”键控制羽毛矮人的运动,学习者在进行此闯关游戏需要拿到界面上的所有钥匙才能进入下一关,每把钥匙是一道数学题目,在闯关过程中,上方的小精灵将会阻挠学习者获取钥匙,学习者共有三次机会闯关,同时游戏会进行计时,当学习者用完时间或三次机会时,闯关失败。
2.3基于 Flash多媒体课件操作交互设计的特色
通过制作这种集德智体美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媒体课件,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操作交互,使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大大满足了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这种综合性多媒体课件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3.1多媒体课件中科目的综合性
目前大多数Flash多媒体课件都是单一科目的课件,而本研究设计的集德智体美于一体的综合性课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2.3.2多媒体课件中操作交互类型的多样化
现有的基于Flash的多媒体课件,主要以鼠标点击型或简单的鼠标拖动型的操作交互为主,而本研究在这种简单化的操作交互基础上,提出综合使用多种操作交互技术,形成操作交互综合性较强的多媒体课件。
2.3.3鼠标、键盘的操作交互层次分类清晰
首先要弄清楚Flash课件中不同类型的操作交互的特点,然后才能将不同的知识点渗透到各类型的操作交互中。如果Flash多媒体课件在设计时总是以单击、点击和拖动作为交互,将导致知识点的设计单一,应用操作交互的方式简单化,学习者无法体验到操作交互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3结语
伴随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逐渐向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现实方向发展。目前,操作交互是Flash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对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进行很好的考核。但显然只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交互对学习者进行知识考核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习者对知识的兴趣,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为了设计出更多优秀的Flash多媒体课件,设计者还应从学习者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环境出发,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思路,为Flash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设计打开更多想象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梁洁,岳丽娟.Flash课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2011(9).
[2]王荣芝,杨雪,于洪涛.网络虚拟实验的交互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2):6365.
[3]刘凡丰.网络教育中的四种交互及交互作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2(6):2830.
[4]张学军,李刚.基于Flash的虚拟实验操作交互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9):8488.
关键词:SECI模型;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41-03
近年来,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尝试,使得学习者能够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的媒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利用的所有显性或隐性的条件,即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iPad作为一种智能移动终端对于移动学习来说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针对于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研究较少,大多倾向于对移动学习技术的研究。本文基于SECI模型知识转化的思想,设计了适用于iPad终端的移动学习资源,以期待学习者移动学习效率的提高,推动iPad终端教学价值应用的最大化。
一、SECI模型
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可以用语言文字、数字图形等描绘出来的,隐性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非正式化的,常伴有个人色彩不能直接描绘出来的。SECI模型是由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用来描述显现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转化的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内隐化四个过程,如图所示。
(1)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新产生的隐性知识通过经验共享并创造共有心智与技能的过程。
(2)外在化(Externalization)指将隐性知识表达出来逐步转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3)结合化(Combination)指把已有的显性知识转变为更系统复杂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4)内在化(Internalization)指通过实践把显性知识逐步转变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四个过程不断转化相辅相成处于螺旋式上升发展的状态。
二、 iPad终端特性
移动学习终端主要有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中笔记本电脑相对较大不宜随时携带、不宜在移动中进行操作且开关机时间较长;智能手机因其携带方便与易用性较为常用,然而其屏幕较小,不宜操作与使用且电池续航能力较差,存储容量较小。iPad是由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定位于智能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融合了两者的优势,屏幕大小适中易于携带,具有高精度的电容多点触摸屏便于操作,存储容量适中可满足对移动学习资源的存储,续航能力较强可连续使用十小时保证了学习者在一天内的学习时间,开关机速度较快让学习者较快地进入移动学习的状态,享受移动学习的乐趣。
三、SECI模型视角下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
1.知识性设计
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应该针对具体的知识目标。在SECI模型的视角中,学习是知识呈螺旋式不断更新与创造的过程,通过这个螺旋式的过程也说明了知识具有可进化、可共享以及可应用这三种属性,而其核心的目标就是促进学习者知识的产生、构建、管理与共享。移动学习属于一种非正式的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设计针对iPad终端的移动学习资源时,不仅应该考虑其非正式学习的特点同样还应该考虑学习者对以往积累的学习资源的调用,可广泛使用微信平台、iCloud、360云盘、教学平台等软件通过练习、资源分享、转发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使用资源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通过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评价,使得设计者能够更好地修改移动学习资源,从而保证了移动学习资源的可进化性、可共享性以及可应用性。
2.情境化设计
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利用iPad终端进行学习探索的过程,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需要设计者创设利于学习者学习的情境。在SECI模型的视角下,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同时具有情境依赖的特点,不同知识的转化需要借助不同的知识场,而知识场的本身也具有情境依赖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iPad终端的优势,为学习者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1)创设游戏动画情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事物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主张在玩中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在iPad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上,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游戏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愤怒的小鸟”这一游戏应用通过逼真的游戏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抛物线”、“惯性”、“机械能”等物理概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视频音乐情境
在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上,利用视频、音频等媒体,给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诗歌《天净沙秋思》一文中,在呈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如果能配上一段小桥流水的音乐声,再加上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夕阳西下的动态图片的效果,则能够更好地将学习者引入文章的情景中去。
因此,在基于iPad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上,充分利用游戏动画、视频、音乐、图片等应用媒体,勾勒出所学知识相配的完美情景,为学习添加更多的乐趣,使学习者获得友好的用户体验,为移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转化提供相对的知识场,同时促进知识在知识场中完美的转化。
3.人性化设计
在SECI模型的视角下,社会性个体是每一个知识转化环节的主体,知识的转化是通过个体的投入与实践或个体组成的团队或组织内部深层次的交流所实现的。SECI模型视角下基于iPad移动学习资源人性化的设计,目的在于满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作为知识主体的个性化需求,以下分别从iPad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操作方式以及表达方式三方面的人性化设计来满足在移动状态中知识主体的个性化需求。
(1)呈现方式
由于iPad终端屏幕分辨率高、尺寸相对较大等优势,相比其他终端完全可以像使用电脑一样方便清晰地使用,然而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力通常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学习环境也复杂多变,因此布局简洁且搭配合理的呈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页面布局上要注意凸显重要的知识点,对主次知识点的布局有良好的分布规划。在信息资源呈现时要注意速度适中,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充分满足学习者的接受程度,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色彩搭配上要利用知识点与背景颜色的差异度,差异越大知识点的关注度越大,可视性越大越可突出重点。
(2)操作方式
在iPad终端对学习资源的操作方式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iPad上相应的设置,制定对于学习者学习习惯的个性化操作方式,例如习惯左手操作的学习者可以设置成左手操作,习惯右手操作的学习者可以设置成右手操作;习惯横向浏览的学习者可以设置成横向浏览,习惯纵向浏览的学习者可以设置成纵向浏览,满足不同学习习惯学习者的不同要求;同时可以支持多种手势,按学习者的习惯进行设置使用。
(3)表达方式
在iPad终端上移动学习资源的表达方式上应充分利用游戏动画、图片、视音频、网页等富媒体,使学习者感受到移动学习的趣味性,为学习者提供动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表达方式上情感化的特点,例如优雅动听的音乐、舒服和谐的色彩搭配以及生动鲜明的画面能引起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知识的吸收转化;反之,嘈杂狂乱的声音效果、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不恰当的图案画面会引起学习者消极的情感态度,不利于知识的吸收转化。
4.交互设计
SECI模型的核心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包括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内在化这四个过程,社会化与外在化过程体现在个体与个体间的交互,外在化与内在化过程体现在个体与知识资源间的交互,结合化体现在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源间的交互。注重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有利于促进移动学习中知识的转化。iPad终端相对于其他学习终端而言,在屏幕尺寸,数据处理能力及操作方式等有着巨大的超越,这些功能可更好地支持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在基于iPad的移动资源交互性设计中需充分利用iPad强大的交互特性。以下从操作互设计、内容交互设计、界面交互设计三个方面展开SECI模型视角下iPad终端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
(1)操作互设计
iPad终端所具有的超大屏幕、支持多种手势操作以及可触屏的数字技术,为实现移动学习资源的操作互性提供了必要条件。操作互是移动学习资源交互设计的基本表现手段,其目的是让学习者与学习资源间能够实现信息知识的交互。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操作方式获取资源,例如在输入方式的选择上,学习者可以选择按键输入、语音输入、手写输入等输入方式。同时需要注意交互操作滥用的情况,例如学习者在利用iPad终端学习时,不停地做与学习无关的操作,如随意开关页面,点击屏幕等,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产生干扰,因此在操作互设计中,应限制学生的无关交互操作,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内容的学习中去。
(2)内容交互设计
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利用音频、视频、邮件等多种方式与同学、教师以及学习资源进行同步或异步的活动交互,在内容交互活动中,可以采用操练型、咨询型以及指导型、游戏型模式进行设计。同时在交互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学习者特征,以学习者为主体,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另外可采用操练型与游戏型相组合的模式,通过制定游戏规则,让学习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其中,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轻松欢悦的氛围中吸收知识。
(3)界面交互设计
在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资源界面交互的设计中,尽管iPad拥有超大屏幕,但交互界面依然应做到简单整洁的特点,以方便学习者的操作浏览。首先在界面导航的设计上应分级明确,简单易懂,避免使学生迷航。其次在界面布局的设计上应对应iPad屏幕尺寸,把屏幕分为菜单栏、导航栏和内容区,按学习者习惯,将菜单栏导航栏设计在屏幕上方,内容区显示学习内容,方便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查看学习。最后在界面风格的设计上要讲究一致性,界面与色彩搭配要和谐,给学习者一种美的享受。
四、总结
目前,平板电脑作为新时代的媒体终端,在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很多学校与教学机构已纷纷开展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教学。本文从SECI模型视角结合iPad终端分析满足学习者需求的移动学习设计,以望为今后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徐永波.移动学习及其资源建设的策略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3]李芳媛,李法敏.论平板电脑时代的电子教材[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4]杨建锋,朱海洋,吴昊,高垣,宁玉文.基于SECI模型的本科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
[5]陈明选,刘翠.基于智能手机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关键词:网络媒体专业 网页设计 课程体系
网络行业随着近几年的突飞猛进,老套的设计课程、基础理论课程等等,已经跟不上这种快节奏的速度了,好多的软件、课程还没等毕业,就已经被社会淘汰了。网络发展的迅猛,老百姓审美的提高,带来的就是媒体、设计公司的加速发展,各大网媒的职位缺口将会越来越严重。
再随着诸如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兴起,智能手机在网络上的占比越来越大,从而使好多新的岗位在各大型公司中出现,中小公司也会随之兴起。市场对网页设计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大,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大胆的删减老套的、不实用的课程,大胆的增加新软件、新实战的课程。而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大学期间里,学到一毕业就能够适应公司、适应社会的东西,才是目前最急缺的。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具体说下网络媒体专业在学期间的必修课程:
1 基础课程
设计素描:是一个把失败的考前教育,通过学生在原来的造型功底上加以变化,按照各种引导与命题来扩展及开放思维的课程。
设计色彩:让学生对色彩的归纳、颜色的搭配都有一定的深入认识。
设计速写:把风景写生中的写实、写意、透视及设计的完美结合,为以后每个设计作品的初稿奠定基础。
三大构成:将会使学生在日后的网络媒体设计中,设计出极具专业水准的作品。网络媒体设计是呈现在显示器规定视觉空间内的设计工作,点线面与色彩的合理布局至关重要。
2 专业基础课程
Photoshop:本课程将详细讲解Photoshop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及高级技巧,针对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专业的各种应用实战性教学。
版式构图与设计技巧:是一门根据平面中的版式进行延伸,对网页设计中的网页的版式,构图的掌握及学习方法,是网页设计中的必修课程。
Illustrator:同是Adobe公司旗下的设计软件,是一款矢量图软件,其图像处理功能及高级技巧,针对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以及flas等专业的各种实际应用实战教学。
字体设计:对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中的字体的变形、设计、应用,不同字体的搭配,以及进行相关的排版设计。是网页设计中的必修课程。
Logo设计:系统讲授怎么去针对一个公司的企业形象,通过对公司各方面的理解,做出赋有其文化、理念、标志性的logo。
广告策划:是对于提出广告决策、实施广告决策、检验广告决策全过程作预先的考虑与设想,是对广告的整体战略与策略的运筹规划。
广告设计:利用之前课程中对图象、文字、色彩、版面、图形等表达广告的元素,结合广告媒体的使用特征,通过相关设计软件来为实现表达广告目的和意图的设计。
3 专业课程
Flas:熟练掌握二维动画的创作,通过对网站中banner的设计,成功把平面设计中的广告转化为动态广告。
Fireworks应用:学会使用Fireworks优化并导出网页。
网页界面设计:对网页的版式构图、字体搭配、色彩搭配等必备知识的掌握,对欧美、日韩及中国现在流行的搭配风格进行解析,让学生对网页界面有一定的认识与应用,是网页设计中的必修课程。
网页设计: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 Dreamweaver在流程中的作用;学习HTML的基本语法、修改常用的HTML标签;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原则,熟知建立网站并生成网页的基本流程。
DIV+CSS布局:学习附加外部样式表,链接方式和导入方式;新建样式,类、标签,新建样式表文件;详解使用 DIV+CSS布局和Web2.0页面和网站布局的方法和流程。利用Dreamweaver 实现网站。
Javascript交互:运用语言程序的构成和编写;使用 Javascript 给页面添加动态交互事件;对表单本地数据验证,降低服务器的负荷;制作广告,页面漂浮图片等常用效果;提供数据验证的基本功能,js的作用也主要在实现网页的一些特效,css难以实现的特效,通常和Jquery,Ajax,联合使用。
网络媒体设计综合实训:开放的网络媒体设计项目实习,使学员完全掌握网络媒体设计流程和各个环节将面对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着重训练综合设计和操作大型项目的能力。针对网络媒体行业的需求进行实训,无缝连接。
UI图标设计:iOS图标模仿秀,水晶、玻璃、金属各种质感经典案例演示,创造一组属于自己的个性图标,各平台图标设计规范与设计趋势。
UI界面设计:手机应用界面的规范与设计,天气、新闻资讯、社交网络、音乐播放器各种主题风格的制作与技巧。界面设计要和用户研究紧密结合,是一个不断为最终用户设计满意视觉效果的过程。
UI交互设计: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AxureRP交互原型绘制工具使用,需求分析、用户研究、思维导图,演示完整的手机APP的制作流程。
就以上必修课程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从设计的基础-平面设计-网页设计-视觉强化设计-UI交互设计。本着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原则,每一方面的课程都要保证后续课程的开设是前面课程的深入。不同方面的课程间,能在同一个学期相互配合的课程绝不作跨学期安排。保证学生每个学期所学到的知识都是全面的。
总的来说,把网络媒体作为一个行业和一个完整的专业体系来看,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为学生的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晓阳,刘立伟.网络媒体设计[M].水利水电出版社.
摘要:游戏美术设计课程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游戏美术设计课程的改革及效果。改革后的课程反馈的结果表明,学生更有学习兴趣,更有团队合作精神,对游戏美术设计中的技能掌握得更好。
关键词:游戏美术;临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团队合作
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基础,熟练掌握数字媒体制作技术,能够进行数字媒体作品的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与数字娱乐、移动互联网产业、影视等文化媒体及其他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行业的要求相结合,培养面向数字网络时代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相比,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技术和艺术之间更为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强调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具备一定艺术修养,重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或展现文化创意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由于该专业招收的学生均来自非艺术专业,缺乏艺术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会出现美术设计基础类的课程,游戏美术就是其中的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该课程不同于纯粹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培养艺术设计能力和提高审美的同时,强调与实践的结合,也就是,游戏美术设计需要与游戏程序设计结合,达到程序的要求,共同实现一个完整的作品。由于游戏美术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多,仅仅一门课程无法承载其内容,因此,游戏美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改革探索的关键点。在游戏美术设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与艺术类的游戏美术课程相比较没有自己的优势。教学内容繁杂,方法单一,与实际项目的要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项目中,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当前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社会的需求,将游戏美术的教学内容调整为以手机游戏美术为主,注重游戏的交互设计和体验设计,与该专业的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结合,共同完成可以正常运行的实际游戏项目。
一、游戏美术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游戏美术设计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掌握数字游戏设计和数字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前沿知识,具有良好的数字制作分析和创作能力、良好的艺术鉴赏与创作能力。大部分艺术类的游戏美术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游戏原画设计和绘制能力,游戏模型制作和渲染能力,充分发挥美术功底和创意的优势,这样培养的学生能胜任游戏原画设计、游戏模型制作等相关工作。而在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时,也是从游戏原画开始,包括模型制作、贴图渲染、游戏动画等,强调美术功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大的压力,短时间的突击效果也很有限,造成学生对游戏美术没有正确的认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技术优势也没有体现出来。只有明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游戏美术和艺术类游戏美术设计培养目标的区别,发挥媒体制作和开发技术的优势,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2.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结构不够合理。现有的游戏美术教学模式中,其中一类偏向于美术基础知识,主要讲游戏美术原画设计,内容包含人物角色设计、怪物NPC设计、场景设计、道具设计,重点讲素描知识、结构透视、动态把握等,以及如何进行原画创作设计。另一类偏向于3D游戏美术设计与制作,强调技术、三维模型的制作、动作设计以及特效的制作。这两类教学内容都要求有较好的美术基础知识,或者需要大量的课时支撑,否则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前,游戏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大型的客户端和网页的美术设计,大型的场景、复杂的角色设计及UI界面,注重游戏美术设计方面,而没有注重游戏的交互设计和体验设计研究。要完成一款游戏的所有游戏美术设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较好的美术基础,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同学来说,在有限的课时和薄弱的艺术基础上完成这样的任务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造成同学们对游戏美术不能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不能达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3.教学方法单一。该门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示范,然后学生在实践环节进行验证和实验,有部分创新创意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接收学习任务,而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探索、去尝试,主动寻找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游戏美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掌握一些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如Photoshop的图片处理功能和绘图功能,以方便对模型材质和贴图的处理及绘制。如果学生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弥补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仅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游戏美术设计需要同游戏程序设计、游戏策划协同完成工作任务,团队合作精神是每一个游戏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以往在游戏美术设计课程中,学生单独完成自己的作业。这样单方面输入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课程的枯燥乏味,加上部分学生在艺术修养上比较缺乏,对课程失去兴趣,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游戏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措施
1.明确教学的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地位制订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只有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游戏美术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游戏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有美术素养、创新能力,同时具备扎实技术功底的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高级创意游戏设计人才。通过游戏美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对游戏美术设计制作流程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游戏美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熟练运用二维设计软件进行游戏的图形界面设计以及界面的交互、场景制作、角色制作,或运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动画制作及渲染等,以协助游戏程序设计师完成预定的设计目标,完成游戏美术设计的工作。培养学生掌握游戏美术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利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理安排游戏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与企业界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注重功能和美观的同时,更加关注游戏本身的人性关怀,注重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手机游戏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市场对手机游戏美术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确定了区别于艺术院校的游戏美术课程,即以手机游戏美术设计为主。改革后的游戏美术设计课程内容,分模块进行教学。游戏美术课程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游戏角色设计、游戏场景设计、游戏道具设计、游戏界面设计、游戏动画设计、游戏特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临摹和创作时,均以以上内容作为设计和制作内容,最终完成一款游戏完整的美术设计。3.积极改进游戏美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以CDIO的教育理念贯穿到该门课程,注重实践、团队协作精神,重视开拓创新,以实际项目驱动课程进展。单一的输入型教学方法会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因材施教,先临摹,再创作,以小组完成项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1)临摹法。选取优秀的游戏美术设计作品,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要求学生临摹选取的案例,进行临摹,学习优秀的角色设计、色彩搭配、界面设计等。这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技能和审美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根据游戏设计公司的实际项目要求进行创作,改革过去的直接创作法,先通过优秀案例的临摹,熟悉软件的使用,提高审美能力,再根据实际项目的要求进行创作,自愿分组,每组的成员各自负责不同的任务,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小组分工创作法。原创游戏,策划,讨论阶段的任务(简单的需求分析、交互、界面设计等)目的在于让美术人员了解游戏交互设计师和程序设计师的工作,做程序的同学了解美术设计的任务,便于之后的沟通。通过对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问卷调查、课程过程检查、课程最终作品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分模块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清晰,通过对优秀游戏美术作品的临摹学习,比较容易掌握设计和制作的技巧,获得自信心,从而更有学习兴趣。但是,在课程改革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能将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课程改革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作者:李庆 文武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