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2: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 Turk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one of the treasure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s also advantage cultural resource of developing local cultural industries in Qinghai. Enhanc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s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is import to inherit and promote excellent cultural spirit, also contribute to better promote harmoniou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关键词: 土族;语言与文化;保护与传承;意义
Key words: Turkish;language and culture;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H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302-02
0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语言的大家庭。各民族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文化风格,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文化。繁荣民族文化,引领文明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始终是我国民族事业的重中之重。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因历史原因生活在该地区的各民族既相互交融,又在长期的历史岁月里形成了展现自我特色的语言与文化,其中土族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成为了青海地方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之一。
1 土族语言与文化的历史结晶
土族是青海是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及乐都、门源等县,散居在青海省各州县。土族有独立的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语言内部分为互助、民和和同仁3个方言区。土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 1979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现正在互助土族自治县试行。土族文字为抢救、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土族人学习汉语文和其他民族语文的重要工具。
土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民族自身的历史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批相应于本民族语言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最富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学界公认的土族民间文学艺术,诸如互助等地的《阳世的形成》和《天地形成》、《打柴狼的故事》、《日蚀和月蚀的传说》,以及民和三川土族传唱着古老的《混沌周末歌》等神话故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土族先民勇于开拓,坚毅不屈的进取精神。[1]土族“花儿”更是成为青海地区极具地方风格的艺术形式,在高原之上艳艳盛开,如颇为流行的“土族令”、“互助令”、“尕马儿令”、“绕三令”等,以及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传统情歌,如“嘎达古道”、“玛森格”、“蒙古尔孔尼阿姑”等等,反映了土族人民朴实真挚的情感生活,[2]至今仍是田间地头咏唱不断地曲调。
土族的叙事长诗在世代相传,口口相授的过程中,逐渐被保存下来的共有8个,其中互助地区七个、民和地区一个《混沌周末歌》。其中用土语演唱的5个:《太平哥儿》、《拉仁布与且门索》、《布柔尤》、《福羊之歌》;用汉语演唱的三个《祁家延西》、《混沌周末歌》和《登登玛秀》。这些作品很好地反映了土族民族的历史与民族丰富的情感生活。[3]
土族生活地区保留有一些人类古老的巫术活动。作为青海省特有民族重要的民俗文化礼仪,互助地区土族婚礼更是“涵盖了土族人生活习俗、、审美艺术、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内容,是土族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基于土族文化艺术的特点,有学者明确指出,“土族在保留自身文化艺术特征的同时,兼容汉、藏、蒙等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原始性、独特性、宗教性、融合性和地域性等特点。”
2 土族语言使用与文化的现状
随着当代经济文化发展,土族的民族语言与文化也在发生着有目共睹的变化。从土族语言使用现状的调查来看,所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受汉文化的强势影响与民族语言自身的特点,土族语言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封闭,仅仅在本民族聚居地内部使用土话,对外几乎不说土话。第二,不同年龄,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土族语言使用也出现不对等的现状。年轻的一辈已然听不懂老一辈的土话,老一辈人也很少继续使用并教育下一辈人沿用过去时代的土话。文化程度越高的,使用土话的频率也就越低。受时代新语词的影响,在土话中找不到对应的语音发音,出现借用汉语或藏语语音表达新词语的现象,屡增不减。第三,在大通、黄南、民和、互助四地,因历史原因,民族迁徙,土族同其他民族杂居、混居,致使一些地方的土族已经完全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而转用汉话或藏话,尤为明显的是大通、黄南,民和与互助部分地区也已经出现了这种现状。第四,基于语言经济的原则,大多数土族同胞从思想和民族心理情感上意识到使用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他们还是选择更为优势的语言进行交际与生活。
土族语言使用发生变化,也影响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古老的土话只保存于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里,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对年青的土族一代是陌生的,也是遥远的,所以保护的工作就落在了文化工作者的身上,借助印刷、录音、摄像等现代媒体技术,最初“活”的语言成为了“旧”的历史。作为土族身份象征的各种传统符号也在发生变化,尤以土族传统服饰最为明显,互助、乐都、大通一带的土族服饰,虽仍保持传统习俗,但也发生了变化。民和地区已基本汉化,同仁地区则已基本藏化。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土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由最初富有特定文化意义的仪式活动演变发展为被展示、被娱乐的表演节目。
3 保护与传承土族语言与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语言又是文化重要的载体,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色彩、审美情感和价值观,以及民族的思想和情感。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语言逐渐消退,那么这个民族的情感、价值观也会随之消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下,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都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即“维护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最关切的一个问题。”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历史上的土族也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中逐步成就了自我的文化特色,这从土族的、民族服饰、饮食习惯、民俗活动与民间说唱文学艺术中都能看出端倪。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就具有了时代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首先,加强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土族在新时期不断求发展的根本所在。就土族的语言与文化现状而言,传承老辈艺人的语言与文化传统,激发起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在享有民族物质家园的同时,又能保护民族精神家园,是土族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其次,加强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土族的语言与文化不单单是土族特有的思维与情感的体现,其中也包涵和容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思想与情感,使得土族民族文化呈现出了多元性的特点。因此,传承本民族文化,是在传承土族优秀文化基础上,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最后,加强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富有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自2005年以来,互助的《土族婚礼》、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纳顿、《土族酩馏酒》等多个项目被先后批准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由此,加强土族语言与文化的保护、传承,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创新出符合于时代文化之需的物质产品,从而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海燕.土族口头传统的确认[J].西北民族大学,2005(4):18-20.
[2]乔生菊.浅谈土族文学艺术[J].中国土族,2010(2):1.
(一)民歌的起源与民族文化
不论民歌起源于什么,我们都可以说:民歌,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语言文字的客观环境下,所共同产生的一种宣泄人们情感、娱乐人们生活、传递地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我们说,民歌起源于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起源于人类对于宗教的认识和信仰,这其中也可以理解为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而寻求的一种增加自我安全感的方式;起源于人类自我意识和认识的提高以及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所萌发的一种用以记录自己存在的历史和文化的意识。
(二)民歌的分类与民族文化
民歌的分类,依据不同的衡量标准可以产生许多种不同的分类。依据民歌的功能性,可以将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稻区田歌、船歌、小调、婚丧嫁娶歌等;依据民歌的地域性,可以将民歌划分为客家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等;依据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划分,还可以将民歌划分为蒙古族民歌、朝鲜族民歌、苗族民歌等等。然而,不论是依据民歌的功能性划分、还是依据民歌的地域性和民族风格特点划分,我们都不难发现不同类型的民歌都与某一地域、某一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三)民歌的功能与民族文化
劳动号子的功能是在劳动中通过演唱劳动号子从而达到劳动者动作协调一致的目的。并且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们共同演唱或有时搭配演唱劳动号子,能够达到鼓舞气势、振奋人心、给劳动者增添精神和力量的作用。山歌的功能,山歌最初由两山之间少数民族的人民互相喊话发展而来。他们通常通过歌唱传达情感。因此,山歌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在演唱内容上以青年男女传达爱慕之意居多。婚、丧、嫁、娶歌,这类少数民族的歌曲是与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分不开的。折射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反应了少数民族人民在喜庆节日或者祭祀活动中的风俗习惯。通过以上第一部分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歌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民族文化与民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其中任何一个研究都离不开对另一个剖析和理解。因此,我们说民歌来源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植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民歌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培育民歌的丰富土壤,而民歌也是表现少数民族生活图景、表达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传递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载体。民歌与民族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分割来看的两部分。
二、民歌演唱中的必要因素
(一)在民歌的演唱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准确的演唱民歌的旋律
因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民歌多具有旋律优美、婉转的特点。在旋律线条上,多呈现出曲折、回旋等复杂多变的旋律特点。在音符的设置上,多采用装饰音来修饰主音。这些旋律的曲折多变、装饰音的大量修饰,为民歌增添了许多色彩,而且有些少数民族或者某一地域的民歌正因为其独特的装饰音而成就了其民族的独特风格。许多少数民族民歌都有其独特的旋律特点。因此,在民歌演唱中,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是要将民歌的旋律掌握准确。民歌的旋律直接影响到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二)在民歌的演唱中,要格外注重情感的把握
民族歌曲来源于民族生活,是民族生活中的各种经验、体会升发出来的产物,它凝结的是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因此,在民歌的演唱中,情感的把握尤其重要。在民歌的演唱中,情感的把握和处理要适度。有些演唱者在民歌的演唱中,过于注重情感的表露,或者在情感的表露过程中没有准确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在演唱中情感表达过度、情绪失控对歌曲失去了把握。自己过分的沉醉在歌曲的情感中,而没有达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传递情感的目的。而有些演唱者在民歌的演唱中,太拘泥于节奏、旋律等音乐本体上的元素,而没有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这种演唱方式下演唱的歌曲缺乏感染力、枯燥、乏味、单一,给人以空洞之感,不能够达到打动观众,引起观众共鸣的目的。演唱歌曲的根本目的是以歌曲传递情感,而不是以声音表现音乐元素。因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情感的表露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说在民歌的演唱中,应该适度的把握歌曲的情感,既不能过分表露情感而导致演唱歌曲失控,也不能够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的对音乐本体的演唱。我们应该适度的表露歌曲的情感、增加歌曲的感染力、带动听众的情绪、在听众中产生广泛的共鸣。这是歌曲演唱的最高境界,也是民歌演唱的最高境界。
(三)在民歌的演唱中,要注意民族语言的准确性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歌都是由这一民族自己的民族语言来演唱的。这对不是这一民族的演唱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民族语言体现在民歌的演唱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族自身的标志性语言。例如赫哲族民歌中的“拉郎赫赫尼那”“给根”;而且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如蒙古族有蒙古语、藏族有藏语、苗族有苗语、朝鲜族有朝鲜语等等,那么我们在演唱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歌的时候,就应该多了解和学习这一民族的语言。只要多了解和学习这一民族的语言,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演唱这一民歌语言的民歌,才能够使得这一民歌演唱得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这一民族的特点和风格。另一方面是,民歌演唱中的民族语言发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以蒙古族、藏族、朝鲜族举例,这三个民族的语言,其他民族的人如果没有学习和掌握他们民族的语言,无法与他们进行沟通的。他们的语言自成体系,承载并记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一特点,反映在民歌的演唱中就体现为发音的准确与否,以及语言的准确度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对语音的模仿来进行民歌的演唱,那么演唱者将不能够准确的知晓歌词的含义,自然在演唱的过程中,头脑也无法产生对歌词内容和情感的联想。
三、民族文化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性
(一)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演唱者更好的理解民歌的内涵
民歌的内涵蕴含在民歌的歌词和旋律当中。歌词所表达内容蕴含了歌曲的思想和情感;歌曲旋律的起伏和特点也间接的表达了歌曲的情绪和内涵。歌词是由语言和文字构成的。要想很好的理解和认知歌曲的内涵,首先要熟悉歌词的内容,只要了解了歌词的内容,才能够清楚歌曲所要表达的涵义,才能够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从而才能更好的演唱。一个民族的民歌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现象。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民族文化节,在其表现形式上通常都有民族舞蹈、民族器乐表演、民歌演唱和民族手工艺品。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典型现象来窥视这一民族的文化一角,也可以通过这些文化现象,来了解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发展历史。那么相反,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的学习,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对一个民族的风土民情的认知来解读一个民族的典型文化现象。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透彻的、全面的、客观的、清晰的认识这一民族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说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民歌的内涵。民歌、民族舞蹈、民族手工艺品等文化艺术现象,都植根于民族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民族文化为它们提供赖以生存的资源。同时,我们也需要这些文化艺术形式来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歌做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责任。这也为民歌的演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来面对民歌的演唱,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面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学习,以更多的热情和钻研精神来完成民歌的演唱。民歌对于民族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的同时,民族文化对于民歌的阐释和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歌将失去发展动力和创作的灵感来源。没有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歌将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说了民族文化与民歌相辅相成的。
(二)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在民歌演唱中更好的带动歌曲的情感
一首歌曲演唱可以分为许多层次,首先,最基本的层次是歌曲演唱仅仅依照乐谱上标记的音符来演唱,照本宣科。接下来,是歌曲演唱的上升阶段。演唱歌曲时不仅要依照乐谱标记的音符来演唱,更要注意歌曲的强弱处理和情感处理。许多民歌演唱者都停留在这一阶段,并且不断在努力钻研演唱技巧和歌曲的处理。但是这些对于演唱好一首民歌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怎样才是演唱好一首民歌呢?首先,少数民族的人们创作了民歌这是一次创作,演唱者站在舞台上演唱民歌,是对于民歌的二次创作。在二次创作中,融入的是演唱者对于歌曲的情感和理解,那么这种情感和理解来源于哪里呢?就来源于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时,激发起建立在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带动下,演唱者对民歌进行了二次的创作。这种二次创作带给听众的是不同的感受,同时听众在聆听演唱者演唱的时候,也会结合自身不同的经历和情感,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这是听众自身上发生了第三次创作。所以一段音乐在不同人的耳朵里将会产生不同的美妙。但是产生这种美妙的基本前提是,演唱者要能够吸引听众的目光,能够带动听众的情绪,用自己的歌声感染听众。这就需要演唱者深入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对于民歌创作背景和民族文化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作品,让我们更清楚透彻的明知道歌曲所演唱的内容及其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演唱的这一歌曲。对民歌大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歌曲,也能够让我们在整体上和细节上相结合的处理作品。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我们从演唱的第二层级上升到第一层次,以更加流畅的自然的情感表露音乐,让音乐的魅力感染听众的心灵。
(三)学习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歌演唱中的咬字与发音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少数民族的自有语言也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对于部分少数民族来说,他们的自有语言占据了其民族文化的很大部分比重。因此,我们说学习民族语言也是学习民族文化。学习民族语言对于民歌演唱者来说十分重要。我国现有的民歌,大致可以概括为大民歌和小民歌两种。大民歌,就是我们在晚会的舞台上经常欣赏的,由作曲家编曲的民歌。这类民歌采用民族演唱方法演唱,但是在歌曲内容和曲调旋律上民族性并不鲜明。小民歌,则是指来自于我国各少数民族,由少数民族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自发创作演唱的民歌。这类民歌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本文中所说的学习民族语言,主要针对小民歌。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歌曲。那么我们在演唱这些民族的民歌时,就要注重对民族语言的学习。因为首先,只有学习了民族语言才能够对歌曲中的歌词进行准确的发音。准确的发音是民歌演唱的表情达意的基础,是传达歌曲内涵的前提。学习民族语言才能够确保民歌演唱中的发音准确。其次,学习民族语言能够更好的把握歌曲演唱的韵律。不仅歌曲的演唱是讲究韵律、节奏的,实质上语言也是讲究韵律和节奏的。只有学习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才能够在吐字发音的过程中体会到这门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单纯的模仿发音,不但不能够做到发音准确,而且更加不能够体会到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也就无法更好的在演唱中表现歌曲的节奏和韵律。第三、学习民族语言有利于在民歌演唱中更好的找到发声位置。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教育;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既要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又要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而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都过于强调语文的工
具性,重视学生对字、词、句、篇的掌握,通过在课堂上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能够使语文的应用性
增强,而忽视了人文性的一方面。语文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化成果。在高中阶段,应加强文学教育,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成果。
一、高中语文开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1.文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操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人类记载文明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演变轨迹,每一种民族的母语都反映了这
个民族的生存方式、思维特征、文化心理等,我国的语文教育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存在,在漫长的嬗变过程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汉民族特点,承载着孕育人文情怀、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2.文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语文教育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中生正
处于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以前由于过于追求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造成学生对家人、老师、同学和社会冷漠的现象十分常见,语文教学过程要体现其人文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而这是与文学教育分不开的。在文学作品中,寄寓了作家自己内心深刻的情感,蕴含了社会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道德之美,读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对美的追求和热爱,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高中语文开展文学教育的方法
1.创造良好的环境
文学教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教学,还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高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学校、家庭、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
2.将课堂的内容进行拓展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拓
展,比如描写自然美景的《荷塘月色》《囚绿记》等,作家运用精巧的构思、隽永的文笔勾勒出祖国的秀丽风景,这样美丽的自然风光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是比较普遍的,学生之所以无法受到感染,是因为没有从自己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将
书本上的文学作品与现实建立起联系,仔细观察自然,经常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与作家产生共鸣,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
新课程的实施逐渐改变着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提高
对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将语言和文学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文化保护;法律保障;产业化;自觉性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082-01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条例,做好法律保障工作
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内外的普遍做法,这种做法最先产生于日本和韩国。国外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法律方面十分完善,而我国的民族文化资源没有足够的法律保障。拿日本来说,日本为保护其民族文化就制定了相当完善的法律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社区居民的义务。例如日本以法定的形式把各类民族节日延续开展下来,并规定城市中每个社区都要选派指定的人来负责街区的节日活动,如果负责本街区节日组织活动的代表没有尽职,这些负责人还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虽然日本的做法有些强制性,但是对照日本人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对法制的有效依赖,针对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我国民族文化法制保护方面的缺憾,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可以充当相关法规、条例的制定和完善者。
1.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建立地方民族法定节日等,切实做好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保障工作。
2.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才能健全规范民族文化法制建设,从私法角度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继承人的地位和利益,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承得到法律的支持。
3.由于法律的不完善,犯罪分子破坏民族文化的成本低、代价小,民族文化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所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可以适当地加大对破坏分子的处罚力度,增加罚款等,树立法律的权威。
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合理开发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依附于经济而存在,因此鼓励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产业化能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传统,有利于保持中国的多元文化格局。
因此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要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主要是可以从发展旅游业以及扶持与旅游业相适应的相关产业着手:
(一)利用本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和扶持民族旅游业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可以利用本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鼓励和扶持民族旅游业,在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地,造就了环江独有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能增强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豪感,进而产生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二)发展与扶持与旅游业相适应的相关产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尤其是传统地域文化的需求,民族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民族的技艺、舞蹈等又得到重视和发掘,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要发展和扶持与旅游业相适应的相关产业,如地区特色商品(面具、竹制品、丝帛品等)的生产、餐饮、住宿等,促进民族习俗和文化活动的重新开发和恢复。
三、宣传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兴起全民自觉性
对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应把着眼点当地居民的自觉保护。因为如果当地民众没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破坏就没有保护的产生。当地居民作为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文化聚集地方的主人,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不破坏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对它最大的保护。因此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事业要担当宣传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角色。使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树立全民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
有关调查表明,自1986年以来,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周庄古镇的历史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政府一系列文化保护措施和旅游的成功开发使得古镇居民认识到古镇的历史文化应当严格保护,并且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表现出积极的保护行为倾向,形成了较好的历史文化保护氛围,促进当地文化的保护工作的展开。
因此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要保护民族文化就要在做好文化宣传的工作,普及民族文化保护的迫切性和当地居民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努力地激发当地居民的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保护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居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这才是保护民族文化最根本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燕妮.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保护问题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武魏巍.民族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研究[D].广西大学, 2004.
[3]黄英兰.阿伊努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3.
关键词:文化自觉;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
“文化自觉”是老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①这一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在中国10万一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个,而作为以多民族著称的云南就有这7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文化变得那么快,他们就发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同时民俗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这些人口数较少的民族影响更为直接,特别是对那些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影响则更为严重。例如,云南玉溪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中的一员“花腰傣”,其人数虽不足10万人,居住在近500平方公里的哀牢山下、红河谷地,长期封闭的区域。却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引人瞩目,让各位专家、学者、游客止足关注,这与民俗旅游的开展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自觉”对其文化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先生长期对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看到民族地区发展的问题后,提出的“文化自觉”这一概念。而很多民族地区的发展则又以旅游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作为旅游大省、民族文化大省的云南尤为突出,面临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更为严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拓本土文化资源,展示民族风情为主题的民俗旅游业,在中国各地发展势头很快。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由于其投资少、内容多、接触面广、影响力大、经济效益高、创汇收入多等特点,越来越受各级地方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青睐,把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99生态环境旅游年”,也是’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召开的一年。新平县旅游局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机制,全面进行新平县旅游资源的规划,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强化旅游业对现代服务流通业的龙头启动作用。利用’99昆明全国旅游交易会在昆明召开之契机,推出了独特的旅游品牌――花腰傣民俗旅游和哀牢山的原始生态景点旅游。“花腰傣”一经推出就以其炫丽的服饰、独特的文化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吸引着国内外无数专家、学者及传播媒体前往探寻、揭秘。一时间关于“花腰傣”的论文、反映“花腰傣”风情的摄影、摄像作品,如落英缤纷,撒在中华大地,乃至飘向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络绎不绝。有的学者为了揭开“花腰傣”文化神秘的面纱,常年居住在“花腰傣”家中,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品味“花腰傣”文化,并写出无数的文章,让这个千百年来深藏于哀牢山下红河谷地的傣民族群体许许多多的文化之迷公诸于世。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的一种称谓。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的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而名之为“花腰傣”。分为傣雅、傣洒、傣卡、傣仲、傣泐、傣章六种自称。傣雅、傣洒、傣卡分别居住于新平的漠沙、腰街、戛洒、水塘四镇,傣仲、傣泐、傣章则居于元江的大水平、甘庄、东峨、等地。“花腰傣”不仅在服饰文化上与滇南的傣泐、滇西的傣那显著不同,而且这里的傣族不信佛教,没有文字,不过泼水节,保留着中国傣族在未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之前原有的文化状况,如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其中又以原始农耕民族祭龙(求雨)和封建领主制时代的春耕礼最为典型。新平花腰傣自称是古代傣族南迁的落伍者,是滇王室的后裔。花腰傣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研究中国傣族起源迁徙及在南亚泰、老、掸、岱等社会传统文化习俗对比研究等问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新平县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做了相关工作,新平县旅游局利用’99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召开的时机,推出了“花腰傣”民俗旅游,利用“花腰傣”独特的文化特征打造新平县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去参观、游览络绎不绝,打破了这块神秘土地千百年来的沉寂,让淹没在哀牢山下、红河谷中的“花腰傣”民俗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前来探寻、研究,揭开这古老傣族群体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人了解“花腰傣”独特的文化。同时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花腰傣”传统文化得到挖掘、得以保护、传承下去。
旅游为民俗资料的收集、传承做出了贡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文人学者的优良传统。他们借助到全国各地的游历,了解各地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增广见识,结交学友。大量的游记文献就是他们不辞千辛万苦、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采风问俗、旅游考察而写下的旅行记录。其中,就有大量的风俗资料。诸如徐霞客游记等记录了大量其所到之处的山川水色、风土人情。
还有现代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传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除获得美的享受外,获得新的知识也是其主要目的。民俗文化资源之所以能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知识性和艺术性。民俗旅游是现代旅游与传统民俗的融合,旅游借助民俗文化丰富其内容,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愉悦身心的审美需要。民俗文化资源借助旅游不断丰富发展,广播四海,并且民俗文化资源还可通过旅游产业,变资源为资本,从而增强自身的实力。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共同实现民俗与旅游的双赢。现代旅游者多以体验异地文化为目的,接待地为满足旅游者需要,多方展示本地区民俗文化精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播。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借助旅游,传遍世界各地。如20世纪80年代,元江县文工团参加全国乌兰牧骑文艺汇演,推出了“花腰傣”舞蹈节目《跳南嘎》,将“花腰傣”的形象以舞台形式展示在全国观众面前,让人们对“花腰傣”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由于当时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人们还停留在怎样解决温饱问上,还没有旅游这概念,更不用说形成气候,人们对“花腰傣”的认识也仅仅限于舞台、报刊杂志。旅游业的开展同样也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推动的一面,由于旅游业的开展,导致了本体民族即当地居民“花腰傣”自我意识加强,自信心增强,认为正是由于自己和外来人的不同,才是有利于自身民俗旅游的开展,这点在新平县戛洒镇“花腰傣”村寨漩涡村进行田野调查时在和当地居民的谈话中就得到印证,原戛洒镇卫生院杨副院长说曾过:“你们现在来看我们,正因为我们和你不同,也有别于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所以你们才会来旅游、了解、考察,要是都一样了,你们还会来吗?”这样一席既肯定又担忧的话语。值得欣慰的是目前还有一部分人在为自身民族的文化传承在思索、在担忧。
除民俗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民族文化造成较为直接的影响外,跨入信息社会、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同样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有识之士深刻地意识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民族特色的消亡和多元文化的同质化。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各个民族要寻求进一步发展的路径,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是无法避免的时代课题。而通过大量的调查表明,经济全球化并没有造成世界文化的全球化,相反当人们真正意识到我群与他群不同的时候,自我意识也随之加强,同时其文化自觉性也得到增强。值得强调的人类社会也是发展变化的,其相应的人类文化也同样是发展变化的,不可能是一尘不变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耳朵灵魂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了解、掌握、研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提高各民族的实力,寻求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应值得关注。没有离开民族依托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文化的民族,民族与文化是相生相伴的。
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说:“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这些文明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但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这种多样性,我们这个有着近两百个国家,二千五百多个民族的星球,才如此丰富多彩。不同文明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话和交流,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在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同时,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新的繁荣。”②
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由于地域的不同,同一民族处于不同地域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云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的地域性显得更为突出。如居住在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就与新平、元江的傣族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信仰小乘佛教,“花腰傣”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正因为如此,民族文化传承中应中分考虑到其地域性的特点,“文化自觉”显得更为重要,因民族文化一旦离开了其自身生存的那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鲜活生命力,基于这因素,云南大学在当地建立了南碱“花腰傣”民俗传习所,让其传统文化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和传承。
“文化自觉”意识的加强,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在旅游经营过程中,旅游开发者为经济效益用“伪民俗”来满足旅游者“奇异”的眼光,“喜古猎奇”的心理,对民族文化的表述中带有“失真性”,追求“落后”与“原始”,改变原有的民俗风貌。因为民俗资源也和生态环境资源一样,被破坏了也是不可再生的,这些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经济日趋全球化、信息社会化及民俗旅游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自觉”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显现出尤为突出的重要性。
注释:
①.《论文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年1
月第二版 第386~391页
②.《沙特各界知名人士的演讲》,人民日报1999
年11月3日第一版
参考文献:
[1]周光大主编.现代民族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王筑生主编.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3]何明主编.云南十村.民族出版社,2009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国学圣贤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 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 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以上是我对国学经典一点感悟,希望对国学爱好者学习国学经典和国学圣贤文化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我也希望国学经典能成为世人的千古国学,让我们的名族精神永传下去。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二)
最近,校园里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叫做“国学经典诵读”,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国学经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复杂的还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
其实,在我五岁时,妈妈就给我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全套书和碟子。妈妈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希望我背诵一些。当时我不懂,就摇头晃脑地跟着背诵。有一次,幼儿园搞儿童人气小明星选拔,我因为会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而被评为了人气小明星,照片还在光荣榜上放了好长一段时间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有趣!
现在,我们学校也在开展 “国学经典诵读”。在诵读时,大部分同学都很认真,只有极少数人心不在焉。我们一定要认真诵读国学经典,这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而且对于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多年了,一些人就迷失了祖国的优良传统。现在,国家在小学阶段就安排我们学习国学经典,就是为了让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我们的骨髓,永远不会忘记。这样,在我们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在接受外界文化的同时,不会忘了我们的“根”。
让我们大家都来诵读国学经典吧!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与发展
多元文化主义主要是指现在人们开始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的不同,教育上也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让本民族的学生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从不同的文化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化主义的概念首先是出自《民主对熔炉》一书。但是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在《美国的文化与民主》一书中写到“承认一块领土中可以有不同的群体和文化”才让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到多元化主义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国家之间也开始逐步接受多元化的存在,而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适应多元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到如今,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思想,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个民族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寻求本民族的发展道路。
二、民族音乐的特征
民族音乐是在本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在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本民族用自己特有的音乐形式来表达喜怒哀乐,最终形成自己的民族音乐。现在的民族音乐不再是本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它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影响着世界的音乐形式。首先民族音乐具有民族特征。每个民族因其特有的地理、气候等特征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正是这种特殊性影响着他们的文化形式,使他们的文化带有地域性的色彩。每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精神状态以及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他们的民族音乐就会受到这些不同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带有民族的色彩。其次,民族音乐具有世界性的特征。现在民族的即为世界的。由于世界的开放性不断扩大,使各个民族之间的壁垒逐渐消除,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最终使民族文化带有世界性的特征。民族音乐的世界性发展是未来音乐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各个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这一发展趋势是不会被任何力量所左右的。音乐本来就是一种世界的语言,即使语言不通,但是音乐中我们却可以寻找到相同的情感寄托。各个民族之间可以通过音乐进行交流,只有音乐没有国界之分,所以说民族音乐具有世界性的特征。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1.机遇与挑战并存, 复兴与衰退共生
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之下,民族音乐的发展既迎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挑战。民族音乐的发展必须以多元文化为依托,适时抓住机遇,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之中寻求发展的道路。机遇与挑战并存,复兴与衰退共生这既是我国民族音乐生存状态的现实写照,同时也是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分析。一方面,传统的民族文化有其特定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但是传统的不一定是过时的。实际上,传统的民族音乐也可以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与现代音乐相融合,从而产生特定的化学效应,创造出另类的音乐类型。要想实现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就要追求民族音乐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同r还要有针对性地吸收现代文化中的新鲜元素,实现民族文化发展的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使得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冲击。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使本民族的原生态的音乐文化发展受到影响,同时也使得传统的民族音乐发生流变。
我国目前的民族音乐发展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民族音乐的影响力较为薄弱;现代传媒对民族音乐发展的排挤和限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民族音乐越来越趋向现代化。民族音乐的根基被动摇,同时受到失传的威胁,民族音乐虽然还在传承,但其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商业化,失去了艺术价值。
2.意义重构与个性张扬
民族音乐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同时还要善于抓住发展的机遇,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意义重构与个性张扬正是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主要方向。首先,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应该进行意义重构。音乐的意义不仅是旋律和响度的结合,同时它也是思想的传达,尤其是民族音乐,它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说发展民族音乐的第一步应该重新塑造音乐的意义。民族音乐是有灵魂的,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节奏和旋律,那么音乐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变成了干枯的形体。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表达形式,而多元文化主义则主张对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给予同等的尊重。其次,民族音乐应追求个性的张扬。民族音乐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其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所以在众多文化充斥之下,民族音乐必须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寻求个性张扬。
民族音乐有它自己的个性,即使相同的一首音乐,由于表演者不同,抑或是表演的时间不同,其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所区别。所以民族音乐有自己的灵魂,每段音乐都有自己个性。促进其张扬个性的发展,才会产生不一样的音乐效果,独特的才是有价值的。
3.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现在的民族音乐的继承者越来越少,有很多珍贵的音乐已经失传,这不仅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同时也影响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自生的而是不断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所以在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对民族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学习民族音乐人数,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下去。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的必要措施就是推动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虽然有许多人担心推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会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阻碍,但是恰恰是多元化的音乐发展才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最为广阔的空间。
四、小结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点;保护对策
前言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是其生活的重要场所,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生产功能。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不仅是一种建筑物,更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民居的保护,就是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面对社会文明的快速进步,现代化气息越来浓重,这对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非常不利,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弘扬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之下,加强广西少数民族居民保护是有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1.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征分析
受到历史文化与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呈村屯状分析。加之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大多以田为基础而存在,因田设村,以地立寨是民居存在的重要特征。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分布于山顶、山腰等不同的区域,规模大小不同,风格迥异。下面,我们就来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
1.1地形运用合理,建筑形式多样
山与河是广西少数民族民居分布的主要依据,这样居民的生活会更加便利,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广西地区耕地少山岭多,一些居民为了腾出平地进行农业活动,往往将民居设在山岭上,呈阶梯状分布。广西北部的居民为了应对多雨且潮湿的天气,会建设吊脚楼,上面为人居住所用,下面用来进行牲畜的饲养。而东北部的居民则会建筑硬山搁檩式的民居,当一些外族人迁入到广西之后,为了应对炎热且多雨的气候,会将民居的大门建筑为向内收缩的形状,留下一个人们出入的缓冲区域,方便雨天在檐廊下休息。另外,出于同样的目的,民居的大门之下还会有一道相对较矮的门,这是为了杜绝家禽闯入室内的情况发生,也是为了杜绝雨水飘入室内。
1.2建筑风格因生活风俗而不同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族的价值观与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等,这些思想因素会在民族的建筑风格中得以体现,对于建筑的布置与空间具体形式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拿侗族来举例说明,在侗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当中,鼓楼是其中心建筑,因为他们喜欢在室外进行活动,从而使得戏台与风雨桥等成为了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就具有商业功能的建筑来说,骑楼是具有商业集市功能的建筑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的建筑物将各种功能集于一身,形成了结构简单但功能齐全的建筑物。
2.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对策分析
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工作力度已经成为文化保护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对策进行简要的阐述:
2.1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文明,许多地方都在进行现代化建筑的建设,使得一些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民居面临拆迁的危险。因此,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工作,必须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民居分布情况制定出民居保护对策,使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民居得到保留,从而使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政府更加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宣传工作,联合媒体与当地的文化传播机构,对民居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士意识到民居保护的必要性,从而实现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
2.2呼吁少数民族保护原生态建筑
原汁原味的建筑体现更多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因此,相关部门要呼吁人们进行民族原生态建筑物的保护。但这并不是要人们不去接触日新月异的建筑风格,也不是要人们杜绝与外界的交流,只是将更多的原始的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使得民居仍然可以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的风格。从建筑的形式来讲,原生态的建筑要更加符合广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信仰。从建筑的内容来讲,原生态的民居与其它建筑物更能给当地人们带来生活与生产上的便利。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原生态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必然手段。
2.3推动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区域的建设
无论什么样的保护形式与保护力度,原始性的广西少数民族民居都会受到现代化文明的影响。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特色民居在消失。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选择最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居区域进行重点保护,规定这一区域中的民居不可进行拆除与重建,也不能融入其它民族的文化,以此来确保单纯具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被中保留下来。进行广西少数民族居民保护区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政府部门首先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其次,加大这此项建设工程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弘扬做出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个地方的民居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工作,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本文以此为目的,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与保护对策进行了阐述,希望以此加强当地政府部门对于特色民居保护的重视,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郑培;连璐;冯慧.浅析具有陕西特色的居住建筑[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
[2]蒋巍.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现代适应性转型[J].新西部.2010(05)
[3]吴育忠.贵州喀斯特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研究――以铜仁地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思想保证。”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我们必须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自觉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个科学体系
从内容上看,这个体系既全面完整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从特点上看,这个体系充分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从作用上看,这个体系把我们党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主导价值理念提升到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层面;从文化学的层面上看,任何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任何文化体系都是特定民族的文化体系,任何文化模式都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如何,它的结构、内容、功能、特点如何,反映着该民族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成为它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正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生命所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代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民族之根本,一定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凝聚为一个民族的根本之根本。
整合多元社会思潮至为关键
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坚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解放更新。与之相伴随,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等,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新世纪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如何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领整合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至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利用其先发文明优势挟带着其核心价值体系向我们发起冲击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坚持、弘扬和发展我们的主流文化,不坚持、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和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凝聚力就会面临着被削弱、被消解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 包装设计 运用
中图分类号:J5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17-01
1 前言
在商品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包装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的包装设计中元素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包装设计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包装设计从多方面传递文化的信息。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对应的在设计中表现出来的影响也就不同。文化影响着包装设计的发展,包装设计的风格和理念也都根植于文化之中。本文论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包装设计的融合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表现。分析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构建特色的现代包装设计文化体系。
2 包装设计
2.1 现代包装设计
包装是品牌理念、产品特性、消费心理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我们深信,包装是建立产品与消费者亲和力的有力手段。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包装与商品已融为一体。包装作为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手段,在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界、设计不得不关注的重要课题。包装的功能是保护商品、传达商品信息、方便使用、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包装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商品和艺术相结合的双重性。
2.2 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包装,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作为消费者,对包装有着比较深刻和具体的判断。消费者们参与到了包装设计之中,他们的意见与感受就是设计者的依据和目标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包装设计已经不是设计师所属的专利。脱离开消费群体,设计师们所津津乐道的设计就是空中楼阁。基于此,探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包装设计的趋势和走向,对于包装设计人员的构思观念,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乃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民族化的包装设计对未来包装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民族传统文化与包装设计
3.1 民族文化对包装设计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包装,不论是传统风格的或是现代风格的,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依托。从文化的观点来看,人、社会、自然构成一个世界的有机系统。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生活环境,任何民族的设计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脱离不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中滋生的民族精神。包装设计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各个民族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民族精神的创造集合,世界性的设计文化是不可能形成的。在包装设计造型中常常有一种对民族文化重视的观念――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民族化包装设计力求以鲜明的民族形象特色,展示商品的文化特征。
3.2 民族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包装设计的文化核心。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艺术造型价值。民族文化内涵是现代包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因素,是设计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它如果脱离了这样的文化内涵,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设计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力。现在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文化不断传入我国,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我国当前这一新时期的文化状况。包装设计也赋予新的意境。
4 民族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影响
4.1 中国传统图案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图案丰富多样、各有特色,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美术发展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沿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传统图案作为手工业时代的产物,是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提炼与概括形成的,其图案都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演变积累下来的精华。传统图案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应该充分学习传统图案的风格和特点将其合理应用到包装设计中。
4.2 传统书法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在现代一些包装设计作品中,很多的应用电脑美术字,电脑美术字有其优越性的一面,它方便、规范,但与书法相比,则显得呆板,缺乏精神和活力,更缺少艺术性。
4.3 中国传统色彩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色彩也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积淀,在包装设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可以表达一种民族的情感,可以传递一种民族的气息,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的魅力,为中国包装增加了文化底蕴
红色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象征,是中国人的魂,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中国人的民族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红色意味着平安、吉祥、喜庆、福禄、兴旺、热烈、浓郁;象征着百事兴旺、驱病除灾、逢凶化吉、弃恶扬善,红色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在近几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将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研究落到实处,也使得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创设校园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在教育中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与此同时,又将各民族的风格通过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所采取的措施
(1)培养教师具有防腐的多元文化知识,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法。“请进来”即聘请了马头琴教师及达斡尔民族舞蹈教师,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马头琴及达斡尔族民间舞蹈。教师不仅在学习中了解了民族音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还邀请历史研究办公室的老师,为教师们进行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的讲座,更加补充和丰富了教师的民族文化知识。“走出去”即有计划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系统学习,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2)运用多元文化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发挥艺术特有的共性。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在平时的电视或一些媒体中稍有了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反而学生对于一些流行音乐较为认同。所以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及视频,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赏析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更好的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和体验快乐。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更新以往音乐教育理念,以树立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本观念,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贯穿其中,灵活运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来传授,通过音乐来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 民族民间美术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65-01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其中,外来文化的涌入不但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同时也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一些外来的不良的文化也在侵蚀着我们的民族意志和信念,使我们逐渐丧失原有的精神和气质,最终可能丧失民族自信心。因此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实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净化和与世界先进文化的紧密结合。
一、把握民族民间美术教学的理论根基
要想进一步增强关于区域民族民间美术学科的研究力度,就必须将培养具有民族民间美术研究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对于民族民间美术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要站在艺术形态的角度深入考察其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实际的生存基础和历史演变等重要的元素,同时在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进一步研究,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更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另外,还需要站在艺术的角度去观察其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渗透、融合以及影响下,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发展趋势。社会上有很多的传统手工艺都是以家族或者师徒的形式传承下来的,而这种传承方式也就造成了其很难被广泛推广。甚至有很多历史久远的传统手工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工艺技术进行全面的研究,如利用大量的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分析和整理,才能为传统手工艺技能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分类施教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体系
民族民间美术教学要想深入地开展,必须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人文素质的教育。由于民族民间美术的学习与现代专业教育在课程学习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民族民间美术所涉及的分类与现代美术不同。民俗信仰、建筑陈设、衣食穿戴、生活用器、生产劳动、传统商业、环境装饰、戏曲表演以及游艺竞技等方面,是民间美术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和特性,一般我们都将民间美术作为美术学的基础分为一般分类法和民间美术应用分类法两部分内容。而民间美术的主要特点就是要突出少数民族的特性,而站在艺术的角度来说,民族民间美术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不同的少数民族其所代表的民间美术的特征以及民俗信仰等也各不相同。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才能了解掌握这些少数民族的特点。针对这一点,很多的民族高校都开设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必须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辅以民族美术的理论知识和民俗知识教学,将学生认知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增强其民族文化素养,实现民族文化素质与专业创意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的目的。
三、拓展民族民间美术实践教学
美术教育的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是学生创意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人类学特征突出是民族民间美术最大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在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将《中国民间美术教程》中民间美术作为实际分类的参照可以看出,各个少数民族民众对于神鬼、祖先的信仰和崇拜都可以从其所使用的祭祀品中体现出来;从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茶具、烟具、食具以及炊具等,也有所体现;而他们所居住的建筑则因其所处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最能代表其民族特点的就是服饰,这些都从侧面体现出民族民间美术的主要特点。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课堂教学、实践、实习、课外创新以及大学生的课外实践充分结合在一起,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写生考察、搜集素材以及体验生活。
四、结语
灿烂的民间美术与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密不可分,高校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不但发挥了积极的教育功能,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将新的血液注入到当代艺术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以及全民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