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2: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二条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地方各级旅游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
第六条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十七条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八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二)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三)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四)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五)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六)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旅游发展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第二十条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分级制定和审批。
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组织有关地方旅游局编制,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后,由国家旅游局审批。
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由地方各级旅游局编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局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第二十一条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国家旅游局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见后批复实施。
第二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由各级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旅游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旅游局备案,但涉及旅游产业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品格局的重大变更,须报原批复单位审批。
1 引言
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文化范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本文旅游文化品位的概念旨在突出文化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影响力,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位必须要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突破口,这种文化应是一种独特的、富于自我个性的文化。这将给整个地区的旅游业注入文化色彩,丰富文化底蕴,以此形成高层次的旅游文化品位。具体而言,文化对提升旅游品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及影响力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很多地方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其知名度,成为着名的文化旅游地。比如绍兴的鲁迅文化旅游、诸暨的西施文化旅游、宁海的徐霞客文化旅游等等。
(2)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且通常时间越久远,其吸引力越强,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作用。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推进诸暨市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那么,要想进一步加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就要更加强调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提升旅游品位中的重要性。在此之际,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诸暨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科学文化旅游
2.1 明确诸暨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认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实践科学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该地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也就失去了科学文化旅游的内涵。根据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2~2020年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为主体,充分利用“四名资源”(名胜、名人、名品、名居),立足五泄山水风光,突出西施名人文化,发挥珍珠产品优势,开发斯氏居民古建,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风景名胜为依托、历史文化为特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至2010年,诸暨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以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科学制定了诸暨市旅游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这进一步为打响诸暨旅游品牌,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
2.2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管理从更高的层次讲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诸暨旅游业从1984年起步,至今走过了26年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中,诸暨旅游管理体制经受了多头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政企分设阶段、统一管理阶段等4个阶段,终于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即将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机构合并,既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又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这一模式,形式上与第2阶段相似,实质上有根本区别,即诸暨旅游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施行业管理,一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诸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奠定了大旅游、大投入、大产业的基础。
2.3 统筹协调,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
(1)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域范围内各单位牵头编制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符合《诸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根据《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和绍兴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由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为主负责全市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凡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报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审核备案,在评审通过并经相关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3)建立旅游规划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旅游规划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各项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工作,并逐步实行旅游规划会审制度。
长春推出“四大板块”新规划 建设(国际汽车城、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国际影都、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
2.吉林省新基建“761”工程指的是什么?
从2020年开始实施,“十四五”期间完成,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7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智能信息网、路网、水网、电网、油气网、市政基础设施网“6网”;着力补强社会事业“1短板”。
3.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包括哪些?
“一主”:即《长春经济圈规划》;“六双”:一是“双廊”,即《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发展规划》和《长辽梅通白敦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发展规划》;二是“双带”,即《沿图们江鸭绿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和《沿中蒙俄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三是“双线”,即《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发展规划》和《长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发展规划》;四是“双通道”,即《长白通(丹)大通道发展规划》和《长吉珲大通道发展规划》;五是“双基地”,即《长春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专项规划》和《白城国家级高载能高技术基地建设规划》;六是“双协同”,即《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和《长春-公主岭同城化协同发展规划》。(掌握一下就行,不用完全背诵)
4.长春市“专班抓项目”主要包括哪些专班?
按照“1+2+5”模式设立组织领导体系,“1”代表一个领导小组,即长春市重大项目专班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专班领导小组);“2”代表两个服务推进办公室,即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督查考核办公室;“5”代表五个重大项目专班(以下简称专班),即: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专班、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专班、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重大项目专班、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专班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专班。(现在又新成立个征收专班,掌握一下即可)
5.长春551发展规划是什么?
把长春建设成为:(1)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2)建成区500平方公里以上;(3)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的特大型现代化城市。(19年考过,百分之九十多人都不会)
6.长春十五个县市区、开发区名称、大概位置、主导产业:
五个主城区、五个开发区、五个外五县。
朝阳区:商贸服务业、科教文化(红旗街、桂林路、重庆路)
南关区:商贸服务业、金融(市政府)
宽城区:轨道交通、工业服务业(长春站)
绿园区:轨道客车制造、农产品蔬菜(长春西站、皓月)
二道区:服务业、长吉图发展重要区域(物流业)
经开区:汽车零部件和生物化工
净月区:绿色产业、旅游(净月潭,长影世纪城)
汽开区:汽车产业(一汽集团总部)
高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新兴产业(医药)
莲花山:生态旅游
九台区:工业、金融(龙嘉机场)
双阳区:梅花鹿之乡,生态旅游
榆树市:农业(玉米)
农安县:农业(马铃薯、三辣、畜禽)、黄龙戏
德惠市:农业(大米、肉鸡、肉牛、生猪)
7.着力打造“两个万亿级”“五个千亿级”指什么?
“两个万亿级”:一是汽车产业,二是电子信息产业。
“五个千亿级”:一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二是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三是医药、医疗服务、医疗仪器产业,四是影视文创产业,五是现代服务业。
8.重点打造“一点”“两线”“三片”“五区”指什么?
“一点”: 即以南部新城“四塔一中心”为重点,建设城市新地标。
“两线”:即以新凯河为依托,建设城市西部发展新轴线;以吉林大路为重点,高质量建设城市迎宾大路。
“三片”:即打造红旗绿色智能汽车小镇,重点是推进红旗博物馆、汽车主题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改造;打造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年内启动36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打造长春新区创新发展核心区。
“五区”:即打造西客站城市客厅、长春站周边历史文化街区、吉大新校区扩建、空港国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长春机车厂老厂区,形成城市新功能、新形象、新文化、新品位。
9.长春公主岭同城化“五统一”指的是:
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治理、城市规划。
通化县快大茂镇
(2019年7月)
乡村旅游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能全面提升旅游业内在质量,能带动居民生活品质、生态环境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快大茂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自然资源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为载体的全域化旅游,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乡村旅游会给快大茂镇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生机,是补齐我镇文化旅游发展短板的战略方向。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我们做了以下调查。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深厚。快大茂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朝鲜族、满族文化相互交融。镇域内共有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岗遗址群和江沿墓群,这两处“国保”单位有着高句丽政权肇兴之地的丰厚历史,是继集安、桓仁后,又一个高句丽历史文化品牌。快大茂镇是“空中坦克”李永泰将军、“东北飞鹰”高志航将军的出生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
二是生态宜居、区位优势明显。快大茂镇幅员面积257.6平方公里,境内河流丰富,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植被丰厚,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省的典范,是美丽宜居的小城镇。快大茂镇是县城所在地,是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通化市区毗邻,与集安市、辽宁省桓仁县、新宾县临近,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三是明确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镇党委、政府确立的“生态文明立镇、文化旅游活镇、新型农业兴镇、商贸集聚强镇”二十四字方针,确立了“一条文化脉络、两个旅游圈、三个文化园区、四个产业板块、五个旅游+”的“12345”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12345”总体规划与县委打造四条精品线路、近郊游乐园规划高度契合。
四是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今年,市委将快大茂镇虎湾线纳入到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将着重打造,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下,快大茂镇在“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发展”的原则下,按照“PPP”的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精品开发,发展旅游配套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实行开放开发,使我镇的人文休闲游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发展乡村旅游时机成熟。
五是发展基础良好。快大茂镇农业人口共有15937人,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有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人力资源。通化县城和通化市区有近50万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其他周边乡镇和市县区的居民,都是我们三产服务潜在的消费者。
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是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组,分别负责综合协调、宣传企划、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召开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战略部署。多次邀请省、市、县及省外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到虎湾线实地踏查,对乡村旅游工作进行指导、把脉,组织镇村干部和部分产业大户,到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进行学习考察,推动了快大茂镇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几年来,累计投入4850万元为全镇16个村屯实施农村水泥路、柏油路建设、自来水改造、路灯亮化、边沟一体化、围墙标准化、庭院硬化、道路绿化美化、危房改造、堤防加固、水渠建设等工程。其中,仅虎湾线去年投入1200万元新建柏油路25.1公里。截止目前,镇域内有大型度假村1处,小型度假村4处,村民自建农家乐4处。宾馆、住宿场所72家,餐饮单位892家,旅行社12家。
三是建设景观景点。今年投资500万元建设7处景点景观,其中,投资20万元打造虎马岭村至繁荣村15公里花海路;投资120万元建设虎马岭村虎湾线入口休息驿站;投资80万元升级打造新开村梨花生态广场、新明村“金达莱”景观;投资150万元繁荣村建设鹿鸣园,对“古树群”遗址进行保护,挖掘长白山梅花鹿文化;投资60万元新建土珠子观景平台,投资7万元新建青山村“青花池”等景观;下龙头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75万元,建设下龙头村龙头山景区及“赑屃”观景平台。“果树村、鲜花屯、瓜菜园”基本呈现。
四是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自2015年开始成功举办了4届全民秧歌汇演,下龙头村秧歌队参加通化市电视台《心桥》栏目,向全市展现我镇的民俗文化,高跷秧歌成为通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命名为长白山龙头高跷大秧歌,正在申报更高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中心校举办了千人撕纸艺术表演,创造了撕纸吉尼斯世界纪录;承办了“通化县高句丽肇兴之地”大型诗人采风活动和专家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我们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经咱们政协文史委的努力,整理出版了《龙岗山风》诗集和《高句丽肇兴之地专家研讨文集》,丰富了我镇的文化内涵;将“虎湾线”打造成通化市首条自行车拉力赛道,并成功举行了通化县首届自行车邀请赛;市宣传部组织“通化市文化小分队走进繁荣村”活动,通化市著名的书画家在繁荣村留下墨宝50余件,并确定我镇为全市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文化志愿者创作基地等5项荣誉称号;通化市楹联学会确定我镇为创作基地和活动基地,并为繁荣村部分景点提楹联;通化市冬管中心,将我镇确定为冬季项目训练基地,7月国家越野滑雪队山地障碍追逐项目组的队员,又到虎湾线进行夏季集训;我镇与《吉林日报》通化记者站开展合作,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吉林日报》走转改联系点;去年年底,我镇承接了全省精神文明现场会,向全省展现了我镇几年来的建设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地方政府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和法规较少。目前,乡镇(村)和农民群众对发展乡村旅游都很有积极性,但省、市、县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要出台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管理办法等。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如发展乡村旅居,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农家乐”如何规范服务,餐饮、客房卫生标准,公安部门在住宿上的管理,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服务和管理不到位或缺位。“农家乐”如果只是简单复制外地的一些形式,收拾一间屋,摆几张桌,吃点农家饭,西屋住一宿那么简单,如没有规范的服务,规范管理和支持政策的实在内容,旅客是不会有认可,“农家乐”的很难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要有系统的规划。国家、省、市、县、乡的乡村旅游规划要呈大树状,下一层级的乡村旅游规划要与上一层级规划一脉相承。克服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
快大茂镇乡村旅游资源虽然丰富,大部分乡村旅游资源基本上是自然资源或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松散,大部分旅游项目为群众自发建设,开发的层次较低、主题不明显、定位较模糊,市场转化率。快大茂镇急需聘请专业部门,结合上级规划和快大茂发展来制定《快大茂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三)乡村旅游人才缺乏。部分镇、村干部和村民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认识模糊,相关政策知识掌握不够,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各村缺少开旅游发展带头人、示范户和经营户。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基本没有培训。
(四)缺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快大茂镇没有上级支持的乡村旅游项目,景观、景点等的打造基本上是使用镇自有资金,很难进行在大规模的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支持本镇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乡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
四、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统筹协调各方,全力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协调部门通力合作,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协调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协调农民和投资者的利益,实现合作共赢。
(二)尽快落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政策。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规,因地制宜制定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系列政策,推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有序化、制度化发展,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真正服务于三农。
(三)成立专业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在大范围内广征旅游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成立乡村旅游规划机构,或是委托国内乡乡村旅游规划机构,对我县的乡村旅游进行规划设计,减少规划的行政干预。规划设计单位深入乡村,为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一流水准的规划和设计。
(四) 重视专业人才和技能培训。做好对农民的培训,调动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本地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组织带头人到外地参观,进行专项培训。对有从事乡村旅游意向的农民进行培训,培训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服务、技术人员。
(五)完善公共础设施。要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网络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城乡环境。
武陵蚩尤大峡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武陵蚩尤大峡谷指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保靖县和吉首市三地交界处,以“武陵”或“蚩尤陵”(“蚩尤山”)为核心,由无数似断似续的大小峡谷连接而成的峡谷区域;广义的武陵蚩尤大峡谷则指“武陵”或“蚩尤陵”核心区峡谷地带发育的河流溪谷区域,集中在流往吉首市区的峒河上源,即花垣县排料乡金龙蚩母洞瀑布和补抽乡大龙洞瀑布以下流域,还包括花垣、保靖、吉首、凤凰三县一市毗连区众多苗族村寨。本文所述武陵蚩尤大峡谷主要是从狭义角度而言。
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武陵蚩尤大峡谷域内山峰陡峻险要,大小峡谷彼此相连,远近山崖奇形怪状,地下暗河发育若隐若现,有众多尚未开发的隐秘洞穴群,原生态自然风光引人入胜。特别是举世无双的“武陵-蚩尤陵”天然陵墓,独具神韵的金龙云海,充满阳刚之气的“武陵金刚”,苗祖圣山吕洞山,地造天设“天问台”等自然风景。
在人文景观方面,该区域也极为丰富,且别具民族特色。有“悬崖苗寨”等特色苗寨、吊脚楼、矮寨公路奇观、湘川公路纪念碑、亚洲第一悬索斜拉桥、鼓文化博物馆、民俗园傩堂、大型苗家婚俗和服饰表演、大型农事表演、“山风鼓韵”大型跳歌篝火晚会、巴代祭祀、苗族民间特技表演、苗族民间体育活动、苗族手工艺。
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助于构建武陵蚩尤大峡谷文化旅游圈。特别是随着吉茶、张花高速公路的开通,制约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文化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渐被打破,武陵蚩尤大峡谷有望成为继张家界-凤凰之后湘西又一条新的乡村旅游生态长廊。
做好旅游规划,打造“武陵之魂”
构建以花垣金龙为核心的“武陵蚩尤大峡谷文化旅游圈”,要确立金龙村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价值,以打造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重要方向,创新生态文化旅游长廊,提升世界苗族的“寻根之旅”,依靠张家界集散方向的客源市场,将“武陵之魂”作为该旅游环线今后的旅游主题。
要正视“市场之手”作用,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及其走向,既卖资源,更要卖品牌,推动资源和要素的高效优化配置,确立品牌优先原则,做好品牌营销,开发多元化产品,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主打“武陵牌”、“蚩尤牌”,围绕“蚩尤圣山・武陵之魂”,打造“悬崖苗寨・云上金龙”、“苗祖圣冠・魅力吕洞”和“鼓舞天下・神奇德夯”三个核心品牌,将更多旅游产品推向世界。精品旅游线路的设计也不可小嘘,决定着旅游开发成败。另外,在做好旅游产品营销的同时,还要做好民族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让“武陵之魂”唱响天下。
争取政策扶持,确保“旅游扶贫”的制度保障
当地政府要充分利用武陵山区连片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旅游扶贫”将该区域打造成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旅游扶贫”一旦成为“定心丸”,资源规划差、基础设施弱、旅游规划小等问题有望逐一解决。
当地政府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利益关系,着力培育、包装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促进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如在规范市场时,可引导农户建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武陵人家”,实行“规划布局、形象标识、品牌营销、经营规范、服务承诺”“五个统一”的运营模式,既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也解决村民担忧的客源问题。此外,政府主导形象宣传,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旅游,为吸引社会资金成为投资主力做明智之举;遇到项目融资难问题,可设立旅游股权投资基金。
在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同时,用好用细用活用足各种扶持政策,依托生态旅游,从经济扶持到政策帮扶上都要给予大幅度倾斜,解决好民族地区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省委驻村扶贫组和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要把脉民族企业发展现状,确立金融支持思路,扩大执行民族优惠利率政策的承贷银行,使更多的民族企业享受到优惠利率政策。
要加强民族宗教工作,让宗教工作与旅游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大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质量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依托较好的民族资源,传承发展具有特色的民族产业,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施 “旅游富民”战略,改善区域基础设施
发展旅游可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给政府带来财政收入,给相关行业带来商机,给百姓带来就业岗位、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打造武陵蚩尤大峡谷文化旅游圈,要从“旅游扶贫”的高度看问题,实行“旅游富民”战略,改善当地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切实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百姓增收。
以矮寨镇德夯景区为例,该景区旅游开发初见成效,却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部分核心景点属于排料乡芷耳村范围,演艺人员大多来自排料乡。夯沙乡重视旅游开发,在规划尺度下有序开发,交通瓶颈仍非常突出。排料乡正设计完成交通发展规划、村庄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但与德夯、夯沙一样,均未将所有规划纳入“武陵蚩尤大峡谷文化旅游圈”视野,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区域合作少,交通因素严重制约着三地可持续发展。已见效益的德夯景区不屑于捆绑发展,夯沙-金龙-德夯共计7.5千米,交通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圈的构建和延伸。因此,可以精确设计线路并缩短三地间公路长度,以节约投资,三地联合申报项目,争取上级支持。三地须总体旅游规划布局,联合挖掘整理旅游景点,创新产品,共谋市场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x镇位于xx县西部,地处xxxx,是和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辖22个村民委员会,149个村民小组,7150户,27000口人。xxx镇总土地面积5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万亩,林地面积为 39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5%。
xxx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类型多样,森林、草地、山峦、涌泉、湿地兼备,有野生动物5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21种;有野生植物600多种,其中野生药材有300多钟;亟待开发的有200余种。
山林里还盛产大量的核桃、榛子、蘑菇(肉蘑、榛蘑、松蘑、草蘑)、药材、蕨菜、猴腿、野鸡膀子等野生林产品,属天然无公害,更属xxx镇的土特产品。同时还种植多样经济林作物,如123苹果、南国梨、寒富苹果、西瓜等的果品。
二、xxx镇旅游发展规划
xxx镇“1143”旅游发展规划:
“1” 即一条景观大道
“1” 即一个红色旅游基地
“4” 即四个旅游规划区
“3” 即三个旅游示范村
发展思路:
以水为伴 以绿为媒
xxx镇秉承着“全路景区化、全程生态化”的建设理念,打造从111村至222村主要公路沿线风景。利用xxx水域及道路两侧丰富植被优势,同时种植部分景观树,适当点缀景观石和具有xxx特色的特定文化内涵的雕塑小品,使公路两侧形成绿化有层次、景观有内涵、道路有品位的生态化景观大道。
红色为引 创新打造
xxx镇333村、44村是时期路北游击队的根据地,是抗日英雄???等抗日英雄战斗过的地方。利用333村已有的 游击队纪念馆为基础,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英雄事迹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以222村、333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载体,发展“原汁原味、忆苦思甜”的农家乐,依托红色文化,改变传统的游览方式,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为红色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自然韵律 整体布局
xxx镇科学规划旅游景点布设,明确旅游发展目标,将全镇的旅游资源分成水上观光采摘区、绿色农业观光漂流区、休闲度假区、自然生态旅游区等四个旅游景区实施重点打造,积极推进生态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
水上观光采摘区涵盖?????。此区域依托???景区,以绿色食品采摘、水上观光、旅游度假为主线,形成“山水环绕、绿树掩映、青砖黛瓦、渔樵耕读”的田园山水特色渔村风貌。
绿色农业观光漂流区涵盖???、。此区域依托xxx水上乐园等漂流特色,在河两侧引导和扶持农民种植观光农作物和观光植物,拉动游客采摘123苹果、南国梨、寒富苹果、野生菌及野生林产品。在引导漂流景区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使得河道途经的六个村的经济得到有效促进。
休闲度假区涵盖????。利用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建设高档宾馆酒店、人工植物园等休闲设施,逐步将镇政府所在地打造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突出,集住宿、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另外,666村的百亩垂钓鱼塘和56村的汽车营地、农家乐园、天然滑雪场也能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进而使得上至大坝沟山顶,下至水库的游客全部集中到这里休闲娱乐,进行经济、文化、商贸的交流与洽谈。通过休闲度假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以旅游服务为导向,提升旅游开发的软环境,让游客感受到我们热情好客,勤劳纯朴的民风,使得更多的游客留宿度假区,从而有效提高全镇的旅游经济收入。
自然生态旅游区涵盖???。景区草木植被浓郁葱茏,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一个“纯净天然制氧机”。一旦进入这天然氧吧,就能看到满目苍翠,清心涤滤。任游客去体味闲云野鹤般的闲适,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优美的自然环境、蔚蓝的天空、清爽的空气、广袤的空间,不仅适宜休闲、度假,更能满足不同消费人群个性化及差异性体验,是绝佳的“心灵休闲目的地”。xxx镇在继续完善现有的道景点的基础上,开发???等旅游项目。同时完成???源头的保护和辽河源的认定保护工作,打造一个辽西地区生态旅游的知名品牌。
梦回家园 快乐乡村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 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拥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休闲游憩成为越来越多寻常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休闲游憩体系中,休闲观光农业近年来在我国大陆异军突起,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内涵,博得了越来越多游旅游者的青睐,休闲观光农业开始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休闲观光农业属于农业,但又不是纯粹的农业,而是一种特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这是休闲观光农业和一般农业相互贯通的一面。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又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具有一般常规农业所不具有的休闲功能,这就是休闲观光农业与一般农业相互区别之所在。
1、在我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1、休闲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休闲观光农业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休闲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1.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1.3、休闲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2、我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产品单一,开发深度不够。大多数地方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以赏花、采果、休闲等项目吸引游客,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
2.2、休闲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知识含量不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目前,休闲观光农业的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2.3、农家乐无序发展,服务质量不高。农家乐的发展起步早,但因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引导,任由发展,使得大多数农家乐设施设备简易、经营内容雷同,品位不够高,彼此竞争激烈,使得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潜力。
2.4、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近年来,虽然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纪念品开始生产,但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其生产也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
3、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无论是其科技含量还是田园风光,都有着比常规农业更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优势,我们必须大力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进行拓展与渗透,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农业景观欣赏和知识普及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生活和生态这三项功能在农业中得到同步体现。这种农业与旅游结合、携手发展,以旅促农、强农兴旅的发展新形式,是新形势下农业和旅游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3.2、科学规划、协调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规划起点要高,内涵要深,突出特色与个性化相结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重视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特别是要与农业发展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城镇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保、农事体验于一体。同时要坚持以农为本(即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在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3.3、保护资源、永续利用。一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吸引城市居民走出楼房峡谷、水泥森林,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要教育规划范围内的村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的天然氧吧,才能吸引都市游客纷至沓来。禁止在规划区内开山采石和发展有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二是要保护文物古迹。乡村旅游规划区内的古建筑和旅游景观,许多是不能再生的,也是无法复制的。规划区内禁止农民修建与原有建筑不协调的建筑物。三是要保护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民间节庆活动是乡村旅游最大看点和卖点,失去了民俗风情就失去了市场。不能片面地认为民间歌舞、游戏、民间技艺、婚丧嫁娶是下里巴人的民俗文化,正是因为它具有类别的独特性,内涵的丰富性,反映的真实性才深深地吸引了都市游客。
3.4、开拓创新、寻求差异。现代休闲旅游者寻求不同的体验、强调自己做主,观看享受但不损坏、只为有趣、并存、理解、冒险、外出尝试地方风味、混合等理念。而差异性、参与性与挑战性是项目设置的基本要求,其中差异性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差异性主要包括唯一性、第一与多样性。旅游产品要体现出新鲜感,首先要有特色,即具有独特性,其次具有唯一的特征,最后是提供给游客多种选择。
参考文献:
[1]严力蛟.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经验与问题[J].新农村,2006(12).
[2]黄志刚.裘纪言.正确引导、科学规划、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7,(02).
[5]张建宏.浅谈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J].农业经济,2007,(03).
[6]张建宏.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6,(12).
[关键词]东营 旅游业 发展对策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中北部,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它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人口200万人,面积8000平方公里。东营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非常适合开展各项旅游休闲和观光活动。
一、东营市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母亲河黄河赋予了东营独特的旅游资源。黄河三角洲的“黄龙入海”,黄河三角洲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的过渡”之称的黄河水体纪念碑,亚洲最大的天鹅湖湿地景区都是具有显著特色的旅游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如东营胜利电视塔,代表东营人坚忍不拔的精神的新世纪广场,东营南部广饶县的孙武故里的相关古建筑群都是具有较高的旅游吸引度的景点。文化方面,作为传统吕剧的发源地,东营有着很厚的群众戏剧基础,这也是一个可以深度进行挖掘的旅游特色方向。
二、 东营市旅游业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
1. 加大旅游设施投入
东营市在本世纪初,全市旅游业还没有成型——7家旅行社和2家挂牌景区景点,没有成熟的旅游产业链。政府对旅游业缺少清楚的认识,投入资金少,本地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深度开发,旅游企业获得的政策扶持较少,产业化水平比较低。旅游企业大多各自为战,小、弱、散的问题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政府积极扶持黄河三角洲经济带的政策相应出台,东营市开始认识到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但目前仍然需要挖掘社会各种力量的积极参与来建设特色景区景点和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2.改变发展思路,加大旅游教育普及
作为油田产业为主兴起的工业城市,东营市建市时间较短,对旅游服务业的规划还缺少认识。例如,在对孙子故里的开发方面不够重视,缺少必要的宣传,导致资源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孙子故里应当作为优先发展的旅游项目进行建设开发,为加快旅游品牌的树立打下良好基础。在旅游业品牌建设发展如此激烈的今天,必须要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旅游资源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吸引更多的客源。另外,对于市民也要进行旅游教育的普及,提高他们对于旅游资源保护和建设的意识,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和城市服务水平。
三、东营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1.旅游规划是发展保障
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规划显得日益重要。旅游产业的第一步就是要做一个完整、系统的旅游规划。东营市的三大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资源性的整合才能盘活整个地域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旅游规划包括线路的包装和旅游资源类别的区分等方面,尤其是要对有潜在开发价值和有可行性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规划。东营旅游资源还存在着紧密的互补性,可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旅游需求。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产品的组合,要尽量把游客感兴趣的旅游景点设计合理。
2.塑造有特色的旅游品牌
在整体旅游规划上,要将东营旅游纳入山东整体旅游发展,充分利用黄河入海口这张“水”牌。东营很多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应当突出特色,塑造名牌,避免重复建设。黄河入海口风景区可以修建一些有突出“黄河入海”特点的风景,还可以多配备可供水上娱乐和游览的设施。对古齐文化区,应突出齐文化遗址遗物的挖掘整理,同时修缮孙武祠等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建筑。对于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要注意保存和发扬,保护好民间的艺术形式,同时对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要注意进行开发。
3.政府重视旅游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有很大的区别,它的多产业带动效应应该给予更多重视。政府除提供必要资金和政策支持外,要完善旅游政策法规体系,制订相应的旅游开发、经营方案,争取较高层次、较大规模的各种节庆、体育活动。2012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积分赛的成功举办就是成功案例之一。上下级政府之间也需保持旅游扶持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使旅游发展与城镇发展相互促进。
4.先进包装宣传手段
适度的包装与宣传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东营旅游业起步晚,旅游知名度低,所以更要在旅游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上做好文章。类似“广饶孙子文化节”和“黄河口文化节”的举办就起到了提高知名度的作用,在央视和山东电视台投放广告也对其旅游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活动引起媒体和消费人群的关注是包装宣传的主要目的,缺少与社会沟通的旅游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5.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
吸引中外投资者共同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和积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都可以可使旅游业获得必要的发展资金。提高市场运作水平,熟练使用旅游业运营的特点,积极加强旅游中间商的合作,全面提高东营旅游服务水平。重视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旅游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中间体。
四、 东营市旅游发展对策探讨的意义
发展旅游业是东营市加快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调整产业结构,选择符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布局,将旅游经济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这是符合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的旅游发展对策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既有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当地的既有文化,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可以把这种文化进行必要的继承和保护,并且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将其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进行深度开发。
参考文献:
[1]蔡云龙.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旅游区总体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2]徐春晓.旅游目的地评估与发展规划[J].经济师.2006,(3)
[3]赵冬.黄河口旅游业发展探寻[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7,(21)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要素旅游规划理论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在国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政策背景下,我国正在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旅游规划热潮,从旅游发展规划转为旅游产业规划是一大趋势。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第一部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由王兴斌教授主持完成,其成果对编制旅游产业规划特别是建设大旅游产业群,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在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上存在缺陷。本文结合广西桂林和湖北宜昌旅游发展实践,从“水桶效应”、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新一轮旅游规划的编制。
旅游产业规划特点
旅游业是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在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单一行业的产业,而是涉及众多行业的成长性产业群。旅游业这种特殊的产业群是通过产业波及线路来联系的,一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依赖产业”的线路产生逆向波及;二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下游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三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相关联的消费互补性产业”产生间接波及。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旨在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的旅游产业规划,也应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上述三大波及领域,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聚集性和竞争性。只有这样,所编制的旅游产业规划才能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一)“水桶效应”理论
“水桶效应”理论,是指水桶由多块木板绑成,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据此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而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就犹如设计一个“水桶”,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因此,制定旅游产业规划,研究的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并以最长的木板(要素)来统筹安排其它组成部分(要素),使“容量”(目标)更大化。
(二)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波特把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质上,产业集群理论是以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的理论,是同一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聚集效应,竞争的结果是一种正和博弈。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并在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维系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价格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要素规划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聚集。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规划的重点就是顺应这一聚集趋势统筹安排产业要素布局,使之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由普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并把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样技术流派的学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发展战略从多元化到归核化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中性、文化异质性、整体完整性和模仿高成本性等特性。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的形成源于旅游核心竞争力。所谓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某一旅游目的地内部诸要素的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某一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在旅游发展中某些“战略环节”上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这一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要素统筹确定发展战略重点,从而增强该地旅游竞争力。
上述旅游产业规划三个理论在实际规划的运用中各有侧重。“水桶效应”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统筹发展,讲求的是均衡发展,即各要素之间在量上的协调;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讲求的是聚集优势,即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核心竞争力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内某些环节的突破,讲求的是核心竞争优势,即要素在质上的明显优势。可见,三者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的配合运用,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能形成旅游业的聚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从而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质的扩张。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桂林旅游业曾一度出现大滑坡,床位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客源市场的不足导致桂林旅游饭店床位过剩,旅游饭店纷纷采取削价或变相削价等手段争夺客源。依据“水桶效应”理论来判识,交通瓶颈成制约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大量的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20世纪90时代随着桂林两江机场和火车新站的建成,交通“短板”问题得到解决,客源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桂林城市景观和公交容量变成了“短板”,这一问题又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旅游城建项目完成而得以解决,自此桂林旅游产业要素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当前宜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问题与桂林20世纪末的情况类似,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的滞后,成为宜昌旅游业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为旺季出现“一票难求”和城区旅游“空心化”的矛盾,这是宜昌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桂林的旅游购物聚集在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旅游产品聚集在漓江沿线,旅游饭店及夜间文娱活动聚集在桂林城区。相比之下,目前宜昌旅游产业各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旅游饭店尤其是高档星级饭店还没有在城区得到聚集,难以满足规模稍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的同一接待规格和水平的要求;环坝(三峡大坝)旅游产品具有聚集的潜质,但聚集优势仍未形成;旅游商品、城市景观、夜间文娱活动等产业要素亟待规划和聚集开发。能否形成有效的产业要素集群是宜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在山水同构产品的竞争中,阳朔旅游曾一度缺乏竞争力;自从策划并推出“印象·刘三姐”之后,阳朔一跃成为桂林旅游圈中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成了阳朔竞争桂林山水风光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在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中,葛洲坝船闸、三游洞、中华鲟、屈原祠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平平,宜昌旅游在产品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与重庆竞争三峡旅游中占居下风。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后,三峡大坝是宜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离开了三峡大坝,宜昌难以与重庆旅游相抗衡。为此,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宜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目前三峡大坝还是较为简单的工程观光型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工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游客参与性体验不够,游客实际的体验经历与其旅游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反差,这是三峡大坝旅游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规划的三大理论中,“水桶效应”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集群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解决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市场吸引力问题。这三大理论配合运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可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吴议.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EB/OL].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0日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Michael·E·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s,Nov-Dec,1998
5.西韦尔(英)著,姜法奎译.核心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阚如良等.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4,26(5)
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流,海洋旅游业产值在发达国家一般都占整个旅游业产值的三分之二左右。
宁波位于我国东海之滨,海岸线总长达1562km,共有大小岛屿700多个,占浙江省岛屿数的17%。除渔山列岛离大陆较远外,其余大都在近岸分布,且大部分属于无人岛。宁波海岛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岛旅游开发条件优越。
旅游业已成为宁波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总收入已占GDP的9.5%以上,但宁波的国际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于国内旅游,海外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创汇能力在全国主要沿海城市中排名靠后,根本原因是缺乏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宁波的旅游产品虽然数量众多,但缺乏独特性和差异性,海洋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难以吸引海外游客特别是欧美游客。因此,以发展海洋旅游为突破口,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符合国际旅游方向的海岛休闲旅游产品,是提高宁波旅游国际化程度的必然选择。
二、宁波海岛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宁波海洋旅游开发已经起步,2005年,宁波市滨海旅游业总产出达到2.88亿元,年增长21.67%。但总的来说,海洋旅游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富有吸引力的海滨旅游景区和旅游岛极少。宁波市旅游局2006年对全市36个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统计数据显示,宁波市所有旅游景区中,除了中国渔村等滨海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门票收入进入了前20位以外,其余滨海景区都排在20名以后。
宁波海岛旅游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多数海岛旅游景区缺乏有个性的包装和品牌策划,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的现象。二是资源利用程度低,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多数滨海景区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为主,海洋休闲度假产品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三是部分海岛旅游开发处于无序状态,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四是一些海岛交通和安全设施落后。随着海岛旅游开发热的升温,如何探寻科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海岛旅游开发模式,使海岛旅游开发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已经成为宁波海岛旅游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宁波海岛旅游开发思路探讨
1.突出一个主题
海岛休闲度假旅游作为全球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之一,近年来逐步呈现出注重生态环境质量、强化岛屿的区位特色、突出旅游主体的参与体验性等特征。目前宁波的一些海岛旅游项目虽然命名为休闲度假旅游区,但大都注重对“岛”的开发,而对“海”的开发不足,对“岛”的开发又基本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休闲娱乐度假产品开发不足,需要突出海洋休闲主题,加大参与性强、富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等项目的开发,才能逐步改变宁波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海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2.重点挖掘两种海洋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宁波是我国唐宋以来著名的对外交通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保存着上林湖越窑遗址、唐代海运码头等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联系的遗存,具备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优势。其开发主要思路有:一是通过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深度开发唐代海运码头遗址、波斯巷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其次是根据陆海联动原则,将这些遗址开发与渔山列岛、象山石浦等海洋旅游开发相整合,优化组合成富有特色的宁波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另外,与“海上丝绸之路”历经的国家和地区联合开发,共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是使宁波旅游融入国际旅游市场的有效途径。
海洋民间文化。宁波海洋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渔文化、海洋商业文化和民间文艺气息浓郁。渔文化主要包括祭海活动、妈祖崇拜、鱼师崇拜等。海洋商业文化在宁波各地都有分布,主要表现在餐饮业、航海(运)业、造船业等方面。另外,梅山岛的舞龙、舞狮、造趺、车灯舞等民间文艺也独具风情。利用海洋民间文化进行海岛旅游开发是的主要形式有:一是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景点进行传统艺术表演,将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向当地居民和中外游客进行展示,以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二是精心策划和举办以海洋文化为载体的旅游节庆,注意体现旅游目的地的个性,注重城市的牵动效应,加大游客参与度。三是开发具有海洋文化和海岛地方特色的海洋旅游商品,大幅度提高旅游经济收入。
3.处理好三个关系
(1)海岛旅游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宁波近海海域污染程度不容忽视,影响了海洋旅游质量和旅游吸引度。为了避免由于方式不当或过度开发造成海岛资源的破坏和周围海域的环境恶化,必须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目标,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条件较好的岛屿先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岛屿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严格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海岛资源的综合管理。另外,要通过优化生产结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适应的旅游活动来强化海岛的生态环境保护。
(2)海岛旅游开发与渔农村社区建设的关系。渔农村社区是开展海洋旅游的细胞,是旅游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宁波海岛旅游发展应当充分利用渔农村社区这一平台,将旅游业的发展与创建海岛渔农村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型渔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产养殖加工、休闲娱乐、餐饮,以及渔民转产转业等相结合。通过要创新经营机制,采用渔村经济聚合型、企业拉动型(如公司+渔农户、企业+社区+渔农户等形式)、海洋生态经济型等结构形式来发展旅游业,推动海岛地区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3)特色品牌打造与区域旅游协作的关系。一是借鉴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按照“一岛一特色”模式,充分发挥各宁波海岛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推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精品。二是推进旅游陆海联动战略,把宁波海洋资源优势和陆域旅游的综合优势、海岛旅游开发的后发优势与陆域旅游的先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陆域经济支撑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溪口-雪窦山等陆域旅游景区的龙头效应,使用合力进行开发和宣传促销,以便在较大范围内形成轰动效应。三是坚持区域旅游合作理念,既要注意利用各岛屿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打造各自的特色品牌,又要全面认识全市的海岛资源整体特色,充分考虑到与舟山、台州等周边旅游地的衔接,按照特色互补、风味兼顾、项目搭配合理等原则,以联合和协作来构筑长三角地区合理互补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
3.着力构建四大主要旅游岛群
根据《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宁波海洋旅游经济产业布局主要分为杭州湾大桥旅游区、北仑港城旅游区、象山港旅游度假区、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带等四大板块。根据宁波的海岛分布和资源禀赋状况,宁波海岛旅游开发应该着力打造宁海强蛟群岛、象山黄金海岸、渔山列岛、北仑等四大旅游岛群。其主要产品布局和旅游形象定位如下表所示。
4.精心打造五大特色旅游精品
(1)海洋休闲渔业。首先要搞好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规划应与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将休闲渔业的发展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渔民转产转业以及康复、医疗、托老、保险等相结合,使休闲渔业既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精品,又成为解决三农(渔)问题的途径和渔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在经营上既要打破单一生产的模式,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以及购物等开发与渔业有机结合,不断延伸和拓展渔业产业链,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项目,以实现休闲渔业产业化、集约化和效益化的目标。
(2)海钓。宁波海钓资源十分丰富,“亚洲第一钓场”渔山列岛拥有120多个钓点以及鲷科类、石斑科等珍贵钓品。宁波近年来开展了一些海洋垂钓节庆活动,建设了一些垂钓设施,举办了一些国际国内海钓比赛,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宁波海钓缺乏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海钓基地和海钓场所,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海钓业与旅游等产业结合程度大有潜力可挖,需要建立健全海钓管理制度,健全海钓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好重要鱼种资源及其栖息地,促进海钓与旅游、海洋体育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海钓比赛与海洋旅游节庆、海洋文化节庆相结合,才能要促使宁波海钓业与国际接轨。
(3)海鲜美食。宁波海鲜作为一种餐饮文化,在国内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要做大做强海鲜美食旅游产品,还需要充分发挥宁波的海洋文化优势,吸收外来海鲜之精华,对宁波海鲜美食实行品牌整合和统一包装,把其作为宁波旅游新品牌广泛推向全国内外。另外,要将加强宁波菜传统菜点的文化挖掘和创新,重视宁波汤圆、溪口千层饼等名优小吃的开发,扶持和培养几家餐饮名店,将品尝和观赏宁波名优小吃活动纳入旅游线路之中,使宁波菜与宁波港、宁波帮、宁波装、宁波景一起成为宁波城市形象的五张亮丽的名片。
(4)海洋旅游节庆。宁波目前举办的海洋旅游节庆活动中,中国象山开渔节运作比较成功。如何整合政府、企业和民众力量,探索以文化资源的互补性、经济的共需性和利益的共享性为前提的旅游节庆运作机制,既把旅游节庆活动办得既有声色、有影响,游客和居民参与度高,城市的牵动效应强,又富有经济效益形成联动互促的良性共生关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5)游艇业。按照国际经验,当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游艇经济开始萌芽。宁波和长三角各大城市都已经达到这个水平,具备了发展游艇业的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基础。随着奉化峰景湾海上游艇中心、美国双门公司投资的宁海世界级游艇基地等项目的建成,以及海洋旅游开发的加速,宁波游艇业发展空间很大。但宁波游艇业要与国际接轨,还必须向游艇业先进的国家获取先进经验,完善游艇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立游艇俱乐部等机构,建立健全游艇航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我国近年来在一些沿海城市已经出现游艇投资热,在具体项目建设方面,还应做好充分论证和市场调研,切忌脱离国情和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高林:迎接海洋旅游经济的辉煌[J].中国水运,2006(05)
[2]宁波市政府: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R] 2007.1 中国宁波政府网站gtog.ningbo.省略
[3]宁波市旅游局:宁波旅游发展规划纲要[R] 2005.3宁波市旅游局网站nbtravel.省略
关键词:黄岛新区 人力资源 开发 对策选择
一、黄岛新区七大功能区划分
黄岛经济新区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着眼青岛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发挥青岛本土优势,探索科技兴海模式、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引领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积极探索。而人力资源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推动发展规划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1月10日青岛市市委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中,对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进行深入讨论并原则性通过。青岛黄岛新区发展规划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根据功能划分不同将新区重新划分为七大功能区即:前湾保税港区、国际经济合作区、董家口经济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中央商务区、古镇口服务保障区。认识七大功能区划分有助于以此为基础探索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
七大功能区以保税港区作为新区发展的新引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项优惠政策下,凭借着自身的地理优势,按照功能明确、产业创新、高端带动的原则,规划黄岛区未来发展的七大功能区。
(一)前湾保税港区
前湾保税港区总面积9.72平方公里,一期3.42平方公里已封关运营。前湾保税港区是在争取国家支持的条件下,对封关区域进行调整,其目标是建立其世界性的贸易和物流中心。整个保税港区的建立采用异地置换模式,在王台区域设置保税功能区。同时,通过保税港区的建立,争取加快西海岸的贸易结构转型,促使以出口加工型为主的西海岸经济向出口加工区或综合保税区转化。首先,在董家口港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同时逐步向外拓展,规划周边产业配套区。形成保税港区片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片区和董家口片区三大保税功能拓展区,预计总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其次,充分发挥口岸功能和保税功能,大力开展航运金融、离岸金融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国际航运税收政策等试点,促进国际贸易、航运物流、临港制造、金融联动,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国际贸易、港航服务、航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临港装备制造等产业。根据新区规划,到2015年,前湾保税港区的生产总值将争取达到1300亿元。
(二)国际经济合作区
国际经济合作区为中德生态园建设发展为核心,同时整个区域将拓展到红石崖、辛安、灵珠山和黄岛四个街道,整个经济合作区的规划面积约70平方公里。中德生态园的合作领域集中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两个方面。通过生态园的建立和发展,我方将与德方展开如下几个方面的合作:1、生态园区规划和改造2、创新能源技术3、节能产业发展4、节能生态建筑示范5、人才交流和培训。这五个方面的合作有利于黄岛新区乃至整个青岛市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通过与德方的合作,我们将充分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办法,加快经济区建设成为高端产业生态园的步伐。根据总体规划,预计到2015年,整个国际经济合作区的生产总值争取达到700亿元。
(三)董家口经济区
董家口经济区主要由泊里、大场两个镇的部门区域组成,整个经济区面积约为140平方公里。借助区域的地理优势以及资源优势,董家口经济区可以大力发展其港口服务业。同时,董家口经济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将区域建设成为集生产、储存、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交流中心。在经济区内,不仅仅有石油化工、钢铁生产,还将在未来进一步发展其海洋经济,充分开发和利用其海洋能源,建设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根据青岛西海岸经济发展规划,到2015年,董家口经济区的生产总值争预计将达到600亿元。
(四)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青岛技术开发区是在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区域经济发展项目。自1985年动工以来,青岛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青岛市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2013年青岛技术开发区划入灵山卫、王台,并成为了黄岛新区战略开发项目中的又一重要功能区。青岛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主要依托有三个:绿岛计划、蓝岛计划和智岛计划,力求从加强环境建设、发展海洋经济以及优化人力资源这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快开发区的发展步伐。
(五)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
国家文化旅游度假区的划分体现了青岛市对其旅游资源的重视,其重要包括凤凰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含竹岔岛)和灵山岛,整个度假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是传扬文化内涵为主,以观光旅游为辅,在度假区内部建立具有产业化性质的现代文化产业。具体做法是在建设过程中,重点加强创意文化、出版传媒以及影视创作等一系列现代文化产业,同时积极开发区域内旅游资源,如建立海上乐园、开发高端度假村等高端旅游业项目。其次,区域建设的过程中重视保护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致力于将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打造为世界知名的生态岛、文化岛。
(六)中央商务区
中央商务区的定位为以总部经济、蓝色经济、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改变了市北区以传统商贸业为主的业态格局。据相关数据分析,截至2012年底,中央商务区范围内办公型企业产值占63%,商贸业产值占22%。中央商务区内部金融业、设计咨询以及总部办公等现代服务业,也有电影院线、商场、餐饮等传统娱乐项目,力求将中央商务区打造成为商业项目与产业结构、项目与产业联动、功能与业态伴生的商务生态链。
(七)古镇口服务保障区
古镇口服务保障区包括滨海、张家楼两个街镇的部分区域,整个区域面积约60平方公里。保障区内部既有船舶保障产业园,位于大珠山东麓,产业园区内船舶维修、装备维修等产业发展迅速;又建有生活服务保障基地,位于大珠山西麓,力求将古镇口服务保障区建成集商贸、居住、文化、娱乐等服务业为一身的服务保障区。
二、加快黄岛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目前,整个黄岛新区的整体规划已经成型,但是各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人才缺口日益增大,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内人力优势,同时吸引外部人才加入,进一步加强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目前黄岛新区发展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充分了解新区的七大功能区划分,明确各区域发展目标和相应的人才需要是解决新区人力资源短缺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点进一步加快黄岛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优化人才环境
增强人才凝聚力,必须优化人才环境,同时黄岛新区应当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参与到区域发展规划当中。具体来说,一个区域的标志是由其历史决定的,进行文化保护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只有充分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区域内历史文化是营造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才能更多地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本。其次,各区域应当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为优秀人才提供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黄岛区内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人才发展环境。最后是加强区域环境,“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城市的功能、生态环境、宜居程度的高低,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只有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才能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充分带动区域内人才资源投入
随着黄岛新区整个战略规划的逐步推进,区域内进行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任务也不断加重,对给类人才的需求量倍增。这给整个黄岛新区及周边人力资源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对于新区的未来发展来说,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工作便是为地区内人才营造良好的就业和发展环境,吸引本地内优秀人才参加到地区内的发展工作当中,降低一定的人力成本。应当建立完善的人才发展政策,积极引用并采取国外先进的人力管理方法,同时采用相应的激励计划,将个人工作与绩效薪酬挂钩。另外,目前随着黄岛新区各功能区的进一步明确,如何根据各区内发展重心确定人才分配计划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各功能区来说,应当明确发展要求,营造针对性的、具有功能区特色的人力发展计划,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积极引进外部优秀人才
关键词:诸暨;旅游;文化品位
1 引言
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文化范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本文旅游文化品位的概念旨在突出文化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影响力,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位必须要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突破口,这种文化应是一种独特的、富于自我个性的文化。这将给整个地区的旅游业注入文化色彩,丰富文化底蕴,以此形成高层次的旅游文化品位。具体而言,文化对提升旅游品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及影响力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很多地方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其知名度,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地。比如绍兴的鲁迅文化旅游、诸暨的西施文化旅游、宁海的徐霞客文化旅游等等。
(2)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且通常时间越久远,其吸引力越强,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作用。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推进诸暨市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那么,要想进一步加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就要更加强调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提升旅游品位中的重要性。在此之际,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诸暨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科学文化旅游
2.1 明确诸暨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认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实践科学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该地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也就失去了科学文化旅游的内涵。根据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2~2020年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为主体,充分利用“四名资源”(名胜、名人、名品、名居),立足五泄山水风光,突出西施名人文化,发挥珍珠产品优势,开发斯氏居民古建,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风景名胜为依托、历史文化为特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至2010年,诸暨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以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科学制定了诸暨市旅游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这进一步为打响诸暨旅游品牌,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
2.2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管理从更高的层次讲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诸暨旅游业从1984年起步,至今走过了26年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中,诸暨旅游管理体制经受了多头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政企分设阶段、统一管理阶段等4个阶段,终于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即将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机构合并,既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又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这一模式,形式上与第2阶段相似,实质上有根本区别,即诸暨旅游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施行业管理,一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诸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奠定了大旅游、大投入、大产业的基础。
2.3 统筹协调,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
(1)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域范围内各单位牵头编制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符合《诸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根据《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和绍兴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由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为主负责全市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凡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报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审核备案,在评审通过并经相关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3)建立旅游规划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旅游规划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各项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工作,并逐步实行旅游规划会审制度。
3 请暨市旅游文化开发分析
3.1 注重名人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是古越文化发祥地之一。勤劳聪慧的诸暨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女西施在这里出生长大,著名书画家王冕以及杨维桢、陈洪绶、余任天等都以其文化成就享誉海内外。
2006年,“西施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诸暨市委、市政府充分抓住这一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做好西施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味之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比如诸暨市不仅建立了“西施传说”保护机制,把“西施传说”的传承和保护、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而且还编纂了《西施传说》、成立中国西施文化研究中心、建立西施传说故事传讲人才库以及搭建西施文化的展示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并通过举办西施荷花会、西施文化珍珠节、美食节等各种节会,向世人宣传了西施文化,这对于提升西施文化的品味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6年“艺术全才”余任天纪念馆落成,旨在大力弘扬和传承区域名人文化,打造和提升文化品牌,丰富诸暨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该纪念馆不仅仅是诸暨的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永久性的文化设施,将涉及今后余任天的艺术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从而扩大诸暨和“余任天纪念馆”在浙江、在全国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扩大其知名度与影响力,诸暨市在余任天纪念馆旁建造了“三贤”馆。据了解,三贤馆因山就势,依势而建,建筑外观造型美观、古朴、精致,具有文化品位,和西施故里旅游区的局部风格相协调,这势必成为西施故里旅游区的景观亮点之一。展馆展出大量“三贤”留存于世的艺术作品,让观众充分领略三贤的艺术才华,领略诸暨独特的旅游文化。
3.2 山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1)定期开展诸暨五泄山水文化旅游节。如以“山水、人文、活力”为主题的2009第3届诸暨七彩五洩山水文化旅游节,旨在向游客介绍诸暨市的山水旅游胜地,其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立足资源优势,充分考虑长三角旅游需求,坚持打好“文化牌”、“生态牌”和“休闲牌”,以此拓展旅游空间,提升景区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此届山水文化旅游节突出了务实性和参与性的特点,使观光旅游、文化娱乐、度假休闲、生态体验、体育健身等旅游产品真正惠及消费者。
(2)定期举行五泄观瀑节。每一届五泄观瀑节都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了独特的五泄景区自然景观、浓厚的人文底蕴等旅游资源,从而打响了“五泄山水”旅游品牌,扩大了诸暨市旅游和城市的对外知名度。2009年,观瀑节以“弘扬民族文化,感受生态文明,提升诸暨形象,促进旅游强市建设”为主题,并以此为载体,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进一步把诸暨市的旅游品牌推介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全方位提升诸暨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作出积极的贡献。
(3)斗岩、汤江岩景区凭借其“亦景亦营(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完善先进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以及景区融体育锻炼、理论培训、户外旅游于一体的经营理念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而且其还被认定为2009年浙江省全民健身浙中片区“种文化”活动B组比赛项目的主赛场,这有效地扩大了斗岩、汤江岩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从而为宣传诸暨市山水文化品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由斯盛居、发祥居、华国公别墅等组成的斯氏民居是诸暨市一处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旅游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着重展现了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发展变化过程。据周迪清编著的《江南巨宅千柱屋》介绍,斯氏民居古建筑群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整个建筑群有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14处之多,与这些建筑有机结合的石雕、砖雕、木雕装饰工艺更具地方特色,堪称民间艺术瑰宝,是一处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史难得的珍贵实物资料,被广泛誉为“江南巨宅”。2001年6月,斯氏民居被列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斯盛居,俗称千柱屋,是斯氏民居建筑群中的核心建筑。
诸暨市政府充分重视斯氏古建筑群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在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坚持将斯宅旅游区和东白湖旅游区结合开发旅游产业,建立东白湖——斯宅休闲度假旅游区,使“东白湖——斯宅”旅游区的文化品位大大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成立统管旅游开发的领导小组,编制总体规划,加大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充分利用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历史文化、民居生态、民俗风情,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当地乡政府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当地群众保护民居,吸引游客。组织所在村村民对3处文保单位进行杂物清理,组建巡防队日夜巡逻;筹资55万元,修建消防池,购买消防设备;对斯盛居近70户住户的线路进行整改,线路外套上铁管,确保用电安全。此外,当地乡政府还积极配合市政府以斯盛居和华国公别墅为重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文保点进行维修,使斯氏民居破旧之处基本恢复原有风貌。
3.4 重视国内外旅游文化交流
(1)通过举办各种节会让国内外了解西施文化及诸暨旅游。其中,西施文化节是集文化、生态、经贸、旅游于一体的大型节会,是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旅游商机的节会,其向游人吟唱着西施文化的无穷魅力。节会既彰显了古城文化,又做足了名人文章,已真正成为诸暨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一个传递魅力的盛大舞台,让中外游客真切感受到魅力诸暨旅游特有的文化内涵。
(2)2009年7月,杭州西博会组委会正式确认诸暨成为2009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分会场。“共赏江南美景,共品古越文化,共同推进旅游事业发展”成为诸暨市文化建设和创建旅游强市建设的载体之一。“以荷为媒”与杭州联合举办四届杭州西湖·西施故里荷花会,开辟诸暨市“荷文化”休闲旅游线路。杭州、诸暨两地深度合作,为诸暨市接轨杭州都市经济圈,提升城市知名度,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西博会亚大民间艺术节巡演诸暨期间,印尼、泰国、土耳其、波兰等国的民间艺术家带来浓郁的异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的同时,诸暨市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也走出国门得到了发扬光大。其中,诸暨市的《汉服表演》节目闪耀杭州西湖国际狂欢节,受到了各方一致好评,荣获最具特色节目奖。作为西博会系列活动之一,七彩五泄山水节期间邀请的专家、学者、新闻界、艺术界人士对诸暨的五泄山水文化价值进行重新论述,“大美诸暨”为诸暨旅游营销理念的深入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3)诸暨旅游部门力争抓住机遇,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通道让诸暨走向世界,让参加世博会的中外宾客感受西施故里诸暨独特的古越文化和“美文化”,组合包装西施故里“美之旅”精品线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主动邀请取得世博会门票的旅行社来诸暨踩点。针对世博会设计的西施故里“美之旅”精品线路、全面落实宣传资料,统一部署对世博会的宣传营销,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促进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步伐,从而进一步扩大诸暨旅游业在国际中的地位及影响力。
4 结语
旅游产业是魅力产业,近年来诸暨在外美誉度不断提升,“共赏江南美景、共品古越文化、共同推进旅游事业发展”已成为诸暨市文化建设和创建旅游强市强有力的载体。纵观诸暨市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中取得的成绩,相信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道路上,诸暨市一定能抓住良机,利用西施故里独特的古越文化,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响诸暨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石裕堂.旅游浪花.北京: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
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顺旅游管理体制 促进诸暨旅游业大发展..cotsa.com/News/T-7223.
周迪清.江南巨宅千柱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