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前景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展望 短期股指或以震荡为主,而中长期在流动性整体维持适度宽松、经济及企业盈利增长持续、市场整体估值合理的背景下,股指具备上行的动力。对个股的选择,将再次成为股基业绩分化的主要因素。那些重点投资受紧缩冲击较小行业板块的基金产品将有良好表现,尤其是投资业绩增长具备较高确定性或高成长性行业板块的基金产品,具备更大突破潜力。
适宜人群 具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继续关注选股能力强的基金产品。
2 债券型基金:采取中短久期的防御策略
前景分析 未来一年,只要不出现连续升息,债市尤其是信用债的短、中、长期均存在投资机会。即便出现连续升息,债市的做空机制也为债券投资提供了获利的机会,同时多数债券基金可通过打新股等交易获得稳定收益。当前加息预期依然比较强烈,同时新债发行也会进一步加大债市的资金压力,因此预期未来债市还将维持震荡。
适宜人群 稳健型投资者可继续采取中短久期的防御策略,可关注历史业绩持续稳定的债券一新股申购型产品。
3 封闭式基金:低折价率致使安全边际下降
前景分析 传统封基平均折价连续降低,一定程度上已经透支了可能实现的分红。在通胀压力和政策紧缩压制市场的背景下,低折价率难以提供有效的安全边际,未来折价进一步缩小概率较低。
适宣人群 对封基有中长期操作意向的投资者,可选择静态年化回报率高、业绩持续性较强的基金产品。
4 QDII基金:亚太市场机会最大
前景分析 2011年,成熟市场资金向新兴市场转移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其中,最被看好的是亚洲股票市场的回报率,因为全球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流入亚洲的热钱仍将推升股市上扬。此外,美国股票和信用债也有一定吸引力。
适直人群 想以海外资产配置来分散A股系统性风险的投资者。其中的中青年投资者可配置较高的海外股票型基金比重,较年长的投资者可以适度配置海外的债券型基金与小部分的海外股票基金。
5 指数基金:选好指数很关键
前景分析 受累于股市调整,2010年算不上指数基金的风光年。新一年的证券市场可能会有微妙变化,但总体依然会维持震荡格局。在股市震荡中很难判断个股涨跌,所以不如选择一只被动型指数基金,只要找准了总体趋势,就能够有所收益。
适宜人群 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又怕踩中个股“地雷”的投资者,以及没时间炒股而又不会选基金的投资者。
6 货币市场基金:收益有望随加需息而水涨船高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财务运算;作用
在企业中,会计电算化作为一种新的理念与管理模式,加强了对各部门与单位的管理,增强了对于公司内部的管理与控制力度,提高了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从一方面来说,会计电算化的引入,深化了财务管理的体制改革。但是,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与推广,对企业员工要求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这也就导致了部分员工的下岗与失业。同时,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还有许多需要改善与调整的地方。
一、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在国有企业中,为了考核各个项目的成果和各个部门所取得的业绩,就必须对各项目、各部门的财务进行核算。因为施工项目多,其核算相当复杂,如果仅仅由手工完成,任务量相当大,并且对于计算结果的准确度也无法保证。而应用电算化财务软件就能够及时、准确、全面的对各个项目和部门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保证。
对于电算化在企业财务运算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能够对项目和部门进行单独考核,综合考虑本企业对于财务管理预算工作的规定,还要考虑到项目开始之后就很难再对科目内容再作修改和补充的情况,所以,要在项目开始之前,认真的做好科目设置。
在实际操作电算化的过程中,要能够把当日的原始凭证完成制作,从而能够随时查看任何一项财务信息。比如在施工过程中,要了解某一个项目的成本支出,就可以从“材料费”、“人工费”、“交通费”、“业务招待费”等科目中了解到详细的支出情况,分析是否超出了预算。而要确定一个项目是否是按照进度管理的要求进行的,只需要通过电算化计算出余额,就可以对于工程的进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企业的施工过程中,企业的施工管理大部分是按照工程的进度来供给原料和费用,为了避免垫款施工而造成经济损失现象的发生,可以在电算化软件中建立一个“专业审核”的项目,以便于能够随时的查询其费用支出。
二、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运算中的作用
(一)会计电算化构成了企业的信息管理核心
当下,市场以企业为主体,而企业为了能够在日趋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保证其内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保证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能够畅快的交流与交换。只有这样,有关高层领导的决策才有针对性,正确的决策才能保证得到有效地实施。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管是其内部管理模式,还是外部经营方式,都会形成大量的信息资料,它们有各有重点,而且都是零星分布的,要利用其中的信息,用以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取得的成果,就要由企业的会计部门进行统计核算,然后再经过具体的分析,就能够得出企业的发展成果。企业会计部门的存在,就是为了对公司的花费作出安排,而将一段时期企业的花费进行统计,就是以过去为参照,对未来的一段时间的开支做好预算。而一个项目的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预算是否可靠、全面,从而电算化水平就成了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准。面对如此高的要求、如此繁重的任务,单靠手工劳作,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为会计电算化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根据会计电算化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也就决定了其在企业的集成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也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软件的设计人员必须要有广阔的思路,能挣脱出会计核算理念的束缚,培养企业管理的观念,把电算化的工作范围扩展到劳动人事、物资供应、成本控制等各个领域,使得公司的人、物、财等一切有关信息都纳入到会计电算化的统计范围中去,并使得企业的管理信息交流网络化。这样,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就处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为及时了解信息,反馈动态做好基础,使的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改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
在传统的模式下,财务管理大部分都是手工作业,致使内部的管理形式单一,而会计电算化的引入,则将企业内部的控制形式用计算机管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强了企业的程序化和制度化的建设。在传统的模式下,内部管理完全属于人工控制,带来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存在很大的弊端。而将会计电算化引入后,很多的问题都能够极其简单顺利的解决,为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会计电算化利用软件对企业财务进行统计与核算,简化了会计工作过程,把原先的多项审核工作变为单项控制凭证的填制。除此之外,企业中引入电算化能够明确的规划财务人员的职责,使他们按照章程办事,出现错误时计算机都能够及时的对其发出提示,从而使得企业财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得到提升,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三)通过软件制作报表,减轻财务人员压力
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下,报表的编制是财务人员最为头疼的工作之一。因为一份报表的编制不仅要对报表的各种数据足够了解,掌握运算过程,而且要对报表上存在的各种关系有充分的了解,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财务人员才可以开始编制报表。而一个企业的报表每年度都会发生变化,这也就使得财务人员必须要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并不断的学习有关财务方面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和素养。而在电算化引入之后,通过软件的运行使得编制报表这一个繁杂的任务变得简单起来。对于财务工作者来说,能够熟练地利用报表软件是非常重要的。熟练地运用报表软件,不仅能够加快工作的速度,还能够增强财务工作的灵活机变性。
三、会计电算化的前景分析
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仅仅局限于会计核算软件,只是用计算机代替了财务人员一部分手工工作,使得财务人员不再进行重复的机械劳动,只能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伴随科技的发展,会计电电算化将会由过去的记账、算账开发为分析经济状况、预测经济前景、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型软件。所以,会计电算化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向着增强其分析预测能力、提供决策依据能力、综合办公能力这三个方向发展。
四、结语
在企业中引入会计电算化后,对于数据的采集及运输都渐渐地趋于自动化,使得计算准确度高、计算速度快,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极大地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因为计算机能够将数据进行快速的处理,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高了企业的商务管理水平,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忠. 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发展方向[J]. 德州师专学报,1999(02)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印经贸合作的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金融危机使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加剧了两国发展模式之争等影响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挖掘经济互补性,加强相互投资合作等对策。
一、中印经贸合作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而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518亿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长表示,由于对来自美国产品需求疲软,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仍保持了较为旺盛的活力。中国和印度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之下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却迥然不同。印度力图仿效中国的成功,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则试图仿效印度在IT、医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中印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印关系的新亮点,也有助于提升亚太地区应对金融风暴袭击的信心。
二、金融危机对中印经贸合作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双重打压,在此情况下,中印两国虽然经济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金融动荡加剧,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恶化。中印经贸合作的主要行为体是企业,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民众消费信心下降,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导致大量企业倒闭,许多企业收缩生产规模。一些已经上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签署的协议可能作废,中印经贸合作受到冲击。例如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需求国,印度是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中国的第三大铁矿石来源国,其铁矿石出口的80%销往中国,并占据其对华贸易的70%以上。经济危机使中国钢铁生产大幅下滑,尽管全球铁矿石价格已大跌,但中国企业的铁矿石需求整体萎靡,对印度铁矿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加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则求助于对中国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倾销政策,冲击两国经贸关系。经济危机主要带来的不良影响是:
(一) 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印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印度对中国的商品准入和企业投资长期持怀疑态度,并频繁采取投资审查和反倾销等措施。相关资料显示,印度对华实施反倾销的数量仅次于美国。
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印度虽然自诩自身增长模式是内需驱动型,一度自认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认为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赶超中国的机会,因为依靠出口驱动增长的中国受到冲击较大。但现实情况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印度经济也遭遇卢比贬值、股市缩水、企业倒闭、资本流动性紧张等问题。
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扶持本国企业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尤其针对中国发起了多起反倾销行动。特别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后虽对部分产品放宽条件,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言自明。
(二) 发展模式之争加剧
目前,国际社会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欧盟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日本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资本主义及新兴国家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欧日经济问题较多,其发展模式已偏向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国模式”即“华盛顿共识”,其宗旨是强调市场自由原则,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场化。“中国模式”特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和平发展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中国模式强调务实,反对意识形态为纲;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强调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大局。“印度模式”与中国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体制下推进经济的自由化,逐步放松传统的政府管制,鼓励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挖掘经济互补性,深化经贸合作
与“安全困境”相比,经济领域的共赢机会更多。中印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但互补性强。中国劳动力效率高,印度资本效率高,两者结合将产生“经济增效”作用。未来双方可着重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结构的互补。从商品构成看,印度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样化,且附加值较高,如重型机械。由于双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及具体产业发展层次存在差异,这种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可以持续下去。二是相同产业内的互补。两国在相似部门如化学药品、机械设备及纺织业等领域开展产业内贸易也完全有可能。两国可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各自在相似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层面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同一产业内的互补性。例如,中印在纺织品出口领域的竞争使中国企业从印度进口纺织原料,而自己生产和出口服装。这样,两国通过纺织业内部贸易得以将竞争转化为合作的新机遇。三是IT服务领域的互补。印度软件发达,中国硬件发达,两国在IT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二)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强相互投资合作
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戒心,在诸多“敏感”领域对中资企业投资设限。金融危机发生后,印度为疏缓严重的资本流动性紧张问题,放宽部分领域的外资进入限制,并鼓励企业海外融资。2008年10月,印度证券管理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外资最高40%的投资限额规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国外资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放宽外国资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凡是印度资本占 50%以上的合资企业所建新的企业一律被看做印度企业。按照原来的法规,凡有外资加入的印度企业建立的新企业仍被看做合资企业。按照新规定,所有印度资本占多数的新建企业将不受到政府关于外资对不同行业投资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度提供了机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势必可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另外,两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以前大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实力雄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家族企业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约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凭借雄厚财力,通过注资、并购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下,许多西方大公司资产缩水,甚至面临破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之前大幅下挫,为中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文富德. 印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其经济前景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 2009(4).
[2]齐玮. 印度对外贸易现状与中印经贸关系分析[J]. 北方经贸, 2009(7).
关键词:民工荒;产业升级;刘易斯拐点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央政府实施特区建设,开放沿海城市等发展战略,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和浙东南等沿海地区依靠外资引进和发展出口加工业强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也拉大了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在“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纷纷流向发达的沿海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民工潮”。由此,人们习惯于认为我国廉价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2004年初闽东南、浙东南和珠三角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开始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现象,即所谓的“民工荒”。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2008年沿海地区2000万农民工下岗失业,返乡回流。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和我国经济的回升,沿海地区和内地企业纷纷出现“招工难”,再次爆发了新一轮“民工荒”。2011年“民工荒”进一步深化,很多企业因找不到工人被迫停掉部分生产线甚至关门倒闭。
以上现象反映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是简单的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红利已经消失,还是有现象背后更加复杂的原因?蔡昉(2005)认为从最近在劳动力市场上发生的一些新变化来判断,一个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到劳动力有限剩余的转变正在发生。段树军(2011)认为“用工荒”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速丧失优势,“用工荒”并不是绝对的劳动力供应不足,而是一种劳动力的结构性、技术性短缺。李波平,田艳平(2011)比较分析了2004年和2010年开始的两轮“民工荒”,指出由于区域格局变化,农民工主体价值观念变化和惠农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促使沿海和内地城市出现了用工紧缺的状态。章亚男(2010)指出从第一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的比较来看,中国还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谢韬(2010)从劳动力供给状况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况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刘易斯拐点还未出现。以上文献大多就“民工荒”现象做了描述和简单的原因分析,还不是很系统,本文试图更加深层次地剖析“民工荒”问题。
二、此轮民工荒的特点
1.沿海地区和内地争抢农民工。东部沿海城市企业深入内地,各个火车站、汽车站都出现了火热的“接站人”。上海更是利用近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接回农民工。而内地如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城市纷纷采取下达招人指标、到车站码头围追堵截、加大宣传力度、给出优惠条件等措施,招揽农民工留在本地工作。由此可见,此轮民工荒发生地域有所扩大。
2.新生代农民工比重加大。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倾向,“第二代”打工者约占新求职人群的80%。除工资薪酬外,他们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对就业环境要求高,并且对城市生活方式有更高的期望。
3.普工短缺占大部分。2004年的农民工短缺表现为熟练工、技工短缺,尤其是高级工严重缺乏。2010年开始的农民工短缺,普工短缺占大部分。目前,广东企业用工普工缺口约占总量的68%。1
三、此轮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分析
1.金融危机过后用工反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贸出口型企业遭受重创,大量企业由于接不到订单而出现了半停产、停产、关闭、破产的情况,而作为制造业的主力军农民工纷纷失去工作,被迫返乡回流。据农业部2009年1月统计,提前返乡农民工数量约2000万人以上,大约占农民工就业总量的15%。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增长,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四万亿元投资计划有相当一部分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地区。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和我国经济的强劲回升,沿海制造业企业外贸订单激增,企业用工需求加大。特别是春节过后,由于企业提前开工和招人,很多农民工还在家过年,企业又遭遇了“招工难”。
2.农民工长期低收入的反应。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通过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依靠大量廉价、技术含量低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低成本、发展外向型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这种高增长是以牺牲农民工的利益和权益,极大的减少用工成本而形成的。低工资、低劳动成本带来的低效率可能使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落入“低成本陷阱”。当前是“劳动力无限供给—低工资—低成本—低效率—低竞争力”链条的断裂,这些低收入的制造业企业对农民工已经没有太大吸引力了。
3.户籍制度、各种保障制度的严重缺陷。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城乡流动,给社会福利带来损失,导致了较高的迁移成本(王美艳、蔡昉, 2008)。在权益上,农民工不仅工资低,而且人身安全和尊严、平等择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居住等权益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合法权益屡遭侵害。农民工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仍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待遇,处于城市社会底层。随着农民工维权意识的增强,在很多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农民工选择“用脚投票”,离开工作岗位,于是产生了“民工荒”。
4.农民工主体及其价值观念在变化。20世纪60年代出生,90年代外出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随着年龄的增大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年龄的限制,再加上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这些农民工纷纷还乡回流。第二代农民工是80年代后出生、新世纪开始外出打工的农民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第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成长的环境和社会背景不同,他们外出务工就业价值观念有了许多明显的变化。新生代年轻农民工外出打工提高收入并不是唯一目的,他们更注重追求生活质量,效用目标和偏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刘传江,徐建玲,2006)。他们在社会地位、合法权益、社会保障、人格尊严、子女入学等方面的诉求日益凸显。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精神有所欠缺,常常会因为工作时间太长、劳动强度太大而频繁跳槽。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差且职业流动率高,平均每人每年 换工作0.45次,而老一代农民工仅为0.08次,新生代农民工跳槽频率是老一代农民工的近6倍(长子中, 2009),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和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沿海地区企业在工作环境、管理体制、合法权益等方面改变不大,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用工荒”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不平等劳动关系的抗议。
5.惠农政策效果显现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原因是农民负担重而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在早期,相比农村而言,外出打工的相对收益比较高。但是随着国家连续出台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种粮直补、粮食收购保护、新农村建设等,使农业劳动力边际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这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降低了农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也吸引部分农民工回流,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意愿供给量小于企业实际需要量,结果带来了企业用工短缺问题。此外,在城市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实际购买力趋于下降,而流向城市的成本增加,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净收益下降,缺乏向外流动的经济诱因。
6.人口红利衰退期渐进。刘易斯(1954)在他开创性的文献《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从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角度,讨论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他的理论后来经拉尼斯与费景汉(Ranis and Fei,1961)拓展,形成了含有转折区间的二元经济模型。在拓展的刘易斯模型中,有两个关键性地转折点:刘易斯第一拐点,也就是劳动力供给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阶段;刘易斯第二拐点,即有限剩余的劳动力被完全吸收殆尽的点。目前,对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是否越过了刘易斯第一拐点,即劳动力供给从无限剩余转向有限剩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并非意味着中国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是劳动力供给从实质上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刚性工资变成了弹性工资,并伴随着农民工工资的实质性上涨。
四、政策建议
2007年底全国人口的城镇化比重达44.94%,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中创造同样产值所需的劳动力只是以前的1/25。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截至2007年底,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仅为11.3%,基本是1978年的1/3的水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40.8%。这种产值和从业人员的分配比例直接导致了中国农村的人均收入远低于城市。这种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第一源动力,也是农民工这类人群存在的主要原因。然而从上述两组数据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仍高达40.8%,远高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相同的斯里兰卡和埃及。这说明第一产业中中国仍然存在较多剩余劳动力可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中国目前的“用工荒”并不是绝对的劳动力供应不足,而是一种劳动力的结构性、技术性短缺。中国许多地方还存在大量应该转移也可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短期内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仍然是丰富的。劳务大省河南的数据显示,该省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4700多万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3200多万人,至去年年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63万人,还有800多万人需要转移。所以刘易斯第二拐点还未到来。针对民工荒现象,提出如下建议:
1.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从长期发展来看,资本密集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企业应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结构,以应对未来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
2.政府充分发挥职能,弥补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由于农民工输出地和需求地不能相互协调,劳务信息不充分,管理网络不健全,使得劳动供给的信息无法传递给用工单位,劳动需求的信息也无法传递给打工者,造成劳动力的盲目、无序流动,从而导致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政府建立全国有影响力的招工就业网站,可以将我国农村劳动力巨大存量的潜力发挥出来。
3.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劳动法律法规缺失,伤害了农民工的利益,国家对此应设立相关的法律保护参工者的利益。还有农民工仍然面临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待遇,与市民的巨大差别会使这个群体难以融入城市,久而久之较高工资的吸引力也无法体现。因此,应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使他们能够得到市民化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并能最终留在城市。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在较长时期内的特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民工培训力度,提高民工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可持续就业能力,把廉价劳动力变成高价值、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将我国的人口红利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把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
参考文献:
1、 李波平,田艳平,《两轮“民工荒”的比较分析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期。
2、 王美艳,蔡昉,《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3、 刘传江,徐建玲,《“民工潮”与“民工荒”—农民工劳动供给行为视角的经济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5期。
4、长子中,《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北方经济》,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