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早产儿护理最关键的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20-01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于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并伴有体温低下的综合征[1]。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或室温过低。保温不良的早产儿或低体重儿,也可在感染、产伤、窒息之后发生。本病大多数在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出现症状,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3月收治的硬肿症患儿有10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0例中有9例为早产儿,1例足月低体重儿,其中有2对双胞胎(早产),2例合并窒息的患儿,住院天数在10~20天,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
2新生儿硬肿症的原因分析
寒冷、早产、低出生体重、感染和窒息为主要原因。新生儿期,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皮下脂肪层薄,易于散热;早产儿体内棕色脂肪少,在感染、窒息和缺氧时棕色脂肪产热不足,导致体温过低;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其熔点高,寒冷时易于凝固。一般以生后1周内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多见。全身表现为体温低于35 ℃,重症患儿低于30 ℃,局部表现为皮肤发凉、硬肿、颜色暗红、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硬肿发生顺序一般为: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患儿反应低下,哭声低弱或不哭,吸吮困难,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肺出血、心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急性肾衰竭等多脏器损害而危及生命。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3观察及护理
3.1复温:其中复温是治疗的最关键的措施。其中凡肛温>30℃且腋温高于肛温者,可以置于已经预热至适中温度的暖箱中,一般要经过6-12小时就可以恢复正常的体温,那些体温低于30者应置于比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每小时监测肛温、腋温1次,并逐步提高暖箱1℃,于12-24小时恢复正常体温。
3.2合理喂养:提供能量与水分,能吸吮者可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遵医嘱给予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有条件时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无条件者应加强手控滴速,建立输液记录卡,每小时检查输人液体量及速度,根据病情加以调节,防止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3.4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护理单,监测体温,每2h测体温一次,体温正常6小时后改为4小时一次,监测心率、呼吸、血液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观察暖箱及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如多巴胺、肝素、止血敏、呋塞米(速尿)等药物及氧气、吸引器、复苏囊、呼吸机等),一旦病情突变,能分秒必争进行有效地抢救。
3.5其中健康教育,会向家中们解答病情,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知识,嘱母亲坚持拔乳,要保持母乳的通畅,一定也要避免因患儿住院就造成的断乳,也介绍相关的保暖、防感染、喂养、预防接种等的一些育儿的知识。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主要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对新生儿硬肿症的预防就应正了这一点。该病症对新生儿健康可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者会引起多种器官功能损害。下述五点主要预防措施是每个家长都要好好学习的:①做好围生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减少早产儿的发生。②寒冷季节和地区应为产房装配保暖设备。③新生儿一旦娩出即用预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处理。④对高危儿做好体温监护。⑤积极早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使发生硬肿症。上述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增添极大安全保障。预防,是避免疾病发生的关键,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针对疾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小结
通过对10例新生儿硬肿症的观察与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预防新生儿硬肿症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防止肺出血、循环和呼吸衰竭等多脏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0.
新生儿为何会发黄疸?
胎儿在母体内时环境相对缺氧,红细胞数量很多,出生后建立呼吸,血氧浓度提高,故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的代谢产物是胆红素,而新生儿肝酶发育尚不完善,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且排泄缺陷;此外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内无细菌。因此没有尿胆原形成,新生儿胎粪内胆红素含量比每日形成的量还高;综上所述,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生成增多,肝脏不成熟,肝肠循环的特殊性,易导致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发黄疸。
黄疸轻重如何辨别?
肉眼观察,足月儿约50%、早产儿约80%可有黄疸,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痘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面颈部或前胸出现黄疸,少数涉及到躯干四肢和巩膜,一般持续5-7天,足月儿最多10天左右就会消退,但早产儿的黄疸可能会持续两周左右。生理性黄疸的宝宝一般不会出现吃奶不好、体温异常、大小便颜色改变等情况,不需要治疗。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是生理性黄疸的一种,只不过比生理性黄疸持续的时间长,一般要持续2~3周才可以消退。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但一般认为与母乳喂养有关。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如果暂停2-3天母乳喂养,血清胆红素浓度会下降一半,黄疸也会有所消退。如果血清胆红素没有下降或加重,则可能是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黄疸持续时间超过2~4周或更长,或进行性加重,或黄疸退而复现等。
其它伴随症状可能会有反应差、嗜睡、食欲欠佳,躯体、四肢、手心、脚心大面积发黄,情绪烦躁,哭闹不止,大小便颜色异常等表现。
宝宝黄疸,何时就医?
对于新生儿黄疸,门诊通常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许多家长很晚才带患病宝宝到医院看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一些较轻的生理性黄疸,有的家长反而很紧张。
新生儿一旦出现了黄疸,最关键是判断属于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有些家长看到网上说大多数新生儿的黄疸是生理性的,就认为自己的宝宝也是生理性,结果可能耽误了治疗。所以一旦发现宝宝身体发黄,家长还是应该首先去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判断宝宝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
如果宝宝属于生理性黄疸,而且精神好、胃口好、不哭不闹,家长就没必要过于焦虑;属于母乳性黄疸也无需特别治疗;对于病理性黄疸的宝宝,一定要及时找出黄疸原因对症对因联合治疗。
如何及时发现宝宝黄疸?
有些宝宝的黄疸是在家人带其去医院看其他疾病时,才被医生发现;还有些宝宝虽然黄疸自然退了,但对大脑造成了损害,年轻的妈妈并不知道。由于居室过暗等原因,许多妈妈往往并不知道宝宝得了黄疸,那么,怎么才能及时发现呢?
首先,婴儿床的位置一定要选在向阳或靠窗比较近的地方,这样宝宝的肤色发生变化,妈妈会及时发现。
判断宝宝有没有得黄疸,只要伸出手,用手背和宝宝的皮肤相比对,如果宝宝的皮肤黄于你的手背,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确定宝宝是不是得了黄疸。
对于那些妈妈是O型血,爸爸是A型血或B型血的夫妻,或夫妻双方有一方为RH阴性者,妈妈怀宝宝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做孕期检查,以及早发现并干预溶血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怎么治疗?
目前光照疗法是治疗此类黄疸比较可靠的办法,波长425~475纳米的蓝光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会被转化并通过尿和胆汁排出体外。
光照疗法需要将患儿放入光疗箱里进行,之前一定要用黑眼罩遮盖患儿的双目。光疗期间要注意给患儿补水,以防脱水。光疗疗程一般为2~3天,效果明显。
较重者可同时静点白蛋白或血浆、抗感染、刺激肝酶发育等联合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核黄疸。
黄疸会带来什么伤害?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重要的结构称为血脑屏障,这个屏障可以避免有害物质进入脑内,以保护大脑这一最重要的中枢器官。
新生儿身体在许多方面发育还不够完善,血脑屏障便是其中之一。黄疸严重的患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造成大脑细胞损伤,这就是胆红素脑病,也即核黄疸的发病原因。
若患儿出现下列神经系统症状,如没精神、眼睛发直、嗜睡、四肢发软发紧、吃奶困难、尖叫、抽风等,就应注意核黄疸的可能。
小部分病情严重的患儿会有生命危险。经抢救存活下来的患儿部分也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运动功能障碍、听力障碍、智力低下等。
小链接
黄疸护理,你做对了吗?
喝葡萄糖水
不提倡
葡萄糖有促进排泄的作用,用葡萄糖水喂宝宝,会增加宝宝的排便次数,的确会有利于黄疸的消退,因为造成宝宝黄疸的罪魁祸首胆红素就是通过大小便代谢出体外的。但是如果过多地喂葡萄糖水会影响宝宝味蕾发育,建议还是改喝白开水比较好。
晒太阳
提倡
太阳光里任何波长都有,当然也包括对宝宝黄疸有利的蓝光,所以晒太阳对黄疸的消退会有些帮助。但不要让宝宝接触过于强烈的阳光,也不能长时间照射,阳光里毕竟有紫外线,过度则会给宝宝带来伤害。
多吃多拉
不提倡
像前面说的,多排泄对黄疸的消退有益,但多吃则会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胃肠负担,容易造成宝宝胃肠紊乱,得不偿失。
喝玉米须水
不提倡
用玉米须煮水治疗黄疸是民间的一个偏方,但很多偏方的可靠性尚需要科学验证,建议妈妈们不要乱用。
用菌陈煮水喝
提倡
菌陈有利尿的作用,对黄疸有益,家长可以用。如果怕麻烦,还可以给宝宝买些茵桅黄口服液,每天分3~5次喂一支,效果也不错。
停喂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