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间文化艺术

民间文化艺术

时间:2023-10-10 10:4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间文化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间文化艺术

第1篇

[关键词] 潍坊市;民间文化艺术;瓶颈;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成果,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政治、文化功能日益凸显。潍坊地处胶东半岛中部,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自古以来就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潍坊的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有风筝、年画、嵌银、布玩具、泥塑和剪纸等。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及功能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

所谓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化艺术”覆盖的领域很宽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民间文化艺术的功能

1.经济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也逐步发展,呈现出丰富和多样化的特点,并自发地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部分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具有了商品的特性,有的本身已成为商品,成为了经济新的增长点。民间文化艺术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政治教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可以使人们受到他们共同认可的行为准侧、价值观及规范等的教育,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

3.文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是一代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文化娱乐功能,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放松人们的身心、活动人们的肌体、交流人们的情感、丰富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心灵。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根据其发展现状,潍坊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已经淘汰、消失的,如传统工艺灯笼《老猫灯》手工制作、手工刺绣、蓝靛印花等,由于生产耗时、成本高、竞争力差,已经在潍坊地区相继绝迹;

2.具有地方特色但日趋衰落的,如传统的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已经被套染花布取代,濒临灭绝,其制作流程及技法也濒临灭绝,此外,花丝首饰等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3.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不断发展的。当前潍坊风筝、年画、红木嵌银、青州花边抽纱等民间文化艺术经政府的运作,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生产规模小等许多问题。分析其原因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包括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1.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民间艺术文化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第二,政府对民间文化艺术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困难。有些地方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不强,工作缺失,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一些濒危传统工艺还缺乏有效保护手段。而且,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保护投入的经费也不足,影响了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上力度不够,致使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本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第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对民间艺术文化缺少针对性管理,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第四,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不高。近年来,一些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在投入市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影响力不够,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2.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第一,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个人的知名度,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进而导致市场认知度不高。多数民间艺术传承人市场经济观念差,只是一味地继承老一辈的传统手艺,不愿意积极开发创新新的产品,有的也曾尝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改进,结果却导致艺术产品五花八门,影响了其艺术感受力;有的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而被淘汰;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实用功能消退,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第二,由于传统民间艺术产品市场需求量小,经济收益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涉足其中,而且优秀传承人甚少。各传承人之间各自为战、争名逐利、互不往来,缺乏培养后备人才的经济实力和投入的积极性,组织形式松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第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竞争力差,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和变化,有的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找到市场。

三、保护并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推行,大量民间艺术进入了公众与学者的视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民间艺术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民间文化艺术传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知识水平低、经济来源不足,仅靠他们自身的能力,技艺的延续性很难保证;另外,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间文化艺人急剧消失;此外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主体出现了老龄化倾向。因此拓宽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工作势在必行。

当前民间文化艺术要走出生存的困境,不断提高竞争力,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民间文化艺术自身求变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的支持

1.政策扶持。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的政策扶持,根据当地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行为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普查、征集、保护和利用。对生存困难、濒危或将失传的传统工艺,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经济效益不高的,要加强调控和引导,使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融入市场;对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给予重点保护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通过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对民间文化艺术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认定以及从业资格等方面给予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有关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侵权、泄密行为。

3.加快人才培育。一是注重从内部培养人才,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参与,不断培养壮大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三是鼓励民间艺术传承人与工艺美术院校合作,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

(二)社会的关注

1.制作民间艺术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利用电视媒体等进行宣传,宣传片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文化艺术产品,使人们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其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文化艺术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2.搭建民间艺术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分享、记录、远距离传播和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多向交互的传播,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推广也离不开互联网,需要我们抓住“互联网+”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传承。

3.定期举办民间艺术节等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居民兴趣和社会的认可度,从而达到宣传、普及、发展和传承的目的,这是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自身求变

1.加强创新,提高民间艺术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整合相关资源,提高民间艺术文化的表演性和审美价值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满足市场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培育民间艺术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

2.加强自身的管理,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如成立专业性比较强的协会等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管理,对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及时保护和改造,使其健康发展。

3.民间文化艺术也要“走出去”,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我国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民间文化艺术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必然会进一步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振民.潍坊文化三百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程嘉宏.对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3]袁丹,雷宏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

[4]张在湘,蔡万江.潍坊文化通鉴[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

[5]王培竹.潍坊历史文化名人[M].济南:齐鲁书社,1996

[6]方海枸.潍坊民间艺术[J].潍坊学院学报,2007(1)

第2篇

一、提升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

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促进美术教育教学发展的基石。在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发展自我思想意识与情感意识,不断通过自我学习,以多种学习方式完善自己,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美协活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交流、继续教育、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认为需要提升的文化艺术素质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能认识到各方面素质完善的重要性,并意识到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业务能力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质,但他们还是偏重于专业学科技能方面的素质完善,而对其他学科知识认识和了解较少。其实,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本质要义,而不仅仅在教学中进行片面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技能说教。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文化艺术素养决定美术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升的文化素养有: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养、学科教学技能、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交流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具备合理的潮汕传统民间艺术素质结构,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追求自我完善与自我奋斗的基础,是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顺利开展美术课程教学的保障,能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维认知能力提供更多的维度和可能性。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完善,造就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新时代美术课程的设置对美术教师文化艺术素质的要求更高,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关注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掌握美术教育改革动向。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我完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细节来自好的习惯,日积月累的文化知识学习可以增长智慧,丰富内涵修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形成一种高效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民间生活,多接受传统美术方面及其他学科方面的新信息,多参加学术性的交流活动,如美术教学活动、美术采风活动、民间艺人交流活动等,形成一种善于反思、批判和研究的思想行为方式,在交流学习活动中拓展艺术视野,激发创造意识,健全自我人格魅力,展现出紧跟时代的优秀美术教师风采。

二、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毋庸置疑,教师的职责在于育人,教学是教师实现育人的组织和策划手段,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培养人才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应该思考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给学生所能带来的效益,如果不考虑效益,教学就会变得盲目而无意义”。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一种注重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与创造精神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队伍。因此,重视提高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是美术教育前进的动力。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组织能力包括:美术竞赛组织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业余培训组织能力等,而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与制作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学示范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只有掌握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提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引领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整合教学资源,发挥网络资源优势,选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学科领域的资源数据库,创造更大的美术教学空间。

三、结语

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提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需要有恒心和信心,以主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潮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素质,让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思维理念与时俱进,建立完善的素质结构,逐步培养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辨能力,追求高品格、高层次的美术教育平台。此外,学校从广度上既要注重对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育,为其创造多样化的深造学习方式,又要有效地激励中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有满腔的热情,对学生有深情的爱心。粤东中小学美术教师只有拥有完善的文化素质结构,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学生,为美术教育做出独特的贡献。

作者:邓亮生

第3篇

民间艺术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她不仅反映了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无数沐浴在尘世中的人们对原有社会和自己命运的认识与把握。这种理解作为一个民族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哲学思想,对自然,对生命起源的初步认识,并在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下不能摈弃不受宗教的影响,这是对神的崇拜与敬畏。因此,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原始宗教这个产物下结果,则就不能不带有原始宗教的某些特征。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陕西西府一带更为突出,尤其是原始崇拜意识,可以说它是西府民间艺术的本质特征。

原始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它包括图腾崇拜,女神(祖先)崇拜,女阴崇拜,男根崇拜,魂灵崇拜等等。西府的民间艺术中,有很多的作品外在形式或实质或多或少地保留原始崇拜的鲜明特征。

图腾文化与图腾崇拜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崇拜是人类的第一个生命起源的认识形式,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图腾崇拜的内容很广,其历史的纵向程度很深,少数民族有一些地区仍保留着原始图腾崇拜的风格。西府民间艺术尤其布艺中的龙、虎、青蛙、猪等作品就是演化传承的例证。

西府民间艺术所反映的龙图腾崇拜的内容范围很广,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西府是炎帝氏族的发祥地,民间关于龙生炎帝的传说很多,所以,龙就成了炎帝氏族图腾的象征,并且一代代传下来的。西府的民间艺术,无论是布艺,还是剪纸,无论是石雕,还是或泥塑,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作品,龙的艺术形象不下于数十种。

由于历史的动荡和变化,西府宝鸡这个“扼关西壁垒”之喉咙要道,赢取了许多外来居民的涉足,以致还有少数民族的频繁光顾,播种点燃无数区外文化火种,这使得西府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宽泛的内容。例如,在布产品,不仅有龙图腾作品炎帝氏族家族,还有女娲氏族图腾的青蛙系列产品如蛙枕,回族猪图腾玩具饰品如猪头鞋、猪头帽,傈僳族虎图腾老虎枕,虎头帽,老虎鞋等等。在这些强大的图腾意识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龙的图腾。如关于龙的灰批、壁画、浮雕、寿礼、面花、服饰、花灯、剪纸,以及各种生活用具中以龙为造型的龙图案等等,可以说,在反映图腾崇拜方面,“龙”形式的作品是西府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构成西府民间艺术最具图腾崇拜意识的本质特征。

女神(始祖)崇拜及其特征

女始祖崇拜是图腾崇拜的发展形式,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得到巩固与重视。“子女是母亲所生这一生理现象也是每个氏族――动植物的图腾崇拜幻想产生怀疑,从而又不得寻求一种新 的答案,于是他们又幻想出女始祖与图腾动物感触或婚配而繁衍人类的神话”(《宗教学通论》)。但值得引以注意的是,女始祖崇拜和图腾崇拜在形式上是相结合进行的,所表现出来的往往这两种原始宗教特性的结合体,实质上是一种对自然和人自身的结合崇拜。女始祖进一步肯定了女性生育的实际作用,这是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的标志,也是社会力量最初公认的反映。

中国古代的书籍与人类生殖和大量的传奇女性祖先的图腾。如《帝王世纪》中说:女始祖炎帝女攀登玉龙致炎帝;夏女性祖先的情况已吞薏苡和玉。”《竹书纪年》中说:黄帝的女性祖先宝看到闪电引起的黄帝,第一个女人姚惠青长工资和尧舜;第一个女人沃尔登见到彩虹,舜,《史记,阴姬> >说:商女祖简狄吞玄鸟蛋租赁等在这方面,和民族学材料更加丰富,如我们的傈僳族“哭”的家族传统是第一个女人和老虎和学生,包括烤”家族的第一个女人新鲜小麦,”和“家族女性祖先和老虎。等等,这类女性祖先,也作为本氏族的保护者和成为图腾祖先崇拜对象共存。

在西府的民间艺术中,涉及女始祖崇拜意识的作品的虽然不多,但无论是纸或布制品,但凡涉及到女始祖崇拜,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鲜明的特点。例如,宝鸡千阳、陇县一带的民间剪纸、布制品中,涉及到一些精怪神话如人面兽身或兽身人面的作品,大多以女性形象出现,突出表现其腹部,胸部,臀部的肥大,与女性的生育密切相关。

女阴崇拜及其特征

女阴崇拜人类起源的一种新的认识,本质和女神崇拜的意思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女阴崇拜的表现形式不需要妇女的完整形象,而是女阴本身。这是氏族成员的生命的理解和起源的一大进步,它抛弃了以往的幻想,从视觉经验的角度出发,注重事实和客观。中国民族学、民俗学收录很多女阴崇拜方面的信息。民间象征的凹石、洞穴、天坑、湖泊等来代表,并形成了很多关于“拜石求子”的习俗。西府民间艺术在内容和象征意义上,相同或相似的植物,如石榴,莲花,葫芦等为外阴崇拜的代表。其艺术表现手法:

1.雌花的艺术处理,从内容上反映阴崇拜。通常在莲花,,梅花,特别是莲花,是表现女阴崇拜的典型代表。在进行艺术处理是,一方面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使其达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试图保持花的外观,与其他物体相配合嬉戏进行联想,以强化形与意、情与理。如“莲生贵子”,“鱼戏莲”,“蝶戏莲”,“莲里有鱼”等。莲花很早就象征女子,把一朵变形类似于外阴的莲花来比喻人。莲能生子,这无疑是“原始生殖崇拜”,尤其是莲花的变形直接披露的就是女性生殖崇拜意识。

2.采取类似形式的崇拜意识。这种艺术形式,通常表现在布艺制品或剪纸上。如用金瓜的平面图形表现女阴的特点进行崇拜。作品如金瓜娃娃等。

3.采取物体的截面来表现其形状。例如,用半截面的石榴,直接的形态表现。

总之,西府的民间艺术中女阴崇拜种类繁多,但在艺术处理上都有相同,那就是视觉和微妙的情绪达到高度统一。可以说她是花,也可以说她是外阴,前者根据大体表现自身的形态,有其深刻的含义,这是西府民间艺术的精华。

结语

西府民间艺术保留原始崇拜,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女神崇拜,祭祖,拜人,精灵崇拜,圣人崇拜、男性祖先神崇拜等。但其中的一些特性是不明确的,有些已经不属于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些特征保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由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的遗存,即把图腾崇拜交织在祖先崇拜之中,它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统一,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运用和理解,原始崇拜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宗教的本质内容和社会意义。可以说,活跃在社会生活的今天的民间艺术,她只是特定的民族风情的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心理表现。但是,过去了的事物是历史,现在和将来则需要人们去创造,它将按照美的理想和法则,为了美化人们的生活而存在,并且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系)

第4篇

创新,是传统艺术的推动力;创新,就会给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元素;创新,才会凸现传统艺术母体的价值,只有凸现传统艺术母体的价值,艺术家们才有民族的根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意天赋,去弘扬我国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更精彩。

第一部分、继承与借鉴

继承、传承是民间艺术代代相袭并发扬光大的重要锁链,民间艺朮从表面上看似乎某些地方发生了断裂和变异,但是,作为一个漫长的民族文化历史阶段,民间艺术并没有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殆尽,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几千年来所积淀的结晶,它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我们之所以追寻民间艺术的历史,实际是继承、吸收的体现,是再现到表现的升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是块神奇美丽的土地,这里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贵州“南蛮”民族性格质朴、豪放,在其漫长的文明发展长河中,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记忆,它那简洁、粗犷、神秘、厚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工艺,有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正是今天我们需要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去辨识、继承和发展。

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借鉴是十分重要的,但继承和借鉴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艺术的创新,借鉴要有发挥才是艺术家创新的重要手段,民间艺术的延续离不开传承,而创新又离不开借鉴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我们要善于把前人积累的知识“拿来”,烂熟于心,把它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谈得上创新,凭空创造,无异于“沙上建塔”,根本没有基础,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那么,如何在贵州民间风情中寻找底蕴,在这些遗留的民间工艺中寻找借鉴,我认为,只要本着认真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和细微的观察方法,便可以透过其丰富多彩的表层探觅出它的内在规律和特征。在充分掌握前人对这些工艺的一整套理论和技巧后,加上触类旁通的巧妙借鉴与突发灵感,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有別于他人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曾说过:“变者生,不变者淘汰,此乃历史变迁之理,非以优劣衡之也”。如果我们的民间艺术领域没有创新,没有发展,而是死抱住旧的东西不放,陈陈相因,艺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即便是艺术的“民族形式”,也不能固定不变,它也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提出来的新要求而不断创新。

第二部分、继承与创新

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一、民间工艺的传承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

惠山泥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流传至今,扎根于民间的土壤中,一定要有它的影响力和魅力。作为地方文化更要受到本土人的热爱和保护。目前,青少年一代受到现代文化、洋文化的冲击,对宝贵的民间文艺了解越来越少,所以也无法谈上热爱和发扬。因此,惠山泥人的救赎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应该从学校教育、媒体传播、舆论导向对娃娃抓起。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民间工艺美术为美术教育的切入点,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不仅仅是学习民间工艺美术中所反映出的美术形式和工艺技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只有在理解这些民间艺术背景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崇敬,建立对民族文化深深的敬仰。从而生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树立和形成历史责任感,才是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

2、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

3、弘扬中华民间艺术,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就是大众媒体,目前是媒体的时代,媒体在今天比任何一个中介都具有威力巨大的作用。对于传承民间艺术,离开媒体就无法完成,大众的传承意识提高,是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

二、传统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1、准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不是保守的,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继承传统就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作品,不断从现实社会中吸取营养,使传统的表现形式增添时代的色彩,创作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作品,使传统工艺更具生命力。

2、开发适应时代需要的产品,必须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在原基础泥料中加入有机植物或是采用电子控制系统低温烧结新工艺,克服传统惠山泥人的“肌肤”和“外衣”存在保存难、颜料容易剥落和褪色的弱点。提高产品的牢固度,改进彩绘颜料的材质,保证外衣常亮。方便游客携带,便于保存与收藏,提高惠山泥人的艺术档次。

3、充分提炼惠山泥人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结合现代的社会特点,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新形态的艺术产品。帮助那些只懂本门艺术而缺少商业概念的艺人们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适应市场客观环境的经营机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手工艺术品的商业化,让现代的市场接受古老的手工艺术的文化元素,从根本上拯救濒危的民间工艺。

三、提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需要文化来平衡精神生活,民族民间文化以一种特殊的关切,给人以心灵的滋润和慰藉,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能够认识自己从哪里来,对走向明天,走向未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民族民间文化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展现。它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强劲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动,发挥出独特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间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源流

(二)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提出“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是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因此,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是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要求。

民族民间文化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基础。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维护文化的战略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进程的加快,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企图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借以传播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坚持文化民族性,维护文化的重要措施。

(五)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年轻一代以至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这一部分青少年,接受外来事物居多,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他们往往注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文化技术。而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老土”不愿去学和继承。据了解永川朱沱镇的民间舞《肉莲花》、《钱枪》等反映田间院坝丰收时劳动、休闲、欢乐的场面,展示边歌、边跳、边拍打这一劳动人民的民间舞蹈,面临失传,因为会唱会跳民间舞的人已老去,年轻人又不会,也不愿学。这就形成后继无人的情况。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彻实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性,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传统的东西,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作出贡献。

四、着实抓好继承和弘扬民间文化艺术迫在眉睫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丰富了人们生活,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一度时期追流行、追时尚之风盛行,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认为是保守落后的象征。比起名星来说,“下里巴人”的民间艺人,几乎没有多少知名度,甚至成了“土包子”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民间文艺传承人的积极性,从客观上不利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和繁荣。这种带有浓郁泥土气息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已到了亟须“抢救”的地步。这些文化艺术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如果没有人坚持继承、保护,就不可避免地对民间文艺逐渐淡漠,一些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礼仪、节庆文化遗产就不断的消亡,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老艺人掌握的传统节目、剧目和表演技巧,得不到复排和传承。使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逐渐瓦解、消亡或灭绝。当今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民间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抓经济忽视了社会的民间艺术,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保护,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就可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灰飞烟灭。到那时,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无法显现,如果人类精神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我们的精神生活靠什么来滋养。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资源,是民族之魂,是发展选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我们应当全力爱护它、保护它、崇敬它、发扬它。只有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承保护下来,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精髓,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将优秀文化传递给子孙后代的保证。

五、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途径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历史时期的社会因子。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采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科学的扬弃,来创造和熔铸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是历史的要求。针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面临的严峻势,如何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就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浅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法制建设,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

目前,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尚无一席之地,没有被列入法律调整的范畴。只是通过立法的程序规范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与保护,使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法律保护,做到有章可遁,有法可依,利用法律的形式,科学的研究制度《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相关政策和保护法规,这才有利于民族民间民间文化的保护。有利于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和确立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措施。

(二)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制度,是搞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键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全社会的职责,在政府宏观调控的领导下,文化部门担负起一定的责任,给予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时间和空间,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弘扬。

(三)经费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保证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对传承人的培养以及对从事民间艺术的老人给予适当的生活支持资助,给予复排民族民间文化需要的经费。如果没有经费的支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就得不到保障。要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必须保证经费投入,财政部门应给予经费的保证,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列入专款。同时加强专款支出管理,确保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促进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搞好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环节。

让有生命力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采用展览、民间艺术表演、民间艺术旅游、大量的民族民间艺术出版等形式,让民族民间艺术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还要将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重要的一环。使之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民族民间艺术。

(五)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传承与保护必需的要求。

第5篇

一、存在的问题主要

一是观念淡薄。从民间文化艺术创作的渊源上看,一开始就带有自发性,不管它起源于宗教祭祀还是劳动之余的享乐,这种自发性都会存在,正因为民间艺术具有这种自发性,所以难免出现艺术水准低下,艺术制作程序不规范等现象,社会发展到现在,往往还有许多人鄙视这种艺术的存在,认为它不登大雅之堂。

二是怕担责任。从民间文化艺术创作功能上看,作为自发的民间艺术家或民间艺术团队自娱自乐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要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政治、经济的功能,比如数十个表演演员,吸引的是上千的观众,治安问题谁来负责,不出问题则罢,一出事情直接领导责无旁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而对民间艺术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便束之高阁,到最后更是无人问津,无人重视。

三是经济困难。近年来,我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国家的要求和实际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单从经费来源方面来看,乡镇文化站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开展活动也是靠打报告一事一要,在缺乏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保护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就是举步艰难,结合我镇实际来看,我镇王圩村的推剧团、平圩村的锣鼓队、李圩村的花鼓灯艺术团等,演员的表演基础相当好,热情与积极性也很高,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问题――经费紧张,演出服已是千疮百孔,靠爱好者出资已无能为力了,因此有必要探索其经济来源的途径。

四是队伍不健全。乡镇虽然设立专门的文化工作机构,有文化干部但是也存在身兼数职,投入文化的精力很少的现象,同时乡镇文化站整个机构就仅有一名干部是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人员的缺失导致绝大多数的文化站常年没有活动或很少开展文化活动,对待发掘整理农村民间文化并加以传承保护这项工作,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视和解决。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1.加强领导,形成网络

各级领导部门要把农村民间文化发掘与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建立完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机构和机制,形成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有效运行的工作网络,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要做到组织力量、制订规划、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加强信息沟通,从而为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提供有力保障。

2.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民间艺术也是一种物质,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任何一种物质产品需要宣传后才得以让大多数的人认识,民间艺术也是如此。它蕴藏在民间艺人的口里,手中乃至脑子中,民间艺术不宣传不行,而经常性的展示活动就是一种宣传,把优秀的民间艺术产品深藏在家中自得其乐,只有通过经常的展示,鉴于以上认识我镇有意举办“平圩农民文化艺术节”,在这个固定的节日里将我镇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展示出来,同时在市区各类文体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慢慢的接受、喜爱。可以成立“平圩艺术团”,在有需求的场合组织他们有偿演出,这样不仅达到了宣传、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效果,更有效的解决了经费的紧张的问题。公众认识了该产品(作品)的优秀程度后,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3.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第6篇

关键词:怀梆;旅游产业;结合开发

怀梆,因其发源于明朝怀庆府(今焦作市、济源市、原阳县)一带,故称“怀梆”(怀庆梆子)。当今中国300多剧种中,怀梆是较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怀梆有300多年历史,长期流行于民间,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怀梆在豫西北地区的戏曲艺术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是整个辖区传统文艺形式的缩影,其艺术形式与特征是全国独一无二的。2006年,“怀梆”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怀梆主要流行的包括焦作、新乡、济源等市的豫西北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地方的景点突出,游客众多,每年的游客人数可达到3亿人次,且年年攀升。比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国家5A级旅游景点云台山,单日游客数量最高达5万,今年五一小长假游客就达到10万以上。然而,目前来焦作游玩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云台山的风景,而不是焦作本土文化。比如,到焦作旅游的游客,直接从出发地到景区并且从景区直接离开的比较多; 多数会在武陟下高速直达云台山,然后会从武陟直接返回; 乘火车来云台山旅游的,在市区住下的也不多,因为游客找不到让自己在市区留下来的理由。焦郑城际铁路云台山支线开通后,这种现象将更为普遍。我们从焦作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有种内在的相互需求。一方面,民间文化艺术通过与旅游的联动开发,才能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得以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通过民间文化艺术这一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有效地培育景区的核心竞争力,生动表现旅游区的民俗与文化,实现旅游区资源的丰富与互补。

关于怀梆与当地旅游产业结合开发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设怀梆艺术生活场馆

建设怀梆艺术生活场馆是一种新型的凝聚式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围绕怀梆等民间艺术文化上,可以创立集艺术研究、人才培养、剧团排演、小剧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观摩、票友俱乐部、特色纪念品研发机构等为一体,兼具旅游、文化、经济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型文化艺术生活场馆。这个场馆要具有观光功能和观光通道,可以有中心广场、展示部、创作部、票友俱乐部、人才培养部、研究部、特色纪念品研制部、市场推广部等等部门组成。其选址可以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焦作市区,这样焦作民间文化艺术生活场馆将成为开启焦作市区旅游的一扇门。围绕焦作民间艺术生活场馆,构思包含城镇娱乐、戏曲审美、文艺展示等用途,借鉴怀梆的作品塑造、绘画、乐曲鉴赏等表达方式,强调怀梆等艺术文化重心。此外,还需组建专业的创新部门,以焦作民间文化艺术与旅游景点融合为主题,演绎出与焦作地区不同旅游景点特色相匹配,适宜当地服务人员即兴表演的怀梆演绎,为丰富导游内容,展示民间艺术魅力提供创作支持。

二、打造现场感的旅游文化艺术

广西《印象・刘三姐》的推出创造了文艺演出史上的奇迹。不仅获得了持续攀高的票房,还强有力地拉动了阳朔地区的旅游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当然焦作不一定也去开发一个什么印象之类的实景演出节目,但也必须通过具有全国唯一性的演出节目,来丰富留宿焦作的游客们的夜生活。旅游文化艺术的成功关键在于“现场感”的打造,焦作如今的旅游发展保持着良好势头,来焦旅游的游客很多,市场对象可以这部分游客及艺迷为主。而民间文化艺术的表演空间主要靠焦作兴盛的山水景点如云台山、青天河等景区,以此实现旅游与艺术文化的完美结合。在打造旅游文化艺术时,设计团队可以就怀梆打造一个完整的大型演出节目。旅游文化艺术的开发能够让很多外地游客了解焦作的历史风貌,欣赏到怀梆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土艺术,让人们 “向传统致敬,向自然致敬”。

三、利用多种手段、多层次地展示怀梆等民间文化艺术

首先,创新选拔机制。一是民间艺术的选择,二是对青年演员的选拔,通过这种方式对怀梆、唢呐等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其艺术魅力,产生旅游的动机。

其次,培养多才多艺的导游员。如果每一个来焦作旅游的游客都能够从导游员口中学到几句经典的怀梆戏词,也是一种精彩的体验。

再次,参加代表性的文化节。怀梆作为焦作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参加大型的文化节能够让更多的地区和国家了解这种独一无二的焦作本土艺术,对普及怀梆等焦作民间艺术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开发参与性的艺术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参与性的体验活动能够给旅游景点吸引来更多的游客,就像在张家界旅游时,土家寨中展览的“古老用品”并不能引起游客极大的兴趣,但是如“哭嫁”等节目让一个本可以半小时游玩的景点硬生生地滞留了游客近两个小时。对于怀梆来说,可以在景区中加入怀梆体验项目,如游客可以参与演出角色,或者演奏较为简单的乐器。

四、构建民间艺术文化村

文化村属于主题公园的范畴,是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文化村的建设,能将怀梆等焦作本土文化事象微缩、简化,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集中表现,能将焦作本土艺术文化集中在一起,向旅游者作集中展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能满足游客领略多姿多彩的焦作本土艺术文化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村应集“食、住、行、游、购、娱”复合系统于一体,经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才能使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里焕发新的活力,并进一步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创新。

五、与旅游商品相结合

旅游商品开发的本身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关怀梆的旅游商品不仅包括怀梆音像制品,还包括印有怀梆标识、演员的明信片、信封,印有怀梆元素的文化创意品,如文化衫等。

同时,焦作地区的特产丰富,如铁棍山药、武陟油茶等都是游客争相购买的旅游特产,如果能在这些商品的商标、包装中加入怀梆元素,也可对怀梆进行良好的宣传与推广。

此外,也可以加入吉祥物的设计。每一种民间艺术必然有其经典的表现形式,它的代表人物可以设计成形象鲜明、模样可爱的卡通公仔,作为旅游文化艺术的吉祥物。在供给特色旅游产品的同时,还能够让游客从内心深处接受焦作的民间艺术文化之游,留下深刻印象。

焦作旅游与怀梆等民间文化艺术的联动发展是具有可行性的,以焦作现有的旅游知名度来带动怀梆等焦作本土文化的传播,同时以传统艺术的演绎来带动焦作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双赢的开发模式。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还应妥善做好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开拓工作,进而对民间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的_发和利用,最终达到民间文化艺术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贺.浅谈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活力,2013(4):61.

[2] 张志庄.从怀梆的现状谈怀梆振兴之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6(4):6―8.

第7篇

【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文化艺术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瑰宝。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的民间文化艺术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要进行民间文化艺术的渗透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培养幼儿对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更加有利于保护民间文化意识。在幼儿教育中更好地渗透民间文化意识,需要着重分析民间文化艺术的特点以及与幼儿教育内容使用程度,寻找有效的策略,丰富幼儿教育的内容,更好地弘扬民间艺术文化。

【关键词】幼儿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前言

民间艺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发展与创新的源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有助于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够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美的熏陶,得到相应的德育、美育的影响。同时,如何针对幼儿特点及幼儿园教学特色进行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新的思考方向。

一、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课程是实践的课程,民间艺术也是实践的艺术。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行为密切相关。民间艺术的实践属性与课程的实践属性自然地相契合,这使得民间艺术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渗透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独特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大众的、生活的文化,不仅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同时也代表着特定区域的民族群众的审美和生活习惯,是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民族文化,也是吸收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够使课程更具实践性和适宜性,增进课程的生活化、趣味性,而且能够提升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并更好地接纳社会和他人。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所在幼儿园身处满族民间文化的特点,进行了诸多课程方面的尝试。首先,在对满族民间艺术内容进行认真挖掘、筛选的基础上,我们遵循课程内容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且具有满族特点的基本原则,建构了以满族民间文学(包括民间童谣、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故事)、民间音乐戏剧(包括歌曲、舞蹈、皮影等)、民间美术(包括农民画、剪纸、刺绣、编织、玉雕、泥塑等)为基本内容,以满族民间节日习俗、民间游戏、民间饮食为辅助内容的显性课程体系。其次,在对挑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中,我们力图吸纳皮亚杰的建构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以保证课程内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够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二、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常常充当隐性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这是符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特点的。因此,我们在将满族民间艺术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时,注重营造教育性、丰富性、艺术性、参与性、操作性、探索性的满族民间艺术环境氛围,以此充分激发幼儿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幼儿在自然、愉快的环境氛围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认识自身的能力,并获得自我认同。在此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探索。首先,努力创设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整体环境。在对幼儿园环境进行装修和布置时,除了要求整体设计体现一定的审美情趣外,我们还努力把各种满族民间艺术作品有机地融入其中。如在走廊、墙面、楼梯等地方,把由儿童制作的、包含满族民间艺术文化内容的美术作品、剪纸、手工艺品等自然陈设其中,一方面既形象地展示了满族民间艺术,另一方面儿童参与环境设置的积极性也得到激发,使得整个环境布置在丰富儿童的感知觉经验的同时,能够激发他们良好的民族认同情感;不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而且使儿童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其次,努力创设包含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幼儿积极参与的操作环境。幼儿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幼儿同环境的积极互动。因此,创设蕴含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区角活动,营造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如在语言区、美工区、益智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区角呈现特色鲜明的、满族民间特有的学习材料,可以帮助儿童以自主的学习和游戏来获取知识经验。此外,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还可以在材料丰富的学习环境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提升。

三、在师幼互动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和谐、平等、相互支持的师幼关系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师幼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和主题活动,吸引幼儿参与其中,以此为师幼间的交流和沟通搭建各种平台,从而提高幼儿对满族民间艺术的兴趣,并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满族民间艺术教育寓于主题教学活动中。好的主题应是能够同幼儿园整体的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育要求相耦合的。鉴于当前幼儿园教育注重的是儿童形成有关学习和知识的积极体验,养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学习动机,因此,结合日常生活中儿童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文化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常常能够实现师幼、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良好的互动。如我们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受教师启发,确定了名为“我喜欢的岫玉”的主题活动。由于主题内容由孩子们自己确定,加上孩子们身在玉乡,因此,孩子们的参与热情非常高。不仅提升了孩子们对传统艺术美的感受,而且体验到了主动探索与合作的快乐。

作者:潘淑霞 单位:临洮县洮阳镇幼儿园

第8篇

本文作者:李丽华 单位:江南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民间美术是在“美术”前冠以“民间”加以限制,说明它不知作为美术的一个门类,它是口口相传、手手相授,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在每一件民间美术作品中,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对于生命、对于世界、对于永恒的理解融会进去,它需要和允诺每一个人的创造如此,引起共鸣的东西就会被留住,就会代代相传,当它从每一代人的手中经过,便溶解和再现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观念与情感,成为最直接的艺术的本源。所以民间美术它具有本源性的、基础性的特征,是最具有原创力的艺术。从学术和文化传承的层面开展的抢救和保护,是我们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重要基础,同时,进一步探寻民间美术与当代美术与设计的契合点,激发民间美术内在的动力和创造活力,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我国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建立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的联系,是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尤其当前,中国设计需要文化提升,汲取民间美术传统的样式,深化设计的本土特色及其文化和审美内涵,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来自民间本源根基的民间美术而言,只有当它真正的与当代艺术设计和审美思维相契合,才能够把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延伸。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有这着内在的不可拆分的联系,它与现代设计可以说是本源相同、一脉相承。可是在受全球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以至于出现“国际化”视觉形象的泛滥与“本土文化”视觉语言“流失”的现象十分凸显。因此现代设计需要民间美术的色彩、造型的符号化、文化内涵等方面来充实和丰富其底蕴,在此基础上的同时还要进行创新和发扬,使设计作品具有民族形式感,又要有现代感。

江南民俗和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样,自古以来文人辈出,民间美术更是丰富多彩,江南的建筑和江南民间自古流传下来的脉脉相承的优秀民间手工艺,都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吸收的菁华,例如著名苏绣就是一大江南特色,又如江南独有的建筑样式和民间美术的特质性,都是我们进行设计和学习借鉴的第一手资料,如何吸收民间的美术的形式和样式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今天,我们是一个文化相对浮躁的年代,民间的文化积淀正是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渊源和根基,同时也是文化的回归和理性。在民间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正在悄悄的消失,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剧,拯救和发掘民间美术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的把民间美术积淀中的文化状态充分的汲取和运用,这才是我们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发掘和田野研究的真正的意义,不单单是美术起源于民间,所有文化渊源和脉络都来自于乡野,这是个我们一致认同的文化传承。

我们在进行乡间的文化调查探索和研究的同时,我们也明显的发现,民间美术的样式纷繁复杂,使我们想象不到的,从民间的古代建筑营造法式,从手工艺和民间一直流传到今天刺绣、年画,无不蕴藏着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个性化语言,这些民俗文化的积淀,使我们在了解民间文化的传承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的博大和厚重。民间美术在中国文化中可以说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强烈语言和地方性特征,有着浓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我国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正在逐渐流失消亡和流失,如何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华夏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研究整个社会的重要议题。

现代艺术教育应该是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还有很多的不适合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这就需要我们把民间文化积淀和民间艺术融入到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体系中去,让民间文化艺术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本身的生存状态,使其不至于被当下的时髦和浮躁的文化氛围所淹没,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积淀深深的根植于本土文化的脉络中,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衍化和弘扬,把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的样式和现代的艺术设计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吸收传统的民间手艺人所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把现代设计的语言民族化,使其具有本土语言的图式,多多的汲取民间有益的东西来丰富设计的内涵,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和艺术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我们今天的学术或者是艺术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今天的人才的培养也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民间艺术的田野调查和研究的终极意义,就是要恢复和弘扬中国本土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那么,在今天的文化现象下,能不能将民间文化积淀和民间美术的精神融入到当代艺术设计的实践中,是我们应该努力脚踏实地的去探讨和研究,把极具有价值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发掘出来并传承下去,在当下的文化状态下对我们来讲也许具有深邃的理性思考和现实意义。

第9篇

关键词: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66-02

一、问题的提出

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地区,其中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是贵州省唯一一个土家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即兴创作、随口演唱的土家族山歌,动作优美明快的土家族摆手舞,民间集体舞蹈“肉莲花”,有人类原始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坛戏,情真意切的“哭嫁歌”,各种民间神话传说等等,这些民间文化精髓体现着土家族舞蹈、音乐、戏曲、文学、工艺等所独有的特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因其丰富而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艺术,先后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力地推动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对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入调研为起点,以国家实施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契机,试图对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问题进行阐释。

二、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研究评述

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中,山歌作为沿河民间文化的资源龙头,带动着全县各项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着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相关部门投入资金收集和整理土家族山歌,印刷成册,随同相关书籍和音乐光碟,赠送给中小学,同时编印各种版本的山歌中小学校本教材,土家族山歌进入课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与此同时,挂牌成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山歌传习培训基地”,开展山歌学唱、传承和培训业务,指定相关政策保护土家山歌,奖励和扶持民间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传承人。通过邀请民间艺人和传承人进入课堂,给中小学学生示范,同时也带动着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学习和掌握。此外,沿河县克服种种困难,成功申报“土家山歌”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此外,近年来沿河县积极举办山峡百里画廊文化旅游节,积极推广沿河土家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成功地把民间文化与旅游和教育嫁接起来,使得民间文化在中小学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沿河土家族山歌先后进入贵州卫视、央视,2008年,“土蛮子”组合演唱的《姐妹哭嫁歌》获“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全省总决赛“铜鼓奖”。2010年,“山哥山妹”组合代表贵州省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顺利闯入团体决赛第二轮,并进入个人单项决赛。《望牛歌》、《栽秧歌》、《乌江船工号子》、《这山没得那山高》等山歌先后在央视《民歌中国》栏目录制并播出。其中,《太阳出来照北岩》和《望牛歌》被该台《民歌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些成绩和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和重视山歌的热情。

土家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贵州土家族研究在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以及高校学者的努力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贵州土家族研究学会的成立及其学会成员对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尤其引起了贵州学界的注意。值得提及的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读本》进入基础课堂,该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而且实用性强,有地方特色;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生态性。涉及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这类成果最多;二是以旅游文化为研究对象,对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三是在民俗学、人类学视野下,学者们对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进行了深度研究;四是在民间艺术的展示与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总而言之,“贵州土家族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果丰硕,为恢复土家族的民族成份、推动整个土家族研究的进程和贵州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1]

然而,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相关研究,仍然有四点不足:第一,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在研究深度上和广度上缺乏对土家族民间文化发展给予一个整体关照,对土家族民间文化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缺乏一个整体把握。缺乏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的相关专著和硕博论文,学界介入力度不够。第二,在目前发表的各类论文中,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方法上有标签式、单一化特点,缺乏结合人类学、民俗学、旅游文化、生态批评等其他领域的整合与比较。第三,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学者,尤其是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研究者们缺乏与湖北恩施、湖南湘西、重庆黔江等武陵山区土家族的民间文化研究学者的横向沟通与比较,对于相互之间的研究缺乏相互学习和借鉴。第四,沿河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研究缺乏与市场形成有机的嫁接,民间文化产业的输出功能与市场经济的发挥缺乏一个积极的市场导向机制。土家族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需要与教育、旅游等行业有机地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三、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四个目标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务院也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2009):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先民留下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文化符号,是区域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化的展现。土家族民间文化不仅是艺术的、情感的、鉴赏的和市场的,也是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和传统的。土家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原真性与活态性原则、全局性与系统性原则、长期性与可持续性原则”[2]。

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问题研究要做到四点:一是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在遵循《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法律出版社,2004)的基础上,积极处理好文化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总是与文化传承工作离不开的。“民族文化保护意义上的保护少数民族,核心是保护作为这种文化鲜活存在的文化主体。”[3]二是文化转型与文化服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文化服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文化阐释与文化创新是重中之重。因此,土家族民间文化发展既要着眼于“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又要着眼于“文化转型”与“文化服务”,使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从而避免文化断层和文化资源流失。在展开土家族民间文化进课堂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这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实现土家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欲传承。三是政府引导与政策保障。国家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决策部门是土家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一方面要积极依托政府的支持,在现有相关政策的保障下,利用各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四是民间参与与集体作为。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源,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发展民间文化产业。与此同时,实现民间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的有效嫁接,从而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民间文化走进课堂,可通过多种渠道,不仅实现政府引导和政策保障,同时实现民间参与和集体作为。

2011年国务院出台重要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这对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教育事业保护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抓住发展机会,大力发展贵州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事业,必将有力地推动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工作。

结语

贵州土家族民间文化走进课堂问题研究机制从六个方面出发:第一,政府与教育部门想尽一切有效的办法,加大宣传,扩大影响。第二,通过政府引导,成立土家族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县级政府主管,给予经费支持,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大对土家族民间文化进行阐释。第三,加大对土家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给予身份确认和物质奖励。第四,县级政府教育局、乡镇辅导站联合学校,邀请土家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走进中小学课堂,选择优秀的传承人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和指导。第五,县级政府文史馆以及乡镇政府设立民族民间文化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县、乡级政府组织土家族民间文化表演工作,从而对外宣传土家族民间文化。第六、在中小学开设土家族民间文化课,主要有民间音乐课、民间舞蹈课、民间手工艺课、民间歌剧课等,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开辟土家族民间文化第二课堂,形成氛围。

参考文献:

[1]黄柏权.贵州土家族研究评述[J].铜仁学院学报,2010,(1):1.

第10篇

摘要:文化遗产是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在凉山彝族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本文从多个层面阐述了凉山彝族民间文化的特征,探讨了如何将这些绚丽多姿的文化纳入现代社会文化结构之中,达到保护与发展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凉山彝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O1万平方公单,辖17个县(市),有彝、汉、藏、蒙等10多个世居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极具魅力。拥有全国唯一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有彝族火把节、彝族歌舞、服饰以及彝族毕摩文化、沪沽湖摩梭文化等。其民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一、多姿多彩的凉山彝族民间文化遗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凉山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又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从各个层面展示了凉山彝族先民的智慧。

1、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

凉山彝族服饰有一千多种,它多为手工缝制,制作工艺精巧,构图巧妙,各种图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其做花工艺主要有挑花、贴花和刺绣等。图案主要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叶、火镰等。其中昭觉县的服饰最有代表性,2005年昭觉县举办了首届彝族服饰节,很好地诠释了凉山彝族服饰的魅力。

2、如火如荼的节日文化

彝族火把节享有很多美誉,如:“东方狂欢节”、“四川民族风情第一节”等,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期间人们要穿上节口的盛装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进行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

彝族年是凉山彝族人民的“春节”。意为祈盼来年和祭奠祖先,时间一般是由精通天文历法的长者或毕摩推出黄道吉日,并结合当地的礼俗来定的。因此各个地区的彝族年时间都不尽相同,但现在统一定为11月20日至26日。这七天是彝族人民享受生活的时候,不管多重要的事都要延后,只管吃喝玩乐。

3、浩如烟海的彝族民间歌舞

凉山彝族民间歌舞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如抒情长诗《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结婚时唱的歌曲《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犁地歌》、《牧学歌》;还有布拖高腔山歌等。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锅庄舞、对脚舞等。这些民间歌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与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对爱情的追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彝族先民坚韧不拔的英雄风貌,看到古代社会政治结构和宗教礼仪,看到彝族人民表现出的民族气质、心理状态以及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

除此之外,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婚嫁文化、奔丧文化、民居文化等,都是凉山州值得开发与保护的彝族民间文化资源。

二、保护与开发彝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策略

要保护与开发凉山彝族历史文化资源,既需要借鉴抢救、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多种经验,也需要密切结合本民族的各种实际,更需要建立一整套实施方案。

1、制订凉山彝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政策

目前政府部门已经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制定明确条文,保护凉山彝族文化资源。现在更进一步的是明确探寻彝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途径,重视彝族文化的理论研究,扶持彝族文化资料的抢救、整理和挖掘,培养壮大彝族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繁荣彝族文化产品的创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活动。

2、加大凉山彝族历史文化遗产抢救力度

抢救与保护凉山彝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手段,主要是拉网式普查、搜集整理,通过文字记录以及录音、录像、拍照和数字化等现代化方式,使其永久保存下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民间文学的抢救工作,云、贵、川三省也相继编辑出版了彝族民间文学二套集成,对抢救和保护优秀彝族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以外,很多历史工作者也在各方面对凉山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收集整理,对抢救和保护彝族的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3、加强对彝族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自身的效益,服务现代社会。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优秀的彝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彝族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资源,能够产生效益,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自身贡献。如彝族漆器、彝族传统服饰,还有彝族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戏剧等,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我们可以挖掘出其固有的商品属性,使之产生经济效益。

首先可以发展凉山彝族文化旅游。除了景色秀美的邛海、庐山、泸沽湖、花园温泉以外,颇具彝族特色的民风民俗、蜚声中外的彝族神话传说都是使游人心驰神往的因素。最近几年,文化节庆活动也适时地与经济活动相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扩大了地方影响。如彝族的火把节己经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十大民俗之一。每年都要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来体验火把的激情魅力,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农业观光产业的发展,向八方游客展示了当地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了二次产业的推动。

其次是加强对外交流,让凉山彝族民间文化遗产走出国门,展示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也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三、发挥凉山彝族民间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在世界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充分发挥民间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作用,除了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传播之外,还有其他几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1、历史例证。这是作为文化遗产首先要发挥的作用。民间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证明历史,而且可以补充历史、修正历史,甚至可以成为一部实物的历史,包括各种历史的例证,如彝族社会发展史、科学技术史、文化艺术史和各门专史。

2、实物教材。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富有传统的民族,在许多文化遗产中凝聚着先辈们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和聪明智慧。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等的生动教材。

3、创新借鉴。改革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彝族历代留存的文化遗产上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凭空的创新也是没有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的。凉山彝族民间文化遗产在这方面可以为改革创新提供实物的、形象的借鉴。

4、旅游参观。凉山彝族文物古迹是旅游参观的重要对象,是发展凉山彝族旅游的优势。

综上所述,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凉山彝族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飞速变化更加剧了其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我们只有从更本质的层面上去认识理解民间文化遗产,在更深入的体系上去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凉山彝族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才得以找到更本源的理论认识、更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更有效的保护方法。(作者单位:西昌学院 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各方面能力

1.培养学前儿童理解力、感知力和审美能力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夸张,材料独特。鱼皮服饰是勤劳而智慧的赫哲族渔民所创造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由于黑龙江地处严寒地带,生活环境艰苦,当地居民世代从事捕鱼、狩猎等生产活动,他们将捕来的鱼和野兽进行加工,肉用来吃,皮做成衣服。人们还把鱼皮做成美术作品表现自己的情感,慢慢地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学前儿童通过欣赏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性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充分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感知作品背后丰富的生活内涵,感受黑龙江流域各个民族独特的审美形式,从而培养了学前儿童的理解力、感知力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是很活跃的,他们喜欢自由想象、自由表达,其美术创造的特点就是依靠所感知的事物作为表现内容的,而感知主要来源于观察、记忆和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参与观赏和制作民间美术作品,发现民间美术作品的特殊美。如,让儿童欣赏将赫哲族鱼皮画、鄂伦春桦树皮画,然后再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些作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想不想也做一件作品送给爸爸妈妈?教师应充分挖掘儿童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再帮助他们确定制作内容,使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表现、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

3.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首先,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本土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极具创造性,引导学前儿童参与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美术活动,能引发学前儿童对各民族生活艰辛的思考,激发儿童对身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增强儿童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对幼学前儿童来说都是亲切的和有趣的,会激起学前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达到促进学前儿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所以,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的独特性与幼儿艺术教育相结合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符合儿童的发展需求。

二、增进学前儿童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力,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而民族民间美术恰是承载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所以在增进学前儿童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力,培养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等方面,把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独特性与幼儿艺术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学前儿童更好地感受黑土地上的人杰地灵,感知黑水先民自古至今创造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黑水文化的劳动艰辛,进而发挥民族民间美术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三、传承、发扬、创新黑龙江流域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性,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今天我们研究黑龙江流域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特征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继承、弘扬和创新黑龙江流域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文化也出现了全球化交流、开放的发展态势。这就可能出现两种现象:一是文化趋于同一化,甚至是单一化;二是大多数人对本民族、本地域的民间美术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挖掘、开拓、充实黑龙江流域民族并将其独特性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紧密相结合,从而使儿童在幼儿时就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并意识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世界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在将来给世界特色的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刘春红

第12篇

一、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趋势的再认识

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每种民间的艺术创造,包括某种造型活动的开展,或某种造型样式的推出,其动机就是关联着比审美要求永远宽泛、复杂的社会意义。诚然,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来看待,也必须结合特定的社会活动背景才能证实它的审美价值,领略它的特殊审美意蕴。譬如,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就是颇具陕西关中地方特点、民族性格的一门民间艺术,它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3000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泥塑手工制品。彩绘泥塑历史悠久、享誉四海,其制作过程由毛编制膜、翻坯、粘合成型,经抛光、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随着时代的变迁,诚朴有质的关中人民,从线描继承下来,代代相传,不断创新,以至其作品洗练概括、生动夸张、色彩对比鲜明、形态妖媚可观,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陕西关中生活气息,并具有古汉陶、石雕之简、艳、神、美的艺术特点。祈福、纳祥、招财、避邪各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其代表作泥塑马、泥塑羊作为2002年、2003年中国生肖邮票图案而被世人所瞩目。

文化艺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中国就普通老百姓来说,那些在与有神有灵天地打交道的漫长岁月中,形成的祭祀、祝寿、纪念、祈禳、迎送习俗,都与一定的节气、时令、时候、水土和人事紧密关联。它们是以遵守如同法律的俗规达到特定的目的为前提的,从而原生态形成的民间艺术作品通常是民俗活动不可缺失的有机部分,不是游离其外的生态独立产物,它排除一切脱离习俗的或个人主义的创作动机,与时俱进。在不断创新、持续变革发展的现代氛围中,民间的艺术作品的创造日益脱出传统的俗套,一方面补充了现代人们的心理缺失,其艺术作品色、形、神更加完整。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其过去已形成的艺术特点已有所变化,其包容性、宽泛性在其理念支持下已有所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出于脱俗的创造动机,民间艺术的蜕变形态实已子然一身,原先与之交融一体的风俗完全被背景化,如同一张可以随意更换、远近任调、色淡形虚的“背景纸”。举目所及,原来习俗规定性很强的物品与样式,随时展都获得了很大程度的解放。这无疑增进了它们的适应性,以至可以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地汇入现代潮流,走进市场,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丰富人民生活的情调。

“实用——审美”是民间艺术原生态的综合价值结构。它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有两个层面的作用:实用和审美机制。后者显示了民间艺术原生态形态有别于纯粹的审美形式的特殊性质,即它的精神功利性。它通过理想化的视角形象的塑造和观照,使主体在审美想象的心理状态中,抒发被现实所压抑的功利意愿,从而有效地消除有碍社会实践的心理紧张和交流。随着工业文明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物质实惠,是原先多靠“替代性满足”来对付“匮乏”的百姓,欣喜地发现或现实地掌握了一种强有力的物质生存手段——承传民间艺术作品的制作、并不断创新。

人们知道,民间艺术的相应变化,通过功能的审美化也表现出来。一些审美倾向原来较强或其功利性侧重精神意愿,而非物质功能的原生形态,其价值转型显得更为自然流畅,也更为现代人们所钟情。这方面就西秦民间文化艺术而言,布艺刺绣、麦杆画、剪纸等表现较为突出。它们原先较强的装饰性和审美娱乐性在当代被极大地强化或纯化;它们作为富有历史感和民族色彩的审美价值形态,构成艺术商品特有的魅力;它们与日俱增的商品价值不仅激活了一些个体作坊,还启动了许多集约化的专业生产。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社会文化的变革也随之发生结构性的突围,民间艺术造型结构零散化现显突出。就西秦社火马勺脸谱、布艺刺绣艺术承传发展而言,把诸多从原有整体上剥离的零件片段,驴唇马嘴地错接、杂拼、强把为一或从穿戴款式中截取花样绣片,使之脱离功利性的统一体,而单纯向审美方向发展,这种肢解法、分裂性的蜕变使碎片式民间艺术作品的开发在近20余年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显而易见,这种繁荣并不意味着原生态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复苏或重振,它只是容易造成这种错觉的假象。其更大程度的实际情况是现代商品经济通过利用甚至鼓动民间艺术的价值转型来追求自身的实利目标。一些号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灯会、庙会就是典型的时代产物。而作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正态发展,人们更应该多方面整合艺术作品实用与审美因素,使之更有利于人民大众身、心的双重同步协调发展。

二、中国民间艺术的优势和机遇

中国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品类,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是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在世界上享有声誉。陕西关中地区的凤翔泥塑,尤其具有古汉陶、石雕之简、艳、神、美的艺术特色,祈福、纳祥、招财、避邪各具特色,从而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美誉,曾被联合国世界儿童组织称为“给了解情况孩子们礼物中最好的一种”就是一例。而旧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便已以石、骨和曾牙、蛤壳等加工成串饰,并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西商周青铜器、汉代的玉器、隋唐的金银器皿和织锦、宋代的瓷器、元代的雕漆、明清的青花瓷器等都是闻名于世的手工艺品。总之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在世界上享有声誉。随着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变迁,中国民间艺术既迎来了新的机遇,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特殊产业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应充分认识到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的到来。

1.随着工业化文明化的深入,作为中国社会方兴未艾的文化生活热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国际文化艺术产品总额将达3600亿美元,发达国家对传统民间工艺产品的需求有增无减,而我们将迎来相当好的发展机遇。

2.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极为丰富,目前已有21项“世界文化遗产”、3项“世界自然遗产”、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国际交流的频繁,中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节假日时间增多,中国的旅游业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根据国际旅游业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之最,旅游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中国民间艺术产品将占有重大比例。

3.中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数亿农民中有一亿多富余农村劳动力,一千多万下岗职工。只要加强培训,民间文化艺术的发掘的后备大军还用发愁吗?此外,由于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每年有数十万人报考设计艺术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设计艺术及相关学科有840个,并有75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所有这些为构建现代化民间文化艺术设计人才平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并从原生态上可解决民间艺术向市场的转化。

机遇与挑战并存,有机遇就有挑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也迫切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1.国家相关部门对保护振兴民间艺术认识不足,因而各地对民间文化艺术的顺沿乃至创新,从机制上缺乏有效支持,传统的整体队伍素质不高。虽然从业人员具有熟练的传统技艺,但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所形成的民间艺术产品缺乏科技和文化内涵,缺乏时代精神和创新作品。

2.民族文化艺术品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但支持平台问题较为突出。例如行业系统管理机制效能不高,有些地方甚至没有机构设置,造成原材料无序开采、低水平抄袭和压价竞争严重,侵权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损害行业信誉和品牌。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信息不快的传播,使其作品适应性差,其设计理念和方法已落后,制约其发展,造成附加值低下、经济效能不高,甚至有些企业亏损。

三、中国民间艺术的承传与发展构想

旅游热中的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点纪念品的购置,游艺热中道具的制作、形成选用,收藏热中的民间艺术鉴别、分类,庆节热中的地方节目文化服饰的制作,家庭装饰热中地域界定之后的家具制作、室内装饰等等均涉及到传统民间艺术的整理、发掘、展示。广大群众已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对民间艺术的灵活运用,来寻求积极的心理调节,以缓解生活和心理节律、进入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潮流之中。这些来自社会基层的改善生活质量、追求高情感的自发要求将会不断汇聚成一种公识的战略眼光,把民间文化艺术建设提升为跨向新世纪的重大社会实践主题。这也预示着民间艺术的光辉前景的不远到来。那么如何丰富群众的生活,促进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地方政府思考如下两个方面:

1.调研制定相关的民间艺术发展法规,并重构传统民间艺术产业结构。民间艺术要延伸、发扬光大,要有创新、有发展,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首先要制定相关。条例”和。法规”。要尽快设立国家民间艺术产业振兴机构,及省市网络点,并纳入政府工作职能,制定实施细则,设立专项资金,用法规来支持其正态发展。另一方面,就其工艺过程而言,民间艺术产业可由特种工艺——单体艺术;现代生活工艺——定批量生产的手工与机械加工相结合的日用生活品工艺;现代制造艺术工艺——如汽车等交通工具、建筑装饰工艺等这三个层面构成。而每个层面的民间艺术应与时俱进地从美术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融传统美与现代美为一体、实用与时尚兼备,在承传上创新优秀的艺术作品,为现代化生活服务。

2.改革人才培养中教育设计结构,创建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文化艺术国际发展很快,从国情出发,务必创建新的现代意义的民间艺术人才的学科和教育模式,并将产、学、研相结合,努力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并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底蕴、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素养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一专多能的现代人才。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利用有效的宣传手段普及艺术知识,提升对民间艺术的价值观,促进群体消费不断增长。在不断增长的群体消费中导入创新设计及高新技术,突出地域特色,开发国内外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新产品。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只要朴素、平淡、自然本色的美才是真正代表了中国美术较高的理想境界。”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也不例外地遵循这一理念。任重而道远,运作与社会基层的民间艺术因其具有朴素而深刻功能性的文化价值的开发,必将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而管窥西秦民间艺术发展之路需要注意的是:民间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高度社会化的“通俗艺术”(尽管它目前尚有粗陋、浮艳、繁杂无序之嫌),也应该从文化建设的合理结构或功能意义上加以分析、重视。只有这样,中国民间艺术才能不断发展乃至更广泛地适应于广大群众,服务于广大群众,使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地域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为人类社会文明做出更大的、历史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复观编著《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柳冶微编著《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