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建设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创业课程现状;创业课程问题;课程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111?04
一、调研的目的与方法
近年来我省努力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相继印发了《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意见》《河北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完善了我省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二是评选出9所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并给予每所示范学校1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发挥示范学校的带头作用,推动全省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加强政策宣传,组织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事迹报告团进校宣讲,编写《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用手册》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鼓励和引导大学自主创业;四是举办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并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评选河北省大学生创业之星,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普及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五是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举办高校创业课程教学大赛,资助创业教育相关课题研究,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水平;六是积极配合省就业服务局开展“创业帮扶工程”,认定省级定点服务机构,鼓励和服务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活动。
二、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一)创业课程的开设情况
为紧抓我省大学生创业教育薄弱环节,将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力求全面深入摸情况,实事求是找问题,创新思维求突破。设计并发放《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问卷》,全省共回收了29所本科院校、15所独立学院以及42所专科院校的问卷;组织20余所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负责人和授课教师,召开了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工作专题座谈会,研讨创业教育课程在各高校的开设情况,以及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广泛征求改进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北京等实地考察、学习知名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在省教育厅的积极推动下,部分高校已通过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石家庄经济学院、燕山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初步经验。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85所本专科院校中,有28所院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独立课程开设,占到33%;51所院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某一章节讲授,占到51.6%。其中,47所院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选课,17所院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另外还有部分院校通过专题讲座、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创业教育,初步满足学生的创业指导需求(如图1、图2所示)。
图1 是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图2 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形式
(二)机构设置与经费投入
我省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各高校在创业教育机构设置和资金投入方面较为欠缺。在调查的85所院校中,69%的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教研室,也没有设立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如图3、图4、图5所示)。85所高校中仅有31%的院校设立有创业教育专项资金,但资金投入相对较少,10万元以下占到了62%,仅有5所高校的经费投入在30万以上,和兄弟省市的高校投入相比明显不足。
图3 学校是否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
图4 学校是否设立创业教育专项资金
图5 创业教育资金投入
(三)师资配备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具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从目前河北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师资情况看,兼具这两种素质的师资十分缺乏,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专职教师、就业工作人员加辅导员的师资组合形式占到了整个创业师资队伍的绝大部分(如图6、图7所示)。现有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指导实践培训,对企业经营管理知之甚少,缺乏创业实战经验,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很难保障教学实际效果。
图6 创业教育师资情况
图7 创业实践指导教师构成情况
(四)课程设置
1.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体系
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学科体系。多数高校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课程内容缺乏系统,开课形式也不拘一格。调查显示,我省15%的院校创业教育以讲座的形式开设,60%的院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讲授,40%左右的院校采取了分学期、分阶段开设创业课程的方式,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不能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要。
2.课时量明显不足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省40%的高校创业课程的课时量都在5课时以内,课时量明显不足(如图8、图9所示)。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规定,本科院校需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不少于32学时的“创业基础”必修课,目前来看,我省差距甚大。
图8 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课时
图9 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学期安排
3.课程重理论缺实践
由于课时严重缩水以及师资配备不足,我省大部分高校创业课程还停留在课堂知识传授这一层次,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创业技能的培养、真实的创业体验和实践。课程内容多为创业概论、创业精神、创业者素质等理论性内容,涉及到创业技能培养的较少,更谈不上真实的创业体验和实践,难以实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五)教材建设
目前,我省创业教育教材建设还相当薄弱。在调查的85所高校中,26所高校选择了外购教材,13所高校使用的是教师讲义,甚至个别高校不使用教材(如图10所示)。这表明目前我省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上较为欠缺,符合本校专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高质量教材较少,这必将影响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图10 创业教育课程使用教材
三、进一步推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
各高校要跳出“就业观”和“学科观”的局限性,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由主管校领导挂帅,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创业教育教师、创业指导专家和企业成功企业家参加的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整合学校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工作;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设立创业教育发展研究专项资金,切实推动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二)设立专门机构,具体推动创业教育的组织实施
创业教育课程是实施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要将创业教育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结合,与人才培养质量相结合,与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着力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倡导各高校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具体负责制定创业教育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确保创业教育课程顺利开展。通过创业教学的开展,在广大学生中普及创业知识,树立创业理念,提高创新能力,真正将创业精神内化于学生成长意识之中,提供最强有力的“创业遗传密码”。[1]
(三)构建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创业教育师资水平
创业教育的深入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有创业教育理论水平又有相应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我省高校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创造条件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弥补教师创业、从业经历的不足,提高创业教育实践指导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聘请企业界人士任兼职教师,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创业教师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引导更多的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积极投身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四)强化教材建设,引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稳步发展
优秀的创业教材是创业教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我中心已经开始谋划编写我省首部创业教育的统编教材《创业教育实务》,目前已经完成了专家论证,确定了编写大纲,有望在年底前出版。在此基础上,还要陆续酝酿编写创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教材,包括《创业商机》《创业企业的战略》《创业财务管理》《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业企业管理》等。在统编教材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建设,鼓励高校自编或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教材,逐步在全省构建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业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为广大学生掌握完善的、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体系提供基础服务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鹏.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湖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5):150-155.
附表1 河北省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调查表
项目/分类及样本数(所) 专科院校42 独立学院15 本科院校29 合计86 百分比%
1、学校当前是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A.作为独立课程开设 8 5 13 26 30
B.作为职业指导课程中的某一章节讲授 32 8 15 55 64
C.未开设 2 2 1 5 6
2、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形式
A.必选课 27 8 15 40 46.5
B.选修课 6 2 12 20 32.6
C.专题讲座 9 3 2 15 20.9
3、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学期安排
第一学年 6 3 7 16 18.7
第二学年 27 5 20 52 60.5
第三学年 13 10 18 31 36.1
第四学年 2 12 14 16.3
4、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课时
A.5课时以内 17 7 11 35 40.7
B.5-10课时 9 2 2 13 15.1
C.11-15课时 2 1 1 4 5
D.16-20课时 3 1 8 12 14
E.20课时以上 9 2 5 15 17.4
5、创业教育课程师资情况
A.专职教师 24 5 12 41 47.7
B.就业工作人员 29 12 21 62 72.1
C.院系辅导员 19 7 17 43 50
D.校外兼职人员 15 4 6 25 29.1
6、创业教育课程使用的教材是
A.外购教材 12 3 12 27 31.4
B.学校自编教材 21 7 12 40 46.5
C.任课教师讲义 6 3 8 17 19.8
D.不使用教材 1 0 1 1.2
7、学校是否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
A.是 12 4 12 28 32.6
B.否 28 9 13 50 67.4
8、学校是否设立创业教育专项资金
A.是 10 4 13 27 31.4
B.否 30 9 13 52 68.6
9、创业实践指导教师构成情况
A.专职教师 20 4 8 32 37.2
B.就业工作人员 28 12 22 62 75.6
C.院系辅导员 22 9 18 49 57
D.校外兼职人员 11 5 9 25 29
10、设有创业教育资金(单位:万元) 137 校均:3.26 55 校均:3.67 253 校均:8.72 445 校均:5.17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基于社会学角度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北京市草莓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建议
大兴区观光采摘园发展的探讨
北京郊区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探究
“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贵州天龙屯堡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对北京的启示
关于进一步优化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思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基于辽宁省清原县的调研报告
关于昌平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园艺系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14个省市获得推广应用
关于加快推进西集镇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启示
工作过程导向的《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课程设计
高职《果蔬贮运与加工质量监控》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携手企业合作育人建设校企共融文化
白兆秀、侯引绪教授获北京市第七届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稿约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建设一流的高水平职业学院而努力奋斗——在庆祝建党90周年表彰大会暨文艺演出上的讲话
北京郊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京郊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路径选择
工业化中期我国农业多功能的开发与拓展——从经济功能向复合型多功能的转型升级
荷花的离子注入诱变育种技术初探
劳动力要素价值化与农业家庭经营发展的思考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市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制约因素及措施
天津市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考察报告
对通州区市政市容环境管理水平的调查和思考
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探究
荷兰Lentiz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高职生物技术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研究
基于个案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浅议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培育
从学习型组织视角看高职院校机关党支部建设
论点摘编
奶牛养殖和果树生产专家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基于决策视角的比较分析与思考——也谈农村改革与发展30年
关于密云县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路及措施的研究
我国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困境及路径选择——以甘肃省为例
北京跨界水源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官厅水库流域延庆怀来两县为例
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对永宁镇豆制品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超临界CO_2流体夹带丙酮萃取甜瓜籽油的研究
对国货复进口快速增长现象的思考
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来源研究——以通州区于家务乡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为例
门头沟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赴美国、墨西哥农村考察报告
梨园镇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建设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指导教师的作用
关于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会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学院3个项目获准中国职教学会2008-2009年度科研规划项目立项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改革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稿约
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扎根京郊
对于国示范校的建设任务,教育部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即示范校建设要围绕“7+1”(办学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规范管理+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开展工作。这些任务落实到重点专业建设上就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大建设内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协作组根据建设内容的不同,形成了两种协作机制。一种是“交流启发式协作”,主要针对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这两类建设任务的共同特点是比较依赖于学校现有的校内外资源。比如校企合作,各个学校所在城市不同,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也不尽相同,企业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要跨校、跨区域合作,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像这类协作,更多的是通过成员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借鉴启发的方式来优化、完善各个成员学校各自的建设方案,针对具体的任务以成员学校自建为主。第二种是“合作共建式协作”,主要面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这一建设任务,针对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和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作为专业建设中的软件要素、内涵要素,是对具体专业建设内容的抽象概括,目前已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容易实现在相对统一的建设标准下各成员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建。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协作组目前开展的工作来看,更多的是在合作共建式协作机制下开展的面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任务中的协作。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省内机电类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协作组也是成员学校最多的一个重点专业建设协作组,目前第一批国示范建设学校中有九所以数控技术应用或相近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
从表一、表二可以看出,各成员学校的办学类型和专业建设现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共建共享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大多数的成员学校能够参与到协作组的各项建设任务中,保证建设的成果能够被大多数成员学校所使用,经过广泛协商,我们制定了以共享带动共建、共享是目的、共建是手段的协作原则,保证了各成员学校能够积极地参与协作组内的各项建设任务。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协作组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协作工作:
1.加强专业调研,完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对于中专、五年制高职和高技这三种不同的办学类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现状也不尽相同。对于五年制高职和高技而言,已经由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和省劳动部门牵头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性方案。对于中专,自教育部2010年3月重新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以来,尚未制订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以中等专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重点,同时,根据“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要求,完善五年制高职和高技的人才培养方案。另外,针对专业调研这一专业建设中普遍的薄弱环节,以协作组为单位,制订统一的专业调研材料,共同开展调研,聚少成多,形成区域性的专业调研报告,为各成员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提供建设依据。
2.协作共建,构建以专业为切入点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突出实用。
在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上,从各成员学校的建设方案看,限于建设的人力和现有资源,多以个别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通过在协作组层面上整合各个成员学校不同的课程建设基础,可以实现专业一体化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开发。目前,协作组已确定机械制图、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床数控技术、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技术训练、数控机床电气安装、数控机床机械安装以及CAD/CAM技术等九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计划,基本涵盖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多个专门化方向。
在本协作组的运作过程中,我们感到还有如下几个方面亟待完善。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上,由于不同办学类型的教学目标不同,同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也完全不同。例如,对于数控车削技术训练,中专只需要达到中级工即可,而对于五年制高职和高技,则以高级工为教学目标。因而,我们在开发过程中更应注重资源建设的拓展,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校按需选用,扩大教学资源的使用范围,更大程度上实现共建共享。此外,目前的资源开发还多停留在以个体课程为基础的多媒体课件、项目课程或者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上,现有的课程资源无法完全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既定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从职业出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改善课程资源开发的效率,实现示范校建设中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更新。在建设过程中,为避免以往精品课程建而不用的弊端,还应突出教学资源的实用性,使得建成的资源能够真正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挥资源建设的效益。
【关键词】校园网 高职语文 教学资源库 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109-03
对于高职语文这样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文化素质基础课来说,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展网络教学,可以有效指导学生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但是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语文教育而言,还存在着形式单一、资源缺乏、不成体系、定位模糊等问题。因此,建设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是高职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基本结构
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界定,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各类网络媒体素材、网络题库、试卷、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以及文献资料等。具体见图1。
根据以上教学资源库的素材结构,高职语文在进行教学资源库的体系建构时,还必须将“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理念贯彻其中,即在服务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同时,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通过互联网作为公共教育资源提供给社会使用。
二、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的结构框架
基于校园网的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相比,优点在于所需建设资金较少,贴近师生教学需要,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受众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细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而缺点在于规模较小,数据格式缺乏统一的规范,给用户的使用和二次开发带来不便,技术性和社会服务性较差,企业参与度较弱。
因此,在设计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的结构框架时,既要以支持课程的开发为目标,方便师生的教与学,又要考虑受众的细化所带来的结构划分的变化,同时考虑与专业相结合,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社会服务性。具体见表1。
(一)课程建设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基础课程如高职语文等与专业类课程有着较大的区别,因其不是像专业课程一样着重培养学生的某一项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于高职语文课程而言,即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但是因为高职院校更重要的是以就业为导向,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所以高职语文的课程建设必须建立在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之上。以调研报告的形式提供相应的调研数据,并根据调研报告结果科学地确定课程标准。
对于高职语文等基础课程而言,在建设过程中还必须紧紧扣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与专业相结合。根据专业需求形成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科学依据,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思考在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对于语文知识和能力倾向培养的侧重点要因专业而异,并且根据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项目教学方法,以此总结开发形成具体的、与时俱进的课程标准。
(二)专业结合
如上文所说,高职语文在课程建设及教学的过程中都需要与专业相结合。一是根据专业需要进行教学,使语文教育更有针对性。二是在授课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之对专业知识和语文能力能有举一反三的效果。三是在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结合岗位需求,普及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因为是基于校园网,所以可以根据本院校的专业设置,组构要求相似甚至相同的专业,形成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下的细分专业群,并根据专业群的特点及要求细化语文能力标准,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
(三)课程体系
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教学资源库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在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基础上,开发除高职语文外的系列课程。首先,要在企业调研及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具体可行的方案;其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开发相应的语文类课程;最后,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出相应的培训课程,特别是文科类专业,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同时为企业提供服务。
(四)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在收集、整理、分类、细化、整合的过程中,要根据项目教学法的需要,形成项目教学或单元教学体系,而不是把资源堆砌和罗列在网络上。因此,在资源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内的课程都要扣紧课程标准,以项目或单元为核心,设计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和配套的数字媒体教学资源。这样,一是可以使教学资源库条理清晰,便于检索使用;二是方便教师教学;三是以项目为依托,便于对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指导。
(五)媒体素材
各类媒体素材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呈现。一是根据文件属性进行分类汇总,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劳动,方便用户检索使用。二是按主题进行分类汇总,包括教学子库、管理子库、讲座子库、其他子库等。这种方式对于课程体系内项目教学或单元教学的再开发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同时有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六)应用资源
课程资源主要为第一课堂所用,或是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应用资源则主要提供给用户自学时使用。一是向对语文有兴趣的用户提供学习的机会;二是相供相关考证标准与流程,例如普通话等级考证等;三是向教师提供高职语文发展的最新资料,特别是教育部、教育厅的相关政策;四是提供与语文能力相关的竞赛的最新信息,如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大赛、汉语言文字应用大赛等,方便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五是相关网站的链接,方便用户使用。
三、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的评价体系
为了避免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无序性,提高资源库的实际利用价值,必须对资源建设进行质量监控。为此,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对资源建设质量进行把关。评价体系的制定要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突出语文的教育特性。
评价指标可以用图2来描述。评价体系量表则见表2。
(一)资源的规范性
教学资源库的各项资源要遵从统一的术语表,再使用国家统一的符号标准,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资源技术标准,包括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等,以及国际上较为通用的LOM标准(Learning Object Metadata)和SCORM标准(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等。
(二)资源的科学性
资源的收集和整合要客观、真实、科学。因为教学资源库提供的资源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与知识性,所以要确认资源是否能够进行日常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对用户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是否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资源的教育性
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可以说绝大部分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资源库中的资源必须具有教育意义,不仅要能够帮助教师的教学,还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四)资源的技术性
资源库提供的资源特别是视频等要有足够的清晰度,课件和动画等要能够在主流浏览器上运行使用,网站要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此外,还要实现网站的动态性,提供例如在线答疑系统、师生在线互动交流等平台让用户使用。
(五)资源的适用性
适用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内容上要贴近教学、贴近师生,在操作上简捷方便,在设计上要人性化,方便用户使用;二是在速度上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向用户提供最新的资源,这样才能将资源的适用性发挥到最大化。
(六)资源的人性化
表现为资源库在设计上要简洁大方,构图合理,使资源库的艺术性与可用性并存,帮助用户在愉悦的视听环境中完成任务。
(七)资源的创新性
虽然资源库可以说是一门整合的艺术,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要研究最新的理念和先进的理论,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栏目,集合有自身发展特点的资源,不断创新。
当然,资源库的质量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通过使用、更新、修订等环节逐步完善起来。在资源库体系建构以及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改进已有的资源,对资源库的持续建设和持续发展亦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S].2002-12-25(5)
[2]蔡卫平,余庆蓉等.教学资源库检索系统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广州“教育E时代”主题资源库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08(5)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30)
1.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中引入国外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精简广告学理论课程学时根据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广告学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不应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重点讲授学生进行广告实践时必备的核心理论知识,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及兴趣,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编写适合应用型广告学专业
学生的广告学理论与实务教材在编写广告学教材时,应打破以往广告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要以广告活动的发生顺序安排章节内容,以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媒体策略为重点章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与广告活动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
3.建设广告学网络课程
改革广告学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方法,以广告学课程为试点,改革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广告学网络课程建设推进广告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使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在网络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国外的优秀获奖广告作品,开拓学生视野,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第一,建设广告学网络课程,在网上相关教学资源。将广告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案例、习题等教学资源在广告学网络课程上进行,供学生阅读及学习使用。第二,向学生讲明广告学课程学习与广告学网络课程使用方法。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即通过网络课程向学生通知,告知学生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中课前预习、课件与案例、课后延伸三个文件夹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带着想法走入课堂,多讨论、多发言、多动手、多实践,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对网络课程中已经展示过的案例不做重复的播放与讲解,直接请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课后要求学生利用案例延伸文件夹进行课后复习,进一步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第三,完善并充实广告学网络课程内容,引入大量中外优秀的广告案例。根据广告学课程的特点与教学需要,运用微信媒体建设广告Style订阅号,并开设微博与之进行绑定,即使将中外广告行业经典与行业前沿最新案例通过订阅号向同学展示,使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用手机或是电脑收看广告案例,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及时掌握国外广告行业最新的创意理念与专业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意水平,使学生更加热爱广告专业。第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与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果。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学生讨论及教师答疑模块进行互动与交流,将自己收集的案例与作品进行展示与点评,使学生在讨论中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水平,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并掌握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情况,针对网络课程与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为了进一步加强广告学网络课程建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广告学专业定期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告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广告学网络课程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及时聆听学生对广告学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的相关看法及使用体会,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进一步建设网络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与依据。
二广告学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作用
通过广告学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授课时间的局限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及能力,充分开发及利用了广告学网络课程的功能,提高了学生对网络课程的认识,使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学习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优势,及时将中外广告行业前沿最新案例引入广告学教学中,开拓学生视野,使网络课程真正成为课堂的延伸,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思考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将表面看似不同的案例与所学理论知识相互关联,找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共同方法,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且通过网络课程培养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好地理解及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依然能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不断学习中外广告行业最新的知识,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及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广告学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
关键词:物联网;软件开发;网络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71-02
1 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1)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
自从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年均增幅超过25%。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7500亿元。物联网产业涉及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物联网应用于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食品卫生、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家居等。
2)物联网软件开发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薪资水平高
物联网软件开发主要有PC端应用开发和手机端应用开发两部分。PC端开发的.net软件工程师在我国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达到 80万~100 万人;手机端开发的Android开发人才缺口至少达到三十万以上。高职学历物联网软件开发人员薪资普遍在6千~8千元左右,不少学生能够拿到8千甚至1万以上的薪水。
支撑物联网的移动通信行业(特别是4G)发展迅猛,网络优化人才需求量大
移动通信网络是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技术之一,支撑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于推广。从2014年底我国4G牌照的发放,4G移动通信产业迅速发展壮大,4G网络前期建设拉动的投资规模达5000亿元左右,网络正式商用后,还将带动终端制造和软件等上下游行业,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4G网络优化人员薪资待遇一般是实习2~3千,初级5~6千,中级8千以上,高级1万以上。
2 物联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1)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知识更新快,学校很难做到与行业同步更新
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均为引领产业发展潮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更新非常快。而学校培养方案都是提前几年制定完成的,不会随意更改。这样势必造成学校教授的知识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不利。在与这些知识更新很快的高端产业对接时,如何抓住技术核心能力培养并时刻关注产业技术发展,做到紧跟技术发展而不盲目跟随技术,需要在专业培养中深入研究。
2)学校实训条件无法做到与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同步更新
高端产业发展快,势必导致教授这些技术所需的实训条件能跟上技术发展。而专业实训室一般是前一年申报第二年建设,至少2年的周期,这样很难满足技术发展需求。如何利用好现有实训条件、如何规划好专业实训室建设也是对接高端产业时急需研究的问题。
3)同一专业的学生个体特点、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同一方向培养不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现在大学生在高考选定专业或服从专业调剂进入大学后,能难有机会对自己的专业规划进行选择。即使再不情愿也得学完本专业的内容,毕业后去找个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如何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如何增加学生职业方向选择权,同样是对接高端产业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4)各行业和技术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传统培养模式很难与高端产业对接
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都有各自特点,若用同一种培养模式去培养不同技术特点的方向人才,其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分析产业技术特点,寻找适合各自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对接高端产业需要研究的问题。
3 物联网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3.1 改革内容
1) 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技术特点的研究与核心能力的提炼
物联网软件开发人才需求与技术要求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无线网络优化人才需求与技术要求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物联网软件开发核心技术线路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课程链路与知识、技能提纲。
无线网络优化核心技术线路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课程链路与知识、技能提纲。
2) 分方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分方向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①形成宽基础物联网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并修订课程标准;②形成物联网专业各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并修订课程标准。
基于分方向培养的运行机制建设,①制定物联网方向选修指导与选拔方案,并制定各方向能力考核指标;②制作职业方向宣传介绍材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职业方向。
3) 适应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人才培养的实训室建设与规划
形成物联网专业实训室建设三年建设规划。
现有智慧实训室的有效运行与维护,①提炼一套物联网项目体验与调研的基础实训项目;②制定一套物联网综合实训的项目,含项目与指导书。
完成网络优化实训室的建设,完成建设任务并提炼实训项目,制定实训指导书。
物联网专业实训室文化建设,制定物联网专业实训室文化建设方案,搜集文化建设素材。
4) 物联网软件开发方向与无线网络优化方向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物联网软件开发方向:①利用现有物联网体验厅、物联网智慧训平台,开发物联网体验与调研项目,用于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学生体验专业,加深专业认知。②积极引进企业级校内物联网工程项目(如未来星智能家居系统、新大陆智能交通系统、校内农业物联网系统等),对项目进行结构和梳理,将其改造成物联网实训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③加强与物联网软件开发类企业的联系,采用合作授课、讲座等形式将企业最新技术带到课堂,并加强对学生职业引导。④积极建设物联网创新实训室,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⑤积极探索学生高端就业途径,促进学生高薪就业。
[关键词]区域教研;思品学科;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51-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创新资助项目,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B―b/2013/02/2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晓光(1968―),男,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常州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江苏理工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学校品牌管理和思品课堂变革。
2013年11月,常州市戚墅堰区教师发展中心领衔全区各中小学,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一年半来,我们以该课题研究为依托,带领相关团队,从管理、研训、课程开发、区域教研、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管理[HTSS]
通过问卷调查、教师沙龙、专题访谈和现场观察等途径,了解思想品德学科(以下简称“思品学科”)教研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优势与长处,进行相应归因分析和发展空间与可能性分析,形成调研报告。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每学期抓牢常规调研、质量调研、教学研讨等契机对“小学科”课程改革持续发力。
组建教研共同体,聚力构建区域教研模式。一是组建区域学科课程建设指导组,由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亲自担任组长。主要任务是以指导“‘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课题研究为抓手,统筹学科课程建设。二是建立各校跨学科教研网络。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跨科跨级跨中小学教研,加强对课程问题日常诊断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统一全区相关学科教学进度,规定每周三、四上午为“小学科”专题研修时间。
二、研训[HTSS]
一是全面研训。借机区本研修及校本研修,组织所有相关学科教师专心研读新课程标准,紧扣“学习―迁移―实践―反思―升华”五环节,通过专题研训、读书沙龙、草根论坛等途径,在课程目标、教学资源、小组建设和学科特色等方面助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特邀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名誉主席、杭州师大教科院张华院长,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姚卫伟教授,常州教科院朱志平院长、顾润生教授等一批市内外课改专家莅临指导,解答课题实验疑难,探讨区域课程建设之路。二是多层结对。注重发挥区域内骨干教师示范作用,举行优秀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和数字化学习优质课观摩活动,以点带面,促进成长。鼓励有特长互补或相同需要的教师跨校、跨科、跨年级、跨中小学建立师徒或结对关系,扎排下海,并肩前进。三是网络教研。课题组建有“‘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网站,设有理论学习、成果共享、特色建设等栏目,及时上传和更新理论文章、优秀课例、教学资源等,并链接汇聚各级各地相关优秀教育资源网站。各“小学科”建有专门的网络教研平台,即时释疑解惑,随时随地培训,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经验、知识和智慧共享。
三、课程开发[HTSS]
1.研制《“小学科”课程建设指导纲要》。在市教科院专家龚国胜、李令永等悉心指导下,课题组编制《戚墅堰区“小学科”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为全区“小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开设、课程特色提炼提供方向性意见。例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及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开设建议和课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以“课程内容”为例,分类列举了一些课程的主题或专题,供学校和教师们开发课程参考。如《礼仪与我同行》《诚信:立身之本》等。
2.精品课程开发建设。校、区层面广泛开展“小学科”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提供范例。
精品课须符合2011年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需求。规定所有区级“五级梯队”优秀教师均需按“四项要求”参加精品课评选活动,即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评测练习等。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各方面专家按照“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内容与实施”“课程技术与评价”三个方面标准、16个主要指标进行评审。一年来,已进行两批评选,共评出“小学科”精品课56门。在最近教育部举行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中,我区共有12节“小学科”精品课脱颖而出,将代表常州市参加省赛相关活动。
3.建立学科课程基地。为推动课程建设的规范有效实施,我们着力开展“小学科”课程基地建设。以初中思品学科课程基地――常州四中为例,第一,制定了该校思品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第二,开发了“礼仪与我同行”等具有较高质量的思品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4门;第三,2014年8月,以“常怀仁爱之心,常存正义之气,常施礼貌之举,常有明理之智,常立诚信之本”为核心内容,成功申报江苏省“新五常”文化教育课程基地;第四,有力影响了本区初中思品学科及本校其他“小学科”的课程建设。
四、区域教研[HTSS]
区域教研活动严格按照需要调查―主题确定―过程规划―素材呈现―问题讨论―观点提升―行为跟进―评价反思的程序进行。
1.单一学科特色教研活动。2014年上半年,主要进行了包括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改进、基于标准的教材分析等基于区域需求的学科特色教研活动。初中思品学科以“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索”为主题,开展专题研讨6次。
2.跨学科特色教研活动。2014年下半年,在深化单一学科特色研讨的同时,全心推动课程研究向纵深发展,举行了包括基于问题的跨学科教学研讨、开发多视角的教学设计、实现多渠道的教学资源共享等研究活动。初中政史地学科围绕“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当场训练的实践研究”主题,举行全区规模跨学科教研活动及沙龙活动5次,吸引很多其他文科教师主动参与。
3.“小学科”普适性教研活动。主要包括优秀教师示范引领、教师读书沙龙、教师培优推优等活动。初中思品学科开展的活动主要有:
①名课研析。通过对名家视频课例或名师课录文字的欣赏与品味,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②区域会课。以区内二至三名教师汇报课为案例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对课堂教学诊断与分析,帮助执教教师更科学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捕捉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点,提优教学能力和素质。
③对比教学。主要通过“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形式对课堂教学对比剖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实现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教学策略的最佳选择。
五、课程评价[HTSS]
1.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前提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思想品德学科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立德树人职责及协同合作职责等指标。每学期通过教师展示课、学生发展状况、对教师进行观察、与教师谈话、发放问卷等途径,运用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调研、家长评教、专家测评等方式实施评价。
2.发展性学业评价。发展性学业评价,主要包括对发展性学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对学生思品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三个方面。
学生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把握基本知识评价指标、提高能力评价指标、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指标等。要求期中期末试题真正体现教学三维目标,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及一定坡度。
品德发展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思想方面评价指标、品德方面指标、能力方面指标。思想方面评价指标包括积极要求进步、严格要求自己、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品德方面指标包括遵守社会公德、有文明、讲礼貌、遵守法纪;能力方面指标包括有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评价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过程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日常成长记录来评定。
所谓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就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和品德发展过程性评价综合起来进行总体的发展性评价。其公式是: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测评分=思品发展过程性评价分值×权重40‰+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分值×权重60‰
另外,视学生平时特殊表现设奖励或处罚分,作为加减分直接计入总分。最终,将总分分成优、良、中、下四个等级,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张行涛.联片互动区域性推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教师;“四力”;教师核心能力
一、“四力”培养的实施背景
在示范校建设以前,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师资数量、专业能力、师资结构三个方面都存在差距。集中体现在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优化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等四个方面比较欠缺。为此,作为该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的专业,在计划项目建设方案中就明确提出了“建立一支由专、兼职专任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求真务实、理念先进、团结高效的优秀的教学师资队伍”目标。在两年的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着力专业教师的“四力”培养,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四力”培养的工作过程
(一)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学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1.每位专业教师每学年必须上一门以上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或承担大型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
2.每位专业教师每学年必须担任4-6名本专业群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3.每位专业教师在2学年内至少担任一次本专业学生中级工或高级工考工的指导教师。
4.新引进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本专业教师一年内必须取得相关技能高级工资格证书,六年内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5.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必须参加校技能大赛,通过选拔参加市赛和省赛。对在市赛和省赛获奖的教师,在教学新秀评比和教学能手评比中加分,以示鼓励。
(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对于专业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对于从事本专业教学3年以上的专业教师必须主持或参与至少一项校级以上优秀(精品)课程建设课题工作。
2.本专业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个人生涯发展规划中必须参与或主持一项校优秀课程建设任务。
3.本专业组建有专业负责人和若干课程负责人的课程开发小组,负责课程开发的规划制订和组织实施工作。
4.专业教师在各级各类公开课开设过程中,禁止同一门课程的同一内容一人多次开课,要提倡同一内容多人开课,并把这种理念转变为专业教师开课的共识。这样能逐步积累课程各种教学资源,为课程开发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专业优化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接口,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关键环节。电子与信息技术系建立了由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和部分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优化工作团队,通过行业企业需求论证,专业方向调整,新设专业开发,使学校办学围绕市场转、专业设置围绕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绕需求转。本专业优化能力培养主要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
1.寒暑假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期间,必备工作任务之一是完成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表。调查表中涉及对人才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等诸多内容。新学期的第二个月,即10月份,由专业负责人带头进行调查表汇总工作,掌握基层企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2.要求专业负责人和部分专业骨干教师全程参与新生的招生工作。以便了解社会、家长、新生对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实践以及对今后就业岗位的愿景需求,让社会、家长、学生对专业设置的认可度、合理性进行评估。
3.每学年召开一次本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邀请相关企业领导、技术人员、人事主管对专业人才方案进行论证,就课程内容开设、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负责人对话交流,以期达到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
4.定期与不定期邀请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本行业产业升级转型作技术讲座,从宏观上把握专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5.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每学年由专业优化工作团队完成一项本专业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一份,该份调研报告是专业方向调整或新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之一。
(四)教师技术服务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仅是学校与社会密切程度的标志,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试金石”。专业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是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与载体之一,专业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重要体现。本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鼓励大部分专业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尤其是横向课题的研究活动,深入到本学科的知识前沿,跟踪工程实践领域的最新动态,锻炼、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探索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性问题,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教学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
2.组建专业导师团队,利用创新大赛平台,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阅历。
3.重点推选具有较深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进行技术产品开发工作。
三、“四力”培养的保障与措施
(一)颁布教师个人素质发展规划,做厚“四力”培养
我校自2007年以来,颁布了《中青年教师个人素质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其主要目的是:建设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其内容有三项:必选规划、限选规划和任选规划。必选规划是要求中青年教师在职称晋升、学术研究、教学能力三方面每三年有一个提升;限选规划要求中青年教师根据自己所在专业,专攻一门专业技能,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任选规划要求中青年教师根据个性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历或学位进修、学校优秀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建设、教师下企业锻炼、技能鉴定、新开选修课等方面,设计个性化的专业成长规划。
(二)开展师资培训,做实“四力”培养
刚进校的教师采用“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教学常规业务培训;业务过标后,采用“传帮带”方式,进行教学能力提高培训;成为青年骨干教师,则通过“省培”“国培”提高个人专项能力,缺什么补什么;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通过“出国”培训,培养先进教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能力。
(三)成立名师工作室制度,做精“四力”培养
我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是由江苏联合学院专业带头人负责,由校级学科负责人、优秀骨干教师代表、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代表共同组成的精干教学科研团队。它在专业教学中起“示范”作用,在教材开发中起“指导”作用,在专业建设中起“引领”作用,在技术开发中起“砥柱”作用。
(四)建立访问工程师制度,做活“四力”培养
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产学研”深度合作协议,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在企业方设立“教师工作站”,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本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在工作站做访问工程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参与产品的开发工作;同时,在学校设立“企业工作室”,根据专业课程开设的需要,企业定期或不定期派遣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和专业技术讲座。这样既丰富了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优化了专业教师结构比例。
四、“四力”培养的体会与思考
1.专业教师“四力”培养需要学校制度保证和教师自我发展相结合。学校激励教师“四力”培养的各项制度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四力”提升的外因,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内因,只有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才能使专业教师的“四力”培养得以顺利进行。
2.专业教师“四力”培养要有统筹规划,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专业教师的“四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躇而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
3.专业教师“四力”培养要走“校企深度合作”之路,特别是技术服务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则专业教师的“四力”培养就要走“校企深度合作”的道路,只有通过这个途径,专业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詹先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及其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2]周霞中,李加升.关于专业带头人的选择与队伍建设规划及措施保[J].职业教育研究,2010,3.
一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本思路
1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特色介绍
通过讲授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发展动态的讲授和研究,使学生把握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及理论的演变和新发展;并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中的某些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现状及其案例分析,了解和借鉴农产品市场营销现实,加强感性认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已有的案例库资料的基础上追踪典型案例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新发展,通过对其不断完善筛选形成案例库更新;同时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新案例引入课堂。运用音像案例的观摩、文本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性案例的操作来进行教学。
初步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解决企业在农产品营销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调研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企业的农产品营销活动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诊断,并提出农产品市场营销改进方案。
2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创新性
农产品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既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又兼有营销业务能力,既懂营销技术又懂营销管理基本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使受教学生能够掌握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区域分布以及营销特性,了解国内外农产品营销理论研究中的前沿热点。能够运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性、实践能力以及开拓精神的适用型人才,为未来参加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与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及存在的不足
1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在内容设计上要有较高的独立性,又富有弹性,每一章的内容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模板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课时和教学需要,选取任意章节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以及可拼凑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详见下表1.
2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一、二、三、四、五的教学模式,即贯穿一条主线、实施两个教学方法、把握三个重点、联系四个实际、抓好五个环节。
(1)贯穿一条主线,着重强调在教学中要强调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思路、观念、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强调一个“度”的把握;
(2)实施两个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一是互动教学;
(3)把握三个重点,即:营销环境分析、农产品市场调研与预测、4PS的分析;
(4)联系四个实际:国内外实际、企业成功实际、学校实际、个人成功实际;
(5)抓好五个环节:笔记、作业、讨论、论文、演讲。
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结合国内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开启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听课兴趣,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并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等能力和团队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农产品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在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教育,提倡创新精神。
3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运用于具体逼真营销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市场营销理论运用于营销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头脑风暴法。不定期组地织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交流讨论,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开放性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独立思考以及流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3)学生独立讲授。通过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情景模拟。由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解决的管理问题,置身管理实践中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5)小组讨论。分别划分不同的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研讨和辩论。
(6)企业实地训练。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轮流到共建企业,选定一定企业进行农产品市场营销相应环节的实践操作。在学生现场实践中,邀请企业职能部门给予指点。
(7)调查与访问。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深入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各相关环节,访问企业家与管理者,再由学生写出调研报告。
三农产品市场营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资源特色
1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使整个农产品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能力,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职能的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践者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二是创新发展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手段的掌握。
培养学生六大关键能力。按照农产品市场营销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六大关键能力,即环境分析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市场预测能力、4PS分析能力、相关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在本课程中,在介绍六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农产品市场营销所需的实用技能上。这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与重心。课程的主要网络资源详见表2,
我们从2006年开始,每学期都举行2周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实践,从感知到感悟,从表象概念到实际的深入了解。
2强化“双师素质”,重点培养青年教师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一直致力于加强团队的建设,特别是教学梯队的凝聚力和团结互助,形成团队力量,通过改善学历和学缘结构,注意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并为其成为学科骨干教师尽量提供环境条件。落实与组织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参与,经常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讨活动。
3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落实培养规划,为他们聘任思想作风好,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基本的教学关。并创造一定条件让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出一批思想品质好,业务能力强,作风踏实,有献身精神的教学骨干教师。
4教学与科研建设
(1)课程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适时邀请外校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我们的经验交流。
(2)鼓励和要求课程组教师加强教学方法和管理研究。鼓励课程组教师撰写和发表与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鼓励课程组老师开展与课程建设有关的专项课题研究。
5课程建设的主要步骤
(1)按“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的要求进行本课程的建设,同时引进、补充新的课程组成员,优化课程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2)修订和完善配套教材建设,特别是要出版实践性教材,完善教学文件的管理。建立齐全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习题集、讲义、试题库等教学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制作或完善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库、模拟实验等。
(3)补充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站中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开展在线讨论和教学,并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自学。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变过去“课程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和知识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转换与迁移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营销经营决策能力。按照建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要求,系统扎实地对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整合,提高学生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实验实践以及“双创”能力。学会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农产品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治富,金祥雷.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3.
[2]杨辉.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园与大学生创业的联动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9):19-20.
关键词:高职;与专业结合;数学课程建设;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27-0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会“干活”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懂得“如何干好活”的人,而要“干好活”就要会正确地运用思维。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高职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不仅要为各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也要让学生亲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与实践。高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职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在此精神指引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不过,目前高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尚处于“自发、零散、随意”的状态,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课程,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中定位模糊,甚至个别学校将数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属于中专升格或民办的性质,师资水平整体较低,所用教学资源大多是本科教学资源经过修改的简略版,像是“压缩饼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体系不清,缺乏规划和标准,没有与先进技术接轨,脱离行业和职业发展实际,缺乏职业衔接和高职特色,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改变这种局面,数学课程的建设必须与专业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深化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真正培养学生工学结合的能力。
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途径
专业调研 应采取专业咨询、抽样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开展专业调研与课程分析,包括各专业数学课程开设情况、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高职数学课程的要求、学生数学基础情况与思想状况分析、专业与数学相关程度分析等内容。通过各种调研形式和有效的组织方式,进行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掌握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各专业对数学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需求,分析各专业对数学课程要求的相关程度,梳理出数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含专业技能项目)相关联和应用突出的显性素材及案例,挖掘出对数学课程的隐性需求,分类形成调研报告,为数学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提供逻辑依据。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开发课程内容体系 高职数学课程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数学课程,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与专业的结合上。除了数学知识内容的要求有所不同外,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结合的面较宽;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结合的程度较深。因此,应依据高职各专业特点、数学教育规律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确数学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高职数学教学目标,分类分层地开发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满足专业培养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分专业大类,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分别制定高职数学课程标准 高职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包括数学课程性质、数学在高职各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数学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方法及教学实施条件等内容。其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等要提出分层要求,使课程标准具备一定的弹性,兼顾全国高职院校的不同要求,成为可供相近专业参照执行的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整合专业需求课程内容,挖掘有效资源建设素材 高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开展专业和社会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应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数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制定各类专业数学课程标准,设计模块化、分层次的教学内容,以“结合专业、注重能力、突出应用”的思想为指导,梳理出专业课程体系中(含专业技能项目)数学应用的显性素材及案例,挖掘出对数学的隐性需求,为高职数学课程建设提供逻辑起点和有效资源素材。
创新整体资源建设设计,多元开发优质资源 应围绕“服务专业需求、突出技术应用、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以课程的专业调研为切入点,以启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类资源建设为重点,搭建面向学习者、教育者,对接各类专业,展示应用的共享性网络平台。要将融“教学用”于一体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资源建设过程,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实际”的思想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以数学能力竞赛为抓手,促进数学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将数学知识、应用方法与实验技能有机结合。要采用先进的软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软件及混合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数学资源,实现诸如数学资源检索利用、数学课程教学指导、职业岗位数学能力培训、可持续发展拓展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并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网络资源平台。高职数学教学资源建设按每类专业总体可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及素质拓展模块,三部分同步开展。每一模块的内容要始终体现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应用于解决和解释专业问题与实际问题的思想,体现“乐学、好学、趣学”与“直观化、生活化、多样化”的特点,凸显专业类别与各种层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使用。
1.公共基础模块与专业需求模块资源。以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够用为原则设计公共基础模块内容,依据内容教学适度开展数学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依据内容精心设计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案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专业需求模块资源建设主要体现高职各类各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哪些数学知识,掌握哪些数学能力,如何理解相关专业背景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运用数学解决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即引导学生怎样学,怎样用。(1)专业案例。每大类专业搜集与数学相关的素材,设计编制出用于数学概念引入、数学思想方法解读、简单数学应用的专业案例。专业案例主要包括案例来自何种专业学习领域以及专业背景材料、案例设计及分析、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等内容。(2)动画素材。结合专业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利用动画技术实现点、线、面的连续动作,帮助所有学习者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3)实物图片。每大类专业搜集专业学习中及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实物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用以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数学和专业中的数学。(4)专业应用实践题。按照大类专业,编制与每个学习单元配套的、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难度不大的应用实践题,并给出解答,形成应用实践题资源库。(5)专业实际问题的数学实验。面向专业的职业岗位与数学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与专业教师合作优选出相对完整的专业实际问题,进而编制包括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用于实际问题等主要内容的专业实际问题数学实验。专业实际问题的数学实验资源是引导学生学用数学的一种新探索,应强调从专业中来、到专业中去的理念,侧重数学技术的运用。
2.素质拓展模块资源。素质拓展模块资源主要体现所有高职专业的学生学习广泛需要掌握的数学技术和数学文化的相关资源,并能通过这些资源借助网络进行在线测试和交流,组织全国高职院校数学应用能力竞赛活动。(1)数学技术。数学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数学的应用手段主要体现在数学软件上。应以数学软件为基础,建设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数学技术资源。数学技术资源主要有数学软件、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赛题解答、经验交流(含获奖论文、建模心得)、应用案例等。(2)数学文化。从构建数学文化资源也是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应有之义的角度,建设适合高职学生探寻数学的源与流,启发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懂得欣赏数学之美的数学文化资源。数学文化资源包括身边数学、趣味数学、数学游戏、古今数学、数学欣赏、好书推荐等。
总之,分析各专业对数学教学要求的相关程度,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数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认真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数学课程在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面向专业、突出应用,是高职数学课程开发建设的正确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海峰.整体观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问题[J].职教通讯,2006(5).
[2]陈晓江,等.基于数学建模教学理念的高职数学教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7).
[4]张海峰.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5]吴晓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制度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06(4).
关键词: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 调研报告 课程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模具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艺装备,是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模具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制造业紧缺人才,大多数高职高专工科院校都开办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我院从 1985年7月开始招收中专生,2003年开始招收3年制大专生,有着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基础扎实,现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举办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核心,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按照“专业服从于市场、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以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和内容,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体现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主要讲授冲压工艺的基本原理及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内容比较繁杂,知识涵盖而宽,实践性、综合性强,授课与学习难度较大。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具行业对模具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目前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三大误区:(1)课程体系存在学科化倾向。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相关课程联系、配合较差;(2)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3)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
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模具技能人才,必须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二、课程改革建设思路与方案:
(一)课程简介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作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前提是在前修课程《机械制造基础》、《公差测量与配合技术》、《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冲压与注塑成型设备》、《模具认知实训》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他充分运用前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来学习冷冲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为必修课,每周4课时,共160 课时。
(二)课程改革的方案
1、以就业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从冲压模具技术实际应用出发,使学生具备中等复杂程度冲压件的工艺编制、模具设计、模具调试与装配等方面的能力,并能及时反应本学科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发展前沿。可以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将冲压成型设备、模具材料、冷冲压土艺与模具制造、CAD /C AM技术等课程内容有机整合,采用模块式教学。整个课程内容划分为3个模块:基础模块、重点模块和难点模块,进行层次教学,深入浅出。学生若能掌握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成形模的多个案例设计,也就掌握了本门课程的精髓,其它冲压模具设计即可融会贯通,满足企业工作岗位技能需求,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套中等复杂的模具。
2、更新教学力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方法:
①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行各业中都应用到了计算机这种现代技术工具,目前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下简称CAD)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幻灯、录像和电脑等现代多媒体手段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点冲压模具课程内容非常多,图片也多,通过多媒体的引入,可以将 Flash论坛由动画以及教学录像等充实到课堂上来,老师容易讲解,每次课的内容也能比以前更加丰富和充实,学生接受起来也觉得容易。
②现场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员的积极性,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启迪学员思维的同时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变单“灌输式”教学为现场教学、案例式教学。在模具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教学,边讲边练,使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有完全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极人地丰富了他们的现场经验,为理论与实践结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③互动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就要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用相宜的互动教学模式互动的“动”,不应仅仅是课上的“动”,也应包括课下的“动”,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师生同时进行双向思维活动都应是互动的内容。
3、加强实践教学比重。以就业为导向是《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综合实践是教学过程最终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包括岗位实训和综合实训。通过“真刀实枪”的实训,巩固了学生所学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知识,使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机床设计技能、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使学生具备进行中等复杂冲压件的成形工艺编制、冲模设计与冲模制造工艺编制的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针对传统考核力式存在的主要弊端,我们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重视考核内容的全面性,重点突出性和方式的灵活性。总成绩由考试卷面成绩(30 %)、实践成绩(40%)、平时成绩(30%)组成。改革后,要求授课老师参与实践,与车间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增加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同时注重这方面的考核,最后要求学生做个中等复杂模具的设计,作为实践考核的方式,并以 40%计入该课程的考核总成绩中.平时成绩的考核增加为考勤,提问、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等多方位的考核。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酒店管理专业 酒店集团 保障条件
在“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主要有:专业建设发展已较有基础,社会和行业影响力已较大,同行业和产业已形成较大的关联度;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得以逐步明确;高技能人才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得到创新确立。在“十二五”期间,据联合国世界旅游机构的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旅游市场总量将达到30亿人次,说明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春天已经到来。这一切给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院校与酒店行业实质性联系比较少,联系主要集中在实习教学方面,酒店专业系科与酒店之间合作充满了偶然性,由此造成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形成规划层面的制度。酒店专业的教育、教学、科研与酒店实际状况明显脱节:教育教学多停留在理论方面,主要以基础学科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师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刚从院校毕业就从事酒店专业教学,显得力不从心;科研工作主要以旅游规划、旅游教育等内容为主,不能结合酒店实际经营来从事科研工作。
究其主要原因,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停留在与单体酒店的合作,单体酒店人才需求数量毕竟较少,管理层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酒店专业学生不现实,同时也不具备实力和必要性,故学院和企业的关系始终停留在实习生使用上,无法真正实现学校和酒店共育酒店人才目标。
一、新形势下酒店管理专业的战略合作伙伴——酒店管理集团
随着酒店行业自身发展,单体酒店逐步向集团酒店发展,并形成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和国内饭店管理公司两大阵营。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40多家集团的70多个品牌进入中国,共管理近千家饭店。2010年中国最具规模的国内饭店管理公司(集团)30强名单已经产生,数据显示,多数集团在一年的时间内,规模均实现了增长,我国本土饭店集团的第一阵营规模向国际水平进一步靠近。
从酒店集团来看,酒店集团化发展迫使酒店集团公司开办了自身培训机构用于培养自己所需的酒店人才,但办学投入高、收益小,于是与第三方培训机构合作成为必然趋势;从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停留在表层是制约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酒店集团和高等职业院校双方都有培养酒店人才迫切需要和动机,高等职业院校和酒店集团合作成为必然选择,从酒店来说解决了人才培养收益问题、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解决了校企深度融合问题、从学生或者员工来说获得了更加完善的学习或者是培训服务。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寻求合作新伙伴——酒店集团是校企深度融合、专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二、新形式下酒店专业发展的保障条件
要全面改变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酒店专业教育状况,和酒店管理集团共建战略伙伴关系是前提。为了使高等职业院校和酒店集团建立组织协调高层次、合作内容全方位、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机制长效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创造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格局,校企合作的保障条件表现在以下几点。
1、组织合作机制
学校和酒店集团双方共同成立校企战略合作委员会,由双方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会还应包括:典型企业代表、高技能一线服务于管理代表、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战略合作委员会实行定期会议制度,讨论双方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决策,双方各指派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联络和协调各项合作事宜。在双方战略合作委员会领导下,高等职业院校与酒店集团采取对口合作、一事一议、签订具体项目协议的方式,推进双方全面深入合作。
2、经费来源
许多酒店管理专业负责人早就意识到专业保障条件的重要性,但由于学校资金短缺,对于师资、调研、实训基地建设等保障条件投入明显不足,最终影响专业建设和发展。学校和酒店集团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后,集团就成为保障条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之一,多渠道、多形式筹措保障条件所需经费,实行校企共同投资、互惠互利政策才能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酒店专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保证合作培养人才质量,酒店集团应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招生宣传、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素质课程建设等方面,具体为:招生宣传资金(用于支付集团人员参与招生的差旅费)、助学资金(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企业文化宣传、奖学金)、助教资金(支持学院赴酒店集团培训、教材开发、专业建设、科研项目启动等)、学院硬件软件投入(教学办公条件改善、实训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