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

时间:2023-10-10 10:4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层医疗设备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医院;设备档案;管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235-01

前 言:随着“科技兴院”战略实施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先进的设备被应用于医疗和科研当中,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医院重要设备仪器的好坏,设备档案的存储与使用直接影响到医疗的效果与水平,甚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是保证医院设备仪器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因此加强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完善的管理体系下对设备进行全面合理的利用,才能使医疗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一、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

1、我国医院设备档案管理的现状

在当今医疗行业,多数医院对医疗仪器与设备的购进有着严格的筛选,重视设备的功能性。但是却往往忽视对医疗设备的管理以及相关档案的保存。医疗设备的档案工作所涉及的设备管理工作、档案保管工作以及设备档案的使用工作往往不相结合,设备档案管理系统不完善。特别是我国一些基层社会的医疗机构,对医院设备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甚至没有医院设备档案的相关管理部门。一旦需要使用医疗设备的相关数据资料,管理库往往不能及时发挥作用。再者,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人员往往出现人数不足甚至没有的情况,在职管理人员也普遍缺乏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对档案的记录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收集的档案资料无法确保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第三,设备档案的收集管理程序不流畅。对于已经记录的档案没有明确系统的存放,有遗漏、丢失等现象。其实,设备档案的使用与保存工作对医疗工作的进行来说十分必要,许多人认识不高。要发展现代社会医疗事业,就应认清现实医疗机构的不足,完善设备档案管理制度,以促进医疗事业的进步。

2、加强对医院设备档案管理的对策

首先,加强对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先要加强对医院设备档案的建设,完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健全的档案管理系统,即为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其次,培养社会各阶层医疗机构设备档案的管理意识和使用意识。认识到医院设备档案的重要性对加强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只有重视,才会去刻意完善,从而真正达到医院设备管理的优化,进而发挥其优势。第三,系统明确的档案管理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员。因此,加强对医院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及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是优化医院设备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第四,创新管理办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条件,把传统的设备档案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以保证设备档案的完整性,便于使用。

二、医院设备档案的利用

1、医院设备档案的作用

首先,医院设备档案为购进新的医疗设备提供有利数据。增强进购新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在购进时,便于正确的按照合同规定与厂商交易,使付款活动流程化。其次,医疗设备档案所整理的图纸、说明书等为日后设备的使用、维护与保养提供可靠资料。保持设备运行状态优良,是提高设备使用安全系数的关键,同时可降低维护成本,提高设备的使用年限。第三,设备档案中的一些资料,如合格证、厂家承诺书等具都有法律效益,在设备使用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与进购厂家的冲突和矛盾,便于医院维护其合法权益。因此,无论是从医院自身利益还是从维护就医病患的合法权益来看,管理并合理利用好医院设备档案都是尤为重要的。

2、医院设备档案利用的现状

医疗机构对医院设备档案管理的不完善导致现在医疗行业对医院设备档案的利用也不尽全面。根据我国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制度要求,一些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地区的医疗部门都没有达到现行标准。这不单单是不符合我国对医疗设备管理档案的相关规定,更是对自身利益的疏忽。设备档案利用率低是基层医疗机构现存的普遍现象。不合理使用甚至不记录、不利用的情况都有存在。其实,拥有一个完善的设备档案,从申购过程到使用过程其完整的数据资料在设备的整体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设备性能的维护,使用过程中的检修,设备档案提供必不可少的参考。这对于减少医疗设备对病患的伤害,降低设备事故隐患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3、提高医院设备档案的利用

完善设备档案的管理是提高设备档案利用率的前提,合理利用医院设备档案是医疗机构建立设备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加大医院设备档案利用就要提高对医院设备管理利用的重视度,明确档案管理利用的的方法。对于医疗设备档案所提供的设备购进过程中行成的相关资料,管理人员要妥善保存便于日后使用;对于医疗设备档案所提供的设备使用过程中行成的相关数据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出精确的判断和分析,及时察觉设备运行中的安全隐患,让档案管理资料充分应用于医疗、科研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最后,想要加大设备档案的利用度,还需开发医院设备档案全新的使用空间,拓展设备档案新的使用领域。发散思维,进一步将设备档案的利用与现代化医疗事业相融合,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所在。

总之,加强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提高设备档案的利用率是现代社会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加大对这一环节的重视。同时,管理便于利用,利用促进管理。只有先把管理与利用相结合,才能使设备档案在推进医疗事业前进的过程中发挥更强劲的作用。不断提高对设备档案管理的认知,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并充分发挥设备档案的优势,客服传统医疗设备管理与使用当中的不足。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设备管理与整体医疗管理的统一,管理进步与整体医疗进步的一致。从而真正做到我国医疗事业的全面和谐。

参考文献

[1] 陈华;对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探讨[J];内江科技;2011年09期.

第2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二维条形码;管理

随着人类的技术进步,“数字化”已经由一个外来词汇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词汇。而数字化与医院的管理相结合,使得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医院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则成为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1]。传统的医疗设备编码管理对于人员的依赖性较强,并且相关设备的查找和使用记录往往难以被明确地记录,而二维条形码的出现对于降低医疗设备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降低管理成本都提供了新的可行性路径[2]。二维条形码在医疗设备的管理中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和时间消耗,大量地存储设备的具体信息。因此,成为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持性技术产品。

1医疗设备中的二维条形码及其优点

1.1医疗设备中的二维条形码

二维条码/二维码(2-dimensionalbar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3]: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点[4]。二维条形码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当前医疗设备管理中使用最多的二维码有矩阵式与堆叠式两种具体形式。这些二维码根据一定的特征和排列规律,以黑白相间的几何图形来记录一定的数据信息。而医疗设备中使用的二维条形码则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来记录设备的信息[5]。这就使得二维条形码能以较小的面积来记录和输出大量的医疗设备信息。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二维条形码采用的是二进制编码技术,以相对应的几何图形来表示二进制中的“0”与“1”。

1.2医疗设备采用二维条形码管理的优点

由于二维条形码采用的是双方位的信息存储方式,因此能够存储的信息容量可以达到一维条形码的10倍以上甚至是数百倍。在医疗设备的管理过程中使用二维条形码技术其优点在于[6-7]:①二维条形码能够记录多种语言文字和音像信息,这就使得不同的医疗设备以及个性化的信息能够被有效地记录,并且能够使得记录的信息较为全面。②由于医疗设备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二维条形码容易被损坏。但是,由于二维条形码具有较强的容错和纠错的能力。因此,当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部分二维条形码被损坏后,内部的信息仍然能够被读取。这就使得医护人员无需过于担心因为二维条形码的损坏而造成的信息丢失,从而提高医院对设备的管理水平。③将医疗设备的相关信息记录在二维条形码中,能够提高这些信息的保密性。此外,二维条形码的制作成本较低并且制作技术也较为成熟,因此,医院在医疗设备的管理中采用二维条形码技术的成本也相对较低。这就降低了设备的管理成本,节约医院的支持。

2二维条形码用于医疗设备管理的可行性与实际应用

2.1二维条形码用于医疗设备管理的可行性

当前,二维条形码已经是一项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成熟性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采用二维条形码来进行设备的管理也是其发展的方向。从国际社会来看,欧美的一些国家已经将二维条形码技术普遍应用到医疗设备的管理过程中,甚至是引申到医疗设备的物流管理中。而在我国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医疗设备管理的二维条形码化,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和经验。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二维条形码应用到医疗设备的管理中是可行的[8-9]。从人员的角度来看,二维条形码的使用不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当前的一些二维条形码制作和识别设备已经较为先进。因此,医院的设备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无需专业的技能培训,就能够掌握相关的二维条形码使用技术。因此,从二维条形码使用的专业人才支持角度来看,医院实行医疗设备管理的二维条形码化发展也具备可行性[10-12]。

2.2二维条形码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二维条形码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1)二维条形码能够对医疗设备相关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传统的医疗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由于需要经过的部门较多以及管理信息上的混乱,经常会出现“账实不等”的现象。这就使得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二维条形码的应用可以将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信息完整地记录在二维条形码,并且根据不同部门的使用和管理需要进行增加或信息的自动化读取。从而改变传统的医疗设备管理混乱不清的状况,做到“账实相等”,防止医疗设备等相关固定资产的流失。(2)利用二维条形码进行设备维护与使用管理。当医生需要使用某种医疗设备的时候,可以通过二维条形码平台提供的查询窗口及时地了解设备的使用状况,以便于自己做出合理的使用安排,避免不同人员集中使用某一种设备。同时,利用二维条形码中记录的维护信息,可以及时地联系到专业的设备维护人员进行设备的检修和保养,从而综合提高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效率。

3结论

推动医疗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必须将信息化的手段应用到实际的设备管理中。而二维条形码的出现以及与医疗设备管理的结合能够推动医院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二维条形码能够记录多种语言文字和音像信息,这就使得不同的医疗设备以及个性化的信息能够被有效地记录;由于二维条形码具有较强的容错和纠错的能力,这就使得医护人员无需过于担心因为二维条形码的损坏而造成的信息丢失,从而提高医院对设备的管理水平;将医疗设备的相关信息记录在二维条形码中,能够提高这些信息的保密性;二维条形码的制作成本较低并且制作技术也较为成熟,因此,医院在医疗设备的管理中采用二维条形码技术的成本也相对较低[3]。其次,从技术角度来看二维条形码应用到医疗设备的管理中是可行的;从二维条形码使用的专业人才支持角度来看,医院实行医疗设备管理的二维条形码化发展也具备可行性。再次,二维条形码能够对医疗设备相关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利用二维条形码还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设备维护与使用管理。因此,在医疗设备的现代化管理过程中使用二维条形码技术一方面具备可行性,另一方面能够显著的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效率[13]。因此,医院应当大力推动医疗设备管理向二维条形码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医疗设备管理的二维码使用中需注意以下事项:①在设备验收时要做好信息采集工作,认真详细记录设备有关的各项信息;②二维码的印制无需使用专用设备,普通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即可;③二维码的粘贴。虽然二维码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但对于表面需要经常消毒和擦拭的医疗设备,最好对二维码采取封膜处理,使其具有防水防污能力。综上所述,二维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作为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象征,将整个医学工程部门的管理水平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医院应当大力推动医疗设备管理向二维条形码化方向发展。

作者:王智文 单位:陕西省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设备科

参考文献:

[1]潘宗玮,肖,陈军,等.二维条形码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2):134-135.

[2]羊月祺.二维条码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年会,2010.

[3]宋凯.二维条形码在医院医疗耗材库房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2):89-91.

[5]饶冬霞,庞明月,段闵,等.某医院复用医疗器械再处理中质量追溯系统的应用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9):879-881.

[6]廖丽文,吴昭仪,张志豪,等.条形码药品验收系统在我院“零库存”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4,25(17):1586-1589.

[7]陈文峰,李少东,杨军.基于LBI的二维复稀疏信号重建算法及应用研究[J].自动化学报,2016,42(4):556-565.

[8]潘宗玮,肖,陈军,等.二维条形码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C]//湖北省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学术交流会,2011.

[9]顾昕元,高磊.二维码在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0):66-68.

[10]顾伟,况华,孙科芬,等.基于二维条码和移动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1):43-44.

[11]黄润达,谭剑,黄煌镜,等.快速响应二维码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53-55.

第3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医疗事业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232-01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型医用设备己越来越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医院,特别是中、小城市二级医院或县级医院,开展新业务、提高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 同时, 基层医院中许多大型医用设备的正常运行已经是维系基层医院正常工作的关键问题,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开机率已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 所以大型医用设备的维修及维护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一些医务人员教育水平较差的地区。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型医用设备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精密,涉猎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泛,而刚刚接触的大型医用医疗设备的维修往往觉得困难重重。

1 大型医用仪器的工作原理

首先要对设备的出厂地址、型号、结构、工作原理、治疗机临床技术指标的要求、医疗设备运行环境的要求等做个详细的了解。现以BJ-6B加速器为例:

(1)主要功能:用6mV的X线进行弧形和固定角放射治疗,即进行挡铅和楔形治疗,亦可进行转床的非共面野治疗。清楚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很重要的,可以对不同的设备的维修和维护更有针对性,更加专业化;根据功能可以对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结构有更深的了解。充分发挥利用设备的自身价值。

(2)工作原理:包括主要医疗器械整机的工作原理,各个部位和模块的工作原理。医疗整机的工作原理:调制器产生超高压脉冲经过脉冲变压器升压发送到磁控管,随即磁控管产生216mW的波经波导传输系统馈送到加速管。通过给电容冲放电的延时电路来控制预热时间。了解整机的工作原理能了解各个部位和模块之间的联系,了解各个部件和模块的工作原理能帮助你根据现象判断故障所在部位。

(3)治疗机临床技术指标的要求:医用治疗机要求指标相对于医用诊断机要求指标要多些,而且十分重要。象加速器的等中心、均整度、对称性等,有时医用机器虽然没有较大故障,但是已到仪器的使用寿命,也要及时进行调试,调换,避免发生医疗事故。

(4)认真阅读医用设备操作说明书,熟悉所有操作步骤机器的操作分使用者操作部分和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操作部分,了解每步操作的需要的运行条件和相应的机器动作和参数的变化,对器械维修判断故障发生的位置是很有较强帮助的。设备故障发生后,厂方维修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厂方服务效率与购买设备前的承诺相距较大。在保修期内的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单位的工程师是不允许随便打开机件处理故障的,设备保修公司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设备出现的有可能只是小故障而致使设备停止运作,但对医院和患者却是非常急迫的大问题。

2 提高医院设备维修水平的建议

2.1 培养专业维修工程人员1

医用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要靠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去维修,这主要是由医用设备的特殊性与专业性所决定的。专业维修技术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光有强烈的维修愿望而缺少维修技能是玩玩不可的,是达不到维修效果的。因此,强化现有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必须的,也是仪器设备维修工作的基础。 仪器设备需要高水平的维修技术医院的仪器设备,这大多是高新科技的产物。尤其是20世纪以来,医疗科学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医疗仪器设备也得到迅速发展。 高科技技术在医疗仪器设备中的应用,一方面提高了临床医学的诊疗水平和医学科研水平。 同时,为医疗仪器设备的保养及维护又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刚性要求。 高水平的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技能要靠培养。 医疗仪器设备的技术发展迅速,急需相应的仪器设备。 现代的大型医用仪器设备维修人员,除了要具备一般的维修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知识、生物工程知识,生物医学等相关知识。 与此同时,还应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以便读懂外国进口设备的安装,调试说明。对医用设备维修人员要求之高,与从事医学专业人员相比差距不大。总之,要强化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维修素质。

2.2 成立维修专业组织

大型医院的医用仪器设备多、使用率高、发生故障机率大,因而维修的技术条件要求也就就随之严格。大型医院的医疗器械发生事故不能及时排除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设备的停止使用影响病人的治疗,进而影响病人的安全。2-3但有了维修技术人员没有一个机构去组织也不行,必须有一个专门负责仪器设备的机构来进行指挥、组织和协调。医院掌管仪器设备的机构一般都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领导机构.领导机构是指对全院医用仪器设备进行管理的领导组织机构,负责全院医用仪器设备的论证、购置、使用、维修和更新等工作的决策及制度管理。除了领导机构还要有实施机构,实施机构是指对全院仪器设备管理具体实施的机构,其任务是对医院器械管理委员会的决议进行组织实施。在一定意义上起到对设备管理的监督指导作用。成立的专业组织当中,核心部分的还是维修组织,维修组织是指具体维修仪器设备的组织,其人员由各类医用仪器设备维修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医用仪器设备保养修理工作。

2.3 健全维修规章制度

要管理好医用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光有相关的维修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医用仪器设备维修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医用仪器设备的维修效果落到实处。 维修制度是保证医院仪器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的“准则”。 维修制度订的再好、再无暇、再圆满,最终需在切实落实后才能收获良好的效益。4-7

2.4 建立全面预防性维修制度重视可见预防性维修

对医用器械进行技术和质量控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全面维护与保养,发现和排除影响医疗装备及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用设备故障率。

参考文献

[1] 董兆华.对医院设备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学装备,2010,7(11):42-43.

[2] 罗峥,刀庆威.医疗设备采购合同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0):67-70.

[3] 戴捷,冯璐琼,苏磊,等.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1,8(1):32-34

[4] 田胜权.走出大型医疗设备保修难的困境[J].中国医学装备,2009,6(9):32-33.

[5] 张金龙,张正进.谈我院医疗设备采购使用和管理的体会[J].中国医学装备,2010,7(1):31-33.

第4篇

1.1农村医疗设备非常落后

大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设备全部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淘汰医疗设施,根本不能满足临床要求,致使病患外流严重。而且卫生医院自身和社会力量均无投资基础建设积极性,任其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从而在群众心中也失去了地位和信任。

1.2医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在农村当前医务人员之中,具备大专学历以上的只占百分之几。中专学历以上的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大部分是没有临床经验的新任人员,大部分就医人员并不具备相适应的学历要求,并且平均年纪较大,技术水准落后,与服务对象对医疗品质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相当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连正规检验、放射人员都没有配备。

1.3村医疗卫生经费极为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原有卫生体制被打破。医疗单位也把自我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尽管国家每年针对卫生事业投入都在持续加大,但农村卫生部分根本得不到多少利益可运用。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经济状况普遍都不景气,很多乡镇卫生医院拖欠职工工资是常见现象。这种经费严重不足将导致医疗设备落后、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水准跟不上等不良后果。

2对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培养的分析

2.1积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了要了解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和运用外,还要掌握生物工程和有关医学知识。作为医疗人员要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升医护人员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要与临床医生进行紧密配合,充分运用仪器设备功能,让医疗设备发挥应有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团队意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既发挥群体智慧,又在互相学习中强化理解,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2.2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

鼓励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积极参加学术沟通,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相关医疗新动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前沿,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当今最新医疗发展趋势,学习先进医疗设备管理方法,研究学术交流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探索现代医疗器械管理方法,总结经验,动手撰写有关论文,提升自我,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造诣奠定基础。

2.3创造进修条件,争取脱产学习

脱产学习是继续教育中较为普遍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其最大优势在于可暂时摆脱工作劳累,到院校专心学习或培训,并满足不同技术层次人员的需求。院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和传播基地,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通过院校能够传播和发展。通过院校学习让理论知识扎实、技术精湛,为今后在工作中处理疑难杂症打下坚实基础。还要求鼓励专业人员到社会上考取等级证书或单科结业证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参加培训学习的医务人员提供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2.4紧抓良好机遇,引进高端人才

在当前这一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已开始招收相关的医疗人员,尤其在缺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医院,可采取这种招收形式从地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引入有关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短缺、技术滞后、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矛盾和压力。

3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人才

3.1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适应社会经济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生产力水准提升,现展更需要宽、专、多能的综合型医疗人才,以往那些单能型工作职位已出现下降走势,纯体力劳动的工作是要被智力工作所替代的,以智力支持为主的智能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人才市场的主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应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更好为社会经济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3.2工作之余继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步伐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知识更新最快时期,在知识量上不断进行翻番更新,很多学者将这种知识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效应称之为知识革命,所以,特别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创新和老化总是在不断交替中进行,不加强学习而只靠经验一样是会落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技术素质提升可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专家授课、积极参与各类社会调查活动、和老师共同从事科研活动等均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医疗能力提升。

3.3培养拓展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专业人员,定要把眼光放在学科的发展高端,要敢于为人之先、勇于打破旧传统观念和习惯束缚,要大胆设想、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要依照当前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求发展、求进步、求提升。只有具备开拓创新思想,才能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第5篇

[关键词] CT机;影像质量控制;检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55-5200(2014)02-070-03

CT机全称为X射线计算机断层影像装置,X射线CT的广泛应用存在着给受检者和操作者带来较高剂量辐射的隐患[1]。目前我省县级以上医院配备了多层螺旋CT机,但各级医院所配置CT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为了提高CT机在临床应用中的诊断准确度,保护患者及操作者健康,应定期对CT机进行应用质量检测。本文抽查了全省各级医院在用CT机,分析汇总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并对CT机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检测对象为山东省内各级医院医用CT机160台,占我省CT机总数的51.3%,均为一手新机。按照医院级别分配,省级医院78台(48.75%),市级医院48台(30.00%),县级医院29台(18.13%),乡镇医院4台(2.50%)。

1.2 检测方法

依据国家规定标准GB/T17589-1998《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规定的性能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及评价方法[2-3]。

1.3 检测内容

针对CT机的性能检测项目包括:定位光精度、头部剂量指数、水的CT值、噪声、CT值均匀性、层厚偏差、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和床位移精度。同时针对CT机房的屏蔽防护、机房防护设施进行检测调查,并对X射线机房控制室防护门、机房观察窗和放射科防护门泄露原因进行分析。

1.4 测量仪器

剂量指数检测设备使用SOL IDOSE 400 型(瑞典 RTI Electronics)及配套的WDCT电离室,剂量模体为76-414型头部剂量模体(美国Victoreen公司)。性能检测设备采用CATPHAN500 CT性能检测模体(德国IBA公司)。另配有水平仪、温度计、气压表、钢尺等。

1.5 检测条件

检测条件为管电流140mA,管电压120kV,扫描时间2s,检测项目除层厚偏差之外均采用10mm层厚且剂量值小于50mGy。

2 检测结果

2.1 160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

160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160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x±S)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合格台数 合格率(%)

定位光精度(mm) 1.74±0.98 150 93.75

头部剂量指数(mGy) 42.29±4.31 160 100

水的CT值(HU) 0.63±1.88 160 100

噪声(%) 3.14±0.85 158 98.75

CT值均匀性(HU) 2.76±2.69 156 97.5

层厚偏差(%) -3.77±3.71 154 96.25

空间分辨率(Lp/cm) 6.63±0.58 160 100

低对比度分辨率(mm) 2.66±0.57 160 100

床位移精度(mm) 0.72±0.54 160 100

全部9项指标 ― 146 91.25

由表1可见,大部分CT机运行状态合格,定位光精度指标不合格率较高,说明这个指标容易被忽略。有研究认为头部剂量指数在20-50mGy范围为宜,本次检查所有CT机剂量指数均小于50mGy,说明在CT机使用过程中,已经有了注意剂量合理的意识,同时说明探测器灵敏度的提高使得低剂量扫描得以发展[4]。但头部剂量值相对仍较大,降低管电压可以使受检者剂量降低,在临床应用中,在确保影像质量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的前提情况下,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体重的受检者调整管电压,其中瘦小受检者和儿童应使用较低管电压扫描,而肥胖受检者应使用较高管电压扫描。但实际应用中,一般使用统一管电压(120kV)扫描,导致瘦小受检者和儿童受到较大的照射剂量。

2.2 CT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

CT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CT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

检查项目 n 剂量范围(?Gy.h-1) 超标数 超标率(%)

机房外窗 160 0.14-5.98 8 5.00

机房外墙 160 0.14-0.52 0 0.00

放射人员操作位 160 0.14-30.18 2 1.25

铅玻璃观察窗 160 0.14-31.96 12 7.50

放射科门 160 0.14-64.02 38 23.75

控制室门 160 0.14-47.76 24 15.00

注: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的放射本底空气吸收正常剂量为:0.13?Gy.h-1,以上数据未扣除本底数。

2.3 CT机房防护设施调查结果

CT机房防护设施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CT机房防护设施调查结果

调查项目 n 符合标准数 合格率(%)

机房面积 160 130 81.25

机房位置 160 146 91.25

机房内通风 160 132 82.50

机房内布局 160 156 97.50

有用线束朝向 160 136 85.00

电离辐射标记 160 122 76.25

工作状况指示灯 160 144 90.00

3 讨论

3.1 问题分析

3.1.1 CT机房控制室防护门、机房观察窗和放射科防护门泄露原因 CT机房控制室防护门、机房观察窗和放射科防护门泄露原因分析见表4。

表4 CT机房控制室防护门、机房观察窗和放射科防护门泄露原因分析(n=160)

泄露原因 控制室

防护门 铅玻璃

观察窗 放射科

防护门 外窗

铅当量不足 4 12 26 0

无屏蔽防护 0 0 2 1

结合处密封不严 8 10 24 0

检测总数 160 160 160 160

3.1.2 不合格项目分析 在本次检测中,不合格项目主要表现在定位光精度、CT值均匀性、层厚偏差和噪声,其中前3项可以通过调校加以校正。层厚的精度会影响空间分辨力和剂量,造成 CT 值的不准确。均匀性和噪声的测量值受到剂量和层厚影响,因此我们规定使用最大标称层厚的标准头部扫描条件[5]。所有不合格项目的CT机均在县级或县以下医院使用,说明其管理存在缺失情况,未能做到定期维护和校正。

在X线机房屏蔽防护检测结果方面,基层医院普遍存在有控制室门、放射科门和铅玻璃观察窗剂量超标情况,其原因主要是铅当量不足和结合处密封不严导致。而在机房防护设施方面,部分基层医院存在着机房面积过小、机房内通风情况不佳和电离辐射标志不完善的情况,与其对于房屋设施缺乏重视有较大关系。

3.2 提高质控水平方法

3.2.1 基层医院需培训提高医技人员素质 目前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及政府对于基层医院加大医疗经费投入,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在硬件设施质量提高的同时,基层医技人员的素质并未得到相应提高,特别是在医用诊断设备的维护方面,基层人员无法有效做到定期检修与维护,导致医疗设备性能指标不稳定,影响受检患者的健康安全。而在三级医院,多数均有较为完善的设备管理维修校准和相应的医学工程师,此类人员除了具备上岗资质之外,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能够有效对CT机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保养及质量监督工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6]。

3.2.2 基层医院需改进机房设施 目前基层医院为了增加收入,满足患者需求,非常重视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但在机房面积、通风情况以及防护门窗改进方面缺乏重视,认为能用就行。但事实上,由于医用X线是一种人工辐射源,应用范围广、受照射人数多,若机房基本设施及防护设施不完善,长久势必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造成不良影响[7]。为此,有必要加强对于基层医院X射线防护方面的监督管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投入相关资金予以支持。

3.2.3 CT机检测制度应进予以完善 由于随着曝光次数增加和使用年限延长,CT机的性能指标会产生下降[8]。我省对于CT机的检查采取每年抽查的方法,今后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检测次数。针对CT机的影像质量检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提出应对CT设备进行定期稳定性和状态检测,尤其针对均匀性、噪声、水的CT值等易改变指标应每月校正1次,确保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3.2.4 CT机应用质量应严格管理 CT机作为大型医用设备,应当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使用、配置。对上岗人员实施包括《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合格证》、《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和《大型医疗设备上岗人员技术合格证》的“三证”管理,上述管理方法在提高放射诊疗水平、保证CT机设备使用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9]。

3.2.5 针对未来医用CT机检测方法探讨 针对医用CT机,应每半年进行一次CT状态检测,平时应每周进行水的CT值检测、校正。同时应注重定期测试CT机的运行状态指标如噪声、对比度分辨率等。由于CT会对患者造成一定量的辐射,因此应定期检查剂量指数保证其维持在20-50mGy的范围之内[10]。

对于CT操作医技人员,有必要定期组织其参加CT质量控制的知识培训,包括CT机原理、日常简易维修、检测方法、规范操作等,并组织考核工作,以建立CT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组织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格日勒满达呼,王成国,哈日巴拉,等.内蒙古西部CT机影像质量保证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192-195.

[2] 陈玉,王川健,李红环,等. 海南省39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2,39(4):358-359.

[3] 苏首勋,李伟辉,王芳芳.濮阳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状况调查与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4):432-433.

[4] 陈水江,范荣,郑红. 茂名市CT应用质量控制检测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193-194.

[5] 田永阁.关于测量螺旋 CT 机剂量性能指标的作用及检测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30.

[6] 格日勒满达呼,张淼,王成国,等. 108台医用CT机影像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58-59.

[7] 刘先平,周龙成,郭鲁琼. 资阳市乡镇卫生院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防护现状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194-195.

[8] 肖新广,程晓军. 郑州市某医院2台CT机影像质量动态观察[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4):453-454.

第6篇

三年来,在市计生局的具体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开展生殖保健服务,不断满足育龄群众需求,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育龄群众,推动计生工作办所方针,依托村服务室,广泛联系群众,立足推广拓展业务服务基层,逐步完善医疗设备,不断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推动全乡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管理严谨

服务所制作了阳光台,公开了服务承诺,制订了技术操作流程,规范了服务所的各项规章制度,服务所各项工作严谨有序,内务整洁,环境优美,技术人员的团队意识不断加强,使技术人员掌握各项制度,各项管理制度得到落实;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处方、医嘱、查对、值班和交接班、病例讨论、抢救计生高危手术管理、双向转诊等制度得到落实;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得到落实;诊救仪器设备管理、药品使用管理、药品器械采购管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医疗废物处理等制度得到落实;随访工作、培训工作、基层指导工作、统计工作等制度得到落实,并有记录,技术服务文书书写规范并及时归档。

二、服务优质

乡三年来,得到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温馨计生”是服务所的工作目标,“体贴入微的服务”是服务所的的工作准则。近三年来,计生服务所成了育龄妇女之家,计生技术人员视育龄妇女为姐妹,为其解除难言之隐,为其构筑和谐之家。

三、技术过硬

服务所以科技大练兵为契机,采取自学、自考、专家授课,集体学习,参加上级培训和进修等多种形式,鼓励支持技术人员等学业务、学技术,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过硬的业务技术优质高效的完成了各项计生手术。2006年度完成四术312例,其中上环289例,取环23例,完成妇科普查普治1946例,其中查患病的176例,到服务所治愈的63例,普查不孕不育3例。2007年度完成四术232例,其中上环218例,取环14例,完成妇科病普查普治2512例,其中查患病的208例,到服务所治愈的73例,普查不孕不育4例。2008年度完成四术149例,其中上环138例,取环11例,完成妇科病普查普治2136例,其中查患病的146例,到服务所治愈的62例。近三年来无医疗事故及死亡事故发生,三年来服务所没有出示一张假证明及一例假手术,育龄群众对服务所的环境、技术水平、服务质量、服务便捷、服务态度等满意率达96%以上,得到乡广大育龄妇女的好评。

三年来,服务所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思路不清、人才匮乏,机制不全等问题,愿在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全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扎实工作,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7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问题;维修;管理

只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与精湛的技术能力相结合,才能发挥医疗作用,服务社会发展与百姓生活。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各类先进的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先进的医疗设备在临床得到快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医疗设备能够与多种学科共同融合,形成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先进设备,正是发展速度的提升,才对使用与维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为了维护医院的正常工作,需要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维护管理能力,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各项指标评估体系中,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则作为重要的权重,成为医院质量评估重要内容。

1 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医疗器械在长期的使用中,或者是新设备投入使用前,均存在正确操作的问题,由人为因素导致的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一个良好专业的维护与管理,确保医疗设备正常运行,发挥机械水平与能力,一般情况下,医疗器械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 维护与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与常识不足

传统医疗设备主要是机械设备,在维护与使用中,较为方便简单,但当前则不同,计算机技术与设备的有机结合,使维护与操作难度加大,与以往医疗器械维护产生了极大的差异,特别是伴随着科技进步与创新,医疗器械已经向现代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各类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现代设备应运而生,在操作上也变得异常复杂,一些新设备在购买后,投入各科室和业务单元,对一些岗位技能要求就会更高,但由于在岗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不足,跟不上时展需求,设备购置后不会操作或者操作不当,就会使设备出现问题,另外医护人员个人知识结构、素质的不同,在业务培训中接收能力不同,未真正掌握现代化设备的相关知识和要领,在实际操作时,就会导致人为的破坏与失误,使设备出现一系列问题,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

1.2 医护人员主观性忽视相应问题

一些医护人员,只管使用不重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设备没有大的异常,则不会注意,大部分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意识不强,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对医疗器械维护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医院为了节省培训成本,不能系统全面的对设备进行认知,导致医护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时,不懂结构与原理,没有维护管理技能,对一些小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医院在管理上也没有做出硬性规定医护人员必须要重视维护,这就使医护人员主观忽视维护管理工作,导致医疗器械故障普遍存在。

1.3 相对落后的维修手段问题

医院是经济效益单位,在购买设备后,考虑到医疗工作的繁忙,会使设备长期不停转的工作,对设备维护与管理也不愿有过大的投入,整体医疗器械维修方面投入不足,一些设备在更新与调试过程中,不能与现代化接轨,使医疗器械维修水平落后于当前快速发展的医疗器械进步,二者根本不成比例,维修管理水平远远落后时代进步,更谈不上与科技同步发展,对使用中的医疗设备也没有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医疗器械的功能发挥。

1.4 没有系统全面的管理制度做保证

大部分医院在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中是盲点,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可以说,医院不能建立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专门制度,那么就会使医疗器械在使用中处于无监管状态,接触医疗设备的人员,没有制度约束,使用时出现问题,没有责任与担当,医院没有考核与管理,整体管理上,严重缺少统一性,相关设备管理条例不健全、不明确。

2 加强医疗器械维修工作管理措施

为了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就需要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能力,使医院工作能够正常运行。

2.1 设立专门的医疗器械维修机构

现代化的设备越来越多,只靠以往几个技术人员无法完成大量复杂的工作,为了保证设备的运转,就需要由专业的人员成立一个小组,形成团队的力量,在日常工作中,要对各类设备进行检测与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修理,同时,也要承担部分管理工作,只有把懂技术、懂原理、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集中起来,形成团队才能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不断提升使用年限。另外,为了保证设备安全使用、正确使用,还要在基层培育一批兼职的维修团队,对一些小毛病、小问题直接进行解决,现在的医疗器械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在医院的各个医务单元,这就直接导致了对医疗器械管理上的不便,设备出现问题,如果只等专业人员来维修,那么就会影响到正常工作,没有在短时间内解决设备问题,所以,需要挖掘相关使用人员的潜能,让他们了解设备性能与特点,在使用中多观察异常情况,加大统一培训力度,在不耽误本职工作前提下,能够协助专职管理人员做好医疗器械观测与日常维护工作,这种方式不仅扩大维修队伍,而且减少了队伍建设投资,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医疗器械使用效果。

2.2 建立完善医疗器械维护管理制度

医院需要在制度上下功夫,要不断加大立法、执法、检查力度,通过内部相关规定,形成系统完善的制度和标准,让所有医护人员共同认可与遵守,按制度约束,明确责任人与责任制,形成良好的考核与检查,同时还要与医护人员个人利益相挂勾,对使用不当人为因素导致的故障,要有约束条款。

2.3 提高维护管理水平与能力

充分利用厂家、市场等条件,形成联合维护与管理体系,使机械维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彻底改变只靠医院进行维修的单一状况,不断加大社会资源整合力度,对无法解决的大问题,要与厂家和商及时联系,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现代设备综合性强,需要综合能力高的人员进行维护,要在维护与管理过程中,不断扩大知识结构,使维修改变单一的状态,使医疗设备器械维修从专业分工向资源共享型发展。现代化的医疗器械是高科技集合体,综合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超声波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相关维修人员不仅要大量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掌握现代化技术能力。

2.4 做好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

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做好日常保养和提前维修,各类人员需要对大型医疗器械做好定期检测,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避免因一些细小的差错而导致整个设备的损坏。医疗器械日常消毒非常重要,使用后,要及时擦净残留表面的血渍,不能使设备长时间浸泡在盐水中,血液和盐水对金属器械腐蚀较强,时间一长则会导致设备斑点。医疗器械清洗需注意避免碰撞、掉落或受压等情况,特别是要对器械关节面以及轴节部分做好保护,避免生锈,做好烘干保存。

3 结束语

现代化医疗器械在医疗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但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和水平,同时也能保证经济效益,只有不断完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器械维修与养护技术能力,强化专业团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器械维修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维护医院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王迪,王跃武.关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设备维修管理的工作体会[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2011,9(2):79-80.

第8篇

【关键词】 手术室;科学管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实行分级管理,在医院的分级管理工作中,手术室管理已经提高到重要的位置,科学的管理手术室是医院提高医疗质量、避免医疗纠纷发生、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保证,因此科学的管理手术室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对我院近20年来手术室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整理,总结如下:

1 以人为本进行手术室管理

1.1 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将手术室管理由单一的护士长管理转变为科室人员共同管理,根据科室每一位人员专业特长分配工作。设立责任护士,责任护士根据手术间的特点来维护和管理设备。设立专业组,为疑难、复杂的手术配备相对固定的人员,使工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使每位护士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逐渐成长为具备一专多能的业务能手。专业组的设立使护士有了责任感和团队精神,避免了互相推诿疑难手术的现象。

1.2 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 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参加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使科室人员掌握更先进的专业知识,每次参加培训后,要将所学的新知识传授给科室的每一个人,使得科室每一个成员都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新护士上岗前,严格执行手术室专业护士准入制度,由专人带教3个月,进行理论及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 科学合理安排人员、时间完成手术

2.1 掌握每天手术量与科室物品信息 护士长应全面掌握第二天手术数量,手术难易程度,并根据这些情况对第二天手术间、手术时间进行安排,确定第二天上班人员与工作任务。全面掌握器械、物品、抢救药品的准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杜绝差错,尽量努力减少缺陷,以确保所有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加强科室之间的协调 手术室要协调好与各手术科室的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手术,避免因发生争抢手术间,而出现医疗差错,造成不良是社会影响。同时手术室要预留出手术间确保急诊手术及时顺利进行。

3 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

手术室拥有大量医疗设备,科室人员应掌握设备的数目,使用和保养的方法。我们采取专用设备专人管理的原则,责任到人,设立奖惩制度,确保每一个设备都有专人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及运行,延长使用寿命。管理人须认真填写设备管理使用登记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迅速修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4.1 严把手术物品消毒关,降低切口感染率 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前严格检查手术物品的消毒时间,确保在使用时间范围内,重点检查包裹手术室物品的外包装是否有破损。要做到术前敷料、器械准备充足,高压灭菌彻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常规1。科室人员在手术准备时,严格进行无菌质量控制,监督手术医生无菌操作,严格消毒手术区域和皮肤,缝合后切口严格消毒。

4.2 加强手术室内人员无菌管理 现在的手术室都安装了层流设备,通过净化空调系统、正压通气、单项道流等措施有效地保证手术室的洁净。我们要求进入层流手术间的工作人员必须按规定由专用通道(层流手术室的设计有3条出入线路,即工作人员出入口、患者出入口、污物出口和无菌物品入口)更鞋、更衣,戴口罩、帽子。每个手术间的物品相对固定,如液体、踏板、电刀、器械台等。

4.3 优化程序管理严把手术分级关 层流洁净手术室属于I类环境,平均菌数(cfu)要求在空气静态条件≤10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2。严格掌控手术分级分手术室管理,千级手术室安排骨科及I类切口的无菌手术,万级手术室安排Ⅱ类切口的手术,污染、特殊感染的手术安排在隔离手术间。手术结束后待所有人员离开,清洁工作完成后,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应继续运行15—20min,千级自净时间为15min,万级自净时间为20min,使室内空气达到洁净。每星期清洗初效过滤网一次,出风口一次,防止其本身受到污染。

5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避免医疗差错的关键,患者一进入手术室,接诊人员就要按照“首诊负责制”的要求,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先查对病人的姓名,年龄,床号,科室,性别,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者病人,病人的皮肤有无损伤,术前、术中、术后的器械敷料的查对,用药输血的查对,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两人两次以上认真核对,无误后方能进行下一环节。加强各环节质控3。

6 加强医患沟通提供人性化服务4

护理人员手术前一天要到病房访视,消除患者对手术室的恐惧感,使患者更好地配合,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及建议,并及时转告给先关科室和人员。手术前、手术后及时询问患者的个人感受,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及时解决和满足,使手术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进行,这是现代手术室工作人员所必须做到的,也是新时代对我们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要求。

7 发挥手术室护士长核心作用,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手术室护士长在手术室的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手术室护理管理水平取决于护士长的领导艺术和管理水平,护士长是管理者,又是业务水平的领导者,要提高手术室的管理,护士长的素质是重要因素。因此,护士长必须熟练地掌握本科室的技术操作,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业务知识,当好科室带头人。护士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对护理专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努力提高手术室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襄娟.洁净手术部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9):1039.

[2] 孟素贤.层流手术室的使用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1):1016—1017.

第9篇

【关键词】人工流产;规范化管理;高危人工流产

前言

人工流产手术是属于一种破坏性的手术,它是一种在避孕失败后所要采取的不得以的补救措施。手术本身对于患者来说就是一种很大的伤害,特别是对于属于高危的人工流产对象来说,实施人工流产手术其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肯定比一般的人工流产手术要高。因此规范提高人工流产的管理,降低人工流产手术特别是高危人工流产的并发症,保证手术的安全质量,避免手术出现安全隐患。本文主要探讨人工流产规范化管理,分别从手术室的规范管理、手术室的感染管理、医护人员的护理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并且观察规范化管理对于高危人工流产的影响和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站从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在我站进行人工流产的案例共213例。其中孕妇年龄在16岁到47岁。其中有56例人流手术属于高危人工流产手术,占总数的26.3%。其中带器妊娠是第一大的高危因素,占30.4%;多次流产是第二高高危因素,占17.9%。具体高危人流因素如下表。

表1 高危因素分布表

1.2 研究方法

认真执行人工流产管理规范, 做好手术室的环境、手术的质量以及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等各方面的工作,加强防范,尽量避免安全隐患,严格杜绝医疗事故医患问题的出现。

1.2.1 术前咨询准备

手术前要与孕妇详细说明手术的性质和过程,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的风险性,以及术中和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详细询问孕妇的婚育情况、个人身体情况、家族和孕妇自身病史、药物过敏情况、避孕史,同时要根据情况做常规的检查(血常规、凝血时间、B超、妇科检查)。特别是对于高危的人工流产人群,要特别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相对于其他一般的人流手术,高危人流手术的高风险性和术后可能高并发率甚至有可能出现死亡情况。因此要注意要求患者在其家属的陪同下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避免日后出现医疗纠纷。

1.2.2 手术室的准备

由于人流室设在门诊部。人流室与一般手术室不同,其设备相对简陋,而且人员流动较大,因此可能会增加患者手术的感染。因此需要加强人流室的管理,一切的医疗器械应该要彻底消毒;每次手术前后手术室均要进行环境的消毒;医疗废弃物要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的遗弃规范,医疗垃圾要分开处理;医护人员要

做好个人的防护措施,保证医护人员自身安全外,也避免患者的受感染的几率。

1.2.3 手术过程中的人员管理

在手术过程中应该要做好监护的工作。B超能帮助医生准确找到孕囊,因此可以大大减少手术的时间和孕妇手术中的出血量。利用B超进行监测可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避免如子宫穿孔等重大的手术意外[1]。有很多基层医院就是因为在手术中没有使用B超进行监控,加上手术者的手术技术较低,造成了手术意外,导致一系列的医疗纠纷。人流手术在妇科中不算是很大的手术,因此往往会造成很多人的忽视

1.2.4 手术后的护理

手术后要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由于人流手术一般手术后不需要住院,因此要告诫患者要注意保证休息,否则很容易出现术后大出血情况。还需要告知指导患者有关于避孕节育方面的信息,避免再次发生计划外的怀孕。

2 结果

本研究213例的患者中,在手术中均无出现重大的如大出血等手术并发症。在56例高危人工流产中,在人工流产规范化的管理下,手术均安全有效的进行,没有出现重大的医疗纠纷和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并且获得患者及其家属一致的好评。

2.1 高危人群怀孕原因调查

56例高危人工流产病例中,带环妊娠有17例占30.4%,未坚持使用的有23例占41.1%,没有进行任何避孕措施的有8例占14.3%,口服避孕失效有6例占10.7%,结扎后怀孕有2例占3.6%。

3 讨论

高危人工流产手术是指在妊娠的早期,由于某些原因如生殖器局部或是孕妇本身的病理因素影响需要进行人工流产手术,且手术时难度会增大且有较高的危险性,导致手术时和手术后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的提高[2]。规范的人工流产管理对于避免手术中出现的并发症有很大的影响。在人员管理、医疗设备管理以及手术室等方面的进行规范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科学管理使得人员分配合理,分工合理,有条不紊的开展。医疗设备需要有专人进行管理和消毒,主要处理好医疗垃圾不能随意抛弃,更不能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规范化的管理除了能减少人工流产的并发症发生率外,还可以提高效率和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在另一方面减少高危人流最有效的方法是,跟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生育节育方面的常识,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正确的避孕,加强对患者进行性教育和避孕方法的指导。规范化的人工流产在临床实践上是必须要严格执行,从而能保证医患人员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医院评审制度;分级管理;评审标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04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188- 02

0 前 言

医院评审是指判断一个医疗机构管理和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要求标准的一种行为,通常会从不同医疗机构中抽取相应专家形成一个专门的评审机构来进行。医院评审可以督导医疗机构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整体实力,主动改善服务水平以适应市场竞争。对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感受,保障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有重大的意义。而医疗评审制度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并逐渐总结出来的。

1 我国医院评审制度概况

1.1 我国医院评审制度的建立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医药卫生行业还是以公益性为主实行平均主义,没有等级评审的意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外的等级评审制度传到国内,各派学者纷纷拥护。1989年11月,卫生部参照国外先进经验向全社会公布了《关于实施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和《综合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两个试行草案,标志着我国医院评审工作的正式启动。1994年2月,国务院再次颁发《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我国医疗机构开始实行等级评审制度,称为我国评审制度法制化的标志。1995年7月卫生部颁发了《医疗机构评审办法》,详细规定了我国评审制度的各项指标。1998年,旧的评审制度的合理性一度遭到公众质疑,评审工作也被暂停。2009年,国家再次颁布《医院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2010年,评审工作重启。目我国执行的是2012年版本的评审标准。

1.2 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基本标准包括:①医院规模,其中包括病床数、病房设施要求、建筑面积、病床数与职工人数之比、卫生技术人员占比;②医院的功能定位,其中包括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卫生行政管理等;③医院管理,包括制度的制定、信息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总务管理、建筑管理等;④质量管理,包括全院质量管理和院内感染控制;⑤医德医风建设;⑥医院安全;⑦医院的环境。

1.2.1 分级标准

一级医院:属于初级医疗机构,主要面向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主要指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服务中心 。病床数在100张以内,包括100张。

二级医院:是地区性的医院,多可跨越几个社区,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有能力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 主要包括个别市医院、区医院和县医院,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工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医院。病床数在101张~500张之间。

三级医院:是主要指全国、省、市直属的市级大医院及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学、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病床数在501张以上。

1.2.2 分等标准

医院的规模,包括床位设置、建筑、人员配备、科室设置等四方面的要求和指标;医院的技术水平,即与医院级别相应的技术水平,在标准中按科室提出要求与指标;医疗设备;医院的管理水平,包括院长的素质、人事管理、信息管理、现代管理技术、医院感染控制、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等七方面的要求与指标;医院质量,包括诊断质量、治疗质量、护理质量、工作质量、综合质量等等几方面的要求与指标。

2 对我国医院评审制度的思考

2.1 考核标准内容有待完善

国外评价的侧重点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良好的服务。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患者安全问题、注重患者满意度等成为当前国外评价的主要方向。参照国外医院评审制度内容,我国对这方面的关注度还不够,主要是以硬件、软件的配备情况及规模为衡量尺度,而缺乏对人文关怀的要求。

2.2 制定的标准有待商榷

现行制度中对医院的规模及设备配置做出要求,以一级医院为例,要求床位数在20张至99张,具备无菌手术室,能开展一般上腹部手术。但事实上,城市中一级医院主要是社区医院,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社区医院的外科医生主要处理的是止血、缝合、拆线、外伤清创、包扎、骨折固定等社区常见病。由于城市中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密集,很少有居民选择在社区医院进行上腹部手术。因此按照评审制度要求配备的无菌室、手术室利用率极低。绝大多数社区医院中设置的手术室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一年中甚至不能开展一例阑尾手术,极大造成了物资的浪费,也因为设备投入巨大而产生诱导需求。

2.3 缺乏第三方评价

我国的等级评审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机构,只是在评审时从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大医院抽取相应的工作人T组成一个临时的评审委员会,既是管理者,又是评审者和被评审者。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其科学性、公平性和客观性都有待怀疑。我国的医院评价即使有第三方评价机构介入,但在政府权威的影响下,也容易出现丧失独立性的情况。

2.4 两极分化

实行医院分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巩固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为居民提供便利、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但现在呈现出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患者与医院之间信息的不对等,患者对医院的选择存在盲目性。将医院按照规模、高端设备的拥有情况制定等级,容易诱导患者到等级较高的医院就诊,致使三级医院“一床难求”而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倒金字塔的现象。

第11篇

关键词:成本控制;医院;预算管理;思路;途径

一、医院预算管理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预算管理体系缺失。在医院正常运营过程中,部分医院对于预算管理项目仍然缺乏应有的认知,没有建立独立负责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结构和预算控制制度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资金运营效率较为低下,也就导致医院内部预算框架松散失真。第二,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产生割裂的情况。在预算项目运行过程中,没有将预算管理项目和成本控制结构结合在一起,必然会导致医院整体成本约束机制落实困难,故无法达到成本优化的目的。第三,预算编制监管结构缺失。在实际预算控制过程中,只有保证相应的监控机制和预算绩效考评机制,才能一定程度上增强整体预算控制参数的可行性。如果对应的支出框架和预算编制监管系统缺乏规范性,同样会造成预算可行度降低的问题。第四,相关奖励机制缺失。在预算执行项目中,实际运算结果需要得到有效的验证,才能保证运算结构健全完整,整体提升医院预算管理项目的顺利运行。但是,员工如果对医院的预算管理始终保持观望和保留的态度,那么整体成本控制项目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可信度。

二、成本控制指导下医院预算管理的思路

(一)能积极地调整资源配置结构

医院在扩大自身规模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关注医院的运行成本,传统的粗放型管控措施已无法满足医院对发展过程中资金的动态流向进行管控的需求,要想实现整体资源结构的优化,医院必须要在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强化预算管理。而建立和完善资源配置结构,就是为了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的情况,强化和盘活资源配置结构的实效价值。

(二)能有效改良财务预算编制模式

在医院运营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在保证预算框架结构健全完整的同时,保证预算结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增强成本控制指标的激励价值和约束力度。另外,成本管控措施要实现完整的预算结构,需要联合医院各部门,建立完整且有效的预算控制指标,规范日常经营活动的成本和经营过程,一定程度上实现成本优化控制和预算优化处理的财务目标。另外,医院的领导层和基层需要同时依从预算控制操作流程的时序性,保证成本管理项目和有效控制管理结构完全一致。

三、成本控制指导下医院预算管理路径分析

(一)优化管理预算体系结构

要实现成本控制结构和预算管理系统的完全融合,需要保证各个层级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建立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不仅要全面整合预算目标,在解决预算运行框架问题的过程中,更要处理预算编制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有效调整规范化操作流程,提高预算编制的监控效果。在医院运行成本管控和预算管理项目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针对医院的实际情况设定预算专职人员,隶属于医院预算管理组织,在执行相应控制措施的同时,针对各项支出项目以及预算外的资金流动进行汇总和审核。另外,医院要完善预算编制的制度流程,并积极协调各个部门对预算方案的意见,将责任落实到各层级科室,确保实际费用得到有效应用,提升成本控制的实效价值。

(二)改革管理预算约束机制

在强化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融合的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不同的科室进行集中且差异化的处理。其一,临床、医技科室,要集中管控成本预算管理控制点的实际权重比例,确保科室财务预算管理人员落实职责。其二,行政、后勤管理部门,要强化对于日常损耗的管控,在综合考量市场信息后建立适用于医院自身的审计监督结构。其三,医院要保证流动资金的控制管理,对现金分析报表实行动态化分析和预测机制,在掌握资金动向和流动操作的基础上,规避不良的财务风向。

(三)完善预算管理框架

在实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要保证年度预算框架能落到实处,确保设备及配置结构符合医院需求,监督升级预算编制以及项目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从医疗设备预算分项管理结构出发,优化综合指标控制结构,保持综合化平衡运行态势,确保医院能在科学化发展进程中,有效地改进财务管控结构。并且,管理人员要分析各科室成本管理的参数,再根据实际的成本控制差异制定不同的支出决策,保证医院内部成本管理和预算控制项目的协调发展。

(四)提高奖惩机制实效价值

从医院内部员工的意识入手,优化设备管理、人员制度管理、部门财务监控等方面的成本结构,才能进一步优化医院内部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的时效性。有效运行奖惩机制,不仅可以规范医院内部各个项目负责人员财务支出行为,还有助于建立一种长效性成本管控体系。例如,某医院经过建立成本管理体系,2012年上半年和2011年同期比较,管理费降低了1.28%,低值消耗品降低了25.22%等。

四、案例分析

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目前实行预算管理,只是利用财务部门进行财务审核报表,财务管控力缺乏时效性价值,预算运行结构和医院的战略目标严重脱节,甚至一部分资金不能被有效利用。2012年,该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借助成本核算软件公司招标活动,逐步开展成本管理和预算监督,不仅实现了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数据共享,建立了更加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表1发现,自2012年医院开始运行全面预算管理,各项基本的参数指标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特别是结余预算执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由表2得出,2012年起,成本控制管理也得到进步,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处理模式也从传统的财务成本核算转型为财务成本管理,实现医院成本控制结构优化升级。除此之外,医院的机关职能部门、临床医技科室均陆续展开成本预算管理,积极地结合成本控制考核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成本管控和预算管理的统筹架构。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成本控制理念分析医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确保成本控制项目和预算管理结构的完善和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提升成本总量的分析和控制结构,真正从成本运行控制出发,实现优质优效的医院管理和服务,从而促进我国医院经济运营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于雯,杨晓玲.医院成本预算管理探析[J].中国市场,2013(13).

[2]蒋军军.以预算管理为抓手强化医院成本控制[J].新经济,2015(35).

[3]昂慧,顾晨,赵辞瑶,等.基于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医院预算管理研究[J].财经界,2013(11).

[4]耿华.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J].财经界,2013(35).

第12篇

【摘要】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进行临床诊治、开展科研攻关以及提升医疗质量的物质保证,搞好固定资产管理,可以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其效能,实现其保值增值、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当前医院管理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中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其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单价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医院固定资产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条件,其管理及核算状况如何对医院业务活动的开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要条件;也是反映医院综合经济实力、总体规模大小以及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的医院绝大多数为公立性质医院,医院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财政补贴、贷款以及自收自支等多种渠道筹措,在资产的归属于国有资产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搞好产权界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医院管理者将要面临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也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划分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效能,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阶段医院资产管理比较混乱,管理体系不健全,职工管理意识淡薄,设备购置盲目,核销处置不及时,等等,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笔者针对基层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粗浅提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核算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既能维护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医院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医院资产浪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能明确到位

制度不健全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首先,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统一的部门,形成多头管理财务部门管账不管物,总务设备等部门管物管明细账却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各领用科室没能明确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其次,医院的固定资产购置采购制度不完善缺乏可行性论证。由于医院对购置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效益分析重视不够,导致一些设备引进后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造成资金浪费;第三,会计核算方法有待完善。医院会计核算方法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医院固定资产的运行成本和现状。第四,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健全。由于固定资产品种繁多,财务部门和各职能科室难以做到定期进行检查盘点,造成固定资产没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而且逐年递增,致使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第五,按受捐赠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不健全。随着医院社会性的日益突出,医院会出现接受社会捐赠的现象,特定时期医院会接受到大量社会性捐赠物资,其中有些资产属于固定资产,但医院没有将其作为列入固定资产账户,这些资产的利用率和社会性不能得到发挥,容易造成资产的浪费。

2、内部控制缺失,外部监管不力

医院的资产虽是医院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然而医院的管理者长期以来忽视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管理,注重于货币资金的管理,从而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制度。第一,专业审计人员普遍较少,医院的内部审计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由于目前医院从事专业审计人员普遍较少,行政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员担任内审工作在有的医院非常普遍,有的医院甚至将内审工作合并到财务部门或其它部门,致使审计监督的质量失去保证。第二,外部审计走过场,求形式。从我国目前的外部审计情况来看,审计人员大都注重对医院经费开支情况进行审计,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审计,由于第一量大,第二繁琐,往往涉及很少。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医院能否管好自身的固定资产全靠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医院对固定资产缺乏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使用机制不能做到统一协调的调配、各部门各科室只顾局部利益,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从自已使用方便出发,甚至相互攀比,对已有设备提前更新,片面追求‘高精尖”、“功能全”,造成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资金的浪费,设备盲目购置或重复购置的直接后果,导致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使用价值隐性流失。

4、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使用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权限、职责不够明确,管理职能非常分散;由于制度不健全,致使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相互制约,存在互相扯皮的现象;另外,分级管理方面也会出现脱钩的问题,导致固定资产账实、账账不符。医疗设备年检管理混乱,每年大量固定资产因没有年检,无法投入使用而造成大量的浪费,导致无法动态掌控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从而传递给管理决策信息非常不准确。还有管理职权分散,不能统筹安排、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调控。还有的医院的固定资产在空间上分布较散,管理非常复杂,长期以来总体资产价值及使用状况不明,极大的影响了高层管理及决策。

5、固定资产财务处理不规范

为了医院长远发展,许多医院都对旧的房屋建筑进行翻新改造,但在处理这些固定资产的账务时存在大量不规范的现象。例如有些房屋的装修费用并没有计入固定资产账户,按财务制度规定,如果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按固定资产原价加改造扩建的支出减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后重新对固定资产定价,但许多单位将其作为维修费用直接列支。另外,一些医院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基本上没有实施,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还有,医院上下级或同级之间的调入、转出缺乏必要的划转手续,存在相互挤占挪用的严重现象,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上着随意性较大。

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了有效地维护固定资产安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通过完善制度,使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杜绝管理中的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奖惩机制,以加强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监管意识。在具体实践中:第一,使用人应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及时登记该项固定资产的维护情况。每个科室都应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科室名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并负责采取分级对账的形式,定期定人进行账物核对。第二,完善医院资产会计核算力法。增设“折旧”科目“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提供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反映固定资产清理费用和其他费用,反映其损益状况。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反映资产价值的减值情况。第三,将计算机管理模式引入固定资产管理当中。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的品种多、数量大、价格相差悬殊,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将是趋势所在。

2、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建立以科室为二级成本责任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

在医院各部门、科室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严密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让科室、职工积极参与。将科室的成本消耗与科室、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实现成本控制管理。第一,完善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清查核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报废、报损、考核评比奖惩制度、调出审批制度等,特别是要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使之真正落到实处。第二,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医院定期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固定资产及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注意审计固定资产折旧是否足额提取,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有账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有无流失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闲置浪费及被非法侵占的问题。

3、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

计算机的普及为医院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使医院的管理者对全院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从而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注重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是条形码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条形码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固定资产,既方便了办理入库、出库、调剂、退库、报废等手续,又能自动生成各种需要的报表,再就是计算精确。有的还可以配以条形码扫描仪,在购入固定资产入库时,粘贴条形码,以后进行清查时,只需要扫描下就可以了。

4、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

第一,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科室成本。应将科室资产消耗以成本核算为依据,将房屋、设备按标准计算折旧率,计入科室成本,从而减少科室闲置设备和报废资产不处理的现象,提高资产使用率。第二,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医院对使用科室考核的内容。第三将资源是否合理调配管理列入考核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内容。第四,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玉萍: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3).

[2]刘颖,史桂环: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中卫生经济,2004(6).

[3]田咏梅: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初探[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

[4]赵索英:强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辽宁经济,2005(12).

[5]吕喜龙:清理固定资产的做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