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2: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我国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主要基地。研究适应我国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逐步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研究能力、勇于创新的音乐教学能力、适应社会的教育活动能力等,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音乐教育硕士生培养的实践,提出几种能力培养模式,以期为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课题参与模式
课题参与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定向――引导参与――主动参与――拓展。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刚入学的研究生。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各种研讨活动,为其以后的独立研究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索研究模式
探索研究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探索选题――定向研究――做出结论一交流升华。探索选题是研究的前奏。研究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来选择课题。制定研究的计划。可以选定一个或多个选题师生共同探讨,确定更适合的选题。在定向研究时,教师应指导研究生对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随时关注并了解研究的进展,适时提供指导,促进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几位研究生共同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总结、评价,一同完善研究成果,积累研究经验。
三、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定位――中等学校教学实践――高师或高校教学实践――迁移。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转化为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定位是让研究生明确音乐教学实践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计划落实的目的、任务、内容、时间、方式。教学实践可以采用分段实践的方式进行。在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实践通常安排在一、二年级。研究生在这里可以观摩、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优秀课例,并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教学实践。二年级时,可以让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学生在中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实习工作,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三年级时,可以安排研究生担任高校的部分音乐教学工作。通过以上各个层次和各种途径的实践锻炼,研究生的音乐教学能力可获得较大提高。
四、考察调研模式
考察调研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定向――考察调研――分析研究――结论及建议。定向,是指确定考察调研的目的、对象和内容,制定实施的计划。考察调研,就是让研究生深入实际进行全面调查考证。不仅要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现状,更要了解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既要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地区音乐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要关注其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调研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开调查会、个别访谈、现场考察、问卷调查等等。再通过对各类资料的分析、整合,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通过以上多层次的主体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音乐教育现状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投身音乐教育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程结构不合理
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选修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由于选修课程并不是向全部学生开放的,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音乐的熏陶。加上选修课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导致接受教育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课程内容单一
大多数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如出一辙,无非音乐基础知识、中外音乐鉴赏等几类课程。从课程上来看,教学内容非常狭窄,主要以基础类和鉴赏类的课程为主。大多数高校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一般比较偏爱于鉴赏类的课程,如浙江传媒学院有5门音乐课程,音乐鉴赏类就有4门,比例达到90%。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于建立有效的普通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是如期、高效完成任务的保障,也是贯穿教学始终、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过程,在学校推进教学任务中发挥着全局性和整体性的作用,从而使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首先从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
1.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体系。在音乐教育管理上校长和主管教学的部门不应再享有绝对的权力,适当地将权力下放到院系。由于每一个院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兼顾每一个学院系的自身特点。比如在制定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学校只要指出一个大概的教学方向就可以了,然后要求每个学院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优势,制定出既符合学生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这一种分权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地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
1.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老师在一学期内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评价,以量化的形式来测定和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
2.创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创新课程设置。
2.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教育目标设计等来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以选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比如学校可以在大一上学期增加一门音乐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弥补学生在中小学时对音乐认识不足的缺陷,基本达到音乐“扫盲”的目的。
2.2拓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鉴赏上,而要以音乐为核心,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课程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三类教育方向,学校可以设置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和音乐教育类课程,吸收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更有生命力的音乐知识进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20世纪开始,美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音乐教育中心。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了美国的教育改革,学校音乐教育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50年代后期,专业音乐界和关注社会音乐生活运转的基金会开始参与音乐教育改革,并促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一些音乐教育改革项目。其中,引人瞩目的便是当代音乐计划(contemporary music project)。当代音乐计划由美国福特基金会发起和资助,分“青年作曲家计划”“当代音乐计划”和“综合音乐素质教育”三个阶段进行,历时十余年。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比较引人关注的现象:美国音乐家不断深入学校。在“当代音乐计划”中,年轻的音乐家们受聘入美国部分学校任教并创作音乐,促进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创作教学,丰富了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对当代音乐有所了解和认可,为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鉴于美国音乐家不断深入学校并取得显著效果,本文将试图阐述美国音乐家深入学校的现象,并分析其特点。从而得出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美国音乐家深入学校的现象及特点分析
(一)音乐家受聘深入学校
1、现象描述
1959至1962年间,31名35岁以下的作曲家受聘深入美国部分学校。
1963至1968年,又有46名作曲家深入中小学。
1968至1973年,21名专家为中小学和大学研制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i
2、特点分析
(1)创造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音乐家总是善于透过平凡的现象,超越习俗展开思维;善于用直觉创造出崭新的形式、音响和表现方式;总是关注当代音乐思维,熟悉并参与20世纪后半叶的音乐舞台。不同于普通音乐教师,他们深入学校后,可使学生直接了解音乐家及其工作方式,熟悉当代音乐的风格,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极大兴本文由收集整理趣,改变专业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两个领域的割裂局面,使双方在合作中相互受益。
(2)创作学校音乐,积累音乐教材。音乐家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觉敏感性,通过聆听学校音乐发现其内涵,而不是依靠语言和印刷符号对学校音乐进行反应和判断。他们深入学校后,可以直接体验学校音乐的特点和问题,并通过对这一特定群体的创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积累教材。
(二)社会对该现象的广泛支持
1、现象描述
1959至1962年间,全国音乐理事会(national music council)组织了一套班子,在戴乐·乔伊奥(norman dello joio)的主持和福斯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的资助下,“青年作曲家计划”(young composers project)开始实施。
1963至1968年,福斯特基金会给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提供138万美元的资助,开始了当代音乐计划(contemporary music project)。ii
1968至1973年,福斯特基金会又出了134万美元,加上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所出的25万美元的经费,当代音乐计划进入了为期五年的第二阶段。iii
2、特点分析
(1)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的大力支持。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全国音乐教育协会,是以美国非专业音乐教育为主要对象的组织,成员众多,囊括从小学到大学以及教师教育机构的各级门类。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作为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总代言人,该组织发挥召集、研究、决策、交流和督导功能,对美国音乐家最终走进学校起了重要作用。
(2)基金会的大力资助。美国音乐教育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基金会在财务上的鼎力支持。从美国福斯特基金会对当代音乐计划的投资数额,可以看出,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就是对繁荣社会音乐艺术生活的投入。
(三)加强对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
1、现象描述
1959至1962年间,作曲家们提出师资培训的迫切需要。
1963至1968年,当代音乐计划在一些大学开设了16个讲习班,用于培训教师。在一些小学实施6个教学实验。
1966至1968年间,为传播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思想,培训相应的师资队伍,36所教育机构相继举办各类短训班、讲习班。iv
2、特点分析
(1)培养音乐教师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的了解。当时的音乐教师对当代音乐创作技法了解甚少,难以协助新作品的教学。在一些大学开设了以当代音乐的创作、分析和表演为内容的讲习班,用于培训教师。
(2)传播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思想。为了传播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思想,培训相应的师资队伍,36所教育机构举办了各类培训班,使音乐教师成为充满热情的专家,并且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充分展现教学技能、学科知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社会交往方面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与同学合作中分享集体的成功。
二、美国音乐家深入学校给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提倡音乐家进中小学课堂。音乐家是具有表演、指挥、创造性、音乐理论等专业知识方面的专家,能够在课堂上尽量展示这些才能,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连续性的教学。他们具备高度专业化的合唱、器乐和普通音乐知识,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指导。
(二)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对音乐家深入学校的支持。1、广泛吸纳资金,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我国政府、地方、社会公共机构应该致力于促进学校的音乐教育。提供足够资金帮助发长期稳定的学校音乐教学,所有学生,不管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平等地接受器乐教学。使公众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音乐是儿童完整教育的一部分。为促进中小学生音乐教育做贡献,通过与学校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向中小学提供崭新的教学设备。2、成立各类艺术团体,增加学生课外音乐体验途径。我国政府、地方、社会公共机构应提供资金,成立非赢利性艺术社团组织,其目的是向青少年,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提供课外免费的艺术课程教学(包括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并重,强调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活动来增强对音乐的感受,任何学生,不管水平和资质如何,只要喜欢,都可以随意挑选社团加入,如:乐队、合唱队等。
1.“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
2.论音乐欣赏课在大学生德育培养中的功能及实施途径
3.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与研究
4.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初探
5.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6.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论一种可能的德育方法与途径
7.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8.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0.谈如何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德育教学
11.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12.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德育方式研究
13.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的渗透研究
15.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
16.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德育内涵及功能
17.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18.试论音乐的德育存在
19.依托流行音乐的美育功能 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20.高校音乐课程的德育渗透研究
21.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课程论审视
22.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渗透
2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开发及多样性
24.论音乐的德育属性
25.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研究
26.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27.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28.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29.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0.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中
31.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
32.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音乐教学为例
33.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德育课内容为主体,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
34.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德育的魅力——浅谈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35.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3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37.音乐对改善高校德育课堂之现状的作用研究
38.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39.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40.寓德于乐 以乐养德──谈音乐的德育功能和方法
41.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42.音乐与德育教育关系解析
43.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内容的体现
44.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45.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46.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意义探析
47.音乐小天地唱出大道理——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48.强化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助剂作用,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49.试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50.试论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51.以美育德——论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实效性研究
52.音乐的德育功能
53.研究生德育中的音乐素养培育途径及作用探析——以上海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为例
54.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55.浅谈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
56.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分析
57.浅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58.高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59.论述高教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60.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61.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62.增强音乐学专业课程德育功能的对策
6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64.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65.给德育插上音乐的翅膀——让音乐成为德育的有力辅助手段初探
66.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
67.流行音乐教育应用于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68.浅议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69.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70.将音乐引入高校德育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1.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思路探索
72.试论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73.新课标视角下德育思想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74.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75.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76.谈音乐欣赏课的德育功能
77.浅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78.高雅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思考
79.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途径
80.论中专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81.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82.德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83.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84.音乐院校体育教育中实现隐性德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85.“以和为美”——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86.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
87.寓教于“乐”——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
88.隐性教育在音乐艺术院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
89.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0.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
91.音乐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92.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论
93.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探析
94.音乐的德育功能
9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6.让德育走进音乐课堂
97.让音乐成为小学德育课堂的营养剂
98.浅谈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99.试论音乐在德育中的功能
100.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艺术魅力
101.论生态德育在音乐课程中内涵与策略
102.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103.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作用
104.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105.浅谈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
106.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07.例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种方式
108.试析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109.完善高校音乐教育对德育作用的对策建议
110.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1.吴地传统音乐的当代德育价值
112.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探析
11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114.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15.让“生成事件”成为音乐课堂德育的鲜活教材
116.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117.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树人的内涵研究
118.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11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20.德育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121.从救亡音乐谈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122.浅议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
123.浅析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24.论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落实
125.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研究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职;音乐教学;建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多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已逐渐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为了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必须重视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学质量。当前,不少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音乐教育整体比较薄弱。高职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他们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给职业院校音乐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1 高职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1)生源音乐素质不理想。受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对音乐知识成绩占很小的比重,甚至不需要音乐成绩就可以录取到音乐专业学习。不少音乐专业学生仅仅凭个人喜好或家长期望或对就业前景乐观的选择。他们本身对于音乐知识基础的学习基本为零,或是经过零散的培训。这必然给高职音乐教学带来巨大的困难和压力。
(2)校本教材开发不力、教学方法创新不足。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关照。音乐教材是专业教学的依据和高职生获得美感与音乐情感体验的客观条件。选择和编写符合高职生身心特点的、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教材,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而目前不少学校选用的教材较为陈旧,理论性与实用性脱节。音乐教材急需推陈出新,更需开发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其现代化与多元化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3)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由于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把音乐课程列为公共选修课或公共基础课,因强调专业训练,往往将音乐教学时数随意压缩,对于音乐课程教学质量也不够关注,于是,对音乐专业教师的培养与引进也就难以得到重视,师资缺乏也就难免了。
2 创新教育条件下的高职音乐教学合理化建议
(1)在情境创设中优化音乐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也是教学的关键之一。新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情境的创设者。教师应该努力地创造出宽松、轻松和自由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能够感觉学习的主动、放松、愉快,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充分运用各种电化教育手段,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和探究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去体验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尝试,使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2)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合作精神。互动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之间,借助语言、文字等符号进行交互活动、交互影响。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用静止的、固定的程序来照本宣科,而要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让生命跃动、让智慧闪光、让课堂和谐。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尤为重要,如果音乐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原本鲜活的课堂就会枯燥僵硬,音乐之美就会消失殆尽,学生就无法通过音乐来体验情感、陶冶情操。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控制力与创造力,便于掌握课堂的进度和局势,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才会有和谐的、愉悦的教学气氛。同时,音乐教学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音乐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授课过程,不是仅凭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就能达到目的,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充分的对话与频繁的交流。教学中,教师适时加以指导,调动学生的情绪,与学生积极的沟通交流,一起分享心中所感,共同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唤起感情上的共鸣,共同分享彼此的感受。让课堂真正“动”起来。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增进了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精神。
(3)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创新能力。音乐是一门审美艺术。音乐的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与其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的基本素质教育。当前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职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欣赏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带人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的境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展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的能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在音乐欣赏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提升音乐欣赏的数量和质量。通过音乐欣赏,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爱国热情;通过音乐欣赏,感受流行音乐魅力,张扬青春活力;通过音乐欣赏,了解国外音乐发展,坚定中华民族复兴之信心和决心;通过音乐欣赏,感悟音乐创作之艰辛和智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创作欲望。
3 结语
作为职业教育者和音乐专业教师,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努力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敢于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高职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 问题 思考建议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可见一斑,但就目前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看,问题还是有很多,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高考”杠杆直接定性为副科),其次表现在师资缺乏、素质缺乏,导致城乡、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一、观念错位,培养目标错位,课程结构不合理
目前,音乐课基本能正常开课,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被挤占为每周一节,到了初、高中阶段,很多学校将音乐课从课表上直接抹去。而大学阶段大学生尽管喜爱音乐,却普遍存在着知识贫乏、基本素养较差的现象。从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上讲,一方面认为在学校里只要上好语数外就行,至于音乐根本不用去理睬,因为这对于考大学没有帮助。另一方面,就是恨不得把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为独奏家,两种极端,没有一种是理性的,在根本上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考虑。除此外,学校音乐课不被重视,可上,可不上,学校里不需要专业音乐教师,即使有,课很轻易被主课强占,只能兼职做其他事情,其结果就是导致音乐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因为中小学不需要,所以,很多毕业生被迫转行,这种现象在中小城市普遍存在,更别提农村了,这就是观念上的错位,导致了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培养目标的错位,最后影响了学校的课程结构。
二、地方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及学生的定位不准确
高师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来实现教学目标。可是,目前地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培养现状与设定的目标之间却存在着偏差。
(一) 教师定位不准确,对基础音乐教育深入调查与研究不够
作为音乐教师,对专业的不断追求没有错误,但不能忽视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因为高师教师比专业的音乐学院的教师还要多一个职责,那就是不仅要教会学生音乐的技能技巧,还要“蹲下来”与学生研究怎样把这些技能技法,用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方式传授给刚入门的小孩子,让他们也成为音乐的兴趣爱好者。因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将来大多要面对的不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是懵懂的孩子。所以高师的教师要两手抓,两手都不能软。
(二)根据需要设置课程
我们的基础教育需要的是能在一线授课或排演一些节目的教师,所以,高师必须首先给所教的学生准确定位,不能还是老一套,而是在课程设置上把钢琴、声乐、舞蹈、视唱练耳等作为专业基础课,音乐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教材分析、乐理和声等作为理论基础课,注重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和多元文化的学习。并且能熟悉、了解或参与排演一些小型的节目,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转变观念,从招生的源头抓起,为基础音乐教育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途径,因而,师资队伍建设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哪抓,从源头抓,高师就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摇篮,所以这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地要负责起师资问题,不能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考核。因为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就存在着这些问题如:过于重视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现在的高校里,还有很多学生认为理论课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可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学生重技能,轻理论,对音乐知识的认知缺乏广度和深度,更别提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了。可是现在中小学需要的是能站稳课堂,能上音乐课,能编排合唱、小型乐队、舞蹈等节目的一线教师,根本不需要歌唱家、演奏家,而站稳课堂更是需要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文化素养、组织能力和教师基本功了。所以转变观念,从源头抓起,未来的基础音乐教育就能有长足的进步。
四、加强科学的指导与管理,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关键字: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一、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音乐是一门艺术、一门学科,音乐教育的最本质功能就是对人进行音乐方面的教育,帮助人们学习音乐。“所谓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指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音乐作为一门学科,跟任何一门学科一样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框架,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更是离不开技艺性的部分,但是纵观我国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1)教学硬件的不足
高校中教学硬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当前的素质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在高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高校的相关领导还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教育中,我们现在还可以发现有些规模上万人的大学至今尚无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硬件教学条件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设备还没有普遍配备。
(2)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普通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具有单一化的趋向,这也是没有得到高度重视的直接后果,当然也是缺少教学硬件所带来的后果。学校在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且授课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同学们丰富的需求,另外作为体现课程重要性的学分,对音乐选修课也只有一个学分、一个课时,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这就导致了很多有这方面爱好的同学的需求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另外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内容上的不合理设置,也使得学生们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差,突出表现为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学有所用,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在大学所学的抽象的理论和较难的技巧,在实际工作中派不上用场。
(3)学生的学习倾向没有被正确引导
当今的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只喜欢通俗的、不需要多思考的“快餐文化”,只喜欢片面追随所谓的“潮流、时尚”,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审美素质的培养,把音乐只是看成单纯的娱乐手段。这使得音乐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只作为一种娱乐工作而已,没有将其审美培养、素质提高等多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对于美的追求和喜好是每个人自然拥有的天性,但与审美能力密切相关的审美态度、审美理解、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评价却不是单靠天性可以获得的,这些都是在后天的教育以及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而且一旦形成会对个人发展形成重要影响。
二、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思路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晰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定位不准对于音乐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受限这是有目共睹的。对此,建议把音乐公共课分为音乐基础理论、名作欣赏、器乐常识三大板块来开设课程,保证一定的课时,有条件的情况下不限制选课人数,并提供完善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设置为选修课的初衷,是考虑到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方面的爱好,音乐并非强制性教学,而是让具备这方面兴趣的同学有条件学好,而不是去浪费大量的教学资源对没兴趣的同学进行强制性教学。
公共艺术学科也要像专业艺术教育学科一样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估标准,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各高校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各高校要把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学机构当作大事来抓,巩固和提高公共音乐教育地位。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提高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各高校要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开足开齐公共音乐教育类必修课和选修课,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学分,力求课时、进度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
(2)挖掘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契合点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自身又具有倾向于同其他种类的艺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性。因此,不仅要将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全面打通,还要将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还要将艺术思维与其他学科所造就的思维形式组合在一起,这对艺术教育及其他学科的教育都是十分有益的。音乐教育不单要把好课堂教育的第一关,同时也要把音乐教育铺陈到其他各个方面去进行,使之形成多位一体的教育形式。使我们的音乐教育能够进行的更深入,更厚实。公共选修课目的是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讲授中要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注意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
(3)教学方法的以人为本
艺术是抽象的,相对比较难理解。而人文精神又要求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尊重人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任课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应确切了解学生对这些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找出最薄弱的环节,对症下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的促进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抨击和比较,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憎恶音乐课的现象。要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创造教学条件,鼓励音乐教师开设较高质量的音乐选修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
(4)加强与艺术社团的互动
高校的音乐教育,在积极寻求自身良好发展方向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尤其是联合专业音乐团体共同参与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大力提倡让高水准的音乐艺术走进大学校园。大学可以与专业音乐团体合作,引进优秀的音乐节目来学校演出,邀请著名的音乐艺术家登台献艺,或是邀请著名的音乐学者来给学生开音乐讲座,也可以让音乐艺术家或学者来为本校的音乐教师作专业指导。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突破;失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4-0039-04
收稿日期:2014-04-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整合下的创新: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训模式研究”(XJK011ATM001)
作者简介:朱咏北(1958-),男,湖南益阳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钢琴教育等方面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改变:以德国奥尔夫教学法传入为契机,开始了放眼世界的旅程。从最初对西方教学法的学习,慢慢扩展到对音乐教育学整个学科领域的探究,音乐教育学领域宽广博大的研究范畴开始呈现: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教育社会学与人类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治疗等――学科意识由此觉醒,音乐教育学领域开始进入空前发展阶段[1](P1)。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发展,也基本上与这种探究同步。不过,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自1980年颁布以来从未修订,随着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该教学计划中有许多地方已不适应现在教育教学的需要,应做适当的调整和修订[2](P36)。其主要问题体现在,重专业性而轻师范性,技能训练大于教育素质的培养,不适应普通音乐教育实际的需要。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蓝图,应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发展。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专业力量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建,提倡“学生拥有扎实过硬的音乐技能,全面、深入地掌握音乐理论的前提下,以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系列主干课程统筹全局”[1](P2),使学生明晰本学科的目标与任务、手段与方法,从而完成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工作。他们出版的这套教材,既体现了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新突破,同时因其结构内部有所失衡,也暴露出与普通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存在偏离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加强师范性: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理论比重上的突破
编者在总序中指出,这套教材是若干年学科构建思考之后的集体探索与积累,表明了音乐教育领域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内涵建设阶段[2](P36-38)。
该教材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围绕本科教学大纲而进行编撰,内容涉及学科框架内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包括《音乐教育学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音乐教学设计教程》、《音乐教学法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音乐教育史教程》等。同时,还包括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如《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史》、《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
二是音乐基本技术理论与实践,主要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特色课程,如《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节奏与打击乐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合唱团合唱曲集》、《西方合唱发展史》等。
三是音乐技能课程:如《钢琴》(包括:俄罗斯卷、法国卷、西班牙卷、德国卷、中国卷、拉丁美洲卷、北美卷、中欧四国卷等)、《声乐》(包括:德国卷、法国卷、英美卷、俄罗斯卷、意大利卷、中国卷、重唱卷)等内容。
这样的课程内容,体现出对于以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突破,即不再过于注重音乐专业技能,而是把教育教学的成分予以加强。以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基本是照搬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放在钢琴、声乐等音乐技能方面,缺乏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应有的教育性特点,忽视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内容[2](P36-38)。这套教材加大了教育教学内容的分量,无论是音乐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还是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方法,甚至带有较强专业色彩的课程发展史理论,都被其纳入体系中,对于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有很大的益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教育学科性质充分重视的突破,由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专业音乐院校提出,为高等院校中占更大比重的师范院校做出了榜样。即便师范院校照搬专业院校的课程内容,这套教材也能避免以往出现的“重技轻艺”的种种问题。同时,它还体现出对于教师技能的一贯重视。编者认为,音乐技能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基石,没有过硬的技术与对音乐作品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音乐教育者。教材在编撰过程中“力求贴近课堂教学,尤其在音乐技能教材上能够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征,在编撰思路与方式上与表演专业教材有所区别”,同时,“加大各类知识信息量,开拓读者自主学习的途径”[1](P2)。编者对于技术技能的重视,很好地继承了以往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课程内容以教育理论部分形成突破的同时,也在专业技能方面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内容。
二、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比例的失衡
从目前这套教材呈现出的框架来看,编者所积极构建的课程内容,虽然有较大突破,但其内部却存在几个方面的失衡,这对于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显得并不够完善。内容上不同程度的比例失衡,与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这套教材在推广方面将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教材的三个主要部分之间存在比例失衡,即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这一部分的功能不清晰,缺乏结构意义上的独立性。专业主干课程目前共有《音乐教育学教程》、《音乐教学法教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现代钢琴教学法》等13种。专业技能课程则包括《钢琴》、《声乐》、《合唱发展历史》、《作曲技术理论综合教程》等5种,共20卷。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包括《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发展》、《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德国音乐教育》等已出的3种。在这三部分内容中,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的功能模糊,与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并列,并没有显示出其意义。因此,从课程结构内部而言,可以把这一部分舍弃。这样,就能突出课程内容之间的均衡: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并列,以培养合格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与全面素质。
其次,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也存在失衡现象,主要体现为把一般教育教学理论与更为专业化的音乐治疗理论并重。目前的13种主干课程中,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写作、音乐心理与教育心理学等属于必备项目,但是像《音乐治疗导论》、《精神障碍的音乐治疗》、《医学环境下的音乐治疗》等内容,过于专业化,虽然是值得注意的学科发展新方向,但与普通音乐教育的主体需要相距仍然较远。如果过于专业化的医学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很难让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通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这可能跟上海音乐学院的编写力量与编者意图有关,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并不适合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普遍水平。对于高等院校中的大部分院系而言,这一部分课程内容可能都存在实施障碍。
再次,专业技能课程内容比例的失衡,即过于注重专业技术的完备体系,会让学生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钢琴、声乐内容的全面、系统、专业化,与合唱、打击乐等内容的单薄、零散、不系统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钢琴与声乐的文献都分得非常细,具体到了国家,虽然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文献,但并不太符合高等音乐教育的普遍现实,也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之间有一定距离。与专业主干课程中对于音乐治疗的倚重一样,这种过于繁复的专业技能,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复制难度很大,从而在推广上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这些失衡因素,更大意义上是对其在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内的推广而言。如果只在上海音乐学院内部,实施起来可能会比较顺利。即便如此,也会给学生以后进入教育领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为它可能导致学习效率的弱化。
三、原则与建议:如何完善音乐教育 专业课程内容
要想完善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根本目标,强调课程结构的针对性、综合性和适切性。既要考虑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也要注意到教师教育的力量,弱化编者的主观意识,加强能起实际作用的课程内容,舍弃不必要的课程内容。
因此需要遵循两个原则,既不能偏离高等院校的自身规律,也不能偏离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
其一,课程体系要适应普通音乐教育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这套教材为例,其内容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就有所偏离。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对于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的过分倚重,在专业技能课程中对钢琴、声乐的繁复分卷,都会导致音乐教育再次走入“重技轻艺”和“繁、难、偏、旧”的歧途[2](P37-38)。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无法完成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即便完成了,其在普通音乐教育实际中的用途也很小,甚至根本用不上。普通音乐教育实际所需要的复合性人才,要在即兴伴奏、合唱、小乐队组织、音乐活动策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才能。这样一来,所学非所用,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实用性技术,还要从头再来。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并不陌生:钢琴专业的学生能弹奏高深的大型乐曲,却无法自弹自唱完成一首简单的儿歌。尤其是近年来,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反映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的突出问题。遗憾的是,这套教材也出现了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偏离。
其二,要符合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这套教材来看,它也与全国高等院校普遍的音乐教育实际有所偏离。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近年的力度虽然不断加大,但效果却还没有显现出来,特别是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对接没有体现出突出效果。这套教材中的几种失衡,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内容失衡,会使得它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内实施时面临诸多困境。且不论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符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像音乐治疗、医学环境下的音乐治疗等课程,本身发展就有待完善,研究者力量也十分有限,因此很难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此外,钢琴、声乐的分卷细到国家,也会受到学时、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削弱其效果。
根据这两个基本原则,本文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第一,注意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培养音乐表演专业人才不同,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应该在教育性课程内容上不断加强,就像上文所说这套教材本身的突破。但是,突破也不能盲目,教育性的课程内容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范畴,而非什么都可以划进来。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法研究与实践、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教育心理学,这已经可以满足对学生教育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是针对音乐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内容,而过于专业化的音乐课程史、音乐治疗等内容,则不需作为必修内容,可以作为有兴趣者的选修课程。同样,本套教材中的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论丛,也只能作为参考阅读文献,不能列入专业教材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对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的课程,达到教学效益的优化。
第二,关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在专业技能技巧课程内容上,要突出综合性,即把单纯的技术训练赋予教育性,要让学生能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材料。具体而言,以钢琴为例,应该把系统性的专业训练分化为综合性的教学技能训练,加强钢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音乐表现能力,在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方面增加分量。把钢琴分卷细化的课程内容综合起来,对钢琴伴奏进行分级分层训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表现工具。同理,声乐课程内容也需要做这样的调整,把“学会”与“会教”并重,在文献积累上增加普通教育中的经典曲目,避免过于繁复的国别分卷。经过这样的转化,能使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让学生在未来面对灵活生动的音乐课堂时,不至于只有一些不合实际的“保留曲目”而束手无策。在综合性课程方面,另外一套同样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钢琴教程就做得很好[3]。这套教材以曲目带动综合性的内容,把学法、教法、相关理论等融为一体,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做法值得课程改革研究和设计者引起足够的关注。
第三,保持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课程编制既要适应我国当前普通音乐教育的实际,也要考虑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力量的限制,不能仅凭学科特征出发,过于拘泥于学科专业的严格系统而束缚了课程实施者的创造力。无论是课程内容编制还是实施,都需要人们积极参与,考虑到现实的适切性,对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广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真正需要。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北海老师的无私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余丹红.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 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3] 朱咏北.高师钢琴普修教程(1-4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
On the Breakthrough and Imbalan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 Content of Music Education Specialty
ZHU Yong-bei SUN Hong-cheng
一、简朴务实,集中高效,努力构建音乐教育学术交流新平台
自创办至今,论坛始终坚持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中心,促进基础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师教育发展一体化为宗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富有时代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本次论坛参会人员由政府管理部门、高校学术机构以及一线教师共同构成,目的在于落实国家艺术教育方针,强化学术交流,共享音乐教育成果。因此,政策引领,专家解读,突出实践,及时总结,共同研讨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成为本次论坛的最大亮点。其中主旨演讲有: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巡视员万丽君博士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推进策略》,就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细致分析和前瞻愿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音乐课程标准》制定负责人王耀华教授的《面向全体学生,凸显学科特色——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看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就修订依据、思路、重心、内容及对教师的建议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阐述。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的《让传统音乐走进媒体时代》则针对传统音乐在当下存在的危机,呼吁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育人教化功能。三位专家讲解鞭辟入里、深入透彻,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反思差距与不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政策性和前瞻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得,可操作性强。在其间提问及之后的交流中,有的老师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征求专家们的意见,积极思考寻找解决方案;有的专家与一线教师交流学术性话题如何真正获得实践效果;特别是两岸学者们相互尊重,彼此学习,体现出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良好氛围和精神状态。
就目前来看,我国艺术教育还比较滞后,全国艺术课程开课率仅为45%左右,无论设施、师资以及教育质量都与时展有较大距离,尤其是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着数量大,教学任务重,音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严峻形势。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经济强、文化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壮大,人民物质、精神文化才能真正提高。首先,必须改善当前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社会认可度较低的局面,必须打破艺术教育的“精英式”、“特长式”、“门窗式”的陈旧观念,深刻理解音乐教育的价值、功能、作用和存在意义。艺术教育既要体现出文化的先进性、多元性,又要尊重艺术教育的公平性,体现出每个人获得艺术教育的基本权利。其次,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的过程,是一种培养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审美教育过程。所以从形式与内容、精神与物质上既要表达社会的审美理想,又要集中体现人的审美需求,把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传授和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即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社会公平的最好表达。再次,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如今全社会都在提倡建设创新型社会,音乐的独特性和音乐教育的价值就成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最后,音乐的民族性也不容忽视,理解、传承民族音乐,离不开音乐教育,尤其是学校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文化的教育,培养良好的民族音乐审美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是尊重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保证。
二、围绕主题,深入研讨,分享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澳门理工学院代百生的《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社会因素》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不仅有音乐教育学研究中给予很多关注的学习内容、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更有诸多的社会因素。香港教育学院刘永慈和黄树诚在其《新颖的音乐肢体课程对在职幼师于信念、态度、技能和知识上的改变》认为,在学前教育中,音乐肢体课程在发展幼儿的生活技能、社交技能、美育智能和创造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台南科技大学陈资光《流行音乐录音带文本分析之研究》认为,在学校音乐课程中进行流行音乐录影带文本分析的教学,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同时也能提升他们在音乐性和媒体认识上的能力,是值得音乐教师多加重视的教学活动。台南大学音乐系谢苑玫、许芷葳的《自由软件操作与教学策略结合的音乐教师培训》以自由软件musescore的应用为例,分享其教学行动中逐步的改变。华中师范大学张业茂认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及国际地位也不断攀升,国内学校音乐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世界音乐教育话语权重构过程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广东东莞桥头镇第二小学音乐教师叶剑波认为,媒体资讯辅助教学的出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了课堂教学感染力,让教师能够更系统更灵活地进行教学。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马达教授则从目前内地普遍开展的综合大学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自身对“院团结合”新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了有益的尝试。华南师范大学王朝霞《教育信息化时代音乐教师的角色定位与重构》认为,多媒体时代催生的教育信息化给音乐教育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王培喜《音乐教师教育应体现基础教育的需求》认为,音乐教师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备对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的基本能力,更强调作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音乐专业技能。
学校音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初等、中等、高等音乐教育的一体化尤为重要,而并非仅仅指中小学音乐教育。然而现实中其连贯性和整体性往往被人忽视或轻视,高师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出现割裂或断层。高等师范院校无视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一味地强调专业性,忽视基础性,以至于出现“你改你的,我教我的”,缺乏相互沟通和了解,教师教育的质量便无从保障。否定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性,否定“动局部而牵扯全身”的客观现象,就是否定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此,基础音乐教育实施改革,必然会深刻影响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
三、主题演讲与现场观摩并重,彰显学校音乐教育的连贯性
会议期间,为了推动一线教师与教师教育的进一步交流,主办方安排与会人员参观了澳门当地的学校音乐教育现场,使得大家对其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成为本次论坛的另一大亮点。浸信中学由澳门浸信教会创办于1955年9月,开办初期仅办幼稚园及小学,1967年增办初中,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相当的“一条龙”学校。全校共分幼稚园、小学部及中学部三个教学部,学生1600名,教师200余人。学校突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提倡从多方面表扬、肯定及欣赏学生的表现,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自我形象。学校为与会者安排了一场小学音乐课观摩。小学部借鉴“愉快教育”和“创思教育”的理念,利用多媒体设备授课,强调以学生为本,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能力及学科基础,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之得到全面发展。授课中多媒体演示、教师弹唱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学生以教师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圆,教学内容简单,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特别多,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也是近几年内地普遍提倡和采用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体验音乐,提高学生大脑的灵敏度和音乐鉴赏力和想象力,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基础。该校与澳门青年交响乐团合作,为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开设小提琴及大提琴课,每周进行两节课,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这种联合式培养模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毅力、组织力、协作能力以及处事能力。中学部设有合唱团、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组等多种学生兴趣组织,并参加教青局的“融合教育计划”,为在音乐方面有特殊要求的学生,专门聘请老师,学校专设浸信中学高中职业技术课程,期望透过这种课程重点培养音乐人才,提升他们音乐方面的能力,为进一步从事专业音乐教育学习奠定基础。培正中学1889年创办于广州,是中国第一所由华人基督徒开办的新型学校。1938年为了躲避战乱,迁至澳门。该校以“至善至正”为校训。教学包括幼稚园、小学及中学,全校学生超过3200人,教职员工260位。该校的管乐队、弦乐队、中乐团很有特色,一方面作为实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渠道,旨在培养学生兴趣,普及高雅音乐文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则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使其为将来从事专业音乐教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表演弦乐四重奏的四位成员即是本校学生,也是澳门青年管弦乐团的成员,经常代表澳门外出演出。
观摩的两所学校,学校艺术教育各有所长,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学校音乐活动平台面向所有学生,学校的艺术活动也丰富多彩。只要每位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再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素质一定能够得以全面发展,个性得以突出表现。
四、培养感情,强化沟通,健全音乐教师培养机制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郭声健教授总结本次论坛时所言,论坛的初衷即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搭建一个学术的交流平台,通过对话和交流,建立起情感机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反思以往教师教育的得与失,积极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音乐教师教育体系。随着近几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院校注重办学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加之专业定位模糊,管理者缺乏自觉意识和时代意识,使得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合格率不足30%。对于高师音乐教育而言,一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应具有专业技能与视野,更主要在于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既懂得学校音乐教育基本规律,又能驾驭学校音乐教学和实践。高等师范院校的关键不是如何追求“窄、专、深”的教育模式,而首先在于培养和加深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感情。基础音乐教育和高师音乐教育本没有高低之分,只是社会的分工不同,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两者只有多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的机制,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才能顺利进行,艺术教育质量才能得以保障,高师院校办学特色才能彰显。21世纪以来,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带动了教师教育的改革,为了进一步强化高师育人目标,教育部相继制订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等相关政策和组织举办了“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其目的就是推动基础音乐教育与教师教育相互协调,一体联动,就是要为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以星海音乐学院及国内部分主流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系的钢琴教学现状为基础,分析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问题,并从招生考试制度设置、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扩展与融合、教材编写、教师观念转变与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
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新思路
当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与个人综合文化气质的养成,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与文化气质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钢琴演奏是音乐教育者的基础技能,同时钢琴也是群众基础不断扩大的一种基础乐器。社会的繁荣发展与人们的观念进步对音乐教育和钢琴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钢琴教学者拥有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修养,以培养和提升儿童、中小学生甚至成人爱好者的音乐艺术审美水平,不断改善生活质量,营造生活幸福感。要达成上述的社会功能,需要有科学合理的钢琴教育体系作为支撑,培养一批业务水平过硬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应有别于钢琴专业的钢琴教学[1,2]。音乐教育专业与钢琴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在招生考试、课程与教材等诸多方面简单套用是不合理的。本文将主要以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钢琴教育现状为基础,参考其他几所国内主流音乐院校的实际情况,分析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并从招生考试制度设置、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扩展与融合、教材编写、教师观念转变与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新思路和具体的建议。
1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
1.1入学新生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
音乐教育方向的钢琴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钢琴教学的能力,音乐表演方向的钢琴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高水平的演奏技能。要充分理解与把握两个不同方向的钢琴教育的侧重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目标需要设定为在提高学生演奏水平的同时重点培养其教学能力和键盘应用能力。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考试制度设置中,未能充分考虑上述差异,音乐教育方向与音乐表演方向钢琴专业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设计雷同,招生考试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入学新生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以广东省为例,差异仅为音乐教育方向的钢琴专业考试曲目和范围相对浅和窄一些,对音乐教育方向的钢琴专业学生而言比较重要的即兴演奏能力、即兴伴奏能力、视奏能力等却没有相应的考核内容。在这样的入学招生制度下,没有钢琴演奏基础的考生甚至也可以通过苦练一两首考试曲目考进音乐教育系的钢琴专业。现行音乐教育专业的入学考试制度,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考生的键盘能力,但是招生制度强大的引导作用却是丝毫没有被削弱。在现行制度的引导下,考生为了应试在备考中只练习一两首作品,忽视或放弃了全面的键盘能力训练,最终导致高校新生的键盘能力不全面且水平参差不齐,给后续的教学与培养带来了较大困难。
1.2钢琴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阶段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都抛弃了“钢琴系第二”的陈旧教学模式,不少学校提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及类似的培养目标,但是钢琴教学课程及其内容的设置滞后于新目标的提出。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由钢琴基础教学和即兴伴奏两部分构成。其中,钢琴基础教学又有几种不同的授课模式,以星海音乐学院为例,主要有钢琴集体课、两人一组的钢琴小组课、一对一单人课这三种教学模式。钢琴集体课主要针对主修声乐的零基础或只有初学程度的学生,两人一组的钢琴小组课主要针对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钢琴主修学生,一对一的单人课主要针对三年级的钢琴主修学生。上述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钢琴教学内容为主,由练习曲、复调、奏鸣曲、乐曲这四部分组成。但对于熟悉各调性、在键盘上自由转调、对旋律小段的和声编配等等培养综合键盘能力的教学内容却极少涉及。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也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近年,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基础钢琴教学中加入了简谱伴奏教学,对学生键盘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个学期由教研组统一发给学生十首歌曲,每首歌曲都配有和弦标记,曲子后面都附有几种适合此曲的伴奏音型供学生参考。给出的和弦标记和伴奏织体主要是针对键盘能力相对薄弱的同学,让他们在练习中较易入手。键盘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和弦和伴奏织体的编配。每首作品要求用指定的调性来编配伴奏进行演奏,由浅入深从最开始的无升降记号到用三个、四个升降记号进行编配演奏,逐步提升学生对调性和转调的熟练程度。通过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简谱伴奏练习,学生不但对伴奏织体的编配有了初步认识,也进一步熟悉了调性,为大三即将开设的即兴伴奏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简谱教学”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但除去对“简谱”的争议,这样的键盘能力培养确实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教学试点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困难,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钢琴教学以小组课的形式进行,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每人二十分钟的时间除了传统内容学习,时间所剩无几,对于一些钢琴程度较高的学生而言,这一点点儿时间还不够演奏完一首小作品。简谱伴奏则基本靠学生自行练习,老师定期检查,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导,教师资源的不足显露无遗。
2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新思路
2.1增设或加强招生考试中对即兴伴奏、转调、视奏等综合键盘能力的考核
在招生考试中增设对即兴伴奏、转调、视奏等键盘能力的考核,有些高校及音乐学院已经开始考核上述项目,可以逐渐将其占比提升到合理比例,改变将演奏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现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招生考试中就有即兴伴奏的内容,单是这一项考核就筛选掉了许多键盘能力不全面的考生。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入学考试中引入对学生综合键盘能力的考查可以发挥考试制度的积极引导作用,使考生在备考阶段甚至更早的学习过程中有侧重地进行即兴伴奏或视奏转调等方面的学习与训练,通过有计划地训练与培养,日积月累不断提高键盘能力,为下一阶段在高等院校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设置适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钢琴教学法课程
现阶段大部分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很早就设有钢琴教学法课程,然而在更需要学习钢琴教学法的音乐教育系,开设钢琴教学法课程的音乐院校并不多。钢琴教学法是一门具体的教学方法。它不但包含钢琴演奏的一般规律、钢琴技巧的训练、如何掌握钢琴音乐等专业性的钢琴问题,同时更包含教学的方法艺术,如教师应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人文知识教育。钢琴教师不但要谙熟钢琴演奏技术,掌握钢琴教学的诸多特点,还需要具备一名教师应具备的所有素质,教书育人。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内容,钢琴基础教学又是钢琴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作为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音乐教育系承担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水平过硬师资队伍的重要使命,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承担的主要工作是音乐教育和教学工作,演奏技能是基础,教学方法则更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提升钢琴教学方法方面的素养,可以显著地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目前从事钢琴基础教学的教师,水平良莠不齐,虽然他们大都毕业于音乐院校或各高校的钢琴专业或音乐教育专业,但缺乏钢琴教学理论知识的储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大都仅凭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学习心得进行教学,系统地学习与掌握钢琴教学法的教师不多。针对这样的现状,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课程引入钢琴教学法内容显得必要且紧迫。
2.3加强学科横向联系,融入先进教学理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只注重钢琴弹奏法与音乐分析法的教学,忽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及键盘和声的融入,是传统钢琴教学的一大弊端。将乐理、视唱练耳及键盘和声有效地融入到钢琴教学中,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不再枯燥。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更深刻的层面上精准把握和演绎作品,同时对结合实例学习到的乐理知识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与更加透彻的理解。视唱练耳的教学与钢琴弹奏教学的配合,可以要求学生在正确唱出旋律的同时在钢琴上面进行简单的伴奏,一是可以提升视唱的音乐性,二是学生的键盘能力、自弹自唱的协调能力也会在这样的练习中得到有效提高。所以,不应单纯割裂钢琴弹奏法、音乐分析法、基本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声等学科的教学,应加强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互相融入,互相印证,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0世纪以来,在教育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推动下,音乐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念与方法,并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其中认可度较高并广为传播的有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3]。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很早就引进了柯达伊教学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包括以肢体语言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律动课等,如能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和钢琴基础教学结合起来,就会极大地丰富钢琴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为学生今后的钢琴教学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主要从事幼儿与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柯达伊教学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可使相对枯燥的钢琴基础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更易接受,这对幼儿或中小学生的钢琴基础教育是非常有益的。为提高钢琴基础教学的质量,拓宽学生视野,可以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体系中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有效地融入钢琴基础教学。在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可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内部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在高等院校音乐学科的教学中,钢琴教学是基础,各系各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上钢琴基础课。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师资力量紧缺,不少老师面临超课时量和教学任务繁重的困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相应缺乏教学实践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设想开设一门钢琴教学实践课,让学生实践教学,以各系非钢琴专业的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对一教学或集体课教学等形式都可以实践,实践后由同学们进行互评和由老师进行点评。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紧张状况。
2.4选用多样化多层次的钢琴教材
在钢琴基础教育中,应在传统钢琴教材中加入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特别是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中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来源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更具有时代特征,更易被理解和产生共鸣。钢琴是发源于欧洲的西洋乐器,一直以来演奏的作品大多是西方作曲家的作品,重视与推崇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有利于钢琴艺术的推广,有利于钢琴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认识清楚这一点,就应该在音乐与钢琴教育领域大力推广本土的钢琴音乐作品,推动钢琴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材编排与选择上,应充分重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西并重,古今并重,促进有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的发展繁荣。在即兴伴奏方面,优秀的教材层出不穷,在选择时应充分重视依据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选择教材,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此外,可以组织学生每个学期或每学年开展一次钢琴教材的评价与推介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钢琴教育行业的新理论与新观点,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的专业修养,而且可以养成读书、选书、评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毕业后教学工作中的教材选择能力。
2.5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的自我提升
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一专多能”音乐教育人才为总体目标,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中起重要作用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却大多是传统钢琴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受的教育大都是精英式的教育。尤其是近年来,新进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有不少毕业于国外音乐名校,主修钢琴演奏,较少关注音乐教育理论。鉴于上述情况,需要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提升,主动学习系统的钢琴教学法,并吸收、融合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配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演奏技巧,将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3结语
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内容,音乐教育系的钢琴教学是为钢琴教学培养基础师资力量。培养真正的音乐教育人才不仅关系到基础钢琴教学的水平,也关系到整个基础音乐教育的水平。提升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水平,需要认清现状,从招生考试制度设置、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扩展与融合、教材编写、教师观念转变与综合素质提升等诸多方面进行改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岩.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J].音乐生活,2015(1):79-80.
[2]邵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钢琴艺术,2004(11):7-8.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方法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理念的革新,推进了高校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也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广泛关注。高校音乐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关系到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趣。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使高校音乐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结合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达到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总体来看,我国的教育思想在根本方面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从内容、形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
1 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事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在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难成体系。1990年以前,普通高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得很少,主要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自1997年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民乐欣赏”“交响乐欣赏”“戏曲赏析”“美学基础”“影视音乐欣赏”等方面,但具体的实施主要还是看学校现有教师的配备状况、教学设施是否能满足排课的需要,以及学校是否重视人文素质类课程等。各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多媒体教室有限,对学生实行限选,即只能在音乐欣赏或美术欣赏两门课程里选一门,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的熏陶。这种情况在很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而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大学生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这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的音乐教育相对脱节或缺失,所以当他们走入大学接受音乐方面的教育时,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大学音乐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知识,还可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以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2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2.1 高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
音乐教育一直被视为我国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但在高校的实际教育中,音乐教育往往因部分领导缺乏重视而被忽视,或由于某些人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音乐教育变得具有功利性。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也会影响我国高校人才的整体素质。
2.2 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积极性不够
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影响,从基础教育到大学阶段,学生一直将音乐教育作为其他学科的补充,学生对音乐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加大了培养音乐素养的难度。
2.3 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在课程设置和学分设置中均存在不合理性,造成了我国高校音乐课程时间短、学分少和课堂内容主要集中在歌曲欣赏等不科学的音乐教育现象。这从根本上降低了我国音乐教育的效果,限制了我国高校人才音乐素养的提升。
3 加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策略
3.1 积极转变音乐教育观念
目前,高校音乐教学主要采用课堂传授专业英语知识,并在期末采取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这种教学方式加大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压力,限制了学生音乐修养的提升。因此,高校应该及时对目前的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作为高校音乐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并且,高校音乐老师应该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丰富学生的音乐思维和音乐生活。
3.2 创新音乐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门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学应该采用一种具备艺术特点的教学方法来提高音乐教学的艺术性。因此,高校音乐老师应该大力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使音乐课程更加现代化与形象化,提升教学效果,以一种民主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学习,使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3 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的个人教学素质的水平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精神面貌都为学生提供了榜样,想要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必须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素质水平。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道德修养,使其树立起良好的人民教师形象,使其充分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从而以高尚的品德来感染学生,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榜样。通过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对音乐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其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激励与评价的管理制度来激发音乐教师的潜力,提升其整体素质水平。
3.4 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锻炼
音乐教育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基础理论知识中,还体现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高校的音乐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的阶段,更应该注重实践活动。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实践性,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创作音乐歌曲,组织学生编排音乐剧等来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组织各种合唱、舞蹈和音乐表演的比赛。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乡村音乐体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大地进行改革和探索,方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为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通过调查了解了我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实施的一些基本情况,看到了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音乐教学取得的巨大进步,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调查虽然是区域性的,然而调查中所了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则具有普遍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如实地反映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现将调查的部分结果作一浅显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初步设想,以期为广大高中音乐教师和教研员研究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音乐教师配备情况
被调查的307所高中音乐教师配备总数为629人,平均约为每校两名,按人均周课时量16节计算,基本能够满足中等规模学校音乐课的正常开设。
从学历达标情况看,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38%,其中音乐专业毕业占99.04%,确保了高中音乐课的专业性。但从了解到的教师专业结构来看,目前音乐教师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声乐、钢琴和舞蹈三个领域,而能够担当选修模块中的戏剧表演、创作或其他乐器专业教学的比较少,导致目前高中学校普遍存在不缺教师缺专业的现象。
如何改变目前音乐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使教师能一专多能,胜任不同模块教学的需要。同时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时也要考虑本校音乐教师的专业结构,合理调配教师。另一方面是改革师范教育,音乐师范院校要根据课程改革和一线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学好声乐、钢琴这两个基础专业的同时鼓励学生选学其他专业,以满足高中音乐课程内容多样化的需求。第三方面是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学校提倡教师或学生走班上课,甚至可以让区域之间的音乐教师实行跨校兼课,或者聘请社会上的音乐专业人士到校兼课,以弥补本校师资的不足,落实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音乐课程开设情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高中音乐课程内容由六个模块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六个模块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生在音乐课上每完成18学时的学习任务,通过考试或考查评价,可获得1学分。每个高中学生须在音乐课中获得的必修学分为3学分(54课时)。
各校音乐开设总课时数及模块选择情况见下表: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能按规定开足54课时的学校占被调查的307所高中的20.52%,有61.88%的学校开设总课时为36课时。各校选学的模块主要集中在“音乐鉴赏”和“歌唱”这两个模块,另外几个模块开设的相对比较少。这表明,目前高中音乐课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课时不足,选学模块单一,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要求,是为了全面实现高中音乐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而设定的。因此,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把握课程标准,开齐开足音乐课程。在开齐开足必修模块(音乐鉴赏)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快推进选修模块的开发与开设。
浙江省于2012年9月开始实施《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加快选修课程建设,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根据该方案,我省普通高中课程的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为学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提供了更多的时间。
同时,我们也可以基于目前的现状,积极探索高中音乐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促进高中音乐课程的多样化发展。我省广大音乐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如: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最大效能和价值(详见《中国音乐教育》2011第1期《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重组策略探究》);对音乐教学模块进行整合教学(详见《中国音乐教育》2012第6期《以鉴赏为基础的多模块整合教学》);开展高中音乐教学的分模块小班化教学,即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个组,由两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实施不同的模块教学;国家课程校本化,我省许多高中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专业特点,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等模块进行了拓展与二度开发,形成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标”化,根据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结合当地的音乐资源开发地方课程,这些地方课程一方面能够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传承和发展了当地的音乐文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三、音乐教材配备与使用情况
调查的教师中完全按教材上课的占10%左右,基本按教材上课的约占71.3%,只上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的占18.6%。学生用书的配发率达到86%左右,还有少部分学校补充使用自编校本教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问卷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造成教师只上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或者在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方面比较随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音乐课时数少而教材内容比较多,让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难以取舍;教师自身对教材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中学生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少;选修模块的教学参考资料较少,教师拿到这些教材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按教材要求实施教学有一定难度等,导致教学的系统性受到一定影响。
我们也对音乐教材的满意度进行了测评,结果如下图:
调查表明:广大音乐教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认同度总体比较好,很满意率为7%,基本满意率达到57%,不满意仅占了5%。
不少音乐老师在调查中对教材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如:增加学生感兴趣和易于理解、学习的内容,不至于过于专业和深奥;教材应该编写得更精练,符合当前音乐课时的实际需求;要从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现有音乐基础出发,重视城乡和地区差异,不能一刀切;多选一些学生熟悉的经典的名家名作编入教材;增加中国传统的经典曲目欣赏,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一些贴近现实生活,顺应时代潮流的学习内容,多一些现代的元素,适当增添近代创作的优秀作品……
四、学生音乐学业评价情况
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对学生的音乐学业成绩评价实行学分制,我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对学生音乐学业评价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调查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校是由音乐教师自行组织评价的,评价内容以“音乐鉴赏”和“歌唱”居多,评价方式多为书面测试与现场表演。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学校对音乐学科的学分认定工作还不够重视,对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等都缺少明确的要求,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也缺乏指导和监管,导致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音乐学业的评价流于形式,随意评价、随意送分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加快研究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音乐学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并建立系统科学的音乐学业评价机制,使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在一个科学体系中得到全面的体现,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同时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也要成立学生学业评价领导小组或其他专门的组织加强对学生音乐学业评价的指导和管理。高中音乐教师更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中音乐学业评价的方式、方法,如采用现场表演、听音乐答题、问卷调查、论文、报告、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小组活动、课堂陈述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表演或书面测试。要重在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艺术竞赛结果或参与学校艺术活动情况来代替音乐学业评价。
五、学校音乐室配备情况
从各校音乐室配备情况来看,具有一类配备标准音乐室的学校有207所,约占67.42%,基本能满足音乐教学的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对音乐教室硬件配置要求也更高了,特别是对于选修模块所需的专用教室需求更迫切,但从数据显示来看,选修模块教学所需要的舞蹈室、乐器排练室或琴房、数字音乐教室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
为此,建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满足基本的教学所需。有条件的学校还要为开设音乐学科选修模块提供专用教室,提供网络服务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六、音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在调查时,我们也就音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据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音乐教师比较喜欢自己的职业,工作压力相比于其他高考学科要轻,但老师普遍感到在学校的待遇和地位不如其他学科教师。一些老师在问卷中这样反映:因为要高考,学校、家长和学生一切以高考科目为主,像音乐学科这些不需要参加高考的学科就普遍得不到重视,教好教坏一个样;还有的学校对艺术教育只看重比赛结果,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学校其他老师对音乐课以及艺术活动或比赛不理解、不支持的也比较多,一些学生也抱着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态度等等。因此在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发放、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音乐教师明显低于其他学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