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学培训

中医学培训

时间:2023-10-10 10:42: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学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学培训

第1篇

摘要:伴随着创业教育的进步以及中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尖锐,在中医学类院校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迫在眉睫。中医学类院校毕业生创业教育需要面对的主要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内容、师资、支持、反馈评价等五个具体部分。应用最新的中医学教学理念、设立创业教育、创造创业文化气氛并且对实践教育进行强化等是中医学类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需要进行的主要步骤。

关键词:中医学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们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以及能力,让他们拥有创业的想法,开拓创业思路,具有创业素质以及掌握相关的创业知识,从而具备创业能力。中医学类院校办学是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宗旨的,因此创业类教育对中医学院学生来说距离略远, 而且中医学类院校的专业掣肘和其学科的学习方式以及社会环境对医务工作者的特殊需求性及中医学类院校学生的惯性等原因,在不经意间为中医学类院校学生的创业活动创造了无形的障碍。 笔者在下文中对这些成因进行了探讨。

一、中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1.1创业教育的相关体系以及包括的内容

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一般分为三个大类:一是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的培训, 二是创业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三是创业中有切实作用的技能技巧的学习。 具备创业素质是想要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同时也是成功创业的基础;创业学学科理论是进行创业的前期指导以及必须要具备的知识储备比较常见的有KAB 创业教育或 SYB 基本创业知识等;创业实践使能否付诸实践的前期检测,同时也是理论基础和实际应有的结合、从而形成创业素质的过程。【1】三者紧密关联相互影响,构建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常见结构。

1.2创业教育的师资匹配

创业教育是一项并不简单的过程,而且教师团队是保障创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所以创建一支具有过硬师资条件的团队是很有必要的,有过硬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前期引导对他们的未来创业是有很大裨益的。 研究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事例发现,进行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不仅仅要具备优秀的教育心理、过硬的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还要有某些强大企业里的精英人员、相关方面的专业以及在我们身边的典型事例。

1.3创业教育的辅助体系

想要创建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系统,不只要拥有教学管理、研究、实践、基金等组织体系,还要尽可能的加入政府的相关帮助和指导。 中医学类院校毕业生的创业基本只停留在理论平面上,这导致他们不具备现实生活中的实干经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中医学类院校应该对于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进行扶持和相关指导,而有关政府部门也应尽力提供相关帮助,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创业在前期就直接宣告失败。【2】构建一个创业辅助系统不仅仅可以帮助大学创业群体按照中小型企业的合法手续以存在,还可以将政府等部门作为后盾,可以提升小型企业的稳定性。

二、中医学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2.1采用最新的中医学教学理念

要进行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让中医学类院校采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中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中医学专业性质较为严肃而且中医学相关知识极为复杂,传统的中医学教育是以将毕业生定位在救死扶伤和治病救人之上。 而现在中医学理念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一是如何进行疾病以及伤痛的预防;二是对疾病的医疗和诊断;三是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四是尽量防止患者死亡时间提前,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护理服务档次。 1999 年,国际中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纽约成立,而后就确立了全球中医学教育都需要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对临床医务人员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了制定,具体包含七个方面:职业素养、服务态度、个人行为;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应用;沟通能力;卫生系统;资料数据管理;研究思维。所以,现代中医学的最新需求以及传统中医学教育方式存在着矛盾, 现在中医学不仅仅需要毕业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毕业生具备着很强的综合能力,所以中医学类院校的教育重点应该从知识逐步转移到创业精神以及创业素质的方面,从而提升中医学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

2.2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眼下,国内诸多高校极少有开设创业类课程的,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今对于人才的需求。中医学类院校具体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课程改革:一是强化专业基础课教育,为学生下坚实基础,尽量让学生做到学识广博。二是增强文理科的合并,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三是设立综合项目课程,扩充学生们的眼界,强化学生们的非智力因素以及相关能力。

2.3建立全新的中医学创业体系

中医学类人才的培养和创业体制要确立新的目标,先进行人事管理系统的改革,将培养和运用有机结合,逐步将中医学科技人才培养和创业体制由封闭逐步转为开放。首先,面向全球,全面强化中医学类院校培训体系的改革。 要走校与校交流以及与国际合作的路线, 尽力推动教育培训课程的综合、逐步将教育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国际化。 这样的合作交流可长可短,可以进行学术交流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专家互相讲学的手段,抑或使用进修或者共同完成协作课题的方式。【4】 其次,将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充分学习国外创业教育获得成功的经典案例,做到博采众长。

三、总结

付诸实践是大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强化个人能力的空间,对于拓宽专业途径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好的使用社会有着很好的帮助。 中医学类院校应当针对性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们进行社会实践,比如进行义务诊疗服务、进行社区服务、创业模拟等形式的实践,全面扩充原有的专业实习的固定方向,让他们将所学到的东西付诸于实践,强化学生们创业的能力。 有能力的高校还应该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大学毕业生们提供实践的场地以及练习的环境,还可以选择将毕业设计或者论文等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可以为广大企业提供紧缺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新宝.创业教育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影响及政府推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7):149-153

[2]李丽芳.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评析[J].高教探索,2012,(4):57-61

第2篇

在医学院校中,中西医结合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广泛的教学方式,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并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中西医并重是我国的国策之一,也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两种医学体系无论是产生背景还是诊疗体系都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中医理论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懂。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面临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故本文就西医院校中医药学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及创新。

1西医院校中医药学教学的现状

2011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达到每万名居民中有2名—3名全科医生,根据《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的规定,《中医学》是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重要课程。中医学一直是西医院校教学课程的必修课,大纲明确规定了西医院校中医学科的目标和基本要求。但西医院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了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校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

第一,西医院校的主要业务领导多为西医出身,思维深处深受其思维定式的束缚,自然形成了轻视中医教学的倾向,认为中医学课程顺其自然过去即可。他们很少深入研究,更谈不上指导。第二,西医院校中医课程课时量日趋减少,课时介于40—90之间,开设60课时之下的西医院校居多。《中医学》课程由必修课转为选修课趋势明显。第三,中医药学科开设的时间偏晚,西医院校中医课程多安排在大三以后,此时学生巳完成西医学基础课程和部分临床课程,西医思维模式已基本固定,很难改变。最后,西医院校很少或几乎没有给学生提供中医临床实习的机会。

1.2学生不够重视

西医院校的学生对中医学课程不重视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受中学阶段急功近利的高考升学影响,做题机会多,古典文化认真细读的少,认为中医跟艰涩难懂的古文有关,天然形成对传统中医药学的恐惧心理,甚至认为中医是害人的、治不了病,这可能是受鲁迅作品的影响,在鲁迅《〈呐喊〉自序》中写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其二,是对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几千年来传统中医药学对康复、疑难杂症、西医外科后跟进治疗的重要性。其三,是认为自己上的是西医院校,应当主攻西医,认为中医药学课程可有可无,结果是考试突击,蒙混过关,拿够学分草草收场。

1.3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科教师作为传统中医这一学科传承环节中的关键,他们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一,西医院校中医科教师心甘情愿把中医学课程置于辅助学科的位置,心理上做好了让步的准备,因为他们认为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只是个过场而已,行动上已经开始得过且过。其二,中医学科教师对西医院校中医学生教学准备不充分,针对性不强。多数情况不能因材施教,教学中没有考虑西医院校学生对这一学科的认知现实,把给中医专业学生授课的材料不加取舍并以较快的速度教给西医院校的学生。其三,教师教法陈旧,不具有吸引力,很多中医学科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照本宣科,很少或没有采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堂松散,教师只顾自己讲解,与学生互动交流很少,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现象时有发生。其四,教师评价学生的科学性应待提高没有严格的考试规定,考试前划范围,较小范围划定重点的情况时有发生,结果造成学生猜题、押题,进而形成学生对中医学科的倦怠和轻慢。

1.4学生展示中医药效能平台较少

因为是西医院校的中医学科,因此学校给学生提供中医药展示的机会相对较少。如很少开展中医学科教学的研究,很少调研学生学习中医学科的现状,没有或很少在学生中举行有关中医学科的活动,中医学科教学注重理论的讲授,很少有临床实践的开展,学生感受不到中医学科对病人和对自己隐性和显性的作用。

2加强西医院校教学的基本对策

2.1创设良好的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的氛围

良好的校风非常重要,良好的学风更重要,而西医院校在必要的时间、在一定的范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中医学的氛围尤为重要。作为学校领导层首先应当不折不扣地贯彻国务院有关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药学课程的文件精神;同时还应当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政策导向方面为中医学科的开设保驾护航;还要加强对中医学科教师的指导和管理,给他们加油鼓劲,要求他们理直气壮地管理学生、理直气壮地教授传统的中医学科、并且创新性、多渠道的教好本门学科,要建立中医药学科教师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普及型的宣传,在必要的时候举办学校有关中医学方面的活动——如我爱传统中医药周等,以改变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学科根深蒂固偏见;最后要发现对中医感兴趣的好苗子,尤其要寻找那些能够融贯中西医的好学生,要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给他们足够的鼓励,促使他们坚持到底。

2.2西医院校应强化对学院中医药教学的管理

西医院校中医药教学多以教授个体教学为主,以大班讲座形式实现教学目标较多,整个教学过程相对宽松,学校管理力度较小。要实现一门学科最终目标的理想的达成,必须对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终了考评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讲过程的管理比结业时的考试成绩考评更为重要,因此学校应加大对中医学科教学的过程性管理。在有些环节上应借鉴西医教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强化。应当推荐那些有中西医背景和热爱传统中医的开明学者教授参与教学的管理和实施。如什么时候开设中医药学科,达到多少课时,理论课程该如何开设,中医临床教学怎么做,教学的过程管理应该怎样落实,这些问题都应该依据不同院校的层次明确下来并予以督促落实。要抓基础,树典型,共成长,造就良好的西医院校中医药教学的生态环境。

2.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

    西医院校的教师习惯了几个小时的讲座经常埋怨学生思想开小差,不注意听讲,不积极参与讨论等。其实有机会应该自己在台下多听听别人的讲话,要求聚精会神听讲一个小时,可以肯定的说,很多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因为你对他讲的根本不感兴趣,他讲的非常乏味,你听不下去。学生学得课程可多了,他每天要连续听几个小时的讲座,他们思维活跃,但也最容易听力厌倦。尤其是那些自制力比较差,中学阶段被家长老师强迫学习,被迫考入大学的学子更容易厌学,更容易失去学习中医学科的兴趣。因此,教授本门学科的教授一定要怀揣一颗热爱传统中医之心,发扬国粹之心,为中医药的传人使出浑身解数搞好自己的教学。作为西医院校中医教师首先要充满信心,要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自豪,要有一种仁者智者的风范;其次应当专业过硬尽可能做到融贯中西医,以自己的气度和专业示范学生;另外,讲座的准备应非常充分绝不应付,即便是传统的讲授也要全方位准备,讲授要风趣幽默。要把枯燥的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能做到抽象问题形象具体,图文并茂。力争使自己的学生在幽默的语言环境下,在非常接地气的交流中得到享受、学习和提高,并为课后的进一步研究留下宽广的空间。

2.4建立长效机制,固化中西医结合成果反推西医院校中医药教学的发展

    西医院校侧重点在西医,这是必然的事实。我国医疗方针政策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重”,要落实贯彻好国家这一方针,培养好优质人才是关键。中医院校在主攻中医的同时,兼顾了西医甚至西医教学有强化的趋势。而西医院校有专攻西医,弱化中医教学的趋势。可以说在西医院校如何贯彻国家医疗方针尤其是如何落实好中医药教学方面的要求矛盾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还应从长效机制上考虑。首先是贯彻政策,立好规矩。国家有规定有政策,教育部对教学有要求,为何落不实?

西医院校在中医药教学方面必须有很好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机制——也就是要立好规矩,不能像有些人理解的中医药学玄乎、神秘、把向管理要质量的问题给模糊化,最后成了不了了之。有了规矩必须严格落实。严格管理、细化、具体化的规矩使中医药教学有章可循,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也可以使从教者有阶段性成就感,使学生有阶段性进步感。第二是中医学开设的时间应提前,最好在第二学期甚至可以提前到第一学期,为何这样说?西医院校学生在原中学阶段均为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对传统文化方面用时较少,从心理上来说容易对传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形成不屑一顾的概念,如果开得太晚,西医思维一旦形成,那么学习中医学只能是走走过场、混混学分而已。第三是课时要开足,并划设专修和必修。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药学,笔者认为还应从普及和向中西医有效结合的高层次发展。把教育部规定的教材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分为必修和选修对教授有好处,对学生更有好处。教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游刃有余的教学,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进行取舍。学有余力,志向远大有志于融贯中西医的学生在热爱传统中医教授的指导培训下必将受用无限。而更多的西医院校学生在中医的学习上达到基本的理解、普及,在他们心里深处或是在今后的从医生涯中不排斥中医,能合作就可以了。第四是分层次开展西医院校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医药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讲理论,不开展大量的实践,永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西医院校应该有学生开展中医药学临床实践的基地,把临床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要分层次、带着问题,尤其对那些选修学时多、对中西学有兴趣的学生要多关注、重点关注,多让他们开展临床实习及研讨活动。第五是成立专项资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变人文教育现状。中医学处境尴尬,周期长,不像外科手术见效快。现实是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中医大家或者说融贯中西医的大家远比成为一名有名气的西医专家困难得多。所以西医院校从长效机制来看,还应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巩固人才方面多想想办法。学校想办法建立一个这一方面的基金对那些在西医院校从事中医教学方面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那些有志于融贯中西医,有志于为传统中医奋斗学习的优秀学子予以奖励不失为一种人性的有效的方法。

第3篇

Connection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of medicine college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need of grassroots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HAN Xinxin CHEN Linxing

Dean's Office,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the township hospital in Yunnan Province or the municipalities (state), county, find that basic Chinese medicine talent shortage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Yunnan Province. Major performances are shortage of clinical subject leaders and technical cadre-man i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lack of personnel in Chinese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alent fault. Meanwhile, the talents are not with high technological level, part of who are with Western medicine trend. To solve those above problems,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main channel of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make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by taking advantages of education resources: to expand the autonomy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free cultivation of rural oriented medical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 efforts to cultivate adaptive tal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cultivate “fitting all, doing well ”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an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Grassroots; Connection

在云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中医药与西医药互为补充,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为此,2010年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在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60%以上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中医门诊和中药柜;到2020年,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和继承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疾病防治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天然药物研究生产基地,实现中医药强省的目标。201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除少数边远、民族地区以外,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或中医馆;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但在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仍然存在学科带头人缺乏、科研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不强、特色优势不突出等问题。然而,中医药人才尤其是基层的中医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其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云南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上述指标的完成,首先要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本文认为,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做好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基层中医药人才需求的衔接工作。《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医药院校教育,应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1 云南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通过对云南省市(州)、县级、乡镇等各级中医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中医科采取调查问卷、科教科电话咨询及邮件调查等方式,调查了5所市(州)级中医医院、9个市(州)的15所县级中医医院、10个市(州)的24所乡镇卫生院中医科的中医药人才状况,数据截至时间为2014年8月31日,得到表1~3的有效数据,并对表1~3中的三个层级,即市(州)级、县级和乡镇的中医药从业人数、中医药从业人员中的副高及以上人数和本科及以上人数做了均值趋势图(图1)。

表1 调查的5所州市级中医医院中医药人才状况(名)

由表1~3、图1可以看出,云南省现有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与服务需求严重不匹配,结果显示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1 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愈加匮乏

图1显示,从市(州)级、县级、乡镇三级来看,越到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数呈骤减趋势。表3显示,24所乡镇卫生院中有7所无从事中医药人员,根据卫生厅提供的数据,我省基层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的仅占30%。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匮乏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毕业生难于下到基层工作或不安心在基层工作。调查的15所县级中医医院中有5所在2014年招收不到中医药类高校毕业生,乡镇卫生院几乎招收不到中医药类本科毕业生,其他经过中医药知识培训的人员也由于待遇问题、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流动性大,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基层中医药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1.2 基层中医药临床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愈加匮乏

图1显示,从市(州)级、县级、乡镇三级来看,越到基层中医药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也呈骤减趋势。由于工作条件、环境、待遇及编制限制等原因,绝大部分高级职称人员都集中在省、市(州)级医院,如玉溪市中医医院、曲靖市中医医院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分别占其从事中医药人员总数的34.0%、36.8%,而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地级县医院)、姚安县仁和卫生院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分别占其从事中医药人员总数的2.2%、0%。据云南省卫生厅统计全省有30余所县级中医院无高级职称人员。

1.3 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偏低,甚至无学历

表3和图1显示,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人员几乎无本科学历,严重限制了中医药人才技术水平的提高。即使个别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者培训,严重限制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24所乡镇卫生院中有19所被调查人员表示不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说明中医药在基层减轻群众医疗负担、降低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方面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中医药人才素质有待提高[1]。

1.4 基层中医药人才断层问题更加突出

15所县级中医医院和24所乡镇卫生院中被调查人员均表示存在或明显存在中医药人才断层现象。随着老一辈中医药专家的相继退休或去世,加之中医药人才培养上的不力,云南省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断层现象尤为突出,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医医院和卫生院中医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制约了中医医院和卫生院中医科的发展[2]。

1.5 部分中医药人才有西医化趋势

15所县级医院被调查人员均表示存在中医药人才的西医化趋势,部分医院和医生由于经济利益的趋使,加之部分患者认识上的误区,常常“打中医的牌子走西医的路子”,中医不像中医,西医也不是西医,出现了“不中不西”的现象[3]。

2 云南省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采取的政策保障措施

云南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县、乡镇、村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而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政策,患者较多,医疗任务繁重,现有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与服务需求严重不匹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仅仅能提供开中成药、按摩、理疗、拔罐等为数不多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对中医药治病、防病、养生、康复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城乡医疗机构中的服务作用,云南省2010年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1年重新修订出台了《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例》,2014年出台了《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这些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为进一步做好云南省中医药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云南省还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工作、中医药标准化培训工作、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工作;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中医学专业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启动了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基本知识培训的培根工程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云南省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现状,但笔者认为,要想根本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实现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有机衔接。

3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衔接状况

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衔接,不仅仅是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还包括云南省中医药类高校及开办中医药类专业的高校结合省情、校情,根据基层卫生工作需要对口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

3.1 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

云南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在省内范围招生,根据培养协议毕业后服务于农村乡镇卫生院。见表4。

表4显示,截至2014年,昆明医科大学共招收954人,大理学院招收558人,云南中医学院招收430人。但这3所高校中只有云南中医学院培养的是中医学类免费医学生,其他两所高校培养的是西医临床医学类免费医学生。从表4可以看出,云南中医学院培养的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培养数量还不到临床医学的1/3,第一批订单定向学生到2016年才能毕业服务基层,且数量较少,短期内无法起到改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状态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定向生的培养无疑是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少数州市为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问题,已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措施,例如昭通市人民政府2013年与云南中医学院签订了培养协议,已招收60名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进行培养;普洱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也与云南中医学院签订了培养协议,已招收20名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进行培养。

3.2 中医药类高校“四得”人才的培养

云南中医学院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担负着引领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历史使命。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得”人才,云南中医学院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中医、中西医临床、针灸推拿等医学类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即到生源地医疗机构接触患者、体验医疗环境,了解医疗卫生工作情况等,同时开展“三下乡”活动。这些措施既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又锻炼了学生接触社会的能力,使其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诊疗等开展情况,为其日后服务基层中医药卫生事业奠定了认知基础,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树立了神圣的使命感。2006年保山卫生学校升格成为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使其成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近5年来为云南省滇西地区培养了一批中医药技术人才[4]。

3.3 中医药高校开展中医药类专业继续教育

目前,云南省有云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云南中医学院、大理学院开展本、专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药继续教育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以3年为期的学制教育,学习方式以业余学习为主;非学历教育以短期培训为主,采取办培训班、进修、讲座、学术会议、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以业余学习方式为主的3年学制教育,包含中医学、中药学专业。高校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为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了学历提升和知识技能培训的机会。

4 实现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有机衔接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曹洪欣委员在谈到国家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时,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医药,关键在基层;定向培养、提高待遇,制定相应政策缓解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现状,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广大农民提供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因此,发挥高校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作为解决我省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对我省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充实及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适度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调整生源结构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做了进一步的明确。政府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我们已进入“改革常态化”的时代,通过简政放权,使云南省中医药类高校以及开办中医药类专业的高校拥有或者部分专业拥有招生自主权,可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加大急需中医药人才县、乡(镇)、村的生源数量,减少无计划需求或者需求较少的州市生源数量,因为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概率较大。因此,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可以适当增加基层中医药从业人才的数量。

4.2 高校加强农村订单定向中医药类专业免费医学生的培养

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好农村订单定向中医学专业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在此基础上拓宽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专业范围,使中医药类专业均可纳入。

云南省高校在培养中医药类农村订单定向学生时,应突出中医药实践技能的培养,融入民族医药相关知识,培养具有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坚实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基本的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能从事中医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各州市根据基层中医药卫生人才需求量,适当增加每年免费医学生培养数量,形成人才梯队[5]。鼓励省内各州市效仿昭通市、普洱市采取积极措施与高校签订培养农村订单定向中医药类人才协议,可以计划性的弥补基层中医药人才的空缺。

4.3 高校加大社会适应性强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力度

中西医结合人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西医结合人才不是用西医的思维培养中医人才,更不是将中医西化,而是培养既具有中医思维,又能掌握中西医临床诊疗技能的人才。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坚持中西医兼通,将中医和西医融会贯通,提高临床疗效,真正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特色。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也急需纳入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项目。国家还应针对中医药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出台相应政策,细化其执业范围,避免医疗纠纷。

4.4 高校要培养基层适用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中医药人才

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类本科高等学校――云南中医学院在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基层适用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使毕业生成为医疗保障体系中“最边远、最贫困、最艰难”地区的网底卫士。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政府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突破口,破除人才培养瓶颈,真正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基层适用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切实形成“情注边疆,培养‘四得’人才”的育人特色。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类专科高等学校――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要发挥其培养实用型专科人才的优势。在鼓励、引导本、专科毕业生发扬奉献精神和到基层锻炼的同时,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待遇和保障政策,以吸引和留住人才[6-10]。

4.5 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中医药类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为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中医药人员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为基层各类各层次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学历提升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机会。云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正逐步开展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使受教育者可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及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既有效解决在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基层边远地区和部分医务人员外出学习困难的问题。

第4篇

中医,中华民族之瑰宝,古往今来,为保卫炎黄子孙之健康功不可没。今天,她在诸多有志之士的努力之下传承。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署理院长林志秀博士表示:“中医不但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配合科学技术,方能适应21世纪的发展节奏,被人们更好地使用与承传。”今天,他为中医行业授业解惑多年,旨在将正统、主流的中医传承给下一代,造福人间。

授业解惑,传承正统、主流中医

1987年,林志秀先生自广州中医学院(即现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系本科毕业,一晃眼过去了30年,这三十年内,是他对中医的坚持与热爱。

当年,带着对医学事业的憧憬,林志秀先生先後成为了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生药学博士,英国中萨大学健康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医系高级讲师,2003年当他踏上香港这片热土之後,中医之路在此延续。

回到香港之後,他成为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助理教授。回归之前,传统中医在香港顽强地生存着:“以後,中医正规高等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从无到有。”作为中医专业领域的教授,林志秀先生教学十几年,最深的感触莫过於:将正统、主流的中医传承给下一代。众所周知,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佑着我中华民族不断繁衍生息。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中医治疗手段大多是因人而,难免会出现一些非主流的诊治手段,所以保留中医的传统,主张其主流性,在推动中医朝着医学方向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专业范畴方面,林志秀先生主要涉及中医临床、中医药临床试验、中药药理,专注研究领域有: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实验研究及抗银屑病中药外用u剂的研发、中药鸦胆子治疗胰腺癌的化学成分和分子机理研究、具神经保护作用之中药有效成分的确定及药理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後吞咽困难及老年人尿失禁的临床研究、系统性评估中医药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与整个中医学院共同发展。

曾经,在英国中萨大学健康和社会科学学院担任中医系高级讲师兼临床带教医师时,林志秀先生接触到一批有心学习中医的外国学生。“早在十七世纪,中国传统医药就随着传教士传到了欧洲K受到欢迎。在1990年代,中医在英国虽说还不是很流行,但已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那时我就在伦敦中医药研究所担任中医师和针灸师。再後来,在我教授的大多数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医之前就有曾接触过中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热爱。”中医在国外被认可鼓励着万千的中医人。

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推动之下,香港首个由大学主导,同步发展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服务及教学的基地――“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为了能让更多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中大医学院也一直在构思集科研、临床服务及教育於一身的研究学院,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常规化。因而,才成立了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林志秀先生,正是该研究所的中医药召集人。

中医不但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身处香港,又担任大学的中医教授,林志秀先生更容易触摸到中医的现状。流行在内地的中西医结合在香港s一直被视不可能结合的两大医学。一直以来,香港的医疗体制实行西医和中医分轨制,然而建立在不同传统文化、哲学和科学体系的中西两医,各有优势和不足,因而两者的互补,方才是人们期盼中的中医院被筹建的需要。

林志秀先生指出,中医治疗具明显优势的病种大体包括病毒源性疾病、功能失调疾病、骨关节疾病、妇科病、各类皮肤病以及一些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中风和各种大手术後的调理等。在治疗中,以中医药的方法和手段为主,但现代医学的检查和诊断必不可少。因而,只有将中西医两者的优势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将中医服务做得更好更强。“我主张筹建中的中医院医疗模式应是以中为主,以西为辅,既突出中医治疗的特色,又不忘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和必要的治疗手段,多重保证,以确保医疗安全,为患者健康加分。”

“其二,筹建中的中医院将为香港中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十分宝贵的实践平台。成立以後,中医专业大学生将拥有临床实践的机会,为他们今後更好地走向从医之路、服务社会提供了一层保障。”

近年,香港ハ殖隽艘慌学习、接受中医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了中医诊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读了中医,这对於中医在以往处於“捡漏”的角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从事中医教育、研究事业二十多年的林志秀先生深刻地体会到:“在未来,中医不单单只是传承,更在於创新,与科学技术接轨,与时俱进,才能生生不息,得以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为全世界人们带去优质的中医服务。”

中医的未来之路将是专科化之路

对於中医未来的发展,林志秀先生曾作了多次的深入探讨。多年前,他曾就此发表了《中医专科化是香港中医发展必由之路》。

文章中表示,“不可否认,中医专科化将是本港中医未来发展的趋势”。他指出,中医专科化可借鉴香港西医专科模式,借鉴其专科学院的培训考核和发牌模式,缩短用於探索符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同时在硬件设施方面,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软件方面,则需通^专业的培训、考核、进修及受理投诉等环节,做好专科人才管理,促使中医专科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另外,在人力和技术方面还可与大学合作,严把培训源头关,培训出高质素专科人才。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医药在香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斐然成绩,而中医师的]册制度无疑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未来,中医的专科化将是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举措的实现是广大患者的福音。”

第5篇

【关键词】西医院校医学生中医学课程见习带教中医基础临床技能

【基金项目】2019年度昆明医科大学教研教改课题基金(课题编号:2019-JY-Y-105);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项目(项目编号:ZLXS201919);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122-02

据调查,大约90%以上的中国人都接受过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时间,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及丰富经验的中国传统医学[1]。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是我国在传统生命科学中最具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域[2]。数千年来,为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所有的综合医院都必须设立中医科室,同样,中医学这门课程也是西医院校医学生的必修课,旨在为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奠定基本的中医学知识基础,拓宽医学生的视野,使其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多一种运用中医学技能治疗疾病的方法[4]。然而由于中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多、分配课时少,普遍没有相关前导课程作为铺垫,中医概念较为模糊、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导致很多西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认识不够,存在偏见,或者不感兴趣,认为对自己今后工作的帮助不大,那么,如何让西医院校的医学生正确认识并能接受中医,适当掌握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协作,变得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中医学课程开展的意义及必要性

大多数的医学生毕业后都会进入医院工作,成为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今后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患者,现今各大西医医院都在开具中成药、中药针剂治疗,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可以针对患者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后,再选择对症的中成药或中药针剂治疗,会增加治疗疗效,让中医中药能够得到合理适宜的使用,避免浪费医疗资源,同时也可以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降低医疗纠纷,让患者受益。

虽然西医院校都将中医学这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通常都只有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而见习带教课通常都只有一天,甚至有的西医院校仅为中医学这门课程开设了理论课时,而省略了见习课时,因此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在临床上见习中医学课程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如何利用这有限的临床见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更加走近中医临床,将理论课所学习的中医学的内容运用于临床实际,在面对中医患者时能够结合中医四诊收集到的资料,作出初步的中医诊断,并能对患者进行恰当的中医辨证分型,制定适宜的中医治疗方案,在选择中成药和中药针剂时能够合理选择用药,中西医优势互补,培养出具有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及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中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中医见习课在西医院校的开展现状

西医院校中医见习课的设立是为了使医学生从中医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应用进行过渡,是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临床进行实践的第一阶段,然而传统的中医教学较为注重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现代教育观则要求通过教学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因此,如何能通过老师的带教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并真正接纳中医学,是有效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课程的兴趣和探索意识,实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学者引入了SOAP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也有学者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FlippedClassModel,FCM)[6],两种见习带教方法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来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虽然国内也有学者针对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在中医学见习课的带教方面展开研究,但是文献数量非常少,研究得不够深入,而且大多是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进行研究,并没有从整个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见习带教方面进行研究,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中医见习带教体系。

由于中医学这门课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查阅外文文献时发现,几乎查不到国外学者针对西医院校医学生中医学这门课程的临床见习带教做相关研究。但是,中医药走出中国大门是势不可挡的,作为东南亚华人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加坡中医专门学校结合自身特点,贯穿中西医汇通思想[7],自行编撰中医教材来施教。同样,虽然加拿大中医的教育历史很短,其五个省的立法法规以及中医教育亦不尽相同,但是均对中医进行系统监管,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制定了加拿大中医教育的国际标准[8]。

三、中医见习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来说,要掌握中医基本临床技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门课程的见习课时一般是9个学时,安排一天的时间在中医临床科室见习,想要利用这短短一天的临床见习时间让非中医专业的学生提高中医基础临床技能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对于非中医专业学生来说,了解祖国传统医学有利于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分析国内外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的现状,了解到在非中医专业医学生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医学生进入中医科室临床见习的时候,大多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大致了解一下中医科室开展的中医诊疗项目,参观一下科室的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并未能得到全面系统的中医临床基础技能的见习带教,导致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在面对需要进行中医诊治的患者时动口和动手能力都不足。

因此,提升带教老师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见习带教水平,逐渐形成中医基础临床技能见习带教体系,力求让非中医专业学生在见习带教后能够提升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在給医学生作相关培训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表现为:

(1)对医院及整个医疗环境而言,很多西医医院都在使用中成药、中药针剂进行治疗,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对于中成药以及中药针剂的辩证用药方面会有一定的帮助,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同时还可以保证医院的经营管理,为医院带来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对于教学质量而言,在提高学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授方法与技巧,推动教学工作发展。通过非中医专业见习生中医基础临床技能的提高,加深西医院校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加强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协作。

(3)对于医学高等教育而言,《中医学基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结合非中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合的中医基础临床技能带教方法,可以促进非中医专业学生中医见习带教体系的建立。

第6篇

[关键词] 中医教育;纯中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R19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007-02

随着老一代中医药专家纷纷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中医师正在逐渐远离传统轨迹的新时空中成长为“新中医”,人们普遍认可的那种“纯正的中医”正从现实中消失,并有逐渐转变成为一种历史回忆的趋势。

中医“不纯”的直接后果是没有或少有临床疗效,疗效差的后果是患者不来找你,这就使临床阵地萎缩。残酷的现实就是中医医院不景气,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水平不高,西医水平又不如西医院校毕业生,造成就业困难,有的甚至被迫改行……最后导致有人吆喝着要取消中医。时代在呼唤我们要培养“纯中医”。

所谓“纯中医”[1],绝不是与世隔绝,知识面狭窄的代名词。而是坚持以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熟练正确的中医技能诊治疾病,并取得预期的疗效。“纯中医”绝不夜郎自大排斥西医,相反,由于其中医水平高,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还能在遇到问题时虚心向西医请教,汲纳新知,取长补短。当然,这种取长补短绝非庸俗的中药加西药。

基于此,我校正在筹划招办“纯中医”的试点班。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2]。在古代,中医无论是师承或家传,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凡习中医者,多是从小就耳濡目染,从实践中学习,终身临床,以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医,使中医学历经几千年而不衰。我们今天学习和继承这一传统医学,就是要遵循中医学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医学生的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其专业素质中的重要方面,而实践教学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而设定的教学环节;现今,我们在反复强调本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因此,研究“纯中医”试点班的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1 培养目标[3]

培养掌握中医辨证思维,能熟练运用中医方法辨证施治的中医人才。培养能总结和传承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娴熟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准确识药用药,熟练运用针灸、推拿等各种临床技能,处理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的传统中医人才。

2 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构想

2.1 优选实践教学基地

纯中医试点班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开展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由临床医学院与附属医院实行“医教研一体”的管理体制,拥有丰富的优质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为全国示范性中医院和广东省“十大中医名院”,队伍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医疗、科研、服务水平名列全国中医院前列,年门诊量名列全省前茅,专业所依托的高水平的临床学科(含学科、专科)为创新中医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2 建立系统立体式的全程导师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强化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为目的,突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临床教学指导思想。为了结合院校培养和师承培养两个模式的优点,试点班学生采用全程导师制,即试点班每一位同学配备一个导师组(该导师组必须有优良纯中医素质,以经典课程导师为主导,组员包括内、外、妇、儿、骨科的副导,实行“多对一”指导),导师组自学生入学开始即对该生进行全程、全面、全心的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指导。

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课间见习与跟师出诊相结合;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中,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力条件。

2.2.1 在课堂教学阶段,注重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低年级实行预见习,利用暑期寒假要求学生跟导师组出诊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高年级实现课间见习与跟师出诊相结合,临床课教学中都安排课间见习,到相应的门诊和病房实践,通过见习,了解各专业各学科临床疾病处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种的临床诊治方法、思路,为课堂基础教学提供直观的素材,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拟编写出版适合于试点班的临床常用中药方剂歌诀,开展中药方剂四大经典等知识背诵竞赛活动,增加“诊疗思维训练”和“医患沟通”等临床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2.2.2 重视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有目的地利用校园文化传播方式,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开展了集“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鼓励通过各种途径拜名老中医为师跟诊学习,号召全体同学以基层医院见习、社会调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开辟社会实践基地,与相关当地政府共建基地;组织了医疗队进行义诊义教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2.3 实习前进行强化培训,实习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保障。毕业实习前进行综合强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思路、体格检查、心肺复苏、无菌操作等。临床实践教学中加强实习管理,实施全程导师制、临床教学督导制、临床教学观摩、临床考核改革等质量保障举措,强化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带教老师的临床带教水平。建立临床操作规范资源库、临床小讲课、教学查房等资源库并挂网运行。

2.3 增加实践时数

临床实习(含实践训练)不得少于2 500学时[《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4]的要求是临床实习(含实践训练)不得少于1 500学时]。见表1、2、3。

表 1 毕业实习科目及时间要求

表 2 毕业实习内科24周轮科安排

其中三个是“经典回归临床”的科室:内四(温病)、内六(伤寒)和内八(金匮),内一是心血管内科,内二是消化内科,内五是呼吸内科。

2.4 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一方面思想上重视,继续加大专业教学投入,完善医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教学条件和设备,同时不断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学校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重点建设“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开展试点班学生专业临床技能训练提供优质的实验条件。另一方面要不断规范该试点的两个临床教学基地管理,精益求精,充分发挥中医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功能,使之真正成为具有高临床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中医人才的培养应该实行精品教育战略。希望政府加大对中医教育的投入,培养千千万万的“纯中医”[5]。

[参考文献]

[1]万兰清.纯中医谈“纯中医”[J].江西中医药,2007,12(38):74-75.

[2]杨燕玲.强化中医实践教学 凸现职教特点[J].科教文汇,2008,(25):93.

[3]单丽娟,耿直,刘波.关于加强中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6):772-773.

[4]李振吉.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中医教育;低龄化;现状;意义;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09-02

在我国,虽然中西医并重的发展理念早已确立,但与西医相比,中医药的发展却是相形见绌,甚至屡屡有国内学者提出废除中医的论调。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韩国等邻国大展移花接木之术,“洋中医”发展如火如荼[1]。

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医,关键就在于教育。长久以来,我国的中医教育一直沿着一条传统之路缓慢前行着,教育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发展道路崎岖不平,“张悟本事件”更为中医学界敲响了学术边缘化、危机化的警钟。“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2]提出:“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的基础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我们需要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来继承和发展中医。”如何找到“适合的道路”已成为中医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在思考继承发展的同时,创新也不容忽视,中医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明确现状、有效继承的基础上跳出传统“金箍”加以创新。因此,建立中医教育的创新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1 中医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医类院校的建立和成熟,中医教育逐渐形成了以本科专业教育为主的常规教育模式,即通过高考选拔学生,用若干年时间对其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及后期临床培训。该教学模式确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中医专业人才,但长期遗留的教育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1.1 中医基础知识薄弱

中医是一门拥有庞大知识体系的学科,不少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阶段经常通宵达旦,因而会产生“学医苦、学医累”的消极观念,而最终在中医学术上有所造诣的却是凤毛麟角。其中原因错综复杂,但过于薄弱的中医基础绝对是影响中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庞大的记忆量是大学才开始接触中医基础知识的学生所无法接受的。即便是医学世家,由于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参加高考,也很少有精力或难得有机会向家人请教。因而,大学本科生在入学初期往往因为缺乏基础而入门太晚,这就给中医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困难。

1.2 课堂教学难见成效

很多学生反应,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宽泛而晦涩,加上学习时间紧迫,缺少充足的课余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和深入,基础学习很不到位。即便如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也仅仅算是中医领域的九牛一毛。于是,专业知识的片面和缺乏使得许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到困难重重甚至失去信心。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医专业高校都采取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课堂授受为主、学生课后预习、复习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首先,不仅很难使学生体会临床实践的思维过程,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有限的自学时间和临床实践时间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课外知识的扩充和临床技能的提高[3];另外,中医古籍教学的缺乏和临床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分离又大大减少了学生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拓展,使得学生难以尽快入门。

1.3 学医兴趣严重缺乏

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经过调查发现,医学类院校学生在回答为什么选择学医这一问题时选“父母所愿”、“被迫无奈”的占了大多数,而选择“兴趣使然”的很少。

兴趣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影响。通常非医学世家的子女在上大学之前很少有机会接触中医,因而也就错过了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即使在大学阶段开始产生兴趣并勤奋努力,相比之下,学习成效也必定打了折扣。

以上问题如果得以解决,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医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长足进步。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引入符合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教育模式。

2 中医教育低龄化的意义

中医教育低龄化是以加快中医现代化建设为目的,通过可行而有效的方式将中医基础知识在青少年中进行普及的新型教育模式。其独特之处在于,选择青少年这一特殊人群作为普及对象。青少年拥有较好的记忆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充满好奇,是中医这一文化瑰宝最佳的传承者。将中医基础知识在青少年中广泛普及对中医创新发展、中医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影响不言而喻。

2.1 增加中医“粉丝”人群,改变中医发展窘境

中医师承授受经历了漫长的古代和近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医学术特色的教学规范[4]。但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限制,师承授受教学模式几乎都是从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考虑到师承授受融入义务教育可能性极低的实际现状,中医教育低龄化必须另辟蹊径,以适合青少年的形式展开。

如果在中小学阶段就能够在青少年中实现中医基础知识的普及,使中医教育年轻化、低龄化,就能够有效扩大中医学习的基数人群,让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有机会接触中医,培养学生的学医兴趣,挖掘学生的学医潜质,也为学生将来的专业选择提供依据,筛选出一批真正适合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才。而在学习时形成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必将引起社会对中医的再次高度重视,中医倍遭冷落的境遇也将一去无回。

2.2 缩短本科在读时间,改善年轻中医师无人问津的现状

第8篇

论文摘要:目前,中医药高等教学规模日益扩大,却存在其培养的学生临床技能不强,就业竟争力差等问题,文章就此探讨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思路,认为中医教育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切实保证教学质蚤。

高等中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规模,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业情况是: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一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没有西医院校一个本科生有竟争力?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中医教育失败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人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觅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人,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人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

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人西医院、也可以进人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

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日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3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4.5设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医学教育更是如此。任何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最终判定都要看其毕业生的素质,所以素质保障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各临床教学点设立相应的教学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的考核制度,形成管理部门、科室、实习小组、带教老师等多级管理网络,逐级承诺,层层落实。建立在科考勤和出科考核制度。严格出科考核,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回答问题、操作技能等。管理部门按时督促检查,缺勤或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科。

第9篇

在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疾病谱的变化,WHO提出卫生服务要求,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为维护人类健康需要,社会健康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尤为重要,因此中医全科医学发展应运而生。结合实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有关部委,适时制订了有关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纲要性、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規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現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及《云南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云发改社会【2010】1871号)等文件精神。随之,组织相关专家开拓性地推出了相对完整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培训试用教材,对中医全科医学的人才教育、临床的发展具有填补空白的里程碑意义,其功巨焉!转眼,跨入21世纪已15年了,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思路、人才培养仍不容乐观,亟待修正。详细研读上世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相关部委制订的有关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人才培训纲要性文件,考察相关的培训教材,不难发现:20世纪末,中医医学全科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普及最初级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如望闻问切、推拿、刮痧等),适当补充现代医学科技与社区卫生紧密结合又十分必须的实用技术(如心理咨询等),以适应刚刚成立的诸多社区卫生中心的业务需要,以及诸多转岗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同时,在此后开展的中医全科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思路也是围绕这一教育思路开展,存在对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生的培养缺乏经验,且方向不明朗,培养方案存在制定重点把握不好,水平不高,对学生在校期间、就业等前瞻性不足。尤其是课程设置(除了硕士公共课以外,要求重点在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中医妇、儿、外科的多发病了解),显然,这就是一个中医住院医师的强化培养。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教育思路与现在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及人才培训已不再吻合。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也不再是20世纪末叶的最初阶段了,随之,中医全科医学临床预防和健康教育思路也亟待与时俱进,进行调研、论证、修改、提高、完善!

2中医全科医学学科亟待定位

中医全科医学应运而生,是因为二十世纪末,全面大力发展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方位服务。相关人才培训教育思路是根据少量的中医和大量的非中医专业出身的卫生技术人员转岗的现实而确定的;故而,相关的培训教材就着重于最基础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随之而确定的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临床硕士研究生教育也是在此大格局下开展起来的。尽管在现在看来,这些相关决策和措施与眼下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不大吻合,但是,这是适应中医全科医学最初级发展阶段的、合适的、正确的决策和措施,毋庸置疑!然而,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与当今中医全科医学发展不大吻合呢?或者说,为什么这些决策和措施没有得到及时修正或修订呢?我们认为其关键的因素是因为大家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亟待重新定位,因为没有对中医全科医学学科进行定位。那么,这个中医特殊的分支学科,就没有发展方向,就没有自己人才队伍培养的特定目标。换句话讲,这个特殊的分支学科,尚未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分支学科,其独具特色的学科特点尚未形成。显然,大家都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门分支学科,或者是一门专业,必须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特色,有自己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队伍、与之相关的独特的教育体系,如独自的教学方法、教材,理论体系、管理体系,网络平台……。这些诸多因素的确定或明确化的前提,必须是这一分支学科的定位。也就是说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必须要尽快相对完善,如果仅仅是根据临床需要,调整措施而进行的经验总结,那么,根本就上升不到理论层面,也根本形成不了学科。因此,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理论层面亟待进入全面并且深入的研究。否则,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思路仍将停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僵化;培训教材仍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得有点老化;临床硕士生培养仍在摸索、试探,显得有点幼化;而整个中医全科医学理论研究仍在上世纪末叶,显得有点忒初级化。

3中医全科医学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

据我们所知,在当今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及我国教育学科体系中,中医药学科是医学学科的子学科。而临床上,中医科、中医医院都是专科性质的,即使三甲中医医院,在综合评级评价中也仅仅是专科性质的三甲医院。这就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发展,而中医药发展与西医发展之比较又如此相对困难之学科原因。换句话讲,我们中医药学原来就是不分科,本来就是全科医学或者是综合医学。而现在残酷的现实:我们中医药学是专科,这样,当今又提出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就显得多么不严肃而多少有点滑稽的味道,中医全科医学遇上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现实是,愈来愈发展的大量的社区卫生机构又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中医科技实用型人才,而推而广之,大量的高端的综合医院的发展,也同样急需全面的、多面手的高端的中医药学科的实用型科技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应该是中医临床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对于中医全科医学这一最高端的综合性专科,即便是初级或低级阶段,也同样要求是综合性医学人才,而并非是一般的专科或单纯病种专科,如儿科、心血管科等。显然,与之相应的教育学科、教材或培训教材、教学方法都应该随之而有变。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医全科医学的初级人才培养,应该是本硕连读的不分科的中医临床研究生,而并非中医临床专业的本科生。中医本科生再考中医临床研究生,大多是分科的专业较强的专科人才的培养,而非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换言之,具有不分科中医本硕连读的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才是比较对口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中医综合科这一专科即中医全科医学的全面的、多面手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如果是中医本科后再考中医全科医学硕士临床研究生,要有2年的中医师临床实践,才能进入中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推而广之,大型综合型医院的“中医科”,有的叫“中西医结合科”,这样的最高端的综合性中医专科非中医不分科的硕博连读的高端中医多面手、全面的实用人才不能胜任工作。

设想一下,一个中医本科生,考了中医肝病临床硕士研究生,又读了肝病博士生,然后,到三甲医院中医科,每天遇到的是多专科多病种的诊疗现实,他该是多么多么痛苦!这就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现实!因此,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学科分支,或作为临床的专科科室,与一般的专科是有着其独特之处和高端全面系统特性的,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然而,中医临床本科生是否就是中医全科医学之专科人才呢?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大家都知道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有2个中专生之戏称,即一个西医临床中专生,一个中医临床中专生。显然,对于仅是一个西医中专生兼中医中专生水平的医生来讲,面对日益重视健康、对健康服务水平要求日益提高的广大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群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一群体主要集中于老年病和慢性病康复人群,还有急性病、危急重病、社区的急救处理、院前处理或首诊处置,这些远非中医本科生能力所能及。这样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应该是一个长期有临床一线工作的副主任医师才能达到的基本水平,并且,不应该是专病分科的专科医师。这就再次提示我们,中医全科医学的高端性和综合性,并非一般的专病专科专业。从中医全科医学的临床现实及人才需求,可以基本确定人才培养培训的基本目标。

随着21世纪人类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建立,“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已成为我国今后若干年内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全科医学是“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服务模式,是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最理想的医疗服务形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全科医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整体医学为主线。中医“治未病”及“简、便、验、廉”的特点,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更符合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具有突出的优势。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师,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这样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值得说明的是,现在有些中医院校的本硕连读的课程设置并非是针对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而设。因为,不少是侧重了外语教学,也有是侧重了西医教学,其中,大多是取消中医经典的临床教学,这都不是在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因为我们认为,中医经典临床教学才是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在此,对于中医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定位,从不同侧面给予简单的描述或提示,远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只是希望我国中医界能立足世界中医界、卫生界的现实,对中医全科医学有一些认知。

4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

中医学中蕴含丰富“全科”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这些观念涵盖了现代全科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当今中医学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观的探源,理清中医学之"全科"与现代全科医学之“全科”的联系与区别,为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奠定理论基础。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一个独特学科分支,或独特中医专科,其学科发展或临床科室建设是牵涉到多部门多方面长时间的复杂工作,远非单一科室单一人员一天半天能完成的。因此,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是系统工程。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临床综合性专科,牵涉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方方面面,与卫生、医药、中医药系统关系紧密。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事无巨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专家牵头,由中医全科医学临床专家(切记:非专病专科中医临床专家)重点参与的专家队伍共同努力,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大纲,编写合适的教材。而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离不开人事、劳动等各方面的政策,如建议中医临床专科博士,进行2~3年的中医全科医学博士后的研究与学习(训练),以成为一个以专病为专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合格人才。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在社区卫生机构,在综合医院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的待遇及配置,都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开展的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实际上就是在培养中医高端的全科医学人才。此项目已开展三批,近10年了,培养近千人,旁听课者近3千余人。这些人才都是主任医师,大多临床已近30年,已具有丰富的临床一线经验,分内、外、妇、儿、针灸、推拿、口腔多科,而现在培训的重点是中医经典临床应用,并不分内外妇儿各科,要求每人至少要拜名师3人,并且本省1人,外省2人,这就要求临床上更要多看多练,对于各自专科,要求到国家重点专科学习。我们认为,这是专科特长的中医全科医学高端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第10篇

名师之徒 见证发展

据介绍,九龙中医师公会成立於1946年,该会以缅怀中医前贤为前提,旨在弘扬国粹、联络同行。当时,中医的地位不被港英政府认可,因此九龙中医师公会的坎坷发展可想而知。幸好在这几十年里,一众会员自强不息、团结互勉,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终於使公会取得良好的发展。

目前,九龙中医师公会活跃会员多达几百人,每次开设讲座,经常开设中医讲座。其会所已发展有三层楼,用作培训会员的“中医学院”,开设药物学、方剂学、诊断学、病理学、内科学、跌打伤科学、针灸学、温病学、伤寒论学等项目,知识涵盖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范围。

祖籍东莞的李焕昌先生与九龙中医师公会结缘,也是从在该会学习中医开始:“我是这里的学生,1992年毕业,在这里学习的时候参加了这个会。”另外,生长於香港的李焕昌先生,有一位到港发展前便以中医为职业的父亲,因此从小就开始接触中医。不过,踏入社会後,他没有从事中医的工作,而是安安稳稳为政府服务数十载,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旬退休,他才开始接触中医。

当时,李焕昌先生认识了著名的中医师丁泊先生,之後便成为其弟子,学习中医。丁泊老师针灸技巧出色,声誉载道,前来就诊的患者接连不断,求学的弟子也是络绎不绝。今日香港不少中医师皆出自其门下。他还曾到德国等地教授针灸之技,造福病患、宣扬中医国粹。

据李焕昌先生回忆,他跟丁泊老师学习针灸时,虽已是退休人士的年龄,但学习中医的热情始终如一。白天时间他在老师诊所担任助,到了晚上,他便从丁泊老师处学习知识,如此日夜交替的学习、实践,既巩固了理论,又加强了实践。

“丁泊先生是我针灸的启蒙老师,他教给学生很多对终生有益的知识。”名师授真传,针灸在香港也得到市民普遍的认可,李焕昌先生的中医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不仅擅长以针灸行医济世,更考取了相关证书、於九龙中医师公会的“学院”中负责给学院教授针灸,一教就教了十几年的时间。

中医,在许多人眼中都具有神秘的色彩,但常年行医的李焕昌先生则笑着解释,中医即可看作包罗万象,亦可从其中细微之处发掘深奥内涵,也有很多地方非常直观、不一定深奥。他强调技术是行医中的重要部分,医生应该根据各病人体质的不同,进行适当的治疗、开出合适的药方,因人而的仔细诊治。

目前,各地的中医交流活动频繁开展,共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九龙中医师公会常和相关的社团联合组织讲座,团结业界之,也共同发展中医,使之发展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

行业欣荣 用心建议

发展中医,李焕昌先生一直勤勤恳恳,他曾到过上海龙华医院、深圳华强医院、番禺大江人民医院、广州流花桥医院等医院进行实习、参观和交流,以求技术日臻完善。1996年,他成立缓畅中医中心,担任主诊医师,以全科和针灸服务广大病患。

行医多年,中医在香港的发展,为李焕昌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医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很多人都信任中医。”李焕昌先生介绍,香港中医属於传统中医,多年来一直都保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曾经当地的中医学会数量多达七十多个,目前活跃的也有三分之二,保持积极向上的发展局面。

1997年後,香港的政策对中医一直有所变化,促使业界的规范化,也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2003年,中医在香港终於合法化,香港大学、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先後开设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中药方面的学术、技术等。从以前不被认可的尴尬境地到今日大学相继开班授课、邀请内地著名医师学者到港助教,这都是令李焕昌先生为之欣喜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治病方式,开始在香港推行,对传统中医方面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许多坚持用中医传统方式治病的医师不仅发挥传统手法治病的长处,也开始注意西医技术的影响。同时,据介绍,由於得到很多信任中医的委员会的影响,香港政府也开始筹备创建中医学院,进一步重视中医的作用。

“虽然香港开设中医学院还是一个设定的概念,也能看出这是很积极的干预。”说话平缓的李焕昌先生说起业界的发展,仍难掩欣喜之情。不过他也希望中医能保持良好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医德方面的发展,若出现违反中医守则的事情,会对业界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香港相关的规定管制得很严格,如果出现负面消息,很容易扩散,而且现在个人的资料、个人行医的记录都有备案,关於医疗事故的报道也加强许多,西医、牙医、护理人员都有了规范,所以中医界更应该注重声誉。”

另外,由於长期得不到规范的发展,香港的中医通常是家族、师徒相传的技术,无标可言,整体质量难免参差不齐。所幸近年业界的发展已经扭转老一辈这种窘境,目前的中医师学历多为本科,有不少人已取得内地认可中医大学之学位,且还要执证上岗,进一步提高了香港中医整体的水平。

此外,李焕昌先生还建议,在处理急诊重病时,市民应该先到医院诊断,因为中医着重调理,效果虽好但显效比西医慢,所以如流感一类的病症,最好先用西医稳定病情,再看情况应该取哪种医疗方式。

中医,也跟中华的哲学有着密切的联,道家主张“平淡、舒缓”的观念与“阴阳平衡”的医学观念结合,便可看出中医的养生之道。李焕昌先生也恪守此道,他从早上十点工作到傍晚六点,不给自己造工作压力,保持健康开朗的性格。谈及养生之道,他露出自己一贯保持的爽朗笑容:“保养的秘诀就是开心快乐!”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中医护理学;教材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56-02

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中医学的传承关键在于临床实际应用。做好高职中医护理的“教、学、做”,掌握技能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学之重。笔者认为,首先教材的选择举足轻重,既要让学生了解传统医学的精髓,还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掌握技能的热情。编写教材以及进行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适应性。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掌握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护理教材首先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突出中医学的特点。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用中医护理技术对病人及健康人实施调护,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病痛为目的。可以参照现代医学理论,但绝不能强搬硬套。中医概念要清晰、条理要分明。中医护理是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以藏象理论为中心,以功能现象为特征,辨证研究人体的功能现象。

真正让高职学生了解传统中医护理,就必须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还要认真了解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史,体会到岐黄之术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当然,在临床上实施中医护理术也是对现代护理的补充。

以整体护理为纲要,

以点带面分解实施

中医护理学应该体现出整体观念理论,要以整体护理为纲要,结合自然界变化规律,建立人体脏腑有机一体的理念,杜绝“一症一护”的狭窄思维。脱离整体施护的单一护理不是中医护理学的精髓。

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孕育着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的理念。整体护理体现在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多方面。

整体护理,既重视人体内在生理、病理的特点,又重视邪气与正气的关系;既重视疾病在临床征候表现中的辨证施护,又重视针对疾病本身特有的病因辨证地求因施护的特点。不仅注重局部病变,更强调从心理、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调护。

以基础护理为准则,

完善急救手法措施

高职护理课程都是以基础护理课程为奠基,延伸到临床各专科护理。然而,医学护理学种类繁多,临床分科护理则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建立在基础护理之上,以基础护理为准则,把基础护理的原理、方法贯穿于临床各科护理之中。像护理职业道德、护理原则、护理规范等。中医护理学是在基础护理学的基础上,完善护理中的应急手法、护理手段,采取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特色治疗护理措施,弥补现代医学护理的缺遗,使几千年传统护理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

在急诊中,运用针灸、推拿等措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如针刺开窍醒神、针麻手术、手法捋筋整骨、刮痧放血泻火解毒等。再如康复过程中惯用的推拿手法,帮助病人调整气息、平衡气血阴阳、缓解病痛、恢复体力,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护理方法。通过运用有特色的中医护理方法,既弘扬了中医古老的岐黄之术,使之造福于人类,又弥补了现代医学护理的不足,古为今用,中西合璧。

以传统护理为特色,

实施传统护理手法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是辨证施护,以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理论指导,关注因人、因地、因时的护理准则,根据临床各科的特殊病人,实施传统护理手法。

中医护理学不同于现代医学护理,但并不冲突。二者相互为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各尽其能。如骨伤科的康复推拿护理;中风病人后期的针灸康复;中药保留灌肠缓解腹胀、腹痛以及毒素的排泄代谢;妇科常用的中药离子导入。再如传统的刮痧法、放血法、熏洗法、拔罐法、冷敷法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方便、实用、有奇效,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中医护理学重点在于技能操作。只有具有熟练的技巧,临床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因此,理论与技能操作学时以1∶1为合适,只有多动手才能熟中生巧,尤其是针灸、推拿等,应经常训练、反复钻研、不断探索操作规律。

以强化技能培训为

重点,修正教材编写思路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除了掌握基础常识外,主要是对中医专科护理技能的培训。中医护理技术像针灸、刮痧、拔罐、推拿、药熏等种类繁多。多年来,这些技能只有中医师掌握,护理人员仅做配合。古往今来,中医临床医护是不分开的,因此,医护分家的体制不适合中医临床的需要。

高职中医临床护理学员必须掌握、应用传统的护理治疗技能技术,发挥传统中医的特色,更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所以,培训高职中医护理学员的传统技能,必须打破医护分家的西方医学模式,真正让中医护理人员配合中医临床医生,共同解决治疗、康复、保健及愈后的问题。

学习中医护理技能,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手法练习应贯穿在学习过程始终。像针刺手法练习、推拿手法练习、刮痧拔罐工具的选择应用、中药透入操作、中药熏洗方法等等。教材中除了理论讲述外还要配合课件的应用,以增强直观印象。教师的演示操作与学生的操作练习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贴近临床、贴近岗位、贴近实际,使高职护理学员缩短学习与实践的距离,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用人员。

《中医护理学》教材具体应分为两大模块:一为中医常识,包括传统医学的发展及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传统医学的精髓,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炎黄子孙的荣誉感。只有了解掌握了中医理论基础,才能应用和指导临床实践。二为技能培训练习。以演示、观摩、操作练习为主,让高职中医护理学员真正掌握中医传统的技能技巧,服务于临床应用。

课程的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

笔者在《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先后研读读了几个版本的《中医护理学》教材,感觉在讲授时都很不适应,为什么不适应呢?笔者认为,首先,教材的格局较乱,既有中医印象,又有西医痕迹;既有基础护理内容,有掺杂着临床护理知识;只有个别病案的护理,缺少整体护理的常识;基础护理理论要求太多(像护理道德、护理准则、护理规范等),技能护理操作太少(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具体练习)。其次,教材与《大纲》相脱节,高职护理学员将面临着国家“执业护士考试”,而考试大纲内容是其重点。再次,课时分配缺少实用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的学时比例失调,还是安排为1∶1为佳。基础护理课内容也不应出现在专科护理学中,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中医护理学》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教材,培养高职学生中医护理的技能技巧。以实际、实用出发,按照中医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传承传统医学的精华,使中医护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岗位,为护理工作拓宽思路,充实临床护理业务。

参考文献:

[1]张春明.老年中医保健[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9.

[2]周琦.中医护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郭靠山.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金玉忠,李云端.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姚军汉.中医护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周萍.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奚中和,俞大祥.中医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第12篇

【关键词】 实验诊断;教学;中医专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4-02

诊断学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疾病进行判断的一门学科。而实验诊断学则是通过临床检验的结果尽心疾病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确定病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的效果,这对临床医生来说是认识分析疾病最基础的方式之一。中医和西医有各自个性的治疗特征和方式,唯一相同点是患者,也就是所面对的对象。在当今发展社会中,医学在不断的发展中,患者并不单纯的就诊中医或西医,很多患者都要结合西医和中医的结果进行选择治疗。中医医生在就诊之前必须了解和掌握全面的西医知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和救治患者[1]。这样,实验诊断学士中医学科中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很多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将中医院校中实验诊断教学的分析进行如下总结。

1 中医学生必须认识到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

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历程是不相同的,是在不同的阶段中成长起来的,两种学科都是在大量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医讲究的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疾病,从根本上治疗,主要是以四诊为方法,应用中医中的理论进行辩论,为治疗方法提供说服力的证据,这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式,具有着中医学科中的精华和独特。目前现代医学中,对疾病的诊断借助有很多方式:实验室诊断、仪器的检查、体格的检查等。可以看出,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方式主要是宏观上的,缺乏科学依据和数据,往往表现为定性而不定量,从而影响人们对中医治疗疾病存在怀疑态度,中医独特的判断方法并没有数据证明,所以会受到质疑。正是因为上述的很多原因,现在医学中检查的方式有很多,这也对中医判断起到了作用,对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意义。

根据国家对医疗方面的大力投入和重视,传统医学在不断快速发展,但是中医的发展历程中不能脱离现代医学技术的帮助和知道,其中包括了药物的研发、临床科研分析等,这些项目离不开实验室的诊断所提供的数据和依据。这样,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时刻认知到实验室诊断对中医学科的作用,掌握实验诊断的全面知识和技能[2]。

2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的授课水平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教师的教育水平不可能体现在全方面中,每个教师对某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必须具备在某些领域内,可以做好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的质量。要做好教学工作,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能力,为此,制定了具体的方案:①定时的选择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多参加研讨会等,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学习,在学习中了解现代临床中的新动向,避免制作的教学大纲影响学生临床实践,要及时更新临床资料做到与社会发展相一致。②不断鼓励教师主动的去研究课题,开展科研工作,要把内容化成文字,进行刊登发表。青年教师要不耻下问,请教老教师对其进行培训,总结科研知识,这样可提高整个年轻教师的师资力量,对教师的工作进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③教师要对所讲的知识进行提前备课,要不断的参加各个教师的课堂,根据听课的内容对各个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大家在集合在一起进行总结,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从多方面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3 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诊断授课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授课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对其的兴趣还能增加学习的记忆性。多媒体主要是借助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对所要表达的知识变化传送的一种方式。实验诊断学中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复杂和多变,很多都是以形态学为基础存在的,如果在黑板上讲解学生想象的会很抽象不能理解,运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宏观的进行表述,学生学习起来并不是很困难,同时也便于记忆[3]。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一定要对适可而止,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多媒体帮助下进行,有些时候多媒体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要忘记主题,时刻以教学为目标,很多的图片还是文字、声音、动画都是服务于教学目标,都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不能因为没有多媒体的应用而不去讲解很多知识,这是教师最不应该发生的问题之一,年轻的教师要很注意。

4 加强实验与临床的结介,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临床医学中的很多学生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就是为日后能更好的进行实践操作,全面应用临床教学。学校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不断的要求学生学习实验诊断的院里和方式,懂得判断和分析[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考虑是如何让学生接受所教的知识,通过很多真实的病例,讲解指导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判断为何要进行这些项目的检查,检查的意义是什么,还要锻炼学生分析的能力,检查结果显示后,分析为何结果会是这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这样锻炼后,学生会自主的去了解,也加深了对实验项目的印象理解,全面的掌握知识和机能。教学中引入病例的实践,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要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实验诊断这门学科在中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且要在教学中摄入多媒体,使学生完全的了解和掌握。最终做好临床与实验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临床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颖,孟秀香.关于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改进的几点设想[J].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21-122.

[2] 杜丽妍,胡荫奇.中医诊疗与实验诊断[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29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