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实务和财务会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关系
(一)以往和目前的会计实务都是由会计理论做出总结评价
在会计学课程中,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会计理论经常在会计实务的具体运用中,以及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中获得先进的生产经营经验,从中总结出有效的措施和理论,进一步提高会计理论的水准。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能够保证对会计实务的评价实现逻辑性和可行性。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是基于会计理论来对会计实务进行评价。
(二)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有很好地指导作用
近些年以来,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逐渐实现多元化发展,会计工作的种类和成果也就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有些刚接触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不了解会计工作的相关事项,就需要会计理论的对其正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更好地解决办法,做好会计实务的工作[1]。
(三)会计实务的发展需要会计理论为其指出方向
会计理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而相应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理论始终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它是对相关会计问题的全面总结和高度概括,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因而可以为会计实务在一定程度上指明发展的方向,避免会计实务没有目标和没有方向的现象。
二、创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新途径
(一)实现会计目标的创新
在会计学中,会计目标就是指财务报告目标,它是会计理论形成的前提,基于会计目标,企业财务管理者就可以准确向领导层提供财务情况、生产成果以及资金收入和支出等信息,以使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2]。因此,要实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创新,就要先实现会计目标的创新。企业会计目标实现创新,就要非常清楚把会计实际信息提供给哪个管理者,具体提供什么会计信息等。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会计目标提供的内容主要有总体的经营成果,实现的社会效益等,这些内容是会计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创新
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安全和顺利展开,确保会计信息资源的准确可信,使企业各个工作人员在实际的运营中可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同时遵循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和规范的过程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3]。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企业的有效生产经营。企业要做到内部控制创新,就要加强内部控制的薄弱部分,主要有:业务授权控制管理、凭证记录控制、职责分工控制管理等,把每个人员的职责明确划分,尽可能地不出现职责互容的情况,这样也可以降低财务舞弊的几率,进一步确保企业财务资金的安全。同时,还要监督和规范财务会计的核算过程,强化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把全部的企业资产定期要实行审核和检查,保证资金到账,财务报表和实际账目相吻合。
(三)实现会计报告的创新
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向相关单位或者是机构提供的企业财务实际信息和该时间段内的生产经营成果以及资金流动的信息文件就是会计报告。在以往的会计财务报告中,所包含的多种信息无法满足财务工作者对会计信息的特殊要求。由于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逐渐改革,财务会计报告也相应地做出了变化。现在企业财务管理者需要了解有关的财务会计信息时,就可以随时掌握财务的实际状况、该段时间内的生产经营成果以及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乎实际的经济发展决策[4]。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报告实现了事后报告向实时报告的重大转变,就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会计信息的传递。同时,会计报告向财务管理者提供的财务信息也更加详细。由此看出,企业会计报告在具体报告的方式、信息传递的过程、报告的内容和范围都实现了创新,突破了传统会计信息报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
(四)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
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完善,使得企业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视设置职责、权利和利益互相结合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注重对企业人员的鼓励和相应地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激发起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人力资源是一种流动性非常强的资源,其在不同的利益驱动之下可以自由地实现转移,这种转移不利于企业形成固定的人力资源基础,会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有很大地损失。因此,企业要实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创新,就必须要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从描述性方法到规范性方法,再到实证研究方法
所谓描述性方法是指采用归纳的推理过程,即通过观察每个事物或现象找出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并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描述性方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强调会计实务,认为会计实务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础。早期的会计理论家如Littleton等人认为,会计理论主要是从会计实务中提炼出来的。以描述性方法所得出的会计理论,称为描述性会计理论。它根据会计人员过去的经验和行为预测未来的会计实务,而没有考虑到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规范性会计理论,它是指采用规范性方法,即强调演绎法建立起来的会计理论体系。规范性方法所强调的是世界应该是如何运行的,而不关心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相应地,规范性会计理论主张不应受会计实务的影响去发展会计理论,强调会计理论应当高于会计实践并指导会计实践。
从辩证否定观来讲,由描述性方法到规范性方法,是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的过程。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早期的会计理论工作者主要注重于描述已观察到的会计实务现象并为这些实务分类提供教学式的规则。然而,由于实务中不同会计程序和方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得寻求建立教学式规则的过程显得异常艰难。在会计方法自由放任的30年代后期的美国,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并且这种结果还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从而使人们对会计信息失去了信心。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越来越倾向于规范化的要求,即重视应当怎么做的问题。因此,50年代和60年代的会计学家极力推崇规范性会计理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更大的可比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用。《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会计理论结构》、《企业收益的理论及其计量》等名著都是规范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
实证法的兴起是近二、三十年的事。1968年,美国会计学者鲍尔和布朗(BallandBrown)首开实证会计研究之先河,研讨了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实证关系。此后,经简森(Jensen)、瓦茨(Watts)、齐默尔曼(Zimmerman)等学者的开拓性发展,实证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运用终于汇集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迅速风靡于西方会计学术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和预测各种会计实务。所谓“解释”指的是为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理由;所谓“预测”指的是会计理论应能预测那些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或实务)。实证会计理论认为,会计实务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础,从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现象中推导出隐含的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的方法论所强调的是归纳法,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同一方法论基础的描述性会计理论,好象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从规范性方法到实证研究方法,是事物发展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规范会计理论下的会计模式都是先假定会计目标继而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很多会计理论是经不起检验和价值判断的。由于找不到充分的证据证实它们的观点,其有效性正越来越受到怀疑。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有效市场假设进行大规模实验性验证的结果给规范会计理论带来了巨大冲击,因为这些经验结果表明规范会计所赖以存在的假设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并不存在。例如,在规范会计中人们都认为(假定)会计收益会影响股票市场价格,而会计收益深受会计方法选择的影响,但经验研究结果却表明,股票市场并不会受到会计方法的系统性干扰。这些结果促使会计理论工作者不得不重新评价规范会计理论的合理性,从而导致了实证会计理论特别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成为70年代以来会计理论发展的主流。尽管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目前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许多学者都认为规范法与实证法两者应结合运用,不应有所偏废,但从理论上讲,实证法的科学性高于规范法,从规范法到实证法无疑是一个进步。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实证法不是对描述性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
二、会计主要功能:从传统簿记到财务会计,再到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中的分离
簿记是会计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开始了簿记阶段,先是单式簿记,后发展为复式簿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几千年中,会计基本上处于簿记阶段。簿记阶段的会计特征是以记账为主,其主要功能是为内部管理服务。意大利复式簿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业主本人提供经营管理信息。巴其阿勒曾经指出:“簿记的目的在于向业主及时提供有关资产和负债的信息。”那时的会计人员只是向业主负责,并受业主的信任。由于这些原因,其账目是保密的,并不要求向外界提供准确的或符合统一标准的会计报表。在巴其阿勒的复式簿记产生之后,从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1494——1775年)大约三百年间存在着一个会计理论发展的停滞时期。这一时期的会计实务,通常被称为保管责任会计。其经济背景是商业资本主义,会计的职能主要限于资产的记录和保管,借以防止因贪污盗窃而遭受损失。可见,这一时期会计主要是作为一项企业管理工具,而不是外界使用者的一项信息来源。
财务会计产生的经济背景是工业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工业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而且还促使社会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股份公司的兴起和资本筹措方式的改变,为数众多的公司股东要求股份公司定期公布其会计报表,以保证作出有效的投资或撤资决策。这是促使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也是财务会计至今仍然是会计主体的一个根本原因。财务会计的特点在于定期提供一套通用的报表,以便外界使用者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其主要功能不再只限于满足为企业业主服务,而是为了满足企业的所有外部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为了使管理当局提供真实、公正的会计信息,确保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不至于因会计报表的失真而蒙受其害,客观上要求各个企业遵循符合国家法令和社会公益要求的规范化的会计程序和规则,这就是“公认会计原则”(GAAP)制订和实施的由来。“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职业的出现,是传统簿记发展为财务会计的标志。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它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一个会计分支,它的产生是工业经济和公司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公司的领导者明确地把会计纳入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集中体现。财务会计主要通过提供定期的财务报表,为企业外部使用者服务,发挥会计信息的外部社会职能;管理会计则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经营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发挥会计信息的内部管理职能。
尽管现在人们都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一个会计分支,但会计发展史却表明,最早期的会计是管理会计,它是为适应一个组织、机构或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特别是计划和控制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会计的主要功能从为内部管理服务到对外提供信息服务再到二者并重,这显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动,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财务会计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簿记,现代会计没有完全否定财务会计,而是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并存的体系,这就是扬弃。
三、会计收益的确定方法:从资产一负债法到收入一费用法,再到资产一负债法
所谓资产一负债法,是指直接用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量度来确定收益的方法,也称之为资产负债表法或财产法。这种方法关注的是净资产的计价,在这一方法下,收益表可以被看作为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净资产的变动表。在这样的收益表中,收益的量度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也就是说,收益及其构成要素均成为从属地位的概念,收益的构成要素在这一国计算机会计系统的高水平审计软件,推进我国计算机审计技术和软件开发研究再上新台阶。
资产一负债法是早期计量收益的主要方法。20世纪30年代以前,收益的计量从属于资产的计价,一般是通过重置成本会计或定期对期末资产进行估价来求得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净增量,并以此作为当期收益的量度。这种状况持续了一段时期以后,随着“持续经营”概念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收益确定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会计理论开始转为关注收益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所谓收入一费用法,是指在确定收益时将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的成本费用后得出收益的方法,也称之为收益表法。自20世纪30年代起,会计政策主要关注的是收益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这时的收益被人们看做是所确认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后的结果,以收入一费用法来确定收益的一个结果是使资产负债表成了收益表的副产品。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 成本会计实务 教学
成本会计实务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核心课程之一。它以会计电算化为前提,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作用。成本会计实务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同时,又需要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实务教学的特点
(一)目标定位。在我国,技术应用性人才通常分为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类。企业对人才的运用一般是以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的排列顺序构成宝塔形,以技能人才为基础,经营和管理人才置于塔顶,技术人才位于中间。高职高专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方向。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熟悉企业会计原理、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能够熟练从事手工会计操作和运作财务软件,熟悉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及行业会计制度。
(三)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成本会计实务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但迄今为止,却没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因而给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大多是只重视成本会计理论,不注重实践。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该把会计电算化应用于成本会计实务中。
(二)课程讲授方法不当。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和灌输式的讲课方法,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同类化,形成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化,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成本会计实务主要是通过实务中的成本核算凭证、表格等单据反映的,上课时没有实物单据,而教师又受课时、教具等限制,只能从书本上针对表格解释某些数据在各表格中的关系,学生听起来乏味,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三)内容覆盖不全。成本会计实务是研究如何通过提供成本信息来加强成本管理的一个会计分支。成本会计工作是在各方面的配合下,对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拟订各种方案,进行成本决策,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事后进行成本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但在实际中,部分学校只注重简单的成本核算方法,而没有把成本的事前预测决策,事后的考核和分析作为重点。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成本会计实务教学的改进途径我们不仅要突出“教”,突出“学”,更要突出社会实践性。
(一)从“学”的方面来说,要注重实践。成本会计实务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又可为《管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所以,对于两门基础课《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一定要好好掌握。《基础会计》讲的是一些简单、基础的会计知识,比如简单的固定资产购买分录。《财务会计》则是一些具体的、详细的知识。
(二)从“教”的方面来说,要改进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大对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力度。在开设成本会计实务之前,要安排《基本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应用》等相关理论课程,而且还要有实习课程;2. 重视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3. 改进教学方法必须与改革考试制度相联系。先要有理论考试,后要有实习考试,并且应该提高实习考试所占的比重;4. 充分应用多媒体。一方面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要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增加更先进的设备。5.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人才。首先可以组建一支由社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承担一些实训课程的讲授任务,由专职教师讲解理论课,这样与学校的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其次是从社会上招聘各种具有专业实践知识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优化整体师资队伍结构。
(三)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应该建立完全仿真的实训中心并尽可能深入到企业中。实训中心的建立必须要设置完整的企业与相关机构,从而使会计实训工作都能在真实的环境下展开。同时要设置完整的实习岗位,学生要轮流在不同的岗上实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到让学生到工厂到车间去体验成本核算方法,实践出真知,只有深入到车间,才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在实际中进行检验,才能真正的理解。
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本会计教学必须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各方面都加以改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帆帆,试论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2]万云江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尹 瑜,试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会计准则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 会计国际化
人们对长期会计实践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形成了会计理论,会计理论的目的在于探索会计的本质。它包括了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和会计准则等,它是一个总体性的知识框架,主要是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一框架中的各部分内容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形成一定的层次,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我国把它称之为会计理论体系。笔者认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可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的结构理论——会计的规范理论。
一、会计的基础理论
会计基础理论体系是构建整个会计大厦的基石,它对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内的所有会计科学,以及具体的会计实务工作等均有指导作用。目前公认的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本质、职能、目标、对象、方法等。以哲学思维来看,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应该是会计本质。在对会计本质认识的基础之上,继而发展到对会计职能、对象、方法等理论要素的研究。会计所具有的功能称为会计职能,它体现了会计的本质。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将会计职能按照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具体化就是会计目标。会计职能服务于会计目标,并能“表现”目标。会计职能具有客观性,它是在长期的会计实务实践中对会计行为的综合概括。而会计目标则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特别是会计的基本目标,它是在充分考虑环境影响的前提下根据会计的职能来确定的。尽管会计目标要受制于会计环境的变化和会计自身发展(包括会计本质)的影响,然而环境仅仅是外因,只能起到影响的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二、会计的结构理论
会计结构理论是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它在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层次。 理论是用于指导实践的,但是基础的会计理论还难以指导准则的制定,难以形成相互联系的体系。因此,需要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指导会计体系建立的结构理论。在结构理论这一层次,以会计目标为核心,从它出发,对目标的具体要求加以表达就得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起到了联系目标与程序的作用。会计目标通过将会计对象划分为会计要素,并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以及最终通过财务报告来实现。
近年来,对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是由会计目标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组成的体系,它具有严密的逻辑。这一体系可指导整套准则的制定。它不仅是理论,还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能有效地沟通基础理论与会计实务。
三、会计的规范性理论
为了指导会计实务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要有指导具体的会计实务的体系——会计规范性理论体系。它是建立在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和会计结构理论体系之上的。这个体系可用于引导会计工作向标准化发展,也可以此对具体的会计工作做出评价。会计规范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基础之上 ,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会计实务应有的规范行为和现象进行的理性化、系统化的总结。会计规范理论体系的内容主要涵盖该体系的基本层次和内容,及其建立和实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会计规范性理论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会计准则规范和会计行为规范两种。两者互相补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起指导和规范着会计实践。会计方法和会计行为构成了会计实践的内容。会计行为是在会计实践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加工整理并最终得出会计信息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所遵循的方法称为会计方法。为了使最终得出的会计信息是规范的,就必须规范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这类规范被称为会计准则规范,它分为会计基本准则规范和会计具体准则规范。而对会计行为进行外在约束的规范称之为会计行为规范,它引导对会计行为规范的理论研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会计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会计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
目前,我国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为了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弥补我国以前会计理论体系的不足,更好地发挥会计理论应有的监督指导、预测以及解释会计实践的作用,可以考虑围绕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展开,借鉴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三个层次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并进一步用于指导准则的制定。
参考文献
[1]梁莱歆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M],2006.
[2]葛家澍.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概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3.
[4]魏明海.会计理论新体系探索[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5]葛家澍.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6]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37.
[7]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374.
[8]项有志.试论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重构[J].当代经济科学,1996(06).
[9]王开田.会计规范理论结构论[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06).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从内容设计思路、组织方式与目的等方面介绍。我国各个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教学课程内容基本都是以会计基础模拟实训为主,而财务会计的有关实训相对较为匮乏,有的设置了财务会计实训,但内容基本与会计基础模拟实训内容相差不大,只是其经济业务相对复杂些《。财务会计实务实训》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进行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自主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在进行实训时,引入企业实际案例,根据实际账务的具体情况,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针对会计岗位的设置以及会计核算的要求,突出会计核算实际业务操作。由于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岗位设置包括出纳、核算、审计等,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的设置模式,团队之间相互合作和监督。因此,财务会计教学在组织上需要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分为财务负责人、出纳、制单、审核等多个岗位,组成实训小组,轮流担任,满足各单项技能的基本要求。财务会计实训的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综合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独立编制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财务报表,提高其动手能力。
2《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1实训项目设计有待完善实训设计的主要问题是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没有落实到实处,教学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设置一些财务会计实训,比如每学期安排10-20学时的实训课程,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财务会计实训贯彻落实,导致会计实训形同虚设。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单位没有对实训的具体内容、实训方式以及实训标准制定详细的准则和规划。解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的具体教学内容、要求以及目标,制定一套有机嵌入《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系列“企业典型经济业务核算单项仿真实训”项目(。2)对会计实训课程科学合理安排,采取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深入的模式,提高会计实训的覆盖面积以及其仿真性,利用先进的手段严格要求,设计好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具体环节。(3)任职教师需要根据会计实训的要求和标准,开展单项仿真实训,在进行嵌入式企业典型经济业务单项仿真实训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
2.2师资队伍实务能力有待加强目前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任职教师基本都是专业的会计教师,实训教师都具备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却相对缺乏实训经验,实务知识比较欠缺,对企业实际的业务操作程序不熟悉。针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学校需要加强对会计教师的实训培训,鼓励会计教师利用放假时间去相关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定岗培训,熟悉企业实际业务操作的背景,增强教师自身实际业务能力,实现会计专业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从而保障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际会计业务操作能力的提高。
2.3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有待建设许多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的实训场地仅限于实训室,并且只有在进行建账实训时采取相关企业参观。在参观过程中,由于耗费经济成本较高,所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较少。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成立一个记账公司,主要进行会计咨询、记账、报账等业务活动。在进行财务会计实训时,教师可以领导学生参与企业记账业务,以“做”代“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接触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建立现代物流学院,成立物流企业,为物流专业的学生提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会计实务实训》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参与物流企业的日常财务核算工作,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总结语
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会计专业业务处理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各大院校需要重视《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管理,科学设置实训课程,不断提高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
作者:孟蒙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假设会计准则会计环境
会计的基本理论是指构成会计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论,它是研究和说明会计活动的理论,也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的理论。会计理论一般应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等内容。从会计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财务会计历史最悠久,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从其开始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由于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使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使得会计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的《论会计基本理论》提出,会计理论研究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提出会计的概念,有可能建立会计理论;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而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进行研究。
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财务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合理假定。它是根据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提出的,为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给会计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不加以假定,企业的会计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会计假设对于进行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会计理论的外延,也是建立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但在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没有使用会计假设的概念,而是采用了会计基本前提的概念。一般地说,前提偏重于公认的真理,假设则注重于合理的假定,所以应采用会计假设更为合理。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往往有相当多的经济业务会脱离会计基本假设,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特殊的处理。如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并没有遵循会计主体假设,企业破产清算时显然与持续经营假设相背,短期经营行为就不需要对经营活动进行会计分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曾经是美国会计理论界的主要特点,认为会计假设应该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它应该能够指导会计原则的制定,并且对会计实务有相应的影响。但其存在的问题是,究竟需要设定多少条假设才是科学的,至今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以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
从理论上看,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相互之间还存在需要协调的矛盾。如真实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之间都有需要协调的问题。
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财务会计的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会计有其不同的环境状况。会计环境对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实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会计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会计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持,经济资源的配置,财经法规的实施等起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各国会计学家都非常重视会计环境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会计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会计界一般认为,会计环境包括生产力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三类因素。在会计环境各因素中,对会计影响最大的是生产力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直接决定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水平。其次是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等,它决定会计的研究方向。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对财务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的确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充分体现不同上层建筑的意志和思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与会计环境相关。会计基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演进。会计与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关系,一方面,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会计也日益发展和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会计方法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相应会计环境的改变,进而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财务会计的处理技术——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是指会计处理会计业务、生成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具体步骤,包括记录、分类、汇总、报告、分析等,它是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方法。会计程序的研究往往不被人们重视,这是因为它涉及的是会计的最基本内容,会计凭证、账簿组织、报表体系、会计分工等。其实,在实务工作中,会计程序关系到会计实体各职能部门对经济业务的反映过程和联系机制,会计程序的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不仅能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控制的质量,而且能加强整个企业的经营协同能力和信息传递速度,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汤云为。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夏冬林。国际会计比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范畴,是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发展的一个规范性理论基础。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用来指导我国会计实务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涵义及作用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涵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对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组织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目前较流行的是FASB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界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一体系能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西方国家经过若干年的研究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美国的准则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环境预测,它对我国准则制定中的作用却不明显。因此,如何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成了目前理论研究的重点。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主要明确财务会计中一些基本的也是核心的概念,它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等的研究,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概念框架可以用来对现有会计准则做出评价,判断其是否恰当;另一方面,概念框架可以用来指导和开拓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操作。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缩小不同准则之间的不一致性冲突,限制会计实务中相同交易的多种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会计准则的规范化。
2.可以帮助使用者解决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相关的问题。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相关问题提供了广泛性的说明,以便其他概念也能源自此概念,使得使用者能知一会三,融会贯通,对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充分理解并加以分析,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可以减小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个人偏向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抵制不同利益集团的压力。因为概念框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产生的会计准则是“无关政治”的。
3. 可以节省费用,建立和完善一套概念统一、内容科学完整、前后有序的指导具体准则制定的概念结构体系,对于免去修订或返工花费的人力或物力,意义应该说是重大的。如果没有概念框架,就必须加大会计准则制定成本。以中国的会计准则为例,它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制定成本、教育成本、执行成本和修订成本。
二、目前我国对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问题几乎没有进行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引进国际会计惯例的同时,也借鉴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针对当时的国情,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是对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对推进我国会计改革和提升我国会计理论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会计环境的变化,随着人们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用认识的加深和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作为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会计准则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如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会计原则的内涵解释不够充分并缺乏层次性,会计要素的定义过于狭窄且确认和计量标准阐释不充分等,这些缺陷降低了其对制定具体准则的指导作用。因此,对我国现有的基本会计准则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此为基础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势在必行。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外在表达形式,可以独立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之外,以减少各个利益集团利益博弈对会计信息公正性的影响,并通过增强其理论深度,更好地发挥对具体准则的指导和评价作用。
在我国,财政部于2003年完成了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大改组,并建立了全新的工作机制,其中的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为起草我国的会计概念框架奠定了基础。总结世界各国长期以来对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就不会制定出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没有或只有粗糙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将加大准则制定成本。仅就中国的会计准则而言,它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却又很难实证的制定成本和执行成本。因此,讨论需要还是不需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不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目前我们需要迫切地去做的是在我国现在所处的会计环境下如何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指导各项具体准则的制定与执行。
三、对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一)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
因为会计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技术性又具有社会性。会计的技术性使得在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经验教训,从而节省制定成本提高制定效率。但会计也具有社会性,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和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各国会计准则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着差异性。一国的会计准则只有从其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出发,运用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所以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立足中国实际,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环境的特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二)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中存在很多变动因素,而且存在很多特有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如果单纯地为了与国际社会接轨,急于求成、不经过深入地调查、严密地分析,便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仅仅浪费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我国会计的长远发展;也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国在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对财务会计需要提供什么质量的信息及怎样提供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科学、逻辑严密并对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至于是采用像美国那样的概念公告形式,还是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那样颁布一份独立的公告都只是形式的问题。
(三)确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性质是会计理论的一部分,那么,作为会计理论的一部分,应该由民间学术组织制定。以美国为例,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民间组织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不具备法律效力和法律约束力,无法作为经济活动法律诉讼中的法律支持。但由于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支持,仍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多特有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会计准则可能没有规定,但由财政部组织、学术界、实务界以及企业界共同研究制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这样可以具有法律约束力和较强的权威性,切实对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起指导作用。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应当完整严密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与变革,给我国的学术界与实务界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形式上看,我国的企业基本准则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些相像。但是,基本会计准则仅仅是对具体会计准则的一种简单的归纳,缺乏理论的支撑,所以它不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运用起到纲领和原则的作用,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理论性不足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在考虑了许多会计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制订的,是制定准则的理论基础。然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颁布之前有关会计理论、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的探讨显得过于单薄、片面,理论内涵不足,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实务的发展。
2.会计目标认定不明确
会计目标为制订会计准则提供方向,是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我国基本准则主张三个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发达,委托方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证券市场的不完善,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号”服务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些都决定了我国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受托责任观”。
二、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企业会计准则》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要求。但是,由于基本会计准则各概念之间缺乏逻辑一致性及其本身的缺陷,并未真正发挥概念框架的作用。作为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理论、概念框架旨在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而并非是对现行会计实务处理的归纳与描述。理论研究应当具有前瞻性,不能因为会计实务的不成熟而推迟概念框架的构建。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基本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有助于保持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减少和避免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冲突,使准则在对会计实务进行规范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指导。同时,在会计的国际协调方面,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有它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因此,在我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就成为必然。
三、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1.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目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多,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然而现阶段,我国培育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来说,针对我国市场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国家是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同时我国的中小投资者素质不高,因此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用长远的眼光来看,目前会计目标应包含决策有用观。
2.会计要素的确立及其定义。《企业会计制度》虽然对其定义作了重大修改,但仍存在争议。目前理论界应该深入研究四个问题:一是概念框架中的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要素,还是会计报表要素?二是利润要素有无必要设立?是否有必要另外设立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三是收入、费用要素的外延是否应该包括利得和损失?四是用“经济利益观”解释所有会计要素是否科学?会计要素是概念框架的核心,必须花大力气进行研究。
3.会计计量理论。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特征。会计计量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属性。各种计量属性互有利弊,并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因而需要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最优选择。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层次结构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环境和会计对象。会计目标是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起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同时也是研究的起点和基石,它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引导着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向。会计目标主要应确定: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财务会计可提供什么信息。会计基本假设受会计基本目标制约,体现了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目标的客观要求。它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会计对象是反映会计主体的有关价值运动方面的客观数量关系,受制于会计目标,依存于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受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对象更具体化为财务会计的要素,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应具备质量特征,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了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一般原则。
第三层次,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层次主要是界定财务会计各要素确认、计量的定义、标准、方法以及方法选择的限定,将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交易和事项通过甄别,归属于相应的会计要素,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通过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对外进行报告,这也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在上述三个层次中,会计目标属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中心和枢纽地位,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纽带,它把财务会计的概念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整个概念框架更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
参考文献:
[1]蔡贺玲温皓亮: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6)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F ),专门术语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等3个文件中。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解释,财务会计概念是一套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也是着重研究财务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目前较流行的是FASB对财务会计概念的界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体系,这一体系能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
一、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从1978年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沿着“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路,至2000年2月止,先后共了7辑财务报告概念公告(SFAC No.1-7)。这些公告是:第1号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1978年12月);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1980年5月) ;第3号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1980年12月);第4号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目标(1980年12月);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1984年12月)第6号财务报表的要素(替代第3号,并修正第2号)(1985年12月);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补充、修正第5号中可计量部分)(2000年2月)。前6辑财务报告概念公告为美国和其他各国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框架,标志着概念框架体系基本形成。第7号概念公告则是对前6辑公告缺陷的弥补,使得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更加科学合理。从总体上来看,这几份概念公告比较协调一致、相互关联,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将财务报告的目标放在首位用来指导其他问题的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则作为桥梁;再顺序地研究财务报表的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问题。FASB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起到许多积极作用。
美国的财务报告概念公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构建思路,框架结构,以及在具体内容方面的许多创造性见解都为各国准则制定机构所借鉴,成为各国构建概念框架的参考范本。可以说,美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对于全球会计界准则和会计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出现在会计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IASC)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并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特别是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报告,对国际会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先后有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些国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具体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并不是一份国际会计准则,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和披露问题确立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的地位并非优先于所有的国际会计准则,在该概念框架和某项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产生抵触的情况下,应当遵循国际会计准则而不是概念框架的要求。
利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沟通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准则的桥梁,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中普遍采用的做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制定了相应的公告发挥概念框架的作用。1989年7月,IASC公布了“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其内容涵盖了财务报表的目标、基础假设、决定财务报表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构成财务报表的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与必要性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连接点 ,能更好地阐释会计理论 ,指导会计实践。一方面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来源于对会计实践的归纳、总结 ,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 ,相对会计理论而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较具体 ,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成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主要明确财务会计中一些基本的也是核心的概念,它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等的研究,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1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概念框架可以用来对现有会计准则做出评价,判断其是否恰当;另一方面,概念框架可以用来指导和开拓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操作。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限制会计实务中相同交易的多种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会计准则的规范化。
1.2可以帮助使用者解决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相关的问题。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相关问题提供了广泛的说明,以便其他概念也能源自此概念,使得使用者能知一会三,融会贯通,对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充分理解并加以分析,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可以减小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个人偏向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抵制不同利益集团的压力。
1.3可用来评估已经的会计准则。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又可为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而且还可以为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为尚无正式准则规范的业务提供原则性指导。
1.4可以节省费用,建立和完善一套概念统一、内容科学完整、前后有序的指导具体准则制定的概念结构体系,对于免去修订或返工花费的人力或物力,意义应该说是重大的。如果没有概念框架,就必须加大会计准则的制定成本。
1.5有利于现代会计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观念更新。通过CF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2.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各个国家(包括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制定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对于我国,无论是为了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还是减少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成本,研究和建立一个反映国际化进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是非常必要的。
会计理论要促进会计实践的发展 ,但实践发展了 ,会计理论止步不前 ,就会阻碍会计的进步。在我国 ,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都对财务会计报告做出了不同的规定。这些规定在其制定初期适应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促进了会计的向前发展 ,但随着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出现了更复杂的会计实务 ,使准则制定者不得不更新原有的会计准则 ,使会计准则越来越复杂。因此 ,环境变化了 ,会计理论就要改革。目前 ,西方会计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建立起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事实证明 ,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利于会计概念的系统化 ,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 我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内在要求。会计理论应该具备一个包括目标、原则、要素和要求在内的逻辑一致的核心子系统。它反映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 ,并指导会计实践 ,应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符合国际化标准趋同的大趋势。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财务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应该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利用CF作为沟通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准则的桥梁,已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普遍做法。
目前 ,我国基本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本准则 ,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是并行不悖的。首先 ,我们要摆清二者的位置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要素的系统化。现在西方会计界普遍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准则之外的东西 ,不属于准则 ,二者并行发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准则的制定和实施 ,是指导整个会计行业理论与实践的灵魂。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会妨碍准则的发展 ,相反 ,还会促进准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 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2]杨琼,“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审计月刊》,2007年第六期.
关键词:会计 资产 定义 本质
纵观各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对财务会计要素的规定各具特色,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都是公认的共有要素,其中资产要素是所有会计要素中最重要的,从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它会计要素都可认为是资产所衍生出来的。“要素与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且资产在所有要素中总是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传统会计概念认为,资产是企业可控制的一种资源,没有资产企业就无法实行持续经营,其他要素也不能生产,负债被看成是企业的‘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是‘净资产”-“资产的定义既然在一切要素定义中起决定作用,那么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其他要素的定义)也就迎刃而解”(葛家澍、杜兴强,200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SFAC No.5中,提出了会计确认的四项标准:符合要素的定义或者叫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定义性是进行会计确认的“门槛”,只有满足这个标准才有可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因此,对资产的界定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最关键所在。
一、国内外关于资产定义综述
国外学术学术界对资产定义,根据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三类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资产的本质是未来经济利益。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1907年查尔斯E・斯普瑞格(Charlese E.Sprague)在《账户的原理》中指出,资产是包括以前获得的服务,以及其它还在得到的服务的积蓄;1929年坎宁(Canning)在《会计中的经济学》一书中认为,资产是指处于货币形态的未来服务,或转换为货币的未来服务;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和报告准则》中指出,资产是一个会计个体从事经营所需要的经济资源,是可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力总量;1962年斯普路斯(Sprous)和莫尼茨(Moonitze)认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的结果而获得;1992年,HendrieksonandBride在《会计原理》中认为,资产是特定的主体所控制下的潜在的服务或预期服务的权益。二是认为资产的本质是财产权利。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199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首席会计师舒尔茨(Walter,P・Schutze)发表了《什么是资产》的报告,认为资产是现金、对现金或劳务活动的要求权,以及能够单独出售、变现的一些项目;1996年美国的理查德A・萨缪尔森教授在《会计评论》上发表的《会计理论中的资产的概念》认为:把资产定义为财产权,就有可能更明确区分资产和费用、资产是能够用于交换的抽象权利,资产价值是财产权利的货币表示。三是认为资产的本质是剩余成本(这里的剩余成本是未消耗未分摊的成本,已消耗的或已分摊的为费用)。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1940年威廉A・配顿(W.A.Paton)与A.C.利特尔顿(A.C.Littleton)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to CorporateAccounting Standards》)一书中提出资产是未消逝或未耗用的成本;1977年亨德里克森(Hendrickson)在《会计理论》中指出:由于把重点放在收益的确定上,许多关于资产的正式论述就都直接或间接地把它们的性质强调为未分摊成本或结转于未来各期的数额。
我国不少学者长期对资产定义进行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本质、定义与特征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与账户体系的要素》一文中认为,资产是特定企业由于交易和事项(包括资本投入或退出的产权交易)以及交易虽未执行但在法律上不可更改的契约而取得或控制,而由企业配置和运用,旨在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现金净流入)的经济资源。在学术界讨论资产定义的同时,各国及国际准则委员会也对资产进行了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FASB。SFAC No.6,1982)。澳大利亚对资产的定义同美国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它强调资产是能够“被控制的”而非被“取得的”。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9年公布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对各种会计要素作出了明确界定,其中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特定主体控制的、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其他使用权(ASB,par.4.6)。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中对资产进行了如下定义:资产是指作为过去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并且可以期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资源。很显然,这些定义都体现出未来经济利益的观点,认为资产的本质是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是在充分研究国外、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逐步与国际趋同。财政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一定义没有体现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观。2001年起施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强调了资产会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财政部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一定义体现了与国际的进一步趋同。
二、资产定义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会计外部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以及会计工作发展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郭道扬,1992)。这里的会计外环境是指生产实践中与会计相关的内容如社会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它决定了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影响会计的程序和方法。根据唯物辩证法中关于物质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原理,任何事物都受其周围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所谓条件是事物同其周围事物的关系,是制约着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经济信息系统,必须有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些条件统称为会计环境。E.s.亨德里克森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会计实践和会计思想有很大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曾发生很多环境变动,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会计师的工作,迫使会计界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思想(亨德里克森,1986)。李心合认为,会计环境不仅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占据会计理论结构最高层次的要素。如果抛开这些会计环境因素,就等于无视财务会计“是
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李心合,1996)。资产的定义不仅要和会计环境相适应,而且它的发展还受其约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资产的本质、特性、存在形态都在发生变化。
(二)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的差异这里的会计实践是会计内部环境,它决定了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程序和方法。根据哲学中认识论的相关原理,理论和实践是相统一的,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是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笔者认为,会计理论中关于资产的定义(简称为“资产理论定义”)应侧重理论特征,而会计实务中关于资产的定义(简称为“会计实务定义”)应侧重实践特征。二者的本质和内涵是相同的,而外延是有差异的,前者包含后者。在会计实务中,资产的定义一方面必须置于资产理论定义的范畴之内,体现资产的经济、法律特征,概括资产的本质;另一方面,还必须满足财务的要求,即“可操作性”。石本仁指出“会计对资产的处理有其独特的方法,所以,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必须表明财务特征,否则一些现象就无法解释(石本仁,2004)。在资产的财务特征中,一方面是要满足会计实务中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是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和反映,这也是会计准则中会计基本假设――货币计量单位的基本要求。另外,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实践能力的人,由于人的知识结构、教育水平、职业道德意识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会计实践的效果。以资产理论定义作为指导结合会计的实践情况来界定会计实务定义,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协调。
(三)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以及会计对象一方面资产作为重要的会计要素,对其定义应置于整个财务会计的框架之中进行探讨,应受到比其更高层次的会计概念的约束。因为会计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根据系统论相关原理,系统是有结构的,它是由各要素按一定秩序、一定方式或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并且这种有机的结合使得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和各要素间协同效应的发挥;有层次性的,并且层次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承接的,总是较高层次对较低层次有制约和指导作用,较低层次对较高层次进行反馈和影响。因此,资产的定义必须考虑会计目标及会计基本假设。杜兴强、章永奎等指出,会计要素的决定因素固然受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及成本效益原则共同制约和决定,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会计要素的定义决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而不能倒过来由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结果或过程来进行会计要素的定义,否则就会犯谬误逻辑(杜兴强、章永奎等,2005)。
(四)资产的法律和经济学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着的。会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并非孤立的,是与法律、经济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考虑资产的定义时就不可能回避资产的法律、经济特征。首先,从法律意义上讲,所有权是资产的核心,一项资产的取得必须对其拥有所有权。笔者认为,会计定主体对资产的权属规定不必像法律中那样严格,因为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严谨性,它追求形式上的完备性。而会计注重经济实质,遵循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必须在法律上对资产的未来权利或劳务具有要求权,那些可以由其他企业或个人任意撤销或者政府无偿撤销的劳务不应列为资产(葛家澍,1996)。所以,能在一个企业中确认和计量资产,必须对其拥有实质上的控制权,这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如融资租赁,虽然承租人对资产没有所有权,但是在租赁期内他能够有效的控制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因而应该作为承租人的一项资产。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产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表现为一定时点的财富存量,由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和权利构成;它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效用性和稀缺性是经济学中资产的特征,会计中核算的资产首先得具有经济学中的资产所具备的特征。最后,虽然资产在经济学、法律、会计学中的特征有些许差异,但是这并不能就否认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将其割裂是不科学的。因此,资产的定义在体现财务特征的同时,须兼顾资产的经济、法律特征。
三、资产定义的思考
(一)资产是特定会计主体控制的、能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一是强调为特定会计主体所控制。控制是指主体既具有利用该资产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又具有阻止其他主体获取该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控制一词还能够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拥有一项资产的所有权也并不能肯定对其能够施行实质上的控制,即对未来经济利益排他占有。如融资租赁中的出租人,从法律上看虽拥有租赁标的的所有权,但不能独立地享有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因而不能作为出租人的一项资产。正如吴艳鹏在《资产计量论》中所述,提出资产确认的实际控制权是有客观基础的。以实际控制权确认资产,是资产确认的一种科学的思想,也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合理标志(吴艳鹏,1991)。笔者认为,资产和是否拥有该资产的所有权并无必然联系,能够为特定的会计主体实质上的控制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二是能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持有资产的目的在于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然而资产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未来经济利益的载体。经济学中强调资产是一种资源,效用性是其特征之一。具有效用的经济资源,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是单项还是整体的,都具备作为资产的必备条件。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指出,资产并不意味着财产本身,而是一种权利――资产所附着的一组权利或由资产衍生的,部分或全部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其他使用权。这些权利或使用权都属于资源的范畴,这就将各种实资产、软资产和金融资产都能包括其中。另外,稀缺性是资产的又一特征,这意味着必须支付代价才能获得,但是这与该资源最初形成和控制是否具有代价没有本质联系,如通过接收捐赠所获得的资产。此外,资产理论定义应体现出一定的概括性和前瞻性。对于自创商誉、信息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等项目,由于其实际计量尚存在困难且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不被会计实务界接受,但它们具有资产的本质特征,理论上应包括在资产范围之内。随着会计学技术的发展,它们在财务报表内会得到确认和反映。
[关键词] 公允价值;确认;财务会计目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06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11- 02
1 公允价值概述
公允价值这一理念在1953年美国的研究报告中初次提起,其发展与研究历程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但至今对公允价值下个较为完整的概念仍很困难。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做出了如下界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在公平交易的市场基础上,将市场信息作为基础的评价,在评价负债或其他的资产中,市场始终处于关键性的地位,占据着主导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公平交易市场就是交易在充分的自愿基础上进行的,强迫交易等现象是公平交易市场所不能允许的,是严重违背公平交易市场本质的。
2 公允价值的确认条件
在交易实际当中,公允价值的确定是一个较为模糊且较难确定的。公允价值受到社会大众所共同接受的价值,是被广泛的社会大众所认可的,但在市场交易实际当中,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价值如何进行确定是一个有着较大疑问的课题。公允价值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价格直观表现出来的,而很多的资产是没有市场,是很难通过价值的途径进行体现的。
资产具有公允价值这是其客观存在的,那么就应从会计的角度进行多种维度的确认与界定,使其确定得更加科学、客观,这就决定了公允价值的确定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更加能够适合实际情况。
2.1 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
固定资产是指为资本生产起基础性作用的机器、房屋、设备等资产,是企业进行资产生产的固定性资产,是不能进行直接的市场交易的,其主要作用是为生产提供服务或产品而实现其价值。固定资产不参与在市场交易的对象,不能当作资产进行直接的交换,因此,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就不能按照交换价格进行评价,而应按照使用价值进行确认,这样才更加科学。
2.2 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确认
企业不仅有着形式上的外在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允价值的确认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很多方面,如企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企业外购的无形资产等等,这些无形资产构成了企业存在价值的重要方面,其公允价值的确认应符合几个条件,主要包括:使用或交易的无形资产具有可行的技术性;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具有使用或进行交易的意图。
2.3 存货公允价值的确认
企业在进行市场交易时往往会存在存货的现象,如未售完的成品、原材料、半成品等等,这些存货自身由于市场或其他的原因,不能进行直接的市场交易而没有实现直接的交易价值,因此,这些库存产品的公允价值应当用被交易的产品的公允价值来衡量进行确认。
3 公允价值理念下的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目标可简述为: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它不仅可以间接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到会计计量属性的抉择,特别是公允价值。财务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导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地位取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设定。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和其在实务中的应用不仅是围绕着财务会计目标进行的,而且是有助于其实现的。
3.1 公允价值理念下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
财务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会计活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财务会计目标在这种巨大的会计环境变化中也处在各种思想左右的边缘,会计目标只有坚定公允价值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才能在复杂的会计环境中保持科学的方向。在当前会计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断进行自身的学习,以适应不断改变的会计环境。会计准则也应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适应潮流的改变。这就要不断深化公允价值理念在财务会计目标中的应用,使财务会计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使会计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实务,更加符合财务会计的实际。加大公允价值理念与财务会计目标的融合是会计进步与发展的实际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影响
非货币易原则进入新世纪开始在我国企业内全面地实行,这个准则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会计实务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生产要素市场仍存在较多的漏洞,公允价值难以取得等实际国情的背景,非货币性准则的广泛使用使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2006版新会计准则对其进行修改,其内容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存在公允价值时,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在交换双方从时间上、金额上和风险上有明显不同时,可以说明该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但是,同时还要看交易双方是否有关联方关系,如果双方存在关联方关系,则该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此,只有那些引起企业现金流量发生变化且交换双方不是关联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才具有商业实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瑞洪.试论公允价值――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刘俚燕.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经济法》《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财务会计教程》《财务报表分析与运用》等
1、《中级会计实务》:为学生今后从事企业财务一线会计核算工作而开设的系统介绍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一门课程。全书共13章,具体为:总论、货币资金、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报告。
2、《财务管理》: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财务信息。
3、《中级经济法》:最大特点是小巧精致、携带方便,便于考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反复记忆。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