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时间:2023-10-10 10:4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第1篇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有机地寓于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本文主要探讨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安全教育和塑造不怕困难等其它优良品质。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教育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即要意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把人教育成“人”,把德育有机地寓于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教师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优良品质教育等等。

一、 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的教育

从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的教学开始就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的科技以及化学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金属和烧制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化学工艺,这些技术的发明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而现代化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比较多了如:纳米材料、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鸟笼、直径为6mm粗尼龙绳、预防艾滋病病毒的疫苗研制成功等。在讲到《燃烧与燃料》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以及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的伟大成就。在《金属》这单元里,介绍了我国钢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通过一系列的介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历史、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二、化学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化学学科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而,学习化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这些观点的培养。如在《化学改变了世界》部分,阐述了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世界的物质在不断变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通过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和在氧气中产生现象不同的两个实验,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不同是由浓度变化引起性质的变化等启发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又如在“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学生可以从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到--事物的运动是充满矛盾的运动,这是辩证法的核心。再如:溶解与结晶,水解与中和,加成与消去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实例。

量变到质变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元素周期律是量变到质变最典型的例子,即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又如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同素异形体性质的差异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

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如:无机物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机物中各种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即使同一种物质分子里不同官能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苯酚分子中,苯环与羟基的相互影响。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化学知识中蕴藏着许多哲学道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注意寻找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结合点,更好的加强学生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化学教学中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人口、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核心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幸福,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如全球化的能源问题,水资源污染问题,有害废弃物问题,臭氧层破坏和地球升温问题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宣传“绿色化学”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例如讲述“氮族元素”这一节时,氮氧化合物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讲解“氧族元素”这一节讲到硫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的氧化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例如在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是硫的氧化物污染环境的结果;讲解“卤代烃”时提及氟氯烃具有无毒不燃稳定高效的优点,广泛用作致冷剂、发泡剂等,但它们对大气臭氧层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四、化学教学中的对学生渗透挫折教育

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自我放弃,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针对这种现象,可利用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化学家的奋斗史,结合教材内容,开设第二课堂讲座,来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

在教学《烃的衍生物》“醇”这一节内容后,就可以对诺贝尔在制备硝化甘油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向同学们做一个讲座。诺贝尔为了生产大批的硝化甘油,在改进工艺时,发生了多次爆炸事故,弟弟在事故中死去,父亲受了重伤,然而诺贝尔面对失败没有畏惧,没有放弃,而是更认真地思考、分析,更投入地工作,置生死于不顾,才发现了用冷水管散热生产硝化甘油的方法。为了试验一种既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又非常安全的炸药,诺贝尔又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发明了胶质炸药。

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前仆后继,毫不退缩。失败中取得成功。

总之,我们在化学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仅要把德育教育与有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要根据有关内容选择契机, 只要教师努力挖掘并积极地从课外搜集相关材料,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安全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否则就会造成“硬塞”、“横插”现象的发生,导致德育与化学形成隔阂。我们要做到“化雨”入土,以收“润物细无声”之效。

[参考文献]

[1]浅析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王华强 《湘潮》(下半月)2008年第7期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品德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24-0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 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学习心得、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能及时的进行思想反馈,增强德育效果。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比如:结合学校“爱心助学会”成立七周年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以后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爱心助学会”,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3篇

体育课作为一项基础课被所有大中小学校重视。国家教育局体育总局和下属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包括器材设施和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的安排。因为学校体育教学直接影响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学校体育教学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以前的传授知识的单一教学任务转变为多样性的教学课程,不但可以学到技术,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快乐、愉快的体育课中锻炼身体。由于以上的原因对体育教学形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怎样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快乐地参与集体活动,这就是我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在听其他教师的课中学会的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我总结出德育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很实用,并且可以交叉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不但可以改变重复的枯燥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学校体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培养现代人德育意识。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下是我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常用的几种德育教育方法。

一、通过行为训练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能表现行为活动的内容莫过于队列队形练习,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而且一种严格组织纪律性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统一的口令下完成协调动作,从而培养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发展反应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因此,我在队列队形练习中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崇拜心理和好胜心理,把他们崇拜的偶像军人的队列队形和各种规范动作,从军队中搬出来,逐步向他们灌输军人的爱国主义行为和思想,也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像军人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在队列队形中还必须“严格要求”并“持之以恒”,这样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受到了教育,同时对形成正确的形体姿态,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通过体育明星成长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一些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动人的体育先进事例,利用“讲、说、仿”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就要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形有目标,为将来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利用讲向学生介绍一些我国体育界名人。例如:中国移动长城姚明、王治郅、巴特尔;跨栏王子刘翔;羽毛球冠军林丹;乒坛小将马龙等。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爱的体育界名人。然后让他们模仿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体育名人的动作。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实验教材第20课“文化艺术和体育”中,里面有一张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跨跃栏杆时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2004年第28届夏季奥运会上刘翔夺得男子110栏的金牌,并打破了这个项目的奥运会纪录。这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在奥运会田径短道比赛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除了刘翔之外,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得女子5000米金牌、10000米银牌的“东方神鹿”王军霞也被引用为教学内容。而2005年3月,刘翔携雅典奥运会夺冠之势,曾被载入上海市小学5年级语文教材。姚明、邓亚萍也入选过教科书,体育明星入选教科书的例子似乎越来越多,除了刘翔的2次入选外,2005年10月,姚明和邓亚萍等体坛名将被《新概念英语》录入培训教材。在当年的《新概念英语》初中版中,姚明、邓亚萍等体育明星和宋祖英、林心如等娱乐明星一起,成为了教材的第一课,被配上了照片。据相关主编介绍,将明星照选入教材,主要是为了迎合青少年心理,有利于学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习兴趣。总体来说,“励志”成为体育明星入选教科书的主要作用。以上种种事例证明在体育教学中用体育明星成长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很有必要的。

三、通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锻炼热情

大学体育教材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体育教师就要利用教材充分挖掘其思想性。例如:我教男、女1000米、800米跑时,就全力动员学生运用身体的全部力量,克服身体的惰性,克服由于供氧不足造成的憋气之感,克服肌肉酸疼,全力跑完全程。这样,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进取的精神。又如在50米考核中,及时向学生灌输顽强的拼搏精神。

四、通过游戏教学创设情境

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占有的比重偏小。在大学游戏教材中,多数游戏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对抗和竞争性强,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大学生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时,一要注意发展大学生的体力和智力,更要重视发挥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体育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准,渗透要实,方法要多,可采用“对抗法”“演练法”等,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培养情操。“寓德育于游戏中”,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体育游戏的竞赛和对抗因素较多,在体育游戏中,要严格遵守规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做游戏能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是非、胜负,培养学生情操,如在体育游戏实施中执行规则和服从裁判,有利于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集体项目中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如:拉网捕鱼游戏,锻炼学生奔跑和身体灵活机动能力,渔网不断扩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总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大学生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对问题的出现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师要充分掌握好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形象地把德育教育内容融于教学之中,从而取得好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渗透;德育;策略

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教学,.而且要注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然地 、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努力把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两者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完善的教育形式。 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育

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互动中生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第5篇

关键词: 学科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方法

近年来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过分强调升学率,使得不少任课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职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德育大纲》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育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才能促进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增强环境的意识。教育工作者要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把学科教学作为德育工作最有效的途径来认识,只有统一认识,自觉地、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当前德育工作问题突出,受到制约,德育现状与社会改革不适应。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环境对德育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平等、公平交易原则反映到学生的道德上则是过分强调索取,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许多学生认为社会上只讲求利益,市场经济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金钱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导致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泛滥。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思想上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学生成长与家庭教育不适应。

部分学生家长重智轻德,急功近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甚至把自己的“成人本位”社会价值取向直接传递给学生,认为如果按传统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谦让、乐于奉献的人,那么孩子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若按政治课讲的那一套去做,孩子则非傻不可。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存在的思想问题比较忽视或偏袒,造成学校的德育教育无法推进或效果大大降低。

3.德育实施与学生现状不适应。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但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依然是灌输空洞的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的教育内容。形式单一,方法刻板,大话连篇,做表面文章,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另外,大多数教师“只管教书不负责育人”,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德育教育,尤其是目前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思想上轻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缺乏辩证的思维去对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表现出对消极现象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二、教学渗透德育的路径和方法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有意无意地加以效仿。因此,教师的品德、精神、举止都应不愧为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

2.德育教育要贴近教材。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去进行,德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使学科德育与双基教学、双基训练融为一体,而不应“穿靴戴帽”、“两张皮式”的。学科教学德育的渗透,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一是要增加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新编的一些教材就十分注意这一点。比如在历史教材中增加了近代史篇幅,突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增加了国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数学则通过正文、习题向学生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如勾股定理等);理化生等教材中在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此都为学科教学德育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是德育渗透的一条基本途径。二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各种教材中除了明显的德育材料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德育因素。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在数、理、化等课本中,都大量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杰出成就,闪耀着我国科学文明史的光芒;史、地、政中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德教育的因素更多;物理学科中讲的第一宇宙速度,可介绍我国人造卫星资料;讲回旋加速器,可介绍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的产生,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的情况,等等。所有这一切,只要每个教师做有心人,注意研究,努力挖掘,就可以使德育渗透工作大有可为。

3.德育教育要富有情感。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而且要有思想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德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德育要有其合适的载体,来源生活的德育往往是最贴近人心的。全国特级教师朱乐平的一堂数学观摩课“用了多少钱”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堂课学生通过计算,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大约用了父母多少钱,再用多媒体展现贫穷地区的人均收入与故事案例,让学生在强烈反差的数字对比中,把自己的感想写下并读出来。当一个个学生说出发自内心的感人心声时,许多同学和一些老师早已泪流满面。在这堂课的活动中,老师始终没有进行明确的道德灌输,而勤俭、爱心和孝心思想已悄然潜移默化地浸渗于孩子的心灵,这就是润物无声,也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4.严格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主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严格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培养理想抱负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诚实信用,善于自律,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学业进取心,主动学习,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参与竞争,而且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身心素质能充分发展、和谐统一。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吴翘哲.发挥教学德育功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9).

第6篇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普及,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在物质生活丰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素养、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

关键词:德育教育;价值观;自我认识

小学教学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是非标准、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成为了小学教学的核心。

一、加强德育教学,培养价值观

德育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途径。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作为一名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德育教学中,在明确告知学生正确、不正确,道德、不道德的是非标准时,同时还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贪玩、好动、好表现、好奇心强,争强好胜等心理特征。比如说,告之他们要尊敬长辈,主动问好,同学之间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等等基础道德品质。在教学中,要注重表扬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尊自爱。还应当注意对犯错误的学生,不在许多同学面前批评教训,避免产生自卑、害怕的心理。

二、参加实践,培养品质

实践活动是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来源。积极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行的有效手段。比如说,在树立小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教学中,开展必要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必须的。然而现阶段,由于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具有丰厚的物资生活条件,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教学中,可以开展校园大扫除、清洁校园等劳动教学,并对劳动积极,表现良好的小朋友进行嘉奖和表扬,树立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劳动积极者楷模,大力宣传小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力度,让小学生充分养成劳动者光荣的意识,在生活中,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开展自我认识,培养公德

自我认识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也可以粗略地理解为自我反思。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小学生的自我认识,是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举措。小学生是德育教学的主体,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教学中,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改正在道德品质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开展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鉴定,小学生才能积极改变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德理念。

参考文献:

李通.浅谈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00).

第7篇

【关键词】数学德育教育思想品德

一、以我国数学家们的光辉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许多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对古代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数学课本中的收入了许多这方面的生动素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注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的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思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二、以中国数学的历史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思想是每个公民必须的最基本的道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数学发展史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研究的累累硕果。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提出徽率(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计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既可以结合某些具体的教学知识进行,又可以抓住教与学双边活动中一切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但必须要善于把握时机,做到自然、适时、适量的“渗透”。

数学是常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可利用课本中或老师补充的例题或习题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爱劳动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思想。鉴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教学中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就自然地向学生进行了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启蒙教育。

此外,意志品格方面的教育也要刻意培养。如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作业时,仔细审题、工整书写、自觉检查;遇到困难时,多动脑筋、力求突破等等。如能持之以恒,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也能自然养成。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简单举例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注意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思考,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检查验算等,从小逐步树立起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作风。通过实际测量、制作等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做得好的,要给予表扬。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把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文字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反映我国建设成就的数目材料,把它们编成应用题。有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墙报、数学故事会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等。这些真实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坐在那里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时候,可以由两名同学拿着乒乓球在讲台上转圈演示,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形成等等,通过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牢,使学生领悟到了获取知识的另一种途径。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课程改革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做人引导,必然会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德育教育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其环境是无所不在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并不像其他有些学科一样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显现。由于其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德育内容的教育。而事实上,生物教材,尤其是初中部分,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或是人体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只要能够努力地去钻研教材,发现、挖掘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可谓一箭双雕。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生物教师应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生物知识点教育水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许多案例,如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学校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等等。这些探究性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目标确定中,要考虑三维目标如何确定和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准确有效确定,要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是教学内容的升华,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归宿,也是对学生德育的实现。

二、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水到渠成地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硬性渗透。比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时,我通过大量举例艾滋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防治的艰难程度和预防途径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听、讲、感受(受害者的情景)艾滋病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艰难和心理上的负担。艾滋病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包括不正规的献血和输血,吸毒者用同一针相互注射;性传播,就是不良的发生;母婴传播,父母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生下的孩子也会携带艾滋病病毒。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讲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怎样认识和预防艾滋病,又怎样对待艾滋病病人,利用自己所学的植物病毒的知识来解释一些艾滋病的症状和预防理念,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艾滋病的传播的途径比较多,但与人正常交往,比如握手和互用餐具,是不会传染的;而放荡者是最危险的人群。因此,我们应学会关爱艾滋病人,不歧视他们。同时加强自身休养和防范,加强明辨社会不良事物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不要贪图小便宜,或轻信他人美言,而上当受骗,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一旦怀疑自己携带艾滋病病毒,尽快到正规能够检测的医疗机构诊断,正确对待,善待生命。所有学生听了这一介绍后,讨论非常积极,个个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德育渗透水到渠成。

通过这一节课,我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有效的教育应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教师应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实施多变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志愿选择参加,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如下活动:对校园植物挂牌,说明其名称、产地及多种价值,增强学生对自然价值观的认识;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等世界性纪念日及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等一系列科普宣传节日,办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栏,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行为意识;将校园的花、草划分成片,交给学生管理,培养学生对植物的情感,在禁止他人违规行为中约束自己一些不良的生态道德行为。

开主题班会。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他成员提出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通过班集体制定的纪律、开展的活动、舆论等培养其成员的道德方向。在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积累生活经验,掌握道德规范。另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等。

总之,生物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他们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如能注意上述方法,从实际出发,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利用生物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一定会使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家瑜.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时代教育,2010.11:133.

[2]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第9篇

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说:“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第一要件”,可见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音乐不但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辅德,是德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中”。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德育,要依靠音乐本身的优势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震撼学生,使其心灵萌发美的种子。

关键词:时机;渗透点;手段;有利条件

我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说:“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第一要件”。可见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它受到古今中外多少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的重视。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讲到:“音乐应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音乐可调和人性,诱人感染成性。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而道德的呼唤,离不开情感作媒介,思想的共鸣也需要借助情感去撞击,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育正可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运用音乐教学的优势,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德育的触角在音乐教学中生长、凸现。

一、抓住德育渗透的时机

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序曲,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导入新课的任务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题材和意境中去,作为课前的思想和情绪上的准备,为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基础。教师的导言要传情,“情动而言行”,“情信则辞巧”。教学中抓住导入教学这一德育渗透时机,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富余激情的方法创设一种音乐情境,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动之以情。在《同属一个世界》一课中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歌手,有人统计过,近十年来,丛飞参加了400多场义演,至少捐献了300万元善款,资助了183名贫困孩子读书。可是当他被确诊为晚期胃癌时,竟然连医药费也负担不起。丛飞的心脏停止跳动后,他无私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使五位眼病患者又重见光明。丛飞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接着我播放了丛飞生前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愿你幸福》,歌中提醒人们一生更多地为别人着想,多给周围的人一些关心和爱护。配以《让世界充满爱》那亲切温暖的歌词与曲调,?加上饱含深情的讲述,和谐搭配,犹如春风荡漾,创设了一种弥漫浓浓爱意的音乐情境,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神情完全沉浸在音乐情境中。

二、抓住德育教育的渗透点

音乐学科是融艺术性、情感性为一体的综合万象学科,它是人情感体验最好的载体。在教学中抓住“情感”这一德育渗透点,迸发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其从自然、本能的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进入高尚、纯洁的精神境界中。课堂上我曾这样尝试:采用对比讨论的方法,播放了两首不同情感的乐曲:《金色的秋天》和《扬鞭催马运粮忙》,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体验不同的情绪变化,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秋风萧瑟、万木凋零的画面,一幅是麦浪滚滚、热火朝天收割场景。当忧郁深沉的小提琴曲与画面将学生情绪带入沉思时,又播放了热烈欢快的《扬鞭催马运粮忙》,随着乐曲不同的情绪、情感变化,学生的情绪、情感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聆听着、体验着、感悟着,思索着不同的情感是通过哪些不同的音乐要素来表达的,音乐的内涵是什么?音乐的情感呼唤着学生的情感,激起了学生心中阵阵情感的波涛。

三、抓住德育渗透的手段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歌唱教学中,情感的表现、情感的宣泄以及情感的交流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目标。歌唱教学是情感体验最重要的过程体验,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必不可缺少的途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抓住不同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段。

用情歌唱,用情表演,用情参与实践。是我歌唱教学中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我以我的热情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使其真正体验到不同乐曲中不同的情感抒发。在《银屏乐声》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了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主题音乐片断,让学生听辨乐曲不同情感的抒发。并鼓励学生看着大屏幕的歌词跟唱,随着歌声抒发内心的情感,同时思考讨论音乐与原作品的关系。接着采用分组比赛,师生同唱的方法,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歌唱,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情感的支配下,尽情地表现音乐,以情带声,以情感人,引领学生步入真善美的境界。

四、抓住德育渗透的有利条件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成才必先成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还要始终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的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净化心灵的教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一把是教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不但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辅德,是德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中”。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德育,要依靠音乐本身的优势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震撼学生,使其心灵萌发美的种子,这是赋予每个音乐教育者神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66-0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致力探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进行的,在现代教育中,多数人认为,学生能力就是学习成绩,而往往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但做人先于做学问,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渗透。因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因此,我认为学生能力既包括学习能力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而语文教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涉及面也较为广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好语文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德育思想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经常被人们提起。作为一个教学将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师,我以自己的观点,再一次重申一下。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总是时不时出现一些让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件,学生与教师产生冲突、学生与家长产生不愉快、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矛盾等一系列的事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尽量避免和减少类似状况的出现。关于语文学科的作用,新大纲基本沿用了试验大纲的提法:“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1]现在的学生问题和矛盾,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认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思想不成熟,离不开德育教育

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的我,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未离开过学生,我觉得当代的学生虽具备了一些辨别是非观念的能力,但他们在认识自我、约束自我、人际交往、举止行为、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渗透思想教育。例如: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基础版)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论点很明确:注意幸福,学习享受幸福。在讲解本文之前,我首先会对学生进行提问:“对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你觉得幸福吗?”有的说:没感觉;有的说:我不幸福;有的说:我很幸福。在对本文进行讲解之后,作者的意图一目了然,她提醒我们注意幸福,时时刻刻去提醒自己感受幸福,那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幸福呢?让学生们通过学习领悟到幸福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提醒我们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树立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我以罗丹的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于美的发现”结束本文之后,就出现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个女同学主动来找我谈心,她说:这几天因为父母想离婚,使她有了轻生的想法,今天听老师讲了《提醒幸福》后,她想开了,即使父母真的离婚她也应该觉得很幸福,因为她并没有真正失去亲人。听了她的话,我觉得很震撼,没想到短短的一节课会达到如此好的效果。这样更坚定了我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的决心。

二、结合教材及学生所处环境进行德育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我们平时的德育教育中,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恰到好处的思想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换言之,在不脱离教材、比较切合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才会取得更好的成效。譬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学生实际出发,告诫他们:大家出门求学都不容易,当同学个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学习蔺相如宽宏大量的处事原则,不应斤斤计较,还要学习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免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当同学与某个班干部之间有冲突时,应以大局为重,积极主动地配合班干部完成工作,一起维护班集体的利益和荣誉。

三、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对学生的影响,使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对于“90后”学生而言,富二代、啃老族已不鲜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极大的转变。除此之外,学生的攀比心理明显加剧,追求名牌、高消费的观念不断升温。通过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让同学们认识到主人公玛蒂尔德这样一个为了追求虚荣而被改变了人生命运的典型人物。小说告诫了那些生活在幻想里却不愿意付出劳动,只想借他人之光赢得一点儿虚荣的人们,要脚踏实地地生活。然而,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是否反思过呢?难道啃老族、追求名牌的人们不是这一类的人吗?如果每天养尊处优习惯了,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们将怎么面对?其实环境是人为缔造的,而个人对环境的看法是主观的,对人生的价值也是主观的。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要让学生知道条件优越不一定就是好事,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等文章,无不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授课过程中总是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去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教师要爱岗敬业,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深信――身教重于言教。学生上课不舒服,我会关切地询问病情并督促他们及时去看病休息;课堂上看到有学生走思时,我会用眼神暗示学生要集中听讲,很少点名批评,这样既不耽误教学的课时进度,又维护了良好的课堂秩序,等课下我会找学生个别谈心。有时上课看到学生精神状态不对,我就利用课间与学生沟通、谈心,给他们以关心和帮助,为学生解忧;有的学生离家比较远,当生活上需要帮助时,我也会伸出援助之手为学生解燃眉之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用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导航者,以热情的态度、真诚的语言,认真细致地教学,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对学生严格而不粗暴,关怀爱护而不纵容,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心里去接受老师,敬重老师,这样才能使他们沿着正确的轨迹运行,我认为这也是德育教育的渗透。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教师神圣而重要的使命。“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育人工作始终贯穿在我的课堂上。我坚信:教书与育人工作是绝对不能分开的,这两者是相互容纳和相互渗透的。

第11篇

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

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间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二、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第12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德育; 责任; 团结协作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68-001

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我从自己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谈一些体会。

一、实验材料自己负责,初步培养以责任为美的感受

小学科学实验中有很多实验材料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甚至是随手可得的。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常见的实验器材,比如一次性杯子、盐、糖、乒乓球、气球等,能让学生更关注周围的事物,并将此和科学课相联系,深化实验的目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态度。为了防止一些学生忘记带材料而无法开展实验活动,我通常也准备好所有的材料以备用。没想到我好心办坏事,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实验,越到后面没带材料的学生越多。我就纳闷了,是我的课不再吸引学生了,还是材料越来越难找,还是学生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了。带着自己的疑问咨询了好多学生,才明白是我好心办坏事了。原来学生看到我也准备着材料,而且会给那些没带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带也可以啊。一来二去的,学生也会有从众心里,也会偷懒,于是带材料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那么和我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美好初衷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于是我改变了方法,规定自己的材料必须自己带,如果有学生没有带,要不承包本节课的整理工作,要不取消本次实验的机会。参与实验是每个学生都乐于的,而整理实验室就会花费他的娱乐时间,所以学生在再三的权衡下,会记住带实验材料。也会偶尔有学生忘记了,但次数和人数明显比以前要少很多。现在有的学生不仅会带来我布置的材料,有时还会自己选择一些更好的材料,甚至在上课前就动手实验,并发现了一些新现象,比如在做沉浮实验时,学生发现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现象不明显,用鸡蛋代替更好,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学生还特意带了鸡蛋要给大家做演示。因为有了学生的热心参与,上课时实验效果也更明显了。自律也必须在他律的基础上形成,慢慢的学生已把自己事自己负责当成了习惯,同时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增强了。

二、实验过程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人为善的精神

一般的实验我都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时出现了下列现象:小组成员动手能力强的、对实验感兴趣的在那争抢材料,乱哄哄,乱告状,而那些胆小不自信的却无所适从、无事可做;小组内互相批判,小组间互相攻击,甚至故意找茬,经常弄得课堂上乱糟糟的。这样合作效益差,常常使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教师嗓子喊破,身心疲惫,学生却争吵一节课而少有收获。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活动)前学生分工不明确,而且学生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于是我改变了策略,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由小组长给成员明确分工,让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人人动手,个个尽力,做到各尽所能。强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对小组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小组的成功也只有所有成员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才能获得。同时开展小组评比,给小组打分的活动来激励学生合作,让学生学会合作。

三、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每次实验结束后都有全班汇报交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不够自信,因为实验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方法的不同,或者实验器材的不同,或者教师设计的意图不同,实验现象往往会有差异,可是大部分的学生往往对很多的意见持相同看法,而随意改变自己的实验结果。

如我在教授三年级测量气温这部分内容时,其中有一支温度计被一个学生摔裂了,我没有及时发现,到了下一个班级时,分组活动时,有一个组分到了这支温度计,在测量完教室的气温后,我们全班做了交流,我要求是正确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每个小组都是相似。等我一收回温度计发现了这个情况,我询问了学生,那个小组的人低声说:“大家都是这个温度,我们不好意思说。”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除了说明学生的从众心里很强外,也说明学生不够自信。我给他们讲了个小故事,“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落人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军官司令越野赛都有便宜可占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过了半个小时后到达终点,却是名列第一。他感受到不可思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也觉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了。”教育学生本来怎么样的就怎么样,别人也许是对的,但也不要盲目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