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时间:2023-10-10 16:0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校; 体育; 德育; 智育; 美育; 多维度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40-002

1.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和探索一直在深入的进行之中,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整个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指明了方位,体育课程教学所要达成的五个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与传统的三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又是达成教学目标反思的参照对象。课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细化过程。

维度(Dimension)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分析的目标对象所采用的分析角度。维度的视角理论,维度是指一种视角,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

高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对象并不为了面临高考升学的学生,培养目标也有别于普通高中,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偏重于应用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教育方向。如何把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之间区别和联系,多维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可以使德智体美疏密适度、分合有度,避免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出现混乱。

教育家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过:“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今天,德、智、体、美四育的维度中,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旧是智育与德育,体育与美育相辅佐也是不争的事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确立,为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毕竟不能脱离体育教学的实际,一些本不完全属于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重点目标,过于强加或挤占在体育课程教学之中,显然,这是不合适或是不科学的。能否准确把握体育课程设计的总体方向,使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满活泼而不是臃肿死板,在设计中兼顾德育、智育、美育的精华极为关键。要紧密衔接德、智、体、美四个维度综合要素,注重健康,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服务专业的课程设计理念,通过体育教学达到体育课程的目标。

2.体育的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育共性维度的认识

体育、德育、智育、美育是学校教育的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是相互支持、具有紧密逻辑关系。体育以育人为本,则强调育体育心。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共存,在维度的理论上各自体现不同重点和难点,德育教育强调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教化过程,而具体的行为表现上毕竟控制的空间和时间有限,如能将德育教育扩展在体育教育之中,将会更有效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智育教育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智育教育系统庞大涉足课程领域广,体育与智育融合并不矛盾,体育对智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能够解决一些非智力因素对智育的影响。美育教育是培养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程,是实现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与美育的一些课程过去常常不被重视,而今素质教育已经将体育与美育的地位大大提升,体育与美育本身就有许多的融合点,也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如果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四个维度作为一体化来认识,不难看出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美育不好出赝品。因此,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德育、智育、美育多维度互补

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多维度的互补关系,四育的作用不能替代和抵消,体育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体能体质;德育解决的是受教育者健康心理所要求具有的心理素质,提高品格、品味和品质;智育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美育解决的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感受美的水平提高。

3.1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德育因素

寓德育教育与体育之中,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体育课程设计中,德育不仅仅是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事,体育教师也应承担共同使命和责任。体育课程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不亚于其它学科课程,利用体育教育的教学手段对中职学生身心实施全面影响,必须建立思想认识或是学习态度之上,体育课程设计缺少德育因素渗透于体育教学之中,体育课就极有可能变为玩耍课、打闹课,尽管课中的形式热热闹闹,但课程实质有可能是空洞无味的。

3.2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智育因素

智育的难点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化为智能的提升上,体育课程虽没有赋予开发智力的重大责任,可是智力因素仍然是学好、练好、掌握好体育教学中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关键。体育课程设计中智育因素的介入,能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练习效率。例如,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教学模板的使用,都能够全面实施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更新、更多的学习知识的方式方法。

3.3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美育因素

美育独具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诱导启发、潜移默化等鲜明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中职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体育课程设计中,美育因素的体现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美感集中表现为教学中形态美、动作美、韵律美、动感美、静姿美,表现于外在与内在美的统一,审美能力提高体现在感受、欣赏、表达、创造,进而形成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4.体育课教学程设计中多维度层面的可操作性

4,1学情分析与说明

把握职业教育的根本,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德育及教育因素细化于体育课程之中,职业教育的文件与举措都围绕着最终培养目标上,即中职学校学生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学情分析与说明到位与否不可忽视,遗漏课程设计这一环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模块的实施只会是一句空话。

4.2教学目标与任务

教学目标与任务是体育课程设计中指南针或方向舵,没有教学目标作为支撑,教学任务难以高质量的完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的组织建立在教学任务之上一一展开,学生通过体能的练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但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开发智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4.3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一直被视为体育课程设计中的难点与重点,也是考验教师基本功的重要环节。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同时知识更新的周期也大为缩短,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引入、吸收和应用其它学科课程新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不断尝试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对比其中教学效果,也是业务水平提高的集中表现。

4.4教学评价与反思

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德、智、体、美全面兼顾,单凭一两次课就能收到惊人的效果,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违背教育科学。没有人能够保证每次课程教学设计中做到面面俱到尽善尽美,也没有人能够像药剂师那样课程教学设计中精确按德智体美维度处方进行配比量化。因此,留有余地是较为合理的设计思路,通过评价——反思——再评价——再反思的过程,找准德智体美四个维度的协调分量浮动区间。

5.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既保持体育本质又联系德、智、美

首先,体育、德育、智育、美育与各自课程目标重点不同,同样是育人为本,但目标有所侧重。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只有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关键点,才能将德育、智育、美育的精华融会贯通。

其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仍离不开特定的场地设备,实施教学易受客观条件所限,动态的组织教学难度较大,没有文化底蕴的教学,甚至忽视德育、智育、美育存在,也是会事半功倍。

再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巧妙地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运动方式,将规则与裁判、道德与品行、言谈与举止方面等等予以评价,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避免什么等社会适应能力所必须的要素,体现在真善美的尺度把握上。

最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是口号,不是修饰词,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产品。体育课程设计除了与德、智、美三育有一定比例的交叉重叠关系外,体育教育中还包含了卫生安全教育、文化娱乐教育等,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本身也属于比较复杂的工作,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期必要工作。

6.结语

高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是为了使体育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促进生产和生活技能的掌握,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储备必要的运动技能、保健知识以及良好心理素质。

有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多维度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不等于就一下子解决了实际操作问题,从“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战略高度出发,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还应将德育、智育、美育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真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育人的方针。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

第2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学设计 设计程序

一、引言

教学论,我国学者一般是根据其所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进行定义的(顾明远,1998;施良方等,1999;邵瑞珍等,1994)。从教学论所包含的研究范围看,可以区分为广义的教学论和狭义的教学论。前者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作为研究的对象;后者则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教师的“教”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

如果需要把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或者说,教学论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果离开教学设计是不可能对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的;反之,如果缺乏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实际问题,教学论的研究也会失去最直接、最鲜活的材料反馈。可见,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

教学设计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等普教体系中非常普遍,属于基础性的常规工作。但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对传统课程和课堂进行广泛和深入地改造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二、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指把学习与教学原理转化成为对于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规划这一系统的、反思性过程。

仔细分析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某些重要特征:

首先,教学设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者要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地、有效地融合进入施教的全过程,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或者根据不同的反馈修改教学,进行学习补救。可见,教学设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与既定情境中的材料进行反思性对话的过程”(Shon,1987,1991)。

其次,“设计(design)”并不等同于“规划(planning)”。比较而言,“设计”要求更高的精确性,更高的关注水平和在计划、开发、评价过程中更强的专门化知识。比如,教师希望利用今天的90分钟课时,能够教授完成“外购材料成本的计算和会计分录编制”这一教学任务。这属于“规划”或者“计划”的范畴。而“设计”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高水平的关注和深思熟虑,它需要确定的是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怎样知道达到了目标等一系列详细、具体的信息。因此,“设计”具有天生的复杂性。或者说,“设计”是源于“规划”却高于“规划”。

第三,教学设计不同于课程教授。“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教学(instructional)”,而不仅仅是“教授(teaching)”。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既包括影响教学方案实施的因素,也包括受到教学方案实施影响的因素,“教授”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自然属于教学设计的重点对象,但这并不能影响教学设计对其他教学环节的关注。

三、教学设计的程序

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回答三个问题(Mager,1984):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如何到达那里?我们怎样知道已到达那里?

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回答“教学目标是什么?”相应地,设计者要通过实施教学分析确定答案。第二个问题是要回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通过设计者开发教学策略来完成。第三个问题要求回答“我们的测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资料?”这需要经过设计者开发和实施评价活动予以解决。

由此,可以得出教学设计的一个简化程序表达:分析――策略开发――评价。

人们对于教学设计程序的基本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许多国外学者设计了诸多模型来表现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过程。图1即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分析和理解这个模型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个模型具有明显的序列性和线性特征。一方面,这体现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般顺序;另一方面,设计者又不能拘泥于这个程序,在某些情形下,设计者可能需要修改这些设计活动的顺序,而且,这一修改的过程可能并不是一步完成,而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因此,如果从设计实践的心理活动来看,这个模型应该更像一个“蠕虫团”。

第二,教学设计的各个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循环往复,本质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问题的理解带动着问题的解决,旧问题的解决可能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因此,把设计过程理解成为是设计者不断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更为妥当。

第三,规范和科学地理解课程设计活动的内容。这是进行有意义的教学设计的基础和起点。比如,“评价(evaluation)”这一术语,其含义既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估(assessment),也包括对教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认为评价就是“测验(tests)”。再如,教学设计包含着问题解决,但不能把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作为教学设计。因此,必须以严谨、踏实的态度进行问题的学习、理解和研究过程,尊重学术规范,遵守已有共识的概念范畴,杜绝望文生义,减少“非分析性”的研究。

第四,教学设计所创设的教学在目标、教学策略和评价方面必须相互匹配。就是说,教学策略要适应于不同的学习任务(即目标),测验所测量的是学习者达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三者之间必须形成高度的耦合效应才能发挥出教学设计的优势。

四、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教学情境和资源,紧扣教学重心,赋予教学以连续性、趣味性和整体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激励教师进步。

1.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需要的

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分析,分析既包括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技能、爱好、态度和其他与学习有关的个性特征,也包括分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环境以及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环境,同时,透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和确定,有助于决定教学过程和方法。

2.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学需要的

系统化教学设计的产物必然形成物化成果,这些具有物质性的“产品”既可以被现场使用,也可以被复制和传播;既可以被设计者使用,也可以被其他教师甚至学生使用。因为教学设计和开发包含了学习者和情境方面的信息,所以,这些“产品”可以为那些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提供实用、有效和可接受的解决方法。

3.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需要的

基于分析的教学设计需要技术性的技能和创造性以及理性和直觉性的思维过程。广泛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有助于教师有针对地开发评估工具,合理地选择和开发教学策略,适时地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形成积极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更加有利于教师有意义的成长与成熟。

4.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学校需要的

学校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代际累积的结果。缺乏教学设计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具备推广性质和继承价值。教学设计不仅仅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解决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是一种系统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达成的共识,不仅可以使设计者、开发者、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之间形成协调,还能够为学校积累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如果考虑到教学设计具有的情境特征,可以说,在特定情境下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校本”。

五、当前的困境

既然教学设计具有如此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为什么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却遭受冷遇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不熟悉,不重视

国外学者研究教学设计已经几十年了,理论文献和实验成果异常丰富,但这些并没有被国内的学者,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接受和采纳。由于不熟悉,所以不重视。相比之下,职业学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简称“方案”和“课标”)的制定。更有甚者,以为“方案”、“课标”甚至是“课时计划”(即教案)就是教学设计。这几者之间的差异上文已经做了区别。

实际上,如果站在系统的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即使是最新制定的“方案”和“课标”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最为突出的是,缺乏准确的教学目标分析和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对学生和环境的分析;含糊的目标陈述给测量和评估制造了困难,等等。

2.难度大,成本高

客观分析,一方面,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确实具有全面性和苛求性的特征。因此,即使是有经验的设计者也会经常表现出顾虑,担心失败的教学设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无效的师生交流、活动效率和教学效果低下、滥用时间和资源、损害学生动机,等等。另一方面,系统的教学设计在各个阶段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无法从普通教育的课程设计中直接获取经验性成果,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原创性特征就成为阻碍推动课程设计工作的最直接原因。

3.缺知识,少技术

在我国,课程设计的人员主体应当是教师。教师虽然对于所教授的知识性内容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教学论、学习论和课程设计技术等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却非常缺乏,从而客观上不具备系统性教学设计的胜任力。

同时,由于多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职业学校的教师通常都会面临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因此,对于复杂的教学设计,教师往往缺乏内在的动力。

正是在上述几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设计才会停滞不前。

六、几点建议

为了打破目前教学设计在职业学校所面临困境,使教学设计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惠及各方,笔者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论和学习论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通过组成学习型团队,通过内容分工,定期交流的方式,迅速掌握指导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

(2)以代表性学科为突破口,建立阶段性任务模式,组建教学设计团队,由简入繁,化整为零、以点带面地进行尝试性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馈,总结经验的同时,推广经验,逐步进入教学设计的全面推进。

(3)积极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之能够不断增强教学设计的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Patricia L.Smith and Tillman J.Ragan. Instructional Design 3rd Edition[M].John Wiley & Sons,Inc.2005.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

“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是理工科机械类本科学生必修课程之一。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开课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学时数设为64学时,其中液压技术授课学时数为42学时,气压技术授课学时数为22学时。课程组自2012年起,在授课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对“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实施网络教学的根本。网络学习强调以学为核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在“液压与气压技术”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了大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及思维深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丰富的网络资源,必须在统一的网络教学环境下管理与使用。

2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教学环境设计主要指在统一的教学支持平台下的自主学习资源设计,而不是网络教学软件的设计。重点需关注如何在网络平台设计具体的学习支持资源,比如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课程大纲、练习题、常见问题、讨论论题等,所有内容直接在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界面中录入,或通过标准的TXT或RTF文件提供。依托清华大学青果软件建立的石河子大学教务网络管理平台,搭建在典型的“液压与气压技术”网络教学系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资源设计主要包括:讨论论题及内容设计、设计课程疑问及解答、设计在线交谈话题、设计课程资源、设计测验试题等。

2.1讨论论题及内容设计

网络教学有良好的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通过网络可以有效地对某一个论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课堂讨论由于时间有限、参与人数讨论发言简要,讨论往往浮于表面层次,缺少非常理性的思考。授课过程中,基于WEB的BBS系统,开展对典型液压回路、典型液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深入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液压系统典型的工程案例提出一些可以有多侧面、多角度分析的问题,并做好讨论发言资料收集,以便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诱导讨论展开的方向,促进讨论展开的深度与广度。经课程授课实践表明,BBS系统讨论以有效的形式展开,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深度。

2.2设计课程疑问及解答

在设计课程疑问及解答中应利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选择的注意。提出问题是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课程的重要信息并参与的非常有效的一种注意策略。在学习新内容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不仅有助于将学生注意力吸引至重要的信息上,而且设问还具有“推敲”的功能,通过推敲使信息含义更为明了,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鉴于问题在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具体课程设计中,应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的位置和问题的类型。“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各章节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均可通过前置问题和后置问题的设计,达到设计疑问的目的。前置问题的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提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来达到。为了促使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学习材料,强化记忆,可通过后置问题的设计来达到目的。

2.3设计在线交谈话题

同步讨论类似于面对面讨论方式,学生与教师之间可实现实时跨越地理位置的交流。在线讨论比较适合用于新观念、新想法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实现实时答疑和辅导。在线交谈的平台不仅仅是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建立的课程学习交流QQ群及微信圈等网络交流的便捷手段,均可以实现课程学习的在线讨论。通过教师课程设计时应注意设计一些实时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问题设计应具有情感交流的情形,讨论话题集中,以便能启发新思路、新观点。

2.4设计课程资源

教师设计的主体教学内容信息容量相对有限,若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不利于学生多面性对知识的探索、发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与全球化,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最适宜的基础条件。“液压与气压技术”网络课程资源设计遵循以下原则:①教学资源要与各章节课程内容密切相关,避免与课程教学目标无关的资源。②课程资源以良好结构的方式来架构,以便学生能够快速的定位各知识资源。③课程资源具备丰富的消息量,给学生提供足够学习空间。④课程资源以丰富的表现形态及多样性。涵盖媒体素材(音频、视频、动画、文本、图形)、案例素材、文献资料、课件素材等多种形式,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⑤课程资源内容不同资源以不同的阐述角度,在内容的深度上具有不同的层次,满足学习需求的多样性。⑥教学资源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重用性较强,具有比较合理的“颗粒度”。⑦课程资源对课程各章节的每一个教学知识点都有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支持。

2.5设计测验试题

测量与评价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测评系统可以对网上教学中的考试与作业提供全面的支持。“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设计试题时应遵循以下两项原则。

2.5.1试题组织

试题的组织与编写必须以学科的知识点结构为依据,注意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中各知识点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组织试题时,尤其是在设计题库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并适应本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在设计“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测试和作业试题时,常用的问题类型有选择题、填充题、简答题、计算题、绘制液压原理图等。试题的分布结构:试题数量要足够多,以知识点、难度与认知为核心属性,形成三维立体交叉网络,以核心结构的基础测试为主,注重试题在题型和区分度上的合理分布,使其保持均衡状态。

2.5.2试题质量要求

试题内容要科学、无歧义性、表述简单明确,针对课程的难点和疑点,注重试题与课程内容的结合。

3结束语

第4篇

一、在线课程在美国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在美国,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在线课程发展迅速。加州州立大学圣伯纳迪诺校区、北岭校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便开始发展在线学习,目前在线课程数量已达总课程的一半。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的继续教育学院,从1999年开始发展在线课程,现已开发1465门在线课程,网上注册的学员达到18898人。在该学院,85%的学生顺利完成在线课程的学习,87%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和面对面学习一样好,甚至更好,89%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另外的在线课程。瑞航德社区学院,网上班级在2005年秋季是55个班,2009年春季班则达到165个。瑞航德学院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线课程“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和研读对我们有用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自我测试,回头查找学习中的问题”;“在线学习使我更好地安排时间”;“在线学习可以省汽油、省钱”。

在线学致可分为学位教育、准学位教育、(资格)证书教育、短期培训等。不同类型的教育对在线学习的要求各不相同。对于证书教育、短期培训的在线学习而言,学员从注册到完成学习可以都在网上实现。学位教育和准学位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为严格,必须是在线教育和面授相结合。教育机构根据学科和课程特点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比如,加州州立大学、加州大学的艺术、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学科,较多采用在线教学且效果较好;而医学、护理等学科需要大量实践环节的课程,则较少采用在线教学。

有的学校采取同步学习模式1,明确要求学习时间和内容,学习者为学校注册的学生,学习地点不限,但教师在学校指定的在线教学室授课,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协助。例如,加州州立大学长滩校区的在线教学即采用此种模式。异步学习模式在各学校应用更为普遍,学习者灵活掌握学习时间与地点。对于学位教育的课程而言,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均有明确要求,定期举办同步在线辅导、讨论及测验,最终要定时定点考试。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加州州立大学圣伯纳迪诺校区以异步学习模式为主,但从注册到考核完全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课程仅占5%。

二、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在加州州立大学、瑞航德社区学院,开设在线课程有严格的审批程序(要经过学院老师或者教学委员会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并且要经过两个学期的试讲才能正式上线教学。通过论证的课程由课程主讲教师与教学设计人员、多媒体开发人员,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共同开发。在线课程开发完成后,课程交付各学院使用,由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学生的在线学习。美国在线课程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为主、技术为辅”,可归纳为六个环节。第一步是分析教学条件。主要任务是分析学生的特点,了解教学的技术条件、教学管理和相关政策,为设计课程和开展教学做准备。第二步是制订教学目标。主要任务是制订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结构,并把课程目标细化为单元和每课时学生应达到的具体学习目标。第三步是选择策略方法。在这个阶段设计者应根据教学目标、学习类型和技能层次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考虑如何安排教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师生间的互动。第四步是选择技术手段。选择媒体技术的标准是最合适的而并非最新式、最先进的。技术选择时应遵循明白易懂、合乎逻辑、针对性强、简便易用、兼容度高、容易获取的原则。第五步是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还要尽量使学习过程成为积极活跃的师生认知、相互交流情感的过程。第六步是评价反馈调整。评价包括对课程设计的评价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前者旨在改进教学设计,后者本身就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目的是促进教学效果。设计者在每个设计环节结束时都进行反思和调整,并在设计结束时对整个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设计的各个环节,再作必要的调整。

三、在线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不同类型的教育,不同类型的在线课程,其教学组织与实施也有较大区别。在加州州立大学圣伯纳迪诺、北岭等校区,学历教育的入学条件、教学内容、考试标准对在校学习的学生和在线学习的学生完全一样。来自世界各地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交费后参加所有在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线提问、讨论、完成作业,老师可在线批改作业与答疑,也可视情况不定期组织学习者召开网络视频会议,交流学习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学完课程的学习者,可申请考试,学校将根据学员分布情况,在不同地区设立考点。考试当天,考点周边的学生前往考点参加考试,学校派老师在考点监考。通过考试的学生,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修完所有在线课程的学习者,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可申请获得相应学位。通过在线学习获得的学位证书与在校学习取得的学位证书完全一样。

瑞航德、曼哈顿社区学院开设有准学位教育、技能培训的在线课程。只有经过专门培训的老师才能从事在线教学。各院系在专门技术部门支持下组织在线学习。每位老师的资料,如视频的自我介绍等可在课程管理系统中查看。社区学院的学生一般来自一定区域范围,如曼哈顿社区学院的学生基本是在纽约市,距离学院不会太远。即使是在线课程,学生每学期也要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以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习者的情况。因为学院学生数量太多,组织在线学习可省去教室、校舍,降低学习成本。是否参加在线学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在曼哈顿社区学院,学习者的注册、毕业证书是统一的,在线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学费、学分、考试也都一样。在有些院校,在线学习仅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即教学并不完全通过远程教育来完成,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分布情况确定什么课程什么环节采用在线教学。

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继续教育学院主要提供各类职业培训,即证书教育。每门在线课程有两位教师,一位是授课教师,另一位是课程主管。在线课程学习对象基本为成人,课程内容强调实用性,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不以考试作为评价和衡量学习者的唯一指标。

美国的在线学习,重视师生的互动。远程教学互动包括学习内容、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个别辅导和作业批改是学习支持的核心,是师生教学交互的主要内容。美国大学利用互联网,有效地解决了教与学的交互性,如通过“公告板服务”、“讨论组”系统,建立高效、迅速的通信联系。学生通过E-mail将作业或疑难问题发送给教师,教师可以随时查询电子信箱,批改作业或回答学生疑难,进行“异步――非实时”的教学交互。学校还利用传统媒介,包括电话、电视会议及面谈、课堂面授等方式,满足师生信息交流的需求。实践表明,一些在传统课堂上不大愿意提问的学生,更容易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同学联系,增强了教学互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许多在线课程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四、在线课程管理系统的选择与使用情况

美国远程教育院校基本上都采用支撑在线教学与管理的智能平台,如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Blackboard”以及开源免费软件“Moodle”。Blackboard是一款商业软件,没有特殊的文件格式,任何文件都可以在里面张贴,即使没有计算机技术背景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创建课程,在互联网上提供学习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和进行在线测验等。使用者只需掌握简单的上传、下载和数据导出即可。Blackboard允许教师为某门课程建立一个学习空间,控制访问群体、张贴讲义、课件、布置批改作业、评分写评语,掌握学生学习进度,答疑解惑。学生可以下载讲义,在线参加并提交测验,多重互动、完成作业、提问、查询教师反馈等。通过Blackboard可以统计课程的点击数、每个学员登录和学习情况,对学习者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Blackboard目前已有汉化版本,使用时需要购买,并按使用人数和年度付费。

Moodle是由澳大利亚马丁・多格玛斯博士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主持开发的开放源码的在线教育平台。Moodle的主要功能有创建课程页面、发送E-mail通知、组织课程资料和课程活动、和评判作业、成绩管理等。Moodle易于安装、实施和使用,并且完全免费,近年来发展迅速。Moodle与Blackborad功能类似,但在在线课程的制作上,不如Blackborad强大。一些教育机构也自主开发在线课程管理系统,如加州州立大学北岭校区自行研发了课件制作模板Polaris,具有导航、检索、跳转等功能,提供了各种学习工具,并且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类媒体资源。

启示与建议

在美国培训期间强烈感受到在线教学的蓬勃发展,也看到农广校体系在线学习的发展前景,结合学校学习现实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制定在线教育发展规划与在线课程建设规范。为推进农广校体系在线教育的发展,鼓励体系内教师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并使该项工作有序开展,建议学校制定在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应包括在线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总体要求、在线教学的具体措施、在线课程建设步骤等内容。为统一系统内在线课程开发标准,实现在线课程在系统内的最大化共享,建议尽快制定在线课程建设规范,对在线课程设计脚本的内容和在线课程制作技术进行严格规范。其中,在线课程脚本内容规范应对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教学课件或教学软件、课程测试、实践教学、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等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在线课程制作技术规范应对文本素材、图形(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视频类素材的规格和格式进行统一要求。

二是选择适合的在线课程管理系统。任何一所准备利用互联网开展在线教学的机构,首先需要拥有支持在线课程设计开发和在线教学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课程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的选择与论证需要根据教学对象、教育投入、课程类型、教学方式等因素进行。目前,“课程管理系统”的选择方案有自主开发、购买商业软件和使用开源软件等3种形式。对于农广校而言,不具备自主开发实力,只能从市面上众多的课程管理系统中选择一款适合于自己的。上海师范大学曾通过网络查询、对比分析、试用各种课程管理系统,最后发现,Moodle从课程内容安排、考试设计、教学评价、师生互动,到丰富的资源、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组织等方面都是在线教学尝试的首选。2008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开始引入Moodle,作为教师培训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课程管理平台。考虑到学校在线课程建议学校首先采用免费的Moodle平台,逐步探索在线课程设计开发与在线教学组织管理。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可视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成熟的课程管理系统,如Blackboard。

三是准确定位,抓好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在线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也不适用于所有学习者和所有科目。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需要考虑技术支撑力量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目前,学校专职教学设计人员数量有限,技术力量还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在线课程,需要统筹考虑,有所取舍。首先要抓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在线课程开发,课程学习对象广泛,课程的设计无需过于复杂。其次要准确定位,抓好在线课程的设计和在线教学的组织实施。由教学设计部门综合协调,聘请课程内容专家与教学设计人员共同做好在线课程的设计开发工作。在线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公司解决。在线教学过程中的答疑、反馈与技术支持可由课程的内容专家、指导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完成。

第5篇

关键词: 学习理论 网络课程 内容设计 注意点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教学形式纷纷涌现,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教学的发展。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全国因此掀起了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实施的热潮。但是一味地追赶潮流,开发出的网络课程质量不好,甚至还出现很多问题,如注重形式,忽视内容;课本复制,缺乏新意;机械训练,枯燥乏味;练而不评,缺乏互动,等等。这样的课程开发出来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浪费人力和财力。

出现前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网络课程设计者没有深刻了解网络的特点,他们仅仅认为网络是用来传播信息的一种通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是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开发的网络课程纯粹是书本的搬家,没有针对网络的特殊性来对网络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这样网络课程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不利于学习者学习网络课程的内容。所以,对网络课程内容设计的研究是不可忽视的。

二、网络课程内容设计

1.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为学习者提供网络学习环境之前,设计人员需要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如年龄、学习动机、先前知识与学习方式等。一般来说,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的智力和思维有很大的差距,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智力与思维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四个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在改变,由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好内容设计面向学习对象是哪个年龄段的。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引发学习者学习行为的重要力量。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一旦形成,他就会贯穿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习者学习动机强烈的更乐于探究深层次的内容,而学习动机差的可能着眼于最少量的知识。网络课程设计者在开发课程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唤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另外学习者是否有先前知识经验,对他学习网络课程内容也有很大的影响;具有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者也会呈现不同的学习控制方式。因此,只有网络课程设计者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特征,才能够更好地设计网络课程的内容。

2.学习情境设计。

在网络课程内容设计中为了促进学习者自适应学习,学习情境设计要求设计者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与课程相关的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者在设计内容时要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答案贯穿在学习者所要学习知识中,在学习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引导他们不断进行思考,以问题为导向,不仅要给学习者设置问题,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独立探索或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活动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网络课程内容设计的注意点

1.界面设计。

网络课程界面设计要求必须风格多样化,尽量符合不同学习者的视觉要求,尽可能设计出不同的界面,让学习者通过导航按钮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界面,因为单调的界面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学习热情降低。而传统的网络课程设计是非常要求注重界面统一的,自适应学习的网络课程要求各个界面易于使用和操作,具有完备的功能,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传统的网络课程对界面色彩要求较苛刻,他们认为画面的“花哨”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自适应学习的网络课程对界面的色彩并不要求太多,它注重从心理上加强刺激学习者的感知,促进学习者对问题去探究,根据不同探究问题,设计界面的色彩搭配,从而使学习者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当然,自适应学习的网络课程界面内容设计也得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同一页面上的字体种类尽量要少,建议最多三四种,因为文字的显示是需要学习者所使用的电脑的硬盘字体文件来支持的,如果你在界面上使用某种字体,为了衬托文字的美观,而学习者电脑里没有支持的这种字体,不但不能显示字体效果,说不定还会影响学习者内容的学习,因此在同一页面上使用过多的字体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2)图形图像在网络课程中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图形图像的网络课程就和传统课程没有什么区别,就失去了网络课程本该有的特色。课程设计者要充分发挥图形图像视觉刺激功能,因为它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

2.音频、视频等流媒体技术的运用。

流媒体技术在自适应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流媒体技术实际上就是边下载边播放的流式传输方式。流媒体文件播放速度快,占用内存小,在网络中运用广泛,在网络课程开发中添加视频文件或音频文件能够使学习者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因为视频可以表现某种运动如模拟原子核分裂、火山爆发等,使抽象概念、原理、过程变得很具体化,容易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音频文件可以模拟出各种声响,同时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觉得疲劳。

3.交互情境的设计。

自适应学习的网络课程也很重视交互情境的设计,通常以建立电子邮件、网络论坛、视频会议等网络交流形式。通过一对多、多对多的信息交流,实现网络教学信息的双向交互,身处各地的学习者可以在网络环境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开阔思想和共同提高,学习者之间可进行问题的探讨与协商,课程设计者也可以将网络作为与学习者对话,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网络课程强调的是交互,有了网络交流工具就可以方便课程设计者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讨论。

四、结语

本文探讨的是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网络课程内容设计,其充分体现了学习者在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根本性、自主性、决定性地位,在此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将会在提高网络课程设计的质量和学习者学习的效果上起到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王丽娟等编著.教学设计.海口:南海出版社,2003.9.

[3]黄浦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

[4]金娣,王刚编著.教育评价与测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第6篇

关键词: “职教新干线” 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1.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一直起重要作用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计算机在外教学中的应用随着外语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历了计算机作为句型训练工具,到计算机作为语言输入和任务呈现工具,再到计算机网络作为语言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者外语学习所需的真实材料、真实交际对象、真实任务学习条件三个阶段。[1]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规划中提出,以“数字化资源”为重点,建设共享共用优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满足产业振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在2020年,“数字化湖南职业教育”进一步推进。基本建成以“职教新干线”为引领的网络学习平台;基本建成资源丰富、优质共享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基本建成供全民学习交流的网络课程;基本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无疑,以“职教新干线”为代表的网络教育平台会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2.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

Candlin(1984)认为,课程设计(course design)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做出一般的阐述。[2]

如果说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是传统的水墨画,淡雅且肃静,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就是油画,色彩丰富、个性鲜明。高职英语的课程特点是要基于一定的行业背景、行业特征或职业环境设定,强调应用性、实用性和可用性。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学更注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往往看重的是信息的反馈。其信息反馈不光光来自于学生,还来自于学校,更来自于用人单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反馈:(1)受欢迎程度:学生是否对本课程满意;(2)完成情况:课程的设计是否完成了预定的目标;(3)课程的设计能否满足社会、用人单位或公司的需求;(4)新知识的应用能否为用人单位所接受;以上的信息反馈如果通过面对面的方式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如果用上专业的网络平台就很容易实现了。通过“职教新干线”网络调查问卷,其涉及面广,针对性强,信息的准确程度高,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调查问卷中的数据。从这些数据出发,教师可以找到课程设计的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基于“职教新干线”的高职英语词汇教学设计

“如果说结构是语言的骨骼,词汇就是最重要的器官和血肉。如果不运用词汇,即使掌握了语法结构也绝不可能表达任何意思。”(Harmer,1991,153)[3]

既然词汇是最重要的器官和血肉,词汇学习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英语学习的成败。大部分的高职学生作为高考生源的第三梯队,虽然学习英语的时间不短,但学习英语的有效时间不够,根本谈不上沉淀和积累,所以词汇量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后续的英语学习。同时,词汇积累的路径相对单一,又需要下苦功夫,因此词汇学习一直都得不到重视。教师认为词汇学习是学生自己平时的积累,而没有在课堂上刻意地加入词汇的学习,所以基于学生和教师的种种,造成了词汇学习跟不上学生的发展。

那么,词汇教学到底是什么呢?在一般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词汇教学主要包括有关词形、词义、单词发音和用法的讲解、操练和活动,也就是说,词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目标单词的词形、词义、单词发音、单词用法等各个方面。Harmer(1991)对此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定义。如图一所示。

由此可见,词汇的学习不单单是“背单词”,而是具体相关性的系统地学习。一般来说,在学习者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英语学习时,教师大多采用直接法,而随着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基础词汇量不断扩大,采用相关性学习词汇就是必然的选择了。

通过“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词汇教学可以采用发现式学习模式。教师通过空间公布活动内容,将不相关的词汇融入其中。借助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操作步骤如下。

(1)空间。教师通过空间表布一组5-10个单词。

(2)发现之旅。学生通过这一组单词展开想象,进行描述,并串词成句。

(3)完全展示。把自己对这一组单词的理解和想象在自己的空间里,供教师和其他同学评论。

(4)积极评价。之后,由学生和教师评选最出乎意料的,最具想象的词汇联想。

如:holiday—rain—picnic—swallow—slap—dream

I have a tour to South Korea and I am eager to meet my dream star Rain. Rain asked me to have a picnic with him,obviously I accepted. I had to say that picnic was terrific. Unluckily,I saw Rain swallowing a mosquito and I slapped him on his face. What is the ending?My classmate wakes me up,then I discover this is a dream.

第7篇

一、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要改些什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书则提出,新课程改革要构建新学生观、新教师观、新学习观、新师生观、新课程观、新教学观、新评价观。这些说明要做好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带来观念的变化: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对教材观念的变化以及对学生观念的变化。

二、第一次设计: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前提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教学影响非常大,没有观念的转变就没有教学方式的改变。以笔者教学《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这一课为例。刚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脑海中没有新教材的理念,仅凭着老教材的上课模式和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式,对新教材进行了如下设计。

第一次设计

一、“师夷长技”

1.“师夷长技”的提出

(1)两个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②魏源与《》

(2)“师夷长技”的原因

2.“师夷长技”的实践――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为什么要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实行的目的

(4)与林则徐、魏源的关系

(5)实行的结果

二、维新变法思想

辩论:要不要维新变法

正方:要维新变法

反方:不要维新变法

(1)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2)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区别

(3)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4)维新思想的影响

第一次课下来同组的教师就提出了几个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是什么?”“本节课有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观念的变化?从哪些方面体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观念变化?”这几个问题抛出来,笔者一下子就懵了。因为设计本课的时候笔者更多考虑对教材如何处理,教学如何围绕着本课的核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的三个内容,即背景、过程、影响,引导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了辩论。因此自认课堂设计还不错,以为这就是课程改革。一直都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为了教而教,围绕着教材教,学生跟着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想到这样设计给同事的印象是笔者的教学观念没有变化。

于是笔者开始思考: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新课程改革的观念变化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进行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变化,其次要求对教材观念及对学生观念的变化。教学观念变化的基本要求是做到以学定教,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打破原有的教师满堂灌、学生闷头记的教学现象。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学会在课堂中留白,让师生的思想得到碰撞,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带着这一认识笔者再次进行课程设计。

三、第二次设计: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不容易

第二次设计

一、“开眼看世界”

1.原因

2.代表人物

3.影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提出的背景

2.实践――

3.影响

三、维新变法思想

1.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2.实践――维新变法运动

3.影响

这次设计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理念,所以上课时自我感觉不错,但是同事听完课后认为“和第一次设计相比可以看出教师思想观念已经有意识地转变,但是对教材观念、对学生评价观念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两次教学设计并没有多大区别”。经过自己仔细对比、分析两次教学设计,才发现表面上看两次设计是不同的,但从深层次分析就发现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变化。从对学生的评价看,两次的教学模式都习惯于以背景、过程、影响这三方面进行设计、授课,侧重点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评价和认识依然停留于知识点的掌握与否,忽略了学生心理和思想的成长。从教师对教材的观念看,在教材的处理上两次授课都侧重于如何保持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思想史的特点没有体现,教学的设计严谨有余,而让师生思想的碰撞留白不足。

两次教学设计都沿袭旧教材的教学方式,没有体现新教材的理念!这时笔者才意识到原有的教学习惯影响有多大,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而要改变教学习惯还要对新旧教材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于是把新教材的教学大纲和课本阅读了一遍,体会新旧教材的区别:旧教材是以通史的形式编写高中课本,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脉络比较清楚,它给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网络,而对专题史不太重视,因此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侧重于对知识前后联系的分析。旧教材反映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能背书就可以把历史学好。而新教材把初中的教学纳入了高中教学的视野,高中的课程不再是初中课程的重复,而是在初中的基础上以专题史的形式编写教材。要把高中的历史学好,得有初中的通史知识,否则很难弄清历史发生的前因后果和相互间的联系。因此反映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侧重点不在于是否能抓住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而在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收获些什么;反映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关注的重点所在。

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后,要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还需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于是笔者又找来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郑大华、彭平一的《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刘大椿、吴向红的《科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罗怡明的《康有为君主思想研究:康有为君主思想的演变及探析》等一些书籍、文章来阅读,通过阅读、查找相关的书籍开拓自己的视野,通过知识的积累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使教学达到举重若轻。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才有了第三次的教学设计。

四、第三次设计:教学理念的改变带来授课方式的转变

第三次设计

一、两面的林则徐

1.我们熟悉的林则徐

2.你不知道的林则徐

二、不一样的李鸿章

1.先进的李鸿章

2.彷徨的李鸿章

3.传统的李鸿章

三、变法的康有为

1.强烈救世的康有为

2.无奈的康有为

第三次设计才真正把握本节课要从哪些方面体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观念变化。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要以学定教,所以笔者决定把本节课的第一大亮点放在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近代思想史。对教材处理的变化,不再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是通过史料的补充丰富教材的内容,所以本节课的第二大亮点放在以史料的比较推动教学发展。对学生评价的变化,不再限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拓宽视野,培养思想情操,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在教学中就借助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这样在反复的思考与修订才最终形成完整的思路。

第三次设计的第一大亮点在于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近代思想史,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看,要把思想史的内容上得既有深度学生又爱听有一定的难度。思想文化的内容不能讲得太抽象,否则学生不好理解,而且容易上成政治理论课。在寻找本节课有什么亮点的过程中,笔者想到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给15岁的孩子讲述哲学的方法是:让一个个历史名人重新站起来,让他们来讲述自己的思想,让站在历史这一端的我们和站在历史那一端的他们跨越时空界限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强烈感受思想巨变的沧海桑田。

教学理念的根本改变,带来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笔者最后决定选取三个历史名人,引领学生感受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第一个林则徐,选他而不选魏源,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的两面性深刻反映了在西方文明大举进攻的时候,即使如他这样的先进人物、民族英雄,也认识不到当时中国不改革就没有活路的状况。第二个李鸿章,他是的代表性人物,是在“师夷长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主要通过他在中的彷徨,反映新思想到来时社会存在的强大阻力和国家面临的艰难局面。第三个康有为,他是维新变法的代表,用他来说明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学西方已不仅是朝廷的官员,还扩大到中国年轻的知识分子。通过康有为变法前后思想的变化,说明当时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学技术的同时要变革旧的制度,同时也突出以他为代表的社会先进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刻有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用三个历史名人带领学生体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思想的近代化是如何蹒跚前行的。

五、总结

教学理念的变化带来对教材处理和对学生评价观念的变化,这体现在本节课的第二大亮点――用史料比较推动教学。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认为,知识与能力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也进一步印证了史料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第一,选什么样的史料?使用这些史料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本课是思想史,要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名人进行思想交流,教学中要让学生倾听历史人物的声音,触摸他们的思想,所以设计时应首选第一手史料(历史人物的原话或文章),能反映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历史人物如何看待西方的思想主张。其次是后人评价的史料,这一类史料(有些是资料)的选取是为了立体展现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名人,培养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第二,如何把史料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本课讲述的是、第二次、中国战败后,社会思想文化受到的巨大冲击,夹在新与旧、东方与西方剧烈冲击下的历史人物,他们是矛盾与彷徨的,课程设计意图是通过三个历史人物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矛盾与彷徨,突出在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中国是如何艰难地向近代化社会迈进的,所以围绕着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分别设计的几个大小标题,既是为了突出历史人物在东西方碰撞中内心的矛盾,更是为了把史料与教学内容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整合。当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评价就不再受原有的教学习惯的影响,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教学理念。

几经修改最终成稿,多次试讲反复修订才形成最后教案,在这个过程中,才深刻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给自己带来的思想观念上的冲击,才知道所谓思想观念的改变既要包含自身教学理念的变化,也要包含对教材观念的变化,更要包含对学生评价观念的变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新教材的理念:以学定教。

参考文献

第8篇

《数据库基础》是职业技术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熟悉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有关概念、SQL语句的使用,以及数据库安全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在数据库分析、设计、使用、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其将来从事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等工作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内容枯燥,再加上高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导致学习效果不好。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时间短、教学主题突出、教学内容情境化、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好的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1 数据库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1.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模式是先对数据库基本原理、理论进行讲解学习,然后通过例子对其应用进行学习,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设计不尽合理。这种教学模式会造成: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感到抽象,难于理解,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听课时会感到被动乏味;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阶段会发现与理论之间脱节,不能顺利衔接前后学习内容,在实际设计和应用数据库的能力方面不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大大降低学习效率。

1.2 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不相适应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数据库基础》课程在此背景下完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但该网络课程提供的教学内容更新比较缓慢,视频资源大多是以课时为单位开发的,时长在四十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形式单调画面乏味,资源主题和特色不够突出,再加上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造成网络课程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较少。

1.3 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实践能力弱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基本上很少主动探索,习惯于“教师讲、我们听;教师做、我们学”。被动接受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实际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涉及数据库管理维护、数据库设计建库、数据库开发连接等内容时,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按照数据模型定制数据库,在实际设计和应用数据库的能力明显不足。

2 微课程的优势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它制作精美、简洁,主题突出,一事一议,将知识碎片化,能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

1)短小精炼,提高学生注意力。微课程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相对于以往40 多分钟的课堂讲授,短小的课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2],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倦和注意力分散。

2)资源多样,提高教学效果。微课程的开发与制作是一种总结与提炼,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图像、音频、模拟动画制成情景化学习资源,弥补了传统教学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让老师有机会尝试多元化教学方式,互动性强,教师可关注每位学生的特点与成长,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

3)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微课针对一个个知识点,强调知识的碎片化,教学主题突出,突破重点、难点,切合学生实际,形式多样化,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订学习计划,利用碎片式的时间进行学习,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性。在很短时间内能够集中注意力,不断提升自己。

4)应用灵活、可操作性强。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为微课程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目前,移动学习成为网络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零散的时间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它很好的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好的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微课程应用方式的灵活性使学习变得便捷、高效。

3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数据库基础》课程信息量大、教学资源单一、学生个体差异等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本文借鉴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提出了如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课前自主学习、课上互动学习以及课后总结反思,如图1所示。下面以“创建学生信息表”为例,展示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1)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新形式的教学资源,根据其特征分析,明确其设计开发过程需遵循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的特点及程序[3]。对一门课进行微课程设计,首先进行课程现状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确定整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再搭建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割,找出适合形成微课程的章节。接下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填充,教学设计完成后,再对该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脚本设计,最后再根据脚本设计开发和制作出微课程资源,并将微课程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使用评价调整微课程资源。《数据库基础》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

2)课前自主学习

教师提前利用网络将“创建学生信息表”中关于数据类型和约束条件等知识点的微课传到网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观看教师上传的微课、PPT等素材,清楚创建表的过程,明确数据类型的分类,了解约束条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根据创建表的知识要点,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也做成微课,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前练习任务,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将遇到的疑难问题与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完成自己对创建学生信息表的知识构建。

3)课上互动学习

课堂学习阶段主要进行核心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扩展知识点的基本了解。教师在课前应针对知识点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并及时掌握学习者课前自主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中就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课前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因此,在创建学生信息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字符串数据类型中char与varchar的区别、如何确保各记录的特定字段不为空值且互不相同、如何使一个表中的特定字段值引用自另一个表中的特定字段的已有值等问题,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之前自主学习的微课,相互讨论,开展协作与探究,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消化相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课后总结反思

课后,教师通过对微课的应用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优化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积累经验。学生通过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课后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提高。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己查阅资料或相互讨论解决问题来深化、扩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布置创建学生信息表的课后作业时,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的作业包括独立创建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和课程信息表,自定义各个字段的数据类型并设置主键、外键、非空等约束条件。拓展拔高的作业为创建图书管理数据库,数据库中包含的表包括读者信息表、图书信息表和借阅记录表。学生在创建表时需要思考一系列问题,比如如何区分同名的借书人?如何记录学生已借阅的数量?设计表时是否有多余的字段?表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第9篇

关键词:翻译实务 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4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25号文件)以来,正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的蓬勃兴起也引发日益激烈的相互竞争。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品质,是各校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应放在首位。“说课”成为引导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个词为渐渐成为高职教师们最为熟悉的一个词和一项工作。

那么,说课是什么?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在同行或教研人员面前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笔者在此要呈现的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翻译实务》的说课程,详细介绍本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开展和思考。该课程于2009年评为该学院院级重点课程,2011年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整个说课程由七个部分组成,它们是:课程概况、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特色、教学效果和课程反思。

1 课程概况

本课程于1999年开始建设,在2009年正式更名为《翻译实务》,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的职业技能课,是必修课。在每第四、第五学期授课,每周4课时,共128课时。它的前导课程是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说和英语语法、后续课程为翻译顶岗专业独立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目前选用的教材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顾雪梁等主编的《应用英语翻译》。本课程的参考教材有:《英汉汉英翻译教程》、《商务英语翻译》、《英汉翻译教程》、《中级口译教程》、《英语口语笔记法实战指导》、《英语口语实战技巧与训练》等。值得一提的是课程参考了一些本土资源,如《义乌市场常用语翻译汇编》、《义乌市公共标识英文译法指南》、《义乌通》、《义乌商报英文版翻译合集》、《义乌电视台英语新闻翻译合集》等,均为课程组老师科研及翻译实践成果。

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对一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熟话说“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本课程的设计从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两方面展开。课程组确定了3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依次是知识、技能、素质。在完成本课程时,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应掌握英汉汉英翻译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口译、笔译的基本技巧;学会自我训练和自我提高的方法。在技能上,应具备借助辅助工具英译汉,译文达意,300w/h;汉译英,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250w/h的技能。最后,拥有观察现象、总结规律;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

在课程的设计上,课程组本着实用为先,够用为度,服务地方的原则,区别于本科与研究生的重视理论学习。因此,课程组首先进行了职业岗位分析,在调查中发现,翻译人才在会展、旅游、广告、新闻和接待中最为需要,由此确定这些内容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再根据师资、学生情况、实训环境等因素决定课程组织、教学手段,考核体系。

3 课程内容

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翻译实务的教学内容最终设计为三项专题,项目。专题分别是:翻译导论、英汉对比、翻译技巧。项目为:会展翻译、广告翻译、旅游翻译、商务翻译、新闻翻译、会谈口译、接待口译、介绍口译。

在课程模块与课时分布设置中,课程组认为应强调学生的实践操练,因此,在课程学时安排时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比例3:7。

4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最关键的环节。课程具体实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学到更多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因此,本课程对课程实施进行了谨慎思考。在课程实施中,课程组先进行前情与环境分析,而后进行课堂设计,再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

4.1 前情分析包含三个方面:学情分析、师资分析和校内外实训环境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情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总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成绩上要远落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的均是大学英语能力水平测试,从中能大致得到学生的学情分析。根据2012年第二学期的统计,该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CET4的通过率为70%,CET6的通过率为5%。英语专业大三学生CET4的通过率为90%,CET6的通过率为15%。由此可以看出,应用英语大二、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不够扎实。从卷面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第二语言的输出准确性、结构性问题颇多,中式英语频现。另外,课程组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了翻译实务课程的问卷调查,发现翻译实务作为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对口工作的主要技能课程,学生期待值高,但学习热情不能持续。因此,需在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加强,在过程中经常鼓励。

第10篇

关键词:Moodle;平台优势;教学设计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技术是现代教育倡导的方向,而一款合适的信息化技术平台成为教师们开展有效教学的力量支持。

一、Moodle平台简介

Moodle全称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具有强大的功能特点,如兼容性、开源性(使用者可免费下载)、安全性、稳定性等,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或教学需求,在下载该软件的基础上对平台程序进行修改设置,建立有效的网络管理平台。

二、Moodle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Moodle平台作为一款开源性的网络学习新平台成为课堂补充和延伸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优势。2.1Moodle平台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Moodle平台具有强大的功能及模块,支持如启发式、互动式、合作式、自主式等多种教学模式。2.2Moodle平台可以帮助教学者实现分层教学。Moodle平台包括作业、专题讨论、日志、测验、调查等多种功能模块,利用这些模块,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兴趣及计算机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们进行科学分组,实现课堂分层教学。2.3Moodle平台有助于实现多方位的交流互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面对面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谈心,学生可能会因为师生地位的差距和当时环境的影响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在网络上,通过Moodle平台中的论坛、日志、聊天室、Blog、Wiki等多种交流工具,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家庭和情感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2.4Moodle平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需求。Moodle平台包含大量的学习资源和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使用不同的学习形式。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利用Moodle平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巩固学得的知识,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补充课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利用Moodle平台对学过的知识反复练习巩固,强化知识及技能。2.5Moodle平台包含完整的、多样的评价体系。Moodle平台具有强大的数据功能,记录使用者的登录时间、停留时间、在线人数、测验分数、下载资源数等,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教师及学生通过评价作业、测验、活动等模块中的内容,平台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每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改、反思、完善作品,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基于Moodle平台的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Moodle平台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分为5个部分:分析学习需求和学习者,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内容,确定教学模式,设计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3.1分析学习需求和学习者。学习需求指学习者目前已具有的知识水平与期望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需求需要确定问题核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问题解决的方法。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归宿和核心。对学习者的分析包括:学习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现有的知识水平、知识框架、技能基础;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3.2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即教师希望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在知识、态度或价值观方面发生的变化。基于Moodle平台的课堂教学目标包括教学质量、教学持续性、教学内容的可共享性和可重复性、学习者的接受程度、学习满意度等目标。3.3分析学习内容。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把学习内容组织成教学单元。为了更好地发挥Moodle平台的优势,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的章节进行重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4确定教学模式。在以Moodle平台为基础的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探究式教学模式、协作式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等。3.5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学习活动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核心地位,具体包括课堂讲授、资料收集、讨论交流、案例分析、协作学习、问题解决、角色扮演、评价反思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了解各种学习活动类型的特点,参照已经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的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并反思学习效果。可以利用Moodle平台的作业、测试、专题讨论等模块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种弹性评价不仅符合现代教学的标准,而且评价的多元化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建构性的反馈。

四、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土木工程;岗位核心技能;课程改革

高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高职的专业课程设置如何实现就业导向,这是当前土木工程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土木工程改革必须从具体的工作岗位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为主要任务,按专业核心技能要求设定教学目标.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借助合理的教学方法加以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就业工作岗位的能力。

1 分析就业岗位特点,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1.1 原有土木工程教学目标学科色彩过浓

《土工程》的课程发展沿袭本科院校,具有浓重的学科背景,其原有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定位以土木工程环节为主,主要通过设计指标论证,掌握土木工程现行设计规范与标准,培养学生独自设计的能力。而目前设计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研究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研究型人才需求为主。这使得高职学生缺乏专业竞争实力,从事设计不再是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方向,原有的课程教学目标必须加以调整,以适应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1.2 近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据统计我院毕业生的工作岗位集中在城市地铁、桥梁、土木工程建设的第一线,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施工、监理以及预算,其中,从事土木工程施工的比例最高,占60%以上。随着学生工作年限的增长,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岗位晋升越来越普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精施工、会管理、懂造价”成为土木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并且要赋予学生转岗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我国学者施良方教授在归纳课程定义时曾指出,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强调课程不是指向活动,而应该是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学习经验,强调课程应关注学生实际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高职的专业课程目标就要体现出其高技能性的特征,与普通本科和中等职业教育有所区别。依据学生就业岗位特点分析,确定《土木工程》教学目标是承担培养职业技能。根据土木工程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在正确理解土木工程有关技术指标与设计标准的基础上,能读懂土木工程施工图;能对设计成果的好坏、对错进行综合评价;能绘制工程竣工图;能核算复核相关数据;能按图施工。

2 组织土木课程实践,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2.1 教学结构是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师生互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结构,以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强化师生互动,激发主体活力,教师应以引导、启发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高职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比较容易接受直观的、形象的内容,而对于逻辑的、抽象的内容则很排斥。因此,在土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创造仿真模拟情境,制作教学模型,避免生硬的文字描述和照本宣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总结,形成一种活跃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会由此显著提高。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依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教学手段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重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字质量,必须对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随着当前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多样化,可以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幻灯教学和新闻报道教学,使教学信息量增大,提高土木工程教学效果。结合实际工程,将大量的真实工程设计图纸实例穿插到教学中.以便学生能真刀实枪地模仿。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学习,专门设置了土木工程专业公共邮箱,将土木工程设计标准、课件、习题、补充讲义等电子资料的整理制作上传至邮箱,节省了学生课堂记笔记的时间,使学生精神集中。

2.3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

2.3.1 采用案例教学法。注重收集土木工程资料,建立土木工程图纸资料库,有针对性地准备两套土木施工图纸,作为教辅资料分发给学生。上课时在讲解土木工程内容时,让学生比对图纸上的要素,评价图纸质量.熟悉制图标准复核设计数据。通过真实工程图纸的讲解,探索实施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融“识图、绘图、施工、计算”于一体,保证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可操作性。

2.3.2 对于易懂的知识,做启发式教学。如在讲土木工程时,补充城建的知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城建已有所了解,将城建要求布置成课后作业,内容形式不限。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或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资料,在第二次课上组织交流,发言内容作为平时成绩的计分依据,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4 加强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体现高职特色的关键,能否达到高职培养目标.主要取决于实践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课程设置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2.4.1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土木课程设计采用两套图纸,给出多组设计数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来完成,这样就促使学生自己阅读有关参考资料,通过自己的分析、计算来完成课程设计,从而达到自主设计的目的。设计出一整套完整的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要求运用软件编程辅助设计计算来代替手工计算,使学生能从复杂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快速导出所有计算土木的坐标,方便实用。在绘制土木施工横断面时,要求学生运用AutoCAD绘图,一方面训练了CAD绘图技能,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CAD的面积查询功能,大大缩短了施工断面土方填挖面积的计算,且提高了准确性。

2.4.2 模拟实训。为保证学生土木工程施工的实践性,体现施工员的职业性,在学期末安排一周的土木工程模拟实践时间。土木工程拟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加强其土木工程测设内页计算、外业放样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与《工程测量》课程有效结合;模拟教学的开展利用校园现有土木工程资源,由专业课教师与测量教师共同负责指导。通过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的操作使用,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为后期的顶岗模拟教学铺垫,而且在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

2.5 对学业评价时注重平时表现及操作技能

《土木工程》成绩包括理论成绩、课程设计成绩和实训成绩三部分。

2.5.1 理论成绩。目前理论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期末考试,一般卷面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30%。根据现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情况,此比例不利于约束学生的平时表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抄袭作业、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准备改变现有的成绩评定方法,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高到40%-50%,其余为卷面考试成绩,这样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而不是学期末搞突击学习。

2.5.2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成绩仅通过教师审阅计算书和图纸很难准确评估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而且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CAD图纸和WORD文档的复制粘贴很便捷,原创正品与复制赝品很难区分,这样评定出来的成绩就会失真。为此,尝试在评定课程设计成绩时采用答辩与成果相结合。答辩时,教师针对学生制做的成果给每个学生随机提几个问题,如果问题都回答正确,成绩直接按照计算书和图纸确定;如果有问题回答不正确,则在计算书和图纸成果成绩上做相应扣分。这种评定方法比较科学,评定出来的成绩真实可靠。

2.5.3 土木工程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又要避免有学生吃大锅饭,自己不动手,直接引用别人的实训成果。成绩评定分操作技能和成果两部分。操作技能要求每人动手,轮流考核;成果可以数据共享,按组评分。从而调动学生的操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达到实训的最终目的。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需要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以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对《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成绩评定等改革实施探索,抛砖引玉意在推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建设。为适应职业岗位特点,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在高职课程中的比例将越来越高,教师业务水平也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应注重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并更新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建设.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整合高职课程[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学生本位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设计情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这类课貌似新颖但实则学生还是被动学习,老师讲解、演示,学生跟着练习巩固。以笔者之见要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现学生本位教学,最根本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是练习编排都应如此。本案例所提及的两个教学片段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对学生本位教学的理解,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相差很大。

一、案例实景及分析

近年来,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介入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特别是对于中学生,人生观和道德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一些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上网行为,是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浙版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网络与道德”,就是这样一节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展开的情感教育课。

(一)教学片段一

1.教学目标与设计

课堂设计将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了解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意义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电脑黑客盗取密码”作为导入,通过教师对网络与道德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为什么要注意网络文明,懂得什么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使得学生能够把网络文明、知识产权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遵守网络文明,树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最后,学生完成“自我测评”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入。

2.实际教学效果呈现

在整堂课中学生一开始对“电脑黑客盗取密码”表现得颇感兴趣,讨论颇为热烈,大家纷纷讲述自己的被盗经历,但随后对《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学习、案例分析、知识产权介绍,学生则表现得兴趣平淡、按部就班,老师讲,学生练,跟以往的常规信息技术课没有差别,最后的“自我测评”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还只停留在表面,没能真正理解。课堂上学生虽然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但是参与的热情前后完全不同,课堂气氛也随之陡然变冷,因此,最终造成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浅显。

3.分析与结论

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教师只是一味地站在主导者的位置进行单纯说教,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更谈不上触动学生内心,因此,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片段二

1.教学目标与设计

课堂设计以探索、感知、感悟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先让学生自己找到疑问:“为什么喜欢上网?”“家长为什么要限制我们上网?”通过互相交流、讨论,感知和体会网络对我们青少年的正负面影响,意识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紧接着通过一些学生亲身经历的典型案例的描述、分析,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网络并不是虚拟的,它与现实社会一样也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从而促使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上网,争做文明小网民;同时通过“自我测评”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入。最后又设计“文明小网民的评比”环节,以学生带动学生,形成榜样,以学生感悟学生,最终全体学生达成共识:“文明上网,从我做起!”

2.实际教学效果呈现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流畅,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其中,“学由疑始”,由“疑”的解决感知到网络的利与弊;以学定教,在做中学,在感知后感悟到道德约束的必要性,最终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始终保持着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导者,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自发、自主性学习,因此,教学效果大大超出了预期。

3.分析与结论

整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网络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能够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提出问题

到底怎样的课程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一节课以学习、了解为教学目标;而另一节以探索、感知、感悟为教学目标,两个目标同样都为“教参”上所明确指出的,为何两节课的课堂效果会如此大相径庭呢?这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经过笔者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对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造成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学设计中是否体现了学生本位教学,是否真正了解学生,正所谓只有走近学生,课堂才能精彩。

三、问题的分析与改进

新课标提出后我们曾不止一次接触到“学生本位教学”这个词语。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学科,由于其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很多的信息技术老师认为只要导入新颖,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能掌握操作技能,便体现了学生本位教学,实则不然。

笔者认为,新课标所说的学生本位教学是指从教学目标开始,教学设计、教学重点、课堂练习等都应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活动性,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提升信息素养。

那到底如何才能充分地体现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本位教学?在教学上真正发挥学生本位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教学目标开始到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及练习难度,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操作能力及理解能力

以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学片段为例。网络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深受学生青睐,怎样才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呢?在案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讨论“为什么喜欢上网?”“家长为什么要限制我们上网?”入手,从这两个简单却又矛盾的问题开始,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话题不断,整个课程便成功了一半。通过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们了解了网络的正负面影响,意识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由学生讲述自己亲历的典型事例,教师帮助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并不是虚拟的,它也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引导学生去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从而促使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上网,争做文明小网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大部分学生的脸上呈现高涨的学习兴趣。课程进行到最后,加入“文明小网民的评比”环节,以学生带动学生,形成榜样;通过发表获奖感言,以学生感悟学生,最终全体学生达成共识:“文明上网,从我做起!”

通过上述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看出,这堂课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最为根本的改进方法就是教师要学会和理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学生本位教学,什么样的课程设计才是学生所需要和喜欢的,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中这类非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更应该贴近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该搭建一个能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平台。

2.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从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长期以来,教师以课堂的主导者自居,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我们的课堂一贯以“演示―模仿―练习”作为主基调,许多学生认为,只要掌握老师讲的内容便是达标,因而始终无法实现自主学习,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操作工”。新课标提出的新型教学结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主体型”结构,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做到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实现学生的自学自育

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体现科学精神,又要深化人文精神。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提供必要保障。在本文案例中通过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典型案例,让他们自己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上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何实现文明上网”等问题,达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新课标的实施为我们教师实现多元化的课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一堂堂构思新颖、设计独特的信息技术课呈现在我们面前。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本位教学”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本文涉及的案例便从一堂较为成功的信息技术课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本位教学”――走近学生,关注学生。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做到既容易接受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信息技术课就必然深受学生的喜爱。

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不在于活动设计是否新颖、素材是否充足,情境、活动、游戏、素材虽然一开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兴趣,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马上就会失去热情,不愿参与其中了。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只有做到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用心与学生交流,学生才会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才会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并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