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

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

时间:2023-10-10 16:0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

第1篇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 服务模式 服务方式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40-0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中国于1997年7月,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6家公共图书馆共同参与开始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在随后的几年中,关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热度持续升温。1999年,首都图书馆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首家示范单位”;与此同时国家图书馆成立了文献数字化中心,辽宁省开启了数字图书馆项目、上海市也开启了数字图书馆项目;2001年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院校也相继成立数字图书馆研究所,这样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研究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通讯运营商相继全面推广了4G 智能手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网络环境。在这种泛在知识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经变成了上网浏览、手机阅读、在线购买等网络形式。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1月19日的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10年12月份,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4.5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4.3%,宽带网民规模为4.5亿。有线(固网)用户中的宽带普及率已经达到98.3%,手机网民规模也已达3.03 亿。在2010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访问量就达8.3亿人次,同比增长为83.6%。

在这种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贮存、利用和传播的重要载体, 其服务模式、服务方式也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发生着重大改变。

1 转变服务模式、――“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开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量空前膨胀,存取方式突破时空界限的时代,人们如果离开互联网就如同离开了世界。“移动图书馆”作为新兴的服务模式必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产生的,它使人们突破了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只要通过使用手C、掌上电脑、E-Book、笔记本等移动设备便能够方便灵活地获取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我国国家图书馆就于2008年12月推出了以手机为媒介的“掌上国图”服务。该服务包括了移动数字图书馆、短信服务、WAP网站、手机阅读和国图漫游等五个部分,这样全国的读者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并使用国家图书馆资源。2010年9月,国家图书馆手机门户 WAP网站全新改版上线,又增加了图书续借、图书催还、在借信息、借阅历史、预约和预约到达通知等诸多服务功能,承载了包括1000余种图书资源、500余小时音频讲座、近 10万篇学位论文数据、32000张特色资源图片等大量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与此同时,还设计了包括普版、彩版和3G版的3个手机版本,为各类手机使用者提供了上线阅读便利,大大提升了国家图书馆手机服务水平。

2006年,笔者有幸成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一名图书工作者,这些年来我馆加强了移动图书馆资源建设规模,现在已经拥有以下数据资源:中文资源有超星电子图书、中国知网、匡九羽数字图书馆、畅想之星随书光盘管理系统、TKBS法律专题数据库、TKBS社会科学数据库、TKBS师范教育专题数据库、银符多媒体库、库客音乐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银符B12考试平台、超星读秀知识库、阿帕比电子图书、爱迪科森就业培训(在线)、爱迪科森报告厅(在线)、超星发现、超星百链、方志古籍生物电子书、图书馆电子资源远程访问、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镜像)、爱迪科森职业全能培训库(镜像)、超星移动图书馆、歌德电子书借阅机等;外文资源有EBM外文电子书、国道外文特色专题数据库、盈科千信外文电子期刊、新东方在线互动口语平台、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平台、超星百链、Emerald全文期刊回溯库、Emerald全文期刊库(管理学)等。这些移动图书资源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我馆的馆藏,可以使我们学校的师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自由阅读。

2 转变服务方式――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共存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这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就是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共存,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详细阐述如下。我馆在开展线下服务、到馆借阅的同时,还开展了线上服务、用户在线访问的服务。我馆开通了图书馆公众号,我校师生可以通过公众号进行服务:图书检索、热门借阅、图书推荐、直接荐购、扫码荐购、绑定解绑、已借续借、预约委托服务、扫码续借、图书馆讲座信息、图书馆近期公告等。以已借续借为例,只要我们打开这一界面,就可以了解到我们借阅了哪些图书、这些图书的借期是多少时间,如果存在快要到期的图书,这一系统会自动提醒我们及时归还,或是我们点击续借程序直接在网上续借。

总而言之,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服务方式也在发生这转变,这些变化必将进一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01-19)〔2011-07-07〕.

[2]国图新版WAP网站上线“掌上国图”极大方便读者[EB/OL]. (2010-09-09)〔2011-07-07〕.

[3]全国冶金院校图书馆研究会.高校图书馆建设与知识管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第2篇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035-03

1 中国此类课程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高校相关专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Adobe公司推出PhotoShop2.0版本时,开始引入高校课堂教学。从前期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到时展计算机技术进步和普及后,推广至与图形图像相关的教学领域。由专业精英化,开始转变为大众普及化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一般包括PhotoShop、3DMAX、CoreIDRAW、Illustrator、Auto CAD、Flash、Premiere Pro、AfterEffects、Maya等。此类课程属于技术应用型,与中級、高级职业技术类院校和培训机构相区别的是:高等本科院校此类课程的教学大纲,系统性地梳理了基础知识线索,同时与例证应用相结合。大多数院校课堂教学,以讲解基础知识和上机演示实例为两条线索,相互穿插和交织。以完成效果图例,为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践环节。上机操作考试,也是以完成指定图例的最终效果,为主要评分依据的。

课程的名称设置和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软件名称直接命名或分阶段命名(如3DMAX l、Ⅱ、Ⅲ),课程大纲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专业重点,系统地讲解此软件的应用技术。西北师范大学,属于此类情况。

另一种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等相对范围更大的名称命名课程。这种命名方式的优点是:考虑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与教学大纲制定和使用周期可能出现的相对不匹配状况,命名更加灵活。教师上课内容也可依据时展,做个性化地调整。缺点是:考核标准不能完全统一,不同教师相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与评分标准,在评分环节,欠缺公平性的标准依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相关专业属于此类情况。

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类教材,也是遵循基础知识和上机实例的两条线索,以软件的名字为命名关键词,书名分为两类,例如:《PhotoShop CS6从入门到精通》;《PhotoShop CS6效果图1 08例》等。

如果大学软件类课程是按照单个软件的学习,来设置的教学计划。那么,大学课堂的教学安排的周期,是不可能时时追赶上,更新日益加快的图形图像软件应用市场的变革周期的。而且,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应用类软件是不可能被学习完整和充分的。作为应用软件的追随者,即使疲于奔命,也会应接不暇。另外,解决实际的设计应用问题,往往需要同时在多个软件之间,运用各个软件最长处的功能,在软件中穿梭应用,来得出最佳图形图像效果。即使精通单个,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也可能四处碰壁。

2 个案的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与全国许多高等院校此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同,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基础知识、上机演示实例和辅导学生上机练习。以学生完成所要求的效果图例,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践环节及上机操作考评依据。这种教师课堂机房PPT界面讲解、软件操作界面切换示范,和要求学生当堂或课后举一反三巩固练习的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的突出弊端是:学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速度及认知程度不同,学习效果参差不齐。这种情况虽然是各个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普遍状况,但是在计算机软件实际操作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前一阶段的知识点未掌握清楚,那么后阶段的知识则会完全听不懂,很难再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本科的专业小型课程24-35人,专业大型课程60-70人。软件课程教学内容,又是大部分同学在入校前从未接触过的零基础新知识,学生个人的实际理解与动作操作能力,在此种情况下更为突出。在专业小型课堂里,大多数同学会因无法向后推进,要求老师再讲一遍或再讲几遍。任课教师一般情况下,不会放着学生课堂所提出的问题,不管不顾,而是极其耐心地讲解到他们都弄懂为止。这样,课堂中的教学进度,在专业小班的情况下,会直接取决于吸收最慢的同学的进度。那么,班级中多数同学,在课堂中反而是“吃不饱”的情况。“吃不饱”与“跟不上”并存,“吃不饱”要迁就“跟不上”,整体教学效果相对低下。以本人十年一线教学中的经验为例,我经常会在备课时,一个知识点的不同方面各准备上1-2个例子,可实际上课中,我只讲到了知识点三个方向的两个方面,每个方面还只讲了一个例子,这样另一个方面,就要留到下节课再继续了。作为教师,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要全部讲解到,那么,只能采用压缩举例说明部分的教学方法了。

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一样,在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类课程教学中,有一些基础知识,是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讲解的部分。一位任课教师在每年、每班讲解的这部分内容,均是相同的。几位平行班教学的任课教师,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这部分基础知识内容,每位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是大致相同的。不同的部分是“因材施教”的辅导部分,根据学生的吸收程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微调。如果,可以简化重复性的劳动内容,会极大地节约教学课时量,以将有限的课时,调配至“不能统一答复和处理”的因材施教部分。

3 此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策略

1)依据课程难易分阶设置课程,将原先较大的课程包,打散为相对小阶的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效果和应用需求,选择阶段性课程。这样,可解决课堂进度被动退后的实际问题。如:《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l》、《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Ⅱ》、《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Ⅲ》……。

欧美院校普遍采用学分制体系,将课程分为基础、中级、高级等阶段,如果基础阶段的课程没有修完,是无法选修中级阶段的课程的,以此类推。我们虽然是学年制,但能否借鉴此种方法,将课程更为细化。例如,《3DS MAX》课程可以分为初级建模、中级建模、高级建模、材质、灯光、摄影机、渲染、动画等八个学习阶段。非设计专业的同学可以依据兴趣选修前两个阶段的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只需学习前七个阶段,就可以完成专业学习要求;而三维动画的同学,要学满八个阶段的内容。

2)以实际应用设置辅专题课程,解决学院派教学中偏重“概念化设计”,较少触及“现实实用化设计”的弊端,为学生就业增加提前演练的机会。

学院派的设计经常以“概念型”为主,“现实型”为辅。形成此种状况的特殊原因之一是:学院的教学硬件条件有限,导致产学研结合弱。例如,《模型制作》课程,学院没有加工精确材料的大型机械,学生加工模型构建仍然依靠手工作业。学生没有资金,将自己的设计图纸,送件到专业的模型公司加工。因此,模型材质,要考虑缺乏工具和经费的情况,必须便切、便剪、便粘贴,学生会选择KT版、硬纸版、牙签、筷子等材料。亚克力等实际设计中的材料,很难进入课堂。

3)积极利用计算机图像图像专业软件丰富的社会团体及网络视频教学资源,由相对“甄别型”、“对抗”式的“重复劳动”,转变为有效“统筹”与“利用”,转“堵”为“通”。反思社会化软件教学的优势,并积极学习与吸收营养。

除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开设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类课程之外,Adobe、Auto desk、Wacom等软件、硬件生产公司,水晶石、火星时代等设计公司,均开设盈利性质的软件类相关课程培训。还有网友自发上传的学习体验。网络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软件类教学讲座视频,水平参差不齐的资源,随时随处可供播放和下载。

一些高校教师,怕学生受质量低下视频的误导,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摸透基础知识。采用“一棍子打死”的粗暴办法,劝说学生,不看网络视频。这种“清高”的堵截做法,不理智、不可取。“英雄不问出处”,大可放低“象牙塔”和“天之骄子”的身段与架势,针对“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有分辨地学习“他人之长处”。作为教师,可以凭借专业的眼光,审视着这些非专业的教学视频,花费些时间与精力,辨别其良莠。再将优秀的视频推荐给学生,以作为自身的“教学补充”。

4)针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模拟学生实际工作的模式。

提高学生课堂的主动参与性,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且迅速地投入到方案的执行与实验中去。给学生提供全盘思考和尝试错误方案的机会,杜绝一味的课堂知识“灌输”。高校的课程设置均是环环相扣的,最终的教学目的是:学生能够利用逐步积累的知识和增长的技能,综合应用,完成目标项目,呈现全面的表达。

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虽然课程设置全面,且课时量较大。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还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图形图像软件科学的发展、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调整。教师教学很认真和辛苦;可许多学生反馈的信息,依旧觉得所学知识较为零散,具体应用的时候想不起来,该用哪些知识点,去处理哪些具体问题。综合学生所反映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系统地理清所学知识,难以做到“活学活用”。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是,倡导劳动实践中出真知。需要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实练机会,引导他们运用所学,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同时依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解放教师脑中“系统传授一门知识与技能”的“华山一条路”思维定式,转变思维角度。计算机软件只是一个工具,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要灵活运用工具。教会学生综合应用软件的方法。在专业培养方面,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艺术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并不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知识的讲授教师,没必要要求学生,每一个软件知识点都“面面俱到”地掌握,只需涵盖在一定时间阈值内的实践所需技能即可。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其驾驭此图形图像软件和同类型软件的方法。教师的职能也不仅仅是受之以“鱼”,更重要的予以“渔”。使其能“灵活捕鱼”,并不断自我更新“渔”之方法。给予学生实际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可忽视并要积极培育学生的自学、自醒、自悟、自束、自更之能力。信息化社会,海量的知识和获取的便利性,教师的职能要随发展而转变。

5)线上解决基础知识的讲解部分+线下实验课程进行具体的上机辅导。

学习尔雅课程、教师发展在线网络课程等慕课的教学形式,将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的基础教学讲解内容,直接上传至院内、校内小范围的平台系统,供学生在阶段时间内,自己灵活开展视频学习。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理解程度,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通过反复多次地点击视频,达到反复聆听直至完全弄懂、掌握的学习目的。这种“线上视频”资源的讲解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工作量。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在“线下”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中,辅导线上解决不了、个性化的具体问题。

这种方法的另一项优势是:学生对于“线上视频”的自行学习,是在“面對面”线下辅导之前进行的,是一种变相的强制“自学”。如果学生在“线上”时偷懒,那么参加“线下”课程时,将无法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这种方法将更好地整合利用现有精品课程之类的网络资源,增多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互长的机会,更方便相关的教学研究和数据统计。

①在教学平台中,将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的“通识线上视频+线下课堂专题辅导”的综合新形式建立起来。充分利用尔雅、教师培训网、精品课程等网络视频教学资源,提升已有资源的被利用率。

②减去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建立系统的、固定化的课堂辅导专题竞赛的模式。

③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类实验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目标明确地,带着实际问题,进行操作实验。将学生跟随老师模式,转变为老师协助学生模式,转化课堂教学的中心。

④建立此类课程的理论视频教学库,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增加资源的被利用率,有效整合。

6)课堂的具体设置:以问题设置为线索引导,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位置,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话语权。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组织与管理、学习成果集中讨论与评定。

①教师在针对学生情况的教学设计具体课程规划中,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由浅入深地设计若干课程阶段性任务环节,环环相扣、层层引导,将繁杂的课程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必经步骤中,引导学生选择多样的、有效地途径,运用已有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新技能,并迅速用以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由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循序渐进的、间接式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②用设计师完成室内设计项目的方式,给学生创造概念项目的完成氛围。让全班同学通过自由组合搭配,划分3-4名同学为一个竞项组,全班划分为若干个竞项组,统一竞争一个模拟项目。教师在提出相应竞标要求后,让各组组员之间自行分配任务、协调、管理和控制完成进度。教师在其间观察、指导、调节各组之间的竞争关系,增强各组之间的多渠道信息联系和比较。注意课堂环境的搭配,调整部分课桌椅形式,以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头脑风暴。

③课堂模拟甲乙双方,阶段性的虚拟竞标截止日期之后,先以小组为单位,面向全班做竞标的PPT演示,总结完成模拟任务的方式方法、所用知识,讲解本组的竞标优势。再进行同学集体评论和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竞争组之间通过比较与讨论,取长补短、全方位地增进技艺。教师将集体竞标结果公布后再进行总结,特别强调优弱点的分析与改进的建议。

④竞标得胜组的方案经改良后,再次进行全班集体头脑风暴的讨论,以此方案为基础,全班同学再次整合队伍,特别强调明确个人在方案组中的分工,继续深入细化地完成最终方案。

⑤教师深入细致地总结每位学生的工作成果和课程阶段性的知识点,掌控课程进度。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设置下一阶段性课程任务。

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安全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的业务得到了快速的普及,通过计算机快速、高校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实现海量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提升产品和销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信息的贡献,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提升了信息的使用效率。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给电子商务业务的开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非法侵入以及黑客的肆意破坏往往交造成商家和客户个人信息的泄露,影响到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安全。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有安全的网络环境来作为支撑,因此,需要对一些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进行有效的解决,以促进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有系统自身的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系统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系统自身的漏洞、盗版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病毒的使用等;人为因素则包括恶意的侵入和资源占有等。

1.1盗版软件的使用

盗版软件指的是非法制造或复制的软件,由于没有开发、维护成本,盗版软件的售价往往比较低。这些软件由于缺乏有效的维护和升级,盗版软件的安全性存在重大的问题,容易遭受黑客的恶意攻击,尤其是对计算机或者其他客户端上有关重要信息的的恶意破坏和盗取。1.2钓鱼网站的使用钓鱼网站则是指那些以非法获取金钱为目的的人员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仿制那些点击率高的网站,通过为浏览者提供真实网站的感觉诱使其进行相应的消费,从而获得利益的网站。从这一性质可以看出,钓鱼网站本身就是非法的,严重影响消费者的金钱利益安全。

1.3计算机病毒的入侵

病毒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破坏是快速和严重的,通过一台计算机可以迅速扩展到成千上万台客户端上。同时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破坏性、隐蔽性、可触发性等特点,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安全条件来作为支撑,需要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来防止数据的丢失和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2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对策

针对上述可能影响到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因素,我们要采取必要的主管和客观措施来加以有效的积极,以保障电子商务业务的顺利开展,保护行业和企业、商家的信息安全。

2.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我国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消费者对于网络安全工作的淡漠,没有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于网络安全工作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法律、媒体、常识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和培训,使消费者树立强烈的网络安全意识,从思想层面上保持对于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

2.2加强规范网络管理

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大部分依赖于网络,如果网络安全出现问题,其影响往往是重大的,也是致命的。同时,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网络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更多的实体经营也逐渐转移到了“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同时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很难通过排查或者分区化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因此,需要探索更加适合互联网这种模式的网路管理手段,通过与通信公司的密切合作来提升网络安全性问题的管理和考核。

2.3加强安全技术开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意识层面和管理层面的措施往往是通过非直接性的因素或者主管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的管理,而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除了这方面的措施以外,更多地需要借助于技术层面来提供硬性的保障。企业或者是商家可以通过相关的安全软件或防盗加密手段来保护重要信息的安全。同时,相关的通信公司要加强对于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开发,通过防火墙的升级和计算机流量问题的监控来定期、不定期地掌握发展的动态,对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必要的安全性升级,提升网络的安全性能。

3结语

随着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提出,电子商务得到了长足的推广和应用,通过网络可以有效地推动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成千上万的商家与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转换,实现了双方的利益。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安全性面临了重大的调整,如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现电子商务运营的安全可靠是目前摆在商家、消费者甚至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关心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对影响网络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研究,以制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促进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

作者:张鑫水 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云服务 智慧校园 云计算

目前,高校基本都已具备自己的校园网络环境,规模也比较大,这就为智慧校园奠定了一定的网络基础。高校校园网络环境往往是局限于内部的,所以在高校内部也会存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使得信息变得不利于流通,高校内部的信息和资源的互通成了搭建平台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智慧校园的建设,必须要改变现有的资源分配情况,本文将讨论利用云技术和虚拟技术构建校园云平台,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校园的构建。

1 云技术及云计算

构建智慧校园,云计算和云服务是关键技术,所以我们要对云概念进行一定的了解。云计算和物联网是两个新兴的概念,物联网是建立在云平台之上的一种应用模式。物联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云平台系统的不断完善,云平台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海量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在云服务的基础上,物联网可以和传统互联网有机融合起来,是搭建智慧校园网络平台的基础。

云计算技术的关键在于,通过分布式计算机将计算任务分解,而不是传统本机计算或服务器计算模式,企业的数据中心运行模式则更像是互联网计算,这让企业能够在应用中获取所需资源,并根据计算要求来调整计算机和存储系统。云是对网络和互联网的一个抽象,广义的云是通过网络实现的按需扩展服务,这种服务于很多软件和网页应用有关,这使得运算能力成为一个分布于网络的概念,计算也成了流通与网络的服务商品。云计算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服务IaaS、平台服务PaaS和软件服务SaaS三种,为不同的计算需求提供相应。

2 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的概念是从智慧地球延伸出来的,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支持。我国在2010年由浙江大学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这种全新的概念描述的是一种新时期的校园,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在校园内随时随地的学习,利用科研平台提高资源共享,网络教务平台增强学校的管理能力,以及基于校园网络的文化生活和便捷的校园生活。智慧校园的整体目标是,在云服务的基础上,对学校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合理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公平教育和公平管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为教育改革提供动力。

2.1 智慧校园的整体结构

2.1.1 智慧校园的建设框架

简单来说,智慧校园的框架可以大致分为四层,分别是基础层、应用层、应用支撑层和统一服务层。同时,为了智慧校园的安全性和通用性,还需要维护系统和信息标准系统进行约束和保护,作为智慧校园的周边支撑。基础层主要有互联网和教育网组成,辅助3G/4G和WLAN无线网络实现更加全面的网络覆盖,构建一个全校范围的网络环境。应用支撑层包括云服务平台,认证平台和外部资源接入平台,主要为智慧校园提供各种服务支持。应用程包括教育管理功能、学生管理功能、教育管理功能和辅助功能等,通过网页和客户端的形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的交互服务,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移动设备,成为智慧校园的用户,并使用智慧校园提供的相关功能。另外,信息标准体系确保智慧校园内信息等拥有一个统一的信息标准,方便传输和信息的分布式处理。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智慧校园的信息安全,在使用外部资源时能够避免网络攻击。

2.1.2 智慧校园的设计核心

智慧校园的核心是泛在网络,传统有线网络模式很难实现全校园的网络覆盖,所以结合无线网络WLAN,3G/4G移动网络和WiFi网络,实现无线网络信号的全面覆盖。除此之外,还要增加有线宽带的网络供应时长,通过SSID实现区域免费网络使用,为云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的私有云环境和电信服务商的共有云相结合,搭建更加全面的资源平台,在一定区域内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拓展物联网应用范围,利用物联网应用将移动设备和更多的应用模块囊括进来,支持更多的社会资源。

2.1.3 智慧校园的预期实现

智慧校园将在很多方面改变校园的工作的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智能校园提供了基于全网的信息管理系统,更有助于高效的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在教育资源平台中,教师可以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学习更多的先进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协助教师展开科学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生活变的更加便捷,选课、评价以及反馈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于培训人员来说,培训方式将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展开,更有助于培训的效果。

校园校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学生的一卡通服务,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可能涉及到很多卡和证件,将这些内容集中于一卡,实现校园内部的统一使用,大大降低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校园管理的监控和调度,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实现,集中的监控调度让学校内部环境更加井然有序。校务办公,通过网络实现各类报表以及申请的批复,接触了很多工作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大大提高了校务办公的效率。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在课堂外主动的进行又需要的知识获取,将课堂资源上传到云平台中,方便学生的反复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2 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2.2.1 关键技术概述

智慧校园主要涉及的专业技术有: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智慧校园应用的虚拟现实技术,将各类教学资源和管理对象抽象成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可以进行管理的内容,实现虚拟化的资源分配,使网络计算负载更加平衡,提高整体的资源应用率。数据库技术是智慧校园的基础支持技术,对于学生的管理等都需要庞大的数据库进行存储,并且服务器要能够并发处理大量学生的访问,优化查询。

另外,智慧校园的信息标准体系和维护体系是整个智慧校园的重要保障,信息标准体系在网络环境下统一规范,为应用数据库系统提供了保障,并且在大量数据的合并和取用更加安全。安全维护机制让智慧校园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并且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备份,关键时刻利用还原技术确保网络和信息的安全。

2.2.2 校园云的构建

智慧校园的网络构建,要在原始校园网的布局下,结合电信云平台构建校园云环境,部署快相应快,整体运行效率高可靠。依托电信云平台可以轻松部署大量的校园应用,打造一批学习、生活服务产品。通过校园的移动网络平台,引入外部教育资源和就业信息等等,改变校园网络自闭的格局,构建更加开放的校园云环境。

2.3 智慧校园的应用

智慧校园的应用主要包括校园管理应用和校园生活应用两个方面。校园管理包括学生课堂考勤、机房上机管理、图书馆管理、宿舍管理和教务信息的管理。校园生活应用包括消费系统、教务信息查询系统、在线选课系统、校园新消息查询新系统等。

2.3.1 校园生活应用

消费管理系统采用了RFID技术,使用统一的电子标签卡和RFID读写设备,实现无现金的消费应用。电子标签卡用于模拟消费金额量,将电子标签卡与银行卡或网络支付接口绑定,就可以实现自动充值和消费。

学生考勤应用是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常学生的考勤情况都是有教师来完成的,但是统计过程占用课堂时间,不便于整体统一管理。利用考勤应用,在上课前用校园卡进行考勤登记,进入教室就已经完成考勤登记,课堂时间被更加高效的利用。

2.3.2 教学管理应用

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借助统一的管理软件,对教师、教室进行分配,教师也可以在登录系统后进行自助申请,如果教室没有被占用就可以进行使用,减少了申请教室的步骤,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以此来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的评价将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智能化图书馆应用,利用物联网将图书馆虚拟化处理,学生和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对所需书籍进行查询和在线预约,方便教师和学生对书籍的取用。而且在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图书馆可以将书籍文献进行更加科学的归档和分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检索效率,方便图书馆的管理。

实验室管理也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包括设备的使用情况都是通过物联网进行实时等级的。在实验室设置环境监控设备,能够对实验室的环境进行监控,方便定期的巡检,预防实验室的故障,方便维护。

2.3.3 协同办公应用

智慧校园在云平台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多终端的在线协同办公。云服务本身就是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的,所以在校园云的基础上也可以进行协同办公。在云平台和数据库的支持下,允许多终端互斥访问请求信息,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管理资源的应用效率。

3 结束语

智慧校园在云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了校园管理的智能化,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有更加便捷的校园体验。借助物联网和虚拟化技术,将校园应用变得更加唾手可得,在校园内的活动都更加方便统一。同时,在云平台提供的丰富接口的基础上,也聚合了海量的网络信息,教学资源平台让教师和学生拥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当然,智慧校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隐私安全和技术规范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云技术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也能够引刃而解,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S1).

[2]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 2011(06).

[3]邓赵红,桑庆兵.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4]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07).

[5]王瑾.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管理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1).

[6]浦敏,李云飞,王宜怀.基于物联网的无线照明控制系统[J].照明工程学报, 2010(02).

作者简介

尹光辉(1976-),男,湖北省武汉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技术。

陈瑛(1979-),女,湖北省咸宁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技术。

第5篇

[关键词]慕课;微课;新媒体;成人教育培训

一、慕课与微课的定义和特点

慕课(MOOC)即大规模网络开放性课程。“M”是指大规模(Massive)。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一个课程的参与人群只有几十个,最多几百个学生参与其中,而慕课则是覆盖千万人的课程体系。另外,大规模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慕课不是个人活动,也不是单纯的几门课程,而是来自于一个团体、一个学校,或者是一个跨学校或者跨过教育联盟,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课程群。第二个字母“O”是代表开放(Open)的意思,也就是遵循共享的原则,以兴趣爱好为导向,只要是想开展学习的人,都可以进入该体系进行学习,不分年龄、性别、地区、学历甚至国籍,只需要一个邮箱就可以进行注册,参与学习,而只有这些课程是开放的,才可以被成为慕课。第三个字母“O”代表在线(On-line),慕课是通过网络采取视频观看、在线讨论、邮件往来等方式完成学习,上课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当然,这也就注定了慕课学习必须要接受网络的相关限制和制约,难以开展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活动,学习者自身也受到了网络条件的限制。这就对学习者周围的网络环境和课程提供者的网络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第四个字母“C”代表的是课程(Courses)。慕课是处于一门课与一节课堂之间的,一门课程如果由不同的人群来进行讲授、录制就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慕课课程,一个慕课课程也可以被分割为多个不同的网络课堂,每一个网络课程以一个网络视频为中心,用在线答疑、作业练习、评价考核和阅读资料等部分加以辅助。慕课具有大规模、开放课程和网络课程的特点,它是由大批量的课程组合而成的,而且慕课是开放性的课程,用户可以免费使用,当然也有部分的课程是收费的,但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收费还是很少的。另外,慕课是依托于网络技术的,课程资源被散布于网上,使人们的学习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的学习活动更加自由、快捷,提高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微课也被称为微课程,主要是以5-8分钟之内的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个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主题,课程内容短小精悍,用来集中说明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或者来阐明一个主题。微课自身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不等同于传统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局部片段,具有完整性的特征,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和掌握。[2]微课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的时间短。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自身最好的学习状态维持在最开始的十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下降,学习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微课把自己限制在5-8分钟的时间段之内。第二,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的时间较短,在这个短暂的时间段之内,课程必须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时间限制了教学内容。微课往往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教学环节。第三,资源容量小。微课往往是通过计算机或者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在设计时,必须方便学生下载,保障播放的流畅性,这就使得微课必须限制自己的资源容量。第四,资源组成和结构情景化。微课视频短小精悍,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研究,需要辅助一些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在线测试等手段,方便学生理解掌握,而且微课要观点明确,主体清晰,构成一个情景化的教学资源包。第五,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微课课件往往是针对一个知识点,一个微课就是一个主体,内容非常具体。第六,草根研究,趣味创作。微课内容短小,加之现阶段的各种多媒体制作技术成熟,操作简单,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微课的制作者,而且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往往会选择那些自己熟悉和擅长的区域进行。第七,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微课视频时间短,内容少,极其方便人们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微课主体鲜明,内容具体,易于表达。这就使得微课的成果容易被转化。并且,微课资源的容量小,可以在各种移动终端上进行播放和传递,方便了多样化传播方式的发展。第八,反馈及时,针对性较强。微课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传播,可以及时掌握他人意见,了解他人对自己的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制作者进行实时的调整和提高,不断促进微课创新发展。[3]

二、慕课与微课在新媒体时代成人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建议

(一)构建社会和学校层面的认可制度

成人学习者参与教育培训的目的不止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丰富自己的认知,也想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进而这些学习者才会更加具有学习动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学习中。[4]因此,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在采用慕课和微课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时,必须要通过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认可成人学习者慕课和微课的学习成果,把慕课和微课的成果和纯粹的课堂教育放在一样的地位上,这样才能避免学习者的种种后顾之忧,才能促进成人教育培训的持续健康发展。现如今,我国主张开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这些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成人教育机构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构建和完善全民学习的平台、渠道。所以,构建政府或者学校层面的认可制度,通过一定的程序认可成人所学的慕课和微课的成果。这样可以极大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解决成人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匮乏、管理混乱的问题。

(二)加强移动终端设备的开发

慕课和微课是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设备存在的,把一些教学视频资源上传到网络数据库中,方便用户学习和下载,而整个学习的过程和下载传播的过程都离不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和帮助,要想把慕课和微课充分纳入到成人教育培训结构体系中,必须不断完善区域内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保障成人学习者网络环境畅通无阻,可以顺畅实现学习资源获取。另外,慕课和微课的视频资料都是需要借助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来进行播放的,学习者需要借助这些移动终端设备来开展正常的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移动终端设备的开发,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而且要利用相应程序,构建一个学习者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方便学习者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以便他们能够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也方便教师和成人教育机构及时了解到学员的学习情况,确保学习质量。此外,交流沟通平台的建立,方便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增加了学员的归属感。[5]

(三)成人教育机构要加强对慕课和微课资源的管理

慕课和微课资源是存在于网络中的,网络自身的开放性特点使得这些微课和慕课资源来源广泛,数量庞大,微课和慕课制作者也来自于各个群体,各自出发点也不相同,课程内容各式各样,加上网络自身管理的复杂性特征。这些资源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很难得到保障。[6]成人教育机构在应用微课和慕课资源时要加强资源管理,做好课程资源筛选。

(四)加强成人教育培训改革,把线上与线下学习结合起来

慕课和微课具有不少自主性,易缺少规范性和限制性,线上教学活动缺少了线下教育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不利于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影响了相互之间的感情培养。成人教育机构要加强成人教育培训改革,把线上与线下学习结合起来,使慕课、微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质。[7]

作者:钟以彬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新星.我国“慕课”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张中兴.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6).

[3]殷丙山.慕课和微课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5,(1).

[4]张成艳.慕课背景下成人学习者的机遇与挑战[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5]姚满团.微课发展现状及其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践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4,(8).

第6篇

摘 要: “互联网+”是一种在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结合政府的“互联网+”战略,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互联网+教学的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互联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系统平台

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随后,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政府提出的有关“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为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教育”是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的问题。所以,探索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与教学的有效结合已刻不容缓。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已成为当前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毕业生争取优秀工作岗位的重要前提。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的公共课程,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但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与发展。

1.1教学内容与教学设备落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学生所学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毕业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有些高校存在计算机资源有限,计算机设备及所学内容落后的问题,学校机房配置落后,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较低,降低了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效。[1]

1.2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大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采取的还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或者是多媒体与教学形式的简单相加。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高效、大量地传授系统的教学内容。但该种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缺乏对教学信息的适时检测和反馈,无法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2]

1.3教与学工作的脱节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只局限在课堂上,课后辅导时间有限。此种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目标及课件的编写缺少学生参与,造成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同时,教师缺少对学生课程预习的辅导,使学生无法正确把握教材重点。

1.4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影响教学效果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智能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在为大学生活带来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对教学秩序及日常生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只顾着玩手机,无心听讲,出现了“低头族”的现象。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影响了教学效果。[3]

因此,怎样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条件结合“互联网+”进行教学,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深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2“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办法

在“互联网+”时代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做如下改革,辅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2.1进行教材改革,更新设备资源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需求,各高校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需求,进行自编教材,从教材层面体现出各专业与计算机的联系和具体应用。[4]

另外,高校应增加计算机教学资源的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同时,要重视对校内现有计算机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性能,以便能够促进计算机教学的顺利开展。

2.2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

1.创建互联网在线教学系统平台,丰富教学模式

创建基于互联网的全程教学管理系统平台,以课程为主线,建立师生的关联关系,实现对教师教的工作的管理和学生学的过程的全环节管理和衔接,实现教与学的闭环管理。

(1)教师基于网络平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件、课堂作业及补充的知识点,接收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等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教学效果。

(2)学生基于教学平台,了解课程的信息,下载学习资源,在线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计划,并对教师和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3)通过平台,拓展和补充教学资源,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4)通过平台,充分发挥第三方公共社交平台作用,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用户基数大、使用快捷等特点,设立特定用户群,教师管理,学生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助机制。

(5)通过平台,建设作业管理系统,基于平台实现作业的管理,全程实现无纸化。

2.创建掌上教学APP,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信息的主流是移动互联化,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著名的移动数据分析机构指出:目前将手机作为首选和唯一上网工具的用户占44%,利用手机获取信息的用户占43%。在高校中,学生更易接受新生事物,这个比例将更高。开发基于手机端的APP应用,充分利用学生容易浪费掉的碎片时间,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参与到日常的学习中来,如在线看视频、听培训、预习功课、回看课堂实况、做作业、课程评价等。通过移动应用,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也可以通过移动APP实现和学生的在线交流。因此,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建设基于手机的移动教学APP应用,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3.采集日常教学数据信息,定制个性化教学模式

通过日常教学及教学平台等多渠道采集学生的的学习及行为信息、教师的教学情况,构建数据模型。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整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3改革考核方式

大学计算C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考核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学生的日常表现,日常上机作业,在线考试成绩。通过网络平台,开发在线试题系统,组建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能客观、全面的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结束语

通过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打造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教学的线上、线下联动,前台、后台的贯通。

只有真正的用互联网思维、方法和手段去改变了我们的教与学,才能谈得上推进了教学现代化。合理地利用网络,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将多元化教学模式运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但有利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和完善,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加强,促使学生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尚红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 电子制作 2016.02.01.

[2] 李英杰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12.24.

第7篇

E-Learning即为在线学习,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学习方式,指计算机互联网或者通过手机或无线网络,在一个网络虚拟教室进行网络授课学习的方式。它集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所构成的电子环境中进行学习。其中E-Learning“在线的概念”分为三个部分,以多种媒体形式表现的学习内容,促进学习的监管环境(自我监控和机器监控以及管理者的监控)以及由学习者与管理专家共同打造的网络化社区。

【关键词】

在线;培训;互联网

由于“在线”灵活、便捷的特点,培训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来进行学习收看,减少了空间距离对学习的阻碍。学习与专家共同建造的网络化学习社区及时有效的解决了学习者的困惑。受到了工作繁忙而又渴望学习的人的认可,在线学习表现出惊人的需求。随着用户的增加,在线学习的规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的视频学习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催生了更符合于学习者直接学习的方式,在线学习平台的模式多样化为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继续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

一、在线学习作为教师学习平台的优势

1.在线学习的多样性

在线学习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线上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虚拟课堂,这是在网上模拟线下课堂的教学模式。特点是继承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形式,对地域没有要求,但对时间有要求。录像点播平台,把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像,把录像文件放在网上供学生点播。多媒体互动课程学习平台,这类平台上的课件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够合理运用各种素材,学员的学习记录都能很好的保存下来,有利于学习的跟踪。

2.在线学习的重复性

在线学习可以反复学习,学员根据学习的需要,重听或重学部分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并充分巩固学习效果。对于重难点内容,通过反复学习,反复思考,来帮助彻底的理解和掌握,避免了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学过就忘的问题”。

3.在线学习是自我驱动性的自主式学习

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自我决定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时间,这就促使学习者确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线学习从时空上解放了学员,宽松的学习氛围更可以使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

4.在线学习是个性化学习

在线学习能很好的实现个性化学习,学员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知识背景、个人喜好、学习风格来选择学习内容,有效地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按需学习,按效学习,按兴趣学习,是一种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二、在线学习的不足

1.在线学习需要强烈的学习愿望支撑

E-Learning学习带有自控性质,但需要学习者具有强大学习愿望,如果课程设计不合理,内容呈现得无趣,学习者的学习愿望不是很强烈时,容易造成学习者的兴趣转移。此外,有的学习者由于不具有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网络学习技术的支持,也会造成学习困难,而产生厌学畏难的心理。

2.反馈不及时导致的学习热情减退

在线学习中,专家和学习者不一定都同时在线,容易出现彼此反馈不及时的情况,使学习者的热情减退;再者,交流反馈时输入信息时耗时耗力,会消耗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在反馈时,由于缺少指导性,也会使学习者对与专家的互动失望。每个学习者需求不同,指导难以聚焦,容易出现指导乏力的状况。

3.由知到行的转化缺少专家的参与

目前,尤以公开课为主的在线学习,还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强调对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却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想象等心理过程,疏于知识与繁复的教学生活的联系,缺少了接受培训的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开展协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忽视了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是获取知识的途径。综上所述,在线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由于目前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如上的优点和缺点,随着观念的转化和虚拟技术的成熟,它的缺点会被克服,被转化。但是,一种学习方式,只有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才能使它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受到学习者的喜欢,完成时代交给互联网的使命。

三、如何优化在线学习为教师培训服务

1.以课程理念重新设计视频

关于课程设计的意识,为了避免在线学习中视频学习占用过多的课程内容,枯燥冗长,应重新设计视频的意义,把握课程本身的,理解文本和视频互动意义。所以在视频录制结束后,在剪辑上线前,还需要对课程进行描述,设计课程展示界面,描述关键词,制作课程介绍,设计作业任务书,明确课程模板,并设计翻转教学流程。

2.开展任务导向的学习

传统的在线学习中,听视频占整个课程的80%以上;而在新的SPOC时代,听视频仅占全部学习的30—40%,更多是做练习。通过提前预设的课程作业,要求学员按时完成相关的作业内容,提交到SPOC平台上,由辅导人员进行指导,根据辅导员提交的修订意见进行初次作业的修订。

3.重点与难点的翻转教学

对于教师这个群体而言,他本身就是教者,对于学习过程设计的挑剔与学习效率的关注,所以在在线学习平台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准确的把握教师需求的重点与难点,并帮助其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转课堂的实施,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翻转教学的实施,不一定是由资深讲师进行,经过训练的助教在翻转课堂上,助教引导学员对某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就结果达成一致。而整体的教学过程既可以通过现场交流方式,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实现交互式交流。

4.引导学习的过程性、多元性评价

第8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软件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5

由于信息产业随着发展,项目管理软件所包涵的技术含量越来越多,而类似项目管理软件这样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时常会受到各种各样元素的影响,因此在计算机系统集成行业中更需要规范有关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更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是保证项目规范、降低工程成本、缩短项目工期、保证软件行业工作质量的关键。

1 项目管理中计算机软件的重要性

项目管理中有大量的信息都需要处理,项目管理软件可以有效的进行处理,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运用项目管理软件各种进度图表可以实时且动态的生成,且修改方便,关键路径通过软件自动动态进行计算,非常方便于项目进度管理,也能真正发挥项目计划的作用。所有的项目管理都有一定的方法与思想,因此,需要采用国际通用的且最切合企业实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管理软件才能达到良好效果。计算机软件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符合项目管理理论和实际需求,所以实用型的项目管理软件系统作为最佳载体很好的反映管理思想。但项目管理软件既不是数据共享,也不可能会解决所有管理问题。项目管理软件的本质,是其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可操作化和固定化,是以软件为载体加以固定的,可以延续和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项目管理软件外非常具有灵活性是企业内外环境得以均衡发展,使企业平台一体化。

2 项目管理软件的发展与应用分析

在管理工作中,项目管理技术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其主要的工作模式就是结合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工作。项目管理技术的发生发展一直都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的,并且渐渐成为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模式。前期的项目管理工作主要都是把网络计划软件作为工作的工具,把计算机作为工作设施来进行发展的。由于在这个阶段,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导致工作成本太高,很多企业都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将这个技术引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工作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项目管理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此相对应的其价格就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但是国内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很多项目管理软件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发展,发展趋势一度很缓慢,在经过社会各界多年不间断的努力和研究之后,那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管理软件渐渐的被市场所丢弃,目前国内市场里,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有2个类别,第一就是高档项目管理软件,第二就是抵挡项目管理软件。

2.1 高档项目管理软件

在此,举例说明国际上项目管理软件的领军型Primavera项目管理系列软件,介绍下当今高档项目管理软件的现状。P3是基于广义网络计划技术的理论编制的一款项目管理软件。处理单个项目的工序数最大可达10万道,资源数无限,每道工序数上可使用的资源数也是无限的。P3还提供资源均衡的功能能自动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P3中的节点号可以任意编制,而传统网络技术的节点号只能是数字并且后面的节点必须大于前面的节点。广义网络技术则不存在这样的限制。在P3中,节点号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字母,后续作业的节点号不一定要比紧前作业的节点号大。P3采用目标管理的模式对项目实施控制。它将优化后的计划作为目标计划进行保存,随时可调出来与当前的进度和资源消耗进行比较,可以方便地发现哪些作业超前,哪些作业落后,对整个工期有没有影响。这样,对工程的按期完工很有帮助。P3能够根据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将项目的工作范围从大到小进行分解,直至可操作的工作单元,也可以将组织机构逐级进行分解,形成最基层的组织单元,并将每一工作单元落实到相应的组织单元去完成。P3根据不同管理层的要求,在工作分解结构或组织分解结构的任意层次上进行统计和汇总。此外,P3还可以根据工程的属性任意对工作进行筛选、分组、排序、汇总。作为商品化的软件,P3的数据接口功能齐全。既可以输出到传统的dBase数据库、Lotus文件和ASCII格式文件,也可以接收dBase、Lotus格式的数据,还可通过ODBC与Windows程序进行数据交换。使用P3的批处理程序经简单编程就可以执行P3的大部分功能。P3还提供Primavera Postoffice邮局软件,项目施工人员可以使用该邮局软件打开总部的工作安排,并将实际进展反馈给总部。并通过浏览器来访问和更新项目数据。

2.2 低档项目管理软件

所谓低档项目管理软件就是指那些功能单一或简单的项目管理软件,他们通常用来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一部分或者一个阶段,一般的功能包括:人员管理、计划安排、风险分析等等。比如说Project Scheduler 7,就是一款简单好用,价格便宜,而且风格特立的项目管理软件,其主要作用就是计划安排和管理程序,能够和SQL数据库共同解决处理那些复杂的程序、完成桌面的一些基本工作、还有向导和日常窍门等等,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灵活,对于组织或查看项目情况来说比较合适。再比如说一个HTML网页出版程序,Microsoft Project 2003,他的主要功能就是,快速而专业的让项目的信息得到交流。特点就是容易操作而且功能齐全,它的计划分析功能非常的强大,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项目分解成多个容易管理的部分,并且可以对各个部分进行可视化的观察分析,了解到其各个部分之间联系与相互作用,找到项目的关键部分,方便制定整体而全面的工作计划,同时能够对项目进行合并处理,让资源得到共享,减少团队的工作量,提高效率。还能够对对多个项目同时进行评估,交流各项目的信息。

2.3 国内的应用状况

国内的主要应用形式有两类,第一类就是,把业主作为主导,统一的项目管理软件应用形式,一般都是大型的工程项目会采用这种类别的应用形式。是一种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业主的本身的特点,对工程项目展开详细具体规划的项目管理软件应用。其主要的功能范围有,工程项目管理网络系统的建立及相关培训工作等等。第二类就是,单个参与方使用项目管理软件的形式。这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广泛存在各个项目中。工程项目的某一个参与方其本身有完备的系统,能够单独处理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工作。使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效率更加的高,并且能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灵活的应对,确保各个参与方都时刻处在有利的位置。

3 结束语

在项目应用项目管理软件系统中,为了要在项目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发挥管理的最大功效,首要解决的就是选择自主独立研发,还是引进之后进行二次的研发。其次就是项目管理核心的确定。实践证明,对于核心软件,还是引用为主。可以在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对核心软件进行小范围的二次开发。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确定他们的核心软件,在确定了核心软件之后,在以核心软件为根本围绕着核心软件进行周边软件系统的开发或者是引用等,从而有效的构建一套项目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玺.高新技术企业与项目管理[J].科技潮,2013.

[2]商薇.浅析企业人工成本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

第9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内容一、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

1.部分教师缺乏进行实验课程设计及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思想还是停留在”只重理论轻实践”或者”不需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观点上。这是各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授课老师在教学把实验教学这个环节当成工作中遇到的负担,思想上有些松懈;还有一些老师把实验与实践教学归为非理论教学,是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教学,对这些教学进行授课的老师也称辅导人员,使得相应的老师得不到晋升或获得机会继续深造,也很难走出学校和同类高校的实验工作者交流,更不用谈深入到企业调研了,因而导致实验与实践教学队伍建设长期滞后,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经济管理类实验的性质来看,相比理工农医类实验,经济管理类的教学实验多为整个相关专业的学生或几个班的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操作,参加的同学数量比较多,大多以小组形式组团合作,实验教学中多是采用案例形式,学生都以讨论为主,总结性较强,实验结果的自由度更大。这就客观上决定了,经济管理类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存在许多困难。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复杂的环境中树立冷静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课堂上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对实验教学效果缺少评价及考核机制

如何评价教师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如何给参与的学生进行考核,如何计算实验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这都是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3.实验教学体系还不明晰

目前在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下设的七个实验分室中,有四个是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来开展模拟实验,一个是工程测量实验室,一个是创新创业实验室,另一个是沙盘模拟实验室。实验手段基本上都是采用软件模拟来做实验,比较单一。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志可以对这些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不同的分类。按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训性实践教学、实验性实践教学、实习性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性实践教学。按照实验场所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实验室模拟和社会实践。实验室模拟又可分为软件模拟和校内仿真模拟。构筑校内仿真模拟的体验式教学平台是现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潮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理论知识转换为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试验场。这就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还没有完全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2011年12月,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从原书德楼搬到现在的实验中心,计算机数量增加为原来的3倍。但我们的计算机数量和实验室格局还是没有完全满足现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上课需求。我们计算机数量最多的一个实验分室现有计算机96台,其他各分室的计算机数量均少于80台,而我们大多数自然班的人数都是大于80人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如果采用分组或者分班教学,如何计算老师的课时量,是不是要出台相关文件加以规定和标准化,更进一步,是否需要重购现有实验室格局采购新的设备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5.实验教学队伍的结构有待完善

完整的实验教学队伍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目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全职人员只有三名,主要工作是实验技术与管理,实验中心没有组建专门的实验教学部门。

6.对经管类实验室建设亟待得到更多观注和重视

由于之前不科学的界定和错误的认识,现在首先需要转变大家对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好处和实验教学老师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就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于研究、模拟各种社会现象和支撑教学和科研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潮流。在很多的经济管理类教学活动中,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等越来越离不开,学生在实验中需要这些技术来创造实验环境,老师们也要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学校要积极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总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愈来愈重要,鼓励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老师参加到教学中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平台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大多数将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与管理相关的工作。建好经济管理实验室将对我校所有管理与经济学科形成有力的支撑作用。

根据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可以把经济管理类学科实验室的体系化分为三类平台。

第一类,基于计算机的软件模拟平台。这类平台的建设需要足够的软件与硬件投入,往往是根据课程或者专业需要建立实验室或者购买软件。比如电子商务实验室是根据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的。财务会计综合实验室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而建立的。这类平台搭建起来比较容易,比起理工类实验室的投入来说,相对比较少,但在购置计算机和设置布局时要考虑到上课班级的人数,计算机硬件的易维护性;在选用教学软件时,要考虑专业教学软件与综合教学软件的合理搭配,专业教学软件与综合教学软件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是互补的。还要考虑软件研发企业的售后服务及培训工作。

第二类,以ERP(企业资源计划)实验教学为突破口的校内仿真模拟实验和实训平台。ERP课程包含了经济管理类几乎所有重要内容。通过建立ERP校内实验和实训平台,可以有效的整合经济管理类各主要学科的知识,打通诸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课程的界限,让学生将所学的经济管理知识尽可能的融合进而运用到实际环境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应用型的经济管理人材,形成有特色的办学方式至关重要。

校内仿真模拟实验与实训平台通常应该包括ERP手工沙盘推演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室、市场商务室和模拟体验室。

ERP手工沙盘推演实验室侧重于从供应链的全局来把握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它是一种很强的互动学习形式:在ERP沙盘实验课程中,学生要扮演首席执行官(CEO)、营销总监(CMO)、生产总监(COO)和财务总监(CFO)等职务。在六年的经营中,学生们要交换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探讨问题,发现机遇,制定策略,组织实施,体会不同角色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们模拟经营一段年限后,指导教师要进行专家诊断,对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对经营状况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接近与企业真实运作状况,学生们在短时间内会学习到在经营企业中的各自典型问题的处理方法,同时也激发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会计核算永远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建立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并在实验室格局设计上考虑企业的文化氛围来模拟会计数据报表产生及及其核算过程,让学生更加透彻、全面的了解会计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市场商务室是整个校内仿真模拟实验与实训的数据中心。通过与第三方软件企业合作,建立企业案例数据库和实时金融数据传输系统,并能够保证整个校园网能够访问。该实验室还要配备有决策支持及市场分析系统,供师生学习及科学研究使用。

模拟体验室将系统的展示学生在校内仿真模拟实验与实训平台上获得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类,校外实践基地。由于实验教学与真实环境存在着不同,学生们在实验中进行模拟活动后,需要到现实中来,经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讲,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一个完整实验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现阶段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意见及建议

第一,切实加强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实验室的建设要按照集中规划、集中投资与统一布局的要求建设,避免硬件方面的小而全和重复建设。在规划时,要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考虑,并考虑可扩充性;在布局上,以集中使用、集中管理为条件,达到资源统筹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在投资时,要根据“超前性”和“优化性”,把握好硬件设置的前瞻性和软件配备的先进性。在软件的配置上,一是购买业界流行的软件。这类软件在社会中使用范围较广,学生掌握后能迅速适应工作要求,如财务软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等;二是配备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软件。这类软件主要模拟现实经济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如 ERP 模拟系统、创业者系统等;三是配备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并在工作中长期使用的软件。如EVIEWS 计量经济学软件、SPSS 统计分析软件等。

要重视电子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要建立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各实验分室的自主学习网站平台,让学生在线下能够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进行学习;积极搭建师生互动学习平台和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的办法。

第二,不断完善实验队伍的结构,提高其整体素质

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这三类参与者在整个实验教学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他们都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好坏。因此,完善实验教学队伍,按照”分工明确,统一管理”的原则完善实验队伍的结构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1.要科学的、有规划的安排人员编制。

2.组建实验教学团队。一方面要从学校内部选择优秀的教师担任实验中心专职教师,另一方面要招聘有实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建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教研室。

3.通过科学设岗,合理定编,以明确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编制及角色定位、制定经管实验室特色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保证人员数量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专门的实验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人才评价体系,对他们的职称评定、经济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承认和重视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付出的劳动,研究和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形成一支热爱实践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实践教学队伍。

4.要研究和探索实验中心运行机制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实验与实践教研室,实验技术管理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其中实验与实践教研室负责组织与实施所有教学活动;实验技术管理办公室负责软硬件环境的建设;行政办公室负责实验中心人员考核及实验室管理工作。

现在经管实验中心从人员编制上来看,是各学院管理模式,但从业务来看,涉及到全校好几个学院。经济与管理类学科属于基础性学科,各个学院都有所涉及。从权力与职责要对等这个角度来说,显然目前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存在职责大于权力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需要逐步明确经管实验教学中心与各职能部门的业务关系,相关主管部门要积极制定有关实验室运行机制的文件,进一步明确职责与权限,推动经管实验中心的运行使之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第三,要把组织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海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ERP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理财规划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大赛等课外竞赛活动。要在竞赛项目的选择评审、指导教师的选拔、参赛学生的组织、研究经费的资助、成果的奖励等方面形成具体的制度和成熟做法。

第四,要不断健全并落实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考核机制

由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实验影响因素比较多,实验结果变化性比较大,很多实验很难形成唯一的实验结果。如何科学的考核实验教学效果,这是全国经济管理实验室正在研究的难题。个人认为,可以借签理论课考核的经验办法,从对教师,对学生,和对实验室三块着手进行考核。(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新玲,柯明,耿锡润.ERP 沙盘模拟学习指导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第10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95-02

一、 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优势

纵观互联网金融这几年的发展,可谓势头迅猛,但是目前依然无法取代商业银行在国家整体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自从建国以来,传统商业银行以其独特的地位,已经在中国金融领域得到了足够承认,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客服信任度、资金实力、风险控制体系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二是互联网金融说到底还是模式的创新,其本质依然是金融,其资金结算和资金划拨等基础金融服务仍需要依赖商业银行进行,银行拥有着为整个金融市场提供信用中介和结算终端的功能。这些优势,保证了传统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在发展进行的现阶段,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暂时还无法被取代。[1]

(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优势

1.掌握着大量数据和先进技术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数据挖掘和分析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客户准入和风险管理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得到客户的历史交易状况等信息,从而有效判断其能力和资格,将风险遏制在源头处;[2]在产品营销方面,可以通过清单式筛选确定目标客户群,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提高成功率。

2.提供服务的便捷性

互联网金融摆脱了地理环境以及营业时间的限制,任何人只要通过手机或者计算机等终端接入互联网,就可以享受互联网的金融服务,而且交易成本低廉。对于服务提供方来说,亦可以通过快捷的计算机操作实现对业务的处理,服务效率高,客户体验好,[3]该优势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受众广泛

可以说,每一个网民都是互联网金融的潜在用户。一般来说,“二八定律”是商业银行普遍遵循的生存定理。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互联网金融奉行“长尾理论”,把目光聚焦在余下的80%的客户中。因为互联网金融具有低的交易成本,因此中小微企业与普通客户的潜在利润可以被更好的挖掘。这些“长尾”客户虽然单个资金有限,但是数量庞大,相对来说资产总量就十分可观了。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一)中间业务被冲击

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交易、担保承诺、咨询顾问、投行业务、基金托管等。其中,支付结算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4]支付结算业务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三大核心业务之一,现在遭受到了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全方位挑战。主要原因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在线支付规模近年来呈爆炸性增长,甚至直接占领了银行支付系统平台,取代了传统商业银行,成为最大的支付中介群体。

以支付宝为例,支付宝的二维码应用,使得可以使用网络线上方式来进行线下的实体交易,排除了原本应该支付给银联的手续费,而只是分给发卡行和收单机构。可见互联网金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传统银行作为中介的利益。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3月暂停了支付宝条码支付业务就是银行利益被触动的最明显表现。

(二)借贷格局被改变

在“借”的方面,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主导的理财模式中,由于通过第三方机构理财时银行会收取不菲的手续费,而手续费归根到底还是由理财用户分担买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节约成本,大部分投资者会选用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从而减免上述手续费,因此也造成了70%的理财产品是由商业银行直接经营的格局。[5]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促进了金融脱媒进程,淡化了银行的中介功能,进入银行核心负债领域,将大量的低额个人活期存款整合,并集合成大资金量的货币基金,再与银行进行协议议价,降低了银行的低成本负债。[6]在“贷”的方面,近几年存贷款的利率差逐年收窄,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策略变得更加谨慎,对于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来说,获得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变得愈发困难,这时,互联网金融成为这些中小微企业的获得贷款的新途径。[7]

(三)客户资源被瓜分

客户资源方面,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物理网点的优势逐渐弱化,网络交易渠道的爆发式发展,使客户对传统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式等的传统交易渠道依赖性不断降低。同时,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开始拥有快捷支付的功能,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直接掌握客户的资金信息。自此,原本拥有资金流优势的传统商业银行在客户争夺上就不再占有优势。[8]

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依托其核心业务实现盈利,大部分还是围绕大企业、高端客户的存贷款业务收取利润。但是应该看到,这种业务结构,由于过度依赖少部分大客户的资金融通,极易受到市场波动或者政策导向的影响,风险相对较大。然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兴起,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小客户,但积少成多,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传统银行的核心利润主体,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9]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实践

(一)自建电商平台

事实上,各大传统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这些平台一般用于中小微企业的借贷业务,具有B2B和B2C的功能模式。[10]

2012年9月,交通银行的“交博汇”电子网上银行上线;2013 年6月,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11]同年,工商银行提出新的网络金融平台模式;中国银行一方面在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常规业务上面继续发挥特色,另一方面,也建立“中银易商”为主体的综合商务平台。[12]

(二)与电商平台合作

目前,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进行业务上的合作。[13]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型银行虽然资金总量无法与大型商业银行抗衡,但是通过控股、收购电商平台等方式也实现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构建,和各自电商形成“商行-电商”集团。[14]

四、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要想实现网络业务创新发展与交叉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机结合,就要建立新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手段。传统银行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实施风险管理,提升自身风险预防与化解手段。针对网络操作中存在的技术风险与操作风险,需要提高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同时对客户的线上操作进行风险提示;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生,要通过先进手段,完善预警机制,降低金融风险的传染概率;对于利率市场化,要实施差异化灵活定价法;[15]针对客户的信用风险,未来商业银行可通过与官方信用评级机构和新兴互联网资信审核企业的合作,创建基于企业资金流和用户行为的辅助评级办法,逐步发展为“重现金流、轻抵押物”的模式;针对违约行为,要加大线上线下的双重违约惩罚,起到警示作用。[16]

(二)加快银行转型发展步伐

1.转换经营理念,提升服务

互联网金融有平台开放,重视客户,交互性强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要针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加快转变服务意识,将工作重心从产品转向客户。比如可以发挥其物理网点多、分布广的特点,将实体银行网点作为商业银行进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有效阵地,建立物理-网络联合网点,使得客户在实体银行网点中,同时享受柜台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便利;同时细化金融产品的设计,通过量身定制,让客户感受到专享的私人服务,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2.重视网上银行的建设

把网上银行业务从原本的维系客户关系的地位上升到经营战略的地位,将物理网点与网上银行作为同等重要的经营形式来统筹考虑。首先,将银行的后台信贷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进行关联,同时加入在线金融、电子商务等业务模式,在银行系统形成O2O的链式经营模式;其次,将网上支付、网络信贷等线上模式与银行线下经营模式相结合,将业务进行整合与升级,构建物理网点与网上银行联合的业务体系;[17]最后,简化网上银行操作流程,优化操作界面,收集客户对于网上银行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客户的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实现高效服务。

3.重视人才培养

无论是银行方面还是互联网企业方面,复合型人才都十分紧缺。银行可以在今后从招聘和培训两方面入手提升人力资源优势。招聘时侧重招收在金融、法学、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背景中,拥有两项以上的员工。入职后,可以对互联网金融相关部门的员工进行跨专业的定期培训和考核。最终在银行系统内建立一支足以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学习与合作

在支付结算领域,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一些业务需要商业银行的配合才能完成,它们只是侵蚀了商业银行在支付清算市场的前端业务。商业银行明智的选择是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凭借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力求共同发展。

在中小企业方面,商业银行虽然难以对中小企业投以广泛的关注,却有着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和充足的信贷资金。相反,互联网金融平台虽然在资金与风险控制方面略显不足,却掌握着中小企业在销售、信用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如果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平台能够加以合作,相信定会达到一个双赢局面。[18]

(四)中小银行的出路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239-02

1.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

高校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人才的培养,学生在这里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技能,并且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三观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给予重视。

“互联网+”是目前信息社会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目前尚且没有统一的观点。大多数认为,“互联网+”中的“+”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不同融合,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借助于互联网所提供的一些新兴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使得传统行业摆脱当前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创新发展,从而带动传统行业的经济增长。

“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高校平常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非常大的契机,也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互联网+”的真正作用可以为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在这个新的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1检索馆藏书目更加智能化

这一点对于图书借阅者是至关重要的。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读者检索馆藏书目更加方便了。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主要是非智能化的,这就造成了检索书目的效率低下。读者需要借阅书目时,必须亲自到图书馆。而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使得高校图书馆的借阅模式和查阅模式发生了极大改变。用户可以利用不同终端比如手机微信检索、计算机检索来查阅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提高了效率。同时,用户需要办理一些读书业务时,不必亲自去图书馆,可以利用网j来预约、借还。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网站和发送推送来告诉读者图书馆最新的讯息,比如新书上架、重要文摘和其他书目期刊顺序。

1.2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

在互联网和移动电子设备发展迅速的情况下,电子书的兴起受到了年轻一代的追捧。携带方便、借阅轻松是其最大的优点。基于此,馆藏图书的电子化是目前图书借阅的发展方向之一。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可以使得借阅者在线下载阅读相关书目,或者是通过扫描图书馆提供的二维码下载阅读图书。这样不仅方便了读者,而且使得资源的利用率被最大化。

1.3网络在线学习和下载服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使用率的增加,一些网络课程的资源共享成为如今高校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自己制作,成本不必过高。只需将本校权威专家教授以及优秀课程进行录制剪辑,然后做成公开课或者微课的形式,上传至图书馆官网。这样做不仅使得本校学生对优秀课程可以随时学习琢磨,而且也可以让其他院校的学生一起学习,减少了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引起的学习差距。所以说,网络在线学习和下载服务的开展,对提升图书馆服务多样化是非常有帮助的。

1.4检索信息更加方便

我们之前利用传统的数字图书馆来检索数据的时候,使用的是输入检索式,根据搜索引擎提供的规则和途径进行信息资源的查询。而现在,依托于新的互联网技术,这个过程不再如此繁琐,操作简单,只需要在统一的检索入口中输入关键词,便可以瞬间检索出所有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再进行筛选。这样不仅节省了用户的时间,而且使得检索信息更加精确,减少了出错率,提高了用户体验和查全率。

2.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现状

高校图书馆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献资料的重要获取途径,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图书馆的建设对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越来越期待图书馆可以提供给自己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在我国,由于服务意识的淡薄,大学图书馆的建设还相对落后,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工作效率较低,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师生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图书馆信息较少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很多高校仍然使用的是人工模式来进行图书的分类、整理和摆放。这就使得整个任务非常的繁重。因为由于图书总量过大,图书分类繁杂,使得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进行这一项工作,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先进的还书设备,学生在进行还书的时候没有一个良好的体验,需要排队等候归还图书。很多读者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书籍的时候,常常有许多不懂的问题,或者是得知图书编号,却还是没办法找到需要的图书,询问工作人员的时候,也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答复。这也可以反映出图书管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图书放置的不专业化。因此,当前我国部分图书馆存在着信息过少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要。

2.2阅读方式较为单一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倾向于纸质书籍的提供,但是这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阅读要求。由于借阅图书需要亲自到图书馆,查询,翻阅,所以有的师生更喜欢直接下载电子书。除此之外,很多师生喜欢阅读报刊,有的师生喜欢在网络上观看视频讲解或者光盘阅读。但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是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的。因此,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服务系统,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阅读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2.3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

与用户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不相匹配的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很多工作人员的普遍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读者阅读情绪高涨,但是图书馆的相关服务却很滞后。比如说图书馆的整体公共卫生、饮用水的提供、卫生间设计的不太合理,不能够满足读者的正常需求,常常有拥挤现象。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制度有待加强,很多读者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公共环境,喧哗吵闹,甚至吃喝玩乐。有的高校图书馆没有设置合理的进出刷卡感应器,使得许多人随便出出入人,导致了书籍的大量丢失。这些都是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重视起来的问题。

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创新方法

3.1丰富图书馆的阅读信息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应该把网络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首先,设备是基础,图书馆应该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设备,对图书馆的书籍信息进行重新的录入整理,按照最新标准分门别类,这样会使得读者查阅更加方便。信息的丰富是提高读者阅读兴趣的保障。所以图书馆应该最大限度地丰富馆藏,除了增加纸质书籍之外,要不断更新电子书籍,同时还要增加国外书籍、文献资料的引进。同时,应该增加其他电子资料,不断加强图书馆数据库的建设,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来丰富馆藏,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网络电子期刊的方式让读者自己进行资料的查阅。还可以将图书馆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电子阅读等多个区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除此之外,兄弟院校的图书馆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树立开放的网络服务新理念,狭隘的封闭式资源管理要坚决抵制。确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新理念,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基于此,用户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检索技术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图书馆可以定期举行一定的培训讲座,宣传普及一些查询方法和技巧。

3.2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方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电子信息当前,随着网络不同终端的使用,借阅纸质图书已经不是一个唯一的途径。很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使用的频率正在逐步超过纸质书阅读的数量。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提供给读者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服务就是专门对个体需求开展的针对,利用智能和信息推送技术,通过用户对信息资源、界面、检索方式和检索结果的定制,了解和发现用户的兴趣,主动从网站上定制信息,经筛选、分类、排序,按用户的特定需求,通过用户定制的网页或邮件系统,推送给用户的现代信息服务。随着用户群的进一步扩大和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个性化服务需求必将愈来愈受欢迎。

图书馆可以引进先进的图书管理设备,丰富广大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形式,加强电子图书的提供能力,扩展读者的阅读方式,与时俱进,不断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由于电子设备的不会受到时间、环境和地狱的限制,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阅读空间。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变化应该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提升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

3.3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意识也要不断提高,努力为借阅者提供更加优质化的服务。首先工作者要培养自己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要以读者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了解其需求,做好信息传递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图书馆内各项公共设施的使用程度,各项服务工作必须要做到位,将服务的理念灌输到工作人员的脑中,同时,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培养。最后,应该改善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不断吸收纳入一些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创新精神,又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现代图书情报知识的新人,虽然他们在工作经验上尚有不足,但是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可以和老员工相互交流,互相提高。图书馆对现有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开展对他们的业务培养,比如定期举行一些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文献信息学的课程。同时,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管理系统、网络通讯系统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等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

4.“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用户的信息安全问题必须引起注意。用户的身份证等大量个人信息在较为开放的互联网大环境下非常有可能出现泄露和交易,这为用户带来了很多困扰,也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因此,这是高校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巨大挑战。除此之外,“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数字图书馆的重新革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比如说用户个性化服务体验模块、优质课程的共享模式、信息资源的查找购买和增加等。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12篇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粮食安全、金融安全和能源安全被认为是世界的三大经济安全,然而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经济安全的一个保障,它往往和国家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粮食安全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粮食生产活动关系民生大事,粮食生产在国家和平发展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在新时代的农粮生产中,农业机械的创新研究和改革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管理与创新将从信息技术化的契机开始,迎来新的变革和发展。

1农业机械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20世纪后期,电子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延伸到了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来,于是第二次“绿色革命”就此开始。“首当其冲”的是机械实验和测试仪的开发,在农业数据管理和统计中引进电子信息处理和统计技术,并结合现有农业生产特点,开发出与整个产业链相关的综合测试系统。农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注定是场历史变革,它不仅大幅度改善机械实践运用支持环境下,更为农机力学设计衍生出来的内部材料与新型农机设计研究提供了有建设性意义的技术支持,并使实验室式的农机产品能够顺利度过研究实践期,迅速进入生产销售阶段,从而满足农业生产日益增长的硬件需求。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机械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农粮产业生产率的重要指标,所以农业机械化管理与创新,势在必行。但由于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不同地域农业机械实践管理技术也参差不齐,即使在东海县这一个地区,每个小区域的管理方式也会有着差异性的变化。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现代化农业水平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比较顺利地推进了现代化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进程。而反之,则会是非常有限制。针对细处来看,当前东海县农机管理人才最为匮乏,它是阻碍农业机械管理改革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素质,成为了农业机械管理创新性改革的前提和保障。

2农业机械管发展与创新的实践策略

(1)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①提升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技术的普及。在强大的人口压力和各地域农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下,农机管理的长期性投入成了必然。而在第二次绿色农机管理“革命”中,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运用,还需按照当前的地域农业经济特征和农业劳动人口分布来计算。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项领域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然而在现实的农作产业中,信息化水平却普遍落后且失调,尤其农业机械管理这方面信息化水平不高,急需开发新的机械数据库管理。对于东海县的现状来说,应采用一些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它是提高农业机械管理水平的重要资源与保障。信息化水平深浅也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水平标志之一,而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实践运用成为了农机管理中的首要任务。②在具体实施上农机管理部门要作农业发展的推手,着力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例如,近2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国家也给予了相关专项补贴,农机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新技术的宣传,派出推广员对保护性机械耕作技术与本地计划实施地块的情况进行剖析,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对新技术的热情。通过相关工作,可以大幅度提升农民的参与热情,预测大型免耕播种机,为全面推广该项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做好准备。

(2)构建完善的农业机械管理系统。①因地制宜地构建农机管理系统。农业的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工业革命影响下,世界农业、我国的农业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今的农业生产人员早已经远离了古老的牛耕式的生产方式。现代化大片土地的集中管理和统一收割成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特点。农业属于经济结构中的传统经济结构,是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现代化农业建设已经取得初步的效果,但与较发达地区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而这些差距往往是体现在农机管理上。东海县的经济发展结构和农械管理也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各地区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是实践管理中的头等问题。在农业管理的实践中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出现,相关部门往往放弃了统一的系统性管理标准。“”也需要一个大前提和大背景,对各地农业经济的投入和机械重视程度也需要安装统一的前提下,进行差异化的修改。因此建立一个规范化的统一的管理系统显得特别有必要了,在这个基础上,农机管理工作实践时就可以“有规可依,有法可循”并且“因地制宜”使得农机管理在各个方面都能健康规范的发展。②加大政策引导与监督,落实农机惠民政策。对于农机的投入,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补贴力度,且授权各地基层财政、农机管理部门负责此项工作。以某地为例,符合农机补贴购机的信息计57台,国家补贴资金54万元,地区财政补贴4.5万元,县财政补贴9万元,惠及农户48户。农机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严格审核购机相关凭据,严格复查。在操作上,要切实做到“人、机、票”相符,要求购机人员名单与机械设备清单与身份证号、实际机具型号一致;补贴时,拓涂机具铭牌,对于补贴人员、机器进行影像资料留取备查。此外在补贴登记表上要登记机具的发动机编号、出厂编号,保证农民购机的真实性、准确性,使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农机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③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机厂商的作用。由于农机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农机管理单位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农业机具工作开创更新的局面。如结合农机合作社的相关工作,搞好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与应用,具体方法可以通过组织合作社成员与农户进行座谈讨论、现场交流、技术培训与跨区作业等方式,增加农户对于新技术与器具的直观感受,增加其相关知识积累。此外还可以借力于农机生产企业,进行新设备机械的讲座、演示,对机手进行专门培训,使新技术得到更快的应用。同时还要督促农机生产商做好技术服务与售后服务,实现农民能买会用,充分发挥新机具的作用。

(3)实现农业机械管理的数字化。农机管理的数字化是农业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现实的农机管理中,数字化的运用肯定是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的。数字化的农机管理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对远程的机械或者农业项目进行实时监控。在获得及时可靠的一手信息后,农机管理人员会进行数据分析,并建立一个符合创新型农业机械发展的数据库。在拥有一个完备资料库的情况下,适当和线上线下的多媒体进行融合,在提高生产人员对其认知度的同时,也间接提升他们在农业机械生产中的使用水平。例如,有条件的部门可以在手机APP软件或者线上网络,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享,而使用者可以通过一些资料的查找随意对这些进行资料翻阅和查找,并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站,或者联合通信公司惠民短信平台,及时推广新技术、农业发展的新信息。要借力于阳光工程,加强技术培训。在开展阳光培训工程中,将农机具的操作使用技术等作为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4)建立创新型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机制。农机管理部门是建立现代化新农村道路上的重要部门,它的长远创新型发展对未来农业建设的意义非凡。在建立具有特色创新型农业机械管理机制前,应该明确农机管理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大力广泛开展农田集中化管理,农作物机械化操作的活动。在大方向进行农机管理知识的普及和实践,在小方向对农机管理机制进行探讨和创新,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大范围农业管理的现代化。为了迎合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机制需要,相关部门应制定出符合当地发展实情的农械管理制度,使得农机管理创新与发展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农业部门和各部门的合作协调性。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当地财政情况,定出合理的奖惩制度,用以激发农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农业管理人员作为农业管理机制中的核心,引导着日常农业管理活动的运作。而农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衡量农业管理机制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可以大大促进农机管理的运行。定期对农机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各种培训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例如在进行农业机械的基本操作与维护保养知识时,从农业机械管理的智能化系统出发教会培训人员熟练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的管理和操作能力。

3结语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定离不开农产业的现代化建设。为了迎合国家大方向的农业机械建设,东海县应该从自身做起,逐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集中化、机械化、现代化管理,在不以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达到为农民增产增收的目标。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历史的发展功不可没,除了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外,生物产业工程也对未来的农业发展大有裨益。多种技术的创新性结合会使农业管理技术高速发展起来,可以多尝试下对相近行业甚至是跨行业的技术融合,相信多媒介的技术融合会让农机管理这条路走得更远。

作者:孙丽 单位:东海县横沟乡农技推广服务站